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 免疫学基础

第十章 免疫学基础

第十章  免疫学基础
第十章  免疫学基础

第十章免疫学基础

第一节有关免疫的基本概念

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科学。

免疫发源于抵抗微生物感染的研究,但现代免疫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该范围,而是指动物(人)机体对自身(self )和非自身(nonself )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执行这种功能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一、免疫的基本特性

(一)识别自身与非自身(recognition of self and nonself)

免疫功能正常的动物机体能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这是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基础。动物机体识别的物质基础是存在于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受体,它们能与一切大分子抗原物质的表位(epitope)结合。免疫系统的识别功能是相当精细的,不仅能识别存在于异种动物之间的一切抗原物质,而且对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的组织和细胞的微细差别也能加以识别。

(二)特异性(specificity)

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由此产生的免疫力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接种新城疫疫苗可使鸡产生对新城疫病毒的抵抗力,而对其他病毒如鸡马立克病病毒无抵抗力。

(三)免疫记忆(immunological memory)

免疫具有记忆功能。动物机体在初次接触抗原物质的同时,除刺激机体形成产生抗体的细胞(浆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外,也形成了免疫记忆细胞,对再次接触的相同抗原物质可产生更快的免疫应答。动物患某种传染病康复后或用疫苗接种后,可产生长期的免疫

力,归功于免疫记忆。

二、免疫的基本功能

(一)抵抗感染(defense)

是指动物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侵袭的能力,又称免疫防御。动物的免疫功能正常时,能充分发挥对进入动物体内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通过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将病原微生物消灭。若免疫功能异常亢进时,可引起变态反应;而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可引起机体微生物的机会感染。

(二)自身稳定(homeostasis)

又称免疫稳定(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在动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每天可产生大量的衰老死亡的细胞,免疫的第二个重要功能就是将这些细胞清除出体内,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若此功能失调则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三)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

机体内的细胞常因物理、化学和病毒等致癌因素的作用变为肿瘤细胞。动物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即可对这些细胞加以识别,然后清除,这种功能即为免疫监视。若此功能低下或失调,则可导致肿瘤的发生。

第二节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系统。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如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等)及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补体、各种细胞因子和膜分子等)组成。

免疫组织(immune tissue)又称为淋巴组织(lymphoid tissue)。免疫组织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分布广泛,其中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下含有大量非包膜化的弥散性淋巴组织(diffuse lymphoid tissue)和淋巴小结(lymphoid nodule),在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淋巴组织是胸腺、脾、淋巴结等包膜化淋巴器官(lymphoid organ)的主要组分。淋巴器官因具有免疫功能,又被称为免疫器官(immune organ)。

免疫器官按其发生和功能不同,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二者通过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互相联系。中枢免疫器官发生较早,由骨髓及胸腺组成,多能造血干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发育为成熟免疫细胞,并通过血液循环输送至外周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发生较晚,由淋巴结、脾及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组成,成熟免疫细胞在这些部位定居,并在接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应答。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进出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构成免疫系统的完整网络,既能及时动员免疫细胞,使之聚集于体表及内脏各处病原体等抗原存在部位,又能使这些部位的抗原经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并携带至相应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进而活化T 细胞和B细胞,从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及效应作用。

一、中枢免疫组织和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 organ)或称初级淋巴器官(primary lymphoid organ),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人或其他哺乳类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鸟类的腔上囊(法氏囊)相当于哺乳类动物的骨髓。

(一)骨髓

骨髓(bone marrow)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中枢免疫器官。

1.骨髓的结构与造血微环境

骨髓位于骨髓腔中,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具有活跃的造血功能,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造血组织主要由基质细胞和造血细胞组成。基质细胞包括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IL-7,GM-CSF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了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的环境,称为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 HIM)。

2.骨髓的功能

(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骨髓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具有分化成不同血细胞的能力,故称之为多能造血干细胞(multipl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在骨髓微环境中首先分化为髓样干细胞(myeloid stem cell)和淋巴干细胞(lymphoid stem cell),前者进一步分化成熟为粒细胞、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红细胞和

血小板;后者则发育为各种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的前体细胞(图10-1)。

图10-1 造血干细胞的分化过程

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的能力,在骨髓微环境影响下,可经过定向干细胞、祖细胞、前体细胞等分化阶段,最终分化、成熟为各种血细胞。

(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在骨髓中产生的各种淋巴细胞的祖细胞及前体细胞,一部分随血流进入胸腺。发育为成熟T细胞;另一部分则在骨髓内继续分化为成熟B细胞或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成熟的B细胞和NK细胞随血液循环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

(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骨髓是发生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记忆性B 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受抗原刺激后被活化,随后可经淋巴液和血液返回骨髓,在骨髓中分化成熟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主要为IgG),并释放至血液循环。在脾和淋巴结等外周免疫器官所发生的再次免疫应答。其抗体产生速度快,但持续时间短;而在骨髓所发生的再次免疫应答,则缓慢地、持久地产生大量抗体,成为血清抗体的主要来源。因此,从这

点意义上说,骨髓既是中枢免疫器官,又是外周免疫器官。

由于骨髓是人体极为重要的造血器官和免疫器官,骨髓功能缺陷时,不仅会严重损害机体的造血功能,而且将导致严重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缺陷。如大剂量放射线照射可使机体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同时受到抑制或丧失,这时只有植入正常骨髓才能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另外,利用免疫重建,将免疫功能正常个体的造血干细胞或淋巴干细胞移植给免疫缺陷个体,使后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全部或部分得到恢复,可用于治疗免疫缺陷病和白血病等。

(二)胸腺

胸腺(thymus)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胸腺由胚胎期第Ⅲ、Ⅳ对咽囊的内胚层分化而来。它位于胸腔纵隔上部、胸骨后方。人胸腺的大小和结构随年龄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胸腺出现于胚胎第9周。在胚胎第20周发育成熟,已具有正常胸腺的结构,是发生最早的免疫器官。新生期胸腺约重15~20g,以后逐渐增大,至青春期可达30~40g。青春期以后,胸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萎缩退化,表现为胸腺细胞减少,间质细胞增多,并含有大量脂肪细胞。老年期胸腺萎缩,多被脂肪组织取代,功能衰退,造成细胞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和肿瘤。

1. 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左右两叶,表面覆盖有一层结缔组织被膜,被膜伸入胸腺实质,将实质分隔成若干胸腺小叶。胸腺小叶的外层为皮质(cortex),内层为髓质(medulla),皮-髓质交界处含有大量血管(图10-2)。

(1)皮质胸腺皮质分为浅皮质区(outer cortex)和深皮质区(inter cortex)。皮质内85%~90%的细胞为未成熟T细胞(即胸腺细胞),并有胸腺上皮细胞(thymus epithelial cell TEC)、巨噬细胞(macrophage. Mф)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等。胸腺浅皮质区内的胸腺上皮细胞可包绕胸腺细胞,称为胸腺抚育细胞(thymic nursing cell),可产生某些促进胸腺细胞分化发育的激素和细胞因子。深皮质区内主要为体积较小的皮质胸腺细胞。

(2)髓质髓质内含有大量胸腺上皮细胞和疏散分布的较成熟的胸腺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DC,髓质内常见赫氏小体(Hassall's corpuscle),也称胸腺小体(thymic corpuscle), 由退变聚集的上皮细胞呈同心圆状包绕排列而成,是胸腺结构的重要特征。赫氏小体的功能尚不清楚,在胸腺炎症或肿瘤时该小体消失。

2. 胸腺微环境

胸腺实质主要由胸腺细胞和胸腺基质细胞(thymic stromal cell,TSC)组成。前者绝大多数为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未成熟T细胞。后者则以胸腺上皮细胞为主,还包括Mф、DC及成纤维细胞等。TSC构成了决定T细胞分化、增殖和选择性发育的胸腺微环境。

胸腺上皮细胞是胸腺微环境最重要的组分,这些细胞以两种方式参与胸腺细胞的分化。

(1)分泌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胸腺基质细胞能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SCF, IL-I , IL-2 ,IL-6,IL-7,TNF-α,GM-CSF趋化性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通过与胸腺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调节胸腺细胞的发育和细胞间相互作用。胸腺上皮细胞分泌的胸腺肽类分子包括胸腺素(thymosin)、胸腺α肽(thymulin),胸腺生成素(thymopoietin, TP)等,具有促进胸腺

细胞增殖、分化和发育等功能。

图10-2 胸腺的结构

A-胸腺切面示小叶结构:结缔组织构成小梁,包绕胸腺细胞,形成小叶B-胸腺扫描电镜图:上皮细胞构成网络,包绕胸腺细胞C-胸腺的组织结构模式图:胸腺皮质内含有大量未成熟胸腺细胞,少量胸腺上皮细胞、Mф和DC;髓质内含有大量胸腺上皮细胞和一些疏散分布的较成熟的胸腺细胞及Mф,髓质内可见赫氏小体

(2)细胞-细胞间相互接触胸腺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间可通过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及其配体、细胞因子及其受体、辅助受体及其配体、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与TCR的相互作用等,诱导和促进胸腺细胞的分化、发育和成熟。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也是胸腺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多种胶原蛋白、网状纤维蛋白、葡萄糖胺聚糖等。它们可促进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接触,并促进胸腺细胞在胸腺内移行和成熟。

3. 胸腺的功能

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器官。从骨髓迁入的淋巴样祖细胞,在与独特的胸腺微环境基质细胞(TSC)的相互作用下,经过复杂的分化发育过程,最终成为功能性

CD4﹢T细胞及CD8+T细胞,输出胸腺,定位于外周淋巴器官及组织。如果胸腺细胞发育异常,不能产生功能性T细胞,出生后则无T细胞免疫。

胸腺的发育与胸腺上皮细胞密切相关,如无胸腺裸鼠(thymic nude mouse)即因胚胎早期某种转录因子基因突变,致使胸腺上皮细胞发育障碍,结果导致胸腺发育不全或缺失,及T细胞缺乏。人胸腺上皮细胞缺失,可致DiGeorge综合征,患儿因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和缺乏T细胞免疫,极易反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如果骨髓造血干细胞某种基因突变或缺失,淋巴样祖细胞虽能迁入胸腺,且胸腺微环境基质细胞正常,但仍不能发育为功能性T细胞,这种情况见于患有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的小鼠和人。

(三)法氏囊

法氏囊(bursa of fabricius)又称腔上囊,为禽类所特有的淋巴器官,位于泄殖腔背侧,并有短管与之相连。法氏囊形似樱桃,鸡为球形椭圆状囊,鹅、鸭腔上囊呈圆筒形囊;性成熟前达到最大,以后逐渐萎缩退化直到完全消失。法氏囊的内层黏膜形成数条纵褶,突入囊腔内;在黏膜的固有层有大量淋巴小结,排列紧密。

法氏囊是诱导B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来自骨髓的淋巴干细胞在法氏囊诱导分化为成熟的B细胞,然后经淋巴和血液循环迁移到外周淋巴器官,参与体液免疫。胚胎后期和初孵出壳的雏禽如被切除法氏囊,则体液免疫应答受到抑制,表现出浆细胞减少或消失,在抗原刺激后不能产生特异性抗体;但是法氏囊对细胞免疫则影响很小,被切除法氏囊的雏禽仍能排斥皮肤移植。某些病毒感染(如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或者某些化学药物(如注射睾丸酮等)均可使法氏囊萎缩。如果鸡群感染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由于法氏囊受到损伤,其免疫功能被破坏,可导致免疫接种的失败。

二、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 immune organ)或称次级淋巴器官(secondary lymphoid organ),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等。

(一)淋巴结

淋巴结(lymph node)呈圆形或豆状,是结构完整的外周免疫器官,广泛存在于全身非黏膜部位的淋巴通道上。在身体浅表部位,淋巴结常位于凹陷隐蔽处,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内脏的淋巴结多成群存在于器官门附近。沿血管干排列,如肺门淋巴结。这些部位都是易受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抗原性异物侵入的部位。

1.淋巴结的结构

淋巴结表面覆盖有致密的结缔组织被膜,被膜结缔组织深入实质,构成小梁(trabecula),作为淋巴结的支架。被膜外侧有数条输入淋巴管(afferent lymphatic ves-sel) ,输出淋巴管(efferent lymphatic vessel)则由淋巴结门部离开。淋巴结的实质分为皮质区和髓质区两个部分(图10-3)。

(1)皮质区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靠近被膜下为浅皮质区,是B细胞定居的场所,称为非胸腺依赖区(thymus-independent area)。在该区内,大量B细胞聚集形成淋巴滤

泡(lymph-oid follicle),或称淋巴小结(lymph nodule)。未受抗原刺激的淋巴滤泡无生发中心,称为初级淋巴滤泡(primary lymphoid follicle),主要含静止的初始B细胞;

受抗原刺激后,淋巴滤泡内出现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 GC),称为次级淋巴滤

泡(secondary lymphoid follicle),内含大量增殖分化的B淋巴母细胞.后者可向内转移至淋巴结中心部髓质,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图10-3 淋巴结的结构

A-淋巴结切面:淋巴结可分为三个区域:C,浅皮质区(B细胞区);P,副皮质区(T细胞区);M,髓质区,由髓索和髓窦组成B-淋巴结结构模式图:淋巴结表面覆盖有结缔组织被膜,浅皮质区可见由B细胞组成的初级滤泡,受抗原刺激后,形成生发中心(次级滤泡);副皮质区可见高内皮小静脉淋巴细胞由此从血循环进入淋巴结

浅皮质区与髓质之间的深皮质区又称副皮质区(paracortical area),是T细胞定居的场所,称为胸腺依赖区(thymus-dependent area)。深皮质区有许多由内皮细胞组成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post-capillary venule.PCV),也称高内皮小静脉(high endothelial venule.HEV),在淋巴细胞再循环中起主要作用.随血流来的淋巴细胞由此部位进入淋巴结。

(2)髓质区髓质区由髓索和髓窦组成。髓索由致密聚集的淋巴细胞组成,主要为B 细胞和浆细胞,也含部分T细胞及Mф。髓窦内富含Mф,有较强的滤过作用。

2.淋巴结的功能

(1)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淋巴结是成熟T细胞和B细胞的主要定居部位。其中,T细胞约占淋巴结内淋巴细胞总数的75%,B细胞约占25%。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Mф或DC等抗原处理及提呈细胞在周围组织中摄取抗原后可迁移至淋巴结。并将经加工、处理的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使其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淋巴结中的B细胞可识别和结合游离的或被滤泡树突状细胞(FDC)捕获的抗原,通过T-B细胞的协同作用,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分泌抗体。效应T细胞除在淋巴结内发挥免疫效应外,更主要的是与抗体一样,随输出淋巴管,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再分布至全身,发挥免疫应答效应。故淋巴结是发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之一。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结深皮质区的HEV在淋巴细胞再循环中起重要作用。来自血液循环的淋巴细胞穿过HEV进入淋巴结实质,然后通过输出淋巴管汇入胸导管,最

终经左锁骨下静脉返回血液循环。

(4)过滤作用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毒素或其他有害异物,通常随组织淋巴液进入局部引流淋巴结。淋巴液在淋巴窦中缓慢移动,有利于窦内Mф吞噬、清除抗原性异物,从而发挥过滤作用。

(二)脾

脾(spleen)是胚胎时期的造血器官,自骨髓开始造血后,脾演变成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1.脾的结构

脾外层为结缔组织被膜,被膜向脾内伸展形成若干小梁。脾实质可分为白髓和红髓(图10-4)。

图10-4 脾的结构

A-脾纵切面:WP,白髓;RP,红髓

B-脾内淋巴组织结构示意图:白髓由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淋巴滤泡和边缘区构成。PALS沿中央动脉排列,由T细胞组成;动脉周围淋巴鞘的一侧有淋巴滤泡(初级滤泡),内含大量B细胞,少量Mф和滤泡树突状细胞(FDC),受抗原刺激后中央部出现生发中心,为次级滤泡。边缘区内含T细胞、B细胞和较多Mф是血液内淋巴细胞进入白髓的通道

(1)白髓(white pulp) 为密集的淋巴组织,由围绕中央动脉而分布的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滤泡和边缘区组成。脾动脉入脾后,分支随小梁走行,称小梁动脉(trabecular artery)。小梁动脉分支进入脾实质,称为中央动脉。中央动脉周围有厚层弥散淋巴组织,称为动脉周围淋巴鞘(periarteriolar lymphoid sheaths,PALS),主要由密集的T细胞构成,也含有少量DC及Mф,为T细胞区。在动脉周围淋巴鞘的旁侧有淋巴滤泡,又称脾小结(splenic nodule),为B细胞区,内含大量B细胞及少量Mф和滤泡树突状细胞(FDC)。未受抗原刺激时为初级滤泡,受抗原刺激后中央部出现生发中心,为次级滤泡。

白髓与红髓交界的狭窄区域为边缘区(marginal zone),内含T细胞、B细胞和较多Mф。中央动脉的侧支末端在此处膨大形成边缘窦(marginal sinus),内含少量血细胞。边缘窦内皮细胞之间存在间隙,血细胞可经该间隙不断地进入边缘区的淋巴组织内。是淋巴细胞由血液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T细胞经边缘窦迁入PALS,而B细胞则迁入脾、脾索或脾血窦。白髓内的淋巴细胞也可进入边缘窦,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2)红髓分布于被膜下、小梁周围及白髓边缘区外侧的广大区域,由脾索和脾血窦(splenicsinus)组成。

脾索为索条状组织,主要含B细胞、浆细胞、Mф和DC。脾索之间为脾血窦,其内充满血液。脾索和脾血窦壁上的Mф能吞噬和清除衰老的血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其他异物,并具有抗原提呈作用。

2. 脾的功能

(1)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脾是各种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其中,B细胞约占脾淋巴细胞总数的60%,T细胞约占40%。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脾是机体对血源性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血液中的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经血液循环进入脾,可刺激T、B细胞活化、增殖,产生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并分泌抗体,发挥免疫效应。脾是体内产生抗体的主要器官,在机体的防御、免疫应答中具有重要地位。

(3)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脾可合成并分泌某些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成分等。

(4)过滤作用体内约90%的循环血液要流经脾,脾内的Mф和网状内皮细胞均有较强的吞噬作用,可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衰老的红细胞、白细胞、免疫复合物和异物,从而发挥过滤作用,使血液得到净化。

(三)黏膜免疫系统

黏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 system, MIS)亦称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主要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的派氏集合淋巴结(Peyer's patches,PP)及阑尾等。

人体黏膜的表面积约400㎡,是病原微生物等抗原性异物入侵机体的主要门户,故MALT是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另外,机体近50%的淋巴组织存在于黏膜系统,因此,MALT 又是发生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1.MALT的组成

MALT主要包括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和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等。

(1)肠相关淋巴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GALT)包括派氏集合淋巴结、淋巴小结(淋巴滤泡)、上皮细胞间淋巴细胞、固有层中弥散分布的淋巴细胞等。GALT的主要作用是抵御侵入肠道的病原微生物感染。

①M细胞:在肠集合淋巴小结处,局部肠黏膜向肠腔呈圆顶状隆起,此部位无绒毛和小肠腺,在派氏集合淋巴滤泡上皮内含有散在的M细胞(membranous epithelial cell or microfoldcell,膜上皮细胞或微皱褶细胞)(图10-5)。M细胞是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specialized antigen transporting cell),其顶部胞质较薄,细胞核位于基底部,细胞基底部质膜内陷形成一较大的穹隆状凹腔,内含多个淋巴细胞(T,B细胞),Mф和DC, M细胞可通过

吸附、胞饮和内吞等方式摄取肠腔内抗原性异物,并以囊泡形式转运给凹腔内的Mф或DC,再由它们将抗原提呈给淋巴细胞。淋巴细胞进入黏膜淋巴小结和肠系膜淋巴结,其中B细胞在Th细胞辅助下分化为幼浆细胞,后者经淋巴细胞再循环途径,大部分返回至肠黏膜固有层并转变为浆细胞。肠黏膜固有层浆细胞主要产生IgA,后者与肠黏膜吸收细胞基底面或侧面上的膜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并经胞吐转运过程分泌至小肠黏膜表面,形成大量

分泌型IgA(secretory IgA, sIgA),从而执行黏膜免疫应答。部分幼浆细胞可经血液循环进入唾液腺、呼吸道黏膜、女性生殖道黏膜和乳腺等部位,产生sIgA,发挥相似的免疫作用,使肠道免疫成为全身免疫的一部分。

图10-5 肠黏膜M细胞的功能示意图

肠黏膜M细胞可通过吸附、胞饮或内吞摄入抗原,以囊泡形式转运并传递给Mф或DC,再由这些APC 将抗原提呈给淋巴细胞

②上皮细胞间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 IEL)是存在于小肠黏膜上皮内的一类独特的细胞群,IEL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细胞来源:a.约40%的IEL为胸腺依赖性,其表型与外周血T细胞相同,由αβ﹢T细胞组成。这类细胞可能是派氏集合淋巴结中的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然后通过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迁移至肠上皮。因此,其数量多少与抗原的刺激有关。b.约60%的IEL为胸腺非依赖性,主要为γδ﹢T细胞。这类T细胞可能以造血前体细胞形式,不经胸腺,而直接由骨髓迁移至肠上皮,并在肠上皮提供的微环境中分化成熟。γδ﹢T细胞属固有性免疫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并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因此,IEL 在免疫监视和细胞介导的黏膜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

(2)鼻相关淋巴组织(na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NALT)包括咽扁桃体、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及鼻后部其他淋巴组织,它们共同组成韦氏环(Waldeyer's ring),其主要作用是抵御经空气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NALT与淋巴结的结构相似,由淋巴滤泡及弥散

的淋巴组织组成。NALT表面覆盖有上皮细胞,但无结缔组织被膜,也无输入淋巴管。抗原和异物陷入淋巴上皮隐窝中,然后被送至淋巴滤泡。淋巴滤泡主要由B细胞组成。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在滤泡内形成生发中心。

(3)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bronchial-associated tissue, BALT)主要分布于各肺叶的支气管上皮下,其结构与派氏集合淋巴结相似,滤泡中的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形成生发中心,其中主要是B细胞。

2. MALT的功能及其特点

(1)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MALT在肠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构成了一道免疫屏障,是参与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在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防御中发挥关键作用。

(2)产生分泌型IgA MALT中的B细胞多为产生分泌型IgA(sIgA)的B细胞,这是因为表达IgA的B细胞可趋向定居于派氏集合淋巴结和固有层淋巴组织;另外,与淋巴结和脾相比,派氏集合淋巴结含有更多可产生大量IL-5的Th2细胞,而IL-5可促进B细胞分化并产生IgA, B细胞在黏膜局部受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大量sIgA,经黏膜上皮细胞分泌至黏膜表面,成为黏膜局部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主要机制。

三、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淋巴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可穿越HEV,并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机体内的迁移和流动是发挥免疫功能的重要条件。

(一)淋巴细胞归巢

成熟T细胞和B细胞进入外周淋巴器官后将定向分布于不同的特定区域,如淋巴结的深皮质区(T细胞)或浅皮质区(B细胞);不同功能的淋巴细胞亚群也可选择性迁移至不同的淋巴组织,如产生sIgA的B细胞可定向分布于MALT。

淋巴细胞归巢现象的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介导淋巴细胞归巢的黏附分子称为淋巴细胞归巢受体(lymphocyte homing receptor,LHR),其相应配体称为血管地址素(vascular addressin),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尤其是HEV)。随血液循环运行至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的淋巴细胞,通过其表面归巢受体与HEV表面相应血管地址素结合,促使淋巴细胞黏附于HEV,继而迁移至淋巴结相应特定区域内定居。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

1.淋巴细胞再循环途径

有多条通路,包括①在淋巴结,淋巴细胞(T,B细胞)可随血液循环进入深皮质区,穿过HEV进入相应区域定居,随后再移向髓窦,经输出淋巴管汇入胸导管,最终由左锁骨下静脉返回血液循环;②在脾,随脾动脉进入脾的淋巴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白髓,然后移向

脾索,再进入脾血窦,最后由脾静脉返回血液循环,只有少数淋巴细胞从脾输出淋巴管进入胸导管返回血液循环;③在其他组织,随血流进入毛细血管的淋巴细胞可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随淋巴液回流至局部引流淋巴结后,再经输出淋巴管进入胸导管和血液循环(图10-6)。

2.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参与再循环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约占80%以上。通过淋巴细胞再循环,使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为合理;淋巴组织可不断地从循环池中得到新的淋巴细胞补充,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带有各种特异性抗原受体的T细胞和B细胞,包括记忆细胞,通过再循环,增加了与抗原和APC接触的机会,这些细胞接触相应抗原后,即进入淋巴组织,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从而产生初次或再次免疫应答;通过淋巴细胞再循环,使机体所有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全身各处的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有利于动员各种免疫细胞和效应细胞迁移至病原体、肿瘤或其他抗原性异物所在部位,从而发挥免疫效应。

图10-6 淋巴细胞再循环模式图

淋巴细胞经HEV离开血液循环进入淋巴结相应区城内定居,并通过输出淋巴管、胸导管返回血循环;经脾动脉进入脾的淋巴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白髓区,然后移向脾索、脾血窦,最后经脾静脉返回血循环

四、免疫细胞

凡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通称为免疫细胞(immunocyte )。该群细胞较多,依据其功能差异,可以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此类细胞只有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分化增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也称此类细胞为免疫活性细胞,主要是T细胞和B细胞;第二类是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递呈抗原促进淋巴细胞活性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第三类是以其他方式参与免疫应答以及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一)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lymphocyte cells)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核心作用。依据其作用方式以及来源不同可以分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两大群,还有NK细胞及其他细胞。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首先分化为前T细胞和前B细胞。前T细胞进入胸腺后,在胸腺素的诱导下,分化增殖为胸腺依赖性细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简称T细胞。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即可分化成为淋巴母细胞,除少数变为长寿的记忆细胞外,多数继续分化增殖为具有免疫效应的致敏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应答。

前B细胞在禽类的法氏囊或哺乳动物的骨髓中分化发育为囊依赖性淋巴细胞(burse dependent lymphocyte)或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bone marrow dependent lymphocyte),简称B细胞。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除少数变为长寿的记忆细胞外,多数进一步分化增殖为浆细胞,通过产生抗体的方式参与体液免疫应答。

(二)表面标志

T细胞和B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均为小淋巴细胞,形态上难于区分。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多数T细胞表面光滑,较少绒毛突起;而B细胞表面较为粗糙,有较多绒毛突起,但这不足以区别T细胞和B细胞。淋巴细胞表面存在着大量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分子,这些表面分子又称为表面标志(surface marker)。T细胞和B细胞的表面标志包括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可用于鉴别T细胞和B细胞及其亚群。

表面受体(surface receptor) 是指淋巴细胞表面上能与相应配体(特异性抗原、绵羊红细胞、补体等)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分子结构。表面抗原(surface antigen)是指在淋巴细胞或其亚群细胞表面上能被特异性抗体(如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表面分子。由于表面抗原是在淋巴细胞分化过程中产生的,故又称为分化抗原。不同的研究者和实验室已建立了多

种单克隆抗体系统用以鉴定淋巴细胞表面抗原,

出现了多种命名。为避免混淆,从1983年起,经

国际会议商定以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CI)统一命名淋巴细胞表面抗原或分子,如将单

抗OKT3和单抗Leu4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命名

为CD3等,至今已命名130余种CD抗原。

1. T细胞的表面标志

(1)TCR 所有T细胞表面具有识别和结合

特异性抗原的分子结构,称T细胞抗原受体(T cell

antigen receptor, TCR)(图10-7)。95%T细胞的TCR

是由α链和β链经二硫键连接组成的异二聚

图10-7 TCR示意图

体,每条链又可折叠形成可变区(V区)和恒定区

(C区)两个功能区。C区与细胞膜相连,并有4~5个氨基酸伸入胞浆,而V区则为与抗原结合部位。α链有248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0000~50000, β链有282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0000~45000。在T细胞发育过程中,各个幼稚T细胞克隆的TCR基因经过不同的重排后可形成几百万种以上不同序列的基因,因而可编码相应数量的不同特异性的TCR分子。每个

成熟的T细胞克隆内各个细胞具有相同的TCR,能识别同一种特异性抗原。在同一个体内,可能有数百万种T细胞克隆及其特异性的TCR,故能识别许多种抗原。TCR与细胞膜上的CD3抗原通常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复合体。

TCR识别和结合抗原的性质是有条件的,即只有当抗原片段或决定簇与抗原递呈细胞上的MHC分子结合在一起时,T细胞的TCR才能识别或结合MHCII类分子(或I类分子)与抗原片段复合物中的抗原部分。这就是TCR识别抗原须受MHC分子与抗原片段结合的制约,亦称为TCR识别抗原的MHC限制性或MHC约束性(MHC restriction)。所以TCR不能识别和结合单独存在的抗原片段或决定簇。

少数T细胞(约5%)的TCR是由γ链和δ链组成,称为γδT细胞,也在胸腺内分化发育,在外周血循环中少,在皮肤和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中较多,这种T细胞在局部免疫方面有一定作用。

(2)CD2 曾称为红细胞(erythrocyte, E)受体,是T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B细胞无此抗原。一些动物和人的T细胞在体外能与绵羊红细胞结合,形成红细胞花环,E花环试验是鉴别T细胞及检测外周血中的T细胞的比例及数目的常用方法。

(3)CD3 仅存在于T细胞表面,由6条肽链组成,常与TCR紧密结合形成含有8条肽链(αβγδεεξξ)的TCR-CD3复合体。CD3分子的功能是把TCR与外来结合的抗原信息传递到细胞内,启动细胞内的活化过程,在T细胞被抗原激活的早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D3也常用于检测外周血T细胞总数。

(4)CD4和CD8 分别称为MHCII类分子和I类分子的受体。CD4和CD8分别出现在不同功能亚群的T细胞表面,在同一T细胞表面只表达其中一种,因此,T细胞可分成两大亚群:CD4+的T细胞和CD8+的T细胞,CD4+与CD8+细胞的比值是一重要的评估机体免疫状态的依据,在正常情况下此比值应为2:1。

此外,在T细胞表面还有丝裂原受体、MHC I类分子、IgG或IgM的Fc受体、白细胞介素受体以及各种激素和介质如肾上腺素、皮质激素、组胺的受体。

2. B细胞的表面标志

(1)B细胞抗原受体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是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membrane surface immunoglobulin, SmIg)。这种SmIg的分子结构与血清中的Ig相同,其Fc段的几个氨基酸镶嵌在细胞膜脂质双层中,Fab段则向细胞外侧以便与抗原结合,SmIg主要是单体的IgM和IgD。每个B细胞表面约有10000~100000个免疫球蛋白分子。SmIg是鉴别B细胞的主要特征,常用荧光素或铁蛋白标记的抗免疫球蛋白抗体来鉴别B细胞。

(2)Fc受体(Fc receptor, FcR)此受体能与免疫球蛋白的Fc片段结合,大多数B细胞有IgG的Fc受体称Fc(γ)R,能与IgG的Fc片段结合。B细胞表面的Fc(γ)R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有利于B细胞对抗原的捕获和结合以及B细胞的激活和抗体产生。检测带有Fc受体的B细胞可用抗牛(或鸡)红细胞抗体致敏的牛(或鸡)红细胞(erythrocyte sensitized with antibody, EA)作EA花环试验。

(3)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 CR)大多数B细胞表面存在能与C3b和C3d发生结合的受体,分别称为CR I和CR II(即CD35和CD21) 。CR有利于B细胞捕捉与补体结合的抗原抗体复合物,CR被结合后,可促使B细胞活化。B细胞的补体受体常用EAC花环试验测出:将红细胞(E)、抗红细胞(A)和补体(C)的复合物与淋巴细胞混合后,可见B

细胞周围有红细胞围绕形成的花环。

此外,B细胞表面还有丝裂原受体、CD79(类似于T细胞的CD3,常与B细胞抗原受体形成复合物)、白细胞介素受体以及CD9、CD10、CD19和CD20分子等。

3. T细胞亚群及功能

关于T细胞亚群划分的原则和命名尚无统一标准。由于T细胞存在有许多功能和分化抗原均不相同的亚群,目前对T细胞亚群的划分就是基于其CD抗原的不同,而分为CD4+和CD8+两大亚群。

(1)CD4+细胞具有CD2+、CD3+、CD4+、CD8-的T细胞简称为CD4+细胞,包括①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 TH),其主要功能为协助其他细胞发挥免疫功能;②诱导性T细胞(inducer T cell, TI),能诱导TH和TS细胞的成熟;③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T cell, TD),在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和Ⅳ型变态反应中能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导致炎症反应,发挥排除抗原的功能。

(2)CD8+细胞具有CD2+、CD3+、CD4-、CD8+的T细胞简称CD8+细胞,包括①抑制性T细胞(suppressor T cell, TS), 能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和其他T细胞分化增殖,从而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②细胞毒性或杀伤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 TC;killer T cell, TK,或称CTL),免疫效应阶段,识别带有抗原的靶细胞,如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癌细胞等,通过释放穿孔素和通过其他机理使靶细胞溶解。

4. B细胞亚群及功能

根据产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细胞协助,可将B细胞分成B1和B2两个亚群。B1细胞为T细胞非依赖性细胞在接受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不需TH细胞的协助,只产生IgM,不表现再次应答,易形成耐受现象。B1细胞表面仅有sIgM。B2细胞为T细胞依赖性细胞,这类细胞在接受胸腺依赖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必须有TH细胞的协助,有再次应答,不易形成耐受,可产生IgM和IgG抗体,细胞表面同时有sIgM和sIgD。

此外,除了以上T细胞和B细胞2类主要的淋巴细胞外,还有其他一些淋巴细胞样细胞:

(1)NK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C) 是一类不需特异性抗体参与也无需靶细胞上的MHCI类或II类分子参与即可杀伤靶细胞的淋巴细胞。

(2)N细胞(null cell)是一类既无T细胞也无B细胞表面标志的淋巴细胞。

(3)D细胞(double cell)发现于外周血液中,这类细胞同时具有T细胞和B细胞的双重标志,故称为双标志淋巴细胞。这类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2%~3%,其来源、本质及功能尚不清楚。

(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固定或游走的巨噬细胞,在功能上都具有吞噬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均起源于骨髓干细胞,在骨髓中经前单核细胞分化发育为单核细胞,进入血液,随血流到全身各种组织,进入组织中随即发生形态变化,如肝脏中的枯否氏细胞(kupffer cell),肺脏中的尘细胞(dust cells),结缔组织中的组织细胞(histocytes),神经组织中的小胶质细胞(microglialcells),脾和淋巴结中的固定和游走巨噬细胞等。当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一般不再返回血液循环。巨噬细胞在组织中虽有增殖潜能,但很少分裂,主要通过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补充。

在单核-巨噬细胞的膜表面有许多功能不同的受体分子,如Fc受体和补体分子的受体(CR)。这两种受体通过与IgG和补体结合,能促进巨噬细胞的活化和吞噬功能。但无抗原识别受体,所以不具有特异识别功能。此外,巨噬细胞还能与淋巴细胞分泌的许多因子结合,诸如巨噬细胞活化因子(MAF)、巨噬细胞移动因子(MIF)、干扰素以及某些白细胞介素等。

单核-巨噬细胞具有多方面的生物功能,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非特异免疫防御。当外来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在激发免疫应答前就可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清除,但少数病原体可在其胞内繁殖。②清除外来细胞。③非特异免疫监视。④递呈抗原。即当外来抗原进入机体后,首先由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将有效的抗原决定簇和MHCI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体,这种复合体被T细胞识别,从而激发免疫应答。⑤分泌介质IL-1、干扰素、补体(C1, C4, C2, C3, C5, B因子)等。

(四)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s)是定居于体内不同部位的由不同干细胞分化而来的一类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也是体内抗原提呈作用最强的一类细胞。

(五)其他免疫细胞

1.粒细胞系统

胞浆中含有颗粒的白细胞统称粒细胞(granulocyte)。粒细胞是指分布于外周血中的、细胞浆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的一群白细胞。粒细胞的细胞核呈明显的多形性(杆状或分叶状等),因此又称为多形核细胞(poly-morphonuclear cells)。粒细胞占外周血细胞总数的60%~70%,寿命较短,不断地由骨髓中产生补充到外周血。包括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3种。嗜中性粒细胞具有吞噬和杀灭细菌的功能;嗜酸性粒细胞表面有IgE受体,它能通过IgE抗体与某些寄生虫接触,释放颗粒内含物,杀灭寄生虫,因此嗜酸性细胞具有抗寄生虫作用;嗜碱性粒细胞膜上有IgE的Fc受体,能和IgE结合,当有变应原与嗜碱性粒细胞的IgE结合后,可导致细胞嗜碱性颗粒内物质的释放,引发I型变态反应。

此外,还有肥大细胞(mast cells), 系广泛分布于黏膜下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内的胞浆中含嗜碱性颗粒的细胞,膜表面也有IgE的Fc受体,因此其性质和作用与嗜碱性粒细胞相似。

2.红细胞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红细胞的主要功能只是运输O2和CO2。1981年,Siegel提出了“红细胞具有免疫功能”的理论,随后许多学者对红细胞的免疫功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红细胞表面具有许多与免疫有关的物质,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

五、免疫相关分子

参与免疫应答的相关分子包括抗体、补体及细胞因子等。

1. 抗体(antibody)

是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产生的一类具有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

蛋白(inununoglobulin, Ig)。它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血液、淋巴液、黏膜分泌物和组织液中,

是构成机体体液免疫的主要物质。

2.补体(complement)

是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含有的非特异性杀菌物质。在早期研究中发现,它可促进特异性抗体溶解相应的细菌和红细胞,故称之为补体。

补体并不是一种单一物质,而是一组具有酶原活性的血清球蛋白,由多种成分组成。

3.细胞因子(cytokine)

在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除上述抗体、补体免疫相关分子发挥作用外,还有细胞因子等参与。细胞因子由多种细胞产生,因此许多学者提议将各种作用于免疫系统或与免疫系统相关的因子称为免疫活性细胞因子(cytokine),其中将由淋巴细胞产生的因子称为淋巴因子(lymphokine),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因子称为单核因子(monokine)。

第三节抗原

一、抗原的概念

(一)抗原与抗原性

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antigen)。抗原具有抗原性,抗原性(antigencity)包括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两个方面

的含义。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反应原性(reactinogenicity)是指抗原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的特性,又称为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

(二)完全抗原与半抗原

抗原又分为完全抗原与不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也可称为免疫原(immunogen)。只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亦称为半抗原(hapten)。半抗原又分为简单半抗原和复合半抗原,前者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小,只有一个抗原决定簇,不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可见反应,但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如抗生素、酒石酸、苯甲酸等;后者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有多个抗原决定簇,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肉眼可见的反应,如细菌的荚膜多糖、类脂、脂多糖等都为复合半抗原。

二、构成免疫原的条件

抗原物质要有良好的免疫原性,需具备以下条件。

(一)异源性

又称异质性。在正常情况下,动物机体能识别自身物质与非自身物质,只有非自身物质进入机体内才能具有免疫原性。因此,异种动物之间的组织、细胞及蛋白质均是良好的抗原。通常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相距越远,生物种系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好,此类抗原称为异种抗原。

同种动物不同个体的某些成分也具有一定的抗原性,如血型抗原、组织移植抗原,此类抗原称为同种异体抗原。

动物自身组织细胞通常情况下不具有免疫原性,但在下列情况下可显示抗原性成为自身抗原:

(1)组织蛋白的结构发生改变,如机体组织遭受烧伤、感染及电离辐射等作用,使原有的结构发生改变而具有抗原性。

(2)机体的免疫识别功能紊乱,将自身组织视为异物,可导致自身免疫病。

(3)某些组织成分,如眼球晶状体蛋白、精子蛋白、甲状腺球蛋白等因外伤或感染而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机体视之为异物引起免疫反应。

(二)分子大小

抗原物质的免疫原性与其分子大小有直接关系。免疫原性良好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一般都在10000以上,在一定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0的物质其免疫原性较弱。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以下的物质为半抗原,没有免疫原性,但与大分子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因此,蛋白质分子大多是良好的抗原,例如,细菌、病毒、外毒素、异种动物的血清都是抗原性很强的物质。

(三)化学组成、分子结构与立体构象的复杂性

抗原物质除了要求具有一定的相对分子质量外,相同大小的分子如果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空间构象不同,其免疫原性也有一定的差异。一般而言,分子结构和空间构象愈复

杂的物质免疫原性愈强,譬如含芳香族氨基酸的蛋白质比含非芳香族氨基酸的蛋白质免疫原性强,将苯丙氨酸、酪氨酸等芳香族氨基酸连接到相对分子质量大(10万以上)而免疫原性较弱的明胶(由直链氨基酸组成)肽链上,可使其免疫原性大大增强。

如果用物理化学的方法改变抗原的空间构象,其原有的免疫原性也随之改变或消失。同一分子不同的光学异构体之间免疫原性也有差异。

(四)物理状态

不同物理状态的抗原物质其免疫原性也有差异。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通常比可溶性抗原强。可溶性抗原分子聚合后或吸附在颗粒表面可增强其免疫原性。例如将甲状腺球蛋白与聚丙烯酰胺凝胶颗粒结合后免疫家兔,可使其产生的IgM效价提高20倍。免疫原性弱的蛋白质如果吸附在氢氧化铝胶、脂质体等大分子颗粒上,可增强其抗原性。

此外,蛋白质抗原被消化酶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后,一般便失去抗原性。所以抗原物质通常要通过非消化道途径以完整分子状态进入体内,才能保持抗原性。

三、抗原决定簇

抗原的分子结构十分复杂,但抗原分子的活性和特异性并不是决定于整个抗原分子,决定其免疫活性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抗原区域。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或抗原决定基,由于抗原决定簇通常位于抗原分子表面,因而又称为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的特异性,即决定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一)构象决定簇和顺序决定簇

抗原分子中由分子基团间特定的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簇称为构象决定簇(conformational determinant),又称不连续决定簇(discontinuous determinant),一般是由位于伸展肽链上相距很远的几个残基,或位于不同肽链上的几个残基,由于抗原分子内肽链盘绕折叠而在空间上彼此靠近而构成。因此,其特异性依赖于抗原大分子整体和局部的空间构象。抗原决定簇空间构象的改变,其抗原特异性也随之改变。抗原分子中直接由分子基团的一级结构序列(如氨基酸序列)决定的决定簇称为顺序决定簇(sequential determinant),又称为连续决定簇(continuous determinant)。

(二)决定簇的大小与数量

抗原决定簇的大小是相当恒定的,但也有差异,通常具有50~70nm2的表面积,其大小主要受免疫活性细胞膜受体和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点所制约。决定簇的环形结构容积一般不大于3nm3。蛋白质分子抗原的每个决定簇由5~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多糖抗原由5~6个单糖残基组成,核酸抗原的决定簇由5~8个核苷酸残基组成。

抗原分子抗原决定簇的数目称为抗原的抗原价(antigenic valence)。含有多个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多价抗原(multivalent antigen),大部分抗原都属于这类抗原;只有一个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单价抗原(monovalent antigen),如简单半抗原。根据决定簇特异性的不同,又有单特异性决定簇(monospecific determinant)和多特异性决定簇(multispecific determinant)之分,前者只有一种特异决定簇,后者则含有两种以上不同特异性的决定簇(图

免疫学基础练习题标准答案

《免疫学基础》绪论一、名词解释 1免疫 2. 医学免疫学 二、填空题 免疫功能包括__免疫防御功能__、__自身耐受功能___、___免疫监视功能__。 免疫防御功能异常,表现为___超敏反应__、_自身缺陷病____、__肿瘤___。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___抗原性异物___以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三、选择题 1.免疫的概念简单表述是(A) A.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和杀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C.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 D.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能力 2.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过高可导致( E) A.严重感染 B.自身免疫病 C.肿瘤 D.免疫缺陷 E.超敏反应性疾病 3.机体免疫系统排斥或杀灭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 )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防御 D.免疫识别 4.关于免疫应答正确的说法是( C ) A.对机体有利 B.对机体有害 C.通常情况下有利,有时有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为( C)(2002年医师真题) A免疫应答、免疫记忆、免疫监视 B.免疫防御、免疫记忆、免疫监视 C.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D.免疫应答、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一章免疫系统 一、选择题 1.T淋巴细胞在以下那个器官发育成熟( A )A胸腺B骨髓C脾D淋巴结 2.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是( A ) A、胸腺和骨髓 B、淋巴结和脾脏 C、淋巴结和胸腺 D、骨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3.艾滋病的特征性免疫学异常是( A )A.选择性T细胞缺乏,CD4/CD8比值下降 B.迟发性皮肤超敏反应减弱或丧失C.血清IgG升高 D.血清IgG下降 4. TC细胞(CTL)表面具有鉴定意义的标志是( B ) A、CD4分子 B、CD8分子 C、CD29分子 D、CD80分子 5.Th细胞具有鉴定意义的标志是(B) A、CD8分子 B、CD4分子 C、CD29分子 D、CD80分子 6.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不包括(D) A 皮肤黏膜上皮细胞 B 吞噬细胞 C NK细胞 D T细胞 7.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不包括( B) A、T细胞 B、NK细胞 C、 B细胞 D、树突状细胞 8. B淋巴细胞在以下那个器官发育成熟( B )A胸腺B骨髓C脾D淋巴结 9.下列选项不属于淋巴细胞的有( B ) A、自然杀伤细胞 B、单核吞噬细胞 C、B细胞 D、T细胞 10.下列选项不属于T细胞表面标志的是( D ) A、CD8分子 B、CD4分子 C、CD3分子 D、CD40分子 11.HIV侵犯的主要靶细胞是( A )(2001执业医真题) A.CD4+T细胞 B.CD8+T细胞 C.B细胞 D.红细胞 12.巨噬细胞产生的主要细胞因子是( A )(2001执业医真题) A.IL-1 B.IL-2 C.IL-4 D.TNF

《医学免疫学》word版

《医学免疫学》总结 第一章 1.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 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3.固有性免疫应答:固有性免疫(innate immunity),是机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又称为天然免疫、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其特点:(1)无特异性,作用广泛;(2)先天具备;(3)初次与抗原接触即能发挥效应,但无记忆性;(4)可稳定遗传;(5)同一物种的正常个体间差异不大。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也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4适应性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是指机体与抗原物质接触后获得的,具有针对性的免疫过程,故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或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其特点(1)特异性,即T、B淋巴细胞仅能针对相应抗原表位发生免疫应答;(2)获得性,是指个体出生后受特定抗原刺激而获得的免疫;(3)记忆性,即再次遇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出现迅速而增强的应答;(4)可传递性,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抗体、致敏T细胞)可直接输注使受者获得相应的特异免疫力(该过程称为被动免疫)。(5)自限性,可通过免疫调节,使免疫应答控制在适度水平或自限终止。 5免疫的功能

程中具有重要的递呈抗原肽及免疫调节作用。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具有吞噬和杀 菌功能,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自然杀伤细胞:即NK细胞,可自发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及肿瘤细 胞,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7.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淋巴细胞归巢:成熟的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循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间的反复循环称再循环。●淋巴细胞再循环途径(淋巴结):淋巴细胞随血流→淋巴结深皮质区→穿过 HEV→进入淋 巴组织内→移向髓窦→经输出淋巴管→胸导管→血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途径(脾):脾动脉→白髓区→脾索→脾窦→脾静脉→血循→脾动脉。●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①.使淋巴细胞分布更合理,淋巴组织可从循环池补充新淋巴细胞 ②.增加了淋巴细胞与抗原和APC接触机会 ③.增强了免疫应答反应 ④使机体免疫器官和组织形成有机整体 8.抗原: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是指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 BCR结合,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力的物质。抗原的基本特性是:①免疫原性,②免疫反应性(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免疫反应性:也称抗原性(antigenicity) :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也称反应原性(reactogenicity)。●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即通常所称的抗原。●半抗原(hapten)/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载体(Carrier):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文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免疫学基础练习题标准

《免疫学基础》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免疫 2. 医学免疫学 二、填空题 免疫功能包括__免疫防御功能__、__自身耐受功能___、___免疫监视功能__。 免疫防御功能异常,表现为___超敏反应__、_自身缺陷病____、__肿瘤___。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___抗原性异物___以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三、选择题 1.免疫的概念简单表述是(A) A.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和杀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C.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 D.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能力 2.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过高可导致( E) A.严重感染 B.自身免疫病 C.肿瘤 D.免疫缺陷 E.超敏反应性疾病 3.机体免疫系统排斥或杀灭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 )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防御 D.免疫识别 4.关于免疫应答正确的说法是( C ) A.对机体有利 B.对机体有害 C.通常情况下有利,有时有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为( C)(2002年医师真题) A免疫应答、免疫记忆、免疫监视 B.免疫防御、免疫记忆、免疫监视 C.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D.免疫应答、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一章免疫系统 一、选择题 1.T淋巴细胞在以下那个器官发育成熟( A )A胸腺B骨髓C脾D淋巴结 2.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是( A ) A、胸腺和骨髓 B、淋巴结和脾脏 C、淋巴结和胸腺 D、骨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3.艾滋病的特征性免疫学异常是( A )A.选择性T细胞缺乏,CD4/CD8比值下降B.迟发性皮肤超敏反应减弱或丧失C.血清IgG升高 D.血清IgG下降 4. TC细胞(CTL)表面具有鉴定意义的标志是( B ) A、CD4分子 B、CD8分子 C、CD29分子 D、CD80分子 5.Th细胞具有鉴定意义的标志是(B) A、CD8分子 B、CD4分子 C、CD29分子 D、CD80分子 6.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不包括(D) A 皮肤黏膜上皮细胞 B 吞噬细胞 C NK细胞 D T细胞 7.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不包括( B) A、T细胞 B、NK细胞 C、 B细胞 D、树突状细胞 8. B淋巴细胞在以下那个器官发育成熟( B )A胸腺B骨髓C脾D淋巴结 9.下列选项不属于淋巴细胞的有( B ) A、自然杀伤细胞 B、单核吞噬细胞 C、B细胞 D、T细胞 10.下列选项不属于T细胞表面标志的是( D ) A、CD8分子 B、CD4分子 C、CD3分子 D、CD40分子 11.HIV侵犯的主要靶细胞是( A )(2001执业医真题) A.CD4+T细胞 B.CD8+T细胞 C.B细胞 D.红细胞 12.巨噬细胞产生的主要细胞因子是( A )(2001执业医真题) A.IL-1 B.IL-2 C.IL-4 D.TNF

医学三基(临床输血学)第二章输血免疫学基础章节练习(2015-11-13)

血清蛋白抗原主要是免疫球蛋白,根据免疫球蛋白的表位可分为 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下列哪项关于红细胞I和i抗原说法是错误 A.几乎所有健康成人的红细胞都是I决定簇和少量的i决定簇 B.脐血红细胞同抗I反应强而同抗i反映很强弱, C.少数成人红细胞上I抗原强度处于成人与脐血红细胞间,称为Iint D.在白血病患者,I抗原可被抑制,缓解时又可转为I阳性 抗M抗体最佳反应温度 A.4℃ B.22℃ C.37℃ D.56℃ Fisher-Race提出的CDE命令法认为红细胞Rh基因是几个基因的复合物 A.1 B.2 C.3 D.4 避免造成定错A型亚型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是 A.具备抗A1血清 B.具备抗A2血清 C.鉴定血型时坚持使用O型标准血清 D.除用O型标准血清外,还把反定型法用于常规操作 倘若是由于过量血型特异性可溶性物质导致ABO血型鉴定困难应用何种方法能作出正确定型 A.红细胞置入4℃环境中 B红细胞置入37℃环境中 C.红细胞置入56℃环境中 D.盐水洗涤红细胞三次以上 用标准红细胞A、B、O与受检者血清反应均为不凝集,应报告血型为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关于血型天然抗体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来自母体IgG抗体以IgG为主 B.可被相应抗原中和 C.为机体天然存在的抗体 D.不能通过胎盘 下列哪项关于红细胞ABH抗原分泌型的说法是错误的 A.血型物质存在于红细胞上 B.以唾液中含量最为丰富 C.决定分泌型是有特殊基因Se所控制 D.中国人均为分泌型 下列关于补体激活途径说法哪项不正确 A.补体的活性可按经典途径与替代途径两个顺序进行 B.经典途径继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之后出现 C.经典途径具有体液免疫力的生物效应的逐步减弱 D.补体的活化具有连续性,并不是永无止境的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100030 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 学分:2.5学分 总学时:45学时 理论学时:27学时 实验学时:18学时 先修课程: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 使用教材: 1.曹雪涛.医学免疫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高劲松、吴高莉. 病原生物免疫学实验教程.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 参考教材: 1.曹雪涛、何维.医学免疫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郝素珍.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司传平、丁剑冰.医学免疫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 4. 4.柳忠辉、吴雄文.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防御系统——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主要包括三部分。基础免疫学从基因、分子、细胞和整体等不同水平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抗原的特性;及免疫系统对抗原应答的机制与规律。临床免疫学包括免疫病理学和临床疾病免疫学。免疫病理学主要研究在疾病条件下,免疫系统的变化及对抗原应答的规律。免疫学技术主要包括免疫学诊断、预防、治疗技术原理,以及免疫学实验原理与技术操作。 医学免疫学还广泛渗入到医学各个领域,形成了众多分支学科,成为指导医学实践的理论基础。因此,医学免疫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医学生必修的医学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及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免疫学概论

6第三章 免疫学基础 第二节

丽水护士学校备课笔记

3.分类:IgG、IgM、IgA、IgD、IgE。(其中,IgA可分为分泌型和血清型) IgG、血清型IgA、IgD、IgE均由单体组成。分泌型IgA(SIgA)由两个单体组成。IgM由五个单体组成。 (二)生物学功能 1.Fab段结合抗原,结合部位:V区 中合作用(中和外毒素、病毒) 抑制细菌吸附(sIgA与细菌结合) 2.Fc段 (1)激活补体 (2)结合细胞 (3)抗体调理作用 ①抗体调理作用 ②参与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 ③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4)穿过胎盘和粘膜:母体IgG通过Fc段与胎盘滋养层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而转到滋养层,然后进入血液,使新生儿出生后就有了同母体基本相同的抗体水平,能赋予新生儿约6个月的抗感染免疫力。 三、五类免疫球蛋白 1.IgG 于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 是人体五类免疫球蛋白中含量最多的,占75% 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2.IgM 由五个单体构成 是五类免疫球蛋白中分子量最大的 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时最先产生的抗体 是胎儿时期接收抗原刺激后唯一能够合成的抗体 天然的ABO血型抗体为IgM 3. IgA 出生后4~6个月开始合成,12岁左右达到成人水平 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 血清型存在于血清中,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10%~20% 分泌型由粘膜中的浆细胞产生,广泛分布于黏膜和外分泌液中。儿童局部黏膜分泌型IgA 合成不足容易患呼吸道和肠道感染,初乳中含有sIgA,所以提倡母乳喂养。 4.IgD 血清中含量少,0.2%~0.25% 5.IgE 血清中含量极低,0.001%,能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引发Ⅰ型超敏反应 【课堂巩固】 1.免疫球蛋白和抗体有什么异同点? 2.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3.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可分为哪三个区? 4.能够穿过胎盘的是哪一个免疫球蛋白? 5.分泌型IgA的作用是什么? 6.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是哪一个?

免疫学基础课程作业第一套

免疫学基础课程作业_A 交卷时间:2016-07-07 10:58:54 一、单选题 1. (4分)不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疾病为 ? A. 化脓性炎症 ? B. 食物中毒 ? C. 假膜性肠炎 ? D. 肠热症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第十五章 收起解析 D 第十五章第一节葡萄球菌属 2. (4分)目前世界上致盲的第一位病因是

? A. 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急性结膜炎 ? B. 肠道病毒70型所致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C. 沙眼衣原体所致的沙眼 ? D. 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角膜结膜炎 ? E. 腺病毒所致的流行性角膜结膜炎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第二十四章 收起解析 C 第二十四章衣原体 3. (4分)具有通过粘膜特性的Ig是 ? A. IgG ? B. SIgA ? C. IgM ? D. IgA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第二章 收起解析 B 第二章第三节各类Ig特性与功能 4. (4分)免疫的概念是 ? A. 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 ? B. 机体识别和排除免疫原性异物的功能? C. 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D. 机体抗肿瘤的防御功能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第一章 收起解析 B 医学免疫学绪论

5. (4分)能引起气性坏疽病的病原体是? A. 炭疽杆菌 ? B. 产气荚膜梭菌 ? C. 产气杆菌 ? D. 产黑素类杆菌 ? E. 鼠疫杆菌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第十八章 收起解析 B 第十八章第一节厌氧芽胞梭菌属6. (4分)类毒素对人而言是 ? A. 异种抗原 ? B. 半抗原 ? C. 同种异型抗原

(完整word版)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

医学免疫学 一免疫的概念: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担负着机体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这三大功能。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功能 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1.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 又称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以遗传。 固有免疫的特点: ①非特异性: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某一种特定抗原; ②效应迅速性:针对病原体及异物侵袭可迅速发挥作用; ③无记忆性:其应答模式和强度不随接触病原体的次数而改变。 2.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受抗原刺激后获得的一类具有针对性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①特异性:仅针对特定抗原发挥免疫效应; ②获得性:其免疫效应只有通过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建立; ③记忆性:免疫系统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产生比初次快速、强烈的免疫效应。 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 功能: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骨髓的功能 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胸腺的功能 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2.免疫调节功能 二外周免疫器官 功能:是成熟T、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答发生的部位。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 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结的功能:1.T细胞及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淋巴结的结构:1皮质1)浅皮质区:细B胞定居的场所2)深皮质区:T细胞定居的场所。2髓质1)髓索:B细胞和浆细胞较多2)髓窦:巨噬细胞较多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二)脾脏的功能 1.是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2.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4.过滤作用 抗原的概念及其特性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二章细菌概述练习题下复习课程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二章细菌概述练 习题下

病院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考纲要求: 一、理解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概念 二、理解常用物理灭菌方法及应用范围 三、掌握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 四、掌握细菌的感染途径及感染范围 习题链接: 一、名词解释 1.消毒 2.灭菌 3.感染 4.医院感染 5.毒血症 6.菌血症 二、填空题 1.细菌毒力由和构成。 2.荚膜本身没有毒性作用,但具有和的作用。 3.细菌的侵袭性物质包括和。 4.细菌的致病因素除了毒力外,还与和有关。 5.感染的来源(传染源)包括和。 6.传染病流行与传播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 7.显性感染根椐病情缓急不同,可分为和。

8.正常菌群转变为条件致病菌的特定条件有、、。 10.煮沸法消毒时加入碳酸氢钠是为了和。 11.紫外线杀菌的机理是。 12.用途最广,效果最好的化学消毒剂是。 三、单选题 1.最常用最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是() A.煮沸法 B.间歇灭菌法 C.高压蒸汽灭菌法 D.巴氏消毒法 2.人体中没有正常菌群存在的部位是() A.皮肤 B.口腔 C.结肠 D.血液 3.紫外线杀菌最有效的波长是() A.200~300nm B.265~266nm C.270~280nm D.250~260nm 4.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不适用的是() A.手术衣 B.牛奶 C.纱布 D.手术器械 5.热力杀菌的原理是() A.氧化作用 B.蛋白质变性凝固 C.电解质浓缩 D.细菌溶解 6.高压蒸汽灭菌法最常用的方法是() A.620C,30min B.1000C,5min C.121.30C,15~20min D.1000C,1~2h 7.用于皮肤消毒的乙醇浓度是() A.60~70% B.70~80% C.70~75% D.90~95% 8.能治疗和紧急预防由外毒素引起的疾病的是() A.外毒素 B.内毒素 C。类毒素D.侵袭性酶 E.抗毒素 9.毒性强,具有选择性毒害作用的是() A.荚膜 B.菌毛 C.鞭毛 D.内毒素 E.外毒素

医学免疫学_名词解释整理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为种重点掌握)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淋巴循环网络组成,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行使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se):是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免疫功能过高-超敏反应;过低-免疫缺陷症。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的功能。免疫监视功能的异常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性的病毒感染。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是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通过免疫网络调节免疫应答平衡的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机体的免疫细胞对抗原物质进行识别,继而活化、增值、分化,产生效应的过程,是多细胞系及多种免疫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章抗原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即能与T 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者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免疫反应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能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抗原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即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该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能被抗体、BCR或TCR识别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物质。因其通常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故又称其为表位(epitope),表位的形成取决于抗原的一级结构和空间构象。表位是抗原分子中能被抗体、BCT或TCR识别的最小靶结构,其性质、数目、空间构象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时,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特异性结合的抗原决定基的总数称为该抗原的~。 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两种抗原分子中带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成为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抗体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这两个概念说明表位是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免疫方式:是指进入宿主内的抗原剂量、途径、间隔时间、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类型等因素。(由强到弱:皮内,皮下,肌内,腹腔,静脉,口服) *异噬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是指一类与种属无关,广泛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可导致交叉反应的发生。肾小球炎,心肌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T细胞依赖性抗原):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必须依赖T细胞辅助的一类抗原。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抗原、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细胞辅助的一类抗原。细菌脂多糖、荚膜多糖及聚合鞭毛素等。 第三章免疫球蛋白 抗体(antibody,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增值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特异性识别、结合和清除相应抗原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secreted,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根据其存在形式,分为分泌姓(sIg)和膜型(mIg)。*互补性决定区(CDR):即高变区(HVR),免疫球蛋白的VH和VL内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成为高变区。由于VH和VL的3个高变区的氨基酸在蛋白质一级结构上部是连续排列的,但经过肽链的折叠,形成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后,在空间位置上相互靠近,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决定抗原特异性,负责识别和结合抗原。故又称为CDR。 *结构域(domain):Ig的重链、轻链均可折叠为数个球形结构,称为~每个结构域大小相似,约含110个氨基酸。Ig轻链只有VL 和CL两个结构域,重链的结构域随着Ig种类不同而变:IgA-4、IgD-4、IgG-4、IgE-5、IgM-5。与重链可变区相接的恒定区结构域称作CH1,然后依次为CH2、CH3、CH4。 *调理作用(opsonization):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相应IgG Fc受体结合,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杀伤能力,此即抗体的调理作用。 *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IgG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结合后,其Fc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二章细菌概述练习题下

病院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考纲要求: 一、理解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概念 二、理解常用物理灭菌方法及应用范围 三、掌握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 四、掌握细菌的感染途径及感染范围 习题链接: 一、名词解释 1.消毒 2.灭菌 3.感染 4.医院感染 5.毒血症 6.菌血症 二、填空题 1.细菌毒力由和构成。 2.荚膜本身没有毒性作用,但具有和 的作用。 3.细菌的侵袭性物质包括和。

4.细菌的致病因素除了毒力外,还与和 有关。 5.感染的来源(传染源)包括和 。 6.传染病流行与传播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 。 7.显性感染根椐病情缓急不同,可分为和 。 8.正常菌群转变为条件致病菌的特定条件有、、。 10.煮沸法消毒时加入碳酸氢钠是为了 和。 11.紫外线杀菌的机理是。 12.用途最广,效果最好的化学消毒剂是。 三、单选题 1.最常用最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是() A.煮沸法 B.间歇灭菌法 C.高压蒸汽灭菌法 D.巴氏消毒法 2.人体中没有正常菌群存在的部位是()

A.皮肤 B.口腔 C.结肠 D.血液 3.紫外线杀菌最有效的波长是() A.200~300nm B.265~266nm C.270~280nm D.250~260nm 4.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不适用的是() A.手术衣 B.牛奶 C.纱布 D.手术器械 5.热力杀菌的原理是() A.氧化作用 B.蛋白质变性凝固 C.电解质浓缩 D.细菌溶解 6.高压蒸汽灭菌法最常用的方法是() A.620C,30min B.1000C,5min C.121.30C,15~20min D.1000C,1~2h 7.用于皮肤消毒的乙醇浓度是() A.60~70% B.70~80% C.70~75% D.90~95% 8.能治疗和紧急预防由外毒素引起的疾病的是() A.外毒素 B.内毒素 C。类毒素D.侵袭性酶 E.抗毒素 9.毒性强,具有选择性毒害作用的是() A.荚膜 B.菌毛 C.鞭毛 D.内毒素 E.外毒素 10.内毒素的毒性成分是() A.特异性多糖 B.脂多糖 C.脂质 A D.脂蛋白 E.核心多 糖 11.能被甲醛脱毒成类毒素的物质是() A.外毒素 B.内毒素 C.透明质酸酶 D.血浆凝固酶 E.溶 纤维蛋白酶

医学免疫学复习(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复习……名词解释 抗原的免疫原性与抗原性 免疫原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抗原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的能力。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 1.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immunity system,IS)识别“自我(self)”与“非我(non-self)”抗原,从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生理防御机制。 2.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3.抗原:是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或:指能够刺激机体IS 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且能够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 (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 在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 细胞的辅助,所以称为TD-Ag 。如细胞、病毒及各种蛋白质均为TD 抗原。 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 在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 细胞辅助,所以称为TI-Ag 。 4.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能与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5.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或:不同种属生物中存在的共同抗原表位),又名Forssman抗原。 6.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7.超抗原:是指某些抗原物质,在极低浓度下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是一类多克隆激活剂。 8.共同抗原表位:不同抗原间的相同或相似决定基。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点汇总--最新版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免疫学基础练习题答案(1)

免疫学基础》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免疫 2. 医学免疫学 二、填空题 免疫功能包括 __免疫防御功能 __、__自身耐受功能 ___、 ___免疫监视功能 _ 免疫防御功能异常,表现为 ___超敏反应 __、_自身缺陷病 ___ 、 __肿瘤 ___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 ___抗原性异物 ___以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三、选择题 1.免疫的概念简单表述是( A ) A. 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和杀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C.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 D.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能力 2. 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过高可导致 ( E ) A. 严重感染 B. 自身免疫病 C. 肿瘤 D. 免疫缺陷 E. 超敏反应性疾病 3. 机体免疫系统排斥或杀灭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 ) A .免疫监视 B .免疫自稳 C .免疫防御 D .免疫识别 4. 关于免疫应答正确的说法是( C ) A. 对机体有利 B. 对机体有害 C. 通常情况下有利,有时有害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5. 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为( C )(2002 年医师真题) A 免疫应答、免疫记忆、免疫监视 C.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B .免疫防御、免疫记忆、免疫监 视 D .免疫应答、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一章 免疫系统 A 皮肤黏膜上皮细胞 B 吞噬细胞 C NK 细胞 D T 7. 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不包括( B ) A T 细胞 B 、NK 细胞 C 、B 细胞 D 、树突状细胞 8. B 淋巴细胞在以下那个器官发育成熟 (B ) A 胸腺B 骨髓C 脾D 淋巴结 9. 下列选项不属于淋巴细胞的有( B ) A 、自然杀伤细胞 B 、单核吞噬细胞 C 、B 细胞 D 、T 细胞 10. 下列选项不属于 T 细胞表面标志的是( D ) A 、CD8分子 B 、CD4分子 C 、CD3分子 D 、CD40分子 11. HIV 侵犯的主要靶细胞是( A )(2001 执业医真题) A.CD4+T 细胞B.CD8+T 细胞C.B 细胞D.红细胞 12. 巨噬细胞产生的主要细胞因子是( A ) (2001执业医真题) 1. 2. A 、 3. 、选择题 T 淋巴细胞在以下那个器官发育成熟 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是( A ) 胸腺和骨髓 B 、淋巴结和脾脏 艾滋病的特征性免疫学异常是( 迟发性皮肤 超敏反应减弱或丧失 (A ) A 胸腺B 骨髓C 脾D 淋巴结 、淋巴结和胸 腺 )A .选择性 血清 IgG 升 4. TC 细胞(CTL )表面具有鉴定意义的标志是( A 、CD4分子 B 、CD8分子 C 、CD29分子 5. T h 细胞具有鉴定意义的标志是( B ) A 、CD8分子 B 、CD4分子 C 、CD29分子 6.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不包括( D ) B . C . □ 高 B D D 、骨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T 细胞缺乏,CD4/CD8比值下降 D .血清 IgG 下降 ) CD80分子 CD80分子 细胞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30869

第一章 现代免疫: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对其产生免疫应答(清除抗原性异物,或维持免疫耐受),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生理性防御机制。 三大免疫功能的表现: 功能生理表现病理表现 免疫防御抗感染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 免疫稳定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防止细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癌症或持续性感染 免疫的类型及特征:1、非特异性免疫(自然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皮肤及粘膜分泌物;第二道防线: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粒细胞】 特征:反应迅速,并非针对特定Ag 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和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两个分支【第三道防线:淋巴细胞、抗体】 特征:特异性、多样性、记忆性、耐受性、自限性 免疫学分类:1、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2、免疫学检验3、免疫药理学4、分子免疫学 琴纳(Jenner)——牛痘疫苗Behring与Kitasato北里——抗毒素(被动免疫) 巴斯德(Pasteur)——疫苗(主动免疫)Metchnikoff——细胞学说 Ehrlich(欧立希)——体液学说Burnet——克隆选择学说 第二章 抗原: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2、免疫反应性 全抗原:具有两种特性的物质半抗原:能与抗体结合产生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耐受原(变应原):可能引起病理性免疫应答即超敏反应的抗原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物性2、理化条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立体构象、物理性状等)3、其它条件(宿主因素、免疫方法) 【异物性:与自身成分相异或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前未接触过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表位):是Ag分子表面有一定空间构象的特殊的化学基团,(其性质、数目、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特异性。 T细胞决定簇与B细胞决定簇主要特点: 共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抗原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特异性应答产物发生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应答产物发生反应 抗原的分类:根据诱生抗体对T细胞的依赖关系: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在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而表现的不同抗原。 超抗原(SAg):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会导致肿瘤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4.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 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3.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 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应答的物质。 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当半抗原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3.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4.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6.独特型抗原:TCR、CE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7.超抗原: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且不受MHC限制,故称超抗原。 8.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佐剂。 10.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11.胸腺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简称TD 抗原。 1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的抗原,简称TI 抗原。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1.抗体(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或记忆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6.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杂交瘤细胞所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7.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的Fab段结合靶细胞表面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