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第三人称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_省略_新闻语料中的第三人称回指照应而论_齐越

英汉第三人称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_省略_新闻语料中的第三人称回指照应而论_齐越

英汉第三人称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

—专就部分英汉双语新闻语料中的第三人称回指照应而论——

齐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191)

摘要:本文对比考察部分英汉双语新闻语料中第三人称回指照应有哪些具体手段以及这些手段有何异同。结果显示,英汉两种语言实现第三人称回指照应关系的手段大体相同,即均可通过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等手段建立回指,但二者也存在着一些显著差异。如在表达和形态上的不同、反身代词表达方式的不同、有关系代词的不同,以及有关零照应和原词复现的不同。笔者认为,以上异同可归结为两个原因,即语体因素的影响和形合意合的影响。当然,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译员选词倾向性对各种第三人称回指照应手段频次差异性的影响。

关键词:回指照应;第三人称;新闻;英汉对比

引言

自Halliday&Hasan(1976)在《语篇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提出衔接理论以来,对语篇衔接手段的分析研究已经成为语篇分析的一个主要内容。在我国,许多学者对英汉两种语言实现衔接的手段以及具体衔接手段在使用频率上的差异进行了研究,但他们多未对语篇的类型加以明确分类。即使一些学者意识到了语篇类型不同、衔接手段有异这一现象,如:赵宏宇(2006)对比了汉语格律诗与其英语译文中的人称照应,范立彬和王海云(2007)对英汉小说中的人称照应差异做了对比分析,张艳东(2012)对比研究了英汉产品说明书中的衔接手段,巩雨(2013)对政府工作报告中英文版本里的衔接手段进行了对比,但鲜有学者对比研究新闻这一语篇类型。鉴于此问题,本文拟通过对英汉部分双语新闻语篇中的第三人称回指照应衔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英汉两种语言分别通过哪些具体手段实现第三人称回指照应关系;(2)这些回指照应手段是否相同,若不同,存在哪些主要差异;(3)相似与差异存在的原因。

1.第三人称回指照应

语篇中一般都含有衔接手段,因为衔接是构建连贯文本的关键,是表达连贯意义的重要手段。所谓衔接,是指“存在于语篇内部的,能使全文成为语篇的各种意义关系”。用Halliday&Hasan(1976)的话来说,“当话语中的某个成分的解释取决于话语中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就出现了衔接”。衔接手段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法手段,另一类是词汇手段,而每一类又包含若干具体的体现形式。具体来讲,语法层的衔接手段包括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汇层的衔接手段有重述、搭配等。

在这些衔接手段中,照应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语篇手段。根据胡壮麟(1994)的观点,“照应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作为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在语篇中,如果对于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而必须从该词

收稿日期:2014-8-30

214

第11卷第2期学术版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求答案,这就产生了照应关系(Halliday &Hasan 1976)。从语用功能的角度讲,照应可以分为两种:外指和内指,其中内指又被分为回指(所指对象位于指代成分之前,从上文中寻找指代成分的意义)和预指(所指对象位于指代成分之后,指代成分的意义将在下文中说明)。而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照应关系一般可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其中人称照应是语篇照应手段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该照应系统中,由于只有第三人称代词具有内在的语篇衔接功能,第一、二人称的所指通常要联系文外情景,参照话语的角色来确定,因此本文将仅探讨第三人称代词的回指照应用法。下面对其举例说明:

(1)他那时候窘得似乎甲板上人都在注意他,心里怪鲍小姐太做得出,恨不能说她几句。

———《围城》(2)苏小姐那面电话挂上,鸿渐才想起他在礼貌上该取消今天的晚饭,改期请客的。———《围城》(3)Elizabeth had the satisfaction of receiving an answer to her letter as soon as she possibly could.

———Pride and Prejudice

(4)Mr.Bennet missed his second daughter exceedingly;his affection for her drew him oftener from home than anything else could do.———Pride and Prejudice

例(1)为做宾语的人称代词“她”照应前文的“鲍小姐”。例(2)为宾语从句中做主语的人称代词“他”照应前文中的“鸿渐”。例(3)为形容词性物主代词“her ”回指照应主句的主语“Elizabeth ”。例(4)为形容词性物主代词“his ”和做宾语的人称代词him 同指前文的“Mr.Bennet ”.

2.研究设计

2.1语料搜集

本文拟选取20篇英汉双语新闻为研究对象。这些新闻语篇均来自中国日报网(China Daily ),内容主要涉及生活、明星、趣闻、时尚等方面(因政治、经济等新闻较为客观,人称照应语相对较少),且语篇长度基本相同。具体来讲,如:British man builds real -size hobbit hole from scratch in his backyard (英男子在自家后院建造现实版“霍比特人洞”)、Odour of familiar human lingers in animal ’s brain where it triggers emotional response (闻香识主人:嗅觉记忆能触发动物喜怒哀乐)、The difficult art of letting go (中国父母不懂放手的艺术)等。

2.2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实证性研究方法来对比考察英汉第三人称回指照应手段的语篇衔接功能。具体来讲,(1)笔者手工检索了20篇英汉双语新闻中所有包含第三人称代词回指照应用法的例子,虽然费时费力且很不经济,但有利于充分理解材料,得出确切结论;(2)定性描述并辅以定量分析,即观察语料,统计英汉双语新闻中分别有哪些具体的第三人称回指照应手段。对比这些具体手段,总结主要异同。(3)讨论分析相似与差异存在的原因。3.对比考察

3.1英汉第三人称回指照应的具体手段

笔者统计了20篇英汉双语新闻中的第三人称回指照应手段,其中汉语有337例,英语有543例,具体结果列于表1、表2。人称代词

物主代词反身代词其他小计单数

复数单数复数单数复数单数复数他

/

她/它他们/她们/它们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他/她/它)自己(的)(他们/她们/它们)自己(的)

48727610881015337

表1汉语第三人称回指照应手段统计215

如表1所示,汉语第三人称回指主要通过人称代词、物主代词以及反身代词等具体手段实现照应关系。具体来讲,物主代词用作回指照应的比例最高,共有184例,约占55%(184/337)。其中单数“他的/她的/它的”占照应手段总数的23%(76/337),复数“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占32%(108/337)。相比之下,人称代词(共有120例)用作回指照应的比例略低,约为36%(120/337)。其中单数“他/她/它”占15%(48/337),复数“他们/她们/它们”占21%(72/120)。反身代词用作回指照应的比例最低,仅有18例,约为5%。除此之外,其他回指照应手段还有15例(约占4%),如“自家”、原词复现等。

再来看英语的第三人称回指照应手段。如表2显著数据所示,跟汉语的情形趋同,英语第三人称实现回指照应关系的具体手段也包括人称代词、物主代词以及反身代词等。具体来讲,(ⅰ)用物主代词做回指照应的比例最高,共有277例,约占照应手段总数的51%(277/543)。其中复数物主代词“their ”为172例,占32%;单数物主代词“his/her/its ”为105例,占19%。(ⅱ)用人称代词做回指照应的比例略低,约为33%(单数占11%,复数占22%)(ⅲ)比例最低的回指照应手段是反身代词,共有28例,仅占5%。另外,其他照应手段如关系代词等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约为11%。

将表2和表1相比较,笔者发现以上两种统计大体呈现“关联平行”。即英汉第三人称回指均可通过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等手段实现照应关系,且均体现出物主代词比例最高、人称代词比例次之、反身代词比例最低的倾向性规律。但有一点需要指出,尽管英汉第三人称回指照应手段基本相同,但英语中各个手段出现的频次普遍高于汉语,尤其是物主代词和人称代词。这种现象进一步说明,英汉两种语言在进行具体回指照应时,实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关于主要差异是什么,笔者将在下个小节中例证说明。

3.2英汉第三人称回指照应手段的主要差异

3.2.1英汉第三人称代词在表达和形态上不同,如“性”、“数”、“格”

具体来说,①英语第三人称代词有性的区别,如人称代词he/she/it ,物主代词(形容词性)his/her/its ,反身代词himself/herself/itself 。而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虽然在书面语中也有区别,如人称代词他/她/它,物主代词他的/她的/它的,但在口语发音时却没有什么不同,人称代词均发成“ta ”,物主代词均发成“ta de ”。

②在表示复数意义时,英语第三人称中的人称代词均用“they ”表示,物主代词均用“their/theirs ”,反身代词均用“themselves ”。而汉语中各种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区分则更加细致。如人称代词复数表现为“他们/她们/它们”,物主代词复数表现为“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例:

(1)a.But since dogs are so much more olfactory than humans,their responses would likely be even more powerful than the ones we might have.

不过鉴于狗的嗅觉比人类灵敏,因此它们对于气味的反应会比人类强烈得多。

b.Giambruno,who moved with her girls to Florida,is grateful for the clean air they now have.

斯蒂芬妮已经带着几个孩子回到了佛罗里达州,现在她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十分畅快。

(1a )中,英语原文“their responses ”译为汉语的“它们……的反应”,强调了“their ”既不是表男性的“他们的”,也不是表女性的“她们的”,而是表动物的“它们的”———小狗们的反应。同样,在(1b )中,“they ”译成“她表2英语第三人称回指照应手段统计人称代词

物主代词反身代词其他小计单数复数单数复数单数复数单数复数he/she/it

they his/her/its their (him/her/it)-self/(his/her/its)own themselves/their own 62116105172121660543216

第11卷第2期学术版们”,突出了该句主语均为女性——

—妈妈和女儿们。

③英语第三人称代词有主格、宾格等变化,如人称代词主格单数形式为“he/she/it”,宾格单数形式为“him/ her/it”,主格复数形式为“they”,宾格复数形式为“them”。而在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没有格的形态变化,如人称代词单数形式均为“他/她/它”,复数形式均为“他们/她们/它们”,没有主格、宾格之分。例:(2)a.While US parents are obliged to raise their children to the age of18and see them through college,...

在美国,尽管父母有义务把他们的孩子抚养到18岁并看着他们上大学,……

b.In the end,the truth dawns on him and a feeling of gratitude gushes out of his heart.

最后,当孩子发现真相是为了他时,他的内心充满了感激。

(2a)中,英语原文中的“them”译为汉语中的“他们”,虽然二者均作“看”的宾语,但英语人称代词有形态变化,以宾格“them”的形式出现;而汉语人称代词则无形态变化,仍用“他们”来表示。类似地,(2b)中,英语原文“him”是宾格代词,有形态变化;而汉语译文中,“他”虽然也是宾语,却无形态变化。

3.2.2英汉第三人称反身代词1回指照应的建构存在差异

①英语第三人称反身代词“x-self”通常并不译为汉语中的“x-自己”,而是译为简单反身代词“自己”,但二者均可用来表现第三人称回指照应关系。例:

(3)a.The scent samples came from the subject itself,a dog the subject had never met,a dog that lived in the subject’s household,a human the dog had never met,and a human that lived in the subject’s household.

气味样本有五个来源,分别是:被测狗自己、被测狗从未见过的另一只狗、居住在被测狗家中的另一只狗、被测狗从未见过的一个人,以及被测狗的家人。

b.Parents in a Beijing suburb are getting up at5am each day and standing in line for the shuttle buses.The early birds have developed this habit not for themselves,but for their grownup children,who work in downtown Beijing.

在北京郊区,许多父母早上5点就起床排队等公交。这般早起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们在北京市中心上班的子女。

c.Wait until you hear of old folks who get into matchmaking games in public parks not for themselves,mind you,but for their children.

还有比这更荒唐的,老人们会去公园替他们的子女相亲,而不是为了自己。

例(3)为英语第三人称反身代词“x-self”及其汉译,分别是:(3a)“itself”译成“自己”,而非“它自己”;(3b)和(3c)“themselves”均译成“自己”,而不是“他们自己”。由此可见,英语第三人称反身代词“x-self”并不与汉语第三人称复合反身代词“x-自己”互译。

②用于表达第三人称回指照应关系的汉语“自己”有时译自英语中的各格位代词,换句话说,汉语用简单反身代词建立回指,而英语用代词建立回指。例:

(4)a.今年4月,切尔西·克林顿宣布自己怀孕的消息,将于今年秋季诞下首名孩子。

This April,Clinton announced that she is pregnant.She is due to deliver her first child in the fall.

b.而美国妈妈是否也是一切以孩子为主,为他们放弃自己的职业而成为家庭主妇?

Is it an equivalent of a mother in the United States who forsakes her career and turns into a soccer mom?

1为便于说明,在本文中,“x-self”代表英语反身代词,“x x-self/x...x-self”代表英语主格代词与反身代词连用式;“自己”代表汉语简单反身代词,“x-自己”代表汉语复合反身代词。

217

由上例可看出,(4a)中的“自己”译自“she”,(4b)中的“自己的”译自“her”,其原因为,按照刘礼进(2011)的观点,操汉语者易受语篇主人公(主观)视角驱动,常用简单反身代词建立回指,而操英语者往往立足于观察者(客观)视角,多用代词建立回指。

③汉语有时会用其他词汇手段来表示第三人称回指照应关系,如“自家”、“其”。例:

(5)a.The25-year-old man from Suzhou,near Shanghai,was found dead in front of his TV hours after the Netherlands beat Spain5-1in their first round game on Friday.

这位25岁的苏州球迷14日被发现死在自家电视机前,死前数小时正在上演荷兰5-1击败西班牙的小组赛。

b.Ashley Yeates,a30-year-old gardening and construction expert from Bedford,England,constructed a hobbit hole in his garden,modeled after the famous digs of Bilbo Baggins.

30岁的园艺师和建筑专家阿什利·耶茨来自英国贝德福德,模仿比尔博·巴金斯著名小说中的描述,在自家后院建造了一个真实的霍比特人洞穴。

c.Any Chinese beyond the age of25who is not married or does not have a regular date may face the experience of constant nagging from their parents.

在中国,超过25岁还未婚或者还没有对象的年轻人都会遭到其父母不时地唠叨抱怨。

d.She must have thought it was her responsibility to ensure her son was financially capable of getting married.

她一定觉得在经济上帮其儿子结婚是她的责任。

3.2.3英语中的第三人称回指在汉语中可能以零照应和原词复现的形式出现

①由于汉语“意境性”强、“暗示力”强(李丽2004),相对于英语来讲,其人称代词的省略较多。这其实是零照应的一种表现形式。虽然人称代词被省略,但零照应同英语第三人称回指一样,均可实现照应关系。例:(6)a.It’s one thing when you come home and your dog sees you and jumps on you and licks you and it seems to know that good things are about to happen.

当你回到家时,你的狗一见到你就会扑到你怀里,不停地舔你,(它)似乎知道有好事要降临了。

例(6a)是连动式的前后连接,这种结构决定了“你的狗”是句子的主题,因此在汉语中无须再重复指出;而英语原文中则必须使用“it”来回指前文的“your dog”,否则容易造成歧义。许余龙(1992)曾指出,零回指(零照应)的运用受以下因素影响:(1)篇章的信息结构和结构特征;(2)篇章的整体语义因素和局部语义因素;(3)语用因素;(4)语体风格因素;(5)主题显著(赵宏,邵志红2002)。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才使汉语经常使用零照应来进行回指。

②除了零照应,英语中的第三人称回指在汉语中还经常以原词复现的形式出现。这使得语篇更加连贯,更便于理解分析。例:

(7)a.But Yang Zhiqiao is75and retired.She dons the Mickey Mouse costume in Luoyang,Henan province, to earn some pocket money from passersby,which she saves for her son.

但是,75岁的退休老妇杨志巧,为了从路人那里赚(一)些零用钱,在河南省洛阳市扮演米老鼠卡通人物。这些零用钱是为她儿子而攒的。

b.The odour of a familiar human apparently lingers like perfume in the animal’s brain—where it triggers an instinctive emotional response.

熟悉的人所散发的气味会如同香水一般深深地存在于动物的脑海里。这些气味会触发大脑内部本能的情绪反应。

218

第11卷第2期学术版

例(7)是两个以原词复现形式实现回指照应关系的例子。其中,(7a)英语原文用关系代词“which”回指前文的“pocket money”,其作用相当于第三人称代词“it”。而在汉语中,“which”被译为“这些零用钱”,与前文的“一些零用钱”形成了原词复现式。(7b)同理。

3.2.4汉语中的第三人称回指在英语中可能以关系代词的形式出现

与英语不同,汉语中没有关系代词,因此,在很多情况下,英语语篇中的关系代词在对应的汉语表达中可用第三人称代词表示,例:

(8)a.大部分遇难者是高中生,他们被告知为安全起见呆在原地,因而被困。

Most of the victims were high school children,who were told to stay where they were for their own safety and were trapped.

b.凯特说她永远不会忘记在中国学习的日子,因为它们改变了她的一生。

Kate said she would never forget the days when she studied in China,which changed her whole life.

例(8a)中,汉语译文“他们”译自英语原文“who”。虽然二者均可回指前文的“高中生/high school children”,但前者是人称代词,后者是关系代词。类似地,例(8b)中,汉语语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它们”在对应的英语表达中用关系代词“which”表示。

3.3英汉第三人称回指照应手段存在异同的原因

3.3.1语体因素的影响(同)

语篇的语体特征是与语篇的情景特征密切相关的。从语言功能的角度讲,语篇的语体特征是语言特征在语境中的功能的体现。笔者认为不同的语体特征可能对语篇衔接手段的选择产生影响,从而使衔接手段的使用在不同语体中体现出差异性。如:政论语体一般要求表达上既有逻辑论述性,又有感情鼓动性,因此在选择衔接手段时,一般采用句式和词语重复(王肖丹2006)。而新闻语体通常要求在较短篇幅内就某一事实进行客观、完整地报道,并交代清楚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原因等基本要素。这样一来,语篇结构变得容易松散,因此必须借助于照应等手段来实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张晶2005)。正是基于这一原因,英汉双语新闻中均出现了各种第三人称回指照应手段也就不足为奇了。

3.3.2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异)

英语是一门重形合的语言,其语言符号之间有较强的逻辑关系,词语与语句之间的连接主要依仗连接词或语言形式手段来实现。所以英语造句常使用各种形式的连接词、短语、分句和从句,注重显性接应,注重句子的形式和结构完整,以形显义;汉语则是一门重意合的语言,它主要通过字词的意义连结,词语与语句之间的连接主要凭借助词、语句意义或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所以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注重功能和意义,以神统形。由此看来,汉语中第三人称回指照应手段出现的频次普遍低于英语中各相应手段的频次这一现象也就讲得通了。

4.结束语

本文针对英汉第三人称回指照应手段有何异同之问题,做了一次英汉双语新闻对等语料考察。结果显示,英汉两种语言实现第三人称回指照应关系的手段大体相同,即均可通过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等手段建立回指,但二者也存在着一些显著差异。如在表达和形态上的不同、反身代词表达方式的不同、有关零照应和原词复现的不同,以及有关关系代词的不同。笔者认为,以上异同可归结为两个原因,即语体因素的影响和形合意合的影响。

当然,本文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双语语料虽然均选自中国日报(China Daily),但其新闻都是由中

219

国译者从英语原文译成汉语的。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不同译员难免会在选词造句上表现出差异,而这些差异很可能影响各种衔接手段的使用频次。因此,本文发现的英汉第三人称回指照应手段在部分新闻语篇中所体现出的频次差异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大学英语

参考文献:

Halliday,M.A.K&Hasan,R.(1976).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Group Ltd.

范立彬,王海云(2007).《呼啸山庄》及其三个中译本人称照应衔接手段对比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6)。

巩雨(2013).政府工作报告中英文版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MA].山西财经大学。

胡壮麟(1994).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李丽(2004).汉语中常见的指同手段——

—零照应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处理[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

刘礼进(2011).汉英篇章回指手段对比考察[J].外国语(3)。

王肖丹(2006).汉语语篇衔接手段在不同语体中的差异分析[MA].首都师范大学。

许余龙(1992).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晶(2005).英汉部分新闻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5)。

张艳东(2012).英汉产品说明书衔接手段对比分析[MA].暨南大学。

赵宏,邵志红(2002).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3)。

赵宏宇(2006).汉语格律诗与其英语译文中的人称照应对比[J].外语教学(4)。

22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