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共同治理的意义及其实现方式

大学共同治理的意义及其实现方式

○高校治理与管理大学共同治理的意义及其实现方式*

刘献君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

)2015年第3期

No.3,2015(总第16期)

SHANDONG HIGHER EDUCATION General No.1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共同治理,对于提高学校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共同治理是大学管理创新的关键

高等教育的发展涉及两个重要方面,即人才培养,高深知识。人才培养、高深知识探索的无限性,决定了大学发展的无限性,大学水平的提高永无止境。这是因为,首先,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高等教育无疑也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但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直接面向社会,既要有高的素质,又要有适应和超越社会的创新、创业的专业能力。社会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人也在不断发展,因而大学的人才培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大学发展是无限的。其次,“高深性”也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正如蔡元培所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所教授的知识是高深知识,所培养的是掌握高深知识的人才,所研究的更是高深知识。离开高深知识,高等教育便无法进行。

[1](2-8)高深知识正是“处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交界处”的知识,需要不断进行探索。从高深知识的角度看,大学发展是无限的,大

学水平的提高是无止境的。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高水平大学发展,大体有两种模式、路径。一种是“学术积累”,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巴黎大学,等等,经过几百年在人才培养、高深知识探索中发展学术,逐步成为高水平大学;另一种是“管理创新”,如英国的沃里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等,通过管理创新,推进学术发展,短短几十年进入了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现代大学发展,更应该重视管理创新。这是因为,现代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进入社会的中心,规模大大扩展。大学已由小规模的、选拔性的、关系松散的团体发展成为具有重大社会经济意义的巨型系统。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管理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1)社会变化节奏越来越快,未来将不再是过去的重演。在农业经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速度十分缓慢,日复一*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重点课题“高校领导决策制度研究”(2013A002)

作者简介:刘献君,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院校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

摘要:大学所具有的人才培养、高深知识本质特征,决定了大学水平提高的无限性。高水平大学的发展

有“学术积累”、“管理创新”两种模式,现代大学要十分重视管理创新。大学管理创新的关键是实现共同治理。共同治理对大学的管理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治理包括治理结构和治理过程。共同治理中的治理结构包括决策类型结构、人员结构和组织结构。治理过程中要确立共同目标,实现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决策,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管理创新,共同治理,治理结构,治理过程,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00(2015)-03-005-095

·2015年第3期

日,年复一年,未来往往是过去的重复。进入工业经济社会,特别是知识经济社会,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大大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必然影响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变化速度的加快。(2)组织规模越来越大。从社会生产来看,从个体单个行业,到手工作坊的工场,到企业,到大型企业,再到跨国公司,规模越来越大,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的规模也同样在发展,从在校学生人数看,从几十人、几百人、几千人,发展到几万人,个别大学达几十万人。管理几百上千人的大学和管理几万人的大学是完全不一样的。(3)社会活动越来越复杂。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的功能不断扩展,从教学,到教学、科研,再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多。(4)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大众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加强,高等教育、高等学校在生源、声誉、经费、师资等方面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学校的声誉高、师资水平高、学生就业好,生源就好,学校就能生存并且发展。(5)管理决策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在现代社会,学校的管理决策,不仅影响校内,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由于大众化,上大学的人数越来越多,今后,从国家领导人、各层次负责人、学术骨干、技术骨干至社会上的各种管理人员、公务人员等,绝大多数都将是大学毕业生。现在学生的质量,将关系国家民族的未来,关系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因而,现代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目标、多任务的大型组织,其应对多目标和多重任务的方式是不断深入的专业化分工。结果大学变成了一个专业领域广泛、组织结构复杂的大型组织,突出的特点是大学在单纯学术机构的基础上形成庞大的行政系统,大学行政管理具有了必要性和合法性。[2](25)由此可见,现代大学的管理创新十分重要。

管理创新从哪里开始?管理创新的关键在什么地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强调了国家治理。《决定》还特别指出,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指出:“全国高等学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3](175)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的治理,特别是实现共同治理,是其管理创新的关键。

二、大学共同治理的内涵和意义

治理是在批判以统治为特征的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它顺应了社会公共管理及组织管理日益复杂、利益相关者参与管理的诉求日益高涨的社会需要,“治理观如今已经成为主要政治领导人非常重视的一个理论参考依据。”[4](16)治理这一概念提出比较早,但学术界一般认为,获得广泛应用是1989年世界银行在其报告中首次提出“治理危机”并在1992年发表题为《治理与发展》年度报告后,先被诸如经合组织、联合国开发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高度认同,继而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管理领域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获得广泛运用。治理具有如下特征:“治理不只是居高临下、自上而下的权力运行过程,其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和共享管理;治理具有整体性和框架性,是组织之间及其成员相互依存的关系结构;治理是在公共目标支配下的强调效率的管理活动。”[5](16)治理,一般从企业开始,到政府,再到学校。大学治理一般定义为,大学内外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决策的结构和过程。由此可见,大学治理有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之分,治理结构和治理过程之别;大学治理的关键是决策。

怎么理解共同治理?笔者认为,治理本身即包含了共同治理之意,之所以提出共同治理,意义在于特别强调治理的“共同性”、“民主性”。在大学,共同治理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但是最早明确提出并实施大学共同治理的是美国。

1966年AAUP(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ACE(美国教育理事会)和AGB(大学董事会协会)联合颁布6

刘献君:大学共同治理的意义及其实现方式

了《学校和大学治理的联合声明》(以下简称《联合声明》)将“共同治理”定义为,“基于教师和行政部门双方特长的权力和决策的责任分工,以代表教师和行政人员共同工作的承诺”,并用两条原则来规定“共同治理”,即“大学组织重大事情的决策既需要首创能力,也需要全体人员的参与;大学各组成群体在决策中的地位有所不同,谁对具体事务负有首要责任,谁就最有发言权”[6]从上述定义和规定可以看出,共同治理是大学董事会、行政管理部门、教师、学生等大学各类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大学治理。同时,强调两个“优先”:首创优先,即共同治理需要全体人员参与,但要有分工合作,行政人员、学术人员、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首责优先,即大学各个群体在决策中都负有责任,但谁对某项事务负有首要责任,则其具有优先发言权,对事务更大的决定权。《联合声明》还明确了大学各利益相关者在决策过程中的权力分配及共同治理实现途径。《联合声明》的价值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提出了管理民主化的思想,它是在教师以及教师联盟组织的努力下形成的,它把学者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大学教师不仅拥有了参与决定教育和研究事务的权利,而且更普遍地涉足教育政策,如制度目标、规划、预算、选举管理者。其次,共同治理虽然造成了传统治理结构的松动,但实际上却维系了大学科层管理垂直体系上的整体特性。[7](27)《联合声明》颁布和实施以后,在美国高等教育界引起了不少争论,在各种争论中,引发了对共同治理的制度的重新审视,导致了对共同治理模式的改革。1998年AGB又颁布了《治理宣言》,对1966年AAUP、ACE和AGB等协会联合颁发的《联合声明》进行了部分调整,提出了七项原则,针对美国大学治理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对共同治理中的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设置了新的标准(见下页表1)。

从表1可以看出,1998年的《治理宣言》与1966年的《联合声明》相比较,《宣言》对决策责任的分配,更加细化;教师的学术自由权有所下降;主张全职教师在教学和研究相关领域参与决策,以更好地创造和传播知识;主张非学术员工、学生、非终身教师、兼职教师和助教都参与决策;利益相关者范围扩大,扩大到社区领导、顾客、资金提供者等。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公民社会的崛起,大学治理逐渐走向多中心治理时代。比较明显的发展趋势是,集体谈判逐步被纳入共同治理运行过程中;更加密切与当地政府、社会的关系,密切合作,共享资料,共同研究,参与政策制定,从而缓和大学与外界的矛盾,努力发展自己,提升水平。美国大学的共同治理,不仅改变了美国大学的发展,也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我国,对大学共同治理研究比较早的是洪源渤教授,他以此为题,撰写教育学博士论文(笔者为其指导老师),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撰写了《共同治理》一书,2010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共同治理》一书以大学法人治理结构为研究对象,以大学的本质属性为切入点,对大学法人治理结构进行理论和历史经验的论证,探索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提出基于共同治理理念的科学化的大学治理结构理论体系。近几年来,国内部分学者也开始对大学共同治理展开了研究。

共同治理在大学的管理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主要表现在:(1)共同治理有利于调动教师、学生、职工等多方的积极性。大学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的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取决于师生员工水平和积极性的高低。如果在学校共同治理中,学校的决策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使大家成为学校的主人,学校大家庭中的一员,大家以一种主人的姿态对待自己的工作,其积极性必然会提高。(2)共同治理有利于集思广益,吸取群体智慧,形成正确的决策。前面已经论述,大学涉及到人才培养,高深知识的创造、保存、传播,十分复杂。大学是一个理念组织,大学决策要有正确理念的指导。大学是经久不衰、影响长远的学术组织,大学决策要站在战略高度,有大视野、大智慧。大学组织是一个矩阵式、网状结构,十分复杂,大学决策要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面对如此复杂的决策,仅仅靠领导人的智慧是不够的,需要大智慧,群体智慧。大学的主体是学者、高级知识分子,有的学者本身就从事决策、管理、教育研究,是取之不尽的资源。(3)共同治理有利于发挥学者在决策中的优势作用,形成良好的学术文化;可以制约不断膨胀的行政权力,保障权力的制度化运行。学术、行政,各

7

·2015年第3期

表1《学院与大学治理联合声明》与《治理宣言》中的权力责任分配比较[7]

决策类型1966年AAUP的责任分配传统1988年AGB《宣言》中的责任分配

1.决策董事会和行政机构对此种决策负有

首要责任,但决策应与教师协商董事会对大学使命的决策负有首要责任,并与最高行政管理人员商议

2.战略导向和宏观规划同上董事会负责战略决策,宏观规划则应获得部分

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同意或理解(全职教师排在

首位,应该包括兼职教师和学生)

3.物质和财政资源

4.预算和资金分配同上董事会应该设置财政资源分配预算方针,通常

由行政管理人员执行,应与利益相关者沟通并

做好应对挑战的充足准备

5.关于建立学部,系,学院,学院

(学校层次),公司或大学的项目

同上董事会应该保留大多数学术项目批准的权力

6.宣布财政赤字的决策同上董事会首先应与利益相关者协商并分析情况,

进而作出重要决策

7.选举和评价校长和院长同上仅董事会拥有选举和评价校长和院长的责任;

经董事会同意,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组织协商

8.课程

9.学生教学程序

10.教师能力标准和伦理教师应该对该事务具有首要权

力——

—董事会和行政机构“同意教师

判断,除非极少数例子和强制性原

因,并且应陈述细节”

课程和教师个人聘任、晋升和相关的事物中,教

师权威下降

11.招生政策

12.学生能力标准

13.学习适应环境

同上与前相同,但教师权力有所下降

14.财政原因终止学术项目的决策

15.无紧急原因宣布的终止项目或学部指令的决策同上董事会应要求行政部门提供参与决策的渠道,

包括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组织充分的协商和沟通

16.研究

17.教师(和其他)教学行为教授个人对该事务具有首要权力,服

从同行的能力评议

董事会和行政高级管理人员应尊重教师在课堂

和实验中学术自由活动,董事会应避免干涉行

政微观事务

资源来源:Hamilton,N.W.Academic Ethics:Problems and Materials on Professional Conduct and Shared Governance (Praeger Publisher,Westport,2002),58.

有其自身的优势、作用,在学校的决策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尊重,相互支持,既能形成良好的学术文化,又能保障权力的制度化运行。(4)共同治理有利于明确责任,分工合作,推进学校发展。共同治理既强调决策的全员参与,又强调“首要责任”。在学校决策、执行的过程中,不是每个人具有同等的权力、责任,其中一部分人负有首要责任,强调首责优先。

三、大学共同治理中的治理结构

治理包括治理结构和治理过程。分析共同治理,首先要分析治理结构。系统论中一个基本原理是,“结构决定功能”。有什么样的结构便产生什么样的功能,但功能不变,结构不变,结构又是根据功能的需要所设计的。共同治理系统的目的、功能,是要保障大学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的民主权力,调动大学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同时实现首创优先,首责优先。治理结构的设计,要由此出发。这里讨论的结构,主要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笔者认为,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8

刘献君:大学共同治理的意义及其实现方式

(一)决策类型结构

根据大学的权力特征、决策的性质等因素,大学决策可以划分为学术决策、行政决策和综合决策。[8](19)三种决策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结构。

高校的权力特征之一是学术、行政二元权力结构。学术、行政两种权力具有明显的不同特征:(1)两种权力的性质不同。行政权力是以“科层化”为特征的法定权力,以上级管理主体对组织活动的控制与协调为特征,处于强势地位。学术权力是以“自主性和个人的知识”为基础的专业权威,在权力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2)两种权力的运行规则不同。行政权力处于科层制,强调下级服从上级,讲究效益和效率。学术权力处于松散的学术组织之中,强调学术自由,很难论及效益和效率。(3)两种权力的作用不同。学术权力主要是进行真伪判断,而行政权力主要是进行利益、利害判断。(4)两种权力的权力主体多元、交叉。行政权力的主体主要是校长、行政人员,但教师、学生对行政决策有建议权、监督权,对一些重大行政决策有投票权、制约权。学术权力的主体是学术人员,但很多学术问题的决定,不仅涉及学术真伪判断,还涉及利益、利害判断,需要行政共同参与。根据高校的上述权力特征,可以将其决策划分为学术决策、行政决策和综合决策。

学术决策。对纯学术问题,只需要进行真伪判断的问题,通过学术组织,进行学术决策。如学校教学、科研成果和奖励,对外推荐教学、科研成果奖,教师职务晋升的学术评议,学生的学位授予,高层次人才引进岗位人选等。

行政决策。纯行政问题,不需要进行学术真伪判断的问题,由行政系统进行行政决策,当然决策中要征求师生意见。如教职工住房、行政用房建设、校园建设、医疗、校友工作等等。

综合决策。高校的大量问题的决定,既需要进行学术真伪的判断,又要放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利益、利害的判断,这就需要学术、行政组织共同决策。如学科建设、教师聘任、学术组织机构设置、学校战略规划等。

(二)人员结构

在大学治理结构中,人员结构中的人员,主要指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大学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大学制度是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网’”,应该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重构大学办学主体,建立—合作”治理模式。[9]

大学利益相关者的“主导——

近年来,学界对大学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提出过多种划分方法。笔者根据学校、利益、需要三个要素,对大学利益相关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0]

从学校的外部结构来看,大学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执政党,各级政府,用人单位,学生家长,校友群体,捐赠者,合作伙伴,所在社区,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

大学内部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1)高级管理者。高级管理者指处于学校顶层的管理群体,主要包括由党委书记、副书记,校长、副校长,以及总会计师、校长助理、教务长、总务长等组成的校级领导群体。学校高级管理者尽管不是学校的“所有者”,但他们受上级党委、政府委托管理大学,既要对国家、社会负责,又要对师生员工负责。因而在大学治理中,是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利益相关者。学校高级管理者通过制定政策、调整结构、配置资源、推行决策等活动,维护学校的稳定,推进学校的发展。(2)中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指一所学校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学院(系、所)的正、副院长(系主任、所长),正、副分党委(党总支)书记等。学校中层管理者由学校党委任命,是贯彻执行高级领导者意图的管理层级。他们是各类规划、计划制定的参与者,具体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3)教师。教师是指在大学中从事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大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学校的主要职能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毫无疑问,教学、科研的实现靠教师;社会服务主要通过教学、科研的成果为社会提供服务,主要也是靠教师。教师在学校从事的是“目的性”活动,十分重要。教师职业是学术职业,

9

·2015年第3期

教师既以学术为业,又以学术为生。教师的需求和利益主要表现为物质利益和学术利益。[11](32)(4)学生。学生是指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关于学生在学校的地位,哈军工第一任院长陈赓大将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办大学就像办一个食堂,教师是炒菜的,干部是端盘子的,端盘子和炒菜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吃”好,学校的宗旨是育人,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成长。[12](5)因为有了学生才有学校,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就是大学”。学生缴费上学,为高等教育分担一定的成本,他们既是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之一,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消费者。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他们既有亲身感受,又直接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对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效果最有发言权。(5)其他员工。学校其他员工指除中高层管理群体、教师群体之处的工作人员,包括机关职员,医师、图书、档案等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安全保卫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这支队伍庞大而且相对稳定,他们的存在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秩序,维护着学校环境和安全,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大学内部人员结构中,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高级管理者是学校办学的主导,中层管理者和其他员工是学校办学的支撑。

(三)组织结构

大学的组织结构比较复杂,有其特殊性,笔者认为,主要存在四个系统,即党组织系统、行政系统、学术系统、社群系统。(1)党组织系统。《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政职权”。学校党组织系统包括学校党员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下设党委职能部门和院(系、所)基层组织。党委是大学的领导核心、政治核心,党委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坚持政治原则,把握政治方向,对学校重大问题行使“讨论决定权”。(2)行政系统。《高等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校长是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的最高负责人。校长依靠的行政系统包括由校长、副校长、总会计师、校长助理、教务长、总务长等组成的校长办公会,下属行政职能部门和由院长(系主任)等组成的院(系)委员会,及其他直属机构。大学行政系统的存在,主要是贯彻党委的决议,保证教育方针和办学思想的落实,保障学校组织目标的实现。(3)学术系统。学术系统是由教授、副教授等组成的学术组织系统,包括学校一级的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以及院(系)一级的学术委员会、学位分委员会、教授会等。学术系统参与决定学校的学术事务,具有学术权力。(4)社群系统。学校的利益相关者,除上述系统的人员外,还有众多的教职工、学生。他们如何实现权利诉求,参与学校决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个人的权利诉求表达虽然必要,但具有局限性。集体式的权利诉求表达受重视的程度高,容易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应运而生。学校社群系统主要包括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社群系统具有的权力为民主权力,包括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以及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事项的决定权。

如果将大学组织系统比做一个人,那么党组织系统是大脑,学术系统是血脉,行政系统是骨架,社群系统是呼吸体系。

四、大学共同治理中的治理过程

在大学共同治理的过程中,要实现治理的共同性、民主性,提高决策效率,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因此,在大学决策中,要确立共同目标,实现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决策,达到共同发展。

(一)共同目标

管理是经由他人达到组织的目标。管理、治理都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关于目标,大学决策中,存在10

刘献君:大学共同治理的意义及其实现方式

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目标难以把握。立德树人,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根本目的、根本任务。但人才培养目的、目标具有模糊性。这是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既要满足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学生成长具有发展性和极大的个体差异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千差万别,也是发展变化的。人才培养效果又具有滞后性。企业生产的产品如果产销不对路,产品卖不出去,企业领导必须立即进行调查研究,调整产品生产。否则,企业面临倒闭。大学生产的产品是学生,学生质量的高低不能仅仅凭考试成绩、学校的表现来决定,而是要到社会工作岗位去检验。这种人才培养效果的滞后性,也导致目标的难以把握。二是学校决策容易远离目标。学校组织结构松散,有人称之为“有组织无政府”。组织之间缺乏一种紧密联系,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状态。特别是行政、科研、财务、后勤、产业等这些不与学生发生直接关系的部门,决策、工作中容易短视,只看到自身工作的需要和利益,脱离人才培养这一根本目标。

针对大学决策中目标难以把握和决策容易远离目标等问题,大学主要领导始终要关注目标,组织大家凝炼共同目标,明确努力方向。文华学院2003年建校时笔者担任副董事长,后兼任院长,建校之初,提出学校在第一个生命周期之内的共同目标:十年建校、十年发展、十年提高。十年建校中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明确了大学使命、理念,创造了个性化教育特色,形成了基本制度,初步完成了校园建设。现在开始进入第二个十年,笔者组织大家反映研讨,明确发展十年的目标、思路是“优化结构,重点突破”。现在,正围绕这一共同目标,逐项落实,发展学校,提升学校水平。

(二)共同参与

民主性是共同治理的基本要求,实现民主性的主要途径是共同参与,吸引师生员工广泛关心学校发展,参与学校决策。根据我国目前大学的状况,实现共同参与,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正确处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调动师生参与决策的积极性。现在,我国高校行政权力过强,学术权力过弱,师、生在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中没发言权。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和教代会、学代会的作用,让师生广泛参与决策。二是开辟互动渠道、建立互动关系。有学者指出:“所有社会系统的基本问题在于降低复杂性”,而“选择和安排互动是处理复杂性的本质所在。”[13](91)学校要开辟互动渠道,实现领导与师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职员,以及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建立稳定、简捷、持久的互动关系。三是要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创造条件。教师们既要教学,科研,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任务繁重。但我们对教师任务的安排和考核,往往只有教学、科研两个方面。国外很多大学对教师任务和考核安排有教学、科研、服务三个方面,根据具体情况,各占一定的比例。如果在服务上达不到要求,也不能算完成了工作任务。这样,从制度和时间上,给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管理,提供了时间的保障。这值得我们借鉴。

(三)共同创造

大学是学术组织,学术发展是一项创造性的事业。与其他社会组织不同,大学的学科、专业结构不同,师生来源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大学的每一项决策、工作都不可能照搬别人的,需要创造。任何个人的智慧、水平都是有限的,需要每个成员参与创造,形成群体智慧。创新是后来居上的唯一选择。因此,大学需要共同创造。

实现共同创造,首先,大学领导要在共同目标之下,不断提出具体目标,引导共同创造。其次,要在教

—自由”的路径,实现共同创造。创造离不开实践,否则,只能是纸上谈育实践中,遵循“偶然——

—必然——

兵。在实践中善于抓住偶然因素,提出创造主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引导共同创造,走向自由境界。再次,为共同创造创设自由的环境。自由加求知等于创造。学术自由是创造的前提,没有自由,就没有创造。

这里,举一个文华学院开展共同创造的事例。2005年暑期,文华学院举行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的研讨会。会上,教务部门的同志提出了一个问题,全校有160多位学生,不重视学习,10多门功课不及格,怎么办?研讨中,大家提出了不少办法。笔者最后提出了一个办法,即组织一个研究小组,对这160多位学生进行研究。笔者和学院的其他领导、老师一道,找这些学生逐个谈心,分析原因,探究对策,根据

11

·2015年第3期

不同情况,对每个人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帮助。结果,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不仅顺利毕业,还有3人考上了研究生。这一偶然事例,促进了我们对开展个性化教育的设想。笔者围绕个性化教育组织全校师生进行共同创造。首先,个性化教育从哪里入手,经过探索,决定从发掘学生优势潜能开始。通过设置潜能导师、开展学习生涯规划、建立周日晚点评制度等,帮助每个学生发掘自己的优势潜能。其次,个性化教育如何深化,我们提出了“立志”。个体自我成长的关键在于个体的心灵、在于心灵对美好事物的欲求,正是这种欲求,激发个体自我成长的力量,引领个体自我成长的方向。学习从立志开始。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立志教育。再次,个性化教育如何实现,在共同创造中提出“空间”,为学生发展创设广阔的空间。空间的创造,也是逐步推进的,从创建特色学科专业,自主选择专业,改革课程教学,创立学生创新工作室,到“一人一张课表”。“潜能、立志、空间”成为了文华学院个性化教育的三个关键点。个性化教育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这种创造还在继续,离达到“自由”的境界,还有很长的距离。

(四)共同决策

决策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智囊系统(参谋系统)及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8](21)决策的基本过程是:智囊系统利用信息系统制订决策方案,提供给决策系统。决策系统利用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对智囊系统提供的方案进行决策,决策系统的决策指令,在监督系统的监督下,由执行系统贯彻执行。执行的情况和结果,又经过智囊系统和信息系统反馈到决策系统。智囊系统根据新情况,提供修补或修改方案给决策系统,决策系统对修改方案进行决策,做出修订指示,再由执行系统执行。(见图1)在决策体系中,各个系统有各自的任务和作用,在决策中要发挥每个系统的作用,实现共同决策

(五)共同发展

管理是经由他人达到组织的目标。这里“经由他人”十分重要。“他人”为什么会跟着你干,怎么调动“他人”的积极性,这是领导者、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其中重要的方面是,要关心“他人”的利益、“他人”的发展。孔子在《论语》中说,“惠则足以使人”。[14](206)如何“使人”,也就是如何做领导者,孔子指出,要“惠”,也就是要关心“他人”的利益和发展。在共同治理中,要关注“他人”的共同发展。

发展,首先是学生的发展,这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有关教师管理的决策,要有利于教师自由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思想、业务水平。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整体的、潜移默化的、偶然的,职员、工勤人员的工作态度、作风也随时会影响学生。有关职员、工勤人员的决策要有利于其发展、提高。教师、学生、职员发展了,学校才能发展;学校发展了,又可

图1决策体系运行图12

刘献君:大学共同治理的意义及其实现方式

以促进师生发展。大学决策中要确立共同发展的观念,并不断推进共同发展,努力提升学校的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洪捷.论高深知识与高等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

[2]刘献君.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法]让—皮塔尔·戈丹.何谓治理[M].钟震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眭依凡.论大学的善治[J].江苏高教,2014,(6).

[6]AAUP.“Statement on Govern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1966”http://https://www.doczj.com/doc/31626828.html,/AAUP/pubsres/policydocs/g overnancestatement.htm,2007-10-10.

[7]甘永涛.美国大学共同治理制度的演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

[8]刘献君.高等学校决策的特点、问题与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4,(6).

[9]GAYLE D J,TEWARIE https://www.doczj.com/doc/31626828.html,ernance in the TwentyFirst-Century University:Approaches to Effective Leadership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DB/OL].ERIC Digest:ED482560.

[10]刘献君.论大学内部权力的制约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

[11]郭卉.权利诉求与大学治理[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

[12]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R].2006.

[1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The Value of Common Governance of University and Its Practice

Liu Xianju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Research,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430074,China)

Abstract: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talents cultivation and profound knowledge decide the infinity of university improvement.Top university development depends on the two models of “Academic Accumulation”and“Management Innovation”.Modern university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management innovation.Achieving common governance is the key to university management https://www.doczj.com/doc/31626828.html,mon governance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for university management and https://www.doczj.com/doc/31626828.html,ernance includes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process.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under common governance contains decision-type structures,personnel and organizational https://www.doczj.com/doc/31626828.html,mon goals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governance process to achieve joint participation,joint creation,joint decision-making and finally realize mutual development.

Key words:university;management innovation;common governance;governance structure;governance process;university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王治珂

1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 调适能力,帮助大学生解决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优化大 学生心理素质为起点,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和顺利社会化为归宿。概括 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目标: 1、初级目标—防治心理疾病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这是它的特色,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变革的社会背景之下,又正当人生发 展的过渡时期,当他们面临的冲突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又得不到外界帮助,就可以 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反应,严重的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甚至引起自杀或伤 害他人。心理健康教育能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对不良心理 现象和行为予以矫正和治疗。 2、中级目标—完善心理调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级目标是指导学生深化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了解,掌 握自我调节的方法,优化心理素质,提高挫折承受力,增进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促 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即通过性格品质的优化,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通过 心理能力的强化,促进智育的高效化;通过健康心态的培养,促进健康的全面化; 通过内在动力的激发,促进自我发展的主动化;通过行为习惯的优化,促进个体的 顺利社会化。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交友、恋爱、择业等一系列生活事件中常会 遇到挫折,由此而产生心理困扰。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节能力尚不完善,挫折引发的情绪波动常常十分强烈,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级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3、最终目标—促进心理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健全个体,适应社会,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促 进心理发展。同时,保持对客观社会的积极、主动地适应,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 的和谐与统一。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存在的某些弱点和局限,常常会影响他们的 适应与发展,阻碍潜力的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大学生 认清自己的潜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而充分地发展自己,完 善人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交友、恋爱、就业、成长等种 种问题,他们渴望成才,追求卓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才的基础,拥有健康的身 心是他们成人、成才、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 理素质的有效方式,所以,要进一步提 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制度化 的育人活动,其特定的工作范围在心理领域。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把“育心”作为 自己的立足点,才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这一结论得到了有关实证研究的支撑。据黄希庭、郑涌等的调查,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观评价呈现如下特征:“从心理健康教育中收益最大的是丰富了心理健康知识(95%)、了解心理素质的

大学生怎样过有意义的生活

大学生怎样过有意义的生活 摘要: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活意义实践 正文: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 进入大学是你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大学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大学四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大学四年应这样度过…… 一、完善自己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 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应该有个走在时代的前言,在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同时,时时刻刻用党纪党章来约束自己,按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积极向党靠拢,争取成为一个合格的党员,在思想政治

思修课心得体会2020【精选】

通过学习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这门课程,我体会到这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触及内容十分广泛,现实性,针对性都很强。在学习中要求我们在面对题目时要虚心请教,仔细观察。同时综合性和实践性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任何能力都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加上大学活动特别多,所以要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学习完这门课程我认为,我们应该: 第一,我们要建立正确科学的理想信念,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时间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再大一对于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很好的规划,并朝着这个目标一步一步前进。 第二,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良好传统,作为一位当代大学生,“以酷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是我们的职责。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尽自己所能,为国家和人民作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努力学习,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报效国家。 第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观,而人生观主要通过人生目标,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的。我们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严厉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明确我们的生活目标和肩负责任。大学生要正确熟悉和处理人生中碰到的各种题目,不能得过且过,放纵生活,否则会虚度光阴。要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自觉承当应尽的义务,投身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四,道德影响着我们的意志,行为和品格,也深入影响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它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地,为此应当以“八荣八耻”为座右铭,时时处处对比检查自己的言谈举止,不做有为道德的事。公共生活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的义务。我们要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加强我们的道德修养。例如不说脏话,乘车注意给需要的人让座,不无理抢座。 第五,职业活动是我们人生必须实践的一项活动,而职业道德是我们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爱岗敬业,老实取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我们要建立正确恋爱婚姻观,这当中要尊重人格同等,做到相亲相爱,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等家庭美德,塑造一个完善幸福家庭生活。日前有新闻说一名大学生用斧头砍死情敌,这显然是没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近几年此类新闻经常出现在报上,在这里我们要引以为鉴,树立正确健康的恋爱婚姻观。 第六,既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应具有相应的法律素质,建立“以遵纪遵法为荣,以作奸犯科为耻”的观念。前段时间看一法制类节目,内容是上海一高校硕士研究生取款时,看到取款机里有一张忘记取走的信用卡,张望了一会就取走里面的钱,心理紧张,知道道德上不正确,但是认为是捡的,应该不犯法,知道警方找到他才后悔不已。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底线,虽然我们不是学习法律的,但是如果我们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一般也不会犯法。 以上就是,我学习这门课程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想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它帮我们塑造良好的思想,帮我们了解我们人生的经历,带领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我希望大家都能够好好学习这门课程,没好好学的可以再回头复习复习。

大学教育的意义

大学教育的意义 ——“四个学会”对于大学生成才的意义 6月来临,很多毕业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但近年来就业形势不是很乐观,一些学生的工作问题可能在离校时还没有解决,以至于有些学生发出“毕业就等于失业”这样的感慨。 即使还只是大二的学生,也表现出对未来就业前景的担忧。他们说,有些师兄师姐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做一些他们平时根本就不屑的工作,从中似乎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如果大学生去从事那些本来不需要经受高等教育就能干好的职业,那不是说上大学没有用了吗?既然这样,为何不高中一毕业就去工作,又何必花费4年时间呆在大学里呢? 从教育是个人对于人生的一种投资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花费那么多的金钱和时间去上一所大学,最后如果不能在收入、工作环境、社会工种上体现出与不上大学的差别,这对于大学生来说的确有理由感到难过,进而认为社会不公。 既然我们读大学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那么,我们为何还要去读大学?相信很多学生都这样问过自己。 然而,以上的观点都是从就业这个角度来看待大学教育的,却忽视了大学教育的本质意义。一种教育,如果其目标在于让某个学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那么它应是职业教育,只需要短时期的职业训练即可。我们接受大学教育的意义绝不是为了让自己有份好的工作(虽然这是目标),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86年就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也可以说是教育的四大目标即:Learning to know(学会求知);Learning to do(学会做事);Learning to co-operate(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 这就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他们“会学”知识。学会和会学,这是完全不同的二个概念。前者,学生是被动的;后者,才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与发展,更是在未来社会中十分重要的必备能力。这些都必须从小培养。什么是基础?这才是真正的基础。真正的基础教育就应该在帮助学生真正做到四个“学会”上下功夫。 学会求知

高等教育的理念转变与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

高等教育的理念转变与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 简介: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一体化的到来,高等教育的理念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高等教育发展随之呈现出新的动向,进而影响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的发展趋势与实施策略。 关键字:高等教育理念转变校园规划与建设发展趋势实施策略 一、高等教育的理念转变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向 1、新的人才需求对高等教育与高校校园的影响 如今高素质人才的巨大需求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现实 的市场需求,而招生规模扩大同时也给高校的教学、科研与生活等基础设施带来压力,拓展校园空间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从培养人才质量的角度考虑,校园的规划与建设、特别是校园外部环境和校园空间的规划,在满足师生使用需求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更深层次的要求。校园空间规划需要以现代的教育理念指导,营造适合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空间环境。 2、高校办学体制的改革与高校的社会化和开放办学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个高校逐步推行了办学体制的改革,在以下两个方面对校园规划与建设产生影响。 首先是学生与教职员工生活设施和文体设施的社会化与商 品化。同时,校园的文化与体育设施也逐步为城市共享。 其次是高校从封闭的象牙塔校园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

外向型校园的转变,大学的核心功能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和博雅教育转向一个智力、文化、经济复合体,高校已经逐渐成为多元开放的社会综合体。 3、高校教育方式的转变与校园环境育人的新职能 在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下,现代教育更加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强调教育不应仅在教室课堂上完成,校园空间环境作为“泛教室”对人产生的熏陶作用也作为教育的延伸部分。同时高校更加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教育的人本化、多元化、职能化、终身化、社会化成为现代教育方式的发展方向。 4、高校的专业办学特色与学科体系建设 找准学校的定位、突出专业特色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专业办学在校园的规划与建设中,可以体现在空间格局、功能布局、景观环境、公共空间、建筑风格等方面。例如,以医学为专业办学特色的昆明医学院,在空间格局上借鉴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抓住中医药科学和校园规划理念之间共同的文化根源;在功能分区上则引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细胞学说”,将细胞的基本结构拓扑到校园 的规划布局中;而在校园公共空间规划又引入体现中医药文化发展成就的名医、名著以及体现地域性特征的地产名药,在校园内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文化轴线与主体空间节点,将医药文化内涵有机的融入校园的空间场所;在校园的建筑单体设计中加入了传统地域文化与医学特

如何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如何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摘要:价值观,目标的建立和个人特质。对于学习方式的革命,培养自己的多元文化视角,坦然面对,性,避孕等敏感话题,如何面对理想的落空和成功的巨大惊喜 在大学生活中,我们不仅仅只是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和课本知识一样重要的是那些课本上没教的事。 叔本华说,人能够做他想的,却不能要他所想要的。(原文是:“Ein Mensch kann zwar tun, was er will, aber nichi wollen, was er will.”)这句话曾给我启发,让我试着去接受自由的额度,平等的界限。使我在和不公平的一切遇见时保持了我的宽容和理智。我在这里开始知道我不能过于严肃的去相信我所知道的一切。地球是圆的,真理也是圆的,它会滚动。 大学生自五四运动以来,在政治运动的舞台上就一直是先锋力量。是整个国家文化素质的高度集合体现。大学生的表现即代表了现代中国教育水平和政治水平。未来中国能否在世界舞台上取得更好表现其中很多重要力量就在今天的大学生中。在一切的不确定性中,有一点

已经被确定了。那就是西方国家已经开始重新审视和中国的竞争关系。西方世界已经做好了中国崛起的准备,在现代年轻大学生的思想中思考中国未来的变化。 “愤青”两个字越来多的出现在媒体上,愤怒好像成为了大部分人表达思想的方式。对于不同于己的,愤怒的批评抨击。过于容易感受到失望情绪,就我个人而言,身边的一些小事就已经能让我感受到对于这个学校的失望。但我不能只从行为上来观察这个世界,我还有思想,灵魂。我并不仅仅是第一势力理论世界中被撞散的台球,我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方法,重要的认知和思想。轻易地被负面情绪感染带动,就会轻易地做出错误决定,影响我对于事物的判断。先理解所有的不同,才能解决这些不同所带来的问题。才能真正改善我的生活,愤怒对于改变现状,并没有用。我要明确一个目标,认清楚自己的本质,追求真正更多的自尊和自由。可是愤怒并不能达到我的目标。我现在的大学生活大部分都和学习没关系,我烦恼的最多的是食堂打饭晒被子打热水洗衣服,与我设想的大学生活相去甚远,但也真实的感到了挑战。 但进入学院学习后,应尽量快速而又有选择性的进入一些学生团体,尽可能迅速地融入缤纷的大学生活中。但在选择时,应注意眼前零散的目录中有哪个才是适合自己的,找准定位,不可盲目跟从,以免因没有兴趣或能力而对学业与生活造成负担。在社团的工作,可以拓宽自己的眼界,拓展自身能力。无形中,也许会发现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在社团,永远都会保持一颗

大学生思修课心得体会

大学生思修课心得体会 大学生思修课心得体会(一) 这学期开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通过这学期对思修的系统的学习在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开学到现在来经院差不多已经有一年了,而在这一年里由刚开始对经院的陌生到现在的熟悉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挫折坎坷,而这些经历让我在心理上对大学生活渐渐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是对大学生活的初体验。这学期的思修课让我在学初体验的总结和对接下来三年大学生活的计划与期望。从初中以来我就觉得不管什么时候都有学习思想道德修养的必要,虽然大学以前我们不叫它"思修"而叫它"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尽管叫法不同但始终都没有离开过"思想"这一主题。思修总是会教我如何去正确理性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和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思想上总能让我找到正确的方向引领我前进。而这学期的思修课程也不例外,让我更了解了大学生活以及以怎样的心态来度过美好的大学生活,更让我明确了我的大学乃至人生的目标和理想。 在这学期的思修课程中,最开始上的绪论部分就是"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记得我刚进大学时还是以一个中学生的心态来看待这里的一切,总是觉得差异太大了。显然与高中生活相比,大学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是学习要求的变化。大学阶段的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

专业方向基本确定,需要大力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大学图书资料和各种信息丰富,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化,所以要学会熟练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搜集资料和掌握信息。其次,是生活环境的变化。虽然高中时也是住校,但一个月总能回家一次,而现在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所以一切都要求自己更加独立。而且同学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都会存在差异,所以要有较强的交际沟通能力。最后,是社会活动的变化。进入大学后各种组织活动大大增加,所以要学会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和锻炼组织和交往能力。通过这些,我知道了要如何去适应大学这个人生新阶段。除了适应大学生活外,还要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将自己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历史发展对我们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同时,还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以我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尽一份力。 当初高中时的理想就是考上大学,所以不断努力。而现在自己已经身处大学校园时却不再有动力,发现自己慢慢越来越迷茫了。现在我知道了,因为我没有了理想,所以才没有了动力。理想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有什么样

一 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目的

班级学风建设方案 土 木 建 筑 系 树立优良学风促进全面发展 建筑114班 二零一二年三月

一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目的 ?“学风建设工程”是大学学校贯彻落实中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大力开展“基础文明建设”、“学风建设工程”、“学生党建工程”的重要举措之一。开展学风建设可以培养大学生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使我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学风是读书,治学,做人的风气,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 应系里的要求,针对班级特殊情况我们建筑114班也制定了自己的班级学风建设方案。此方案原由副班长刘厚义同学编制。 在原有基础上我们建筑114班委齐心协力加以修改。现行为最终确定方案 二现在大学生学风现状及分析 1现状:当前在大学校园中,学风主格调是积极向上的,多数学生有着自己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远大理想,能够在大学期间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但我们不能不承认目前在校园中有时候仍然弥漫着一股浮躁、轻视学术、急功近利的空气,部分学生大学几年以玩为主,把学业放置一旁;电脑的普及和校园网络设施的便捷给学生提供了快速获取信息的条件,但也给少数人的“堕落” 提供了方便:沉迷于QQ聊天、看下载电影、迷恋网络游戏、网恋、浏览黄色网站等等;更有甚者,光明正大地进行论文买卖; 上课迟到、旷课、早退、考试作弊等现象在某些学校更是司空见

惯。 2原因:市场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下形成的一些不良观念扭曲了一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使他们不能安心学习,更多地被物质世 界的种种诱惑所吸引。他们现在一无所有,就仗着自己年轻的资 本去闯世界,其实他们是非常盲目的,把本该用来充实自己的学 习时光拿去漫无目的地闯荡实在令人痛惜 ?大学生的不适应状态。一些刚从家长老师的严格管束下解脱出来的大一新生,思想放松,缺乏远大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 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浮躁。当注意力从学习上转移开 之后,社会上的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就有了可 乘之机,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部分大学生有这样的 观点:单纯的搞学习是死学,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既不利于自身 的发展,也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一部分学生认 为,大学学习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以便将来找份好工作,而在 大学里学到的东西真正有用的很少。不可否认,许多人还是认真 学习的,但绝大多数人学习仅仅是为了拿奖学金或是争取免试研 究生的名额。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出现上述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了。 ?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受身边同学的影响较大,随大流,缺乏主见,还有些学生受到读死书无用论的影响,干脆 就认为大学就是找个地方镀金并消磨打发时间。

教育理念和目标计划

教育理念和目标计划 研究科的目标 信息科学研究科的教育理念为∶向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作出贡献,促进以知识为根基的社会的发展。通过继承与创造信息科学的理论,以培养学识广泛高深、兼有国际性的技术人员,同时以培养创造力丰富、能够独立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研究人员为目标。 教育目标 信息科学研究科的突出特点是针对下一代信息系统、信息媒体、计算机科学、硬件技术、通信技术、系统科学、生命信息等,从信息科学的基础到应用,广泛地进行教育与研究。教育课程以尖端学术研究为基础,并且为了让学生广泛掌握有高度的知识与研究能力,按照各个专业的目标配置了主专修科目。与此同时,作为副专修科目设置了也能学习其他专业的专业领域的双峰型教育课程。 硕士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度的专业知识及基础性研究能力,能够从多方面支持即将到来的以知识为根基的社会、拥有能够活跃在国际舞台的知识修养的技术人员。博士课程的教育目标为要求学生完成另一个副专修科目的学习,使他们可以扩大视野。而且,使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深化到最尖端的学识,让学生可以掌握独立开展创造性研究活动的能力,成为一名能够进行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与开发的研究人员。 学校录取方针 不论是从校内还是从校外,我们选拔所有以信息科学为学习专业、有强烈意愿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本科学生,以及虽然已从本科毕业但希望一边活跃在社会,一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并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才。另外,从面向世界敞开本研究科大门的观点出发,本研究科积极地接纳外国留学生。面向社会在职人员和外国留学生进行特别招生,每年招生两次。入学时间分别为4月和10月。 信息科学研究科硕士课程的入学考试,包括关于语言以及专业知识的考试。专业的考试将针对各专业的专业领域的基础科目,以及对专业的熟练程度进行笔试。但是,根据广开校门的方针,学校尽可能让考生比较自由地选择专业科目来应试。 信息科学研究科博士课程的入学考试包括有关语言和专业能力的笔试,以及重视判断考生研究能力的口试。

演讲稿《如何有意义的度过大学生活》

各位同学、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有意义的度过大学生活。生活中我经常与听到很多同学说“大学很无聊,读大学没什么意思”、“我不喜欢我所学的专业”、“我长相不好“、“我家里没什么背景,我爸不是李刚”等等说法。似乎大家对未来都没什么信心,现在我结合自己的心得和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说一下学习。很多人说我不喜欢我所学的专业,你要知道,一旦选定了,即使不喜欢,也得搞下去。为什么?因为你要毕业,我们辛苦四年不就是为了混个毕业生证吗?如果你连毕业证都拿不到,首先是对不起父母,然后对不起自己。父母供我们读书容易吗,我们十年寒窗容易吗?都不容易啊。其实即使搞不好也无所谓,我们学的说实话也没有多少能用得上的,毕业后还不得在社会上从头再来啊,从零开始学起。我觉得在在大学最重要的广泛地读书。甭管文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哲学、经济学,还有所有的随笔、散文、诗歌,只要你喜欢,都值得大家都得去读。当然不是要求大家都去读书,但是,如果你读了大量的书,你就会变成一本书,厚厚的,让人一看就很厚重,让人一看就有学识,让人一看就愿意觉得你是值得交往的人。和别人一交流,人家会觉得,哎,这人谈吐不错,凡是读书多的人,发展潜力一定是强的,因为你有厚度,你的事业就有高度。记得有一句话:底蕴的厚度决定着事业的高度。什么叫底蕴?底蕴就是你读了多少书,走了多少路,这就是底蕴。书都没读过,你怎么会

有思想?书都没读过,你怎么能从多个视角来考虑问题?书都没读过,你怎么能有创新意识?书都没读过,你怎么知道仰望星空? 然后说一下相貌问题。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我觉得我长得不漂亮,但我知道前国务院总理吴仪、导演胡玫也不漂亮,但我有一点比她们优势,我还年轻,我还没有无数的未知,这是我的资本。我可以不像其他校花级的为了摆脱色狼的纠缠而弄得疲惫不堪,我还有大把的时间做我喜欢的事情,和众多的异性交朋友。当然男同胞更不必为此自卑了,新东方俞敏洪、阿里巴巴马云、大导演张艺谋有几个长得帅的。人嘛,重要的是要有一种魅力,这种魅力和长相无关,是从内心散发出来的一种气质,它比长相更持久。长相男人还好一点,说实话,女人的相貌能保持几年,说句到家的话30岁过后就是明日黄花了。我非常反感一些美女和帅哥自以为是,为自己有众多的追求者而洋洋自得,小样儿你得瑟什么啊,你老了之后还不照样是老太婆或糟老头子一个吗?所以啊,长相好的也不必骄傲,丑的也不必自卑,多少年之后都是要入土的,什么帅哥、美女都是tm浮云。关于相貌不说了,怕惹起众怒啊。 最后最后说说爱情,很多人问我,我喜欢上了一个人怎么办?那就告诉他,那如果两个相爱了怎么办?非常简单,要一心一意地爱!什么叫一心一意?不是说大学只能谈一次恋爱,而是一次只能谈一个。同学们请记住了,这是我对你们的最低标准了。真正的恋爱要爱到什么地步呢?要爱到这种地步,就是“为什么我的眼中充满泪水,

上思修课的感悟(1)

思修课的感悟 记得第一节课周老师就告诉我们遇见老师我们该如何称呼。现在的一些学生看见老师都躲着走,他们会小声地和身边的人说这是教什么的老师,讲课如何,脾气如何等等,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当然遇见老师说声老师好也不错,但是如果前面加上老师的姓就会让老师感觉你是一个很有心的孩子,他们也会因为自己被得到了认同而高兴。所以,以后当我们在校园里遇见老师时,不要再小声嘀咕,大胆的去和老师问好,这是对一个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思修课上我得到了很多训练,我原来不敢在那么多人面前说话,在一次关于人生的自我实现结果重于过程还是过程重于结果的辩论赛中我勇敢地站了起来,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虽然也有点小紧张,但是有了很大的进步。我错过了第一次上台演讲的机会,那个演讲可以是任意主题。一开始就没打算上去,但是后来看人们都那么积极,讲的都挺好,我开始动摇了,而且我开始有主题了,我打算上去尝试一下。可是到后来人们都抢着上,再加上我的胆小,最终我也没有上台演讲。这让我懂得机会都是靠自己争取的,当机会来的时候不要总是犹豫,否则它会很快在你身边溜走,及时抓住它,要不你会后悔。所以我抓住了辩论赛的机会,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证明了过程重于结果。这是一个历练自己的机会,根据对方所说的话,你的大脑要急速运转,想想自己该如何去反驳他。我在慢慢地改变自己,慢慢地让自己去适应,慢慢地变得有自信。 听思修课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人的面向、人生金字塔、人生的圆。 关于人的面向。课上老师给我们画了一个图,同学们集思广益,根据这个图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人的面向有四个方面:天、人、物、我。在我看来,首先要做好自己,做好一个人,撑得起这一撇一捺。作为人,在社会生活中要做到求善、有德行、遵守伦理秩序;当我们面向物的时候,要懂得求真,学会去研究;当我们面向天的时候,要虔诚,有宗教信仰;当面向我的时候,要有求美的意识,有直觉感悟。这是一个立体的画面,我们应该像各个方面发展,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 关于人生的金字塔。人生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当你达到人生金字塔的顶端时,你便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生存、安全、归属、自尊、自我实现,去一步一步地实现自我。使我们的社会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 关于人生的圆。我对这个感触颇深,我不理解当人们看到孕妇躺倒地上却不去帮助。

绿色大学教育理念

绿色大学教育理念 摘要: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对高职绿色教育理念进行 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绿色教育是“天人合一”的和谐教育观,是“面向人人”的人本教育观,是“君子不器”的素质教育观。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绿色教育为高职人才培养的导航标,使高职学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教育可持续发展素质培养 正文: 绿色大学是开展绿色教育,传播绿色思想与绿色文化、培养绿色人才的教育机构,其基本职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绿色教育的展开,正因为如此,绿色教育成为学者研究的焦点内容。那么什么是绿色教育呢?“绿色教育是创建绿色大学的伴生产物,也是环境教育发展到现代阶段产生的新概念、新事物” [6],“绿色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及媒体教育等方式来宣传绿色文化的活动”[7],“绿色教育就是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即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指导思想渗入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中,使其成为全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1],由以上这些概念可见,绿色教育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教育、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虽然人们对绿色教育概念的理解与表述各异,但他们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即从实践的角度来讲,对大学生进行绿色教育,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其教育形式如何,这种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同时也是价值观、道德观、发展观的教育。 绿色教育是绿色大学建设的核心,那么,对于开展高等教育的大学来说,应该如何实施绿色教育?通常,人们认为绿色教育应该通过两种形式展开,一是课堂教学,另外是课外实践。这是两种最基本的绿色教育形式,但对于应该制定怎样的课程体系、教授哪些课程内容等一系列问题,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不同高校也有不同的实践方法。 绿色教育,就是使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课程等有关环境的课程,象数、理、化那样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基础课。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相关知识,使学生毕业后无论赴何种工作岗位,都能具备环境意识,具有基础的环境知识,象“绿色的种子”播撒在中国的大地,为改善中国的环境、继续可持续发展事业打下基础。在中国的多所大学高校、中小学都有了建设绿色校园的尝试。 绿色教育具有艺术性、综合性、前展性;绿色教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绿色教育富有时代感、责任感,科学、高效;绿色教育以人为本、以能力为中心、已综合育人为己任;绿色教育激励、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吃苦耐劳、养成良好的习惯,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绿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服务于社会的人身目标,积极、乐观,责任明确,主动健康发展。 绿色教育的入口是师生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特殊伙伴关系;绿色教育的基础是保证教育的方向性、健康性、民族性;绿色教育的关键是突出时代特色,适应社会转型,培养适应社会的人;绿色教育的重点是传承文明、教书

我对思修课的感悟

对思修课的心得与体会 从现在大学生上思想道德课一些现状引起我的思考。 一、大学生上思想道德课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内容十分广泛,现实性、针对性都很强。它有助于我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它让我摆正了“德”与“才”的位置,避免走入“重智轻德”的误区,在现在的社会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 刚入大学的我们都或多或少会遇到问题,因为环境变了,生活?方式也变了,人与人交往的方式也变了,可以说就是一个小社会,好多事情会让你不知道怎么处理,不知道怎么面对,而这本书就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好多问题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让迷茫的我们找到方向,找到自信,使我们为追求远大理想而奋斗,让我们坚定的信念,让我们更好的走完这大学的四年。 尽管我们这些大学生中多数都已经年满十八岁,可以说在生理上、法律上已经成年,但并非每个人都已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具有独立的人格。而且,作为学生,大家的人生阅历应该都较浅,还只是年少不谙事理,较多时候仍需要经验丰富的师长给予指导。 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我感触很深,学到好多对我们实际有用的东西,我觉的这门课就是大学生的一个指向标.它能引导你怎么样过大学的生活,让你不会迷失方向,让你坚定信心。它让我认识到了大学生活的特点,让我树立了新的学习理念。 二、大学生上思想道德课的必要性

以前总觉得思修课没有专业课重要,但学习之后才明白,思想品德是人的灵魂,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思修课是不可缺少的.它与我们的学习、生活联系是十分密切的,它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走入了生活.它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关注了时代的脉搏,同时也解决了许多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 学了这门课程,我明白了很多: 1.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做人应该有信仰,应该有理想.,成功的道路得由自己去开辟、去铺平,世事变幻莫测,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只有永恒的信心与毅力,才有可能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达,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甘于寂寞,立下自己的理想,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心在哪里,路就在哪里. 2.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的固定要素时,才可以说他是有德的."其次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把困难当作机会,有积极的心态每天鼓励一下自己,并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 .四、对思修课的感悟 我认为,也许思想道德这门课在形式或内容上不一定能让每个人都满意,但是在我看来,思修课的开设是相当有意义、有必要的。 大学校园有其独有的特性,大学生活是一个人由学生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过渡阶段,学校里也不再只是单纯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它还映射出更加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中间彼此的差别想必会令不少学生产生心理的失衡,我想这

大学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大学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本文是安德鲁.阿伯特教授在芝加哥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致辞。取其精华,整理而成,原名为The Zen Of Education,译为大学教育之禅。 大学的声望和录取率对学生今后的收入产生一定独立的影响,但收入差距大多出现在大学内部,也就是说,出现在某一所大学毕业生内部。这中内在的差距取决于才能,资源,成绩和专业等个人因素,其中个人努力程度至关重要。真正驱动成功,造成收入差距的因素是职业。 与其说大学教育交给你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使你受益终生的一般技能。其实一个人大学毕业后,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用到的微乎其微,更有甚很多人今后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并无任何联系,那些书本上的知识在毕业五至十年后几乎被遗忘殆尽,真正成功的关键不是所学知识的多少。 然而无论用于读研究生、工作还是娱乐----------批判性的阅读能力----使你对工作中复杂的行动方案进行清晰的阐述;必要的写作能力----使你清楚地向同僚阐明自己的观点;独立思考能力-----使你避免人云亦云;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使你轻松应对工作和娱乐中的不断变化。 对于上述说法,他不确定这到底是归功于大学教育还是个人成熟和成长的必然表现。毕竟能够考上大学的人,个人条件都是比较优秀的。“教育的目的”这个短语非常陈腐,

教育本没有目的,而是其他事物的目的。教育的“教化”之处,就是养成一种好习惯,以探求新的含义,寻找新的联系,将体验复杂化,广泛化使其更丰富更持久。教育的目的是无法被预测的,教育除了其自身之外,没有任何目的。我所说的教育没有目的,是指我们不应该希冀现在接受教育会在日后得到回报,无论这种回报是进一步深造还是其他的什麽。同时,我们接受教育也不应该是为了利用教育得到其本身之外的东西。大学期间获得的技能对职业生涯的发展并非至关重要,事实上,大学毕业后五年我们就会把我们的所学知识忘光。如果是为了实用,你没有必要到大学来接受教育,学习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选择某专业并为之沉迷,你在别处学不到的,你在这里照样学不到。所以,忘掉你们曾经信奉的大学教育实用性的说法把,接受教育的原因其实就是,接受教育比不接受教育好。接受教育就是要培养一种习惯,去挖掘我们所研究的各种事件或现象中多重的全新的意义。教育本身不是这些示例,方法,体系。它是一种本能的习性,即探求新的意义,质疑旧的观念,反复玩味并不断挑战我们赋予事件文本和现象的含义,不断开拓创新。教育是一个最具价值,最有人性的并最富人文关怀的平台,有助于个人成就自我。你们可以凭借这里无与伦比的资源系统,来找寻开悟之光,以照亮你们内心教育的光芒。与没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相比,受过教育的人人生阅历会更丰富,当然,这并不是说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念

一、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念 1. 功能分区: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学校规模的发严格强调高校内各大功能分区,事实上已不能满足对学生、老师的使用要求。而要使各功能区域之间相互交融、渗透,就必须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 2. 校园特色:在新校区规划中传承大学文化、地域特色造反映各自学校人文精神和特色的校园环境。 3. 生态环境:随着校园的大规模建设,规划设计中应结自然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和构建校园的生态系统。创造生态化、园林化的校园环境。 4. 可持续发展:校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使规划结构多样、协调、富有弹性,适应未来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在校园整体设计中还应: 1)建筑单体之间应相互协调、相互对话和有机关联,以形成道路立面和外部空间的整体连续性 2)从校园整体风格出发,建筑物或景观应该具有有机秩序并成为系统整体中的一个单元, 3)外部空间和建筑空间的设计是不可分的,规划建筑景观设计,应成为校园建设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校园整体设计观的普遍性原则 普遍性原则就是把大学校园抽象为一个多功能相当规模的人居环境研究。 (一)宏观层次——以整体空间环境营造为对象设计师要以整体用地空间环境营造为设计对象和最终目标,他应关注校园区的整个生活空间,人文环境。 1、明晰整体设计的重要出发点 每一个园区的整体设计中,要分析基地,教学理念等,拨出设计的切入点。明晰整体设计的重要出发点有利于在设计中把握重要矛盾,突出主体特点明确主从关系,并提出各个要素联系的内在逻辑和方式,从而明确各个设计要素应遵循和突出的重点规则保证整体统一的方向。 2、相互制约的循环思维过程 校园整体设计的思维过程多向循环的综合过程,即从建筑设计出发考虑规划,从外部空间结构考虑规划,再反过来从规划要求考虑建筑,景观和外部空间。在整体设计中这四个部分,应该是相互制约的,在每一个设计阶段都要兼顾其他设计阶段。 (二)中观层次——优化群体建筑外部空间 在校园整体设计中,应使群体建筑外部空间与其周边达到整体性的效果。优化外部空间的形式: 1、外部空间主体化在群体建筑设计中,应当时常将建筑作为配角,将外部空间作为主体,根据建筑和

我的大学生活及未来规划

我的大学生活及未来规划 大学,是漫长人生路上的一个重要的驿站。在大学的路途看起来很宽敞,却有各种各样的陷阱,稍不小心就有可能栽倒,让你难以重新站起,美好的人生甚至有可能会因此而化为泡影。大学,不仅仅是人生的转折站,它更是人生的跳板。经过这一站,能跳出多远,关键在于在这一站我所付出的努力。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大学生活充实有意义,怎样做主自己的大学生活呢? 我的大学成长阶段具体目标如下: 1、学习思想政治,提高道德素养;学习党、团的有关知识,积极向党团组织靠拢。参加各类思想政治、意识形态、道德修养领域的主题教育活动和各类爱国主义等具有积极意义的主题征文活动。培养和树立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组织纪律性、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注重基本道德素质的自我培养。 2、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竞争力;认真学习好专业课程;通过国家英语等级考试六级;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取得都取得优秀的成绩。除课本知识外,多看课外书,扩大知识面。 3、积极投身社会,增加社会实践经验;积极参加学校或院系组织的各类实践活动;参加各类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活动,并完成相应的实践论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或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为班级、学院或学校集体完成某项服务活动。 4、做好求职准备。正确评价自己,制定就业目标;拓展学习范围和就业机会,熟练掌握就业政策;积极做好求职就业的知识、心理和技巧等方面的准备。 我为了我的大学目标制定了相应的计划: 第一,放远目光,确立目标和计划。古人有“志当存高远”,毛泽东也有“风物长宜放眼量”。没有目标便没有前进的努力方向,也毫无动力可言。计划目标,又可分为近期和远期。如近期我要看完多少本书,这一个月我要学懂什么知识,假期有什么实计划等等。远期的如:争取毕业前拿到会计证,人际关系网应该多大,实践能力应有达到怎样的程度等等。

思修课的收获与感想

思修课的收获与感想 人生在世,立世之本,是财富,名利,权利,还是······ 人,一撇一捺。一撇是品德,一捺是知识, 德才兼备,才能顶天立地。一撇是扬,一捺是抑;一撇是阳,一捺是阴;一撇是进,一捺是退……做人的艺术,全在一撇一捺中。简单的事情,需要深刻化;复杂的事情,需要简单化。要想做一个简单的人,就要明白一撇一捺的道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传而不习乎?” 在思修结课后,我深深地感悟到思修课是一门融汇了法律、个人修养、人生、国家、道德等知识的人文艺术学科,在这里,我邂逅了众多的道德仁义。 思修课,是知识的天地,在这里我自由的翱翔,贪婪地吮吸着残留古人笔墨之香的空气;在这里我自由地翔游,吐纳着融合了当今知识之精髓的水。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不仅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还要至死不渝地守护着它,捍卫它。否则,制定的法律只能是一纸白书。思修则作为一个载体,一种平台向未来将去往社会各个阶层的大学生输入基础性的知识。让法律、个人修养、人生、国家、道德等方面知识,和基本的道理深入人心。 在法律大讲台,思修课本犹如大法官沉默着,却控制着整个课堂。思修老师就像律师为我们讲述商业法、行政法······《民法》包括《合同法》、《物权法》、《公司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商业法》,建立这些法律的目的是调整商业经济关系,维护劳动人民的基本权利,让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真正落实。为了明确行政管理者的职责,我国成立了《行政法》来调整行政管理关系,行政法制监督关系,行政救济关系和内部行政关系。思修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法律道德的典型案例,故事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在众说纷纭时,谁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理性的声音去诠释对错。此时此刻,不正是法律施展才华的时候?只有法律的公平公正公开才足以让人们信服。在课堂上,我们才知道法律一直在我们身边。从此,法律的身影在我的世界日益清晰。在思修课上,老师不断强调:你们早已不是孩童,你们要为打翻的牛奶负责。至今,这句话还萦绕在我的耳边。我不会忘记,不管是现在,过去还是未来。法律的条条框框,公正无私,让我们对法律的禁区产生了敬畏。法无儿戏,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一直在耳边响起,从未间断过。这对我们大一新生在以后的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鞭策着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思修课上不仅有法律常识,也涉及一些基本的政治制度。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思修课让理科生从高中那几乎隔绝社会的教育模式中脱离出来,融入到了小社会之中。思修将政治知识不断地输入到理科生的大脑中,使原本空空荡荡的大脑,装下了一个偌大的政治体制。也正是这种互动让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关注国家大事,它弥补了应试教育的某些不足。 在法律和国家政体之间饕餮之后,便旅行到了道德之林。在这里漫步可以感受到刚正不阿的性格,兢兢业业工作的态度。古人云:“做人难”,于是古人十分注重对自我身心的锻造,把做人作为万事之首,强调修身的重要性。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赤诚的爱国之心,简单的言语阐述了平民对国家应有的担当。责任与义务是统一的,每个中华儿女应当永怀爱国之心,并为之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但是,我们应该理性爱国,而不是像在中日钓鱼岛事件时期盲目的“爱国”,将爱国行为变成暴力的抢砸。盲目的暴力不是爱国,爱国是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