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03 最有可能考的30题-2015年高考生物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解析版)

专题03 最有可能考的30题-2015年高考生物走出题海之黄金30题系列(解析版)

1.下列关于细胞内有机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植物细胞内的蔗糖和麦芽糖的水解产物都是葡萄糖

B.细胞核中的核酸只含脱氧核糖,细胞质中的核酸只含核糖

C.腺苷是构成ATP、RNA和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D.蛋白质分子中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打开时,其特定功能会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蔗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A错误。细胞质内的一些细胞器中含有DNA,故细胞质中的一些核酸中也含脱氧核糖,B错误。腺苷中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而DNA中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C错误。蛋白质复杂的功能与其复杂的结构密切相关,其空间结构的改变必将影响其特定功能,D正确。

2.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

A.葡萄糖分子进入所有真核细胞的方式均相同

B.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仍进行离子的跨膜运输

C.甘油出入细胞取决于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和载体的数量

D.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离子的速率与细胞呼吸强度总是呈正相关

【答案】B

【解析】葡萄糖分子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逆浓度梯度进入其他细胞为主动运输;静息状态下,为维持膜外的正电位,神经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向外转运Na+;甘油出入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与载体无关;当呼吸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主动运输的速率受载体数量的限制不再增强,两者之间不呈正相关。3.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穿)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

B.与方式a有关的载体蛋白覆盖于细胞膜表面

C.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D.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

【答案】C

【解析】a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b运输方式存在饱和现象,说明该转运过程需要载体,其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脂溶性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即a方式),故A、B、D均错。4.胃蛋白酶是胃中唯一的蛋白水解酶,下列关于该酶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酶的作用是将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

B.该酶离开胃进入小肠后将失去催化作用

C.该酶具有高效性主要是因为它在胃内可以多次发挥作用

D.动物细胞培养常用该酶处理组织将细胞分散开来

【答案】B

【解析】胃蛋白酶可将蛋白质水解为多肽。胃蛋白酶只有在pH呈酸性的胃液中才能起作用,进入小肠后因环境溶液pH升高而失去活性。要想说明酶具有高效性,需将该酶与无机催化剂进行对比,高效不是多次利用的意思。组织细胞生存环境的适宜pH与胃蛋白酶的适宜pH相差甚远,D错误。

5.乳糖酶能催化乳糖水解。有两项与此相关的实验,其他实验条件均设置为最适条件,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实验一若继续增加酶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增大

B.实验一若增加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将减小

C.实验二若继续增加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增大

D.实验二若将反应温度提高5 ℃,相对反应速率将增大

【答案】C

【解析】此类实验题重数据分析,而不是推测。由于表格中没有给出酶浓度大于5%后的数据,所以无法

确定是继续增加还是无变化,A错误。增加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不会减小,应该增加,B错误。实验二中乳糖浓度达到20%后,反应速率不再增大,若继续增加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也不再增大,C正确。题目信息表明“其他实验条件均设置为最适条件”,因此,提高反应温度,相对反应速率将减小,D错误。6.如图所示为甘蔗叶肉细胞内的一系列反应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过程①中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都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B.过程②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过程④释放的能量用于C3的还原

C.过程①产生[H],过程②消耗[H],过程③既产生[H]也消耗[H]

D.若过程②的速率大于过程③的速率,则甘蔗的干重就会增加

【答案】C

【解析】叶绿素a、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而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过程②释放的能量用于C3的还原,过程④释放的能量用于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过程①为光反应,能产生[H],过程②为暗反应,消耗[H],过程③代表呼吸作用,既产生[H]也消耗[H]。由于题中指出题图为“叶肉细胞内的系列反应过程”,所以只有当整株甘蔗的总光合速率大于总呼吸速率时,甘蔗的干重才会增加。要注意命题者在这儿“偷换了概念”:题目中说的是叶肉细胞,这儿说的是甘蔗植株。

7.如图表示某个体中细胞经历的各个阶段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过程表示细胞增殖,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可能不同

B.b过程表示细胞分化,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

C.c过程可能与该个体的饮食、生活习惯、情绪状态有关

D.d过程中不同细胞的衰老、凋亡速度相同

【答案】D

【解析】经a过程产生的四个子细胞在形态、结构上与亲代细胞相同,故表示细胞增殖,不同细胞的细胞

周期可能不同。b过程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不同,应表示细胞分化。c过程表示癌变,可能与个体的饮食、生活习惯、情绪状态有关。不同细胞的衰老、凋亡的速度有很大差异。

8.如图是某二倍体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细胞分裂结束即可进行受精作用

B.该细胞形成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C.该细胞中有4条染色单体、2个染色体组

D.正常情况下,基因B、b所在的染色体不可能是X染色体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该细胞分裂结束后,经变形和获能处理后方可进行受精作用。该细胞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该细胞中有4条染色单体、1个染色体组。正常情况下,基因B、b所在的染色体不可能是X染色体,因为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染色体与Y染色体已经分离。

9.一个T2噬菌体的所有成分均被3H标记,其DNA由6 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鸟嘌呤占全部碱基的1/6,用该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51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用含3H的培养基制备带标记的噬菌体

B.该过程共需要6×105个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C.少数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带有放射性

D.子代噬菌体可因基因重组而表现出不同性状

【答案】B

【解析】噬菌体属于病毒,不能进行基因重组,也不能用普通培养基直接培养。虽然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带有放射性,但在侵染时蛋白质外壳并不进入细菌体内,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所需的原料均来自无放射性的细菌,故均无放射性。由题意可知,鸟嘌呤占DNA全部碱基的1/6,即6

000×2×(1/6)=2 000(个),则在该DNA中,胸腺嘧啶为4 000个。由于亲代的DNA进行半保留复制,故

151个子代噬菌体共需150份原料,即需要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4 000×150=6×105(个)。

10.人类的肤色由A/a、B/b、E/e三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A/a、B/b、E/e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AABBEE 为黑色,aabbee为白色,其他性状与基因型的关系如图所示,即肤色深浅与显性基因个数有关,如基因型为AaBbEe、AABbee与aaBbEE等与含任何三个显性基因的肤色一样。若均含3个显性基因的杂合体婚配(AaBbEe×AaBbEe),则子代肤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分别有多少种()

A.27,7

B.16,9

C.27,9

D.16,7

【答案】A

【解析】AaBbEe与AaBbEe婚配,子代基因型种类有3×3×3=27种,其中显性基因分别有6个、5个、4个、3个、2个、1个、0个,共有7种表现型。

11.如图表示某种生物的部分染色体发生了两种变异的示意图,图中①和②,③和④互为同源染色体,则图a、图b所示的变异()

A.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B.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

C.均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D.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答案】D

【解析】图a所示的变异是基因重组,图b所示的变异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错误。图a中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没有改变,图b中基因的排列顺序改变,数目未改变,B错误。基因重组可能使下一代性状发生改变,也可能不变,如果该位置上的基因是一样的(如AA),则下一代性状不会改变,但易位可导致性状发生改变,C错误。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四分体时期,易位发生在减数分裂间期,D正确。

12.将果蝇进行相关处理后,其X染色体上可发生隐性突变、隐性致死突变、隐性不完全致死突变或不发生突变等情况,遗传学家想设计一个实验检测出上述四种情况。实验时,将经相关处理的红眼雄果蝇与

野生型纯合红眼雌果蝇交配(B表示红眼基因),得F1,使F1单对交配,分别饲养,观察F2的分离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为隐性突变,则F2中表现型比例为3∶1,且雄性中有隐性突变体

B.若不发生突变,则F2中表现型为红眼,且雄性中无隐性突变体

C.若为隐性致死突变,则F2中雌∶雄=1∶2

D.若为隐性不完全致死突变,则F2中雌∶雄介于1∶1和2∶1之间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得,

如果其X染色体上发生隐性突变,则X_为X b,则F2中表现型比例为3∶1,且雄性中有隐性突变体。如果不发生突变,则X_为X B,则F2中表现型为红眼,且雄性中无隐性突变体。如果为隐性致死突变,则X_Y不能存活,则F2中雌∶雄=2∶1。如果为隐性不完全致死突变,X_Y部分存活,则F2中雌∶雄介于1∶1和2∶1之间。

13.下列有关新物种形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新物种的形成

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答案】B

【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14.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

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①~⑥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答案】B

【解析】题图中a为地理隔离,b为自然选择。多倍体的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A错误;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正确;①~⑥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C错误;只有当品系1和品系2出现生殖隔离时,才会形成两个物种,D错误。

15.有关“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预实验中不需要设置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

B.实验的无关变量为插条生根的数目、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

C.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插条的生根数目都不相同

D.在正式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之间形成相互对照

【答案】D

【解析】预实验应设置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插条生根的数目是实验的因变量;由于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能起到相同的促进生根的效果。

16.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C为组织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与A端相连接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B.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时,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D.将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有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答案】C

【解析】与A端相连接的是感受器;在组织液处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要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除了刺激D点,在E处检测电位变化,还要刺激E点,在D处检测电位有无变化;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E点,D处本来就没有电位变化,与有无药物作用无关。

17.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A.浆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淋巴因子消灭

B.浆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答案】D

【解析】由于病菌侵入到细胞内部,抗体无法发挥免疫效应,这时需效应T细胞识别并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这样病菌就失去了寄生的基础而被暴露出来,然后再通过抗体的作用将病菌消灭掉。

18.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③等处的渗透压会降低

C.①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下丘脑某些细胞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D.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①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

【答案】C

19.用某种药物饲喂动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实验组比对照组动物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高。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A.增强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

B.提高血浆蛋白的含量

C.增加红细胞的生成数量

D.对红细胞有破坏作用

【答案】D

【解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其作用主要是运输氧气,不能在血浆中发挥作用;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药物的作用下实验组比对照组动物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高,只能是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导致的。若是增强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或增加红细胞的生成数量都不会使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增多,而只能使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含量增多或红细胞数量增多。

20.如图表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乙是竞争关系,t3时甲被淘汰

B.甲和乙是捕食关系,t3时甲被淘汰

C.t1~t2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D.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答案】D

【解析】题图只能说明甲、乙两种群数量都呈“S”型增长,并不能说明甲、乙两种群的关系;t1~t2时间内两种群数量都增加,故年龄组成都为增长型;t3~t5时间内甲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年龄组成可能为稳定型,而乙种群的增长速率依然大于0,故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21.一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的种群密度长期在一定幅度中波动,保持动态平衡。后来在时间T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附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生态系统就发生了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施药前图中生物构成群落

B.施药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不变

C.附近林区存在甲昆虫

D.附近林区存在乙昆虫

【答案】C

【解析】群落包括森林中的全部生物种群,而该区域不可能只有甲、乙两种昆虫。施药后,乙昆虫逐渐灭绝,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减少。由图可知施药后,甲昆虫密度上升,乙昆虫密度下降,即具有抗药性的甲昆虫比例增加,说明附近林区存在甲昆虫,并且其曾多次使用该化学杀虫剂。由于乙昆虫种群密度降低为零,这就意味着杀虫剂没有对乙昆虫进行选择,所以附近林区不存在乙昆虫。

2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只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

B.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

D.生态系统中植物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

【答案】B

【解析】通常物理信息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如自然界的光照对植物就是一种物理信息;动物可以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进行信息传递,如蜜蜂的圆圈

舞等;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而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生态系统中植物不但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而且也有行为信息,例如棉花遭受棉铃虫侵害时,会产生某些挥发性信息化合物,虽然放出的信息是以化合物为载体的,但平时植株体内并不含有这种物质,所以这种自我保护的机制也是一种行为,可以称为行为信息。

23.生态工作者在调查某草原时,将主要物种制成食物网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未表示出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分解者

B.该食物网中,A和D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C.该食物网中,生物E获得最少能量的食物链为B→C→D→A→E

D.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5%,则E种群的数量将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答案】A

【解析】题图食物网未表示出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由题图可知,A和D之间存在捕食关系,A、D又都捕食C,故二者又存在竞争关系;食物网中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少;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 由B和F分别提供给A和D食物,A和D的数量不会产生太大的变化,E 种群的数量将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24.某高等动物体内的细胞分裂过程可用下图来表示。其中图甲表示细胞分裂各阶段染色体数与核DNA 数的比例关系(用实线表示)和细胞质中mRNA含量的变化(用虚线表示),图乙表示该动物某一器官内的细胞分裂图像。请据图回答:

(1)从细胞分裂方式看,图甲可以表示分裂,细胞分裂过程中核糖体功能最活跃的时期是

对应的时期(填字母代号)。

(2)图甲中d、e阶段细胞质中mRNA明显减少,最可能的原因

是。

(3)图甲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

(4)图乙中细胞处于图甲中的d段,Ⅱ细胞中的①和②组成一个,①和④是一对。

(5)诱变育种时,诱变剂发挥作用的时期一般处于图甲中的阶段(填字母代号)。

【答案】(1)有丝分裂或减数 c (2)分裂期细胞核中的DNA存在于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中,不能解旋而转录形成mRNA(或分裂期不转录) (3)着丝点分裂(4)Ⅲ、Ⅳ染色体组同源染色体(5)b

【解析】(1)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核DNA数变化规律及原因:1:

1,

根据染色体数与核DNA数的比例关系可知,题图可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甲中a、b、c为间期,b 为DNA的复制时期,a和c时期进行mRNA和蛋白质的合成,所以核糖体最活跃的时期是c对应的时期。

(2)分裂期DNA高度螺旋化,DNA不解旋,不进行转录,不形成mRNA。(3)CD段染色体和核DNA的比值是1,说明每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是着丝点分裂造成的。(4)d段表示染色体中含有染色单体,对应图乙中的Ⅲ、Ⅳ;Ⅱ细胞中的①和②组成一个染色体组,①和④是一对同源染色体。(5)基因突变最容易发生的时期是细胞分裂的间期,间期DNA分子解旋时其最不稳定,也就是DNA分子复制时(b)。25.1958年,Meselson和Stahl通过一系列实验首次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此后科学家便开始了有关DNA复制起点数目、方向等方面的研究。试回答下列问题:

(1)DNA分子呈结构,DNA复制开始时首先必须解旋从而在复制起点位置形成复制叉(如图1)。因此,研究中可以根据复制叉的数量推测。

(2)1963年Cairns将不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拟核DNA呈环状)放在含有3H-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培养,进一步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根据图2的大肠杆菌亲代环状DNA示意图,用简图表示复制一次和复制两次后形成的DNA分子。(注:以“……”表示含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

(3)有人探究DNA的复制从一点开始以后是单向进行的还是双向进行的,将不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DNA 放在含有3H-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培养,给以适当的条件,让其进行复制,得到图3所示结果,这一结果说明。

(4)为了研究大肠杆菌DNA复制是单起点复制还是多起点复制,用第(2)小题的方法,观察到大肠杆菌DNA 复制的过程如图4所示,这一结果说明大肠杆菌细胞中DNA复制是起点复制的。

【答案】(1)(规则的)双螺旋复制起点的数量(2)如图所示

(3)DNA复制是双向的(4)单

【解析】(1)因DNA复制开始时首先必须解旋从而在复制起点位置形成复制叉,所以可以根据复制叉的数量推测复制起点的数量。(2)因为DNA为半保留复制,故复制一次所得的2个DNA分子中,1条链带放射性标记,1条不带。第二次复制所得的2个DNA分子中,1个DNA分子1条链带标记,1个DNA分子不带标记。(3)由图示可以看出:该DNA分子有一个复制起点,复制为双向进行。(4)由图4可知:该DNA分子有一个复制起点,即单个复制起点。

26.某自花受粉、闭花传粉的花卉,其花的颜色有红、白两种,茎有粗、中粗和细三种。茎的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核基因控制,但不清楚花色性状的核基因控制情况。回答以下问题:

(1)若花色由A、a这对等位基因控制,且该植物种群中红色植株均为杂合体,则红色植株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2)若花色由A、a,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一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其体细胞中相应基因在DNA 上的位置及控制花色的生化流程如图所示。

①控制花色的两对基因符合孟德尔的定律。

②该植株花色为,其体细胞内的DNA1和DNA2所在的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是。

③该植株进行测交时,应对母本如何操作? 。该植株自交时(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现象)后代中纯合子的表现型为,红色植株占。

(3)假设茎的性状由C、c,D、d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只有d基因纯合时植株表现为细茎,只含有D一种显性基因时植株表现为中粗茎,其他表现为粗茎。那么基因型为CcDd的植株自然状态下繁殖,理论上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答案】(1)红色∶白色=2∶1 (2)①分离②红色同源染色体③花未成熟前去雄→套袋→授粉→套袋白色1/2 (3)粗茎∶中粗茎∶细茎=9∶3∶4

【解析】(1)从“该植物种群中红色植株均为杂合体”可推导出,红色为显性性状且基因型为AA的植株不能成活,红色植株(Aa)自交后代AA(死亡)∶Aa(红色)∶aa(白色)=1∶2∶1,故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白色=2∶1。(2)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但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从题图中信息可知该植株(AaBb)的表现型为红色。该植株为自花受粉、闭花传粉植物,故杂交时应在母本花未成熟前去雄→套袋→授粉→套袋处理;由于A、b位于一个DNA上,a、B位于另一个DNA上,故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可得到AAbb(白色)∶aaBB(白色)∶AaBb(红色)=1∶1∶2,故后代中红色占1/2。(3)根据题意可知,基因型为C_D_的植株表现为粗茎,基因型为ccD_的植株表现为中粗茎,

基因型为C_dd和ccdd的植株均表现为细茎。由于这两对基因自由组合,故基因型为CcDd的植株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比例为:C_D_(粗茎)∶ccD_(中粗茎)∶C_dd(细茎)∶ccdd(细茎)=9∶3∶3∶1,即粗茎∶中粗茎∶细茎=9∶3∶4。

27.如图甲是无子西瓜育种的流程图,但无子西瓜在栽培过程中会出现空心果,科研人员发现这种现象与P基因有关(以P+表示正常果基因,P-表示空心果基因)。他们利用生物技术对此基因的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如图乙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甲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的幼苗或时,可诱导四倍体的产生,处理后形成的四倍体植株体细胞染色体组数可能有。

(2)图甲中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依据的原理是;依据图甲所示过程培育三倍体西瓜制种过程很烦琐,因此可以采取植物细胞工程中的技术进行培育。

(3)根据图乙分析,正常果基因成为空心果基因的根本原因是;已知限制酶X的识别序列为CCGG,若用限制酶X完全切割图乙中空心果的P-基因部分区域,那么空心果的基因则被切成长度为对碱基和对碱基的两种片段。

(4)若从某三倍体无子西瓜正常果中分离出其中所含的各种P基因有关区域,经限制酶X完全切割后,共出现170、220、290和460对碱基的四种片段,那么该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基因型是。

【答案】(1)萌发的种子2、4、8 (2)染色体数目变异植物组织培养(3)碱基对的替换(基因突变) 460 220 (4)P+P+P-、P+P-P-

【解析】(1)培育无子西瓜时,秋水仙素可处理二倍体西瓜的幼苗或萌发的种子;处理后形成的四倍体植株,被秋水仙素处理的部分体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而没有被秋水仙素处理的部分(如根部)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含有4个染色体组的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过程中,还会出现8个染色体组的细胞。

(2)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植物组织培养可以保持亲本的性状。(3)根据图乙分析,空心果基因有一对碱基对被改变,属于基因突变。空心果P-基因只存在右边一个限制酶X识别序列(左边序列中已无CCGG识别序列,限制酶X不能切割),因此基因被切成两个片段:(290+170)和220。(4)正常果基因P+存在两个限制酶X识别序列,用限制酶X切割后出现170、220、290对碱基的三种片段。而空心果P-基因只存在一个限制酶X识别序列,用限制酶X切割后出现460、220对碱基两个片段。因此,若出现170、220、290和460对碱基的四种片段,则该三倍体无子西瓜至少存在P+和P-两种基因,则基因型可能为

P+P+P-或P+P-P-。

28.某雌雄异株的植物(2N=16),红花与白花这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相关基因用A与a表示),宽叶与窄叶这对相对性状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相关基因用B与b表示)。研究表明:含X B或X b的雌雄配子中有一种配子无受精能力。现将表现型相同的一对亲本杂交得F1(亲本是通过人工诱变得到的宽叶植株),F1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1)杂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 、(♂) ,表现型均为,无受精能力的配子是。

(2)取F1中全部的红花窄叶植株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基因型共有种,比例是

(仅写出比例即可)。

(3)将F1白花窄叶雄株的花粉随机授于F1红花宽叶雌株得到F2,F2随机传粉得到F3,则F3中雄株的表现型是,相应的比例是。

【答案】(1)AaX B X b AaX B Y 红花宽叶X B的卵细胞(2)4 2∶2∶1∶1 (3)红花窄叶、白花窄叶5∶4

29.研究发现生长素(IAA)或赤霉素(GA)对胚芽鞘、茎枝切段等离体器官均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1)某研究小组围绕生长素和赤霉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得到如图1所示的结果。根据图1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

(2)为了进一步探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适宜的喷施浓度,有必要进行,其目的是。

(3)图2表示赤霉素对植物体内生长素含量的调节关系原理。

①图示中X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作用,这种作用很可能是通过降低该过程中

的活性来实现的。

②赤霉素与生长素表现出激素间相互作用类型中的作用。

【答案】(1)①IAA和GA均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但IAA的促进效应较GA明显

②IAA和GA具有协同作用(2)预实验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或确定正式实验的浓度范围),检验实验设计的可行性(3)①抑制酶②协同

【解析】(1)从图1曲线变化趋势可知,生长素和赤霉素对离体茎段的伸长都有促进作用,而且生长素的促进效应较赤霉素明显,二者具有协同作用。(2)为进一步探究生长素和赤霉素适宜的喷施浓度,需要进

行预实验,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可行性。(3)从图2所示信息可知,赤霉素通过促进色氨酸合成生长素而促进细胞伸长,进而可确定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抑制作用,赤霉素与生长素对于促进细胞伸长具有协同作用。

30.酵母菌是研究细胞呼吸常用的实验材料。请分析回答:

(1)酵母菌在有氧呼吸过程中,[H]在处与氧结合生成水,水中的氢来自反应物中的。适宜温度下,在锥形瓶中加入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并密封(如图1所示),图2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是。

(2)某研究小组利用如图3所示的装置进行酵母菌细胞呼吸的研究。图中刻度玻璃管可以用来读取液面的高度(假设水压对气体体积变化的影响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

a.将10 mL酵母菌培养液和10 mL加热煮沸后冷却的酵母菌培养液分别加入甲、乙两个烧杯中。

b.将甲、乙两个烧杯分别放入气密性完好的两个气球中,排尽空气后分别向两个气球内注入等量且适量的氧气,扎紧气球保持密闭状态,再分别放入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

c.两组装置均放入20 ℃恒温水浴中。从注水口注入等量的温水,调节刻度玻璃管内的液面至起始刻度。

d.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分析: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因变量

是。

②实验刚开始的短时间内,两组装置的刻度玻璃管液面均不发生变化的原因分别

是; 。

③一段时间后,装有甲烧杯的装置中刻度玻璃管液面,原因

是。

【答案】(1)线粒体内膜葡萄糖和水②③(2)①酵母菌培养液是否煮沸(是否存在活的酵母菌) 刻度玻璃管内液面的高度②甲中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O2的量和产生CO2的量相等,气球体积不变乙中酵母菌死亡,不能进行细胞呼吸③上升甲中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使气球体积增大

【解析】(1)回顾有氧呼吸过程图解可知,有氧呼吸产生的12个水分子中的24个H,有12个来自葡萄糖,另外12个来自水(第二阶段)。由于图1中的锥形瓶是密封的,所以酵母菌可通过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产生酒精,酒精含量应增加,葡萄糖含量应减少,①错误,③正确。培养初期,酵母菌的数量会增加,随着时间推移,葡萄糖消耗殆尽,酒精积累量增加,酵母菌会因生存条件的恶化而死亡,数量会减少,②正确。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溶于培养液,会导致溶液pH减小,④错误。(2)对比甲、乙两烧杯中所加的实验材料可知,甲中有活酵母菌,乙中酵母菌死亡。观察指标应该是刻度玻璃管内液面的高度,反映的是气球体积的变化情况。注意有氧呼吸过程中,消耗O2的量和产生CO2的量相等,无氧呼吸过程中会产生CO2,据此即可准确分析气体的变化情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