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50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群”与“众”密切相关,“群”本身就有“众”或“众多”的意思。《国语·周语》讲:“人三为众。”正是由于“群”与“众”相近,所以形成了“群众”组合词,代表“许多人”“众人”。古典文献存在“群众”一词的使用现象。例如,《荀子》:“群众不能移也。”进入20世纪,“群众”与“人民”“大众”等基本同义。

先秦儒家不乏“众”的论说,某种意义上发展了一种“众论”。孔子的“众论”极富特色,内涵深刻,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特有的群众责任观念。在儒家视野中,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则主张爱众。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这其中必然包含着对民众的爱。为此,孔子对弟子提出了孝悌、谨信和泛爱众等责任伦理要求。对于孟子来说,爱众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与众同乐”。他认为,“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而在“与人乐乐”中“与少乐乐”又不如“与众乐乐”。体现了爱民众的责任担当。

二则强调济众。在孔子看来,一个真正的仁者能够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如果广泛地给予人民以好处,又能接济广大的民众,不仅属于仁者,甚至就已经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孔子这里对仁的诠释,包含着对仁者爱民济众的政治道德要求。

三则倡导得众。在教学过程中,孔子不但指明了“仁”为“爱人”和“知”为“知人”,而且阐明了真正的智慧之人应当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对此樊迟不理解,孔子弟子子夏解释:舜汤之所以拥有天下,就在于注重从人民大众当中选贤任能,使得心存不仁不义的人选离。“选于众”就是“得众”,就是“尊众”,体现了原始民主精神。

四则提倡容众。与“宽则得众”一脉相承,孔子弟子子张从人际关系角度阐明了“容众”的责任伦理。子张认为,不论一个人可变不可交都应当与之交往,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

众人,既赞美善人又同情能力差的人。显然,子张所倡导的是普遍交往准则,追求的是“尊贤容众”的责任美德。

无疑,儒家所彰显的爱众、得众、济众、容众等群众责任观,由于缺乏现实经济政治基础而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成分,但它毕竟表达了对广大民众的关爱之情,对民事民疾的同情之感,对民众力量的认同之心,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摘编自涂可国《得众济众——先秦儒家关于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群”与“众”意义相近,20世纪后,“群众”与“人民”“大众”基本同义。

B.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他向弟子提出了孝梯、谨信和泛爱众等责任伦理要求。

C.孟子认为爱众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与众同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

D.儒家所彰显的群众责任观,表达了对广大民众的关爱之情,广为古代帝王所提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荀子》中的句子为例证明古典文献存在“群众”一词的使用现象,有说服力。

B.文章先阐述“群”与“众”的关系,再引入对儒家视野中为政者群众责任观的论证。

C.文章采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分析先秦儒家关于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

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来论证论点,最后指出群众责任观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的“众论”极富特色、涵意深刻,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群众责任观念。

B.舜、汤注重从人民大众当中选贤任能,注意“得众”,体现了原始的民主精神。

C.子张觉得不论一个人可交不可交都应当与之交往,表明了子张倡导普遍交往准则。

D.“容众”与“宽则得众”一脉相承,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尊重贤人,又要能容纳众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

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先生躲走了。”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喧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连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待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张总督死拉住不放:“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笔运腕,在宣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

脚放大,发铰短

指甲常剪兜要浅

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驮送。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哗。”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小说这样写使故事情节更曲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者在塑造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朱先生时,主要采用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来凸显其爱读诗书、不畏权贵、勇敢、淡泊从容的性格。

C.小说“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的题词内容,不仅反映了民声,也表达了朱先生对革命军破除陋习、清廉为政的期望。

D.小说中人物语言极具个性:朱先生语言多为书面语,文雅而古朴;张总督语言多为口语,直白且随意。

5.请赏析文中划线部分的动作描写。(6分)

6.小说选段主要写了朱先生退兵之事,但是对朱先生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小说进行分析。(8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

..,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

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尔。”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

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

..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

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

..,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公诗以六义

..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节自《唐才子传卷六·白居易》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并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B.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并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C.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D.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古时男子20岁称弱冠,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己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

还较年少,故称“弱”。

B.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C.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致政、乞骸骨等指官员辞官归家。

D.六义,诗经学名词,指风、雅、颂、赋、比、兴。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表现手法;赋、比、兴是诗歌形式。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直接表现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使他仕途不顺,也是他“放纵诗酒”的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并且信奉佛教和道教。

10.把文中的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5分)

答:

(2)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5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为五言咏怀诗,主要描述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生活和心态。语言清新,情趣盎然。

B.颁联运用对比手法。“遍”表松茂鹤多,“稀”表访者稀少,两者对照写山居环境的幽静。

C.尾联落在“归”字上,暗合其归隐之意,这与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意蕴相近。

D.夕照满山,柴扉紧闭,炊烟袅袅,人们采莲而归,无不流露出诗人闲适喜悦之情。

12.苏轼评价王维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结合颈联作简要赏析。(8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逍遥游》中用一种植物和一种动物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语句是“,”。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语句是“?”。

(3)《阿房宫赋》中杜牧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后,借古讽今,画龙点睛地表明写作动机的语句是“,”。

(4)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

三、语言文字运用(2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其“四绝”的奇景和博大特深的徽文化蜚声中外,是我国旅游业的景点。( )。1990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继泰山之后第二个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黄山现有楼台、亭阁、桥粱等古代建筑一百多处,今人。黄山现存历代摩崖石刻近三百处,篆、隶、行、楷、草诸体一应俱全。历代文人雅士在观赏美景的同时,还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的就有两万多篇(首)。美丽神奇的黄山孕育了“黄山画派”,那些隐居黄山的画家了以黄山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山水画派,在中国画坛。当然,黄山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它还让徽商故里、徽文化发祥地徽州因之而改名黄山市。如今的黄山市,正继往开来,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进新型工业化。“大黄山”“大旅游”,黄山市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象征性目不暇接创立标新立异

B.象征性目不交睫创建独树一帜

C.标志性目不暇接创立独树一帜

D.标志性目不交睫创建标新立异

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仅黄山是秀色可餐的自然美景,还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宝库

B.黄山不仅是秀色可餐的自然美景,还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宝库

C.黄山不仅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宝库,还是秀色可餐的自然美景

D.不仅黄山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宝库,还是秀色可餐的自然美景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黄山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黄山继泰山之后成为第二个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8.1990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继泰山之后的第二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C.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黄山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继泰山之后的又一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D.1990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继泰山之后的第二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17.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B.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C.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大明白,特去信垂询。

D.你身为师傅的入室弟子,却做出这等有损颜面的事情,真是忝列门墙。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8分)

近日,国内外教育系统开始把AI打分应用在作文打分上,仅国内就已经有超过1.2亿人次被AI批改过作文。这引发了人们一连串的质疑。他们认为,学生用心去写的每一篇文章却被没有感情的机器去评阅,其中的错别字、语法、句式可能会被死板地点评出来,学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该如何评判?

这种认识有一定道理,却可谓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据了解,目前AI改作文,主要运用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写作者上。众所用知,作文批改的人力成本非常高,不仅费时,而且对批改者专业素养有要求,而致力于学习外语的人工智能批改不仅及时、成本低康,而且可以得到持续的、积极的反馈,对于外语学习者有很大的帮助,而这种批改没有地理空间的限制,被批改作业的人可能散布于各地,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1)请给上述新闻拟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3分)

(2)针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情况,写一段评述性文字。(5分)

19.校园是春光明媚的花园,老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但园中也会有荆棘泥泞。这是电影《少年的你》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之一。结合下面漫画,联系现实,请从三个方面谈谈我们应如何应对校园欺凌事件。要求:条理清晰,语言简明、准确。(6分)

四、写作(60分)

20.读下面材料下根据要求写作.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习近平

读一本好书,就似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答案

1.(3分)D 【解析】“广受古代帝王提倡”于文无据。

2.(3分)C 【解析】文中没有比喻论证。

3.(3分)A 【解析】原文是“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特有的群众责任观念”。

4.(3分)B 【解析】B选项刻画朱先生形象没有心理描写。

5.(6分)①用大吃大嚼的饥饿状态和事后的放松暗示朱先生任务的艰巨和压力的巨大;

②文中的动作描写表现出朱先生对张总督的盛情不以为然;

③体现了朱先生勇敢担当却不居功自傲的知识分子的质朴、淡泊、从容的性格。(每点2分)

6.(8分)①从小说主题来看,小说重在突出朱先生为民请命的担当精神,而如何退兵的情节,与此没有太大的关系。②从人物(关系)来看,小说重在表现朱先生与张总督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对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可以更集中地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丰富人物形象。

③从艺术效果来看,对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起了留白的作用,也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一点3分,两点6分,三点8分)

7.(3分)C

8.(3分)D【解析】《诗经》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表现手法归纳为赋、比、兴。

9. (3分)A【解析】“直接”错,为侧面。

10.(5分)(1)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了一百多篇乐府诗及诗歌,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定语后置1分,“规讽”1分,“禁中”1分,句意2分)

(5分)(2)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见”被动1分,“乞外”1分,“除”1分,句意2分)

11.(3分)D 【解析】夕阳满山,柴扉紧闭透露了诗人的落寞之情。

12.(8分)颔联描绘了一幅金秋美景图: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2分)这幅图画描写细致入微,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3分)表现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高洁的隐逸情怀。(3分)

13.(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5)隔叶黄鹂空好音。

14.(3分)C

15.(3分)B

16.(3分)D【解析】文中划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被……列入”和“……将其列入……”句式杂糅。二是“成为继泰山之后第二个中国的”的语序不当。

17.(3分)B【解析】A选项“高足”犹言高才,敬词。后常用为称呼别人的学生。C选项“垂询”为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的询问,不合语境。D选项“忝列门墙”为谦辞,“忝”表示自己位列其中会让余者蒙羞。该词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

18.(8分)示例:(1)AI作文打分引争议(3分)

(2)要正确看待AI作文打分技术。虽然它可能无法完全准确评判学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但它对语言初学者而言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不要急于否定。(观点鲜明1分;理由阐述4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19.(6分)(1)司法方面,国家应重视校园暴力问题,加强打击力度。

(2)学校方面,教师要切实肩负起教育管理的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校园暴力。

(3)家庭方面,父母给予孩子更多家庭关爱、注重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0.(60分)作文评分标准参见高考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了一百多篇乐府及诗歌,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低沉落寞。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