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一、实验目的
1,观察血氨增高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2,验证肝脏对氨具有解毒作用
3,思考血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及酸碱平衡的影响,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试验材料

三,试验步骤

四,试验结果
甲兔 乙兔

呼吸(次/分) 加深加快(126到140) 加深加快(118到137)
角膜反射 慢慢减弱消失 慢慢减弱消失
用药至抽搐时间(分) 32 45
复方氯化铵用量(毫升) 25 36


五、实验分析

(肝脏处理氨的方式,通过哪种酶系统?氨对中枢系统的毒性作用?血氨升高对呼吸中枢的影响,最易引起哪种类型酸碱平衡紊乱,该类型酸碱平衡紊乱对机体影响如何?)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过去称肝性昏迷(hepatic coma),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1,肝脏的对体内的氨具有解毒作用
氯化铵经肠道水解为氢离子和氨,氨经肠道弥散入血,氨在肝脏可形成尿素,另外氨与谷氨酸钠结合为谷氨酰胺,由于肝脏被结扎,其解毒能力减弱,造成血氨升高,没有结扎肝脏的动物也造成死亡,说明肝脏的解毒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2、氯化铵(NH4Cl)进入肠道后分解成NH3即氨,当大量的氨经肠道吸收进入血,使血氨增高而产生肝性脑病;肝脏大部分结扎后,造成肝脏鸟氨酸循环障碍,肝脏对氨的清除能力下降,高浓度的氨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引起肝性脑病。由于肝脏大部在注射氯化铵前已被结扎,因此肝脏不能对氯化铵进行代谢、清除。氨的毒性作用:(1)干扰脑细胞的能量代谢:进入脑内的氨与α - 酮戊二酸、谷氨酸结合生成毒性较低的谷氨酰胺,但此过程使脑组织 ATP 生成减少、消耗增加,导致大脑能量严重不足,难以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活动而昏迷。
(2) 影响脑内神经递质的平衡:血氨增高使脑内的神经递质平衡失调,兴奋性递质谷氨酸,乙酰胆碱减少,抑制性递质谷氨酰胺,氨基丁酸增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3) 对神经元细胞膜的直接抑制作用:氨对神经细胞膜上的 Na+ - K+ - ATP 酶可能有干扰;氨可与 K+ 竞争进入细胞内。这些作用均可影响 Na+ 、 K+ 在神经细胞膜内、外的正常分布,从而干扰神经兴奋及传导活动。

3、家兔呼吸加深加快变急促,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甚至出现

抽搐,角弓反张。这是由于血氨浓度升高,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同时产生谷氨酰胺为抑制神经的递质,并使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减少,并且氨对神经细胞膜也有抑制作用是神经细胞兴奋性异常,并干扰神经传导活动。其中乙酰胆碱有扩张血管减慢心率的作用,从而可见家兔呼吸频率加快的原因。

4注入谷氨酸钠,它可以和血中过多的氨结合成谷氨酰胺,由尿排出,以降低及消除血氨,延长了存活时间,说明谷氨酸钠对肝性脑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从而证实血氨升高与肝性脑病确实存在着重要的关系!

注意事项:
6.1肝脏手术时,动作宜轻柔,以免肝脏破裂出血。
6.2剪断镰状韧带时,注意不要损伤肝脏与膈肌。
6.3十二指肠插管方向要向空肠方向,并防止复方氯化铵溶液溶液溢出漏入腹腔。

六,实验小结
实验中,结扎肝脏后,注射氯化铵溶液,使血氨升高而引起肝性脑病;肝脏对氨具有清除作用,所以不结扎肝脏不会发生氨中毒;谷氨酸钠可以较好的缓解抑制肝性脑病的发生。
本次试验在老师的辛勤讲解和辅导下,通过和其他同学的密切配合,较顺利并成功的完成了试验,并提高了自身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