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课程内容

第一章旅游地理学

第二章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第三章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空间竞争

第四章旅游交通

第五章旅游的区域影响

第六章主题公园

第一章旅游地理学---第一节旅游地理学

一、闲暇、游憩和旅游

1、闲暇(leisure):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2、游憩(recreation):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

3、旅游(tourism):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

二、旅游

旅游:人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离开居住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地到一个目的地进行活动.

三、旅游地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旅游地理学: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闲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四、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

旅游学:

旅游主体—旅游者

旅游客体—旅游资源

旅游媒体—交通、宾馆、旅行社等

旅游地理学:

{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属于旅游系统

第二节旅游者

一、旅游者

1、国际上的定义

国际旅游者

旅游者是指离开定居国,到其他国家旅行24 h以上的人国内旅游者

国内旅游者指在本国某目的地旅行超过24 h而少于1 a的人,其目的是娱乐、度假、运动、商务、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

2、中国对游客的定义

游客:

指任何一个因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或常住地)到其他国家(或地方),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a,并且在其他国家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得报酬的人。

二、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1、旅游需要分析

马斯洛(Maslow)

人的需要层次: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感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需要

三、旅游动机的激发

旅游动力由三部分构成:内动力、外动力和中间条件

内动力:即人的旅游动机,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

外动力:即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

中间条件:即收入、闲暇时间和交通条件

互补性: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与居住地具有差异

替代性:当游客从A地向B地移动时A和B两地间存在另一个与B地一样性质的旅游地从而产生替代作用。

可达性:距离因素仍然是影响旅游的重要因素

四、旅游活动行为层次

?基本层次:游览观光

?提高层次:娱乐、购物

?专业层次: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等

五、旅游者的决策行为

?从旅游决策的角度,可以将旅游活动分成两类:

旅游者不参与决策或旅游目的地选择余地很小的旅

游,如会议旅游、商务旅游、团体福利旅游等

旅游决策由旅游者本人完成,或家庭成员、旅伴之间

协商作出,如各种形式的自费旅游等

1、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

?①感知环境

?②最大效益原则

ⅰ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ⅱ最大的信息收集量

?③旅游偏好:年龄、职业、学历

旅游时间比:从居住地到旅游地单程旅行所消耗的时间与在旅游地游玩所耗费的时间的比值.

?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

?选择自然和人文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

六、旅游者的空间行为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旅游者旅行和游玩的过程

1、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

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

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

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

2、中、小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

采用节点状路线旅游

旅行路线影响旅游效果

第二章旅游资源及旅游地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是旅游业发展的产物

?旅游者是构成旅游活动的主体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满足旅游者愿望的客观存在物

?在旅游业发展之初,人们的旅游对象仅仅限于名山胜水、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这是早期旅游资源的基本范畴

?旅游需求不断扩大和多样化,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

?一方面旅游目的地想方设法迎合旅游者的需要,不断营造创意新颖的旅游项目,一些原来看来平常的东西,逐渐成为旅游资源

?另一方面旅游者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旅游活动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游览、观光,而是成为集游览、商务、科考和度假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社会活动?旅游活动向多元化发展

?旅游资源的内涵在逐渐丰富

二、旅游资源的定义

?周进步:指地理环境中具有旅游价值的部分,也即旅游者旅游过程中感兴趣的环境因素和条件

?郭来喜:凡是能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休闲、娱乐休息、探险掠奇、考察研究以及人们友好往来和消磨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邢道隆:凡是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价值的因素和条件

?黄辉实:吸引人们前往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他们本身不是游览的目的物和吸引物,必

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物力的事物

?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自然的、历史遗存的、人工创造的及其附属物。即使某些精神的、非物质的旅游资源,也

是在物质基础上产生的,并依附与物质而存在的

?旅游资源具有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吸引性

?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作用对象

?旅游资源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

?旅游资源具有动态性

?旅游资源定义为:旅游资源是以旅游者为作用对象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且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各种客观存在的综合体

三、旅游资源的基本特性

?旅游资源的吸引性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

?旅游资源的时代性

?旅游资源的观赏性

?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的时限性

?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性

?旅游资源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

四旅游地

?旅游地: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旅游活动区:旅游资源所在

?旅游接待区:服务设施所在

第二节旅游资源和旅游地分类

一、旅游资源分类

1、按旅游资源的性质和成因分类

?⑴ 自然旅游资源

?⑵ 人文旅游资源

2、按旅游活动的目的分类

?⑴ 游览鉴赏型

?⑵ 知识型

?⑶ 体验型

?⑷ 康乐型

3、按资源的利用现状分类

?⑴已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依利用程度可分为

?①利用历史悠久、设施比较完整的旅游资源

?②利用历史比较长,但缺乏时代内容,需要加以调整、充实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③新建的旅游资源,尚需进一步完善和建设

?⑵即将开发的旅游资源(已列入规划)

?⑶潜在旅游资源(具有一定吸引力,目前无力开发)

4、按保存现状分类

?⑴ 保存完整、完善的旅游资源

?⑵ 部分保存完好的旅游资源

?⑶ 破坏比较严重的旅游资源

?⑷ 完全被破坏,只剩下遗址

5、按旅游资源适宜的旅游活动类型分类

?⑴供陆上旅游活动的资源

?⑵以水体为基础的旅游活动资源

?⑶供欣赏风景的旅游资源

6、根据管理级别的分类(仅限于中国)

?⑴世界级旅游资源

?⑵国家级旅游资源

?⑶省级旅游资源

?⑷市县级旅游资源

二、《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的分类

1 地文景观类

1 典型地质构

2 标准地层剖面

3 生物化石点

4 自然灾变遗迹

5 名山

6 火山熔岩景观

7 蚀余景观

8 奇特于象形山石

9 沙(砾石)地风景10 沙(砾石)滩11 小型岛屿12 洞穴13 其他

2 水域风光类

1 风景河段

2 漂流河段

3 湖泊

4 泉

5 现代冰川

6 其他水域风

7 瀑布

3 生物景观类

1 树林

2 古树名木

3 奇花异草

4 草原

5 野生动物栖息

6 其他生物景观

4 古迹与建筑类

1人类文化遗迹2 社会经济文化3军事遗迹4古城与古城遗 5 长城6 宫廷建筑群7 宗教建筑与礼 8 殿堂9 楼阁10 塔11 牌碣12 碑坊13 建筑小品14 园林 15 景观建造16 桥17 雕塑18 陵寝陵园 19 墓20 石窟 21 摩崖字画22 水工建筑 23 厂矿24 农林渔民牧

场25 特色城镇与村落26 港口 27 广场 28 乡土建筑29 民俗街区30 纪念品31 观景地32 其他建筑或其他古迹

5 休闲求知和健身类

1 科学教育文化设施

2 休疗养和社会福利设施

3 动物园

4 植物园

5 公园

6 体育中心

7 运动场馆

8 游乐场所

9 节日庆典活动10 文艺团体 11 其他消闲求知健身活动

6 购物类

1 市场与购物中心

2 庙会

3 著名店铺

4 地方产品

5 其它物品

三、旅游地分类

?旅游地的分类一般以旅游资源的性质及其适宜旅游活动类型为依据

一般划分为7大类:1 自然风景旅游地 2 文化旅游地3 历史古迹旅游地 4 娱乐旅游地

5 运动性旅游地

6 产业旅游地

7 综合性旅游地

四、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

? 1 体验性评价:着眼于旅游者对于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质量评价

? 2 技术性评价:着眼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程度的估

? 3 综合性评估:着眼于旅游地的旅游资源整体性评价或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评估

1、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体验性评价

?⑴一般体验性评价

?①由旅游者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对某一或一系列旅游地就其整体质量进行定性评估

?② 传播媒介或行政管理机构发起,局限在已经接待游客的旅游地

?③ 提高知名度:诱导游客流向

?⑵美感质量评价

?① 基于对旅游者或专家体验的深入分析,建立规范化的评价模型,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或数量值

?② 其中对于自然风景质量的评估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③ 四个学派: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心理学派和现象学派

2、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价

着眼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游活动的适宜程度的估

大量技术性指标的运用是其最大特征

一般限于自然旅游资源评价

?气候的适宜性评价

?地形的适应性评价

?资源要素组合评价

3、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综合性评价

?着眼于旅游地之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评价,或旅游地开发价值评价

?目的:开发价值比较;规划管理重要度排序

?通用评估标准

?评估因子带有合适权重

?结果多是数量化的指数值

?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

第二章第三节旅游资源区划

一、旅游区

一般所指的旅游区,是综合性的旅游区

即指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景点与旅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地域综合体,它不仅包括旅游资源,也含有为旅游者实现旅游目的而不可缺少的各种基础设施

第三章旅游地生命期理论与空间竞争

?第一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旅游地的发展演化规律日益受到人们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西方学者提出了几个演化模型

戈曼森(Gormsen E)提出了海滨旅游地的空间-时间模型

米塞克(Miossec J M)的旅游发展模型

奥博曼(Oppermann M)的发展中国家旅游空间模型

巴特勒(Butler R W)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引起学者们的广泛注意和应用

?第二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

一、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旅游地的演化

经过 6个阶段:

?探查阶段(exploration stage)

?参与阶段(involvement stage)

?发展阶段(development stage)

?巩固阶段(consolidation stage)

?停滞阶段(stagnation stage)

?衰落或复苏阶段(decline or rejuvenation stage)

?第三节旅游地空间竞争

一、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理论

?由于多个旅游地在同一个地域内出现,他们各自的旅游吸引力往往会出现此消彼长或共同增长的动态变化和旅游地市场结构的再组织的现象?旅游地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可以概括为两种:

补充关系

替代关系

?在同一等级的旅游地之间,这种作用是相互的

在不同等级的旅游地之间,其作用是单向的,表现为上一等级作用于下一等级等级性质旅游地性质相异旅游地性质相同

旅游地等级相同互补关系替代关系

旅游地等级不同上补充下上替代下

二、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

?遍在性旅游资源:50% 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

?共性大,个性强:花岗岩山——岩溶山——丹霞山

?重游率高低取决于旅游功能:

?△游览观光——休疗度假和宗教朝拜——科学考察

?△单一功能——多种功能

?△一般来说,以观光为主的重游率较低;以休疗度假为主的重游率较高;

以宗教目的的则具有较为稳定的、重游率较高的香客市场?

第四章旅游交通

第一节旅游交通概述

一概念

?旅游交通是为旅游者实现旅游,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以及在目的地内进行游览后再回到出发地,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所利用的各种交通方式总和。

包括各种交通设施以及与之相应的一切旅途服务

旅游交通网络三个层次:

?外部交通:从旅游客源地到目的地或目的地内各城市间的交通,属于中远距离的空间位移。

主要采用航空和铁路

?中间交通:旅游中心城市到各景区的交通,属于中短距离的空间位移

主要采用铁路,公路和水陆交通

?内部交通:景区内交通,景点间的短距离空间位移

采用汽车、特殊交通工具和步行为主

第二节旅游交通类型

一、交通运输成本和价格

?运输成本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不同的运输方式,其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比率不同

?相对而言,铁路的固定成本比公路的固定成本高;公路可变成本比例较大,其竞争性较强

二、旅游交通运输类型

?交通运输有两部分构成:线路和运输工具

?根据交通工具、线路和地理环境,可将旅游交通分为航空、铁路、公路、水路和特种交通等类型

三、旅游者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旅游者在学者旅游交通运输方式的时,主要受价格和费用、距离和时间、收入和旅游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价格对旅游者选择交通方式的敏感性

?时间对旅游者选择交通方式的影响

?旅游经验得影响

第三节索道建设问题

旅游特种旅游交通——索道

?由驱动器带动钢绳牵引客箱或货箱,在距离地面一定高度的空间运行的交通方式。包括三个硬件组成,即:运行线路、运载工具、起始站和终到站1. 索道建设的利弊

?索道建设是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需要。能减少游人体力消耗,缩短旅游时间,改善景区接待能力

?但是使风景区面貌受到破坏,使自然风貌受到损害,索道与自然景观不相协调,会破坏自然美的完整和和谐

2. 索道建设的原则

经济原则:索道建设要做好投资效益分析,避免建成后亏本经营

与景观协调原则:要与景观相协调,保护自然美的和谐与完整

第五章旅游的区域影响

第一节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

一、旅游业的经济特性

旅游业是一种无形的出口产业

旅游是一种零散的综合产品

旅游业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

第二节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

一、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独立关系:旅游与环境保护互相影响很小

共生关系:旅游与环境保护良性循环

冲突关系:旅游与环境保护发生矛盾

二、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旅游与植物

旅游与水质量

旅游与大气质量

旅游与野生动物

旅游与地质

第三节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

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指的是,旅游业对旅游目的地社会带来的表现在价值观、个人行为、家庭关系、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宗教、语言、健康等方面的变化简单地说,是对人的影响,是旅游地居民通过与游客的直接或间接接触所受到的影响

第四节旅游对区域的文化影响

一、旅游与文化的变更和交流

二、旅游与文化的物质形式

三、旅游业和文化的非物质形式

四、文化优越感

第六章主题公园

主题公园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一、基本概念

1955年沃尔特.迪斯尼在美国洛杉矶构造了一个理想而愉悦的世界——迪斯尼乐园(Disney land)

迪斯尼乐园的出现标志着主题公园的诞生

1970年全美只有3个主题公园

1980年有18个主题公园

1983年,东京迪斯尼乐园成功开园

1989年深圳锦绣中华成功开业标志着中国主题公园的诞生

主题公园是一种有特定的主题,以实体环境的塑造运营管理构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二、主题公园的类型

1. 以主题内容划分为:

花卉园艺为主题

童话世界、科学、宇宙为主题

以博览会博物馆为主题

以保存文化历史为主题

以异国地理环境、动植物特征为主题等2. 以吸引范围划分:

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主题公园

具有区域或国家吸引力的主题公园

具有地方吸引力的主题公园

三、主题公园的特点

1. 强烈的个性,普遍的适宜性

2. 被动游憩形式

3. 投入高,占地规模大

4. 高门票,高消费

四、影响主题公园布局的因素

?1、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

?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3、城市旅游感知形象

?4、空间积聚和竞争

?5、决策者行为

大学地理知识点的总结

高中地理所有知识点的总结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选修三旅游地理 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选修三旅游地理(湘教版) 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 一、旅游活动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旅游服务业(中介体)。 旅游服务业的三大支柱: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交通。 2、基本类型: ⑴按游览区域分: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入境游和出境游)。 ⑵按旅游目的分:观光、度假保健、公务、宗教和购物。 我国,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属于观光型;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开始步入度假保健型和购物型。 二、旅游资源 1、定义: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特性:位置相对稳定性(如收藏于博物馆的书画);物质景象组合性; 美学属性;历史文化属性;非消耗性(长存性)。 3、类型: ⑴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地质地貌—如五大连池、山水组合—如壶口瀑布、生物—如自然保护区、气象与 其他自然景观组合—如松花雪柳)。 ⑵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历史文物古迹、民土风情)。 (3)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 ●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4、形成: ⑴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对景点、景区的自然特征有决定性的影响 (华山:暖温带,花岗岩;黄山、九华山:亚热带,花岗岩;丹霞地貌:红色砂岩风化、流水侵蚀; 长江三峡、玉龙雪山、黄龙:山水组合地貌)。 ⑵人类活动可以认知、提升自然环境的文化内涵(从宏观、微观角度看) (3)人类活动居主导地位的文化古迹,如我国古代建筑群,世界遗产的11座古城(其中2座在中国——平 遥古城、丽江古城)。 革命纪念地和标志物,是“红色旅游”的重要客体(红色旅游的意义:保持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5、分布:

最新旅游地理完整知识点和考点

选修3 旅游地理完整知识点和考点 1.1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要求背会的基础知识: ⒈旅游的概念:旅游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表现为人们以娱乐、享受为主要目的,离开常住地的一种综合性的物质文化生活。 旅游者:旅游的主体(要有充足的时间、有供旅游的经济条件、要有动机,即旅游的欲望) ⒉旅游的旅游资源:旅游的客体(凡能满足旅游者娱乐、享受及其他需要,实现旅游目的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三要素旅游业:旅游媒介(主要包括旅游交通、食宿、通信、购物、娱乐等方面的服务) ⒊旅游的发展 ①古代旅游(1841年以前):只局限于一定社会阶层的少数人,事务性出游占绝大多数,出游的距离较短,没有出现提供旅游专业化服务的企业(特点:个体需求、前产业化阶段)。 ②近代旅游(1841-1950):1841年在英国出现了首次以盈利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专门化旅游服务,随后诞生了旅行社,旅游服务逐渐商业化,但这一时期的旅游活动仍是一种高档消费,其普及程度、活动范围和规模有限,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特点:群体需求、初级产业化阶段) ③现代旅游(20世纪50年代) 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活动成为普通大众的消费行为 ⒋现代旅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游的特点旅游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如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等旅游目的的娱乐性:旅游目的的娱乐性和消遣性是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⒌现代旅游的六个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旅游交通(行)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购”和“娱”是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 可能的考点:现代旅游的特点和基本要素。 1.2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要求背会的基础知识: 积极资金,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③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④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作用⑵促进社会文化繁荣:①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②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③促进文⒈对区域 经济和文 化的作用能控制的。因此,过分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负面⑵对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①旅游者的大量涌入,致使交通、商店、公共 作用娱乐场所变的拥挤不堪,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②一些当地的民俗、节庆、宗教活动作为吸引游客的项目来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 ⒉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旅游对环境具有保护作用。环境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业如果要成功持久,需要对目的地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产进行保护。旅游促进了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推动力。 不利影响:如果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处理不当会产生环境问题。 ⒊有关旅游业的几种正确评价: ⑴旅游业是“朝阳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出游人数不断增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⑵旅游业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业能直接或间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是“一业依百业”“一业带百业”的行业。 ⑶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⑷旅游业曾被称为“无烟工业”是错误的:旅游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的特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犹如工业,但称为“无烟”是不对的,旅游也会产生环境污染,并且有些污染问题的解决难度不亚于工业污染。可能的考点:依据具体的旅游活动,结合各地区的旅游发展状况分析,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1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高三复习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三复习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XX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 小时。 40、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1、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湘教版选修三《旅游地理》复习提纲

选修三《旅游地理》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 一、旅游活动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旅游服务业(中介体)。 旅游服务业的三大支柱: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交通。 2、基本类型: ⑴按游览区域分: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入境游和出境游)。 ⑵按旅游目的分:观光、度假保健、公务、宗教和购物。 我国,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属于观光型;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开始步入度假保健型和购物型。 二、旅游资源 1、定义: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特性:位置相对稳定性(如收藏于博物馆的书画);物质景象组合性; 美学属性;历史文化属性;非消耗性(长存性)。 3、类型: ⑴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地质地貌—如五大连池、山水组合—如壶口瀑布、生物—如自然保 护区、气象与其他自然景观组合—如松花雪柳)。 ⑵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历史文物古迹、民土风情)。 (3)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 ●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4、形成: ⑴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对景点、景区的自然特征有决定性的影响 (华山:暖温带,花岗岩;黄山、九华山:亚热带,花岗岩;丹霞地貌:红色砂岩风化、流水侵蚀;长江三峡、玉龙雪山、黄龙:山水组合地貌)。 ⑵人类活动可以认知、提升自然环境的文化内涵(从宏观、微观角度看) (3)人类活动居主导地位的文化古迹,如我国古代建筑群,世界遗产的11座古城(其中2 座在中国——平遥古城、丽江古城)。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 1 -

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观欣赏 (一)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1.选择观赏位置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位置、疆域、行政区域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海陆兼备陆域和陆疆。 1.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2.领土四至:最北53度N 最南4度N 最东135度E 最西73度E 3.经纬跨度:大部分温带,少带热带,没有寒带。采用北京东八区时间 4.陆上疆界:自鸭绿江河口至北仓河口 5.海域和海疆:东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东部太平洋海区,与6周隔海相望 6.中国内海:渤海 二、中国的国土构成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管辖300万平方千米海域 三、中国的行政区划 省、县、乡三级。省级23个省,5个自冶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2、中国人口和民族 一、我国人口概况 1、人口总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 2、人口分布特点:1)东南多,西北少2)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 3、人口特点:基数大;增长快;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开发旱地多,开发晚地区少;沿江、滨海、沿铁路干线多,交通不便地区少。 二、民族分布特点 1、大杂居中,小聚居 2、汉族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中部,少数民族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 3、中国地形 一、中国地势的特征 1、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分布,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级分界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二、中国各有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1.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阿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地势高,面积大,多雪山,冰川,河源

高中地理选修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 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5、举例说明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三、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

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考研笔记

第二章地壳 1)克拉克值(元素丰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 2)地壳中O、、占地壳重量82%以上 1)类型:大陆和大洋两种地壳类型(过渡地壳) 大陆型地壳平均厚度约33,随近海平面厚度较小,深入内陆及高原厚度增大大洋型地壳厚度小,平均为7.3 2)结构: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两者界限是二级不连续面——康拉德面 上层地壳为硅铝层,包括沉积岩层和下伏花岗岩层,又称花岗岩层。在大洋底部缺失,因此认为花岗岩层是不连续的圈层 下层地壳为硅镁层,又称玄武岩层, 3)大陆、海洋区别: 厚薄;大陆型玄武岩上有很厚的沉积盖层及下伏花岗岩层,形成“双层结构”(上下层地壳齐全);海洋型玄武岩之上只有很薄或根本没有花岗岩层,大部分为“单层结构”(上层地壳缺失)。 4)地壳运动因素之一:垂直、水平方向物质分配不均匀性 1)概念: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是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 位。 2)矿物是地壳各种元素的存在形式,化合物/单质,固体/液体,每种矿物都有 其特有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3)岩石: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地壳物质。

4. 岩浆岩 1)岩浆的黏度与硅酸含量有关,少为基性岩浆,黏性小,多为酸性岩浆,黏性 大。岩浆岩中2含量最多,依据硅酸饱和程度,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四大类 2)侵入岩: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上覆岩石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使之 停滞,结晶,形成侵入岩(岩浆的侵入作用)。根据其在地表深度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 3)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而形成的岩石。 4)玄武岩是基性火山岩,花岗岩是酸性侵入岩 5. 沉积岩 1)概念: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 经过外力作用、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2)区别:成层产状和外动力成因,是区别于变质岩和岩浆岩的最主要特点。 3)沉积层理:沉积岩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和粒度等在岩石垂向上的变化所显 示的成层特征。划分为:水平、倾斜、交错的几种类型。 4)沉积层面:沉积过程中由自然作用产生在沉积岩层面上的痕迹称为层面构 造。 5)根据成因不同,沉积岩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岩结构和生物岩结 构。 根据结构不同,分为碎屑岩、黏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 6)沉积岩相:见后面 6. 变质岩

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1)旅游资源的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2016年考试大纲) 1.旅游资源的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3、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首先是为了使之能纳入联合国教产文组织的监督之下,使之获得更为有效的保护,科学完整地为当代、更为子后代保留这些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和珍贵的历史遗存,保持和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卫生,为全市乃至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起着典型的示带动作用。其次世界遗产不仅对于一处地方或一个国家的一种光誉,也为当地旅游业和当地商品带来了机会,不少中国的名胜因被冠上世界遗产之名而吸引了四方八面而来的大量旅客及商机。 第二部分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1)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2016年考试大纲) 4.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举例1:风景名胜区 (1)位置:风景区位于我国省南部。 (2)景观特征: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3)自然景观的成因:由花岗岩构成,其花岗岩体垂直节理发育充分,是我国花岗岩地貌中的杰出代表。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的地质地貌景观。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归纳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归纳(一)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京杭运河概况。 知识要点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梯界线主要地形海拔 一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米以上 二三大高原、三大盆地1000-2000米 三大、太、巫、雪三大平原、三大丘陵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⒋主要山脉:(落实到地图上) ⑴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

2021年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答题技巧-旅游地理·自然灾害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答题技巧-旅游地理·自然灾害 1、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价值+地理位置及交通+市场距离+基础设施与接待能力+环境承载量+知名度和影响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国家政策支持 2、旅游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1)健全环保法规,强化环境管理。 (2)加强全民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3)搞好环境评价,制定环保规划。 (4)加强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 (5)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环保效果。 3、旅游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环保意识 【案例分析】简述发展旅游业对埃及的积极影响。(12分) 促进相关产业和经济发展,增加外汇收入;促进社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使当地的文化更趋多元化;提高保护文物的意识,促进文物古迹的保护。 4、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的特点分析——总分思维,先讲整体,再谈局部分类 5、自然灾害的成因分析——三大灾害类 (一)地质灾害类 1.分析某地地质灾害多发的方法 最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而这些灾害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

2.泥石流的发生机制 (二)水文灾害 1.河流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方法 (1)来水量大。影响因素: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2.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1)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预警系统。 (2)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3)加强防灾演练。 6、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7、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自然原因+人为原因(重点讨论) 8、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宣传教育+建立健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生物措施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三重性”: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 “表层”的别称:“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 部门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宇宙天体:恒星、行星、卫星、陨石、小行星、彗星、星云、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被规定为矮行星) 地球的三个切片:赤道面(与地轴垂直所截出最大截面所在面)、黄道面(地球轨道所在面)、白道面(月球轨道所在面) 科里奥利力方向:南左北右 地球圈层内三圈:地核、(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壳 地球圈层外三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地理学六圈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 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矿物水 海陆两半球:海半球(新西兰东南)、陆半球(法国南特附近) 大洲分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欧非)直布罗陀海峡;(亚美)白令海峡;(美洲)苏伊士运河; 岛屿: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 造岩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氢、磷、碳、锰…… 造岩物质:硅酸盐类、含氧盐类、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卤化物、单质 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 岩石种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按矿物分):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岩浆岩(按形成分):喷出岩、侵入岩 岩浆岩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沉积岩:碎屑岩类(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类(钙质页岩、铁质页岩、炭质页岩)、生物化学岩类(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特性: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构造运动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作用 沉积建造: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水平构造:桌状地台、平顶山、方山 倾斜构造:单面山、猪背岭 褶皱构造: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向斜谷 断裂构造:一线天、试剑石、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悬谷、错断山脊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 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 向南北降低 23o26'N 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o26'S 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2020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 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 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 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 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选修3旅游地理必备知识点大全

选修3旅游地理必备知识点 【构建知识体系】 一、现代旅游基本知识 1.旅游三要素: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媒介—旅游业。、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食、宿、行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购”和“娱”是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六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3.现代旅游的基本特点:①旅游主体的大众化;②旅游形式的多样化;③旅游空间的扩大化;④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二、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价值、分布与欣赏 1.旅游资源的分类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一般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1)自然旅游资源(对于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的旅游具有重要意义;核心是地貌景观;自然过程形成;以具体形式表现),它包括:①地文景观,如云南路南石林;②水域风光,如杭州西湖;③生物景观,如黄山迎客松;④天象与气候景观,如黄山云海。 (2)人文旅游资源(表现在教育性(知识的、文化的)旅游方面的意义;核心是建筑景观;历史过程及人类活动形成;以具体形式和精神文化形式表现),它包括:①遗址遗迹,如北京故宫;②建筑与设施,如苏州园林;③旅游商品,如景德镇瓷器;④人文活动,如傣族泼水节。 2.旅游资源的特性 (1)旅游资源共性:①多样性(旅游资源极其多样,且广泛存在);②非凡性(旅游资源是同类中具有非凡特点的事物或现象);③永续性(多数旅游资源可反复使用,并且使用是无消耗的,这是与其他资源相比是最突出的特点)。 (2)旅游资源独特性: ①自然景观:A.季节性—有些自然景观随季节变换而呈现不同特色,称为季节性,如雾凇形成于冬季。 B.地域性—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自然景观的地域差异。 ②人文景观:A.可创造性—人文景观是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建设和创造的。 B.可变异性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区域地理知识点——疆域与行政区划 ●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 A 我国位于哪个的半球?北半球、东半球 B 我国所处的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 C 你能说出我国与俄罗斯、蒙古相比,地理位置的优势各是什么? 地处中低纬度,海陆兼备 1.我国的海域图(临4海,1洋) ?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从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列岛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角的连线。 ?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西起长江口岸启东角,东至朝鲜半岛南侧济州岛西南角之间的连线。 ?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由福建东山岛南端沿台湾浅滩南侧至台湾岛南端鹅銮鼻之间的连线。 ?台湾海峡属于东海海域 2.中国的疆域 ?一、中国在世界的位置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我国的疆域 1、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2、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北53°31′N临俄罗斯;南4°15′N临马来西亚; (南北跨近50度,长5500多千米) 西73°40′E临哈萨克斯坦;东:135°05′E; (东西跨60多度,长5200多千米) ?三、我国濒临的海洋 1、海域辽阔,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2、岛屿众多:E.g 崇明岛,台湾岛,海南岛…… 3、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四、陆界和邻国 1、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陆上有14个邻国 2、有6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 ●与我国陆地相邻的14个国家: 东:朝鲜北:俄罗斯、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 ●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 东:韩国、日本东南:菲律宾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是省、县、乡三级建制: ? ——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 ——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 ——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4.我国的现行的行政区划概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