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如何达到庄子的逍遥游境界

论如何达到庄子的逍遥游境界

论如何达到庄子的逍遥游境界

论如何达到庄子的逍遥游境界

发表时间:2012-04-23T14:33:05.390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2年4月供稿作者:李明[导读] 虚静能使作家的构思和审美想象顺利进行,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中文系李明

【摘要】庄子的《逍遥游》是《庄子》一书中的开篇,也是庄子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之一,那么,如何达到逍遥游的境界,是千百年来无数庄子的追随者所探讨的问题,文章就此提出论点,供方家指正。【关键词】庄子;逍遥游;境界

【中图分类号】G423.50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001-01 “逍遥游”是追求绝对自由,是庄子思想学说的精髓,文章以一系列变幻离奇的寓言故事,说明了巨大的鲲鹏借海运而徙于南冥,渺小的斥鷃起落于蓬蒿,御气而行的列子,辨乎荣辱的宋荣子,都是“有待”而行的,“有待”意味着有所凭借、有所依靠、有束缚,算不得真正的自由。只有“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即无为之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用而用,无为而为,

是达到“无待”这一个最高境界的唯一手段和途径。逍遥也,无为也,给“游”字来了一个诠释或是无限的限定,这个游才能真正的实现。庄子认为,只有进入这的种“逍遥游”精神境界,才能把人从对物质利欲等的追求,对生老病死的忧惧,解脱出来,从而获得人的自然本性。

如何才能摆脱种种束缚,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如何游,庄子提出“虚静”,如何“虚静”,要求“坐忘、心斋”。

《庄子?人间世》云:“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排除自我意识同天地融为一体,在空明的心境中保持淡泊和虚静。《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庄子?人间世》)。庄子用“坐忘、心斋”的方法,摒除杂念和功利之心,通过对心灵的主观体验,达到一种心理的自由“坐驰”状态,达到一种无待、无欲、无累的“天人合一”的自由的精神世界。

坐忘、心斋的方法,首先要求创作和审美要排除不必要的心理因素而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以“虚静”为美学心态,体察万物,自然之心就会得到“自由”,从而观照到无限之“美”,感受到至美的境界。在庄子看来,审美境界的达到是与物我同一的达到分不开的。审美的境界,即是消除了物我对立,物我一体,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吉祥止止,虚室生白”让万物自然进入,使自己的精神之室光明生辉。这就要能够坐忘、心斋,断绝一切杂念、算计之心后,给万物一个平等的观照。揭开主客观对外物的成见和遮蔽,打开物的自性空间,进入到一种自由自在的大明境界。庄子的体道,要人排除各种杂念,在虚静的状态中,泯灭了主客体的界限,化我为物,融心于道,去感受到的存在。排除各种杂念,包含意识排除情感、愿望,和排除心智、计虑。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传颂,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怡然自得,超凡脱俗。在虚静中体验,才能体会到无限的韵味和诗意。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的“于静观寂照中,求返于自己深心的心灵节奏,以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其中,主客合一,人不再以理性的思维对物进行无情的解剖,而是以感性的心灵与物进行情感交流;而万物也不再是冷漠的异己的疏离的存在,同时也具有了人的平等与生命力,万物和人一起,没有对立,只有生命和心灵的自由的驰骋,“生命和心灵也因此而在这个世界里获得了舒畅的实现;这时人觉得恍然回到了渴望已久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园,产生一种无法言说的自由的快感。”在这一境界中,人的心灵同时获得了超越与升华。最终人的心灵在超越之后所达到与世界在本真状态中的融合。在这个境界的体验中的自由的快感就是审美境界,或者说就是美;这种体验中的自由的快感就是审美感受,或简称为美感。是一种生活的体验的美。

另外,游的意义在于流动,我们在欣赏万物世界时,触物感兴,先有情绪的流动,而虚静是一种静,在静中欲求流动,是一种相对的变化。如太极一样,相互融合,在相对的旋转之中产生动力,蕴含着神秘而最基本的奥秘。动静即是一种相对又相融的关系,所以,游在虚静中才更能把握其流动的本质,才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来容纳万物,摆脱束缚,在无拘无束的精神的国度遨游,在审美的维度去发现万事万物的本真的美,这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是在极度的安静下涌现的。苏轼的“空故纳万境,静故了群动”,正是体会到庄子的虚静的奥妙,这给后世的诗人打开了一个空间.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体会自然奥妙,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在对照中才更显其本真的情态。王维“木末芙蓉花,纷纷开且落”(《辛夷坞》),花开花落,顺应本性,在静中蕴含着动,默默之中充满着无限的生命力。

庄子之后,宗炳、陆机、刘勰、刘禹锡、苏轼发挥并完善了审美虚静说。如刘勰强调虚静,“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脏,澡雪精神”,是为了排除不必要的主客观因素,求得内心宁静澄明,专心致志,而达到一种充分的精神自由,这样使得想象驰骋在自由的精神王国中。张少康先生认为,虚静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具有两重性,一是认识无知无欲,二是在于它可以进入到一个“大明”境界,能从内心深处把握整个宇宙万物,洞察它的变化规律。但是,庄子用虚静思想来说明一些技艺活动,如庖丁解牛,津人渡舟,佝偻者承蜩等,这样虚静说转化成为艺术创作上的条件论。刘勰把虚静用于文学创作中,是用虚静的方法来获取神思,虚静是一种方法,而目的在于神思。而神思的本质即是“神与物游”,最终的目的在于“游”,而诞生出作家的灵感、构思及审美之心。虚静能使作家的构思和审美想象顺利进行,向深度和广度扩展。

“游”的意义在于超越了现实人间的一切,超越了算计之心,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和心胸去观照世界,独具艺术魅力。虚静也为我国古代的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创作,文艺鉴赏,提供了创作或鉴赏主体修养的最基本条件,成为了审美的一种主导的前提的心理准备活动。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 1983

2.胡道静主编,十家论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4月

3.成复旺著,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5月

4.宗白华,艺境?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10月

5.张少康,《文心雕龙新探?神思论》齐鲁书社 198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