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中污染物

食品中污染物

食品中污染物
食品中污染物

第六章食品中污染物、有害残留物含量的检测

实验一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一、目的要求

学习薄层层析法分离检测食用油黄曲霉毒素的实验方法,了解做好本实验的操作要点。

二、实验原理

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经提取、浓缩、薄层分离后,在波长365mm紫外光下产生蓝紫色荧光,根据其在薄层上显示的荧光的最低检出量来测定含量。

三、仪器和试剂

(一)试剂

1、三氯甲烷。

2、甲醇。

3、苯。

4、乙腈。

5、硅胶G:薄层色谱用。

6、无水硫酸钠。

7、苯乙腈混合液:量取98mL苯,加2mL乙腈,混匀。

8、甲醇水溶液:55mL甲醇,加45mL水,混匀。

9、黄曲霉毒素B1标准溶液。

(1)仪器校正:测定重铬酸钾溶液的摩尔消光系数,以求出使用仪器的校正因素。准确称取25mg经干燥的重铬酸钾(基准级),用硫酸(0.5+1000)溶解后并准确稀释至200mL,相当于[c(K2Cr2O7)=0.0004mol/L]。再吸取25mL此稀释液于50mL容量瓶中,加硫酸(0.5+1000)稀释至刻度,相当于0.0002mol/L溶液。再吸取25mL此稀释液于50mL溶量瓶中,加硫酸(0.5+1000)稀释至刻度,相当于0.0001mol/L溶液。用1cm石英杯在最大吸收峰的波长(接近350nm处)用硫酸(0.5+1000)作空白,测得以上三种不同浓度的摩尔溶液的吸

光度,并按式(1)计算出以上三种浓度的摩尔消光系数的平均值。

c

A E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式中 1E ——重铬酸钾溶液的摩尔消光系数;

A ——测得重铬酸钾溶液的吸光度;

c ——重铬酸钾溶液的摩尔浓度。

再以此平均值与重铬酸钾的摩尔消光系数值3160比较,即求出使用仪器的校正因素,按式(2)进行计算。

E

f 3160= - - - - - - - - - - - - - - - - - - - (2) 式中 f ——使用仪器的校正因素;

E ——测得的重铬酸钾摩尔消光系数平均值。

若f 大于0.95或小于1.05,则所用仪器校正因素可略去不计。

(2)黄曲霉毒素B 1标准溶液的制备:准确称取1~1.2 mg 黄曲霉毒素B 1标准品,先加入2mL 乙腈溶解后,再用苯稀释至100mL ,避光,置于4℃冰箱保存。该标准液约为10μg/mL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标准溶液的最大吸收峰的波长及该波长的吸光度值。

结果计算:黄曲霉毒素B 1标准溶液的浓度计算按下式:

2

1000E f M A X ×××= 式中 X ——黄曲霉毒素B 1标准溶液的的浓度(μg/mL );

A ——测定的吸光值;

f ——所使用仪器的校正因素;

M ——黄曲霉毒素B 1的分子量312;

E 2——黄曲霉毒素B 1在苯–乙腈混合液中的摩尔消光系数19800。

根据计算,用苯―乙腈混合液调到标准溶液浓度恰为10.0μg/mL ,并用分光光度计核对其浓度。

(3)黄曲霉毒素样纯度测定:取10μL/mL黄曲霉毒素标准溶液5μL,滴加于涂层厚度0.25mm的硅胶G薄层板上,用甲醇–三氯甲烷(4+96)与丙酮–三氯甲烷(8+92)展开剂展开,在紫外光灯下观察光的产生,应符合以下条件:

在展开后,只有单一的荧光点,无其他杂质的荧光点;原点上没有任何残留的荧光物质。

10、黄曲霉毒素B1标准使用液。

准确吸取1mL标准溶液(10μg/mL)于10mL容量瓶中,加苯–乙腈混合液至刻度,混匀。此溶液每毫升相当于1.0μg黄曲霉毒素B1。吸取1.0mL此稀释液,置于5mL容量瓶中,加苯–乙腈混合液至刻度,此溶液每毫升相当于0.2μg黄曲霉毒素B1。再吸取黄曲霉毒素B1标准溶液(0.2μg/mL)1.0mL置于5mL容量瓶中,加苯–乙腈混合液稀释至刻度。此溶液每毫升相当于0.04μg黄曲霉毒素B1。

(二)仪器

1、全玻璃浓缩器。

2、玻璃板:5cm×20cm。

3、展开槽:内长25cm、宽6cm、高4cm。

4、紫外光灯:100W~125W,带有波长365nm滤光片。

5、微量注射器或血色素吸管。

四、实验步骤

1、样品处理:称取油样4.00g置于小烧杯,用20mL正乙烷或石油醚将试样移于125mL 分液漏斗中。用20m L甲醇水溶液分次洗烧杯,洗液并入分液漏斗中,振摇2min,静置分层后,将下层甲醇水溶液移入第二个分液漏斗中,再用5m L甲醇水溶液重复振摇提取一次,提取液并入第二个分液漏斗中,在第二个分液漏中加入20m L三氯甲烷,振摇2min,静置分层,如出现乳化现象可滴加甲醇促使分层。放出三氯甲烷层,经盛有约10g预先用三氯甲烷湿润的无水硫酸钠的定量慢速滤纸过滤于50m L蒸发皿中,再加5m L三氯甲烷于分液漏斗中,重复振摇提取,三氯甲烷层一并滤于蒸发皿中,最后用少量三氯甲烷洗涤过滤器,洗

液并于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通风柜于65℃水浴上通风挥干,然后放在冰盒上冷却2min~3min后,准确加入1m L苯–乙腈混合液(或将三氯甲烷用浓缩蒸馏器减压吹气蒸干后,准确加入1m L苯–乙腈混合液)。用带橡皮头的滴管的管尖将残渣充分混合,若有苯的结晶析出,将蒸发皿从冰盒上取出,继续溶解、混合,晶体即消失,再用此滴管吸取上清液转移于2mL具塞试管中。

2、单向展开法测定

(1)薄层板的制备:称取3g硅胶G,加相当于硅胶量2倍~3倍左右的水,用力研磨1min~2min至成糊状后立即倒入5cm×20cm玻璃板上,均匀铺占整块玻璃板。在空气中干燥15min后,在100℃活化2h,取出,放于干燥器保存。一般可保存2~3天,若放置时间较长,可再活化后使用。

(2)点样:将薄层板边缘附着的吸附剂刮净,在距薄层板下端3cm的基线上,用微量注射器均匀点4个样点,样点距边缘和点间距约为1cm,点直径约3mm。在同一块板上滴加点的大小应一致,点样时可借助吹风机用冷风边吹边点。

各样点的样液成分如下:

第一点:10μL黄曲霉毒素B1标准使用液(0.04μg/mL)。

第二点:20μL待测样液。

第三点:20μL待测样液+10μL 0.04μg/mL黄曲霉毒素B1标准使用液。

第四点:20μL待测样液+10μL 0.2μg/mL黄曲霉毒素B1标准使用液。

(3)展开:在展开槽内加10m L无水乙醚,预展12cm,取出挥干。再于另一展开槽内10m L丙酮–三氯甲烷(8+92),展开10cm~12cm取出。

(4)结果观察:

在365nm紫外灯下观察样点结果。由于待测样液点上加滴黄曲霉毒素B1标准使用液,可使黄曲霉毒素B1的标准点与样液中的黄曲霉毒素B1荧光点重叠。如待测样液为阴性,薄层板上的第三点中黄曲霉毒素B1多0.0004μg,可用作检查在样液内黄曲霉毒素B1最低检出

量是否正常出现;如为阳性,则起定性作用。薄层板上的第四点中黄曲霉毒素B1为0.002μg,主要起定位作用。

(5)确正实验:若第二点在与黄曲霉毒素B1标准点的相应位置上无蓝紫色荧光点,表示试样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在5μg/kg以下;如在相应位置上有蓝紫色荧光点,则需进行确证试验。具体操作如下:

为了证实薄层板上样液荧光系由黄曲霉毒素B1产生的,加滴三氟乙酸,产生黄曲霉毒素B1 的衍生物,展开后此衍生物的比移值约在0.1左右。于薄层板左边依次滴加两个点。

第一点:0.04μg/mL黄曲霉毒素B1标准使用液10μL。

第二点:20μL样液。

于以上两点各加一小滴三氟乙酸盖于其上,反应5min后,用吹风机吹热风2min后,使热风吹到薄层板上的温度不高于40℃,再于薄层板上滴加以下两点。

第三点:0.04μg/mL黄曲霉毒素B1标准使用液10μL。

第四点:20μL样液。

再按上法展开后,在紫外光灯下观察样液是否产生与黄曲霉毒素B1标准点相同的衍生物。未加三氟乙酸的三、四两点,可依次作为样液与标准的衍生物空白对照。

(6)稀释定量:样液中的黄曲霉毒素B1荧光点的荧光强度如与黄曲霉毒素B1标准点的最低检出量(0.0004μg)的荧光强度一致,则试样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即为5μg/kg。如样液中荧光强度比最低检出量强,则根据其强度估计减少滴加微升数或将样液稀释后再滴加不同微升数,直到样液点的荧光强度与最低检出量的荧光强度一致为止。滴加式样如下:第一点:10μL黄曲霉毒素B1标准使用液(0.04μg/mL)。

第二点:根据情况滴加10μL样液。

第三点:根据情况滴加15μL样液。

第四点:根据情况滴加20μL样液。

五、结果计算:

X = m

V D V 10000004.021×××

式中 X ——试样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μg/kg );

V 1——加入苯–乙腈混合液的体积(mL ); V 2——出现最低荧光时滴加样液的体积(mL )

; D——样液的总稀释倍数;

m ——加入苯–乙腈混合液溶解时相当试样的质量(g); 0.0004——黄曲霉毒素B 1的最低检出量(μg )

。 结果表示到测定值的整数位。

六、注意事项及说明

1、实验后污染的玻璃仪器可用10g/L 次氯酸钠溶液浸泡半天或用50g/L 次氯酸钠溶液浸泡片刻后,即可达到去毒效果。消毒用次氯酸钠溶液的配制如下:取100g 漂白粉,加500mL 水,搅拌均匀。另将80g 工业用碳酸钠(Na 2CO 3.10H 2O )溶于500mL 温水中,再将两液混合,搅拌,澄清后过滤。此溶液含次氯酸钠浓度约为25g/L 。若用漂粉精制备,则碳酸钠的量可以加倍,所得溶液的浓度约为50g/L 。

2、黄曲霉毒素B 1标准液的保存方法:将标准液保存于具塞试管中,将塞密闭并封严,避光,贮于4℃冰箱。用后在标准液的液面处作记号,用前检查标准液在贮存期的体积有否改变,若有明显的减少,则应准确补充溶剂到记号处后再用。必要时重做其浓度及纯度测定。

3、如用单向展开法展开后,薄层色谱由于杂质干扰掩盖了黄曲霉毒素B 1的荧光强度,需采用双向展开法。薄层板先用无水乙醚作横向展开,将干扰的杂质展至样液点的一边而黄曲霉毒素B 1不动,然后再用丙酮–三氯甲烷(8+92)作纵向展开,试样在黄曲霉毒素B 1相应处的杂质底色大量减少,因而提高了方法灵敏度。如用双向展开中滴加两点法展开仍有杂质干扰时,则可改用滴加一点法。检测方法可参照GB/T5009·22—2003标准方法进行。

七、思考题

1、薄层层析点样操作时,为何要控制点样的直径大小?

2、单向展开法测定中“稀释定量”操作步骤的目的是什么?

3、要使测定结果比较准确,操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实验二肉制品中苯并(a)芘的测定方法

方法一荧光分光测定法

一、目的要求

学习分析检测苯并(a)芘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苯并(a)芘是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中一种主要的食品污染物。

粮食谷物在烟道中直接烘干或熏制鱼、肉等制品,特别是熏烤时食品直接和炭火接触,即可受到苯并(a)芘的污染或产生苯并(a)芘。

检测时试样先用有机溶剂提取,或经皂化后提取,再将提取液经液–液分配或色谱柱净化,然后在乙酰化滤纸上分离苯并(a)芘,因苯并(a)芘在紫外光照射下呈蓝色荧光斑点,将分离后有苯并(a)芘的滤纸部分剪下,用溶剂浸出解吸后,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荧光强度与标准比较定量。

三、试剂与仪器

(一)试剂

1、苯:重蒸馏。

2、环已烷(或石油醚,沸程30℃~60℃)重蒸馏或经氧化铝柱处理至无荧光。

3、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亚砜。

4、无水乙醇:重蒸馏。

5、无水硫酸钠。

6、展开剂:95%乙醇–二氯甲烷(2:1)。

7、硅镁吸附剂:将60目~100目筛孔的硅镁吸附剂经水洗四次(每次用水量为吸附剂质量的4倍)于垂融漏斗上抽滤干后,再以等量的甲醇洗(甲醇与吸附剂量克数相等);抽滤干后,吸附剂铺于干净瓷盘上,在130℃干燥5h后,装瓶贮存于干燥器内,临用前加5%水减活,混匀并平衡4h以上,最好放置过夜。

8、层析用氧化铝(中性):120℃活化4h。

9、乙酰化滤纸:将中速层析用滤纸裁成30cm×4cm的条状,逐条放入盛有乙酰化混合液(180mL苯、130mL乙酸酐、0.1mL硫酸)的500mL烧杯中,使滤纸充分地接触溶液,保持溶液温度在21℃以上,时时搅拌,反应6h,再放置过夜。取出滤纸条,在通风橱内吹干,再放入无水乙醇中浸泡4h,取出后放在垫有滤纸的干净白瓷盘上,在室温内风干压平备用,一次可处理滤纸15~18条。

10、苯并(a)芘标准溶液:精密称取10.0mg苯并(a)芘,用苯溶解后移入100mL 棕色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此溶液每毫升相当于苯并(a)芘100μg。放置冰箱中保存。

11、苯并(a)芘标准使用液:吸取1.00mL苯并(a)芘标准溶液置于10mL容量瓶中,用苯稀释至刻度,同法依次用苯稀释,最后配成每毫升相当于1.0及0.1μg苯当(a)芘两种标准使用液,放置冰箱中保存。

(二)仪器

1、脂肪抽提器。

2、层析柱:内径10mm,长350mm,上端有内径25mm ,长80mm~100mm内径漏斗,下端具有活塞。

3、层析缸。

4、K-D全玻璃浓缩器。

5、紫外光灯:带有波长为365nm,或254nm的滤光片。

6、回流皂化装置:锥形瓶磨口处接冷凝管。

7、荧光分光光度计。

四、实验步骤

1、样品制备:称取50.0g~60.0g切碎混匀的熏肉,再用无水硫酸钠搅拌(样品与无水硫酸钠的比例为1:1或1:2),然后装入滤纸筒内,接好脂肪提取器,加入100mL环已烷于90℃水浴上回流提取6h~8h,然后将提取液倒入250mL分液漏斗中,再用6ml~8mL环乙烷淋洗滤纸筒,洗液合并于250mL分液漏斗中,以环已烷饱和过的二甲基甲酰胺提取三次,每次40mL,振摇1min,合并二甲基甲酰胺提取液,用40mL经二甲基甲酰胺饱和过的环已烷提取一次,弃去环已烷液层。二甲基甲酰胺提取液合并于预选装有240mL硫酸钠溶液(20g/L)的500mL分液漏斗中,混匀,静置数分钟后,用环已烷提取两次,每次100mL,振摇3min,环已烷提取液合并于第一个500mL分液漏斗。

2、样品提取液的净化处理:

(1)于层析柱下端填入少许玻璃棉,先装入5cm~6cm的氧化铝,轻轻敲管壁使氧化铝层填实、无空隙,顶面平齐,再同样装入5cm ~6cm的硅镁型吸附剂,上面再装入5cm~6cm 无水硫酸钠,用30mL环已烷淋洗装好的层析柱,待环已烷液面流下至无水硫酸钠层时关闭活塞。

(2)将试样环已烷提取液倒入层析柱中,打开活塞,调节流速为每分钟1mL,必要时可用适当方法加压,待环已烷液面下降至无水硫酸钠层时,用30mL苯洗脱,此时应在紫外光灯下观察,以蓝紫色荧光物质完全从氧化铝层洗下为止,如30mL苯不足时,可适当增加苯量。收集苯液于50℃~60℃水浴上减压浓缩至0.1mL~0.5mL[可根据试样中苯并(a)芘含量而定,应注意不可蒸干]。

3、样品提取液的分离:

(1)在乙酰化滤纸条上的一端5cm处,用铅笔划一横线为起始线,吸取一定量净化后的浓缩液,点于滤纸条上,用电吹风从纸条背面吹冷风,使溶剂挥散,同时点20μL苯并(a)芘的标准使用液(1μg/mL),点样时斑点的直径不超过3mm,层析缸内盛有展开剂,滤纸条下端浸入展开剂约1cm,待溶剂前沿至约20cm时取出阴干。

(2)在365nm 或254nm 紫外光灯下观察展开后的滤纸条,用铅笔划出标准苯并(a )芘及与其同一位置的试样的蓝紫色斑点,剪下此斑点分别放入小比色管中,各加4mL 苯加盖,插入50℃~60℃水浴中不时振摇,浸泡15min。

4、样品测定:

(1)将试样及标准斑点的苯浸出液移入荧光分光光度计的石英比色皿中,以365nm 为激发光波长,在365nm~460nm 波长范围进行荧光扫描,所得荧光光谱与标准苯并(a )芘的荧光光谱比较定性。

(2)与试样分析的同时做试剂空白,包括处理试样所用的全部试剂同样操作,分别读取试样、标准及试剂空白于波长406nm 、(406+5)nm 、(406-5)nm 处的荧光强度,按基线法由下式计算得的数值,为定量计算的荧光强度:

2/)(411401405F F F F +?=

五、结果计算

试样中苯并(a )芘含量按下式计算。

X= [ S/F ×(F 1-F 2)×1000 ] /(m ×V 2/V 1)

式中 X ——试样中苯并(a )芘的含量(μg/kg );

S ——苯并(a )芘标准斑点的质量(μg );

F ——标准的斑点浸出液荧光强度(mm );

F 1——试样斑点浸出液荧光强度(mm )

; F 2——试剂空白浸出液荧光强度(mm )

; V 1——试样浓缩液体积毫升(mL )

; V 2——点样体积(mL )

; m ——试样质量(g );

计算结果表示到一位小数。

六、注意事项及说明

1、制备乙酰化滤纸时,必须严格控制处理时间与温度。温度高处理时间长,乙酰化程度过大,则展开时分离困难(R f值过小);反之则乙酰化程度太低,则展开时几乎与溶剂前沿相近(R f值过大)。一般展开后的苯并(a)芘的R f值在0.1~0.2之间较为适宜。

2、实验用的滤纸规格、乙酰化混合液的数量,乙酰化温度、时间及滤纸与乙酰化混合液的接触程度均对乙酰化程度有影响,应严格依法操作。

3、供测的玻璃仪器不能使用洗衣粉洗涤,防止荧光性物质干扰,产生实验测定误差。

4、苯并(a)芘是致癌活性物质。操作时应带手套。接触苯并(a)芘的玻璃须经5%~10%硝酸溶液浸泡后,再进行清洗。

5、实验精密度要求: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20%。

七、思考题

1、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与使用注意事项。

2、预习样品净化处理、样品分离等关键操作,思考实验中可能会产生实验误差的环节。

方法二目测比色法

一、目的要求

学习目测比色法概略定量肉制品中苯并(a)芘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试样经提取、净化后于乙酰化滤纸上层析分离苯并(a)芘,分离出的苯并(a)芘斑点,在波长365nm的紫外灯下观察,与标准斑点进行目测比色概略定量。

三、试剂与仪器

(一)试剂:与荧光测定法相同。

(二)仪器:与荧光测定法仪器部分1~6相同。

四、实验步骤

1、样品制备:与荧光法操作相同。

2、样品净化处理:与荧光法操作相同。

3、样品测定:

(1)点样:根据浓缩处理后试样中苯并(a )芘含量,吸取5、10、15、20或50μL 试样,以及苯并(a )芘标准使用液10或20μL ,点于同—乙酰化滤纸上,样点分布如下图所示。点样过程借助电吹风,控制样点直径在3mm 。

(2)开展:把点样后的滤纸条置于层析缸中,滤纸

条下端浸入展开剂约1cm ,待溶剂前沿至20cm 时取出阴

干。

(3)测定:于暗室365nm 紫外灯下目测比较,找出

相当于标准斑点荧光强度的试样浓缩液体积,如试剂含量

太高,可稀释后再重点,尽量使试样浓度在两个标准斑点

之间。

五、结果计算

1

2

121000v v m m X ××=

式中 X ——试样中苯并(a )芘的含量(μg/kg );

m 2——试样斑点相当苯并(a )芘的质量(μg );

V 1——试样浓缩体积(mL );

V 2——点样体积(mL );

m 1——试样质量(g )。

六、注意事项及说明

1、点样时样点定位应分布均匀,避免展开过程相互干扰,影响层析效果。

2、点样时注意控制斑点直径大小的一致性,减少定量误差。

七、思考题

实验中影响测定准确性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实验三 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

一、目的与要求

人类食品中普遍存在有机氯农药残留,特别是脂肪含量高的动物性食品蓄积较多的有机氯农药。这类农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被吸收后,呈现慢性、累积性毒性。因此,为了保证人类健康,就必须加强对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检测与监督。本实验要求了解气相色谱法测定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原理,掌握植物性食品和动物性食品样品的处理方法,学习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技术。

二、原理

样品中有机氯农药经有机溶剂提取、净化与浓缩后,进样,样品在汽化室被汽化,在一定的温度下,汽化的样品随载气通过色谱柱,由于样品中组分与固定相间相互用的强弱不同而被逐一分离,当到达电子捕获检测器时,亲电性强的组分对检测器发出的恒定β射线(即电子流)中的一定能量的电子产生吸收,从而使电流减弱,产生可检测的信号。根据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

三、仪器与试剂

(一)仪器

1.气相色谱仪:具电子捕获检测器(ECD,β射线源主要有氚-钛源或镍源两种)。

2.电动振荡器

3.研钵

4.旋转蒸发仪

5. K-D浓缩器中

6.过滤器具

7.分液漏斗

8.层析柱

(二)试剂

1.石油醚:分析纯,沸程60~90℃或30~60℃,重蒸。

2.苯:重蒸

3.丙酮:重蒸

4.乙酸乙酯:重蒸

5.浓硫酸

6.乙醚:重蒸

7.环己烷:重蒸

8.乙醇:重蒸

9.无水硫酸钠

10. 草酸钾

11.弗罗里硅土:层析用,于620℃灼燒4h后备用,用前140℃烘2h,趁热加5%水灭活。

12.农药标准溶液:分别准确称取α-666、β-666、γ-666、δ-666、p,p’-DDT、p,p’-DDD、p,p’-DDE、o,p’-DDT、七氯、艾氏剂、狄氏剂、五氯硝基苯等农药标准品适量,用苯配成100μg/mL的贮备液存于冰箱中备用。临用时,根据各农药在仪器上的响应灵敏度,用石油醚将贮备液稀释成一定不同浓度的标准使用液,如六六六建议标准使用液浓度为20μg/mL,滴滴涕为0.01μg/mL,再用石油醚为稀释液配成标准混合使

用液。

四、实验步骤

(一)样品的处理

1.植物性样品的提取与净化 (1)粮食:称取粉碎的、过20目筛的粮食试样10g,置于100mL具塞三角瓶中,加入20mL石油醚,于振荡器上振摇提取30min。

(2)蔬菜:取适量蔬菜擦净,去掉不可食部分后称取蔬菜试样20g,切细,置于研钵中,加适量石英沙,充分研细,研匀,用30mL丙酮和30mL石油醚洗入烧杯中,经抽滤,滤液移入250mL分液漏斗中,加入100mL 20g/L硫酸钠水溶液,充分摇匀,静置分层,将下层溶液转移到另一250mL分液漏斗中,用40mL石油醚分2次萃取,合并3次萃取的石油醚层,过15g无水硫酸钠,于旋转蒸发仪上减压浓缩至10mL。

(3)层析柱的制备:玻璃层析柱中先加入1cm高无水硫酸钠,再加入5g5%水脱活弗罗里硅土,最后加入1cm高无水硫酸钠,轻轻敲实,用20mL石油醚淋洗净化柱,弃去淋洗液,柱面要留有少量液体。

(4)净化与浓缩:准确吸取试样提取液2mL,加入已淋洗过的净化柱中,用100mL 石油醚+乙酸乙酯(95+5)洗脱,收集洗脱液于蒸馏瓶中,于旋转蒸发仪上浓缩近干,用少量石油醚多次溶解残渣于刻度离心管中,最终定容至1.0mL,供气相色谱分析。

2.动物性样品的提取与净化

(1)肉类去筋后,切成小块,制成肉糜,称取20g(精确到0.01g)于研钵中,加无水硫酸钠80g,研成细粉,移入具塞三角瓶中,加环己烷100mL,振摇30min,过滤,收集滤液于另一分液漏斗中加浓硫酸10 mL磺化,振摇、放气、 静置分层,弃磺化层。有机相多次加浓硫酸5 mL,反复磺化,直到无色透明,弃磺化层。有机相加2%硫酸钠溶液100 mL,振摇、放气、静置分层,弃水层。有机相过15g无水硫酸钠脱水于K-D浓缩器中,浓缩至约0.5-1.0mL,定容至1mL。浓缩样液可直接用于GC仪检测。同时做空白实验。

(2)蛋类:蛋类去壳,制成匀浆,称取蛋类试样10g(精确到0.01g),于具塞三角瓶中,加丙酮50mL,振摇30min,过滤于K-D浓缩器中,浓缩除去丙酮,向残渣加环己烷 50mL溶解,移入分液漏斗中,振摇、静置分层,分出有机相,再用20mL环己烷分两次萃取,合并有机相,经15g无水硫酸钠脱水于分液漏斗中, 用环己烷补足至100mL,加浓硫酸10mL磺化,以下操作同肉类样品处理。浓缩样液可直接用于GC仪检测。同时做空白实验。

(3)乳类:取50g鲜乳样或与此相当乳制品于分液漏斗中,加乙醇50 mL,草酸钾0.5g,振摇1min,加乙醚50mL,摇匀,加环己烷50mL, 振摇2min,静置分层,弃下层, 有机相经15g无水硫酸钠脱水,置K-D浓缩器中,浓缩,残液为黄色透明油状物,加环己烷 50mL溶解,移入分液漏斗中,用环己烷补足至100mL,加浓硫酸10mL磺化,以下操作同肉类样品处理。浓缩样液可直接用于GC仪检测。同时做空白实验。

3.测定

(1)粮食、蔬菜气相色谱条件

①色谱柱:石英弹性毛细管柱,0.25mm(内径)×15m,内涂有OV-101固定液。

②温度:柱温自180℃升至230℃保持30min;检测器、进样口温度250℃。

③气体流速:氮气:40mL/min,尾吹气:60mL/min,分流比1﹕50。

(2)蛋类、肉类和乳类气相色谱条件

①色谱柱:石英弹性毛细管柱,0.32mm(内径)×30m,内涂有OV-101 固定液

0.25μm。

②温度:柱温自60℃以40℃/min的速度升温至170℃,再以2℃/min的速度升温

至235℃,再以40℃/min 的速度升温至280℃,保持10min;检测器温度300℃;进样口温度270℃。

③气体流速:氮气:1mL/min;尾吹:50mL/min。

4.色谱分析

吸取1μL 试样液注入气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和峰高。再吸取1μL 混标溶液进样,记录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和峰高。根据组分在色谱上的出峰时间与标准组分比较定性:用外标法与标准组分比较定量。

五、结果计算 按下式计算:1000

×××=m Hsi Hi Csi X 式中:

X ——试样中各农药的含量,单位为mg/Kg;

C si ——标准品中I 组分农药的含量,单位为μg/mL;

h is ——标准品中I 组分农药的峰高,单位为mm;

h i ——试样中I 组分农药峰高,单位为mm;

m ——与试样进样体积(1μL)相当的试样质量,单位为g。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六、注意事项

1.本法检测灵敏度高,在分析时应注意防止由于色谱柱中高沸点固定液、样品净化不完全及载气不纯等带来的污染,使其灵敏度下降。

2.色谱柱要用硬质玻璃柱,若采用不锈钢柱,金属易引起农药分解。

3.分析液体样品中有机氯农药采样时,应用玻璃瓶,不能用塑料瓶,因塑料瓶对有机氯农药测定有严重影响。

4.电子捕获检测器有放射源,故检测器的出口一定要接到室外,且每6个月应测试一次有无放射形泄漏。

5.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操作温度一般为250-300℃,无论柱温多么低,检测器的温度均不应低于250℃,否则,检测器很难平衡。

七、思考题

1. 如何才能保证所取的10克鸡蛋样品具有代表性?

2. 本实验所采用的气路系统包括哪些?

3. 气相色谱中,什么叫分流进样?为什么要进行分流进行?

4. 气相色谱常用固定液的极性种类及其选择原则。

实验四 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

一、 目的与要求

1.掌握气相色谱仪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2.学习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

二、原理

食品中残留的有机磷农药经有机溶剂提取并经净化、浓缩后,注入气相色谱仪,气化后在载气携带下于色谱柱中分离,由火焰光度检测器检测。当含有机磷的试样在检测器中的富氢焰上燃烧时,以HPO碎片的形式,放射出波长为526nm的特性光,这种光经检测器的单色器(滤光片)将非特征光谱滤除后,由光电倍增管接收,产生电信号而被检出。试样的峰面积或峰高与标准品的峰面积或峰高进行比较定量。

三、仪器与试剂

(一)仪器

1.气相色谱仪:附有火焰光度检测器(FPD)。

2.电动振荡器

3.组织捣碎机

4.旋转蒸发仪

(二)试剂

1.二氯甲烷

2.丙酮

3.无水硫酸钠:在700℃灼烧4h后备用。

4.中性氧化铝:在550℃灼烧4h。

5.硫酸钠溶液

6.有机磷农药标准贮备液:分别准确称取有机磷农药标准品敌敌畏、乐果、马拉硫磷、对硫磷、甲拌磷、稻瘟净、倍硫磷、杀螟硫磷及虫螨磷各10.0mg,用苯(或三氯甲烷)溶解并稀释至100mL,放在冰箱中保存。

7.有机磷农药标准使用液:临用时用二氯甲烷稀释为使用液,使其浓度为敌敌畏、乐果、马拉硫磷、对硫磷、甲拌磷每毫升各相当于1.0μg,稻瘟净、倍硫磷、杀螟硫磷及虫螨磷每毫升各相当于2.0μg。

四、实验步骤

(一)样品处理

1.蔬菜:取适量蔬菜擦净,去掉不可食部分后称取蔬菜试样,将蔬菜切碎混匀。称取10.0g混匀的试样,置于250mL具塞锥形瓶中,加30g~100g无水硫酸钠脱水,剧烈振摇后如有固体硫酸钠存在,说明所加无水硫酸钠已够。加0.2g~0.8g活性炭脱色。

加70mL 二氯甲烷,在振荡器上振摇0.5h,经滤纸过滤。量取35mL 滤液,在通风柜中室温下自然挥发至近干,用二氯甲烷少量多次研洗残渣,移入10mL 具塞刻度试管中,并定容至2mL,备用。

2.谷物:将样品磨粉(稻谷先脱壳),过20目筛,混匀。称取10g 置于具塞锥形瓶中,加入0.5g 中性氧化铝(小麦、玉米再加0.2g 活性炭)及20mL 二氯甲烷,振摇0.5h,过滤,滤液直接进样。若农药残留过低,则加30mL 二氯甲烷,振摇过滤,量取15mL 滤液浓缩,并定容至2mL 进样。

3.植物油:称取5.0g 混匀的试样,用50mL 丙酮分次溶解并洗入分液漏斗中,摇匀后,加10mL 水,轻轻旋转振摇1min,静置1h 以上,弃去下面析出的油层,上层溶液自分液漏斗上口倾入另一分液漏斗中,当心尽量不使剩余的油滴倒入(如乳化严重,分层不清,则放入50mL 离心管中,于2500r/min 转速下离心0.5h,用滴管吸出上层清夜)。加30mL 二氯甲烷,100mL50g/L 硫酸钠溶液,振摇1min。静置分层后,将二氯甲烷提取液移至蒸发皿中。丙酮水溶液再用10mL 二氯甲烷提取一次,分层后,合并至蒸发皿中。自然挥发后,如无水,可用二氯甲烷少量多次研洗蒸发皿中残液移入具塞量筒中,并定容至5mL。加2g 无水硫酸钠振摇脱水,再加1g 中性氧化铝、0.2g 活性炭(毛油可加0.5g)振荡脱油和脱色,过滤,滤液直接进样。如自然挥发后尚有少量水,则需反复抽提后再如上操作.

(二)色谱条件

1.色谱柱:玻璃柱,内径3mm,长1.5m~2.0m。

(1)分离测定敌敌畏、乐果、马拉硫磷和对硫磷的色谱住

①内装涂以2.5%SE-30和3%QF-1混合固定液的60目~80目Chromosorb W AW DMCS;

②内装涂以1.5%OV-17和2%QF-1混合固定液的60目~80目Chromosorb W AW DMCS;

③内装涂以2%OV-101和2%QF-1混合固定液的60目~80目Chromosorb W AW DMCS。

(2)分离测定甲拌磷、稻瘟净、倍硫磷、杀螟硫磷及虫螨磷的色谱住

①内装涂以3%PEGA 和5%QF-1混合固定液的60目~80目Chromosorb W AW DMCS; ②内装涂以2%NPGA 和3%QF-1混合固定液的60目~80目Chromosorb W AW DMCS;

2.气流速度:载气为氮气80mL/min;空气50mL/min;氢气180mL/min(氮气、空气和氢气之比按各仪器型号不同选择各自的最佳比例条件)。

3.温度:进样口:220℃;检测器:240℃;柱温:180℃,但测定敌敌畏为130℃。

(三)测定

将有机磷农药标准使用液2μL~5μL 分别注入气相色谱仪中,可测得不同浓度有机磷标准溶液的峰高,分别绘制有机磷农药质量-峰高标准曲线。同时取试样溶液2μL~5μL 注入气相色谱仪中,测得峰高,从标准曲线图中查出相应的含量。

五、结果计算 按下式计算:1000

×=m A X 式中:

X——试样中有机磷农药的含量,单位为mg/Kg;

A——进样体积中有机磷农药的质量,由标准曲线中查得,单位为ng;

m——与进样体积(μL)相当的试样质量,单位为g。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六、注意事项

1. 本法采用毒性较小且价格较为便宜的二氯甲烷作为提取试剂,国际上多用乙氰

作为有机磷农药的提取试剂及分配净化试剂,但其毒性较大。

2. 有些稳定性差的有机磷农药如敌敌畏因稳定性差且易被色谱柱中的担体吸附,

故本法采用降低操作温度来克服上述困难。另外,也可采用缩短色谱柱至1-1.3

米或减少固定液涂渍的厚度等措施来克服。

七、思考题

1. 本实验的气路系统包括哪些,各有何作用?

2. 电子捕获检测器及火焰光度检测器的原理及适用范围?

3. 如何检验该实验方法的准确度?如何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实验五 胆碱酯酶抑制法测定有机磷农药残留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胆碱酯酶抑制法测定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原理。

2.学习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法。

二、原理

在一定条件下,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的正常功能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率与农药的浓度呈正相关。正常情况下,酶催化神经传导代谢产物(乙酰胆碱)水解,其水解产物与显色剂反应,产生黄色物质,用分光光度计在412nm处测定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值,计算出抑制率,通过抑制率可以判断出样品中是否有高剂量有机磷农药的存在。

三、仪器与试剂

(一)仪器

1.分光光度计

2.常量天平

3.恒温水浴或恒温箱

(二)试剂

1.PH8.0缓冲溶液:分别取11.9g无水磷酸氢二钾与3.2g磷酸二氢钾,用1000mL

蒸馏水溶解。

2.显色剂:分别取160mg 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DTNB)和15.6mg 碳酸氢钠,用20mL 缓冲溶液溶解,4℃冰箱中保存。

3.底物:取25.0mg 硫代乙酰胆碱,加3.0mL 蒸馏水溶解,摇匀后置4℃冰箱中保存备用。保存期不超过两周。

4.乙酰胆碱酯酶:根据酶的活性情况,用缓冲溶液溶解,3min 的吸光度变化△A 0值应控制在0.3以上。摇匀后置4℃冰箱中保存备用,保存期不超过四天。

四、实验步骤

1.样品处理:选取有代表性的蔬菜样品,去掉不可食部分后称取蔬菜试样,冲洗掉表面泥土,剪成1cm 左右见方碎片,取样品1g,放入烧杯或提取瓶中,加入5mL 缓冲溶液,振荡1~2min,倒出提取液,静置3~5min,待用。

2.对照溶液测试:先于试管中加入2.5mL 缓冲溶液,再加入0.1mL 酶液、0.1mL 显色剂,摇匀后于37℃放置15min 以上(每批样品的控制时间应一致)。加入0.1mL 底物摇匀,此时检液开始显色反应,应立即放入仪器比色池中,记录反应3min 的吸光度变化值△A 0。

3.样品溶液测试:先于试管中加入2.5mL 样品提取液,其他操作与对照溶液测试相同,记录反应3min 的吸光度变化值△A t 。

五、结果计算 按下式计算:00

×100t A A A ?⊿⊿抑制率(%)=⊿ 式中:

△A 0——对照溶液反应3min 吸光度的变化值;

△ A t ——样品溶液反应3min 吸光度的变化值。

六, 结果判定

当蔬菜样品提取液对酶的抑利率大于50%时,表示样品中有高剂量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存在,可判定样品为阳性结果 (需重复检测两次以上),然后用其他方法进行进一步定性和定量.

七、注意事项

1.葱、蒜、萝卜、韭菜、芹菜、香菜、茭白、蘑菇及番茄汁液中,含有对酶有影响的植物次生物质,容易产生假阳性。处理这类样品时,可采取整株(体)蔬菜浸提。对一些含叶绿素较高的蔬菜,也可采取整株(体)蔬菜浸提的方法,减少色素的干扰。

2.当温度条件低于37℃,酶反应的速度随之放慢,加入酶液和显色剂后放置反应的时间应相对延长,延长时间的确定,应以胆碱酯酶空白对照测试3min 的吸光度变化△A 0值在0.3以上,即可往下操作。注意样品放置时间应与空白对照溶液放置时间一致才有可比性。胆碱酯酶空白对照溶液3min 的吸光度变化△A 0值不足0.3的原因,一是酶的活性不够,二是温度太底。

3.该法适用于大量蔬菜样本的筛测,不适于最后仲裁检测方法。

八、思考题

1.影响胆碱酯酶法测定有机磷农药残留量准确性的因素有些?如何减少其影响?

2.是否还能用其他的酶来设定测定有机磷农药的方法?

3.胆碱酯酶抑制法和气相色谱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实验六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畜禽肉中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残留量

一、目的与要求

1. 了解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2. 学习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食品中抗生素残留情况。

二、原理

试样经提取,微孔滤膜过滤后直接进样,用反相色谱分离,紫外检测器检测,与标准比较定量,出峰顺序为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标准加法定量。

三、仪器与试剂

(一)仪器

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具紫外检测器。

(二)试剂

2. 乙腈(分析纯)。

3. 0.01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称取 1.56g(精确到±0.01g)磷酸二氢钠

(NaH2PO4·2H2O)溶于蒸馏水中,定容到100mL,经微孔滤膜(0.45μm)

过滤,备用。

4. 土霉素(OTC)标准溶液:称取土霉素0.0100g(精确到±0.0001g),用

0.1mol/L盐酸溶液溶解并定容到10.00mL,此溶液每毫升含土霉素1mg,于

4℃保存。

5. 四环素(TC)标准溶液:称取四环素0.0100g(精确到±0.0001g),用

0.01mol/L盐酸溶液溶解并定容到10.00mL,此溶液每毫升含四环素1mg,

于4℃保存。

6. 金霉素(TC)标准溶液:称取金霉素0.0100g(精确到±0.0001g),溶于蒸

馏水并定容到10.00mL,此溶液每毫升含金霉素1mg,于4℃保存。

7. 混合标准溶液:取土霉素、四环素标准溶液各1.00mL,取金霉素标准溶液

2.00mL,置于1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此溶液每毫升含土霉素、

四环素各0.1mg,金霉素0.2mg,临用时现配。

8. 5%高氯酸溶液。

四、实验步骤

(一)色谱条件

抽检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012

附件1 本次检验项目 一、淀粉及淀粉制品 抽检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 762-2012 、GB/T 29343-2012、GB 2760-2011、NY/T87 5-2012标准要求。 检验项目 淀粉及淀粉制品(木薯淀粉)检验项目包括铝、氧氰酸、二氧化硫残留量。 二、酒类[其他酒(配制酒)] 抽检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 、GB/Y27588-2011、GB2757-2012、 GB/T10781.3-2006标准要求。 检验项目 酒类[其他酒(配制酒)]检验项目包括二氧化硫、铅、酒精度、甲醇、氰化物、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环已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柠檬黄、亮蓝、日落黄、苋菜红、胭脂红、三氯蔗糖。 三、罐头(其他罐头)

抽检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 、QB/T2221-1996、GB7098-2015标准要求。 检验项目 罐头(其他罐头)检验项目包括铅、二氧化硫残留量、苯甲酸、山梨酸、乙二胺四乙酸二钠(限板栗罐头和杂粮罐头)、商业无菌。 四、粮食加工品(大米) 抽检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 、GB1354-2009、GB2761-2011标准要求。 检验项目 粮食加工品(大米)检验项目包括铅、无机砷、镉、铬、总汞、黄曲霉毒素B1、赭曲霉毒素A、丙草胺、稻瘟灵、禾草敌、敌瘟磷、杀虫环。 粮食加工品[其他粮食加工品(谷物粉类制成品)] 抽检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 、DBS 45/020-2015、GB2760-2011、食品整治办[2009]5号标准要求。 检验项目 粮食加工品[其他粮食加工品(谷物粉类制成品)]检验项目包括铅、苯甲酸、山梨酸、二氧化硫残留量。

食品中污染物的中国国家标准及国际法典标准对比

食品中污染物的中国国家标准及国际法典标准对比民以食为天,食物中的污染物是涉及我们切身利益的事情,也是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问题。食物中污染物的标准就尤为的重要,而中国的标准与国际的标准又有一些不同,本文将就污染物中的铅、砷、镉的不同标准进行对比。 世贸组织(WTO)的《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应用协定》(SPS协定)指出,其成员国应将本国食品安全标准与CAC制定的食品法典相协调。CAC制定的标准、准则在保护消费者健康和保证国际食品贸易的公平性方面有重要作用,它是解决国际食品贸易争端的标尺。由于我国已加人世贸组织,协调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与国际食品法典(CAC)标准的形势越来越紧迫。CAC的污染物标准是由其分委员会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法典委员会(CCFAC)制定的,CCFAC在制定荇染物标准时以FAO /WHO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提供的污染物评价资料为依据。CCFAC首先根据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程度及对贸易的影响程度列出JEcFA的优先评价名单,JECFA根据污染物的毒理学资料、人群暴露量资料和各国的污染水平等,确定名单中污染物的摄入量限量,对有蓄积毒性的污染物制定出暂定可耐受的每周摄入量(PTWI)或暂定的每日最大耐受摄入量(PMTDI)。CCFAC根据这些资料制定相关标准,并征求各国的意见,通过一定的程序(共8步)最终由CAC大会通过决定成为法典标准。CAC对污染物的规定与我国类似,在《食品中污染物和毒素的通用标准》(cDdexStart 193)和一些产品标准中均涉及到有关污染物指标。 目前CAC标准CodexStan 193中设定了限量值的污染物有16种:铅、砷、镉、汞、铜、锡、铁、硒、硝酸盐、亚硝酸盐、氰乙烯单体、丙烯腈、黄曲霉毒素B.、黄曲霉毒紊M.、展青霉素、棕曲霉毒素。上述16种污染物对在我国的食品卫生标准中均有限量规定,但我国棕曲霉毒隶只有检验方法,投有规定限量值。除此之外我国的食品卫生标准中还有下列指标在法典标准中未作规定:铝、铬、氟、稀土、N.亚硝基化合物、多氯联苯、3一氯.1,2.丙二醇(3-MCPD)、丙烯腈-丁二烯一苯乙烯(ABS)、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游离棉酚、组胺。 食品中污染物的法典标准与我国标准之间的差别将对我国加人世贸组织后的进出口贸易产生深远影响。有重要意义的有下面3方面: (1)法典标准比我国国家标准的指标严格,将影响到我国的出口食品对于符合我国国家标准而未达到法典水平的产品.有可能被其他国家拒绝进口。

GB 14554-93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4554-93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Emission standards for odor pollutants (GB14554-93 1993-07-19实施,代替GBJ 4-73 ) 本标准分年限规定了八种恶臭污染物的一次最大排放限值、复合恶臭物质的臭气浓度限值及无组织排放源的厂界浓度限值。本标准适用于全国所有向大气排放恶臭气体单位及垃圾堆放场的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竣工验收及其建成后的排放管理。(1993年7月19日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 1994年1月15日实施)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控制恶臭污染物对大气的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分年限规定了八种恶臭污染物的一次最大排放限值、复合恶臭物质的臭气浓度限值及无组织排放原的厂界浓度限值。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所有向大气排放恶臭气体单位及垃圾堆放场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竣工验收及其建成后的排放管理。

2 引用标准 GB 3095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GB 12348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GB/T 14675 空气质量恶臭的测定三点比较式臭袋法 GB/T 14676 空气质量三甲胺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T 14677 空气质量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T 14678 空气质量硫化氢、甲硫醇、甲硫醚、二甲二硫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T 14679 空气质量氨的测定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GB/T 14680 空气质量二硫化碳的测定二乙胺分光光度法 3 名词术语 3.1 恶臭污染物 odor pollutants 指一切刺激嗅觉器官引起人们不愉快及损坏生活环境的气体物质。 3.2 臭气浓度 odor concentration 指恶臭气体(包括异味)用无臭空气进行稀释,稀释到刚好无臭时,所需的稀释被数。 3.3 无组织排放源 指没有排气筒或排气筒高度低于15m的排放源。 4 技术内容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doc.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为贯彻《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8号规定和卫生部办公厅和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清理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卫办监督发[2010]106号的要求,在卫生部的统一安排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秘书处(挂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组织成立食品污染物限量的基础标准整合完善工作组,制定了工作方案,提出了本次工作的总体目标、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及进度安排,明确了工作组内框架组、模型组、比对组、无机组及有机组的工作内容、承担单位、负责人以及进度要求等。 参与本标准起草的单位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与标准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东南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此外,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及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辽宁省粮食局、湖北省粮食局、陕西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也都派代表参加了标准起草过程的研讨会。 工作组以我国现行GB 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为基础,依照本次整合完善的框架体系要求,充分梳理分析我国现行有效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以及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中污染物的限量指标,找出标准中交叉、重复、矛盾或缺失等问题,提交详细的比较结果,并分析参考CAC、欧盟、澳新、日本、美国、香港、台湾等食品中的污染物限量标准及其规定,根据我国食品中污染物的监测结果,结合我国居民膳食污染物的暴露量及主要食物的贡献率,将贡献率超过5%-10%的食品或食品类别以及热点关注的食品列入关注重点,对于已经确定PTWI 或TDI者的污染物,将超过5% PTWI 或5%TDI的食品或者食品类别特别重点关注,按大类(如蔬菜、亚类(如叶菜、品种(如菠菜、加工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为贯彻《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8号)规定和卫生部办公厅和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清理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卫办监督发[2010]106号)的要求,在卫生部的统一安排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秘书处(挂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组织成立食品污染物限量的基础标准整合完善工作组,制定了工作方案,提出了本次工作的总体目标、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及进度安排,明确了工作组内框架组、模型组、比对组、无机组及有机组的工作内容、承担单位、负责人以及进度要求等。 参与本标准起草的单位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与标准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东南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此外,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及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辽宁省粮食局、湖北省粮食局、陕西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也都派代表参加了标准起草过程的研讨会。 工作组以我国现行GB 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为基础,依照本次整合完善的框架体系要求,充分梳理分析我国现行有效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以及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中污染物的限量指标,找出标准中交叉、重复、矛盾或缺失等问题,提交详细的比较结果,并分析参考CAC、欧盟、澳新、日本、美国、香港、台湾等食品中的污染物限量标准及其规定,根据我国食品中污染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大气环境标准按其用途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及大气污染警报标准等。按其适用范围可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 一、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系以保障人体健康和一定的生态环境为目标而对各种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的容许含量所作的限制规定。它是进行大气环境质量管理及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是环境管理部门的执行依据。 制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首先要考虑保障人体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大气质量目标,为此需综合这一目标的污染物容许浓度。 目前各国判断空气质量时,一般多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63年提出的的空气质量四级水平。 一级:在处于或低于所规定的浓度和接触时间,观察不到直接或间接的反应(包括反射性或保护性反应) 二级:在达到或高于所规定的浓度和接触时间内,对人的感觉器官有刺激,对植物有损害或对环境产生其他有害作用。 三级:在达到或高于所规定的浓度和接触时间内,可以使人的生理功能发生障碍或衰退,引起慢性病或生命缩短。 四级:在达到或高于所规定的浓度和接触时间内,对敏感的人发生急性中毒或死亡。 其次,要合理地协调与平衡实现标准所需的代价与社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为此需进行损益分析,以求得为实施环境质量标准投入的费用最少,收益最大。此外,还应遵循区域差异的原则。特别是像我国这样地域广阔的大国,要充分注意各地区的人群构成、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差异性。因此,除了制定国家标准外,还应根据各地区的情况,制定地方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为了准确地认识和评价大气质量状况以及对大气环境进行必要的管理,我国陆续制定和颁发了有关的大气质量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1982年制定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82),1996年又作了修订(GB 3095-1996),它是为控制和改善大气质量,创造清洁适宜的环境,防止生态破坏,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而制定的。这个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大气环境。 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系以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为目标,而对从污染源排人大气的污染物容许含量所作的限制规定。它是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实行净化装置设计的依据,同时也是环境管理部门的执法依据。 要控制大气污染,必须制定污染气体的排放标准及其相应的法规和监测手段。但是对污染气体排放标准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各国的环境政策及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目前在排放标准的制定上基于两种不同的原则:一种原则是制定一个减少污染气体总排放量的总目标,以此为基准制定排放标准,在技术上则必须去寻找、采用和发展符合排放标准的方法,这是技术强制法,是高标准的,德国、奥地利和瑞典采用这个原则;另一种原则是选择现有的、合适的降低污染气体的技术,根据现有技术能达到的水平来制定排放标准,英国就是采取这个原则。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方案是,根据

食品中污染物

第六章食品中污染物、有害残留物含量的检测 实验一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一、目的要求 学习薄层层析法分离检测食用油黄曲霉毒素的实验方法,了解做好本实验的操作要点。 二、实验原理 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经提取、浓缩、薄层分离后,在波长365mm紫外光下产生蓝紫色荧光,根据其在薄层上显示的荧光的最低检出量来测定含量。 三、仪器和试剂 (一)试剂 1、三氯甲烷。 2、甲醇。 3、苯。 4、乙腈。 5、硅胶G:薄层色谱用。 6、无水硫酸钠。 7、苯乙腈混合液:量取98mL苯,加2mL乙腈,混匀。 8、甲醇水溶液:55mL甲醇,加45mL水,混匀。 9、黄曲霉毒素B1标准溶液。 (1)仪器校正:测定重铬酸钾溶液的摩尔消光系数,以求出使用仪器的校正因素。准确称取25mg经干燥的重铬酸钾(基准级),用硫酸(0.5+1000)溶解后并准确稀释至200mL,相当于[c(K2Cr2O7)=0.0004mol/L]。再吸取25mL此稀释液于50mL容量瓶中,加硫酸(0.5+1000)稀释至刻度,相当于0.0002mol/L溶液。再吸取25mL此稀释液于50mL溶量瓶中,加硫酸(0.5+1000)稀释至刻度,相当于0.0001mol/L溶液。用1cm石英杯在最大吸收峰的波长(接近350nm处)用硫酸(0.5+1000)作空白,测得以上三种不同浓度的摩尔溶液的吸

光度,并按式(1)计算出以上三种浓度的摩尔消光系数的平均值。 c A E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式中 1E ——重铬酸钾溶液的摩尔消光系数; A ——测得重铬酸钾溶液的吸光度; c ——重铬酸钾溶液的摩尔浓度。 再以此平均值与重铬酸钾的摩尔消光系数值3160比较,即求出使用仪器的校正因素,按式(2)进行计算。 E f 3160= - - - - - - - - - - - - - - - - - - - (2) 式中 f ——使用仪器的校正因素; E ——测得的重铬酸钾摩尔消光系数平均值。 若f 大于0.95或小于1.05,则所用仪器校正因素可略去不计。 (2)黄曲霉毒素B 1标准溶液的制备:准确称取1~1.2 mg 黄曲霉毒素B 1标准品,先加入2mL 乙腈溶解后,再用苯稀释至100mL ,避光,置于4℃冰箱保存。该标准液约为10μg/mL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标准溶液的最大吸收峰的波长及该波长的吸光度值。 结果计算:黄曲霉毒素B 1标准溶液的浓度计算按下式: 2 1000E f M A X ×××= 式中 X ——黄曲霉毒素B 1标准溶液的的浓度(μg/mL ); A ——测定的吸光值; f ——所使用仪器的校正因素; M ——黄曲霉毒素B 1的分子量312; E 2——黄曲霉毒素B 1在苯–乙腈混合液中的摩尔消光系数19800。 根据计算,用苯―乙腈混合液调到标准溶液浓度恰为10.0μg/mL ,并用分光光度计核对其浓度。

卫生部关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问答

卫生部关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问答 一、《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修订情况 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卫生部于2010年6月部署开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清理工作,重点对食品中污染物等食品安全基础标准进行清理整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牵头承担《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修订工作。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组织农业、卫生、质检、粮食等领域科研院所专家组建了标准起草组,细化修订工作原则和重点,对600多项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质量、食品卫生和行业标准中涉及污染物限量指标和要求进行全面梳理,以我国食品生产和食品污染物监测数据为基础,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并借鉴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欧盟、美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际组织、国家(地区)的食品安全标准,对2005年发布的《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2762-2005)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新的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 新《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以下简称新的GB2762)标准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向世贸组织(WTO)成员通报,并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主任会议审议通过,于2012年11月13日发布,自2013年6月1日正式施行。 二、修订原则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是食品安全基础标准,对保障食品安全、规范食品生产经营、维护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标准修订工作严格遵照《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以风险评估为依据,科学合理设置污染物指标及限量,体现了以下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食品安全法》立法宗旨,以保障公众健康为基础,重点对我国居民健康构成较大风险的食品污染物和对居民膳食暴露量有较大影响的食品种类设置限量规定,突出安全性要求; 二是坚持以风险评估为基础,遵循CAC食品中污染物标准制定原则,结合污染物监测和暴露评估,确定污染物及其在相关食品中的限量,确保科学性; 三是整合现行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行业标准中污染物限量规定,避免标准间的重复、交叉、矛盾,确保标准的统一性; 四是坚持食品污染物源头控制和生产过程控制相结合,重点对食品原料中污染物进行控制,通过严格生产过程卫生控制,降低食品终产品中相关污染物含量;

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_307-2005)

ICS 13.030.20 Z 60 备案号:17214-2005 DB 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Discharge standard of water pollutants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1/ 307—2005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技术内容 (1) 3.1 标准分级和限值 (1) 3.2 其他规定 (1) 4 监测 (6) 4.1 采样点 (6) 4.2 采样频率 (6) 4.3 排水量 (6) 4.4 统计 (6) 4.5 方法 (6) 5 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6) 附录A (9) I

DB11/ 307—2005 II 前言 本标准为全文强制。 本标准是在《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试行)(北京市人民政府1985年10月15日发布)的基 础上,依据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制定的。 本标准规定了75种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其中一类污染物13项,二类污染物62项,比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多设立8项。 同时,本标准对北京市执行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各类医院及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等要求,作了明确规定。 本标准对污染指标控制的总体水平严于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其中:44项指标的限值与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相当,23项指标的限值严于国家标准;对于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排放控制,不设单位建设年限区分。 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北京市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京政函[1998]18号)]。 本标准由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振声、董淑英、刘卫红。

各国食品重金属限量标准比对一览表

各国食品重金属限量标准比对一览表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关于食品中重金属限量的规定主要集中在《食品和饲料中污染物和毒素通用标准》(CODEX STAN 193-1995)。该标准自发布以后经过 多次修订,最新的一次修订为2013年。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关于食品中重金属限量的规定主要集中在《食品和饲料中污染物和毒素通用标准》(CODEX STAN 193-1995)。该标准自发布以后经过多次修订,最新的一次修订为2013年。 中国关于食品中重金属限量的规定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中,该标准已于2013年6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规定了铅、镉、汞、砷、铬等重金属在谷物、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调味品、饮料、酒类等20余大类食品的限量规定。 欧盟2006年颁布的委员会条例(EC) No 1881/2006,制定食品中某些污染物的最高限量,详细规定了欧盟水产品、谷物、蔬菜、水果、牛奶等食品中铅、镉、汞、锡重金属的限量。该条例于2007年3月1日实施。随后欧盟多次发布相关条例对委员会条例(EC) No 1881/2006进行了修订,调整了重金属在各类食品中的含量。其中最新的一次修订为委员会条例(EU) No 488/2014,就镉在食品中的最高限量,修订条例(EC)No1881/2006。 韩国对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要求主要集中在韩国食品法典第二章第5条《食品通用标准和规范》中。2014年10月21日韩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发布了《食品通用标准和规范》修订提案,实行日期为2014年11月4日。 各国食品重金属限量标准如下: 1.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关于食品中重金属限量的规定主要集中在《食品和饲料中污染物和毒素通用标准》( CODEX STAN 193-1995)。该标准自发布以后经过多次修订,最新的一次修订为2013年。 CAC对食品中重金属限量的具体规定如下: 重金属食品类型限量 铅各种(亚)热带水果,不可食用的皮0.1 mg/kg 浆果及其他小水果0.2 mg/kg 柑橘类水果0.1 mg/kg

327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问答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问答 一、《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修订情况 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卫生部于2010年6月部署开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清理工作,重点对食品中污染物等食品安全基础标准进行清理整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牵头承担《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修订工作。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组织农业、卫生、质检、粮食等领域科研院所专家组建了标准起草组,细化修订工作原则和重点,对600多项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质量、食品卫生和行业标准中涉及污染物限量指标和要求进行全面梳理,以我国食品生产和食品污染物监测数据为基础,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并借鉴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欧盟、美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际组织、国家(地区)的食品安全标准,对2005年发布的《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05)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新的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 新《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以下简称新的GB2762)标准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向世贸组织(WTO)成员通报,并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主任会议审议通过,于2012年11月13日发布,自2013年6月1日正式施行。

二、修订原则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是食品安全基础标准,对保障食品安全、规范食品生产经营、维护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标准修订工作严格遵照《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以风险评估为依据,科学合理设臵污染物指标及限量,体现了以下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食品安全法》立法宗旨,以保障公众健康为基础,重点对我国居民健康构成较大风险的食品污染物和对居民膳食暴露量有较大影响的食品种类设臵限量规定,突出安全性要求; 二是坚持以风险评估为基础,遵循CAC食品中污染物标准制定原则,结合污染物监测和暴露评估,确定污染物及其在相关食品中的限量,确保科学性; 三是整合现行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行业标准中污染物限量规定,避免标准间的重复、交叉、矛盾,确保标准的统一性; 四是坚持食品污染物源头控制和生产过程控制相结合,重点对食品原料中污染物进行控制,通过严格生产过程卫生控制,降低食品终产品中相关污染物含量; 五是强调无论是否制定污染物限量,食品生产和加工者均应采取控制措施,突出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污染物控制

污染物限量标准

污染物限量标准 食品中文名食品英文名污染物中文 名 污染物英文 名 限量使用限制及备注中文 数据采 纳日期 包含以上(辣 椒属,胡椒属,肉豆蔻,生姜和姜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香辛料Mixtures of spices containing one or more of the abovementioned spices 赭曲霉素A OCHRA TOX IN A 30μ g/kg(2010. 7.1-2012.6. 30);15μ g/kg (2012.7.1 以后) 2010-7-1 包含以上(辣 椒属,胡椒属,肉豆蔻,生姜和姜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香辛料Mixtures of spices containing one or more of the abovementioned spices 黄曲霉毒素 B1,B2,G1,G2 总和 Sum of Aflatoxin B1,B2,G1,G2 10.0μg/kg 2010-7-1 茶,脱水洋葱, 脱水香草和香料,调味料,褐藻酸,琼脂,alignate,干角叉菜及来源于海藻的其他类似产品Tea, dehydrated onions, dried herbs and spices, flavourings, alginic acid, alignates, agar,carrageen and similar products derived from seaweed 铅Lead 10(on the dried matter) 2004-10- 1 大米、植物油(粗玉米油、花生油) 黄曲霉毒素 B1 Aflatoxin B1 10μg/kg 大米、植 物油(粗 玉米油、 花生油) 防腐剂,抗氧化剂,乳化剂,稳定剂及合成食品色素Preservatives, anti-oxidants,emulsifyi ng and stabilising agents and synthetic food colours 砷Arsenic 3.0(on the dry matter) 2004-10- 1 2.1.1 在人类食用或者用作食品成分Groundnuts (peanuts)and other oilseeds , to be 黄曲霉毒素 B1 Aflatoxin B1 8.0μg/kg 该最高限量水平针对 的是落花生和坚果的 可食用部分。如果对 2010-7-1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国家环境保护局1996-04-12批准 1997-01-01实施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七条的规定,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在原有《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GBJ 4—73)废气部分和有关其他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在技术内容上与原有各标准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亦有相当大的修改和变化。 本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其指标体系为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国家在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方面,除本标准为综合性排放标准外,还有若干行业性排放标准共同存在,即除若干行业执行各自的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外,其余均执行本标准。 本标准从1997年1月1日起实施。 下列各标准的废气部分由本标准取代,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下列各标准的废气部分即行废除。 ·GBJ 4—73 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GB 3548—83 合成洗涤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4276—84 火炸药工业硫酸浓缩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4277—84 雷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4282—84 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286—84 船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4911—85 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4912—85 轻金屑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3—85 重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6—85 沥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7—85 普钙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同时规定了标准执行中的各种要求。 1.2 适用范围 1.2.1 在我国现有的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中,按照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的原则,锅炉执行GB13271-9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工业炉窑执行GB9078-1996《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火电厂执行GB13223-1996《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焦炉执行GB16171-1996《炼焦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泥厂执行GB4915-1996《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恶臭物质排放执行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汽车排放执行GB14761.1~14761.7-93《汽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摩托车排气执行GB14621-93《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其他大气污染物排放均执行本标准。 1.2.2 本标准实施后再行发布的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按其适用范围规定的污染源不再执行本标准。 1.2.3 本标准适用于现有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16157-199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食品中硒限量指标规定取消

食品中硒限量指标规定取消 卫生部日前发布关于取消《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硒 指标的公告,公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公告称,根据《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决定取消《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05)中硒的指标。 硒为何物?为何被取消?取消后商家是否会任意添加?记者为你揭开谜底。 硒之营养 据了解,硒是一种化学元素,一直非金属,可以用作光敏材料、电解锰行业催化剂、动物体必需的营养元素和植物有益的营养元素等。 国家轻工业食品监督检验成都站高级工程师、站长黄明刚告诉记者,硒的限量为何在《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被取消,这主要是因为硒的营养作用。 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成成分,可发挥抗氧化作用,也正是由于硒的高抗氧化作用,适量补充能起到防止器官老化与病变,延缓衰老,增强免疫,抵御疾病,抵抗有毒害重金属,减轻放化疗副作用,防癌抗癌。 因此,硒被科学家称之为人体微量元素中的“防癌之王”(原称“抗癌之王”)。目前,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成人摄入量

为每日50-250微克。 一些食品中含硒较高,如海产品、食用菌、肉类、禽蛋、西兰花、紫薯、大蒜等食物。营养学家也提倡通过硒营养强化食物补充有机硒,如富硒大米、富硒鸡蛋、富硒蘑菇、富硒茶叶、富硒麦芽、硒酸酯多糖、硒酵母等。现在,含有硒的矿泉水也被推出来。 过量有害 黄明刚告诉记者,如果体内缺硒的话,容易导致未老先衰,严重缺乏硒会引发心肌病及心肌衰竭,发生克山病、大骨节病,甚至精神萎靡不振、易患感冒。 但任何东西都有适量,如果硒过量,则会指甲变厚、毛发脱落,肢端麻木,偏瘫等。 作为营养强化剂有限量 黄明刚表示,在《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硒被取消限量要求,但这仅是在污染物的行列里,作为加入到食品和保健品中增加营养,硒仍然有限量。 按照国家实施的《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中规定,在食盐、乳液及乳饮料、乳制品谷物及其制品中,硒仍然有限量规定。 消费质量报全媒体中心记者张晶

2018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大全

2018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大全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七务的规定,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在原有《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GBJ4-73)废气部分和有关其它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在技术内容上与原有各标准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亦有相当大的修改和变化。 本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其指标体系为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国家在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方面,除本标准为综合性排放标准外,还有若干行业性排放标准共同存在,即除若干行业执行各自的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外,其余均执行本标准。

下列各标准的废气部分由本标准取代,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下列各标准的废气部分即行废除。 ?GBJ4-73 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GB3548-83 合成洗涤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276-84 火炸药工业硫酸浓缩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277-84 雷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282-84 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286-84 船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1-85 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2-85 轻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3-85 重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6-85 沥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7-85 普钙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同时规定了标准执行中的各种要求。 1.2 适用范围 1.2.1 在我国现有的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中,按照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的原则,锅炉执行 GB13271-9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工业炉窑执行GB9078-1996《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火电厂执行GB13223-1996《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焦炉执行GB16171-1996《炼焦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泥厂执行GB4915-1996《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恶臭物质排放执行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汽车排放执行GB14761.1~14761.7-93《汽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摩托车排气执行GB 14621-93《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其它大气污染物排放均执行本标准。 1.2.2 本标准实施后再行发布的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按其适用范围规定的污染源不再执行本标准。 1.2.3 本标准适用于现有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 2 引用标准

四项污染物排放新标准解读

四项污染物排放新标准解读 来源: 环保部网站 | 时间:2014-06-13|阅读数: 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质检总局日前发布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014、《锡、锑、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0770—2014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GB20891—2014等四项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就此四项标准的相关内容,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有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一、关于《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问:标准修订的必要性和背景是什么? 答:《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发布实施以来,在控制烟尘、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烟气治理技术的成熟,锅炉单台容量的快速增大,现有的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已显得较为宽松。同时,我国燃煤量持续增加,单台容量较小的锅炉数量比例高,宽松的排放标准不利于提高污染治理设施效率、提升设施的运行水平。在当前能源结构尚处于以燃煤为主的情况下,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直接影响环境空气质量。因此,为满足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和污染物总量减排的目标而进行标准的修订显得尤为迫切。 问:新标准的制定思路是如何确定的? 答:鉴于我国锅炉炉型众多、量大面广,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严格标准可操作性不强,新标准综合考虑环境管理需求和环保标准体系建设,确定基于成熟的最佳可行污染防治技术制订较为严格的国家排放标准。同时,还考虑各地对地方环境质量管理的需求,在标准中明确地方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各自情况可依法制定更严格的地方排放标准。两级排放标准体系将共同构成我国锅炉行业的排放标准体系。 排放限值确定采用如下的原则:1严格控制燃煤锅炉新增量,加速淘汰燃煤小锅炉,降低燃煤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2一般地区向现行的地标排放限值看齐;重点地区实施特别排放限值,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措施满足达标排放。3重点解决颗粒物排放的问题,推广使用先进的布袋除尘和静电除尘技术;兼顾二氧化硫治理,采用高效的湿法脱硫技术;促进低氮燃烧技术发展;将汞污染物控制逐步纳入排放管理。 问:与2001年标准相比,新标准主要在哪些方面做了修改? 答:新标准增设了燃煤锅炉氮氧化物和汞及其化合物的排放限值,规定了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取消了按功能区和锅炉容量执行不同排放限值的规定,取消了燃煤锅炉烟尘初始排放浓度限值;提高了各项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同时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要求严于本标准或地方标准时,按照批复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执行。 问:新标准实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成本如何? 答:执行新标准后,10t/h以下的燃煤锅炉需要进行燃油和燃气锅炉改造、集中供热或并网、替代优质型煤锅炉和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等措施,10t/h以上燃煤锅炉需要安装机械除尘+湿法脱硫或电除尘+湿法脱硫装置,这些措施的应可带来锅炉烟尘烟尘削减66万吨,二氧化硫削减314万吨。 为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大部分在用锅炉需要进行污染治理设施的新投入,根据不同的改造方案选择,10t/h以下小锅炉改造总成本在1600亿元-2000亿元,10t/h以上燃煤锅炉,改造总投资在1608亿元-2067亿元。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情况,预测每年还将新增锅炉8-10万t,其中燃煤锅炉占80%,采取电除尘+湿法脱硫、袋除尘+湿法脱硫或电袋复合除尘+湿法脱硫的治理措施,其总环保投资约80亿元。

食品中的污染物的标准

食品中的污染物的标准 在此次污染物标准整合完善前,我国涉及食品污染物限量的现行食品标准约 有608项,包括食品卫生标准86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35项、食品质量标准76项、相关行业标准4ll项.涵盖铅、镉、总汞和甲基汞、砷和无机砷、锡、镍、铬、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苯并[a]芘、N一亚硝胺、多氯联苯、3一氯一l,2一丙二醇、稀土元素、硒、铝、氟等16种食品污染物。涉及食品真菌毒素的食品标准约有100项,包括食品卫生标准27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39项,食品质量标准18项,有关的行业标准16项,涉及黄曲霉毒素B 1 、黄曲霉毒 素M 1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展青霉素、赭曲霉毒素A及玉米赤霉烯酮等6种真菌毒素。 GB 2761—2011和GB 2762~2012分别整合了现行产品标准中的污染物指标、真菌毒素指标,如锡、镍、3一氯丙二醇、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等。也根据现行产品标准情况及风险评估结果,适当地调整了标准中现有指标适用的食品范围,例如增加了食用菌中铅的限量要求、增加了婴幼儿配方食品及婴幼儿辅 助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 1的限量要求、将豆类中黄曲霉毒素B 1 的限量指标具体到 发酵豆制品。同时,也考虑了基础标准之间的协调一致及标准指标的可实施性,例如,鉴于肉制品亚硝酸盐残留主要是因添加剂使用带入的,应主要遵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一2011),故污染物基础标准中取消了肉制品的亚硝酸盐限量指标,以避免重复制定。 GB 276l一2011规定了黄曲霉毒素B 1、黄曲霉毒素M 1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 醇、展青霉素、赭曲霉毒素A及玉米赤霉烯酮等6种真菌毒素在谷物、坚果、乳品、油脂、饮料、酒类、调味品等10大类食品的限量规定。GB 2762—2012包括铅、镉、汞、砷、苯并[a]芘、N一二甲基亚硝胺等13种污染物在谷物、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调味品、饮料、酒类等20余大类食品的限量规定,删除了硒、铝、氟等3项指标。两项标准都以大类(如谷物、坚果及籽类)、亚类(如坚果)、品种(如玉米、花生、稻谷)、加工方式(如熟制坚果、糙米、小麦粉)为主线,尽量以大类和亚类为主整合限量,辅以品种和加工方式例外单列。因此,标准框架更为清晰,并且解决了原标准中食品层级不清的问题,例如,将展青霉素限量指标中“苹果、山楂制品”,按照食品大类划分为“水果制品(果丹皮除外)、果蔬汁类、酒类”.使食品产品标准参照GB 276l一2011时对应性更加明确。 GB 2762—2012是强制执行的标准。标准实施后,其他相关规定与GB 2762—2012不一致的,应当按照GB 2762—2012执行。其他食品标准中如有污

关于GB2762问题解答

卫生部关于发布《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公告(卫生部公告2012年第21号) 一、《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修订情况 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卫生部于2010年6月部署开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清理工作,重点对食品中污染物等食品安全基础标准进行清理整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牵头承担《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修订工作。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组织农业、卫生、质检、粮食等领域科研院所专家组建了标准起草组,细化修订工作原则和重点,对600多项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质量、食品卫生和行业标准中涉及污染物限量指标和要求进行全面梳理,以我国食品生产和食品污染物监测数据为基础,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并借鉴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欧盟、美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际组织、国家(地区)的食品安全标准,对2005年发布的《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05)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新的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 新《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以下简称新的GB2762)标准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向世贸组织(WTO)成员通报,并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主任会议审议通过,于2012年11月13日发布,自2013年6月1日正式施行。 二、修订原则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是食品安全基础标准,对保障食品安全、规范食品生产经营、维护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标准修订工作严格遵照《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以风险评估为依据,科学合理设置污染物指标及限量,体现了以下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食品安全法》立法宗旨,以保障公众健康为基础,重点对我国居民健康构成较大风险的食品污染物和对居民膳食暴露量有较大影响的食品种类设置限量规定,突出安全性要求; 二是坚持以风险评估为基础,遵循CAC食品中污染物标准制定原则,结合污染物监测和暴露评估,确定污染物及其在相关食品中的限量,确保科学性; 三是整合现行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行业标准中污染物限量规定,避免标准间的重复、交叉、矛盾,确保标准的统一性; 四是坚持食品污染物源头控制和生产过程控制相结合,重点对食品原料中污染物进行控制,通过严格生产过程卫生控制,降低食品终产品中相关污染物含量; 五是强调无论是否制定污染物限量,食品生产和加工者均应采取控制措施,突出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污染物控制要求,使食品中各种污染物的含量达到最低水平,从而最大程度维护消费者健康利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