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年来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综述_邓显超

近年来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综述_邓显超

近年来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综述_邓显超
近年来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综述_邓显超

理论与现代化

THEORY AND MODERNIZATION

2009-11

Nov ,

20092009年第6期NO.6,2009

自2007年以来,文化软实力一词在文化领域和新闻报道中不断出现,日益引起理论界和政界人士的高度关注。我国学者对文化软实力也积极开展研究,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关于文化软实力的解读和分析文章不断涌现,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拓展。本文试对相关情况作一简要梳理和总结。

一、文化软实力概念的由来

文化软实力概念的由来是与西方软实力理论和中国文化力理论紧密相关的。软实力(或译为软力量、软权力、软国力)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中提出。冷战结束后,软实力理论进入美国学界的主流话语,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之一。较早将软实力理论介绍到中国的是王沪宁。他认为,“把文化看作一种软权力,是当今国际政治中的崭新概念,人们已经把政治体系、

民族士气、民族文化、经济体制、历史发展、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因素看作是构成国家权力

的属性。

”[1]

1997年,庞中英对约瑟夫·奈的《注定领导: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进行评述,指出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当建设适应当今时代的软实力[2]。此后,软实力概念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国内对软实力理论的研究逐渐升温。“它不仅频繁地出现在学术的讨论中,刊登在官方的报刊上,而且进入了人文社

会科学诸多学科的话语里”

[3]

。文化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学者都将软实力理论引入到

各自的研究领域之中。

在软实力理论中,约瑟夫·奈视文化为一国软实力的重要源泉。他指出:国家软力量主要来自三种资源:“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践哲学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及道德威信

时)

。”[4]

几乎所有的中国学者都肯定了文化是一国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刘庆和王利涛在

《近年国内软力量理论研究综述》中分析软力量的来源时,也发现在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资源问题上中国学者基本达成了一致[5]。近年来,

文化越来越被视为国家软实力第一资源或首要资源。例如,门洪华从文化要素、观念要素、发展模式、国际制度和国际形象五个方面对中国的软实力进行评估,把文化要素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第一要素[6]。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认为,文化(狭义)、政治价值观(以及国内政策)、制度、外交政策以及国民素质与形象是构成软实力的主要资源[7]。他们甚至认为,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指构成软实力的基本要素[8]。

在文化软实力概念提出之前,中国学者提出了“文化力”的概念。关于“文化力”这个概念及其研究,国内较早涉及的是贾春峰。他在1995年出版的《文化力》一书中指出,在21世纪经济格局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文化力”的较量[9]。他认为,“文化力”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智力因素,包括教育和科技在内;二是精神力量,包括理想、道德、信仰、价值观、精神等;三是文

作者简介:邓显超(1972-),男,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博士。邮编:341000

近年来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综述

邓显超

119

化网络;四是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文化力”是推动力、导向力、凝聚力、鼓舞力[10]。2000年,周浩然出版了《文化国力论》一书,他从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市场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与功能,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文化国力指标量化与测评等四个方面发表了自己探索性的意见[11]。2007年,高占祥出版《文化力》一书,他认为,软实力主要来源于社会文化力、民主精神力、政治导航力、外交决策力这四种资源,而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12]。

在借鉴西方软实力理论和中国文化力理论的过程中,学术界近年来开始提出和研究文化软实力。2004年5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皋艳在导师张步仁的指导下,以《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软权力建设》为题目完成了学位论文。我们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检索工具,匹配“精确”选项,以“文化软实力”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检索项,对2004年1月至2008年5月的研究论文进行初级检索,共命中183篇(其中2004年0篇,2005年4篇,2006年8篇,2007年47篇,2008年前5个月124篇)。这些论文的篇数按年度分布的状况表明,国内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论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文化软实力成为在文化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

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而且还得到中央决策层的支持。2006年11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家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指出,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他指出,

“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13] 2007年7月24日,全国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围绕“以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国家软实力建设”问题建言献策。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4]至此,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重要命题正式写入全国党代会的报告,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

二、文化软实力概念的界定

那么,什么是文化软实力呢?按照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文化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源泉,是软实力的一个资源要素。但他对文化软实力的含义并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命题后,中国学者在各自理解的基础上给“文化软实力”下过不少定义。综合起来,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以下五种:

第一种观点,文化软实力是文化的综合影响力。韩振峰认为,如果我们把文化理解为人类一切精神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的话,那么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既包括政治、外交、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又包括哲学、法律、语言、宗教、艺术等等,所有这些东西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力,就构成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15]。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这本书中,作者认为,

“硬实力”指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软实力”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16]。杨云龙认为,文化软实力就是指由一个国家国民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念、文化科学素质和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文化遗产以及民族性格、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文化发展和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现实力量[17]。刘洪顺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文化的形式在较长时期内对本国公民以及其他国家产生的综合力量,其核心是价值观,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选择力和排斥力,其目的是通过非强制手段达到预期的目的[18]。

第二种观点,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中的文化、精神力量。例如,有英认为,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实力中以思想观念及附着于相关文化产品中的文化精神为主要内容,能够对国家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进步起到推动性作用的非物质性力量。”[19]赵磊认为,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中的文化、精神力量,它是与经济力、军事力等硬实

120

力相对而言的,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状况和建设成果,蕴含着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智力因素[20]。

第三种观点,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分支,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认为,文化软实力概念是软实力概念的子概念,文化软实力思想及其战略,源于软实力。软实力对内就是一种创造力,对外就是一种影响力,是一种感召力。他们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创生力,即文化的凝摄自固力、竞争力、传创力和感召力的整合表达[8]。龚政文认为,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主体。“所谓文化软实力,当指软实力中与文化相关的部分,即核心价值理念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文化形象的亲和力、文化环境的美誉度等”[21]。朱建婷等认为,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是指该种文化对内体现出来的自身不断发展的创新能力及其对本民族内部成员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对外则体现在本民族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潮流的导向与推动能力,也体现在外部世界对该民族文化的赞赏和认可程度,等等[22]。

第四种观点,文化软实力概念是文化力和软实力概念的延伸。例如,贾海涛认为,

“在中国,文化力和软实力两个概念是同时流行的。文化软实力概念虽然出自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概念,但已经与之渐行渐远,朝着中国化的方向发展”。他认为,

“文化软实力理论应该是以文化力理论(基本上属于中国人自创的理论)为主,结合软实力理论(属于西方权力理论)而形成的更为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理论。在概念上,文化软实力也基本上是文化力与软实力两个概念的内涵的相加。”[23]

第五种观点,从资源的角度来定义文化软实力。例如,贾磊磊认为,

“我们所强调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那些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的感召力、社会的凝聚力、市场的吸引力、思想的影响力与心理驱动力的文化资源。”[24]

如果把国家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那么前三种意见实际上可以归为一类,即文化软实力属于一国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是软实力中文化的力量。第四种意见很有见地,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概念值得进一步探讨。第五种意见虽然较为具体,但文化资源和文化实力是有区别的,资源变为实力是需要创新和转化的过程。

不难看出,中国学界对于文化软实力概念的界定仍未达成一致。多数定义显得过于笼统和含糊,比如,文化软实力是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感召力、影响力、吸引力、亲和力、竞争力等力量,这些力量究竟作何理解,还需要更为具体细致的阐述,这样在实践中才更有操作性。

三、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资源及其构成要素

国内学者不仅在文化软实力概念界定上有分歧,而且在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资源及其构成要素方面也存在争议。学者们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五个领域组成论。贾磊磊认为,在中国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资源来自于以下五个方面:其一,是在政治文化领域体现国家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二,是在传统文化领域代表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和谐”、

“仁爱”、

“自然”这些集中体现着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终极理想的文化价值观。其三,是在公共文化领域引领行业发展、体现国家指导方针的一系列政策、法规、质量体系与评价标准。其四,是在主流文化领域体现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国家、民族形象的艺术作品。其五,是在流行文化领域具有普遍社会反响和市场效应的娱乐性、大众性文化产品[24]。这种观点契合了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强调文化软实力体现在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文化、传统中华文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方面。

第二种观点,文化生产力基本形态论。孙波认为,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主要由作为智力支持的文化软实力和作为精神动力的文化软实力组成。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结构,可以分为三大类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主要指科技文化)。与此相应,文化软实力也体现为:精神文化的生产力、制度文化的生产力和物质文化的生产力三个基本形态[25]。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把文化软实力看成是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固然与文化

121

生产力紧密联系,但把文化生产力等同于文化软实力显然值得商榷。

第三种观点,文化要素决定论。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认为,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文化无意识(自然无意识、生命无意识、存在无意识、社会生存无意识)组成的生态场。文化软实力相应的由物质成果的创生张力、制度运行的创生张力、精神敞开的创生张力和文化无意识激情组成[8]。他们认为文化的要素构成决定文化软实力的要素构成,文化分为四大类,相应文化软实力也体现为四种状态。这种分析措辞新颖,自成体系,但是较为抽象,需要进一步具体化。

第四种观点,价值观基础论。贾旭东认为,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是价值观。由于价值观广泛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军事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因此,文化软实力必然要通过这些领域来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体现或表现价值观的要素都是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他进一步指出,硬实力友好度、内外关系融洽度、文化发展匹配度、社会生活和谐度是衡量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指标[26]。这种看法以价值观为统领,突破了文化自我分类的局限,把文化软实力的构成泛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第五种观点,五个层面论。陈少峰认为,文化软实力可以从五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是制度,就是一种规则体系;第二个层面是我们的公民素质;第三个层面是人际协调中好的做法;第四个层面是有没有具有亲和力的大众文化;第五个层面是文化创新能力[27]。这种看法比较务实,但逻辑并不十分清晰。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由于对文化软实力界定的不一致影响了对文化软实力主要来源和构成要素的理解,这一重要问题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孙波认为,提高文化软实力,有利于进一步整合民族精神,强化国家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有利于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在国际交往中扩大影响,展现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独特魅力[25]。李彬认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应对国际社会的复杂环境,增强综合国力的逻辑指向,必然要求我们提高文化软实力[28]。孟淑媛认为,提高文化软实力可以提升经济硬实力,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可以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维护我国文化安全[29]。有英认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目的有两个:一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提供支持;一是为抵御文化霸权主义,确保和平发展战略顺利实施提供保障[19]。王克群认为,提高文化软实力是由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是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决策;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有利于吸收劳动力,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30]。何星亮认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能够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需求[31]。综合起来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科学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社会和谐,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需求,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

五、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学术界在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涵等问题展开讨论的同时,重点放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途径和对策措施的研究。

《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认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三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四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32]。

沈壮海等认为,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应该定位于国民文化素质的普遍提升;通过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形象的现代元素和核心元素,塑造国家文化形象;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以应对众多挑战;通过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变文化资源大国为文化经济强国,在国力竞争中赢得优势[33]。

122

杜学文认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是以“文化兴国”为标志,确立国家发展战略;二是以国家信仰为核心,塑造国家形象;三是以提高个人文明程度为着眼点,优化国家发展环境;四是以文化创新为重任,提高国家文化产品的竞争力;五是以发展经济为基础,增强国家文化的发展力;六是以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竞争为手段,增强国家文化的影响力[34]。

童世骏认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涉及三个方面,即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以及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要结合传统智慧和现代文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进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35]。

陈正良认为,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一要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荟萃世界多元文化精华,凝炼民族文化精神,建设生气勃发的当代中国新文化,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二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重视文化创新,奠定文化强国基础;三要树立“文化国力”观念,整合利用中国深厚悠久文化资源,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成为特色文化的结晶和载体;四要增强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全球辐射力、对外亲和力与感召力,让中国文化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增加中国文化在国际空间的“存在”;五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36]。

韩振峰认为,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取以下十个方面的重要举措:一是发展文化生产力;二是增强文化凝聚力;三是强化文化感染力;四是增进文化传承力;五是拓展文化吸纳力;六是激发文化创造力;七是提高文化竞争力;八是提升文化传播力;九是扩大文化影响力;十是加大文化保障力[15]。王利涛等提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构想:一是在思想层面上促进文化身份建构;二是在制度层面上推动体制创新发展;三是在器物层面上培育文化产业精品[37]。罗建波认为,及时确立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和基础;良好的文化形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应有的外在展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增强文化传播能力,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38]。

何星亮认为,提升文化软实力,首先是解放思想,充分认识文化力量对社会发展和国际影响的巨大作用,树立“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其次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搞形式主义;其三是处理好“保护”与“创新”、

“引进”与“输出”的关系;其四是对外输出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31]。李宗桂、张倩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文化软实力的最高纲领,应通过纲目并举促进其建设,保持文化的先进性;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了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底线,应通过民族精神的弘扬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体现文化的大众性和普及性;文化民生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兼顾文化的先进性和普及性,又具有人文化和生活化的特征,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相济相融,互相发明。通过“三元”并举、三者互动来提升文化软实力,可以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参考性思路[39]。

关于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与探讨是国内学者讨论最多的问题。虽然对此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各有侧重。但是综合起来,主要还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继续解放思想,充分认识文化力量对社会发展和国际影响的巨大作用,全面发挥文化的社会功能;第二,以“文化强国”为目标,从战略高度制定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第三,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第四、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近代革命文化,普遍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第五,充分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构建公益文化大国形象;第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第七,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第八,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积极推进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吸引力。

六、文化软实力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

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正式提出以来,学界投入很大的热情进行研究和探讨,尤其是在应用研究和战略对策方面。同时,一些学者也指出了当前文化软实

123

力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翟泰丰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涉及当今世界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而又崭新的课题,学术争论纷呈。专家学者应共同加强涉及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与发展的四个方面的学术界定的研究,即:文化软实力的文化范畴界定、文化软实力的实力范畴界定、在硬软实力内在关系中文化软实力地位的界定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点的界定[40]。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认为,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以来,

“文化软实力”概念出现于报纸、电视、广播、网络以及各种文章之中,但直到现在,这个叫响全球的概念,仅仅是一个满天飞的口号,并没有获得任何实质的内涵、外延或构成、功能定位。他们指出,

“时至现在,也没有对‘文化软实力’进行专门探讨的文章或著作,因而,

‘文化软实力’还是一片有待开垦的处女地。”[8]

贾海涛认为,目前我国理论界对文化软实力的基础研究才刚刚起步。理论界和整个社会更热衷于所谓应用研究,而对基础理论研究热情不高,有限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多是重复前人或别人的观点,创新较少。事实上,如果对基本概念的内涵、本质和理论体系的特征在认识上存在着不足和较大的分歧,不仅会造成理论体系的混乱,对于应用研究和相关决策、政策的制定也必然造成较大的消极影响。只有在搞清楚什么是文化软实力及其资源,认清怎样建设、开发和发挥文化软实力等问题,才能搞清楚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弱(优势和劣势)以及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关键,进而才能明白我们文化建设需要构建怎样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制定出一个理想而切实可行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41]。

虽然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而言,文化软实力的研究还跟不上国内文化建设的实践,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软实力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国内学者不仅在文化软实力概念界定和主要资源及其构成要素等方面远未形成共识,文化与软实力及综合国力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理清;二是由于文化软实力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影响了探讨提高国家文

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应用研究,系统和科学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措施尚未形成;三是研究国家文化软实力多从国内背景出发,国外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有益经验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很少涉及。

参考文献:

[1]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2]庞中英.国际关系中的软力量及其它[J].战略与管理,1997,(2).

[3]刘德斌.“软实力”说的由来与发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

[4]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1.

[5]刘庆,王利涛.近年国内软力量理论研究综述[J].国际论坛,2007,(3).

[6]门洪华.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上)[J].国际观察,2007,(2).

[7]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二——

—国家软实力[EB/OL].https://www.doczj.com/doc/3a1727413.html,/GB/ 49157/49165/6962844.html,2008-03-06.

[8]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四——

—文化软实力[EB/OL].https://www.doczj.com/doc/3a1727413.html,/GB/ 41038/6981953.html,2008-03-01.

[9]贾春峰.文化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贾春峰.“文化力”论[J].东岳论丛,1998,(6).

[11]周浩然.文化国力论[EB/OL].http://www.bookschina. com/1336336.htm,2007-12-20.

[12]用文化力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高占祥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演讲摘要[EB/ OL].https://www.doczj.com/doc/3a1727413.html,/bbs35_56727.html,2007-12-20.

[13]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6-11-11.

[14]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15]韩振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十大举措[N].中国改革报,2008-04-02.

[16]软实力也是硬道理——

—为什么要推进文化创新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N].光明日报,2008-07-30.

[17]杨云龙.提高文化软实力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8,(1).

[18]刘洪顺.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J].理论学

124

刊,2008,(1).

[19]有英.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评述[J].求是,2008,(2).

[20]赵磊.当前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新远见,2008,(5).

[21]龚政文.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魅力新湖南[J].新湘评论,2008,(3).

[22]朱建婷,张晓红.从对外传播视角解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23]贾海涛.文化软实力:概念考辨与理论探源[J].红旗文稿,2008,(3).

[24]贾磊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构成[N].光明日报,2007-12-07.

[25]孙波.文化软实力及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2008,(2).

[26]贾旭东.中国文化软实力:共赢、贡献与和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05-08.

[27]陈少峰.“文化软实力”的多维解读[N].新华日报,2008-06-25.

[28]李彬.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全面发展的一个新视域[J].前沿,2008,(5).

[29]孟淑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之管见[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0]王克群.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意义与对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8,(2).

[31]何星亮.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路径[N].光明日报,2008-07-22.

[32]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中国青年报,2007-12-29.

[33]沈壮海,张发林.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8-02-05.

[34]杜学文.关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考[N].山西日报,2008-02-19.

[35]童世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求是,2008,(6).

[36]陈正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论要[J].浙江社会科学,2008,(2).

[37]王利涛,刘庆.从“软实力”看加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1).

[38]罗建波,余意.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分析[J].新远见,2008,(3).

[39]李宗桂,张倩.“三元”并举提升文化软实力[J].岭南学刊,2008,(3).

[40]翟泰丰.文化软实力建设需发挥优势扬长避短[N].中国政协报,2007-07-26.

[41]贾海涛.试析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和理论框架[J].岭南学刊,2008,(2).

责任编辑:宋奇

125

我国企业文化软实力调查问卷

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调查问卷 第一部分基础信息 请你根据贵单位的实际情况,在括号()内填写所选内容对应的英文字母。 答题方式如下: 如果企业已成立15-20年,请选D填空 举例:本企业成立的时间( D )A)5年以内B)5-10年C)10-15年D)15-20年E)20-25年以上G)25年以上开始答题 1、本企业主要所属的行业() A)农、林、牧、渔业 B)采矿业 C)制造业 D)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E)建筑业F)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G)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H)批发和零售业I)商旅和餐饮业 J)金融业K)房地产业L)社会服务业M)跨行业经营N)其他行业 2、本企业的性质() A)国有企业B)民营企业C)外资企业E)国际化企业F)其他 3、本企业所在地域() A)东北B)西北C)华北D)西南E)东南F)华南 G)华东H)华中 I)全国性J)国际性 4、本企业的上一年度的营业额() A)1亿元以内B)1-10亿元C)10-30亿元D)30-50亿元 E)50-100亿元F)100-150亿元H)150亿元以上 5、本企业的上一年度的利润() A)0.1亿元以内B)0.1-0.5亿元C)0.5-0.1亿元D)1-5亿元 F)5-10亿G)10亿以上

A)500人以内B)500人-2000人C)2000人-5000人 D)5000人-10000人E)1000人-50000人G)50000人以上 7、本企业成立的时间() A)5年以内B)5-10年C)10-15年D)15-20年E)20-25年以上G)25年以上

第二部分软实力调查问卷 请您在每道题目之后1、2、3、4、5中选出一个数字来,并在相应的数字上打“”或画“√”(也可用其它标注突出答案),用它来反映贵单位的真实状况。其中“1”代表非常不同意,“2”代表不太同意,“3”代表基本同意,“4”代表同意,“5”代表非 12345够说到做到 2.本企业能够及时有效解决客户和消费者的问 12345题 3.本企业形成了严格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12345 4.本企业,每个人都有与企业战略相一致的岗位 12345职责和工作目标 5.本企业强调为股东(国家或上级主管单位)创 12345造价值 6.本企业的产权关系非常清晰到位12345 7.本企业与供应商、代理商和合作伙伴形成了长 12345期共赢的合作关系 8.本企业花大力气来做好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 12345工作,注重与社区开展文明共建 9.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是客户最喜爱的品牌之 12345一 10.本企业经常举办利润回报社会的公益活动,注 12345重建立负责任的社会形象 11.本企业把客户忠诚作为战略目标之一12345 12.本企业从股东的长远利益出发,为股东和投资 12345者提供合理的回报 13.本企业建立以客户和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管 12345理制度与流程 14.在本企业的领导团队决策一旦做出,各级管理 12345者能够快速地执行 15.本企业管理团队有明确的接班人培养计划,并 12345顺利实施 16.本企业在行业乃至全国都是知名的优秀雇主 12345单位,是人们向往的工作场所之一

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分析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力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的定义,软实力与软权力的关系。 文化软实力基本内涵本文强调文化软实力,更多的强调文化对外的影响力,对于文化的界定已然不是单纯的文化,而是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的文化。首先对于文化的界定要明确、分析。奈指出,软力量的来源主要有三种:“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现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合法性及道德威信时)”。o 1、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联系 2、(大国崛起、软实力、硬实力、巧实力)、物质性成长和社会性成长。 一、文化软实力战略分析(研究路径)从层次分析法的方法分析中国文化软实力 预设性和生成性问题 1、从国家层面 2、从地区层面 3、从国际层面,全球互动,全球文化 4、战略思维,大国社会性成长规律转变现实与理想两种思维。世界大国地位的 维持的四个方面。成长方式的哲学思维的转变 5、战略结构(权力结构的转变,权力以知识为基础和前提) 6、战略定位与决策(中国崛起应当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国文化软实力的 提高不是投资、援助等。) 二、战略和战术的结合提升策略 1、现实与理论的方面 2、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现实实践。 与现实意义(软实力的双重作用 选题意义 国际文化讲坛上流传着一句名言:19 世纪是靠军事改变世界,20 世纪是靠经济改变世界,21 世纪要靠文化改变世纪。“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作为人类关照世界的新视角、认识世界的新理念、改变世界的新方式而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①当前,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世界核心概念已是不争事实,它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文化复兴是实现强国梦的必备条件,没有强大的文化力量,就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②。国际社会的竞争也反复证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文化发展上占据了制高点,获得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该民族或国家也就能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和明显优势。在我国,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更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推进以及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觉醒,文化软实力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试图对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路径作点粗浅的探讨 国际视域下文化软实力的生成性问题与路径依 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 本文主要强调在国际视域下,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如何转变为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让我们先看看一些发达国家是如何扩张自己的文化实力的,以美国为例近来美国《混合语》杂志不断曝料:美国中央情报局在1996年后加紧了对第三世界学术界的渗透,出巨款让一些人宣传推进全盘美国化,打压第三世界那些保护和振兴本民族文化的人。 在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的《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一书披露:为了渗透美国的霸权思想,中央情报局在文化领域展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化输出活动: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创办学术刊物,开设图书馆,资助学者互访,捐助讲座教授位置等。 实际上,冷战本质上是一场文化战争,就连西方内部,文化冷战也从未断绝。战后美国文化强势进入欧洲,包括西欧和东欧。但是,欧洲文化绝非被动全盘接受文化美国化,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一致致力于维护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尤其以法国为甚。为抵制美国文化的入侵,保护法国文化,针对美国在关贸总协定的乌拉圭谈判中提出的文化产品贸易自由化,法国坚持“文化例外”政策,反对将视听产品纳入世贸组织贸易规章制度中。法国为此对欧洲各国进行不懈的游说,终于使得1993年欧洲议会采纳了“文化例外”原则。2001年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该宣言第五条规定:“文化权利是人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创造多样性的繁荣有赖于文化权利的全面实现。”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日渐崛起令世人瞩目,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则亟待拓展。有数据表明,目前美欧占据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76.5%,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的份额中,日本和韩国各占10%和3.5%。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他们知道什么是最中国的、最优秀的、最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知道什么是全球市场;知道谁在消费中国,谁在了解中国,否则很可能将导致文化生产过剩或者错位。 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在许多地方都有所表现。长期以来,西方对于中国有定式化的“印象”,将其视为比西方要弱小甚至带有女性气质的“第三世界”,因此尽管中国文化不乏其雄强自信的一方面,但西方很少意识到,中国也很少去展示。张艺谋的《英雄》进入美国后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公映时间推后了40天。因为审片专家组看了电影以后大惑不解,说过去看中国电影《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大都是以女性为中心。《秋菊打官司》中那位又丑又脏奔跑在黄土高坡、说着宝鸡方言的女性,使西方的男性眼光很容易就能俯视这片黄土地上孤独行走的人。同样,他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让我们先看看一些发达国家是如何扩张自己的文化实力的,以美国为例近来美国《混合语》杂志不断曝料:美国中央情报局在1996年后加紧了对第三世界学术界的渗透,出巨款让一些人宣传推进全盘美国化,打压第三世界那些保护和振兴本民族文化的人。 在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的《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一书披露:为了渗透美国的霸权思想,中央情报局在文化领域展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化输出活动: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创办学术刊物,开设图书馆,资助学者互访,捐助讲座教授位置等。

文化软实力国外研究现状综 述

国外研究 国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绝大部分将目光集中在国际政治领域,他们把软实力作为国际政治博弈的工具。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得到普遍认同,如何从文化建设着手提升软实力始终是国外学者研究的重要目标。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软实力上,没有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因此也没有针对“文化软实力”的专门研究。国外学者在研究软实力时,将文化视为软实力的主要产生源泉,因此对文化研究成为研究软实力的重要领域。文化和软实力之间关系的研究始终是研究的重点。 1.2.2.1 “软实力”诞生的理论背景 文化软实力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学者对于文化帝国主义的论述,突出代表就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福山认为西方的消费主义必将成为全世界普及的思想观,西方文明必将取代其它文明,引领世界。“文明冲突论”坚持冷战结束之后,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国际政治的主宰,西方国家要联合起来应对其它文明的挑战。“历史终结论”和 “文明冲突论”为西方文化渗透和文化扩张提供了理论基石,同时对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理论具有较大的影响。 “软实力”理论的诞生于约瑟夫·奈的一系列文章即1989年发表的《美国定能影响世界吗?》、1990年发表的《软实力》、《世界力量的变革》和2008年发表《领导的力量》。他分别对软实力的概念的提出背景、概念内涵和理论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的“软实力”的理论框架。他认为要实现对世界的领导必须软实力和硬实力相互配合,单靠软实力是无法完成领导力实现的。1[21] 1.2.2.2软实力内涵的研究

约瑟夫·奈在提出软实力理论之后,得到了很多国外学者的认同。一些学者也对软实力理论进行了较有成效的研究。英国学者路易斯·克莱瑞文斯在文章《关于提升希腊软实力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一文中提出软实力具有三个特性,即规范性、实践性和权威性。规范性的基础在于其价值观念,实践性的基础在于其行为标准和思想的推广,权威性则在于软实力的重要意义。2[22]学者亚历山大·布哈斯认为单纯将权力分为软实力和硬实力很难去理清他们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同时认为软实力应该再分为统治权和支配权,并且重点研究软实力如何遍布整个别国社会为本国战略服务。3[23] 国外学者对于软实力产生的资源的研究也比较多,其中针对文化所产生的软实力大致可归为三个类别。第一种侧重教育产生软实力。优质的教育资源,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吸引大量国外精英,进而在各国培养本国文化的追随者,本国价值观的践行者,本国思想文化的传播者。通过教育在世界上提升国际形象和国家影响力,进而可以增强国家软实力。持此观点的有日本学者田丈志及其专著《软实力与威胁:美国对战后初期日本及其永久依附的文化政策》,美国学者托马斯·莫洛伊及其文章《通过英语语言教育凸显软实力》4[24],等。 第二种侧重研究在国际社会中,因优势的文化资源而产生的软实力。在全球具有优势的大众文化资源,有利于向全世界推广本国价值观、生活方式,增强外界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加拿大学者弗雷泽(Matthew Mraser)在《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一书中指出美国的电影、快餐、电视和流行音乐在美国对外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潜移默化地向全世界渗透着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525持此观点的还有约翰·耶马(John Yema)及其文章《世界的美国化》;美国休斯顿大学的基恩及其论文《来自美国的致意:公共外交的战略修辞》;新加坡学者彭三林及其论文《日本的“软实力”追求:吸引与局限》,等。 第三种侧重立足本国传统文化所产生的软实力。这类研究主要集中

大国崛起中的软实力建设-课程的考试90分

大国崛起中的软实力建设课程的考试 一、单选(共4小题,总分:40分) 1. 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无形之手’自行调节”理论的是() A. 熊彼特 * B.亚当斯密 C. 马歇尔 D. 李嘉图 2. 20世纪90年代初期,()明确提出“软实力”概念,对国际关系研究带来新的变化。 A. 哈耶克 B. 汉斯?摩根索 C. 熊彼特 * D.约瑟夫?奈 3. 20世纪90年代初期,()明确提出了“软实力”概念。 * A.约瑟夫?奈 B. 汉斯?摩根索 C. 亚当?斯密 'D.戴尔?卡耐基 4. 赵磊副教授指出,1890年-1899年,美国的海军实力由世界第12位跃升为() A. 第1位 B. 第2位 * C.第3位

D. 第4位 二、多选(共2小题,总分:20分) 1?根据本讲,“和合文化”是一种()的文化。 ’ A.多元 B.冲突 “ C.开放 “ D.包容 2. 赵磊副教授指出,下列哪些属于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 A.决定国际议程的能力 ’ B.意识形态 “ C.社会制度 “ D.制定国际规则的权力 三、判断(共4小题,总分:40分) 1. 美国海军军官阿尔弗雷德?马汉,在1890年出版的《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提出了“海洋中心”说:“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 *正确 错误 2. 赵磊副教授指出,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价值观。 *正确 错误 3. 赵磊副教授指出,国家的命运像人生,关键的几步要走好。要通过软实力建设提升民众幸福感,增强社会的稳定,提升国家的凝聚力,解决中国社会发展所需的信仰与追求问题。 * 正确 错误

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摘要】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吸引力,它通过吸引力而非强制力获 得理想的结果,它能够让其他人信服地跟随你或让他们遵循你所指定的行为标准或制度,按照你的设想行事。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的说服力。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使他的立场在其他人眼里具有吸引力,并且鼓励其他国家依照寻求共存的方式加强界定他们利益的国际制度,那么它无须扩展那些传统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关键词】意识形态文化软实力 【正文】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如今,中国开办“孔子学院”宣传中华文明;韩国宣布将在全球一百个地区开办“世宗学院”;日本在海外增设“日语学习中心”扩大日本文化的影响力;印度的文化很早就输出到世界各地。20世纪后期,亚洲各国在经济上、政治上争大国话语权,而且在文化上争首发权成为亚洲文化的新动向。近些年考古学界出现的几个重大问题,表明所谓“远东”各大国在“四大发明”和亚洲历史问题上出现了话语权力之争,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实际上,全球化中的“文化争端”是“文化冲突”的先兆。近年来,韩国申遗“端午祭”以后,一些学者提出若干违反历史的论题:中医乃是韩国人发明,称为“韩医”,老子和孔子据说都是韩国人,甲骨文乃韩国人发明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用韩国高丽纸写的,还要改书法、书道为韩国的书艺,等等,不一而足。这种疯狂掠夺中华原创文化为己有的民族主义成为对中国文化合法性的直接挑战,也让中国文化走向海外面临了更多的危机和障碍。目前世人对印度文化的认可与接受程度似乎强于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与接受程度,这也是许多中国人不愿意承认更不愿意看到的事实。 东亚崛起的文化格局预示着当今世界文化的重大转折;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或者说那种显现的国家之间的“硬实力”竞争,已逐渐被更隐蔽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遮掩。我国当前正在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充分说明党中央十分重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把我国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它既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新时期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从上世纪下半叶开始,亚洲开始崛起,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在东西方文明相互竞争的同时,亚洲各国之间也开始了文明争夺战。 所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迫在眉睫,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 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途径 (一)必须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任何文化都不是建立在虚无的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传统,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批判继承,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样式,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文化是多元的,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结合国际国内两种文化资源,开放姿态,借鉴学习并创新。 (二)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 在当今信息社会,凡是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的国家,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题目谈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 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专业水产养殖 年级2012级 学号21217059 姓名彭超 任课老师潘于旭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 年10 月31 日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 彭超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杭州 310000 摘要:当今中国的主导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主导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较强的普世性、后发性、开放融合性、和谐共赢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具有诸多的表现形式,我们应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进一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软实力体系。 关键词:文化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表现出来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对国家综合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社会,文化慢慢成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及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整个综合国力相互竞争的一项重要的指标,让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越来越变成人们的热切愿望,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前进的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鼓励整个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综合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1]可见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软实力还是整个国家快速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要了解文化软实力,我们先要了解文化的内涵。 1 “文化”的内涵与分类 什么是“文化”?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多达500多种的定义。各学科对于文化都有不同的定义,现在只列举三个影响较为广泛的定义。 第一个给“文化”下明确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社会学家在“文化”的定义方面与人类学家比较相近,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分析文化定义时认为,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语言学家所给出的定义是:“文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一切精神和实践活动的总和,包括人类世代所共享的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狭义的文化则是使用特种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社会群体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表达形式。”[2] H. H. Stern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等[3]。 Hammerly把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本族一般受教育语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

关于大国崛起的思考

大国崛起的思考 所谓崛起,是一种兴盛的景象,但又不仅仅是一般的兴盛,而是一个大国从落后转向兴盛的景象;崛起是一种发展,但又不是一般的发展,而是一个大国改变世界政治生态和国际格局的发展。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不是必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一、以海上霸权崛起的国家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的坐标。 迎面走来的两个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偏居于欧洲大陆西南角上,国土面积不大,却开启了人类这一历史大幕。小小的伊比利亚半岛通过征服海洋,进而主宰世界长达一个多世纪。毫无疑问,是葡萄牙人发现了大海。伊利比亚半岛也曾战火连绵不断,是一个个奋不顾身的斗牛士,用眼泪、创痛和牺牲换来了宝贵的自由。公元1143年,一个独立的君主制国家葡萄牙在光复领土的战争中应运而生。先于周边的国家而独立,为葡萄牙拓展海上空间,发现海洋赢取了宝贵的时间。葡萄牙只有不到十万公里的发展空间,资源十分匮乏,而要实现国家的强盛,一直靠近海捕捞的葡萄牙人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大西洋。说起葡萄牙的航海事业,就不得不提起恩里克王子,这个出生于1394年,曾经建立过人类历史上第一所国立航海学校,一个非常慎重果断的英雄,倾一生之力组织实施了航海计划,直接导致了葡萄牙的崛起。先是到达博哈多尔角,之后迪亚士抵达好望角。这个时候,正当意味着财富的香料贸易很快就要掌握在葡萄牙手中时,刚统一的邻国西班牙出现了,并且葡萄牙竟然戏剧性的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让”给了西班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本来这都可以是葡萄牙的专利的,如今却贴上了西班牙的标签,这使葡萄牙很是捶胸顿足。按照彼此制定的游戏规则,葡萄牙占领了大西洋周边50多个据点,香料交易量猛增十倍。西班牙也得到了大量的黄金白银。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版图到达了整个世界。 而谈起中国的航海历史,早在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还处于明朝统治之下,郑和的船队就七下西洋,并且葡萄牙的两三条帆船与郑和的混合舰队相比,简直微不足道。西班牙航海家达伽马抵达的印度的卡利卡特港,郑和七十年前就已经到过了。但悲剧的是郑和七下西洋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近代国门被打开之后,以直隶总督曾国藩、两江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以践“师夷之长技——船坚炮利”的主张,分别在上海和福州创办近代造船的军事企业,由此洋务运动正本戏登场。1868年8月,江南制造总局第一艘兵舰竣工,取名“惠吉”,之后沪局又制造出“海安”、“驭远”两艘大舰,但自1864年太平天国被平定后,到1883年中法战起,其间约20年,国内政局处于相对平静状态,清廷的皇宫大臣一时好了伤疤忘了疼,造船靡费论蜂起,江南局终止制舰。之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北洋水师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所以中国虽有很早的航海历史,却没能抓住机会,建立起自己的海上霸权,到近代欲自卫尚差很远。 二、为什么工业化开始于英国? 以煤和蒸汽机为先驱者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宣布了英国大国崛起的到来。从此以后英国便迈入了工业大门之内,开始了经济的变革和生产力的腾飞,为建立日不落的大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十大举措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十大举措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七大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中华民族的综合国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文化、教育、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国民素养的影响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如果我们把文化理解为“人类一切精神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那么“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既包括政治、外交、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又包括哲学、法律、语言、宗教、艺术等等,所有这些东西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力,就构成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任何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不断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力量的同时,大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精心谋划。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应当采取以下十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一、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手稿中曾经把人类生产劳动的社会分工划分为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这种分工造就了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产领域的分离,于是社会生产分化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在物质生产中创造物质产品的能力,形成了物质生产力;在精神生产中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形成了精神生产力,也就是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化的大生产中,文化生产力以各种方式充分体现在生产过程中,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因此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同时,必须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体制改革是清除制约我国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根本途径。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方向,突破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文化观念的束缚,尽快建立健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的文化体制,切实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文化研究

独立力量。 首先,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能够促进综合国力的提升。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水乳交融,文化的力量,深深渗透于各国经济、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成为推动经济、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进而促进综合国力的提升。一方面,文化为经济实力的提升提供精神动因。文化的发展能够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者将其智力、理念等要素渗入到生产过程中去,从而不断提高生产产品的效率和质量。在消费环节,消费者更愿意选择接近于自己精神喜好的产品和服务,在这个时候,产品和服务背后的智力因素和文化价值理念将成为决定交易成败的关键因素。在我们身边,有很多鲜明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肯德基、麦当劳在全世界安家落户,韩国电视连续剧风靡全球,日本动漫深受世界青少年喜爱。文化价值观的吸引力成为刺激消费、带动经济效益提高的深层次力量。另一方面,文化为政治实力的提升提供价值支持。文化的软实力,在国际竞争的角度,主要体现在一国文化价值和文化理念对国际社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比如西方国家的独立、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念、中国的和谐、和平理念等等,这些精神层面的内容对世界人民心灵的感染和行为的影响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参与国际事务、制定议程和表达话语的能力。目前,我国正面临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形形色色"中国威胁论"的挑战,只有加强对中华文化普世价值理念的提炼与倡导,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才能有力的回击各种负面言论,才能在激烈的国际政治竞争中站稳脚跟。 其次,文化软实力成为显示国际竞争力强弱的独立力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文化,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名片。对一个国家的认识,往往从对文化的直观感知开始。因为文化内涵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能够很好地亲近人们的心灵。文化发展的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被理解和被尊重的程度,也显示了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可以说,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文化的竞争。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没有化创新的持久推动,在竞争中就要落后,就要被淘汰。"[6]国家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现代社会国家的一种核心竞争力。综观当今世界,但凡综合国力占据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都有着很强的文化竞争力。而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在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形势下,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与实现强国目标的智慧之举。 三、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的内容,从根本上是由作为物质内容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然而,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如今,人类社会正步入文化经济时代。文化以其深邃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的科技含量渗入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力量。首先,文化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引导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文化的发展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全社会形成朝着共同目标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和文明健康的道德风尚,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而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思想意识多元多变,各种社会问题深刻复杂。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引领,社会将会面临崩溃的危险。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必须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其次,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的发展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增强劳动产品的人文内涵,刺激消费。另外,文化除了意识形态属性外,也有商品属性,它本身也可以发展成为一种产业来获得经济收益。目前,我国经济水平虽有所提高,但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不合理,其中一个表现便是经济发展过于片面,长期以来忽视了文化的建设,文化不能和经济很好的融合,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发达国家仍然相去甚远。因此,要提高经济的增长速度,必须考虑社会主体的因素,必须发展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综上所述,文化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世界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大势以及我国文化发展相对弱势的情形下,党中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决策,合乎时宜、意义重大。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文化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刘云山.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 荣[N].人民日报,2007-10-29.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胡锦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EB/OL].http: //https://www.doczj.com/doc/3a1727413.html,/gn/2010/07-23/2422727.shtm,2007-7-23. [4]江海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11(1). [5]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6-11-11. [6]王克群,陈晓东,刘巍.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意义与对策[J].宝 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2). (责任编辑/宋伯伟)

文化软实力

浅析《文化软实力:全球化背景下的强国之道》 一、内容简介 文化软实力是全球化背景下综合国力竞争的前沿领域。《文化软实力:全球化背景下的强国之道》一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最终成果,在调查和分析大量案例和数据的基础上,设计了文化软实力的理论模型和统计指标,研究主要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剖析了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特点和面对的难题,全面提出了中国迈向世界文化强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阶段目标和实践对策。 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软实力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大国争雄的角力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关键,应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应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坚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政府积极引导、重视创新文化的发展、大力发展健康良好的网络文化、增强文化安全意识。 二、整体感知 1、解读“文化软实力” 最早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是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约瑟夫·奈。他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美国权力的变化本质》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体现为经济、科技、军事力量等“硬实力”,也体现为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等要素,即所谓的“软实力”。他指出,美国的软实力包括美国文化、民主政体、自由市场的吸引力和信息优势等。 在诸多因素中,文化因素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李光耀指出,只有在其他国家羡慕并期望模仿一国文化之时,其软实力才得以实现。王沪宁在其文章中也表述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文化因素是世界性流动的因素,它构成的软实力难以垄断。文化可以通过跨国界传播成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基本价值或主流文化,发源这种文化的社会自然就获得巨大的软实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着重强调了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将其上升到战略的高度,作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手段。

《大国崛起》读书心得

《大国崛起》读书心得 《大国崛起》一书“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来“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本书按时间的梯度,根据9个国家的发展历程,用9个章节分别加以描述。各个国家的诞生发展都注意结合特有的地理文化及其民族特性加以剖析,让读者了解这些国家崛起的关键因素;也着重对那些纵横驰骋在历史星空、永驻各国青史的时代伟人、民族英雄进行浓重描绘,让读者领略伟人特有的时代意义;在勾勒各大国崛起历程这一宏大历史画卷的同时,不忘从地缘政治、民族性格等角度探寻大国的兴衰规律,给读者以启示。当然,这也是本书的最大目的—“研究世界性大国兴起轨迹,总结大国崛起的个性特征和基本规律,探索新形势下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为中国的发展寻找镜鉴,以期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这一宏大目标的实现”。不难看出,此书受到众多中国读者乃至学者的喜欢有其必然之原由。 不过,从国际关系史专业的角度以及本书的编著目的出发,本书的内容编排仍有美中不足之处。 一是探寻大国兴起的过程中,南征北战、刀光剑影,“伐交”不断,然而“攻心”却略显不足。换句话说,书中所描述的大国崛起历史,更多的是突出以军事与经济力量为主的“硬实力”的重要性,而对美国以制度、人权价值观等“软实力”缓解崛起过程中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压力的分析却不尽充分,尽管在法国那个章节中多次提及以“理性”、“人民主权”为主旋律的法国大革命精神对国际关系

的冲击力,但是法国大革命里面是什么精神内核,这些内核又以怎样一种作用机制冲击欧洲旧制度?这些问题并没有得以详尽地回答。其实,本书中书写的9大国,除了俄罗斯之外,其他大国都是民主制度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完善的民主制度在推动西方国家政治进步、经济发达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既然是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历史的高度审视大国的先进之处,像美国的《人权法案》、法国启蒙运动及其影响下爆发的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实质就应该正面地、具体地加以阐述。作者已经总结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忽略了全球化早期背景下的“接合部文明构架”,那么跟其他西方国家相比,其潜台词是否就是苏联的僵化体制、民主的缺失导致这个大国的辉煌在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很重视苏联解体对我国发展前途的影响,由此我们一直在摸索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此同时,我国争取把握住“战略机遇期”发展自我,实现和平崛起。对此,中国似乎可以从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身上找到灵感。在美国学者约翰·伊肯伯里的《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美国在崛起过程中之所以没有受到他国的集体攻击,或者说没有陷入“安全困境”,而且战后美国的发展模式深受西方国家的青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在建立霸权、维持霸权过程中强调民主、人权观念与自由制度等“软实力”的栽培。“软实力”将美国武装成一个“仁慈的霸权(帝国)”,这头“温和的大象”凭借其先进的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中形成一种“合作性权利”和吸引力,并与西方的工业体系融为一体,从而固化了美国网络式的同盟关系。历史雄辩地证明:一个国家,特别是那些正在追求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在其发展过

文化大繁荣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上) 课程的考试100分

文化大繁荣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上)课程的考试100分 一、单选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以()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A.爱国主义 B.民主主义 C.民族主义 D.自由主义 2. 辛亥革命发生于哪一年? A.1910年 B.1911年 C.1912年 D.1913年 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语自()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4. 戊戌变法发生于哪一年? A.1898年 B.1899年 C.1900年 D.1901年 5.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这是下列哪位的话?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陈天华 6. 《周易》有言,观乎(),以察时变。 A.人文 B.水文 C.星文 D.天文 二、多选 ( 共 3 小题,总分: 20 分) 1.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 A.思想自由 B.兼容并包 C.自强不息 D.厚德载物 2. 郭建宁教授指出,西方的核心价值包括以下哪些? A.自由 B.民主 C.平等 D.博爱 3.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内容包括()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本主义 三、判断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戊戌变法的内容之一是设译书局,派留学生。 正确 错误 2. 戊戌变法的内容之一是组织商会;改革财政。 正确 错误 3. 郭建宁教授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 正确 错误 4. 戊戌变法的内容之一是创办京师大学堂。 正确 错误 5.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 正确 错误 6. 郭建宁教授指出,在当代社会,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功能越来越突出,文化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 正确 错误

中国_文化软实力_研究现状综述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现状综述* 杨浡伟 “文化”作为“软力量”研究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国际学界的普遍关注,中国近年来更是掀起了“软力量”和“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热浪。然而,国内学界对于“软力量”、尤其是“文化软实力”内涵的确定、研究路径的选择与逻辑指向的表述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表现出我国对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 一何谓“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作为“软力量”的派生词,是国内学界对“软力量”一词内涵的延伸,故而要全面阐述“文化软实力”,必须清楚“软力量”内涵的机理构成。“软力量”英文写作“Soft Power”,学界一般认为约瑟夫·奈1990年在《政治学季刊》(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等杂志上发表的《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力量》等一系列论文中首先提出了“软力量”说;也有学者认为“Soft Power”第一次出现在1990年奈发表的《衰落隐喻的误导》一文中;而约瑟夫·奈本人则声称,“在1989年撰写的《注定领导:美国力量的转变》一书中,我率先提出了‘软力量’的概念”。①可知,“Soft Power”概念的提出大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尤为重要的是,这一观点一经问世,便引来国际学界的普遍关注,而我国学界长期存在着“软力量”、“软实力”、“软权力”、“软国力”等多种对于“Soft Power”的中文译介。李希光在主编的《软力量与全球传播》中就使用了“软力量”一词;庞中英、葛剑雄、胡键等学者也倾向于“软力量”的译法;而刘德斌的《软权力说的由来与发展》及门洪华翻译的约瑟夫·奈所著的《硬权力与软权力》中则使用了“软权力”一词;倪世雄、李少军、王逸舟在其各自研究国际关系的论著中均采用了“软权力”的翻译。与此不同,李宗桂、丁宁、王晓德、贾磊磊、严昭柱、陈少峰、何星亮、等一大批专家、学者还是普遍中意于“软实力”的译法。大多学者认为对于“Soft Power”一词译法的不同只是语言使用的差异,并没有根本性区别,而事实上是意义确指的模糊性导致了概念使用的随意性。 鉴于学界对“Soft Power”一词翻译的混乱,有学者尝试从探源的角度对中文译法的准确性进行界定,如李智发表题为《软实力的实现与中国对外传播战略》的文章,以约瑟夫 *该课题为2007年曹顺庆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的组成部分,项目编号为07AXW003。 ①[美]约瑟夫·奈著,吴晓辉、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如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文化软实力”是近些年来风靡国际的流行词汇。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长屹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保障。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的意识到,在国家较量中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并非都能产生预期的效果,文化、外交等软实力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但是,目前我国的文化力水平却与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在世界文化市场份额中仅占4%,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水平相对虚弱,正是处于发展阶段,对外输出缺乏,面对外国强烈的文化入侵,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尽管在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下,现状已有所改观,但由于起步较晚,各方各面都仍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抗衡。文化是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文化产业的落后,必将影响到中国的未来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来捍卫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文化维持自身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前提。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胡锦涛同志2006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在党的十七大上,他强调指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承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基础,是一种内在的、隐性的文化竞争力。面对全球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建构全社会参与的文化建设新格局,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在文化软实力建设过程中引入文化治理理念,推行分权化战略,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各司其职合力推进本国文化发展。努力形成全党全社会广泛参与、多向互动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新格局,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改善文化传播理念和方式,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文化传播能力与一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直接相关,是一国文化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元素。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该国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重视思想、观念和原则的生产和传播,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还要特别重视思想、观念和原则的生产和传播,努力使本国成为国际社会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原则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思想、观念和原则等价值理念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原则的生产和传播是发展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