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西医结合治疗综述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西医结合治疗综述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西医结合治疗综述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西医结合治疗综述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西医结合治疗综述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变严重并发症之一,是中老年最常见的致盲病因,临床上分为背景型和增生型二种类型。根据中华医学会第三届全国学术委员会制

定的六期分期法,典型的视网膜改变结合糖尿病病史,视网膜病变的分期为六期。

糖尿病性视病变的治疗原则:临床上按照六期,前期(即1~2期)多采用中西药治疗为主;中期(即34期)

多以激光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晚期(即5~6期)多采用激光治疗或手术治疗为主。

常用西药物治疗,早期患者使用的目的是在延缓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常用的药物有以

下几种:

1导生明和递法明

多贝斯类药物,属于新型的血管保护剂,其药理作用是降低微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抵抗力,改善淋巴

循环,促进淋巴的回流,减低水肿,减低血液粘度,减低血小板高聚集性,防止血栓形成。多贝斯类药

物适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使用,其作用也是延缓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导生明口服每日500 mg,分两次口服,增生型视网膜病变每日750 mg,每日2~3次口服,对增生型视网膜

病变每日用1500 mg,分3次/d服用。

2阿司匹林和双密达莫

为抗血小板的凝集作用,改进视网膜的血流状态,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可延缓视网膜病的进展,临

床研究表明,服双密达莫100 mg,3次/d,阿司匹林每日二次,每次100 mg,对减慢视网膜病变的发展,

稳定病情有着确切的疗效。

3银杏叶片

可以调节血脂,减低血液粘度,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环,对黄斑水肿有改善作用,能促进黄斑水

肿的消退。

4弥可保

增加神经细胞蛋白质及卵磷脂的合成,促进修复损伤的神经纤维和视神经纤维,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

病变,多发性神经炎和视神经缺血等症状均有改善作用。

5胰激肽释放酶

具有改善视网膜微循环作用,适用眼底视网膜动脉硬化,缺血性视乳头病变,视神经萎缩和糖尿病视网

膜病变。

常用药物有三大类:

介绍21种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

介绍21种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 中医治疗糖尿病已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近30年来,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糖尿病的治疗有了不可替代的优势。 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由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率约占80%,并使其预期寿命减少1/3。糖尿病患者合并血脂升高者在80%以上,血粘度升高者达90%。 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缓慢,但属治本范畴,在血糖下降的同时使体质同步增强,对慢性并发症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中医认为,阴虚是糖尿病发生的实质,脾虚是糖尿病不愈的根本,血瘀是糖尿病合并症产生的关键。中药可以把养阴健脾益气活血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从而使糖尿病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治疗。使用中药可使血糖、尿糖长期稳定在正常范围。 中医药的整体调可以在降糖的同时,增强患者体质,纠正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调节胰岛素受体的数目或亲和力,以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抗胰岛素抵抗。 中药的整体调节可以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产生。糖尿病患者多数存在着血液粘滞度增高、高血脂及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这些因素,造成了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变以及重要脏器损伤的基础。中药在降糖的同时,可以通过益气活血降低血液粘滞度和血脂等,从而防治并发症。 在临床诊疗中时常看到有的病人以往口服西药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但加用中药后血糖下降;有的患者血糖控制较好,但症状明显,加用中药后症状改善或消失;现在很多糖尿病患者根据病情的轻重或单用中药治疗或中药再加西药治疗。 对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如肥胖的中老年人、空腹血糖损害者、糖耐量降低者服用中药可以降低他们最后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性。当然这时服用中药属预防和保健性质。 中医治疗糖尿病同样强调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同时强调情志舒畅,勿忧、勿怒。 中药抗高血糖的作用是弱而缓慢的,就单一降血糖的作用而言不如西药。 在治疗糖尿病时,西药加中药的与单用西药的相比,可使西药的用量下降,西药的失效期向后推延。 据统计,专用于抗高血糖的中成药己有近40种,其中绝大多数是纯中药,少数几种是加了降糖西药的,凡加西药者,其说明书中均有标示,如消渴丸。 用于糖尿病的中成药一般价格在300-600元/月,价格偏高。如经济条件好者,特别是早期、轻型糖尿病患者应在控食、运动的基础上只服用中药,对于病情较重单用中药不能控制时,再加服西药。 现将用于糖尿病的部分中成药简介如下,同时提供了药价和生产厂家,供挑选参考。

中医药治疗颈椎病

中医药治疗颈椎病 1.颈椎病的一般介绍 1.1颈椎病的概念 因软组织损伤或发生慢性退行性变化或直接外伤产生颈椎体移位,骨质增生,间盘突出,生理曲度改变等病理变化,而压迫、刺激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和颈部软组织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颈椎病。 1.1.1软组织损伤——寒冷刺激、炎症 1.1.2慢性退行性变化——强直、痉挛、钙化 1.1.3外伤 1.1.4椎体移位——不连续、滑脱 1.1.5骨质增生——骨刺、骨折 1.1.6椎间盘突出 1.1.7生理曲度改变——变浅、变直、反张 1.1.8颈神经、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软组织 1.2颈椎病的发病情况。 1.2.1最常见的病之一 1.2.2发病率高。有关资料表明: 年龄50岁以上的发病率为58%,65岁以上为75%。 1.2.3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年轻化)。30-40岁,现在也不少,甚至20岁的人亦有出现。 2.颈部的解剖: 先了解一下颈部的解剖对了解颈椎病是必要的

2.1颈椎: 有七个椎骨组成,形成向前弯曲的颈曲,椎体间有椎间盘,椎骨连接后中间形成椎管 2.1.1颈椎骨: 由椎体和椎弓形成 2.1.2椎间xx: 上下椎骨椎弓根部形成椎间孔,其中有颈神经通过 2.1.3颈椎脊突——第七颈椎脊突为骨性标志 2.1.4椎间盘6个,C1 C2间无间盘 2.1.5横突孔——椎动脉通过 2.1.6椎管——脊髓通过 2.1.7颈椎关节突关节 2.1.8颈曲正常为向前弯曲 2.1.9 C1为寰椎无脊突,C2为枢椎 2.2颈椎韧带 2.2.1前纵韧带 2.2.2后纵韧带 2.2.3棘上韧带 2.3颈部脊髓 2.3.1横径大,前后径小 2.3.2 C2——T2形成颈膨大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朱苏东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 随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均寿命的延长,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约3500万人。糖尿病可引起白内障、视网膜病变、暂时性屈光不正、眼外肌麻痹等眼部病变,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为常见。 目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世界范围内被公认为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国内报道,糖尿病发病5年内眼底视网膜病变不常见,5年后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约为25%,10年后增至50%,20年后可高达80%~9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见于患糖尿病时间较久者,患病时间越长,眼底变化的可能性越大。自从胰岛素(1922)应用以来,由于延长了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例也趋于增多。眼底病变一般多见于50岁左右,但在20-30岁患者也可见到。常双侧发病,也可仅见于单侧。其致盲的三大因素是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虹膜新生血管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相关因素 1. 糖尿病的类型和病程 I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比II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更多见。此外,随糖尿病病程加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逐渐升高。 2.血糖的控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尚无明确定论,但是高血糖肯定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原因。已经有多项国际大规模研究证实,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降低。但并不能预防而只能延迟视网膜病变的发生,而且良好的血糖控制对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在于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早期。一旦病变发展到达一个“无逆转点”,一系列体内生物化学、血液动力学、内分泌激素等作用被激活,严格的血糖控制便不再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进展起任何作用。 3.高血压的作用 高血压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作用已基本得到肯定。高血压病人由于血压长期持续性升高,血管管腔内压力增大可增加血液成分外渗进入细胞间隙,加重视网膜水肿;慢性高血压伴随慢性视网膜动脉收缩变细又引起血流减少,促使血栓形成,加重视网膜缺血,进而导致视网膜病变加重。有人认为收缩压高可加快视网膜病变的发生,而舒张压高可加重视网膜病变的病情。 4.生长激素水平 生长激素水平增高也是促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如妊娠期间视网膜病变迅速恶化,血糖控制不良可能与妊娠时体内胎盘催乳素水平增高,具有生长激素类似的升高血糖和抗胰岛素作用的活性有关。 5.其他 此外,肾脏病变、贫血、高血脂、吸烟等也被认为对视网膜病变有一定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有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有优势 *导读:目前临床上治疗白血病,西医主要采取化疗,但再大剂量也不可能100%地完全杀伤白血病细胞,所以残留的白血病细胞总是复发的根源。要想消灭残留白血病细胞,要靠中西医结合并调动人体自身免疫力。……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出了新的分型标准,即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两大类。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常见的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目前临床上治疗白血病,西医主要采取化疗,但再大剂量也不可能100%地完全杀伤白血病细胞,所以残留的白血病细胞总是复发的根源。要想消灭残留白血病细胞,要靠中西医结合并调动人体自身免疫力。机体免疫功能只能在白血病细胞低于106时才能彻底消灭残留白血病细胞,所以说化疗杀伤白血病细胞,减轻白血病负荷是必要的;但当病人体质较差或出现白血病细胞耐药时,就不能急于化疗。我们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帮助中药,中药帮助西药。 近年来,我国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白血病的疗效有所提高,小儿急淋完全缓解率在90%以上,治愈率达50%左右。急非淋M3型90%可以完全缓解,大部分病人可以获得治愈,其他类型白血病缓解率也达到80%以上。对于有些慢性白血病单纯中药治疗即

可完全缓解,并能预防急变;对于早期的慢性白血病,口服一些解毒系列汤剂就可达到一定的疗效;白细胞较高者,可以适当配合化疗。经过大量病例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有以下两点作用:1.中药配合化疗,增加化疗敏感性;中药可以对抗化疗副作用,保护正常造血功能骨髓的恢复,防止化疗药物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2.中药可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也就是说让白血病细胞按它的生长规律死亡;中药配合治疗还可以使白血病细胞向正常细胞转化,从而使白血病的治疗达到一个很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颈椎病的4种方法

颈椎病 按摩疗法 用手上下提捏患者的后颈部肌肉,从后发际到颈肩处,左右手轮换做3~5分钟,用手拿肩部肌肉3~5分钟,前后转肩1~2分钟,慢速左右转动头部1~2分钟。此法就是放松颈肩部的肌肉来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减轻或预防颈椎病。 药枕疗法 选取当归、川芎、辛荑花、羌活、藁本、制川乌、乳香、没药、葛根、红花、赤芍、菖蒲、灯心草、桂枝、细辛、白芷、丹参、防风、威灵仙、冰片、合欢花、吴茱萸各30克,研为粗末,装枕芯。每日枕用不少于6小时,连用3~6个月。此法对颈椎病有很好疗效,对高血压、动脉硬化、腰椎病、风湿性关节炎等,也有不同程度的防治作用。 中药热敷法 药用威灵仙、五加皮、苍术、乳香、没药、白芷、三棱、莪术、木瓜、细辛、黄柏、大黄、赤芍、红花、冰片各等量,研细末,调匀,加食盐和黄酒适量,炒成糊状,装入两个棉布袋中,置锅蒸热,直敷患处,以患者能够承受为度。两袋交替使用,每次30分钟左右,早晚各1次,药袋可使用数次。 内服中药

用中医治疗颈椎疾病是以温补肝肾、养血益精为主,祛风胜湿、活血通络为辅,多采用内服中药的方法,分类型进行辨证论治。中医外治法,包括中药外治法、梳头疗法、按摩疗法等,也能使患者症状减轻,疼痛消失及治愈。 颈椎病的其它治疗方法 手法治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最为明显的临床症状就是眩晕,而患椎移位、关节囊肿胀、颈椎失稳、颈肌紧张、颈椎内外的平衡失调以及其它软组织的炎性变则是会引起病人的眩晕等症状的重要病因。关节囊炎性肿胀和颈肌紧张疼痛,颈功能活动受限,常由于患椎移位,颈椎内外平衡应力失调引起,需要及时进行手法复位,纠正颈椎正常解剖关系。 牵引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是能够纠正颈椎的失稳、颈椎骨关节移位、颈椎间隙及椎间孔狭窄,解除颈部肌肉紧张或痉挛,平衡颈部肌应力,康复颈部神经血管,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功能治疗 功能治疗方法就是在手法纠正患椎旋转移位之后,积极的进行颈部的功能锻炼,来调整颈椎以及周围的组织关系,缓解血管神经的病理刺激,改善患部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松弛肌肉痉挛,

上呼吸道感染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

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概念:感冒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外感性疾病之一,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为特征。感冒又称伤风。感冒可分为两种,普通感冒为冒受风邪所致,一般病邪轻浅,以肺系症状为主,不造成流行;时行感冒为感受时邪病毒所致,病邪较重,具有流行特征。 本病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除了4-5个月以内小儿较少发病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小儿。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多见,在季节变换、气候骤变时发病率高。小儿患感冒,因其生理病理特点,易于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夹证。 西医概念: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常见病原体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Coxsackie及ECHO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RSV、腺病毒、PPLO),少数是细菌。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差异。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但由于发病率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不仅影响生产劳动力,有时还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中医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为特征。感冒又称伤风。感冒可分为两种,普通感冒为冒受风邪所致,一般病邪轻浅,以肺系症状为主,不造成流行;时行感冒为感受时邪病毒所致,病邪较重,具有流行特征。 西医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一、症状 1.普通感冒(common cold)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常见病原体为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还有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症状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咽鼓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检查可见的体征有低热、鼻腔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天痊愈。 2.病毒性咽炎和喉炎:急性病毒性咽炎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咽痛不明显。当有吞咽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咳嗽少见。急性喉炎多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疼痛,常有发热、咽痛或咳嗽。体格检查可见的体征有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有时可闻及喉部的喘息声。 3.疱疹性咽峡炎:常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为1周。检查可见咽充血,软腭、悬雍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多于夏季发作,多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 4.咽结膜热: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有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膜明显充血。病程4~6天,常发生于夏季,通过游泳传播。儿童多见。 5细菌性咽-扁桃体炎:多由β溶血性链球菌A组引起,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起病急,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检查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点状渗出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无异常体征。 二、并发症: 可并发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部分患者也可继发风湿热、肾小球肾炎、心肌炎等。 中医诊断: 1.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等症为主,多兼咳嗽,可伴呕吐、腹泻,或发生高热惊厥。 2.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 3.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细胞增加。

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神经根型颈椎病(项痹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颈椎病从词义看应是泛指颈段脊柱病变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目前国际上较一致的看法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表现 (一)、症状颈椎病中神经根型发病率最高(50%-60%)。是由于颈椎间盘侧后方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剌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临床上开始多为颈肩痛,短期内加重,并向上肢放射。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同时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动作不灵活。当头部或上肢姿势不当或突然牵撞患肢即可发生剧烈的闪电样锐痛。 (二)、体征可见患侧颈部肌痉挛,且肩部上耸。患肢上举、外展和后伸有不同程度受限。上肢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患者端坐,头后仰并偏向患侧,术者用手掌在其头顶加压,出现颈痛并向患手放射。 (三)、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及椎间孔狭窄等退行性改变征象。CT或MRI可见椎间盘突出、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及脊神经受压情况。 二、诊断标准 参照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神

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三、中医辨证分型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1.寒湿痹阻型: 辨证要点:头颈肩背疼痛,畏寒喜热,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痰瘀阻络型: 辨证要点: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休,头重眩晕。舌黯或有瘀斑,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或弦滑。 3.气血不足型: 辨证要点:头项酸痛,肩臂麻木不仁,自汗,心悸气短,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4.肝肾亏虚型: 辨证要点:颈肩不适,头胀痛,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或有齿痕,或舌干红少苔,脉弦细。 四、治疗 1、一般治疗:(1)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本病的发病机理、治疗

白血病的中医分型与治疗

白血病的中医分型与治疗 白血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恶性疾病,主要病变为造白细胞组织异常增生,全身各组织和脏器遭受浸润。常见症状有贫血和出血等。发病原因,有病毒感染、放射物质与化学品损伤、神经体液障碍(内分泌或某种代谢失调)及遗传等学说。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中的温毒、虚劳、症瘕、积聚等范围。 症候认识 一、急性白血病: 发病急,进展快,预後差。《慎柔五书》:“热劳由心肺壅热,伤于气血,以致心神烦躁、颊赤、头痛、眼涩、唇干、口舌生疮、神思困倦、四肢壮热、饮食无味、肢体酸痛、怔忡盗汗、肌肤作痛,或寒热往来”。《普济方》载:“夫急劳之病,其徵与热劳相似而得之差暴也,血气俱盛,积热内于心肺,脏腑壅滞,热毒不除而致之。缘廪受不足,忧思气细,营卫俱损,心肺壅热,金火相刑,脏气传克,或应外邪,故烦躁体热、颊赤、心悸、头痛、盗汗、咳嗽、咽乾、骨节酸痛、萎黄羸瘦,久则肌肤失烁,咯涎唾血者,皆其候也”。古籍所述,证候与急性白血病颇同。 二、慢性白血病: 如虚损中的阴虚症,骨痛如折、怔忡、盗汗、咯血、吐衄、经闭、骨蒸等等。阴虚症之怯寒少气,自汗喘气,食减无味,呕胀飧泄等,皆与白血病的症状相似。 三、其它类型的白血病: 如慢淋之淋巴结肿大,与古代文献之“瘿”、“瘤”、“痰核”相似,“绿色瘤”与祖国医学之“恶核”相似。

出血证候是白血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血证的产生与心肝脾三脏关系较密切。“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迫血妄行;损者多由气,气伤则血无以存。”而其动火、损气之源,可由外感邪气,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素体不足或病后体弱,致使脏腑失调,阴阳偏亢,气血逆乱,络脉受伤而引起。上述原因也多见于病情急性发作时的诱因。祖国医学在这方面的观察,与现代医学观点吻合。 分型与治法 我院根据57例白血病的临床资料分析,计分为六个类型,作为临床指导。 一、阴虚型: 持久发热、消瘦乏力、盗汗、口干、头痛、头昏、耳鸣、出血症状(包括鼻衄、齿衄、紫癜、视网膜出血,下同)、遗精、关节痛、咽喉炎、口腔齿龈发炎、厌食、肝脾轻度种大、舌红绛、剥苔或舌焦、脉数虚大。正虚邪实,伤及营阴,骨髓受损,内热伤津,热伤血脉,迫血妄行,治以养阴、溥热、止血。 二、阳虚型: 浮肿、便溏、头昏、乏力、自汗、肢末欠温、发麻、面白光不华、唇白、爪甲不荣、舌胖、出血症状、脉软弱无力、舌白而润、薄白苔、白细胞降低。正气本虚,毒邪侵袭,营卫失和,脾肺亏损,肾阳虚竭,治宜甘温益火,补阳配阴,“参仙八味饮”补肾益脾,补阳而不伤阴,对改善红细胞有一定疗效。 三、阴阳两虚型: 面白光或苍黑、爪甲不荣、乏力、多汗、出血症状、发热、骨节酸痛、遗精、形寒或潮热、便溏或便艰、面浮、跗肿、脉细数或沉微无力、活淡苔薄、舌尖起刺,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作者单位:410008 长沙市开福区黄勍诊所 通讯作者:黄勍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与单用西医治疗的疗效比较。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和单纯西医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总有效率83.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症状改善率对照组总有效率75.0%,治疗组总有效率94.2%,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较单纯西医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尿糖,改善血脂状况,且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总结及推广。 标签: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辩证;治疗 2型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病,多见于成年人,发病缓慢。中医认为其属于“消渴病”范畴,虽然对消渴证的认识中医学内部也有学术分歧,但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阴虚燥热,耗津灼液使血液粘滞,血行涩滞而成瘀;阴损及阳,阳虚寒凝,亦可导致瘀血内阳[1]。单纯西医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本诊所近年来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2010年笔者所在诊所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100例,均有口干症状。随机分为两组,即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和单纯西医组(对照组),治疗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42~71岁,平均55.8岁,病程1~22年,平均10.6年。对照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40~74岁,平均56.2岁;病程1~18年,平均9.2年。临床表现为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伴气短乏力、倦怠劳累、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组12例伴有高血压,21例血脂异常。对照组11例伴有高血压,22例血脂异常。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基础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控制饮食,坚持适量运动锻炼,减轻体重。同时要求戒酒戒烟。 1.2.2 药物治疗二甲双胍每日500~2000 mg,分2~3次口服。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或与其他降糖药物合用。严重

中医药治疗颈椎病

中医药治疗颈椎病 1. 颈椎病的一般介绍 1.1 颈椎病的概念 因软组织损伤或发生慢性退行性变化或直接外伤产生颈椎体移位,骨质增生,间盘突出,生理曲度改变等病理变化,而压迫、刺激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和颈部软组织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颈椎病。 1.1.1软组织损伤——寒冷刺激、炎症 1.1.2慢性退行性变化——强直、痉挛、钙化 1.1.3 外伤 1.1.4椎体移位——不连续、滑脱 1.1.5骨质增生——骨刺、骨折 1.1.6椎间盘突出 1.1.7生理曲度改变——变浅、变直、反张 1.1.8颈神经、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软组织 1.2 颈椎病的发病情况。 1.2.1最常见的病之一 1.2.2发病率高。有关资料表明:年龄50岁以上的发病率为58%,65岁以上为75%。 1.2.3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年轻化)。30-40岁,现在也不少,甚至20岁的人亦有 出现。 2.颈部的解剖:先了解一下颈部的解剖对了解颈椎病是必要的 2.1 颈椎:有七个椎骨组成,形成向前弯曲的颈曲,椎体间有椎间盘,椎骨连接后中 间形成椎管 2.1.1颈椎骨:由椎体和椎弓形成 2.1.2椎间孔:上下椎骨椎弓根部形成椎间孔,其中有颈神经通过 2.1.3颈椎脊突——第七颈椎脊突为骨性标志 2.1.4椎间盘 6个,C1 C2 间无间盘 2.1.5横突孔——椎动脉通过

2.1.6椎管——脊髓通过 2.1.7颈椎关节突关节 2.1.8颈曲正常为向前弯曲 2.1.9 C1为寰椎无脊突,C2为枢椎 2.2 颈椎韧带 2.2.1前纵韧带 2.2.2后纵韧带 2.2.3棘上韧带 2.3 颈部脊髓 2.3.1横径大,前后径小 2.3.2 C2——T2 形成颈膨大 2.3.3前角细胞发达,与上肢灵巧运动有关。(运动神经发达) 2.4颈神经 8对枕骨与C1 一对,C1以下各椎骨一对 2.5 椎动脉 2.5.1 第一段(颈部)第六颈椎以前,颈动脉分出。 2.5.2第二段(颈椎骨部) 2.5.3第三段(头部以下) 2.6 颈部交感N 2.6.1 颈上N节第2、3、4椎横突 2.6.2 颈中N节 C6高度 2.6.3 颈中间N节 C7高度 2.6.4 颈下N节 C7与第1肋骨颈之间 2.7 颈部肌肉:胸锁乳突肌、斜才肌、颈阔肌深部有前中后斜角肌、肩胛提肌、夹 肌等。 3.颈椎与脏府经络的关系 3.1 与经脉的关系:主要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手少阳、手太阴肺有 关,与其它经脉亦存在一定的关系。 3.2 与脏府的关系:与五脏六府却有一定的关系,主要与五脏关系较大 3.3 与气血的关系

急性白血病的中医治疗

急性白血病的中医治疗 陈志雄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 一、概念 急性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系统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浸润多种器官、组织,正常造血受抑制,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及继发感染等。 流行病学情况: 二、中医对白血病的认识 (一)历史沿革 病名:属于虚劳、急劳、热劳、温病、瘀积等范畴。 病因病机:正虚为本,肾精亏虚。病邪为热毒炽盛、伏气温病临床表现的类似记载:多从虚劳、急劳、贫血、恶核、咽喉肿痛等描述。 治疗:张景岳认为深在阴分、不宜温补。 预后:不良,“百日劳”之名。 (二)病因:精气内虚、温热毒邪内盛 热:温热、湿热、痰热、毒热痰浊 外感毒:热毒、温毒、火毒、瘀毒瘀血 劳倦:饥饱不节、房劳、七情所伤内伤小儿:先天不足、遗传缺陷 病位:肾、骨髓,可涉及心、肝、脾诸脏 (三)病理 正气虚弱 邪毒内蕴肾精亏虚、邪毒内蕴 血行瘀滞 痰浊凝阻骨髓受损生血紊乱 (四)关于白血病的伏气温病论 发病方式:伏气温病、邪伏少阴、由血分转气 临床症状 病程归转、预后 (五)对白血病病因病机的几种看法 因虚致病论 从传统中医理论来看,因虚致病论顺理成章。“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虚弱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而致。 因病致虚论 从临床上看,白血病以青少年发病率为高,而很多青少年发病前身体多健壮,肌肤丰满。如果说因虚致病,似乎难经解释。青少年多气血旺盛,正气充足,发病前无正气亏虚的表现,受温毒外袭后,起病急骤,热毒入髓伤血引起血瘀;由瘀血而致血不循经;同时,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而有血虚,为因病致虚。 虚实夹杂论 近年来,大多数学者从实践中总结认识到白血病既非单纯虚证,亦非单纯实证,而是虚实夹杂。本病的发病前提为正不胜邪,本虚标实,正邪斗争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正盛邪退,疾病可完全缓解;邪盛正虚疾病则复发或加重。 三、中医对白血病的治疗概况 中医药在应用单方和专药治疗白血病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尤其是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下面是中医治疗白血病的报道: 黄世林等以复方青黛片这主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60例。 张亭栋首先报道以癌灵1号配合化疗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7

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具有西药不可替代的优势。 首先,中药作用广泛,在降血糖的同时,可以降低血脂、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微循环等,从而减轻糖尿病症状,并有效地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其次,中药疗效比较稳定,作用温和持久,基本无毒性和不良反应。此外,由于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涉及全身多脏器病变的复杂疾病,中药特别是中药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种作用机制的特点,符合复杂疾病的治疗要求。在我国,运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明确指出西医学的糖尿病、尿崩症可以参考本病辨证论治。可见,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临床易将“消渴”和“消渴病”混为一谈。前者主要强调多饮、多食、消瘦之症状,包括现代医学的尿崩症、神经性口渴症状等;后者指以“消渴”为主要症状的病名,与今之糖尿病相接近。故此,糖尿病的中医病名以统称为“消渴病”较为合适。病名是对疾病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是共性和个性的复合体。对于糖尿病并发症诸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脏病、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等的中医病证范畴,应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在充分整理、分析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确定。经临床反复验证、推敲加以统一。目前糖尿病诸多并发症应分别归入中医学不同病证范畴讨论。见下表: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病名范畴 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范畴 糖尿病消渴病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秽浊、脱证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中风 糖尿病性心脏病心悸、胸痹 糖尿病性肾病水肿、虚劳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瞻昏渺、暴盲、云雾移睛糖尿病性白内障银内障、圆翳内障 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血痹、脱疽 糖尿病性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痹证 糖尿病性非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痿证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气淋、劳淋、癃闭 糖尿病性高脂血症痰证 糖尿病性性功能障碍阳痿( 男) 、阴冷 ( 女) 糖尿病性口腔病变口疮、龈肿、齿摇 糖尿病性皮肤病变痈疽、瘙痒、疖肿 糖尿病性胃肠功能紊乱腹泻、便秘、呕吐 第二,病因转化: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中医认为,消渴病主要由于禀赋不足如素体阴虚,饮食失节,复因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是一种复合病因的综合病症:病因的复杂性,导致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中医研究糖尿病

颈椎病中医治疗

颈椎病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颈椎病五法:每日或隔日中药 外敷 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软伤疾病之一,主要是因颈椎间盘退变引起颈椎骨关节、软骨及其周围韧带、肌肉、筋膜等损伤及其继发性改变如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等,刺激或压迫了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及其周围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综合征。病理分型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 颈椎病中医病名为“项痹病”。临床证候分以下4型:寒湿痹阻型,症见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痰瘀阻络型,症见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休,按之尤甚,痛有定处,夜间加重,伴上肢麻木、头晕、欲呕。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或弦滑。气血不足型,症见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

无力。脾肾亏虚型,症见颈项酸软胀痛,四肢倦怠乏力,或双下肢软弱无力,行走吃力,头晕,耳鸣。舌淡或有齿痕,或舌干红少苔,脉细弱或虚而无力。 颈椎病的中医治疗要依循“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瘀则通之,结则散之,寒则热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原则。其具体治法当根据具体辨证结果来确定。寒湿痹阻型,治以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痰瘀阻络型,治以健脾祛痰,活血通络,疏经止痛。气血不足型,治以益气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脾肾亏虚型,治以健脾益肾,温肾壮元。 针刺通络镇痛法 针刺取穴原则以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 合为主,并配合辨证结果而配合相应穴位。各型颈椎病均应选取颈椎棘突旁的压痛点及圆形或 条索状阳性反应点,并配以风池、大椎、肩井、天宗、列缺、中渚、后溪共为主穴,每次选用 3~4穴。再根据颈椎病病理分型、辨证结果、循经部位分别选穴。 分型针刺

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的治疗须知

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的治疗须知 发表时间:2019-10-24T10:47:15.49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第9期作者:陈频 [导读] 结论:妊娠高血压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其抑郁情绪,并维护母婴安全。 隆昌市界市中心卫生院 642155 糖尿病已经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当前这种疾病的患病率正在快速的增长,该疾病在致残率和致死率上也很高,导致患上该疾病的病因很复杂,这就增加了治疗的难度,胰岛素的出现虽然能够治疗,但是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因此,要想对该疾病以及其并发症进行有效的治疗,就需要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 1、什么是糖尿病? 该疾病属于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属于内分泌类疾病,其主要症状就是三多一少,该病的发病肌理就是因为各方面因素导致体内的胰岛素相对或者是绝对缺乏,还有程度不一样的胰岛素抵抗,进而让患者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糖、继发的水、电解质正常代谢受到影响,产生紊乱的情况,病变会影响全身,严重的话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2、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的治疗须知 中医以及西医治疗在对该疾病进行治疗方面可以说是存在差异的,因此,这里简单介绍下二者的不同,希望患者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在该疾病治疗中采取中医治疗方式,第一,其主要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依据相关的治疗原则,比如,清热活血、益气养阴等,对患者身体中的环境进行调整以及改善,让其代谢情况进行得到缓解。在糖尿病治疗中,降血糖是一个重要方面,而对于这方面的效果,西药相对来说要比中药的效果更好,然而中药作用缓和且效果保持时间较长,有一些中药能够双向调节,通常不会让患者产生低血糖的情况。在对患者症状的改善以及并发症治疗方面,显然中药要比西药效果好,使用中药治疗对患者来说也是没有显著副作用的。第二,该疾病的西医治疗就是利用药物对胰岛素进行刺激,增加其分泌,促进胰岛素生物活性的提升,可以对患者肠内吸收葡萄糖的速度进行降低,这样就可以让患者体内组织更好的利用葡萄糖,有利于合成肝糖原,也可以直接给患者注射外源性胰岛素。西药在降血糖方面的效果比较理想,速度较快而且效果好,能够对急性和慢性并发症进行防治,然而其也是存在不足的,特别是治疗和预防该疾病的并发症方面,效果不理想。第三,在糖尿病治疗中采取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结合的方式,就能够充分发挥出这两种治疗方式的优点,做到取长补短,高效的让患者血糖降低,改善患者的症状,对患者的并发症发生以及发展进行有效的抑制,所以,中西医结合是该疾病最好的治疗方案。在实际临床中,对于轻型和中型患者,就需要基于运动以及饮食疗法,再配合中药治疗,充分发挥出中药的优势。而对中型以及重型患者,他们的血糖比较高、病程长,那么就需要将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进行结合,用西药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配合中药,这样治疗能够减少患者的胰岛素或者是口服降血糖药物的使用量,还能够对患者机体代谢和微循环等方面进行调节,改善患者的症状,一起抑制或者是延缓合并症的产生以及发展,所以,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最好采取中西医结合。 3、如何预防糖尿病? 经常运动。这一点很重要,能够对1型糖尿病进行预防,每天运动半个小时。胰岛素抵抗是该疾病的一个主要特征,也就是说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进而影响正常利用胰岛素,但是运动就能够提升胰岛素的敏感性,能够对2型糖尿病进行预防。 控制好血压。要合理饮食以及运动来减重,尤其需要注重腹部的脂肪,这可以促进糖耐量的提升。要对高血压进行控制,这关系到病情发展。 控制饮食。要想预防该疾病的发生,就一定要控制好饮食,多食用高纤维素、低热量的饮食,常吃粗粮以及水果、蔬菜。每天最好可以吃大豆、奶类或是其制品,这样就能够补充体内所需的大多数营养素,可以补钙,每天可以摄入半斤到一斤的奶制品。 注意控制体重。腹型肥胖也是容易引发糖尿病的一个因素,特别是2型糖尿病。当前生活质量提升,胖孩子也不断增加,这也让青少年也会患上糖尿病。要想对1型糖尿病进行预防,就需要先减体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问题及答案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问题及答案 1、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答:(1)空腹血糖≥L。 (2)OGTT试验2小时血糖≥L。 (3)有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L。 (4)糖化血红蛋白≥%。 2、糖尿病患者眼科筛查时间和内容是什么 答:首次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立即进行眼底检查,未发现眼底病变者每年随访1次。有眼底病变者,应进行眼底照相、FFA、OCT检查。如只有微血管瘤者,每年随访一次。轻、中度NPDR不伴有黄斑水肿者6-12个月复查一次,伴有黄斑水肿症状不明显者4-6个月复查一次;症状明显者3个月复查一次。重度NPDR患者3个月复查一次。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通过什么手段能使9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减少失明的风险 答:提高高危人群和糖尿病患者早期筛查率及并发症危害的知晓率,通过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定期复查,控制血糖、血压、血脂达标,定期复查眼底,行眼底检查、眼底照相、FFA、OCT检查,决定DR的治疗方案,采用药物治疗、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玻切术等治疗方法,能使9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减少失明的风险。 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国际分期标准是什么 答:无明显DR:眼底无异常。 轻度NPDR:仅有微血管瘤,属低危病变。

中度NPDR:不仅有微血管瘤,病变轻于重度DPDR。 重度NPDR:具有下列任何一项(421):(1)4个象限有20个以上的视网膜出血点。(2)2个以上象限有明显的静脉串珠样改变。(3)1个以上象限有明确的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无PDR体征,属于高危病变。 PDR: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前出血。 5、重度NPDR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答:具有下列任何一项(421):(1)4个象限有20个以上的视网膜出血点。(2)2个以上象限有明显的静脉串珠样改变。(3)1个以上象限有明确的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 6、何谓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的表现 答:FFA表现为视网膜视网膜内无灌注区周围出现毛细血管迂曲、扩张的节段,或视网膜内早期的新生血管,视网膜动静脉短路等异常血管,分为芽状、发夹样环状、珊瑚树状3类。是视网膜新生血管出现的前期标志,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由非增殖期转向增殖期的重要标志,也是眼底激光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7、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国际临床分期标准是什么 答:DME不明确存在:后极无明显视网膜增厚和硬性渗出。 DME明确存在:后极明显视网膜增厚和硬性渗出。 轻度DME:后极有一定程度的视网膜增厚和硬性渗出,但距黄斑中心较远。 中度DME:后极有一定程度的视网膜增厚和硬性渗出,接近黄斑中心,但未累及黄斑中心。

主治医师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A1型题 2)

主治医师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A1型 题 2) 1、体内缺铁时最早出现的异常检查结果是 A.血清铁降低 B.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 C.贮存铁减少 D.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形态 E.贫血 2、白血病患者行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率比自身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高 B.低 C.相似 D.不一定 E.以上均是 3、ITP患者最常出现的抗体是 A.APF,AKA B.ANA,抗dsDNA C.ANA,APF

D.PAIg,PAC E.抗SSA抗体,抗SSB抗体 4、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原则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以滋肾阴、温补肾阳或阴阳双补为主 B.补肾法是治疗非重型再障的基本大法 C.兼顾健脾、活血化瘀为法 D.治疗重型再障多以清热凉血解毒法施治 E.补脾法是治疗非重型再障的基本大法 5、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症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面色白,肢寒畏冷,大便溏,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脉沉迟。其中医辨证是 A.肾阳亏虚证 B.气血两虚证 C.脾肾亏虚证 D.气阴两虚证 E.肝肾阴虚证 6、以下各项,对白细胞减少症有诊断意义的是 A.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2.0×10/L B.外周血白细胞数低于4×10/L C.外周血白细胞数低于5×10/L

D.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L E.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7、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机是 A.脾虚 B.肺气虚 C.心气虚 D.肾虚 E.肝血不足 8、Rh阳性是指红细胞膜上含有 A.C抗原 B.A抗原 C.D抗原 D.E抗原 E.B抗原 9、某贫血病人,27岁,其红细胞平均体积(MCV)为75fl,红细胞血红蛋白平均浓度(MCHC)为29%,确定该贫血性质最有价值的资料是 A.发病诱因的查询 B.骨髓细胞学检查 C.血清叶酸、维生素B含量测定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其中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学,曾在世界医学史上留下了许多辉煌的记载作出了伟大的贡献。20世纪初,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并迅速发展,使中国得以建立起自己的现代医学,与此同时中西医学的接触和交流加深了两个医学体系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一条新的医学发展道路——中西医结合开始在中国不断的扩展、发展,至今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糖尿病.消渴病的由来 公元前四百年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就记载过消渴症这一病名,据考证糖尿病在古代为帝王贵族之病多发生在肥胖多食富有者之中。世界上最早确认和治疗糖尿病的医生是中国唐代名医王焘,王焘根据其父患口渴难忍饮食大增,身上有疥疮,小便水果味,并根据其制定了治疗方案,辅以调整饮食,故父亲病情得到控制。他把这些经验写到《外台秘要》一书当中,这是世界最早的医学记载。 古代埃及:公元1550年人们在法老王贵族墓群里发现了一张珍贵的莎草纸古抄本,里面记载了多种贵族疾病,其中包括一种叫多尿的疾病,并对这种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直到17世纪英格兰医生才终于发现甜尿这一事实把这种病命名为Diabetes。 一百年以后,英格兰医生才进一步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血清竟然同尿液一样含有糖分,这一发现糖尿病是单纯脏器病变所引起疾病的理论被改变了。

1788年英格兰在一起意外事故病人救治过程中,发现胰腺损伤竟然可以引起糖尿病。 二、发病率 我国80年代初患病率0.67%,而在1996年已经增长到3.67%而到2009年我国城市人口中,成年人患病率已达9.7%,目前糖尿病发病率约为5%,糖尿病人数仅次于印度,世界第二,糖尿病前期德患病率为15.5% 糖尿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但从来没有象当今这样有如此高的患病率,以及惊人的增长速度,其致死及致残率已成为世界医学家棘手的问题,每年世界各国耗费巨资对此进行研究,由于其病因的复杂性,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自从1921年班替从动物胰腺提取出来胰岛素,从而给糖尿病人带来了可以生存下去的希望,目前已有人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问世,但仍未有突破性的进展只有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治疗才能更有效。 三、糖尿病发病原因 1、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 在公元400年-500年《皇帝内经》在解释消渴病何以得知时曾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300例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300例分析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同类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痛点阻滞,臭氧注射为主,配合牵引、中药、西药、针灸等方法,治疗颈椎病300例。结果300例颈椎病患者中,神经根型颈椎病56例,有效率为96.4%。颈型124例,有效率为99.2%。脊髓型18例,有效率为83.3%。混合型102例,有效率为98.0%。特别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非手术治疗比手术治疗安全。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患者痛苦小、效果快、疗效满意,易为患者接受。 标签:颈椎病;中西医结合;痛点阻滞;臭氧注射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2004年以来采用痛点阻滞、臭氧注射为主,配合牵引、中药、西药、针灸等,综合治疗颈椎病患者30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00例患者中,男180例,女120例,年龄15~72岁。35~55岁占80%,病程2 d~15年。患者分型:神经根型56例,颈型124例,脊髓型18例,混合型102例。 1.2临床表现 ①症状:颈肩背部酸胀不适,疼痛,沉重感及麻木,头痛或偏头痛,颈性眩晕。甚者四肢无力、心慌胸闷、恶心呕吐。病程或长或短,部分患者有外伤史。 ②体征:颈部活动受限,常伴有颈丛、臂丛或椎动脉刺激压迫表现,压颈、旋颈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阳性,部分患者颈项区常扪及痛性结节或条束状痛点等。③X光线可见,颈椎生理曲线增大、变直、甚至后凸,椎间隙变窄,椎体不稳,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或骨刺形成,寰枢关节张口位显示枢椎齿状向一侧偏移,项韧带钙化和后纵韧带钙化等。300例患者均摄颈椎X片,其中90%患者的颈椎均有不同程度的体征性改变。如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颈椎棘突偏歪,椎间孔失去正常的卵圆形,椎间隙变窄,韧带钙化等。 1.3治疗方法 痛点阻滞[1]:主要采用颈椎旁、椎间孔区阻滞,常用部位有:椎间孔、颈椎横突、项韧带区、颈椎椎旁肌、枕下三角区、斜方肌、肩胛骨内上角、肩胛骨腋窝缘、肱骨结节沟综合区、肩胛附件综合区。药物配制:曲安奈德混悬液5 mL,2%利多卡因注射液5 mL,维生素B12注射液2 mL,当归注射液2 mL,加人注射用水至20 mL,每次根据阻滞部位选2~10 mL药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