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评记录】《现代交通真方便》_品德与社会_小学_康振山_2137005556

【观评记录】《现代交通真方便》_品德与社会_小学_康振山_2137005556

【观评记录】《现代交通真方便》_品德与社会_小学_康振山_2137005556

泰山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

高新区万福中心校刘寨小学康振山

《现代交通真方便》观评课记录:

观课老师:李北平杜丽洪雅宁

李北平:康老师这节现代交通课讲授的还是很成功的。

首先,康老师通过提问题“去你姥姥家,怎么去呢?”再通过学生回答自然地导入到了教学课题,简单明了自然。

其次,康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极其透彻,抓住了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导入课题后,康老师采用四则谜语进入教学主题,抓住了孩子们喜欢猜谜语的心理特点,通过孩子们的

猜、说,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第三,康老师使用了分组讨论法,师生互动,巡视指导非常到位,学生畅谈自己发现的巨大变化,非常热烈,且过渡自然。

杜丽:康老师成功地使用了对比法。课件显示了古代举子进京赶考图与现代人进京旅游图出行方式,让学生很容易地感觉到:古代人进京不容易、太慢、太落后、很不方便;

现代人进京很容易、很快、特别先进,很方便。康老师还成功地使用了评测练习,既

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把所学知识转化成了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本节课,康老师涉及的知识容量很大,占用的课堂时间多,让学生畅谈收获时,几乎没有了时间,让学生回家后,把自己的收获讲给爸妈听,这种方法是可取的,不妨碍

教学效果。

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活跃,环节紧扣,起伏跌宕,过渡自然,声情并茂,处处打动学生

的心,效果极佳。

洪雅宁:康老师的教学目标符合课标要求,符合学生实际;教学内容科学、系统,体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重点突出;教学程序的设计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实用性、训练得当、效果很好;.教学使用了标准的普通话,语言清晰、准确;板书工整、精当,教态亲切自然,仪表端庄大方,举止稳重文明。

2019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全册评课稿

2019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全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 1 开开心心上学去 2 拉拉手,交朋友 3 我认识您了 4 上学路上 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 5 我们的校园 6 校园里的号令 7 课间十分钟 8 上课了 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 9 玩得真开心 10 吃饭有讲究 11 别伤着自己 12 早睡早起 第四单元天气虽冷有温暖 13 美丽的冬天 14 健康过冬天 15 快乐过新年 16 新年的礼物

2019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全册评课稿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 1 、开开心心上学去评课稿 这是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单元的第一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比较幼儿园与学校生活的差异,感受到角色转换带来的快乐;学习了解新环境的方法;初步尝试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2、知道爱护书本的重要性:了解学校的有关设施、设备;懂得学校与幼儿园生活、学习的不同。体验上学的快乐,体验作为一名小学生的愉悦和自豪。- - 年级学生刚入学,他们对小学生活既充满好奇、渴望,同时又存在很多担心和疑虑。学校生活到底怎么样?与幼儿园生活有什么不同?.上学有意思吗? 老师、同学会喜欢我吗?带着这些好奇、疑问、孩子们走进了学校的大门,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形式,帮助孩子消除疑虑,引导孩子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感受到上学的快乐,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开始新的生活。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是这样做的: 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说出内心真实感受。“爱新书,爱书包”是学生入学后经历的- -件大事,让学生看图,回想领新书的情景,说出内心的感受,学生不约而同地表达出高兴、激动的情感。再让学生讨论:书对我们学习有什么帮助?你是怎么和新书交.上朋友的?怎样保护好书?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爱护书本的重要性,知道爱护新书的方法,懂

品德与社会评课稿

品德与社会评课稿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

品德与社会评课稿 老师执教的《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不乱扔垃圾》;《远离危险》几节课。下面我就说一下观看这几节课后的一些小感想。首先,《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一节课,这一节教师准备充分,形式多样。学生学有所得,受益匪浅,既提高了认识,又学会了技能。整个教学设计很有特色,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创造性地得用教师本身,效地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益。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到位,课堂十分活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得轻松愉快,真正做到感情真、体验深、目标明。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科学为依据、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特征,突出了新课程的理念,让人耳目一新。 活动目标在整个活动中体现得很好,全部活动都围绕着目标在开展,每个小活动的目标都清楚、明确,且相互衔接得十分流畅,力图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眼睛的重要性和科学的用眼方法,纠正不良的用眼习惯等;在活动过程中,开放性地利用教材,并有针对性地将之与有关资料结合,扩展了教学内容。如将教材与反映全国、全省和东营市的中小学生视力情况的数据结合,与班上视力不良学生的人数结合,有利于拉近视力问题和学生的距离,加深教学内容的现实感、紧迫感;注意归纳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能够掌握要领。如在和学生谈论了预防近视的话题后,用一首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的儿歌巧妙地把要点加以总结;重视实际地提高学生必要的技能,而不是停留于口头议论。如别开生面地和学生共同动现场面对面地指导,让学生明确了做眼保健操的程序和动作要求;注意把课上课下连接起来,而不是认为上完课就是活动的终结。 其次,《不乱扔垃圾》一些想法。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真是让我受益非浅,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利落、有趣。首先在导入上张老师利用自己的家乡荣成的美丽风光带给大家一种精神享受,然后又利用被污染后的画面让大家通过对比的方法来感受垃圾带来的危害;继而让学生思考应怎样处理垃圾/处理垃圾的方式可分为三种:可回收垃圾/不可

道德与法治《安全记心中》评课稿

道德与法治《安全记心中》评课稿 听了卢国超老师所上的道德与法治《安全记心中》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卢老师首先从平安出行知识点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导入新课。整堂课以安全常识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是一节很成功的常规课。纵观整节课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学习: 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教学素材,这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本节课卢老师选取常见的生活安全素材,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安全常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哪些行为是有危险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学生躲避危险的能力。 二、情境材料选用精确。 课程标准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学会把日常生活场景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实际生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卢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确”。主要运用图片、事例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自觉躲避危险的意识。 三、教学理念体现明确。 这节课,立足于“安全第一”,卢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卢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四、教学方法采用正确。 教学方法的选择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本节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

品德与社会《你是我的好朋友》评课稿

品德与社会《你是我的好朋友》评课稿 教学内容: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一文。 评课内容: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虽然今天天公不作美,阴雨绵绵的!但是能够与各位大朋友一起交流,我觉得是我们开化这个团队的荣幸,所以心里还是暖暖的。综观刚才的课堂教学,给我感受最深的便是老师创设的这五个活动,以及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活动体验、活动感受、活动感悟。其实,不仅这节课如此,我们在一次次的磨课中都有这种感受。不过这次,常山实验小学学生们的活动体验更精彩,活动感受更深刻。我们之所以这样设计,其理念就来自:以儿童的主体参与为主,让儿童在自主活动中感受、体验、感悟,获得认识的提升,情感的升华,从而完成道德的自我建构。 下面我们不妨再来回顾一下,看看我们的执教者在刚才的课堂上是如何通过促进学生的活动体验,来落实我们之前预设的教学目标的。 1.真情对对碰 设计“真情对对碰”这个活动,目的是很明确的,那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朋友之间是要多沟通,多交流,多谈心的,这样才能增进彼此的了解,加深彼此的友谊。从现场学生回

答的五个问题来看,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交往中,彼此是比较了解的。而通过老师采访默契星多的小朋友,学生的回答更是告诉我们,他们已经通过这个活动感受到了朋友之间是要多沟通,多交流的。有的学生说:“我和我的朋友家住得很近,经常一起玩。”有的学生说:“我和朋友之间接触的时间很长。”还有的学生说:“我们经常在一起做作业,我不会的他教我,他不会的我教他。” 2.吃枣见友情 “吃枣见友情”这个游戏学生非常乐于参与,积极性很高。能够在课堂上吃枣学生是很兴奋的,但是要按照游戏规则去吃也是很不简单,我们看前面到讲台前的那个学生,无论如何也吃不到枣。然而有了朋友的帮忙,却轻而易举地吃到了枣。如果教学仅到此为止,那就是为吃枣而吃枣,其活动效果是浅层次的。更深层次的是,我们安排了一次让学生表露真实心声的采访活动,当我们老师问到:“你是怎么吃到的?你觉得味道怎么样?仅仅是枣本身的甜吗?还有什么甜?”时,学生的回答让我们震撼,有的说:“朋友喂我吃,我很快乐!”有的说:“朋友给我吃枣,我有一种暖暖的味道!”还有的说:“朋友之间的友情真甜蜜!”在这样的活动体验中,学生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真实的告诉我们,他们已感受到了友情的甜蜜和友谊的可贵,进而体会到了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品德与社会课《地球的烦恼》评课稿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旋律 ——评周凤英老师执教的品德与社会课《地球的烦恼》 评课人:上饶市逸夫小学於德芳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聆听了周凤英老师执教的《地球的烦恼》一课,好似在我们每一个地球人心中都敲响了警钟:地球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煎熬,而我们人类却是间接的始作俑者!周老师为六(1)班孩子呈现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品德与社会课,也为我们在座的品德老师呈上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作为人类的我们如何帮助地球消除这些烦恼?”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本节课的教学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一要求,周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环相扣且层层递进,学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着洗礼,良好的行为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我将整节课的教学特点概括为“简洁、巧妙、灵动”三点。 特点一:简洁 “导入课题,简洁明了。”开课伊始,周老师从地球切入,请学生说说对地球的了解,接着紧扣地球的自然美景配以深情的介绍吸引学生注意,提升学生对地球的喜爱之情,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情感认知,也为揭示课题巧设伏笔,最后话锋一转,呈现受伤的地球图片导入课题,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的导课简洁明了,却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主线清晰,目标明确。”本节课,周老师紧扣“烦恼”这一主题展开教学,感知烦恼——了解烦恼——解决烦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地球有哪些烦恼,这些烦恼产生的原因,了解人类对地球做出的伤害,升华学生保护地球的情感。 特点二:巧妙 “图片妙用,了解烦恼。”《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虽然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地球的烦恼,

思品课的评课稿(共11篇)

篇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评课稿 初中思想品德课评课稿 朝阳中学林燕 2011年10月25日上午,朝阳中学到新江中学就行支教活动。我听了一节九年级思想 品德课《中华文化》(田锦蓉老师),听了之后我受益匪浅,觉得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下面我着重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 一、评教学目标: 田老师能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课中能紧紧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去 选取材料和开展活动。如活动“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分析中华传统美德”的设计都体现这 一点。 二、评教学重、难点: 田老师借助新教材提供的平台,根据初中生好奇善动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有条理、轻松 愉快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了重难点,基本达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 三、评教学方法: 田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学中将讨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 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融为一体,通过观看图例、情景分析等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扩大了知识容量,使学生在一节课中掌握或接触了更多的知识。 四、评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中,田老师创设情境,通过复习八年级上册《多元的文化地球村》引出主题,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兼顾了复习与新课的关系。 2.田老师在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这方面做的比较好。她 能围绕学习目标,出示了精心设计的六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教材,学生的阅读要图文结合,边读边思,读不懂的地方可以作出标记。 3,田老师能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内基础知识与课外热点相融相通,坚持理论联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真正让学生走向社会,把时事请进课堂。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展开有效的学习,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体悟,激发学生 关注社会现实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很轻松的理解了中华文化的影响。例如用热点“玉树地震”揭示中华传统美德课题,引发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田老师因势利导、引入新课的学习,为后面的活动做好了铺垫。 以上是我认为田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所呈现给我们的闪光点,更是值得我们所有教师学习 的地方。下面就不足之处提几点本人的粗浅认识: 1.个人认为导入新课部分如果能紧凑些就更好了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评课

听课记录 执教人:杜润好科目:政治 年级:八年级 课题:《国家权力机关》 场景:观看视频 前些日子,我观看了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国家权力机关》教学视频,杜润好老师整堂课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生活化情景,将学生引入到一个主动探究知识、积极参与课堂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教学思路清晰,语言精炼、准确,重点突出,紧密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教学,既有效地实现了学生双基训练又重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是丰富、深刻、流畅。具体表现为: 1.教学理念体现新课改 整堂课教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积极创设合理、生动的生活化情境,设计驱动性的活动,营造和谐激情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既给学生搭建开放平等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与合作,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

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彰显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教学目标意识较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还在于老师目标意识强。这节课学生应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教师心中有数;对难点、重点、关键了如指掌。从课堂上看老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从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和认识规律出发,确定科学具体的“三维”目标,以提高自己对国家权力机关的认识 , 自觉热爱国家权力机关。增强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崇敬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以提高对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国家权力机关的认识。明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关体系中的地位。能够辨别区分人大的职权为能力目标。以知道人民怎样当家作主 , 认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知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识记和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识记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为知识目标。老师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地位,人民怎样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分别作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准确科学。整堂课的教学自始至终围绕目标设计安排,教学目标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都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复习导入,为实现目标铺设了桥梁;新课开始前,提出目标,有的放矢;新课教学中,步步引导达到这个目标,教学评价科学民主,“三维”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并达成。 3.教材处理精心合理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主张教师“用教材教”,反对“教教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评课稿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我们不乱扔》评课稿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第10课介绍了我们不要乱扔垃圾,要爱护公共环境,从不同的角度、空间,教育学生注意保持公共环境的卫生,特别是我们学习、生活的环境卫生。 在本次活动中,根据统编教材的精神与理念,把表达与表现有机的进行整合,为孩子们创设了条件,使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树立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尊重孩子,把孩子们自己发现的问题交由孩子们自己解决,大家各抒己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表达表现自己的认识,让孩子与老师,孩子与孩子,孩子与环境发生互动,互相学习,互相感染,真正发挥了幼儿学习主人的作用,使孩子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得到了提升。秋天到了,家长都会带孩子出去秋游,这样让我们天真可爱的孩子也知道爱护环境,王老师以王勇和他同学的行为做为切入点,让学生明白在秋游活动应该如何爱护环境,让环保意识深入学生心中。还特意设计了一项垃圾分类活动,让学生认识不同垃圾的标志和概念,让学生知道垃圾分类的好处,引导学生垃圾分类。尹老师的课有以下特点: 对比感受,突出“整洁环境”的优势 低年级的学生缺乏抽象思维,具体可感是他们认知这个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图片观察,发现宁波市的美景离不开环境的整洁保护。通过可可小爱带领大家去的地方的照片对比,让学生体会干净的地方带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谈自己的体会,真实的展现普通孩子

对整洁的内心需求。 故事深化,凸显“如何做到不乱扔”的方法 通过讲“王勇”的故事,老师力在引导学生掌握怎样做,才是“我们不乱扔”的正确方式。但是在上课过程中,王老师对这一块的把握又加入了垃圾分类的视频,但是从方法上引导稍微弱势了一些。如果能通过师生互动,提炼一些方法作为板书,可能会学得更有增量。如:主动扔进垃圾箱,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把垃圾扔对垃圾箱等。这样学生就有了可行的方法。对之后“我们不乱扔”有具体的指导意义。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知识,更要重视方法的指导。生活能力的提升才能品德与生活的最终目的。 因为这是一节习惯养成为目的的课,因此,更需要在课后有所习惯养成的延伸。教师若能设计一下课后指导行为,评价策略的话,会更有效。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李方方 听了顾志刚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二、情境材料的选用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三、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

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四、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我长大了》评课稿

有序有神有生有色 ——《我长大了》评课稿 老师上《我长大了》这一课,从上课前几周的准备,到接到通知后的磨课,再到正式赛课,我参与了整个过程。经历过优质课比赛的老师肯定都深有体会,这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过程。 结合磨课经历,我就这堂课谈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老师这一堂课层次清晰,设计巧妙,实效性强,教师的语言充满童趣,使凝固的教材文本演化成了生动的课堂,让我们惊喜的看到,孩子们已走进文本,做到回归生活,体验深刻,我想用几个词来评价这一堂课,那就是:有序、有神、有生、有色。 一、层次设计,匠心独具——有序 有序是指,采用板块方式进行教学,板块之间的过渡紧凑、自然。教学思路清晰,结构建构合理。 1.板块设计有层次 老师这一课,设计了了四个非常清晰的板块:第一个板块,体验成长的神奇,第二个板块,体验成长的快乐;第三个板块,学会感恩的快乐,第四个板块,放飞心中的愿望。从体会自己在生理上的不断长大,到体会长大真正的含义,每一板块层层递进,由浅入深。最后的把心愿卡贴在风筝上,放飞心中的愿望更是匠心独具。 2.情感提升有层次 在课堂上钱老师数次让孩子们大声说“我长大了”,细心的老师已经听出,其实每一次孩子情感的表达是不一样的: 在感受生理上的长大后,是“让我们大声的说——我长大了!” 在感受小伙伴的快乐后,是“让我们一起快乐地说:我长大了,长大真好!” 在展示学会了许多本领后,是“让我们起立,一起竖起大拇指自豪地说:我长大了,长大了真好!” 在交流如何为父母做些什么后,是“让我们深情地对爸爸妈妈说:我长大了,长大真好!”

每一次情感的表达都是紧密结合每一环节的体验,精心设计。 二、精心活动,绽放活力---有神 有神,就是课堂特别有“精、气、神”,不沉闷。简言之就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钱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多种教学形式,精心设计活动活动,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参与起来”。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间教与学的沟通和交往的多维活动,教学设计重在设计儿童的活动,在活动中体现儿童的主体性,突出儿童的个性,解放儿童的创造性,“告诉我,我会忘记,让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加,我会理解”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品德与社会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感受。在本课中,钱教师将活动巧妙引入课堂。) 1、形式多样,活动有效 课堂教学活动应是师生有效、高质量的多项活动,作为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学活动、情境,刺激维持学生的有效活动,生活贴近儿童,深受学生喜欢。如,在课一开始教师像魔术师一样揭开蒙着红布,那些五花八门的婴儿用品极大地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簇拥着,摸摸这个,玩玩那个,爱不释手,以及后面的“读读出生证”“穿穿儿时的小衣服”这些活动都勾起孩子们的回忆,让孩子们非常专注地、努力地回忆自己成长的点滴。那是个快乐的情景,在课堂能这样回忆成长真正令课堂生动起来。不仅前半节课这样,后面“展示自己本领”也充分展示了这一点。记得课堂上,一个小女孩擅长舞蹈,教师随即让她当场表演,精彩的画面另人难忘。 由学生喜爱的活动作引领,课堂成了师生交往的舞台。 2、教师融入活动,成为活动的一员 活动过程中,钱老师重视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教师在课堂上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活动因有教师的参与才会有向心力,凝聚力,如课堂上,孩子们兴奋地触摸婴儿用品时,钱老师并没有站在一旁,而是融入孩子们中间,“你是不是特别喜欢这个啊?”“你小时候玩过这个么?”“如果你特别喜欢就把它带回位置上去吧”。再如,在比赛这衣服的环节,钱老师成了裁判,兴奋地与孩子们一起加油,孩子们完全融入在了比赛的快乐之中。这样的品德课,才是师生共同上演的生动的“人生”戏,更应是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

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做个快乐鸟优秀课例及评课稿

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做个快乐鸟》优秀课例及评课稿 将现实生活融于课堂教学活动中──观《做个快乐鸟》课例后感 四川省宜宾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徐卫 大家都知道,“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是我们《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实践这一理念呢,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对生活中的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情景进行提炼,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模拟体验,认识和感悟出生活中正确的道德取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线教师们更进一步将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紧联系了起来,不再只限于对生活资源的模拟利用,而是把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活动融为了一体,北京市海淀区永泰小学的邢智慧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学期《做个快乐鸟》(见人教网视频资源:https://www.doczj.com/doc/352031506.html,/pdysh/jszx ... XX0602_256019.htm)一课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

试,虽然它的深度还可挖掘得更深,但已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值得我们探讨的范例。 在这节课中,教师不但通过课前“烦恼袋”收集,并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大家帮助同学消除烦恼。而且在揭示为别人解除烦恼的同时,自己也会感到快乐的道理后,还通过读表扬信的形式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对别人的影响特别是给别人带去的快乐和幸福。这是本课在设计上的最大的闪光点。 第一封信是一同学写给齐可昕的:“齐可昕,你还记得吗?我在一年级的时候,手指流血了,你主动给我一张卫生纸和一块手帕,我到今天都非常高兴,我要向你学习,也把快乐送给别人。”我想,这是一件多么小的事呀!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了,齐可昕同学可能早就忘了。当他得知别人至今还记着自己曾给予的微不足道的帮助的时候,他的内心会有多大的震动啊。可惜,火花是点着了,教师没能让它升华为耀眼的光焰,如果邢老师再让齐同学谈谈听到这封表扬信后的内心感受,让孩子们体会到也许你对别人只是举手之劳的帮助,却可能换来别人一辈子的感激,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呀!同样,

品德评课稿--我的一家

《我的一家》评课稿 今天秦老师执教的第五册《品德与社会》是第一单元中的第1课《我爱我家》。《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同学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我的一家》这一课的内容集开放性、综合性、情感性为一体。教材以同学最熟悉的家为切入点,引导同学在了解家庭构成的基础上,体会家庭如同大树的根基,是“我”健康、快乐生长的源泉。这节课中,秦老师打破单一、呆板、严肃的课堂模式,努力发明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所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都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让同学学得主动,学得自然,学得快乐,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有以下亮点。 1、教学的设计、教材的二次开发、符合学生的特点。秦老师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了这节活动课,内容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贴近学生,真实而又亲切。整堂课采用生活探究方式,使学生兴趣高涨。课本不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载体,学生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教学原则。 3、课堂给了学生发展的空间。学生在用心体验、真情表白之中,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在这一方面秦老师都做得比较好。给予了学生更多人文的关怀。学生在思考、交流、体验中得到了感情的升华。 4、本节课所设计的五个问题,恰到好处,精妙之至。例如你和家人最爱做的事情是什么?设计这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了解父母的兴趣爱好,同时也让学生回忆自己是在爸妈的关爱下成长。有如你和家人之间发生的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3、你觉得爸妈的工作辛苦吗?让他们知道父母的不容易,父母为家庭付出了很多。 金无赤金,本节课不足之处是教师对学情的关注度不够,评价的力度不够。这是本节课两个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这节课应该算是较好完成了教学任务,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尝试。

品德与生活评课稿

品德与生活评课稿《相信我能行》 (2013-09-26 23:37:24) 转载▼ 标签: 教育 李娜老师执教的《相信我能行》一课,是三年级《品德与生活》课本第一单元的第四个主题。教学中李老师能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系列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思想,体现了教育教学新理念。整节课层次清晰,设计巧妙,实效性强,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使凝固的教材文本演化成了生动的课堂,让我们惊喜的看到,孩子们已走进文本,做到回归生活,体验深刻,帮助学生排除烦恼,战胜胆怯,自卑的心理,逐步铸就学生相信自我、展示自我、敢于大胆尝试的良好品质。纵观本节课我认为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体现了课程价值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心理品质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自我发展为目标。《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新的综合课程,在课程价值上具有多元性,注重道德行为和意志品质的构建性,侧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体验。《相信我能行》一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排除烦恼,战胜胆怯、自卑的心理,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的能力,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经历,懂得只有相信自己,敢于表现自己,时刻给自己加油,才能使自己得到锻炼的道理。教学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图片展示等,再现生活情景,谈议结合,分析原因,追溯危害,让学生达到学文明理的目的,如:开课时,教师用两种方式问好,情境创设新颖独特;课尾舟舟指挥图片的启发、引诱,以及教师个人的亲行、亲历,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现象,把学生引入生活中,使学生入情入景,明白其中的道理。 李老师能从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 新课程理念。从时间观念来看,李老师能合理支配时间,开头简洁直奔主题,谈话精练,环节紧凑,其目的是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多学多思多动多练,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学生品德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的源泉。李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丰富思维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参与起来”,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说、主动议、主动探究,我们看到了学生愿意展示自己,有意识地给自己加油,充满自信的话语和行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学是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在课堂中,李老师善于“煽情”,能挖掘演绎教材内蕴的情感,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内在的情趣,鼓励学生体验情感,使学生情绪处于主动、积极、兴奋、活跃、稳定、持久的不同状态之中。情境创设比较到位,“煽情”恰到好处,学生有了情感体验,自然就有话说,这是教师空洞说教无法做到的。尤其是学生在朗诵诗歌《我能行》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拓展了“行”的内涵。学生的认知情感得到了深入,心理品质得到了拓展,思想意识得到了提高。 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层层深入,由个体到集体,上升到社会,让学生在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活生生的体验,它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为来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去进行积极的道德构建,使学习过程成为有意义的生命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随着体验的日益丰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得到了不断的升华。 二、努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完成的教材。在教学中,李老师为学生提供话题和范例,凭借这些话题和范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认知和经验、情感和体验。李老师的教学设计颇具匠心,能创造性地活用教材。《相信我能行》一课是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的能力。课前教师用独特的问好方式,来引导学生,感受自信与自卑两种心理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接下来以教材中人物甜甜和丁丁的具体表现展开讨论,从讨论中使学生明白只有相信自己、敢于表现自己,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不难看出,本课设计的思路很清晰,教师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把握教材要旨,洞悉和分析“学情”,从而制定出既新颖又实际的教学实施方案,因此,显得课堂的实效性很强。在情感与认知的基础上,

【强烈推荐】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道德与法 治课评课稿 李方方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二、情境材料的选用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三、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

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四、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数学评课稿

品生社评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们知道 《品德与生活》是一们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 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 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纵观本堂课,视频中的授课 老师通过等教学活动,围绕着《》这一主题,激发孩子在课堂活动中将 情感转化为行动力,促进学生。教学思路层次清晰,一 气呵成。整节课中,我们能够被授课老师的智慧所折服,能够被孩子们的活 跃的参与度所吸引。特别值得我学习的有以下几点:一、生活认识的源泉品生 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能够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截取学生生 活中片段,如:二、学生课堂的音符 我们知道,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也是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才 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不过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课堂中,教师以学生 的需要和问题出发,设计了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此外教师的评价语: 三、活动(实践)感悟的列车 活动是本课程教与学的基本形式,这位老师创设了四、开放空间的妙用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堂从教师拓展到到家庭、社会。如: 从而让儿童 五、引导神奇的魔法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好差相差20倍。可见教师的引导是多么的重要。课堂中教师注意聆听儿童发言,并根据教学目标,巧妙引导。如纵观品德课程,让我们明白品德课堂不同于其他课程。他应该是“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撞动另一个灵魂。”只有当我们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引领他们去享受生命成长的绚烂,儿童才会在生活中萌芽,在课堂中飞扬,我们的品德课教学才会流光溢彩。总而言之,视频中的教师能够较好地落实教学目标,体现了良好的教学素质,学生情绪饱满,是一节扎根于生活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也是一节提升学生道德情感的课堂。 以上是我个人对本节课的一点思考,不对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1篇二:小学数学评课稿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杨老师同上《分数的初步认识》,她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思,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道德与法治《我学习,我快乐》评课稿

《我学习,我快乐》评课稿 本次听了赵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我学习,我快乐》一课。这节课,我觉得孩子们就给展示了他们不一样的风采,而师生完美的配合,为我留下深刻印象。现在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听课体会: 从内涵方面来说,《我学习,我快乐》这节课始终洋溢着快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孩子们首先从展示自我的“才艺大比拼“活动导入新课的学习,孩子们有的表演相声,有的表演古诗,有的展示魔方的还原,孩子们精彩的节目给听课的老师和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表演相声的同学以其幽默的谈吐给大家带来阵阵欢笑,表演古诗的同学以其饱含激情的朗诵让孩子感受古诗的魅力,表演魔方的同学在极短的时间内让魔方还原六面,更是让大家瞠目结舌,佩服不已,大家在丰富多彩的才艺展示中感受孩子们各自成长的幸福、进步和自豪的情感,学生的表现积极向上,教师所采用的评价方式是采取了让孩子们夸一夸的方式,让大家对表演的同学进行夸赞,孩子们听到夸赞之后,就产生了快乐、激动、兴奋的情感,从而为本节课以后的开展调节了一个良好的情绪和感情基调,也就自然而然的导入了课题《我学习,我快乐》 这节课,我觉得教师做到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始终洋溢着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因为我教师创设了一个人人参与的学习交流的氛围,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每个孩子在教学中都始终洋溢着积极参与的热情。本节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始终有效融为一体,学生的交流没有流于形式,参与面广,几乎每个孩子都参与

了课堂发言,而且孩子们也是有感而发。 这节课,教师的多媒体的使用比较合理,本节课,没有过多地使用媒体,而是恰如其分的利用了多媒体的有效性来辅助教学,教师精心选择的视频,更是为孩子们以后的生活导向,引导孩子联系生活,回归生活指明了以后学习的方向,正像有的孩子说的那样“孝敬父母,从现在做起”,“帮助别人,举手之劳”,孩子们能够从那些视频中学习到学习做人,体会到文明,感悟到帮助别人的快乐,这样的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目标就是完美的落实了。 教师善于抓住课堂的偶发事件进行合理教学,作为教学资源,比如,在辨析导行的环节中,教师在引导孩子判断应该学什么,不应该学什么,孩子都热情参与着,可是有一个孩子却不小心折断了尺子,制造了课堂的小意外,教师就抓住了这样的小事件,顺势引导孩子应该向认真发言、积极举手、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学习,而不应该向违纪的学生学习,学生不仅从画面中理解到了如何做,更学习到了在班级、在现实中我们应该如何做。

品德与社会课《地球的烦恼》评课稿

——评周凤英老师执教地品德与社会课《地球地烦恼》 评课人:上饶市逸夫小学於德芳 尊敬地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聆听了周凤英老师执教地《地球地烦恼》一课,好似在我们每一个地球人心中都敲响了警钟:地球正遭受着前所未有地煎熬,而我们人类却是间接地始作俑者!周老师为六()班孩子呈现了一堂别开生面地品德与社会课,也为我们在座地品德老师呈上了一个令人深思地话题:“作为人类地我们如何帮助地球消除这些烦恼?”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地情感体验,形成积极地生活态度,养成良好地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地能力,掌握必备地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本节课地教学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一要求,周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环相扣且层层递进,学生地情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着洗礼,良好地行为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我将整节课地教学特点概括为“简洁、巧妙、灵动”三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特点一:简洁 “导入课题,简洁明了.”开课伊始,周老师从地球切入,请学生说说对地球地了解,接着紧扣地球地自然美景配以深情地介绍吸引学生注意,提升学生对地球地喜爱之情,既尊重了学生已有地情感认知,也为揭示课题巧设伏笔,最后话锋一转,呈现受伤地地球图片导入课题,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究地欲望.这样地导课简洁明了,却紧紧扣住了学生地心弦,为后面地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主线清晰,目标明确.”本节课,周老师紧扣“烦恼”这一主题展开教学,感知烦恼——了解烦恼——解决烦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地球有哪些烦恼,这些烦恼产生地原因,了解人类对地球做出地伤害,升华学生保护地球地情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特点二:巧妙 “图片妙用,了解烦恼.”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地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地生活经验.”虽然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地球地烦恼,但是周老师在教学时并没有局限于教材,而是巧妙地利用搜集地图片,合理地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归类,在学生对教材已有认知地基础上,进行感官地拓展,化静为动,此可谓第一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巧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地烦恼后,周老师适时出示了一封“地球爷爷地信”,当学生们聆听了地球地心声后,巧妙地引入下一个“巧嘴你来辩”地情境,看似简单,实则别有用意,变枯燥地接受学习为学生自发地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兴趣,此为第二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音乐渲染,妙托情感.”整节课下来,我们不难发现,周老师在教学时多次使用了音乐渲染,导课时舒缓柔美,感知烦恼时悲伤凄凉,小组合作时轻松自然,升华情感时却是那么地悲壮震撼!细细想来,周老师地这一设计颇为用心,让原本沉重地话题——“地球地烦恼”变得不再那么地枯燥,让学生跟随着音乐变换着心情,随着教学地深入,情感也随着音乐地更换而层层深入,真可谓妙不可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特点三:灵动 传统地教学方式以“授—受”为特点.学生地学习存在着单一、被动地问题,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地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地现象,忽视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地培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教学中,周老师遵循了这样地教学理念:“倡导开展丰富多彩地自主学习活动,也没有绝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