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外汉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对外汉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对外汉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对外汉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对外汉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是提高论文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论文工作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对外汉语开题报告,欢迎阅读查看。

论文题目:针对外国留学生的儒家文化因素教学研究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外汉语教学应该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已经成为学科内部的基本共识。

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角度来讲,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要真正理解或研究一种文化,必须掌握作为该文化符号的语言,而要习得和运用一种目的语,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对目的语的文化了解越多,越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拉多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中谈到“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从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方面来讲,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培养语言学习者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不能忽视语言教学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往往决定语言教学的最终效果。充分而积极的文化教学既能起到促进和深化学习者语能力的作用,也使语言教学的手段更加丰富。

中国的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心理积淀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对于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外国留学生来说,想要学好汉语,学习汉语背后的儒家文化知识必不可少,所以帮助留学生理解和掌握汉语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念,分析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探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儒学文化的教学,将有利于学习者更好的了解汉语思维,从而提高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讲,文化越是得到广泛的弘扬和传播,越能增进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观念都有差异,通过文化的交流能增进了解、互信、合作、和平。从中,文化也得到弘扬、创新、发展。此外,许多留学生在希望掌握汉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同时,也希望了解和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儒学文化在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统治地位,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让外国留学生了解并学习中国儒学文化

中的优秀文化,对留学生进行儒学文化教学,既能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又能满足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需求。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从1950年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从80年代后

一直以蓬勃发展的态势稳步前进,尤其在90年代后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对于对外汉语

教学事业的研究也进入到学科理论的深化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围绕着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文化教学进行了热烈、持久而有意义的讨论。讨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问题

这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尚且还是一个有待肯定的问题。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我

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和外语教学界普遍将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看成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目的,而把文化看成是历史、地理、哲学等非语言专业的教学内容。这种纯语言教学的观念和模式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低下。后来,随着熊文华、朱文俊、吕必松、张占一等学者先后提出在语言教学中应重视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观点,我国语言教学界逐渐走出了“就语言教语言”的传统教学模式的藩篱,并迅速在语言教学中必须进行文化教学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

(二)文化教学的内容与分类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必须渗入文化教学,这已成为公论。但文化的内容浩如烟海,究竟哪些文化内容该纳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范畴,哪些文化内容不该纳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范畴,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它涉及到如何给文化教学准确定位。1984年,张占一先生

在《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中首次提出了“交际文化”的概念,他从功能的角度将语言教

学中的文化内容分为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认为:“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两种不同文化

背景熏陶下的人,在交际时,由于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这种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就属于交际文化。”后又在1990年发表的《试议交际文化和知

识文化》一文中对“交际文化”的内涵作了进一步补充,增加了“非语言”的内容,扩大为“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交际文化”的概念一经提出,热烈响应者有之,严厉批判者也

有之。但不管怎样,事实证明,后来对外汉语教学界的一系列有关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定量、分类以及文化导入方法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对这个概念的认同和深化的基础之上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赵贤州、陈光磊、林国立、魏春木、卞觉非等。可以说“交际文化”

作为一种语言教学理论已经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正在日趋成熟和完善。

(三)文化教学的方法与原则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除了对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定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外,

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另一个研究热点就是关于文化因素教学的方法与原则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共出现过四种观点,即“文化导入说”、“文化揭示说”、“文化融合说”、“文化语言有机

化合说”,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文化导入说”和“文化揭示说”。赵贤州先生最先提出“文化

导入说”,并对文化导入的原则作了探讨,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知识的同步导

入时必须遵循“阶段性、适度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此后,魏春木、卞觉非、陈光磊、张英等人也先后对文化导入的内容、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陈光磊提出文化导入有四种方法,即“直接阐释法、交互融合法、交际实践法和异同比较法”。张英则认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比重在整个预科教育阶段是个‘变量’,它的规律是:由少到多,逐步

增加”。并规定“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比重,在初级约为5∶1,中级阶段约为4∶1,高级

阶段则要上升到3∶1”。“文化揭示说”的主要倡导者是张占一和吕必松等学者,其核心理论

就是“交际文化”,即主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揭示那些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能反映一个

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文化因素。

以上是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研究现状。80年代末至今,对外汉语教

学界针对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探讨,在文化教学的内容、分类、方法与原则问题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在这一时期,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始在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中被逐步重视起来。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的论著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儒家文化教学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一些相关的研究和论述也都是散见于一些其他的论著和小论文中。针对外国留学生的儒学文化的教学方面目前还存在很大的空白,有待于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三、本课题的研究路线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儒家文化因素的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1)要有针对性

(2)要有代表性

(3)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

2.教学内容的选择

(1)语音

(2)词汇

(3)语法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儒学文化教学的教学策略

1.文化讲座

2.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3.课外文化实践教学

四、进度安排

第1阶段:20XX——20XX学年第1学期

11-12周:选择导师,在导师指导下查找资料,确定研究方向

13-14周:网上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并开题

15-18周:继续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提炼观点

第2阶段:20XX——20XX学年第2学期

8—9周,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拟写和初稿;

10—11周,根据指导教师意见修改论文,进行二稿写作;

12—13周,根据指导教师意见进行三稿写作并定稿;

14周,按照学校要求排版,送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审阅论文;;

15周,答辩后按照答辩委员会意见进一步完善论文,并打印装订论文。

五、文献综述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

1986年,何道宽在《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中提出文化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语言的学习和跨文化交际,并提出了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张英在《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兼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等级大纲建设》中对对外汉语文化教材中存在的为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现状是缺少精准性的典型教材,且文化教学目标并不十分清楚。提出制定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等级大纲和确立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等级标准的解决方法。

王美玲在《对外汉语文化语用教学研究中》探讨了汉语文化语用特点及其渊源,分析了汉语语用特点中的文化因素,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进行切入,考察留学生的汉语语用能力,就留学生汉语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建议。

刘琳在《浅谈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对汉语中语义、语构、语用所体现的中国文化进行了分类。总结了汉语语义中体现中国特有的现象与民族含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汉

语语构体现的汉语整体性的特征和结构“意合”;言语交际如:称呼、问候、道别和非言语

交际如:隐私、时间、行为语言等方面汉语语用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方法

1987年,复旦大学留学生部汉语教研室教研室主任陈光磊在《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

知识的相关性》一文中结合日本留学生,美国留学生以及复旦大学几位语言教师的体会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提出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相关性,对文化教学的方法和方法论进行了总结和研究。

刘琳在《浅谈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提到文化在教材中出现的方式,即:在对话中体现文化、在课文中直接介绍文化、通过注释讲解文化、练习中补充文化,指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如:有效使用文化对比法、以讨论演讲的方式进行教学等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为我们对外汉语课堂中文化教学的方式方法提供了借鉴。

陈映戎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策略与形式》中提出:“文化探究策略”在对外汉语文

化教学课堂中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和知识性,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又提出了借助声像等教学手段传递文化信息、分角色情景表演、开设文化讲座和文化实践课等对留学生进行文化教学的方法。

祖晓梅在《提问——汉语课堂文化教学的基本方法》详细阐述了“提问”在文化教学中

的意义、内容和策略,指出汉语课堂采用提问的方法进行文化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突出了汉语课堂交际化、互动性和过程化的特点,并对提问的内容、提问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三)对外汉语教师素质要求

目前对于对外汉语教师到底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这一重要问题,学术界的研究还不甚成熟,陆俭明先生曾经提出汉语教员应具备的几种素质:很强的学科意识、很强的学习研究意识和自尊自重的意识。这是对对外汉语教师专业思想认识的要求,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王晓音在《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研究》中对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汉语知识素养、语言素养、业务素养、跨文化交际素养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操作性较强的自我成长指南。

韩东在《全球“汉语热”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研究》结合其考察的美国汉语教师

标准和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标准,提出了符合对外汉语教学实际情况的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结构框架,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详细的要求:具备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相对全面的语言学知识;掌握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基本的教育技能;掌握必备的文化

知识;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具备一定的教育改革能力;具备一定的外语表达能力;具备一定

的管理能力。对于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概述。

单亚兰在《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探究——从学生的角度看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通过对在华留学生的调查,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一些对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的期待。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儒家文化因素的教学研究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中被逐步重视起来。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的论著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儒家文化因素教学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一些相关的研究和论述也都是散见于一些其他的论著和小论文中。

关世杰在《跨文化交流学》的第二部分对人的价值观与跨文化交流的关系的论述中提到了一些儒家的价值观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陈光磊在《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中的第一项习俗文化和第三项心态文化中也提到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

在刘博奎《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的第二章提到了儒家的伦理观和自谦礼仪。

顾嘉祖在《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一书中提出语言背后隐含着的深层的文化观念,并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了儒家的“仁”的思想、“等级观念”、“中庸之道”、“宗法人伦结构”等,从儒家文化观念的角度对汉语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张公瑾丁石庆在《文化语言学教程》中从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反映社会形态的角度,

对中国古代汉民族的语言道德标准进行了总结,即:言礼、言仁、言忠、言信四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于语言道德准则的影响。

陈俊森樊葳葳钟华编著的《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第四章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

对儒家的核心文化价值观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即儒家的天道观、仁义观、礼仪观、信义观、家庭观、婚姻观等。对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做了比较系统全面的阐述。

在赵建华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功能大纲》中有关称谓、礼让、敬佩、信任与不信任、谦虚等方面的内容页涉及到儒家文化对于汉语语言的影响。

(五)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日渐成熟,但是中国文化博大

精深,涵盖范围更是广泛,没有系统和详细的论著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于中国儒家文化因素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在教学大纲文化因素教学的编排中涉及到的儒家文化因素教学的内容也相对较少,对于留学生对汉语语言背后的中国儒家文化的学习不利。

2、由于对对外汉语教师素质要求的研究还不甚成熟,对于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和素质

的认定没有一个统一的参照标准。

3、对于外国留学生进行的儒学文化教学没有针对性的区分不同学生的文化背景。对

于儒学文化对不同文化的影响在教学中应用甚少。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本文试从文化教学的角度对于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的儒学文化教学进行研究。

六、

[1]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刘博奎.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3]陈俊森樊葳葳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4]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

[5]赵建华.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阶段功能大纲[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6]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11

[7]张占一.试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文化,1990(3).

[8]赵贤州.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

[9]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10]何道宽.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J].外国语文教学,1986,(1)

[11]张英.对外汉语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研究[J].汉语学习,2006,(6)

[12]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J].中山大学学报,1996,(6)

[13]周思源.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观念[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14]陆俭明.汉语教员应有的意识[J].世界汉语教学,2005(1)

[15]王洪明.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培养[J].教育探索,2011(8)

[16]陈光磊.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相关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2)

[17]赵宏勃.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思路初探[J].语言文字应用,2005

[18]张英.对外汉语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研究[J].汉语学习,2006

[19]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

[20]周正兴.试论对外汉语教师的必备素质[J].苏州大学学报,1995

[21]张占一.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

[22]赵贤州.教材编写散仑[J].世界汉语教学,1987

[23]吕必松.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问题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

[24]熊文华.非语言交际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