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临床参考范围

常见临床参考范围

常见临床参考范围
常见临床参考范围

APPENDIX C INVESTIGATIONS OPERATIONS MANUAL 2012

428 Blood Serum Chemistry - Normal Values

Constituent

Typical

Normal

Range

Electrolytes

Bicarbonate

(total) 18-30

mEq/L

Calcium

(total)

9-11

mg/dL;

4.5-

5.5

mEq/L

Chloride 98-106

mEq/L

Magnesium

1.8-3.6

mg/dL;

1.5-3.0

mEq/L

Phosphorus

3-4.5

mg/dL;

1.8-

2.3

mEq/L

(adults)

4-6.5

mg/dL;

2.3-

3.8

mEq/L

(children)

Potassium 3.5-5.5

mEq/L

Sodium

135-147

mEq/L

Enzymes*

Alkaline

Phosphatase

50-160

U/L

Amylase 53-123

U/L

Creatine Kinase (CK, CPK) 38-174 U/L (males)

96-140

U/L

(females)

Lipase

10-150

U/L

ALT

(GPT)

0-30

U/L

AST

(GOT)

0-40

U/L

Other

Albumin 3.5-5.5

g/dL

Bilirubin <1.0

mg/dL

total

<0.4 mg/dL direct (glucuronide- or sulfate-conjugated)

Cholesterol

<225

mg/dL

(depends

on

age)

Creatinine 1.0-2.0

mg/dL

Globulin 1.5-3.5

g/dL

Glucose 80-120

mg/dL

Protein

(Total)

6.3-8.0

g/dL

Triglycerides

40-200

mg/dL

Urea

20-40

mg/dL

Uric

Acid 2.0-4.0

mg/dL

Notes: The normal ranges in each laboratory depend on the local population, test methodology and conditions of assay, units, and a variety of additional circumstances. * The units for enzyme activities are especially sensitive to such circumstances. The normal ranges above are typical, but the normal ranges established for each laboratory should be used for most purposes. The units g/dL (grams per deciliter) and mg/dL are sometimes expressed as g% and mg%, or g/100 mL and mg/100 mL.

INVESTIGATIONS OPERATIONS MANUAL 2012 APPENDIX C 429

Blood Hematology - Normal Values

Measure (abbreviations, synonyms) Typical Normal Range

Whole Blood

Hematocrit (HCT; packed cell volume) 38-54% (men)

36-47% (women)

Hemoglobin (Hb) 14-18 g/dL (men)

12-16 g/dL (women)

12-14 g/dL (children)

14.5-24.5 g/dL (newborns)

Complete Blood Count (CBC) Erythrocytes (Red blood cells; RBCs) 3per mm 4.5-6 x104 (men)

4.3-

5.5x104 (women)

percentage Reticulocytes 0-1% of RBCs

Leukocytes (total) 5000-10000

Myelocytes 0 0% of leukocytes Juvenile neutrophils 0-100 0-1%

Band neutrophils 0-500 0-5%

Segmented neutrophils 2500-6000 40-60%

Lymphocytes 1000-4000 20-40%

Eosinophils 50-300 0-5%

Basophils 0-100 0-1%

Monocytes 200-800 4-8%

Platelets 200,000-500,000

RBC Measurements

Diameter 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 5.5-8.8 μm 380-94 μm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MCH) 27-32 pg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33.4-35.5 g/dL

Miscellaneous

Prothrombin time (PT) 10-20 seconds 0.8-1.2 INR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30-45 seconds

Notes : The normal ranges in each laboratory depend on the local population, test methodology and conditions of assay, units, and a variety of other circumstances. The ranges above are typical, but the normal values established for each laboratory should be used for most purposes. Normal ranges for newborns often vary from the adult ranges.

医学正常值

WBC 白细胞计数(4一10)x10/L LYM 淋巴细胞百分比 20一40% 0.8-4.0*10九次方 GRAN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50-70% 中值细胞比率正常值 3~8 0.12-0.8*10九次方 RBC 红细胞计数男:(4.5一5.5)x10/L 女: (3.5一5.0)xl0/L HGB 血红蛋白男: 120一160/L 女: 110一150/L HCT 红细胞压积男:(0.42一0.49%) 女:(0.37- 0.43%) MCV 平均红细胞体积 82一92FL MCH 平均细细Hb含量 27一31Pg MCHC 平均红细胞Bb浓度 320一360g/L RDW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11.6一14.8%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正常参考值35.1-43.9 PLT 血小板计数 100一300X10/L WPV 平均血小板体积 7-11FL PCT 血小板压积男:0.108一0.272% PDW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15.0-17.0 尿SG 比重 1.010一1.025 尿蛋白<0.1g/L:-; 尿蛋白为0.1—0.2g/L:±; 尿蛋白为0.2—1.0g/L:+; 尿蛋白为1.0~2.0g/L:++; 尿蛋白为2.0—4.0g/L:+++; 尿蛋白>4.0g/L:++++ 尿常规检查项目一般分为以下11类: 尿蛋白,潜血等正常值为0 血生化 酸碱度(PH)7.35-7.45 二氧化碳分压(PaCO2)35-45mmHg 氧分压(PaO2) 75-100mmHg 碳酸氢根离子(HCO3-)21.3-27.3mmol/L 钠离子(Na+) 136-146mmol/L 钾离子(K+) 3.5-5.5mmol/L 氯离子(Cl-) 96-106mmol/

怀孕后孕酮和HCG的正常值范围

怀孕后孕酮和HCG的正常值范围版本1: 如果你拿到的化验单参考值的单位是ng/ml,就应该X 3.18换算就是nmol/L这个单位了。 大家要注意单位哦,下面是单位为nmol/L的参考值: 孕7xx: 52.7- 100.1 nmol/L 孕8xx: 64.6- 113.8 nmol/L 孕9-12xx:78- 159.2 nmol/L 孕13-16xx: 98.3- 185.7 nmol/L 孕17-20xx: 153.8- 241.2 nmol/L 孕21-24xx: 234.6-

457.4 nmol/L 孕25-34xx: 403.4- 626.2 nmol/L 孕35xx以后: 483.6- 776.8 nmol/L hcg参考值: 孕:3--4周:9--130(mIU/ml) 孕4--5xx:75--2600 孕5--6xx:850--208003 孕6--7xx:4000--100200 孕7--12周:11500--289000 孕12--16周:18300--137000 孕16--29周:1400--53000 孕29--41xx:940--600 注意: HCG和孕酮并不是一致的,孕酮是持续上升;而HCG是,在妊娠早期血清里增长的速度非常快,约 1.7-2天即增长一倍,至妊娠8-10周血清浓度达最高峰,一直持续到12周后迅速下降,然后保持一定的水平。 版本2:转自xx的小楼~

妊娠周数(从着床时间算起)HCG(IU/L) (zzy试纸阳值为625) 0.2-1 5-50 1-2 50-500 2-3 100-5000 3-4 500-100 4-5 1000-500 5-6 100-1000 6-8 15000-2000 2-3月100-1000 孕酮 <5ng/ml异常胚胎 <10ng/ml需保胎 >20ng/ml可排除宫外孕 孕7周以前:18-32ng/ml(均值为24/ng/ml) 网上抄的一段话: 因为HCG测的多,总结: 一快钱的那种ZZY,淡淡有粉色时,HCG血约100,稍加深看的比较清楚,HCG血约200,有对照线一半时有600到700了,与对照一样时肯定上千了。 大卫显色慢,蓝梦显色快,大卫颜色稍深于蓝梦。HCG在早期一旦下降,保胎没有希望的。

临床常用危急值管理精选文档

临床常用危急值管理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临床危急值管理 一、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1.“危急值”是指当这种检测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生需要及时得到患者的医疗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2.建立危急值项目表与制定危急界限值,并对危急界限值项目表进行定期总结分析,修改,删除或增加某些项目,以适合于我院病人群体的需要。 3.建立报告危急值的处理程序,并在《危急值结果登记本》上详细记录(记录检测日期、患者姓名、住院号、科室床号、检测项目、检测测结果、复查结果、临床联系人、联系电话、联系时间,准确到分、报告人、备注等项目),同时为临床诊断提供预警提示。 4.临床医护人员接到危急界限值的报告后应及时识别,若与临床症状不符,应关注标本的留取情况,如有需要,即应重新留取标本进行复查,若与临床症状相符,应有处理结果,并采取相应措施。 5.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必须掌握临床危急界值指标,并对出现危急值界线的患者做出紧急处理措施。 6.医务处定期检查和总结“危急值报告”的工作,每年至少要有一次总结,重点是追踪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或是否由于有了危急

值的报告而有所改善,提出“危急值报告”的持续改进的具体措施。 7.临床“危急值报告”作为医疗质量管理评价的重要条件,加强临床危急值管理,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二、临床常用的危急值

三、危机值的意义及护理措施 生命体征:包括呼吸、体温、脉搏、血压,它们是维持机体正常活动的支柱,缺一不可,不论哪项异常也会导致严重或致命的疾病,同时某些疾病也可导致这四大体征的变化或恶化。因此,如何判断它们的正常和异常,已成为每个医护人员的必备知识和技术。同时在某些情况下,它们的逐渐正常也代表着疾病的好转,表示由危转安。如心跳骤停时,出现意识丧失、无血压等症状,表示由安转危,经抢救后,逐渐恢复正常 . 急救时对生命四大体征认真观察,做出正确判断,有利于发现疾病的安危和采取针对性的抢救措施。临床证实,心跳由各种伤病因素骤停后,呼吸也即终止,脑组织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心跳停止3秒钟即发生头晕;10~20秒钟即发生错厥,血压下降;40秒钟出现抽搐,摸不到脉搏;呼吸骤停60秒钟后,大小便失禁,体温下降,甚者生命终止等。可见呼吸、脉搏、体温、血压这四大生命体征,在正常情况下,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为作用,来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维持生命;而在人体异常情况下,它们也会互相影响,互相抵毁,继之发生危险症候群,甚者危及生命。所以说,呼吸、体温、脉搏、血压是生命的支柱,是生命的基础 . (一)、体温 人正常体温是比较衡定的,但因种种因素它会有变化,但变化有一定规律。

检验报告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检验报告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常规分析 项目参考值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 (WBC) 成人 [3.9-10×10^9/ L] 儿童 [5-12×10^9/L] 新生儿 [15-20×10^9/L ] ●增加: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尿毒症、严重组织损伤、传 染病、严重烧伤、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手术创伤后、 急性出血或溶血、白血病、恶性肿瘤、心肌梗死、肾移植术后排斥等。●减 少:常见于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自身免疫性疾病、黑热病、再生障碍 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等)、黑热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疟疾、极度严重感染、 肿瘤化疗后、放射线及镭照射后、非白血病性脾功能亢进、化学物质如铅、 苯等中毒、长期服用氯霉素等。 淋巴细 胞(LYMPH%)[0.2-0 .4] ( LYMPH#)[0.08 -4×10^9/L] ●增多:常见于病毒性感染(如风疹、腮腺炎等)、某些细菌感染(如百日 咳、结核等)、白血病(如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肾移植术后等。 另外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降低,淋巴细 胞可相对增多。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 免疫缺陷病、严重化脓性感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单核细 胞(MONO%)[0.03-0 .08] ( MONO#)[0.08- 0.9×10^9/L] ●增多:常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活动性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和粟粒性肺结核)、某些白血病(如粒细胞 缺乏症的恢复期等)等。●减少:临床意义不大 中性粒细胞(NEUT%)[0.5-0. 7] (NEUT#)[2-7×1 0^9/L] ●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如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 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如严重外伤、手术创伤等)、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急性中毒(如汞、铅等的外源性中毒以及尿毒症等内源性中毒)、恶性肿瘤、 粒细胞性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等,也可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痛风、严重缺氧、 应用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及氯化锂等。●减少:主要见于伤寒、副伤寒、疟 疾、流感、布氏杆菌病、麻疹、抗癌药物治疗、化学药物中毒、X线及镭照 射、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性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 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重度感染、脾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过 敏性休克、长期服用氯霉素等。 嗜酸细 胞(EO%)[<0.07]嗜 酸细胞计数 (EO#)[<0.5×10 ^9/L] ●增多:最常见于寄生虫病(如肠道钩虫感染、肠外血吸虫等感染)、变态 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坏死性血管炎等)、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 皮炎等)、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直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某些恶性 肿瘤(如肺癌等)、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急性期)、风湿性疾病、脑垂体前 叶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减少:临 床意义较小。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伤寒极 期等)等。 嗜碱细胞(BASO%)[<0.05] BASO# [<0.03×10^9/L ] ●增多:常见于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如荨麻疹等)、骨髓增生性疾病(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癌转移、铅中毒 等。 红细胞(RBC)●增多:见于原发性红细胞增多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继发性

医学各种参考值

医学各种参考值 、下列为一些常用检验项目的医学决定水平,仅供参考。2013-01-17 18:42:27| 1、白细胞计数(4~10)×109/L、 2、嗜酸性粒细胞(0.05~0.03)×109/L 3、血红蛋白成年男性 120~160g/L 成年女性 110~150g/L 4、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82~92fl 5、血小板(PLT)(100~300)×109/L 6、网织红细胞 0.5%~1.5% +、红细胞比积(HCT)成年男性42%~49% 成年女性 37%~43% 1、尿糖定性与尿糖的大致含量: 符号颜色变化估计尿内糖含量 -颜色不变阴性:尿内无糖 ±不变色,冷却后有少许绿色沉淀微量:少于0.25g/dl +略有颜色改变少量:0.25-0.50g/dl ++绿黄色中量:约0.5-1g/dl +++土黄色大量:1-2g/dl ++++棕红色极大量:>2g/dl 2、SG 比重 1.010一1.025 PH 酸碱度 5一6 3、尿蛋白 30~100mg/24h 4、尿沉渣中白细胞男性0~2/HPF 女性0~5/PHF 5、尿沉淀中红细胞 0~偶见/高倍视野(HPF) 1、凝血酶原时间(PT)假设对照值11.5秒,健康个体约为11~14秒 2、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正常人接近对照值,但对照值取决于方法中使用的激活剂,这里 假设对照值为: 35~45秒

3、纤维蛋白原 2.0~4.0g/L 4、纤溶酶原正常人混合血浆(NHPP)的80%~120% 5、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10mg/L 1、红细胞沉降率(ESR)(魏氏法)男性:0一15mm/h 女性:0一20mm/h 1、钾 3.5~5.3mmol/L <3.0mmol/L 会出现虚弱、地高辛中毒和(或)心律失常,>5.8mmol/L先排除试管内溶血造成的高钾,考虑有肾小球疾病,>7.5mmol/L与心律失常有关,也应排除试管内溶血造成的高钾 2、钠 135-145mmol/L ≤115mmol/L可发生精神错乱、疲劳、头疼恶心、呕吐和厌食,在110mmol/L时,病人极易发生抽搐、半昏迷和昏迷, 3、氯化物 96~110mmol/L 4、阴离子隙(AG) 8~16mmol/L 5、二氧化碳分压(PCO2) 4.7~6.0kPa(35~45mmHg) 4.7kPa低于此值而PH>7.5,提示为呼吸性碱中毒。 6.0kPa高于此值且PH<7.35,表明为呼吸性酸中毒。 6.7kPa高于此值,表明换气衰竭,应予以合适的介入治疗。 9.3kPa高于此值,尤其是急性升高,多可引起昏迷。 6、钙 2.25~2.65mmol/L 7、离子钙 1.13~1.32mmol/L 8、磷 0.96~1.62mmol/L 9、镁 0.6~1.2mmol/L 10、铁 9.0~30.0umol/L 1、血尿素(Urea) 3.6~7.1mmol/L 2、尿酸(UA)男性120~420umol/L 女性90~360umol/L ≥640umol/L,肾结石或痛风的高度危险, 3、肌酐(Cr) 44~133umol/L 婴幼儿>40 umol/L,肾功不全可能,成人>530umol/L,肾功能受损,有诊断及评估意义 ,4、总蛋白(TP) 60~80g/L<45g/L, 5、白蛋白(Alb) 35~55g/L 6、胆固醇 2.84~7.11mmol/L <1.81mmol/L严重肝功不全,,若已存在肝病,提示预后不良。 5.18mmol/L此为75%的成年男子血中胆固醇值,高于此水平,提示有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度危险, 5.70mmol/L此为90%的成年男子血中胆固醇水平,高于此值有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度危险, 7.26mmol/L高于此值会由于患动脉粥样硬化而预后严重,。

检验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尿液分析仪参考值 尿胆原(URO): 参考值;正常人为弱阳性(+-) 临床意义:1. 正常人为弱阳性反应。2.尿胆原阴性常见于完全阻塞性黄疸。3尿胆原增加常见于溶血性疾病及肝实质病变如肝炎等。 附注: 本实验干扰较多,例如甲醛防腐剂,亚硝酸盐大于0.05g/L,可减低反应灵敏性,出现假阴性。尿胆原不稳定,很快氧化为尿胆素,不与试垫反应,故尿液样本不新鲜会出现假阴性。胆红素(BIL):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在肝实质性及阻塞性黄疸时,尿中均可出现胆红素。在溶血性黄疸的尿中,一般不见胆红素。 附注:尿中含有维生素c或亚硝酸盐而降低灵敏度,或尿液不新鲜或暴露于阳光而呈假阴性。酮体(KET);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1.严重为治疗的糖尿病酸中毒患者酮体呈强阳性反应。2.妊娠剧吐,长期饥饿,营养不良,剧烈运动后以可呈阳性反应。3.急性风湿热,结核病,败血症,急性胃炎伴有严重脱水。麻醉后,中毒性休克等,以可呈阳性。 附注:酮体试垫对温度十分敏感,暴露于室温内湿度中数小时即可失效,故操作时必须于取回试条后立即将试盒盖紧。试垫退色不可在用,同时尿样本应新鲜,如有细菌繁殖可使乙酰乙酸转为假阴性。 隐血(BLD):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含游离血红蛋白的尿称为血红蛋白尿,隐血实验呈阳性。正常人尿中无游离血红蛋白。当体内大量溶血时,尤其是血管内溶血,血中游离血红蛋白可大量增加。当超过1-1.35g/L时即出现血红蛋白尿。此种情况常见于血型不合输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寒冷性血红蛋白尿,急性溶血性疾病等。还可见于各种病毒感染,链球菌败血症,疟疾,大面积烧伤,体外循环,肾透析,手术后所致的红细胞大量破坏等。 附注:试垫检出功能可因尿比重上升或蛋白质增加而减弱,维生素c增加以影响隐血检出,当其含量大于0.57mmol/L(10mg/dl)或尿液以甲醛防腐者,均可出现假阴性。在试垫出现绿色斑点,提示为完整红细胞所致。 蛋白(PRD): 参考值:阴性或弱阳性 临床意义:尿蛋白除了功能性体位性之外,病理性蛋白尿可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粘蛋白,IgA,糖蛋白等)及假性蛋白尿(混入脓血等)。病理性蛋白尿是肾病一个早期而易被忽视的指标,阳性可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蛋白质定性多为±—++,定量常在0.2g/24h.不超过1.5g/24h)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毒性物质引起肾损伤,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肾损害肾移植,本周蛋白,妊娠与妊娠中毒症,膀胱炎等。许多药物可使尿蛋白阳性,其中如阿司匹林,青霉素,庆大霉素,氯丙,嗪,灰霉素,干扰素,利福平,黄胺类,可的松非激素消炎剂射线造影剂等。可造成测定的干扰或排泄蛋白增多。

医学参考值范围制定

医学参考值范围制定 一、概念和意义 1. 医学参考值的概念: 医学参考值又称临床参考值或正常值,是指“正常”人体和动物的各种生理常数、体液、排泄物中各种成分含量及人体对各种试验的反应值。广义的医学参考值还包括各类“卫生标准”。应注意的是,医学参考值的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值,而是许多数值的集合或全体,即是一个范围。 2.医学参考值的作用及意义: (1)用以区分“正常”和“异常”个体,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2)可用以反映不同时间、地区人群某项指标的生理变迁。 二、制定参考值范围的基本步骤 1. 确定“正常人”对象的范围:即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未患被研究疾病的个体。 2. 统一测定标准:即检验用的试剂批号、仪器、人员、条件等应相同。 3. 确定分组:一般需用年龄、性别等对“正常人”对象进行分组,分组特征也可根据检验判断。 4. 样本含量确定:一般来讲,正态分布资料所需的样本含量应在100以上,偏态或未知分布时样本含量应更大。 5. 确定参考值范围的单双侧:一般生理物质指标多为双侧、毒物指标则多为单侧。 6. 确定百分位点:一般取95%或99%。 三、参考值范围的制定方法 (1)正态分布法: 据正态分布原理,一定可信度(如95%)下的正常值范围,双侧为:均数 ±u0.05*S;单侧上限为:均数+u0.05*S,单侧下限为:均数-u0.05*S。 (2)百分位数法: 对于偏态分布或未知分布的资料,正常值范围的确定常用百分位数法,如95%可信度下的正常值范围双侧为P2.5--P97.5,单侧上限为P95,单侧下限为 P5。 四、制定参考值范围时的注意事项 1. 应注意参考值范围是基于一定可信度而建立的的,即它最多仅能包含95%或99%的“正常”个体; 2. 临床应用中采用多指标联合诊断可提高判断的效率; 3. 观察值的正常值范围要与均数的可信区间相区别。 五、质量控制 此外,工业生产、实验中的质量控制方法也是基于上述原理提出的,即根据质量指标多数服从正态分布的性质,用均数加减2倍标准差(约包含95%的个体观察值)作为上、下警戒值,均数加减3倍标准差(约包含99.73%的个体观察值)作为上、下控制值,若质量指标超出上、下警戒值,则发出警报,若超出上、下控制值,则停止生产或实验过程。当质量指标本身为非正态时,可通过变量变换后再用上法处理。

常见化验检查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2009-05-10 19:41 常见化验检查得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口测定 红细胞计数(简写RBC) 1、正常值 男性:400?550 万/mm3 (4、0—5、5X1012/L) 女性:350?500 万mm3 (3、5_5、0X1012/L) 新生儿:600?700 万mm3 (6、0—7、5X1012/L) 2、临床意义:红细胞讣数最常用得就是做为检查贫血得主要指标。 (1)红细胞增多: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相对增多:在剧烈呕吐,频繁腹泻、多汗时、多尿、长期不能进食者,山于血液浓缩,红细胞可以出现相对地增多。 b、绝对增多:在某些正常情况下因缺氧也可以出现红细胞增 多,如:由平原移居高原生活或剧烈地体力劳动与体育运动以后及新生儿均可岀现红细胞增多。此外,红细胞增多还见于一些疾病,如:严重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红细胞减少:主要表现为贫血。如:妊娠中、后期得贫血、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失血性贫血以及溶血性贫血等。 血红蛋口测定(简写Hb) 1、正常值: 男性:12?16 克(120—160g/L) 女性:11 ?15 克(110—150g/L ) 新生儿:17?20 克(170—200g/L ) 2、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测定常与红细胞讣数同步进行,其增高与减少得临床意议与红细胞讣数同。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 口细胞总数(简写WBC) 1、正常值

成人:4000~10000/mm3 (4—10X10g/L ) 6 个月至2 岁婴儿:11000?12000/mm3 (11—12X10g/L )新生儿:15000?20000/mm3 (15—20X10g/L ) 2、临床意义: (1)增多:白细胞总数增多,就是检查体内感染得主要指标之一,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特别就是化脓性感染。在急性大出血、严重得损伤与急性中毒等也可见到。还有白血病与某些恶性肿瘤,口细胞均有增多。此外,在某些正常情况下也可以见到白细胞增多,如:新生儿、妊娠5个月至分娩后4?5天,以及剧烈运动或劳动后,寒冷、饱餐或淋浴之后等等。 (2)减少:白细胞总数减少,临床上最常见于某些特殊感染,如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病毒等)、伤寒,疟疾等。在某些中毒、长期接触放射线、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得药物、抗癌药物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也会出现白细胞总数得减少。 口细胞分类讣数(简写DC) 1、正常值 嗜中性粒细胞(简写\) 杆状核:3?5% 分叶核:55?63% 嗜酸性粒细胞(简写E):l?3% 嗜碱性粒细胞(简写B) :0?1% 淋巴细胞(简写L):25?35% 单核细胞(简写M): 3?8% 2、临床意义: ⑴嗜中性粒细胞得增多或减少与白细胞总数得临床意义相同。 (2)嗜酸性粒细胞得增多,常见于支气管哮喘或其她过敬性疾病,如:食物过敬、接触过敬、药物过敬等、寄生虫病如蛔虫病以及某些皮肤病等。减少见于某些特殊感染如伤寒,或在使用某些激素得治疗期间。 (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放疗、化疗后得病人。 (4)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等或某些特殊急性传染病。 (5)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某些血液病或急性感染得恢复时期。

女性激素六项 正常值

各种激素1国际单位折合国际标准制剂的重量为:黄体酮1毫克、绒毛膜促性腺素 0."1毫克、垂体激素 0."5毫克、催乳激素 0."1毫克、胰岛素 45."4微克。 正常子宫长7~8厘米,宽4~5厘米,厚2~3厘米,幼稚子宫大小在5×4×2厘米以下。 输卵管左右各一,位于子宫两侧,为一对细长而弯曲的管道。输卵管起自子宫角部,其管腔近端与子宫腔相通,远端开口于腹腔,内侧与子宫角相通连,外端游离,而与卵巢接近,全长8-14厘米。 参考范围 1.促黄体生成素(hLH)结果 3."17mIU/mL 参考范围: 成男: 1."24- 8."62 女: 卵泡期: 2."12- 10."89

19."8- 103."3 黄体期: 1."20- 12."86 绝经期: 10."87- 58."64 2.促卵泡刺激素(hFSH)结果7."65mIU/mL 参考范围: 成男: 1."27- 12."96 女: 卵泡期: 3."85- 8."78 排卵期: 4."54-

黄体期: 1."79- 5."12 绝经期: 16."74- 113."5 3.泌乳素(PRL)结果1 4."61ng/ml 成男: 2."64- 13."13 女: 50岁 3."34- 26."72 50岁 2."74- 19."64 4.孕酮(Prog)结果0."55ng/ml

0."10- 0."84 女: 卵泡期: 0."31 1."52 黄体期: 5."16- 18."56 绝经期: 0."08- 0."78 5.雌二醇(ESTRDL)结果35."00pg/ml 成男:20-75 女: 卵泡期:24-114 黄体期:80-273 绝经期:20-88 6.睾酮(TESTO)结果

常见危急值及其临床意义

常见危急值及其临床意义。 实际上危急值项目及其界限值的制定也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有些试验结果的变化具备危急值的意义;有些试验的变化虽然不至于即刻危及生命,但是对生命也会有威胁。因此在制定项目内容时可因掌握的不同而有差别。有些试验,如下面所列出的数据也可说明病情的严重性,也具有危急意义,所以也有人定出这些试验的可能危急界限值。所以我们强调不同的部门和病人群体可能会有不同的需要,应该制定出适用于自己的危急项目和界限值。实验室和临床医生对这些结果也要加以注意,并给患者以正确的处置。 检验常见指标危急值参考数据 1.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4~10)×10的9次方/L 决定水平临床意义及措施: 0.5×10的9次方/L低于此值,病人有高度易感染性,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治疗及预防感染措施。 3×10的9次方/L低于此值为白细胞减少症,应再作其他试验,如白细胞分类计数、观察外周血涂片等,并应询问用药史。 11×10的9次方/L高于此值为白细胞增多,此时作白细胞分类计数有助于分析病因和分型,如果需要应查找感染源。 30×10的9次方/L高于此值,提示可能为白血病,应进行白细胞分类,观察外周血涂片和进行骨髓检查。 2.血红蛋白: 参考值: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 决定水平临床意义及措施: 45g/L低于此值应予输血,但应考虑病人的临床状况,如对患充血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则不应输血。 95g/L低于此值时,应确定贫血的原因,根据RBC的多项参数判断此属于何种类型,在作血涂片观察红细胞参数及计数网织红细胞是否下降的基础上,测定血清铁、B12和叶酸浓度,经治疗后观察Hb的变化。 男性180g/L 女性170g/L高于此值应作其他检查如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

常规化验及正常值

血液一般检查 1: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4~10),(单位:10^9/L) 2: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值:3.5~5.5),(单位:10^12/L) 3:血红蛋白浓度(HGB)(参考值:120~160),(单位:g/L) 4: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40~48),(单位:%) 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0~97),(单位:fL)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6.5~33.5),(单位:pg)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00~360),(单位:g/L)8: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值:100~300),(单位:10^9/L) 9:淋巴细胞比值(LY%)(参考值:17~48),(单位:%) 10:单核细胞比例(MONO%)(参考值:4-10),(单位:%) 11: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参考值:43~76),(单位:%) 12:淋巴细胞计数(LY)(参考值:0.8~4.0),(单位:10^9/L) 13:单核细胞计数(MONO)(参考值:0.3~0.8),(单位:10^9/L) 14: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参考值:1.2~6.8),(单位:10^9/L) 15:红细胞分布宽度(参考值:11~14.5),(单位:%) 16: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参考值:9~18),(单位:%) 17: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参考值:7.4~12.5),(单位:fL) 18:大血小板比例(P-LCR)(参考值:10~50),(单位:%)

肝功能基本项目与参考值 ALT(谷丙转氨酶)5~40 AST(谷草转氨酶)0~40 AST/ALT(谷草/谷丙)0.80~1.50 GGT(谷氨酰转移酶)7~32 ALP或AKP(碱性磷酸酶)53~128 TBILI(总胆红素) 5.1~19.0 DBILI(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0.0~5.1 IBILI(间接胆红素) 5.0~12.0 TP(总蛋白)60~80 ALB(白蛋白)40~55 GLB(球蛋白)20~30.0 A/G(白球比)(1.5~2.5):1 LDH-L(乳酸脱氢酶)109~245

血常规检查各项目的正常值范围

血常规检查各项目的正常值范围。 红细胞(RBC) 男性:4.0--5.5 X 10的12次方/ L(400万—550万/mm的3次方); 女性:3.5—5.0 X 10的12次方/ L(350万—500万/mm的3次方); 血红蛋白(HB) 正常参考值 1.男性:120~160g/L(12-16g/dl); 2.女性:110—150g/L(11-15g/dl); 3.新生儿:170—200g/L(17~20g/dl)。 红细胞形态改变 正常参考值 1.红细胞压积:男性:42%--49%;女性:37%--48%; 2.红细胞平均直径(MCD):7.33土0.29μm; 3.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94fl (80—94μm的3次方); 4.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26—32pg; 5.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10—350g/L; 6.细胞生存时间:110—130天; 7.红细胞半生存时间:26—34天; 8.循环红细胞量:29.1--30.3ml/kg体重; 9.网织红细胞数:0.5%~1.5%,24--84X 10的9次方/L (2.4万—8.4万/mm的3次方)。 白细胞(WBC)总数 正常参考值 1.成人:4--10X10的9次方/L(4000—10000/mm的3次方); 2.儿童:5.0—12X10的9次方/L(5000—12000/mm的3次方); 3.新生儿:15—20X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的3次方)。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1.中性粒细胞:50%-70%(0.50—0.70);杆状核:1%—5%(0.01—0.05);分叶核:50%—70%(0.50~0.70); 2.嗜酸粒细胞:0.5%—3%(0.005--0.03); 3.嗜碱粒细胞:0%—0.75%(0--0.0075); 4.淋巴细胞:20%--40%(0.40--0.60); 5.单核细胞:1%--8%(0.01--0.08); 6.嗜酸粒细胞计数:0.05—0.25 X 10的9次方/L(50—250/mm的3次方)。

临床危急值的概念和意义

临床检验危急值判读;1.危急值的概念和意义;危急值(criticalvalue ;p anicv ;危急值对患者的抢救具有重要的“开关效应” (swi ;2.常用危急值及范围;中国医院协会相继推出了(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2. 1临床检验“危急值” 项目:;2. 1. 1常规项目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表1常规项目危急值;试验项目单位危急值低限危急值高限正常参考范 临床检验危急值判读 1. 危急值的概念和意义 危急值(critical value ;panic value)是指某一临床检验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偏离较大,表明患者可能处于生命危急状态而必须立即给予治疗的临床预警值。 危急值对患者的抢救具有重要的“开关效应”(switcheffect),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当危急值出现时,如果能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贝"命可以得到挽救;否则就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时机,并导致死亡。临床检验危急值的设定应考虑年龄、性别、种族、病种、检验方法等诸多因素,并结合具体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对于可能引起生命危险或不可逆转后果的临床检验指标,均应设定危急值。而某些疾病危险因子(如血脂)、诊断性指标(如 肿瘤标志物)和转归性指标(如尿酸、胆固醇、甘油三酯、胆红素、转肽酶、转氨酶),通常不需要设危急值。 2. 常用危急值及范围 中国医院协会相继推出了(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和《2008年患者安全目标》,其目标四就是“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并明确指出危急值项目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决定,至少应包括血钙、血钾、血糖、血气、血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凝血活酶时间等。参照临床病理协会调查报告, 并结合本院急诊科、检验科现况,设定、评估和调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 ?5.5 X 10 的12 次方/L(400 万-550 万个/mm3) 女:3.5 ?5.0 X 10 的12 次方/L(350 万-500 万个/mm3> 新生儿:6.0~7.0 X 10 的12 次方/L(600 万-700 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男:120 ?160g/L(12-16g/dL)。女:110 150g/L(11- 15g/dL)。儿童:120 ?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X 10 的9 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X 10 的9 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 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丄疾』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舌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正常值参考范围

正常值参考范围,全血铜0.8-2.0锌6-15铁300-500钙50-80鎂25 -50铅 如何写好作文? 1、好的文章源于生活,写你的所见、所闻;写你的亲身体会;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 2、写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之事。但面对当今的应试教育,你不妨学会一些技巧。比如,平时多背一些好的段落、好的开头及结尾。以备考试用之。 3、多读书,用心读,学会借鉴。好的文章、好词、好句,学会积累。 4、确立新颖、独特的文章标题。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坚持写日记,既能练笔,又积累了素材。 6、学会引用名人名言,引用仙人的诗词歌赋,使你的文章更加有说服力。 7、好词好句的用法,好词好句用在文章中,能给你的文章增添色彩,并使文章得以升华。但要恰到好处,不宜过多,过多会显得华而不实。 8、学会套用,即变通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9、接近大自然,节假期走出去,见多才能识广。 10、接近大自然还能使您收集的素材更加丰富多彩。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对于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

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积累,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不管是生离的,还是死别的)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

医学考试正常值范围

口温36.3-37.2 肛温36.5-37.3 腋温36-37 成人脉率60-100/min 呼吸频率16-20/min 成人尿比重 1.015-1.025 肺下移动度6-8cm 肠鸣音的频率4-5/min 成人男性红细胞计数(4.0-5.5)*1012/L 成人女性红细胞计数(3.5-5.0)*1012/L 新生儿红细胞计数(5.0-7.0) 成人男性血红蛋白计数120-160G/L 成人女性血红蛋白计数110-150 新生儿血红蛋白170-200 白细胞计数(4.0-10.0)*109/L 网织细胞计数(24-84) 血小板计数(100-300) 内生肌酐清除率80-120ML/min 血清尿素氮 3.2-7.1 血清蛋白总量60-80g/l 血清白蛋白40-55 血清球蛋白20-30 血清总胆红素 1.7-17.1 血清直接胆红素0-4 血钾 3.5-5.1mmol/L 血钠135-147 血氯化物95-105 血钙 2.25-2.75 血嶙0.80-1.60 血清总甲状腺素74-146nmol/L 空腹血糖 3.9-6.0mmol/L 成人颅内压70-200mmH2O(0.69-1.96KPa) 儿童颅内压50-100 (0.49-0.98)基础代谢率+-10% 骨盆入口钱前后径11cm 骨盆入口横径13cm 骨盆入口斜径12.75cm 中骨盆前后径11.5cm 坐骨棘间径8.5-9.5cm 骨盆入口前矢状径6cm 骨盆入口后矢状径8.5cm 枕下前线径9.5cm

枕额径11.3cm 双顶径9.3cm 胎儿头皮血PH 7.25-7.35 新生儿呼吸频率40-45/min 新生儿心率100-150/min 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05.2 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 新生儿血小板(150-250)*109/L 新生儿收缩压60-70 烧伤后第一个24小时补液量=体重(kg)*2、3度烧伤面积*1.5 氧浓度=21+4*氧流量 输液时间=液体总量*系数/每分钟低数*60min 预产期=末次月经第一天起,月份-3(+9),日期+7 儿科体重计算公式: 1-6个月:体重=出生时的体重(kg)+月龄*0.7 7-12个月:体重=6(kg)+月龄*0.25 2-12岁:体重=年龄*2+8 小儿身高计算公式: 1岁身高75cm,2岁身高87cm 2-12岁+年龄&7+75cm 1.心源性呼吸困难的原因:肺淤血。 2.慢性肾盂肾炎的感染菌:大肠杆菌。 3.继发性腹膜炎的病原菌:大肠杆菌。 4.二类瓣狭窄易形成血栓塞的原因:肺淤血。 5.风心病多发于:二类瓣狭窄。 6.胃癌经什么途径转移:淋巴结。 7.绒毛膜癌发向哪个器官转移:肺。 8.2岁时正常幼儿体重为出生时的4倍。 9.4个月时添加的辅食:蛋黄。 10.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发病机制: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11.新生儿24小时内排胎粪。 12.新生儿出生2-3天开始出现生理性黄疸。 13.子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双峰状。 14.妊高征的特点:全身小动脉痉挛。 15.妊娠合并糖尿病对胎儿的影响:除外新生儿高血糖。 16.胎方位异常:肩先露。 17.宫内节育环是我国育龄妇女主要的避免方式。 18.乳癌的转移方式:同侧腋窝淋巴结。 19.猩红热的传播途径:飞沫传播。 20.胆囊最易阻塞的部位:胆囊颈。 21.疱疹性咽颊炎是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

血气分析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血气分析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pH或[H+]酸碱度 【正常参考值】 7.35 ~ 7.45 或(35~45mmol/L) 【异常结果分析】 >7.45为失代偿碱中毒 <7.35为失代偿酸中毒 PaCO2二氧化碳分压 PCO2是血液中物理溶解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压力。反映肺通气的指标,正常平均为5.33kPa(40mmHg) 【正常参考值】 4.65 ~ 6.0 kPa(35~45mmHg) 【异常结果分析】 CO2轻度升高可刺激呼吸中枢,当达到7.31kPa(55mmHg)时则抑制呼吸中枢,有形成呼吸衰竭的危险。PCO2增高表示肺通气不足,为呼吸性酸中毒或代谢性碱中毒;降低为换气过度,为呼吸性碱中毒,或代谢性酸中毒。 实际碳酸氢盐和标准碳酸氢盐 SB指体温37℃时,PaCO2为5.33kPa(40mmHg),SaO2100%条件下,所测得血浆碳酸氢盐的含量,正常为22~27mmol/L,平均24mmol/L。因SB是血标本在体外经过标化,PaCO2正常时测得的,一般不受呼吸因素影响,它相当于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为血液碱储备,受肾脏调节。被认为是能准确反映代谢性酸碱平衡的指标。 AB是指隔绝空气的血标本在实际条件下测得的碳酸氢盐含量。正常人SB和AB两者无差异,但AB受呼吸和代谢性双重因素的影响。 AB与SB的差值,反映呼吸因素对血浆碳酸氢盐(HCO3-)影响的程度,呼吸性酸中毒时,受肾脏代偿调节作用影响,HCO3-增加,AB>SB;呼吸性碱中毒时,AB<SB;相反,代谢性酸中毒时,HCO3-减少AB=SB但低于正常参考值;代谢性碱中毒时HCO3-增加,AB=SB但高于正常参考值 【正常参考值】 22 ~ 27 mmol/L(SB或AB) 【异常结果分析】 AB升高既可能是代谢性碱中毒,也可能是呼吸性酸中毒时肾脏的代偿调节反映。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时,AB最大可代偿升至45mmol/LAB降低既可能是代谢性酸中毒,也可能是呼吸性碱中毒的代偿结果 二氧化碳总量 TCO2是指血浆中所有各种形式存在的CO2的总含量,其中95%为HCO3一结合形式,少量为物理溶解的C02。它的浓度主要受代谢因素的影响,呼吸因素对TCO2也有影响。【正常参考值】 24 ~ 32 mmol/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