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薯生产技术规程

红薯生产技术规程

红薯生产技术规程

1地块选择

选择远离交通主干道,环境无污染,水源和土壤质量符合《有机产品生产技术规范》要求,地势高燥,排涝方便,土层深厚的粘土、粘壤土的田块种植。

2品种选用

选用品质优、产量高,抗逆性强,商品率高的红薯品种如徐薯18、秦薯四号等。3育苗

3.1育苗时间 2月下旬至3月上旬育苗。

3.2育苗方法采用农膜覆盖温床育苗法。

3.2.1建造苗床

选择背风向阳、管理方便的地方建床。床宽1.3—1.7米,长按移栽面积大小而定,深40—50厘米,北高南低,四壁垂直。用腐熟的农家粪和壤土按3∶5比例加入水拌匀,以手握时指缝有湿感为宜。填入床底厚度20—23厘米,拍平床面。3.2.2选种浸种。

选择无病无伤、未受冻害和热害,形状典型的中等大小薯块作种。为了防治红薯黑斑病和促进发芽,将薯块放在50—54摄氏度的温水中浸10分钟。

3.2.3排薯、覆盖

育苗在插薯前40天开始。排薯按大小分开,大薯排中间,小薯排在边,斜放时头背朝上。薯块间留一指宽距离。种薯排好后,每床泼40摄氏度温水,随即覆盖粪土7—10厘米,立即盖上薄膜、草帘。

3.2.4苗床管理

3.2.

4.1发芽出苗阶段温度

约半月时间。发芽床温30—33摄氏度,大于35摄氏度烧床。出芽后以28—30摄氏度为宜。

3.2.

4.2幼苗生长期温度

约半月时间。保温防冻,通风放热,一般控温25摄氏度(指薯层下一寸),采苗前练苗降温20—22摄氏度。

3.2.

4.3水分管理

种薯上床浇足水分,出苗前一般不浇水,出苗后练苗前和采苗后各浇一次大水,

前期浇水午前,后期浇水午后进行。

3.3追肥

幼苗生长期,适时追腐熟农家肥。

3.4采苗苗高20—23厘米采苗。

3.5壮苗标准

苗龄30—35天,百株重0.75~1千克,苗长20~25厘米,茎粗5毫米,叶片肥厚,大小适中,浓绿无病虫。

4整地起垄

春薯应在秋冬期间进行深耕冻垡,耕深30厘米左右,春季复耕整平整碎扶垄。结合施足有机肥。夏薯于前作收获后及时耕翻扶垄。扶垄要求土壤宁干勿湿,上无坷垃、下无卧垡。坡塬地采用水平沟种植,垄宽70—80厘米,垄高20—23厘米,垄距30—33厘米;旱坪地采用双行种植,垄宽70—80厘米,垄高20—23厘米,垄距30厘米。

5施肥

5.1施肥原则

推广使用腐熟有机肥,禁止使用硝态氮肥、医院粪便垃圾和城市垃圾以及含有过量有害物质的劣质肥料。

5.2施肥方法

推广配方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目标产量做到氮、磷、钾合理搭配。整地时70%的腐熟农家肥作底肥施入,其余30%的腐熟农家肥在扶垄时集中施于垄底翻耕于垄内作包心肥。

5.3施肥数量

一般情况下,每亩施农家肥5000千克,结合起垄开沟深施,集中施用。缺硼的田块,每亩补硼砂1—1.5千克。

6栽插

6.1栽插时间

春薯在1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5℃时即可栽插,争取适期早栽插。一般在4月中下旬栽插,夏薯要求在6月15日左右栽插完毕。

6.2栽插技术

用平插或斜插法,栽深5—7厘米。浇足水,封严压实,大小苗分开栽,不栽过

夜苗和病虫苗。

6.3合理密植大垄双行,交叉栽插,株距30—40厘米,栽植密度3000—3500株/亩。

7田间管理

7.1补缺栽后5~7天,选用壮苗,查苗补缺。

7.2除草封垄前浅锄灭草,结合进行松土培垄。

7.3控旺长严禁翻蔓。

7.4喷肥

封垄后根据长势长相适量进行沼液叶面喷肥,

7.5排涝干旱时及时灌水补墒,遇涝渍及时排除。

7.6防治病虫害

7.6.1薯种、薯苗按照检疫操作规程实施调运检疫。

7.6.2轮作换茬选用3年内未种过甘薯的地块栽植。

7.6.3生长期及时选用糖、醋按1:2.5喷洒防治蚜虫、利用杀虫灯诱杀或草把红薯天蛾。

8适时收获,科学贮藏

8.1收获时间

一般春薯在10月中下旬,夏薯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收获为适宜。

8.2春薯收获后应及时销售或加工处理,可切晒或打粉。

8.3贮藏保鲜

8.3.1夏薯收获后经精选剔除病、烂、伤、残薯或小薯,分级入窑收藏或直接外销。入窑时做到轻起轻运,当天起收当天入窑。不让薯块在田间露天过夜,初霜前后收藏结束以防冷害烂窑。

8.3.2贮藏量大小,根据当地地下水高低和贮藏习惯,因地制宜建好贮藏窑。集中连片生产基地,因贮藏量大,可建大型屋窑集中贮藏,以利管理和销售。不论采用何种窑型,均要求保温性能好,便于管理。

8.3.3期间管理

调节好温度,做到窑温控制在10-15℃之间,湿度保持在90%左右。注意常检查,不可粗心大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