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左传选读12--信不由中

左传选读12--信不由中

左传选读12--信不由中
左传选读12--信不由中

2、信不由中

(一)周郑交质

(隐三·三)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⑴。王贰于虢⑵,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⑶虢公政。四月,郑祭足⑷帅师取温⑸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⑹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⑺,蘋蘩蕰藻⑻之菜,筐筥⑼锜釜⑽之器,潢污⑾行潦⑿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⒀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繁》、《采蘋》⒁,《雅》有《行苇》、《泂酌》⒂,昭忠信也。”

⑴卿士,周王朝里的执政者。⑵王贰于虢,意周王不专任郑伯,偶亦以政务交虢公。⑶畀(bì),给予。⑷祭足,字仲,郑国大夫。⑸温,地名,在今河南省温县境内。⑹要,通“邀”,约。⑺毛,凡地所生之野草。⑻蘋蘩蕰藻:蘋,池塘浅水中小草本植物;蘩,白蒿,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蕰,聚积;藻,水中隐花植物。⑼筐筥(jǔ),皆竹器,方者曰筐,圆者曰筥,本以盛饭,此谓用其盛蘋藻。⑽锜(qí)釜:皆烹饪之器,有足者曰锜,无足者曰釜。⑾潢污,都指积水。⑿行潦(lǎo),路上的积水。行,道路;潦,积水。⒀羞,与上文的“荐”,都是进献的意思。⒁《采繁》《采蘋》,两诗均见《诗经·召南》。⒂《行苇》、《泂(jiǒng)酌》,两诗均见《诗经·大雅》。

郑武公、郑庄公先后担任周平王的卿士,平王暗中又将朝政分托给虢公,郑庄公埋怨周平王,平王说:“没有这回事。”所以周、郑交换人质。王子狐在郑国作为人质,郑国的公子忽在周朝作为人质。平王死后,周王室的人想把政权交给虢公。四月,郑国的祭足带兵割取了温地的麦子。秋天,又割取了成周的谷子。周朝和郑国彼此怀恨。

君子说:“诚意不发自内心,即使交换人质也没有益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来办事,又用礼仪加以约束,虽然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假如确有诚意,即使是山沟、池塘里生长的野草,蘋、蘩、蕴、藻这一类的野菜,一般的竹器和金属器皿,大小道上的积水,都可以献给鬼神,进给王公,何况君子建立了两国的信约,按照礼仪办事,又哪里还用得着人质?《国风》有《采繁》、《采蘋》,《大雅》有《行苇》、《泂酌》这些诗篇,就是为了表明忠信的。”

(二)屡盟败信

(桓十二·二)公⑴欲平宋、郑。秋,公及宋公盟于句渎之丘⑵。宋成未可知也,故又会于虚;冬,又会于龟。宋公辞平⑶,故与郑伯⑷盟于武父,遂帅师而伐宋,战焉,宋无信也。君子曰:“苟信不继,盟无益也。《诗》云:‘君子屡盟,乱是用长⑸。’无信也。”

⑴公,鲁桓公。⑵句(gōu)渎之丘,宋地名,在今山东菏泽县北。⑶辞平,拒绝议和。⑷郑伯,郑厉公,名突,郑庄公之子。⑸君子屡盟,乱是用长,出自《诗经·小雅·巧言》。是用,是以,“用”相当于“以”。

桓公想和宋国、郑国讲和。秋季,桓公和宋庄公在句渎之丘会盟。由于不知道宋国对议和有无诚意,所以又在虚地会见;冬季,又在龟地会见。宋公拒绝议和,所以桓公和郑厉公在武父结盟,盟后就率领军队进攻宋国。发生这场战争,是因为宋国不讲信用。君子说:“如果一再不讲信用,结盟也没有好处。《诗经》说:‘君子多次结盟,反而使动乱滋长。’就是由于没有信用。”

(三)子反背信

(成十二·二)宋华元⑴克⑵合晋、楚之成。夏五月,晋士燮⑶会楚公子罢、许偃。癸亥,盟于宋西门之外,曰:“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菑⑷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交贽⑸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⑹。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⑺,无克胙⑻国。”郑伯如晋听成,会于琐泽⑼,成⑽故也。

⑴华元,宋国六卿之一,长期任右师,掌握国政。⑵克,完成。⑶士燮(xiè),晋国大夫,又称范文子。⑷菑,同“灾”。⑸交贽(zhì),古代聘问,使者必携带礼物,谓之“贽”。⑹不庭,指背叛晋楚之诸侯。⑺俾队其师,使他军队颠覆。俾(bǐ),使;队,通“坠”。⑻胙(zu?),保佑。⑼琐泽,地名。⑽成,和好。

宋国华元完成了晋、楚两国的和好。夏季,五月,晋国士燮会见楚国公子罢、许偃。初四日,在宋国西门之外结盟,说:“凡是晋、楚两国,不要互相以兵戎相见,要好恶相同,一起救济灾难危亡,救援饥荒祸患。如果有危害楚国的,晋国就攻打它;对晋国,楚国也是这样做。两国使者往来,道路不要阻塞,协商不和,讨伐背叛。谁要违背盟约,神灵就要诛

杀,使他军队颠覆,不能保佑国家。”郑成公去到晋国听受和约,和诸侯在琐泽会见,这是由于晋、楚和好的缘故。

(成一五·三)楚将北师。子囊⑴曰:“新与晋盟⑵而背之,无乃不可乎?”子反⑶曰:“敌利则进,何盟之有?”申叔时⑷老矣,在申,闻之,曰:“子反必不免。信以守礼,礼以庇身,信礼之亡,欲免,得乎?”

⑴子囊,熊氏,名贞,楚庄王子,楚共王弟。⑵新与晋盟,指三年前与晋国在宋国结盟。⑶子反,熊氏,名侧,楚庄王弟,楚共王的叔父,时任楚国司马。⑷申叔时,楚国公族,其时年纪已大,退休后在封地养老。

楚国准备向北方出兵,子囊说:“新近和晋国结盟而背弃它,恐怕不可吧!”子反说:“敌情有利于我就前进,结什么盟?”申叔时已经老了,住在采邑申地,听到这话,说:“子反必然不能免于祸难。信用用来保持礼义,礼义用来保护生存,信用、礼义都没有了,想要免于祸难,行吗?”

(成一六·五)晋楚战于鄢陵,楚师败绩⑴。楚师还,及瑕,王⑵使谓子反曰:“先大夫⑶之覆师徒者,君不在。子无以为过,不谷⑷之罪也。”子反再拜稽首曰:“君赐臣死,死且不朽。臣之卒实奔,臣之罪也。”子重⑸复谓子反曰:“初陨师徒者,而亦闻之矣!盍图之?”对曰:“虽微⑹先大夫有之,大夫命侧,侧敢不义?侧亡君师,敢忘其死。”王使止之,弗及而卒。

⑴晋楚战于鄢陵,楚师败绩,本句为编者据前文所加,原文无。⑵王,楚共王,楚庄王之子,在鄢陵战役中亲自指挥楚军,眼睛中箭。⑶先大夫,指子玉,晋楚城濮之战时,楚军大败,当时楚成王不在军中。⑷不谷,楚共王谦称。⑸子重,芈姓,熊氏,名婴齐,字子重,楚庄王之弟,楚共王的叔父,时任楚国令尹。⑹微,没有。

晋楚两军在鄢陵作战,楚国军队战败。楚军回去,到达瑕地,楚共王派人对子反说:“先大夫让军队覆没,当时国君不在军中。现在您没有过错,这是我的罪过。”子反再拜叩头说:“君王赐下臣去死,死而不朽。下臣的士兵的确败逃了,这是下臣的罪过。”子重也派人对子反说:“当初让军队覆没的人,你也听到过他的结果了。何不自己打算一下!”子反回答说:“即使没有先大夫自杀谢罪的事,大夫命令侧死去,侧岂敢贪生而陷于不义?侧使国君的军队败亡,岂敢忘记一死?”楚共王派人阻止他,没来得及,子反就自杀了。

【课文解读】

一、周郑交换人质,鲁宋多次结盟,为什么最终都失败了,原因是什么?

二、当信与利发生矛盾时,子反选择了后者,结果兵败自杀。联系所学文章,以“当诚信遭遇利益”为题,以小组为单位,作2-3分钟的演讲。

三、《左传》中多有“君子曰”,请联系所学课文,体会这些议论文字的特点和作用。

【文言练习】

四、翻译下面语段。

(襄二二〃三)秋,栾盈自楚适齐。晏平仲言于齐侯曰:“商任之会,受命于晋。今纳栾氏,将安用之?小所以事大,信也。失信,不立。君其图之。”弗听。退告陈文子曰:“君人执信,臣人执共。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君自弃也,弗能久矣。

注:襄二十一年时,晋国大夫栾盈作乱,失败后逃奔楚国。晋国在商任召集齐、宋、卫、郑、曹、莒、邾诸国,要求各国不要接纳栾盈。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③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④

3左传选读-不以所恶废乡国

3 不以所恶废乡国 (一)曹刿 (庄十·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⑴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⑵谋之,又何间焉⑶。刿曰:“肉食者鄙⑷,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⑸,必以信⑹。”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⑺。”公曰:“小大之狱⑻,虽不能察,必以情⑼。”对曰:“忠之属也⑽,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⑴曹刿,鲁人,一说他是下层人士,一说他是士大夫阶层人,一说他又名曹沫。 ⑵肉食者,当时大夫以上之人,每日必食肉。⑶间焉:间(jiàn),参与其间;焉,相当“于此”,即“在其中”。⑷鄙,固陋不通。⑸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玉帛皆祭神之物,必依礼为之,不使超过规定。加,夸大。⑹信,真诚。⑺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孚,信任;福,作动词,赐福,保佑。⑻狱,案件。⑼。情,忠诚。⑽忠之属也:忠,忠诚尽职办事;属,类;请,请允许我。 十年春季,齐国的军队攻打我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接见。他的同乡人说:“那些每天都吃肉的人在那里谋划,你又去参与什么!”曹刿说:“吃肉的人鄙陋不灵活,不能作长远考虑。”于是入宫进见庄公。曹刿问庄公:“凭什么来作战?”庄公说:“有吃有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周遍,百姓不会服从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不敢擅自增加,祝史的祷告一定反映真实情况。”曹刿回答说:“一点诚心也不能代表一切,神明不会降福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完全探明底细,但必定合情合理去办。”曹刿回答说:“这是为百姓尽力的一种表现,凭这个可以打一下。打起来,请让我跟着去。” 公与之乘⑴。战于长勺⑵。公将鼓⑶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⑷。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⑸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⑴乘,动词,乘车。⑵长勺,鲁国地名,现已不详。根据《山东通志》说是在山东曲阜北境。⑶鼓:用作动词,击鼓。古代战争,进军以击鼓为号,收兵以鸣锣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解释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诣:________ 乃: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示:________ 曰:________ 3、未闻是夫子。未:________ 闻:________ 三、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对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二、1、诣:拜见乃:于是,就、示:给……看曰:说、未:没有闻:听见三、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②至之市 ③而忘操之

最新古代汉语《左传》选读(南京大学高小方)

《古代汉语》 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 《左传》选读(一) 一、《左传》的名称和性质 1、名称:《左传》是简称,它的全称是《左氏春秋》,又叫《春秋左氏传》。 2、性质:存世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按年月日为顺序来记录历史的书)。 《春秋经》242年历史只用了一万八千字,不能说是叙事详尽。 二、春秋笔法 《春秋》原是鲁国史官所记,后经孔子修订。孔子为达到他“正名”的目的,寓褒贬之意于字里行间,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 例:《春秋经》微言大义,褒贬或含在字里行间,或有明确的标记词。 《春秋·襄公二十五年》“齐崔杼弑其君光”,用一“弑”字(地位低的人杀地位高的人),就将乱臣崔杼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春秋·襄公三十一年》“莒人弑其君密州”,虽然同样用“弑”,但主语却用了一集合名词“莒人”(音举),这就连同被弑的君主密州也遭了贬斥:若是个好君主,何至于触犯众怒? 三、《春秋》三传 1、为解释《春秋》经义,左丘明(春秋末鲁史)作《左传》,公羊高(战国时齐人,子夏弟子)作《公羊传》,榖梁赤(战国时鲁人,亦子夏弟子)作《榖梁传》。 2、《左传》左丘明(春秋末鲁史)196845字,多用事实解释《春秋》,与《公羊传》(44075字)、《榖梁传》(14512字)的“空言说经”很不同,是三传中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最高的。 3、这三传都不是榖梁赤、公羊高和左丘明他们本人亲自写在竹简上的或丝绸上,而是口耳相传,最后由其弟子记录下来的。师道相传——具有很高的保真度,因为它用一定的调子吟诵,一代一代口耳相传下来,最后记录下来。把散文用一定的调子诵读出来,传授给自己的弟子,一般说出入不会太大。齐、鲁、韩与毛诗(《诗经》)的主要区别就是部分字在字型上可能不同(同音假借)。可见传统的吟诵很重要!吟诵,韵文、散文用一定的调子传授,出入只在部分字形上) 四、《左传》的作者 1、“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孔子家语·观周》。 2、现存《孔子家语》是伪书,西汉至三国失传,三国魏司马昭的岳父王肃做伪 3、这段话来路:西汉大公羊家董仲舒的三传弟子严彭祖《严氏春秋》(出于左传的反对派公羊家)所引。后来又为(南朝陈)沈文阿《左氏义疏》所引。又被(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为西晋杜预《春秋序》写的解释性文字时所引。

中国古代文学史 左传笔记

《左传》笔记 先秦诗歌主要是《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文学的两个源头。 “风骚”传统,又称“诗骚”传统是《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所形成的文学精神的传统。左传等,教材里面叫先秦叙事散文,但是中国传统里面没有现代的西方的文学的观念。诗、小说、散文、戏剧,四大文体,这是近代西方的一般文学分类方法。中国有“四部分类”的说法,即“经史子集”。《春秋》、《左传》为经,《战国策》、《国语》为史。也有“六经皆史”的说法。 一、《春秋》和《左传》 《春秋》简介:《春秋》记事,基本以某年、某月、某日于某地、某人发生某事的格式记写。记录是提纲式的,但条陈清晰,言简意赅。如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按照自然事件的顺序依次叙写,全书约一万六千五百余字。 《左传》成书: 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相传是解释《春秋》经文的著作,其作者是左丘明,但是后人对此多存疑义。 2、《左传》的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讫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基本上与《春秋》重合。成书约在战国早期 (一)史的传统,巫史,春秋各诸侯国都有史书。 ①巫史都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楚国也有史书。现在保存完整的就是春秋,春秋是在鲁国史的基础上编成的,作者是鲁国史官,但具体是哪一位也不清楚。孔子删削的,基本上不符合实际。春秋即鲁国及牵涉到的诸侯国的大事记。《春秋》的记事简约,每年分若干条,每条少则几个字,多则二十余字,像是鲁国及牵涉到的诸侯国的大事记,如《春秋》记录“郑伯克段于鄢”就只有这一句话,但《左传》就有一个小文章,类似今天新闻里面的要闻。 ②据传《左传》是左丘明写的,左传是历史,后来归入经书,成为儒家的经典。所以,我们看左传,要从史和经的角度去看,至于与文学上的关系,要看春秋左传对其它文体的影响。今人把左传看作是文学,实际上会忽略其中更多的意义。如果我们一昧从文学角度去思考它,也会降低左传在中国思想史和文(“文”与“文学”不同)的历史上的地位。 (二)春秋笔法:暗寓褒贬。 《春秋》的作用,让后世的“乱臣贼子惧”,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春秋笔法”的影响。 孔子:“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朱熹:“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二、《春秋》与《左传》的关系 1.春秋三传:《左传》(古文),《谷梁传》和《公羊传》(今文)。 《左传》是解释《春秋》的。与谷梁传与公羊传不同,是以事来解释的,不是字句或意义的解释。 《春秋》的记载:郑伯克段于鄢。左传的作者一定是有史料的,传是对经书的解释,也就是做注。为什么要做注?一般是后人不懂了,不清楚了,需要做注。做注时,一定是有事实或语言上的根据的,一定要有史料。《左传》便记载了“郑伯克段于鄢”的原因。 陈寿、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也是类似《左传》,把当时上百种史料记载同一件事的不同记载放到注里,后来这些书都失传了,有赖裴松之的注保存下来。

左传选读4--为社稷亡则亡之

4 为社稷亡则亡之 (襄二五·二)夏五月,莒为且于之役故⑴,莒子朝于齐。甲戌,飨⑵诸北郭。崔子称疾,不视事⑶。乙亥,公问崔子,遂从姜氏⑷。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公拊楹⑸而歌。侍人贾举⑹止众从者,而入闭门。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于庙,弗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干掫⑺有淫者,不知二命。”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⑻,遂弑之。贾举、州绰⑼、邴师、公孙敖、封具、铎父、襄伊、偻堙皆死。祝佗父祭于高唐,至,复命。不说弁⑼而死于崔氏。申蒯,侍渔者,退,谓其宰曰:“尔以帑⑽免,我将死。”其宰曰:“免,是反子之义也。”与之皆死。 ⑴莒为且于之役故,莒(jǔ),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莒县一带。且于之役发生在襄二十三年。⑵飨(xiǎng),用酒食招待客人。⑶崔子称疾,不视事:崔子,姓姜,氏崔,名杼,谥武,又称崔武子。春秋齐国大夫。称疾,不办公事,欲使齐侯来而弑之。⑷姜氏,崔杼之妻,与齐庄公私通,故崔杼以她为饵诱齐庄公来。⑸楹(yíng),堂屋前部的柱子。⑹贾举,原为齐庄公侍人,遭齐庄公鞭打,故与崔杼合谋。⑺干掫(zōu),巡夜搜捕。⑻反队:反,通“返”;“队”,通“坠”。 ⑼州绰,与后面六人都是齐庄公宠幸的勇士。⑼说弁:说,通“脱”;弁,祭祀时所穿服装。⑽帑(nú),古同“孥”,妻子儿女。 夏季,五月,莒国由于且于这次战役的缘故,莒子到齐国朝见。十六日,齐庄公在北城设享礼招待他,崔武子推说有病,不办公事。十七日,齐庄公去问候崔武子,乘机又与棠姜幽会。姜氏进入室内和崔武子从侧门出去。齐庄公拍着柱子唱歌。侍人贾举禁止庄公的随从入内,自己走进去,关上大门。甲士们一哄而起,齐庄公登上高台请求免死,众人不答应;请求在太庙自杀,还不答应。都说:“君王的下臣崔杼病得厉害。不能听取您的命令。这里靠近君王的宫室,陪臣巡夜搜捕淫乱的人,此外不知道有其他命令。”齐庄公跳墙,有人用箭射他,射中大腿,掉在墙内,于是就杀死了他。贾举、州绰、邴师、公孙敖、封具、铎父、襄伊、偻堙都被杀死。祝佗父在高唐祭祀,回到国都,复命,还没有脱掉祭服,就在崔武子家里被杀死。申蒯,是管理渔业的人,退出来,对他的家臣头子说:“你带着我的妻子儿女逃走,我准备一死。”他的家臣头子说:“如果我逃走,这是违背了您的道义了。”就和申蒯一起自杀。

读书要讲究方法

读书要讲究方法 冯友兰先生讲的:“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何谓“精其选”?先生说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浩如烟海,但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要精读,第二类可以泛读,第三类只供翻阅。精读就是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字一字读。泛读就是粗枝大叶地读,知其概要就行。翻阅是“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标题,觉得有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精读的书要根据自己的专业选,一本一本地读,在一个时间内只读一本,一本读完了才读第二本。何谓“解其言”?就是首先要读懂书的文字,攻破语言文字关。刘按:参看金克木《书读完了》一文何谓“知其意”?先生说,中国有句老话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字都认得,话全懂了,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在文字以外体会其精神实质。刘按:参看语言学、文字学、诠释学、思维科学、文化人类学等著作。冯先生以“明其理”为读书的最高境界。他说,“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意”和“理”不能完全相合,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作者的“意”所误。读书到这个程度,能够把死书读活,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才算读到家了。依冯友兰先生的见解看,读书这看似简单的事情也大有学问,实实在在读懂一本书并不容易,是要学习的。刘按:参看李零教授对经典的解读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值得一看。现代人眼中最能代表中国古典智慧的有四部书:《论语》、《老子》、《孙子》、《周易》。昨天,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重新解读四大经典的“我们的经典”丛书。《丧家狗——我读<论语>》(对《论语》由薄读到厚),《去圣乃得真孔子》(对《论语》由薄读到厚;《人往低处走》《兵以诈立——我读<孙子>》(对《孙子》由薄读到厚),《唯一的规则》(对《孙子》有厚读到薄);李零读论语《论语》何谓“精其选”? 先生说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浩如烟海,但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要精读,第二类可以泛读,第三类只供翻阅。精读就是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字一字读。泛读就是粗枝大叶地读,知其概要就行。翻阅是“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标题,觉得有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精读的书要根据自己的专业选,一本一本地读,在一个时间内只读一本,一本读完了才读第二本。何谓“解其言”?就是首先要读懂书的文字,攻破语言文字关。 刘按:参看金克木《书读完了》一文 何谓“知其意”? 先生说,中国有句老话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字都认得,话全懂了,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在文字以外体会其精神实质。 刘按:参看语言学、文字学、诠释学、思维科学、文化人类学等著作。 何谓“明其理”? 冯先生以“明其理”为读书的最高境界。他说,“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意”和“理”不能完全相合,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作者的“意”所误。读书到这个程度,能够把死书读活,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才算读到家了。依冯友兰先生的见解看,读书这看似简单的事情也大有学问,实实在在读懂一本书并不容易,是要学习的。 刘按:参看李零教授对经典的解读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值得一看。 金克木《书读完了》提到的书目 文化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结构、有系统的。过去的书籍也应是有条理的,可以理出一个头绪的。

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一】晏子之御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译文]: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有一天出去。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伞下,用鞭子抽打着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很是神采气昂。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国。今天,我看他 出门,智谋深远,态度谦虚。现在看看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可是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婚。”从此之后,她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 怎么回事,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1.解释下列短语。 (1)意气扬扬: (2)名显诸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本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B.本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4.晏子是古代名相,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答案:1.(1)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2)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 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 3.B 4.晏子的标准是: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二】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 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 【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5)陈:同“阵”,摆好阵势。 【二】[译文]:宋襄公领兵和楚军在泓水地方交战。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子鱼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子鱼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襄公说:“还不行。”等到楚军排好了

《左传》名篇选读

《左传》名篇选读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

怎样学习古文字

“古文字学的功夫不在古文字”。 这就是说,如果想学好古文字,必须掌握古文字学之外的很多知识。 必须掌握的那些知识里,最重要的是古汉语方面的知识。古文字是记录古汉语的,如果对古汉语很不熟悉,就没有可能学好古文字。熟悉古汉语的主要方法就是读古书。 我们至少要想法集中时间,精读一部篇幅适中的比较重要的古书。 学古文字的人,最合适的古书,就是《左传》。 读《左传》不但能熟悉先秦语言,而且还能得到很多先秦历史、社会、典制、风俗、思想等方面的知识,并在通读的过程中,培养古汉语的语感。 语感这个东西,很重要。 古代风俗,社会形态这些个东西,因为离我们太远了,想明白怎么回事儿,根本就得从头来。古代官制,宗法制度,兵制,人情礼节,衣食住行,这些都得懂。 其它的书,像诗,书,易,礼,都不如这个左传全面。左传就是个活画卷。 读左传,主要用两种版本,一是《十三经注疏》里的《春秋左传注疏》。 二是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主要用这两种版本。 古人注疏是有一定的体例的,这个要熟悉。 另外,粗读的,《尚书》《逸周书》及《诗经》,《战国策》《史记》和诸子 读古书同时,最好看一点讲上古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的著作,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通论部分。就是那些一个个小论文,那些就是通论部分。 里面主要讲中国古代文化,讲音韵,讲训诂...... 还有就是王力《汉语史稿》中、下二册里的有关部分。 如果古书读得不够踏实,古汉语方面的通论性著作读得再多也不解决问题。 这像什么呢,比如你学英语,语法学得再好,也没用。 你到英国去,天天听人讲英语,和人对话,学得会很快。 初学者如果读了不好的通论性著作,反而会使思想混乱,甚至还会误入歧途。 所以,王力先生的书,是一定要当圣经看的(至于将来你水平高了,他也并非不可批评)。他讲的方法,方向,是对的。 有些研究古文字的人,为了勉强把古文字资料的文义讲通, 他杜撰啊。他搞出来古书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字义,或曲解古人的训诂, 他也不管古汉语的语法,他就瞎想,瞎猜,这个万万不行。 什么叫训诂,就是故训,就是过去对这个字的讲法。 没有故训做基础,搞玄幻文字学,那是不行的。 大家可以看看说文解字吧,甲骨文吧,还有乐老师常去的论语吧, 里面好多的人,都是玄幻文字学。都是误入歧途的人, 你说他,他还不听,自以为是。那就是自己挖坑自己跳。 在古汉语方面有一种比较专门的知识,极为重要,那就是古音学知识。 通假字,不是六书里的假借。通假是用字的方法,假借是造字的方法,这个不要混。 通假,假借,这个怎么来的, 就需要古音了。 你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音来讲这个通借,通用,通假,同源, 你得用古音,而且是上古音。 我们如果不知道上古音,就无法判断古文字资料里的某一个字是不是古书里某一个字的通用字。 形声字往往因为使用不同的声旁而造成异体。比如,蹄,蹢, 你知道古音,这个很容易就看出来了。

左传选读8--莒郑之备患

8 莒郑之备患 (一)莒国恃陃而不备 (成八·八)晋侯⑴使申公巫臣⑵如吴,假道于莒⑶。与渠丘公⑷立于池⑸上,曰:“城已恶!”莒子曰:“辟陋在夷,其孰以我为虞⑹?”对曰:“夫狡⑺焉思启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国蔑有?唯然,故多大国矣,唯或思或纵也⑻。勇夫重闭⑼,况国乎?” ⑴晋侯,晋景公姬獳。⑵申公巫臣,芈姓,屈氏,名巫,一名巫臣,字子灵,原为楚国大臣,后投奔晋国。⑶莒,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莒县。⑷渠丘公,莒国国君,即莒子朱。渠丘是地名,莒国是东方的夷国,国君没有谥号,故以地名为号。⑸池,护城河。⑹其孰以我为虞,意谓无人觊觎此偏僻蛮夷之地。⑺狡,狡诈者。⑻唯或思或纵也:思,思虑以为备;纵,放纵而不为备。⑼重闭,内外门户层层关闭。 晋景公派遣申公巫臣去吴国,向莒国借路。巫臣和渠丘公站在护城河上,说:“城太坏了。”渠丘公说:“敝国偏僻简陋,处在蛮夷之地,有谁会把敝国作为觊觎的目的呢?”巫臣说:“狡猾的人想开辟疆土以利国家的,哪个国家没有?惟其如此,所以大国就多了。不过受觊觎的小国有的思虑有备,也有的放纵不备。勇敢的人还要层层关闭好内外门户,何况国家?” (成九·十)冬十一月,楚子重⑴自陈伐莒,围渠丘。渠丘城恶,众溃,奔莒。戊申,楚入渠丘。莒人囚楚公子平,楚人曰:“勿杀!吾归而俘。”莒人杀之。楚师围莒。莒城亦恶,庚申,莒溃。楚遂入郓,莒无备故也。 ⑴子重,芈姓,熊氏,名婴齐,字子重,时任楚国令尹,曾杀申公巫臣全家。 冬季,十一月,楚国子重从陈国进攻莒国,包围了渠丘。渠丘城池破败,大众溃散而逃亡到莒城。初五日,楚国进入渠丘。莒国人抓住了楚国的公子平。楚国人说:“不要杀他,我们归还你们俘虏。”莒国人杀了公子平,楚国的军队包围了莒城。莒城的城墙也不好,十七日,莒国溃败。楚军就进入郓城,这是由于莒国没有防备的缘故。 君子曰:“恃陋而不备,罪之大者也;备豫不虞⑴,善之大者也。莒恃其陋,而不修城郭,浃辰⑵之间,而楚克其三都⑶,无备也夫!《诗》曰:‘虽有丝、麻,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 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 (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2处) 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则》) (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 (2)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 (3)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句意为: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根据句意断句为: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乃,于是;以,拿;奉,通“俸”,俸禄;资,资助;使,让;句子翻译为: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②顾,难道;不如,比不上;鄙,边境;句子翻译为: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界的那个和尚吗?③

烛之武退秦师提纲

烛之武退秦师自学提纲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扎实掌握文本中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烛之武精妙的语言,感受烛之武的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 文言实虚词意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背景,掌握重点文学常识。 2、研读并背诵一二段,积累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 3、从一二段来看,浅谈你眼中的烛之武。 【作品简介】 1.《左传》左:作者左丘明,鲁国史官,传:解释,解说或阐发经书的文字。 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上承《春秋》,下启《史记》,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传》还是十三经之一。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3.《春秋》相传孔丘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鲁春秋》加工整理修订而成,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近240多年的历史。“春秋”在古代表示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正是一年四季中各诸侯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因此取名为《春秋》。 4.史书体: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故事背景】 1.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③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④,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高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注】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②难:驳倒。③易置:撤换。④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竟不可得竟然 B. 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C. 佯败走假装 D. 而绝其粮道截断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山门圮于河介词,在 B. 如其言代词,他(的) C. 以天下莫能当连词,因而 D. 而括易言之连词,表转折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 【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 C. 【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D. 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

左传选读12--信不由中

2、信不由中 (一)周郑交质 (隐三·三)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⑴。王贰于虢⑵,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⑶虢公政。四月,郑祭足⑷帅师取温⑸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⑹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⑺,蘋蘩蕰藻⑻之菜,筐筥⑼锜釜⑽之器,潢污⑾行潦⑿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⒀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繁》、《采蘋》⒁,《雅》有《行苇》、《泂酌》⒂,昭忠信也。” ⑴卿士,周王朝里的执政者。⑵王贰于虢,意周王不专任郑伯,偶亦以政务交虢公。⑶畀(bì),给予。⑷祭足,字仲,郑国大夫。⑸温,地名,在今河南省温县境内。⑹要,通“邀”,约。⑺毛,凡地所生之野草。⑻蘋蘩蕰藻:蘋,池塘浅水中小草本植物;蘩,白蒿,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蕰,聚积;藻,水中隐花植物。⑼筐筥(jǔ),皆竹器,方者曰筐,圆者曰筥,本以盛饭,此谓用其盛蘋藻。⑽锜(qí)釜:皆烹饪之器,有足者曰锜,无足者曰釜。⑾潢污,都指积水。⑿行潦(lǎo),路上的积水。行,道路;潦,积水。⒀羞,与上文的“荐”,都是进献的意思。⒁《采繁》《采蘋》,两诗均见《诗经·召南》。⒂《行苇》、《泂(jiǒng)酌》,两诗均见《诗经·大雅》。 郑武公、郑庄公先后担任周平王的卿士,平王暗中又将朝政分托给虢公,郑庄公埋怨周平王,平王说:“没有这回事。”所以周、郑交换人质。王子狐在郑国作为人质,郑国的公子忽在周朝作为人质。平王死后,周王室的人想把政权交给虢公。四月,郑国的祭足带兵割取了温地的麦子。秋天,又割取了成周的谷子。周朝和郑国彼此怀恨。 君子说:“诚意不发自内心,即使交换人质也没有益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来办事,又用礼仪加以约束,虽然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假如确有诚意,即使是山沟、池塘里生长的野草,蘋、蘩、蕴、藻这一类的野菜,一般的竹器和金属器皿,大小道上的积水,都可以献给鬼神,进给王公,何况君子建立了两国的信约,按照礼仪办事,又哪里还用得着人质?《国风》有《采繁》、《采蘋》,《大雅》有《行苇》、《泂酌》这些诗篇,就是为了表明忠信的。”

经典古籍书目

呵呵,书海浩大,楼主可选取其中的一些经典精读,下面的应该够你研究一阵子了。 经部 01.《大学》《四书》之一,儒家“修齐治平”理论大纲。 02.《中庸》《四书》之一,儒家推崇的处世哲学。 03.《论语》《四书》之一,儒家创始人孔子言论集。 04.《孟子》《四书》之一,以“性善论”著称的儒家经典。 05.《诗经》《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06.《尚书》《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史书。 07.《仪礼》《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礼仪制度书。 08.《周易》《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哲学原典。 09.《春秋左传》《五经》之一,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10.《尔雅》我国第一部百科名物词典。 11.《孝经》我国以“孝”治国的理论基础。 史部 01.《山海经》战国?佚名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最古的博物书、最古的神话小说故事。 02.《穆天子传》战国?佚名我国最早的游记。 03.《国语》战国?佚名我国最早的国别史。 04.《战国策》西汉?刘向集录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和辩论的策略书。 05.《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我国六世纪前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06.《洛阳伽蓝记》后魏?杨衒之现存文史典籍中寺塔记的典范之作。 07.《贞观政要》唐?吴兢古代帝王统治术之专著,后世治国者之圭臬。 08.《史通》唐?刘知几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09.《文史通义》清?章学诚是我国古代史学理论之代表。 10.《书目答问》清?张之洞指导治学门径的必读书目,嘉惠一代学林。 子部 01.《老子》春秋?李耳“道家最精要之书。”(梁启超语) 02.《庄子》战国?庄周先秦最有文彩的哲学著作。 03.《列子》战国?列御寇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采奇”(《文心雕龙》语) 04.《韩非子》战国?韩非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的著作 05.《淮南子》西汉?刘安汉初新道家的代表作。 06.《公孙龙子》战国?公孙龙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作,创建了我国最早的逻辑学。 07.《墨子》战国?墨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著作。 08.《荀子》战国?荀况先秦儒家学说集大成之著作。 09.《孙子兵法》春秋?孙武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述。 10.《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综合百家学说,建构一统理论。杂家学说代表作。 11.《尹文子》战国?尹文“宋尹”学派始祖,尹文论法术和形名的专著。 12.《新书》西汉?贾谊汉代杰出的政论文集,鲁迅誉为“西汉鸿文”。 13.《法言》西汉?扬雄首部儒学批判专著。 14.《鬼谷子》纵横家始祖,兵家法宝。 15.《颜氏家训》北齐?颜之推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16.《黄帝内经素问》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 17.《九章算术》我国第一部重要的数学专著。 18.《近思录》宋?朱熹理学入门书,蕴含了朱子思想的全部精义。 19.《阴符经》相传苏秦得此书而为六国之相(《战国策》记)。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典型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典型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祭四叔父文 (明末清初)张煌言 呜呼!叔父其死狱中矣!其得疾而殒耶?抑感愤引决耶?侄自丁国难,倡义辞家,迄今十有七载。吾父见背,路隔华夷,奔丧无所,至今抱恨终天。嗣是门衰祚薄,犹幸叔父支持。岁时伏腊,祖宗血食,不绝如线,今则已矣。 春仲侄提师北还,始知叔父于正月下浣,被虏拘禁,业赴省狱矣。侄闻之,痛心疾首。计叔父于衰老,形影龙钟,其能久乎!未几而讣音果闻矣。吾弟昌言,以虏网四张,幸而得脱。潜鳞戢羽,将母芦中,既不能橐鱣①相救,亦不能含敛躬亲,故叔父易箦②之期,竟不可闻。而讣音亦得之友朋之书。及六月三日弟来,知叔父以四月十三日捐馆,始敢为位而哭。 叔父年已逾耄,因侄抗节,遂以瘐死。是叔父因侄而亡,侄宁不痛心乎!古来教子弟者,动以忠义为训,岂意忠义可为而不可为耶!自古何代无废兴其间必有忠臣义士仗节抗旌思扶王室因以倾家者往往有之若尊行受祸亦不少概见。今逆虏弃天经,致人彝,株连波系,致叔父毕命圜扉,侄独无心,能不肝肠寸裂耶? 侄自倡义以来,屡蹶屡奋,几于啮雪吞毡,卧薪尝胆,虏招之不应,购之不克,始逮及妻孥。故新妇与祺儿,锢狱已经十载,侄义不返顾。自分为刘琨、为卞壶矣。何期复贻祸叔父耶!前此叔父之得免者,虏视侄无甚重轻也。及已亥侄入长江,连下名城数十,虏遂恨侄畏侄且忌侄,而诛求不遗余力。即我姊与姊夫及二三故交,亦在不免,而况叔父乎?呜呼痛哉! 叔父雁行有四人,吾父居长,止生侄一人。二叔早亡无嗣。三叔以考终,生从兄弟三人。长嘉言,次昌言,次德言。叔父无所出,昌言遂为承祧。然初无家人产,今叔父既逝,侄与嘉言皆在军次,归里无期,德言尚稚弱,恐不任箕装,则高曾之不祀忽诸,是侄未能报国,先已亡家矣。呜呼痛哉! 近者闹共主蒙尘,而侄且重遘家难,天道其果有知耶?其果无知耶?岂春秋大义,徒虚语耶?侄不能为复楚申胥,必须为奔鬲臣靡矣。但既无秦庭可哭,又鲜有高可奔,恐终当为伏柱豫让耳。呜呼,归榇何时,拊棺莫望,徒有泣血而巳。呜呼痛哉! (选自《张忠烈公集》,有刪减)【注释】①橐鱣(tuó zhān):指衣食。②易箦(zé):指病危将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是门衰祚薄祚:愧怍。 B.被虏拘絷,业赴省狱矣业:已经。 C.叔父雁行有四人雁行:兄弟。 D.而侄且重遘家难遘:遭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叔父以四月十三日捐馆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虏招之不应不知东方之既白

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古代文学阅读书目

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阅读书目提要·中国古代文学部分 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阅读书目是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基地建设的需要编制的。希望学生在阅读本书目后,对本专业基本文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书目对指导本科生课外阅读,对资料室配置图书,对教师指定参考书均有参考价值。 本书目的条目是由各教研室提供,并参考现有同类书目确定的。不少名家,不少高校,都编制过类似书目,条目的数量和具体内容,彼此差异很大,本系老师的观点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只能采取求同存异的态度。需要强调的是:只读语言文学方面的书是学不好语言文学的。但是,需要读哪些其他专业的书,其标准更难掌握,故本书目只好从阙,并非忽视本专业以外的书。本科生在校期间读哪些书因人而异,要求每位同学通读本书目所列书籍是不现实的。但是让每位本科生对本书目所列书籍有个大致的了解,并精读和泛读其中的一部分,应当说是能够做到的事。 联袂推荐人 徐兴无程章灿俞为民周维培武秀成许结 书目通览 中国古代神话诗经选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庄子集释春秋左传注楚辞选史记选汉魏六朝诗选汉魏六朝赋选乐府诗选古诗十九首初探三曹诗选陶渊明集搜神记世说新语笺疏(修订本)玉台新咏唐诗选唐人小说李太白全集杜诗详注白居易集敦煌变文集唐文选花间集南唐二主词校订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宋词选释苏轼词选李清照集校注稼轩词编年笺注宋诗选注宋文选元杂剧选注元散曲选注西厢记元本琵琶记校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拍案惊奇牡丹亭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官场现形记长生殿桃花扇四库全书总目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文心雕龙注诗品注沧浪诗话校释原诗艺概人间词话新注谈艺录 1.中国古代神话 袁珂著中华书局1960年 中国古代神话具有体系不整、表述零散的特征,构成了研究和了解中国神话的困难。这部著作将分散在中国上古典籍中的神话材料作了全面的整理,按时间顺序,用现代汉语概述了中国神话。书中的每句话都不出自作者的杜撰,并在每章之后配有丰富的注释,注出原始的文献表述以及诸种异说。既使人们一睹中国神话的全貌,又为神话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作者长期研究中国神话,后在此书的基础上又编成《中国神话辞典》等书。研究中国神话,还可以进一步阅读他的《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等典籍。(徐兴无) 2.诗经选 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此书合余氏《诗经选》和《诗经选译》二书而成,共选诗106篇,其中《国风》78篇,《小雅》23篇,《大雅》3篇,《周颂》2篇,篇幅适中。每篇前有题解,说明篇章大旨,注释以字词训释为主,必要时串讲,简略得当,每篇后皆附有语译,便于初学。(程章灿) 3.论语译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