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科病毒性心肌炎护理查房

儿科病毒性心肌炎护理查房

儿科病毒性心肌炎护理查房
儿科病毒性心肌炎护理查房

2016年12月份护理业务查房

查房时间:2016-12-13

查房地点:儿科办公室

查房内容:病毒性心肌炎

主持人:儿科护士长蒋庆林

参加人员:刘永芬、杨娜、全

院护士长、儿科全体护士

一、查房目的:

1、通过护理查房,掌握病毒

性心肌炎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

2、重点: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

二、查房内容:——赵芳

1、一般资料

包括:姓名:胡雨晗床号:28床性别:女年龄:8岁3月职业: / 婚姻情况: / 病历号:165016 家族史:否认即往史/

2、病情介绍

主诉::间断性咳嗽2周,加重伴心悸4天。

生命体征:T37.0℃,P100次/分R24次/分BP100/60mmhg

(3)现病史:患儿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咳嗽,无发热,咳痰,无胸闷,气喘,未予治疗,四天前咳嗽加重,次数频繁,伴间断心悸,每次症状持续数分钟,休息后好转,今为诊治来我院就诊,查肌钙蛋白:0.373ng/ml,以“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收入我科。

(4)辅助检查结果(阳性):血常规:wbc:12.6×10^9/L,肌钙蛋白:0.373ng/ml,心电图:S-T段偏移。

3、概述: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所致的炎性过程,处心肌炎外,部分病例可伴有心肌炎和心内膜炎。本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预后良好,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近年统计,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在上升,但重症患儿仍然占少数。

4、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多病毒引起心肌炎。主要是肠道和呼吸道病毒,尤其是柯萨奇病毒最常见,约占半数以上,其次为埃可病毒。其他病毒如腺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均可引起心肌炎。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季腹泻的病原体,也可引起心肌的损害。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病毒及其病毒早期经血循环直接侵犯心肌细胞有关,另外病毒感染后的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也与发病有关。

5、临床表现:1、呼吸道感染:咳嗽;2、心悸,乏力。

6、相关检查: 血常规、肝肾功、心肌酶、心电图、胸片

7、治疗原则:1减轻心脏负担,强调卧床休息;2药物治疗:维生素C、肾上腺皮质激素。

8、护理计划

9、健康教育

对患儿及家属介绍治疗过程和预后,减少患儿和家属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强调休

息对心肌炎的重要性,使其能自觉配合治疗。告知预防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的常识,疾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并告知其出院后定期到门诊复查。三、相关知识复习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理

——李榆兰

病毒性心肌炎病因及发

病机制: 很多病毒感染可

引起心肌炎,主要是肠道

和呼吸道病毒,尤其是柯

萨奇病毒B1-6型最常见,约占半数以上,其次为埃可病毒。其他病毒有腺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季腹泻的病原体,也可引起心肌的损害。本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病毒及其毒素早起经血液循环直接侵犯心肌细胞有关,病毒感染后的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也与发病有关。

病理生理: 病变分布可为局灶性、散在性或弥漫性,多以心肌间质组织和附近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少数为心肌变性,包括肿胀、断裂、溶解和坏死等变化。慢性病例多有心脏扩大、心肌间质炎症浸润和心肌纤维化形成的瘢痕组织。心包可有浆液渗出,个别发生粘连。病变可波及传导系统,甚至导致终身心律失常。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郑贤慧

(1)症状急性心肌炎发病前大对多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病毒感染的前驱症状。

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取决于年龄及感染的急性或慢性过程。预后大多良好,部分患者起病隐匿,轻型患儿一般无自觉症状,仅表现心电图异常。心肌受累明显时,可有心前区不适、胸闷、气短、头晕及乏力等症状,但少数重症患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部分患者呈慢性进程,逐渐演变成扩张性心肌病。

(2)体征心脏有轻度扩大,伴心动过速、心音低钝及部分有奔马律,可导致心力衰竭及晕厥等。反复心衰者,心脏明显扩大,两肺出现湿罗音及肝、脾肿大,呼吸急促和发绀。

(3)危重病例可出现心源性休克,脉搏微弱及血压下降。

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原则——杨翠黎

(一)明确心肌炎类型根据心肌炎不同类型感染选用相应的抗感染治疗。(二)减轻心脏负担应强调卧床休息,心脏情况好转后再逐渐开始活动。(三)药物治疗目的是促进心肌病变的恢复和改善心脏功能。

1.维生素C 大剂量维生素缓慢推注,对心肌病变的好转有一定作用,应用10%-1

2.5%溶液每次100-200mg/kg,急性期每日1次,疗程1个月。

2.肾上腺皮质激素目前有争论,多数人同意用于心源性休克和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对难控制的心力衰竭和其它治疗无效的患儿也可试用,但最好不在发病10d内应用,以免使病毒感染扩散。

3.其它促进心肌病变恢复的药物危重患儿可选用:①静脉点滴极化液;②静脉滴注能量合剂;③肌内注射三磷酸腺苷或辅酶A;④肌内注射辅酶Q10。(四)纠正心律失常,控制心力衰竭。

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要点——杜芬

(一)、注意休息,减轻心脏负担

急性期要卧床休息至体温恢复后3-4

周,基本恢复正常后可以逐渐增加活动

量。

(二)、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和处

理并发症

①密切观察和记录患儿精神状态、面

色、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及氧饱和

度,做好抢救药品和器械的准备,发现

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紧急护理措施。

②出现胸闷、气促、心悸时应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有心力衰竭的患儿给予半卧位,尽量保持其安静,严格控制液体速度,以免增加心脏负担,使用洋地黄时要注意观察有无心率过慢,出现新的心律失常、恶心、呕吐等症状时要暂停用药并及时与医生联系处理,避免洋地黄中毒。

③应进高蛋白、高维生素,富于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宜少量多餐,避免过饱或进食刺激性食物,水肿严重者要限制饮食量,心力衰竭者给予低盐饮食。

④保持患儿大小便通畅,防止便秘,要对患儿采取保护性隔离,要积极预防各种感染,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

病毒性心肌炎的健康教育——徐聪

(1)嘱其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出院后需继续休息3-6个月,6个月至1年内避免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

(2)指导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

以促进心肌代谢与修复,合理饮食,忌刺激性食物。

(3)嘱其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减量或停药。

(4)注意防寒保暖,预防病毒性感冒。

(5)适当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

(6)保持平和的心态,及时释放压力。、

(7)保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8)教会患者及家属测脉率,节律,发现异常或有胸闷,心悸等不适及时就诊。

(9) 加强营养,合理休息,适当活动,定期随访。

(10)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查。

胎儿出生前后血液循环的改变——蒋庆林

2、小儿各年龄段呼吸、心率正常值及心脏的位置——蒋庆林

不同年龄儿童呼吸频率(次/分)——蒋庆林

不同年龄儿童心率(次/分)

不同年龄儿童心脏位置

3、病毒性心肌炎常见的心电图改变——蒋庆林

呈持续性心动过速,多导联ST段偏移和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QT间期延长,QRS波群低电压。心律失常以期前收缩为多见,尚可见到部分性或完全性窦房、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

4、心肌炎患儿出现哪些表现提示发生心源性休克或心衰?——蒋庆林

心脏大小正常或扩大,第一心音低钝,出现奔马律,安静时心动过速,伴心包炎者可听到心包摩擦音。严重时甚至血压下降,发展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

5、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一)、预防洋地黄中毒:

①洋地黄用量个体差异很大,老年人、心肌缺血缺氧、重度心力衰竭、低钾低镁血症、肾功能减退等情况对洋地黄较敏感,使用时应严密观察病人用药后反应。

②与奎尼丁、胺碘酮、维拉帕米、阿司匹林等药物合用,可增加中毒机会,在给药前应询问有无上述药物及洋地黄用药史。

③必要时监测血清地高辛浓度。

④严格按时按医嘱给药,给药前数脉搏,当脉搏<60次/分或节律不规则应暂停服药并告诉医师;用毛花苷丙或毒毛花苷K时务必稀释后缓慢(10~15min)静注,并同时监测心率、心律及心电图变化。

(二)、观察洋地黄中毒表现:洋地黄中毒最重要的反应是各类心律失常,最常见者为室性期前收缩,多呈二联律或三联律,其他如房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等。胃肠道反应如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和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

倦怠、视力模糊、黄视、绿视等在用维持量法给药时则相对少见。

(三)、洋地黄中毒的处理:

①立即停用洋地黄。

②低血钾者可口服或静脉补钾,停用排钾利尿剂。

③纠正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可用利多卡因或苯妥英纳,一般禁用电复律,因易致心室颤动;有传导阻滞及缓慢性心律失常者可用阿托品静注或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

(附)各波形的意义

四、护理部刘主任点评:

儿科病人较多,护士健康宣教时面对的主要是家属,需耐心加强沟通。心肌炎患儿需卧床休息,而小儿易动,执行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把护理计划告知家属,使其配合实施。病情观察非常重要。在平时工作中要学会多观察、多发现,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

五、护士长总结:

病毒性心肌炎虽然不是我们科常见的疾病,但我们也要认真学习,通过此次护理查房,我们复习了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关知识,希望大家有所收获,更希望大家能在日常工作中多看多学多问,认真观察病情变化,仔细护理患者,指导患儿及家属合理的喂养、进行必要的康复锻炼,使患儿尽早恢复健康。

伤寒护理查房

2016年5月份护理业务查房 —伤寒病人的护理 时间:2016年5月23日下午16:00分 地点:感染科护士站 主持人:聂琴琴(护士长)记录人:韦丽红(护士) 参加人员: 聂琴琴(护士长):伤寒(Typhoid) 是由伤寒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程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WHO把伤寒作为一个全球性卫生问题。世界上总的发病趋势是下降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日本等的发病率已降到0.4~3.7/10万,重点在输入病例的控制。WHO估计,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可高达540/10万。 病原学:伤寒杆菌为沙门氏菌属,革兰氏阴性杆菌,长约1~3μm,宽约0.4~0.9μm,无芽孢,无荚膜,有周身鞭毛能运动。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即能生长,最适温度为37℃,pH为6.8~7.8。 生存能力: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很强,耐低温,在水面中可存活1-3周,在粪便中可存活1-2月,在牛奶、肉类、蛋类中可生存数月,对阳光、热、干燥、及酸敏感,阳光直射数小时死亡,60度水中10余分钟或煮沸可灭菌。 伤寒的病理变化:其病理组织改变主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尤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病变最明显。典型伤寒病例的临床特

征为持续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 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为主要的传染源。病人从潜伏期即可从粪便排菌,一般从病程第一周末开始经尿排菌,故整个病程中均有传染性,尤其以病程的第2~4周内传染性最大。少数病人可成为长期或终生带菌者。 2、传播途径 (1)直接传播:病原体随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后,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可造成直接传播。 (2)间接传播:经过手和苍蝇、蟑螂等间接污染水源和食物等可造成间接传播。 其中水源污染是本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食物污染也可引起本病的暴发和流行,而散发病例一般以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为主。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 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遍布于全世界各地,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见。饮食饮水条件差的地区可引起流行。我国以散发为主,但有的地区时有暴发流行,其中以水型暴发为主,食物型暴发约10~15% 2、时间分布:季节:终年可见,以夏秋季居多。 3、人群分布:男女发病率无差别;儿童及青壮年居多,暴发疫情中也以青壮年居多。

儿科2016年12月病毒性心肌炎护理查房

2016年12月份护理业务查房 查房时间:2016-12-13 查房地点:儿科办公室 查房内容:病毒性心肌炎 主持人:儿科护士长蒋庆林 参加人员:刘永芬、杨娜、全 院护士长、儿科全体护士 一、查房目的: 1、通过护理查房,掌握病毒 性心肌炎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 2、重点: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 二、查房内容:——赵芳 1、一般资料 包括:姓名:胡雨晗床号:28床性别:女年龄:8岁3月职业: / 婚姻情况: / 病历号:165016 家族史:否认即往史/ 2、病情介绍 主诉::间断性咳嗽2周,加重伴心悸4天。 生命体征:T37.0℃,P100次/分R24次/分BP100/60mmhg (3)现病史:患儿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咳嗽,无发热,咳痰,无胸闷,气喘,未予治疗,四天前咳嗽加重,次数频繁,伴间断心悸,每次症状持续数分钟,休息后好转,今为诊治来我院就诊,查肌钙蛋白:0.373ng/ml,以“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收入我科。

(4)辅助检查结果(阳性):血常规:wbc:12.6×10^9/L,肌钙蛋白:0.373ng/ml,心电图:S-T段偏移。 3、概述: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所致的炎性过程,处心肌炎外,部分病例可伴有心肌炎和心内膜炎。本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预后良好,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近年统计,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在上升,但重症患儿仍然占少数。 4、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多病毒引起心肌炎。主要是肠道和呼吸道病毒,尤其是柯萨奇病毒最常见,约占半数以上,其次为埃可病毒。其他病毒如腺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均可引起心肌炎。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季腹泻的病原体,也可引起心肌的损害。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病毒及其病毒早期经血循环直接侵犯心肌细胞有关,另外病毒感染后的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也与发病有关。 5、临床表现:1、呼吸道感染:咳嗽;2、心悸,乏力。 6、相关检查: 血常规、肝肾功、心肌酶、心电图、胸片 7、治疗原则:1减轻心脏负担,强调卧床休息;2药物治疗:维生素C、肾上腺皮质激素。 8、护理计划

儿科护理查房

儿科护理查房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查房主持人: 参加人员: 所查病历:姓名:性别:年龄:四个月十四天床位:五号 病案号:诊断:支气管肺炎腹泻 入院时间:2015年8月29号 16:24 查房目的:掌握支气管肺炎和腹泻患儿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 查体指导:发热伴腹泻,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较多粗细湿啰音及中—少量哮鸣音,无胸膜摩擦音 临床分析:支气管肺炎及腹泻归纳总结:重视患儿并发心力衰竭时的病情观察记录着签名:(学生) 一、病例介绍:(学生) 患儿于一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起初呈单咳声,次数不多,继而转为阵发性声咳,每次7-9声/次,咳嗽时儿可持续一分钟/次,伴脸颊涨红及鸡鸣样尾声,无犬鸣样咳嗽,喉中痰响,不易咳出,且有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不含胆汁及咖啡色溶液,非喷射性,次数不多,咳嗽剧时为主:有腹泻,大便呈黄色稀水,稀糊状,无红白胨子,4-6次/日,每次量不多,稍伴口干喜饮及尿量减少,无喘息、气促,发绀;2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最高体温为℃,无寒战及抽搐,伴流涕、打喷嚏、气喘,曾在当地医院就诊,给予输液治疗(具体用药不详)7天,效果不佳,患儿病情无明显好转,遂在家自行予以“中药(具体药物成分及剂量不详)”口服治疗10余天,治疗仍不佳,患儿病情无好转,为求进一步诊治,遂于今日来我院门诊儿科就诊,以“小儿肺炎、

类百日咳综合征”收入我科住院治疗。患儿自起病以来,精神欠佳,食纳尚可,睡眠欠安,大小便如上所述。体格检查:℃、P120次/分、R38次/分、。 、五官无畸形,双眼脸结膜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对光反射灵敏: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流脓:鼻外形正常,未见鼻翼煽动,鼻中隔无偏曲,鼻腔无异常分泌物:面色、口唇红,口腔黏膜光滑,咽充血,无疱疹、脓性分泌物。颈抗(一),颈静脉不充盈,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腔形态正常,呼吸平稳,吸气三凹征(一),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膝腱反射正常,克氏征阴性,布氏征阴性,双侧巴氏征阴性。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精神欠佳。全身皮肤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皮肤弹性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查房时间:2015年9月1号 入院诊断:支气管肺炎腹泻 二、病情的治疗及护理过程: 8-29--8-30患儿发热,痰液过多,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及超声雾化 8-30--8-31患儿肺部湿啰音比较多,遵医嘱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药物注射,雾化拍背吸痰一天两次 8-31--9-1遵医嘱给予补液,超声雾化,拍背吸痰 三、护理诊断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腹泻、呕吐丢失过多和摄入不足有关(张蓉) 护理措施:给予足量的高热量高蛋白质流质食物,少量多餐,婴儿哺喂时应耐心,每次喂食时将头部抬高或抱起,以免呛入气管发生窒息。进食确有困难者可按医嘱静脉补充营养。 2、体液不足:与腹泻、呕吐致体液丢失过多和摄入不足有关(张蓉)

儿科护理查房

概述: 秋季腹泻指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季节性强,多于秋季流行,好发于6月至2岁儿童,有喂养不洁引起消化道感染或呼吸道感染所致,轮状病毒感染可破坏小肠绒毛,使小肠绒毛缩短,影响营养物质、电解质和水分的吸收而致电解质紊乱。 简要病史: 患儿张梓霞,女,1 岁,体重8kg,因“腹泻,呕吐1天余,颈项强直5小时”余07-12-8-15:00由家人抱入院。家属代诉患儿1天余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大便次数增多,解黄色水样便8-10次/日伴呕吐胃内容物多次,与当地卫生院治疗,予胃复安2片分4次口服,5小时前在补液过程中出现颈强直,表情呆滞,反应差,家人呼“120”接回我院急诊,拟诊“腹泻病”收入儿科。患儿平时有吸吮手指坏习惯。 体查:患儿神志清,表情呆滞,呼之不应,T38.8°C,P140次/分,R56次/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对光反射迟钝,颈强直,腹平软,肛周皮肤稍潮红。 主要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WBC12.30*109/L,Hb102g/L HCO3- 15mmol/L 主要护理诊断: 1)焦虑与甲氧氯普胺锥体外系反应有关。 2)知识的缺失与患儿家长卫生知识少及患儿不良习惯有关。 3)腹泻与饮食不当和胃肠道感染有关。 4)皮肤完整性与受损与大便对肛周皮肤刺激与有关。 5)舒适的改变与腹泻致腹部不适有关。 护理计划: 1)安抚家属情绪减轻焦虑 2) 24小时内使家长认识到饮食卫生的重要性及掌握合理喂养的方法。 3) 3—5天内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形态正常。 4)使家长掌握有效的皮肤护理能保持患儿皮肤完整 5)使病儿安静、舒适。 护理措施: 1)向患儿家属解释甲氧氯普胺锥体外系反应的相关知识,告知以往同类个案经处理都能得到及时好转,以安抚病人家属情绪减轻焦虑。 2)知识缺乏的护理:向家长进行饮食卫生宣教,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或不洁食物,以及合理喂养方法等知识,指导家长正确护理患儿方法,纠正患儿吸吮手指的不良习惯 3)腹泻的护理:评估患儿大便次数、量、性质、颜色,正确及时留取大便标本送检,制定饮食护理计划,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具体可予白粥或米汤加盐。观察皮肤弹性、温度、精神状态,正确估计丢失量,遵医嘱补液,遵循先盐后糖、先快后慢,见尿补钾的补液原则8—10 ml/kg/h的速度输入,8小时内补足累计损失量,正确指导用药如蒙脱石散最好餐前服,而且与药隔开半小时。避免同时服用时蒙脱石散将其他药物包裹从而影响药效。 4)皮肤受损的护理:观察记录患儿皮肤受损程度,指导家长正确护理方法,每次排便后用40—50°C温水清洗臀部后蘸干涂油剂保护皮肤(鞣酸软膏效果更好),或用柔软透气性好的尿布,尽可能使肛周皮肤充分呼吸,指导家长勤换尿布,尿布清洗后消毒或在阳光下曝晒,操作时动作要熟练,避免不必要的损伤。输液时多加巡视,避免药液外渗刺激局部皮肤组织。5)评估病儿是否有腹部不适和其程度,指导病儿或家长减轻腹部不适的方法:如玩具、讲故事,分散注意力,给患儿喝热米汤,用松节油擦腹后用手掌心轻柔按摩脐部周围致皮肤发红。

儿科护理查房

儿科护理查房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查房主持人:参加人员: 所查病历:姓名:性别:年龄:四个月十四天床位:五号 病案号:诊断:支气管肺炎腹泻 入院时间:2015年8月29号16:24 查房目的:掌握支气管肺炎和腹泻患儿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 查体指导:发热伴腹泻,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较多粗细湿啰音及中—少量哮鸣音,无胸膜摩擦音 临床分析:支气管肺炎及腹泻归纳总结:重视患儿并发心力衰竭时的病情观察 记录着签名:(学生) 一、病例介绍:(学生) 患儿于一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起初呈单咳声,次数不多,继而转为阵发性声咳,每次7-9声/次,咳嗽时儿可持续一分钟/次,伴脸颊涨红及鸡鸣样尾声,无犬鸣样咳嗽,喉中痰响,不易咳出,且有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不含胆汁及咖啡色溶液,非喷射性,次数不多,咳嗽剧时为主:有腹泻,大便呈黄色稀水,稀糊状,无红白胨子,4-6次/日,每次量不多,稍伴口干喜饮及尿量减少,无喘息、气促,发绀;2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最高体温为38.8℃,无寒战及抽搐,伴流涕、打喷嚏、气喘,曾在当地医院就诊,给予输液治疗(具体用药不详)7天,效果不佳,患儿病情无明显好转,遂在家自行予以“中

药(具体药物成分及剂量不详)”口服治疗10余天,治疗仍不佳,患儿病情无好转,为求进一步诊治,遂于今日来我院门诊儿科就诊,以“小儿肺炎、类百日咳综合征”收入我科住院治疗。患儿自起病以来,精神欠佳,食纳尚可,睡眠欠安,大小便如上所述。体格检查:T36.7℃、 P120次/分、R38次/分、WT8.0kg。 、五官无畸形,双眼脸结膜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2.5mm,对光反射灵敏: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流脓:鼻外形正常,未见鼻翼煽动,鼻中隔无偏曲,鼻腔无异常分泌物:面色、口唇红,口腔黏膜光滑,咽充血,无疱疹、脓性分泌物。颈抗(一),颈静脉不充盈,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腔形态正常,呼吸平稳,吸气三凹征(一),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膝腱反射正常,克氏征阴性,布氏征阴性,双侧巴氏征阴性。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精神欠佳。全身皮肤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皮肤弹性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查房时间:2015年9月1号 入院诊断:支气管肺炎腹泻 二、病情的治疗及护理过程: 8-29--8-30患儿发热,痰液过多,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及超声雾化8-30--8-31患儿肺部湿啰音比较多,遵医嘱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药物注射,雾化拍背吸痰一天两次 8-31--9-1遵医嘱给予补液,超声雾化,拍背吸痰 三、护理诊断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

新生儿黄疸护理查房

新生儿科护理查房 参与者:岳辉姚娟温分芳胡晓 时间:2013年9月4日 病例介绍 35床,潘一之子,男,主诉:皮肤黄染6天,生后10天。系第2胎第2产,胎龄39+2周, 于2013-08-18 19 : 30在东圃分院产科经阴道分娩出生,出生时羊水清,自然啼哭,APGAR 评分9-10-10分,出生体重3.14kg,胎盘、胎膜未见明显异常。患儿生后3天开始皮肤出现黄染,逐渐加重,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惊厥,无气促、发绀等。遂今来我院门诊复查,抽血查总胆红素:227.6umol/L。为求进一步诊治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收入我科。患儿自出生后反应尚可,吃奶可,纯母乳喂养,二便正常。 1、体格检查:T36.5C, R45次份,P155次份,Wt 3.14kg。神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皮肤中度黄染,前囟平软,约 2.0*2.0cm。颈软,气管居中,双侧锁骨触诊连续,胸廓 对称,呼吸平顺,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140次/分,心音有力,律齐,未 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不大,脐干洁。四肢关节活动可,四肢肌张力正常,原始反射 可引出。 2、护理评估 生理评估:患儿生后3天开始皮肤出现黄染,逐渐加重,全身皮肤中度黄染,抽血查总胆红素:227.6umol/L。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惊厥,无气促、发绀等。 呼吸系统:R45次/分,颈软,气管居中,双侧锁骨触诊连续,胸廓对称,呼吸平顺,双肺 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 循环系统:心率140次/分,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消化:患儿自出生后反应尚可,吃奶可,纯母乳喂养,二便正常。腹软,肝脾不大,脐干洁。 泌尿:小便正常。 生殖:阴茎、睾丸正常。 神经:四肢关节活动可,四肢肌张力正常,原始反射可引出。 心理-社会支持系统:患儿父母对疾病相关知识不了解,担心患儿的病情变化和愈后情况,有轻度焦虑。 护理诊断: 1、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与血清胆红素过多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不足,皮肤黏膜屏障功能不完善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治疗过程中出现摩擦、抓挠及臀部擦拭等因素有关 4、有体温不稳定的问题与光疗不良反应有关。 5、患者家属缺乏新生儿疾病相关知识与患者家长信息来源受限、专业知识缺乏有关。 6、家属焦虑 护理目标 1、高胆红素血症得到控制,未出现胆红素脑病。 2、未出现感染 3、皮肤的黄染渐退,未出现皮肤的异常受损。 4、未出现体温异常或出现后及时得到控制和处理。 5、家长充分认识新生儿黄疸的成因和治疗,充分配合,减轻焦虑。 护理措施 (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1、注意黄疸出现的时间、颜色、范围、程度。密切关注皮肤、粘膜、巩膜的颜色变化,根

【最新】新生儿重度窒息护理查房记录

时间2015 年9月23 日地点新生儿科办公室 主持人刘发芝职称副主任护师 主讲人鲍思职称护士 内容新生儿重度窒息查房记录 参加人 新生儿重度窒息查房记录 查房目的: 新生儿重度窒息是新生儿科的常见病,如不及时医疗干预将带来严重后果,通过这次查房使1年以内护士掌握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概念及临床表现;1年以上护士了解新生儿重度窒息的发病病因,掌握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护理措施,新生儿重度窒息患儿的观察重点。从而提高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护理质量。 首次病程记录 患儿王媛之女,女,半小时,因“窒息复苏后半小时”于2015-09-14 入院。病例特点 一、患儿,女,半小时,住院号:228622,G2P2孕38+2周,于2015-09-14因“羊水III度污染”急诊剖宫产于我院,患儿娩出时,脐带正常,羊水III 度污染、粘稠,胎盘情况不详,出生体重2760g,Apgar评分3-10(分别为生后1分钟,5分钟),生后患儿无呼吸,皮肤苍白,无肌张力及喉反射,

予以正压呼吸上氧,轻按足底,5分钟后患儿哭声畅,面色红润,肌张力好,无呕吐,无呻吟、吐沫,无烦躁、抽搐。急诊请我科会诊,以“1、新生儿重度窒息”转入我科,生后患儿未开奶,未排大小便。 二、查体:体温:36..6℃,脉搏:140次/分,呼吸:52次/分,体重:2760g。神清,一般状态差,对外界刺激反应低下,全身皮肤可见黄色粘稠物质附着,口唇尚红润,手足皮温低,先露头,毛发色黑,分布均匀,前囟未闭合,大小约1.5cm*1.5cm,平坦,张力正常,耳鼻无畸形,双肺听诊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罗音,心律140次/分,心音低钝,律齐,无杂音,腹软,脐部包扎完整无渗出,肝脾未及,肠鸣音减弱,四肢肌张力减弱,新生儿反射未引出。 三、辅助检查:末梢血糖2.6mmol/L; 四、诊辽计划: 1检查计划;血常规,肝功,肾功,血离子,血糖,胸腹片等相关检查。2治疗计划; 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道,静脉输入抗生素,补液支持等治疗;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及时请示管床医生或值班医生。 五、护理诊断,相关因素,预期目标,护理措施: (一)护理诊断: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急促患儿咳嗽反射功能不良及无力排痰有关 . 预期目标:保持呼吸道通畅,使患儿不发生窒息。 护理措施: 1.评估患儿呼吸道情况及生命体征

急诊科护理查房.

急诊科护理教学查房 时间: 2014年4月4日 地点: 急诊科示教室 分管护生:陈碧峰(方丽英老师)、李丽娜(陈霞老师)、徐霞清(蔡国英老师)主查老师:蔡国英 主持人:关素琴 主讲人:陈碧峰 参加人员:急诊科总带教、实习生 查房病历:支气管肺炎病人 查房病人:林俊豪 目的:通过对支气管肺炎临床病例的讨论,应用整体护理思想对该婴儿进行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掌握该疾病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等,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护理该疾病的婴儿,达到预期的护理目标,让婴儿早日康复。 一、疾病介绍 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性肺炎,为小儿最常见的肺炎。以2岁以下儿童最多见.起病急,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寒冷季节多见。居室拥挤、通风不良、空气污浊、阳光不足、冷暖失调等均可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易患肺炎。低出生体重儿以及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病情重,常迁延不愈,病死率较高。 (一)病因 常见的病原体为病毒和细菌。病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最多见,其次是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细菌以肺炎链球菌多见,其他有链球菌、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等。近年来,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及嗜血杆菌肺炎日见增多。发达国家儿童肺炎以病毒感染为主,发展国家为细菌为主。病原体常有呼吸道入侵,少数由血行入肺。 (二)临床表现 共 6 页第 1 页 本病2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起病大多较急,发病前数日多数患儿有上呼吸道感染。 1、轻型肺炎: 1)呼吸系统的症状及体征: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肺部固定的中、细湿罗音。咳嗽及咽部痰声,一般早期就很明显,呼吸增快,每分钟可达40~80次,使呼吸和脉搏的比例自1∶4上升为1∶2左右,常见呼吸困难,严重者呼气

最新新生儿黄疸护理查房

新生儿科护理查房 参与者:岳辉姚娟温芬芳胡晓 时间:2013年9月4日 病例介绍 35床,潘一之子,男,主诉:皮肤黄染6天,生后10天。系第2胎第2产,胎龄39+2周,于2013-08-18 19:30在东圃分院产科经阴道分娩出生,出生时羊水清,自然啼哭,APGAR 评分9-10-10分,出生体重3.14kg,胎盘、胎膜未见明显异常。患儿生后3天开始皮肤出现黄染,逐渐加重,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惊厥,无气促、发绀等。遂今来我院门诊复查,抽血查总胆红素:227.6umol/L。为求进一步诊治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收入我科。患儿自出生后反应尚可,吃奶可,纯母乳喂养,二便正常。 1、体格检查:T36.5℃,R45次/分,P155次/分,Wt 3.14kg。神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皮肤中度黄染,前囟平软,约2.0*2.0cm。颈软,气管居中,双侧锁骨触诊连续,胸廓对称,呼吸平顺,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140次/分,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不大,脐干洁。四肢关节活动可,四肢肌张力正常,原始反射可引出。 2、护理评估 生理评估:患儿生后3天开始皮肤出现黄染,逐渐加重,全身皮肤中度黄染,抽血查总胆红素:227.6umol/L。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惊厥,无气促、发绀等。 呼吸系统:R45次/分,颈软,气管居中,双侧锁骨触诊连续,胸廓对称,呼吸平顺,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 循环系统:心率140次/分,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消化:患儿自出生后反应尚可,吃奶可,纯母乳喂养,二便正常。腹软,肝脾不大,脐干洁。泌尿:小便正常。 生殖:阴茎、睾丸正常。 神经:四肢关节活动可,四肢肌张力正常,原始反射可引出。 心理-社会支持系统:患儿父母对疾病相关知识不了解,担心患儿的病情变化和愈后情况,有轻度焦虑。 护理诊断: 1、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与血清胆红素过多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不足,皮肤黏膜屏障功能不完善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治疗过程中出现摩擦、抓挠及臀部擦拭等因素有关 4、有体温不稳定的问题与光疗不良反应有关。 5、患者家属缺乏新生儿疾病相关知识与患者家长信息来源受限、专业知识缺乏有关。 6、家属焦虑 护理目标 1、高胆红素血症得到控制,未出现胆红素脑病。 2、未出现感染 3、皮肤的黄染渐退,未出现皮肤的异常受损。 4、未出现体温异常或出现后及时得到控制和处理。 5、家长充分认识新生儿黄疸的成因和治疗,充分配合,减轻焦虑。 护理措施 (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1、注意黄疸出现的时间、颜色、范围、程度。密切关注皮肤、粘膜、巩膜的颜色变化,根

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参考标准完整版

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参考标准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参考标准 心肌炎是指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前者由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霉菌、原虫、蠕虫等感染所致,后者包括过敏或变态反应性心肌炎如风湿病以及理化因素或药物所致的心肌炎等。由病毒感染所致心肌炎,病程在3个月以内者称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炎的症状轻重不一,病情严重程度不等。轻者可无自觉症状;严重者可表现为猝死、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和)心力衰竭,导致急性期死亡;也可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心包炎或急性心肌梗塞等。成人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大多较新生儿和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为轻,急性期死亡率低,大部分病例预后良好。但暴发型与重型患者少数可出现急性期后持续心腔扩大和(或)心功能不全,临床表现与扩张型心肌病类同,又被称为"亚急性或慢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综合征"等。这些患者的自然病程不尽相同。部分患者病情进行性发展,心腔扩大和心力衰竭致死;也有少数心腔扩大,而无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持续数月至数年后,未经治疗,心功能改善并保持稳定;其中一部分患者可能再度病情恶化,预后不佳。病毒性心肌炎的确诊相当困难。原因是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及多数辅助检查均缺乏特异性。如何结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病毒性心肌炎,国际上尚无统一标准。仅有病毒感染或心肌炎本身的症状都不足以确诊病毒感染心肌。目前我国临床上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多偏宽,有过病毒感染史及心电图发现早搏或仅有胸闷、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加上某些外周血病毒病原学依据就诊断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为了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师们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本次研讨会在上两次诊断标准草案的基础上又做了修 订,以作为现阶段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时的参考。 一、病史与体征 在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后3周内出现心脏表现,如出现不能用一般原因解释的感染后重度乏力、胸闷、头昏(心排血量降低所致)、心尖第一心音明显减弱、舒张期奔马律、心包摩擦音、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阿斯综合征等。 二、上述感染后3周内新出现下列心律失常或心电图改变 1.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窦房阻滞或束支阻滞。 2.多源、成对室性早搏,自主性房性或交界性心动过速,阵发或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或心室扑动或颤动。 3.二个以上导联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01 mV或ST段异常抬高或出现异常Q波。

儿科护理查房

儿科护理查房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查房主持人: 参加人员: 所查病历:姓名:性别:年龄:四个月十四天床位:五号 病案号:诊断:支气管肺炎腹泻 入院时间:2015年8月29号 16:24 查房目的:掌握支气管肺炎和腹泻患儿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 查体指导:发热伴腹泻,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较多粗细湿啰音及中—少量哮鸣音,无胸膜摩擦音 临床分析:支气管肺炎及腹泻归纳总结:重视患儿并发心力衰竭时的病情观察记录着签名:(学生) 一、病例介绍:(学生) 患儿于一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起初呈单咳声,次数不多,继而转为阵发性声咳,每次7-9声/次,咳嗽时儿可持续一分钟/次,伴脸颊涨红及鸡鸣样尾声,无犬鸣样咳嗽,喉中痰响,不易咳出,且有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不含胆汁及咖啡色溶液,非喷射性,次数不多,咳嗽剧时为主:有腹泻,大便呈黄色稀水,稀糊状,无红白胨子,4-6次/日,每次量不多,稍伴口干喜饮及尿量减少,无喘息、气促,发绀;2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最高体温为℃,无寒战及抽搐,伴流涕、打喷嚏、气喘,曾在当地医院就诊,给予输液治疗(具体用药不详)7天,效果不佳,患儿病情无明显好转,遂在家自行予以“中药(具体药物成分及剂量不详)”口服治疗10余天,治疗仍不佳,患儿病情无好转,为求进一步诊治,遂于今日来我院门诊儿科就诊,以“小儿肺炎、

类百日咳综合征”收入我科住院治疗。患儿自起病以来,精神欠佳,食纳尚可,睡眠欠安,大小便如上所述。体格检查:℃、P120次/分、R38次/分、。 、五官无畸形,双眼脸结膜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对光反射灵敏: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流脓:鼻外形正常,未见鼻翼煽动,鼻中隔无偏曲,鼻腔无异常分泌物:面色、口唇红,口腔黏膜光滑,咽充血,无疱疹、脓性分泌物。颈抗(一),颈静脉不充盈,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腔形态正常,呼吸平稳,吸气三凹征(一),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膝腱反射正常,克氏征阴性,布氏征阴性,双侧巴氏征阴性。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精神欠佳。全身皮肤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皮肤弹性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查房时间:2015年9月1号 入院诊断:支气管肺炎腹泻 二、病情的治疗及护理过程: 8-29--8-30患儿发热,痰液过多,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及超声雾化 8-30--8-31患儿肺部湿啰音比较多,遵医嘱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药物注射,雾化拍背吸痰一天两次 8-31--9-1遵医嘱给予补液,超声雾化,拍背吸痰 三、护理诊断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腹泻、呕吐丢失过多和摄入不足有关(张蓉) 护理措施:给予足量的高热量高蛋白质流质食物,少量多餐,婴儿哺喂时应耐心,每次喂食时将头部抬高或抱起,以免呛入气管发生窒息。进食确有困难者可按医嘱静脉补充营养。 2、体液不足:与腹泻、呕吐致体液丢失过多和摄入不足有关(张蓉)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指南(最新)(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二节病毒性心肌炎 【ICD-10编码】I40.001 【定义】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侵犯心脏,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时病变可累及心包或心内膜。 【病因】 引起儿童心肌炎常见的病毒有柯萨奇病毒(B组和A组)、埃可(ECHO)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等,新生儿期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可导致群体流行,死亡率高。 【诊断要点】 1.症状和体征 (1)症状:表现轻重不一,取决于年龄与感染的急性或慢性过程,预后大多良好。大多数患儿有发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或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病毒感染等前驱症状。心脏受累轻者可无症状或有胸闷、胸痛、心悸、乏力,活动受限等症状,少数重症可发生心力衰竭并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新生儿患病病情进展快,常见高热、反应低下、呼吸困难、发绀,常有神经、肝脏和肺的并发症。 (2)体征:心脏有轻度扩大,伴心动过速,偶有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及奔马律。有心包炎者可闻及心包摩擦音。重症病例反

复心衰者,心脏明显扩大,肺部出现湿啰音及肝、脾肿大,呼吸急促和紫绀,重症患者可突然发生心源性休克,脉搏细弱,血压下降。 2.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心影大小正常或增大,严重者有肺淤血或水肿,少数可伴有心包积液。 (2)心电图:可见严重心律失常,包括各种期前收缩,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房颤和室颤,II度和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明显受累时可见T波降低、ST段改变等。心电图缺乏特异性,应动态观察。(3)超声心动图:轻者无改变。重者可有心房、心室扩大,以左心室扩大为主,或有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心力衰竭者心脏收缩功能减退。 (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增高,血沉增快,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磷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活性增高,肌钙蛋白阳性。 (5)病原学检查:以咽拭子,粪便、尿液、血液、心包液进行病毒分离,或者在恢复期做血清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可有特异性病毒抗体明显升高。 【诊断标准】 根据199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修订后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1、临床诊断依据: (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2)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儿科病毒性心肌炎护理查房

儿科病毒性心肌炎护理查 房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2016年12月份护理业务查房 查房时间:2016-12-13 查房地点:儿科办公室 查房内容:病毒性心肌炎 主持人:儿科护士长蒋庆 林 参加人员:刘永芬、杨娜、 全院护士长、儿科全体护士 一、查房目的: 1、通过护理查房,掌握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 2、重点: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 二、查房内容:——赵芳 1、一般资料 包括:姓名:胡雨晗床号:28床性别:女年龄:8岁3月职业: / 婚姻情况: / 病历号:165016 家族史:否认即往史/ 2、病情介绍 主诉::间断性咳嗽2周,加重伴心悸4天。 生命体征:℃,P100次/分R24次/分 BP100/60mmhg (3)现病史:患儿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咳嗽,无发热,咳痰,无胸闷,气喘,未予治疗,四天前咳嗽加重,次数频繁,伴间断心悸,每次症状持续数分钟,休息后好转,今为诊治来我院就诊,查肌钙蛋白:ml,以“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收入我科。

(4)辅助检查结果(阳性):血常规:wbc:×10^9/L,肌钙蛋白:ml,心电图:S-T段偏移。 3、概述: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所致的炎性过程,处心肌炎外,部分病例可伴有心肌炎和心内膜炎。本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预后良好,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近年统计,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在上升,但重症患儿仍然占少数。 4、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多病毒引起心肌炎。主要是肠道和呼吸道病毒,尤其是柯萨奇病毒最常见,约占半数以上,其次为埃可病毒。其他病毒如腺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均可引起心肌炎。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季腹泻的病原体,也可引起心肌的损害。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病毒及其病毒早期经血循环直接侵犯心肌细胞有关,另外病毒感染后的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也与发病有关。 5、临床表现:1、呼吸道感染:咳嗽;2、心悸,乏力。 6、相关检查: 血常规、肝肾功、心肌酶、心电图、胸片 7、治疗原则:1减轻心脏负担,强调卧床休息;2药物治疗:维生素C、肾上腺皮质激素。 8、护理计划

护理查房记录

护理查房记录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教学查房记录 科室:透析中心 主讲人:梁亚燕 主持人:兰丽君 记录人员:陈剑敏 参加人员:陶惠琴、兰丽君、梁洁玲、陈剑敏、刘清宏、梁亚燕 内容 兰丽君老师:现在进行护理教学查房,你们可以开始了。 梁亚燕:各位老师、同学好,我是汇报人梁亚燕。我的查房患者是杨亚进。1.病史介绍 姓名:杨亚进 性别:男 年龄:39岁 干体重: 职业:个体 文化程度:大学 籍贯:广东广州 费别:广州医保 经济状况:良好 住址:广州白云区沙太路 患者于2010年3月30日行肾穿刺活检,病理示:弥漫硬化型IGA肾病。2013年6月8日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开始首次血液透析治疗。同年6月15日行左前臂动、静脉内瘘成形术。2014年7月19日行肾移植术+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因7月27日突然移植肾穿孔,遂急诊行移植肾切除术+右股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2016年7月22日患者规律性血液透析3年,因畏寒发热伴左前臂内瘘处红肿半月余入院肾内科。7月27日于血管外科在臂丛麻醉下行左前臂动静脉内瘘术+假性动脉瘤修补术。于8月3日出院。 2.临床诊断 ★慢性肾脏病(CKD5期)

★肾性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 ★维持性血液透析 ★肾性贫血 ★假性动脉瘤修补术后 3.辅助检查 4.透析处方 透析方式:HD 透析时间: 3次/周,4小时/次 抗凝剂:克赛 IV 血管通路:左上肢内瘘(2013年8月开始使用) 口服药医嘱: 降压药:可多华1#Qd 拜新同1#Bid 阿尔马尔1#Bid 降磷药:醋酸钙碳酸钠1#Tid 胜普乐注射液5ugIV 1次/周 5.查体 生命体征: T:℃ P:68次/分 R:20次/分 BP:149/86mmHg 一般状况: 发育:正常体位:自动体位 神志:清楚精神状态:良好 右下腹处可见2×13cm的疤痕。 内瘘:左前臂处可见一长约2×12cm的手术疤痕,皮温正常,无红肿热痛,可触及明显震颤,血管杂音清晰。 6.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一、有心衰的风险:与患者体液过多、贫血、尿素症毒素的作用有关 ①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避免诱因,规律透析。 ②饮食:低盐,少于3g/d,每日饮水量等于前1日尿量+500ml。

儿科病毒性心肌炎护理查房完整版

儿科病毒性心肌炎护理 查房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6年12月份护理业务查房 查房时间:2016-12-13 查房地点:儿科办公室 查房内容:病毒性心肌炎 主持人:儿科护士长蒋庆 林 参加人员:刘永芬、杨娜、 全院护士长、儿科全体护士 一、查房目的: 1、通过护理查房,掌握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 2、重点: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 二、查房内容:——赵芳 1、一般资料 包括:姓名:胡雨晗床号:28床性别:女年龄:8岁3月职业: / 婚姻情况: / 病历号:165016 家族史:否认即往史/ 2、病情介绍 主诉::间断性咳嗽2周,加重伴心悸4天。 生命体征:℃,P100次/分R24次/分 BP100/60mmhg (3)现病史:患儿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咳嗽,无发热,咳痰,无胸闷,气喘,未予治疗,四天前咳嗽加重,次数频繁,伴间断心悸,

每次症状持续数分钟,休息后好转,今为诊治来我院就诊,查肌钙蛋白:ml,以“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收入我科。 (4)辅助检查结果(阳性):血常规:wbc:×10^9/L,肌钙蛋白:ml,心电图:S-T段偏移。 3、概述: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所致的炎性过程,处心肌炎外,部分病例可伴有心肌炎和心内膜炎。本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预后良好,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近年统计,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在上升,但重症患儿仍然占少数。 4、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多病毒引起心肌炎。主要是肠道和呼吸道病毒,尤其是柯萨奇病毒最常见,约占半数以上,其次为埃可病毒。其他病毒如腺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均可引起心肌炎。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季腹泻的病原体,也可引起心肌的损害。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病毒及其病毒早期经血循环直接侵犯心肌细胞有关,另外病毒感染后的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也与发病有关。 5、临床表现:1、呼吸道感染:咳嗽;2、心悸,乏力。 6、相关检查: 血常规、肝肾功、心肌酶、心电图、胸片 7、治疗原则:1减轻心脏负担,强调卧床休息;2药物治疗:维生素C、肾上腺皮质激素。 8、护理计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