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山记学案

黄山记学案

黄山记学案
黄山记学案

《黄山记》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独特的结构。

2、理清描写的思路,体会描写的形象性及描写的细腻。

3、了解对比的手法及作用。

【学习重难点】

理清描写的思路,体会描写的形象性及描写的细腻。

一、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见课文注释①

2.精读全文一至二遍,注音、注释: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悭()吝菡()萏()氤()氲()苔藓()

天蝎()星瓘()糗()褶()皱()

(2)注释:

氤氲:诡奇:

3.给全文的四个部分分别加上小标题(要求:准确、简洁)。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本部分第二自然段依次写到了哪些景物?

2.本部分的描述有何作用?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本部分写古人登山,依次写到哪些时代的哪些人物?

2.本部分主要突出黄山的什么特点?

3.本文是一篇游记,第二部分写古人登山的历史是否多余?为什么?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本部分如何表现古人登黄山的惊险?

2.本部分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采用这一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3.找出本部分中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段落,并说说其作用。

(四)学习第四部分:

1.将本部分第一自然段划分为两个层次(在课文中进行)。

2.第一层写景主要突出什么特点?

3.从下面这个句子看,四座山峰在云雾中的情况各不相同,请指出它们的差异。句子:朱砂峰被吞没,桃花峰到了波涛底,耕云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

4.找出第一层中使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的句子各二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5.理清第二层中作者的行踪(依次列出经过的主要地点)。

6.理解下列句子;

①笙管齐鸣,山呼谷应。风急了。西海门前,雪浪滔滔。而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码头上装卸着一包包柔软的贷物。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准可以撞碎我的帆桅,打翻我的船。

A、“笙管齐鸣”指什么声音?

B、“雪浪”指什么?

C、“暗礁”指什么?

②下列三个句子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就其中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A、妙极!妙极了!

B、摄身光!摄身光!

C、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

(五)本文在结构和表达方面有何特色?

《黄山记》学案参考答案

一、自主学习

(1)qiān hàn dàn yīn yūn xiǎn xièguàn qiǔ

zhězhòu

(2)氤氲:形容云气浓郁。诡奇:奇异。

3、①黄山概貌②古人登黄山③“我”登黄山④山上览胜

学习新课

一、1、依次写到:云、雾、霞光、天女花、杜鹃、松、水、兽、禽、灵芝草、摄身光。

2、让读者先对黄山的景色有整体的了解。这一部分的概括写景是对第四部分具体写景的必要补充。有了第一部分的概括写景,就避免了只知树木,不知森林的缺陷。

二、1、①原始社会:黄帝②唐代:李白③宋代:吴龙翰④宋代之后:普门法师等五人

2、险峻。

3、(略)言之成理即可。

三、1、①通过写作者登山时所见的“在两大瀑布奔泻而下的光滑的峭壁上琢凿出来的”五百级罗汉级来表现。②通过引用方夜在《小游记》中表现登黄山之惊险的有关语句来表现。

2、①对比。②作用:A、说明过去要观赏黄山很不容易,更突出了观赏黄山的可贵。B、过去不容易的,现在变得容易;过去只有极少数才能欣赏到的美景,现在多数人可以欣赏到。从而赞美了当今的时代。

3、本部分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作用:(略)

四、1、第一层:到“……等人骑乘,便可起飞”。

2、特点:云雾时聚时散,景象瞬息万变。

3、①朱砂峰:完全被云雾遮掩。

②桃花峰:在云雾之下。

③耕云峰:露出峰尖。

④鳌鱼峰:露出上部,四周的波状云雾在涌动。

4、(略)

5、宾馆→左数峰→飞来峰→海外五峰→ 炼丹峰→ 观察台

6、①A、指大风吹万物发出的声音。

B、指白色的波状的云。

C、指白云遮掩住的山峰。

②修辞手法:反复。

表达效果:“摄身光!”这一句子连用两次,表达了作者见到摄身光之时的极度的喜悦。如果只用一次,表现出来的喜悦程度就要弱一些。

五、1、独特的结构。一般的游记,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描写一路所见之景。而本文却不同。除了写所写所见之景,还写黄山概貌:除了叙述自己登山,还叙述古人登山;叙自己登山过程时,又几乎没有写景。采用这样的结构,不仅新颖,而且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2、描写生动形象、细腻。

3、对比手法。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文章来自: 《留侯论》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课前预习案 【基础知识整理】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又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和。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遇到的生平第一祸事就是乌台诗案。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 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

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文史知识 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

2019届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6章《数据的分析》回顾与思考学案

2019届北师大版数学精品资料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回顾与思考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并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能说出中位数、众数的定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 3.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方差、标准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加以应用。 4. 能从各类统计图中获取数据,初步选取恰当的数据代表作为自己的判断,通过实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学习过程】 活动1:知识梳理 1.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有哪些? 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有什么特点?举出生活中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有关的几个例子。 3.举出生活中与加权平均数有关的几个例子,并说明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 4.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有哪些?举例说明。 6.如何从统计图上直观地估计出相应的统计量,举例说明。 7.用适当的方式整理并呈现本章有关知识,并进行班级交流。 学习链接活动2:典型例析 1.某校八年级(6)班分甲、乙两组各10名学生进行数学抢答,共有10道选择题,答对8道题(包含8道题)以上为优秀,各组选手答对题数统计如下表: (1)补全上表; (2)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评价甲、乙两组选手的成绩. 2.(1)三个小组,每组有20人,关于一道满分为4分的题目,三个小组的得分情况如下表。通过估计,比较三个小组得分的平均数和方差的大小。

(2)具体算一算,看看自己的估计结果是否正确。 (3)小明发现,这三个图中“柱子的高度”总是1、2、3、6、8,只是排列的顺序不同,导致了平均数和方差发生了变化。请你尝试将这些“柱子”重新排列,通过不断尝试,你觉得“柱子”怎样排列,可以使平均数最大?怎样排列,可以使方差最小? 3.(1)计算下面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5,4,4,3, 4. (2)若将上述数据均加上2,得到一组新的数据:7,6,6,5,6,求这组新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 (3)若将原数据均减去3,得到一组新的数据:2,1,1,0,1,求这组新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 (4)比较上述各组数据的变化和对应的平均数、方差,你得出什么结论? 反思。交流 4.在学习中,运用过这样的结论解决过什么问题吗?举例说明,并与同伴交流。 活动3:自主反馈 1.甲、乙两位同学本学年每个单元的测验成绩如下(单位:分): 甲:98,100,100,90,96,91,89,99,100,100,93 乙:98,99,96,94,95,92,92,98,96,99,97 (1)他们的平均成绩分别是多少? (2)甲、乙的11次单元测验成绩的标准差分别是多少? (3)这两位同学的成绩各有什么特点? (4)现要从中选出一人参加“希望杯”竞赛,历届比赛成绩表明,平时成绩达到98分以上才可能进入决赛,你认为应选谁参加这项竞赛,为什么? 【学习链接】

《留侯论》教案()

《留侯论》教案 【教学目标】 一、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对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结合诵读指导,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二、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体会苏轼史论散文广征经史,破除陈见,别出新意的风格特色,欣赏他的文采。 三、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学习苏轼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 把握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教学方法】 诵读体会、自主学习、点拨引导、研讨探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今天,我们走近的是《留侯论》,看看苏轼是如何看待张良的。

二、题解 (一)释题 (投影) 张良 宋?王安石 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 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 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 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 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 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 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王安石的这首翻案之作,以叙述的笔调,概括了张良一生的重大经历,只在最后两句略加议论“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降灌疑”,指出张良被重视而贾谊受冷落的原因是贾谊“才能薄”,见解独特。 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二)文体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就宋代散文而言,“史论散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包含人物和事件,主要针对的是文章中的内容部分。“论”指的是散文

张奕病句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 学生姓名 张奕 年级 9 学科 语文 授课教师 郑惠慧 日期 2.1 时段 一点至三点 核心内容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 课型 一对一 教学目标 养成修改病句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 重点 能辨识和改正常见语病,包括用词不当、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前后矛盾、成 分残缺和赘余等。 难点 【课首沟通】一、何为病句? “病句”就是有病的句子。句子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基本语言单位。想叫句子充分发挥交际作用,起码的要求是“字从文顺”,合乎语法规范。如果一个句子文不从,字不顺,不合乎语法规范,那它就有语病。通俗地说就是,凡是读起来不通顺,感觉别扭、含混不清的句子都是病句。 【课前小测】修改下列病句。 (1)外边的吵闹声突然渐渐消失了。 (2)为了避免今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我们正在总结经验。 精准诊查

(3)他对自己能否学好电脑,充满了信心。 (4)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深受教育。 (5)目前,广大群众的环保观念比较淡薄,确实需要大大提高。 (6)在江苏省经济贸易洽淡会上,外商和港澳同胞参观了丰富多彩的洽谈会的展品。 (7)家长和老师对我们寄予很高的厚望,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决不辜负他们。 (8)从世界杯上的表现来看,我国的足球技术水平没有多大改善。 (9)许多下海经商的人成了高薪阶层,相比之下,大多数政府官员却成了“清水衙门”…… (10)如果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 【导学】1:二、如何辨析? (1)感读——凭语感,凡是读起来别扭,听起来含混的,就可能有语病。 如:她有一个女儿,同许多年轻的妈妈一样,愿意把孩子打扮的漂亮一些。 [辨析]谁“同许多年轻的妈妈一样”呢?读到这里,就含混不清。在“同”前加一个“她”字,语意就清晰了。 (2)梳理——由主干到枝叶逐步检查。先缩掉句子的附加成分,化简后,留下句子的主干(即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检查句子的主干,再检查附加成分是否有语病。此法能迅速地确诊句子的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等病因,实践中最常用。 如: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班长的报告。 互动导学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2课 留侯论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留侯论 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词类活用情况。2.了解本文的论题及艺术手法。3.正确辩证地看待“忍”。 1.背景探寻 苏轼在嘉祐二年(1057)应举,主考官欧阳修见其文,“惊喜以为异人”,疑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抑置第二。拆封看名,当时就说此人“当是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进士及第后因母丧回蜀。服孝三年,又赴京应制举。此《留侯论》是嘉祐六年(1061)正月作者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是苏轼的早期作品。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2.文学常识 史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记叙和评价的一类文体。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抓住一方面联系现实,体现现实价值进行评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挟.持()②圯.上受书() ③刀锯鼎镬.() ④虽有贲.、育() ⑤孺.子() ⑥称.其志气()

⑦鲜腆.. 而深折之( ) 答案 ①xié ②yí ③huò ④bēn ⑤rú ⑥chèn ⑦xiǎntiǎn 2.通假字 ①卒. 然临之而不惊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其所以微见. 其意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猝” 突然 ②“现” 显现 3.一词多义 ①过??? 必有过.人之节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 矣 ②怪??? 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 ③其??? 非子房其.谁全之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所以??? 所以..微见其意者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⑤而???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 卒然临之而. 不惊 ⑥之??? 必有过人之 .节 子房之.不死者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答案 ①超过,超越/错 ②奇怪/“以……为怪” ③难道/大概 ④“用……的方式”/“……的原因” ⑤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⑥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 人:

八年级数学下册20数据的初步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2学案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20数据的初步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2学案新版沪科 版 【学习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根据频数分布表计算加权平均数. 2.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学习重点】 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学习难点】 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行为提示:点燃激情,引发学生思考本节课学什么.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独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 教会学生落实重点.归纳:从数据的权能看出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权的表现形式有重复的次数、百 分数或比例等形式. 学习笔记:归纳:在求加权平均数时,若不理解权的含义,易将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混淆,要避免这类错误,关键是弄清权的含义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关系,另外,不要忽略平均数的单位.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平均数计算公式是什么? 答:x=(x1+x2+…+xn).2.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11人到校外采集植物标本,其中2人每人采集6件,4个每人采集3件,5人每人采集4件,则这个兴趣小组平均每人采集标本多少件? 解:x==3(件). 答:平均每人采集标本3件.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自主探究】 阅读教材P119~120,完成下列问题: 什么是加权平均数?其公式是什么?答:x=(f1+f2+…+fk=n,k≤n),其中f1、f2,…,fk分别表示数据x1, x2,…,xk出现的次数,或者表示数据x1,x2,…,xk在总结果中的比重,我们称 为各数据的权.x叫做这n个数据的加权平均数.范例:(北京中考)某中学随机调查了50名学生,了解他们一周在校的体育锻炼 时间,结果如下表所示: 则这 6.4小时.

《留侯论》教案(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留侯论》教案 【教学目标】 一、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对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结合诵读指导,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二、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体会苏轼史论散文广征经史,破除陈见,别出新意的风格特色,欣赏他的文采。 三、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学习苏轼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 把握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教学方法】 诵读体会、自主学习、点拨引导、研讨探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今天,我们走近的是《留侯论》,看看苏轼是如何看待张良的。 二、题解 (一)释题

(投影) 张良 宋?王安石 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 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 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 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 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 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 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王安石的这首翻案之作,以叙述的笔调,概括了张良一生的重大经历,只在最后两句略加议论“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降灌疑”,指出张良被重视而贾谊受冷落的原因是贾谊“才能薄”,见解独特。 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二)文体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就宋代散文而言,“史论散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包含人物和事件,主要针对的是文章中的内容部分。“论”指的是散文形式中的“论体散文”。“史论散文”正是将“历史”和“散文”加以结合,由前人对历史评论的篇章中,再进一步扩展见识。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三、基础阅读 (一)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学生听读,并注意字音和句读。 1.卒(cù)然临之 2.圯(yí)上老人 3.刀锯鼎镬(huò) ??? 4.贲(bēn)育 5.倨(jù)傲鲜(xiǎn)腆(tiǎn) 6.肉袒(tǎn) ?????

黄山记导学案

《黄山记》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独特的结构。 2.理清描写的思路,体会描写的形象性及描写的细腻。 3.了解对比的手法及作用。 【学习重难点】 理清描写的思路,体会描写的形象性及描写的细腻。 【学法指导】 自主阅读、问题探讨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见课文注释① 2.精读全文一至二遍,注音、注释: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悭()吝菡()萏()氤()氲()苔藓()天蝎()星瓘()糗()褶()皱()(2)注释: 氤氲: 诡奇: 3.给全文的四个部分分别加上小标题(要求:准确、简洁)。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本部分第二自然段依次写到了哪些景物

2.本部分的描述有何作用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本部分写古人登山,依次写到哪些时代的哪些人物 2.本部分主要突出黄山的什么特点 3.本文是一篇游记,第二部分写古人登山的历史是否多余为什么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本部分如何表现古人登黄山的惊险 2.本部分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采用这一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3.找出本部分中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段落,并说说其作用。 (四)学习第四部分: 1.将本部分第一自然段划分为两个层次(在课文中进行)。 2.第一层写景主要突出什么特点 3.从下面这个句子看,四座山峰在云雾中的情况各不相同,请指出它们的差异。句子:朱砂峰被吞没,桃花峰到了波涛底,耕云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 4.找出第一层中使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的句子各二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5.理清第二层中作者的行踪(依次列出经过的主要地点)。

6.理解下列句子; ①笙管齐鸣,山呼谷应。风急了。西海门前,雪浪滔滔。而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码头上装卸着一包包柔软的贷物。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准可以撞碎我的帆桅,打翻我的船。 A.“笙管齐鸣”指什么声音 B.“雪浪”指什么 C.“暗礁”指什么 ②下列三个句子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就其中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A.妙极!妙极了! B.摄身光!摄身光! C.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 (五)本文在结构和表达方面有何特色 (六)描写一个景物片断。(要求:1、生动形象、细腻;2、300字左右;3、写在小作文本上。) 【达标检测】 一、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迸发(bèng)不掘不挠(ráo)怆然(chuàng)婀娜多姿(ē) B.跻身(jī)岿然不动(kuī)女娲(wō)谆谆教导(zhūn) C.恫吓(xià)病入膏肓(huāng)浣衣(huàn)神情尴尬(gà) D.粗糙(cāo)徘徊观望(huái)糟粕(pò)锲而不舍(qiè)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k 前湖,是南昌钓鱼爱好者的乐园。她位于南昌市的西南面。湖面浩浩荡荡,湖岩逶迤。清晨薄雾冥冥,远景虚无缥缈,仙境一般;晚霞向湖面撒下闪闪的金泊,整个前湖就会被耀眼的金泊覆盖着,既美丽又壮观,真是巧夺天工。平时,

最新《留侯论》教案教学教材

单元选修(三)唐宋八大家——论辩课题《进学解》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百家讲坛》,认为商纣王是一位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两千多年被冠以“暴君”称号,是 一起最悠久的“冤案”,引起了学术文化界和读者们的广泛争议。无独有偶,最近,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出版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部)新书中,认为“焚书坑儒”的表述并不准确,“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活埋的是术士而 非儒生,坑儒之说是在历史中不断演变成的”,由于古代典籍传播的口耳相传特征,以及秦朝的短命,焚书对典籍造成的影响 也被放大了,希望历史教科书修改此项内容,还秦始皇一个公正的评价,, 诸如对史事怀疑和推翻前论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史论或翻案文学。其实,千年之前,宋人就喜好翻空出奇,爱做这类“翻 案文章”,他们大都不囿于成见,每每别具只眼,让人耳目一新。 今天,我们走近的是《留侯论》,看看苏轼是如何一改前人对初汉三杰之一张良的看待,另立新说的。 二、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2.文体:《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就宋代散文而言,“史论散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包含人物和事件,主要针对 的是文章中的内容部分。“论”指的是散文形式中的“论体散文”。“史论散文”正是将“历史”和“散文”加以结合,由前 人对历史评论的篇章中,再进一步扩展见识。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 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3.写作背景:嘉佑六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室,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与苏轼两人)。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留侯论》是《进论》的第19篇,后来将这50篇文章编为《应诏集》10卷,本文在第9卷。 三、题解 张良(宋·王安石) 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 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 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 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王安石的这首翻案之作,以叙述的笔调,概括了张良一生的重大经历,只在最后两句略加议论“洛阳贾谊才 能薄,扰扰空令降灌疑”,指出张良被重视而贾谊受冷落的原因是贾谊“才能薄”,见解独特。 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 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 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三、诵读1.学生诵读全文 2.解释全文的重点字词 古人说话,常常采用一种迂回的表现方法,不把意思直接说明白。所以我们在翻译时要透过字面体会到作者的“真情”所在。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使得既保留了意的准确性,又显示出生动性 四、整体感知【思考1】与王安石的《张良》诗比较一下,我们不难看出,苏轼的《留侯论》并没有全面论述或评价张良。那么,这篇文章选取了他的哪些人生经历呢?⑴寻人刺秦;⑵圯上受书;⑶辅汉建功。 【思考2】通过这几件事,苏轼认为张良能够最终获得成功的主观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完成表格) 明确:在于有“能忍”的过人之节,“忍小忿而就大谋”。 【思考3】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忍”字贯串全篇,评述张良一生的? 明确:⑴第一段,提出论点,认为所谓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是“能忍”。 ⑵第二段,圯上老人授书,“其意不在书”,而是为了使张良“能有所忍”。

5.《赤壁赋》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第 1 页 共 4页 第 2页 共4页 5.《赤壁赋》一轮复习导学案(一课时) 【每日积累】 1.按表格要求,为表格内两个成语填写相关内容(不必全填,可以选填) 成语 解释成语的意思 感情色彩 适合的对象 使用时值得注意的地方 置之不理 束之高阁 置若罔闻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简析“月”的作用 2、用一个词概括“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美,并分析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好处? 3、诗歌开头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人写月亮不用“升”,却用“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开头也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里头肯定有道理可说。请说说你的理解。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掌握“兴”“然”“适”三个实词的用法。 2.掌握虚词“之”的基本用法。 3.熟记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常识,准确翻译重难点语句。 【学法指导】 1.用心默记【知识链接】中实词的义项,做到脱离【知识链接】相关文字后仍然可以解释出其在例句中的意思。 2.用10分钟时间,不看教材,看能否准确解释老师要求解释出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3.5分钟完成“课内探究案”的两个翻译题。 知识链接·基础积累 一、默记下面三个实词的义项 1.兴: ①<动>起;兴起。《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②<动>发生;引起。《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③<动>兴办;兴建。《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④<动>发起;发动。《殽之战》:“遂发命,遽兴姜戎。” ⑤<形>兴盛。《二刻拍案惊奇》:“这城中极兴的客店,多是他家的房子。” ⑥<动>喜欢。《礼记·学记》:“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⑦<名>兴趣;兴致。《游黄山记》:“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 ⑧<名>诗歌表现手法之一,借另一事物来引起所咏事物。 2.然: ①<动>燃烧。后来写作“燃”。贾谊《陈政事疏》:“火未及然,因谓之安。” ②<代>这样;那样。《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 ③<形>是的;对的。《齐桓晋文之事》:“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又】认为……对的。《促织》:“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 ④<词缀>用在形容或副词后,表状态,可译为“……的样子”、“地”,可不译。 《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⑤<助>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后,与动词“如”、“若”、“犹”等呼应,表示“(像)……一样”。《核舟记》:“其人视端容寂,若茶声然。” ⑥<连>然而;但是。《鸿门宴》:“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3.适: ①<动>到……去。《石钟山记》:“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②<动>出嫁;嫁。《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③<动>适应;顺从。《孔雀东南飞》:“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④<动>适宜;舒适。《芙蕖》:“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⑤<动>享受。《赤壁赋》:“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⑥<副>恰好。《雁荡山》:“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⑦<副>适才;刚才。《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动>通“谪”(zh é)。谴责;惩罚。《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名>通“嫡”(d í)。正妻所生长子,正妻。《左传·文公十八年》:“仲为不道,杀适立庶。” 二、默记下面虚词“之”的用法 ①<动>到……去。《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她”(们)。 《苏武传》:“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④<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⑤<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译。 《赤壁赋》:“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⑥<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 ⑦<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 《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⑧<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 ⑨<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无实义。《荆轲刺秦王》:“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⑩<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三、熟记课文涉及到的文化常识 既望 既望指的是阴历每月十六,“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 导 学 案 装 订 线

留侯论导学案

《留侯论》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2.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 3.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号,眉州眉山人,北宋时著名文学家。他才气横溢,文学成就很大,是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继欧阳修为北宋文坛领袖。散文为之一,并称;诗并称;词并称;书法、、、苏并称,北宋则是苏、、、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苏并称;诗苏黄(庭坚)并称;词苏辛(弃疾)并称;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并称,北宋则是苏、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儒、释、道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2、背景链接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留侯,指,字。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沧海,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史有《留侯世家》。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良无战功。刘邦说:“,,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良辞不受,后封为“留侯”。留,城名,在今徐州市,有一种说法,具体在今睢宁境内。

第20章数据的分析导学案

课题 20.1.1平均数(1) 【学习目标】1、认识和理解数据的权及其作用。 2、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学习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对数据的权及其作用的理解。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问题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 (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3)归纳: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若n个数x1,x2,…xn的权分别是w1,w2…wn,则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是多少? 二、合作探究 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个成绩均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示: 三、课堂检测 1、某公司欲招聘公关人员,对甲、乙候选人进行了面视和笔试,他们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1)如果公司认为面试和笔试同等重要,从他们的成绩看,谁将被录取? (2)如果公司认为,作为公关人员面试的成绩应该比笔试更重要,并分别赋予它们6和4的权,计算甲、两人各自的平均成绩,谁将被录取? 2、晨光中学规定学生的学期体育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50%。小桐的三项成绩(百分制)依次是95分、90分、85分,小桐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留侯论教案修订稿

留侯论教案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留侯论》教案 【教学目标】 一、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对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结合诵读指导,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二、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体会苏轼史论散文广征经史,破除陈见,别出新意的风格特色,欣赏他的文采。 三、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学习苏轼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 把握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教学方法】 诵读体会、自主学习、点拨引导、研讨探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今天,我们走近的是《留侯论》,看看苏轼是如何看待张良的。 二、题解 (一)释题 (投影) 张良 宋王安石 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 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 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 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 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 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 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王安石的这首翻案之作,以叙述的笔调,概括了张良一生的重大经历,只在最后两句略加议论“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降灌疑”,指出张良被重视而贾谊受冷落的原因是贾谊“才能薄”,见解独特。 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二)文体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导学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课题 20.1 数据的代表课时:六课时 第一课时 20.1.1 平均数 【学习目标】 1.认识和理解数据的权及其作用。 2.通过实例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计算。【重点难点】 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对数据的权及其作用的理解。 【导学指导】 学习教材P124-P127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 1.你认为P124“思考”中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2.正确的解法应是怎样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3.什么是加权平均数? 4.P125“例1”中,所求的结果已不再是各人听说读写成绩的简单平均,而是听说读写成绩的加权平均数,它们的权分别是多少? 5.P126“例2”中,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都是两个95分与一个85分,为什么他们的最后得分不同呢?谈谈你对权的作用的体会。

【课堂练习】 1.教材P127练习第1,2题。 2.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甲、乙、丙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取?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2:2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要点归纳】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与同伴交流一下。 【拓展训练】 学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考察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三 请你设计一个评分方案,并根据你的评分方案计算一下哪个班的卫生情况最好?

第二课时 20.1.1 平均数 【学习目标】 1.理解把算术平均数的简便算法看成加权平均数的道理,进一步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认识。 2.能根据频数分布表利用组中值的方法计算加权平均数。 3.掌握利用计算器计算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频数分布表利用组中值的方法应用公式计算加权平均数。 难点:对算术平均数的简便算法与加权平均数算法一致性的理解。 【导学指导】 学习教材P127-P129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 1.你能为教材P127的算术平均数举一个例子吗? 2.把算术平均数的公式与上节课的加权平均数公式进行对比,思考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3.教材P128的“探究”中,各组的载客量不是一个具体值,怎么办? 4.你的计算器能求平均数吗?试试看。

留侯论 教案

《留侯论》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3、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学习本文立意新颖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2、难点:比较不同的文本、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圯上老人让张良拾履”的故事 良尝闲从容步游了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疆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之,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二、介绍苏轼:见唐宋八大家小传“苏轼” 三、题解: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留侯,指张良,字子房。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沧海,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史有留侯世家。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

而良无战功。刘邦说:“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良辞不受,后封为“留侯”。留,城名,在今徐州市,有一种说法,具体在今睢宁境内。 本文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老人授书教“忍”,一是留侯佐高祖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四、教师范读课文,通过提问,解决文中字词 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提问、共同解决字词问题,同时教者也可以在自由提问的基础上,适当加以补充。提问与补充,估计更多地要涉及以下一些内容,教者最好能心中有数。 1、实词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见:通“现”,表现,显露)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使……受摧折,使动用法)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逆:迎接) 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居于……之下,谦逊地对待,名词活用为动词) 臣妾于吴者(臣妾:称臣称妾,或充当奴隶) 忍小忿而就大谋(就:成就,完成) 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惊:使……受惊。怒:使……发怒。都是使动用法)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王:立王,称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全:成全) 2、虚词

留侯论整理_教师版

<<留侯论>> 一基本字词 1.通假字 ①卒然临之而不惊( 猝) ②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现) ⒉找出下列古今异义词 ①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古义,抱负②必能信用其民矣 ⒊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人名词做动词,降低身份。 ②臣妾于吴者名词做动词,做臣妾。 ③油然而不怪者意动,以为怪。 ④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使动用法,使惊恐 ⑤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名词做动词称王 二、重点实词: ⒈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相互⒉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少,厚 ⒊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赤膊,表示谢罪⒋而非有平生之素交情。 ⒌养其全锋而待其弊保持⒍不称其志气相当 三、重点虚词 ⒈①彼其能有所忍也如果②非子房其谁全之难道③此其所以为子房欤大概 ⒉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竟然 ⒊①而世不察,以为鬼物认为 ⒋勾践之困于会稽在 ⒌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从 6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用,介词 .以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凭借,介词 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而,连词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来,目的连词 7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用来,连词 所以观其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的原因 四、重点句式 1.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被动句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判断句 五、句子翻译 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情,一般人被侮辱,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2.天下有大勇者,卒而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是因为他报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3.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张良从圯上老人那儿接受赠送的兵书,这件事实在荒诞不经。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地出来考验张良的呢? 4.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导学案

10.1.1 统计调查(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通过全面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 2、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并体会表格在整理数据中的重要作用;会画扇形图,并会用扇形图描述数据。(重点、难点) 3、体验统计图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图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知识链接: 条形图:是用小长方形的()直观反映数量的()和()的统计图。 扇形图:是用圆代表(),每一个扇形代表总体中的(),通过扇形的大小反映各个部分占总体的() 三:自学新知: 1、阅读课本第135页问题1,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并回答以下问题: (1)我们都可以通过怎么样的方法收集数据?该怎样设计调查问卷呢? (2)如果我们得到数据之后,该怎么来整理这些数据呢?说一说你的方法,它们各有什么好处呢? (3)为了更直观地看出划记法表中的信息,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描述数据? 2、下边是某班40名学生本次考试的数学成绩(120):108、101、110、116、110、104、99、102、97、10 3、91、103、87、89、97、99、7 4、81、100、97、83、84、67、89、67、66、86、79、112、98、54、44、79、60、44、34、73、56、102、87.请你根据自学内容完成数据的整理、描述与分析。 (1):整理数据:(统计表)(2)描述数据:(条形图、扇形图) (3)分析数据: 思考:1:数据统计图的绘制包含几个部分?百分比是如何得到的?所有的百分比的和是多少? 2:条形图的绘制应该注意些什么? 3:图中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它的圆心角是怎样确定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