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常见题型解题方法及典型例题分析

高考常见题型解题方法及典型例题分析

高考常见题型解题方法及典型例题分析
高考常见题型解题方法及典型例题分析

高考常见题型解题方法及典型例题分析

一、客观题解题思路与技巧

1.客观题一般有这样几类:表明类,给你一段材料,问你这表明什么;说明类,给你一段材料,问你说明了什么,体现了什么;因果类,上面给你一段材料,问你这是因为什么,给你一个结果,让你找原因或者根本原因;组合类,有规则组合与不规则组合;启示类,比如做一件什么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逆向思维类,说了一大堆材料,问你,关于这个问题认识不正确的是什么?一般同学做题都是正向思维,突然出现一个逆向思维,就会出问题。所以,出题老师会出这种逆向思维的题。等等。

2.解题步骤

(1)审题。包括审题干、指导语和题肢。审题干的目的是对整个试题形成初步印象。注意两点:一是找出关键性、敏感性的词语,如果是政治常识试题要注意主体是谁(主体不同,性质、地位、作用、意义、职能就不同)二是从总体上把握材料主旨(即主体是谁,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等)。

审指导语(题眼),指导语通常要把试题的设问角度告诉我们,上面的客观题类型可做参考。需要说明以下几点:第一,要区别表明和说明,表明通常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事物的表面或外表,即通过事物的外部特征把事物表示清楚明白;另一层含义是指事物或事情本身显示的某种意义。说明的含义是阐释事物的特征、用途或事情的经过;解释某项工作或举措实施的意义或原因;应用理论印证某种做法的正确性。通俗的说,表明比较直白,说明比较宽泛。就解题思路而言,表明类选择题要求的是“以事述理”,说明类选择题要求的是“以事释理”。第二,关于逆向思维类选择题,主要的是认真审题,要看到否定词,这类试题通常比较容易。第三,关于原因类问题要区别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其他原因。

审题肢,这一步通常是与解题同步。

(2)解题。做选择题的方法是:第一,排错。通常情况下,题肢表述错误的应该实现排除,特别注意逆向选择题除外。第二,比较,即对不能排除的选项进行比较,要注意的是弄请比较的标准是题干主旨。第三,针对因果式选择题,可以用排倒法,题干是一个结果,求的是原因,如果题肢是一个结果,就不应该选,也就是要排除倒置过来的,还有的题肢与题干是因果倒置。用哲学常识中的“引起与被引起”关系也是有效的。第四,针对组合选择题,可以用双向选择进行排除,即有错误项的组合与没有正确项的组合都要排除。第五,排除比较宽的,我们选的是直接的,而不是范围宽的。第六,避免选比题干窄的,题干说的三个事情,答案是两个事情,和题干不一致,太窄,少了一个东西。上面这些方法的应用关键在于一定要弄清题干主旨。

(3)注意,对于实在拿不准的题目,千万不要放弃猜答案的机会。检查时不要轻易改选择题的答案。到检查时,大脑已经连续工作很长时间了,轻易以疲惫的头脑去改头脑清醒时的答案,结果是把做对的题改错了。

二、常见主观题解题思路及典例分析

(一)体现型

1.设问方式:体现型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

2.解题指导: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把所学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

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3.典型例题:

【哲学】(08年重庆卷第39题)材料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1999年国务院提出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为包括西藏在内的广大西部地区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材料五:在党中央正确领导和其他地区大力支持下,近30年来西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本地区的自然、人文、社会状况,勇于探索,走出了一条有西藏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资料来源:《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2007年西藏自治区统计公报》)

(8)结合材料四、五、六,概括西藏走特色发展道路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解析:立足西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状况,考查了唯物论中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西藏地区的特殊性,根据实际情况重点发展本地的优势产业,考查了辩证法中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在党中央正确领导和其他地区大力支持下考查了辩证法中的整体与局部、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等。

参考答案:①立足西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状况,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原理;②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具体分析西藏地区的特殊性,根据实际情况重点发展本地的优势产业,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③结合国家发展大局和西藏的实际情况,正确处理国家整体发展和西藏本地发展的关系,立足本地实际,勇于探索,同时利用中央和其他地区的扶持与帮助,体现了整体与局部、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另外,江苏卷35题(2)问,上海卷35题(3)问,也属于此类型(略)。

【政治常识】(08宁夏卷)39.(36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虽然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当于美国的14%,世界平均水平的65%,但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中国国内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紧张情况,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胡锦涛主席在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中国将全力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并提出了坚持合作应对、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公约主导地位、坚持科技创新等四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建议

(2)胡锦涛主席向国际社会所作的庄严承诺以及提出的建议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12分)

答:气候变暖问题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并全力机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与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主张既积极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减排要求,又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体现了中国政府在对外活动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面对气候变暖问题,中国政府所提的四点建议体现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新理念。

(二)反映型

1.设问方式:设问有上述材料"反映了某一问题发生了哪些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或什么问题"等

2.解题指导:“反映型”题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则是理性的,也就是说要把感性材料理性化,即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述。解答这种类型题目的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疏理--作答的解题思路。

3.典型例题:

【经济常识】(08广东卷)41.(18分)材料1: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单位:亿美元)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材料l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其产生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①材料1反映了广东省2007年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出口仍然大于进口,但进出口增幅均有所下降,且出口比进口的增幅下降得更大。②产生这种经济现象的原因:人民币升值;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三)分析类

1.设问方式:运用所学的XXX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或者结合材料分析XX知识(材料体现、如何体现XX原理)

2.解题指导:此类题型的特点是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阐明材料中的实际问题,这类试题往往难度大、能力要求高,要求我们尽量从材料中归纳出符合题意的原理。答题模式:“原理+材料分析”,其中哲学的答题格式是“原理+方法论+材料”。

3.典型例题:

【经济常识】(08天津卷)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中国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一个美国家庭做了"一年不买中国产品"的试验,结论是:没有中国产品,也可以生活,只是生活会变得艰辛。中国不仅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而且是世界第三大进口市场,2001年以来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万个就业机会;中国使用外资为国际资本提供了广阔市场。30年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我们可以充满自信地说:"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

⑵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常识分析为什么"中国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12分)

答:①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社会化大生产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日益融合。②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要求各国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③各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世界为中国提供了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和就业机会以及广阔的投资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繁荣。

【哲学常识】(08年山东卷29题)材料五: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当代另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胆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并同各国人民携手,共同分享发展

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6)结合材料五,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明正确处理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解析:要回答材料所体现的哲理,命题已经定性为辩证法的思想方法,而不是唯物论和认识论原理,所以此题可以从联系、发展、矛盾分析法等角度进行回答。

参考答案:①必须遵循联系的方法论原则,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②必须遵循发展的方法论原则,既要把握中国和世界前进的总趋势,又要正视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③必须遵循矛盾分析的方法论原则,统筹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实现互利共赢。④必须遵循辩证否定的方法论原则,以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大胆吸取、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政治常识】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30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材料二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储备充足。

⑵运用政治常识,分析我国政府对粮食连续四年增产所起的作用,并举例说明。(8分)

答:为了促进粮食生产,我国政府在制度、政策和投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充分发挥了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对粮食连续四年增产起到了引导、保障、推动作用。例如政府加大农业投入,免除农业税,提高种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等。

(四)为什么型

1.设问方式:设问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或者找出材料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2.解题指导: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这类题型主要是针对某种现象或事件,考查我们对原理的理解和分析,有一定的难度。回答这种问题要求我们仔细分析材料,寻找好切入点,找出相应原理。

3.典型例题:

【经济常识】(08上海卷)35.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健全完善。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开始实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这一制度逐渐条理延伸到农村。到2007年底,3450多万农村贫困居民纳入保障范围。

(2)请运用经济常识简要回答,为什么要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分)

参考答案: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最困难群体提供了基本生活权利的保障;调节了社会成员之间过大的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相对公平;对于缓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哲学常识】(08年全国Ⅱ卷第38题)材料一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本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

解析:本题以党的十七大和改革开放30周年为背景材料,以当前分配差距过大这一社会热点为切如点。在回答第这一问时,需要从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原理的角度,联系材料具体

分析“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形成过程,以及这一理论对实践指导作用。

参考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种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一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这一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

【政治常识】(08全国一卷)39.(60分)根据材料和图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一位西方把学家说,土尔扈特人回归的悲壮之举,“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太的叙事史诗”。⑸土尔扈特人回归祖国的历史从一个侧面表明,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尊重各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珍惜各民族文化传统,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载入宪法。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又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长期坚持。

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0分)

参考答案: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变。历史和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制结合起来;有助于吧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党和政府必须依法行事。

(五)怎么办型

1.设问方式: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字眼来设问,是如何(怎样)做到XXX的?是如何(怎样)坚持XXX

2.解题指导:“怎么办型”的设问有时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有时没有什么提示。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采用以下四种方法:一是熟记教材中提到的相关知识;二是总结材料中提到的成功的做法;三是找到材料中提到的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四是主体法散发。回答时必须把观点和材料相结合,切忌观点和材料两张皮,回答时注意多角度思考。

3.典型例题:

【经济常识】(08宁夏卷)39.(36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气候变化与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有密切的联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国近年不断加大对工业污染治理的投资力度,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减少污染排放,避免"先污染后治理"。

(4)运用所学经济知识,提出政府在引导企业减少污染排放方面可采取的调控手段和措施。

参考答案:经济手段:对污染企业征收排污费、污染税,对节能环保企业优惠贷款利率,限制为污染环境的企业提供贷款(若回答出污染排放许可证交易之类的措施,可适当加分,但不能超过;行政手段:强制关闭污染环境的企业或限产:发放排污许可证;法律手段:环境立法,追究污染环境企业的法律责任。

【哲学常识】(08年北京卷40题)奥运火炬完成了在广东、福建的传递之后进入江西。在这段路线上,也不断在发生另一种“传递”:许多企业从广东和福建迁移到江西。有人把市场经济形象地称为“候鸟经济”,资本总是“飞向”成本低、收益高的地区。毗邻广东的江西某地,在调查中发现:本地的工业电价低于珠三角地区30%、水价至少低0.5元/m3,

具有综合成本优势。当地政府通过对企业迁移现象的分析,预见到广东企业会向周边地区辐射。于是,该地有计划地出台一系列措施,比如以“一站式”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并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很多广东企业到本地安家落户。

(2)分析上述材料,说明该地是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经济的。

解析:此题是在考查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发展经济的问题。实际上是考查正确处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根据材料说明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参考答案:①积极认识规律,以对规律作用的认识指导本地经济发展。②努力发挥认识的预见性、创造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特点,制定相关措施,促进本地经济发展。③尊重客观规律,利用综合成本优势等有利条件,创造“一站式”服务等新的条件,推动本地经济发展。

【政治常识】(08全国二卷)39.(60分)阅读分析资料如图7,完成下列各题。

(6)“驼峰航线”增进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但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美国政府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政府采取既接触又遏制的对华政策,从而使中美关系一直处于既相互借重与合作、又相互制约的复杂状态。运用所学的政治常识回答:依据我国的外交政策,你认为应怎样处理当前复杂的中美关系?(6分)答:在中美关系中努力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发展同美国的合作关系,努力化解分歧,推进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发展(6分)。

(六)意义型

1.设问方式:设问有"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等。

2.解题指导:"意义型"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是经济意义、还是政治意义、或者是经济政治意义。其次答案要点要紧紧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些题目作答时还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

3.典型例题:

【经济常识】(2003全国41) (3)1990年至200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达到了37.7%;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城镇总人口从1.787亿增加到4.806亿。据测算,我国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既新增1400亿元,最终带来3360亿元的GDP。今后我国将继续实施城市化战略,预计到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56%。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说明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解题思路:明确判断:此题要求回答的是经济意义。结合知识、材料、最新精神作答:①结合教材知识作答:"三农"问题等。(可答:增加农民收入)②结合关键材料作答:"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可答: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就业渠道)、"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新增1400亿元,最终带来3360亿元的GDP"(可答: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③结合最新精神作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答: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附参考答案:①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②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③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就业渠道。

(七)启示型

1.设问方式: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2.解题指导:对于启示类题目,一般应从三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先要分析材料;二是要明白我们应该怎么办,应吸取什么教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第三,结合设问

和材料,抽象出给我们的启示。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是“原理+应该怎么办”,不必展开去分析。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3.典型例题:

【经济常识】(07广东)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材料3:广东省单位GDP能耗变动状况

注:吨标准煤/万元是国际通用的能耗指标。问题:

(3) 材料2和材料3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启示?(7分)

参考答案:①树立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③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

【哲学常识】(08年重庆卷第38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学毕业生李某自愿到农村工作。他从桑蚕丝的市场需求出发,整合某村桑蚕养殖物资和人力资源,成立桑蚕养殖合作社,邀请母校专家向农民传授桑树改良技术,普及了桑蚕养殖新技术,推广桑树一步成园面积2000亩。养殖户由此节省劳动力成本50%,增产蚕茧5000公斤,增收10多万元。他为农民开辟了致富之路,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

材料二: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形成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以服务于党更好地领导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和国家研究制定了包括津贴、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助学贷款代偿、公务员招录、户口管理、一次性安置费等激励和保障措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应聘到村任职。李某从桑蚕丝的市场需求出发,整合某村桑蚕养殖物资和人力资源,成立桑蚕养殖合作社等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4)从人生价值观角度,谈谈上述材料给你的启示。

解析:该题主要从人生价值观角度考查树立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作用、树立崇高理想的作用、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等哲学理论。大学毕业生李某自愿到农村工作,为农民开辟了致富之路。这体现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等体现了树立崇高理想。

参考答案:①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多为社会做贡献。

②要树立崇高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八)认识型

1.设问方式:设问有从××角度分析XX社会现象(或如何认识XX现象、看待XX现象)2.解题指导:“认识型”的题目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如谈谈对"台独"公投的认识,应先回答"台独"公投是错误的。)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必要性(地位现状等)、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等。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

措施来解决问题。

此类题型由于没有规定具体的范围,难度很大,在07年和08年的高考中都没有出现,已经逐渐被指向明确的其他题型代替。如:为什么型、措施类、评析类。

3.典型例题:

【经济常识】(06政治上海卷)37.材料一: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的决定。我国自2006年1月1日起,将个人所得税的费用减除额(俗称“起征点”)由原来的800元提高到1600元。据估算,这项调整将使国家财政减收约280亿元个人所得税款。

材料二:起征点提高前后纳税情况对比

(3)请运用宏观调控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国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属于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手段。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后.国家财政大约要减收280亿元个人所得税款,表明此次宏观调控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目的是增加个人收入,增加消费需求。

此次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使收入水平较高的人,从中获益相对较小;收入水平较低的人,从中获益相对较大。这表明宏观调控有助于调节收入差距,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哲学常识】(2001年全国第39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取得的。为了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江泽民同志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按照这一精神,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展开了积极深入的反腐败斗争,有效地加强了党的建设,保证了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发展。回答下列问题。

(3)从哲学的角度,说明如何认识当前的反腐败斗争。

解析:腐败现象是一个社会毒瘤,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不能因为某些腐败现象而看不到整个社会发展的主流,看不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腐败现象只是少数,只是一部分,另外,中国共产党展开了积极深入的反腐败斗争。所以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一定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认清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参考答案:分析事物时应认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反腐败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和完善自身的重要措施。清醒地认识到腐败现象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大力开展反腐败斗争。

(九)评析型

1.设问方式:用XX观点评析(分析、认识)XXX观点XXX看法XX行为。

2.解题指导:这类题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地全面分析材料中或某一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分析某种行为的对错。既要看到其中的合理因素,又要看到非合理因素并进行反驳,指出正确看法。

3.典型例题:

【经济常识】(08海南卷)(12分)我国2007年6月29日通过的{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劳动合同法》还规定,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在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具体实施前,许多企业却针对那些工龄将到10年的员工发出了"裁员令"。(3)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企业"裁员"行为的是与非。(5分)

【答案】短期内突击裁员可以降低一定的劳动成本,是企业追求利润的一种选择;(2分)但从长期年,突出裁员牺牲了员工利益,造成劳动关系紧张,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

的社会形象和长远利益会因此受到损害。

【哲学常识】(07)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畿,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寖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编自《大金国志》等)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点。

【答案要点】在如何建都的问题上,有人以符合阴阳五行之说作为规划都城的理由,其理论根据是唯心主义的;“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是说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由统治者是否施行德政决定的,而不是由都城的布局是否符合阴阳五行说决定的,这体现了在考虑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十分重要的道理。

【政治常识】(08江苏卷)36.(10分)[思想政治一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2007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全先后举行,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上遣国际会议共同关注的议题。

(2)有人认为”气候无国界,因此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只能靠国际组织”。请就此观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国际组织在解决气候问题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为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重要行为主体,依靠相关国际组织可以促进主权国家就解决气候问题开晨交流、协调和合作。但国际组织受诸多因素制约,其作用有一定局限性。主权国家对解决气候问题应承担重大责任。因为主权国家是构成现代国际社会的基石,可通过履行其职能和义务,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气候污染。

(十)图表题

1.题目特点:以图表为载体,简明直观、新颖活泼、信息量大、能力要求高的图表题,(1)文字阅读量小,信息量大,直观明了,便于考生有较充裕的时间思考问题。(2)图表之间联系紧密,可比性强。(3)图表形式灵活多样。(4)贴近实际,突出热点。(5)连环设问,注重能力考查。

2.解题指导:近年图表题的比例不断上升,由原来主要考察经济常识到经济、哲学、政治都考。解答图表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找准信息。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七看:一标题、二设问、三横四纵五对比、六单位、七注解。通过综合对比图表里的数字得到我们想要的信息。3.典型例题:

(2005北京38)阅读材料:材料一:图15是“微笑曲线”示意图。图中的两条曲线均呈现U型,好似微笑的嘴型,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微笑曲线”。

材料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国,每年服装出口总额约占全球服装出口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但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超过10%。因为缺乏面料开发、品种款式设计的能力和国际市场营销的渠道,企业只能接单、缝制和加工,得到很少的加工费。如中国生产的服装在国外市场上售价100美元,我国企业一般只得到5~7美元,其余都落入外国商标所有者、服装设计公司和经销商的腰包。

回答:(1)“微笑曲线”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材料二,说明“微笑曲线”对我国企业提高利润水平有什么启示。(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分析我国企业的现状及发展。(3)结合政治常识,从法律和政策两个方面,说明国家应怎样营造有利

于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的环境,并列举事例(法律和政策两个方面各举一例)。

对于设问(2),解答时要以教材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联系题目材料进行回答。设问(3)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特点,解答时要学会类比,学会知识和能力、方法的迁移,结合题目所提供的具体材料,注意从多层次、多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措施。

[答案要点](1)①从事产品研发、零件生产、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的企业能够获得较高利润,而从事组装的企业利润水平较低;与60、70年代相比,目前底端与两端的利润水平差距扩大,底端企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②加大科技投入,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拓市场,重视售后服务;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企业信誉,塑造企业形象。(2)①要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把我国企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和利润分布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②要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认清当前我国企业在“微笑曲线”中所处的位置,继续发挥现有优势,努力改变集中于加工和组装环节的现状。③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高考复习三阶段:

第一阶段,在第一轮复习时,往往是依据章节将学过的知识重新梳理一遍。此时要注意三条。

第一,上课一定要注意听讲,不能以“我都懂了”为借口开小差。因为这期间老师讲的内容、方法、技巧都是重点、难点和考试经常考查的方面,而且这些内容往往都是老师教学经验之精华,如果上课分心,实在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第二,注意勤翻书、多查资料。接受、巩固了老师的重点难点之后,把其他方面的知识点、方法、技巧扫一遍也是必要的,这样才能对付覆盖面广的高考试题。这是一项细致的工作。

第三,初步在头脑中确立“解题效率”的概念。高考虽说是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但一个残酷的现实便是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相当数量的试题,于是,从这时起同学们对自己解题要有新的要求,不能像以前那样慢条斯理、一题多解;而要对每一题百分之一百的精力投入进去以最快的速度决定解题方法,以最快的速度演算,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出结果,同时要保证结果的正确性。在阶段性的小检测中更是如此,在保证得分的前提下,注意试卷的完成时间,在剩余时间里检查结果的正确性,研究一题能否多解。按照这个复习方法,第一轮“漫长”的复习并不会是人觉得“无聊”“烦”“累”,而是觉得每天都做了很多新的工作,很有成就,这对当时心理调整也颇有益处。

第一轮的复习貌似将旧知识从学一遍,其实,它是第二轮复习乃至高考的根本基础,因而这个阶段,千万不能以“我都会”、“离高考还远着呢”等借口偷懒;相反,还应该常常以“我有什么知识点没顾及到”“今天的收获是什么”等问题来自我督促。

第二阶段,即是第二轮复习。这时往往是进行综合训练。在这个阶段要做到以我为主,全面针对高考。有了第一轮复习的基础,第二轮复习的重点是训练“解题效率”,同时将综合试题中出现的,并不熟悉的知识重新温习,即“查缺补漏”。在这个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付一张试卷。

高三期间的试卷特别多,不少同学觉得特别烦,做考卷似乎总是硬着往下做,因此,精力常不集中,效果也不好。同学们应当把每一张试卷当作“完成高考试卷能力”的检测,试卷一发下来即以最高效率解题,若提前十分钟全部完成,在拥有一种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还有一份自责:如果这是高考,十分钟的检查时间是不够多的,何况还要防备高考中出现意外情况呢。通过这种方法,每套试题解答之后,或有成功的喜悦、或有自己的检讨、或兼有之;成功的喜悦可增强自信,以“我能行”的心态从容地迎接下一张试卷,自我检讨则更激发斗志,渴望下一张试卷来证明自己能够做得更好。

当然,不同层次的同学应有不同层次的自我要求,应该定一个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实际的目标,比如:我考试通常能得100分(150分满分)便可定一个110分的目标,当这个目标达到并巩固后,就可以逐渐拔高目标。这样,就不会觉得试卷讨厌,反而可以通过它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

第三阶段,就是第二轮复习结束至高考前,大约有一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主要是做整理性的工作,让大脑休息好,保持良好的状态;这时要坚信自己的实力水平,避免一些无谓的胡思乱想;适当做题保持做题感觉即可,温习一下平时易错、易忘得内容,不要把自己搞的太疲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