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紫外照射季铵盐单体接枝改性丙纶非织造布及其吸附作用_宋欢

紫外照射季铵盐单体接枝改性丙纶非织造布及其吸附作用_宋欢

紫外照射季铵盐单体接枝改性丙纶非织造布及其吸附作用_宋欢
紫外照射季铵盐单体接枝改性丙纶非织造布及其吸附作用_宋欢

第29卷第7期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Vol.29,No.7

2013年7月

POLYMER MATERI ALS SCIENC E AND ENGINEERING

Jul.2013

紫外照射季铵盐单体接枝改性丙纶非织造布及其吸附作用

宋 欢

1,4,5

,刘 颖2,石小丽1,3,张洪波

1,4,5

,潘志娟

1,4,5

,朱新生

1,4,5

(1.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2.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院,江苏苏州215123; 3.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部,江苏苏州215123; 4.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苏州),江苏苏州215123; 5.南通苏州大学纺织研究院,江苏南通226004)

摘要:基于紫外光照射引发甲基丙烯酰丙基三甲基氯化铵(MAP TAC)接枝改性赋予丙纶非织造布染料吸附功能。用红外光谱、热失重和扫描电镜等方法表征改性织物的微观结构、性能及吸附分离作用。结果表明,MAPTAC 成功接入丙纶织物表面,改性织物对阴离子染料表现出优异的吸附分离性能。对于接枝率为89.6%的织物,当吸附时间为120min,在35e 、45e 和55e 时染料(20mg/L,50mL)去除率均大于95%。吸附染料的改性织物可用阳离子活性剂/乙醇解吸。重复吸附10次,每次吸附率仍达99%以上,改性后的织物可以重复使用。关键词:聚丙烯无纺布;甲基丙烯酰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接枝;吸附;再生

中图分类号:TQ34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55(2013)07-0052-04

收稿日期:2012-10-08

通讯联系人:朱新生,主要从事纤维与非织造材料研究,E -mail:zhuxi nsheng@s https://www.doczj.com/doc/343046700.html,

印染废水是当前国内外公认较难处理的废水之一。目前,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大致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大类。其中,吸附法操作简单、投资费用低、对多种染料的去除效果好,特别是PP 织物耐酸、耐碱,且吸附和解吸附速率快而被广泛用于制备强酸、强碱和弱碱型等功能吸附材料。李鑫[1]等人制备了聚丙烯(PP)阴离子交换纤维(IEF)用以处理活性染料模拟废水,讨论了不同条件对活性艳黄X -RG 溶液脱色

率的影响。Zhao Y H [2]

等利用紫外光照使聚丙烯膜共聚接枝两种具有相反电荷的单体,所获得的PP 膜对蛋白质和细菌表现出较好的抗生物污染性。Hu M X [3]

等首次用二苯甲酮(BP)和FeCl 3作为双引发剂通过紫外光照聚丙烯微孔膜接枝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制备了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的分离过滤膜。

本文采用紫外光照射接枝改性法成功将MAPTAC 接枝到丙纶无纺布表面,着重研究了接枝过程中单体和光敏剂对接枝率的影响,探讨了接枝产物的微观结构及其对模拟印染废水的吸附和再生性能等。接枝改性后的织物具有亲水性好、水通量大、吸附性能优异和可循环使用等特点,因此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1 实验部分1.1 实验材料

丙纶非织造布(PP,100g/m2);弱酸性红GN(C AS:12234-98-9):汽巴;MAPTAC(阳离子单体):江苏飞翔化工有限公司;光敏剂二苯甲酮(B P):上海试剂一厂;阳离子活性剂1227:南京栖霞山印染助剂厂;交联剂N,N c -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上海试剂总厂生产;甲醇和丙酮:均为分析纯。

1.2 聚丙烯无纺布接枝改性

将丙纶布用丙酮清洗、去离子水冲洗,裁剪成10cm @15cm;并将MAP TAC 、BP 、交联剂和乙醇按一定比例配置成接枝液(乙醇作为溶剂)。将丙纶布放入20mL 接枝液中浸轧10min,然后放入紫外光反应仪中,抽真空、充氮气3次,再置于100W 紫外灯下照射30min 。取出后在丙酮/甲醇混合溶液(体积比1B 1)和50e 去离子水中分别浸泡12h,超声洗涤2h 后烘干,计算接枝率D g (单位质量的丙纶织物接入的聚合物质量)。

1.3 吸附与解吸试验

先绘制出吸光度-酸性红GN 染料浓度工作曲线。将无纺布加入到弱酸性红GN 染料溶液中,在设定温度下振荡吸附一定时间,取上层清液、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日立UV -3010)测量521nm 处溶液的吸光度,由工作曲线算出浓度。

将已吸附染料的接枝布依次放入阳离子活性剂/乙醇的混合溶液(阳离子活性剂质量分数为3.6%)、去离子水超声解吸和再生。再生后的织物对20mg/L 50mL 染料溶液再次吸附,如此吸附-解吸反复10次,计算去除率。1.4 改性织物的表征

用红外光谱仪(美国热电公司产,NIC OLET5700型)对改性织物进行化学分析,扫描64次,分辨率为4c m -1。用日本Hitachi 公司产S -4800型扫描电镜观察样品的表面与截面形态。用热失重分析仪(美国TA 公司)分析织物的热稳定性,氮气速率100mL/min,升温速率为10e /min 。

将改性织物在去离子水中浸泡3h,平衡后放入实验室自制的过滤系统。首先在0105MPa 下预压约30min,至水通量基本稳定,然后在不同条件下测量水通量。每个样品测量3次,取平均值。2 结果与讨论2.1 接枝共聚反应

从Fig.1可知,接枝率随单体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大。实验中,混合溶液中的单体易均匀地吸附到纤维表面,这样液相中的扩散过程影响相对较小,聚合反应热通过溶液和纤维基体的及时传导而耗散,且纤维表面包裹的接枝聚合物的量相对纤维的直径还较小,没有出现自加速现象,聚合反应速率与单体质量分数成线性关系,这与文献[4]

结果一致。

Fig.1 G rafting Yield vs.Monomer Content Curve

mas s fraction of BP: 1.0%;mass fracti on of crosslinking reagent:2.7%

如Fig 12所示,接枝率随着B P 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BP 含量增大,参与夺叔氢原子反应的光敏剂量越多,纤维表面生成的引发基团增多,有利于接枝聚合,导致接枝率增加。但当BP 超过一定量后,生成的光敏剂自由基会与增长的自由基偶合而终止接枝,膜表面只形成一些较短的接枝链而降低了接

枝率。另外,过多的光敏剂自由基会引发均聚反应,也

使接枝率下降[5]。

2.2 接枝织物的结构与形态

由Fig.3可见,1484cm -1处为CH 2面内弯曲振动,3022cm -1

处为烯烃中的CH 伸缩振动,接枝后在1643c m -1处和1533c m -1处出现了酰胺的特征峰,1208c m -1处为酰胺中的C-N 伸缩振动,3253cm -1处的吸收峰对应着仲酰胺中N-H 的伸缩振动,说明织物表面含有酰胺基团[6]

。同时,接枝改性后的织物谱图中在973c m -1处出现了-N(C H 3)3-的骨架振动吸收峰,表明单体已成功地接枝在聚丙烯无纺布上[7]。

Fig.2 G rafting Yield versus B P Content

mas s fraction of monomer:33%;mass fracti on of crosslinking reagent:2.7%

Fig.3 IR Spectra of G rafted Polypropylene Nonwovens

a:graft PP with D g of 96.5%;b:graft PP with D g of 82.7%;c:raw PP

Fig.4 SE M Image of G rafted and Ungrafted Polypropylene Non -wovens

Fig.4中,未接枝纤维表面光滑,而接枝纤维表面

53

第7期宋 欢等:紫外照射季铵盐单体接枝改性丙纶非织造布及其吸附作用

清晰包裹了接枝聚合物,纤维间缝隙较未接枝织物小,接枝织物表观厚度有所增加。

从Fig.5可以看出,三者的快速分解区都在400e ~500e ,这说明接枝改性并没有破坏PP 的主链结构。接枝改性后的样品在快速分解前持续失重。这主要是由于接枝改性后亲水性大大提高,吸附水与亲水基团紧密缔合,使其挥发温度超过水的沸点[8]

。接枝聚合物快速失重温度范围大约在280e ~320e 之间,缓慢失重至400e 左右,接枝物的失重率20%~30%,考虑残渣质量增加了约15%,即接枝物实际增加的质量在35%~45%之间,

这与接枝率数据基本吻合。

Fig.5 T G Curves of PP and Grafted PP with D g of 70.0%and

82.

5%

Fig.6 Water Flu x of PP Nonwovens with Different G rafting Eff-i

ciency

2.3 接枝织物的水通量

未改性的PP 是一种孔径较大的无纺布,在0102MPa 压力下空白布纯水透过通量为8719L/(m 2

#h),且改变pH 对水通量无影响。随着接枝率的增加,MAPTAC 改性接枝布的水通量急剧下降,当接枝率为89.6%、压力为0102MPa 时,接枝布的纯水通量降为500L/(m 2

#h)(Fig.6),以后随着接枝率的增加,水通量缓慢减小。水通量的下降是由于单体在PP 表面形成接枝层使PP 接枝改性无纺布的孔径减小[7]。2.4 接枝物的吸附与解吸性能

从Fig.7可以看出,接枝改性后的织物(接枝率

89.6%)在3种不同温度下,染料去除率都是随着吸附

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直到吸附平衡,并且提高温度有利于染料吸附[9,10]。当吸附时间为120min,在35e 、45e 和55e 时染料去除率均大于95%。

Tab.1为接枝改性丙纶无纺布(015g 左右)对50mL 的20mg/L 弱酸性红染料吸附-解吸循环10次的去除率。由此可见,接枝丙纶织物染料吸附能力强、解吸容易、重复吸附性好。

Fig.7 Dye Removal at Different Adsorption T emperature

Tab.1 Rem ovals o f the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Cycles for PP Grafted Fabrics

Repeating 12345678910R emoval(%)

99.8

99.7

99.7

99.8

99.7

99.6

99.6

99.7

99.7

99.5

3 结论

在紫外光照射下,将阳离子单体MAPTAC 成功地接入PP 无纺布表面。在单体试验浓度范围内,接枝率随单体浓度增加而增加,而随光敏剂浓度增加先上升再下降。随着接枝率增加,织物中空隙率变小,水通量下降。接枝织物对阴离子染料表现优异的吸附与再生性能。接枝织物重复吸附10次,每次对浓度为20mg/L 的弱酸性红GN 染料的去除率高达99%以上。

致谢:本文得到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江苏省环保厅和

南通苏州大学纺织研究院科研经费资助。参考文献:

[1] 李鑫,曾庆轩,冯长根,等.阴离子交换纤维对活性染料废水的脱

色研究[J].合成纤维工业,2005,28(5):4-7.

Li X,Zeng Q X,Feng C G,et al .Decolorization of reactive dye was te w -ater by usi ng anion -exchange fi ber [J ].China Synthetic Fiber Indus try,2005,28(5):4-7.

[2] Zhao Y H,Zhu X Y,Wee K H,et al .Achieving highl y effec tive non -bi ofouling performance for polypropylene membranes modified by UV -in -duced surface graft polymerization of two oppositely charged monomers [J].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 mis try B,2010,114(7):2422-2429.[3] Hu M X,Yang Q,Xu Z K.Enhancing the hydrophilicity of polypropylene

microporous membranes by the grafting of 2-hydroxyethyl methac rylate via a synergi stic effect of photoinitiators [J].Journal of M e mbrane Science,2006,285(1):196-205.

[4] Yang Y F,Li Y,Li Q L,et al ,Surface hydrophi li zati on of

54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3年

microporous polypropylene me mbrane by grafting zwi tteri onic polymer for ant -i biofouling[J].J 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2010,362(1):255-264.

[5] Xing C M ,Deng J P,Yang W T.Surface photografting

polymeriz ation of bi nary monomers maleic anhydri de and n -butyl vi nyl ether on polypropylene fil m ò:Some mechanistical aspec ts[J].Polymer Journal,2002,34(11):809-816.

[6] 朱诚身.聚合物结构分析[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1-45.[7] 曹绪芝,张明刚,平郑骅.紫外辐照接枝制备亲水性荷正电纳滤膜

[J].化学学报,2008,66(l3):1583-1588.

Cao X Z,Zhang M G,Pi ng Z H.Preparation of hydrophilic posi ti vely

charged nanofil trati on me mbrane by UV graft pol ymeriz ation [J ].Acta Chimica Sinica,2008,66(13):1583-1588.

[8] 张志成,葛学武,张曼维.高分子辐射化学[M ].合肥:中国科学技

术大学出版社,2000:69-71.

[9] Shi X L,Song H,Zhu X S,et al .Comparison of dye adsorption behav -iors of s odi um polyacrylates freely dis solved in water and grafted onto poly (ethylene terephthalate)fiber [J ].Advanced M aterials Research,2011,331:372-376.

[10] Ku Y,Lee P L,Wang W Y.Removal of acidic dyes tuffs i n aqueous so -lution by nanofi ltration [J].J 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2005,250(1):159-165.

Quaternary Ammonium Monomer Grafting Polymerization Under Ultraviolet

Irrad iation and Adsorption of Polypropylene Nonwovens

Huan Song 1,4,5,Ying Liu 2,Xiaoli Shi 1,3,Hongbo Zhang 1,4,5,Zhijuan Pan 1,4,5,Xinsheng Zhu 1,4,5(1.Faculty o f Clothing and Textile Engineering,Soocho w University ,Suzhou 215021,China;2.Suzhou Institute,China University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123,China;3.College o f Chemistry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Materials Science,Soocho 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China; 4.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 rato ry for Modern Silk (Suzhou),

Suzhou 215123,China ;5.Nantong Textile Institute,Soochow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4,China)

ABSTRAC T:Using gamma -methacrylamidopropyl tr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 (MAP TAC)as initiator,the ultraviole -t irrad-i ated grafting polymerization and dye adsorption of polypropylene nonwovens were carried out.The microstruc 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e resulted fabrics were charac terized through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thermogravimetry,and scanning elec tron m-i croscop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quaternary ammonium monomer is successfully grafted onto the surface of polypropylene fabrics.The dye re movals reach 95%for the fabric with the grafting yield of 89.6%at 35e ,45e and 50e respectively.The desorption process of adsorbed fabric was realized by the sequential immersion of cationic surfactan-t ethanol.The grafted fabrics can be applied for the dye adsorption repeatedly over 10times with the dye removal de gree over 99%each.Keywords:polypropylene nonwoven fabric;methacrylamidopropyl tr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grafting;adsorptive separa -tion;regeneration

55

第7期宋 欢等:紫外照射季铵盐单体接枝改性丙纶非织造布及其吸附作用

paper-季铵盐研究进展

季铵盐杀生剂杀生性能与机理研究进展 张跃军,赵晓蕾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江苏南京210094)摘要:该文对国内外季铵盐杀生剂及其杀生性能与机理研究进行了综述。以已有的季铵盐7代产品的发展历程为基础,提出可按季铵盐的结构特点将其分为单链季铵盐、双链季铵盐、聚季铵盐和混合季铵盐4个大类。进而,结合这4个大类季铵盐杀生剂的结构特点,以菌藻为亲抑对象,对其所具有的杀生性能与机理分别进行了阐述,归纳了季铵盐杀生剂杀生过程的6个基本步骤和杀生作用的4个基本方式。在该基础上特别提出,研究季铵盐分子与其作用对象的关键作用位点和致死作用方式应是机理研究的要点所在;针对具体作用对象的浓度,研究得到杀生剂的浓度与作用时间的关系是其应用的重要基础。最后,给出了今后对季铵盐杀生剂杀生性能与机理研究工作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季铵盐杀生剂;发展历程;杀生性能;杀生机理 中图分类号:TQ2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14(2010)12-1145-08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卫生观念不断增强,对生活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具有杀生功能的化学药剂和复合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已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日常生活等诸多领域,其开发与生产也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1]。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杀生剂中,季铵盐化合物以其广谱高效的杀生性能,以及使用范围广、水溶性好、性质稳定、安全低毒、价格便宜等诸多优点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 1季铵盐杀生剂产品的发展历程及其结构类别

人们对季铵盐化合物的认识就是从其所具有的杀菌作用上开始的。1915年,Jacobs W A等首次合成了季铵盐化合物,并指出这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菌能力,但该研究成果一直未受到重视。直到1935年,Domagk G[3]发现了烷基二甲基苄基 氯化铵的杀菌作用,进一步研究了杀菌性能与结构的关系,并利用其处理军服以防止伤口感染。随后,季铵盐杀生剂才逐渐引起关注。同年,Wetzel R即将季铵盐 杀生剂用于临床消毒[4]。 1.1产品的发展历程 季铵盐杀生剂发展到今天,按其开发历程来划分,至少已有7代产品。第1代 产品为烷基二甲基苄基卤化铵,其中烷基链长为C 12~C 16 的产品杀菌效果最佳;第 2代产品为第1代产品的衍生物,可通过苯环或季氮上的取代反应得到;第3代产 品为双烷基二甲基卤化铵,与前两代相比,在合成工艺、生产成本方面都有了改进,且对革兰氏阴性菌有很强的杀菌能力;第4代产品为第1、3代产品的混合物,杀 菌效果比前3代产品高出4~20倍,且抗干扰能力强、毒性小、价格较低;第5代产品为含有2个N+的双季铵盐,主要特点是杀菌效果好、毒性低、水溶性好,并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第6代产品为聚合季铵盐,具有毒性更小、杀菌作用更温和的特点,故更具药用价值,如角膜接触镜和个人护理用品的杀菌;第7代产品为第1、2、6代产品的混合物,利用协同增效的原理,其杀菌效果优于单一成分[4~6]. 1.2产品的结构类别 以文献指出的产品发展历程为基础,系统考察这7代产品的分子结构不难发现,季铵盐杀生剂各代产品的结构可用通式图示如下:

聚丙烯纤维研究现状

纤维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是当代混凝土改性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以钢纤维、合成纤维、碳纤维及玻璃纤维为代表的纤维,在混凝土中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纤维混凝土是继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由于纤维和混凝土的共同作用,使混凝土具有一系列优越的性能,因而受到国内外工程界的极大关注和青睐,并广泛应用于各工程领域。 一、纤维在混凝土中的作用在混凝土中掺入短而细且均匀分布的纤维后,明显具有阻裂、增强和增韧的效果。纤维与水泥基材料复合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后者的弱点,以延长其使用寿命,扩大其应用领域。纤维在混凝土中主要起着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1.阻裂作用纤维可阻碍混凝土中微裂缝的产生与扩展,这种阻裂作用既存在于混凝土的未硬化的塑性阶段,也存在于混凝土的硬化阶段。水泥基体在浇注后的24小时内抗拉强度低,若处于约束状态,当其所含水分急剧蒸发时,极易生成大量裂缝,此时,均匀分布于混凝土中的纤维可承受因塑性收缩引起的拉应力,从而阻止或减少裂缝的生成。混凝土硬化后,若仍处于约束状态,因周围环境温度与湿度的变化,而使干缩引起的拉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也极易生成大量裂缝,在此情况下纤维仍可阻止或减少裂缝的生成。 2.增强作用混凝土不仅抗拉强度低,而且因存在内部缺陷而往往难于保证。当混凝土中加入适当的纤维后,可使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弯拉强度、抗剪强度及疲劳强度等有一定的提高。 3.增韧作用纤维混凝土在荷载作用下,即使混凝土发生开裂,纤维还可横跨裂缝承受拉应力,并可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韧性。韧性是表征材料抵抗变形性能的重要指标,一般用混凝土的荷载——挠度曲线或拉应力——应变曲线下的面积来表示。另外,还可提高和改善混凝土的抗冻性、抗渗性以及耐久性等性能。 应该强调的是纤维混凝土中纤维的作用,并非所有纤维都能同时起到以上三方面的作用,有时只起到其中两方面或单一方面的作用,这与纤维品种、纤维性能、纤维与混凝土界面间的黏结状况以及基体混凝土的类别和强度等级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纤维的分类和性能 1.纤维的分类 纤维可以按照不同的原则进行分类。从工程实用观点考虑,可按纤维的材质、弹性模量以及长度分类,见表1. 表1 纤维分类表 分类原则类别

(2020年整理)聚丙烯纤维的性能及改性.doc

华东理工大学XXXX—XXXX学年第一学期《合成纤维改性》课程论文 XXXX.10 班级材制080 学号10082683 姓名周超 开课学院材料学院任课教师刘敏成绩

聚丙烯纤维的性能及改性 材制080(10082683)周超 摘要:聚丙烯纤维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发出的新纤维品种。由于其原料来源丰富,生产过程简单,成本低,因而应用广泛。其最大的优点是质地轻,而且保暖性好、耐化学腐蚀,强度及耐磨性好。聚丙烯纤维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能,但也有蜡感强、手感偏硬、难染色、易积聚静电等缺点。因此对其进行改性,开发新品种已成为聚丙烯纤维发展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聚丙烯,丙纶,染色,细旦,抗菌保健 聚丙烯纤维(亦称PP,中国称丙纶)于1960年由公司首先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新纤维品种,丙烯聚合物有3种构型,纤维生产使用的是等规度大于95%的等规聚丙烯。由于聚丙烯纤维原料来源丰富,生产过程简单,成本低,应用广泛,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后聚丙烯生产发展迅速。1997年其产量已经达到387×104t(占合成纤维总产量的15.6%),超过聚丙烯腈纤维成为仅次于涤纶、棉纶的第三大合成纤维。我国聚丙烯纤维的生产开始的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1978~1997年间聚丙烯纤维产量增长了40多倍,而同期合成纤维增长不足10倍。足见聚丙烯纤维发展势头之强劲[1]。 以等规为原料纺丝制得的等规聚丙烯,是中最轻的品种;强度为35~ 62cN/dtex;耐磨性仅次于;耐腐蚀性良好,尤其是对无机酸、碱稳定性很好;不发霉,不腐烂,不怕虫蛀等。但染色较困难。目前,可采用染料或颜料熔体着色、色母粒或注射染色等纺成有色丝;也有在聚合时加入添加剂进行共聚或接枝共聚,使聚合体大分子上引入能与染料相结合的极性基团,再按常规法染色。聚丙烯纤维还有耐光性差、静电大、耐燃性差等缺点,可采用加入各种添加剂的方法加以改善[2]。 聚丙烯纤维通常采用法生产。将聚丙烯树脂加入立式或卧式螺杆挤出机加热熔融,通过计量泵由喷丝头挤出,在空气中冷却成纤。工业上还采用膜裂成纤法制得割裂和膜裂纤维。聚丙烯纤维熔体纺丝的特点是:①一般用单头等螺距螺杆挤压机,为适应成纤聚丙烯熔体粘度高、流动性差的特点,螺杆压缩比要大,最小为2.8,计量段尽可能短,螺杆长径比范围为20~26。②由于分子量大,纺丝时熔体温度一般比熔点高出100~130℃,也可采用加等方法以降低纺丝温度。③冷却成型过程中结晶速度较快,冷却温度宜稍低[3]。 丙纶的纵面平直光滑,截面呈圆形。丙纶最大的优点是质地轻[4],其密度仅为0.91g/cm3是常见化学纤维中密度最轻的品种,所以同样重量的丙纶可比其他纤维得到的较高的覆盖面积。丙纶的强度高,伸长大,初始模量较高,弹性优良。所

季铵盐对膜的作用机理

机理参考文献 表征单萜对膜的作用1binding to LPS23Ag的作用机理4壳聚糖作用机理5Hypoxis rooperi corm extract对膜的作用67 peptide 荧光法,Confocal microscopy,lipid vesicle titration test8 Flow cytometry analysis, using liposome and membrane probe 9 Lipid binding and membrane penetration10H谱及P谱研究peptide与菌膜的作用11-121314-15 1. Trombetta, D.; Castelli, F.; Sarpietro, M. G.; Venuti, V.; Cristani, M.; Daniele, C.; Saija, A.; Mazzanti, G.; Bisignano, G., Mechanisms of antibacterial action of three monoterpenes.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2005, 49, (6), 2474-2478. 2. Tsubery, H.; Yaakov, H.; Cohen, S.; Giterman, T.; Matityahou, A.; Fridkin, M.; Ofek, I., Neopeptide antibiotics that function as opsonins and membrane-permeabilizing agents for gram-negative bacteria.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2005, 49, (8), 3122-3128. 3. Rosenfeld, Y.; Sahl, H. G.; Shai, Y., Parameters involved in antimicrobial and endotoxin detoxification activities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 Biochemistry 2008, 47, (24), 6468-6478. 4. Jung, W. K.; Koo, H. C.; Kim, K. W.; Shin, S.; Kim, S. H.; Park, Y. H.,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he silver ion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Escherichia coli.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8, 74, (7), 2171-2178. 5. Raafat, D.; von Bargen, K.; Haas, A.; Sahl, H. G., Insights into the mode of action of chitosan as an antibacterial compound.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8, 74, (12), 3764-3773. 6. Laporta, O.; Funes, L.; Garzon, M. T.; Villalain, J.; Micol, V., Role of membranes on the antibacterial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of the bloactive compounds from Hypoxis rooperi corm extract. Archiv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2007, 467, (1), 119-131. 7. El Amri, C.; Lacombe, C.; Zimmerman, K.; Ladram, A.; Amiche, M.; Nicolas, P.; Bruston, F., The plasticins: Membrane adsorption, lipid disorders,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Biochemistry 2006, 45, (48), 14285-14297. 8. Lee, D. G.; Kim, D. H.; Park, Y.; Kim, H. K.; Kim, H. N.; Shin, Y. K.; Choi, C. H.; Hahm, K. S., Fungicidal effect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 PMAP-23, isolated from porcine myeloid against Candida albicans.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1, 282, (2), 570-574. 9. Sung, W. S.; Park, Y.; Choi, C. H.; Hahm, K. S.; Lee, D. G., Mode of antibacterial action of a signal peptide, Pep(27) from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7, 363, (3), 806-810. 10. Katz, M.; Tsubery, H.; Kolusheva, S.; Shames, A.; Fridkin, M.; Jelinek, R., Lipid binding and membrane penetration of polymyxin B derivatives studied in a biomimetic vesicle system. Biochemical Journal 2003, 375, 405-413. 11. Ouellet, M.; Doucet, J. D.; V oyer, N.; Auger, M., Membrane topology of a 14-mer model amphipathic peptide: A solid-state NMR spectroscopy study. Biochemistry 2007, 46, (22), 6597-6606. 12. Gehman, J. D.; Luc, F.; Hall, K.; Lee, T. H.; Boland, M. P.; Pukala, T. L.; Bowie, J. H.; Aguilar, M. I.; Separovic, F., Effect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 from Australian tree frogs on anionic phospholipid membranes. Biochemistry 2008, 47, (33), 8557-8565. 13. Bonev, B. B.; Chan, W. C.; Bycroft, B. W.; Roberts, G. C. K.; Watts, A., Interaction of the lantibiotic nisin with mixed lipid bilayers: A P-31 and H-2 NMR study. Biochemistry 2000, 39, (37), 11425-11433. 14. Pukala, T. L.; Boland, M. P.; Gehman, J. D.; Kuhn-Nentwig, L.; Separovic, F.; Bowie, J. H., Solution structure and interaction of cupiennin 1a, a spider venom peptide, with phospholipid bilayers.

环氧树脂

环氧树脂 百科名片 环氧树脂是泛指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环氧基团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除个别外,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都不高。环氧树脂的分子结构是以分子链中含有活泼的环氧基团为其特征,环氧基团可以位于分子链的末端、中间或成环状结构。由于分子结构中含有活泼的环氧基团,使它们可与多种类型的固化剂发生交联反应而形成不溶、不熔的具有三向网状结构的高聚物。 目录[隐藏] 应用特性 类型分类 使用指南 国内主要厂商 环氧树脂应用领域 环氧树脂行业 环氧树脂的发展简史 英文术语:epoxy Resin 凡分子结构中含有环氧基团的高分子化合物统称为环氧树脂。固化后的环氧树脂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它对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表面具有优异的粘接强度,介电性能良好,变定收缩率小,制品尺寸稳定性好,硬度高,柔韧性较好,对碱及大部分溶剂稳定,因而广泛应用于国防、国民经济各部门,作浇注、浸渍、层压料、粘接剂、涂料等用途。 我国自1958年开始对环氧树脂进行了研究,并以很快的速度投入了工业生产,至今已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除生产普通的双酚A-环氧氯丙烷型环氧树脂外,尚生产各种类型的新型环氧树脂,以满足国防建设及国发经济各部门的急需。 环氧树脂的制备方法大致有下列几种类型: 1、活性氢化物与环氧氯丙烷反应; 2、以过氧化氢或过酸(例过醋酸)将双键进行液相氧化; 3、双键化合物的空气氧化;

4、其它。 由于它的性能并不是十分完美的,同时应用环氧树脂的对象也不是千遍一律的,根据使用的对象不同,对环氧树脂的性能也有所要求,例如有的要求低温快干,有的要求绝缘性能优良------。因而要有的放矢对环氧树脂加以改性,改性的方法大致有下列几种: 1、选择固化剂; 2、添加反应性稀释剂; 3、添加填充剂; 4、添加别种热固性或热塑性树脂; 5、改良环氧树脂本身。 [编辑本段] 应用特性 纳米氧化铝透明液体XZ-LY101体颜色无色透明色固含量的20%-25%。该纳米氧化铝透明分散液中使用的是5-10纳米的氧化铝,该5-10纳米的氧化铝是经过原来粒径稍大的纳米氧化铝经过层层深加工筛选出来的氧化铝,具有明显纳米蓝相,添加到各种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三聚氰胺树脂,硅丙乳液等树脂的水性液体中,添加量为5%到10%,可以明显提高树脂的硬度,硬度可达6-8H甚至更高。完全透明,该纳米氧化铝液体可以是水性的或者油性的任何溶剂,由于其纳米粒径相当细小,固无论是何种溶剂皆是透明的,同时可以做各种玻璃涂层材料,宝石,精密仪器材料等。 纳米氧化铝油性树脂用液体XZ-LY102体颜色白色半透明,固含量的20%-50%。该氧化铝油性树脂用液体XZ-LY102中使用的是20纳米的氧化铝,该20纳米的氧化铝是经过原来粒径稍大的纳米氧化铝经过层层深加工筛选出来的氧化铝,具有明显纳米蓝相,添加到各种油性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三聚氰胺树脂,硅丙乳液等树脂的液体中,添加量为2%到5%,可以明显提高树脂的硬度,硬度可达6-8H甚至更高。该氧化铝油性树脂用液体XZ-LY102是油性的溶剂,溶剂是醇类,醚类,脂类,由于其纳米粒径相当细小,固无论是何种溶剂白色透明的,同时可以做各种玻璃涂层材料,宝石,精密仪器材料等。明显提高硬度,强度,提高耐刮擦力。 性质: 1. 氧化铝油性树脂用液体XZ-LY102透明,含量高。不沉淀不分层。 2. 氧化铝油性树脂用液体XZ-LY102,油性液体,可以是醇类,醚类,酮类液体。皆是透明,相容性很好。 3、氧化铝油性树脂用液体XZ-LY102 PH=7.0 但是具体ph值具体可根据客户要求调整。调整ph值对液体无影响。 4、氧化铝油性树脂用液体XZ-LY102硬度高、尺寸稳定性好,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塑料、橡胶、陶瓷、耐火材料等产品的补强增韧

聚丙烯纤维的发展特性与生产工艺

聚丙烯纤维的发展:特性与生产工艺 B.Schmenk等著 刘越译 李理校 1定义 根据10.88版DIN 60001第3部分,聚丙烯(polypropylene)纤维属于聚烯烃(poyolefin)纤维一类。聚丙烯适合于纤维纺制是由于丙烯特殊的部位及有规立构聚合作用而成为线性大分子。按照8.91版DIN 60001第4部分以及87版ISO104321标准,聚丙烯的标记符号为PP。 2发明及发展 乙烯,作为聚烯烃的代表,很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难于聚合的,而且只有在高压才可实现聚合。1953年,Karl Ziegler开发出一种在低温常压下借助金属催化剂的转变实现乙烯聚合的方法。与游离基聚合、具有大量分支的高压聚乙烯相比,该法所生产聚乙烯具有高结晶度,类似于聚酰胺。这一发现奠定了聚乙烯聚合的基础。那时,GiulioNatta,当时的米兰工业化学聚合技术研究院的负责人,借助于所谓的Ziegler催化剂成功地进行了α2烯烃和苯乙烯的聚合。最初的全同聚丙烯实验室规模的生产开始于1954年初。不久G.Natta就能解释结晶聚丙烯的结晶结构及其立体结构,而且还引入了“等规”(isotactic)“、无规”(atactic)以及“间规”(syndiotactic)等术语。他成功地证实了从溶剂中萃取出的不溶物碎块主要是全同结构物质,适合于高强度长丝的生产。这种全同结构决定了它对应于好的结晶能力,亦即相应于好的 物理性质。通过挤出以及其后的牵伸所纺制的单丝的截面强度为750 N/mm2。1963年,Giulio Natta和Karl Ziegler因为他们所做的工作而荣获诺贝尔奖。Montecatini早在1957年就开始了聚丙烯的工业化生产。聚丙烯纤维的工业化生产最早是由意大利企业Chimiche公司(意大利Terni)开始的,商标名为Meraklon,该纤维被推向市场之后不久,从那时起,这种新的纤维开始与其他的工业化化学纤维(聚酯、聚酰胺及聚丙烯腈)一道出现在人们面前。由于下述两个原因,这一新型纤维更快的发展受到阻碍:

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的研究

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的研究 一.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聚氨酯(PU)是一类常用的高分子材料,以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和二醇类为原料合成,结构中既有柔性的C-C链和C-O-C链,又有活性的酰胺基团,与环氧树脂相容性好。改性后的环氧树脂(EP)强度和韧度都得到提高,特别适用于环氧浇注、环氧涂料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和趋势(设计只介绍相应产品的用途、作品的应 用等) 胶黏剂的一类古老而又年轻的材料,早在数千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胶黏剂。到上个世纪初,合成酚醛树脂的发明,开创了胶黏剂的现代发展史。胶黏剂是具有良好粘结性能的物质,特别是合成胶黏剂强度高,对材质不同的重金属与非金属之间均可实现有效粘结,并且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代替了机械粘结,从而为各行业简化工艺、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有效途径。全球胶黏剂、密封剂和表面处理剂市场总规模约500亿欧元(680亿美元),其中工业胶黏剂市场占44%的份额。 上世纪90年代,我国胶黏剂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本世纪前8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胶黏剂工业整个发展势态越来越好。据中国胶黏剂工业协会统计,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我国胶黏剂产量分别为22.7万吨、251.7万吨和280.2万吨,年均增长率分别外14.32%、10.44%和11.32%,2007年和2008年产量为313.5万吨和344.8万吨,产量不断增加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去年下半年,由于遭受美国、系,西欧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一季度开始,我国合成材料工业及其胶黏剂工业也受到一定影响。据预测今年胶黏剂产量可望达到372.38万吨,增长速度比去年有所下降。 如上所述,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财政支持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如果没有受到其他影响,2012年后我国又将以崭新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2015年,即“十二五”计划末,我国胶黏剂产量将突破600万吨大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胶黏剂和密封剂生产厂家又3500多家,但上规模企业不足100家,品种牌号约3000多个。 从应用情况看,胶合板和木工用胶量最大,约点总胶量的46.97%,建筑材料用胶黏剂占26.12%,包装及商标用胶黏剂约占12.14%,制鞋及皮革用胶黏剂占6.07%,其他胶黏剂使用量占8.7%。 随着工业的发展,胶黏剂的应用市场越来越广泛,品种也日益增多,水溶性胶黏剂主要用于建筑、包装、运输、刚性粘合、非刚性粘合、胶带等方面。其中在包装方面的应用最为广泛,同时也用于标签、书包、杯子、信封等制造。目前世界合成胶黏剂发展的趋势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环保型合成胶黏剂发展迅速。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各发达国家大力研制水基和热熔型等无溶剂胶黏剂。1998年发达国家的合成胶黏剂的市场上水基胶黏剂占50%,热熔胶约占20%,溶剂类胶黏剂仅占20%。未来合成胶黏剂将由低污染的水基胶和热熔胶唱“主角”,环保型合成胶黏剂将是市场的抢手货。第二,高性能胶黏剂异军突起。高性能合成胶黏剂包括环氧、有机硅、聚氨酯及新型改性丙烯酸粘合剂等。第三,施工工艺和施胶设备不断更新。

化妆品防腐剂作用机理

化妆品防腐剂作用机理 1、防腐剂的定义 简而言之,防腐剂就是指可以阻止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在化妆品中,防腐剂的作用是保护产品,使之免受微生物污染,延长产品的货架寿命;确保产品的安全性,防止消费者因使用受微生物污染的产品而引起可能的感染。化妆品受到微生物污染引起变质,一般情况下,在外观就能够反应出来。如霉菌和酵母菌经常在产品的包装边沿等地方出现霉点;受微生物污染的产品出现混浊、沉淀、颜色变化、PH值改变、发泡、变味,如果是乳化体则可能出现破乳,成块等。如果防腐剂添加的量不够,则可能出现微生物适应周围的生长环境,产生抗药性,从而导致防腐失效。 2、防腐剂的作用机理 化妆品中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是依赖于一些环境因素的:物理方面的有温度、环境PH值、渗透压、辐射、静压;化学方面的有水源、营养物质(C、N、P、S源)、氧、有机生长因子。基于此,可以简单总结防腐剂的作用机理有: 1)在一些油膏类等含水量很低的产品中,微生物一般情况下是很难生长的; 2)对于大多数细菌来说,最适合生长的PH范围是接近中性(6.5~7.5),强酸及强碱不适合微生物的生长,比如常见的果酸产品,防腐效果通常会平行好过中性产品; 3)提高或降低渗透压会可导致细胞膜的破裂,也可引起膜的收缩和脱水; 4)另外表面张力也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原因之一,在一些表面活性剂用量很高的配方中,微生物也是不容易生长,在这个方面,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表现比较突出,而阴离子及非离子对微生物的生理毒性则很小。 5)在一般情况下,细菌最适宜生产的温度为30℃~37℃,而霉菌及酵母菌为20℃~25℃,所以可以采用高温消毒的方法,但个别芽胞菌在适应环境后,生成保护膜,即使80℃~90℃高温下短时间内也无法将其杀灭。 防腐剂对微生物的作用,只有在足够的浓度与微生物直接接触的情况下,才能产生作用。防腐剂最先是与细胞外膜接触,吸附,穿过细胞膜进行细胞质内,然后才能在各个部位发挥药效,阻碍细胞繁殖或将其杀死。实际上,主要是防腐剂对细胞壁和细胞膜产生的效应,另外是对影响细胞新陈代谢的酶的活性或对细胞质部分遗传微粒结构产生影响。 3、防腐剂的分类 大多数的防腐剂都是通过与细胞膜接触后,与细胞壁的某些组份,主要是与蛋白质反应,破坏微生物细胞的保护结构或干扰细胞的新陈代谢,影响细胞的正常生长秩序,从而达到防腐的目的,阳离子则主要是通过影响其渗透压,使细胞膜破裂,收缩和失水,从而进行杀菌。 按目前化妆品领域比较常用的几十种防腐剂,并对其按活性物进行分类。 1)、咪唑烷基脲 ISP公司的Germall115、GermallⅡ、GermabenⅡ-E、Germallplus、GermallIS-45。在杰美系列中,主要成份是咪唑烷基脲类,是一个甲醛的供体,在应用的过程中通过缓慢释放甲醛而达到杀菌的目的。Germall115的主要成份为咪唑烷基脲,其抗菌活性比GermallⅡ(双咪唑烷基脲)差,GermabenⅡ-E为尼泊金酯类的复配物,在对付霉菌、酵母菌方面比单组分方面有优势。Germallplus、GermallIS-45为碘代丙炔基丁基甲氨酸酯的复配物,市场反应效果也不错,但是注意避免配方中可能存在的抑制其活性的成分,另外防腐剂中1%的碘代丙炔基丁基甲氨酸酯水溶性

环氧树脂生产工艺

环氧树脂生产工艺 摘要:对环氧树脂进行简单的介绍,包括其定义,发展概况,分类及其生产工艺等等。选取了双酚A型环氧树脂为例,介绍其生产工艺中的原料,流程,设备以及后期的“三废”的处理。 关键词:环氧树脂发展概况生产工艺 定义及发展概况 1.环氧树脂定义 环氧树脂(Epoxy Resin)是指分子结构中含有2个或2个以上环氧基并在适当的化学试剂存在下能形成三维网状固化物的化合物的总称,是一类重要的热固性树脂。最常用的双酚A 型环氧树脂含2个环氧基。化学名称: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 英文名称: Diglycidyl ether of bis phenol A(缩写DGEBP A),其结构为: 2.发展概况 环氧树脂的发明曾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它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仅是近40年的事情。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两个重大的发现揭开了环氧树脂发明的帷幕。远在1891年德国的Lindmann用对苯二酚和环氧氯丙烷反应生成了树脂状产物。1909年俄国化学家Prileschajew发现用过氧化苯甲醚和烯烃反应可生成环氧化合物。这两种化学反应至今仍 是环氧树脂合成中的主要途径。 我国的环氧树脂的开发始于1956年,在沈阳、上海两地首先获得了成功。1958年上海开始工业化生产。经过40余年的努力,我国环氧树脂生产和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生产厂家已达100余家。生产的品种、产量日益增多,质量不断提高,在现代化的建设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环氧树脂的分类及其合成工艺 1.分类 按化学结构差异:环氧树脂可分为缩水甘油类环氧树脂和非缩水甘油类环氧树脂2大类。 按分子中官能团的数量:环氧树脂可分为双官能团环氧树脂和多官能团环氧树脂。 按室温下的状态:环氧树脂可分为液态环氧树脂和固态环氧树脂。 2.生产工艺 环氧树脂的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环氧树脂的合成方法不同。环氧树脂的合成方法主要有两种:(1) 多元酚、多元醇、多元酸或多元胺等含活泼氢原子的化合物与环氧氯丙烷等含环氧基的化合物经缩聚而得。(2) 链状或环状双烯类化合物的双键与过氧酸经环氧化而成。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防水性能及应用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防水性能及应用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6-03-19 08:51:00 ] 作者:龙飞编辑:studa9ngns 摘要:通过分析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防水机理,说明在混凝土中掺加适量的聚丙烯纤维能有效地提高混凝土材料的抗裂防渗性能。文中还介绍了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各类防水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关键词:建筑材料纤维混凝土结构防水 1 引言 现代高新混凝土工程中,混凝土的应用向着高强度、大流动度方向发展。随着混凝土强度和坍落度的提高,水泥的和用量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副作用是水化热加剧,混凝土的凝固收缩量加大,收缩应力增大,裂缝数量增多。此外,随着建筑构件向大体积、大面积、形状复杂多样的方向发展,向地下空间的发展,混凝土内的应力大而复杂,裂缝的出现亦较以往多得多。因此,从混凝土防水的角度看,除了注重混凝土抗渗性(密实度)外,更注意由于混凝土抗裂性不足而引起的渗漏,特别是高标号的混凝土。 近年来,国外发展了应用微纤维混凝土进行抗裂防水的新技术。美国于90年代初研制出微纤维混凝土,在随后的几年中得到迅速的发展,其中应用最多的是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如今,在美国新建筑物中的地下室和屋面混凝土中大多采用了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国内亦开始在防水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本文主要以美国希尔兄弟化工公司生产的聚丙烯纤维为例,介绍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防水性能及其工程应用。 2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防水性及机理 2.1 聚丙烯纤维的物理性能 聚丙烯纤维的物理性能如下: 材料聚丙烯耐酸碱性极高 相对密度0.91 安全性无毒材料 熔点165℃拉伸极限15% 燃点593℃抗拉强度275MPa 含湿量<0.1% 弹性模量3793Mpa 吸水性无导热低 细度0.048mm 2.2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防水机理

环氧树脂的固化

实验五 环氧树脂的固化 化工系 毕啸天 2010011811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高分子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2.了解环氧树脂的制备及固化反应的原理、特点 二、实验原理 热固性树脂是一类重要的树脂材料,环氧树脂(epoxy resins )就是其中的一大品种。含有环氧基团的低聚物,与固化剂反应形成三维网状的固化物,是这类树脂的总称,其中以双酚A 型环氧树脂产量最大,用途最广。它是由环氧氯丙烷与双酚A 在氢氧化钠作用下聚合而成。根据不同的原料配比,不同反应条件,可以制备不同软化点、不同分子量的环氧树脂。其通式如下: CH 2 CH CH 2 O C CH 3 CH 3 OCH 2CHCH 2 OH n C CH 3CH 3 OCH 2 CH CH 2 O 环氧树脂通常用下面几个参数表征: 1.树脂粘度 2.环氧当量或环氧值 3.平均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4.熔点或软化点 环氧值是表征环氧树脂质量的重要指标。它表示每100g 环氧树脂中含环氧基的摩尔数。我国环氧树脂部颁牌号中的两位数字是该牌号树脂的平均环氧值×100,所以部颁牌号可以很简明的表示出该环氧树脂的主要特征。 环氧树脂的结构中末端的活泼的环氧基和侧羟基赋予树脂反应活性,双酚A 骨架提供强韧性和耐热性;亚甲基链赋予树脂柔韧性;羟基和醚键的高度极性,使环氧树脂分子与相邻界面产生了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双酚A 型环氧树脂综合性能好,因而用途广泛,商业上称作“万能胶”。 环氧树脂在未固化前呈热塑性的线性结构,通过与固化剂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网状结构的大分子,才具有使用价值。环氧树脂固化物的性能除了取决于自身的结构特性以外,还取决于固化剂的种类。此外固化物性能还受固化反应程度的影响。采用的固化条件不同,交联密度也会不同,所得固化物的性能也各异。环氧树脂的固化剂种类很多,不同的固化剂,其交联反应也不同。 未固化的环氧树脂是粘性液体或脆性固体,没有实用价值,只有与固化剂进行固化生成交联网络结构才能实现最终用途。环氧树脂与固化剂的反应,除了一般的脂肪胺和部分脂环胺类固化剂可以在常温固化外,其它大部分脂环族胺和芳香胺类以及全部的酸酐类固化剂都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发生固化交联反应。为了降低固化温度,使用促进剂是必要的,适用于胺类和酸酐类固化环氧树脂的促进剂可分为亲核型、亲电型和金属羧酸(或乙酰丙酮)盐三类。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是通过环氧基的开环反应完成的,末端基为环氧基的树脂可以和多种含活泼氢的化合物反应。活泼氢对环氧化合物的作用先是在环氧基的 氧原子上引起质子的亲电附加,生成H 3O +离子,此反应非常迅速,在此H 3O + 离子的作用下进行亲核进攻,使环氧基开环。含有活泼氢的化合物有醇、酚、羧酸、硫醇、酰胺、脲类和异氰酸酯等,上述反应并不需要消除小分子就能使链增长或交联,因此环氧树脂比其它类型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性能的研究和应用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性能的研究和应用 摘要:聚丙烯纤维以其良好技术经济性能,在水泥基材料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本文系统介绍了用于改善混凝土缺陷的聚丙烯纤维的特点及主要性能,对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各种性能的影响以及目前国内的研究概况作了详细的分析和综述。 关键词:聚丙烯纤维;纤维增强混凝土;力学性能;抗渗性;抗裂性 RESEARCH AND APPLIANCE ON THE CAPABILITY OF POLYPROPYLENE FIBRE CONCRETE WANG LONG CHEN LIANG LIU RENGGUAGN (1.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https://www.doczj.com/doc/343046700.html,I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 Abstract:Polypropylene fibre have good technical and oecumenical capability ,which makes it possible to be widely used in cement.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specialty and capability of polypropylene fibre, and analyzes general situation of influence on concrete of polypropylene fibre. Key words: polypropylene fibre, concrete, mechanical capability, barrier property , crack resistance 前言 混凝土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以其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成型、成本低廉、适用性强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土建工程,是当前最大宗的人造材料。但作为多孔材料,混凝土也有脆性大、抗拉强度低、抗冲击能力差、易开裂等缺点。从混凝土应用的历史来看,实际工程中大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混凝土的耐久性不足导致建筑物破坏甚至不能使用。国内外大量资料表明,由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非常巨大的[1]。 混凝土的耐久性,是指混凝土在自然环境、使用环境及材料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在设计要求的目标使用期内,不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加固处理而保持其安全、使用功能和外观要求的能力。混凝土抗拉强度低、易开裂的缺点是导致其耐久性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提高水泥基材料的耐久性,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不断研究减少材料中微裂纹的产生及阻止裂缝的发展,包括提高其抗拉性能,增强韧性和延性的各种方法和途径。纤维混凝土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就较好地改善了混凝土的这些缺点,而聚丙烯纤维是目前建筑市场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合成纤维。 1 聚丙烯纤维 聚丙烯纤维是以丙烯单体在一定条件下聚合而成的结构规整的结晶型聚合物,属于合成纤维的一种,它的商品名是丙纶。基本特性是:乳白色、无味、无溴、无毒、质轻、不吸湿、不溶于水、耐腐蚀、抗拉强度高。 20世纪6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研究用合成纤维作水泥砂浆增强材料的可能性,发现尼龙、聚丙烯、聚乙烯等纤维有助于提高砂浆的抗冲击性。随后合成纤维混凝土技术快速发展。Zollo[2]等的实验结果表明,若在混凝土中掺加体积率为0.1-0.3%的聚丙烯纤维时,可使混凝土的塑性收缩减少12-25%。由于聚丙烯纤维生产原料比较丰富,生产过程比较简短,因此生产成本相对于其他品种纤维较低。实践证明,从性能价格比上看, 目前最可行的当属有机纤维中的聚丙烯纤维。 但是普通聚丙烯纤维,在掺入水泥混凝土中拌合的时候,往往出现在水泥浆中难于分散、结团现象严重、纤维与水泥浆的握裹力差、抗老化能力差等缺点。因此土建工程中所用的聚丙烯纤维必须经过改性处理。改性聚丙烯纤维具有良好的工程性能。在生产中经过特殊处理,

聚丙烯改性

专业:08高分子1班学号:08206020135 姓名:金从伟 聚丙烯改性 引言:聚丙烯因其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物理、力学、化学性能而获得广泛应 用。是目前增长速度最快的通用型热塑性塑料。聚丙烯的主要应用领域为学向拉丝制品,膜片制品及包装容器制品。但近年来将普通聚丙烯经过填充、增强、共混改性再作为原料制作汽车,电器.仪表等工业配套零部件也已成为其主要的应用领域。 关键词:聚丙烯;改性 1.物理改性 物理改性由于工艺过程简单,生产周期短。所制得材料性能优良。近年来已成为高分子材料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常用的改性方法主要有共混改性、填充改性、增强改性等。 1.1 共混改性 共混改性是将聚丙烯与橡胶或其它热塑性树脂的弹性体共混制备共混物。最古老和最简单的方法是机械掺合法。共混改性可明显改进低温脆性、冲击强度和耐寒性等。如聚丙烯与乙丙橡胶顺丁橡胶、聚异丁烯等共混,可提高冲击强度3~7倍,提高耐寒性8~ l0倍。聚丙烯除了二元共混体外,还采用了三元共混体系。如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和橡胶共混,不但改善了冲击韧性和耐寒性,同时刚性和抗蟠变性能也得到保证,其制品的力学性能可与ABs相媲美。 1.2填充改性 为了开拓聚丙烯在工程塑料应用领域中的用途,需要提高聚丙烯的刚性和耐热性,可以添加填充材料,如滑石粉、碳酸钙硫酸钡、云母、石膏、石棉、术粉、炭黑、硅藻粉和高岭土等。填充性主要是提高聚丙烯的刚性、耐热性和尺寸稳定性,并可降低成本 1.3增强改性 用玻璃纤维和碳纤维作为增强材料,其最大特点是基体树脂聚丙烯的化学稳定性强,可提高抗张、抗弯曲和冲击强度,降低成型收缩率。经增强后的聚丙烯,其性能与尼龙、聚甲醛、聚碳酸脂等工程塑料相当。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既保持了聚丙烯成本低的特点,且在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 中,其比重最小,困而在重量和秽_格上占有优势,且具有流动性大、成型条件幅脚宽、耐水性和耐化学侵蚀性好的特点。所以,聚丙烯中添加玻璃纤维后,其耐热刚性、尺寸稳定性、耐蠕变性和机械强度等都有很大的提高,可作为工程塑料而广泛应用。同时,其要食品卫生方面无害,尤其是电性质良好 1.4添加助剂改性 为使聚丙烯性能适合各方面的需要,添加抗氧剂和紫外线吸收剂可提高聚丙烯的耐气展性}添加阻燃剂可降低聚丙烯的易燃性;添加成核剂可增强聚丙烯的透明性和光泽性。并可缔短成型周期等}添加其它助剂如抗氧剂、润滑剂、热稳定剂、发泡剂、着色剂等,可以改善聚丙烯的耐老化性、加工稳定性,抗静电性能等。 2. 化学改性

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研究

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研究 系别:化学与生物农学系 专业:化学 姓名: 谢元志 学号:200904014021

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研究 一、题目的来源 季铵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品种开发和产品应用都得到了较快发展。随着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工业各领域内日益广泛的应用,对其性能也提出了更多、更高、更为具体的要求,促使对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双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是一类新型的表面活性剂,与单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相近的性能及相同的应用范围。由于双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中含有两个锡氮原子,在金属、塑料、织物、矿石上具有更强的成键能力和吸附作用,与非离子及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性能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而且水溶性也明显加强,所以,双季按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沥青乳化、矿石浮选、纤维织物整理、金属加工等行业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研究的意义 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除具有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吸附、降低表面张力及在溶液中聚集等基本特性外,还具有抑制和杀灭微生物等生物效应,因此该类表面活性剂发展的初期主要用作杀菌剂。季铵型表面活性剂的杀菌机制主要通过正离子头基吸附在负电荷的细菌表面,改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来完成的;此外,其吸附到细菌体表面后,有利于疏水基与亲水基分别深入菌体细胞的类脂层与蛋白层,导致酶失去活性和蛋白质变性[1]。由于上述这两种作用的联合效应,使得季铵型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 Gemini(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疏水基团和亲水基团,与单季铵型表面活性剂相比,Gemini季铵型表面活性剂具有许多优良的理化性能[4]:更有效地降低表面张力、优良的润湿性、强的洗涤去污能力、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很好的耐温稳定性等。尤其是含有多烷基、杂环类的季铵盐表面活性剂更有许多特殊的性能[5-6]:多烷基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单烷烃链表面活性剂高得多的表面活性,与烷烃链具有相同碳原子数的普通表面活性剂相比,表征其降低表面张力能力的值要低2-3个数量级,而且具有较好的杀菌性能;杂环类表面活性剂因其自身的特殊结构,有些具有很好的杀菌性和生物降解性。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