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解答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解答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解答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解答

2004年试题

名词解释:

1吸附与离子交换:

A吸附主要是指化学物质在气固或液固两相介质中,在固相中浓度升高的过程,包括一切使使溶质从气象或液相转入固相的反应。B离子交换,借助于固体离子交换剂中的离子与稀溶液中的离子进行交换,以达到提取或去除溶液中某些离子的目的,是一种属于传质分离过程的单元操作。

2固体废物及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

A固体废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弃物。B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是将固体废物焚烧或用其他改变固体废物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方法,达到减少已产生的固体废物的数量,缩小固体废物的体积,减少消除其他危害成分的活动,或将固体废物最终置于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场所或设施不再回取的活动。

3温度层结与逆温:

A温度层结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方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情况,即在垂直方向上的气温垂直分布。B逆温,由于近地层大气的情况比较复杂,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递增的情况,即逆温。4环境噪声与连续等效A声级:

A环境噪声,通常把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生活,即人们不需要听到或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声音称为环境噪声。B等效A声级,将一定时间内不连续的噪声能量用总工作时间进行平均的方法来评价噪声对人的影响,即等效连续A声级,它是一个相同时间T内与起伏噪声能量相等的连续稳态的A声级。

5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A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共同栖居的生物与其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B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系统的结构组成相对稳定,功能得到最大发挥,物质与能量的流入,流出协调一致,即系统保持高度有序的状态。

6土壤背景值与环境容量:

A背景值,亦称自然本底值,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组成环境的各要素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元素的含量及其基本化学成分,它反映环境质量的原始状态。B环境容量是指环境所能承受污染物的最大量。

7水质与水质指标:

A水质即水的品质,是指水与其中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综合特性。B 水质指标,仅仅根据水中杂质的颗粒尺寸还不能全面反映水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多方面水质特性。通常用各项水质指标来表示水中杂质种类、成分、数量,作为水质的衡量标准。水质指标种类繁多,可以分为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等三类。

8硫酸烟雾与光化学烟雾:

A是还原型烟雾,主要是由于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颗粒物、以及由于二氧化硫氧化生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B光化学烟雾是一种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它是不合理的燃烧所产生的NOx和HCs等污染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二次污染物。即物质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9环境质量与环境问题:A环境质量(environmental quality)一般是指一定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B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或区域的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简述题

1试从“人类——环境”系统的角度分析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主观题,自己总结)

2简述除尘装置的工作原理及特性:按除尘装置分离粉尘的主要机理,除尘装置主要分为机械除尘,湿式除尘,过滤出尘,电除尘。

A机械除尘是利用重力,惯性力,离心力等力的作用使粉尘与气流分离沉降达到净化的目的,包括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等。其中旋风除尘器结构简单,投资少,维护管理方便,在我国工业和民用锅炉上已得到广泛应用。

B湿式除尘器是通过让气体与液体密切接触,利用水滴与尘粒的惯性碰撞及其他作用捕集尘粒,或使粒径增大的装置,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直径为0.1-20μm的液体或固体微粒,适用于处理高温高湿的气流,广泛引用的喷雾塔洗涤器,旋风洗涤器,文丘里洗涤器。

C过滤式除尘器是是含尘气体通过过滤材料将粉尘分离捕集的装置。这种除尘器有内部过滤和外部过滤两种方法,内部过滤是把松散的滤料作为过滤层,对气体进行净化,尘粒在过滤材料内部被捕集,这种形式的除尘器主要有袋式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结构简单,投资省,运行稳定,效率高。

D电除尘是指气体通过高压电场的过程中,离子荷电,并在电场的作用下聚集在除尘器上,使尘粒从含尘气体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设备。由于电除尘过程的分离力直接作用于粒子上,而不是整个气体上,使得分离离子的过程具有能耗低,气流阻力小,效率高的特点。

3简述化学性污染的主要类型及概念:

A概念:化学性污染主要是指农用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容器和工业废弃物的污染,汞、镉、铅、氰化物、有机磷及其他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等所造成的污染。

B(1)室内环境中的化学性污染物主要有:甲醛、三苯(苯、甲苯、二甲苯)、氨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和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自装修、家具,玩具、煤气热水器、杀虫喷雾剂、化妆品、抽烟、厨房的油烟等,再有工厂排放废气、废水,医用废物等也相当常见。

(2)水体化学污染物:

1、无机污染物质:污染水体的无机污染物质有酸、碱和一些无机盐类。酸碱污染使水体的pH值发生变化,妨碍水体自净作用,还会腐蚀船舶和水下建筑物,影响渔业。

2、无机有毒物质:污染水体的无机有毒物质主要是重金属等有潜在长期影响的物质,主要有汞、镉、铅、砷等元素。

3、有机有毒物质:污染水体的有机有毒物质主要是各种有机农药、多环芳烃、芳香烃等。它们大多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被生物所分解。

4、需氧污染物质: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酚、醇等有机物质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在分解过程中需要大量氧气,故称之为需氧污染物质。

5、植物营养物质:主要是生活与工业污水中的含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以及农田排水中残余的氮和磷。

6、油类污染物质:主要指石油对水体的污染,尤其海洋采油和油轮事故污染最甚。

4简述土壤污染的概念及其特点: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使得土壤的性质,组成及性状发生变化,并导致其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治理措施:1、加强污染土壤的源头控制和管理:实现清洁生产,减少工业生产中三废的产生。同时加强对三废的管理和治理,使排放的污染物符合排放标准。对于进行污水灌溉的地区,要严格控制污水水质状况和灌溉用水量。土壤施肥中要注意使用低残留量低毒性的农药化肥。

2、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措施:物理改良采用排土、客土等,用于小面积污染的土壤。

化学改良施加化学抑制剂可以改良有毒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方向,有石灰、碱性磷酸盐等。生物改良通过在污染土壤上种植非食用性植物或引进既有特殊作用的微生物,来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以达到净化土壤的作用。

特点

5简述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含义及其意义:

类型环境影响评价按评价层次和性质可分为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五大类。含义广义是指对拟议中的人为活动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论证的全过程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的防治对策和措施。狭义上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的建设项目在兴建前,即可行性研究阶段,对其选址,设计,施工等过程,特别是投产和生产阶段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为项目选址,设计及建成投产后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意义

6简述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地形,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使之趋向平坦。

气候,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

水文,市政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区水系十分紊乱。

生态,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交通工具、尤其是工业“三废”,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补充:一、城市环境特点:1、城市人口数量和密度较大。2、城市环境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3、城市环境限制因子多,人与自然、城市和周边地区矛盾集中。4、形成特殊的城市景观

二、城市化是指:1、工业化导致人口迅速增加2、单个城市的地域的扩大及城市关系圈的形成和变化3、形成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组织结构和文化4、拥有现代化城市管理系统5具有一定的流动人口。

7试比较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的异同:

相同点,二者都是利用好养生物处理污水,处理效率高且试用范围广。

不同点,活性污泥法运用悬浮生长的微生物絮体对废水中的有机物吸附,降解。与选副生长的活性污泥不同,生物膜法是靠固着在载体表面的生物膜的作用来净化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论述题:

1论述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1、以人为本的原则:保护人体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是制定环境标准的主要目的,也是制定标准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各类环境标准都要贯彻的主要原则。

2、科学性、政策性原则

3、以环境基准为基础,与国家的技术水平、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

4、综合效益分析,实用性、可行性原则

5、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原则

6、与有关标准、规范、制度协调配套原则

7、采用国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原则

环境质量标准的地位和作用(教材375页)。

2论述水体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这一现象就成为水体自净。自然界的各种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使受污染的水体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水体的净化作用按其净化机制可分为三类:物理净化,只改变物理性状,空间位置,而不改变其化学性质,不参与生物作用。化学净化,污染物在水体以简单的离子或分子状态迁移,并发生化学性质,状态,价态上的转化,使水质发生化学化学性质的变化,不参与生物作用。生物净化是污染物在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通过生物的吸收,降解作用使污染物浓度及毒性减弱以致消失。三个过程是同时发生,相互影响并交织进行的。

3试分析中国环境现状,并提出防治对策:中国污染的经济损失达到了5.8%GDP。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到二千八百三十亿元人民币,其中,仅水污染一项,估计一年造成经济损失约五百亿元。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二百亿元,由于城市燃煤、工厂排放废气及汽车死气污染,大气中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悬浮微粒弥漫在城市上空,空气污染导致许多城市肺癌死亡率增至万分之二,全国酸雨覆盖面积已达百分之三十,所有这些损失加起来也等于二百亿元。

而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估计高达二千亿元,森林覆盖率由四九年的三成左右,现已下降至不足一成四,草原的严重退化,水土流失面积达一百五十五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十六。

同时,城镇建设却仍以每年侵占一百五十万公顷土地的速度发展,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加上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每年至少损失二百亿元。

其他污染如固体废物排放、噪音污染等造成的损失也高达一百三十亿元。

专家分析表示,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原因众多,但国家工业规划布局失误,调控措施不力和公民环保意识不强是主要原因。

(2)解决办法

根本的办法从政策讲是国家政策的大力倾斜,从上而下的有效执行;从经济和能源角度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禁止污染企业办下去,让污染源消失;从短期的策略讲,需要源头控制加严格的治理措施;再根本点,就是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2005年试题:

名词解释:

1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A 自然资源,自然界存在的有用自然物。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气候、生物、水、土地和矿产等5大资源。B 自然环境,是指以自然界为主体的外部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综合。

2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A 环境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项目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从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B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的过程,使得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3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4化学沉淀与溶剂萃取:A 化学沉淀chemical precipitation投加化学剂,使水中需要去除的溶解物质转化为难溶物质而析出的水处理方法。B 溶剂萃取,是一种用液态的萃取剂处理与之不互溶的双组分或多组分溶液,实现组分分离的传质分离过程,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单元操作。

5循环经济与“3R”原则:A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样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闭环模式,整个系统只产生或基本不产生废物,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B 3R减量化(reduce)减量的原则是针对输入端,旨在减少物质和能量流量。再用(reuse)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循环(recycle)通过把废弃物再变成资源以减少处理量。

6“三同时”与排污收费制度:A 所谓“三同时”制度,是指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其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需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B 排污收费制度,是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依照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按标准交纳费用的制度。征收排污费的目的,是为了促使排污者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治理污染,改善环境。

7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标准:A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障人群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或因子所作的限制性规定。B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根据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子所做的限制性规定。

8绿色贸易壁垒与清洁生产:A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从生态——经济大系统的整体优化出发,对物质转化全过程不断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以提高物料与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及消除废物的生产和排放降低生产活动对资源的过度使用,以及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风险,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简答题

1简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迁移转化过程:P214

所谓的迁移就是各元素在土壤中的转移和再分配,主要分为溶解迁移、还原迁移、螯合迁移、悬粒迁移和生物迁移(见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迁移转化)。

2简述固体废物的含义,特点及处理处置原则:

A固体废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弃物。

B特点,1、直接占用并具有一定空间2、品种繁多,数量巨大 3、包括了有固体外形的危险液体及气体废物。

C处理处置原则,1无害化,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时将固体废物经过相应的工程处理,达到不影响人类健康和不污染环境的目的;2减量化,是指通过特定的手段减少固体废物的数量和容量;资源化,是指采用工艺技术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

3简述主要气象因子对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的影响:

A 动力因子,动力因子主要是指风和湍流,它们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稀释和扩散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其他一切因素都是通过风和湍流的作用来影响扩散和稀释的;

B 热力因素,气温的垂直分布决定了大气的稳定度,而大气的稳定度又影响湍流的强度,因而,大气污染程度与温度层结有密切的关系;

C 气象状况,当出现逆温天气时,大气异常稳定,因此,在逆温层内大气的垂直运动受阻,大气的对流运动很弱,处于逆温层的烟气等污染物和水汽凝结物因不易扩散而造成大量积聚,使空气质量恶化,能见度变差,严重时甚至形成污染事件。辐射和云影响大气稳定度,进而影响污染物的扩散稀释;

D 地理因素1下垫面的影响(地形和地物)2山谷风3海陆风;

4简述我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

5试述天然生物净化系统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应用条件:

6分析比较姚志麟指数和内梅罗指数的特点,内涵,实质:

综述题:

一、某城市的地下水有机污染严重,现欲对其进行治理,谈谈你的工作思路和技术路线:

二、欲对某工业废水进行治理,试从实验和模拟的角度谈谈你的思路和看法:

补充:论述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形成机理、危害及综合防治措施。

分析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并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的层次提出防治对策。

2007年试题

名词解释:

1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A自然环境,是指以自然界为主体的外部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综合。B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所形成的环境体系,如城市,农田,工厂等。

2光化学烟雾和酸沉降:A 光化学烟雾是一种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它是不合理的燃烧所产生的NOx和HCs等污染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二次污染物。B酸沉降,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以降水的形式或者在气流作用下迁移到地面的过程。酸沉降包括“湿沉降”和“干沉降”。湿沉降通常指pH值低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雾、冰雹等各种降水形式。最常见的就是酸雨,这种降水过程称为湿沉降。干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容量:A 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指标,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环境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活动的阈值。B 人口容量,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意即最高人口。

4清洁能源与洁净煤技术:A清洁能源,指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不产生有害物质排放的能源。可再生的、消耗后可得到恢复,或非再生的(如风能、水能、天然气等)及经洁净技术处理过的能源(如洁净煤油等)。B洁净煤技术,是指从煤炭开发到利用的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排放与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新技术。

5污水化学处理与生物处理:A废水化学处理法是通过化学反应和传质作用来分离、去除废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污染物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废水处理法。B废水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废水中呈溶解态或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降解作用,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的一种处理方法。

6土壤污染与土壤自净能力:A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容纳能力和净化速度,从而引起土地正常功能遭到破坏和土壤肥力下降,并对土壤,植物和动物造成损害的现象。B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7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A指各种形式的生命之源,它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各种生物所拥有的基因和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他们的生态过程。B生物安全,即生物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动态安全过程,是指在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水平上皆处于不受威胁的安全状态。

8污染物的联合作用与协同作用:A污染物的联合作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综合生物学效应,称为联合作用。

补充:1、相加作用:即多种化学物质的混合物,其联合作用所产生的毒性为各单个物质产

生毒性的总和。2、协同作用:多种化学物质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各单个物质毒性的总和3、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同时作用于生物体,其结果每一种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作用的毒性反而减弱,其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单个化学物质毒性的总和。4、独立作用:各单一化学物质对机体作用的途径、方式、部位及其机理均不相同,联合作用于某机体时,在机体内的作用互不影响。但常出现一种有毒物质的作用后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而使另一种毒物再作用时毒性明显增强。

9环境噪声与等效A声级:A环境噪声,通常把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生活,即人们不需要听到或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声音称为环境噪声。B等效A声级,将一定时间内不连续的噪声能量用总工作时间进行平均的方法来评价噪声对人的影响,即等效连续A声级,它是一个相同时间T内与起伏噪声能量相等的连续稳态的A声级。

10人居环境与景观环境:A人居环境,指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包括自然、人群、社会、居住、支撑五大系统。(居住环境是指以住宅为中心的区域环境,包括地理环境,住宅环境及室外周边环境。)b景观环境,是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及美学价值。

简答题:

1简述人类文明进程中各主要阶段的环境问题及其特征:原始社会,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以知识竞争为核心的现代文明时期。(扩展)

2简述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见04年试题)。

地形,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使之趋向平坦。

气候,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

水文,市政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区水系十分紊乱。

生态,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交通工具、尤其是工业“三废”,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补充:一、城市环境特点:1、城市人口数量和密度较大。2、城市环境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3、城市环境限制因子多,人与自然、城市和周边地区矛盾集中。4、形成特殊的城市景观

二、城市化是指:1、工业化导致人口迅速增加2、单个城市的地域的扩大及城市关系圈的形成和变化3、形成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组织结构和文化4、拥有现代化城市管理系统5具有一定的流动人口。

3简述硫氧化物在大气中化学转化作用的类型及机理:(1)SO2的均相氧化:二氧化硫在洁净的空气中直接光氧化的速率很低,但在污染空气中,同氧化性强的官能团如HO2-,HO-和CH3O2-相遇时,氧化速率大大提高。(2)SO2的多相反应:这类反应涉及气相与液相或固相的反应,以下三种多项反应机理对大气中二氧化硫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A水滴中过渡金属的催化氧化:在大气中含有气溶胶水滴,当其中含有Mn2+,Fe3+等离子时,氧化生成SO42+的速率增大,Mn2+与SO2发生络合催化作用。bSO2被碳粒和其他颗粒物吸附发生表面催化氧化:Fe2O3,Al2O3,MnO2等金属氧化物和活性炭比表面积大,易吸附并催化氧化SO2。cSO2在液相中被由NO x和碳氢化合物光氧化作用生成的O3和H2O2氧化。

4试比较河流污染,湖泊污染,地下水污染的特点:(河流污染特征)①有机污染,如生活污水、造纸与食品加工排放的木质素、碳水化合物、石油工业排放的含酚、氰化物的废水。这类废水在分解过程中大量耗氧,造成河流黑臭,同时含有各种病原体,易造成疾病传播;

③重金属污染,常发生在采选、冶炼与排放的废水中,引起Zn、Cu、Pb、Cd、Cr、Hg、As、Mn、Fe等在河流中浓度升高。进入河流中的重金属因吸附而与颗粒物共同沉积于河底,使

河水中这些金属的浓度迅速降低,故河流的污染调查监测应包括河床沉积物。河流污染物的含量分布和污染程度的变化与自然环境条件有明显关系。如中国华北和东北南部河流水量贫枯,河流稀释能力弱,污染较重。华东及东南沿海河流的水量丰沛,河流稀释自净能力强,污染表现比华北轻。一般认为,河水径流量与排入污水的比例(即径污比)>60,河水可保持其自净能力;径污比越小,河水污染越重。(湖泊污染特征)以湖泊富营养化最常见,是城镇与工业区排入大量N、P、K所致,因藻类大量繁衍和分解,常使湖泊黑臭。重金属和农药污染也较普遍。湖水更新较慢,蒸发量大,污染物发生浓缩,故湖水中的污染物含量一般比入湖河流高。湖水中的污染物因吸附、絮凝、络合、沉淀等作用,常在湖底大量积累。湖泊又是入湖河流污染物的沉淀池和有机耗氧物的分解净化塘。湖泊沉积物一般有稳定的层状结构,可揭示气候、水文地质与水环境地球化学变化及人为污染过程,区分人为和其他环境因素对湖泊水体生态的影响。(地下水污染特征)污染物在地表水下渗过程中不断被沿途的各种阻碍物阻挡、截留、吸附、分解,进入地下水的污染物显著减少,通过的地层愈厚,截留量愈大,因此地下水污染过程是缓慢的。但长年累月的持续作用仍可使地下水遭受污染,且一旦地下水受到明显污染,即使查明了污染原因并消除了污染来源,地下水水质仍需较长时间才能恢复。这是因为被地层阻留的污染物还会不断释放到地下水中,且地下水流动极其缓慢,溶解氧含量低,微生物含量较少,自净能力较差。受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的地下水,其有毒污染物主要有酚、氰、汞、铬、砷、石油及其他有机化合物。

5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结构:大规模耗用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化石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攀升,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日趋严峻,强烈呼唤着科技创新与新的科技革命

6简述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所谓的迁移就是各元素在土壤中的转移和再分配,主要分为溶解迁移、还原迁移、螯合迁移、悬粒迁移和生物迁移

论述题

1论述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概念,类型,特点及适用条件:A土地处理系统是一种天然生物净化系统。主要利用土壤中的大量微生物分解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同时利用废水中的养分灌溉作物,根据土壤的不同及不同的布水负荷,土地处理系统可分为人工湿地,快速渗滤,慢速渗滤,地表漫流,地下渗滤等多种。处理效率土地处理系统处理效率取决于废水负荷、土壤、作物、气候,以及运行状况等许多因素。

2试述烟道气脱硫脱氮技术及其原理:1方法:钙法,把石灰粉或石灰浆喷射到烟道,,与二氧化硫生成硫酸盐随烟气被除尘器捕集。电子束法,烟气经过电子束照射后,能量大部分被氮,氧,水蒸气吸收生成反应活性强的自由基,SOx及NOx被自由基氧化,生成硫酸和硝酸与事先注入的氮气反应生成硫酸铵,硝酸铵气溶胶粉体微粒。催化法,利用C U O,Al2O3等脱去SO x,NO x.

综述题

结合我国资源与环境现状,用五律协同(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环境规律)理论阐述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网上搜)五律协同是环境调控的核心规律。制约人类生存发展的规律包括自然规律、技术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环境规律五类,人类在实现重大目标的过程中,往往同时受到五类规律的联合作用。五律协同原理提供了五律解析和五律协同两个方法论,前者是系统分析方法,后者是系统综合方法。

2008年试题

名词解释

1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见04,07)A 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指标,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环境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活动的阈值。B 人口容量,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意即最高人口。

2生态系统与生态工程:(04)生态工程就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再循环以及结构功能协调等原则,结合系统工程最优化的方法,以整体调控为手段,以人与自然协调关系为基础,高效和谐为方向,时空结合为主线,为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双双受益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而设计的具有物质多层分级利用,良性循环的生产工艺体系,以期同步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温度层结与逆温:(见04)A温度层结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方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情况,即在垂直方向上的气温垂直分布。B逆温,由于近地层大气的情况比较复杂,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递增的情况,即逆温。

4环境安全与生态安全:A环境安全,是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关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处于良好的状态或未遭到不可逆的破坏。B生态安全,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尤其是指生存与发展的不良风险最小以及不受威胁的状态。

5声压与声压级:A声压,声波引起质点震动,使大气压产生起伏,这个起伏的部分,即超过静压的量,称为声压。B声压级,通常用一个声压的对数比来表示声音的大小,这就是声压级。

6生物富集与生物积累:A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B生物积累是指同一种生物在其不同发育阶段生物富集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7POPs与ODS:A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难降解,高脂溶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积累,对人类和环境产生毒害作用的有机物。B许多科学研究证明,工业上大量生产和使用的全氯氟烃、全溴氟烃等物质,当它们被释放并上升到平流层时,受到强烈的太阳紫外线UV-C的照射,分解出Cl.自由基和Br.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很快地与臭氧进行连锁反应,每一个Cl.自由基可以摧毁10万个臭氧分子。人们把这些破坏大气臭氧层的物质称为“消耗臭氧层物质”,因其英文名称为Ozone Depleting Substances,取其英文名称字头组成缩写,简称ODS

8水体污染与水体自净:A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或地下水后,其含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得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B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得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水体自净。

9库氏曲线与循环经济:A用以描述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常称为库氏曲线,根据目前世界各国经济与环境状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环境先恶化后改善的情况,称为环境库氏曲线。b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样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闭环模式,整个系统只产生或基本不产生废物,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0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标准:(见05)A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障人群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或因子所

作的限制性规定。B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根据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子所做的限制性规定。

简述题

1简述人工环境的类型及其特点:人工环境根据空间特征可分为点状环境(以人类聚集地为中心的环境,如城市,乡镇环境,城郊过渡带,农村)面状环境:农业或林业等大面积的人工环境。线状环境,公路和铁路环境等。根据人类控制程度的高低可分为完全人工环境和不完全人工环境。特点:(1)人类作为主导因子,环境人工化明显(2)人工环境具有多样化(3)人工环境的脆弱性(4)环境污染严重(5)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增多。

2简述烟型的基本类型及其产生的气象条件:

答:

烟型性状地面污染状况发生情况

波浪型烟云扩散快,承剧烈

翻卷状近污染源地区污染

物落地浓度高,一般

不形成烟雾时间

出现于阳光较强的中午

前后

锥型烟云规则,扩散能力

比波浪形弱,外形似

椭圆锥

污染物输送较

出现于多云或阴天的白

天,强风的夜晚或冬季夜间

平展型烟云垂直方向扩散速

度小,水平方向上有

缓慢扩散。

污染物输送远,

遇阻不易扩散,逆温

层下污染物浓度大

多出现于弱晴朗的夜晚

和早晨

爬升型烟云下侧呈平直状,

上侧有混流

烟囱高度处于

不稳定时,污染物不

向下扩散,对地面污

染小

常出现在日落前后,地

面有辐射逆温,大气稳定,

高空大气不稳定

漫烟型烟云上侧呈平直

状,下侧有混流

烟囱高度处于

稳定层,污染物向下

扩散,地面污染严重

常出现在日出后,地面

低层空气增温,上部仍保持

逆温

(教材222)

3比较电除尘器与布袋除尘器的优缺点:(见04简答)

A机械除尘是利用重力,惯性力,离心力等力的作用使粉尘与气流分离沉降达到净化的目的,包括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等。其中旋风除尘器结构简单,投资少,维护管理方便,在我国工业和民用锅炉上已得到广泛应用。

B湿式除尘器是通过让气体与液体密切接触,利用水滴与尘粒的惯性碰撞及其他作用捕集尘粒,或使粒径增大的装置,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直径为0.1-20μm的液体或固体微粒,适用于处理高温高湿的气流,广泛引用的喷雾塔洗涤器,旋风洗涤器,文丘里洗涤器。

C过滤式除尘器是是含尘气体通过过滤材料将粉尘分离捕集的装置。这种除尘器有内部过滤和外部过滤两种方法,内部过滤是把松散的滤料作为过滤层,对气体进行净化,尘粒在过滤材料内部被捕集,这种形式的除尘器主要有袋式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结构简单,投资省,运行稳定,效率高。

D电除尘是指气体通过高压电场的过程中,离子荷电,并在电场的作用下聚集在除尘器上,

使尘粒从含尘气体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设备。由于电除尘过程的分离力直接作用于粒子上,而

不是整个气体上,使得分离离子的过程具有能耗低,气流阻力小,效率高的特点。

4简述河流,湖(库)水质监测断面布点的原则与要求:

(1)原则:1、在水域的下列位置应设置监测断面,且断面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并要求交通方便,有明显的岸边标志。2、河流的监测断面的设置:对于江河水系或某一河段,要求设置三种断面,即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消减断面。3、湖泊水库监测断面的设置:(1)在进出湖泊、水库的河流汇合处分别设置监测断面。(2)以各功能区(城市工厂排污口等)为中心,在其辐射线上设置弧形监测面。(3)在湖泊水库中心,深、浅水区,滞留区设置监测断面

(2)要求:在进行断面设置之前首先要考虑汇入,流出湖库的河流水量,水体的径流量和季节变化等,明确污染源的分布及污染扩散与自净规律。

5试比较好养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处理的使用条件与优缺点:优点:好氧生物处理的反应速度较快,所需的反应时间较短,故处理构筑物容积较小。且处理过程中散发的臭气较少。所以,目前对中、低浓度的有机废水,或者说BOD浓度小于500mg/L的有机废水,基本上采用好氧生物处理法。废水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不需另加氧源,故运行费用低。此外,它还具有剩余污泥量少,可回收能量(CH4)等优点。其主要缺点是反应速度较慢,反应时间较长,处理构筑物容积大等。但通过对新型构筑物的研究开发,其容积可缩小。此外,为维持较高的反应速度,需维持较高的反应温度,就要消耗能源。

论述题

1论述科斯定理在环境经济管理中的作用:科斯定理,即:科斯(企业性质)理论的核心思想,“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原理和科斯的(社会成本)理论的核心思想“效率优先原则”取代

传统的“损害原则”的原理。正确理解和认识科斯理论的核心内容,明晰“边际概念”,“替代概念”定义和“效率优先原则”取代传统“损害原则”的社会法律关系,对指导我国社会环境经济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科斯定理人为如果外部性的制造者与受害者之间不存在交易成本只要其中

一方拥有永久产权将会产生最优结果,重新确定财产权可能是解决外部性的一种有效办法,,甚至是最有效手段,可以有效地消除外部性。

2论述环境回顾评价,环境现状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环境回顾评价:回顾评价是根据历史资料对一个区域过去某一历史时期的环境质量进行的回

顾性评价。通过回顾评价可以揭示出区域环境污染的发展变化过程,推测今后的趋势。

现状评价:现状评价一般是根据近两年环境监测、调查资料,对一个区域内环境质量的变化

及现状进行评价。

影响评价:是对一项拟议的开发性行动方案或规划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价,并在评价基础上提出合理消减和避免负面影响的对策。

综述题:1在地方行政工作中,一些人存在重GDP,而忽视环境保护现象,从科学发展观

的角度阐述绿色GDP核算的概念及意义,试设计绿色GDP核算的框架体系和原则。

2阐述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以流域为例,设计如何进行生态补偿。

(概念)为合理分摊流域各地区之间的水资源保护职责,有必要依据各地区的水质水量保护标准或流域分水协议,建立相应的利益补偿,成本分摊,损害赔偿机制,“即流域生态效益补偿机制”。B(根据教材461)。

09年试题

名词解释

1城市环境与城市热导:A城市是以人为中心,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背景,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形成的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是人类占绝对优势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b市区温度高于郊区,导致热力性质差异,形成回流. 大城市由于大厦林立,水面和绿化面相对较小,加上汽车大量排放的尾气,对太阳光的反射率较低而引起的城市高温效应。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三同时”制度: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b所谓“三同时”制度,是指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其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需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3生命周期评估与环境审计:A生命周期评价,也称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是详细研究一种产品从原料开采,产品生产到使用后最终处置的全过程,即生命周期内能源需求,原材料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产品在消费和报废后的处置中能量和材料的流失及其环境影响定量化。:b“环境审计”是一种管理工具,它对于环境组织、环境管理和仪器设备是否发挥作用进行系统的、文化的、定期的和客观的评价,其目的在于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帮助保护环境:一是简化环境活动的管理;二是评定公司政策与环境要求的一致性,公司政策要满足环境管理的要求。

4生态破坏与生态平衡:A生态破坏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生态系统,造成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下降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b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系统的结构组成相对稳定,功能得到最大发挥,物质与能量的流入,流出协调一致,即系统保持高度有序的状态。

5POPs,ODS:(见08)

6生物富集与生物转化:A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B物质在生物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变化,称为生物代谢或转化。

7环境规划与环境功能区划:A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地学规律,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活动和环境所做的合理安排。B环境功能区划是实现环境管理科学化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状态在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的合理划分。

8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标准(见05)A 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障人群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或因子所作的限制性规定。B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根据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子所做的限制性规定。

9水体污染与水体自净:(见08)A 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或地下水后,其含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得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B 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得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水体自净。

10双膜理论与吸附等温线:双模理论:化学物质由水体挥发进入空气过程中,需要通过近水表层—液膜和空气层—气膜,克服来自两薄膜的阻力,进而实现物质由水体向空气的转移。吸附等温线:指在一个吸附体系中,化学物质在固相介质的吸附量与其在液相浓度之间的依赖关系曲线。

简答题

1简述人工环境的概念,类型及特点:(见08)

答: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如城市、农田、工厂等。

人工环境根据空间特征可分为:点状环境,面状环境,线状环境;根据人类控制的程度高低可分为:完全人工环境,不完全人工环境。

人类环境的特点:(1)人类作为主导因子,环境人工化明显(2)人工环境的多样化(3)人工环境的脆弱性(4)环境污染严重(5)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增多。

2简述二氧化硫在大气中的化学转化作用机理:(见07)

答:2SO 的均相氧化:SO2在洁净空气中的直接光氧化可以忽略不计,因其速率可能低

于每小时0.03%。但在被污染的孔子中,同氧化性强的官能团如2HO -、HO -

和32CH O -相遇是,氧化速率将大大提高。此外,氧化速率还取决于太阳辐射强度、气温、活性污染物的浓度等。

2SO 的多相反应:这类反应涉及气相与液相或固相的反应。以下三种多相反应机理对大气中2SO 的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水滴中过渡金属的催化氧化:在大气中含有气溶胶水滴,当其中含2Mn +、3Fe +

离子是,2SO 氧化为24SO -的速率增大。2Mn +与2SO 发生络合催化作用。 (2)2SO 被碳粒和其他固态颗粒物吸附发生表面催化氧化:23Fe O 、23Al O 、2MnO 等金属氧化物和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大,易吸附2SO ,并且起催化作用使2SO 氧化。

(3)2SO 在液相中被由x NO 和碳氢化合物光氧化作用生成的3O 和22H O 所氧化:如果pH 很低,形成强酸,与22H O 的反应常常是氧化的主要因素,其速率最大可达每小时100%。

在此条件下,22H O 迅速消耗。如果pH 大于4,3O 还对硫酸盐的形成有极大的贡献。由于3

O 与22H O 在冬季含量减少,因而金属催化反应在那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3简述污染物在水中的扩散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随水体的迁移运动,污染物的分散运动以及污染物的衰减转化运动,使污染物在水体中得到稀释和扩散,从而降低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起到一种“水体物理净化作用”。根据自然水体运动的不同特点,可形成不同形式的扩散类型,如河流,河口,湖泊以及海湾中的污染扩散类型。

污染物在河流水体中的分散作用有三种方式: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和弥散。

分子扩散是由分子的随机运动引起的质点分散现象;湍流扩散是在河流水体的湍流场中质点的各种状态的瞬时值相对于其平均值的随机脉动而导致的分散现象;弥散作用可以定义为由空间各点湍流流速的时平均值与流速时平均值的空间平均值的系统差别所产生的分散现象。

4简述环境安全的概念及主要内容(P121)

答:环境安全是指与人类生存、发展活动相关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未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

环境安全具有两层含义:一是生产、生活、技术层面的环境安全,主要指因环境污染和破坏所引起的有害于人群健康的影响;二是社会、政治、国际层面的环境安全,主要指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引起的有害于国际和平、国家利益、社会安定的影响。

5 简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P146)

答:科学性原则:要求指标的选择、设计以及概念、定义、计算方法等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经济学理论以及统计学理论,指标名称和定义的确定应有科学依据。同时,对指标的分类、诠释与计算方法应充分注意科学性、真实性以及规范性。在选择那些稳定性强、相关性好的指标时,应注意既要能反映区域复合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目前状态,又要冷表征其动态发展变化。

整体性原则:指标体系中既要包括能反映环境、经济、社会、资源、人口、能力建设等多个子系统状况的指标,又要含有能反映各系统组成的整体指标,以便相对完备地做到较全面地反映和测度区域的基本发展特征和状况。

可比性原则:尽量采用现有的国际通用名称、概念及计算方法,能量化的指标应尽可能定量表述,以提高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可比性。

正交性原则:为了在众多而庞杂的指标之间避免内涵和信息的重叠现象,应尽可能选择那些独立性较好的指标,努力使各指标之间保持相对的正交性,以便提高测度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区域性原则:充分考虑到各区域间自然条件、经济发达程度、历史文化差异、发展目标的不同特点,以便确保所筛选出的指标可准确反映该区的情况。

可操作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为了提高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既要考虑不过分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又要顾及能简便易行的获得所需的资料数据。为此,只能将那些与区域发展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关键指标纳入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建立,可直接为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服务。评价的基本程序一般为:确定评价对象和内容-系统要素分析-确定评价目标和范围-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择评价标准-系统综合评价-可持续发展判别-可持续发展调控对策。

6、简述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子

答:空气污染发展的历史与能源开发利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人们以薪柴等生物质为

CO和烟尘。到16世纪,煤炭呗大量用作能源后,煤烟型燃料的时期,空气污染物主要是

2

SO和烟尘。自19世纪以来,随着石油在交通运输污染使得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变成了

2

NO、光化学污染开始出现。商的广泛利用以及石油冶炼、石油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CO、

x

空气污染进入了汽车尾气型污染时期。到20世纪后半叶,核能开发利用造成的放射性污染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威胁,如三里岛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等。

7简述河流监测断面的设置及其目的(P324)

原则:1、在水域的下列位置应设置监测断面,且断面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并要求交通方便,有明显的岸边标志。(一)有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二)饮用水源区、水资源集中的水域、主要风景游览区、水上娱乐区及重大水利设施所在地等功能区。(三)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入海河流的河口处;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和严重水土流失区

2、河流的监测断面的设置:对于江河水系或某一河段,要求设置三种断面,即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消减断面。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这种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污水流入或回流处。控制断面:为评价两岸污染源对监测断面的水质影响而设置,一般在下游500m~1000m的河段上。消减断面:为监测河流受纳污水后水质的恢复情况而设置。一般在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论述题

1论述气态污染物的主要治理方法:

答:气体污染物治理方法

a.吸收法:是使气体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分溶解于选定的液体吸收剂中,或者与吸收剂中的组分发生选择性化学反应,从而将其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操作过程。

b.吸附法:用多孔性固体处理流体混合物,使其中所含的一种或几种组分浓集在固体表面,从而与其他组分分开的过程称为吸附。

c.催化转化法:是利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将废气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各种无害物质,或者转化成比原来存在的状态更易去除的物质。

d.燃烧法:用燃烧方法使废气中的有害成分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称为燃烧净化。

e.冷凝法:是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就有不同饱和蒸汽压的性质,通过经降低废气温度或提高废气压力,使一些易于凝结的有害气体或蒸汽态的污染物冷凝成液体并从废气中分离出来。

f.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将废气中的有害组分转化成少害或无害组分的一种净化方法。

2、论述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及循环经济的关系

答: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之间有着内在联系首先,它们都是对传统环保理念的冲击和突破。传统上环保工作的重点和主要内容是治理污染、达标排放,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突破了这一界限,大大提升了环境保护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提倡并实施将

环境保护与生产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全部生命周期紧密结合,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模式统一协调,将环境保护与生活和消费模式同步考虑。

经典的清洁生产是在单个企业之内将环境保护延伸到该企业有关的方方面面,而生态工业则是在企业群落的各个企业之间,即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内提升和延伸了环境保护的理念与内涵。

工业生态学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强调实现工业体系中物质的闭环循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是建立工业体系中不同工业流程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横向共生。通过不同企业或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为废物找到下游的“分解者”,建立工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达到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的目的。与生态工业相比较,循环经济从国民经济的高度和广度将环境保护引入经济运行机制。循环经济的具体活动主要集中在3个层次,即企业层次、企业群落层次和国民经济层次。

其次,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相同点在于提升了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将环境保护延伸到经济活动中一切有关的方方面面。清洁生产在企业层次上将环境保护延伸到企业的一切有关领域,生态工业在企业群落层次上将环境保护延伸到企业群落一切有关领域,循环经济将环境保护延伸到国民经济的一切有关的领域。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出现说明只有环境保护延伸到经济活动中才能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的本质和前提是清洁生产,这一论点的理论基础是生态效率,生态效率追求物质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废物产量的最小化。清洁生产强调的是源削减,即削减废物的产生量,而不是废物的排放量。循环经济强调“减量、再用、循环”,三者的重要性不一样,故其顺序不能变动。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要求在经济过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再用和循环都应该建立在对经济过程进行了充分源削减的基础之上。

综述题

以某区域或流域为例,论述浓度控制及总量控制的概念,方法及相互联系(P395)

华东师范大学831环境科学概论A2018考研全套复习资料(历年真题+答案详解+笔记+分数线及报录比+导师介绍)

华东师范大学 环境考研必备手册(2018版,831环境科学概论(A))环境学,考研我们做的更专业 适合专业:通用科目831环境科学概论(A) 淘宝网店:https://https://www.doczj.com/doc/3c3188323.html, 环境考研中心环科小组倾力打造之精品资料

【展示细节】:介绍不同版块资料的使用方法,帮助你更快上手、更高效利用,全方位提升复习效果。 资料使用说明 本套资料由环境考研中心倾力打造,可以说涉及到了华东师范大学831《环境科学概论(A)》科目考研和大家关心的各个方面。在编纂的过程中,听取了学弟学妹们的很多意见,使得我们这套资料日益完善。同时也希望大家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多给我们提意见,以便更好的打造属华东师大的精品资料。特别感谢环境小组的辛勤工作,同时感谢参与资料编辑的其他师弟师妹,还有负责审核和检校的工作室同仁们,有了大家的支持,我们会做的更好。下面就本套资料的“重要版块”和使用方法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重要版块 1、《环境科学概论(A)》精品笔记及考试重点、难度解析 该版块为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相关知识点、考点和难点,是所有知识点的一个总结,为了方便大家复习、有的放矢,我们对每个知识点都赋予了权重,并且适当添加了本书无涉及,但很重要的知识,以便大家更全面、高效的进行复习。 2、近10年831《环境科学概论(A)》真题参考答案 华东师范大学831《环境科学概论》的近年来的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大的论述题一般都是考察大家的综合论述能力,回答此类问题,关键点在于思路,在于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回答,而不是问此答彼或胡乱去写,答满为止。希望大家通过我们提供的答案,进一步锻炼自己答题能力。 二、资料使用方法 (1)提早进行专业课复习,前期可通学院指定的相关基础书籍,获取基本概念。 (2)仔细阅读本资料笔记版块,根据权重因子,对各章节内容进行选择性复习; (3)尝试做历年真题答案;与本资料提供的答案进行比较,总结答题思路,完善答案; (4)再次结合本资料对应版块,再次将真题、答案、出题规律、笔记等糅合掌握; (5)将历年真题答案完全记忆; (6)查漏补缺; 三、资料更正说明 由于所有内容都由键盘输入,再加上校核水平有限,如果资料里面有错别字或不恰当内容等,希望大家能够批评和指正! “富室大家,蛮商舶贾,交错于水陆之道,为东南第一大县”,美丽的申城,美丽的华东师范大学等着大家到来! 环境考研中心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名词解释 1. 环境问题の概念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の生存和发展の一切客观存在の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の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の一切问题。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の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の成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の99.96%。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の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の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の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の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μmの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μmの颗粒物。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の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の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の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 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の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の重要组成部分,指の是以相对稳定の陆地为边界の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の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の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の三角洲与海洋。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の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の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の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の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の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の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2.化学需氧量(COD)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の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3.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の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の变化过程。 14.环境背景值: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の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5.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の浓度降低或消失の过程。 16.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の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の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1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重点

第二章 1.大气的结构组成?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2.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程度,一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来源: 天然污染物:1.火山喷发2.森林火灾3.自然尘4.森林植物释放5.海浪飞沫 人为污染物:1.燃料燃烧2.工业生产过程排放3.交通运输过程排放4.农业活动排放 3.什么是大气污染物,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IP) )2.硫氧化合物 3.氮的氧化物 4.碳的氧化物5.碳氢化合物6.有机化合物7.卤素化合物8.其它放射性物质和臭氧。 4.什么是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应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5.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1.烟尘控制技术 2.二氧化硫净化技术 3.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 第三章 思考题: 1.什么叫水循环,其成因是什么?水循环包括哪几个阶段?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蒸发,化为水汽升到高空,然后被气流带到其他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形成径流。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就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的成因:内因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包括阶段:蒸发,输送,凝结,降落,渗流,径流。 2.请用文字和公式的形式表达水量平衡的概念? 通过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渗流,及径流,地球上的水不断循环往复在全球范围内蒸发与降水总量是平衡的。 +△w= 收入-支出 3.天然水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哪几类?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有哪些?什么叫溶解氧? 天然水的化学组成:1.溶解气体天然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有氧、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 2.主要离子:Cl-、SO42-、HCO3-、CO32-、Ca2+、Mg2+、Na+、K+。 3.生物生成物质生源物质在水中以离子或胶体的形式存在,NH4+、NO3-、NO2- 、PO43-、HPO42-、H2PO4-。 4.胶体无机胶体物质主要是铁、铝和硅的化合物,有机胶体物质主要是植物或动物腐烂和分解而生成的腐殖物。5.微量元素 6.固体悬浮物质。 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DO) 4.试分析影响河水,湖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因素。 河水:1.受河流集水面积内被侵蚀的岩石性质影响,2.受河流的流动过程中补给水源成分影响。3.受流域面积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影响。4.受生物活动影响。 5.什么叫水体污染?什么叫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其自净化机制是什么? 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作为水体污染。 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广义定义指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狭义定义是指水体中的氧化物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净化机制:物理净化(物理过程)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和混合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在水体中浓度降低的过程。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范围

1、简要了解八大公害事件的地点和污染物。(P9)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30、12 (2)多诺拉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48、10 (3)伦敦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52、12 (4)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光化学烟雾;5-11月 (5)水俣事件:污染物——甲基苯;1953开始发现 (6)富山事件(骨痛病):污染物——镉;1931——1972、3 (7)四日事件:污染物——SO2、煤尘及重金属粉尘;1970年 (8)米糠油事件:污染物——多氯联苯;1968年 2、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P11)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水资源紧缺、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大气污染等 3、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P14) 研究对象——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主要任务——(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基础)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研究核心)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长远目标)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综合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 4、了解近几年世界环境日(6.5)的主题及意义。 2008年:促进低碳经济 中国主题: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意义:宣传绿色奥运和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为成功举办绿色奥运、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2009年: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 意义:旨在引导公众关注污染防治,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来。 2010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 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意义:旨在向人们传递低碳生活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2011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旨在配合联合国国际森林年,强调森林的生态价值,提高人们森林保护意识。

最新环境科学导论试题

《环境科学导论》试题(50%) 一、填空(每空格1分,共20分) 1、环境科学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与之相对的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界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2、典型的大气污染类型有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 3、物理污染的主要类型有噪音、振动、热、光辐射、放射性。 4、人类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有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能源短缺、自然灾害。 5、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行动计划》,此外通过了将世界环境日定为6月5号的建议。 6、大约90%以上的酸雨是由于人类排放的 H2SO4 和 HNO3 生成的,中国的酸雨以 H2SO4 占优势。 7、环境学中的景观概念是指: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之上,之下的中间尺度。 8、土壤污染的类型主要有石油污染、__重金属污染______ 、放射性物质污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等。 9、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分为和,既包括了自然因素,也包括了和因素。 10、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和问题。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1分) 1、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一定期限内不使环境污染,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时土壤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COD 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 4、TOC 总有机碳 5、TOD 总需氧量

11、光化学烟雾人们把参与光化学反应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12、酸沉降 四、问答题(共35分) 1、大气中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有哪些?请简要论述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和控制手段(12分) 2、土壤环境问题有哪些?其中主要污染物有哪些?试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O2的含量一般为325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4、监测水质好坏的指标有哪三大类?举例说明并简要说明各类中包含的具体内容(6分)。 5、水体污染物主要有哪三大类?各类分别包含哪些污染物?举例说明(6分)。 2、天然水体中的主要成分有哪几类?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H4的含量一般为2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二、选择题(每小题选出一个最合适的答案,每题1.5分,共15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 D ) A、太阳能 B、风 能 C、地热 能 D、核能 2、以下何种气体不属于温室气体( D )

2021环境化学考研杨志峰《环境科学概论》考研真题

2021环境化学考研杨志峰《环境科学概论》考研真 题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与解析 第一篇环境与环境问题 一、选择题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数量逐级 ______;二是能量流动是______的,______的。()[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 A.增加,单向,不可逆 B.减少,单向,不可逆 C.增加,多向,可逆 D.减少,多向,可逆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包括:①单向性,生态系统内能量单向流动;②递减性,经过各个营养级的能量逐级递减,根据通过各营养级的能量流量,从低到高就构成了一个能量锥体或能量金字塔;③能量的质量逐渐提高,能量流动的另一个趋势是把低质量能转化为高质量能,从太阳能固定到生态系统后,能量流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低质量能向高质量能转化的过程;④变动性,与物理系统不同,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不断变化的,它取决于输入端和输出端消化率与新生物量的产生速率等因素。因此,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2(多选)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包括()。[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

A.致癌作用 B.物理性损害 C.生物性损害 D.化学性损害 【答案】ABCD~~~~ 【解析】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可表现为:①特异性损害,是指环境污染物可引起人体急性或慢性中毒,以及产生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和致癌作用等;②非特异性损害,是指一些多发病的发病率增高,人体抵抗力和生活质量下降等。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可分为三类:①化学性因素,如有毒气体、重金属、农药等;②物理性因素,如噪声和振动、放射性物质和射频辐射等;③生物性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这三类因素均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二、填空题 1根据大气的物理性质差异和垂直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圈分为五层,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解析】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温度、化学成分、荷电、运动状况等的差异,大气圈由低到高依次被分为五层:①对流层,存在对流和水平运动、雨雪云雾等天气现象,大气污染多在此层;②平流层,氧和臭氧吸收太阳辐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大气多水平运动,飞机飞行在此层;③中间层,最冷,大气对流运动,出现夜光云,有流星;④热成层,又称电离层,火箭、激光、多数流星在此层;⑤逸散层,大气稀薄,地心引力小,运动速度快的质点可完全摆脱地球引力场逸散入宇宙空间。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环境科学概论题库(优选.)

《环境科学概论》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真菌、病毒等)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了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态破坏:外界的压力和冲力超过生态系统的阀值(自我调节能力的极一次污染物限值)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人口容量:是在不损害生物圈或者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的资源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供应的人口数量的多少。 (4)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5)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环境效应(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等),从而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6)大气污染:是指大气污染物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并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以致对公众健康、动植物、大气特性以及环境美学因素等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 (7)PM10:是指粒径小于十微米的大气悬浮物的总称。 (8)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醛类、酮类、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这类光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一次污染物)和生成物(二次污染物)形成的特殊混合物,即称为光化学烟雾。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或地下水等水体后,使其水质和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并达到了影响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及影响生态系统平衡的现象。 (10)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水样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可以间接的反应出有机物的含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升数表示(mg/L) (11)化学需氧量(COD):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以每升水消耗的氧的毫克数表示(mg/L),常用的氧化剂有高锰酸钾(KMnO4)和重铬酸钾(K2Cr2O7). (12)生物富集/生物浓缩/生物放大:生物有机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种元素或稳定不易分解的化合物,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1、什么是环境及环境的组成? 对于环境科学而言“环境”的定义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称。这里所说的外部世界主要指:人类已认识到,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周围事物。它既包括未经人类改进的自然界众多要素,如阳光,空气,陆地(山地,平原等),土壤,水体(河流,湖泊,海洋等),天然森林和草原,野生生物等;又包括经过人类社会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界,如城市,村落,水库,港口,公路,铁路,空港,园林等。它既包括这些物质性的要素,又包括由这些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及其所呈现出的状态。 2.什么是环境要素及其特征。 环境要素: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亦称为环境基质,环境要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自然环境要素,故环境要素同城是指自然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的属性:最差(小)限制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等值性:是指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它们本身在规模上或数量上如何的不相同,但只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那么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并无质的差别;整体性大于个体和:是指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是指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具有先后之别,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3、什么是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发展过程。 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发展过程:1、根据环境问题发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包括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又称早期环境问题。(2)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从产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止,又称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3)全球性环境问题,即当代环境问题阶段。它始于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2、三个阶段的核心问题:①.“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土地人口的大量增加;原始植被的大量破坏②.“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五十年代前后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事件、富山事件、四日事件、米糠油事件)近年来六大公害事件(意大利塞维索化学厂二恶英扩散事件、美国三里岛核电厂泄漏事件、墨西哥城液化气罐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市农药厂化学品泄漏、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瑞士巴塞士桑多斯化学公司火灾)③.“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转移;全球环境问题 4、环境科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 抓住人类与环境这一矛盾的实质,研究其间的对立统一规律,掌握其发展规律,以便能动地改造环境并积极调节其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促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演化。 具体化的研究任务: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规律;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5、次重要的国际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世界可持续发展大会,上网查资料总结三次会议召开时间、地点、会议主题、发表的宣言或形成文件。 6、简述我国召开的环境会议。 第二章: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SO2、NO、CO和颗粒物等。 可吸入粒子(IP): 总悬浮颗粒物(TSP):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样皿(流量在1.1~1.7立方米/每分钟)在虑膜上所收集到的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1)

一、选择题 1、人类的环境可分为(A)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 C.宇宙环境和地球环境D.聚落环境和自然环境 2、土地的沙漠化是(D)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所有国家D.非洲国家 3、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下那种不属于此三种(D ) A.陆地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4、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是( A) A.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食物链 D.生态平衡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通过(B)进行的。 A.消费者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产者 D.分解者 6、“我国西部沙漠地区想恢复到历史上的草肥水美的环境状态不太可能”体现了环境的(A)性 A.不可逆性B.隐显性C.持续反应性D.灾害放大性 7、旱灾,地震等( B ) A.是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B.是环境问题 C.不能片面断定是否为环境问题D.有可能不是环境问题 8、BOD 表示( A ) A.生化需氧量B.化学需氧量C.总需氧量D.总有机碳 9、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元素是( D) A.氧 B.碳 C.氮 D.磷 23、因环境恶化,我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平均来水量减少的问题,以下那条河流的连年断流已经给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 ) A.长江B.黄河C.黑龙江D.珠江 24、哪种不是环境学的范围(D ) A.地磁干扰B.土壤干旱C.阳光直射D.口渴 25、以下那种情况对于沙尘暴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A ) A.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严重退化和沙漠化B.地面的污染导致了沙尘暴 D.酸雨直接形成了沙尘暴C.亚洲大陆每年春天的季风产生沙尘暴 26、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人口压力问题,哪个国家问题较为突出(A) A.印度B.南非C.蒙古D.俄罗斯 27、目前我国的能源状况主要以( D )为主 A.核能B.石油C.天然气D.煤炭 28、华北地区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是因为:(C) A.挖煤B.地震C.地下水超采D.黄河断流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 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2)Hg2Cl2(3)Hg(4)Hg(CH3)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2 (1)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 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3(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 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 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 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2 (1)TSP(2)NOX(3)灰尘(4)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O2、CH4、N2O、O3、CFCS、O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杨志峰版2021考研真题库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杨志峰版201考研真题库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第一篇环境与环境问题 一、选择题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数量逐级______;二是能量流动是______的,______的。()[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 A.增加,单向,不可逆 B.减少,单向,不可逆 C.增加,多向,可逆 D.减少,多向,可逆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包括:①单向性,生态系统内能量单向流动;②递减性,经过各个营养级的能量逐级递减,根据通过各营养级的能量流量,从低到高就构成了一个能量锥体或能量金字塔;③能量的质量逐渐提高,能量流动的另一个趋势是把低质量能转化为高质量能,从太阳能固定到生态系统后,能量流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低质量能向高质量能转化的过程;④变动性,与物理系统不同,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不断变化的,它取决于输入端和输出端消化率与新生物量的产生速率等因素。因此,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2(多选)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包括()。[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 A.致癌作用 B.物理性损害 C.生物性损害

D.化学性损害 【答案】ABCD查看答案 【解析】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可表现为:①特异性损害,是指环境污染物可引起人体急性或慢性中毒,以及产生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和致癌作用等;②非特异性损害,是指一些多发病的发病率增高,人体抵抗力和生活质量下降等。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可分为三类:①化学性因素,如有毒气体、重金属、农药等;②物理性因素,如噪声和振动、放射性物质和射频辐射等;③生物性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这三类因素均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二、填空题 1根据大气的物理性质差异和垂直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圈分为五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查看答案 【解析】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温度、化学成分、荷电、运动状况等的差异,大气圈由低到高依次被分为五层:①对流层,存在对流和水平运动、雨雪云雾等天气现象,大气污染多在此层;②平流层,氧和臭氧吸收太阳辐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大气多水平运动,飞机飞行在此层;③中间层,最冷,大气对流运动,出现夜光云,有流星;④热成层,又称电离层,火箭、激光、多数流星在此层;⑤逸散层,大气稀薄,地心引力小,运动速度快的质点可完全摆脱地球引力场逸散入宇宙空间。 2水中所含的杂质,按其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可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悬浮物质;溶解物质;胶体物质查看答案

2016同济考研《环境科学概论》回忆+经验

2016同济考研《环境科学概论》部分回忆+经验 环概不难学环境的本科期间多少被类似相关学科考试洗脑过,对环境相关知识多少有个概念。考完试脑子已经崩坏了五点结束五点一刻在手机上打下这些字的,就记得这么多,欢迎环科的同学补充。 一.单选每题一分 1.下面是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共同作用引起的效应 A湖泊效应,B黄土高原,,C喀泽××山峰效应D.不记得了 2.土壤是指 A.大气圈,土壤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 B.大气圈,岩石圈之间CD不记得了 大概七八道选择题把书翻两遍就有印象能选出来 二.填空题大概五六题每空一分 1.土壤具有吸附性、后面三个空问土壤性质的 2.地表空气质量有哪三个因素影响三个空 3.人文环境是人为的。。。。后面题干不记得了空格,空格,的环境因素的总和 4.流动的水体中污染物的主要扩散方式两个空 后面不记得了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 1.生态足迹 2.环境区域性 3.生态平衡 4.气态系统 四.简答题每题10分 1.可持续发展原则 2.什么生态系统演替,演替原因 3.简述氮循环 五.计算题 7分 1.500立方米大小的房间,50个人抽烟,一小时抽两根,每根烟放出1.4 mg 甲醛,新鲜空气1000立方米每小时速度进入房间,假设空气混合均匀,同时室内空气也以1000立方米每小时排出。 (1)假设甲醛未发生反应,求排出的气体中甲醛的浓度多少mg/m3 4分(2)假设甲醛发生反应全部变成CO,给出反应速率常数了数据不记得,求排出气体中一氧化碳浓度 3分 怎么复习《环境科学概论》二战学姐的个人意见 因为考环科的相对较少,所以网上没有特别全的真题回忆,百度文库里好像有12.13.09年的回忆版。 环境科学概论很厚,既然是概论,它把相关的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物理学环境经济学都涉及了这些本科也学过。但它毕竟只是半张卷子的题目,又要考察学生关于环境的知识。所以它的重点还是在和环境的相关的知识,概念而不是细问你环境规划的步骤如何做环境影响评价怎么设置环境监测的监测点(个人其实猜题的时候觉得也有可能考这个因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 名词解释: 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与被研究对象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它是个相对概念,以 某项中心事物作为参照系,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2.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 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3.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当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 的过程,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4.环境伦理:当前展开的人--地关系研究旨在使该复合系统得以优化、协调并实现良性循 环,而协调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即是环境伦理。 5.环境地学:环境地学是以地球环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运用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基 本理论、技术与方法,以“人-地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交叉性学科。 6.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 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7.环境生态学: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而出现和发展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根本目的 就是维护和改善生物圈特别是生态系统健康并发挥正常的服务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协调发展。 8.生态系统层级理论:是对生态系统这种层次性结构的研究,生态系统层次分明,有利于 生态系统本身运动和功能的发挥,即主次有别,协调一致。 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的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 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的明显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的现象。(景观角度:指一些强烈改变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事件)。10.生态恢复:根据生态学原理,改变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子及生态过程,调整优化系统 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水平,甚至到更高水平。 11.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 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12.大气污染物扩散:排放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受大气水平运动、湍流扩散运动,以及大气 的各种不同尺度的扰动运动而被输送、混合和稀释。 13. 声压:声波引起空气质点振动,使大气压力产生起伏,这个起伏的部分,即超过静压的量称为声压。 声压级:指表示声音的大小的一个声压对数比,用L p表示,单位分贝(dB)。

杨志峰环境科学概论第2版复习知识点总结课后答案

第一篇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章绪论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环境及类型 1.环境的概念 (1)概念 ① 环境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体系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即中心事物。 ②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③ 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工环境是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见图1-1。

图1-1 人与环境关系图 2. 环境的类型(见图1-2) 3. 环境的特性(见表1-1) 图1-2 环境类型图 表1-1 环境的特性 特性 具体内容 整体性 环境中各部分联系紧密、相互制约,各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 响 区域性 不同时空尺度下区生态环境特征变化很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 化、经济和社会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对稳 定性 环境系统具有一定抗干扰的自我调节能力,只要干扰强度不超过

二、环境科学及其发展 1.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见表1-2) 表1-2 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2.环境科学研究对象(见表1-3) 表1-3 环境科学研究对象

3.环境科学的任务 ① 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历史、演化机理、环境结构及基本特性等,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② 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 ③ 探索和发现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作用机理及对人体的影响,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规律,从而为人类健康的生活提供服务和 指导。 ④ 帮助人类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研究和探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手段,寻求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为制定区域环境管理体制与政策提供理论指导,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分支学科 按环境科学性质及作用分为基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和社会环境学,每一学 科分支又包括许多更细的分支学科(见图1-3)。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概念: 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の外部世界,环境就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の就是环绕于人类周围の客观事物の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与发展の各种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の总体。 环境法中の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の各种天然の与经过人工改造の自然因素の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与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の研究对象,它就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の发生与发展、调节与控制以及改造与利用の科学。其目の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の影响及其环境质量の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与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就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の各个独立の、性质不同の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の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の环境破坏与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与健康带来の不利影响。其原因就是人类认识の局限性与环境の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就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の,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の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就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の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 概念: 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与固体杂质以外の整个混合气体。主要成分就是氮气(78、09%)与氧气(20、94%)。其次就是氩气(0、934%体积)与二氧化碳(0、033%体积)。空气中水の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の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の浓度,达到了足够の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の舒适、健康与福利或危害了环境の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の场所,设备与装置。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の污染源。) 人为源(指人类の生产活动所形成の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与环境产生有毒影响の物质。 气溶胶体:就是空气中の固体与液体颗粒物质与空气一起结合成の悬浮体,它の粒径在1微米以下,可以悬浮在大气中。 总悬浮颗粒物(TSP):D(粒径)在100μm以下,其中多数在10μm以下,就是分散在大气中の各种粒子の总称。 可吸入粒子(IP):大于10μmの颗粒物能被鼻腔の鼻毛吸留住,而小于10μmの飘尘却能长驱直入侵蚀肺泡,叫“可吸入因子”。在可吸入微粒中80%可沉积于肺泡,且沉积时间可达数年之久,导致肺心病等一系列病变。 一次污染物:又称原发性污染物,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の污染物。进入大气后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次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指进入大气の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の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の新の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与低温等),氮氧化物与碳氢化物发生化学转化形成の高氧化性の混合气团,就是一种带刺激性の淡蓝色烟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