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精选五十则

论语精选五十则

论语精选五十则
论语精选五十则

论语精选五十则附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不断学习和复习,不是非常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访,不是非常乐意的事吗!别人不了解你,你不生气,不是君子的气度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译文:孔子说:“讲漂亮话,假装正经,很少是品德完善的人。”

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做到不讲究吃,不讲究住;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又能亲近有道德的人,虚心求正,就算得上是好学的了。”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译文: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5.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译文:子贡问怎样做才算一个君子。孔子说:“首先把他想说的话实行起来,然后再把已见之行动的想说的话说出去。”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团结不讲勾结,小人讲勾结不讲团结。”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茫然无得;只思考不读书,思路就会闭塞不通。”

8.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译文:孔子说:“由!对你说的话,你懂得吗?懂就说懂,不懂,就说不懂,这才是聪明人。”

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怎样做才能使百姓心服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恶者之上,老百姓就会心服;把邪恶的人,安置在正直者之上,老百姓就不会心服。”

10.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八佾》)译文:孔子进入周公庙,遇事都要问这问那。有人便说:“谁说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呢?你看他进了太庙,遇事都要问这问那。”孔子听到后说:“这正是知礼啊!”

11.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译文:孔子说:“金钱和地位,人人都想要有;如果不用正当方法获得,君子是不接受的。贫困和低贱,人人都厌恶;如果不用正当方法摆脱,君子是不逃避的。君子离开仁德,怎么能够成名呢?君子连一顿饭的时间都不违背仁,紧急关头是这样,颠沛流离时刻也是这样。”

1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译文:孔子说:“早晨听到真理,晚上死去也甘心。”

13.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译文:孔子说:“一个有志于追求真理的人,却以衣食粗劣为可耻,就不值得同他讨论什么问题了。”

14.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译文:孔子说:“聪敏而爱学习,不以向下面人请教为可耻……。”

1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问德行,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有以它为乐的人。”

1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译文:孔子:“把看到听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勤求学问,从不自满;教导别人,从不疲倦;这些我是否都做到了呢?”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取法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则作为借鉴,而改正自己。”

1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译文:孔子说:“君子襟怀坦白,小人则经常愁眉不展。”

1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上感慨地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啊!日夜不停地流走了!”(孔子这两句富有哲理的名言,时刻在提醒人们,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能让片刻的光阴白白流走。)

20.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三军统帅可以被人夺去,一个普通老百姓立定的志向却是很难强迫改变的。”

2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孔子以松柏傲霜雪为喻,赞颂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坚强不屈、忠贞不渝的高贵品格。)

22.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疑惑不定,仁德的人不会忧心忡忡,勇敢的人不会畏惧不前。”

2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成全人家的坏事。小人恰恰与此相反。”

2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

译文: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治的事。孔子答道:“政就是端正的意思,你自己带头端正了,谁敢不端正呢?”(孔子强调封建时代的执政者尚且要以身作则,意义深远。)

2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译文:孔子说:“处在领导地位的人自身端正了,不发布命令,别人也会依照你的样子做;如果自身不正,即使发号施令,也没有人听从。”

26.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子。”(《子路》)

译文:孔子一行到卫国去,冉有驾车。孔子说:“这里的人口真兴旺啊!”冉有接着问道:“人口兴旺了,该做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以后,还该做什么呢?”孔子说:“教育他们。”

27.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译文:孔子说:“不要图快,不要贪小便宜。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便宜就做不成大事。”

28.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

译文:子贡问道:“乡里都称赞的人,这种人怎么样?”

孔子说:“还不行。”“乡里都厌恶的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不如乡里的好人称赞他,坏人厌恶他,这才是真正的好人!”

29.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而留恋乡里,就不配做读书人了。”

30.子曰:“爱之,能无劳乎?忠焉,无诲乎?”(《宪问》)

译文:孔子说:“爱护他,能不叫他勤劳吗?忠于他,能不开导他吧?”

3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不因贪生而损害仁的高尚品格,只应为维护这种品格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3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考虑,就必然有眼前的忧患。”

33.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整天聚在一起闲聊,不说正经话,喜欢耍小聪明,很难有什么出息。”

34.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严格要求别人。”

3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而可以终生奉行的呢?”孔子说:“该是‘恕’吧!凡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应强加给别人。”

36.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就会败坏德行。小事不忍耐,就会败坏事业大计划。”

37.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让步。”

38.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类是指贫富贵贱的等级区别。)

39.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君子为人庄重而不与人争执,能团结人而不拉帮结派。”

40.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译文: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博闻多识的人交朋友,那是有益的;同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同看风使舵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那就有害了。”

41.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阳货》)

译文:孔子说:“听到马路消息就到处传播,那是违背道德的。”

42.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阳货》)

译文: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一点心思也不用,是没有出息的!即使做点下棋一类的游戏,也比闲着毫不用心好。”

4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阳货》)

译文:孔子说:“不分是非的老好人,就是败坏道德的小人!”

4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反躬自问有无同他一样的毛病。”

4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译文:孔子说:“有德的人不会孤立,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伴。”

46.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译文:孔子说:“以前我对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如今我对人,不仅听他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47.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真高尚啊,用一个竹筒吃饭,用一个瓜瓢喝水,住一个简陋的巷子里。别人忍受不了那样的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颜回真高尚啊!”

4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如果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浮夸,二者配合适中,才算是大雅君子!”

49.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因某人说话好听就提拔他,也不因某人有缺点而不听取他的意见。”

5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反复苦思,毫无收获,还不如去读书学习的好。”

论语精华五十句

论语精华五十句 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在如今社会,仍具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去慢慢感悟,细细品味。 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愁。 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啊!日日夜夜不停流去。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8、道不同,不相为谋。 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议谋划了。 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就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1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15、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听到传闻不加考证随意传播,就是抛弃了道德。 16、朝闻道,夕死可矣。

三年级论语精选

《四书》1《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主旨在于使人们的道德水准提高, 帮助别人不断进步,最终达到道德上的完美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自己的目标之后才能确定志向,才能 平心静气,才能安然面对困难,才能有针对性地 进行思考,才能最终有所收获。)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时候,要在天下推广至高的道德,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要想提高自身的修养,先要端正内心、意念真诚,而这要从掌握知识开始,掌握知识的方法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四书》2 《大学》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从天子到普通老百姓,都要以提高自身修养为根本。)★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商汤在盘器上刻着警句说:“只要能够令自己进步一天,就能够天天进步,每天更进步。”)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所以没世不忘也。 (君子继承先王的德行和业绩,百姓享受先王带来的快乐和利益,所以他们永远都不会被人们忘记。) ★君子必慎其独也。 (有修养的人在独处时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财富可以修饰屋子,德行能够修饰自身,心胸开阔 的人身体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保持意念的真诚。)

《四书》3 《大学》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如果国君一家仁爱,整个国家就会盛行仁爱;国君一家谦让,整个国家也会谦让;国君一人贪暴,整个国家就会出乱子。)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君子自己有了才能去要求别人为善,自己没有 恶习才能去批评别人。)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德行是根本,财富是次要的。……所以聚敛财物民心就会离散,散施财物民心就会归聚。)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仁义的人利用财富来促进自我修养,不仁义的 人靠昧着良心老发财。)《四书》4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上天赋予人性,遵循本性行事叫做道,修养道行就是教化。道是一刻也不能抛弃的能够抛弃的就不是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是叫中,表现出来的都合乎礼节叫和。……达到了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就开始生长发育。)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的言行都符合中庸的标准,小人都违背中庸。中庸也就是上一条所说的中和,即感悟言行都要符合 礼节,也就是下一条所说的无过无不及。)

【本学传承】《论语》中最引人深思的三句话,一定要知道!

作为记录孔子言行、儒家经典之一的《论语》,其思想核心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纵观《论语》全篇,其中有三句话最引人深思。 第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而如何才能辨别君子和小人,在孔子看来,君子与小人的本质区别在于为人做事是否顾全大局,与群体和谐相处。 而在现实生活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君子并不多见,“同而不和”者却屡见不鲜。大家讨论事情时,领导的话还没说完,就会有人跳出来大唱赞歌,什么高屋建瓴、深谋远虑之类的溢美之词一大堆,可是会后他一转背就会否定领导的观点。 我们要构建和谐团队,就是要充分听取每一个人的观点,把不同的声音融入到集体的合唱中,既保证整体的和谐,又保留不同的意见。一个单位多一些“和而不同”的君子,才能有利于科学、民主决策,才能集思广益,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 第二句话:“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之前我们分享过“中庸”的精髓思想,“中庸”是中国古代一个至高的行为标准,即做事不过头,恰到好处。有最高道德修养的人,在为人处世中就能使用中和之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坚持正确,丢弃错误。少指责、少抱怨,批评有方。 但现在中庸往往被理解为平庸和圆滑,认为中庸之道就是和稀泥。其实,中庸的理想状态是天地万物各安其位,一切处于和谐之中。用中庸之道客观、全面、公正地论人议事,既不过分褒扬人,也不非难指责人、排挤人,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三句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谋是谋划、商议、参与、干预之意。不处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干预那个职位上的工作。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前提就是主张“在其位,要谋其政”。你在什么职位上,就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尽好自己的本分。而在现实生活中,苦乐不均、职责不明,能者多劳、鞭打快牛的现象却俯拾即是,这并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精神,帮别人干活也不是在替领导分忧。 每个人都能明确自己的位置,遵守立身处世的原则,行为符合自己的身份,这样才不会越位错位,扰乱规则。要通过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与工作业绩紧密关联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的理念得到弘扬。

论语精选一百句(中英文对照-英文摘自1914年哈佛版)

论语精选一百句(中英文对照-英文摘自1914年哈佛版)

論語精選一百句 論語學而篇第一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THE MASTER said: “In learning and straightway practising is there not pleasure also? When friends gather round from afar do we not rejoice? Whom lack of fame cannot vex is not he a gentleman?” 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The Master said: “Honeyed words and flattering looks seldom speak of love.” 三、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The Master said: “A gentleman who is not a greedy eater, nor a lover of ease at home, who is earnest in deed and careful of speech, who seeks the righteous and profits by them, may be called fond of learning.”

good; as the north star holds his place, and the multitude of stars revolve upon him.” 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Th e Master said: “At fifteen, I was bent on study; at thirty, I could stand; at forty, doubts ceased; at fifty, I understood the laws of Heaven; at sixty, my ears obeyed me; at seventy, I could do as my heart lusted, and never swerve from right.” 十、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Tzu-yu asked the duty of a son. The Master said: “To-day a man is called dutiful if he keep his father and mother. But we keep both our dogs and horses, and unless we honour parents, is it not all one?” 十一、子夏問孝。子日:「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Tzu-hsia asked the duty of a son.

论语大全

读《论语》心得 《论语》介绍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我所看的《论语》是被后人分为二十章的。并且以每一章头两个字命名。比如第一章“学而”,就是本章第一句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实,我细读《论语》也是初次,粗读有些时候了,但是毕竟自己没有文科的功底,只是泛泛的看看,这次的任务却是又一次让我捧起了《论语》,由于要记笔记,并且要进行交流,所以逼着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细读。想要说明的是,既然是《读书笔记》,里面会有好多的东西不是我的而被我利用,只是偶尔加上点心得而已,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二)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其基本意思是:凡是学习过的东西,要经常复习,那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有远方的朋友来拜访,不也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吗?当别人对自己不了解时,自己也不会生气,那不正是君子的一种品质吗?  这里的第一句是告诉大家一个学习方法。单从字面上理解,就 是“学”就要时时的温习,你才能掌握的牢靠。但是,换个思路想过来,这个“习”是不是还可以理解为“实践”或者“应用”、“体会”的意思。就是说要懂得去印证你所学的东西。比如说你今天学到的东西,真正应用到生活当中了,并且应用之后回过头来看你所学到的理论是正确的,这个时候你感觉得到学有所用了,学习的时间没有白白的浪费,你才确实感到是件很高兴的事了。 第二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说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好客之道,中国不愧为礼仪之邦。换个思路再去理解,先看“远方”,如果只理解成空间上的或时间上的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还可

论语精选五十则

论语精选五十则附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不断学习和复习,不是非常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访,不是非常乐意的事吗!别人不了解你,你不生气,不是君子的气度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译文:孔子说:“讲漂亮话,假装正经,很少是品德完善的人。” 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做到不讲究吃,不讲究住;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又能亲近有道德的人,虚心求正,就算得上是好学的了。”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译文: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5.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译文:子贡问怎样做才算一个君子。孔子说:“首先把他想说的话实行起来,然后再把已见之行动的想说的话说出去。”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团结不讲勾结,小人讲勾结不讲团结。”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茫然无得;只思考不读书,思路就会闭塞不通。” 8.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译文:孔子说:“由!对你说的话,你懂得吗懂就说懂,不懂,就说不懂,这才是聪明人。” 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译文:鲁哀公问孔子:“怎样做才能使百姓心服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恶者之上,老百姓就会心服;把邪恶的人,安置在正直者之上,老百姓就不会心服。”

论语第一章读书笔记

论语第一章读书笔记 【篇一:《论语》读书笔记】 附录:《论语》读书笔记上 自从2006年1月在新浪的博客上帖完了《道纪》全文以来,得到 众多朋友的支持。许多朋友更是参与讨论,其中的许多问题也引发 了我进一步的思考。原本没有计划再续写一些内容,但是这段时间 与众多朋友的交流所引发的思考似乎很有必要加以整理。于是,就 以附录的形式呈现出来,主要是因为这之中所牵扯的题目可能与“道纪”的论述没有必然的关联,而这之中的内容又是“道纪”的延伸。 关于“道纪”如何来指导生活是经常被提及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只要 多读一读《老子》、《论语》就可以了。就像我在第五章和第八章 中所说的那样:“孔子思想与绝对光速宇宙观的符合使我们有了一个 完整而丰满的思想用来替代与绝对时间宇宙观一起退到历史背景中 的哲学”;“将‘孔老’思想组合在一起,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维 之路。在宇宙观转换的时候,在我们挥手告别哲学的时候,‘孔老’思 想使我们有信心走向前方。”但是,通过前面对孔老思想的分析,我 们发现两千多年的传承已经将其中的很多思想改变得面目全非了, 因此与其回答如何用道纪来指导生活这个问题,不如将《论语》之 中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解用道纪的方法整理清楚,如此一来,《论语》就可以方便地指导我们的生活了。 学而时习之 虽然在第八章中给出了我对“学而时习之”的理解,但我还是认为有 必要在此处重提。作为《论语》的第一句话,它实在是太重要了。 对这句话理解的误差,会直接影响我们对《论语》的整体看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第一章。 这几句话太过熟悉,特别是前两句,熟的让人从来不想其中的含义,习以为常自然地认为完全理解。还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些生活中 的现象,与思想无关,他们认为一个如此平常的现象,孔子有必要 这样大呼小叫“不亦悦乎”、“不亦乐乎”吗。但是我们真的理解了吗?让我们试着解释一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进而采用道纪的方法,也就是用自身的体验加以印证。上小学时,老师将其解释成: 学习而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不知道你快乐不快乐,反正我不 快乐,每次为复习而复习,总会使我打瞌睡。后来我又得到了这样

《论语》精选50条(五上)

《论语》经典名句五十条 (五年级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举一反三)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10.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5.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17.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18.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19.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2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21.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22.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2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杀身成仁) 2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2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27.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2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29.过而不改,是谓过已。《论语·卫灵公》 30.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31.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3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3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3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论语》课后练习答案举要

《论语》课后练习答案举要第一课:《为政以德》(P5) 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探究二: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探究三: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 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第二课:《克己复礼》(P10) 探究一: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课文最后两章说明,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仁。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12.1章)。1.2章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所谓孝悌,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这样,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2.8章,17.21章);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探究二: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 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孔子在他处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话。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探究三:“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句。这种倒装句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言和口语中倒装句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 倒装句改变常规语序,语义上突出前置部分。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两句中,突出的是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也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反映出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倒装句在口语中使用的远较书面语为多,《论语》中大量倒装句的使用,反映了该书的口语化特点。 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P21) 探究一: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参见课文有关注释。 “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探究二: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 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为”的事情是否正义,如果是正义事业,能够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从事,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论语》第一章正解

《论语》第一章正解 《论语》第一章正解《论语》开卷第一章记载了孔子的三句话,其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章究竟何所指?多数注解者则倾向于把它解为三 层含义:孔子说,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能够时常加以温习,不是也很愉悦吗?有朋友从远方前来求学,不是也很快乐吗?当政者不知道我,我并不生气,不是也不失君子风度吗?这样作解,不仅割裂了本章的内在联系,也不能准确理解其本意。   此章与孔子的教学活动有关,它的主线是快乐学习,“说(悦)”“乐”“不愠”都是快乐,其主旨在于引导弟子潜心于德 业兼修。仔细审视《论语》全书,所记述孔子的教学实践与《礼记·学记》中所述及的教育功能、教育理论以及教学原则、方法、目的等,无一处不相契合,所以,在研读此章时,尤其要注意参照《礼记·学记》。   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学者们的歧义主 要集中在对“时习”两字的理解上,而“时”字在《礼记·学记》 中恰恰有解释,其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

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朱熹的理解是:“禁于未发,谓豫为之防。当其可,为适当其可告之时也。”(孙希旦《礼记集解》卷36)《学记》的这句话是说,大学的教育方法是:师者在施教时要把握时机,弟子不端的念头尚未出现的时候就加以禁止,这叫预防。当弟子适合接受教育的时候施教,这才是合乎时宜。这个时机一旦错过,再怎么补救也难以有所成就了。这个“时”字与本章的“时”应是同义:时宜、适宜。在孔子看来,“时”与“权”统属于“义”,而“义者,宜也”(《礼记·中庸》)。《论语·宪问》记载,卫国的公明贾对孔子说,公叔文子能够“时然后言”“义然后取”,孔子深表怀疑,认为这是很难做到的。   “时”字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十次,并没有一次作“时常”“经常”讲。杨伯峻也不赞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时”解 为“时常”,认为这是用后代的词义解释古书(杨伯峻《论语 译注》)。   至于“习”字,仍需作简单的辨析。“习”的本义是鸟儿练习飞翔。《说文解字》:“习,数飞也。”段玉裁注引《礼记·月令》:“鹰乃学习。”他认为,习字的引申之义为习熟。实际上,“习”与“学”是紧密相连的,两者同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所以,古人也认为,“习,学也”(《吕氏春秋·审己》注)。只不过,“学”

精选论语60则附译文

0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02.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0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传?字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己传之于人。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 04.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重贤轻色、侍奉父母能竭心尽力、侍奉君王,能舍弃自己的身躯、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0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0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07.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合道就合于信,近于道义事宜. 约信合宜, 言必可力行实践. 致恭敬合乎礼节, 则可远耻辱矣. 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 则亦可以宗而主之矣。 0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0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進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

《论语》经典名句五十条

《论语》经典名句五十条 求学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举一反三) 【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论语》课后练习

《论语》课后练习 第一课:《为政以德》 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探究二: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 探究三: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 第二课:《克己复礼》 探究一: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探究二: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

探究三:“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句。这种倒装句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言和口语中倒装句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 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 探究一: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探究二: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 第五课:《仁者爱人》 探究一: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为“仁者”。孔子为什么说管仲是一个仁者这表现了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探讨二:同是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

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第六课:《君子之风》 探究一: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 探究二:“鄙夫可与事君”章“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一句,一般都解释为“患不得之”,但也有人认为“患得之”就是害怕得到的意思。如朱熹《论语精义》引吕氏曰:“惮于任事,故未得而患得;好利无厌,故既得患失。”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请联系实际作简要陈述。 探究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

《论语》原文加译文[学而第一]

《论语》原文加译文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句能做为《论语》开章的第一句,不简单啊,是告戒修道的人要精进,不要光说不练,要以身行去印证,印证的同时,对同道之人的心态是怎样的,对道不同的人应持有的心态都交待清楚了。 以此如如不动之心去学习,去印证,才能得论语之真道意。 悦:是发自身心的一种愉悦 乐:是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 朋:通凤,古文凤,象形。凤飞,群鸟从已万数,故已为朋党字。此说假借也,朋本神鸟,以为朋党字。古时比喻有圣德的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愉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指的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 这两句是说的,因为闻道而习道,即而得道的一种成就感,与天人相互感应。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指的君子对于那些不能闻道,不能修道,无道可言的人的一种态度,对这些人表现出来的种种无道的行为,君子不会有任何的气恼. 译文: 孔子说:“学到君子为人之道的真谛,并在生活中加以印证实践,能得到发自内心的愉悦!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同有凤来仪之境,感得同道之人从四面八方来与之相应,为有同样的目标而乐在其中! 对于其它不能明道,知道的凡夫之人而没有任何的气恼,这是君子才有的境界啊!”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一个人孝顺长辈,听命兄长;而犯上做乱这样的事,是很难发生在这种人的身上;不好冒犯长辈的人,而做出扰乱常规之事的人,这种人是没有的。君子着重于根本的原则,根本的原则确立了,而令世人效仿的大道也就产生了,孝顺长辈,听命兄长,此二者,即为人之根本。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擅长花言巧语,奉承他人的人,这种人很少有仁义道德的修养。

论语精选七十则

论语精选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0、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1、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2、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1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4、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5、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6、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8、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9、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0、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21、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3、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4、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5、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6、子曰:“君子不器。”(允文允武) 27、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8、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29、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0、子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读书笔记500字五篇

论语读书笔记500字五篇 《论语》这本书非常好,他告诉我们许多人事间的道理,它能让你品德高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论语读书笔记5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精选论语读书笔记500字篇一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

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论语读书笔记500字篇二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论语》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人事间的道理,它能让我们品德高尚,更能让我们学到很多哲理性的知识。如我们在学《论语十则》时,里面既有讲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又有讲思想修养的。其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它告诉我们。 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拖累,从而被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而如果只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因此,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还有一句”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意思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说明了我们应当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在任何处境都应坚贞不屈。 然而,《论语》毕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

论语精选一百句(中英文对照-英文摘自1914年哈佛版)

論語精選一百句 論語學而篇第一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THE MASTER said: “In learning and straightway practising is there not pleasure also? When friends gather round from afar do we not rejoice? Whom lack of fame cannot vex is not he a gentleman?” 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The Master said: “Honeyed words and flattering looks seldom speak of love.” 三、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 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The Master said: “A gentleman who is not a greedy eater, nor a lover of ease at home, who is earnest in deed and careful of speech, who seeks the righteous and profits by them, may be called fond of learning.”

四、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The Master said: “Not to be known should not grieve you: grieve that ye know not men.” 五、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Tseng-tzu said: “Thricedaily I ask myself: ‘Have I been unfaithful in dealing for others? Have I been untrue to friends? Do I practise what I preach?’” 六、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Tseng-tzu said: “Respect death and recall forefathers, the good in men will again grow sturdy.” 論語為政篇第二 七、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The Master said: “To sum up the three hundred songs in a word, they are free from evil thought.” 八、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 共之。」THE MASTER said: “In governing, cleave to

论语选读第一课:孔子的自我评价

第一课 孔子的自我评价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第七》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第五》 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2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 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3。” ——《述而第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4,四十而不惑○5,五十而知天命○6,六十 而耳顺○7,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8。” ——《为政第二》 子曰:“文○9,莫○10吾犹人也。躬行○11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述而第七》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述而第七》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第九》 【注释】 ①叶公:叶,音sh 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②女,通“汝”,你。奚:为什么。③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④立:站得住的意思。⑤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迷惑。⑥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⑦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⑧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⑨文:礼仪文献。⑩莫:约摸、大概、差不多。?躬行:身体力行,亲自去做。?抑:只不过是。?太宰:官名,掌握国君宫廷事务。这里的太宰,有人说是吴国的太宰伯,但不能确认。?纵:让,使,不加限量。?鄙事:卑贱的技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