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A.生活中常见的力-弹力

A.生活中常见的力-弹力

A.生活中常见的力-弹力
A.生活中常见的力-弹力

《生活中常见的力——弹力》教学设计

执教:珠峰中学张彩萍

一、教学任务分析

《生活中常见的力——弹力》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物理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第二章第A节内容。弹力是力学中三类基本性质力之一,在高中物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弹力的学习为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打下基础。本设计共1课时,重点是弹力概念的形成和实验探究弹簧弹力和形变量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弹力方向的判断。教学过程遵循力的学习的基本逻辑关系展开:力的来源、定义和特征。

初中阶段学生对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完成了对力的基本概念和重力的学习,这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此外,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对弹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而本节内容正是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弹力的认识,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和弹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特征。

授课学生是内地西藏班的高中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一般,因此在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以及物理规律的得出都是以生活现象和物理实验为基础,这样既能照顾到学生切实感受又能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实验、讨论、归纳、总结等建立概念以及物理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的应用,感悟观察、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在形变实验中可以学习放大物理量的基本方法。

(说明: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课后作业是让学生利用微课堂学习探究弹簧弹力和形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观看微视频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给予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主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形变及其特点;知道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

(2)理解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3)理解弹力的三要素,能判断弹力的方向;

(4)初步学会画物体弹力作用时的简单受力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形变实验,观察不同形变,体会生活中弹力无处不在;

(2)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初步形成“放大法”思想;

(3)通过显示微小形变等探究实验,感受实验是认识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4)通过显示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增强学生对微小形变的感性认识,感受放大物理量的方法,促进对弹力特性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弹力等常见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2)通过“显示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懂得物理学习需要细致观察、认真

分析的科学习惯,增强对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弹性形变及弹力特点;微小形变。

2、难点:弹力方向的判断。

四、教学资源

1、演示实验:

(1)水球、塑料板、橡皮筋、弹簧、铁丝。

(2)玻璃瓶、玻璃管、墨水。

(3)平面镜、激光、重物。

2、学生实验:

(1)弹簧、橡皮泥、海绵、橡皮筋、铁丝。

3、自制PPT幻灯片。

五、设计思路

本设计采用了“观察→体验→探究→内化→外延→运用”的教学流程。考虑到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弹力和形变之间的关系,因此从本设计从观察腾空而起的撑杆跳运动员以及离弦前后的箭运动状态的改变入手,引出弹力,继而引发弹力和形变之间关系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的思考。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弹性形变、弹力的特点以及微小形变。通过“捏”、“掰”“拉”、“压”等不同动作,感受形变的不同种类。通过观察桌面的微小形变的实验、玻璃瓶形变的实验,感悟微小量放大的思想,并进一步认识弹性形变。在此基础上再次通过“压”弹簧,切身体会弹簧的弹力对手的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总结,建立弹力的概念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认识弹力的特点,初步学会判断弹力的作用点及方向。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弹力方向的判断。安排了循序渐进的阶梯内容,由易到难,从简单到综合,先从水球放置在桌面上时观察水球的形变入手,讨论水球施加给桌面的弹力方向,再从砝码放置在塑料板上时,观察塑料板的形变入手,讨论塑料板施加给砝码的弹力的方向。再分组讨论水球放在塑料板上时,塑料板与水球各自受到弹力的方向,从而突破压力和支持力方向的判断,从而完成接触面情况下弹力方向的判断。再从橡皮筋拉水球的实验观察入手,讨论水球与橡皮筋之间相互作用力的方向,从而突破点接触情况下拉力方向的判断。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1课时。

说明:生活中常见的三种力,即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中重力已在初中学过,摩擦力《课标》不作要求,因此本设计只对弹力进行学习。

六、教学流程

1、教学主要环节

环节一:通过分析腾空而起的撑杆跳运动员以及离弦前后的箭,引出弹力,引发对形变和弹力之间关系的思考。

环节二:通过学生体验与演示实验,认识形变种类和弹性形变,理解弹力概

念、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

环节三: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弹力,进一步理解弹力的概念。环节四:通过演示实验组,判断弹力的方向。

环节五:知识应用。

中考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培优测试题附答案

中考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培优测试题附答案 一、初中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选择题 1.以下是四位同学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探究后的结果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A.“纯碱”其实不是碱,属于盐类 B.可用纯碱代替洗涤灵洗涤餐具表面的油污 C.用纯碱可除去面团发酵产生的酸 D.用加水溶解的方法检验纯碱中是否混入了食盐 2.某溶液中存在较多的NH4+、SO42﹣、Cl﹣,则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是()A.OH﹣B.Ba2+C.H+D.Ag+ 3.某溶液中存在较多的OH-、SO42-、Cl-,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A.H+B.K+C.NH4+D.Ag+ 4.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在同一个反应中生成的是() A.Fe(OH)3 NaCl B.FeSO4 H2 C.CuCl2 H2O D.AgNO3 HCl 5.已知A, B, C, D, E分别是铁、硝酸铜溶液、二氧化碳、稀硫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E是气体。有关物质之间转换关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②可能会有红色固体析出 B.A可能是硝酸铜溶液 C.反应③可能会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D.反应①和反应③可能属于同一种反应类型 6.有碳酸钠、硝酸银、氯化钡及稀盐酸四瓶失去标签的溶液,为鉴别它们设计实验如下:用三支试管各取少量其中的三种溶液,再分别加入少量剩下的最后一种溶液。下列推测的现象或结论中,错误的是 A.若三支试管中都出现白色沉淀时,则最后加入的是硝酸银溶液 B.若两支试管中出现气泡,一支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时,则最后加入的是碳酸钠溶液C.若三支试管中的观象分别为出现气泡、白色沉淀、无明显变化时,则最后加入的是稀盐酸 D.若两支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一支试管中无明显变化时,则最后加入的是氯化钡溶液7.根据下表进行实验,有关说法及分析错误的是 向少量KOH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向少量BaCl2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现象①白色沉淀

高中物理—生活中常见的力(一) st

生活中常见的力(一) 新课引入 力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力学学科在世界历史上起过很重要的作用。至少在以下三方面起过作用:它是最早向权势即真理的真理观发起挑战,并且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学科地心说就是罗马教会所要垄断的“真理”。他们对一切反对地心说的人加以迫害。力学学科特别是其中的动力学,就是在反对地心说发展日心说中逐渐成熟起来的。 在力学早期的发展中应当特别提到四本书。它们是:1543年出版的哥白尼的著作《天体运行论》,1632年出版的伽利略的著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观的对话》,1638年出版的伽利略的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和1687年出版的牛顿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四本书就是力学走向成熟的奠基之作。 力学在人类历史上的另一种伟大的作用,就是推动现代科学的发展,成为现代科学的领头羊。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科学史教授威斯特福尔(R.S. Westfall)在他所著的《近代科学的建构》一书的序言中,一开头就说:“有两个论题左右了17世纪的科学革命——一个是从几何意义上来观察自然,和将宇宙理解为按照数学的指令构造的毕达哥拉斯传统,另一个是力学哲学,把大自然理解为一个巨大的机器并且找寻隐藏于现象背后机械论的解释。” 力学学科的成熟与发展,大大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面貌。首先,天文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如果说在牛顿之前,研究天文学的主要工具是几何学,那么在牛顿之后,力学成为研究天文学的主要工具。

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一:重力 生活中常见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磁力、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等。 思考: 1、什么是力? 2、常见的力可以怎么分类? 【概念解析】 一、力的基本认识 1、定义:力是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2、力的性质: (1)物质性:力是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只要有力,就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相互性:力的作用时相互的,一个物体谈不上力的作用,不存在只有施力物体没有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____________ (3)矢量性:力不仅有______,而且有______,力是矢量 3、力的效果:(1)_____________________(2)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5、表示力的方法:图示法和示意图法 6、力的种类:各种力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分类。 (1)根据力的______来分类的,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等; (2)根据力的______来分类的,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等。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练习题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第1课时) 3、粗盐提纯的步骤: 4、过滤需要哪些仪器: 5、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二、合作探究 1、粗盐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如:泥沙等),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除去泥沙等不溶性杂质呢? 2、过滤器的准备需要哪些仪器?滤纸如何使用?过滤操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过滤后的液体仍浑浊的原因?产率偏低的原因? 8、下列粗盐提纯步骤中的注意事项不正确的是() A过滤时用玻璃棒引流B蒸发至固体完全干燥时停止加热 C滤纸边缘应该低于漏斗的边缘D滤液如果浑浊应再过滤一遍 10、小红同学在家做“粗盐提纯”实验,对其做法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将粗盐放入玻璃杯中加水溶解——粒子在不断运动 B、溶解时用筷子搅拌——加快溶解速度 C、用自制净水器过滤粗盐水——可将粗盐水变为纯净物 D、实验时不用一次性塑料杯或纸杯——保护环境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1.同学们在实验室对含有泥沙的粗盐进行提纯,实验的基本流程如下: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 操作②的名称是______;操作③的名称是_______ (2)操作①②③都要用到的一种玻璃仪器是______,在操作③中,使用这种玻璃仪器的目的是______. (3)计算所获得的氯化钠产率,发现产率偏低,由实验不当导致的可能原因是______(只写一种原因). (4)用提纯所得的氯化钠溶液配制100g6%的氯化钠溶液,若实际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6%,可能的原因是______(填字母编号). a、称量氯化钠所用天平砝码沾有杂质; b、用量筒取水时俯视读数; c、用量筒取水时仰视读数; d、配制溶液的烧杯用蒸馏水润洗过 24.(8分)塘沽濒临渤海,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以下是对海水资源的部分利用。 (1)海水经结晶可获得粗盐。

初三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测试题含答案

初三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测试题含答案 一、初中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选择题 1.有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只知道它们分别是氯化钠溶液、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各一种。下列四种试剂中,能将上述三种无色溶液一次鉴别出来的是() A.酚酞试液B.CaCO3粉末C.KNO3溶液D.石蕊试液 2.下列离子能在水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Na+、OH-、NH4+B.K+、Fe3+、NO3- C.Cl-、Na+、CO32-D.Ca2+、CO32-、Na+ 3.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在同一个反应中生成的是() A.Fe(OH)3 NaCl B.FeSO4 H2 C.CuCl2 H2O D.AgNO3 HCl 4.下列离子在pH=1的溶液中能大量存在的是 A.CO32—B.HCO3—C.OH—D.Cl— 5.已知A, B, C, D, E分别是铁、硝酸铜溶液、二氧化碳、稀硫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E是气体。有关物质之间转换关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②可能会有红色固体析出 B.A可能是硝酸铜溶液 C.反应③可能会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D.反应①和反应③可能属于同一种反应类型 6.有碳酸钠、硝酸银、氯化钡及稀盐酸四瓶失去标签的溶液,为鉴别它们设计实验如下:用三支试管各取少量其中的三种溶液,再分别加入少量剩下的最后一种溶液。下列推测的现象或结论中,错误的是 A.若三支试管中都出现白色沉淀时,则最后加入的是硝酸银溶液 B.若两支试管中出现气泡,一支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时,则最后加入的是碳酸钠溶液C.若三支试管中的观象分别为出现气泡、白色沉淀、无明显变化时,则最后加入的是稀盐酸 D.若两支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一支试管中无明显变化时,则最后加入的是氯化钡溶液7.下列离子组能在PH=1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NO3- Fe3+ Na+ OH-B.K+ SO42- Na+ NO3- C.Cl- K+ SO42- Ba2+D.Ca2+ Cl- CO32- Na+ 8.下列不属于盐酸和硫酸共有的化学性质的是() A.能与碳酸钠反应,放出二氧化碳 B.能与镁反应生成H2

《生活中常见的盐》练习题1

盐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盐都能食用,故称食盐 B.盐就是食盐,易溶于水 C.盐都有咸味,都是白色晶体 D.盐是一类物质的总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纯碱不是碱 B.食盐不是盐 C.火碱不是碱 D.盐酸不是酸 3.某盐在人体的新陈代谢中十分重要。它可维持血液中适当的酸碱度,并通过人体复杂的作用产生消化液,帮助消化。该盐是() A.氯化钙 B.氯化钠 C.硝酸钾 D.碳酸钠 4.我国某地曾发生把白色工业用盐误作食盐食用引起的中毒事件,这种工业用盐可能含有() A.KMnO4 B.Na2CO3 C.NaNO2 D.MgSO4 5.食盐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生产:①消石灰②氯气③盐酸④硫酸 ⑤烧碱⑥纯碱以上正确的是() A.②③⑤⑥ B.③④⑤ C.①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6.工业生产中要用到纯度较高的轻质碳酸钙粉末,它是以石灰石为原料,经分解、化合等反应精制而成的。在精制过程中,另外还要用到的物质是() A.H2O、Ca(OH)2 B.CaO、CO2 C.CaCl2、CO2 D.H2O、CO2 7.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改进了一种化工产品的工业生产技术,其产品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这种生产技术用于() A.生产烧碱 B.生产纯碱 C.精制粗盐 D.生产尿素 8.下列是关于“粗盐提纯”实验的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为加快过滤速度,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过滤器内的液体 B.如果经两次过滤滤液仍浑浊,则应检查实验装置并分析原因 C.蒸发滤液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用酒精灯持续加热直到蒸干为止 D.倒入蒸发皿里的溶液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 9.用足量含杂质的食盐(杂质不溶于水),配制成m g a%的食盐溶液,实验操作有:①称量;②过滤;③蒸发结晶;④计算;⑤溶解;⑥洗涤干净。正确顺序是() A.④⑤②③⑥①⑤ B.③④②③①⑥⑤

第二章 A 生活中常见的力

第二章 A 生活中常见的力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关于常见力的分类和重力、弹力、摩擦力各自的特点,是在初中已学力的基本概念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后续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以初中已学关于力的基本认识、第一章关于矢量及其表示等知识为基础。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已有的关于力的知识,相互启发,达到巩固旧知识,启发新知识的目的。 通过力传感器感受力的大小在图像上的反映、“钢丝上放瓶子”等实验增强对重心的认识;通过微小形变实验确认弹性形变。 通过吊装船艏、撑杆跳、画弹力作用点及方向、分自行车中的摩擦力,在实际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讨论、DIS实验建立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的应用,感悟观察、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在形变实验中可以学习放大物理量的基本方法,通过重心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特点;知道重心的概念及物体重心的位置。 (2)知道形变及其特点;知道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及特点。 (3)* 知道摩擦力及摩擦力的种类。 (4)初步学会画物体受重力、弹力作用时的简单受力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如何让瓶子稳定在钢丝上”、显示微小形变等探究实验,感受实验是认识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2)通过显示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增强学生对微小形变的感性认识,感受放大物理量的方法,促进对弹力特性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如何让瓶子稳定在钢丝上”的探究活动,提高趣味性,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2)通过“显示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懂得物理学习需要细致观察、认真分析的科学习惯,增强对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力的矢量性,弹性形变及弹力的特点。

第二章力和力的平衡

第二章力和力的平衡 本章学习提要 1.有关力的知识,包括力的概念、几种常见的力。 2.力的等效替代方法(力的合成与分解)。 3.共点力的平衡问题。 这一章内容是整个力学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气体、电场和电磁现象的重要基础,本章的重点是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共点力的平衡,本章的难点是力的分解和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实际应用,学习中不仅要学习和掌握有关力的知识,也要注重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感悟力的平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A 生活中常见的力 一、学习要求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学中常见的几种力。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心的意义和重力的方向。通过对形变的观察认识弹力,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方向,知道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系。知道静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能联系生活和生产的实例,应用弹力等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要点辨析 1.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①使物体发生形变。②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我们可以从被作用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的变化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施加这种作用。可见力是不能脱离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 力是矢量,在描述一个力时必须指出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2.形变和弹力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形状的变化叫做形变。外力撤消的过程中,能自动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因要恢复原状,而对使它产生形变的物体施加的力称为弹力。产生弹力的条件是:①物体要直接接触。②物体接触面发生弹性形变。接触而不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间不存在弹力。 弹力是一种常见的力,拉力、压力、推力、支持力和绳的张力在本质上都是弹力。 弹力的作用点位于两物体的接触面或接触点的受力物体一侧。 弹力的方向总是跟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且与接触面垂直,例如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球(图2-1),由于两物相互挤压,都发生了弹性形变:桌面向下凹陷;球被向上压缩。桌面在恢复原状向上弹起时对球施加了弹力(支持力),方向竖直向上垂直于接触面。可见这时弹力(支持力)的方向与桌面的形变方向相反,与桌面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球在恢复原状向下弹起时对桌面施加了竖直向下、垂直接触面的弹力(压力)。可见压力方向与球的形变方向相反,与它恢复原状方向相同。

中考化学专项训练:生活中常见的盐单元复习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中考化学专项训练:生活中常见的盐单元复习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一、初中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选择题 1.下列物质对应的俗称正确的是 A .氧化钙——生石灰 B .碳酸钠——苛性钠 C .氢氧化钠——纯碱 D .银——水银 2.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②③溶液变红,①④无变化,则M 可能为酚酞溶液 B .若只有③反应有明显现象,则M 可能为稀盐酸 C .若①③④都有沉淀生成,则M 可能为氢氧化钡溶液 D .若①②③④都没有现象,则M 可能为氢氧化钠溶液 3.下列书写的对应化学方程式和对反应类型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 A .铝粉燃烧:2 2Al+O AlO 点燃 化合反应 B .电解熔融MgCl 2:2 2MgCl Mg+Cl 通电 分解反应 C .CO 还原氧化铁:23 23CO+Fe O 2Fe+3CO 高温 置换反应 D .制备Ba (OH )2:2NaOH+BaCl 2=Ba (OH )2+2NaCl 复分解反应 4.订书钉是生活中常用的文具,主要成分是铁,其表面镀有镁、锌、铜中的一种,为探 究是哪种金属,进行以下实验:① 取一块订书钉(40 根钉),如图甲所示,浸入酒精中, 一段时间后从表面取下一层胶水薄膜;② 用棉花擦去酒精,待干燥后称量质量为 13.4g ;③ 将其放入图乙所示装置,并在干燥管口用氢气传感器测量氢气的质量,同时记录质量 变化(如图丙所示);④ 5.8min 时停止反应取出装置剩余订书钉,洗涤,干燥,称量, 剩余订书钉质量为 7.8g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丙中 P 点纵坐标 X 值为 0.36 B.通过所给数据分析,表面所镀金属是锌 C.1.7min 后溶液颜色为无色 D.0~0.2min 不产生氢气是因为表面所镀金属不能与酸反应 5.某溶液中存在较多的OH-、SO42-、Cl-,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A.H+B.K+C.NH4+D.Ag+ 6.下列物质能在pH=1的溶液中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NH4Cl、KNO3、Na2SO4B.K2SO4、NaNO3、KMnO4 C.Na2SO4、NaCl、NaHCO3D.BaCl2、NaNO3、K2SO4 7.有碳酸钠、硝酸银、氯化钡及稀盐酸四瓶失去标签的溶液,为鉴别它们设计实验如下:用三支试管各取少量其中的三种溶液,再分别加入少量剩下的最后一种溶液。下列推测的现象或结论中,错误的是 A.若三支试管中都出现白色沉淀时,则最后加入的是硝酸银溶液 B.若两支试管中出现气泡,一支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时,则最后加入的是碳酸钠溶液C.若三支试管中的观象分别为出现气泡、白色沉淀、无明显变化时,则最后加入的是稀盐酸 D.若两支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一支试管中无明显变化时,则最后加入的是氯化钡溶液8.向一定量的氯化铜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加入铁粉的质量和所得固体质量关系如图1所示。过滤P点时的混合物,向滤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银溶液,加入的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点时,所得沉淀质量为14.35g

生活中常见的盐习题精选合集

生活中常见的盐习题精选(一)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物质,属于同一种物质的是() A.冰、干冰B.烧碱、纯碱C.蓝矾、胆矾D.生石灰、熟石灰 2.下列各组溶液,混合后有蓝色沉淀生成的是() A.FeCl3和NaOH溶液B.CuSO4和KOH溶液 C.Na2CO3和Ca(OH)2溶液D.NaCl和AgNO3溶液 3.下列物质混合后,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一组是() A.K2SO4溶液和Ba(OH)2溶液混合B.KCl溶液和Cu(NO3)2溶液混合 C.CuSO4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D.CaCO3和HCl溶液 4.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易溶于水的一组是() A.NaOH、Mg(OH)2、Fe(OH)3B.K2CO3、Na2CO3、CaCO3 C.CuSO4、Fe2(SO4)3、BaSO4D.AgNO3、(NH4)2SO4、K2CO3 5.下列物质中,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的一组是() A.CuO、Fe2O3 B.AgCl、BaSO4 C.Cu(OH)2、Fe(OH)3 D.CaCO3、BaCO3 6.根据下列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的置换反应,判断x、y、z三种金属单质的活动性顺序为() z + ySO4 → zSO4 + y;x + ySO4→ xSO4 + y;x + z(NO3)2→ x(NO3)2 + z A.x>y>z B.z>x>y C.z>y>x D.x>z>y 7.下列物质中,不跟NaOH溶液反应的是() A.CO2 B.Ba(NO3)2溶液C.FeCl3 溶液D.MgSO4 溶液 8.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溶液质量减轻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B.锌粒放入稀硫酸中 C.氯化钠溶液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D.铁屑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9.用一种试剂便可将AgNO3、BaCl2、Na2CO3溶液区分开,该试剂是() A.CaCl2溶液B.盐酸C.硝酸D.KNO3溶液 10.下列各组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里只留有Na+和Cl-的一组是() A.BaCl2和Na2CO3溶液B.AgNO3和NaCl溶液 C.CuCl2和Na2SO4溶液D.Na2CO3和稀硫酸 二、填空题 1.用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误食氯化钡而引起中毒,若及时服用硫酸钠溶液可以解毒,原因是,若及时服用碳酸钠溶液是否可以解毒(填“能”或“不能”),原因是、。 (2)食盐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现有石灰石、生石灰、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水、铁屑,从中选取适当的物质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有沉淀生成的复分解反应:, (2)有气体生成的复分解反应:, (3)有气体生成的置换反应:, (4)有固体生成的置换反应:, (5)中和反应:,

A.生活中常见的力-弹力

《生活中常见的力——弹力》教学设计 执教:珠峰中学张彩萍 一、教学任务分析 《生活中常见的力——弹力》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物理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第二章第A节内容。弹力是力学中三类基本性质力之一,在高中物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弹力的学习为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打下基础。本设计共1课时,重点是弹力概念的形成和实验探究弹簧弹力和形变量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弹力方向的判断。教学过程遵循力的学习的基本逻辑关系展开:力的来源、定义和特征。 初中阶段学生对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完成了对力的基本概念和重力的学习,这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此外,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对弹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而本节内容正是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弹力的认识,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和弹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特征。 授课学生是内地西藏班的高中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一般,因此在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以及物理规律的得出都是以生活现象和物理实验为基础,这样既能照顾到学生切实感受又能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实验、讨论、归纳、总结等建立概念以及物理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的应用,感悟观察、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在形变实验中可以学习放大物理量的基本方法。 (说明: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课后作业是让学生利用微课堂学习探究弹簧弹力和形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观看微视频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给予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主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形变及其特点;知道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 (2)理解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3)理解弹力的三要素,能判断弹力的方向; (4)初步学会画物体弹力作用时的简单受力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形变实验,观察不同形变,体会生活中弹力无处不在; (2)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初步形成“放大法”思想; (3)通过显示微小形变等探究实验,感受实验是认识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4)通过显示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增强学生对微小形变的感性认识,感受放大物理量的方法,促进对弹力特性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弹力等常见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2)通过“显示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懂得物理学习需要细致观察、认真

中考化学专项训练:生活中常见的盐测试题含答案

中考化学专项训练:生活中常见的盐测试题含答案 一、初中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选择题 1.下列各组离子能在pH=2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Na+、Zn2+、Cl?、CO32-B.H+、Cu2+、NO3-、HCO3- C.K+、Ba2+、OH?、Cl?D.K+、Mg2+、SO42-、Cl? 2.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②③溶液变红,①④无变化,则M可能为酚酞溶液 B.若只有③反应有明显现象,则M可能为稀盐酸 C.若①③④都有沉淀生成,则M可能为氢氧化钡溶液 D.若①②③④都没有现象,则M可能为氢氧化钠溶液 3.订书钉是生活中常用的文具,主要成分是铁,其表面镀有镁、锌、铜中的一种,为探究是哪种金属,进行以下实验:①取一块订书钉(40 根钉),如图甲所示,浸入酒精中,一段时间后从表面取下一层胶水薄膜;②用棉花擦去酒精,待干燥后称量质量为 13.4g; ③将其放入图乙所示装置,并在干燥管口用氢气传感器测量氢气的质量,同时记录质量变化(如图丙所示);④ 5.8min 时停止反应取出装置剩余订书钉,洗涤,干燥,称量,剩余订书钉质量为 7.8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丙中 P 点纵坐标 X 值为 0.36 B.通过所给数据分析,表面所镀金属是锌 C.1.7min 后溶液颜色为无色 D.0~0.2min 不产生氢气是因为表面所镀金属不能与酸反应 4.某溶液中存在较多的OH-、SO42-、Cl-,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A.H+B.K+C.NH4+D.Ag+

5.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 A NaCl泥沙加入水溶解,过滤,蒸发 B N2O2通过红热的铜丝 C KNO3溶液Ba(NO3)2滴加适量K2SO4溶液、过滤 D NaOH溶液Na2CO3滴入足量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 A.A B.B C.C D.D 6.下列物质能在pH=1的溶液中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NH4Cl、KNO3、Na2SO4B.K2SO4、NaNO3、KMnO4 C.Na2SO4、NaCl、NaHCO3D.BaCl2、NaNO3、K2SO4 7.某植物培养液中含有NH4Cl和CuSO4,下列物质在该培养液中能大量存在的是()A.NaOH B.BaCl2C.KNO3D.AgNO3 8.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必须借助其他试剂才能将它们鉴别出来的是() A.紫色石蕊、HCl、MgSO4、NaOH B.H2SO4、FeCl3、NaOH、NaCl C.NaCl、Ba(OH)2、Na2CO3、Na2SO4 D.K2SO4、Na2CO3、BaCl2、HCl 9.向一定量的氯化铜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加入铁粉的质量和所得固体质量关系如图1所示。过滤P点时的混合物,向滤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银溶液,加入的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点时,所得沉淀质量为14.35g B.M点时,上层溶液中溶质有两种 C.O点和P点所得溶液中溶质种类相同 D.R到M点过程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大 10.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或主要成分与化学式对应不正确的是() A.氯化钠食盐NaCl B.碳酸氢钠纯碱NaHCO3 C.氧化钙生石灰CaO D.氢氧化钠火碱NaOH 11.氯化钠溶液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钠,为了除去碳酸钠,可加入适量的()

初三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单元测试题含答案解析(1)

初三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单元测试题含答案解析(1) 一、初中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物质都能发生反应,它是 A.铁B.稀盐酸C.碳酸钙D.氢氧化钠 2.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②③溶液变红,①④无变化,则M可能为酚酞溶液 B.若只有③反应有明显现象,则M可能为稀盐酸 C.若①③④都有沉淀生成,则M可能为氢氧化钡溶液 D.若①②③④都没有现象,则M可能为氢氧化钠溶液 3.订书钉是生活中常用的文具,主要成分是铁,其表面镀有镁、锌、铜中的一种,为探究是哪种金属,进行以下实验:①取一块订书钉(40 根钉),如图甲所示,浸入酒精中,一段时间后从表面取下一层胶水薄膜;②用棉花擦去酒精,待干燥后称量质量为 13.4g; ③将其放入图乙所示装置,并在干燥管口用氢气传感器测量氢气的质量,同时记录质量变化(如图丙所示);④ 5.8min 时停止反应取出装置剩余订书钉,洗涤,干燥,称量,剩余订书钉质量为 7.8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丙中 P 点纵坐标 X 值为 0.36 B.通过所给数据分析,表面所镀金属是锌 C.1.7min 后溶液颜色为无色 D.0~0.2min 不产生氢气是因为表面所镀金属不能与酸反应 4.下列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A.氖气B.氧化汞C.水银D.硫酸铜 5.下列各组物质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HCl 、NaHCO 3 B .KCl 、NaNO 3 C .NaCl 、AgNO 3 D .H 2SO 4、NaOH 6.下列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K +、OH -、Cu 2+ B .K +、NO 3-、OH - C .H + 、Ba 2+、SO 42- D .CO 32-、Cl -、H + 7.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或主要成分与化学式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氯化钠 食盐 NaCl B .碳酸氢钠 纯碱 NaHCO 3 C .氧化钙 生石灰 CaO D .氢氧化钠 火碱 NaOH 8.根据下表进行实验,有关说法及分析错误的是 向少量KOH 溶液中滴加CuSO 4溶液 向少量BaCl 2溶液中滴加CuSO 4溶液 现象 ① 白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 2KOH + CuSO 4 =Cu(OH)2↓+ K 2SO 4 ② A .①有蓝色沉淀 B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 4 +BaCl 2 =BaSO 4↓+CuCl 2 C .两个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D .只要有沉淀生成的反应就属于复分解反应 9.一定温度下,向碳酸钠饱和溶液里不断加水(V),溶液里碳酸钠的质量(W)、碳酸钠的质量分数(a%)、碳酸钠溶液的pH 、以及碳酸钠的溶解度(S),随加水的质量变化图示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10.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 .2Cu +、H +、24SO - 、Cl - B .2Ba +、Na +、Cl -、3NO - C .K +、2Ca +、OH -、23CO - D .Na +、H +、3HCO - 、3NO -

初三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培优测试题含答案

初三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培优测试题含答案 一、初中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选择题 1.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下图所示(其中“○”“”“●”“”表示不同离子),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溶剂质量不变 B.反应后溶液呈中性 C.可用适量硝酸银溶液和足量稀硝酸进行检验 D.此反应的实质是和○结合生成水分子 2.某溶液中存在较多的NH4+、SO42﹣、Cl﹣,则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是()A.OH﹣B.Ba2+C.H+D.Ag+ 3.实验室有盐酸和BaCl2的混合溶液,小李同学向其中逐滴加入过量某物质X,溶液的pH 变化关系如图。你认为X是( ) A.纯碱溶液B.水C.稀盐酸D.石灰水 4.下列各组物质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HCl、NaHCO3B.KCl、NaNO3C.NaCl、AgNO3D.H2SO4、NaOH 5.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A13+、Na+、Cl-、NO3-B.Cu2+、H+、SO42-、Cl- C.K+、Ca2+,OH-、CO32-D.Na+、H+、CO32-、OH- 6.有碳酸钠、硝酸银、氯化钡及稀盐酸四瓶失去标签的溶液,为鉴别它们设计实验如下:用三支试管各取少量其中的三种溶液,再分别加入少量剩下的最后一种溶液。下列推测的现象或结论中,错误的是 A.若三支试管中都出现白色沉淀时,则最后加入的是硝酸银溶液

B .若两支试管中出现气泡,一支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时,则最后加入的是碳酸钠溶液 C .若三支试管中的观象分别为出现气泡、白色沉淀、无明显变化时,则最后加入的是稀盐酸 D .若两支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一支试管中无明显变化时,则最后加入的是氯化钡溶液 7.为确定Cu 2(OH)2CO 3、CuO 、Cu 混合粉末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下面两个步骤的实验,每个步骤中均准确称量反应前后装置内固体的质量,已知:Cu 2(OH)2CO 3受热分解为CuO 、CO 2和H 2O ,实验中操作无误,所有反应均充分进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根据步骤一反应前后的固体质量,可求得样品中Cu 2(OH)2CO 3的质量分数 B .若步骤二反应后的固体中含有少量水,则测得样品中Cu 的质量分数会偏小 C .若步骤二中将H 2换为O 2,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D .若步骤二改为将步骤一所得固体放入足量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进行过滤、洗涤、干燥,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8.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或主要成分与化学式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氯化钠 食盐 NaCl B .碳酸氢钠 纯碱 NaHCO 3 C .氧化钙 生石灰 CaO D .氢氧化钠 火碱 NaOH 9.根据下表进行实验,有关说法及分析错误的是 向少量KOH 溶液中滴加CuSO 4溶液 向少量BaCl 2溶液中滴加CuSO 4溶液 现象 ① 白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 2KOH + CuSO 4 =Cu(OH)2↓+ K 2SO 4 ② A .①有蓝色沉淀 B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 4 +BaCl 2 =BaSO 4↓+CuCl 2 C .两个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D .只要有沉淀生成的反应就属于复分解反应 10.下列化肥与熟石灰研磨时,会闻到刺鼻氨味的是( ) A .硫酸铵 B .碳酸钾 C .磷矿粉 D .氯化钾 11.氯化钠溶液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钠,为了除去碳酸钠,可加入适量的( ) A .氢氧化钠溶液 B .稀硫酸 C .氢氧化钙溶液 D .稀盐酸 12.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 .2Cu +、H +、24SO - 、Cl - B .2Ba +、Na +、Cl -、3NO -

生活中常见的盐单元复习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生活中常见的盐单元复习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一、初中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选择题 1.向CuCl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液和滤渣.取滤渣少许,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有无色气体产生.根据上述实验作出的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金属活动性:Fe>Cu B.滤渣含有铁和铜 C.滤液中不含Cu2+ D.滤液质量比原溶液质量大 2.下列物质的提纯所用试剂和主要实验操作均正确的是()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试剂主要实验操作 A Na2CO3(NaCl)水溶解、过滤 B CO2(HCl)氢氧化钠溶液洗气 C KCl (NaOH)盐酸溶解、蒸发结晶 D CO(CO2)氢氧化钠溶液洗气 A.A B.B C.C D.D 3.实验室有盐酸和BaCl2的混合溶液,小李同学向其中逐滴加入过量某物质X,溶液的pH 变化关系如图。你认为X是( ) A.纯碱溶液B.水C.稀盐酸D.石灰水 4.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②③溶液变红,①④无变化,则M可能为酚酞溶液 B.若只有③反应有明显现象,则M可能为稀盐酸

C.若①③④都有沉淀生成,则M可能为氢氧化钡溶液 D.若①②③④都没有现象,则M可能为氢氧化钠溶液 5.订书钉是生活中常用的文具,主要成分是铁,其表面镀有镁、锌、铜中的一种,为探究是哪种金属,进行以下实验:①取一块订书钉(40 根钉),如图甲所示,浸入酒精中,一段时间后从表面取下一层胶水薄膜;②用棉花擦去酒精,待干燥后称量质量为 13.4g; ③将其放入图乙所示装置,并在干燥管口用氢气传感器测量氢气的质量,同时记录质量变化(如图丙所示);④ 5.8min 时停止反应取出装置剩余订书钉,洗涤,干燥,称量,剩余订书钉质量为 7.8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丙中 P 点纵坐标 X 值为 0.36 B.通过所给数据分析,表面所镀金属是锌 C.1.7min 后溶液颜色为无色 D.0~0.2min 不产生氢气是因为表面所镀金属不能与酸反应 6.下列离子能在水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Na+、OH-、NH4+B.K+、Fe3+、NO3- C.Cl-、Na+、CO32-D.Ca2+、CO32-、Na+ 7.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A13+、Na+、Cl-、NO3-B.Cu2+、H+、SO42-、Cl- C.K+、Ca2+,OH-、CO32-D.Na+、H+、CO32-、OH- 8.下列化肥分别与熟石灰混合研磨后,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的是() A.碳酸氢铵B.氯化钾C.过磷酸钙D.尿素 9.下列离子组能在PH=1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NO3- Fe3+ Na+ OH-B.K+ SO42- Na+ NO3- C.Cl- K+ SO42- Ba2+D.Ca2+ Cl- CO32- Na+ 10.一定温度下,向碳酸钠饱和溶液里不断加水(V),溶液里碳酸钠的质量(W)、碳酸钠的质量分数(a%)、碳酸钠溶液的pH、以及碳酸钠的溶解度(S),随加水的质量变化图示中正确的是()

A.生活中常见的力

A.生活中常见的力(A卷) 一、填空题 1.如图所示,小车放在水平地面上,用与水平面成30°角斜向 上、大小为25N的力F向右拉小车,用力的图示法画出该拉力, 小车共受到个力的作用。 2.如图所示,物体A重为100N,静止于水平桌面上,画出物 体所受支持力的图示,支持力的施力物体是。 3.如图所示,用竖直细线悬挂重为2N的小球,小球下端恰好与倾角为 30°的光滑斜面接触,小球受到个力的作用,分别 是。试画出小球受力的图示。 4.乒乓板打击乒乓球时,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了对乒乓球的弹力,同时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了对乒乓板的弹力。 5.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则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支持力的施力物体是,桌面受到压力的施力物体是。 6.如图所示,物体A用两根细线悬挂起来,一根恰水平,一根恰竖直, 则物体A受到的作用力有个,它们分别是。 7.如图所示,物体A用一根细线悬挂于天花板上,并搁在光滑斜 面上,试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物体所受各力的施力物体分别 是。 二、选择题 8.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两个力大小相同,则产生的效果也相同 (C)受力物体是指受到力的物体,它可以不施力给其他物体 (D)力是物体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9.下述各力中按力的性质命名的有()。 (A)重力(B)支持力(C)拉力(D)摩擦力 10.关于弹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拉力、压力和支持力就其性质而言都是弹力 (B)支持面对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和支持面垂直 (C)物体间只要相互接触就一定有弹力作用 (D)弹力产生在直接接触而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

初三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单元单元测试题(B卷)及解析

初三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单元单元测试题(B卷)及解析 一、初中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选择题 1.下列几种离子在HCl、KOH、BaCl2三种溶液中都能存在的是 A.NH4+B.Na+C.SO42-D.OH- 2.要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物质为杂质),所选试剂正确的是( ) A.KCl溶液(K2SO4):Ba(NO3)2溶液 B.CaCl2溶液(稀盐酸):AgNO3溶液 C.CO2(CO):NaOH溶液 D.Cu粉(Fe屑):CuSO4溶液 3.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在同一个反应中生成的是() A.Fe(OH)3 NaCl B.FeSO4 H2 C.CuCl2 H2O D.AgNO3 HCl 4.已知A, B, C, D, E分别是铁、硝酸铜溶液、二氧化碳、稀硫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E是气体。有关物质之间转换关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②可能会有红色固体析出 B.A可能是硝酸铜溶液 C.反应③可能会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D.反应①和反应③可能属于同一种反应类型 5.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A13+、Na+、Cl-、NO3-B.Cu2+、H+、SO42-、Cl- C.K+、Ca2+,OH-、CO32-D.Na+、H+、CO32-、OH- 6.一定温度下,向碳酸钠饱和溶液里不断加水(V),溶液里碳酸钠的质量(W)、碳酸钠的质量分数(a%)、碳酸钠溶液的pH、以及碳酸钠的溶解度(S),随加水的质量变化图示中正确的是() A. B.

C. D. 7.关于中和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一定没有沉淀生成 B.一定有氧化物生成 C.一定是放热反应 D.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8.氯化钠溶液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钠,为了除去碳酸钠,可加入适量的() A.氢氧化钠溶液B.稀硫酸C.氢氧化钙溶液D.稀盐酸 9.下列各组物质是按混合物、单质、氧化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水、氮气、氢氧化钠B.冰水混合物、镁条、干冰 C.空气、氧气、水D.石油、铜、碳酸钙 10.珍珠加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珍珠中含有A.氯离子B.硫酸根离子C.碳酸根离子D.氢氧根离子11.盐酸先生闯迷宫(见图),请你帮他选择行进路线(不发生化学反应)。() A.A B.B C.C D.D 12.可以将AgNO3、Na2CO3、MgCl2三种物质的溶液一次性区别开来的试剂是()A.HNO3B.HCl C.NaCl D.KNO3 13.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如图所示的X、Y、Z三种物质间转化,表格中X、Y、Z对应的物质不能 ..实现这种转化的是 X Y Z

教案-第二章 A 生活中常见的力

第二章A 生活中常见的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特点;知道重心的概念及物体重心的位置。 (2)知道形变及其特点;知道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及特点。 (3)* 知道摩擦力及摩擦力的种类。 (4)初步学会画物体受重力、弹力作用时的简单受力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如何让瓶子稳定在钢丝上”、显示微小形变等探究实验,感受实验是认识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2)通过显示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增强学生对微小形变的感性认识,感受放大物理量的方法,促进对弹力特性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如何让瓶子稳定在钢丝上”的探究活动,提高趣味性,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2)通过“显示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懂得物理学习需要细致观察、认真分析的科学习惯,增强对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力的矢量性,弹性形变及弹力的特点。 难点:如何确定弹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生活中常见的力、形变、弹力等三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探究小实验、DIS实验、PPT演示和实例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用力传感器探测力的大小的DIS实验、“钢丝上放瓶子”等小实验增强对重心的认识;通过显示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认识弹性形变,进而认识弹力及其特点;通过实例情景的讨论,初步学会物体仅受重力、弹力作用时的简单受力受力分析。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力的矢量性,弹性形变及弹力的特点。方法是:通过对实例分析、讨论认识力的矢量性;通过显示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认识弹性形变,在此基础上建立弹力的概念,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认识弹力的特点,初步学会判断弹力的作用点及方向。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弹力的作用点和方向。方法是:通过小实验和对实例分析、讨论,明确弹力是接触力,两物体的接触点就是弹力的作用点,而弹力的方向就是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通过“自主活动”当堂训练,当堂巩固。 本设计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习兴趣,然后通过DIS实验和实例分析、讨论过程,使学生充分感受科学方法的应用,感悟物理学研究的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说明:生活中常见的三种力,即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中重力已在初中学过,摩擦力《课标》不作要求,因此本设计安排的重点是力的矢量性,弹性形变及弹力的特点。对重力、重心等概念,主要是复习,并强调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位置;而对摩擦力仅作常识性的介绍。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