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可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一、新时期我国社会阶层发生了新变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社会主要有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这一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就是指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的阶层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些阶层分化了,有些阶层新生了,有些阶层的社会地位提高了,有些阶层的社会地位下降了。整个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分化和流动的机制变化了,社会流动普遍加快。各个阶层之间的经济、政治关系发生了并且还在继续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正在向与现代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方向转变。

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对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变化做了总结分析,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把当今中国的社会群体划分为十个社会阶层,并对每个阶层的地位、特征和数量作了界定;对现有的社会阶层结构做了初步分析,指出了目前我国社会的阶层结构正在向现代

社会结构变化,但还只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该报告提出的“十大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下面具体介绍一下该报告对十个社会阶层的界定: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具体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直辖市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处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各省、市、地区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乡科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

目前,中国的社会政治体制决定了这一阶层在趋于等级分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居于最高或较高的地位等级,是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导性阶层,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及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这一阶层的社会态度、利益及行动取向和品质特性,对于正在发生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将要形成的社会阶层结构的主要特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在改革的最初十年,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改革的推动者,但却处于政治与社会经济地位不一致的状态,他们的经济利益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在改革的第二个十年,他们仍是改革最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并且是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的较大获益者之一。由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执政党和政府意志的代表和体现,所以,各社会阶层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之间的关系——与他们的合作或冲突,经常转而表现为对执政党和政府的支持或不满。

目前,这一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1%;在城市中的比例为l%~5%;在城乡合一的县行政区域中比例大约为0.5 %。

2.经理人员阶层

指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这一阶层的社会来源主要是三部分人。第一部分是原来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干部。第二部分来自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或高新科技产业领域中的民营企业,这

些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开始出现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趋势,一些企业主聘用职业经理人来为他们经营管理企业;另一些业主则通过企业股份化而使自己从业主型的创业者转变为职业经理人。第三部分人是"三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经理人员阶层是市场化改革的最积极推进者和制度创新者,他们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现代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这一阶层的成员支配着大量的经济资源,他们都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他们的政治社会地位也较高,被称为"老总"。许多大中型企业处于国有或产权不清的状态,实际上是经理人员在支配这些企业的生产资料和经济资源。同时,这一阶层的主导成分与国家权力和海外资本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种状况决定了经理人员阶层在当前的社会阶层结构中也是主导阶层之一,他们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领域中的影响力——特别是对政府经济决策的影响力,甚至要大于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还在继续扩大。这个阶层还在发展之中,在目前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约为1.5%,但在地区之间的分布极不平衡。这一阶层的成员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城市。据调查,在深圳市这类经济中心城市,经理人员阶层所占比例高达9%,远远超过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所占比例;但在经济不发达的贵州省镇宁县,经理人员就非常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经理人员阶层所占比例以及这一阶层的经济回报率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

3.私营企业主阶层

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的人,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即包括所有雇工在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的业主。私营企业主阶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他们不仅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之一,而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实践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织者,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

在二十几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成员最初主要来自于乡村和城镇社会的较低阶层,但在1992年以后,具有文化专业知识的原国有和集体企业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机关干部开始大量加入这一阶层,使这一阶层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有了极大提高。但是,由于传统意识形态的阻碍,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地位一直无法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他们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受到很大局限。私营企业主阶层内部拥有资本规模大小不同,他们自身的政治文化素质也有很大差异,因而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望是很不相同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社会上对他们的评价有很大的争议。

在人数上,中小企业主构成了这一阶层的主体。就全国而言,私营企业主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0.6%,但地区差异比较大。在私营经济较发达地区,这一比例可达3%左右;而在私营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该比例在0.3%以下。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全民企事业单位、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他们大多经过中高等专业知识及专门职业技术培训,并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的专业分工要求的专业知识及专门技术。

专业技术人员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中等阶层的主干群体,他们既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之一,也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者之一。而且,他们还是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及意识形态的创新者和传播者,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激励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当代中国社会,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市场经济理念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中,中国的专业技术人员群体显现出从传统知识分子到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性的转型,即从以传统的人文知识分子为主导构成转变为以现代的专业技能性知识分子为主导构成。这种转变十分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保持较

优势的地位,并与掌握着组织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保持良好的关系。

专业技术人员在中国的阶层结构以及社会中间层中所占比例还比较低,他们主要集中于城镇。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随着教育、科技和各种社会事业的发展,这一阶层将日益壮大。目前,专业技术人员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5.1%,但城乡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差异也很大。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中,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所占比例为10~20%,而在城乡合一的县(市),其比例仅为1.5~3%。

5.办事人员阶层

指协助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专职办公人员,主要由党政机关中的中低层公务员、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中的基层管理人员和非专业性办事人员等组成。这一阶层是社会阶层流动链中的重要一环,其成员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后备军,同时,工人和农民也可以通过这一阶层实现上升流动。这一阶层也是现代社会的社会中间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目前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大约为4.8%。在城市中,其比例约为10%~15%;而在城乡合一的县(市)中,其比例在2%~6%之间。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将会有大量的体力劳动者上升流动进人这一阶层,在未来十几年中,这一阶层的人员比例将会有明显提高。

6.个体工商户阶层

指拥有较少量私人资本(包括不动产)并投人生产、流通、服务业等经营活动或金融债券市场而且以此为生的人。如小业主或个体工商户(有足够资本雇佣少数他人劳动但自己也直接参与劳动和生产经营的人)、自我雇佣者或个体劳动者(有足够资本可以自己开业经营但不雇佣其他劳动者)以及小股民、小股东、出租少量房屋者等。

在1949年以前。中国曾经大量存在个体工商户和个体劳动者。但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工商业改造和手工业改造,特别是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后,这个阶层在城乡基本消失了,到1978年,全国总

共只有15万个个体工商户。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个体工商户首先在各地农村大量涌现,继而又在城镇大规模地发展起来。所以,完全可以说,个体工商户阶层也是经济改革的产物,这一阶层的规模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而不断扩大。

在80年代,这一阶层的主要来源是农民和城镇的失业待业人员(尤其是返城的"知识青年")。进人90年代以后,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国有企业工人和城市居民涌人这一阶层。目前,这个阶层是吸纳下岗工人、失业待业人员和进城农民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支很活跃的力量。调查表明,东部沿海诸省市经济繁荣,个体工商户发展得多,发展得好;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经济之所以发展得慢,个体工商户较少也是一个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服务行业)的发展,这一阶层还有扩充并吸纳劳动力的很大潜力;而且,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将由于有某种特长或因为经营得当而逐渐积累资本,扩大经营规模和范围,从而将上升到私营企业主阶层。

个体工商户阶层是80年代的改革的主要获益阶层之一。但是,9 0年代以来,由于一些城市搞所谓的形象工程,大拆大建,把许多较为简易的商业设施拆掉了,把马路市场取缔了,致使不少个体工商户因失去经营场地和经营条件而歇业。另外,由于政府管理部门对这一阶层的管理变得日益严厉,向他们征收的税费也有所增加,他们所能分享的利益相对减少,收人增长速度明显低于80年代,其经济地位与80年代相比也有所下降,所以他们的不满情绪较多。目前,个体工商户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为4.2%,这一比例是根据国家工商部门的登记数计算出来的,但该阶层的实际人数比登记人数多得多。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指在商业和服务行业中从事非专业性的、非体力的和体力的工作人员。由于中国目前的商业服务业还不发达,而且产业层次较低,这

一阶层的绝大多数成员的社会经济状况与产业工人阶层较为类似。但在一些大城市中,在与国际较为接轨的商业服务业部门中,商业服务业人员的社会经济状况较接近办事人员阶层。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推进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一阶层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

目前,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12%。但城乡之间的差异极大,因为这一阶层与城市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深圳市和合肥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的比例分别为17%和13%,但在城乡合一的汉川市(县级市)和镇宁县,此阶层所占比例仅为3.2%和1.6%。在小城市和乡村中,商业服务业还很不发达,而且产业层次较低,从业人员还很少,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够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城市化严重滞后,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因为中国目前的服务业发育程度较低,尚停留在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领域。可以预计,随着旅游业、体育事业、科技教育事业、文化娱乐业以及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这个阶层会迅速发展起来。

8.产业工人阶层

指在第二产业中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的生产工人、建筑业工人及相关人员。产业工人阶层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随着中国工业化、社会化的继续发展,这个阶层将会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政治、科技、文化素质,其劳动技能也将不断提高,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

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的产业工人阶层内部一直存在着企业所有制和户籍身份制所导致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收人、福利、社会地位、劳动保障等多个方面。近几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深化,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工人之间的差异相对缩小,但户口因素的影响仍然很强。"农民工"应该是产业工人阶层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实际上却成了这个阶层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其原因就在于:他们

做的是与城市工人相同的工作,但因为他们的身份是农民,所以在工资、劳保和福利等方面的待遇明显不如城市工人。

除了户籍因素导致的差异之外,单位部门因素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产业工人阶层内部的分化。福利和劳动保障较好的正规部门的工人与缺乏福利和劳动保障的非正规部门的工人,经济效益低的传统部门的工人与经济效益好的新兴产业和国家垄断部门的工人,在社会经济状况方面有着明显差异。

经济改革以来,产业工人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下降,这使产业工人阶层的人员构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工人阶层中一部分成员通过接受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离开了工人队伍,进人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其他社会阶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有工矿企业改革,实行减员增效等政策,导致大批工人下岗,从而在事实上改变了原来那种终身雇佣格局。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在"铁饭碗"被打破以后,处于就业无保障的状况。这使他们在心理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应当指出,这种变化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好的一面是,促使大多数工人有了学习技术和专业技能并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不好的一面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人阶层长期没有就业压力,因而没有竞争意识,一旦他们的这种既得利益状况被改变,且一时又不能适应这种改变,他们便难免会有牢骚和不满。与此同时,进城的农民大批涌人产业工人阶层,他们成为产业工人阶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整个产业工人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则为22.6%左右,其中农民工占产业工人的30%左右。城乡之间差异极大,不同经济结构的城市之间,不同发展水平的乡村之间,差异也都很明显。

9.农业劳动者阶层

该阶层是指承包集体所有的耕地,以农(林、牧、渔)业为惟一或主要的职业,并以农(林、牧、渔)业为惟一收人来源或主要收人来源的人员。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农业劳动者阶层曾经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真正突破者,是农村经济体制

的率先改革者,是市场经济的最早实践者和推动者。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得到了自主和实惠,解放了生产力,农业连年获得丰收,不仅在较短时间内一举解决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推动了中国整个体制的改革。另外,这个阶层还是通过分化而产生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产业工人等的母体阶层。

尽管如此,由于这个阶层几乎不拥有组织资源,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往往也低于上述所有阶层,所以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地位比较低。本来,按照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要求,这个阶层的规模理应进一步分化并大规模缩小,但在目前,这种分化和缩小受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制度与政策(如户籍制度等)的阻滞。当然,不可否认,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中国农民阶层的规模已经有了显著的缩小,纯粹的农业劳动者和以农业为主业的农民在劳动人口中所占比例,已经从1978年的70%以上减少为1999年的44%左右。但是,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也从1978年的28%下降为1999年的17.3%,两种比例仍然是很不相称的,在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这种不相称状况更为明显。这种状况决定了农民阶层的较低收入水平和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

尤其严重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农业劳动者阶层是改革和发展的受益阶层,而在80年代中期以后,这个阶层便逐渐成为利益受损的阶层了。特别是在1997年以后,由于大宗农产品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销售困难,价格显著下降,乡镇企业不景气,进城打工变得更加困难,以农业为惟一收人来源和以农业收人为主的农民的收人,实际上是减少的,而各种税费负担却没有减轻。所以,这个阶层利益受损的状况表现得更为明显。这是很应当引起注意的问题。

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指无固定职业的劳动年龄人群(排除在校学生)。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一批工人和商业服务业人员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

就业机会不足使许多新进人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劳动力长期待业。城市大量征用农用地,则使大批农民无地可种,而这些农民在城镇一时还找不到合适的职业。另外,还有不少城乡居民因为残障或长期卧病的困扰而不能就业,他们多数也陷人贫困境地、目前,这几部分人的数量还在继续增加。

任何社会都会存在部分的失业者,但无业、失业、半失业者构成一个阶层,却是中国目前这一特殊历史过渡阶段的产物。一方面,无业、失业、半失业人群数量比较庞大;另一方面,这些人具有类似的社会经济背景,比如大多是原国有、集体企业工人及其子女,以及无法依靠农业维持生计的中青年农民。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阶层中,相当部分人的失业、半失业状态持续数年之久,给他们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失业、半失业人群的这些特征使他们构成一个过渡性的特殊阶层。这一阶层的许多成员处于贫困状态。目前,这一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3.l%。

新时期社会阶层的重大变化,使人民内部矛盾的内涵、特征、表现等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该报告对社会阶层的分析和界定,为我们认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和新的思路。

二、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内涵、表现和特点

所谓“人民内部矛盾”,是指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人民的范围是不同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的范围扩大了,人民的构成成分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相适应,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许多新内容和新形式,认真研究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内容及其突出表现,对于进一步深刻认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科学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内涵发生了新变化

“人民内部矛盾”这个概念是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6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时提出来的。他说:“一般

说来,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毛泽东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这个定义,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认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指针。同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人民内部矛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虽然从本质上说,仍然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但是,它的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人民的构成成分比较简单,除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之外,只有极少数其他社会成分。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人民内部的社会成分增多了,人民内部矛盾相应地变复杂了。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等的多样化还将进一步发展。这必然会给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带来深刻影响”,【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8.】使人民内部矛盾出现许多新的内容。

首先,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化,使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新内容。目前,我国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除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外,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民营企业主、外资企业老板同他们所雇佣的劳动者之间以及公有制企业职工与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之间的矛盾等等。

其次,由于经济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也使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新内容。比如,股份制的建立,产生了股东阶层与企业职工之间的矛盾、股东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矛盾、企业经营者与职工之间的矛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的变化,产生了土地规模经营者同普通农民之间、农村集体企业承包人同该企业劳动者之间的矛盾等等。

再次,利益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也使人民内部产生了许多新矛盾,出现了高收入阶层同中等收入阶层以及低收入阶层之间、中等收入阶层同低收入阶层之间的矛盾等等。

最后,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产生了不同职业者之间的矛盾,如“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之间、企业固定职工与临时工之间、企业经

营者与农民工之间的矛盾等等。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增加和个体经营者队伍的扩大,使人民内部矛盾更加复杂化了。

(二)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

矛盾,总是通过过程、主体和矛盾客体即矛盾内容表现出来的。当年毛泽东就是通过矛盾主体和客体来论述矛盾表现的。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阶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从主体角度看,由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阶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是这些阶层结构的变化,使得人民内部矛盾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如前所述,根据各个阶层对组织资源(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当代中国社会可以划分为“十大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组织资源)、经理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经济资源)、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办事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个体工商户阶层(拥有少量经济资源)、商业服务人员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产业工人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农业劳动者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基本没有三种资源)。它们分属于五种社会地位等级:上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底层等。在十大阶层中,由于各阶层内部各成员在劳动分工、权威等级、生产关系或制度分割中的位置不同,每一阶层内部由于各方面的具体差异,导致了阶层内部的群体差异,并由此导致阶层内部的矛盾。在目前社会阶层结构急剧变迁的时期,各社会阶层正处于流动、重组、磨合和结构化的过程中,从而,阶层内部的群体差异和矛盾表现的较为突出。阶层主体间矛盾很多,当前突出的矛盾主要有:富裕群体和困难群体的矛盾、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矛盾、劳资矛盾、干群矛盾等等。

从客体角度看,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

,都有新的表现和发展,这些矛盾广泛地表现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错综复杂,多种多样。

首先,在经济领域,人民内部矛盾表现为各种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从纵向看,人民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中央与地方之间、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企业经营者与劳动者的矛盾。其中,企业经营者同下岗职工的矛盾、企业经营者同未按时领到工资的农民工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从横向看,人民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各地区之间、各行业之间、各部门之间、各类企业之间、各类群体之间的矛盾。从静态角度看,人民内部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突出表现为当代人之间的激烈竞争。从动态角度看,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深化,突出表现为当代人同后代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由于当代经济以经济作为唯一目标的发展,破坏了自然环境、浪费了自然资源,严重损害了后代人的根本利益。

其次,在政治领域,人民内部矛盾表现为政治权利主体同政治权利执行者之间以及各种政治权利执行者之间的矛盾。在我国,人民群众是政治权利的主体,而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是政治权利的执行者。由于政治权利的滥用和缺乏监督,出现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破坏了党和政府及其各级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损害了人民群众同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还不充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被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党和政府之间、执政党同民主党派之间、立法机关同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之间还存在某些关系不协调的地方。由于法制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甚至发生了某些党政主要负责人干预司法办案的事件。

再次,在思想文化领域,人民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先进思想文化与落后、腐朽思想文化之间的矛盾,反映改革开放的新思想、新观念与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保守思想和观念之间的矛盾。而且,这些矛盾所呈现出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创新与守旧、科学与迷信、高尚与庸俗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情形,进而产生了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

流意识形态的矛盾,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精神文化多样化的矛盾,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矛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个人主义的矛盾,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矛盾等等。其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

最后,在社会生活领域,人民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在婚姻家庭方面,离婚率呈上升趋势,传统大家庭瓦解,而新型小家庭和单亲家庭增多,形成了传统婚姻家庭生活方式与现代婚姻家庭生活方式的矛盾;在人际交往方面,亲族之间的交往减少,而与陌生人的交往增多,随着交际手段的日益现代化,形成了传统交际方式与现代交际方式的矛盾;在人口方面,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家庭增多,人口呈现老年化趋势,形成了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的矛盾;在社会管理方式方面,由于流动人口增多,使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化。

(三)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

人民内部矛盾是指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在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发生了许多变化,而且种类多样,并且集中反映在人民内部利益矛盾上。就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来说,它具有以下特点:

1、广泛性明显

广泛性明显是指人民内部利益矛盾与过去相比,更广泛地发生在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社会生活主体的各个阶层,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之间尽管也存在利益差别,但基本上是吃大锅饭,加上社会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利益差别和利益矛盾涉及的领域和范围有限且大多处于隐性状态,用“三大差别”即可概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的追求成为社会成员的生存基础和行为动力,市场经济的多元性和利益刚性,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诱发因素如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城乡

流动、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变化,致使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涉及的领域和范围日益扩大,越来越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过去的“三大差别”已经不能涵盖。如果把工农差别扩展为阶层差别,至少存在城乡差别、脑体差别、行业差别、阶层差别、贫富差别等“六大差别”。近年来,在劳动者、管理者、企业、政府部门相互之间因企业改制、工资拖欠、非法集资、经营承包、债权债务、经济赔偿和土地征用等方面的经济纠纷迅速增加,成为各级政府难以回避的突出问题,就是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普遍化、广泛化的具体表现。可以预见,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相关因素将进一步增多,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广泛性将日益明显。

2、复杂性加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是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日益复杂化。其一,背景条件复杂化。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看,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粗放型经营方式向集约型经营方式的转变,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矛盾,国内变革与国际环境的影响,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的交织等,说明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背景条件复杂化。其二,形成因素复杂化。社会变革的大背景必然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日益增多,社会经济关系日益复杂,社会成员之间交往的时空界限不断被打破,跨单位、跨地区、跨行业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贫富差距显著拉大,说明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形成因素复杂化。其三,表现形式复杂化。随着交通信息条件的现代化,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在时间和空间上引起共振的概率在增长,往往牵此动彼,引起连锁反应,出现相互效仿、串联、声援等活动。某一局部出现的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总是有可能迅速发展到其他地区,某些群体之间产生的利益矛盾有可能迅速波及到其他群体,说明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表现形式复杂化。其四,调节处理复杂化。不同种类、不同领域的矛盾经常交织在一起,特别是一些敌对势力、敌对分子无事生非、借机挑拨,扩大事态,说明人民内部利益矛盾

的调节处理复杂化。

3、群体性突出

群体性事件是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形成中主体成分复杂化的表现。群体性事件所涉及的往往是群体利益,因而在有共同利益的人群中极易产生“连锁反应”,规模扩大,时间拉长,诱发和积聚起很大的社会破坏力。目前,群体性事件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纠缠领导、上访请愿、非法集会、游行示威、冲击机关、阻碍交通、罢工罢课罢市,甚或聚众械斗。其明显特点是: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危害越来越重;事件过程的形成隐蔽,苗头不易察觉,爆发迅速;事件涉及的主体多元化,诱因深层化,矛盾领域广泛;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聚散进退有序,有的聘律师、寻求媒体支持;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群众有较强的凝聚力。此外,群体性事件还存在内部问题社会化、经济问题政治化、相关问题连锁化、行为的违法性与要求的合理性相互交织等特点。

在农村,群体性事件所针对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民负担、土地占用、催粮罚款和硬性摊派等问题上;在城镇,群体性事件主要集中在工资拖欠、工伤赔偿、房屋拆迁、下岗失业者和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等问题上。这些问题往往带有普遍性,容易引起相同或相近群体的共鸣。由于人民内部矛盾引起的群体性事件一般由政府部门协调处理,大多数会转化为群众与政府、干部的对立行为。更由于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导干部中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脱离群众、弄虚作假、软弱涣散、以权谋私、简单粗暴等不良作风的存在,引起群众强烈不满的事件屡有发生。近年来,我国每年都有数万起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改革开放的大局,其中绝大多数是由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利益矛盾所引起的,利益矛盾的群体性趋向越来越突出。

4、对抗性增强

人民内部矛盾一般说来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表明在阶级关系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的

情况下,尽管在人民内部还存在许多矛盾,但不存在利益的根本对抗,矛盾着的一些方面,无需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去解决,完全可以在人民内部自己消化解决。因此,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仍然具有性质上的非对抗性。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关系不断调整,人民内部矛盾从隐蔽到显露的轨迹越来越清晰,矛盾的对抗性增强成为一个突出的特点。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因为实行比较单一的所有制模式和分配模式,收入比较平均,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比较和谐,对抗性因素较少。伴随着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的改变,出现了个体、私营、“三资”等各类企业,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都参与分配,形成了比较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关系。这些矛盾关系又主要是建立在利益差别基础上,从而导致对抗性因素有所增强。例如,以往的群众上访,情绪比较温和,一般是以反映情况为主要目的;现在则多是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突袭上访,乃至动辄封桥堵路、冲击党政机关,甚至出现打砸抢烧等犯罪行为,具有强烈的对抗性,若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出现卧轨、自杀等极端行为,造成严重后果。

三、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

正确分析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是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的前提和关键。

(一)生产力不发达和发展不平衡引起的矛盾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还远远不能普遍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我国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和人口众多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增长很快,但是人均还很低,发展质量还很差,不仅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还不十分富裕,而且还有几千万人的温饱问题未彻底解决。到2000年底,全国农村仍然有3000万

人未解决温饱问题。2004年还有2600万绝对贫困人口和近6000万低收入人口。另外,我国还有6000万需要社会帮助的残疾人口,还有2300万领取社会低保的城镇人口。可见,人民的富裕、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富强,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在此期间,生成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将始终是居支配地位的社会主要矛盾,始终影响这我国人民的吃饭、穿衣、住房、交通、就业、教育等问题。由于生产力的长足发展与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的矛盾,导致被激活的需求的急剧提升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而难以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的矛盾。这种矛盾又必然决定着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人民内部在物质利益方面矛盾的产生。如分配不公的矛盾,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行业之间不平衡的矛盾,各种所有制形式之间的矛盾,以及同一所有制形式中分工不同的劳动者之间收入差别的矛盾,等等。同时,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由于打开了国门,有了国际经济生活的参照系,又有国内的一些先富阶层追求高消费的导向性刺激,使现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空间膨胀,这与我国经济比较落后所能提供的社会财富的有限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得我国现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更加突出和尖锐。

(二)经济体制不完善引起的矛盾

改革作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引起了全民性利益格局的大调整,势必引发各社会主体之间利益上的冲突和摩擦,这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体制性根源。

1、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不完善引起的矛盾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不协调的现象,如价格、竞争、收入分配等市场机制发育较快,而宏观调控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发育缓慢;商品市场发育较快,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发育较慢等,由此引发了许多矛盾。

在竞争中,必然会出现优势行业和劣势行业之间的利益矛盾及企业破产所引发的大量经济纠纷和矛盾。如企业间债务纠纷、下岗工人与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因待业补助或再就业而发生的矛盾。再如生产

要素流动造成城市及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极化效应和回程效应明显,加大了城乡间、地区间发展差距和不平衡。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必然使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2、新旧体制摩擦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

我国的改革是在历史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模式和清晰的改革方案,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试点中前进,在局部变革中逐步扩展,而不能同步、配套地进行。这就必然引发或加剧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尤其是经济利益矛盾。比如,非国有经济部门改革在前,国有经济部门改革滞后;流通、价格、分配体制改革在前,宏观调控体系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在后;经济体制改革起动较早,而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其他体制改革明显滞后等。采取这种“单兵突进式”的改革战略,既会使新的改革方案的推进受到旧体制的包围和制约,也使得改革受到本身不协调而积累下来的难题的制约,由此产生的矛盾更为深刻。

目前比较突出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的矛盾就是如此。我国培育市场经济因素是从体制外开始的,非公有制经济已基本上融于市场经济,而国有经济尚未真正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国有企业虽然屡经放权让利的改革,但内在缺陷尚未清除,产权不清、职责不明的问题犹存。其结果,一是国有资产无人负责,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企业短期行为和非正常行为屡见不鲜;二是政企不分,导致产业机制不活,竞争乏力。此外,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还存在着竞争条件不平等、收入差距日益拉大的矛盾等。

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为了减少社会震荡,在价格、利率、税率、汇率和收入分配等方面实行双轨制,却使经济租金的范围和总量空前扩大,为寻租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同时,制度漏洞或规则真空诱使行政权力与赢利性经济行为联姻,导致权力腐败大量滋生。

当前人民内部矛盾主要反映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而在这些关系中又集中表现为群体与群体、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利

益矛盾,使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整体和个人利益,国家、集体和个人相互之间的利益矛盾变得复杂多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当前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差距明显增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农村,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扩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过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加。据统计,我国建国以来农民在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方面的利益流失累计达6000到70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实际上是利益关系的变化,加深了城乡居民的利益矛盾。不同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差距拉大,经济区域的矛盾加深。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无疑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社会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的存在。不同行业职工实际收入存在差距,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更大,高收入阶层与贫困阶层形成鲜明对比。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为解决国有企业的困难,推动国有企业机制的转换,在减员增效、下岗分流、规范破产、鼓励兼并的过程中,政府既要促成企业转换机制,放手让企业成为利益主体,又要保持社会稳定,控制失业率增长,安排再就业工程。这两方面都充满着各种内部矛盾,贯穿着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3、利益格局多元化引发的矛盾

在改革开放前,由于实行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以及在理论和政策上不承认公民个人和社会独立的利益存在,否认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结果造成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不仅是低水平的,而且也是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这种利益关系格局虽然使得人民内部的利益差别和矛盾被掩盖起来而表现得不是那么突出,但却导致整个社会缺乏以物质利益为基础的动力机制,社会发展十分缓慢。改革开放突破了这种否定个人利益的理论和政策,打破了这种不合理的相对均衡的利益格局,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动力,有了活力。但是在此过程中,必然要伴随着利益的分化引发各

让世界充满爱心得体会

让世界充满爱心得体会 让世界充满爱心得体会1 《让世界充满爱》是一本教育青少年不做社会上的不和谐因素,同心共建和谐社会,更说明了爱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爱是关心、是理解、是包容、是尊重、是责任。 那么和谐社会是什么呢?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了和谐社会是由6个因素组成的:1民主法治2公平正义3诚信友爱4充满活力5安定有序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6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我们需要发展经济来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需要发展民主来加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需要发展先进文化来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我还知道原来民主法治离我们很近。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邓小平同志曾说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是法治的意思。在这本书里让我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就是诚信友爱,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记得有一次,我想和小伙伴去公园玩,但没钱,因为不敢和爸爸妈妈说,所以我骗他们说我要买书,才要到了20元,这是我第一次撒谎也是我最后一次撒谎,现在想起来真是不应该啊! 建立和谐社会爱心是少不了的,爱是人生活的动力,可以使

人的心灵得到进化。爱自己,你会认真学习,朝气蓬勃;爱他人,你会乐于奉献,不怕吃苦;爱祖国,你会理想远大,服务社会;爱生活,你会勇于挑战,热爱人生。如果人人都能奉献一份爱,世界就是一个美好的人间! 让世界充满爱心得体会2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歌声落幕的时候,我慢慢的合上了《让世界充满爱》读本,这是一本教育青少年不做社会上的不和谐因素,同心共建和谐社会的好书。 读着《让世界充满爱》我思绪万千;合上《让世界充满爱》我心潮起伏。书中用大量事例和数据向我们讲述了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爱是关心、是理解、是包容、是尊重、是责任,因为有爱才使我们的世界充满朝气和活力。读本通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来阐述了社会和谐安定的基本要素和特征。我们需要发展经济来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需要发展民主来加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需要发展先进文化来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 在看完了读本后,又有太多太多的事迹让我感动不已。冯艾、林海燕、还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小护士的`形象深深的烙入了我的心底,让我知道了原来我们生长的大家庭中处处有温情,处处洋溢着爱。冯艾,一个复旦大学的女大学生,远离繁华热闹的大都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4年内两度赴西部基层艰苦地区从事

最新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范文文档

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浅谈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作者:沈世锋一、依法行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依法行政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当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扩大,就业困难、腐败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可持续增长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农民失地和城市拆迁引起的社会矛盾较为突出,影响和阻碍了和谐社会的进程。只有在制度上正确反映、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注重社会公平,依法保障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服务的职能,才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充分发挥法律“定分止争”的功能,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确保违法行为得到及时制止和制裁。只有严格依法行政,认真抓好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收入分配、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突出问题,才能使人民群众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切实保护,才能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二)依法行政是建立诚信政府的首要环节。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核心,是诚信建设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要建设诚信社会,首先要从培植政府信用抓起,必须依靠依法行政取信于民,政府行为关系到国计民生,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原则,诚信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投资环境。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要将诚信摆在突出位

置。政府工作要有法必依,立言立行,“言必信,行必果”,树立起政府诚信形象。没有诚信的政府就没有诚信的社会。诚信是立国之本,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和首要环节。 (三)依法行政是使社会充满活力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六大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 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而只有依法保护合法收入,依法保护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多劳多得,增强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积极鼓励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达到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共同发展。 (四)依法行政是社会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力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尊重自由、保障权利、契约社会,着力创造安定有序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而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并以法治作为保障。要通过依法行政保障政治民主,实现民意充分表达。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和利益关系都在发生深刻变动,各种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愿望和要求需要充分表达,依法开辟和疏通各种渠道反映他们的利益需求才能引导各种利益主体以理性、合法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和冲突;行政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制度在解决社会矛盾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只有严格依法行政,始终

浅谈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最后定稿)

浅谈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引导者,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发挥引导、协调和支持的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在我国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和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政府作为公共权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政府;和谐社会;作用 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特征的和谐社会,只靠社会、市场和民众的自发调节是无法达到的。构建和谐社会,政府规制的权威调控和正确引导不可或缺。政府是拥有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代表公共利益、承担公共责任的特殊社会组织,它既可以通过控制意识形态和公共传播媒体来引导、营造社会的思想、文化和舆论,又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及公共政策来影响和调节社会利益关系,还可以通过社会动员、社会协调、社会强制等多种方式来整合各种力量。显然,政府作为一种公共权威,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是其它任何社会组织无法替代的。在各种矛盾和冲突日益突出的变革时代和社会转型期,就必须拥有一个整合力、感召力、高效能、服务型的政府,来履行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本职能,并发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权威作用。

一个务实、高效、服务型的政府,来履行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职能。并发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巨大作用,有效地整合各种社会力量,使社会在良性的状态下运行。具体来说,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转变政府职能,用科学发展观做好服务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积极创新发展理念、工作思路和办法措施,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推动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大力加强城乡就业 完善就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与援助体系。认真组织开展失地群众技能培训,加快失地群众转移就业。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低保户、“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的就业帮扶,强化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服务。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以创业实现就业。坚持实施政府公益性服务。落实技能扶贫任务。培育家政服务品牌,挖掘社区服务岗位。 1、是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装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分别吸纳了21.2%和17.8%的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人均占有固定资产却只有工业平均水平的54%和37%。要以发电设备、重型装备、石油钻采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工程机械为重点,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以白酒、粮油、肉类、饮料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 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 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党执政的任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

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调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也只有把社会建设搞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

2019年整理--档案工作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心得体会

档案工作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心得体会 档案工作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心得体会 本文作者:闵涛原创投稿 档案工作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闵涛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它是党和国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档案工作者只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档案工作中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应有的作用。 一、档案工作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履、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必须依

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档案工作是一项基本性极强的工作,其主体是档案,即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作为社会共享的知识资源,无疑是社会前进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档案事业的发展,而档案事业与其他社会事业的同步、协调发展,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之一。 二、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保证档案服务工作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等各种科技手段在社会生活的广泛运用,人类社会步入了崭新的信息化时代,其显著标志就是几乎所有信息都可以转化为可被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电子文档,这给档案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使档案工作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构建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也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建设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的目标是使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检索智能化、用户使用共享化,即以数字化信息为档案管理内容,以计算机应用为管理手段,以网络传递为利用方式的一种新型档案管理体系。当前,档案部门应当依托电子政务工程,把现行公开文件信息化纳入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档案数字化加工步伐,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公开文件目录信息和全文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公开文件计算机查询、触摸屏自助查询和网上查询,同

2020医院和谐建设心得体会

2020医院和谐建设心得体会 党风是生命的源泉《决定》指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 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外在表现,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全面加强党的基本建设和 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党风好,对待人民群众态度好,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会正确,人民群众就会拥护。 廉洁文化从内容上主要表现为道德和制度两个层面。廉洁文化的目标是培育社会的主 流价值观和建设清正廉明的社会秩序。廉洁文化的方式主要通过寓教于文、寓教于理、寓 教于乐的形式,把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更深入地渗透到广大党员 干部和职工群众的思想中,从而进一步陶冶情操,丰富精神内涵,提升精神品位,促其消 除腐败意识。吴官正同志讲,廉政文化就是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进一步拓宽 反腐倡廉教育的覆盖面,积极倡导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承接、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廉洁 文化。 健全干部谈心制度,要经常分析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分级负责,分工负责的原 则进行,落实责任人谈话制度,建立廉政预警机制,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及时予以指出, 帮助改正,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硬”。 医院对20xx年新招聘员工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岗前培训教育,通过这次培训,我在思 想上有了很大转变,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确实受益良多。 党的十六大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共产党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 历史责任,就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央纪委要求,各级纪检 监察机关要围绕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与 加快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这对新时期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人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和最关键的因素,人的健康和生命 的安全是以人为本最基本、最核心的出发点。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健 康为前提。作为医疗卫生保障机构,医院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加快卫生事业的发展、 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着重要的医疗卫生保障。由此可见,医疗活动与百姓健康息息相关,医疗行业是体现全国共创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 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近几年医疗纠纷显著增多,医患矛盾也不断激化并时有暴力事件发生,医患关系的进 一步恶化将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公共安全,这已成为社会大众、政府部门、新闻媒体、 和医务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对全国270家各级医 院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七成多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家属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的事件, 就在XX年6月份,笔者所在城市的某医院的一名女医生被几年前自己所医治的一名患者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人际关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需要加强的五大执政能力之一提了出来。这既是一种治国的理想,又是一种治国的方略、治国的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的目的,是过程与目的的统一。 构建和谐社会,尤为重要的是健康的人际关系。因为它是一个人可以依赖的最重要的外在资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而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按照社会角色划分,人际关系分为家庭关系、工作关系、社会关系等等几大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人,人与之间是否和谐,关系到社会是否和谐和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广泛结交。社会交往是连结人类活动的纽带。一个人若离开他人的支持和协助,许多事情都很难做成。广泛结交的目的并不是只向别人求助和索取,而是要建立在真诚待人和互相奉献的基础上。赤诚之心和奉献之举,是广结善缘的种子。如今,最大的善举就是为人民服务,一个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必定是一个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人。广泛结交还要求人们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不可能不发生磨擦,出现矛盾,一定要化消极为积极,化对立为统一,化阻力为助力,化敌意为友谊。只有如此,人们才能和谐相处, 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二、注意文明交往。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社会交往亦不断向高层次发展。如今,人们已经把是否具有社交能力作为现代人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人要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就必须掌握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具备社会交往的基本才能,学会社会交往的科学方法,努力做到文明交往。要做到文明交往,首先要尊重他人。这是建立人与人之间新型关系的基本前提,也是文明交往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要尊重别人的感情、意见。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在交往中形成文明、和谐、温暖的气氛。三、必须团结友爱。在人际关系中,最高贵、最闪光,最有价值的精神纽带就是团结友爱。它是人们在意志与行动、心理与感情上的亲善、和谐与统一,是围绕一定目标和利益而形成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一个人取得成绩、一个民族获得发展、一个国家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团结友爱要求人们做到同心、同德、同志、同力为着共同的理想即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而不懈奋斗。还要求人们做到互帮、互助、互谅、互爱。互帮互助可以使生活充满温馨,互谅互爱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人们就会在团结友爱的氛围中生活、学习和工作。社会就会在和谐有序的氛围中稳步发展。 四、增进相互谅解。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谅解,就没有人际关系的和谐;如果社会交往中没有谅解,每个人将会被争吵与喧闹所包围;如果人世间没有谅解,那世界将会成为一个结怨和报复的世界。所以,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学会谅解,善于谅解。 倾听是谅解的起点。当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或误会时,应主动与对方交谈,细心倾听对方的诉说。客观事物是异常复杂的,而个人的认识、想法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片面性,以致会因此而产生一些误解或误会。通过交谈,有助于了解对方的心情、处境和苦衷,有助于沟通双方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消除误会和误解,达到理解和谅解。 理解是谅解的前提。在工作与生活中,当与人发生不愉快事情的时候,要努力把自己的恼怒情绪引入冷静理智的思考,使自己的感情升华到理性行为,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去理解对方。只有理解,才能谅解;只有体谅和同情对方,才能从个人的恩怨中解放出来。

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 吴邦国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表达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反映了十几亿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使改革和发展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使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安定团结的局面更加巩固。《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三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三 全球化进程的别断加快,别仅促使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而且进一步凸显了国家文化利益的战略地位,各民族国家对文化利益的诉求、争夺与矛盾也日趋激烈,甚至国家利益矛盾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家文化利益的矛盾。为了当代世界的和谐共存及人类和平与进展的美好以后,倡导别同文明的对话,构建以平等互动、多元共存为基础,以互利共赢、和谐进展为目标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文化新秩序,关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别同文明的共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以往,关于国际秩序,人们更多地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加以论述,随着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文化交往的扩大,文化霸权、文化侵略对民族国家文化主权构成的威胁,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益为人们所认同。这别仅关系到人类所制造的多元文化的走向,而且关系到人类将来将营造怎么样的生存环境和以怎么样的生存方式日子下去。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需要经过别同文明的对话,就一些基本的咨询题达成共识。 首先,以健康的文化心态,认同与尊重别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人类文明的进展,取决于健康的文化心态,既别应以冷战式的二元对立思维去看待这一切事物;也别应以多元即无元的心态解构一切价值,走向文化民族主义。文化是一具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它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制造力和凝结力之中。文化的民族性,构筑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正是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存在,构成了人类文化生态。认同、尊重别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既是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权、文化个性表达权和文化进展道路挑选权的充分理解与尊重,也是对其他民族国家文化特色的包容与观赏。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别但能“各美其美”,而且能“美人之美”。尊重和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普遍同意的国际关系准则。文化多样性是对每个民族国家文化挑选权利的尊重,这并且也给予了他尊重其他民族国家文化挑选的责任。所以,从任何意义上都能够说,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是人类社会的福祉,也是人类生生别息的生机所在。 多样文化的共存是一种包容,是对差异性文化的观赏。惟独平心静气地看待一具多文明并存和文化互动的世界,才干实现求同存异。从对抗到对话,从冲突到融合,从求同到存异乃至尊异,是当今世界文化的进展态势。中国文化算是在与别同文化的对话与融合中进展起来的,在先秦阶段有诸子百家的对话,未来有汉民族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对话,以及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对话等等。近代以来,从被迫打开国门到主动对外开放,中国文化更是在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中生长起来的。在全球化日益向纵深进展的今天,别同文明间是固守文明冲突论;依然尊重别同民族、别同国家、别同文化的差异性,以“和而别同”的差异思维消解冷战思维,以“和谐”、“对话”取代“冲突”、“斗争”,这别仅是文化挑选咨询题,而且关系人类以后的命运。文化的差异是最全然的差异,别同文化的人,怎么交往,怎么对话,怎么在同一地球村里和睦相处,共存共荣,是新世纪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前提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在经济、文化、环保、反恐等诸多领域的合作,说明别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之间并非惟独你死我活、一方泯灭另一方的对抗与斗争,也能够共存与共同进展。我们尊重其他国家的制度挑选,构建国际和谐社会,算是要在开放的文化语境、多元的文化交流中,经过别同文明的对话,在充分尊重别同民族、别同宗教和别同文明的多样性的基础上,本着尊重差异、理解个性以及和谐相处的精神,进一步匡正偏见,扩大共识,超越异同,推进建设性合作,使世界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进展。 其次,超越民族国家视野,确立全球性文化意识。尽管人类社会已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但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经济制度与经济模式的别同还是存在。要实现别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互利共赢,构建国际和谐社会,实现和平与进展的人类共同愿望,就必须超越民族国家的视野,超越别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局限,确立一种全球性的文化意识。假如片面强调国家利益的排他性、社会制度的差异性与意识形态的对抗性,别仅有悖于人类文明进展

构建社区邻里和谐心得体会

做为一名社区工作人员,我在长期的社区工作中深刻地认识到:邻里关系做为社区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邻里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千金买屋,万金择邻。邻里关系,是现代社区里人与人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邻里和谐,文明祥和,才可能让人人心情舒畅,人人有归属感、安全感,生活才能丰富多彩,有了邻里和谐的音符,才能汇集出全社会和谐的交响。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政府推动为主导,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邻居节活动,打造文明家园、温馨家园、人文家园、平安家园、优美家园等五个家园为主要内容、贴近居民实际生活需求的活动品牌,如社区文化艺术节、社区“百家宴”、“奉献诚挚爱心,传递邻里真情”的捐赠活动、“淡淡茶,浓浓情”邻里聊天茶话会、左邻右舍体育趣味活动、文明礼仪伴我行、好邻居认养和谐树和亲情树等活动项目,沟通、密切邻里关系,从而从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入手,建设和谐社区、和谐社会。为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建设和谐的邻里关系,重点要努力构建和谐向上的三个关系。一、倡导讲求大义、顾全大局的邻里关系,为社会稳定出力献策。要以社会和群众的大义、大局为重,引导广大居民以合作的精神、双赢的理念去有异求同、立同存异,使自己的言行真正服从于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这是开展好邻居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区财法联合楼坐落于北山公园,这里空气清新,视野开阔,环境优美,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有着得天独厚的的休闲娱乐条件,但是政府为了北山森林公园的整体布局考虑,2007年时决定对这个居民楼进行拆迁这个楼的24户居民家庭人口状况、经济条件各不相同,所以面队拆迁,有的困难重重,有的说搬就搬。比邻而居十余年,他们中间有很多思想境界较高的居民,主动为政府拆迁做说服教育工作,在做好思想动员的基础上,他们还四处奔走,为困难户找房子、联系搬家车辆,并为人力不足的邻居帮忙搬运物件。在拆迁日期之前,24户居民全部搬离,这24户居民就是摈弃了小我,服务于大我,服从于大局,先进带后进,以一颗包容之心,告别过去,迎接新生活。正是有了这样的居民,城市建设才做到了市容市貌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相媲美。二培育互相关爱、彼此理解的邻里关系,为温馨生活营造氛围。只有心中有爱,才能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他人。只有心中爱,才能消除彼此的敌视、猜忌和误解。社区曾经接待过一对上访的夫妇,他们反应楼栋里面不知道谁家,每天早出晚归,脚步声特大,不顾及邻居休息,他们住在一楼,因此受打扰最重。工作人员经过调查了解到,这个早出晚归又声音特大的人,是一位单身的残疾母亲,她在擦鞋店做记件,为了多赚一元钱,她早出晚归,因为拄拐杖,行动不便,所以开楼栋门和上楼梯时,声音确实比较大。当社区工作者把这个情况反馈给那对上访夫妇时,女人唏嘘落泪,男人低头不语。从此,每晚他们为她点亮门灯,守侯她的特大声音安全上楼后,他们才香甜地入睡。因为有了爱和理解,让冰冷的墙体和灰色的水泥有了暖色,因为有了爱和理解,让比邻而居的人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三建立难有所帮、需有所应的邻里关系,为人际和谐奠定基础。社区做为社会的缩影,构成复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面对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及其利益诉求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就要引导邻里之间相互包容,并且持之以恒。低保户王丽辉身患残疾,和丈夫离异后,和孩子相依为命,她没有工作,孩子还在上学,经济状况相当不好。社区为她办理了低保后,她生活有了改观,但面对邻居们时,却有了很深的自卑。因此,她和邻居形同陌路,过上了较为封闭的日子。看到这种情况,几个邻居一合计,达成了共识,他们今天去她家要求帮助缝补开线的衣物,明天委托她帮忙照看孩子,并不露痕迹地送去一些水果和自家闲置的衣物,住在楼上的老师还以请她女儿和自己孩子做伴为由,义务为她女儿补课。一月、半年……,王丽辉慢慢向邻居们敞开了心扉,她接受了邻居关心,也为邻居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在邻居的帮助下,久违的笑容又回到王丽辉脸上,欢声笑语也再回到她的家里。2007年,她的女儿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吉林工业大学,邻居们举办了庆祝会,并为孩子凑起了学费。在前不久为 “我是低保户,在我最困难时,四川地震灾区捐款时,王丽辉捐了100元钱送进捐款箱中她说:

论人际关系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原稿1)

( 论人际关系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摘要】: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在社会各阶层中,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平等信任、宽容互爱、文明诚信、融洽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近年来中国各方面关注的焦点,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际关系和谐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在对人际关系与和谐社会作出规定性定义之后,着重分析了和谐社会的内涵,并深入探讨人际关系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认为只有认清其重要意义,才能实现人际关系和谐,有效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人际关系;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意义 ¥ …

目录 一、人际关系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1) (一)人际关系和谐的基本内涵 (1) . (二)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2) 1.多元化的社会 (2) 2.民主化的单位 (2) 3.朋友化的家庭 (2) 4.健康化的公民 (3) 二、人际关系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3) (一)人际关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 (3) 1.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然涵义 (4) ! 2.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4) 3.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 (二)人际关系和谐是构建多元化社会的基本保证 (5) 1.人与人际关系和谐:多元化社会的载体 (5) 2.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促进多元化社会的精神统一 (6) (三)人际关系和谐对企事业单位具有“霍桑效应” (6) 1.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调动职工积极性保证企业目标实现的基础 (7) 2.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发挥管理功能,提高单位效益的关键 (7)

浅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浅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拿到老师布置的这样一个宽泛的题目,刚开始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于是上网搜索了一些2010年大事件,当回顾过去一年的事情,我们却会看到西南五省市旱灾、玉树地震、煤矿事故等等自然界的、人类社会的不和谐所导致的一个个悲剧,既然这样的矛盾围绕着我们整一年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就更加显得义不容辞。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信大家对它都并不陌生,这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胡锦涛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也许大家会觉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太多于抽象化了,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大,但如果我们认真想想,其实和谐社会的构建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正如,面对金融危机这一个大浪潮时候,中国采取的三个转变的应对政策,使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发展这就是一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伟大尝试。这是在经济发展的层面上的向和谐社会迈进的一大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了像上述所说的,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之外,在其他方面也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意义。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归结为下面几大内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也是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各种来自国际环境的挑战和风险的客观需要。当前,尽管人类社会进入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天下并不太平,引起动荡的因素还很多。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有效地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力量,聚精会神进行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简析

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简析 发表时间:2012-11-01T09:31:20.217Z 来源:《赤子》2012年第15期供稿作者:陈涛[导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来共同建设,社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陈涛(河南职工医学院,河南郑州 451191) 摘要:社会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大力开展社会工作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工作;重要作用;简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来共同建设,社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现代社会工作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工作(Social Work)在世界各国广泛存在,服务宗旨是“助人自助”;服务领域是社会管理、社会服务;服务手段是依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方法;服务对象是需要帮助的个人、家庭、群体以及社会组织;目的是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解决已发生的社会问题,发展社会功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工作师执业资格考试的举行,标志着社会工作在我国成为一项新的职业,从业者成为国家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简称“社工”。社工在现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工服务的领域十分广泛,主要有教育辅导、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司法矫治、医疗卫生、残障康复、青少年服务等社会领域。在国外,社会工作者又被称为“社会医师”、“社会工程师”。 1 开展社会工作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我国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发展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目标,社会稳定是头等大事。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邓小平曾经讲过,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社会稳定是社会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基础,是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性条件。伴随着我国改革攻坚的继续深化,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剧,有些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现实利益问题还没能很好有效的解决,如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城市管理创新问题、社会安全问题、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安全问题、质量安全问题等。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有可能引发对抗性的群体事件,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极大的破坏。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在民众和社会群体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建立起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及时有效地软化事件双方的对立心理,缓和调节社会情绪,协调和化解各种矛盾,促进社会稳定。 2 开展社会工作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资源、社会财富、社会公共服务产品、向上层社会流动机会等公平公正公开分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也是社会工作的基本使命。社会工作本身的力量有限,不能直接政策制定、社会资源分配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是通过维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一是通过促进政策公平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政策的不公平是社会不公平的最大基础性因素。社工通过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公义宣传、呼吁政府等形式,最大限度地组织动员社会资源来影响和推动社会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修正,来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利益的合理协调,从而实现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与保护。 二是通过专业技术和方法来使有困难、有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获得救助。社工根据弱势群体的艰难困境,从已有的丰富经验出发,不仅考察服务对象的性格特征、社会期望等个体因素,还考察服务对象的家庭状况、社区性质和工作单位性质等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有的放矢地制定帮扶计划才能效果显著。 三是开发受助社会成员潜能,帮助其提高面对现实、接受困难的能力和积极克服困难的能力。社会工作的解困、助人、救难、发展的功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对于弱势群体的权益维护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3 开展社会工作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主体的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不仅是要解决人们所遇到的各种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的各种困难,更注重促进受助人的潜能的发挥。并且这种救助不是强加的,他们有选择权;这种救助不是施舍的,尊重受助人的个人意愿。社会工作的结果是帮助受助人实现心态调整、行为调整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实现自我不断发展进步,特别是潜能的发挥,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缺乏有效沟通和相互理解是造成很多社会问题的重要因素,社工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如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以及社区社会工作等方法,在解决受助者的困难的同时与其有效沟通,建立互动关系,取得信任和依赖,感知社会的道德温度,从而减少爆发社会冲突的可能性。社会工作提供的人性化的服务内容、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在化解矛盾、缓和冲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通过社会工作者提供的专业性的社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谈有效沟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谈有效沟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语粹 ●当某些阶层、群体及个体的利益诉求不能实现时,一些失落、怀疑、嫉妒、怨恨等不良情绪就会产生,如果不能及时沟通和化解,就会越积越重,演化为不稳定因素 ●沟通不畅,既有不同阶层、群体之间难以沟通的问题,也有基层组织功能弱化、阻碍沟通的问题 ●市场经济既要有商品的流通,也需要思想的沟通;既要有资本的增值,也需要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增进 ●有沟通才有活水,有活水才有活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只能是死水一潭,不会有充满活力的和谐局面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和多样化的新趋势,我们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交流、人文关怀和心灵的契合。有效沟通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思想和方式,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把深化政务公开、通达社情民意、及时发布公共信息、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和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作为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建设和谐文化、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学习贯彻《决定》,必须进一步健全沟通的机制,拓宽沟通的渠道,疏导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整合社会关系,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建设。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一中医学上的理论同样深刻揭示了有效沟通在社会学上的意义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有联系就需要沟通。沟通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的体现,也是矛盾转化的必要条件。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部实践活动中,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干群关系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无处不在,沟通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思想、情感、知识、信息在人群中传递和交换的过程。从各级政府、各类组织到公民个体之间无处、无人不需要沟通,没有沟通,整个社会生活就无法运行。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国语·周语上》)进行有效沟通,就是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以及群众与群众之间进行民主的、平等的、相互的交流,进而达成共识,树立起利益共享基础上的目标和追求。马克思有句名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构建和谐社会,整合社会关系,必须使“一切社会关系”的主体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促进。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有效沟通是协调和处理不同的社会利益和矛盾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稳定、和谐、有序社会的基础和保证。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需要有效沟通,沟通则情通、理通、心通。没有相互沟通就没有相互理解,没有相互理解就没有相互信任,没有相互信任就没有相互协调,没有相互协调就没有事业的成功。“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一中医学上的理论同样深刻揭示了有效沟通在社会学上的意义。不同层次社会成员间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心理上的不平衡状态、情感上的排斥倾向,都与沟通不畅不顺有关。 当今,世界上有作为的政党越来越重视依靠各级基层组织,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多渠道收集民众的意愿,宣传所主张的纲领、政策,保持对社情民意的敏感性。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多层次、多渠道、组织化、制度化的沟通,并将其作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妥善处理和化解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和谐有序环境的重要举措。 和谐社会是团结和睦、充满活力的生命体,沟通是人际交往的血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