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得体会】从过去走到现在,从现在迈向未来——对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几点思考

【心得体会】从过去走到现在,从现在迈向未来——对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几点思考

从过去走到现在,从现在迈向未来——对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

发展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放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形势下“双创”的基本方针意义尤为重大,这一课题是我国走向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它既是事关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传统下能否得以传承和怎样得以传承的问题,也是事关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根基和底蕴的问题。

“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一言以蔽之,“创造性转化”是从过去如何走向现在,“创新性发展”就是从现在如何迈向未来。

本文是我在党校学习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模块后,对如何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以及创新性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做好“两创”的前提

我们正在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真正源头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进行传

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依据。马克思主义从在中国传播到成为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只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才能最终形成,也才有可能成为当代人类最先进的价值观。

今天,我国建设主流价值观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使中国走出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今天我们倡导弘扬传统文化,并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为了使我们正在建设的当代中国价值观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从而使当代中国文化更具有中国特色,具有更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底蕴。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一些会问题,让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社会主义价值观已经失效,还有一些人认为要用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儒家思想来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我们不能否认儒家思想中具有不少超时代和普适性意义的内容,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其纳入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不要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社会主义回到封建主义或专制主义。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我们要用马克思唯物史观来看待问题,要明白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的,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发展中的问题,要用马克思唯物史观来看待问题,要明白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而我们党的事业各项工作的前提,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各项事业中的根本指导地位,认真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实就是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摸清“家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科学指南,是做好“两创”的基础

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植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密切联系。如果缺失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就会丧失枝繁叶茂的源泉,最终失去强大的生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了国家大政方针,进入了国家制度层面。那我们首先就要摸清我们的传统文化“家底”,延续文脉。我们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我们要考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是什么?因为无论是哪个学科,都是有其完整的、内在的逻辑性。充分了解、整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诠释其包含的具体内容,萃取精华,提炼符合当今时代的思想观点,并作出顺应时代性的表达,都是紧迫的时代课题。只有搞清楚了,我们才能够真正破题、切题、入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