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学复习资料

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学复习资料

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学复习资料
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学复习资料

植检1102班生态学复习资料

1.生态学的经典定义: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定义(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3.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相互作用着,它们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互联结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4.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称为生物圈。它由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壤圈和水圈以及活动于其中的生物组成。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生态系统。

5.人类生态问题:

(1)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

(2)人类生态问题:人口激增、粮食安全、能源短缺、资源问题(生物多样性、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光化学污染)

6.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7.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则称生态因子

8.生态因子的类型:(1)气候因子,如光、温、湿度、降水量和大气等因子。(2)土壤因子,主要指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等,如土壤的深度、质地、结构、孔隙度、pH、盐碱度、肥力、微生物等。(3)地形因子,指地表特征,如地形起伏、海拔、山脉、坡度、坡向等地貌特征。(4)生物因子,指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竞争、捕食、共生、寄生等。(5)人为因子,即指人类活动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9.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称为生态作用。

10.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从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做出有利于生存的改变称为生态适应。

11.而生物反过来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变称为生态反作用。

12.生态作用的基本规律:时空变化规律、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规律、限制因子原理

13.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水分和温度及其相互配合构成的水热条件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水热条件的有规律变化,植被的分布也出现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指虽纬度升高,温度降低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湿润地区虽纬度的升高依次出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寒带荒漠等植被类型;

经度地带性指在经度方向,从沿海到内陆,由于水分的变化,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热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热带雨林、热带稀树干草原、热带荒漠;

垂直地带性指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水分增加,依次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垂直带植被为随海拔增加,出现基带以东、以北的植被类型。

14.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举例说明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

生态因子的整体作用、生态因子的主次作用、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15.最小因子定律:作物的生长取决于最不足营养元素的供应状况”——最小因子定律。

16.耐性定律:即各种生态因子对具体的生物来说,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它们之间幅度,就是该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又称耐性范围)。可用一钟型耐受曲线来表示。

17.生态幅:每个种对每一个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例如,鲑鱼对温度这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是0~12℃,最适温为4℃。

例:每种植物的生态幅影响该种植物的( C )。

A. 生物量

B. 生长速度

C. 分布范围

D. 发育程度

18.限制因子:生物所在环境中的某些生态因子不足和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该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19.胁迫(stress):自然界中的生物并非都在环境因子的最适范围内生存,在适宜区之外到最低点或最高点之间的区域称为耐受区,此时生命活动要遭受一定程度的限制,即胁迫。

20.生物体对环境胁迫适应能力的调节与生态适应(生物通过哪些方式可改变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1)驯化(Acclimation):人工的定向诱导可以导致生物的耐受限度的变化的过程。生物借助于驯化过程可以稍微调整它们对某个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2)休眠(dormancy):生物在不良环境条件时期的不活动状态,是生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当动植物进入休眠状态时,它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就会比正常活动时宽得多。生物休眠的意义体现在(胁迫或逆境适应)。

(3)随昼夜、季节变化:在昼夜及不同季节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和最适生存范围也会有所不同。如许多昆虫。

(4)内稳态(homeostasis):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21.生态适应方式: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生化适应、适应组合

22.适应组合:生物适应特定环境条件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与行为上所表现的一整套适应。如仙人掌

23.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态和生理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生活型是种以上的分类单位。

24.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类群。生态型属于种以下的分类单位。

25.植物生态型类型:

(1)气候生态型:依据植物对光周期、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子的不同适应而形成的。不同气候生态型在形态、生理、生化上都表现出差异。温度生态型——籼稻和粳稻。光照生态型——早、中、晚稻。

(2)土壤生态型:植物在不同土壤水分、温度和土壤肥力等自然和栽培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态型。土壤水分生态型——水稻和陆稻。

(3)生物生态型:植物在生物因子如病、虫等的作用下形成的。如生物生态型——玉米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

26.生态位:生物完成其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的特性。即生物在环境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也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

27.生态位原理:竞争排斥、互利原理

28.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 B )。

A.光饱合点

B.光补偿点

C.光照点

D.光辐射点

29.弱光下,植物色素不能形成,有利于细胞伸长,不利于细胞分化(植株细长,顶端弯曲,叶小不展,茎叶呈黄白色——黄化现象)

30.光谱成分对植物生长生理的影响:红外线促进茎的伸长、种子萌发、体温提高;红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蓝光则对蛋白质合成有利,蓝紫青光抑制植物生长,变矮粗;紫外线照射对果实成熟起良好作用(促花青素形成),并能增加果实的含糖量,抑制植物生长,变矮粗;

31.高山、高原上的作物,接受青、蓝、紫等短波光和紫外线较多,一般植株矮,茎叶富含花青素,色泽较深。

32.植物对光周期的适应类型:

长日照植物: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才能进行生殖诱导并开花,否则只进行营养生长。如鸢尾,百合,作物中有冬小麦、冬大麦、燕麦、油菜、苜蓿、甜菜、甘蓝、萝卜、菠菜、芹菜等。

短日照植物: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能进行生殖诱导并开花,否则只进行营养生长。如菊花等,作物中有水稻、玉米、大豆、烟草、麻、棉花等。

日中性植物:植物的开花结果与日照时间的长短没有明显的关系。如黄瓜、番茄、辣椒、四季豆、蒲公英等。

定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特定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甘蔗的某些品种,只能在日照长度约12小时45分的条件下才能开花。

33.春化作用: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效应称为春化作用。需要春化的农作物,如冬小麦、冬大麦;白菜、萝卜、芹菜、甜菜、甘蓝、菠菜等。生产上应用:如对白菜、萝卜、芹菜、甜菜、甘蓝、菠菜等解除春化,抑制开花。

34.( C )在某些植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A.光照强度

B.光周期

C. 低温

D.昼夜变温

35.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整个生育期或某一阶段过程,而且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36.积温:某地或某作物生长阶段内大于或等于某一界限温度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37.黑龙江是种植水稻纬度最北的地方,此现象是(D )对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表现。

A.日照长度

B.日照强度

C.常年温度

D.有效积温

38.冷害:0℃以上低温对喜温植物造成的伤害。(哑巴灾)

39.冻害:0℃以下低温使植物体内(细胞内或细胞间隙)结冰造成的伤害。

40.温周期现象:生物对温度有节律的昼夜变化的反应称为温周期现象。

41.水生植物的特点是(A )。

A.通气组织发达B.机械组织发达C.叶面积小D.根系发达

42.下面的哪项内容不是生长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应该具有的特点(B )。

A. 根系发达

B. 叶表面积较大

C. 叶表面凹陷

D. 茎可进行光合作用

43.在大棚生产中,施放( C )可以提高光合作用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汽

44.土壤的质地分类:砂土、黏土、壤土。农田土壤结构类型:块状(土坷拉 、蒜瓣土)、片状(犁底层)、团粒结构(蚂蚁蛋,直径0.25-10mm )。壤土是农业中最理想的质地类型,团粒结构是农业中最理想的结构类型,因为其能很好地调节水肥气热,有利于根系下扎。

45.种群:一定时间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46.种群特征:空间特征: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数量特征:种群有一定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遗传特征:种群内个体能够交配,产生后代,遗传下去,不断发展下去。

47.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 ( B ) 。

A. 个体

B. 种群

C. 种

D. 基因库

48.生物种群是由生物个体组成,但必须强调( A )。

A. 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B. 种群就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C.个体都是同龄的

D. 个体之间没有生物学的差异

49出生率:单位时间内种群新出生个体数与种群总个体数的比值。这里的出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包括分裂、出芽(低等植物、微生物)、结籽、孵化、产仔等多种方式。 生理出生率:种群在理想状态下,生理上能够达到的最大生殖能力。

特点:常数,理论最大值,反映了该生物的特性。

生态出生率: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出生率。

特点:可变,实际值,反映了环境对该种群的影响。

50.生态出生率是指( C )

A .生理出生率

B .最大出生率

C ..实际出生率

D .理论出生率

生理出生率是指( B )

A .生态出生率

B .最大出生率

C .实际出生率

D .理论出生率

51.年龄结构的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衰退型种群。

52.内禀增长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最大增长率,或称生物潜能或生殖潜能。rm ,固定参数。

53.环境容纳量: 某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中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称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饱和密度),K 。

54.种群的指数增长(“J ”型曲线):

在无限环境条件下,增长速度(G )与个体数量(N )成正比,也就是说,个体数量越大,增长速度越快。 与种群密度无关。

指数增长模式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S ”型曲线)

在实际环境条件下,由于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和其它资源的限制,因此,增长是有限的。由于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是逐渐增加的,故增长曲线呈现“S ”型,也称S 型增长,其数学模型可用logistic 方程描述:)(d N

N K rN dt N -= N 为种群数量;K 为环境容纳量,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在曲线中表示为渐进线;r 为内禀增长率;(K-N)/N 为环境阻力。

以鱼类捕获量的确定为例,要使鱼类捕获量达到最大,应使鱼类种群数量等于K/2,此时人们所得到的鱼类捕获量最大,而且种群数量不会下降(不会影响其持续产量)。当N=K/2时,种群增长率dN/dt 最大,相应的种群数量就是能够提供最大持续产量的种群大小。

55.海洋强光带硅藻种群的季节变化(主要由环境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

56.种群非周期波动(不规则波动):东亚飞蝗

57.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如欧洲的穴兔,1859由英国引入澳大利亚西南部,如墨西哥紫茎泽兰,1949年前进入我国云南。

58.种群调节:当种群数量偏离平衡水平上升或下降时,有一种使种群数量返回平衡水平的作用,称为种群调节。种群数量是由密度制约作用(与种群密度相关)和非密度制约作用(主要包括温度、光照、风、降雨等非生物性的气候因素)协同调控的

59.下列对种群调节因素中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是(C )

A.捕食B.寄生C.降雨D.竞争

60.生态对策: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形成针对不同环境的各种特有的对策。也即种群以何种形态和功能特征的适应而在其生境中生存和繁衍后代。

61.种群采用什么样策略来适应环境?

适应对策:r-对策k-对策

r-对策(r-strategy):生活在条件严酷和不可预测环境中,种群死亡率通常与密度无关,种群内个体常把较多能量用于生殖,而把较少的能量用于生长、代谢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r-选择者(r-selection):采取r-对策的生物称为r-选择者。通常是短命的,生殖率很高,可以产生大量的后代,但后代的存活率低,发育快,成体体形小。

k-对策(k-strategy):生活在条件优越和可预测环境中,其死亡率大都取决于密度相关的因素,生物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因此种群内的个体常把更多的能量用于除生殖以外的其他各种活动。

k-选择者(k-selection):采取k-对策的生物称为k-选择者。通常是寿命长,种群数量稳定,竞争能力强,个体大但生殖力弱,只能产生很少的后代,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关怀,发育速度慢,成体体形大。

(具体p119重点看!)

60.简述种群生态适应的r-对策和k-对策的区别及其在实践中的意义?(p119图下两段话)

61.种群的分布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62.种间相互作用类型

63种间相互作用举例:

偏利共生:如地衣、苔藓等附在树皮上 。

互利合作(原始合作):蜜蜂与花、蚂蚁与蚜虫、农作物与农作物间作;作物与动物合作。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1)作物间作:玉米//马铃薯(减轻病害)、玉米//豆类(合理利用土壤中营养物质);(2)特殊种间关系:稻田养鱼、稻田养鸭

互利共生:地衣 、豆类作物根系(大豆)和固氮菌→根瘤、高等植物根系与真菌→菌根。在农业上的应用:

(1)豆科作物施固氮菌肥;(2)作物施菌根肥

64.植物化感作用: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生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65.化感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农作物间作化感作物(芝麻、大麻、葱、韭菜、蒜等),可防治害虫。西瓜、早稻(早稻苗期化感作用最强)、大豆、黄瓜等不适合连作。

66.寄生:一个种(寄生者)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寄生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利用病原菌防治害虫(以菌治虫): 白僵菌(真菌):防治松毛虫、松褐天牛、白蚁、玉米螟、蛴螬、茶小绿叶蝉、桃小食心虫。 苏云金芽孢杆菌(细菌):防治鳞翅目害虫(棉铃虫、玉米螟等)和蚊子幼虫。

67.拟寄生:是指昆虫寄生昆虫者的现象。寄生昆虫常把卵产在其他昆虫(寄主)体内,待卵孵化成幼虫后便以寄主的组织为食,直到寄主死亡为止。这与真正的典型寄生不同,真寄生者并不一定杀死寄主。如寄生蜂

例: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昆虫的卵内,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寄主,这种种间的关系属于(D )。

A .偏利

B .原始合作

C .偏害

D .捕食

68.捕食:某种生物消耗另一种其他生物活体的全部或部分身体,直接获得营养以维持自己生命的现象。捕食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以虫治虫: 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害虫:瓢虫-棉铃虫、蚜虫;益虫-森林害虫。利用拟寄生性天敌防治害虫:寄生蜂-玉米螟、棉铃虫。有益动物防治害虫:青蛙-稻田害虫;鸟类-森林害虫 例: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为避免病虫害的发生,最佳防治措施是(B )

A.彻底消灭害虫种群

B.保护天敌及其食物链

C.彻底破坏其发生环境

D.断绝一切事物和能量来源

69.群落: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即群落是由不同种类的生物组成的生物复合体。

70.群落成员型组成:(按各个种群在群落中的作用划分)优势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

71.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中性作用

负相互作用

正相互作用

例:森林群落的建群种一定是(C )

A .灌木

B .草本植物

C .乔木

D .哺乳动物

72: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生境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的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的活动强度和生活力的现象。(群落交错区生物种类增加和某些种类密度加大的现象)。

(注:群落的结构部分可能考选填题,最好浏览一下。)

73.群落演替:是指随时间推移,生物群落内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它是群落动态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

74.演替的类型:

75.从裸岩开始的群落演替会经历那些阶段?

地衣植物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76.什么是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请比较二者的异同?

二者的共同点:

(1)演替都是在裸地上开始。

(2)群落在形成过程中,都有植物的传播、植物的定居和植物之间的竞争这三个方面的条件和作用。

(3)都是进展演替,即群落向着物种多样化、中生化和高生产力方向演替。

二者的不同点:

(1)演替开始的土壤条件不同,原生演替开始的裸地条件严酷,从来没有植物的繁殖体或被彻底消灭了,而次生演替开始的裸地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一些繁殖体存在。

(2)演替速度不同,原生演替慢,而次生演替快。

77.顶极群落:一个地区内,群落相继替代,通过一系列的演替阶段,最后达到与该地区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稳定群落,即顶级群落。

78.如何利用自然群落演替知识对农业生物群落进行调控?(演替与人工调控)

建立混交人工林群落。农田设置一定比例农田林带(林是成熟阶段的生物群落,较少受到干扰,结构较复杂多样,建立天敌群落可能性也较大),能形成良好的稳定生态环境,可以弥补农田群落结构单一所带来的弊端,能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土壤侵蚀,有益于鸟、兽、昆虫等生长,以抑制有害生物对农作物的威胁。 模仿自然顶级建造人工群落。仿自然顶极群落结构建造乔、灌、草相结合的人工群落,不仅增加经济效益,而且可有效治理水土流失。

橡胶林 乔

西双版纳地区 大叶茶 灌

黄花菜 草

仿自然演替过程促进农业生产。新开垦荒地和沙化地治理早期重视先锋植物的作用,环境改善后(土壤熟化肥力提高)再安排农业生物。

79.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80.生物多样性的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81.捉100种动物容易,捉一种动物的100个个体难的生态系统是(A )

A .雨林

B .湖泊

C .草原

D .荒漠

8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相互作用着,它们通过能量流动、物按起始基质性质

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旱生原生演替 水生原生演替

群落退化和逆行演替 群落复生

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互联结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83.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划分是依据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方式和功能特征

84. 下列生物类群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类群是( )。

A. 种子植物

B. 蕨类植物

C. 蓝绿藻

D. 真菌

85.消费者包括 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寄生动物、腐食动物、杂食动物。

86.一个生态系统必须有的生物成分是(B )

A 植物、动物

B 生产者、分解者

C 动物、微生物

87.举例说明生态位原理在立体农业中的应用?

立体农业结构的生态学基础——生态位原理:

(一)竞争排斥

生态位相似的两种生物不能在同一地方永久共存,如果它们能够在同一地方生活,那么,其生态位相似必定是有限的,即在食性、栖息地或活动时间等某些方面有所不同,这就是竞争排斥原理,也称为高斯假说。

(二)互利

互利是不同物种个体之间的互惠关系,本质就在于生物生态位的功能之间的互补,通过本能的互补,物种在不同程度获利,或者得到保护,以防御捕食者和竞争者,或者得以更好的繁殖,或者得到良好的生存环境等。

对资源利用的种间互补(空间、时间、营养等)。

对系统稳定性方面的互补(抗灾,减少病虫害,改善生境,提高土壤肥力等)。

88.立体农业模式:农林立体模式、农田立体模式、水体立体模式、养殖立体模式。

农林立体模式:农林业指在统一土地单元或农业生产系统中既包含木本植物又包含农作物或动物的一种土地利用系统。农:包括第一性生产,如,粮食、经济作物、蔬菜、药用植物、栽培食用菌等;包括第二性生产,如,饲养家畜、家禽、水生生物和其他养殖业;林:包括乔木、灌木和竹类组成的用材林、薪碳林、防护林、经济林和果树。

农田立体模式:①农作物间作套种②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稻萍鱼③农田种食用菌

水体立体模式:①鱼牧结构,鱼分层放养②基塘系统

养殖业立体模式:①分层立体养殖②林鱼鸭立体种养

89.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关系连结起来的链状结构。如杨树-蝉-螳螂-黄雀-老鹰。如稀泥-虾米-小鱼-大鱼。

90.食物链加环类型: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复合环、产品加工环(例子和作用p254-255)

91.以食用菌为中心的食物链结构:秸秆多级利用(试用食物链加环原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简述秸秆的充分利用)秸秆-培养食用菌-菌渣作畜禽饲料-养鸡-鸡粪下沼气-沼气渣培养食用菌-废料施于农田(p255食物链网结构设计2) 生态系统 非生物部分 生物部分 非生物环境 生产者 营养物质 消费者 分解者

92.初级生产:绿色植物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称为初级生产(应包括光能和化能自养微生物生产)。

93. 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中,以热带雨林生产力为最高。

例:生产力和生物量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是(B)

A.草原B.森林C.海洋D.农田

94.能量是怎样进入到生态系统中的?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是生态系统的第一次能量固定,所以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就称为初级生产量。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的,能量只是单程流经生态系统,是不可逆的。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过程是能量不断递减的过程。当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营养级时,每一个营养级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呼吸)都会消耗相当多的能量,这些能量最终都将以热量的形式消散到周围的空气中。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过程中,把较低质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较少的高质量能量。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以食物链为主线。

95.太阳能:占99%以上(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

96.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97.生态效率: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对太阳能或其前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的利用、转化效率。

98.林德曼效率(十分之一定律):自然界中,能量在生态系统营养级之间的转化,大致十分之一能够到下一营养级身上,以组成生物量,十分之九被消耗掉,主要是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浪费,以及用于呼吸和排泄等。

99.在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储存能量最多的营养级是(A)

A.生产者B.初级消费者C.次级消费者D.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6级,原因是(A)。

A.能量在营养级间的流动是逐级递减的B.能量是守恒的

C.消费者数量不足D.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100.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中,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反复循环变化的过程。

101.气相型循环与沉积型循环各有何特点,各循环类型的代表物质有哪些?

根据物质贮存库的特点,生物地化循环有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N、O等的循环为气相型,P、Fe等的循环为典型的沉积型。既能按气相型循环,又能按沉积型循环的元素是S。

102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

象。海洋水体富营养化情况下,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出现各种颜色,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叫赤潮。

103.地球上碳最大的贮存库是(C)

A.大气层B.海洋C.岩石圈D.化石燃料

104.温室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浓度升高,使大气层如同温室外罩一样,使地表温度上升,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105.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和问题:①含氮有机物(木材、秸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NOX污染大气。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光化学烟雾

②过度耕种使土壤氮素肥力下降。如:有机氮含量下降

③工业固氮,造成氮素局部富积和氮循环失调(氮肥施用)如: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地下水、农产品品质变差、蔬菜硝酸盐中毒、土壤质量降低

④城市化和集约化农牧业使人畜废弃物中氮的自然再循环受阻

106.农业生态系统中对氮循环的调控:充分发挥生物固氮的作用、发展工业固氮、使动、植物残体及排泄物尽量还田、控制土壤中N的非生产性消耗(淋溶、挥发、反硝化等)

107.人类活动对磷循环影响及环境问题

磷矿开采与消耗:按目前速度,地球上磷矿可开采100 年。磷肥的施用与流失:施用磷肥补充了有效磷,土壤中的磷又会因有机质分解及收获物移出农业生态系统而逐渐下降。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及肥料淋失又会导致土壤中磷的损失。生活废水、工业污水和农业径流使磷进入水体导致富营养化

108.农业生态系统中对磷循环的调控:重视多条途径,实现磷的再循环,尤其是有机途径;提高肥效,节约磷肥,减少损失(易被固定);注意磷肥使用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磷肥中含有重金属(镉铅)、和放射性物质以及磷循环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

109.人类活动对硫循环的影响及问题:①SO2气体大量排放,如:燃煤、燃油、矿冶、农业活动②酸雨(空中死神)及其危害

110.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间接制造或所用物品的废弃物等排放到环境中,其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理化和生物学性状发生了有害的改变。类型: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111. 生物放大作用Bioaccumulation (食物链富集作用)

定义:某些物质(如农药、重金属元素、放射性元素)当它们沿食物链移动时,既不被呼吸消耗(即分解),又不容易被排泄,而是浓集在有机体内,其浓度随营养级的升高不断增加的现象。

对动物和人类有何危害?

人类与动物在食物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首先污染初级生产者,然后顺着食物链传递,达到动物与人体内,由于生物放大作用,有毒物质在动物和人体的浓度比环境及初级生产者中高出许多倍,造成严重污染,带来灾难。

112.Hg、Cd、Pb、Cr、As(五毒)

11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定义: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

114.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部分(生物、环境和人)的结构和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良好状态。

115.反馈机制(feedback mechanism)是生态系统维持平衡或稳态的重要机制

116.分析生态系统的稳态机制。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稳态机制、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生态重建与恢复生态学

生态学复习资料

摘录自: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陈阜《农业生态学》、李博《生态学》………… 1、农业生态学的概念? 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上的分支,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对其调节控制规律,促进农业全面持续发展的学科。 2、生态系统的定义是什么? 指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3、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有哪些? 生物组分----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构成。 环境组分----辐射、气体、水体和土体构成。 4、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⑴在组成方面不仅包括无生命的成分,也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 ⑵在空间结构方面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⑶在时间变化方面系统中的生物具有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的时间特征。 ⑷在内部功能方面,生态系统主要靠三大类群生物协调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过程完成 ⑸在外部关系方面,所有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通过不断的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经过转化变为各种输出,从而推动系统的有序状态。 5、农业生态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是揭示农业生态系统各种内外相互关系的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生物对自然界有哪些影响? ⑴森林的生态效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雨量;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净化空气,防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大地;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⑵淡水水域生态作用-------浮游植物能吸收水中各种矿物质养分,保持水体清洁和容氧量,对水质理化特性的变化起主导作用。 ⑶草地生物的生态效应------牧草能改良土壤;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固定流沙。 ⑷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对土壤肥力有调节作用;对水土资源有保持作用;可以影响农田小气候;有净化环境作用。 7、什么是生物群落? 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竟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8、群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⑴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⑵具有一定的结构; ⑶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⑷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⑸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⑹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⑺具有特定的群落边境特征。 9、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有哪些影响?⑴土地的农业利用及开垦不同程度地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⑵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野生生物种群产生影响; ⑶农田杂草防治中使用的除草剂可导致植物多样性的减少; ⑷农田杀虫剂的使用对土壤中的节肢动物有影响,对野生飞禽有破坏作用。 10、什么是食物链?

最新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复习题(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农业生态学(agricultural ecology, 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3.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定义) 4.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言之,是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5. 生产者(producers):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6. 大型消费者(macroconsumers):是指以初级生产的产品为最初十五来源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动物。 7. 小型消费者(microconsumers):又称分解者,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8.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 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有哪些? 答:生态学10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 (1)生态学知识累积阶段(1866年前); 主要事件有: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就累积了像二十四节气这种实质反映气候与生物关系的知识,而且广为流传,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 (2)个体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阶段(1866--1935); 主要事件有: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定义了生态学,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生态学产生以后便分化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等学科分支。 (3)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1935—1962); 主要事件有: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美学派代表人物,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他把生物与其环境看成是一个动态整体。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发表了《一个老年湖泊内的食物链动态》的论文。她用确切的研究数据揭示了在食物链顺序转移中生物的数量关系。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了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4)生态学向调控与工程方向发展阶段(1962--); 主要事件有: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的《寂静的春天》,她的书是人类生态环境意识觉醒的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64年开展以生态系统定量研究为重点的“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之后,又于1971年组织了“人与生物圈”长期研究计划。中国于1972年加入这个研究。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21世纪行动议程》、《里约热内卢宣言》。 (5)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生态学基础;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学专业《农业生态学》末考备考复习参考资料各位同学:揣摩考点、识破亮点、巧抓重点、攻克难点,是末考备考复习过程中的四大秘诀,也是我们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得力技巧。希望广大同学能够勤奋备考,诚信应考,亮出真才实学,考出优异成绩。建议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及课堂笔记,并根据自身实际就本资料中出现的相关失误与漏洞请自行补充完整,由此带来的不便还望你见谅。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 ---军军 第一部分: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一、生态农业及其产生的原因 1、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合理地组织农、林、牧、渔、加等产业,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 2、产生的原因:现代农业有许多负效应,推动了生态农业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能源过度消耗、水资源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成本增加、污染加剧、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其他问题如种植结构的单一化,水土流失等。 二、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1、整体效应原理; 2、生态位原理; 3、食物链原理; 4、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 5、生物的相生相克原理; 6、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 三、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1、多维集约用地技术(多熟种植、立体种养)。 2、物质的多层次利用技术A.动物粪便的多层次利用(作为腐生生物的食物源、肥料化、基质化、能源化);B.秸秆的多层次利用(直接还田为肥、堆肥还田、作为动物的饲料、基质化、能源化); 3、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种养结合、立体种植、水土保持技术); 4、生物防除病虫草害技术(利用轮作、间混套作技术来控制病虫草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调整来减少病虫草害;利用生物天敌来控制病虫草害); 5、生物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沼气的开发利用技术、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技术)。 第二部分: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农业资源分类 1、按可更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和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2、按贮藏性可分为可贮藏性资源和流逝性资源。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新版首都师范大学生态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考研这个念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的难以抑制,可能真的和大多数情况一样,我并没有过脑子,只是内心的声音告诉我:我想这样做。 得知录取的消息后,真是万分感概,太多的话想要诉说。 但是这里我主要想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备考经验,考研这一路走来,收集考研信息着实不易,希望我的文字能给师弟师妹们一个小指引,不要走太多无用的路。其实在刚考完之后就想写一篇经验贴,不过由于种种事情就给耽搁下来了,一直到今天才有时间把自己考研的历程写下来。 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一个比较执着的人,不过有时候又有一些懒散,人嘛总是复杂的,对于考研的想法我其实从刚刚大一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在刚刚进入大三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复习了,不过初期也只是了解一下具体的考研流程以及收集一些考研的资料,反正说到底就是没有特别着急,就我个人的感受来说考研备考并不需要特别长的时间,因为如果时间太长的话容易产生疲惫和心理上的变化反而不好。 下面会是我的一些具体经验介绍和干货整理,篇幅总体会比较长,只因,考研实在是一项大工程,真不是一两句话可描述完的。 所以希望大家耐心看完,并且会有所帮助。 文章结尾处附上我自己备考阶段整理的学习资料,大家可以自取。 首都师范大学生态学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3)细胞生物学 ④(864)生态学

参考书目: 细胞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版),2014年,翟中和 《生态学》,科学出版社,第二版,林育真 先说一下我的英语单词复习策略 1、单词 背单词很重要,一定要背单词,而且要反复背!!!你只要每天背1-2个小时,不要去纠结记住记不住的问题,你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背,时间久了自然就记住了。 考察英语单词的题目表面上看难度不大,但5500个考研单词,量算是非常多了。我们可以将其区分为三类:高频核心词、基础词和生僻词,分别从各自的特点掌握。 (1)高频核心词 单词书可以用《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真题用书是《木糖英语真题手译》里面的单词都是从历年考研英语中根据考试频率来编写的。 核心,顾名思义重中之重。对于这类词汇,一方面我们可以用分类记忆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用比较记忆法。 分类记忆法,这种方法指的是把同类词汇收集在一起同时记忆。将同类词汇放在一起记忆,当遇到其中一个词时,头脑中出现的就是一组词,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写作用词的准确度和自由度。例如:damp,wet,dank,moist,humid都含“潮湿的”意思。damp指“轻度潮湿,使人感觉不舒服的”。wet指“含水分或其他液体的”、“湿的”。moist指“微湿的”、“湿润的”,常含“不十分干,此湿度是令人愉快的”意思。humid为正式用语,常表示“空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1

一、基本概念 种群、种群动态、种群密度、种群年龄分布、种群性比 多型现象 内禀增长率 存活曲线 种群空间分布型 集合种群 密度效应、他感作用 领域行为、社会等级、利它行为 种间竞争、资源竞争、似然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 遗传漂变、奠基者事件、种群瓶颈 13.种群:指同一物种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有一定空间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每单位空间个体的数量;生态密度-按照生物实际所占有的面积计算的密度 种群年龄分布: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种群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的基本参数: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4.多型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重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种群内不同生物型 15.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 对x作图16.存活曲线:借助于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定年龄死亡率,以lgn x 17.种群空间分布型: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分布。包括随机型,均匀型,集群型。 18.集合种群: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时,这些小种群的总体就称为集合种群 19.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

相互影响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20.领域行为: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意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入侵者等的行为 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利他行为:有利于其他个体存活和生殖而不利于自身存活和生殖的行为 21.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作用 似然竞争:两个物种通过拥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其性质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利用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类似 22.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23.遗传漂变: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 奠基者事件:当来自一个大种群的少数个体在一个新栖息地定居时,在其后续种群中的所有基因都将来自于奠基者所携带的有限遗传物质。由于种群太小使近交难以避免,隐性基因会更广泛地显示出来,使存活率下降。 种群瓶颈:小种群的持续存在会因遗传漂变而引起遗传变异的进一步丧失的现象。 二、填空题 1. 种群的年龄锥体主要有、和三种基本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 2. 生命表可分为和两大类,它们在方法上有所不同。(静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收集数据) 3. 存活曲线的三种基本类型为: 、和。(凹曲线、直线、凸曲线) 4.种群的主要空间分布型:、和(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5. 生物种间的基本关系有:、、等。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山西农业大学

它包括岩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两点补充:①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 林德曼):生态系统营养级之间能量的转换,大致十分之一转移到下一营养级,以组成生物量;十分之 生态密 。 ,因此,生态密度常大于粗密度。 (生殖潜能)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 rm。 (或最大密度),常用K表示。 包括

某一时刻,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积存的有机物质总量。 FO)或流入量(FI)占库存总量 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 根据受人类干扰和控制程度不同,生态系统可分为:原生自然生态系统、经过人类训化的生态系统、全人工设计控制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环境组分(能量环境、有机环境、无机环境)由辐射、气体、水体和土体组成。生物组分按功能分为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分解者)3种类群。 植物生态型的划分: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根据年龄锥体可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种群的分布有3种基本类型:随机的、均匀的、成丛的(聚集的)。 种群增长类型:指数型增长,逻辑斯蒂增长。 任何物种对其他物种的影响有三种形式:有利、有害、无利无害。 种群调节分为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种群的空间分布、种群数量和种群的遗传三个方面。 能流遵循的热力学基本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 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是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的。 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主要包括农田、草原、林地生产。 测定初级生产力的方法一般分为:直接测定、间接测定。常规的测定方法包括:直接收收获法、黑白瓶法、二氧化碳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同位素标记法、原料消耗测定法。 碳的储存库:大气圈、陆地生物圈、岩石圈、海洋。 固氮的途径通常有: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工业固氮。 生物群落按物种分为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 群落生态主要研究群落的结构、动态变化、内部关系及其分类分布规律等。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组成的物种结构(多物种配置)、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物质多级循环),以及这些生物组分与环境组分构成的格局。 农业生态系统的立体结构大体可以分为农田立体模式、水体立体模式、坡地立体模式、养殖业立体模式等。

(完整版)生态学试卷及答案,推荐文档

生态学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Population: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2.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中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群落和生态系统。 3.Niche:生态位,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4.Ecological factor:生态因子,是在环境因子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的环境因子。 5.Gene flow:迁移压力的增强可以使某些基因从一个群体有效地散布到另一个群体中,称为基因流。 6.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息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7.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8.协同进化:种间关系中,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即协同进化。(或是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的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9.热带雨林:一般认为热带雨林是指耐阴、喜雨、喜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乔木植物群落。 10.动态生命表: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的资料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物种形成的过程是什么? 答:多数学者接受地理物种形成学说,将物种形成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0.5分): (1)地理隔离(1分)通常由于地理屏障将两个种群分隔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使种群间基因流受阻(0.5分)。 (2)独立进化(1分)两个彼此隔离的种群适应于各自的特定环境而分别独立进化(0.5分)。(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1分)两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机制,即使两种群内个体有机会再次相遇,彼此也不再发生基因流,因而形成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0.5分)。 2.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答:(1)收获量测定法(1分) (2)氧气测定法(黑白瓶法)(1分):根据初始瓶(IB)、黑瓶(DB)、白瓶(LB)溶氧量,即可求得:初级净生产量=LB-IB;呼吸量=IB-DB;总初级生产量=LB-DB。 (3)CO2测定法(1分) (4)发射性标记物测定法(1分) (5)叶绿素测定法(1分) 3.演替过程的理论模型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答:有三种(1分) (1)促进模型;(1分) (2)抑制模型;(1分) (3)耐受模型。(1分)

生态学复习题

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园艺生态学;生境;生态因子;主导因子;限制因子;生态幅;趋同适应;趋异适应;生态型;生活型;生态位;“垃圾堆农业”;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斑;阴影;闪光;光时;光周期;温周期;冷害;霜害;冻害;团粒结构;菌根;逆温;共生关系;寄生;半寄生;偏利共生;竞争;协作;他感作用;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优势种;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辅助能;信号;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 二、填空: 1、请列举五种在我国为害的入侵物种(动植物皆可):、 、、、。 2、环境可分为、两大类。 3、生态因子作用的三个基本定律包括限制性定律、 和,其中限制性定律包括和 两个方面。 4、瓦维洛夫的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中栽培植物起源和类型形成包括、、、、、、、等八个

中心。 5、大多数植物的叶片当阳光自腹面照射时,可见光的吸收率为 、反射率为、透过率为。 6、园艺植物的三基点温度是指、和 。 7、低温伤害的种类包括、和 。 8、园艺植物对高温的适应表现在和 两个方面。 9、提高植物抗旱性的途径有(至少答三条):、 。 10、按其共生关系,菌根可分为、、。 11、食物链加环可分为、、、 、。 12、植物根系吸水的动力是和。 13、大量元素含量一般占植物体干重以上;微量元素一般占植物体干重的以下。 14、白僵菌对于防治(填“病害”或“虫害”)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15、生态系统一般可分为11个层级,即、、 、、、、、、、、。

16、园艺植物群落中常见的共生关系有、、 。 三、简答: 1、分别书写树冠层水分平衡表达式、园地水分平衡表达式,并解释式中各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2、简述高温的生理危害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对热害和日灼的防御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4、试简述紫外线的主要生态生理作用效应。 5、植物起源的确定可以从哪几个方面稽考? 6、简述植物病害的控制途径。 7、简述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8、试简述生态系统的特性与特征。 9、试简述食物链网结构设计原则。 10、试简述物质循环的特点。 11、试简述生态学理论对园艺生产的指导意义。(至少三个方面) 四、综述题 试列举近5-10年园艺生态学研究热点,并对园艺工作者的研究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2

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 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 生态效率、同化效率、生长效率、利用效率、林德曼效率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生物量、生产量、周转率 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 次级生产量 生物富集(放大)作用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8.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的功能单位 29.食物链:植物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生物之间存在的这种传递关系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各种生物成分通过食物传递关系存在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彼此间都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的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物种的总和 30.生态效率:各种资源(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转移过程中的比值关系,常以百分数表示 同化效率: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的能量比例(同化效率=被植物固定的能量/吸收的太阳能=被动物吸收的能量/动物的摄食量) 生长效率:生长效率=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能量/n营养级的同化能量 利用效率:利用效率=n+1营养级的摄食能量/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 林德曼效率:林德曼效率=n+1营养级摄取的食物能/n营养级摄取的食物能 31.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 32.生物量:在某一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 生产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生产量 周转率:在特定时间内,新加入的生物量与总生物量的比率 33.总初级生产量: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 净初级生产量: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 34.次级生产量:在被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用于动物的呼吸代谢和生命的维持,这一部分的能量最终将以热的形式消散掉,剩下的那部分才能用于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这就是次级生产量 二、填空题 1.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和。(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 食物链主要有和两种主要类型。(捕食物食物链碎屑食物链)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题全资料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在一定空间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比希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即最小因子定律。 种群调节:指种群数量的控制。是物种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与死亡、迁入与迁出两方面决定的,所有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环境因子、生物因子都对种群的数量起调节作用。 4 、种群:在一定时间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空间分布: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或聚集的。其增长型:在无环境限制下成指数式增长;在环境制约下成逻辑斯蒂增长。)。 5 、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和作用比较突出,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其中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6、群落: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群落。群落的水平结构特点:常形成相当高密度集团的 片状或斑块状镶嵌。垂直结构的特点:成层性(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地被层)。 7、边缘效应: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

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是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相邻斑块或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或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过渡区域称为边缘效应)。8、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想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9、顶级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发展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顶级群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演替发展到最后出现的稳定的成熟群落称为顶级群落。 10 、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11 、十分之一定律: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产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12、生态金字塔: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所含能量一般呈现出下大上小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塔形分布,称为生态金字。其类型有数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13、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

最新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精选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 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 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 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 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 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 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 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 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 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25.景观异质性形成原因:环境资源的异质性、干扰、生态演替 26.Forman景观格局的分类:均匀分配格局、聚集型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 平行格局、特定组合或空间联结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一、基本概念 种群、种群动态、种群密度、种群年龄分布、种群性比 多型现象 内禀增长率 存活曲线 种群空间分布型 集合种群 密度效应、他感作用 领域行为、社会等级、利它行为 种间竞争、资源竞争、似然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 遗传漂变、奠基者事件、种群瓶颈 13.种群:指同一物种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有一定空间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每单位空间个体的数量;生态密度-按照生物实际所占有的面积计算的密度 种群年龄分布: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种群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的基本参数: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4.多型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重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种群内不同生物型 15.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 16.存活曲线:借助于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定年龄死亡率,以lgn 对x作图 x 17.种群空间分布型: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分布。包括随机型,均匀型,集群型。 18.集合种群: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时,这些小种群的总体就称为集合种群

19.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20.领域行为: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意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入侵者等的行为 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利他行为:有利于其他个体存活和生殖而不利于自身存活和生殖的行为 21.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作用 似然竞争:两个物种通过拥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其性质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利用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类似 22.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23.遗传漂变: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 奠基者事件:当来自一个大种群的少数个体在一个新栖息地定居时,在其后续种群中的所有基因都将来自于奠基者所携带的有限遗传物质。由于种群太小使近交难以避免,隐性基因会更广泛地显示出来,使存活率下降。 种群瓶颈:小种群的持续存在会因遗传漂变而引起遗传变异的进一步丧失的现象。 二、填空题 1. 种群的年龄锥体主要有、和三种基本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 2. 生命表可分为和两大类,它们在方法上有所不同。(静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收集数据) 3. 存活曲线的三种基本类型为: 、和。(凹曲线、直线、凸曲线) 4.种群的主要空间分布型:、和(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5. 生物种间的基本关系有:、、等。(共生、竞争、捕食、寄生、偏害)

生态学试卷及标准答案

生态学试卷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生态学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Population: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2.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中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群落和生态系统。 3.Niche:生态位,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4.Ecological factor:生态因子,是在环境因子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的环境因子。 5.Gene flow:迁移压力的增强可以使某些基因从一个群体有效地散布到另一个群体中,称为基因流。 6.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息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7.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8.协同进化:种间关系中,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即协同进化。(或是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的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9.热带雨林:一般认为热带雨林是指耐阴、喜雨、喜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乔木植物群落。 10.动态生命表: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的资料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物种形成的过程是什么? 答:多数学者接受地理物种形成学说,将物种形成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0.5分): (1)地理隔离(1分)通常由于地理屏障将两个种群分隔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使种群间基因流受阻(0.5分)。 (2)独立进化(1分)两个彼此隔离的种群适应于各自的特定环境而分别独立进化(0.5分)。(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1分)两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机制,即使两种群内个体有机会再次相遇,彼此也不再发生基因流,因而形成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0.5分)。 2.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答:(1)收获量测定法(1分) (2)氧气测定法(黑白瓶法)(1分):根据初始瓶(IB)、黑瓶(DB)、白瓶(LB)溶氧量,即可求得:初级净生产量=LB-IB;呼吸量=IB-DB;总初级生产量=LB-DB。 (3)CO2测定法(1分) (4)发射性标记物测定法(1分) (5)叶绿素测定法(1分) 3.演替过程的理论模型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答:有三种(1分) (1)促进模型;(1分) (2)抑制模型;(1分) (3)耐受模型。(1分)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资料

概念: 1.环境生态学: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谓吃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生态系统服务一般是指生命支持功能(如净化、循环、再生等),而不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 4.生态足迹:指对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的占用。 5.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以生物资源提供给人类的直接产品的形式出现,非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体现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所提供的服务。 6.绿色国民经济账户:将资源和环境损失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即在GDP中扣除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晚会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初步形成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被称为绿色“国民经济账户” 7..景观生态学: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 8.结构:即指空间单元的特殊配置,通常与空间结构或斑块结构同义。 9.连接度:一个景观一种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空间连续性。 10.廊道:指与其两侧相邻区域有差异的相对呈狭长形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 11..边缘:一般指一个生态系统或覆盖类型的周边部分,其部的环境条件可能与该生态系统的部区域有一定的差异;有时也用于表示在一个景观中不同覆盖类型间邻接宽度的计量。 12.破碎化:一个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破碎为更小的,不相连的小块。 13.异质性:包含不同景观要素的性质或状态。 14.基质:在景观中的本底覆盖类型,通常具有高覆盖率和高连接度;并不是所有的景观中都可以划分出确定的基质。 15.斑块:在性质或外貌上不同于周围单元的块状区域。斑块在本底中即所谓的孔隙度。 16.尺度:对象或过程的时空维度,具有粒度和幅度的特征。 17.边缘效应: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8.复合种群: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 1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围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0.临界阈现象:当介质密度达到某一临界密度时,渗透物突然能够从介质的一端到达另一端,这种因为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达到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被称为临界阈现象。 21.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超“正常”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2.退化生态系统:在一定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到自然因素、认为因素或二者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要求的量变和质变,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于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 (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 (2)吸收有害气体 (3)滞尘作用 (4)减菌效应 (5)减噪效应 (6)增加负离子效应 (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8、常见的防风林结构有3种:紧密(不透风)结构。稀疏(疏透)结构。透风(通风)结构 9、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划分: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划分: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和特殊型污染。 10、园林植物大气污染抗性确定方法:污染区调查;定点栽培对比法;人工熏气法 11、简答滞尘效应原理。 ①减少出现和移动; ②通过降低风速,使大颗粒灰尘下降到地面或叶片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