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教案 5课

历史教案 5课

历史教案 5课
历史教案 5课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拜占廷帝国灭亡。掌握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有哪些特点?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怎样?西欧市民阶级怎样形成?拜占廷帝国为什么灭亡?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对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在中古欧洲社会,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海洋文明”,形成了与东方不同的封建等级制度、新生的城市与基督教等,人文素养方面:作为古代西方文明的继承者──拜占廷帝国的兴衰启示我们: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

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难点:如何理解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启发导学:

展示:播放视频《中世纪欧洲的骑士生活》

教师:刚才视频向我们展示了中世纪欧洲的点滴风貌。大家想不想深入了解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全貌呢?现在就让我们踏着历史的足迹走进中世纪的欧洲。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一、等级森严——西欧的封建社会

展示:播放视频《世界历史》中法兰克王国的形成片段

思考:结合视频和教材谈谈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史?

展示: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式总结,适时出示史料: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教材29页

思考:这句话反映了当时欧洲的一种什么现象?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通过学生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和突破,引导学生了解认识查理马特改革。

展示:视频《查理马特改革》,使学生对查理马特改革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说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查理马特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

展示:向学生提供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的示意图

思考: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与西欧的封建政治制度有何区别?

总结:西欧的封建主通过层层采邑分封建立起依次互为主从的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但是,附庸只效忠于直接的领主,对于其他领主包括更高级的领主,则不必承担什么义务。于是,中小封建主阶层的力量得到加强。中国古代所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则强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两相比较,差异十分明显。

展示:多媒体展示《教皇为皇帝加冕》,并提出问题:在西欧封建时期教皇及教会充当怎样的角色呢?

二、“真正的王者”——教皇、教会

思考:在西欧封建时期教皇、教会的社会地位?

学生:结合教材思考讨论。

总结:在整个中古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

展示:播放视频“丕平献土”帮助学生理解。

总结:在教皇和教会加紧对人民进行精神统治的同时,西欧的一些城市正在冲破层层阻力重新兴起。

三、资本主义兴起的沃土——西欧城市

展示:播放视频《中世纪欧洲城市》

思考:结合教材和视频概括一下西欧城市发展的状况?

总结:城市的兴起,标志着西欧封建社会开始摆脱原始的孤立状态,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当时的城市遍布欧洲各地。正如恩格斯

所说城市如同“中世纪的花朵”到处开放。其中最著名的是法

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它们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辐辏

的都市。十一二世纪,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

斗争。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西欧

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后

来又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

备了条件。那么,同时期中国的城市有什么特点呢?

展示:记录片《中国古都长安》

思考:同时期东西方的城市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呢?

总结:与东方城市相比,西欧城市的特点就是其从产生起,即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并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拥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等职能.中国城市一般首先是政治统治中心,城市

与专制统治同心,而西欧城市对封建制度起离心作用.

教师:当欧洲的城市迅速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条件的时候,有一个帝国正在试图恢复昔日的辉煌而穷兵黩武,四处征讨。

这也导致其最终灭亡。

四、美梦幻灭——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展示:教师演示课件,播放纪录片《拜占庭帝国》,引导学生直观地形成拜占廷帝国疆域的空间概念。让学生欣赏图片和课件中的

索菲亚大教堂,感受拜占廷文化的辉煌。

教师: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还未能建立一种与古典文明媲美的新文化。而拜占廷帝国则融合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东方文

化,绚丽多彩,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世界。

思考: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总结: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

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

拜占廷帝国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思考:本课反映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确立、发展及走向衰落的发展进程。请同学们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内容分析中国与西

欧封建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差异。

说明:通过问题的讨论提升学生的分析、综合的能力。

(四)训练反馈,应用提升

1.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最大的日耳曼人国家是

A.法兰克王国B.法兰西王国

C.拜占廷帝国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2“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出现于

A.查里马特改革之前B.查里马特改革之后C.大化改新以前D.大化改新以后

3.基督教产生的时间是

A.公元前6世纪B.公元前1世纪

C.1世纪D.2世纪

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的权力是

A.君权B.兵权C.财权D.神权

5.拜占廷帝国就是

A.罗马帝国B.西罗马帝国

C.东罗马帝国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6.拜占廷帝国的首都是

A.安卡拉B.君士坦丁堡

C.巴比伦D.罗马

7.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东罗马帝国在历史上又延续了大约多少年A.500多年B.800多年

C.1000多年D.1200多年

8.拜占廷帝国是怎样由盛转衰的?其原因是什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当堂反思: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板书设计

一、等级森严——西欧的封建社会

1、法兰克王国

2、查理马特改革

二、“真正的王者”——教皇、教会

1、地位

2、影响

三、资本主义兴起的沃土——西欧城市

1、琅城起义

2、市民阶层

四、美梦幻灭——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原因

2、启示

教学反思:

历史活动课教案

历史活动课教案 【篇一: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活动课一寻找历史》 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活动课一寻找历史》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关注 身边的历史。 2、逐渐形成历史的方法,并在其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探索。 @ 3、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 4、培养学生组织、管理、代表参与交流的能力。 5、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搭建一个长期性的平台、创办一个长期性的园地。 活动过程: 1、广泛收集资料、整理资料: ①《我家的历史》。让学生展开家庭调查,可写“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有小学生活等内容;或请家长帮助,制作一份家庭亲属世系表,写出从高祖、父母到“我”这一辈的全部男女亲属的姓名,并标出性别的称谓。 ②《我所知道的名胜古迹》。让学生收集曾经参观过的名胜古迹的有着介绍资料、照片和门票等,制成一份图片说明。或用一张8开

的素描纸,分别贴上各个名胜古迹的图片、照片和门票,并写上简单的图片说明。 ③《我所喜欢的历史人物》。让学生收集一位自己最喜爱或最熟悉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整理成文字,并用一张8开的素描纸,画出历史人物的肖像。 [ ④《我读过的历史书籍》。让学生列出读过的历史书籍,并写出内容简介;或让学生把书带到课堂上来,准备向同学们介绍和推荐。 ⑤《我看过的历史电视剧和电影》。让学生列出看过的有着历史电视剧和电影的名称,尽可能找到相关的剧照,并写出故事梗概。 2、每个小组推荐1、2名代表讲述。若有不完善者,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3、本着“以活动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由师生共同评选出本节课的优胜组。活动小结: 通过本节课活动,学生纷纷呈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由于学生动脑想了,动手找了,动眼看了,动口讲了,从而亲身体会和感受了历史的真正存在,发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历史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昨天的一切就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一切即是明天的历史。 【篇二: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的奇思异想】 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的奇思异想 } ——《公元纪年法》活动课教学设计 凯里市大风洞正钰中学王焕龙 一、活动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质教案

第16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新课导入】 以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组在纪录片《中国远征军》录制过程中关于“你听说过中国远征军吗?”的街头随机采访导入新课:当年数十万远征军将士为保家卫国而埋骨异域,可他们大多数人至今无法魂归故里。抗战的烽火硝烟过去不及百年,我们的脑海里却已无丝毫关于他们的记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新课教学】 一.走进历史之日军罪行 1946年5月到1948年11月,由美苏中等11国法官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理,国际检察局向法庭提交了对日本战犯的起诉书。 设问:你认为国际检察局会起诉日本战犯在二战尤其全面侵华战争时期触犯哪些罪名? (学生自主学习P74-P75页并简单归纳侵华日军的罪行) 1.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制造_______,也称_______,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端,抗战进入战略防御阶段。 2.1937年8月13日,制造_______,进攻上海。 3.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后,对_____和平居民进行_____。 4.1941年河北省丰润县_______惨案。 5.在中国东北成立研究细菌战的部队,即_______,用活人进行实验。 教师: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从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又制造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从而威逼南京。这幅图反映的是八一三事变后,遭到日机轰炸后的上海南站的情景,图中一个幼儿孤独的坐在废墟中哭泣,他的亲人在轰炸中应该不幸离他远去。而这幅图则是日本国内媒体《东京日日新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这些铁一般的事实正是当年国际检察局起诉日本战犯的三大罪名(破坏和平罪、杀人罪、普通战争罪及反人道罪)共55项罪行之一部分(见下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5课教学设计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希腊民主政治》教学设计研究 课程名称中学历史教材研究 姓名陈娟学号 201570050294 专业学科教学年级 2015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日期(年月日) 2016.6.6 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教学设计 摘要: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的教学,要把遥远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深入浅出的讲明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民主政治;“三维目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以培养学生全方位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创设历史情境,学生体会历史发展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认识,使学生明白一种制度的产生总是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一方水土、一种社会制度造就一方人民。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和享有充分政治权利的公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希腊民主政治诞生的各项条件。 难点: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及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客观评价。【教学思路与方法】 以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为线索,合理整合教材,突出重点:注重问题式教学。采用情境创设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指导,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古希腊出现很多有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影响深远,古希腊是西方民主之源,希腊文化灿烂多彩,一直影响至今,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片大地孕育了希腊文明,又究竟是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使希腊文明灿烂发展?我们今天学习第五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去探究下希腊文明上产生的原因 新课讲授:新课学习本课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第二部分民主政治形成的过程。第三部分是民主政治的客观评价。

历史活动课

活动课: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历史知识竞赛 蛟河五中:瞿颖【活动内容】以“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为主题,进行一场历史知识竞赛。 【活动目标】1.通过参与“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历史 知识竞赛,增强同学们对祖国疆域、领土主权的历史认同感, 培养其高度的爱国意识。 2.通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高学生提炼、归纳、整理 所学相关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觉开阔人文视野的意识,关注国家大事。 4.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 5.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活动准备】1.将全班分成四大组,为自己所在的组取一个别致的、代表本 小组特色的名字并制作标牌.。 2.同学们一定要认真看书,整理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第5课、 第18课、第19课有关新疆、西藏、台湾的历史知识,并尝 试以试题的形式出现(包括小字部分的内容) 3、找出4名同学各朗诵一段赞美新疆、西藏、台湾的文字(要 求:抑扬顿挫、声音洪亮,有感情)同时找出两名有责任感 而且细心的同学统计分数。 【活动过程】 一、精彩导入 (找出四名主持人)前三名主持人各说一段赞美新疆、西藏、台湾的文字。

第一位主持人(赞美新疆):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就是我的家乡———新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疆,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不仅有晶莹的冰川,清澈的湖泊,浩瀚的沙漠,辽阔的草原,还有苍翠无边的雪松云杉和众多的珍禽异兽。帕米尔、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高耸入云,白雪皑皑;塔里木、准噶尔盆地开阔平坦、瀚海无垠;伊犁谷地雨水丰沛,山清水秀;尤尔多斯盆地湖泊连片,水草丰美;“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溶化灌农庄。麦穗金黄稻花香,风吹草低见牛羊,葡萄瓜果甜又甜,煤铁金银到处藏。我们美丽的田园,我们可爱的家乡。” 第二位主持人(赞美西藏):西藏,那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那里有古朴醇厚的民风,有神秘典雅的庙堂,我去过;西藏,那是佛的故乡,那里有阿妈转动的经桶,也有供奉佛像的毡房。阿妈那虔诚的模样,我敬过;西藏,那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地方。那里有神鹰在蓝天翱翔。有别具一格的天葬,我见过;西藏,那是一个格桑花盛开的地方。那里有羊肉干与酥油茶香,糌粑炒面和酥油捏搓,我吃过;西藏,那是莹雪覆盖的羌塘。西藏,那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地方。那里有文成公主肃穆的神像,把藏汉文化溶于典章,我爱过;啊!西藏,秀美的山川铭心难忘。手足之情藏汉睦和,兄弟携手共赴康庄。我祈祷! 第三位主持人(赞美台湾):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我国的第一大岛——台湾!台湾,一个美丽富饶的岛屿!在这儿,气候温和宜人,长夏无冬,适宜于各种植物的生长;在这儿,山峻崖直,河短水丰,瀑布极多,而且各种形态,应有尽有,十分壮观;在这儿,盛产大米,最著名的是”蓬莱米“,为此有”米仓“之誉。 台湾,一个勇敢奋斗的岛屿!每当敌人来到台湾,向人们疯狂掠夺时,人民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对待敌人是坚贞不屈,毫无畏惧,以自己的力量去与敌人抗争,直到把自己的家园保守好,才放开手,去创造财富. 台湾,可爱的台湾,那神圣的台湾!虽然,你现在还没有与我们相聚,但是我深深地希望:你终究有一天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祖国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中国就像一棵大树,五十六个民族就是叶子,叶子总要落叶归根!回归吧!台湾!你是祖国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你是我们希望的象征,你是我们心中的牵挂!回归吧!台湾! 第四名主持人:祖国的山河、祖国的历史,永远是正直的中华儿女对祖国真挚情感的源泉,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让我们了解祖国的历史,记住祖国的山河。 四名主持人齐声宣布:“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历史知识竞赛现在开始。 二、竞赛过程 第一关——牛刀小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局面,但是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其实还有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大家想知道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使唐朝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吗?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唐玄宗像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史料解读。 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3.教师结合材料和课本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精兵,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平定了叛乱。) 4.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1)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2)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 2.教师讲述: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政权分立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根据课本知识和材料,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末藩镇割据。 3.结合教材,概括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一百多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识记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另外,要让学生明白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使其领悟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夙愿。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课完整教学提纲

第6 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案 年级:学科:主备人:组长: 【学习目标】: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识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3、掌握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立法的影响及局限性。 4、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学习重点】: 简析罗马法的含义、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实质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 习惯法与成文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 (1)背景: (2)特点: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3)局限:贵族常常随意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 _______ 利益。 2.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1)特点:内容广泛,条理清晰。 (2)作用: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 _____ 利益得到保护3.公民法

(1)适用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2)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知识点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 从公民发到万民法(1)原因:①罗马帝国征服过程中,矛盾显现出来。 ②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 ③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④______ 在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2)形成:①罗马帝国的_____ 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 ②______ 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充实罗马法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与适当 的司法保障。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的法 律。 2. 罗马法体系完成:6 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纂汇编成《》。 知识点三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1.维系统治: (1)积极性:①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 ________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 (2)局限性:保护___________________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 影响后世: (1)对近代欧美国家的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资产阶级把罗马法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材料一共和国初期罗马并无成文法。习惯法的解释和司法权的行使完全属于贵族,这些权利也成为贵族压迫平民的手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第二十五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6)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教学目标: (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 (2)掌握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各国内部的民主改革,华沙条约组织,经互会等史实;归纳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特征。 (3)掌握德国分裂,朝鲜半岛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等史实;正确分析“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重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 难点:冷战与雅尔塔体制形成与评价。 课前自主学习 一、雅尔塔体系 1.含义:。 2.影响:。 二、美苏冷战 1.“冷战”的含义:。 2.美国“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 (1)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的对比:和衰落,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日益增大。 (2)美苏两国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两国在和上的矛盾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3)1946年,丘吉尔的“演说”发出了“冷战”的信号. 3.美国的表现 (1)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纲领后来被称为. (2)为了帮助西欧,以西欧,美国开始实施对欧洲的,即马歇尔计划. (3)1949年,美、英、法等国签订了《》,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是一个反对和的军事政治集团。

4.苏联的对策 (1)拒绝加入马歇尔计划。 (2)1949年,苏、保等国成立。 (3) 年,苏、波、阿、保等国签署《》,组成华沙条约组织。 5.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1)导致一些国家分裂:德国分裂为和。朝鲜分裂为和 。 (2)局部战争:年,朝鲜战争爆发。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3)美苏军备竞赛加剧,国际局势紧张:1962年,发生了。 2.美苏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从盟友到对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两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中最重要的两股力量,团结合作,共同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做煳巨大贡献。但是在战后,两国的合作关系逐渐发生变化。知识归纳 1.美国“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 (1)二战后期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的框架。 ①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 ②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系。 (2)二战结束后,美苏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同盟关系破裂。 (3)战后苏联实力的不断增强及在世界上影响的日益增大,引起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4)二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企图称霸世界。 (5)1946年3月,前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发出“冷战”的信号。 (6)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对比。 2.“冷战”的含义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

高一历史必修一-5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后期禹沿用禅让制,但他的儿子夏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夏商时期的统治: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充满神秘色彩(王权神化) 3.分封制 ⑴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⑵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见觐职的义务 ⑶特点: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⑷初期结果: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 ⑸后期结果: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⑴概念: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⑵核心内容与特点:王位由嫡长子(皇后的大儿子)继承 ⑶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核心) ②皇权世袭 ③皇位独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三公: ①丞相:协助皇帝负责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检查百官 ③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三公九卿”的作用:①互相配合,彼此牵制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地方制度 秦朝实行郡县制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积极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②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一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改变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案.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案 2018-01-15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初中历史活动课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历史活动课教案】 教学目标: 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评价 难点: 改革与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变法的某些措施含义及作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教材38页的简表,分析秦国在战国前期的形势,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国却强大起来,并通过一系列战争灭掉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强国之路的呢?――商鞅变法(这是一条主要途径) 二、教学过程 (一)、秦孝公求贤(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1、原因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原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秦国相对落后(自身原因):会盟都不让参加,魏国侵略却无力还击。

2、办法 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 商鞅来到秦国。 理解“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二)商鞅主持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内容: 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罚分明。 政治上: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设31县;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4、变法的影响: 触犯了贵族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取得成效――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国的变化 1、性质:是战国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成果: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3、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四)小结 秦国是怎样走上强国之路的呢? 前期势弱――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主持变法――取得显著成果(强大) 思考: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优质教案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教学要求: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2.了解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3.认识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与西方民主政治的传承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和评价;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导入新课:结合教材的引言部分“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加以阐述。引出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度。 讲授新课; 利用ppt出示希腊地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地图。 问题一:请结合希腊地图和教材内容分析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1、山峦重叠,海岸线曲折,海岛星罗棋布; 2、在这种地理环境下,希腊出现了众多的城邦(具有小国寡 民,独立自主的特征),使直接民主成为可能; 3、希腊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 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4、一系列改革促成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那么,具体有哪些改革呢? 问题二:推动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该有哪些?

1、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 内容:实行财产等级制; 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居民均可参加;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务奴隶制。 影响: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 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 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实行陶片放逐法。 影响: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 内容:扩大了公民参政、议政的范围; 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 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机关、监察机关; 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进入“黄金时代”。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讲述,并且由教师利用ppt逐条展示内容,

八年级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八年级历史综合实践活动 课教案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八年级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一) 远古先民祭天敬祖,形成了融歌、舞、乐一体的乐舞;撼山震地的劳动号子,吆喝出了朴实的节奏和韵律;革命志士、先烈们铿锵有力的誓言,辅以动人心脾的旋律,成为久唱不衰的经典;一幕幕雄浑壮观的历史画卷,升腾出时代的交响乐曲。音乐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歌声能激昂人们的斗志。黄河在怒吼,长江在放歌。让我们学会聆听,学会欣赏,学会在历史的音乐中徜徉。 一、活动内容 这一目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课教学活动内容有一个基本了解。建议教师在让学生阅读课文前言的基础上,说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搜集、视听和演唱两个程序。搜集历史歌曲的过程,也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历史文化熏陶的过程。每找到一首好的历史歌曲,就触摸了一次历史的躯体,每读一遍那激情四溢的歌词,仿佛又置身到那久已忘怀的时代。视听和演唱歌曲的过程,是陶冶情操、感受历史大潮的过程。歌曲中演绎着历史,历史也在吟奏着旋律。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搜集历史歌曲,将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历史学科知识与音乐学科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初步整合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通过为搜集到的历史歌曲配写说明和串联词,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和表达能力。 2.通过视听和演唱历史歌曲,使学生在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去体验真、善、美,进而促进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3.在分组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养成合作意识。 三、活动步骤 1.课代表布置各小组搜集历史歌曲。首先,教师应与课代表、各组组长一道确定活动主题,各小组依据班级活动主题确定本组搜集歌曲的专题。其次,提出搜集歌曲要求:要有历史性和时代性;是久经传唱的歌曲。 2.配写背景介绍词和歌曲串联词。背景介绍词可参照教材提示,包括“词曲作者、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歌曲表达的中心内容”等。“时代背景”包括歌曲创作的社会环境、社会条件等项内容。鼓励学生尝试写出“歌曲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歌曲串联词应注意前后歌曲之间的转承的呼应关系,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写出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串联词,展现学生的才华和智慧.

(打印)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课本62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课本63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时间:1905年 B、地点:日本东京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五课笔记

第五课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城邦) 1、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1)地理环境:以海洋为依托,多山,多岛,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的独特自然地理环境 (2)政治条件: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制度有利于直接民主的产生 (3)经济基础:发达的海外贸易和工商业使得奴隶主工商业者实力增强,追求民主(主要原因) (4)思想条件: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5)物质保障:奴隶的辛勤劳动为民主政治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6)改革推动:如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推动 (7)外部影响:希腊吸收了古代埃及文明和亚非文明 2、古希腊地理环境及其影响 (1)地理环境的特征:以海洋为依托,多山,多岛,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 (2)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①政治上: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有利于直接民主产生。 ②经济上:使得古希腊的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奴隶主工商业者实力增强,追求民主。 ③思想上:使得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起源,平等互利理念盛行,形成希腊民族勇于开拓的民族精神。 ★古希腊文明的起源:海洋文明+工商业经济基础中国文明起源:大河文明+农耕经济基础★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有影响但非决定性因素!) 3、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及其影响 (1)城邦的建立: (2)城邦地域范围: (3)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4)城邦的含义: (5)城邦的影响: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改革: 1、梭伦改革:公元前六世纪初(公元前594年)——奠基 (1)背景:在雅典城邦中,旧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对此非常不满,平民更是苦不堪言,很多人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尖锐。 (2)内容:5点(见书本P23) (3)意义: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 (4)梭伦改革的特点:折中、中庸、具有不彻底性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确立 (1)内容:5点(见书本P23和P24)(注意陶片放逐法的评价) (2)意义: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 3、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改革:公元前5世纪――黄金时代(顶峰) (1)内容:6点(祥见书本P24) 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②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③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 ④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他们审理 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 ⑤伯利克里(目的)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 ⑥(目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 "观剧津贴"。 (2)意义: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32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第2课辛亥革命 一、课标要求 (1)、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 19世纪末,孙中山成立兴中会,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革命时机日益成熟。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和各自的弱点,逼迫清帝退位,并当选为中华民因伤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进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本课的主要知识有: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讲述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学会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四、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占据领导地位的表现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难点分析: 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中一方面体现出了真诚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但另一方面却寻求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妥协,而且不去发动人民群众。孙中山“一处世间就是革命”,性格很坚强,思想却很软弱,刚上高中的学生很难理解这种矛盾的现象。 五、教法:问题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历史 教案 21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第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七年级学生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具备了一定基础。依据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以及教材的“弹性”,本课设计着眼于“史前到南北朝时期”“身边”的历史。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主要史前遗迹、古城遗址、名人足迹、以及村社地名与姓氏由来等,理解历史就在身边。 2.通过调查、访问,以及对有关资料的收集、阅读、整理等,理解学习历史的途径与方法。 3.通过活动,理解家乡历史的演变,感受和认识历史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难点】感受历史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针对不同乡镇的历史,重新划分学习小组。即史前遗迹组(赣马镇、城头镇)、古城遗址组(班庄镇、塔山镇、海头镇)、名人足迹组(夹山乡、金山镇);另外,村社名称和姓氏由来让全班学生参与。主要方法是调查、访谈、讲述、讨论、合作学习、体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每当提起历史,我们都会认为历史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请同学们观看《赣榆印象》,体会赣榆古今变化。 师:这段视频再现了赣榆的昨天与今天。同学们想要了解这些历史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感受历史的变化。 [学习新课] 师(PPT):(展示)《赣榆区地图》 我们的家乡——赣榆区,有“黄海明珠”的美称。她位于江苏省东北端、海州湾畔,东临黄海,西临东海县,北与山东省的临沂、日照市接壤,南以新沭河为界,同海州区毗邻。全区面积1402.5平方公里,总人口109.9万。我们再来看一下,现在一共有多少个乡镇?大家来看一下地图 师(PPT):《赣榆区行政区划》 赣榆一共有18个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24个村委会。 那么,从远古至南北朝时期,赣榆有哪些史前遗迹、古城遗址、名人足迹?你的村庄、你的姓氏是怎样由来的?课前老师已经发配好任务,并且把全班分为三个小组……这上面三个组同学,有的已经把材料给老师了,并且帮助老师一起完成了课件制作。接下来有他们为同学们展示成果。首先请第一组同学——史前遗迹组闪亮登场! 第一组:史前遗迹组(板书)

示范教案(活动课一-历史短剧――文

。 活动课一 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表演话剧再现历史,可以让学生在编、导、演的过程当中,自觉的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从而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的目的,做到“润物细无声”。 能力目标 1.通过对相关材料的搜集整理,加工润色,进而编成表演性很强的剧本,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整合、概括、运用能力。 2.采取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凝固的历史材料中,赋予自己独立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组织安排能力,而且诸多环节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之间整体的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xx目标 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搜集学习、表演评价,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更能深刻的体会到,为了祖国的疆土,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我们的先辈们所做的抉择与奉献。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课前搜集材料,整理剧本等一系列准备工作 ●教学难点 活动秩序的维持

。 ●活动要求 1.历史短剧是今天的人演过去的事,要尽量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再现已逝的历史。 2.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共同完成短剧的编排、演出任务。 3.历史短剧的背景知识和主要情节要符合历史史实,但同时也可以加一些合理的想象、发挥,使历史短剧流畅、生动、有趣。 4.选若干名同学组成评委,商议制定评比项目和评比规则,要让大多数同学有获奖机会。评委要做到客观、公正。 ●活动准备 1.按剧情发展,将全班分成3个组,分别饰演“吐蕃使者求婚”“文成公主西行”“文成公主在吐蕃”等历史片段。 2.各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协调监制。其余同学分任编剧、导演、演员、旁白、服装美工设计、配乐等。允许兼职。 3.各小组成员在确定任务后,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去搜集相关材料及演出用的道具,编剧写出剧本初稿后,请老师商议并提出指导性意见。然后由组长组织全组同学进行讨论、修改。 4.导演根据已经修改好的剧本,组织演员进行排演。在此过程当中一定要发挥导演和演员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好演的剧情或是无法布置的道具,可用旁白或是投影。 5.演出完毕,历史科代表组织全班同学投票选举最佳男演员、女演员、配角、编导等。 6.教师做最后的总结,肯定学生的成绩的同时,提出意见或建议,为日后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 治11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希腊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教材分析】 从本课内容来看,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共同构成了西方文明的起源。虽是古代世界历史,内容看似遥远,但上可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鲜明对比,下为第三单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基础。不同社会的民主制度虽存在本质差异,各个国家的民主制度也不尽相同,但民主是大势所趋,民主制度有共通之处。因此,本节课在本单元及整本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学生通篇把握政治史有重大意义。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初中有所涉及,但学生了解的知识比较零散、肤浅,缺乏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整体把握与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源,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通过对希腊 地缘因素的分析,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评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采取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通过引用史料、设问让学生主动 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学生自己归纳、分析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2)通过学生讨论、思考和回答问题,引导学生从史出发认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希腊民主政治,是学生认识到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 然趋势,追求民主是人类从古至今的共同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希腊民主制的内容 难点:古希腊民主制度产生的条件、实质和评价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需在全面涵盖相关史实的基础上剖析历史问题,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如何处理本课涉及的史实?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怎样既可以完成知识教学,又能流出足够的思维空间,为学生历史认识的生成提供保障,提升历史的核心素养?对此,需从两个角度予以考虑:首先厘清知识系统之内在结构。面对繁多史实,简洁、清晰的整合成为必需,本课内在指向全部集中在一点——“民主政治”,由此,以“民主政治”为核心构建知识框架和体系。其次考虑知识的教授方式,本节内容涉及民主产生条件、民主改革过程、民主制的评价,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就必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通过材料的阅读、图片的展示等形式,结合学生的小组活动和教师的指导点拨,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完成课标要求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民主制的完善与发展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发展过程。 【教学策略】 限时讲授,小组合作,材料探究学习,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活动课一 寻找历史》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活动课一寻找历史》教学设计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关注 身边的历史。 2、逐渐形成历史的方法,并在其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探索。 3、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 4、培养学生组织、管理、代表参与交流的能力。 5、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搭建一个长期性的平台、创办一个长期性的园地。 活动过程: 1、广泛收集资料、整理资料: ①《我家的历史》。让学生展开家庭调查,可写“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有小学生活等内容;或请家长帮助,制作一份家庭亲属世系表,写出从高祖、父母到“我”这一辈的全部男女亲属的姓名,并标出性别的称谓。 ②《我所知道的名胜古迹》。让学生收集曾经参观过的名胜古迹的有着介绍资料、照片和门票等,制成一份图片说明。或用一张8开的素描纸,分别贴上各个名胜古迹的图片、照片和门票,并写上简单的图片说明。 ③《我所喜欢的历史人物》。让学生收集一位自己最喜爱或最熟悉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整理成文字,并用一张8开的素描纸,画出历史人物的肖像。 ④《我读过的历史书籍》。让学生列出读过的历史书籍,并写出内容简介;或让学生把书带到课堂上来,准备向同学们介绍和推荐。 ⑤《我看过的历史电视剧和电影》。让学生列出看过的有着历史电视剧和电影的名称,尽可能找到相关的剧照,并写出故事梗概。 2、每个小组推荐1、2名代表讲述。若有不完善者,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3、本着“以活动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由师生共同评选出本节课的优胜组。 活动小结: 通过本节课活动,学生纷纷呈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由于学生动脑想了,动手找了,动眼看了,动口讲了,从而亲身体会和感受了历史的真正存在,发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历史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昨天的一切就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一切即是明天的历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