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选)光学基本理论

(精选)光学基本理论

(精选)光学基本理论
(精选)光学基本理论

光学基础理论

一. 光学基本定律

1.光直线传播定律

2.光独立传播定律

3.光反射定律 I**= - I I –入射角 I**-- 反射角

4.光折射定律 n Sin I = n*Sin I* I –入射角 I*-- 折射角

n-- 折射率(入射空间) n*--折射率(折射空间)

光在介质中的速度

直角棱鏡

材質:K9(Bk7)

n=1.5163

Im=41.26°

I=45°

產生反射

在特定条件下,光线在界面能全部反射回去,这叫光的全反射.

临界角: Sin I m=n*/n I m--临界角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产生全反射.

全反射的用途:

1.棱镜

2.光纤

三. 球面与球面系统

-1-

由二个球面组成一个透镜,一个或多个透镜组成一个镜头, 多个镜头和其它光学元件组成一个光学系统.

四. 与镜头和透镜相关的基本参数

1.焦距 (EFL)

A.物方焦距 ( f ): 由前主面到前焦点的距离.

B.像方焦距 ( f*): 由后主面到后焦点的距离.

Q—前主面 Q’---后主面 H---前主点 H’---后主点

F---前焦点 F’---后焦点 U---物方孔径角 U’---像方孔径角

焦距公式: f*=h/tgU* f =h/tgU

在镜头或透镜中有一对垂轴放大率为+1的二个平面Q和Q’.

2.后截距 (BFL)

A.由镜头或光学系统最后一面到像面的距离为光学后截距(BFL).

B.由下座端部到像面的距离为机械后截距(BFL*)

BFL>BFL*

-2-

3.F/NO (F数)

F/NO=f*/D入 f *---焦距(EFL)D入---入瞳直径入瞳为光栏经其前方光学系统所成的像.举例:

4.半视角 (FOV/2)(ω)[视场角 (FOV)(2ω)]

物镜在其接收元件上成像的空间范围称为视场角.其一半为半视角.

Y’ = f*tgω Y’---像的大小 f*---焦距(EFL)

5.畸变量(DIST)

在视场角较大或者很大时,所产生的像变形称为畸变.

DIST=[Y’-Y0’/Y0’]×100%

-3-

Y’—实际像高 Y0’---理想像高

6.相对照度(REL)

是指像面边缘照度和中心照度之比.

REL = E’W/E E--像面中心照度 E’W--像面边缘照度

E=1/4×πKL(2a/f*)2 E’W=K1E×Cos4ω’

K—透过率 L---物体位置 2a/f*---相对孔径(F/NO倒数)

K1---渐晕系数

7.光学总长(TOTR)

是指由镜头第一面到像面的距离.

1.波长

光以波动形式向前传播,光波是电磁波,是电场和磁场的振动,其振动强度

有周期性变化. 光的传播用正曲线描述,如图:

λ---波长 a---振幅π---圆周率 t---时间

-4-

u = a Sin[2π(t/T –X/λ)]

T—周期 T=1/??—频率 X---为t时间沿X轴振动的位置。

2.波长与可见光的颜色

可见光波长范围:390 nm~770 nm,不同波长给出不同的颜色.如下表:

波长单位: nm

3.光学设计中采用的谱线

六. 透镜的种类

1.正透镜

1--双凸透镜 2—平凸透镜 3—正弯月透镜

-5-

2. 负透镜

1--双凹透镜 2—平凹透镜 3—负弯月透镜

凡中心厚度大于边缘厚度的透镜为正透镜(凸透镜), 凡中心厚度小于边缘厚度的透镜为负透镜(凹透镜).

.连接透镜二个曲率中心的直线曲率光轴. 透镜一般为圆形,其直径称为透镜的孔径.透镜二个表面在光轴上的间隔称为透镜的中心厚度.若透镜的中心厚度与球面曲率半径相比可以忽略,则称为薄透镜. 若不可以忽略, 则称为厚透镜.

3.薄透镜结构参数公式

φ =1/f’ = (n –1)(1/R1– 1/R2)

n---透镜材料折射率 R1 ,R2---透镜球面曲率半径

f’---透镜焦距φ---透镜光焦度

凸透镜f’>0,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f’<0, 对光起发散作用.

4.厚透镜结构参数公式

φ=1/f’ = (n –1)(1/R1–1/R2)+(n –1)2d/NR1R2

-6-

d---透镜的中心厚度

5.主面位置计算公式

L H’ = - dR2/n (R2– R1)+(n – 1)d 后主面位置

L H = - dR1/n (R2– R1)+(n – 1)d 前主面位置

6.复合光学系统

复合光学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透镜组成的。

-7-

Δ---光学间隔 d---第一透镜后主面与第二透镜前主面之距离

Φ =Φ1+Φ2+dΦ1Φ2

七. 理想光学系统

没有像差的光学系统称为理想光学系统.实际上只有平面反射镜是理想光学系统.

1.透镜物像关系计算公式

A. 高斯公式

1/L’– 1/L = 1/f’

L—物距 L’---像距f’---像方焦距

B. 牛顿公式

XX’ = f f’

X--- 焦点物距 X’--- 焦点像距

f ---物方焦距f’---像方焦距

-8-

C. 放大率公式

横向放大率(垂轴放大率) β =Y’/Y = L’/L = - X’/ f’ = - f/ X

纵向放大率(轴向放大率) α = - X’/X = β2

角放大率γ = X/ f’ =f / X’= 1/β

Y--- 物高Y’---像高

β = αγ

2.球面反射镜物像关系计算公式

1/ L’+1/ L = 1/ f’

1/ L’+1/ L = 2/ R R---球面反射镜曲率半径

β= - L’/L α= - β2γ= - 1/β

八.平面上空间像的不清晰度及景深

有些镜头是使平面上物成像在平面上,例如:扫描仪.也有些镜头是使空间上物或部分空间上物成像在平面上,例如:照相机.

根据光学原理,只能有一个平面上的物真正成像在相应的平面像面上,而其它平面上的物在这个平面像面上,只能得到光束的截面---弥散斑.

如果此弥散斑为接收器所允许,则也认为它是完善的像.如:眼睛分辨

率>1’,底片颗粒的大小,等等.

A---对准平面 B1---远景 B2---近景 P---入瞳中心 P’---出瞳中心

-9-

在像平面上得到清晰像的深度称为景深(Δ).

Δ = Δ1+Δ2 = 4af’L2Z’/ 4a2f’2– L2Z’2 2a---入瞳直径 L---对准平面到入瞳的距离

Z’---允许弥散斑的大小

Δ1 > Δ2

九.平行平板

在光学系统中经常用到由两个折射平面构成的玻璃平板,光线经过时情况如下:

α=β=γ=1 玻璃平行平板

十.光能损失

1.光能损失的因素

A.光在折射面折射时伴随少量反射损失.

B.材质对光能吸收损失.

C.反射面的损失.

D.光学材质的气泡,杂质,条纹,局部混浊,等等.导致光散射的损失.

E.光学表面磨光不良和庇病造成光的漫反射,严重损失光能.並形成杂

散光, 严重影响像质.

因此必须对光学材质和光学表面提出严格要求.

2.光在折射表面上的反射损失计算

ρ =[( n’ –n )/ (n’+n )]2

ρ---反射系数

-10-

当n' = 1.5 时,ρ = 4% ; 当n' = 1.7 时,ρ = 6.7%: 如果一个光学系统有10个面,每面平均损失为5%,则总的由于反射造成之光能损失为

40.126%.由于反射损失的结果,会造成:

A.光能损失

B.造成杂散光和杂散光背景,形成鬼影,光环,光晕,对比失真,等等.

严重影响像质.

为了减少反射损失,折射表面要镀增透膜.这样一来反射系数ρ可降到0.02 ~ 0.01

以下.必须指出折射表面反射损失的光线是不按正常光路行进的杂散光,经各表

面及内壁多次反射后,叠加到像面上,使像的对比度降低,严重影响像质. 镀增透

膜不只是为了减小光能损失,也是为了提高像质.

透过率τ=(1 –ρ)

3.镀金属层的反射面之吸收损失

镀金属层的反射面不能把入射光通量全部反射,而要吸收一小部

分.如果有K2个镀金属层的反射面,则其总反射系数为:

ρK2

举例:银ρ=0.95,铝ρ=0.85,全反射面ρ=1.

4.光学材料内部的吸收损失

用α---吸收率来表示.光的透过率为( 1 –α).

α---吸收率为厚度d=1厘米玻璃的吸收损失.

光学玻璃的平均吸收率α=0.015(1.5%)

5.光学系统的透过率

K=τK1×ρK2×(1 –α )Σd

-11-

十. 光学系统中的光栏

1光栏的分类

1.孔径光栏

2.视场光栏

3.消杂光光栏

2.孔径光栏,入瞳,出瞳.

A.孔径光栏---是限制轴上物点成像光束立体角的光栏和控

制轴外光束.

孔径光栏的位置在某些光学系统中是有特定要求的.如目视光学系统, 光栏或光栏的像一定要在光学系统的外边,使眼睛的瞳孔与之重合.计量光学

仪器为了达到精确测量, 孔径光栏放在物镜焦平面上.对其他光学系统光栏的

位置是可以任意选择的.但是合理地选取光栏的位置,可以改善轴外点成像质

量和控制光学系统外形尺寸

.

B.入瞳----光栏通过其前面的光学系统所成之像,称为入射

光瞳,简称入瞳.

举例:

a.光栏在前

-12-

B.光栏在后

C.出瞳----光栏通过其后面的光学系统所成之像,称为出射

光瞳,简称出瞳.

4.视场光栏,入射窗,出射窗.

A.视场光栏----用以限制成像范围的光栏称为视场光栏.

B.入射窗-------视场光栏通过其前面的光学系统所成之像,

为入射窗.

C.出射窗-------视场光栏通过其后面的光学系统所成之像,

出射窗.

十一.实际光学系统光路计算公式

1.近轴光线的光路计算公式

(1).轴上点近轴光线的光路计算公式

A.计算公式: i=(l-r/r)u i’=(n/n’)i u’=u+i-i’l’=(ri/u') +r

B.转面公式: n K=n’K-1 u K=u'K-1 l K=l'K-1-d K-1

C.校对公式: h=lu=l'u'

D. l=∞时, i1=h1/r1

-13-

(2). 轴外点近轴光线的光路计算公式

A.u Z=Y/l Z-l

B.Y’= (l'Z - l')u'Z

2.轴上点远轴光线的光路计算公式

A.Sin I=(L-r/r)SinU

B.Sin I’=(n'/n) Sin I

C.U’=U+I-I’

D.L’=r+r(Sin I’/ SinU’)

E.转面公式: L K=L’K-1-d K-1 U K=U’K-1 n K=n’K-1

F.校对公式: L’=[LsinU/Cos1/2(I-U)][Cos1/2(I'-U')/

SinU’]

3.轴外点子午面内的光路计算公式(略)

4.轴外点细光束的光路计算公式(略)

5.空间光线的光路计算公式(略)

以上 3.4.5.项涉及光学设计专门化内容,这里不

于叙述.

予飞制作

-14-

初中物理光学实验(整理)精编版

一、光的反射: 例: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某同学将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纸板ENF放置在平面镜上,如图甲所示 1、让光沿着白纸的表面照射,这样做的目的是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2、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ON沿某一角度入射到O点,纸板FON上观察到了反射光;接着他让白纸沿ON折叠90°,这时他只观察到了入射光,而反射光在纸上看不到了,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3、其中使用可绕ON转动的纸板的目的是①呈现反射光线;②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ON沿某一角度入射到O点,纸板FON上没有观察到反射光,原因可能是纸板EON与FON不在同一平面上(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 5、正确操作实验,并在纸板上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如图乙所示.取下纸板,接下来进行的操作是测量入射角和对应反射角的大小,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比较反射角与入射角 6、为了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应当改变入射角大小,进行多次实验,进行多次测量. 7、实验中,放置平面镜和白纸的顺序是:先把一个小平面镜竖直立在一块长方 形木板上,然后把一张白纸平铺在木板上,使白纸边缘紧贴平面镜放置,而不 是先放白纸再把平面镜竖直立在白纸上,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因为法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先把一个小平面镜竖直立在一块长方形木板上,然 后把一张白纸平铺在木板上,使白纸边缘紧贴平面镜放置,这样能准确确定白 纸的镜面的垂直关系,而先放白纸再把平面镜竖直立在白纸上,若桌面不是水 平的,那么白纸和平面镜就不一定垂直,因此不是先放白纸再把平面镜竖直立在白纸上. 二、平面镜成像: 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1)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直立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 (2)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完全重合,并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3)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前面的步骤; (4)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蜡烛A和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 在此实验中:

初中物理光学知识点

光学知识点大汇总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现象: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2、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按形成原因分,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例如,自然光源有太阳、萤火虫等,人造光源有如蜡烛、霓虹灯、白炽灯等。 ●月亮不是光源,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的光。 3、光的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或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 不需要介质。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 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小孔成像、井底之蛙、影子、日食、月食、一叶障目。 ●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①激光准直. 排直队要向前看齐. 打靶瞄准 ②影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 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了黑暗的部分就是影。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日食的成因: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并且三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月球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就形成了日食. 月食的成因: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时,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地球的影落在月球上,就形成了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 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 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 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1 2 3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 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像可能放大,也可能宿小。 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反映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小孔成像原理: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不受引力作用干扰的情况下沿直线传播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证明像长和物长之比等于像和物分别距小孔屏的距离之比。 4、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的直线。(光线是假想的, 实际并不存在) 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5、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1)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什么问题? 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2)光年是长度的单位,1光年表示光在1年时间所走的路程,1光年=3×108 米/秒×365×24×3600秒=9.46×1015米 注意:光年不是时间的单位。 二、光的反射 1.反射:光在两种物质的交界面处会发生反射。 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2.探究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设计实验】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如图2-2所示。 一束光贴着纸板沿着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导言 在泰勒看来,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围绕着4个中心问题运转的,如果要从事课程编制活动,就必须回答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 1、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第一章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怎样获得教育目标呢?学校领导与教师与其说是制定目标,还不如说是选择目标。而要对教育目标的抉择作出明智的判断,必须有来自三个方面的信息:1、对学生的研究;2、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3、学科专家的建议。任何单一的信息都不足以为明智地选择教育目标提供基础。由于学校教育的时间、能量有限,因此要把精力集中在少量非常重要的目标上,就要对选择出来的大量目标进行筛选或过滤,剔除不很重要或相互矛盾的目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是目标筛选的两个筛子,可以对已选择出来的目标进行筛选。 教育目标的来源之一: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泰勒强调的关键词是“需要”,这个“需要”指的是“实然”和“应然”间的差距。普雷斯科特将需要分为三种类型: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整体性需要。我们要做的是满足这些需要。而在从“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中抽取教育目标时,我们要做的是从学习者本身的需要中抽取出“适合教育来满足的需要”,而满足这些需要,也就成为了制定教育目标的依据。 教育目标的来源之二: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 在“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作为教育目标的来源中,泰勒强调从当代校外生活中获取真正有价值的教育目标。这里的两个关键点是“当代”和“真正有价值”。首先,从“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中抽取的教育目标必须以时代为背景,从已经过去了的时代中抽取出的教育目标显然是不合适的;而从当代生活中抽取教育目标时,会出现相当多的冗余信息,我们需要通过进行大量的调查,

初中物理光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光学知识点归纳 五、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就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就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就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理解: (1) 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 (2) 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 (3) 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8、两种反射现象 (1)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 (2) 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就是镜面反射,还就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就是正立的虚像(2)像与物的大小(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就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就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瞧到。虚像不就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就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瞧到,不能用屏接收。 13、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

初二物理光学实验题专项练习【含答案】

初二物理光学实验题专项练习 一、光的反射定律 1.如图1所示为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O 点为入射点,ON 为法线,面板上每一格对应的角度均为10°.实验时,当入射光为AO 时,反射光为OB;当入射光为CO 时,反射光为OD ;当入射光为EO 时,反射光为OF.请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分析上述数据可得出的初步 结论是: 当光发生反射时,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2、如图2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两个步骤 (1) 请你完成以下表格的填写。 (2)实验中,纸板应_“垂直”)__于平面镜。(填“平行”或“垂直”) (3)由甲图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当光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____; (4)由乙图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当光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___。 (5)如果光线沿BO 的顺序射向平面镜,则反射光线____会_____(填“会”或 “不会”)与OA 重合,说明了______当光发生反射时,_光路是可逆的_ ____。 3、如图3在研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第一步:如图3A改变 入射 光线的角度,观察反射光线角度是怎样改变?实验结论是:_当光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第二步:如图3B把纸张的右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是否还能看到 反射 光线,实验结论是: 看不到,说明 当光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 如图4所示,课堂上,老师用一套科学器材进行“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演示,其中有一个可折转 的光屏,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写出两条) ①显示光的传播路径,②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共面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如果入射角为20o ,则反射角的大小是 20o 。 (3)课后,某同学利用同一套实验器材,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o 、30o、45o 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如图所示。经 检查,三次试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 将反射光线与反射面(或镜面)的夹角作为反射角 。 实验序号 入射光线 入射角 反射角 1 AO 50° 50° 2 CO 40° 40° 3 E O 20° 20° 实验序号 入射角 反射角 1 50° 50 2 40° 40° 3 20° 20° 实验序号 入射角 反射角 1 15° 75° 2 30° 60° 3 45° 45° 图2 A 图3 B 平面镜 平面镜 图4 图1

(完整word版)初中物理光学专题训练

金星轨道 甲 乙 丙 丁 地球 太阳 初中物理光学部分专题训练 一.作图题 1.作出下列各图的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镜面),并标出第1、2图的入射角、 反射角。 2.作出下列各图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并标出第1、2图的入射角、折射角。 3.如图1所示S 为发光点,MN 为平面镜,请画出由S 点发出并经平面镜反射后 通过A点的光线。 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2中作出物体AB 在平面镜MN 中的像(要求保留 作图痕迹)。 5.在图3、图4中完成光路。 二.选择题 1.下面说出是一些光学知识的应用实例,其中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是 ( ) A .渔民用渔叉叉前方水中的鱼时,将渔叉对着稍低于所看到的鱼的位置叉去 B .在潜水艇中,用潜望镜观察水面上的景物 C .木工为了检查一块木板的楞是否直,可以闭住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沿楞 的长度方向看过去 D .照相机的制作原理 2.2004年6月8日下午在我国发生了“金星凌日”的天文奇观。“金星 凌日”是在地球上看到金星从太阳面上移过的现象,它的产生和日食的道理 相同。图5为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的示意图,图金星的位置在(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下列事例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 .阳光照射浓密树叶,在地面出现光斑 B .潜水员在水面下看岸上的景 物“升高了” C .人们在湖边看到“白云”在水中飘动 D .人能从各个方向看见本身不 发光桌椅 4.秋高气爽的夜里,当我仰望天空时会觉得星光闪烁不定,这主要是因为:( ) A .星星在运动 B .地球在绕太阳公转 C .地球在自转 图1 (图1) F F (图4) (图2) 空气 水 空气 水 F F (图3) 空气 玻璃 (图5)

初中物理光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光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中的光学是常考题,我们应该要重点掌握。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初中物理光学知识点总结,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初中物理光学知识点总结 一、光的传播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可分为 (1)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 (2)人造光源如:蜡烛,电灯 2、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直线传播现象 ①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无影灯 ②小孔成像:倒立、实像 3、光的传播速度":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0×108 (2)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中的3/4 (3)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中的2/3 二、光的反射 1、反射现象:光射到物体的表面被反射出去的现象 2、概念: (1)一点:入射点

(2)二角: ①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②反射角:反射光学分与法线的夹角 (3)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 3、反射定律: (1)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2)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两线异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4、反射分类: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镜面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 (2)漫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不平行 5、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等大,正立,虚像) 三、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光由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在介面上将发生光路改变的现象。常见现象:筷子变"弯"、池水变浅、海市蜃楼。 2、光的折射初步规律:(1)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折射角小于反射角(2)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3)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不变(4)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随之增大 3、光路是可逆的

中考物理光学问题求解方法综合题汇编含答案

一、初中物理光学问题求解方法 1.如图所示,物体AB高1.6m,平面镜CD高1m,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m。下列关于物、像、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通过该平面镜不能成完整的像 B.像高与平面镜的高相同,为1m C.物体与像的距离为2m D.像高与物体的高相同,为1.6m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无论平面镜的大小如何,是可以成完整的像,只是人眼看不到完整的像,A错误;BD.根据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像与物大小相等,所以像高与物高相等,是1.6m,B错误、D正确; C.根据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像距与物距相等,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m,那么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2m,那么物体与像的距离为4m,C错误; 2.有一个焦距为f的凸透镜,现在将一个物体从离凸透镜4f处沿主光轴移动到1.5f处,在此过程中() A.物体和像之间的距离一直在减小B.物体和像之间的最小距离为4f C.像的大小和物体大小的比值先减小后增大 D.像移动速度与物体移动速度的比值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BD 【解析】 【详解】 A.从4f向2f移动过程中,物体和像之间的距离减小,从2f继续向1.5f处移动过程中,物体和像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和像之间的距离先减小后增大,故不符合题意; B.当物距等于2f时,像距等于2f,物体和像之间的距离最小为4f,故符合题意; C.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体从离凸透镜4f处沿主光轴移动到1.5f处,物大小不变,像一直变大,因此像的大小和物体大小的比值一直变大,故不符合题意; D.从4f向2f移动过程中,物体移动速度大于像的移动速度,从2f继续向1.5f处移动过程中,物体移动速度小于像的移动速度,因此像移动速度与物体移动速度的比值先减小后增大,故符合题意。

初中物理光学实验题练习

初中物理光学实验精选 1. 平面镜成像 1.小明利用平板玻璃、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选用玻璃板的目的是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蜡烛的目的是 。如果将点燃的蜡烛远离玻璃板, 则像将 移动。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 (1) 用平面镜做实验(填“能”与“不能”) (2)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其好处是: 。 3..一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点燃的蜡烛A 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看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 (1)此时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B 在玻璃板后的纸面 上来回移 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图甲)。你分析出现 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2)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 与蜡烛A 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 明 。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 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 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们发现,旁边一组同学是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进行 实验的。你认为选择白纸和方格纸哪种做法更好?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凸透镜成像 1.小明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如图): ⑴要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蜡烛向 ▲ (填“上”或“下”)调整. ⑵烛焰放距凸透镜20cm 处,移动光屏至某位置,在光屏 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 ⑶使烛焰向右移动2cm ,此时应该将光屏向 (填“左” 或“右”)移至另一位置,才能得到一个倒立、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 ①现将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放在如图16所示的光具座上进行实验。若图中C 位置上放置光屏,则B 位置上应放置______。 ②如图16所示,,现要在光屏上成缩小 的像,蜡烛应向______移动,光 屏应向_____移动。(填“左”或 “右”) 3.关于凸透镜: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王聪同学先将凸透镜对着太阳光, 调整凸透镜和白纸间的距离,直到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成一个最小、 最亮的点,如图所示,这一操作的目的是 ; 图乙 原放置 玻璃板图甲 纸

2018初中物理光学经典题(学生版)

2013年初中物理光学经典题讲解 一.选择题(共29小题) 1.如图所示,平面镜跟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一束入射光线沿着与水平方向垂直的方向射到平面镜的O 点.现将平面镜绕过O点且垂于纸面的轴转过θ角,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 2.如图所示,两平面镜镜面夹角为α(锐角),点光源S位于两平面镜之间,在S发出的所有光线中() 4.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xoy,人眼位于P(0,4)位置处,平面镜MN竖直放置其两端M、N的坐标分别为(3,1)和(3,0),某发光点S在该竖直平面y轴的右半部分某一区域自由移动时,此人恰好都能通过平面镜看见S的像,则该区域的最大面积为()(图中长度单位为:米) 平面镜OM与ON同时绕垂直纸面过0点的轴转过一个较小的角度β,而入射光线不变,如图(b)所示.此时经过平面镜的两次反射后的出射光线将() 8.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的夹角为θ,一条平行于平面镜ON的光线经过两个平面镜的多次反射后,能够沿着原来的光路返回.则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不可能是()

9.如图所示,两平面镜A和B成15°夹角交于O点,从C点处垂直于A镜射出一条光线,此光线在两镜间经多次反射后不再与镜面相遇.试问:有几次反射?而最后一次反射发生在哪个镜面上?(镜面足够长)() 10.在图中,MN为一平面镜,a、b、c、d表示一个不透明正方体的四个侧面,其中b面跟平面镜平行,e是观察者的眼睛所在位置(位于正方体的正下后方).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11.平面镜前有一个发光点S,由发光点到平面镜的垂线的垂足为O,如图所示.当平面镜绕过O点并与纸面垂直的轴逆时针转动时,像点() 13.平面镜前有一个长为30厘米的线状物体MN,M端离镜面7厘米,N端离镜面25厘米,如图10所示.则N点的像N'到M端的距离是() 14.右图中,MM'是平面镜,p、a、b、c、d是平面镜前的五个点,如果人在镜前的某点观看其余四个点在平面镜中的像,则在哪个点观看,看到的像点最少?() 15.如图所示,房间一墙角处相临两墙面挂了两个平面镜,两平面镜相互垂直,在该墙角紧靠镜面处放有一个脸盆,盆有水.某同学通过镜面和水面最多能看到自己像的个数为() 16.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垂直放置,在它们的角平分线上P点处,放有一个球形放光物体,左半部分为浅色,右半部分为深色,在P点左侧较远的地方放有一架照相机,不考虑照相机本身在镜中的成像情况,则拍出照片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初二物理光学试题和答案与解析

初二物理光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每空?分,共?分) 1、如图的四幅图片中,其中一幅所反映的光学原理与其它三幅不同的是()A. B. C. D. 2、下列有关光的说确的是() A.日食主要是因为光的反射形成的 B.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速度不变 C.雨后天空中出现彩虹,属于光的色散现象D.我们看到了黑板上老师写的字是利用了光的镜面反射 3、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屏幕上的“手影”B.水中筷子变“折” C.茶杯在镜中的“倒影”D.钢笔“错位” 4、下列光现象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海市蜃楼﹣﹣光的色散B.水中倒影﹣﹣光的折射 C.形影不离﹣﹣光的直线传播D.雨后彩虹﹣﹣光的反射 5、下列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吸管斜放在水杯中“变粗” B.水中倒影 C.太透过云层射到上 D.白光经过三棱镜形成彩色光带 6、平面镜利用的是() A.光的反射B.光的折射C.光的直线传播D.光的色散 7、下列光现象与日食的形成原因不同的是() A. 评卷人得分 .. .专业. .

小孔成像 B. 水中倒影 C. 手影游戏 D. 树下阴影 8、图中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A. 水中倒影B. 铅笔“折断” C. 鸽子的影子 D. 日食形成 9、下列图中所示的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墙上的手影 B.杯中“折断的筷子” C.水中的塔影 D.露珠下被放大的草叶 10、下列图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

放大镜的游戏 B. 小猫叉鱼游戏 C. 手影游戏D. 隔墙看猫游戏 11、下列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A.一束光穿透玻璃B.用凹透镜矫正近视眼 C.黑板反光D.小孔成像 12、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确的是() A.人靠近平面镜时镜中人的像变大 B.在光的反射中,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将远离法线 C.雨后天空中的彩虹是光的色散形成的 D.验钞机利用红外线辨别钞票的真伪 13、关于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B.人佩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C.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 D.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4、在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筷子在水中弯折B.山在水中的倒影 C.手的影子D.天空中出现的彩虹15、如图所示的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 游戏中的“手影” B. 钢勺在水面处“折断” .. .专业. .

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

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内容提要]: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

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初中物理光学解析

1.学习了光学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小桐和小朵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现象.如图所示,她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 (1)分析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2)分析比较甲、丙两图,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3)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说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4)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所成的实像. 漫反射镜面反射 2.(1)晚上,在桌面上铺上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下图1所示,若从侧面看去,白纸是(选填“明亮”或“黑暗”)的,这是因为光在白纸上发生的是(选填“镜面”或“漫”)反射. (2)如图2所示,橡皮塞上插有温度计和“7”字形玻璃通气管,先不接两用气筒,将三角烧杯中的水加热到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为100℃;此时,通过“7”字形玻璃管用两用气筒向烧杯内打气,见到的现象是. (3)如图3所示,在一试管里装入干燥的沙子,用软木塞把管口封住,在塞中间插入温度计,用手指捏住试管上部上下晃动片刻,则可以见到温度计的示数(升高/降低/不变),这是通过方式改变内能. (4)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如图4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蜡烛的像,这时他将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为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透镜位置的前提下,应该如何移动光屏?答: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 3.(2012?青岛)综合问答﹣﹣海洋游乐场中的物理: 下列是小雨在海洋游乐场经历的几个场景,请你挑选2个,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①小雨游泳时,看到在阳光照射下,平静的海面有些地方银亮一片,非常刺眼;②他游完泳从水中出来,发现沙滩比海水温度高得多,烫脚;③冲完水,他去坐过山车,发现车从最高处向下俯冲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④玩完后,他去旁边的饭店吃烤肉串,老板看到来的客人多,就多接了几个电烤箱,结果饭店的电路跳闸了. (1)解释场景: (2)解释场景:. 4.2012年5月17日,“中博会”焰火晚会在长沙市橘子激情上演.它将激光、灯光、音乐、焰火控制等先进技术集为一体,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全景激光音乐焰火晚会,已超越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烟花燃放水平. 晚八时三十分,雄浑的音乐响起,拉开了“湘江之韵”的序幕.只见六艘舰船徐徐驶来,象征中部六省再聚湘江、共图发展;忽然,一道道霞光冲天而起在半空中如菊花散开,紧接着一声声巨响划破长空,炫目的激光在夜空中投射出一条条耀眼的光束,绚丽的烟花将湘江四季景观璀璨勾勒,炫烂夺目,江面的烟花“倒影”却又让人产生一种如梦如幻,仿佛身临画中的感觉… 上面的描述中有许多物理现象,请你据此将下表补充完整.

初中中考物理总结复习专题光学实验.docx

2015 年物理中考复习专题——光学实验 光学实验探究比较多,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及光的折 射规律的探究 . 要注意探究的过程、步骤以及各自所得出的结论,要特别注意实验方 法以及如何分析成像的条件得到成像规律 . 光学探究题是当前新课标的热点题,也是各地中考的常考题之一 . 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例 1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 (1)让一细光束沿平面E射到镜面O点,在平面E上可看到入射光线AO,若将纸板 F 向前或向后折,在纸板 F 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_____同一平面内 . (2)小明还想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 具体做法是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 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是否改变,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 格中,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表格,要求做三次实验 .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 ________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________的. 本题考查了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 . 本实验可以得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以及光路具有可逆性 . 2.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 例 2某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点燃的蜡烛 A 放在玻璃板

的一侧,看到玻璃板后有蜡烛A的像(如图甲). (1)此时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 与蜡烛 A的像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 B 与蜡烛 A 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利 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了实验的结论是:①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们发现,旁边一组同学是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验的,你 认为选择白纸和方格纸中哪一种更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只要掌握扎实,牢记相关的知识,答案不难得出 . 此题引入了“归纳法”,“等效替代法”,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应该有所了解,并学会使用 . 3.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 例3 晓雯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并得到了相关结论. (1)如图所示,让太阳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把光屏置于另一侧 . 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 . 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 _______. (2)将蜡烛,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1.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 我国春秋末期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注,比罗马的昆体良《论演 说家的教育》早300年。其主要思想有:“不陵节而试”,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3. 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 “班级授课制”。 4. 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做中学”,开启现代教育派。 5. 苏联赞可夫《教育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 6. 美国的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 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分别被称为“活的教育 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8. 教育的概念:广义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为思想道德教育。 9. 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和相对独立性。 10. 我国封建社会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

书、礼、易、春秋)。 11. 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但环境决定 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收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 我国普通中学的双中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背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 生。 13.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 “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 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 其中思维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 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 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 18.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 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19. 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 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20. 义务教育是指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 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种强制性教育。

初中物理光学实验专题复习知识点考点梳理和练习

3.光学实验专题复习(3课时) 1.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一、知识考点 实验目的探究光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 实验器材平面镜、纸板、激光电筒、、笔。 实验装置 ' 实验步骤①把平面镜放在桌面上,把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 ②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着某一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和的路经; ③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一次,用另一种颜色的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路经; ④取下纸板,用分别测量两次的入射角和反射角,记录在下表中; ⑤把纸板一半向前折或向后折,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 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入射角i反射角r 1— 30° 30°245° 360°

实验结论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 ;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 ; (3)反射角 入射角。 二、解答方法 " 做到“七会”: 1.会提出探究的问题; 2.会选择实验器材; 3.会安装实验装置; 4.会设计实验表格; 5.会操作实验步骤; 6.会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7.会对实验进行评估。 三、典型例题 例题.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两位同学用激光手电、平面镜、白色硬纸板和量角器做光的反射规律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 从这些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1)入射光线偏离法线,反射光线_____ 法线;入射角增大,反射角________ ; (2)反射角_______ 入射角。(填“大于、小于、等于”); (3)当把纸板B 向后折,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 ; (4)入射光线垂直平面镜时,反射角为_______ 度。 四、达标检测 、 1.如图是小明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硬纸板,纸板由可以 绕ON 转动的E 、F 两部分组成。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450 , 45 300 300 600 600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docx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考试内容 一、新的教学观 1、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 (1)双基观: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 (2)智能观: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素质观: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 2、教学本质的新定义新的教学本质观 (1)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即相当于老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 (2)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不可分割。 (3)华东师大施良方教授指出,从关注教师的行为的角度来说, “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3、教学价值的新内涵——新的教学价值观 (1)重外在价值轻内在价值。教学的外在价值,即教学服务于社会的价值。教学的内在价值,即教学具有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 (2)内外价值并举。教学不能仅仅只注重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还应关注人的情感智慧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完善人的精神世界。 4、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一一新的教师观 (1)教师的职责定位:传授文化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的传授

者、课堂纪律的管理员、社会的代表人等。 (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教师职责的新定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5、对学生的新认识——新的学生观 (1)潜能观一一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 人的潜能分为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心理潜能又分为智慧潜能、情感潜能和创造潜能。教师所要做的,就在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能。 (2) --------- 发展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①乐观地估计学生的天性。坚持性善论,反对性恶论。性善论注重自省和内在力量的挖掘,性恶论注重外在规范的约束和行为的矫正。 ②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3)主体观一一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①要认识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基础,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②要相信学生确有内在的主体能力,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 ③明确判断教学活动中谁是主体的标准。看学生是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主要取决于他是否确定或参与确定有关活动的目的,是否决定或参与有关

初中物理光学整理及解析

(图3) 初中物理光学整理及解析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题均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计30 分) 1.北京奥运场馆射击馆进行了全方位隔声设计。据悉,射击馆设备间的楼板采用 浮筑楼板,防止固体声的传播;设备间墙体采用双面双层钢龙骨石膏板隔墙,内 填空腔和吸声材料,能够隔绝噪声达到53分贝;设备间的门窗均采用隔声门和隔 声窗。即使屋外下大雨,观众在室内也听不到。这种隔声设计采用的方法是:( ) A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 .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 .以上三种方法都用到了 2.自行车尾灯的设计非常巧妙,它虽然不能发光却能让后面的汽车司机清清楚楚 的看到,因为它能把各个方向的光线按原路反射回去,这样,后面的司机就可以 看到前面自行车反射汽车发出的光,避免了追尾事故的发生。根据上面的描述, 你认为图中自行车尾灯的结构表示正确的是:( ) 3. 小名游览一座古寺时发现里面有一个变音钟,随着钟下燃烧的香火越旺,敲 出的声音越高亢。分析原因的可能是 ( ) A . 香火使钟周围的空气温度升高,传声效果越来越好 B . 任何物体温度升高时,振动发出的声音音调都会变高 C . 香火使振动的振幅加大,使声音响度变大 D . 香火使钟的温度升高。材料的微观结构发生变化,钟振动频率改变 4.如图3所示,房间内一墙角处相临两墙面挂了两个平面镜,两平面镜相互垂直,在该墙 角紧靠镜面处放有一个脸盆,盆内有水。某同学通过镜面和水面最多能看到自己像的个数为 ( ) A .3个 B .6个 C .9个 D .无穷 5.一次抓“瞎”游戏时,被蒙住眼睛的小刚偶尔摸到一块镜子,他偷偷摘下面罩, 通过镜子看到小张的眼睛,然后迅速戴好面罩,转身摸到小张,但小张却说他作 弊。请你判断小张是否能看到小刚摘掉面罩:( ) A .能看到,因为光路具有可逆性 B .能看到,因为小张眼睛反射的光进入小刚的眼睛中 C .不能看到,这是小刚猜的 D .不能看到,小刚摘面罩时,背对小张 6.“……驻足倾听,隐隐传来‘威风锣鼓’的节奏,渐渐地鼓声、锣 声变得雄壮、喧腾起来,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对文中“隐隐传 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空气可以传声 B .锣鼓声响度很小 C .观察者离声源很远 D .锣鼓声传播速度很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