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必然性(一)

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必然性(一)

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必然性(一)
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必然性(一)

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必然性(一)

【摘要】作为全球化教育改革之特质的教育市场化现象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出现。但有些学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不能进行市场化改革,因为市场化会违背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宗旨。本文拟从市场化的内涵、市场化的功能、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等来探讨实行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必然性。

【关键词】高等教育;市场化;政府干预

当今,世界上掀起一股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浪潮。美国、西欧、日本不断地用市场手段去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市场化不断地渗入高等教育各个环节和层面,使其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快,质量高,特别是美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最高,这为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强国奠定了制度基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世界性知识经济的兴起,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顺应国际潮流,加紧步伐,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的改革当中,这样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更能面向经济的主战场,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战略决策,为经济发展解决难题。

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我国政府曾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20世纪90年代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改革原先那种与计划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新教育体制。显然,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必须走向市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与市场经济相得益彰,从而得到有

效、快速的发展。高等教育市场化是指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市场成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教育供求双方在市场中的行为,使教育达到供求均衡的状态。高等教育市场化意味着大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摆脱了政府的完全控制甚至是直接管理,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发展与运行,以及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适应“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市场原则;意味着大学的经费不仅仅是从政府的财政拨款获得,而且要从市场上寻找资金渠道;意味着高等院校要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受到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和影响。

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它能够通过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属于公共产品;它也能够使受教育者增长知识、增加才干,提高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人力资本的价值,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的地位,所以属于私人产品,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这种私人产品的性质表现得特别突出。教育的私人属性决定了其能够走向市场,按照市场的需求状况设置课程专业、确定招生规模和聘用老师等,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按照市场经济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高等教育通过适应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灵活设置专业,这样吸引更多的生源,以便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这样可以保证自身的运转,也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

定人们的意识。”1]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高等教育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社会之外,它在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也要受来自社会各个层面各种因素的制约,它服从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意图,更受于经济基础。全面实行市场经济已成为我国不可逆转的趋势,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单位,尤其是高等教育必须作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才能与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才能与经济改革相得益彰。

二、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是现实所趋

教育投资是教育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保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教育就难以发展。一直以来,教育投资纳入国家的计划轨道,完全靠财政的单一拨款,政府对学校的“统、包、管”,学校对政府是“等、靠、要”。这样一种局面的结局是,国力不堪重负,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在条割化中僵硬,在僵硬中衰竭。

在我国,国力还不够强大、财政还不太宽裕,国家还不能满足每一个人想要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我国政府教育拨款占GDP的比率是偏低的,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规定:教育经费的支出应占当年GDP的4%。而实际上教育经费占当年GDP的比率为:1993年2.54%,1996年2.46%,1997年2.50%,1998年2.55%。而同期以色列7%,挪威6.8%,美国5.8%,发展中国家巴西5%,马来西亚4.9%,韩国、泰国3.6%。

到了2000年,我国财政用于教育支出也才3849亿元,占CDP的2.5%。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从20世纪下半叶,高等教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扩张和迅速发展。从1998年的108万人(实际报考约300万人)到1999年的160万人,2002年的320万人,2004年升至447万人,2005年跃至505万人,2006年计划招生预计达到530万人(实际报考约900万人)。截至2004年底,全国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已经超过了2000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也由1998年的9%跃至2005年的21%。这导致了校园基础设施的供应紧张,如校舍不足,教学设备不足等,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进一步加重了政府财政的负担。政府如果采取提高税率的措施来增加财政收入的话,显然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下,高税收政策常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对高等教育政策必须朝着市场主导的方向发展,让高等院校借助于市场化的运作,主动出击,通过为市场提供技术成果、服务或直接依靠自身强大的科技优势投身于生产活动,以创造财富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受到政府的行政约束过于严重,高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都是由政府规定的,高校缺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发展规模,这样高校难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导致高校“闭门造车”,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以前,我国实行“统包统配”,毕业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样导致了人才不能得到合理配置,束缚了其才能的发挥,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甚至会产生有的毕业生

“高分低能”的现象,或才能单一,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就业的市场化,对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业生如果没有过硬的知识能力和技术能力,就不能在市场找到自己的位置,很有可能被社会和市场所抛弃。

三、市场化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功能

针对我国的财政压力导致教育投入不足和高等教育长期被束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种种弊端,高等教育市场化在这些方面有其独特的功能,可以有效地解决。

(一)市场化使高校可以从多渠道地筹集资金。

第一,高校可以借助市场化的运作,与企业合作,得到企业的捐款,或者通过为市场提供技术成果、服务以及直接依靠自身强大的科技优势投身于生产活动,以创造财富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第二,高等教育市场化意味着允许私人、民间组织或企业等其他组织投资办学,这样打破了政府办学的垄断地位,出现了办学主体多元化,投资多元化。多元化的投资有利于促成千姿百态的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格局,有利于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

高等教育市场化问题

高等教育市场化问题 含义 1998年,OECD发表《重整高等教育》报告,对高等教育市场化下的定义是:“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中,使高等教育运营至少具有如下一个显著的市场特征:竞争、选择、价格、分散决策、金钱刺激等。它排除绝对的传统公有化和绝对的私有化。”报告指出高等教育应当进行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通过下放权力,“还政于高等院校”,赋予高校“自主性”,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应从“微观控制”转为“宏观调控”。 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1)减少国家(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投资的比例,增加非政府(市场、个人或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2)强化高等教育与私有经济部门的联系,加强大学与工商界的联系。(3)加强私立(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扮演的角色。评价教育市场化的主要指标包括:自负盈亏原则,教育市场的兴起,国家提供角色的减少,采纳市场管理原则,市场主导课程,院校创收,内部竞争,强调效益等。 市场化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功能 针对我国的财政压力导致教育投入不足和高等教育长期被束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种种弊端,高等教育市场化在这些方面有其独特的功能,可以有效地解决。 (一)市场化使高校可以从多渠道地筹集资金。 第一,高校可以借助市场化的运作,与企业合作,得到企业的捐款,或者通过为市场提供技术成果、服务以及直接依靠自身强大的科技优势投身于生产活动,以创造财富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第二,高等教育市场化意味着允许私人、民间组织或企业等其他组织投资办学,这样打破了政府办学的垄断地位,出现了办学主体多元化,投资多元化。 (二)市场化有利于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首先,来自社会和个体的投资主体具有驾驭市场的能力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管理方式,让他们参与高校的管理体制当中能够促使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其次,市场化加强了师资力量之间的竞争,可以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多样化、灵活化。再次,高校后勤管理,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 (三)市场化有利于高校课程专业设置多样化、灵活化,促进大学生就业。 市场既可以帮助学校确定新的研究课题,为学校的发展方向、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等提供有益的素材,又同时为学生提供了“练兵”场所,增加学生获得奖学金、实习、半工半读和毕业后就业的机会,因而能够满足为数众多、能力各异的学生的不同需要,有效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进而获得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市场化两种不同改革

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市场化两种不同改革

https://www.doczj.com/doc/3410279456.html,/2006-04-06 学习时报 作者:杨东平

“教育产业化”是近年来使用频率很高、但缺乏共识的模糊概念。它基本不是一个理论概念,每个人的理解和所指各不相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留学教育等作为公共事业,同时具有产业属性。“教育产业化”的合理性,是在教育属于“第三产业”的概念下,强调其产业属性的一面。通俗的理解,“教育产业化”泛指利用市场手段扩大教育资源、利用市场机制“经营”教育的各种举措。从2004年年初起,教育部一再指出“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提出教育要产业化。”“教育部历来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教育产业化了,就毁掉教育事业了。”在现实的发展中,老百姓的评价并非来自语辞和理论,而是对教育现实中学校营利创收、高收费、乱收费、乃至钱权交易、教育腐败等各种不良现象的气愤和切肤之痛,“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享有骂名的负面词汇。 对“教育产业化”进行定义和概念之争并不重要。比较学术化的表达,“教育产业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实行的被称为“单纯财政视角的教育改革”,即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背景下,为弥补经费短缺,围绕着学校创收、经营、转制、收费、产权等问题,以增长和效率为主要追求的教育改革。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教育政策,无论多种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农村“普九”,还是大学高收费,学校广办公司开展多种经营创收活动,公办学校转制、“名校办民校”和择校热,公办高校举办“二级学院”、“独立学院”,以及用房地产开发的模式兴建“大学城”等等,大致是循着这一思路。 “教育产业化”是纯粹的“中国概念”,无法与国外交流的。国外与之相似的概念叫“教育市场化”,是具有确定内涵的严格的理论概念,主要用于高等教育领域。西方国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是新公共管理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旨在改善政府治理方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调整结构,提高高等教

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利弊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利弊分析 高等教育市场化是基于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提出的。新自由主义以“自由市场”为基础,强调独立自主的市场机制,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高等教育市场化不是绝对的私有化或公有化,而是一个引入市场机制的过程,它使得高等教育具有更强的竞争性、自主性和更加广泛的适应性。 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品,其市场化强调将教育由国家包办模式转向市场化模式,把市场机制作为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主导力量,高等院校根据社会需要自主地培养各种人才。 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积极意义 (一)解决我国高等教育资金短缺问题。 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投资是政府单一渠道,公立大学的日常开支多数来源于政府拨款。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使得学生数量逐年上升,国家财政的教育开支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的缺口也越来越大,单一渠道的投资显然使政府越来越不堪重负。 在市场机制下,国家教育机构必须依靠自身品牌吸引投资者,其教育资金来之不易。同时,“企业模式”下的顾客有权利自主选择学校进行投资或撤资,这就促使高校必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浪费。通过引入多方投资者并建立多方共同监督机制,一方面国家教育机构将获取更多的教育经费;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将趋向利用效率的最大化,高等教育资金短缺问题也就随之解决。 (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市场机制具有灵活性、变动性等特点,能够很好的弥补计划机制的不足,在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同时对其变化迅速做出反应,有效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市场化改革中,政府将对高校实行放权,从高校管理的舞台逐渐退居幕后,对高等教育市场进行宏观调控;高校的职能将进一步扩大,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学校可以自主进行招生、学科设置和内部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改革,满足学生、企业等消费者的需求,集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社会服务于一身,转变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高等学校。 (三)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办学质量。 经济效益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处于市场中的各方都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期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回报。高等教育运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是进行教育市场化改革的目的之一,为了实现“投入最小,回报最大”的目标,高校必然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从而消除我国计划机制下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的弊端。 同时,高等教育市场化为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实现教育资源在公、私高校间的公平分配。通过学生自主选择促进高校对自身效益的重视,提高办学质量。 二、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消极影响 (一)导致高等教育发展失衡。 首先,高等教育市场化可能导致各学科发展失衡。市场化进程中,高校受市场机制影响把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主要任务,往往更加注重可以立刻吸引企业、学生前往投资、就读,迅速获得现期利益的专业和科学研究而忽视一些基础性的学科。其次,高等教育市场化拉动了知识的商业化趋势,高校一味追求利润,教育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平衡可能被打破。由于市场对技能培训的强调,大学过于看重对实用性技能的教授,忽视了学生的精神层面,科学研究也以企业关注的领域为主,高等教育的各项功能开始失衡。 (二)忽视社会效益和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的效益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市场化只看到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教育拥有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功能,但高等教育市场化可能导致经济功能以外的其他功能被弱化,从而降低教育的社会效益。极度低下的社会效益又进一步引发教育公平问题。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 第一章导论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一门学科。 2、OECD组织的全称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常被称为(富人)俱乐部,现有成员国(30)个。 3、发展中国家可以被划分为(综合发展国)、(出口加工国)、(石油出口国)、(农矿原料生产国)四类。 4、全世界共有194个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总数占全球(6/7 ),人口占全球 (3/4 ),土地占全球(2/3),但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的(1/5 )。 5、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是(经济增长),以及社会三大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制度结构)的升级,变迁。因为只有这种引起社会进步的经济增长,才能保障人民大众从中获得好处并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6、“经济发展观”经历了(传统发展观)、(以人为本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阶段。 7、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即人类自身发展。人类自身发展主要体现为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如( 获得收入的能力)、(获得更多知识的能力)、(享受健康身体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延长寿命的能力)等能力。 8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是由美国海外开发署大卫-(莫里斯)博士于1975 年提出。这个指数是由(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成人识字率)三项指标加权平均而得到。

二、问答题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中国是不是发展中国家 答:①贫穷—人均收入低—生活水平低; (吃、穿、住、行、医疗、教育不好、寿命短); ②生产效率低下; (资本不足、科技落后、制度落后、劳动者缺乏创新、进取精神) ③人口多,赡养负担重; (15岁以下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 ④劳动就业不充分;(隐性失业问题严重) ⑤二元经济,严重依赖农业; (农业经济比重较大,农业就业人口多) ⑥生态环境恶化 ⑦市场体系不健全; (与市场相关的法律制度缺失,如契约、产权、货币、信用、信息等方面;基础设施缺乏) ⑧国际关系中地位低下2、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什么关系 答:经济发展是指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制度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升级、变迁和广大民众素质能力的提高。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①增长是发展的物质前提,这里的增长必需是全民参与的增长,否则增长不一定导致发展;

如何看待教育改革中的市场化问题

如何看待教育改革中的市场化问题 田新竺1100300016 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我认为教育改革中的市场化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发展、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与市场的有机整合,有助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现实中国的教育问题,也将有助于中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及综合国力的提升。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党和政府为了改革旧教育,加强了国家的教育职能,把所有的私立学校都改为公立学校。至此,在中国人陆的土地上,一切学校都由国家政府统一包办,以保证全体人民都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看似一路顺风的教育体制整整延续了40年。今天,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各国在教育改革中都遇到了共同存在的问题:为什么教育的各项改革措施难以奏效?为什么教育的发展会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投入不足、体制僵化、效率低下。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就是对教育进行市场化改革……对教育进行市场化改革,关键是看它对教育的发展是否有利,对人们的教育观念是否发生积极的影响,对思想品德教育是否具有促进作用。如果这些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就有充足的理由对教育进行市场化的改革,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旧教育体制已不适应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对教育进行市场化改革,就是要建立起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教育市场化活动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成熟,给教育进行市场化改革准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促使教育模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以适应多元化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必然性就体现在此。 实行教育市场化改革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而且有利于我国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及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第一,教育的市场化改革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获得巨大的教育投入,摆脱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短缺的困扰。教育通过市场与企业间建立联系与合作,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而且还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同开发,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教育还可以与企业共享自身的信息、知识、人才和物质资源,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生产服务。第二,教育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一个基本点,而且也是现代生产发展的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将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现代生产把教育视作本源生产力,使教育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也使得社会生产更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知识产权,而且也使教育更加懂得了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发展道路。第三,教育的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学校产生的科研成果的转变,促进知识价值的应用和升值。知识、人才的价值必须通过市场的交换关系来体现,市场的广阔和活跃,不仅为知识的有效使用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知识的创新和大量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市场化运作的学校有以下几种:公立学校下设的非独立二级学院、公立学校举办的独立的“校中校”、国有民办或民办公助学校、股份制学校、教育集团市场化运作的学校、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办学等。无可质疑,这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

?教育体制与结构?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 与体系变革 潘懋元,肖海涛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在大众化进程中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反过来又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道路。分析这种变革,有利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适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文章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的现实基础和指导思想;(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结构与体系的演变;(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若干问题研究。 关键词: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03(2008)0520026206 The changes of structure and system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PAN Mao 2yuan ,XIAO Hai 2tao (School of Education ,X iamen Universit y ,X iamen 361005,China ) Abstract :In t he course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t he st ruct ures and systems of higher education have been changing greatly.And t he changes affect t he way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in reverse.G iving st udies to t he changes is helpf ul to const ruct rele 2vant st ruct ures and systems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According to t he logic rela 2tions ,t he paper p robes t he changes according to t hree items :t he realities base and guiding t ho ught s of t he changes of st ruct ure and system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t he t rans 2formatio ns of st ruct ures and systems in t he course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some important issues of t he changes of st ruct ure and system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K ey w ords :mass higher education ;struct ure and system ;change 高等教育大众化,其外在特征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内在特征则是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变革。在大众化进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正经历着 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又反过来影响中国大众化发展的道路;这种变革既是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及教育发展规律所决定,又不可避免地经常面 ? 62?2008年5月第29卷 第5期 高等教育研究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May ,2008 Vol.29 No.5 3收稿日期:2008203228 作者简介:潘懋元(1920-),男,广东揭阳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肖海涛(1965-),女,湖北浠水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浅谈市场经济下大学教育市场化趋势

浅谈市场经济下大学教育市场化趋势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教育学 年级:2011级

浅谈市场经济下大学教育市场化趋势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教育市场化趋势己经成为必然,并将导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木性变革:大学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从免费教育向有偿教育转换,教育内容、方法日益先进化、科学化,大学教育效益将得到提高。但也由此引发了一些问题,如过度扩招带来教育资源紧张、设置专业偏重追求经济效益等,进而使教育质量下降。要实现大学市场化趋势的有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助学保障体系,大力推行股份制,改革大学办学体制。 【关键词】市场经济大学教育趋势 所谓“市场化”就是市场化在开放的市场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竞争的优胜劣汰为手段,实现资源充分合理配制,效率最大化目标的机制。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执行主体,全身投入市场,按照市场机制运行,推行收费制度,以市场供求关系来配置教育资源,形成以市场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办学格局。这将是对传统中国大学以政府经费拨给为主,按政府计划进行专业设置和确定招生规模的、大学是相隔于市场之外的象牙塔的办学格局的一个根本性变革。 一、大学教育市场化的表现 (一)招生范围不断自由的扩大,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 从1999年起,大学就开始扩招,到2008年招生人数已增长10倍。据粗略统计,2011年我国大学在校生的人数约为二千五百多万。同时,从扩招之日起,在校学生数量与学校的经济收入同步增长。各学校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不断增加学生的招收数量,导致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为了增加招生人数,有的学校自身是“一本”,还要招“二本”、“三本”以及“专科”。另外,专科院校升本科,本科学校则想方设法扩大硕士点和博士点的数量,使越来越多的专业都提高了培养层次,原本一些基础性的学科专业,也都升格有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大学教育逐渐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 (二)学费十多年上涨100倍,免费教育变有偿 传统的大学教育是免费的,近几年来,大学教育收费的急速上升,既有大学

高等教育学-习题集答案(有错麻烦改正)

精心整理?1、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提出大学应具有的新职能是: ? A.教学的职能 B.科研的职能 ? C.服务社会的职能 D.引领社会的职能 ?2、高等教育完善阶段的特征,一是职能的完善,二是: ? A.教育内容的完善 B.教育手段的完善 ? C.形式与结构的完善 D.与普通教育的衔接 ?3、下列不属于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是: ? A.精英化 B.中心化 C.职业化 D.多元化?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这一观点的主要理论基础是: ? A.人本主义人性观 B.马克思主义人性观 ? C.孟子的性善论 D.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2、高等教育在其性质任务上的特征表现为: ? A.基础广博性 B.高等专门性 ? C.复杂系统性 D.职业针对性 ?3、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是: ? A.追求真理,创造知识 B.发展全人 ? C.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 D.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 ?4、大学走近社会的中心可能在()社会阶段实现。 ? A.农业社会 B.工业社会 ? C.知识经济与后工业社会 D.原始社会 ?5、在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 D.人际关系 ?6、高等教育,是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 ? A.科学教育 B.人文教育 C.专业教育 D.通识教育?1、()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教育法规 D.教育制度?2、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为核心的教育实践。: ? A.专业能力 B.思想素质 C.创新精神 ? D.广博知识 ?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正确指导思想应该是通才教育与()结合。 ? A.专才教育 B.人文教育 C.科学教育 D.通识教育?1、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调整目标是: ? A.与产业结构一致 B.与技术结构一致 ? C.发展高职教育 D.与区域结构一致 ?2、将高校按管理体制不同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这构成了高等教育的:? A.形式结构 B.能级结构 ? C.层次结构 D.水平结构 ?3、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划分属于: ? A.科类结构 B.形式结构 ? C.层次结构 D.地区结构 ?4、大学把直接服务于社会作为自身的职能,肇始于() ?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法国?5、在美国,高等学校的学位有():

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必然性(一)

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必然性(一) 【摘要】作为全球化教育改革之特质的教育市场化现象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出现。但有些学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不能进行市场化改革,因为市场化会违背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宗旨。本文拟从市场化的内涵、市场化的功能、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等来探讨实行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必然性。 【关键词】高等教育;市场化;政府干预 当今,世界上掀起一股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浪潮。美国、西欧、日本不断地用市场手段去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市场化不断地渗入高等教育各个环节和层面,使其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快,质量高,特别是美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最高,这为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强国奠定了制度基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世界性知识经济的兴起,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顺应国际潮流,加紧步伐,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的改革当中,这样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更能面向经济的主战场,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战略决策,为经济发展解决难题。 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我国政府曾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20世纪90年代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改革原先那种与计划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新教育体制。显然,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必须走向市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与市场经济相得益彰,从而得到有

效、快速的发展。高等教育市场化是指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市场成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教育供求双方在市场中的行为,使教育达到供求均衡的状态。高等教育市场化意味着大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摆脱了政府的完全控制甚至是直接管理,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发展与运行,以及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适应“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市场原则;意味着大学的经费不仅仅是从政府的财政拨款获得,而且要从市场上寻找资金渠道;意味着高等院校要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受到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和影响。 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它能够通过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属于公共产品;它也能够使受教育者增长知识、增加才干,提高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人力资本的价值,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的地位,所以属于私人产品,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这种私人产品的性质表现得特别突出。教育的私人属性决定了其能够走向市场,按照市场的需求状况设置课程专业、确定招生规模和聘用老师等,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按照市场经济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高等教育通过适应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灵活设置专业,这样吸引更多的生源,以便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这样可以保证自身的运转,也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

高等教育市场化及其对大学学科文化的影响

高等教育市场化及其对大学学科文化的影响  蒋洪池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武汉430074) 【摘 要】 高等教育市场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重要变革,对大学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着重探究高等教育市场化对大学学科文化的影响,认为高等教育市场化使作为学科文化本原的知识的生产方式发生转变,知识的商业化倾向日益明显;高等教育市场化使作为学科文化主体的学者的学术身份发生变化,学者的功利心态日益加重;高等教育市场化进一步加剧了作为学科文化载体的学科发展的不平衡和学科地位的日益分层。 【关键词】 高等教育市场化;大学学科文化;知识;学者;学科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418(2010)04-0072-03 【作者简介】 蒋洪池(1969—),男,湖南怀化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一、高等教育市场化 高等教育市场化是20世纪后期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重要变革趋向。“市场化”是指运用“私有领域”或“市场”的概念、原则和方法去运营公共事业和公共部门,从而使公共服务更能适用市场的需要[1]。高等教育市场化主要是指运用市场价值(策略)来运营和管理高等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经历了程度不一的市场化,政府放松管制,将市场逻辑引入高等教育,让竞争与价格机制引导高等教育机构应对市场的需求。国家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由“小市场与大国家”转向“大市场与小国家”,国家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也由“政府控制模式”走向“政府监督模式”。虽然大学从政府手中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但市场机制却成了大学难以摆脱的束缚,对大学的经费、管理及评价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费来源多元化、使用者付费、创业精神、管理主义、质量与绩效等概念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中使用的高频词和最高指导原则。斯劳特和莱斯利(S.Slaughter and L.L.Leslie)则用“学术资本主义”(acade m ic cap italis m)来形容市场力量对高等教育的渗透[2]。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步伐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早在1983年,伯顿?R?克拉克把高等教育的三个主要控制力量国家权力、学术权威和市场描绘成一个三角形,并把不同国家在三角形中所处的位置进行了大致的定位。他认为多数国家(除美国外)的高教系统的大部分公开活动靠近三角形中国家权力或学术权威一边,市场或者不被看作一种协调的形式,或者被看作产生不可靠的和不良的结果[3]。但近年来,随着知识的市场化趋势日显,英美等国的高等教育都朝向市场方向移动,或者更为精确地说,正处于这个三角形中的准市场的位置。美国的政策和法规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改变,即把公共利益的定义从为保护公共组织不进入市场而得到最好的服务转变为最好的服务是通过公共组织参与商业活动而实现的[4]。英国大学在从“学术权威”或“学院特征”走向具有一定政府干预的市场体系的路比美国要长。英国学生自1998年缴纳学费上学以来已经从“等待中的消费者”身份(consu mers in waiting)走向正式的消费者身份。英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欧洲共同体之中,这意味着英国学生可以自由地横跨欧洲高等教育网络,出现了一种明显走向“学术资本主义”的运动,即在院校层面和学术人员层面市场性行为变得普遍。有些院校(但并非所有的院校)正变得更为企业化和越来越少地依赖政府的财政拨款,“追逐美元(或欧元)”成为这类院校日益重要的学术职责,这种情况至少在一些学科和专业层次上如此。 米勒(Henry D.R.M iller)借助伯顿?R?克拉克的三角形理论,认为自1982年以来,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向市场和国家控制方向靠近[5]。 27 江苏高教 2010年第4期

创新创业试题答案

1.单选题(本题总分50.0分,本大题包括25小题,每题2分,总计50.0分) 1.(本题分值:2) ( ),资金制约转变为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级管理、营销、财务、金融以及科研人才的制约。 A.成长期 B.成熟期 C.种子期 D.起步期 2.(本题分值:2) 武汉市政府在(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全民创业。 A.2010 B.2007 C.2009 D.2008 3.(本题分值:2) 以新市场、大市场为目标,因此能创造出新的需要,或满足潜在的需求的创业类型是( )。 A.创新型创业 B.自主型创业 C.个人创业 D.机会型创业 4.(本题分值:2) 从2008年武汉提出全民创业以来,创业门槛一再降低。大学生开办资本在( )万元以下的一人公司和有限公司,可“零首付”注册,成为全国最低注册门槛。 A.60 B.50

C.40 D.30 5.(本题分值:2) 鼓励就业和再就业,对军队转业干部从事个体经营,其雇工7人(含7人)以下的,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 )内免征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 A.3年 B.4年 C.1年 D.2年 6.(本题分值:2) ( )是企业的生命线。 A.员工 B.技术 C.流动资金 D.市场 7.(本题分值:2) 重复8充满挑战和刺激,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有一个新舞台可供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创业类型是( )。 A.就业型创业 B.自主型创业 C.机会型创业 D.传统技能型创业 8.(本题分值:2) 在创业环境中有一种情况是由于创业环境较好,便有一大批同类型的创业企业聚集。这些集聚的创业企业

会把周边的空气和饮水环境给恶化了。这种造成相邻关系恶化的情况,也影响了创业机会。这属于( )。 A.同因影响相邻关系 B.单要素攀升关系 C.不能确定 D.表象关系 9.(本题分值:2) ( )策略是企业集中所有的营销资源于一个经过仔细选定的细分市场,企业力求能在一个细分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而不是分别在几个细分市场中占有较小的份额。 A.差异性营销策略 B.细分性营销策略 C.无差异性营销策略 D.集中性营销策略 10.(本题分值:2) 把新的风险企业放在一个适当的背景下,这一点很重要。潜在的投资者往往需要根据多个指标来评价这个风险企业,这就需要进行( ),以便了解创业者在什么行业内竞争。 A.市场分析 B.竞争对手分析 C.宏观分析 D.行业分析 11.(本题分值:2) 推动自主创新,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化产品,必须依靠( )的创业行为。 A.政府 B.个体 C.企业 D.学校

大学市场化的背景与现状

大学市场化的背景与现状 ——大众化与卓越性的关系 黑泽惟昭1著高亚杰2,饶从满3译 (1.长野大学社会福祉学部,日本长野县上田市 386-1298;2.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24;3.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 [摘要] 近年来大学的变化非常显著。大学的市场化在社会主义中国突飞猛进;大学的大众化给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带来的是古典大学模式的衰落。美国之所以没有出现这种危机,是因为美国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着“市场力量”。但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必须适应各国的传统和社会文化背景。日本目前正在进行的大学市场化改革存在很多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是超越国家主义和市场原理,运用公正的竞争原理,来实现大学的新生。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学;市场化;古典大学 一、在社会主义中国的见闻 近年来,大学的变化非常显著。数年前,在利用文部省的特别科学研究费同中国研究者开展三年的共同研究之时,就实地发现了大学变化的端倪。社会主义中国的市场化在大学里的鲜明体现,令人感慨不已。“无论花多少钱,学生也愿意来”,东北地区的一位大学校长如此夸耀大学设施的扩张(即使在国立大学,学费也已成为大学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立大学也在校内出售明信片、中药等以提高收益,这让当时的我感慨万端。 这样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在长春,设在一个宏伟建筑物中的会场里,很多摊位前,中国的各大学不厌其烦地进行着自我推销,会场中人头攒动,大学相关人员、学生、家长挤满了整个会场。 在北京,一位大学副校长和我谈到了为了迎接国家“评估”而在评估之前的一周里每天彻夜工作的经历。此外,由于对提高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教师在职教育也逐渐盛行,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教师聚集一堂,努力进行着研修。我曾应邀在一个大约有300人的会场里就日本教育现状进行了讲演,听讲学员的热情令我深受感动。至今我还记得,讲演结束后,学员们一个个拿着笔记本前来向我询问具体的细节。而后,我访问了上海、武汉、重庆、西安及佳木斯等地的大学,虽然各大学有所差别,但都能让人能真实地感受到他们对大学改革的热情。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市场化也随之不断扩大,虽然对于这一点我早有耳闻,但却没想到在社会主义的国立大学里也达到了这种程度。我还 [作者简介]黑泽惟昭(1938-),日本长野县人,日本长野大学社会福祉学部教授;高亚杰(1973-),内蒙古赤峰人,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饶从满(1966-),安徽六安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

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分析

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分析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的必然选择。根据马丁特罗教授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来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问题 ?G649.2 A 1006-026X(2018)08-0000-01 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处在从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阔步迈进的阶段,深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继而促进我国经济 社会的发展。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主要思想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一般来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当年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占18-22周岁人口的比率。)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

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 ?我国自2018年以来,国家推出一系列的法律、决定、计划,积极扩大了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力图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2018年为9.8%,2018年为10.5%,2000年为12.5%,2018年为13.3%,2018年为15%,达到马丁特罗所说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提前三年完成了毛入学率15%的目标,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7%,2018年为19%,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2018年为22%,2018年为23%等等,来说明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获得了大发展,学生人数增多,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数2300万人,2018年高等教育在学总数达到2500万,是2018年的4倍,201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 ?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特点 ?(1)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与人为性。2018年,为了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为了加快实现现代化,也为了刺激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改变就

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摘要: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变化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改革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作为培养社会所需各类人才的高等学校正处于急剧而又伟大的变革之中,各国的科技教育正逐步趋向融合,世界高等教育已呈现出多元化、大众化和信息化、终身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1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在多个方面都有重要发展,虽然各地区及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但仍然出现了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所共有的变化。 1.1 高等教育多元与大众化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既有国家办学、地方办学,也有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办学,不同的办学形式并存,互相竞争,又互为补充。而且从发展现实看,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增强。在我国,教育要先行,首先要求加大教育投入规模,是我国脚的规模和速度。教育装备的技术水平,师资的待遇进一步得到提高等。再而拓宽办学渠道,把更多的社会资源引向教育领域。各国纷纷尝试设立新的高等教育机构。 1.2 高等教育终身化随着科学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和知识也在快速增长。国际权威机构调查认为,当今世界科学门类已多达两千多种,人类科学知识每3~5年增加一倍,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空前加快。终身教育强调学习的能力、自我教育、创新精神、现代意识、未来意识及教育与时代的各个领域,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总之,终身教育是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意义上的教育。而是全新的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适合科技高度发展、社会高效。这意味着大学在读期间学到的知识在毕业时就必然产生老化、过时的问题。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积极推动学习,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的规划和协调,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综合运用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构建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1.3 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首先是教学与科研全球性的一种反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别在留学生教育、合作办学等方面有重大的突破。但我们更应看到在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相差甚远。因此应放开眼界,面向未来,应当机立断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由高等教育进一步国际化体现在课程中的世界内容,加强学术交流、加强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加强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跨国科研、国际合作是国际学术界的共同目标,而且还是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性质和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外合作办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它能较快地了解、吸取并实践国际上通行的办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中国高等教育应有选择地引进外资与“外智”,举办多种类、多形式、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实行不出国门的“留学”培养国际化人才。合作办学还应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走出国门,与外国同行合作办学,这有利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有助于缩小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在科技方面的差距,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和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了解。 1.4 高等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国际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席卷全世界。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方式。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对教

浅论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利与弊 2019年教育文档

浅论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利与弊 我国政府曾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20 世纪90年代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改革原先那种与计划经 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新教育体制。根据《纲要》的要求,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必须走向市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与市场经济相得益彰,从而得到有效、快速的发展。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高等教育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当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构建。在全面实行市场经济已成为我国不可逆转趋势的情况下,如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展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成为势在必行的重要举措。 一 在当前由于我国的财政压力导致教育投入不足和高等教育长 期被束缚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市场化因其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市场化打破了政府办学的垄断地位,形成了办学主体多元满足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多方面需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格局,化、. 求。竞争机制的引入使竞争成为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办学水

平动力的基础。各个高校之间及其内部师资力量的竞争,会最大程度的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促使各种教育主体在教育领域中积极进取。不仅如此,竞争的压力还促使各个高校必须注重办学成本的降低和办学效益的最大化,使学校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要逐步走向市场,争取以最小的投人获得最大的产出和收益。 2.市场化有利于高校课程专业设置多样化、灵活化,促进大学生就业 高等教育市场化意味着大学生就业机制市场化。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受消费者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制约,学生毕业后就业率的高低受人才市场的制约,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编排影响甚大。另外,市场可以帮助学校确定新的研究课题,为学校的发展方向、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等提供有益的素材。在市场化的情况下,高校只有设置切合市场实际需要的专业,才能提供多样化教育,满足为数众多、能力各异的学生的不同需要,才能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进而获得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3.市场化有利于高校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 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在走向知识经济的今天,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的观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更多优秀人才的产生,为人才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舞台。随着高等教育的市场化,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得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指出:可以以15%和50%作为划分标准,将高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50%时之间,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于50%时,高等教育就处于“普及化”阶段。还指出一般当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人均GDP高于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普及化阶段。199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392.0元,和人均GDP1000美元还有差距。但是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我国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制订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指出:到200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进。截止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高校数、招生数、在校学生数、高等教育学历者在全国总人口(6岁及以上)中所占比率都大幅提升。

(数据来源:1998年~2012年中国统计局统计年鉴) 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76%,扩招之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大学扩招的十几年里,高校为社会输送了更多的人才,拥有高等学历者几乎遍布了各行各业。 然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各种计划、各种指标的一改再改,还有各种计划、指标的提前实现,各地争相拼比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连年超额完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实在令人担忧。在广东,除了某几间重点建设的高校之外,大多数高校都举债办学,有些债额以千万计算。虽然各级政府都在加大高校经费的投入,但是因为招生过多,生均所获得的教育经费以实际购买力来计算是降低的。教育投入的不足,必然会导致高校各种各样的问题。曹飞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公平问题、质量问题、教育经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等主要问题,还面临着办学条件饱和、教育质量受到挑战、高校经济负担加重、教育公平受到挑战的负面影响(曹飞,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及策略。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第一期)。 高校的办学质量应以其人才培养质量为重要参考,因而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反映了高校办学质量的高低。人才的培养质量应该包括外适性质量、内适性质量和个适性质量。外适性质量、内适性质量和个适性质量为同一空间直角坐标系的三个轴,而人才培养质量则由三轴长短确定。(张安富、施佳璐等,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及相关概念辨析。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11月)。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问题中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很鲜明地显示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外适性过低。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技能层面,现代的大学生都难以具备竞争优势。就内适性而然,高等教育效果不明显。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为文凭而学习。学生真证掌握知识较少,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用不大。甚至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实际掌握知识,有些掌握的很快就忘掉,对于学生自身发展作用有限。对于个适性而言,现代大学校园活动五花八门,能较好的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因为外适性、内适性的不足,现代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是不足的。2011计划的实施,旨在培养高校与社会接轨,或许可以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所提升。 2013年,我国高校扩招基本结束。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专注数量扩大的进程告一段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