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三历史24题训练

2019届高三历史24题训练

2019届高三历史24题训练
2019届高三历史24题训练

2019届高三历史24题训练

1.(2018·山西太原二模·24)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2.(2018·河南中原名校高三第四次质量考评·1)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

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B.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

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3.(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四A卷·1)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等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由此可知,周代()

A.极力维护宗法等级秩序B.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

C.政治权力依据血缘亲疏D.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

4.(2018·安徽高中十校发展共享联盟高三11月联考·1)战国时期,秦国出现了一种朝着更加周密的中央政府制度和机构发展的趋势,官员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这反映出()

A.周代宗法制已经瓦解B.君主专制制度基本确立

C.官僚政治正在形成中D.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5.(2018·山东滨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西周时期,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主,各级宗族成员,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示“尊祖”和“敬宗”。这样做的目的是() A.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B.维护贵族等级秩序

C.构建家国一体的政局D.强化尊祖敬宗观念

6.(2018·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前817年,鲁国国君鲁武公和长子括、少子戏,朝见周宣王。周宣王喜爱公子戏,强令鲁武公改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史称“宣王干涉鲁政”。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权力仍在但其行为公然破坏周礼B.鲁公违反了分封义务但遵守了宗法制

C.在戏继位后括会成为鲁国国内的大宗D.由血缘关系决定的社会等级发生逆转7.(2018·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三·10)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甄、屠等。

据此推理,宋、郑、吴、秦等都是()

A.以氏族为姓B.以国名为姓

C.以居住地为姓D.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

8.(2018·广东佛山顺德一模·24)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A.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B.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

C.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D.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9.(2018·江西百所名校高三10月阶段性诊断·1)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经历了夏商两代邦联式统一、周代分封制统一(联邦式统一)和秦汉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

周代的分封制统一至少是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统一具有同等意义的。这主要是因为分封制()

A.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B.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

C.政治上建立了君臣关系D.确立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10.(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二·1)西周时代,贵族阶级普遍盛行孝友或孝悌观念,周公曾告诫卫康叔,“不孝不友是最大的罪恶”。由此可知,西周时期()

A.儒家伦理观念已初步确立B.统治秩序借助于道德观念

C.贵族阶级内部实现了团结D.社会道德体系已基本建立11.(2018·广东惠州二模·24)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种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

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12.(2018·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2)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从秦汉到明清,分封和郡县的优劣争论,众说纷纭,延续了两千多年。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根本区别就在于()

A.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不同B.君权和相权的制衡关系不同

C.贵族和官僚的利益诉求不同D.对国家治乱的直接影响不同13.(2018·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一·1)“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出自《论语·尧曰》。下列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没有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楚B.宋C.陈D.晋

14.(2018·河北石家庄二中高三8月模拟考试·3)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实行“慎罚”的“礼治”;提出了旨在长治久安的“德治”思想;反复告诫统治者防止腐化堕落,提倡励精图治。孔子很尊崇周公,甚至为“久已,吾不复梦见周公”而浩叹。据此可知() A.儒学与周制有渊源关系B.孔子主张进行社会变革

C.周公开启民本思想先河D.周公奉行礼制长治久安15.(2018·湖北武汉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调研·1)春秋初期,黄河沿岸各国往往“壅防百川,各以为利”。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主持诸侯会盟,盟约中有“无曲防”的规定,即禁止修筑危害别国防洪安全的堤防。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 A.各诸侯国之间争霸非常激烈B.各诸侯国以农立国

C.齐王称霸后有效治理了黄河D.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16.(2018·湖北武汉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起点考试·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

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

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D.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17.(2018·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上述现象()

A.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B.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

C.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18.(2018·河南中原名校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2)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

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商周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这表明() 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B.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

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农时观念19.(2018·湖北黄石高三9月调研·2)《吕氏春秋》中提到“洞庭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等;李斯《谏逐客书》中也提到“江南金锡”、“西蜀丹青”等。对这些现象合理的解读是先秦时期()

A.商业经济发展开始超过农业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有些地方产品开始有知名度D.政治中心开始东移

20.(2018·山东日照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

A.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B.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21.(2018·山东、安徽名校高三10月大联考·1)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

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22.(2018·山西五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战国期,有思想家认为,有美尧、舜、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该思想家意在强调()

A.后世必然超过前世B.人生来本性是恶的

C.小国寡民社会的优点D.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3.(2018·河北石家庄二中高三8月模拟考试·5)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当时的自由讲学()

A.均主张社会变型B.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

C.否定了传统观念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24.(2018·安徽十校联盟高三摸底·1)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一个“安”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这反映出()

A.书写材料发生变化B.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D.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25.(2018·河北邢台高三12月质量检测题·2)2015年,在陕西富县秦直道两侧发现了一批建筑遗址和墓葬群,采集文物标本100余件,并发现了“削山填沟”的痕迹,即史籍上所谓的“堑山堙谷”现象。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A.上述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秦时的社会B.秦代的该墓葬可揭示秦皇族的发祥地C.建筑和墓葬中可能出土画像砖和玻璃D.文物和史籍等文献资料是第一手史料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百家争鸣的根源是井田制的瓦解,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出现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破坏,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士的分化与活跃,推动了百家争鸣,希望按照自己的阶级利益来改造世界,故C项正确;士的分化应该是分封制瓦解的产物,不是宗法制,故D项错误。2.【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制下家庭结构与政治关系的一致性,没有体现出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故A项错误;虽然有等级森严的“权力金字塔”,但材料强调的是“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C 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只体现出分权,没有制衡,故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从材料的“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可以推断材料强调下级对上级不能称谓亲属,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上级(天子、诸侯)对下级可以称谓亲属,但下属不可用亲属称谓上级,应该是只能用臣属关系称谓,故B项正确;材料不是关于政治权力的分配问题,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同姓还是异姓诸侯,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秦国出现了官员职业化的中央制度,没有涉及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瓦解,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朝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建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官员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可知是打破官员世袭实行任免的官僚政治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国出现了官员任职日益职业化专业化,没有体现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故D项错误。5.【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宗族关系,不是君权神授,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示‘尊祖’和‘敬宗’”说明是为了维护贵族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家国一体,故C项错误;D项是材料现象的体现,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周宣王强令鲁武公改立太子,说明周王权力仍在,但公子戏并非嫡长子,周宣王的做法破坏了宗法制,故A项正确;鲁武公朝见周宣王,并未违反分封义务,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宣王干涉鲁政现象,未突出戏继位后是否为鲁国国内大宗,故C项错误;宣王干涉鲁政只是改变了鲁国王位继承人,不能说明社会等级发生逆转,故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宋、郑、吴、秦属于先秦的封国名,非氏族,故A项错误;B项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宋、郑、吴、秦属于先秦的封国名,非居住地,故C项错误;

宋、郑、吴、秦属于先秦的封国名,非先人的字或名,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材料中“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表明中央的法律通过地方官员传达到民众之中,此举表明西周分封制中孕育了中央集权,材料说明中央的法令可以传到到地方民众,并不能说明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春秋时期私学的出现使文化出现下移的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中央的法令的传达,并没有提及诸侯割据,故B项错误;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西周分封制之下,诸侯享有很大的独立性,周王室不能直接控制地方,故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是分封制的作用,但材料的主旨是西周分封制秦汉中央集权制比较,故A项错误;分封制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所以周代的分封制统一至少是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统一具有同等意义的,故B项正确;分封制下,没有形成君主的专制权力,故C项错误;

确立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是分封制的作用,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儒家伦理观念初步成型于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西周治国以宗法制为依据,强调孝友的道德观念有利于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孝友观念对统治阶级内部团结所起到的作用,故C项错误;孝友观念不能说明社会道德形成体系,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秦社会矛盾尖锐,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秦国建国之初,地处偏僻,社会文化较为落后,不被诸侯所看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正是由于秦国受到周代礼制的约束较小,更加有利于实施新的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兄终弟及、立孙、嫡庶,依旧是贵族世袭特权的体现,故D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分封制下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力,诸侯国有一定的独立性,而郡县制下地方服从中央,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故A项正确;分封制和郡县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无关,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贵族垄断政权,而郡县制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但这并非两者的根本区别,故C项错误;分封制前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后期遭到破坏,而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但这并非两者的根本区别,故D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材料中意思是说“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说明受封者是先代贵族,楚国是先代贵族颛顼的后代,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国是殷商后代的封地,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陈国是舜后代的封地,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晋国是周成王弟的封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4.【答案】A 【解析】由周公的“礼治”、“德治”及强调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儒学思想与周制有着紧密联系,故A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孔子对周公很尊崇,未体现孔子主张社会变革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周公的“礼治”、“德治”及强调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未体现周公有关民本思想的内容,故C项错误;周公奉行礼制,但周朝统治并非长治久安,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统治面临瓦解,故D项错误。

15.【答案】D 【解析】盟约中“无曲防”的规定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与诸侯争霸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诸侯国治理洪水是为了农业发展的需要,故B项错误;题干信息无法看出齐王称霸后已经有效治理了黄河,故C项错误;各诸侯国为防水患各自为战,反过来说明,单从治水就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统一政权来协调,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

16.【答案】C 【解析】异姓诸侯国所用青铜等器物并没有违背礼乐制度,无法说明礼乐制度日受到各诸侯的冲击,故A项错误;当时的手工生产尚达不到标准化生产的程度,故B项错误;这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却使用与周王朝相似的器物,有利于将青铜文化等中原文化传播至边远地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华夷观念,并且华夷观念不利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故D项错误。

17.【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就是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并未分析其原因,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旧的奴隶主贵族逐渐衰落,新兴的地主阶层发展壮大,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并未标志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制下导致土地兼并,并未抑制大土地所有者的产生,故D项错误。

18.【答案】D 【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原始历法不可能诱导作为经济基础的原始农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物候知

识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的农业经济主要是井田经济而非小农经济,故C项错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并迅速发展,有关农时观念和知识的历法也随之应运而生,故D项正确。

19.【答案】C 【解析】材料叙述了不同地域的特产,不涉及商业与农业的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南北经济的对比,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洞庭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江南金锡”、“西蜀丹青”,不同地域的产品开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经济特产,与政治中心无关,故D项错误。

20.【答案】B 【解析】材料中是儒家的两大派别的争论,并不是不同的政见的争论,故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内部分化成两大派别,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体现了努力维护周礼,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说明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影响儒学分化成不同的派别,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仅仅是儒家内部因为政治形势的发展所导致的分化,不是借鉴其他学派思想,故D项错误。

21.【答案】C 【解析】孔孟处于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无法统一信仰,材料也无法体现儒家统一信仰,故A项错误;儒家提出仁政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进而维护统治秩序,故B项错误;根据“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可知孔孟将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结合,故C项正确;用礼义道德来遏制人欲的是理学,故D项错误。

2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美尧、舜、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该思想家主张变不拟古,变法革新,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儒家荀子主张性恶论,儒家崇尚尧舜等先贤,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如何看待古今政治问题,与小国寡民无关,故C项错误;孔子主张,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崇尚德政、古代先贤,故D 项错误。

23.【答案】D 【解析】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并不全主张社会变型,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齐国设置稷下学宫容纳学者自由讲学,说明齐国对自由讲学的支持,但不能体现各诸侯国均支持自由讲学,故B项错误;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并不全否定传统观念,故C项错误;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故D项正确。

24.【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过程中字形歧异的问题,没有提到书写材料的变化,并且战国时期的书写材料仍以竹木简牍为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过程中字形歧异的问题,并不是说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故B项错误;百家争鸣现象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材料中的时间是战国时期,故C 项错误;材料中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之所以会出现字形歧异的问题,汉字出现多种写法,其原因正是由于战国时期政治分裂影响文字统一,故D项正确。

2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秦直道两侧”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建筑遗址和墓葬群的考古发现为研究秦时的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史料,故A项正确;秦直道两侧的建筑遗址和墓葬群并不能说明是秦皇族的发祥地,故B项错误;玻璃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大约是在公元1000年左右,故C项错误;文物是第一手史料,而史籍是第二手的,故D项错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