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试及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试及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试及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试及答案

1、简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影响及其历史功过。

特征:

其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①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②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③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④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其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①国家的本质属性上强调专政和国家的镇压职能,忽视民主和法制;②执政党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党的领导;③各加盟共和国的党、政、经、文大权过分集中于中央;④执政党自身不能实施自我监督,民主集中制得不到很好贯彻,形成了个人集权和终身制。

其三,严格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理论主张和学术观点的取舍,均受官方意志裁定。并且整个国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不断高涨。

其四,军事性。这个模式的发展目标,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备战性质,后来则发展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争霸世界。

以后的苏联模式可称之为后苏联模式,主要有以下形式:

赫鲁晓夫-波涅日列夫-柯西金时代,开始谋求世界霸权和对斯大林时期及前任的批判。影响: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对社会主义东欧各国的影响:

东欧国家依靠苏联的支持和援助,确立了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体制和趋同于苏联的社会结构。战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运动对于推进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起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这些国家也不可避免地接受了苏联模式消极面的影响。东欧国家被束缚在苏联主导的集团体系中,难以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框,使社会主义阵营陷入国民经济危机,工业发展体系严重失衡,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低下,从而社会动荡不安。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在建国初期,我国在苏联模式的领导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随着发展,苏联模式的弊端也暴露无遗。苏联模式的神圣化、教条化、僵硬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历史功过:

历史功绩:

第一,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的新路,第一次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工农联盟和各民族人民联盟,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得到了巩固。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苏联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第二,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使得社会主义苏联的威望空前增长,在东欧出现了一些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

历史过失:

一、理论上缺乏创新,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将列宁主义教条化,缺乏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和应变能力,无法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进而丧失了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识别和批

判能力。二、经济上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动摇执政基础。三、政治上实行专政集权,官僚腐败,执政体制问题突出。四、执政党建设乏力,组织松散,执政资源流失殆尽。

2、当代资本主义有哪些新发展新变化?你对此有什么评价?

体现在五个方面: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1)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2)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取代个体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3)在二战后,又有了新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1)在资本主义初期,劳动从进入生产过程就开始应经隶属于资本,在表面平等的交换关系背后,是资本对劳动的实际支配和控制。(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例如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提高社会福利等,来促进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1)由于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而是靠拥有的企业股票的鞥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生。(2)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3)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危机形态的变化

(1)二战后,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2)经济危机的形态发生了如下变化:经济危机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也不如从前明显;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对整个经济危机影响加强。

5.政治制度的变化

(1)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2)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3)法制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以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间的利益。(4)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在资本主义社会,控股权还是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股权社会化不过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一种新模式。因此,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从另一角度看,在科技革命促进下,当代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某些社会改良,虽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但在客观上却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胎胞里孕育和生长着的“新的社会因素”。因此,我们应当对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充满信心。

3,就目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状况,谈

谈你对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认识。

世界形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发生了极大地变化,两极格局消失后的美国独大,开始向一超多强发展。二十一世纪发展尤为明显迅速,特别是近几年。军事上,东方各国加紧军事现代化;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加紧扰乱崛起中的发展国家;美国军事布局中心转向亚太地区。经济上,一言以蔽之,东升西落。总体上,东方加紧追赶西方,东方积极乐观,西方消极悲观。资本主义走向灭亡是历史的规律,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历史的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虽然资本主义进行了种种的改革和发展,但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当代资本主义进行的各种改良,在本质上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但其中的某些改良在客观上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是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新质因素取代资本主义的旧质因素,是资本主义在自身矛盾的推动下所进行的自我否定过程。资本主义越是发展,越是为它自身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创造着条件。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为什么既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2、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决定因素。

3、是由我国的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呈现出多层次性,需要我们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4、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和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都是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已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5.如何理解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

6.分析当前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以及如何

保持政治稳定。

一、影响政治稳定的主要因素

1.贫富差距拉大,分配不公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翻两番的目标基本上实现。但是,在我国经济增长的背后,存在着贫富差距拉大、分配不公等严重隐患。

2.非均衡经济发展的冲击

非均衡经济的发展,即国家生产力布局与资源配置,产业结构与国民经济发

展速度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失衡。这种失衡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和不同行业之间的不平衡。这种不均衡一方面由地区和行业本身的差异引起,另一方面由国家的政策导向引起。

3.失业和下岗的巨大压力矛盾势必造成内耗,对政治稳定形成破坏性因素

失业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在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失业率过高,则会产生一系列尖锐的社会问题,甚至激化各种社会矛盾。

4.社会阶层发生分化与重组,阶层矛盾明显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成员构成发生了空前分化,许多新的社会群体和利益矛盾不断出现,迅速、广泛、深刻的阶层分化和重组的阶层关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

5、公共权威流失严重

公共权威主要是指政府的权威,也包括公共意志的象征法律、政策的权威等。6社会控制功能弱化

由于社会控制疲软和手段运用不当,使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在一些地方死灰复燃,越轨行为骤然增多,犯罪率上升,社会治安形势严峻。

7.腐败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腐败是指某些政府官员或公职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的一种为法律、规范所不允许的行为。腐败已经成为增加社会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家资源和资金流失、增加政府工作压力、增加公民怨恨情绪的主要诱因之一。

8、公民思想觉悟偏低,道德文化素质不高,金钱观念盛行。

二、保持政治稳定的对策分析

1.关键在于抓好党的建设,抓好党的建设是实现社会稳定、搞好现代化建设的最

根本的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

2.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贫富悬殊,收人分配不公的问题。

一,建立合理的收人分配机制,减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和不公平性;二,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机制,尤其是几乎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机制的农民阶层和长期处于社会保障底层的部分行业的工人阶层;三,加大国家调控力度,治理社会收入分配不公。

3.坚持不懈地反对贪污腐败

从制度上改革,从精神层面宣传,用不断完善的法律作为武器,中央与地方联合起来,国内与国外联合起来共同打击、监督腐败,逐渐让握有权利的人和部门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

一,要建立预防腐败的有效机制;二,反腐败斗争要着眼于加大惩治力度;三,开展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扶正祛邪;四,坚持依靠群众的监督和举报。

4、正确处理社会各阶层矛盾

一、加强政府控制;二、开展社会协商;三、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歧视现象。

5.健全、强化公共权威

一,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二,加强政治制度建设,疏通民主参与渠道;三,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法律的权威;四,强化政府的宏观控制能力;五,要保证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连续性。

6、增加精神文明建设,以合理的方式控制媒体,做到有法可依,引导社会的价值观念。

7、我国政治民主建设状况如何?

(1)成就: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国家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不断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2)不足:虽然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也清醒地看到,我们仍有许多需要克服和解决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1民主制度还不够健全,人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在某些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实现;

2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依然存在;

3官僚主义作风、腐败现象在一些部门和地方滋生和蔓延;

4对权力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有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5全社会的民主观念和法律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6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尚需扩大。

(3)你认为应该如何加强民主建设?

一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二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政党制度。

三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党和国家总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

四是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发展基层直接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五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要求。六是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同时从国情出发,不照抄照搬他国政治体制。

七是国家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科学、民主决策,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八是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不断拓宽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道路。

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了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符合人们的利益和意愿,离开人民当家作主,不受人民监督,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就会脱离正确方向,就会变质。中国共产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做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8、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伟大成就。

二、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战胜各种挑战和风险的要求。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从总体上看,我国意识形态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从国际形势来说,我们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和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从国内形势来说,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

动,利益格局的深刻变更,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给社会的思想进步带来了很大的活力,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就需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动力。只有用我们坚持着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总之,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则,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9、怎样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真正体现,它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与高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应当重点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1、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2、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3、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要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壮大总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主流新闻媒体,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当的舆论力量。

4、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要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要充分调动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的积极性。动员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

5、要牢固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开阔的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6、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7、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性能。

8、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9、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

10、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11、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10,如何深刻认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社会建设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社会建设,我们党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进一步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探索更加完善的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必须重点发展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改善民生的制度。

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1、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立足点

民生问题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其目的在于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2、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任务

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民生的改善也需要物质财富的增长作为重要支撑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况且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相对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建设比较滞后,民生问题比较突出。

3、改善民生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民生问题是社会矛盾冲突多发的根源,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参与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维护和实现自身各项权和切实利益的诉求日益强烈。民生问题解决不好,必然会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导致社会矛盾冲突的激化,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有序发展。

11,如何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社会管理通常是指社会管理主体在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范围内,通过运用一系列的科学理念、科学制度、科学方法等多种方式对社会领域包含的各种要素按照某种特定规则做出一定安排.以对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使其科学、有效、合理地运转,最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从而达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目的。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内涵就是要按照科学的规律去谋划社会管理,以科学的理念去指导社会管理以科学的制度去保障社会管理,以科学的方法去推进社会管理,最终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

社会管理科学化的提出动因:

1、我们党对社会管理理论的认识更加成熟,对社会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更加深刻

2、我们党对人民群众利益需求和社会管理现状的把握更加准确、更加理性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的实现路径:

1、前提条件:更新社会管理的理念观念

加强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首先要求理念的创新,关键要树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新理念。必须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法律至上、公众参与、共同治理、政府诚信、接受监督、责任到位、权利救济等现代社会管理理念,让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秩序安全有序.心情更加愉悦舒畅。

2、根本要求:健全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

从根本上说,社会管理要靠制度的健全完备和体制机制的科学规范。体制机制创新.既体现社会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又体现社会管理的效率和公平。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是社会管理中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3、重要保障:加强社会管理的法治建设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要强化并完善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法治机制,使法治成为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可靠的长效制度化手段。创新社会管理,就要学会运用法治的思维和理念管理社会事务,应当学会用善治的方法处理社会问题。

4、重点任务:强化社会管理的研究水平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需要加强对社会管理基本理论、实践经验和发展规律的研究。这就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层面上进行总结、梳理与创新。在正确把握我国国情和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学习、吸取和借鉴发达国家社会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和方法最终提升我国的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