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发展指数(CDI)研究

综合发展指数(CDI)研究

综合发展指数(CDI)研究
综合发展指数(CDI)研究

综合发展指数(CDI)研究

课题负责人:国家统计局鲜祖德

一、研究背景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2011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评价考核,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为引导和转变发展观念,激励发展思路创新,本课题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要求构建了一套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对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dex,简称CDI)进行测算。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在认识上常常将“地区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从而造成诸多问题,例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与居民福利改善不一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发展不协调和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等等。虽然上述问题都有各自背后的深刻原因和具体环境,但对地区发展的认识及评价体系的不合理、不全面、不科学,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有关对发展测评的研究,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联合国于1996年建立的一套包括社会、环境、经济、制度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旨在帮助各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英国于1996年发布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球首家公布全套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国家;2000年联合国提出了8项“千年发展目标”及相关的18项具体目标和48项指标,内容涉及社会公平(反贫困、教育平等、性别平等)、生命健康、环境保护及全球合作等方面,成为衡量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准。国内有关研究机构和部门对地区发展也提出了诸多评价指标体系和测评办法。

从研究现状来看,国外研究主要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需求出发,确定具有自身特点

的指标体系;国内研究则较多地侧重于理论方面,指标选取存在一定局限性和不可操作性。本课题研究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突出“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主要指标的重要性,制定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有关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对各地综合发展情况进行测评。

需要指出的是,本课题报告是初步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从统计角度反映了我国各区域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综合发展方面的进程情况。课题研究在指标选取、测算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城镇登记失业率等指标的选取,课题整体的指标分类和权重等等,仍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方面及问题,课题组将持续开展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二、指导原则和指标体系设计

综合发展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看一个地区的发展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综合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导向性原则。指标体系要充分发挥导向、引领作用,激励各地区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创新体制机制,切实有效地加快科学发展进程。

——前瞻性原则。建立综合发展评价体系,视野要开阔,着眼要长远,不仅要考虑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且要考虑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力争与“十二五”规划相衔接,重点应放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

——开放性原则。综合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应保持指标体系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根据地区发展的新情况、新特征及中国发展阶段的变化,及时对指标体系进行补充、完善和修订。

——可操作性原则。指标选择具有代表性,同时兼顾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使指标可采集、可量化、可对比。指标设置要与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等相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指标衔接一致,以增强指标体系的政策导向与实践意义。

——公认性原则。评价指标不仅要以客观指标反映地区发展的数量特征,更要把群众认可、满意作为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做到量化考评和定性考评相结合。因此,综合发展评价体系引入公众评价指标,以充分考察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提高公众对于发展的参与度和认可度,主观性指标的引入强化了“既看数字又不唯数字”的理念。

按照以上指导原则,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含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

步、生态文明、科技创新、公众评价六个方面45项指标,涵盖经济、民生、社会、生态、科技、民意等领域,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强调科技创新对于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图1 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图

经济发展类。“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力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因此,经济发展模块设置了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发展质量3项二级指标及8项三级指标(见表1)。

表1 经济发展类指标

民生改善类。“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民生改善模块设置了收入分配、生活质量、劳动就业3项二级指标及12项三级指标(见表2)。

表2 民生改善类指标

社会发展类。“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因此,社会发展模块设置了公共服务支出、区域协调、文化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社会安全6项二级指标及10项三级指标(见表3)。

表3 社会发展类指标

生态建设类。“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按照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

发展之路。因此,生态建设模块设置了资源消耗、CO

排放、环境治理3项二级指标及

2

10项三级指标(见表4)。

表4 生态建设类指标

科技创新类。“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因此,科技

创新模块设置了科技投入、科技产出2项二级指标及4项三级指标(见表5)。

表5 科技创新类指标

公众评价类。对综合发展的评价,必须坚持群众满意的原则。因此,评价体系引入公众满意度指标,作为重要的辅助参考指标,其不参与定量评价(见表6)。

表6 公众评价类指标

三、测评方法

综合发展指数是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科技创新五个维度测量的综合性指数,每一维度都是构成具体方面的分指数,每个分指数又由若干个指标合成。其测评方法主要借鉴了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 )的测量方法,基本思路是根据每个评价指标的上、下限阈值来计算单个指标指数(即无量纲化),指数一般分布在0和100之间,再根据每个指标的权重最终合成综合发展指数。此种方法测算的指数不仅横向可比,而且纵向可比;不仅可以比较各省(区、市)综合发展相对位次,而且也可以考察每个省(区、市)综合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指标上、下限阈值的确定

在计算单个指标指数时,首先必须对每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而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的关键是确定各指标的上、下限阈值。指标的上、下限阈值主要是参考2000-2009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中相应指标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值,对有些比例指标还参考了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值。将第i 个指标的实际值记为i X ,

权重为i W ,下限阈值和上限阈值分别为min i X 和max i X ,无量纲化后的值为i Z 。

(二)指标无量纲化

无量纲化,也叫数据的标准化,是通过数学变换来消除原始变量(指标)量纲影响的方法。

正指标无量纲化计算公式:

min max min i i i i i X X Z X X -=-或min max min ()()ln()()

i i i i i Ln X Ln X Z X Ln X -=- (1) 逆指标无量纲化计算公式:

max max min i i i i i X X Z X X -=-或max max min ()()()()

i i i i i Ln X Ln X Z Ln X Ln X -=- (2)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值的确定直接影响综合评估的结果,权重值的变动可能引起被评估对象优劣顺

序的改变。所以,合理地确定综合评估发展各主要因素指标的权重,是进行综合评估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本体系采取常用的专家打分法(即Delphi 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

(四)分类指数和总指数的合成

1.分类指数的合成方法

本体系由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科技创新五个分类组成。将某一类的所有指标无量纲化后的数值与其权重按公式(3)计算就得到类指数。

j

j i j Z W

I W =∑∑ (3)

2.综合发展指数的合成方法

将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44个指标无量纲化后的数值与其权重按公式(4)计算就得到综合发展指数。

441

441i

i i i

i Z W I W

===∑∑ (4) 四、测算结果

依据上述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根据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区、市)统计年鉴及部门专业年鉴数据,对四大区域及31个省(区、市)的综合发展指数进行了测算。

总体上看,我国各区域及各省(区、市)的综合发展指数,在2000-2009年期间均呈现稳步提升态势。其特点如下:

(一) 从四大区域看

我国四大区域①的综合发展指数,在2000-2009年期间稳步提升,东部地区由2000年的44.82提升到2009年的62.35,东北地区由2000年的39.01提升到2009年的54.07,

①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2省(区、市);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

中部地区由2000年的35.93提升到2009年的51.72,西部地区由2000年的33.66提升到2009年的49.36,但区域间差距变化不大(见图2),区域排序的依次顺序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要远高于其他地区。需要指出的是,其评价体系的五大类分项指数排序与综合发展指数并不完全一致。

以2009年为例,其分类排序情况为:(1)“经济发展”类指数排序分别为东部、东北、西部和中部地区;(2)“民生改善”类指数排序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3)“社会发展”类指数排序为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4)“生态建设”类指数排序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5)“科技创新”类指数排序为东部、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见图3)。

(二)从31个省(区、市)的综合发展指数看

31省(区、市)的综合发展指数,自2000-2009年大都呈现向好的趋势(见附件二)。需要关注的是,全国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指数的变异系数②,自2004年后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见图4)。

②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称为变异系数,记为C·V。变异系数是衡量资料中各观测值变异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可

以消除单位和(或)平均数不同对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程度比较的影响。

(三)从31个省(区、市)的综合发展指数增长情况看

2001-2009年,31省(区、市)的综合发展指数增长情况见附件三。分区域来看,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年均增速分别为3.74%、3.69%、4.13%和4.35%,西部最快(见图5)。

(四)综合发展指数与人均GDP等排序的对比

若将2009年全国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指数排序结果,与按人均GDP的排序结果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综合发展指数与按人均GDP排序的差异较大,即人均GDP位于前列的省区,综合发展状况不一定良好(见附件四)。如内蒙古、河北、宁夏按人均GDP排序分别位于第7、12、16位,而按综合发展指数排序则分别位于第18、22、26位;如人均GDP排位靠后的省区,如江西、湖南和四川,分别排在第25、20和24位,而综合发展指数排在第13、15和16位。

中小板指数编制方案

中小板指数编制方案 (2014年1月) 为了反映深市中小板市场的特征,提供市场比较基准与投资标的,编制中小板指数。 一、指数代码与名称 指数代码:399005 指数简称:中小板指 指数中文名称:中小板指数(价格) 指数英文名称:SZSE SME PRICE INDEX 指数代码:399333 指数简称:中小板R 指数中文名称:中小板指数(收益) 指数英文名称:SZSE SME RETURN INDEX 二、基日与基点 中小板指数以2005年6月7日为基日,基日指数为1000。 三、选股原则 1.入围标准: (1)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交易的A股; (2)有一定上市交易日期(一般为六个月,总市值和自由流通

市值综合排名位于中小板市场前10名的股票不受此限 制); (3)非ST、*ST股票; (4)公司最近一年无重大违规、财务报告无重大问题; (5)公司最近一年经营无异常、无重大亏损; (6)考察期内股价无异常波动。 2.选样方法 中小板指数的初始样本股由前100只上市股票构成。此后需要对入围的股票进行排序选出样本股。 中小板指数选样指标为一段时期(前6个月)平均总市值的比重、平均自由流通市值的比重和平均成交金额的比重。选样时先计算入围个股平均总市值占市场比重、平均自由流通市值占市场比重和平均成交金额占市场比重,再将上述指标按1:1:1 的权重加权平均,计算结果从高到低排序,在参考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状况、发展潜力、行业代表性等因素后,按照缓冲区技术选取中小板指数样本股。四、指数计算方法 同深证100指数。 五、样本股调整 同深证100指数。 六、指数的调整计算 同深证100指数。

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倪鹏飞博士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国内著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2010年4月26、27日分别在北京和香港发布。 在外部经济危机、内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2009年中国城市在国际地位提升的同时,国内城市竞争力格局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总体来看,五区域分享前十,沿海城市北进南退;全国城市整体起飞,潜力城市各具特色。东南优势略有下降,全国城市间差距缩小;浙江城市竞争力有所下滑,内蒙古吉林竞争力增长连续领先。 报告对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发现: 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天津、高雄、大连、青岛。 综合增长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鄂尔多斯、铁岭、通化(前三个城市并列第一)、辽源、松原、营口、清远、白山、包头、巴彦淖尔。 经济规模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台北、佛山、杭州、东莞。 经济效率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台北、高雄、新竹、台中、澳门、深圳、东营、台南、东莞。 发展成本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海口、亳州、三亚、香港、成都、咸阳、随州、常德、长春、基隆。 产业层次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北京、台北、新竹、深圳、上海、高雄、台中、基隆、台南。 收入水平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澳门、上海、深圳、台北、北京、新竹、厦门、高雄、鄂尔多斯。 报告对样本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了回溯计算。过去五年竞争力稳步提升的十个城市分别是防城港、清远、赣州、通化、鄂尔多斯、乐山、廊坊、咸阳、澳门、大连。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区域、规模和发展阶段,这反映出中国城市竞相争先的态势,不同类型的城市都有提升最快、潜力最大的城市。 报告对全国56个重点城市的八个分项竞争力进行比较发现: 人才本体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北京、深圳、天津、上海、澳门、杭州、中山、东莞和武汉。 企业本体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上海、苏州、唐山、深圳、北京、广州、武汉、包头、绍兴和南京。

综合发展指数(CDI)研究

综合发展指数(CDI)研究 课题负责人:国家统计局鲜祖德 一、研究背景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2011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评价考核,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为引导和转变发展观念,激励发展思路创新,本课题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要求构建了一套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对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dex,简称CDI)进行测算。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在认识上常常将“地区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从而造成诸多问题,例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与居民福利改善不一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发展不协调和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等等。虽然上述问题都有各自背后的深刻原因和具体环境,但对地区发展的认识及评价体系的不合理、不全面、不科学,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有关对发展测评的研究,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联合国于1996年建立的一套包括社会、环境、经济、制度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旨在帮助各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英国于1996年发布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球首家公布全套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国家;2000年联合国提出了8项“千年发展目标”及相关的18项具体目标和48项指标,内容涉及社会公平(反贫困、教育平等、性别平等)、生命健康、环境保护及全球合作等方面,成为衡量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准。国内有关研究机构和部门对地区发展也提出了诸多评价指标体系和测评办法。 从研究现状来看,国外研究主要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需求出发,确定具有自身特点

上证综合分类指数编制细则

上证综合及分类系列指数 编制细则 2008-12-24

目 录 1. 引言 (3) 2. 指数选样 (5) 3. 指数计算 (6) 4. 指数修正 (8) 5. 样本股调整 (10) 6. 样本股股本维护 (11) 7. 指数管理 (12) 8. 指数规则的修订和补充 (14) 9. 信息披露 (15) 10. 指数发布 (16) 附录A:名词解释 (18) 联系我们 (20) 免责声明 (21)

1. 引言 1.1 上证综合指数 上证综合指数的样本股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股票,包括A股和B股,综合反映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价格的变动情况,自1991年7月15日起正式发布。 1.2 新综指 新上证综指简称新综指,由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股票组成,综合反映沪市全流通A股的股价变动情况。新上证综指自2006年1月4日起正式发布。 1.3 上证A股指数 上证A股指数的样本股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A股,反映A股的股价整体变动状况。上证A股指数自1991年7月15日起正式发布。 1.4 上证B股指数 上证B股指数的样本股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B股,反映B股的股价整体变动状况。上证B股指数自1991年7月15日起正式发布。 1.5 上证分类指数 上海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按其所属行业分成五大类别,分别是工业类、商业类、房地产业类、公用事业类和综合业类。行业分类指数的样本股是该行业全部沪市上市股票,反映不同行业的景气状况及

其股价整体变动状况。上证分类指数自1993年5月3日起正式发布。

2. 指数选样 2.1 样本空间 上证综合与分类系列指数样本空间由所有上海A股股票和B股股票组成: 2.2 选样方法 2.2.1上证综合指数 上证综合指数由全部沪市A股和B股组成。 2.2.2新上证综指 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部沪市上市公司股票形成新上证综指的样本股。 2.2.3上证A股指数 上证A股指数由全部沪市A股组成。 2.2.4上证B股指数 上证B股指数由全部沪市B股组成。 2.2.5上证分类指数 将沪市上市公司按照所属行业分成五大类别:工业类、商业类、房地产业类、公用事业类、综合业类。进入相应类别的沪市A股、B 股分别形成相应的分类指数样本股。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及权重系数的选择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及权重系数的选择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2-01 10:17:00 ] 编辑:studa20 作者:王晖,陈丽,陈垦,薛漫清,梁庆 【摘要】由于计算机的发展及一些相关领域的不断深入研究,综合评价方法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改进。而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方法作为综合评价中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本文对多指标评价方法和权重系数的选择进行概括介绍。 【关键词】多指标综合评价;评价方法;权重系数;选择 基金项目:广东药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 2005ZYX12)、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2007J1-C0281)、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7A060305006) 综合评价是利用数学方法(包括数理统计方法)对一个复杂系统的多个指标信息进行加工和提炼,以求得其优劣等级的一种评价方法。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多指标综合评价及权重系数选择的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药理学多指标的研究提供一些方法学的资料。 1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1.1 层次分析加权法(AHP法)[1] AHP法是将评价目标分为若干层次和若干指标,依照不同权重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 根据分析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确定层次结构,建立目标树图→ 建立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确定相对权重→ 计算子目标权重→ 检验权重的一致性→ 计算各指标的组 合权重→计算综合指数和排序。 该法通过建立目标树,可计算出合理的组合权重,最终得出综合指数,使评价直观可靠。采用三标度(-1,0,1)矩阵的方法对常规的层次分析加权法进行改进,通过相应两两指标的比较,建立比较矩阵,计算最优传递矩阵,确定一致矩阵(即判断矩阵)。该方法自然满足一致性要求,不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与其它标度相比具有良好的判断传递性和标度值的合理性;其所需判断信息简单、直观,作出的判断精确,有利于决策者在两两比较判断中提高准确性[2]。 1.2 相对差距和法[3] 设有m项被评价对象,有n个评价指标,则评价对象的指标数据库为 Kj=(K1j,K2j,……,Knj),j=1,2,……,m。设最优数据为K0=(K1、K2、……Kn)。最优单位K0中各数据的确定如下:高优指标,取所有m个单位中该项评价指标最大者;低优指标,取所有m个单位中该项评价指标最小者。各单位与最优单位的加权相对差距和

国家统计局发布2010年地区综合发展指数报告

国家统计局发布2010年地区综合发展指数报告发布时间:2011-12-26 来源:中央政府网站浏览次数:74 为客观、全面反映各地区综合发展水平,中国统计学会根据《综合发展指数编制方案》(见附件),对2000-2010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CDI)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表明,2000-2010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稳步提升,东部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增速最快,201 0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比上年均有所提高。 一、四大区域综合发展指数稳步提升,西部地区增速最快 2000-2010年期间,中国四大区域[1]的综合发展指数稳步提升,其中东部地区由2000年的44.88%提升到2010年的65.32%,中部地区由2000年的35.93%提升到2010年的54.13%,西部地区由2000年的33.72%提升到2010年的52.23%,东北地区由2000年的38.96%提升到2010年的56.35%(见图1)。

综合发展指数由“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科技创新”五大类分项指数组成。2010年,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类指数分别为73.29%、67.49%、57.91%和58.72%;“民生改善”类指数分别为73.21%、63.04%、61.33%和55.54%;“社会发展”类指数分别为67.32%、68.28%、66.93%和66.12%;“生态建设”类指数分别为65.90%、54.52%、57.73%和55.31%;“科技创新”类指数分别为38.37%、15.16%、14.72%和13.54%(见图2)。

2001-2010年,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年均增速分别为3.82%、3.76%、4.18%和4.47%,在四大区域中西部地区增速最快,中部地区次之(见图3)。 二、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指数普遍提高,差距有所缩小

(完整版)城市运行状况的一个综合度量指标

城市运行状况的一个综合度量指标 单位:1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190 作者:牛文元1 王新玉2 刘怡君1 DOI:10.3969/j.issn.1000-3045.2010.04.008 在2010年6月5日的大多数网站上,披露了中科院一个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即首次计算出了中国主要城市平均上班所花费的时间表,一时评论如潮,引发社会很大的关注。 城市居民上班花费时间的多少,并不简单地是一个单纯的计时问题。它是复杂综合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考虑人口规模、城市面积、功能属性、交通设施之外,上班平均花费时间的多少,可以用来判断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功能分区的合理性、产业布局的合理性、交通网络的合理性以及城市居住的适宜程度、人力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城市管理的科学程度等。因此,世界上先进国家往往把上班花费时间作为一个十分有效的指标,作为城市“发展红利”的一种标识,综合度量城市的运行现状和发展潜力。 2004年Science发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2004)对于城市居民上班花费时间的研究,发出“上下班是最不幸的经历”的感言[1]。此前,英国剑桥学派的著名学者威尔逊 (Wilson,1970)和中国学者牛文元(牛文元,1992)均对城市人口流动的成本(例如花费时间的成本)做出过理论探讨[2,3]。 1 理论描述 (1)城市人口的流动图式。由于城市区域功能的赋值不同,居住区与工作区之间必然产生人口的流动。一个区域既可以是人口流动的“源”,也可以是人口流动的“汇”;既可以在本区域当中流动,也可以在区域之间流动。 驱动人口流动的因素通常被考虑成:由于寻求生存的推挽力;由于工作场所的吸引力;由于家庭贫富的选择力;由于就业机会的差异力;以及由于社会安全的影响力。在这种综合驱动力的作用下,城市人口流动的出发地(源)和人口流动的目的地(汇),就形成了对应于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路径、力的阻抗的流动图景。将这种流动图景表达为一种抽象的方式,可以描述如下(见图1): 由图1可以形成一组基本的矩阵,用以标识区域内、区域间人口流动的方向、强度、成本和节奏。 (2)使用符号的含义: Tij从区域到区域的上班人数 Oi以区域为出发地(源)的上班人数 Oj以区域为目的地(汇)的上班人数 Cij从区域到区域上班的花费的时间(分) C一个城市为了上班所花费的总时间 N一个城市划分的功能区域数目

综合发展指数编制方案

附件: 综合发展指数编制方案 一、研究背景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2011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评价考核,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为引导和转变发展观念,激励发展思路创新,本课题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要求构建了一套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对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dex,简称CDI)进行测算。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在认识上常常将“地区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从而造成诸多问题,例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与居民福利改善不一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发展不协调和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等等。虽然上述问题都有各自背后的深刻原因和具体环境,但对地区发展的认识及评价体系的不合理、不全面、不科学,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有关对发展测评的研究,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联合国于1996年

建立的一套包括社会、环境、经济、制度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旨在帮助各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英国于1996年发布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球首家公布全套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国家;2000年联合国提出了8项“千年发展目标”及相关的18项具体目标和48项指标,内容涉及社会公平(反贫困、教育平等、性别平等)、生命健康、环境保护及全球合作等方面,成为衡量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准。国内有关研究机构和部门对地区发展也提出了诸多评价指标体系和测评办法。 从研究现状来看,国外研究主要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需求出发,确定具有自身特点的指标体系;国内研究则较多地侧重于理论方面,指标选取存在一定局限性和不可操作性。本课题研究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突出“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主要指标的重要性,制定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有关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对各地综合发展情况进行测评。 需要指出的是,本课题报告是初步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从统计角度反映了我国各区域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综合发展方面的进程情况。课题研究在指标选取、测算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城镇登记失业率等指标的选取,课题整体的指标分类和权重等等,仍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方面及问题,课题组将持续开展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二、指导原则和指标体系设计 综合发展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看一个地区的发展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综合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导向性原则。指标体系要充分发挥导向、引领作用,激励各地区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创新体制机制,切实有效地加快科学

“国房景气指数”编制方案与测算方法

https://www.doczj.com/doc/3e5006603.html,/200207/08/2104.shtml “国房景气指数”编制方案与测算方法 一、“国房景气指数”的界定及编制流程 定义和说明 国房景气指数是综合反映全国房地产业发展景气状况的总体指数,“国房景气指数”可以从土地、资金、开发量、市场需求等角度显示全国房地产业基本运行状况,波动幅度,预测未来趋势,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预警机制,为投资者选择投资机遇提供统计信息。 “国房景气指数”是借鉴景气指数体系的原理,由属于超前、同步、滞后性质的指数指标(注意:这里仅指性质,而不是理论上真正起超前、同步、滞后作用的指标)组成,根据合成指数的计算方法,在计算分类指数的基础上,而得到的一个加权平均综合指数。 “国房景气指数”的编制流程 “国房景气指数”的编制大体上分为八个步骤,一是确定指标体系,可分为参与计算和用于分析的两部分;二是建立“国房景气指数”原始指标数据库和数据调整;三是消除量纲影响;四是确定权数;五是确定基准对比时期;六是消除季节、价格因素影响;七是建立分在指数和“国房景气指数”计算的数字模型;八是“国房景气指数”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二、“国房景气指数”指标体系的确定 按照上述原则,“国房景气指数”的指数指标体系分为两部分:一是参与计算用的指数指标;二是用于分析研究的指数指标。具体包括:用于计算国房景气指数的指标有(1)土地出让收入指数;(2)本年完成开发土地面积指数;(3)房地产开发投资指数;(4)本年资金来源指数;(5)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6)新开工面积指数;(7)房屋竣工面积指数;(8)空置面积指数。 用于分析报告用的指数指标,也是四个方面共14个指标。具体为:(1)新开工面积指数;(2)房屋施工面积指数;(3)国有单位投资指数;(4)国内贷款指数;(5)利用外资指数;(6)自筹资金指数;(7)住宅销售价格指数;(8)办公楼销售价格指数;(9)商业营业 用房销售价格指数;(10)个人商品房销售额指数;(11)竣工房屋价值指数;(12)住宅空置面积指数;(13)办公楼空置面积指数;(14)商业营业用房空置面积指数。 三、建立“国房景气指数”指标数据库及数据调整 按照“国房景气指数”指标体系确定的参与计算的4个方面8个分类指数和满足分析报告用的4个 方面14个指标,建立历史资料数据库。有些指标如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标必须先计算后才能得到。有些指标如资金来源、空置面积等必须先进行推算,以保证有必要的数据长度。 四、消除量纲影响的方法 参与“国房景气指数”计算的指标分别由工作量、资金、价值量和实物量指标构成,由于各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综合平均,必须采用消除量纲影响的方法来对数据进行同度量处理,同时,也满足了合成指数编制中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的要求。“国房景气指数”采用功效系数法,消除量纲的影响比较符合“国房景气指数”的特点。因为,相对化处理中标准值的确定容易引起争议,

人民大学中国发展指数

科学发展:问题与对策 -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中国发展指数(RCDI 2010) 2010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向社会公开发布中国发展指数(2010)的主要结果。 报告对2009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中国发展指数”总指数及四个分指数(健康、教育、生活水平、社会环境)进行了测算和排序,并对过去六年各省区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该报告总结出了我国省级行政区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新特征。 一、中国发展指数(2010)的主要测算结论 1、我国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在2009年分四类地区的板块格局基本未变,相邻区域发展水平相似的特征明显;只有福建从第三类升入第二类,安徽从第四类升到第三类,而新疆从第三类跌到第四类。这说明我国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战略的思路是有根据的。 中国发展指数(2010)当中,全国31个省区有12个省区的排名同中国发展指数(2009)相比发生了变化,其他的省区没有变化。其中,四川、内蒙古、辽宁、安徽、重庆、贵州和宁夏等7省区的排序上升,新疆、陕西、西藏、广东和黑龙江等5省区排序下降(具体结果见附表)。

从中国发展指数各分指数来看,31个省区中国发展指数、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指数排序与2008年相比变化不大,但是社会环境指数序位变化剧烈(只有8个省区序位未变),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安徽,上升11个序位。可以从指标中看到,很多省区社会环境指数中与节能减排有关的指标值变化较大,是导致社会环境指数序位变化剧烈的原因。 2、从静态看,在健康指数、教育指数、生活水平指数、社会环境指数四个分指数中,我国内地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指数)的区域差异相对最大,社会环境发展水平(健康、教育、社会环境指数)的区域差异相对最小。 从动态看,31个省区中国发展指数年增长率全部呈现正增长的态势;在增长率最快的8个省区中,有5个省区位于中西部地区;另外,一些地区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发展不均衡问题,即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性不好。 3、中国发展指数监测显示: (1)、2008年以来,我国31个省区中国发展指数均保持正增长状态;在2005和2007年之间,有极个别省份出现微小的负增长,分别是:2005年的上海、浙江和福建; 2006年的山西、广东、重庆、甘肃和新疆;2007年的上海; (2)、中国发展指数自2004年以来连续6年保持增长,增幅明显;说明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近年来稳定上升;北京总指数连续5年保持第一,上海保持第二;天津、浙江和江苏连续六年序位保持不变(分别位于3、4、5位)。

中证科技龙头指数编制方案

中证科技龙头指数编制方案 中证科技龙头指数由沪深两市中电子、计算机、通信、生物科技等科技领域中规模大、市占率高、成长能力强、研发投入高的50只龙头公司股票组成,以反映沪深两市科技领域内龙头公司股票的整体表现,为指数化产品提供新的标的。 一、指数名称和代码 指数名称:中证科技龙头指数 指数简称:科技龙头 英文名称:CSI Technology Top Index 英文简称:CSI Technology Top 指数代码:931087 二、指数基日和基点 该指数以2012年6月29日为基日,以1000点为基点。 三、样本选取方法 1、样本空间 中证全指指数样本股 2、选样方法 (1)将样本空间中归属于电子、计算机、通信、生物科技等科技领域的股票纳入待选空间; 1

(2)对待选样本中的股票进行稳定性筛选: i.剔除最新市盈率小于0,或处于待选样本中最高的前10%区间的股票; ii.剔除过去三年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为负的股票; 在上述稳定性筛选的基础上,考虑部分科技领域上市公司自身发展周期的特殊性,对于营业收入(TTM)处于细分行业内前10%的股票,全部纳入备选空间; (3)对通过稳定性筛选进入备选空间的股票的过去一年日均总市值与营业收入(TTM)两个指标分别排名,将两项排名的算数平均作为综合排名,在细分行业内根据综合排名选取排名靠前的股票,共同构成100只股票,并满足各细分行业内入选数目的比例与备选池中各行业股票数目比例相同,某细分行业内股票数目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N1×备选空间本中该细分行业内的股票总数目,其中, ×100%,若结果不是整数,采用向上取整的方式; N1=100 备选空间中股票数目 (4)对入选的100只(实际可能超过100)股票按照最近报告期的营业收入增速与净利润增速排名的算数平均排名与最近年报研发支出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排名的算数平均作为综合排名。在细分行业内根据综合排名选取排名靠前的股票,共同构成50只最终的成分股,并满足各细分行业内入选数目的比例与备选池中各行业股票数目比例相同,某细分行业内股票数目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N2×第3步选出的股票中该细分行业内的股票总数目, ×100%,若结果不是整数,采用向上取整的其中,N2=50 第3步选出的股票数目 方式。当数目多于50只时,将入选股票按照总市值降序排列,选取市值最高的50只股票作为最终的指数样本股。 2

指标体系及其指标解释说明

表1 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标准体系及权重

1、人口密度 指标解释: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某一地区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顷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 计算方法: 地区人口总数(万人) 人口密度= 里) 规划区总面积(平方公 2、单位工业用地产值 指标解释:指辖区内单位面积工业用地产出的工业增加值,是反映工业用地利用效益的指标。单位工业用地产值越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其中,工业用地参照《土地现状利用分类》(GB/T21010-2007)统计,工业增加值采用不变价核算。 计算方法:

单位工业用地产值= 里) 工业用地面积(平方公) 年度工业增加值(亿元 数据来源:经贸、统计等部门。 3、人均GDP 指标解释:人均GDP",常作为 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它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目前使用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 计算方法: 人口总数(人) 地区生产总值(元) 人均= GDP 数据来源:经贸、统计等部门。 4、第三产业占比 指标解释:指辖区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计算方法: %100?= 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第三产业产值(万元) 第三产业占比 数据来源:统计、经信等部门。 5、城镇人口比重 指标解释:城镇人口是指居住于城市、集镇的人口,主要依据人群的居住地和所从事的产业进行归类。“城镇人口”的特点所从事的产业为非农业生产性产业(自然经济)为主的人群及其家庭;一般认为城镇人口占有率的高低反应出一个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或城市化水平。计算方法: %100?= ) 规划区总人口数(万人城镇人口总数(万人) 城镇人口比重 6、建设用地面积比重 指标解释:建设用地面积是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建设用地界线所围合的用地水平投影面积,不包括代征地的面积。

中国地区综合发展指数

2010年地区综合发展指数报告 为客观、全面反映各地区综合发展水平,中国统计学会根据《综合发展指数编制方案》(见附件),对2000-2010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CDI)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表明,2000-2010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稳步提升,东部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增速最快,2010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比上年均有所提高。 一、四大区域综合发展指数稳步提升,西部地区增速最快 2000-2010年期间,中国四大区域[1]的综合发展指数稳步提升,其中东部地区由2000年的44.88%提升到2010年的65.32%,中部地区由2000年的35.93%提升到2010年的54.13%,西部地区由2000年的33.72%提升到2010年的52.23%,东北地区由2000年的38.96%提升到2010年的56.35%(见图1)。 综合发展指数由“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科技创新”五大类分项指数组成。2010年,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类指数分别为73.29%、67.49%、57.91%和58.72%;“民生改善”类指数分别为73.21%、63.04%、61.33%和55.54%;“社会发展”类指数分别为67.32%、68.28%、66.93%和66.12%;“生态建设”类指数分别为65.90%、54.52%、57.73%和55.31%;“科技创新”类指数分别为38.37%、15.16%、14.72%和13.54%(见图2)。

2001-2010年,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年均增速分别为3.82%、3.76%、4.18%和4.47%,在四大区域中西部地区增速最快,中部地区次之(见图3)。 二、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指数普遍提高,差距有所缩小 2000-2010年,31个省(区、市)的综合发展指数普遍呈现向好的趋势(见附表1和图4)。

“中国休闲城市发展综合评价”启动并发布阶段性成果

“2010中国城市发展综合评价”启动并发布阶段性成果 2010年6月29日,“中国休闲城市发展综合评价”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该评价活动的学术指导单位为中国旅游研究院,由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人民网和休闲杂志社共同主办,由北京同和旅游规划设计院和去哪儿网()承担技术研发任务。 在城市休闲指数排名中,三亚、丽江、深圳排名前三位,北京和位列第四、第五位,紧随其后的是厦门和桂林,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称的杭州、苏州暂位列第八和第十,青岛位列第九。 在这一评价体系中,涵盖了空气质量、人口密度、绿化面积、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私家车数量、公共汽车数量、国际化程度等近30项指标。总分为100分,但仅有三亚和丽江得分超过50分,北京的得分为分。 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魏小安先生说:“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休闲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已经确立,休闲作为城市的一项基本功能也得到了广泛认同。中国休闲城市发展综合评价活动,是通过一个科学、适用的评估方法,来衡量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休闲功能,树立休闲城市的示范品牌,促进城市休闲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体现休闲创造快乐、休闲创造价值的理念,为城市找到科学发展的新路径。” 据悉,该评价活动的核心成果是“中国城市休闲指数(CLI)”和“中国休闲城市排名”,同时也将产生“中国最佳休闲城市”和“中国特色休闲城市”名单。为了保障成果的科学性,采取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客观评价。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公开出版物的统计信息,设置了“城市名片”、“休闲环境”、“休闲条件”和“休闲经济”等四大类别合计27个指标,按照相应权重,计算得出287个城市的“统计性指标分析结果”。二是去哪儿网()4200多万用户对287个城市的自由评价信息,通过统计技术处理

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数据来源

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数据来源 所有指标的数据未作特别说明的,均指来源于市统计局。涉及相关部门的数据,由有关部门提出,送市统计局汇总处理。 一、经济发展(指标名称代码加注A 表示) A1A1..GDP 发展速度发展速度, ,该指标用于反映报告期内某地区GDP 的增长情况。GDP (本地生产总值)是衡量某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综合指标。 A2A2..人均GDP 发展速度与GDP 发展速度之比发展速度之比, ,人均GDP 发展速度是指报告期内人均GDP 相对于上年的增长幅度,是反映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均GDP 发展速度与GDP 发展速度之比能够反映人口增长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当人口增幅度越小,且GDP 发展速度越大,这个值越高,表明经济增长中人均水平越高。 A3A3.人均税收收入发展速度, .人均税收收入发展速度,是指报告期内人均税收收入相对于上年的增长幅度,其中税收收入是指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等。在目前税制下,对于县(市、区)而言,此指标可以反映地区财力情况及其对国家财税的贡献程度。(由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统计局提供) A4A4.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的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相对于上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的降低幅度。该指标可以反映地区经济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变化情况。(由市发改局、市经贸局、市统计局提供) 100%×上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当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量 =

中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50 指数编制方案

中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50指数编制方案 中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50指数从沪深A股中选取50只业务涉及5G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特高压、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上市公司股票作为指数样本股,以反映新基建领域代表性股票的整体表现。 一、指数名称及代码 指数名称:中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50指数 指数简称:新基建50 英文名称:CSI New Infrastructure 50 Index 英文简称:New Infrastructure 50 指数代码:000943 二、指数基日与基点 该指数以2014年12月31日为基日,以1000点为基点。 三、样本选取方法 1、样本空间 中证全指指数样本股 2、选样方法 (1)对样本空间内的股票按照过去一年的A股日均成交金额由高到低排名,剔除排名后20%的股票;

(2)在剩余样本中,选取业务涉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上市公司股票作为待选样本,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领域: 为5G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器件材料、设备网络等设备或服务; 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提供芯片、机器视觉、语音语义识别等设备或服务; 为大数据中心建设提供建设施工及服务器、存储等设备或服务; 为工业互联网建设提供传感器、数控系统、互联网平台等设备或服务; 为特高压建设提供变压器、电抗器、绝缘器件、电线电缆等设备或服务; 为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建设提供整车及配件、建筑等设备或服务; 为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电桩、网络运营等设备或服务; 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卫生、教育、体育、环保等城市基础设施配套; (3)在上述待选样本中,按照过去一年日均总市值由高到低排名,选取排名前50名的股票作为指数样本股,且每个业务领域的样本数量不超过10只。 四、指数计算 中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50指数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指数=报告期样本股的调整市值 除数×1000 其中,调整市值=∑(股价×调整股本数×权重因子),调整股本数的计算方法、除数修正方法参见计算与维护细则。权重因子介于0和1之间,以使单个样本股权重不超过10%。 五、指数样本和权重调整 1、定期调整 中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50指数的样本股每半年调整一次,样本股调整实施时间分别是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

2018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

城市综合发展指标 2018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 京沪深排名前三城市两极分化明显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与云河都市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发布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报告显示,北京、上海、深圳分列前三位,城市两级分化非常明显。 北上深各有一项指标位列第一深圳环境排名领先全国 报告从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全面地对中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298个)进行了量化评价,为中国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树立了一套“数字化的标杆和参照系”。与2016年的“大城市群发展战略”和2017年的“中心城市发展战略”主题不同,今年的报告聚焦“大都市圈发展战略”,梳理和探讨了中国大都市圈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按照报告,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综合排名中,北京、上海、深圳分别列前三位,广州、天津、杭州、重庆、成都、南京、武汉则位居第4位到第10位。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位居第8位的苏州此次跌出前10名,位列第11位。 从环境指标来看,深圳、三亚、海口排名前三位,普洱、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福州、重庆则位居第4位到第10位。 从社会排名来看,北京、上海、广州位列前三位,杭州、天津、重庆、成都、深圳、武汉、南京则位居第4位到第10位。 从经济排名来看,上海、北京和深圳位列前三位,广州、天津、苏州、成都、杭州、重庆、武汉则位居第4位到第10位。 各项功能向大城市高度集中IT上市公司扎堆前30名城市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专家组组长、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解读报告称:“综合考察各项指标,我们发现,中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各项功能高度向大城市集中的倾向,城市的两极分化非常明显。” 按照GDP规模,排名前30位城市的GDP全国占比达到42.5%;按主板上市企业数量,排名前30位城市的全国占比高达69.7%,其中排名前三位城市的全国占比达39.6%;按照制造业辐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的货物出口全国占比高 若有喜欢或是需要本文的,可以点击下载哦!祝大家生活愉快!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综合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综合评价方法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时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1)区域性原则 衡量一个研究对象的运行情况,要从特定的区域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评价指标要具有针对性。 (2)动态性原则 研究对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指标的选取不仅要能够静态的反映考核对象的发展现状,还要动态的考察其发展潜力。选取的指标要能够具有动态性,可以衡量同一指标在不同时段的变动情况,并且要求所选指标在较长的时间具有实际意义。 (3)可量化原则 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进行监测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作为支持。选取的指标应该具有可量化的特点,在保证指标有较高反映考核对象的前提下,能够直接查到或者通过计算间接得到指标数据,以保证评价的可操作性,同时数据来源要具有权威性,这样能保证正确评估研究对象。(4)层次性原则 一级指标同时分别设立多个具体的子指标。在众多指标中,把联系密切的指标归为一类,构成指标群,形成不同的指标层,有利于全面清晰的反映研究对象。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取: 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和普遍应用,用于定量评价多指标问题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被广泛应用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SAS、SPSS等统计软

件的使用更加提高综合评价法的实用性。目前用于分析多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有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因子分析法以等多种方法,不同方法的评价结果都是依据指数或分值对参评对象的综合状况进行排序评价。 在综合评价过程中,指标权重的确定十分重要。对指标赋值主要有主观赋值和客观赋值,也有将主观、客观赋值法结合起来的。对于指标数量比较大时,采用传统的主观赋值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则难以全面把握众多指标,依赖主观判断会增大或降低一些指标的重要程度,导致实证的结果难以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客观赋值法如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熵值法等,权重的确定是根据各项指标的变异程度或者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采用哪一种方法需要根据所构建指标体系的特点以及实证的目的来确定。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取要依据研究对象的特点而定,采用客观赋权法的主成分分析能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且提取主成分也能减少工作量。以下对常用的层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两种综合评价方法做简单介绍。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记AHP ,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tty 等人提出的一种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广泛应用于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以及科学管理领域的问题。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构造层次分析结构,排列组合得出优劣次序来为决策者提供依据。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构建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反映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其次是构造判断矩阵,将各层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对于各因素之间重要性的比较可以通过专家咨询法,判别主要依据常用的1-9标度1.0<=RI CI CR

中国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v1.7

中国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征求意见稿)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专业委员会 二○一○年十一月

目录 一、编制背景 (3) 1. 我国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相对滞后 (3) 2. 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势在必行 (3) 二、学科基础 (4) 三、指导思想 (4) 四、释义 (5) 五、体系创建原则 (6) 六、评价指标体系的架构 (8) 七、综合指数与分项指数设计 (9) 1. 分项指数 (9) 2. 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指数 (9) 3. 综合指数说明 (10) 八、评价范围说明 (10) 1. 城市分类 (10) 2. 统计范围 (11) 九、评价指标 (11) 十、评价指标说明 (15) 1. 技术类(A) (15) 2. 社会类(B) (19) 3. 经济类(C) (25) 4. 保障类(D) (29)

一、编制背景 时至今日,理论界、产业界对于“数字城市”的概念还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完整的界定;对于数字城市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也不多,且焦点往往仅集中在技术层面,追求城市空间的三维表现和3S技术的应用,缺少整体把握。 随着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和技术的发展,单纯的技术革新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我国数字城市的发展需要。数字城市这个巨系统,需要综合考虑科技、资金与人才,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运用信息科学、城市科学和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和评价,进而推动数字城市建设和运营从目前侧重技术、偏向应用的模式,逐步转化到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全面公共服务上来。以下是我国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 我国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相对滞后 数字城市建设与运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近年来,数字城市建设的热潮在我国兴起,但与火热的建设形势相比,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严重滞后。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同特点是对评估对象全面性考虑不足,从现有的城市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来看,其评估体系的导向性主要集中在网络、资源等要素的规模扩张,而对于数字城市建设整体绩效的评估内容严重缺乏。长期以往,数字城市建设很难全面、深入推广。 2. 数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势在必行 数字城市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需要一个权威、系统、连续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客观反映我国数字城市发展的真实状况,以保证数字城市的发展不偏离科学发展的主题、关注民生的方向;以促进数字城市的产业环境不断优化和信息技术手段持续创新;以推动数字城市的“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公众实践”建设运营模式,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通过量化分析,实现对中国数字城市的发展状况的深入研究,在数字城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