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_况志华

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_况志华

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_况志华
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_况志华

心 理 学 报 2005,37(5):702~709 A cta Psychologica S i n ica

702

收稿日期:2005-03-03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资助项目(04J YA001) 通讯作者:况志华,E m ai:l ku angzh i hua_66@sohu co m

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

*

况志华

1,2

叶浩生

2

(1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南京210094) (2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南京210097)

摘 要 当代西方心理学界先后出现了后现代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等新的研究取向。这三种取向在对现代主义心理学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构建着各自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视野,并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和影响。本文综述了这三种取向的核心观点和基本特征,论证了它们对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影响及存在的问题,主张反思的意义在于超越,不同取向的整合应基于宽容与对话。关键词 西方心理学,现代主义,后现代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分类号 B84-09

西方心理学在近二十年里先后出现了后现代心理学(post m odern psycho l o gy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 l o gy)和进化心理学(evo l u ti o nary psycho logy)等新的研究取向。这些新取向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兴趣和关注,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这些研究领域,形成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对心理学研究的现代主义范式形成了深刻的影响和冲击,以致于演变成了三种心理学的新运动。本文将沿着批判与重建的视角,对这三种研究取向进行评述,并就其影响力及对心理学整合的可能性提出我们的观点。

1 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反思与批判

1 1 后现代心理学的反思与批判

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后,心理学便进入到了现代主义取向的发展时期。现代主义取向尽管始终处于派系林立、纷争不断的格局,但确存在一些共同特征,即重视科学的价值,强调科学的方法、信奉经验主义以及个体的中心地位。[1]

而以格根(Ger gen,K )、肖特(Shotter ,J)、伯特(Potter ,J)为代表的后现代心理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刻地解构与批判:1 1 1 反主客二元论 现代主义心理学的首要预设是人生活在主客二元的世界中,在主体的经验之外存在着一个客观世界,主体的心理、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后现代心理学认为,这种二元世界的划分只是一种无法 证伪 亦无法 证实 的预设,是现代主义的一个 宏大叙事 ,并没有相应的证据予

以支持。因为 一旦我们开始谈论某个对象,我们就已经进入表征世界。

[2]

在表征世界之外的客观

世界不可能进入人的意识领域,因此二元世界的划分是一个武断的、不可靠的预设。

1 1

2 反实在论 实在论主张任何事物都是有其自身独特内在规定性的客观实在。基于这种实在论预设,现代主义心理学相信心理是一种客观实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或发现它们。后现代心理学则认为心理现象并非独立存在的实体,心理学的概念也不以某种客观存在的 精神实在 作为基础,一切心理特征都不过是一种话语的建构,并没有一个精神上对等的实体与之相对应。心理学并非是人对心灵本质的揭示或发现,而是社会文化的创造或发明。

1 1 3 反科学至上论 科学主义心理学坚定地主张科学方法是追求真理的唯一途径。即使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的人文主义心理学也并不反对科学的价值,相信科学最终能为揭示人的 内在本质 服务。后现代心理学对此给予了严厉的批判,认为 热衷于实证方法的心理学日益淡忘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即科学方法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科学方法无法科学地证实自身,科学方法也同样无法用自己的方法证实正在使用的方法。一些人反驳说科学的成功就展示了其正确性。但何为成功?你又如何证实成功? [3]

后现代心理学者尖锐地指出,方法中心主义使得心理学降格成了一门主要由方法驱动和界

5期况志华等: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703

定的学科,从而使理论探索只具有次要意义。

1 1 4 反个体中心论 现代主义心理学聚焦于个体的心灵与理性,将个体心灵视作意义、行为发生和解释的中心。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对现实的反映能力以及以此为基础选择和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存在于个体心灵之中。因此,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凭借心理学家的理性探索、揭示人类个体心灵对现实的反映、适应和改造的过程、本质与规律,寻求促进个体反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提升。后现代心理学将这种个体中心主义预设斥之为盲目 自大 和 自恋 的心理学。在后现代心理学看来,祛除了他人、它物的 个体心灵 是虚妄的,是无法独立存在的。

1 2 积极心理学的反思与批判

积极心理学认为,科学心理学主要面临三项主要使命: 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 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 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而实际上,二战以后的西方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了心理问题的研究上,如心理障碍、婚姻危机、毒品滥用和性犯罪等等,心理学正在变成为一门类似于病理学性质的学科,积极心理学称之为病理性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patho l o gy psycho l o gy)。赛里格曼(Se li g m an,M)认为,消极心理学背离了心理学存在的本意,因为它导致了 很多心理学家几乎不知道正常人怎么样在良好的条件下能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 [4]

赛里格曼认为,消极心理学的确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譬如今天的心理学家们已经能对至少14种50年前还无能为力的心理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这显然是消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贡献。但另一个事实却是尽管今天的人们比过去拥有更充分的自由和物质享受、更优良的教育和娱乐,而心理疾患者的人口比率却也在成倍增长。其原因就是消极心理学只看到人的心理问题以及外部世界的不良事件和恶劣环境,把心理学的目的定位于消解这些心理与社会问题,期望通过问题的消解便自然而然地为人类和人类社会带来繁荣。

实际上,消极心理学的盛行是由西方主流心理学的悲观主义人性观所决定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等20世纪西方心理学的主流学派,对于人性存在一个相似的隐喻,即否认人性的独特性,将人喻为机器或动物。认为人心理与行为的基本属性是被动的、消极的:人要么由本能驱使,要么由环境决定,渲染一种悲观人性论和消极心理论。其研究视野指向于人心理的消极层面,强调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追求心理与行为的预测和控制。积极心理学反对人的机器或动物隐喻;反对心理的本能决定论或环境决定论以及由此带来的悲观主义人性观和消极心理学;认为消极心理学的这种研究取向背离了心理学研究的本意,因而也将难以实现心理学研究的应有价值和社会使命。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去掉人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形成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一定是个健康、幸福的人,同样祛除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也并不意味着人就能自然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

可见,同后现代心理学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彻底反动不同,积极心理学主要对二战以后西方心理学中悲观的、消极的研究取向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而在其理论建构和研究实践中仍然承继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诸多合理成分。

1 3 进化心理学的反思与批判

西方主流心理学的心理起源观主要有两种倾向,即内源决定论与外源决定论,进化心理学者对二者都持批评态度。首先,进化心理学反对内源决定论,主张尽管心理机制是社会行为的前提,但并不是如某些内源决定论者所言 受某种盲目的本能或内驱力驱使,而是心理机制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次,相对于内源决定论,进化心理学更反对外源决定论。外源决定论对于心理机制的基本预设是人生来是一个 白板 ,后天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和发展的决定因素。进化心理学称之为 标准的社会科学模式 。这一模式认为,只有文化才能解释人类行为、思想等方面的群体间差异和内群体相似性。其理由是:(1)儿童与成人心理结构的复杂性不同;(2)跨群体心理与行为在儿童期表现出相似性而到了成人期才表现出差异性。进化心理学认为,仅由此就得出人的心理源于社会文化或社会学习的结论乃是一种荒谬的推理,这就如同认定成年女性乳房的发育是本地群体其他成员的行为和公众表征影响的结果一样可笑。事实上,人类的许多心理和生理机制并不都是与人类的出现而一同出现的,而是在人类发展的某个时期出现的,是进化的结果。

进化心理学把自己界定为认知科学阵营中的一个门类,但却并不认同认知心理学关于心理、意识内在机制的预设。在认知心理学那里,人从被看成 白板 到被看成具有普遍适应性的 计算机 。进

704

心 理 学 报37卷

化心理学在吸取了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原则的同时,舍弃了有关所有的心理过程都是按照同样的信息加工原则进行反映的预设。从这个意义上说,进化心理学不仅反对所谓标准的社会科学模式,其实也包含对认知心理学的扬弃和批判。

进化心理学认为,现代心理学取向常常采取二分法,把遗传与环境、先天与后天、生理与文化、本能与推理等对立起来,从而强调某种因素而否定另一种因素的作用。这显然是一种武断的、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思维模式。有机体的任何表现都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任何群体间差异和内群体相似性都是基因和为基因提供输入的环境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还进一步指出,环境和基因一样也是进化的产物;有机体的遗传素质是环境因素起作用的前提。

2 三种研究取向的基本特征

2 1 后现代心理学的特征

后现代心理学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体系,如社会建构论心理学、话语心理学、叙事心理学、女性主义心理学、多元文化心理学等等,其中,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处于中心地位。这些理论观点以对西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解构和重构为特征将它们维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西方心理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取向。

2 1 1 主张心理的社会建构性 后现代心理学认为主客二元的世界划分只是一种不证自明的预设,心理不是先在于主观世界的 本质实在 并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或 摹写 ,同所有所谓科学知识一样,心理学知识也非主体之于现实的中立的 发现 。知识、心理、意义都只不过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 发明 ,是社会的建构。 在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建构论看来,由于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语词而社会建构的结果,语词的意义又随着群体和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即语词的意义依赖于社会过程,因而我们不可能达到对世界的客观理解。知识只不过是以语言形式表述的社会一致意见。 [3]

2 1 2 强调互动的源泉作用 建构 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实现,单个个体无法建构。换言之,认知、情感、自我意识、人格等一切心理现象或特征都是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中产生的,互动是心理的源泉。在后现代心理学者看来,且不论情感、自我、人格等复杂心理的建构性和互动性,即便是 感觉 这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也不是 外部世界 的信息通过神经系统向 内部世界 的输入,而是特定共同体的社会互动的结果。用格根的话说, 眼睛不仅仅是神经的一部分,它同时也是传统的一部分 , 令人愉快的味道是社会传统的产物。 [5]

2 1

3 关注话语的建构中介意义 话语是通过社会互动而建构心理的媒体或中介。后现代心理学主张,话语是先在于个人的存在,因此人们并非是通过话语表达自身的心理活动,而是在社会互动历程中借助话语建构心理。社会建构论者肖特指出: 意识是通过发生于社会生活和话语实践的语言交往而创造出来的,是联合行动的结果。 被心理学家当作现存的认知实体 意向、记忆、动机、知觉、情绪等等并非客观的和最后的形式,而是处在不断建构的过程中,这种建构过程又依赖于各种话语环境中同他人的相互关系。 [6]这就是说,情感、意志、认知、人格等并非精神的实在或实体,而是一些话语范畴。换言之,心理是话语的建构和产物。当然,话语本身也存在着建构和重构的历程, 我们用以理解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的术语和形式都是一些人为的社会产品,是置根于历史和文化的人际交流的产物。 [7]

2 1 4 问题中心主义的多元方法论 后现代心理学普遍反对方法中心主义的研究取向,认为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和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只采用定量分析的方式无法对人心理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做出恰如其分地理解和阐释。主张心理学研究应以问题为中心,强调问题中心主义的多元方法论。后现代心理学认为,由于心理是个体与社会互动历程中形成的话语的建构和产物,话语同行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操作特性,所以心理学家对于行为的研究不在于寻找行为背后的个人内心世界的原因,而在于对建构行为的话语进行分析,分析是哪些话语通过其操作特点而导致行为产生的。因此,话语分析理应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 2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特征

赛里格曼、卡里曼(K ahne m an,D)等积极心理学者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潜在的建设性力量以及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一种积极的心态解读人的心理现象,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以帮助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2 2 1 积极的价值观取向 积极心理学主张,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他既有

5期况志华等: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705

潜在的自我冲突,也有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一般都能自我决定其最终发展状态。心理学应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研究和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上,通过培养或发掘人的这种积极力量而使之成为真正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基于这种积极的价值观取向,积极心理学者致力于对常人的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质、创造力与人才培养等问题的研究,同时也不回避对人的精神疾病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强调从正面界定和研究心理健康,关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认为心理问题本身尽管不能为人增添力量或优秀品质,但问题的出现却为人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力的机会,人积极心理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应对和消解心理疾患的过程。积极心理学者强调保障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对心理疾病的积极预防,而预防的关键则来自于对人内部积极潜力的塑造或唤醒。一句话,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建构一门有关人类力量的科学,其使命就在于探明如何在人身上培养或发掘这些力量和品质。

2 2 2 个体与社会层面兼顾的研究视野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视野上摆脱了主流心理学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研究的缺陷,在关注个体心理研究的同时,强调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讨。另外,在对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动因的认知及其理论假设的建构上,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群体、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和交互作用。尽管一些积极心理学者强调心理、人格的积极性和内在性,但即便是对于个体层面的研究,他们也十分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如人种、政治、经济、教育、家庭等等)之于个体情绪、人格、心理健康、创造力和心理治疗的影响乃至决定作用。积极心理学主张人的意识和经验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影响。从最广阔的环境 进化来讲,进化的环境塑造着人类积极的经验。因而群体和社会层面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2 2

3 以实证研究为主的方法论倾向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依然承继了西方现代主流心理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取向,其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法、量表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目前有关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大都采用的是访谈、调查、量表等研究方法;而在有关积极情绪及其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研究以及有关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研究等则经常采用实验法或实验法与访谈、量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但已有一些学者主张积极心理学也应当借鉴人文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和继承质化研究的一些优势与长处,以更好地促进积极心理学的繁荣和发展。

2 3 进化心理学的主要特征

进化心理学主要是探索人心理机制的形成及其影响的一种研究取向。它在批判心理机制的传统理论和观点的同时,又继承了传统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概念和方法,试图用进化、适应和自然选择来解释人类信息加工机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 3 1 心理机制是进化的产物 进化心理学认为,要充分理解人的心理现象就必须了解这些心理现象的起源和适应功能,即心理机制的产生及其作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过去不仅在人类行为、身体和生存策略方面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同样也在人的心理和相互作用策略方面留下印记。因为外在环境输入是通过认知过程来产生外显行为的,所以进化与行为间偶然的联系也是通过心理机制来完成的。换言之,自然选择不仅发生在身体、器官和行为层面,而且也发生在认知层面,信息加工过程为了解决现实的问题而不断的进化。考斯麦茨(C os m i d es,L)认为,过去在对有关人类行为的进化过程的研究中,心理机制是被丢失的环节,心理学最主要的研究内容在于探索进化的心理机制是如何在行为与进化之间起中介作用的。[8]

2 3 2 心理进化源自压力与适应 考斯麦茨、布斯(Buss,D)[9]等进化心理学者认为,心理机制是在人对压力的适应与选择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进化的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生存的压力。早期人科为了搜寻食物可能就已经拥有了某些基本的心智功能以适应对食物的搜寻,而自打人类祖先从丛林转移到草原,就将面临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狩猎 采集。狩猎、采集与自保迫使人类学会直立行走、使用和制造工具,同时对更加完善的知觉能力系统、记忆系统、逻辑思维系统的要求也迫使人的各种生理器官不断进化、选择和适应,与之相依托的心理机能也随之得到进化和发展。(2)群体生活的压力。稳定的社会群体的出现为早期人类带来了强大的选择压力,并直接导致自我意识的进化和发展。群体生活为人类带来了合作与竞争的压力。一方面,个体因为具备对于合作的出色认知与适宜的个性品质从而得以获得食物、配偶以及免于捕食者的伤害等,进而具有了再生产的优势;反之则可能被淘汰。另一方面,成功的竞争可能增强群体繁衍后代、保卫领土资源、提高子孙后代达到再生产的成熟期

706

心 理 学 报37卷

的机会。(3)繁衍的压力。从进化的角度看,生存只是一个前提,繁殖比生存更重要。要成功地繁殖后代,就必须解决同性竞争、配偶选择、怀孕、配偶保持、亲本投入、额外的亲本投入等问题。早期人类在面临和适应这种繁衍压力的过程中,历经大浪淘沙、自然选择,使得那些生殖能力突出、体能体魄强健、才智出众、个性适宜的个体或族群得以延续和壮大,从而也使相对优越的心理机能随之得到遗传性或获得性进化。

2 3 3 心理机制是 达尔文模块 构成的 瑞士军刀 结构 进化心理学主张心理机制是大量特殊但功能上整合设计的处理机体面临的某种适应问题的机制 达尔文模块 构成的 瑞士军刀 结构。该结构是由 一簇特殊化的机制 即具有领域特殊的程序,对领域特殊的表征进行操作,或同时这两者 所构成的。 [10] 我们的认知构架类似于成百上千个具有专门功能的计算机(常称为模块)的联盟,被设计来解决对我们狩猎 采集的祖先来说是特有的适应问题。每一个这样的装置都有其特定的程序,并对这个世界的不同部分施加自己特有的组织。存在着为语法归纳、面孔识别、船位推算、解释物体以及从面部来识别情绪的特化系统。存在着探测生命体、眼睛注视方向和欺骗的机制。存在着 心理理论 模块, 多种多样的社会参照模块。 [11]每一个领域特殊的达尔文模块都致力于解决在我们祖先得以进化的环境中的信息处理问题。考斯麦茨形象地把各种心理模块间的关系比喻为 瑞士军刀 ,即人的心理也是由一些认知工具(即模块)装配而成的,每种心理模块都有特定的功能。支配人类认知结构的许多达尔文模块都是选择的产物,是在人类进化历程中由自然选择而发明的类型,是人类面临和解决各种问题和压力状态下适应与进化的结果。

2 3 4 行为是心理机制和环境互动的结果 进化心理学者反对外源决定论,但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属于内源决定论或遗传决定论者。他们主张人的行为是心理机制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心理机制是社会行为的前提,它对于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高度敏感;社会环境则影响心理机制的表现方式、强度以及频率。二者的互动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1)从历史的角度看,心理机制进化的动力之一就是人类所面临的社会环境的压力。自然选择以及人对于这种压力的适当反应所带来的遗传性或获得性进化本身就充分显示出心理机制的环境制约性;(2)从现实的角度看,环境因素对心理机制的表现也会产生一定影响:首先,文化背景影响心理机制表现的阈值。其次,个体的发展经历使其采取不同的行为策略。第三,情境输入影响心理机制的激活。

3 启示与评价

3 1 反思的意义在于超越

科学心理学建立以来,心理学从未停止过自我反思和自我否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反思和否定是心理学得以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然而经历了百年发展之后,人们发现冯特以来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有使心理学走向衰微的危险,内源 外源论 两极摇摆 之势使心理学面临无休止的分裂与对抗,学科的过度分化使心理学失去了研究核心,浩如烟海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却难以帮助人们有效解决现实问题。面对心理学所处的尴尬局面,以格根、赛里格曼、考斯麦茨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当代心理学家再一次举起了自我反思和自我否定的大旗。力图以批判为先导,重新建构心理学 大厦 。

积极心理学是对消极心理学的反思,进化心理学是对内源 外源论的反思,后现代心理学则是对整个现代主义心理学取向的反动。尽管这三种研究取向在反思和批判的层面上存在的差异,但却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首先,在人性观层面,这三种研究取向大都反对人的 机器 预设或 动物 预设,强调人之为人的独特性 人性 :后现代心理学将人性理解为人的社会建构性与互动性;积极心理学则把人性理解为人固有的、潜在的建设性和积极力量;进化心理学则把人性理解为人类对生态学与社会压力的适应与选择。其次,在心理观层面,最为激进的批判来自后现代心理学,他们彻底抛弃了实在论、主客二元论等现代主义心理学取向赖以生存的心理观基础,积极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相对于后现代心理学的彻底反动和无情解构而言,似乎更多是对传统心理观的调和与修补。第三,在方法论层面,西方主流心理学实证霸权倾向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激烈批评,质化研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总体表现为强调不同研究方法的对话与融合。其中后现代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正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走向融合:前者从偏重质化研究逐步走向对量化研究的关注,后者则从偏重量化研究逐步走向对质化研究的重视。第四,这三种研究取向都希望通过以不同于以往的视角,重新审视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从元理论高度整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超越现代主

5期况志华等: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707

义心理学取向两种文化的长期分裂与对峙。

3 2 影响与问题并存

这三种新的研究取向对西方心理学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而其中最大的冲击当属后现代心理学。在后现代心理学的视野中根本就不存在一个脱离话语而独立存在的 心理实体 ,心理现象是人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的话语建构。心理学研究不再是有关心理本质的事实和规律的探讨,而是对特定文化历史条件下的话语进行分析。这种论点显然是对传统心理学的彻底颠覆。后现代心理学主张放弃经验主义的科学观和方法论,强调知识依赖于群体的互动,科学活动因而也受制于群体的规则和规范。这对于克服经验主义的弊端,推动心理学的发展必然会产生积极影响。另外,后现代心理学强调心理、知识产生的建构性、互动性,这种观点启示我们以更广的视角审视主体的认知过程在知识获得中的作用,促使我们更为深入地认识主体自身因素对知识的影响,对于克服机械反映论的观点和个体主义倾向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和探索人的积极品质,这既是对人性的尊重和颂扬,更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性反思。积极心理学通过对传统心理学的人的 机器 、 动物 隐喻的反动,高扬人性的积极性、建设性,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人性的理性复归。积极心理学既吸收了科学主义心理学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又继承和发展了人文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与心理观取向。尽管它对传统心理学存在批判,但不同于后现代心理学的无情颠覆:其批判主要集中于研究对象、内容和价值观层面,相对于批判,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似乎更倾向于对消极心理学的反思和纠偏,强调汲取现代主义心理学两种对立文化取向中各自的精华。积极心理学的这些突出特点是其一经产生便受到广泛关注和迅速传播的根本原因。

进化心理学所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其对心理实质的界定。进化心理学主张心理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面对生态学和社会压力,经由自然选择、适应和进化而来的一种机能;这种机能是由 达尔文模块 构成的 瑞士军刀 结构。该主张有别于西方传统心理学有关心理的已有的认识和界定:既不同于以行为主义为代表的外源决定论,也不同于各种内源决定论。尽管进化心理学者称自己的理论隶属于认知科学范畴,但同认知心理学在对心理实质的理解以及研究的内容、视角、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存在本质的不同。另外进化心理学从生命科学的视角,将心理定位于人类进化的结果,这无疑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代表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视野。且不论其观点是否正确,这种元理论层面的探索本身就是有益的,也是具有建设性的。

当然,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后现代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都各自面临诸多问题和批评。后现代心理学由于观点的激进从而招致的批评最多:后现代心理学对于知识、真理、心理的相对主义观点,很容易使其陷入虚无主义和怀疑论的泥潭。该取向(尤指伯特等人的 话语心理学 )认为心理现象仅存在于人际之间,所谓的心理现象只不过是话语建构的产物也容易使人从中看到激进的行为主义的阴影, 一些批评者认为后现代心理学只不过是 新瓶子装旧酒 ,是打着后现代旗号的激进行为主义。 [1]积极心理学现存的问题也很多,有待发展的研究领域也不少,诸如文化霸权问题、成人化研究取向问题、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研究方法的整合问题、如何正确评价和面对心理学已有研究成就问题等,都是该研究取向面临批评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进化心理学也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其中受到批评最多的是方法论问题:虽然进化心理学者坚持认为自己是认知科学阵营中的一个门类,采用的是发展了的认知科学的方法,但许多学者认为所谓进化心理学方法实质不过是一种进化史的研究。进化心理学主张心理机制是古人类对于压力的适应与选择,相反的研究则认为对生物体目前的生存与繁衍发挥特定功能作用的机制并不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另外,自然选择的机制不能解释现代文化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即使承认心理机制的进化假设,进化心理学单纯强调源于生存和繁衍在适应和进化中的作用而忽视文化的影响,将无法很好地解释文化差异以及现代文明高速演进的事实。

3 3 整合基于宽容与对话

后现代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都试图从元理论高度克服心理学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境,整合心理学内部的分裂与对峙,重构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野。但事实上,尽管它们展示出来的活力和生机不可小视,但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不比其它研究取向少,况且这三种研究取向本身就很难走向统一和融合。从另一个角度看,尽管现代主义心理学取向饱受指责和批判,但并不会因此而退出心理学研究的历史舞台,相反如果能够及时对其存在的偏差做适当调整,随着神经生理学、脑科学、乃至基因生物学、数学和物理学的进展,现代主义心

708

心 理 学 报37卷

理学取向将再次找到新的理论增长点,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三种新研究取向的出现不大可能带来西方心理学的整合或统一,相反可能会进一步强化已有的分裂与对峙局面。

我们认为,作为一门新兴边缘科学的心理学受制于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及其交互影响。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进展还远未达到对真理的完全把握,加上研究者的视界差异,心理学不同文化阵营的出现及其冲突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走向。分裂与对立使心理学走向多元,也使学界对心理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人们不必奢望出现一位划时代的 英雄 ,高举 真理 的大旗,使心理学走向一元和统一。不同的研究者阵营应以理性、宽容、合作的视界看待不同的人性观、研究取向、方法论和理论构建之间的冲突和对立,使心理学沿着建构、解构、重构的螺旋式上升的道路不断向前发展。事实上,不同的研究取向间的对话和合作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表现。如格根就认为,通过吸收实验方法,后现代心理学可以在方法论层面上获得极大的收益。持科学主义观点的心理学家弗雷德曼(Friedm an, H)尽管批评格根激进的相对主义观点,但是也承认 科学心理学已经受益于后现代主义,承认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后现代主义促进了文化意识,特别是对权力和地位差异的关注。 [12]他因此认为后现代主义取向存在有益的一面,值得科学主义取向反思和借鉴。再如在有关 自我 的研究领域,许多实验心理学家开始吸收后现代心理学的某些观点,建构新型自我观和人格观,提出了 情境化的 自我观、人格观,并以经验实证方法证实了儿童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对自我的描述不同,亦即具有不同的自我概念和人格表现。还如积极心理学尽管极力批判传统心理学的悲观主义研究取向,但也在相当程度上汲取了主流心理学的精华。再如一些进化心理学者(如布斯[13])还注意从进化的视角研究人的积极心理的成因与机制问题并取得了许多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而构成进化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一的生物科学、神经科学和基因科学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为现代主义心理学所重视和利用。凡此种种都说明,虽然在短期内不同研究取向实现完全融合的可能性不大,但只要本着理性、宽容的态度,不同取向间的对话和合作完全可行。实际上,也只有通过相互借鉴,不同取向方可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并最终实现心理学的整合与超越。

参考文献

1 Ye H.M odern is m,post moder n is m i n w ester n psychol ogy and be

yond(i n C hina).Acta Ps ychologica S i n i ca,2004,36(2):212 ~218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及其超越.心理学报,2004,36(2):212~218)

2 Ed ley N.Unravelli ng soci al constru cti on is m.Theory&Psychology,

2001,11(3):433~441

3 Sm it h N.Curren ts syste m s i n psychol ogy.W ards w ort h Pub licati on.

2001:23

4 S eli g m an M,Cs i kszen t m i hal y iM.Positive psycho l ogy:An i ntroduc

ti on.Am eri can ps ychologist,2000,55(1):5~14

5 Gergen,K.An i nvitati on to s oci al con struction.Sage Pub licati on,

1999 102

6 Shotter J.The social constructi on of ou r i nner sel ves.Jou r n alC on

stru cti vist,Psycho l ogy,1997,(10):7~24

7 Gergen,K.Realities and relati ons h i p s.C a mb ri dge:H arvard Un i

versit y Press,1994 49

8 C os m i d es L,Tooby J.F ro m evol u ti on t o behavi or:Evo l uti onary psy

cho l ogy as the m i ss i ng li nk.In Dup re J(Ed.),The lat est on the best essays on evol u tion and opti m alit y.Ca m b ri dge,M A:M I T Press,1987.277~306

9 Bu s s D,Ken ri ck D.E vol u ti onary socialp s ychol ogy.In G il bert.S&

L i nd z ey G(Ed.),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 l ogy.Ne w York: M cGraw h il,l1998.984

10 Cos m i des L,Tooby J.Origi ns of do m ain specifi city:t h e evol u ti on of

f unctional organ i zation.In H irs ch fel d and Gel m an(Ed.),M apping

t he m i nd.Ca m b ri dge:Ca m bri dge Un i versity P ress,1994 85~116 11 Tooby J,Cos m i des L.Fore w ord to Baron C ohen.In B aron Cohen,

S.l,M i ndb li ndness.C a mb ri dge,MA:M I T P ress,1995 104

12 Fried m an,H.Psycho l og i cal n esci en ce i n a post m odern con t ext.A

m erican Ps ychologist,2002,57(5):463

13 Buss D.The evol u ti on of h appiness.Am erican Psyc h ol og i st,2000,

55:15~23

5期况志华等: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709

A Review of Three N e w Approaches inW estern P sychology

K uang Zhi hua1,2,Y e H aosheng2

(1soci a l science sc h ool,Nanjin g Universit y of S cie nce a nd T ec hnolo gy,N anjin g210094,C hina)

(2Instit u teOf P s ychol ogy,N anji ng N or m al Un i versit y,N anjin g210097,C hina)

Abstract

Post m odern psychology,posit i ve psychology and evolut i onary psychology are three ne w research approaches e m erge d i n western psychology i n recent year.A ll o f the three research approaches base d on criticizi ng moder n is m of w ester n psychology,and tr y to rebuil d psycholog ical concept and syste m.This paper rev i e w ed t heir essenti a l vie wpoi nts a nd m ai n char acteristics,and discussed their posit i ve influences to western psychology and the ir o wn lm i itations.In the author's opi n i on,by criticizingm oder n i s m psychology,the pur ports of the three ne w research approaches are tryi ng to searc h a way beyond confrontati on and conflicts bet ween the exoge n i c perspective and endogenic perspective,whic h have e x isted i n m odernis m psyc ho l ogy after the establish m ent of W undt's experm i ental psyc ho l ogy.But it i s m i possi ble to replace m odernis m psychology w ith any one of t he three researc h approaches at least i n the near fut ure.Since each of the m has its o wn lm i itations and shortc o m i ngs,the attitude o f t he tolerance,co oper at i on and dialogue are beneficial to the purpose o f the integration of psychology.

K ey words wester n psychology,m oder n i s m,post m odern psychology,positive psychology,evolut i onary psyc ho l ogy.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撰写论文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其中思维是核心。个性指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个性心理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其中性格是核心。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①观察法(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行为的外在表现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根据观察者的身份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②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的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③测验法(是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④调查法(分为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和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其学科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科学或中间科学。 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在心理学中,一般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 (一)心理过程 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根据其能动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角度不同,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者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

著名心理学十大效应

著名心理学十大效应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然而,继之不被褒奖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大,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递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的。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是将实验人分4组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阿伦森效应的启示:

(完整版)心理学研究方法

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心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 《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心理学研究方法》是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心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帮助考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方法,检验考生对心理学研究理论基础与主要方法,检验考生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知识和主要内容的掌握水平与应用能力。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它的研究主题十分广泛:即涉及人的心理也涉及动物的心理;即涉及个体的心理也涉及群体的心理;即涉及有意识的心理也涉及潜意识的心理;即涉及与生理过程密切相关的心理也涉及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心理。心理学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由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以经验的或实证的资料为依据的,因而使心理学与哲学相区别,也与人文学科相区别。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是,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将有助于学生们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理解心理学家在探索心理与行动时所做的一切,有助于考生将来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编心理学研究基础 第一章心理学与科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考生了解心理学的性质,了解心理学科学研究的方法、特征及基本步骤,理解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和伦理规范。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1、识记: (1)心理学的含义; (2)心理学科学研究的特征:系统性、重复性、可证伪性和开放性; (3)知情同意。 2、领会: (1)一般人探索世界的常用方法; (2)心理学研究主要包含哪几个步骤; (3)科学研究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3、应用: (1)根据科学研究的特征来分析某些心理学的研究; (2)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及以人为被试的研究的伦理规范来分析是否可以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欺骗的方法。

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对学科的贡献及其局限

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对学科的贡献及其局限 沈杰 内容提要:社会心理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形成了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这两种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学科功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术传统。在近一个世纪的社会心理学发展进程中,两种研究取向一直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它们的研究日益成为社会心理学学科基本理论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基于社会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的关联,探讨了两种取向的孕育形成、延续发展、差异比较、学科地位、整合趋势这五个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 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与心理学两大学科体系交界处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这种学科地位导致了社会心理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形成并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研究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取向(也称心理学的、心理学家的或心理学传统的)的社会心理学(PSP, psych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以及社会学取向(也称社会学的、社会学家的或社会学传统的)的社会心理学(SSP, soci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就两种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而言,考察其历史发展上的成因,比较其结构方面的异同,辨明其学科特征上的优劣,探索其相互之间的整合途径,对于促进整个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日益完善及其社会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因此,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社会心理学发展进程中,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极大关注和广泛探讨,成为社会心理学学科基本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关于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孕育形成 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孕育和形成,与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孕育和形成过程直接相关。从根本上说,它们乃是导源于直接孕育了社会心理学的两个“母体”学科———心理学与社会学。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但是,冯特所开创的传统心理学主要是对实验室中个体的“纯”心理或生理心理及其机制感兴趣,而对于社会心理方面并不关心。相反,却是从这种主流心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些分支,最早注意到社会心理侧面的内容。首先是病理心理学在19世纪中叶的发展,特别是作为特殊暗示形式的催眠术的运用,揭示了一个个体的心理受着另一个个体的影响这一事实,从而促进了后来社会心理学中关于人际影响和社会互动等概念的产生。正是得益于暗示概念的启发,具有心理还原主义倾向的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G.Tarde)在他于1890年出版的那本“值得在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任何一种说明中简略提一笔”(查普

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实况详录法:在一段时间内(如一小时或半天)持续地、尽可能地详细记录被观察对象所有的行为表现,包括与环境及他人的相互作用或互动 2.时间取样法:观察者根据事先确定的观察维度有选择地在某些时间段内观察某一方面特定行为或事件,并将结果记录到规定的表格上 3.系统观察:详细观察和记录被试连续、完整的心理活动事件和行为表现 4.结构化访谈:又称专业化访谈,指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而进行的访谈 5.抽样观察:依据一定的标准,选取被观察对象的某些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进行观察或选择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观察记录 6.可证伪:一个理论或假说应该可能被观察到的经验事实所否定,或者证明是错的 7.研究设计:为了能够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来获取客观明确可靠的研究结论而指定出的周密的,科学的整个研究工作的计划和安排。简言之,就是为开展研究所做的方法学准备和计划 8.纵向研究:也称追踪研究,是在较长时间内,对一个或若干个被试反复地、系统地进行观察、测量和实验研究,并随时间的进程记录他们心理的发展变化9.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个体的某些方面的心理特征进行观察、测量和实验研究,探讨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10.外部效度:实验和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化到其他总体、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即可推广性和可概括性 11.实验法: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操纵和控制来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 12.自变量:也称刺激变量,它是由研究者操纵的,有意加以改变以影响因变量

的刺激物或刺激条件

13.因变量:亦称反应变量。有刺激变量引起或改变的心理或行为方面的反应,是从属而发生改变的 14.无关变量:也称干扰变量,指在实验中除自变量之外所有可能对被试行为发生影响的变量 15.测验标准化:测验的编制、实施、计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程序等方面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二.简答 1.心理科学的研究任务P11 心理学研究是一种科学研究,旨在对心理与行为的特点和变化规律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①描述,主要回答“是什么”问题 ②解释,回答“为什么问题” ③预测,预知未来,对事件发生概率进行预测 ④控制,根据已有的科学理论或实际结果,操作某种现象本身或改变其发生条件,使研究对象朝着预期方向改变或发展 2.以人为被试的心理学实验,必须遵循的基本伦理原则P16 ①保证被试的知情同意权 ②保障被试的退出自由 ③保护被试免受伤害 ④为被试保密 3.选题的原则P34

8个心理著名效应

1.霍桑效应 就是所谓“宣泄效应”。霍桑效应的发现来自一次失败的管理研究,有个名为霍桑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员工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后来通过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却无处发泄,而谈话使他们的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 2.苏东坡效应 古代有则笑话: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时和尚将他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因此,“人贵有自知之明”。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3.刻板效应 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有些人总是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看作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 4.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通俗地说就是以点概面光环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常说的“名人效应”。例如:拍广告片的多数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因为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在认识人的过程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有关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就象晕轮或月晕一样,是从一个中心点而逐渐向外力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 5.马太效应 它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其中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在学校教育中,“马太效应”的作用是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冉玲版)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心理学中的十大效应

心理学中的十大效应 专题简介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蝴蝶效应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又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 蝴蝶效应说的就是“一件事”对结果的影响,就象只改动了一点数据计算的结果都会相差十万八千里。 详细阅读

?什么是"蝴蝶效应"? ?为什么会有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与环境污染有什么关系呢? ?请问“蝴蝶效应”中的蝴蝶到底在哪扇的翅膀?木桶效应 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是什么?还有哪些效应? ?何谓木桶效应? ?在实际的生活中,短木桶效应和扬长避短到底哪 个更具有优势一些? 羊群效应 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详细阅读 ?什么叫羊群效应? ?什么是扎堆效应谁能告诉我谢谢

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鱼槽里有一只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详细阅读 ? 什么叫鲶鱼效应? ? 鲶鱼效应与培哥效应的联系 ? 鲶鱼的生活习性?“鲶鱼效应”说法的由来? 晕轮效应 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 鲶鱼效应,对于外来事物每个人都会产生紧张情绪,这种紧张是否对我们认识事物 有很大的影响。在记忆上,由于大脑的兴奋让我们很容易对这事务注意因而让我们更容易记下。(比如和某人初次见面而当见到这个人时我们感到非常的紧张,之后虽然我们很长时间没见但仍然能记得他的样子)。 在做事上,每隔一段时间给自己一定的刺激是非常必要的,当感到一些天有些堕落时去找一些新事物(比如和同学或朋友一起出去玩,接触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交谈)或暂时放下手中的事做点别的。变化是很好的事,有变化才有发展,才又发现,所以时常让自己处在变化之中。

心理学知识:10个心理学效应,让你的世界观被颠覆了!

心理学知识:10个心理学效应,让你的世 界观被颠覆了 人类的很多认识和动作都是无意识的,这是为什么呢?几大心理学效应告诉你,涨知识啦,我们不单单只学书本上的知识,也要学习生活中的常识,然后升华后将知识应用于生活,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根本的目的! 1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3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心理学基础习题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 D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建立在________的基础之上。 A.观察法 B.实验法 C. 调查法 D.个案研究法( A )2、科学心理学之父是。 A.冯特 B.华生 C.马斯洛 D.弗洛伊德 ( C )3、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冯特、铁钦纳是结构主义的代表 B.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 C.魏特海墨是机能心理学派的代表 D.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 ( B )4、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作某种变量,研究该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心理研究的方法是________。 A.观察法 B.实验法 C. 调查法 D.个案研究法( C )5、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研究有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心理的功能的心理学流派是。 A.结构主义 B.精神分析 C.机能主义 D.行为主义 ( B )6、被称作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的是学派。 A. 行为主义 B. 人本主义 C. 精神分析 D. 认知心理学 ( C )7、能揭示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相关法 D. 访谈法 ( C )8、创建第一个心理科学体系的心理学家是。 A. 弗洛伊德 B. 詹姆斯 C. 冯特 D. 铁钦纳 ( B )9、操纵和控制变量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个案法 D调查法 ( B )10、由实验者操纵的,被假定为可影响行为的可能原因的变量 是。 A.自变量 B. 因变量 C. 中介变量 D. 无关变量 ( C )11、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各种经验是指,研究者操纵刺激(视觉的、听觉的、皮肤觉的等),使之有系统地变化,让被试根据自己的主观判 断作出反应(如按键)或报告自己对于某种刺激的感受。这种“内省法” 属于现代心理学的哪个流派? A、功能主义 B、行为主义 C、结构主义 D、精神分析 ( C)12、认为“男性和女性的基本择偶标准(如年龄)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中具有明显的普遍性,根源在于早期人类男性和女性在繁殖和抚养方 面所面临的不同的适应性问题。”这一观点属于当代心理学取向中的 哪一个分支? A、生理心理学 B、行为遗传学 C、进化心理学 D、认知神 经科学 ( A )13、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从而了解事物的特征或规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一)彭聃龄修订版_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

十大心理学效应

十大心理学效应 (一)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源于皮格玛利翁效应,相传在古塞浦路斯国家,有一个国王叫皮格玛利翁,他用象牙雕塑了一尊少女雕像,并给她取名加拉提亚。后来日久生情,国王爱上了这尊雕像上的女孩,国王期待有一天,女孩能变成一个真实的美丽女子来与她结婚。国王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待感动了爱神阿芙狄仁罗忒,就赋予雕像以生命。加拉提亚化为真人嫁给了国王。这就是心理学家们所说的皮格玛利翁效应。虽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但是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期待就是一种力量。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根据这种期待效应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期待”、“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

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父母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二)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与经济学中所言的边际递减效应是一个原理。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当一个人饥饿时,你给他一只包子,他会吃得很香,而且还觉得太少了,给他第二只和第三只时,他虽然能吃得下,但感觉远没有第一只包子味美;当你给他第四第五只时,他可能再也不像吃第一只时那般充满对美味的期待了。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什么是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是科学研究。什么是教育心理的科学研究呢? 科学是以有系统、有组织、经过实证性方法所获得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这个定义的重点不在研究的知识体系,而在研究的方法。不管研究的题材是什么,只要所用的是有系统、有组织的实证性方法所获得的知识体系,便可以算是科学。可见,研究问题所用的方法是科学中的关键问题。教育心理科学研究是一种在教育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的认识活动,是追求有关教育心理知识或解决教育心理问题的一种创造性认识活动,从事这种活动所采用的手段便是教育心理的科学研究方法。一套完整的教育心理科学研究方法,要涉及一系列的内容:(1)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2)课题的正确选择;(3)有关资料文献的搜集和查阅;(4)研究计划的制定;(5)研究材料的编制和指标的确定;(6)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选择;(7)具体研究步骤或程序的实施;(8)研究结果的整理与分析;(9)对研究结果的检验等。这是一系列复杂的程序,这些程序的运用是逐渐完善起来的,可以说,一部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一部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学的历史。 教育心理学中任何课题的研究,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一定的理论基础。我们的指导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是作为一种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原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既要重视实际,又要合乎逻辑。理论不是空想,站得住脚的理论必须具有实证性意义。理论的功能主要有四个:第一,综合现有的知识;第二,解释已有的知识;第三,预测未来的知识;第四,指导研究的方向。理论具有描述性和解释性,描述性重要,解释性也重要。教育心理的某些方面是可以用描述来认识的,如学习过程的结构、品德心理的成分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等。教育心理某些方面也可以用解释来认识,如学习动机理论、品德和人格形成的原因及学习迁移理论等。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心理学这门科学之所以年轻,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是一个根本原因,而研究方法之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教育心理学同样是如此,教育心理学中有许多问题未解决或解决得不好,研究方法还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随着整个心理学的发展,研究方法的逐步改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大有改进。目前从事教育心理学课题研究,已经有许多方法可供采用。概括起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观察法 观察法也称自然观察法,它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在学校教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经常采用此法观察学生的行为。在教学情境下观察学生的行为,可以获得多方面的资料,如通过观察,随时注意学生学习进步的情况,或学习的困难所在,作为辅导学生学习与调整教学方法的参考,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自己的反映,借此加强或改进师生间的关系。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它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结合其他方法进行,使用起来方便易行。但是观察不是一种很严密精确的方法,应用观察法只能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某些自然的外部表现,而不能对心理活动的进行施加影响,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它的过程。同时观察者所获得的资料,难免带有主观的色彩,因而影响其准确性。为了使观察客观、准确起见,观察者宜注意下列几点:(1)每次观察不宜太广泛,最好只观察少数或一种行为;(2)所观察的行为须事先明确规定;(3)观察时应随时记录,或利用录音、录像帮助;(4)每次宜用较短的时间,对同一类行为,可做多次重复观察,即采用“时间取样”(time

心理学研究方法笔记

心理学研究方法笔记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第一编心理学研究基础 第一章心理学与科学 1.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具有不同分析单位以及 既重视内省也重视客观观察的学科。 2.一般人探索世界的常用方法归纳起来有常识、传统和权威三种。 3.系统性、重复性、证伪性和开放性是科学研究的四种典型特征。 4.心理学研究主要包括5个基本步骤:(1)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设;(2) 设计研究方案;(3)搜集资料;(4)整理和分析资料;(5)解释结果以及检验假设。 5.科学研究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多视角、公开性、可争辩性以及科学研究 无禁区四个方面。 6.以人为被试的研究的伦理规范主要包括知情同意、保护被试以及保障退 出自由与保密。 第二章选题与抽样 1.心理学研究课题可以有多种来源。主要的来源是:(1)对日常生活的观 察;(2)实际的需要;(3)理论;(4)研究文献的提示;(5)技术发展的推动等;也可以是这些来源的某种结合。 2.好的研究问题应该具备4个基本特征:(1)问题是切实可行的;(2) 问题是清楚的;(3)问题是有意义的;(4)问题是符合道德的。 3.文献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知识的一切材料的总称。心理学文献就 其保存方式可分为纸质文献和互联网文献。纸质文献的常见类型有图书、期刊、会议和学术论文等。

4.查阅文献常用参考文献查找法、检索工具法。检索工具法分为手工检索 和计算机检索。 5.取样和选题的关系密切,要依据课题的性质和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来选 择被试。取样的方法很多,根据是否按随机原则进行操作,取样可分为两类:非随机取样和随机取样。 6.简单随机取样又称纯随机取样,即对研究总体单位不进行任何分组排 列,只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中抽取一定的样本,以使总体的每一个样本都有被同等抽取的可能性。分层随机取样,也称比率取样、分类取样和分组取样,是按照总体已有的某些特征,将总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每个部分叫一个层或一个子总体),然后在每一个层或子总体中进行简单随机取样。 7.系统取样,又称等距取样或机械取样,是以某种系统规则来选择样本的 方法。聚类取样,又称整群取样,是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如班级、地区)划分为若干子群体,每个子群体作为一个取样单位,用随机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子群体,将抽中的子群体中的所有单位合起来作为总体的样本。 8.多段取样,也称多级取样、分段取样,先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如学 校、地区)分为若干层(组),称为第一层,然后从这一层中随机抽取出几个层作为第二层,依次类推,直至从最后一层中用随机取样的方式中抽取出一定数量的样本作为研究所需样本的取样方法。 9.方便取样:也称偶遇取样,研究者选择在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将所遇到的 人作为研究样本的方法。立意取样,也称主观取样、判断取样,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如对总体构成要素和研究目标的认识,主观判断选取可以代表总体的个体作为样本。

主要心理学派及心理学研究取向

《主要心理学派及心理学研究取向》 自从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生理学家、哲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心理室为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以来,心理学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学术研究的繁荣局面。由于他们研究的对象、层次、角度等不同,前后出现了上百个心理学派。 在这130多年的心理学发展史上,对心理学发展产生重大意义的心理学派主要有十个,它们是:内容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日内瓦心理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和认知主义心理学派。 这10大心理学派无论从其对象、任务、范围、方法、规模和波及的领域来看对心理学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们都曾经在心理学中占有主要地位,甚至一些学派在一段时间内还占有统治地位,我们现在学的任何一本《普通心理学》都汲取了他们当中的有价值的部分。目前来看虽然不存在什么心理学派之争,但对心理学派研究领域的对象一直没有停止过研究,现在的一个心理学家不会说自己研究的理论就是正确的,因为任何一个心理学派的研究理论都不能完全说明所有的心理现象,有些心理学派的理论听起来很难让人相信,但他就是能解决人类的问题。所以心理学理论中

永远没有绝对正确的理论,只有适用的理论。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我主要对以上学派中的4个学派进行简单介绍,而这4个学派的研究对象也是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这4个心理学派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主义的研究、人本主义的研究、精神分析的研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①、行为主义的研究。行为主义是1913年诞生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在心理学界中占统治地位,主要代表人物有:斯金纳、桑代克、华生。行为主义最初反对对意识的研究,主张对行为进行研究;反对内省法,主张采用实验法等,行为注意的这种极端思想是不妥的。早期行为主义研究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而不是关心有机体内心的心理过程和机制,现代的行为主义研究避免了这些错误的思想。过去的行为主义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当他对心理学的作用还是巨大的,对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和心理治疗等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形成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疗法、反馈疗法等。 ②、人本主义的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是1961年诞生的,他是在美国经济萧条、社会矛盾加剧等造成人们对生活和未来失去希望的背景下产生的,在上世纪80年代影响力逐渐减弱,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梅.罗洛等。人本主义着重人格方面的研究,与精神分析的传统观点有明显

教育孩子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 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

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心理学有哪些主要地研究方法

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 什么? 种类: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 法、个案法 特点: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不为被观察者所知,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收到 “环境的干扰”。因此,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了解到现实的真实状 况。 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为了保证 心理测验的信 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在编制心理测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 性。 实验法: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 产生并重复出 现。这是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不同之 处。 个案法: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它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个案法要求对 某人进行深入 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由于个案法限于使用少数案例,研究结 果可能只适合于个别情况。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经验主义、联想主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塔 式、精神分析学派 什么叫神经元?它的基本功能是什 么?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神经元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 成。 试说明神经冲动传导的基本方式,什么是电传导和 化学传导? 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 比较静息的状 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 经冲动。 神经冲动的传导(单个神经元内的传导)实际上是一个神经内局部产生的电位 差引起。 神经冲动的传递(两个或多个神经元之间)神经冲动由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要经 过突触。 突触是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部位。 电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的运动,跟电流在导线内的运动不同。电 流按光速运动,每秒 30 万公里,而人体内神经兴奋每小时运 行的速度只有 3.2~320 公里。 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神经递质来完成的。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 梢时,有些突 触小泡突然破裂,病通过突触前膜的张口处将存储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当这种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 隙后, 就迅速作用于突触后膜,并激发突触后神经元的分子受体(另一种化学物质),从而打开或关掉膜 内某些离 子通道,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神经兴奋的传递。这种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是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 知觉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 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是知觉。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是怎样?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的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 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和对象。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 过程。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 个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而原来的背景便成为知觉的对象。知觉的对 象与背景不仅相互转化,而且相互依赖。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 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在不同背景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知觉可能是不 同的。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不仅存在于空间的刺激组合中,而且存在于时间系 列中。可见,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像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 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什么叫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是怎样产生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