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第三单元课练习题单元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第三单元课练习题单元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第三单元课练习题单元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第三单元课练习题单元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第三单元课练习题单元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1 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活动记录

1、观察并记录制作周围物品的材料,请在相应材料下打“√”。

通过统计,、、是我们身边使用最为广泛的三种材料。

选择题。

(1)我们身边的物品大多是用()材料制成的。A.一种 B.两种C、两种以上

(2)我们吃饭用的碗大多是用()材料制成的。 A. 纸B. 塑料C. 金属D. 木材E. 玻璃F. 陶瓷

2、哪种材料硬

※课堂练习

1、将木头、铁、塑料三种材料相互刻划,然后观察是否有划痕,有划痕的用

“√”表示。

给铁、木头、塑料这三种材料从硬到软排序。

2、 把你了解的铁的特性记录在气泡图中。

3、 请记录你知道的金属以及你周围的金属制品的名称。

◆资料阅读

金属是具有光泽且不透明,具有延展性及导热性、导电性的一类物质。常见的金属有铁、铝、铜、锌等,稀有金属有锆、铌、等。

我们生活中常说的钢是指含一定量的铁。将开采的铁矿石放入高炉中冶炼后即得到铁,生铁按不同的冶炼工艺和用途可分为炼钢生铁和铸造生铁。钢是一种含碳量大于2%的铁碳合金,同时含有少量的硅、锰、硫、磷等元素,其中硅和锰是有用元素,按一定比例存在于钢铁种可以显着提高钢铁的强度、硬度和耐腐、耐磨性。 选择题。

(1)下列金属中属于稀有金属的是()。

A. 铁

B. 钽

C. 铝

(2) 钢是一种()。

A. 铁碳合金

B. 生铁

C.铁铜合金

3比较韧性

★活动记录

1、把宽度和厚度都相同的木条、金属条与塑料条的一端分别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并在末端挂上相同的重物,观察并记录它们分别弯下去了多少。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的弯曲度最大,的弯曲度最小。从韧性好到韧性差给这三种材料排序。

2、在气泡图中填写你知道的塑料的特性。

※课堂练习

把塑料与用塑料制作的物品相连接。

导线的外表皮一次性手套炒菜用的锅子毛巾

电视机的外壳矿泉水瓶杯子雨衣资料阅读

塑料从发明至今已经100多年了,自从塑料袋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它就给人们出门购物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然而百年后的今天,它却背上了“白色污染”的罪名,成为环保治理的对象。

我国南方某城市进行的一次垃圾成分调查分析显示:该城市塑料垃圾增长速度惊人,垃圾量15年增长136倍,占垃圾成分的比例由3‰上升到22‰.调查还显示,塑料垃圾中50‰~60‰是塑料袋。由于塑料袋填埋后很难降解,塑料袋成了最麻烦的垃圾问题之一。所以,我们开始使用可降解的环保塑料购物袋了。

4 它们吸水吗

活动记录

1.观察并记录一张白纸的特点。

2. 观察并记录一张餐巾纸用水浸泡、捣碎、搅拌后的特点。

※课堂练习

1.根据你的观察,把纸、木材、塑料、金属四种材料按照吸水性由强到弱排

序:、、、。

2.选择题。

(1)下列纸比较适合用来擦汗的是()。

A.餐巾纸

B. 蜡光纸

C.牛皮纸

D.卡纸

(2)下列材料可以作为造纸材料的是()。

A.塑料

B.破渔网

C.岩石

D.玻璃

(3)目前,人们公认的造纸术的发明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张衡

C.蔡伦

D.祖冲之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活动记录

1、观察常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2、把你了解的木材的特性记录在气泡图中。

※课堂练习

1、判断题。

(1)把用不同材料制成的实心小方块放入水中,有些会沉,有些会浮。

()

(2)用金属制成的物品在水中一定会沉。

()

(3)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材料有关。

()

(4)我们经常利用木头的纹路把木头雕刻成美丽的工艺品。

()

(5)因为树木的生长很快,所以我们浪费一些木料也没有关系。

()

2、选择题。

(1)把用下列材料制成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是一定沉在水底的。

A木头 B铁 C塑料

(2)把大小、形状基本相同的塑料块与木块放入水中,木块露出水面的部分多一些,说明()轻一些。

A塑料块 B木块

(3)人们主要利用木材()的特性,制成了各种各样的船只。

A天然的纹路 B 比较轻 C有光泽

6转和陶瓷

*活动记录

观察并记录转和陶瓷的特点。

2、观察比较砖、瓦、陶器和瓷器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课堂练习

判断题

(1)陶器、瓷器都是珍贵的工艺品,我们很少见到。

()

(2)砖瓦和陶器、瓷器都是用不同的黏土烧制而成的。

()

(3)砖瓦和陶器、瓷器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燃料。

()

(4)砖瓦和陶器、瓷器都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所以它们的硬度是相同

的。()

&资料阅读

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的。烧制陶器的温度大约在900℃~1050℃之间,如果温度太高,陶器就会被烧坏变形。陶器的胎体质地比较疏松,有不少空隙,因此具有较强的吸水性。

我国烧制陶器的历史约有1万年之久。开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的器形,后来发展为将淘气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筑成一定的器形。大约2000年前我国发明了模制法,即将陶泥填入模具中脱出器物的全形。

选择题

(1)烧制陶器的温度在()之间。

A 100℃~200℃

B 900℃~1050℃

C 0℃~100℃

(2)陶器的胎体质疏松,因此陶器具有较好的()

A吸水性 B硬度 C 颜色

(3)将陶泥填入模具中,脱出器物的全形,这种制陶方法叫()法。

A成型 B 捏制 C 模制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活动记录

汇总记录各种材料的特性。

※课堂练习

判断题

(1)很多物体并不是用单一的材料制成的,这主要是为了美观。

()

(2)我们使用的材料中,有的是天然材料,有的是人造材料。

()

(3)塑料和陶器都是天然材料。()

(4)我们周围用塑料制成的物品最多,所以塑料是最好的材料。

()

(5)复合材料具有单一材料不具备的性能,它的出现是科技的一种进步.

单元练习

1、判断题。

(1)我们身边的物品大多是由两种以上的材料制成的。

()

(2)一棵成才的树木在自然界至少要生长十几年,所以我们要节约使用木材。

()

(3)塑料是一种人工材料,是可以重复使用的,所以它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

(4)造纸技术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

(5)烧制陶瓷的黏土与制砖的黏土是不一样的,所以它们的吸水性也是不一样的。()

(6)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尽量让材料能重复使用。

()

(7)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

(8)制造飞机的材料大多是复合材料。

()

2、选择题。

(1)家用电冰箱的门一般是用()材料制成的。A橡胶 B 塑料 C 钢铁木料

(2)下列材料不适宜用来制作椅子的是()。A玻璃 B竹子 C木材 D塑料

(3)下列体积一样的材料中,比较硬的是();柔韧性比较好的是();吸水性比较强的是();比较轻的是()。A塑料

B 钢铁

C 纸

D 木材

(4)下列材料中,()是天然材料,()是人造材料。

A塑料 B木材 C 黏土 D金属 E陶器 F 玻璃

(5)下列材料中,()不属于金属材料。A钢 B铜 C铅笔芯D水银

(6)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因为树木回不断地生长,所以为了得到木材,不必禁止大量砍伐树木。

B金属具有很好的导热性能,用来做杯子最合适。C材料的吸水性是没有用处的。D 陶瓷和砖都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

3、把各种物品与适宜的制作材料用线连起来。

门锁

塑料书桌

金属汽水瓶

木材书本

纸张菜刀

砧板

4比较用各种材料制成的水杯,它们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全集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4、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5、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 6、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9、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10、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11、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3、树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14、植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5、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6、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7、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8、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9、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0、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测试题班级:姓名:等级: 一、对号入座(将合适的科学关键词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同学们在这一单元里接触到了很多的科学名词,并认识了许多有趣的科学现象和丰富的客观事物。请将它们对号入座吧! 科学关键词:水、看、闻、尝、防止水分蒸发、表面张力、摸、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透明、污染、溶解、河流、没有气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水的浮力、毛细现象 科学现象和客观事物: 1、全面认识物体可用的方法:看、闻、尝、摸。 2、水的特征包括: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 3、如果水中溶解了对人体和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水就被:污染。 4、曹冲称象的原理:水的浮力。 5、探究小草喝水的实验中水面上滴少许油的原因:防止水分蒸发。 6、动植物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在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中都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水。 7、可以供人类直接使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湖泊 和浅层地下水。 8、用粉笔吸墨水利用了水的毛细现象。 9、如图所示,水黾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 10、把方糖放入水中过一会,方糖不见了,而水变甜了, 这种现象叫做水的溶解。 二、火眼金睛(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看谁找的准又快) 1、当认识我们还不了解的一种新液体时,以下做法不可取的是(AB )。 A. 随便尝 B. 随便闻 C.千万不能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 D.可以先问问老师或大人 2、对于水的性质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有(D)。 A.水是透明液体 B.水还可以流动 C.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D.水有固定的形状

3、下面(C)的含水量最大。 A. B. C. D . 4、淡水绝大部分储藏在(B)。 A.大气中 B.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 C.河流 D.地下水 5、在水中更容易发生毛细现象的是(C ) A.塑料 B.铁丝 C.纸巾 D.卵石 6、下列活动不会引起水污染的是( D )。 A. B. C. D. 7、容易溶解在水里的物质是(B) A.木屑 B.洗衣粉 C.沙子 D.面粉 8、在装满水的杯中加入回形针,水不溢出的原因是水有(D) A.浮力 B.溶解性 C.压力 D.表面张力 9、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人体中的(A) A.65% B.85% C.95% D.100% 10、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节约用水的为(A) A. 刷牙不关水龙头 B.水龙头上安装“节水栓” C. 洗澡水冲厕所 D. 淘米水浇花 11、下列现象不属于毛细现象的是(C) A.砖地返潮 B.毛巾吸水 C.乒乓球漂浮在水面 D.灯芯吸油 12、下列做法不属于节约用水的是(D) A.随手关好水龙头 B.把水接在盆里洗菜 农业污染 工业污染 生活污染用水洗车 鸡蛋 鱼 蔬菜人体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单元评估试题 班级姓名分数 一、填空(17分,每小题1分)。 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音高的单位是(赫兹),它表示(每秒声音振动的次数)。 3、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振动)。 4、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5、音量是由(振动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小;音高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振动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6、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音),鼓膜有(共振(振动))作用。二、判断(6分,每小题1分)。 1、轻轻打击大音叉与重一点打击大音叉时发出的声音完全一样。(×) 2、我们不要长时间戴着耳塞听音乐。(√) 3、声音有高有低,有强有弱。(√) 4、音量的单位是分贝。(√) 5、我们不能制造声音。(×) 6、人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三、选择(把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里,8分,每小题2分)。 1、下面物体传声效果最好的是( A )。 A 铝箔 B 木尺 C 棉线 D 尼龙线 2、用打击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 B )。 A 水面没有任何变化 B 水面产生水波 C 无法判断 3、人体能感受振动的器官是( C )。 A 眼 B 鼻 C 耳 D 口 4、下课了,我们在教室里( B ) A可以大声讲话 B 控制自己讲话声音 C无所谓 四、填图(7分)。 五、实验(6分)。 1号、2号、3号、4号四个相同的玻璃杯,分别装上自来水水(如下图),用小棒敲击杯口。请你判断:玻璃杯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答: 杯子序号 1 2 3 4 声音高低 高较高较低低水量越少,杯子发出的声音越高;水量越多,杯子发出的声音越低。 六、简答(6分,每小题3分)。 1、为什么人们在月球上互相通话必须借助无线电? 答: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介质。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所以须借助无线电通话。 2、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答:声音由耳廓收集,通过耳道传道内部,引起鼓膜振动,由听小骨、耳蜗放大,由听觉神经传到大脑。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单元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要点 一、我们周围的材料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 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 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陶瓷、橡胶 等。 3、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头:黄白色 表面有纹路 不太重 能削得动 锯了以后有锯末 能浮在水上…… 二、哪种材料硬 4、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材料的留下划痕 。材料的硬度越大 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 就表示它比较硬 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 5、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画的方法。 6、将木条、卡纸、铁钉和塑料尺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铁钉>木条>塑料尺>卡纸 7、金属是一种很重要的材料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 8、金属的特性 坚硬、有金属光泽、有延展性、易传热、能导电、吸水性差等。 三、比较韧性 10、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 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11、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塑料的柔韧性最好。 12、木条、卡纸条、铁片和塑料条四种材料中 塑料条的韧性最好 弯曲程度最大。 13、塑料的特性具有 不易分解、柔韧性、绝缘性、耐腐蚀、质轻、重复利用性、防湿、等特点。 四、它们吸水吗 14、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由于材料组织结构间的空隙形成毛细现象造成,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15、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四种材料中 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金属最弱。 16、世界上第一张纸是我们中国的蔡伦制造的。所有的纸都有纸纤维。 17、古代造纸过程:割草伐木、烹煮、浸沤制浆、舂捣打浆、纸模抄纸、晒干成纸。用废报纸造一张纸的过程:废纸浸泡、打浆、抄纸、压平晒干。 18、自己造的纸和平时所用的纸的区别:如厚薄不同、疏密程度不同 纤维长短不同 光滑程度不同 等。 五、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19、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 沉浮 是不同的 20、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 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与物体的大小、重量无关。 21、木头的特性 质轻 、比较坚硬 、容易加工、具有柔韧性 、能浮在水上 、具有承重力等。 22、木头的特性究竟有哪些:木头可以做家具和筷子 说明它是比较坚硬的 能够做梁柱 说明承重力是很强的 用木头造船 说明它能浮在水面上 用树的枝条编筐 说明它有一定的柔韧性。木材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材料 具备质轻、有较高强度、容易加工之优点且某些树种纹理美观 24、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 标准是这种材料能否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同种材料间一般不能划出痕迹。、 六、砖瓦和陶器、瓷器 26、砖的主要用途是 砌房子 陶瓷的主要用途是 做生活用品 。 27、砖是用 黏土 烧制而成的。 28、陶瓷是用一种 特殊的黏土 制造的 也必须经过烧制。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复习 1、(看)、(听)、(摸)、(问)、(量)、(闻)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5、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寿命长短不同。 6、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和(空气)。 7、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和(空气)。 9、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10、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都是(草本植物),也都是(一年生植物)。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3、树叶是有(生命)的,要经历叶芽、嫩叶、老叶、枯叶的过程。 14、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死亡等过程。 15、用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方法来比较叶片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6、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根据茎的不同,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17、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空气)和(营养)。 18、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9、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0、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枯死),它是(一年生植物)。 21、动物、植物都是(生物)。 22、放大镜是用来进行科学观察的一种工具。 23、一棵大树可以分成三部分树冠、树干和树根,树冠的形状可以分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和扇形等几种。24、拓印树皮的方法是: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25,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26.(大王花)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它生长在印度尼西亚的热带森林里。 27.用图画,拓印作记录,搜集一些实物标本,都是我们观察、描述树木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最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三上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水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 蒸发(吸收热量) 水水蒸气 凝结(放出热量) 2、水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逐渐有气泡产生,水量减少; 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杯底气泡 从下至上不断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水面上冒白气,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水量减少。 3、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4、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5、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在碎冰中加盐,是为了使碎冰温度更低。

6、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冰会浮在水面上,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 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7、水结冰后,体积变大;冰融化后,体积变小。 8、水和冰的异同点: 凝固(放出热量) 水冰 融化(吸收热量) 9、冰、水、水蒸三者是同一种物质,不同形态。

10、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体积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的量比小苏打的量多, 一般情况,50ml水能溶解食盐18g,小苏打5g。 11、通过搅拌、提高水的温度、物质颗粒越小,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12、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通过加热蒸发,可以将食盐和水分离。 13、物质只是在大小、形状、状态、颜色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折纸、用橡皮泥做手工,涂色等; 14、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如:蜡烛燃烧等; 第二单元空气 1、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较轻、并能占有一定的空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看不见、 摸不着、无色、无味、容易泄漏、能够流动、可以压缩。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2、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主要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 有固定的形状。 3、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4、在压缩试验中,向下压活塞后,管中空气被压缩,空气颗粒之间的间隙变小,空气体 积变小;用力拉伸活塞后,管中空气被拉伸,空气颗粒之间的间隙变大,空气体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

单元备课

课时备课

集中话题 1.放录音国歌声雨声鞭炮声鸟 鸣声欢呼声打雷声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板书] 学生的汇报 师:你能将刚刚听到的这些声音分为两类吗? [板书] 人为自然 2.保鲜袋发声 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一会儿告诉大家。学生交流,将方法做出来。 3.身体发声 师: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一个人轮流做,老师也参加。 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4.小结 师: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 这一环节的三个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并知道声音是多种多样的,发声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声音的作用是为我们人类传递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 探索和调查 研究声音的产生 1.师: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板书课题] 声音的产生 2.师:把你的预测写在纸上。[板书学生的回答] 3.师:下面我们要来做一些活动。[活动一] 发声时有明显振动的物体。 请你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这张记录。 A.橡皮筋 (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拨动橡皮筋。) B.钢尺

(一只手在桌子边缘用手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 C.音叉(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 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活动二] 发声时借助其它物体才能发现其振动的物体。活动内容同上 A.鼓、鼓槌、绿豆 B.(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 C.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 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 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活动三] 通过反证巩固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师: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请你们通过下面的活动去证明。 [小镲和喉咙的实验] 学生汇报(有些物体在发声时,我们看不见它在振动,但可以通过其它物体推出它在振动。) 学生的预测应该是在老师意料之中的,他们会把发声发放误当成声音产生的原因,比如:摩擦碰撞等。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一下子要他们接受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有很大难度。所以这一环节分成了三个部分由浅入深来让学生接受。首先是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振动”,第一组材料在发声时,学生可以看见物体产生了明显的振动;第二组材料发声时,学生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推出发声物体在振动,这是通过间接观察法来观察的。最后是通过反证让学生知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回顾和解释 师: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什么结论?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小学三年级下第三单元科学知识点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1-2、常 降来测量温度的。 1-3、温度计主要是由玻璃管、玻璃泡、刻度、液柱组成的。 1-4、体 于超过(45℃)的水温就会感觉到烫。对低于(20℃)的水温 就会感觉凉或冷。 2-1、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2-2、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是: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降温下降的越快。自来水的温度与周围空气的温度相同,所以,水温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水的温度不会无限下降,当温度下降到与周围空气的温度时,就不再下降了。 2-3、测量水温的方法:①手拿温度计的上端。②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③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④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⑤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3-1、冰与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画成维恩图) 相同点: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物体。 不同点:冰固体、有固定的形状、不会流动、坚硬、温度低、很光滑、易融化、冰块会浮在水上面。 水液体、无固定的形状、会流动、柔软。 3-2、当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态变成固态。是温度的变化(下降)使水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3-3、在水结冰实验时,往碎冰里加食盐的目的是:食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 4-1、冰块融化实验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紧靠烧杯外侧的温度下降了。 4-2、我们发现:冰融化时,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了,这说明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5-1、装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但它的形成又与冰有关系。 6-1、装满碎冰的玻璃杯外壁上有许多小水珠,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从哪里来? 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盛冰的玻璃杯使它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下来,因而在杯壁上形成小水滴。 6-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我们叫做蒸发,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无法看到。 6-3、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温度越高、空气越干燥、有风吹都会使水蒸气蒸发加快。 6-4、再加满热水的小杯子外套上大杯子,发现:大烧杯内有小水珠。这是因为:从水里蒸发出来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杯就会冷却下来,变成人们看得见的水滴。 6-5、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做凝结。

教科版新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水 1.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完美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 1-1《运动和位置》 1、和另一物体相比,(位置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静止)的。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1-2《各种各样的运动》 1、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 3、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的运动形式(不一定相同)。 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方式。 2、一个物体不一定保持一种运动路线不变,对于复杂的运动,我们应该采取(分段描述)的方式。 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1、物体在斜面上会有(静止、滑动、滚动)三种情况。 2、(物体的形状)、(斜面的高度)、(物体在斜面上的放置方法)会影响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3、物体与斜面接触面(越小),越容易(滚动)。物体在发生滚动时接触面(不断改变)。 1-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1、运动相同的(距离):用时(短),运动(快) 用时(长),运动(慢) 2、实验做3次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或让实验结果更准确) 1-6《比较相同时间运动的快慢》 1、运动相同的(时间):距离(长),运动(快)。 距离(短),运动(慢)。 2、(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常用单位:米/秒、千米/时 1-7《我们的“过山车”》 1、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先设计后制作),并可在拼搭过程中对设计进行(微调)。 2、在测量我们的制作的“过山车”轨道长度时,我们可以直接用(软尺)来测量,也可以先用(棉线搭配尺子)来测量。 3、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时,考虑小球要自行滚动需要设计成有(坡度)。 1-8《测试“过山车”》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

课题我们周围的材料 教学目标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2.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3.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百宝箱,猜猜看里面都有什么?(生边摸边说)在我们周围有许多既平凡又神奇的物体,他们都是用不同的材料做成的,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目标。 二、新授 1.自学:我们知道的材料一部分 找出六种最常见的材料,你们知道它们的特性吗?试着分别用适当地词语描述它们。 (师分组。一组汇报一种材料) 汇报后,教师总结归纳其特性 2.小调查: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讨论后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名称可能使用的材料名称可能使用的材料 校服扣子 拉链发夹 钥匙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 三、当堂训练 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观察教室里的一些物品,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 (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三年级上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考试 科学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水在温度下,会慢慢变成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2、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 3、空气有一定的,但是很轻。 4、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与同体积的冷空气相比,重量较。 5、风其实是由空气形成的。 6、当阳光明媚,天空只有少量的云时,是天,当云多而密,看不到太阳时,是天。 7、实验室里用来给水加热的仪器叫作,它的火焰温度最高。 8、用“蜡烛”和“塑料袋”来研究热气球的试验中,“塑料袋”是用来的,“蜡烛”是用来的。 9、天气的冷热程度可以用的高低来表示,需要用来测量。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共20分) 1、“四季如春”指的是一个地方的气候概况。() 2、同一个地方一天中的气温是不会有变化的。() 3、水在常温下也能变成水蒸气。() 4、水在结冰时的温度是0℃,结冰过程中,温度会不断地下降。() 5、热气球能飞起来,是因为里面装的是热空气。() 6、溶解到水中的物质,就不可能再从水中分离出来了。() 7、空气流动的越快,风就越大。() 8、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得出实验结论。() 9、测量气温的温度计也可以用来测量开水的温度。()

10、我们可以借助空气中轻小物体的飘动状态来间接知道空气的流动情况。 () 三、选择(共20分) 1、在玻璃杯里装一些水,几天后玻璃杯的水变少了,这是由于()的缘故。 A、水蒸发 B、杯子吸收了水 2、冰块在()的环境里会融化。 A、0℃以上 B、0℃以下 C、0℃ 3、温度计的正确观察方法是()。 A、平视 B、仰视 C、俯视 4、装有()的气球不能上升。 A、热空气 B、空气 C、氢气 5、把纸揉皱后,放入杯底,倒过来插入水中,纸不会湿的原因是()。 A、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 B、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C、空气能流动 6、空气流动会形成()。 A、风 B、气泡 C、火光 7、玻璃中装满空气,现在抽出半瓶空气后,瓶中还有( )。 A、一瓶空气 B、半瓶空气 C、大半瓶空气 8、在“研究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试验中,我们还观察到了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是()。 A、开始溶解的快,后来溶解的越来越慢 B、开始溶解的慢,后来溶解的越来越快 C、从开始到最后,溶解的快慢一样 9、通常情况下,水沸腾时的温度是(),水结冰时的温度是()。 A、0℃ B、37℃ C、100℃ 10、在研究水结冰的试验中,给水位做上标记,是为了观察()。 A、水什么时候变成冰 B、水变成冰后,体积会不会发生变化 C、水变成冰的温度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本册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状态变化与热量、物体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等。 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册的教学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并学习用流程图、循环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同时重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证意识的培养。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解释)一分析、检验假设一寻求新的证据以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其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 一、科学概念 1、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条件,都有相应的器官,每个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并具有自己的功能,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2、人和动物都是不断生长变化的,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3、什么是温度,温度是可以测量的;温度与物体的热量变化有关;水有三种状态,三态之间的变化与热量有关;三态变化,使水在自然界循环运动。 4、认识磁铁的性质;磁铁的两极及其相互作用;磁力大小的变化;磁铁的用途;用途与性质是相联系的。 二、科学探究 1、种植培养动植物,对动植物进行观察和测量,根据观察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或新的变化,用适当的方式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记录,并用适当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描述所发生的变化,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认识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 2、观察温度计的结构,会使用温度计,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及其温度的变化,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检验假设-----寻找新的证据-----做出新的假设……”的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对水是否可以在气态和固态之间的转化进行验证,对水的各种状态之间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进行整理和概括。 3、在讨论和交流中,表达和倾听、贡献和分享方法,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用实验获得的证据思维加工得出结论,想办法解决简单的磁铁问题,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制作磁针,合理设计制作指南针。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激发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 2、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重要性;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养蚕缫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 3、认真、细致的观测、记录,认识到观测数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观念,初步建立物质不灭(循环)的认识。 4、培养乐于表达和交流的态度,体验认真实验、收集证据,根据证据寻求结论的科学过程和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体会在探究中学习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了解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发展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声音 一、填空题。 1. 听听声音 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音 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我们不时地在听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 2.在水槽里盛有清水,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发现水面产生波动。 3.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物体通过振动发出声音,物体不振动就不会发声。 5.我们身体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到振动的器官,它是声带,它在喉咙。 6.声音产生的条件:发声物体、受力、物体振动。 3. 声音的变化 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2.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就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4.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松紧等会影响物体振动发声的音高,物体所受的力度会影响物体振动发声的音量。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1.用同一力度击打大小不同的铁钉和音叉,发现,大铁钉、大音叉声音低,小铁钉、小音叉声音高。 2.用不同的力度拨动钢尺,发现,轻轻拨动钢尺,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声音强。 3.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发现,杯子里的水越多,声音越低,杯子里的水越少,声音越高。 4.用相同的力拉橡皮筋,发现,橡皮筋拉得松,声音低,橡皮筋拉得紧,声音高。 5. 用相同的力敲击长短、粗细不同的物体,发现,物体越粗越长,声音越低,物体越细越短,声音越高。 6. 用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发现,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声音越低。 7.男性的身带比女性的身带长,所以男性的声音比女性的声音低。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水 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 一、教学目标 1、探究目标: ①能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②能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并 带走一定的热量。 ③能通过试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 2、情感目标: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3、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投影) 同学们,我们的衣服脏了都要洗一洗,衣服湿了,但是晾一段时间,就会干了。我们村西的大坑或是低洼地,大雨过后都要存许多水,可是雨过不多久,水都干了。针对这些现象,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 二) 探究活动 1、教师用湿手在黑板上写一水字,学生观察这字。 2、说说你的发现,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用手指蘸少量的温水,抹在脑门上。仔细体会有什么感觉, 说明了什么? (三)看书学习 1、了解“水”到哪里去了?

2、用自己的话说说水到哪里去了。 (四)讨论交流 找自然界中的蒸发想象 (五)小组合作 1、猜想:水分蒸发的快慢是不是都一样?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举例,如,同样多的水,一个放在 茶缸中一个放在脸盆中,进行观察。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实验课下完成,并且作好记录) (六)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1、水到哪里去了 蒸发水蒸气 水分蒸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 第二课:水沸腾了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观察沸腾现象和水沸腾时的温度情况 2.知道沸腾现象的特点 3.理解液体有一定的沸点

4.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能力目标 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1.养成学生探索热现象知识的兴趣 2.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观察要注意抓住物理现象的主要特点,要注意主要方面的观察,从不同角度的观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要 会描述看到的现象.蒸发和沸腾的比较,要能通过对比找到物理规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本节是学生实验:研究水的沸腾,从实验中得出液体有一定的沸点的结论,学生要注意观察、实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一定要注意观察到.测量水温的方法。 【课题】:水沸腾了 (二)实验 方法1、根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安排实验.酒精灯的使用,要实验前讲清,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图例,说明正确的点燃、熄灭的方法,对于不正 确的方法,要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注意安全方面的原因和使用外焰提高温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仔细观察,会观察,根据实验的现象填写表格,记录每 1min或2min时间间隔的温度值,再根据表格上的数据,分析水沸腾的特点,将表格上的数据用图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还可以根据图象上的特点总结出水沸腾的 特点.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提出一些观察和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提出的问题可以有:酒精灯使用时应当注意什么问题;温度计应当如何使用;观察随着加热的过程温度是如何变化的; 观察沸腾现象,描述沸腾过程;沸腾的特点有哪些;如何用图象表示沸腾过程,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什么. 二.沸腾 方法1、学生思考沸腾的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在 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且只在一定的温度下才发生,我们可以把这个温度叫沸点,教师再提供关于沸点的一些资料,学生阅读,形成关于液体有沸点,并 且温度固定(在标准气压下)的观念,结合实验结论,总结出蒸发和沸腾的相同 点和不同点.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在实验的基础上自己总结出实验结论, 关于液体的沸腾和沸点的知识可以用查找信息的方法学习,教师制订学习课题, 学生查找信息,处理信息,得出一些结论. 【板书设计】 水沸腾了 沸腾沸点测量水温的方法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单元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复习资料 1.物质之所以存在三种状态,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微粒运动的方式不同。 2.大多数物质,在温度或压力变化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发生状态的变化. 3.将固体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时,会熔化成液体。 温度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它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3.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是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4..水沸腾的温度100℃水结冰的温度0℃人体的正常体温约37℃ 温度计 1.温度计的构造:玻璃泡、玻璃管、刻度。 2.温度计设计的原理: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了不同的温度计。要根据不同测量 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4.要比较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借助于温度计进行测量。 5.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柱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6.我知道的温度计有水温计、室温计、体温计、高温计、数字温度计等, 7.一般的室内温度计量程:—15℃~100℃,测量的最小刻度是1℃。 8.零上温度数字越大表示的温度越高,零下温度数字越大表示的温度越低 9.温度计越往下数字越大,说明是零摄氏度以下,读数时要从上往下数,前面加—表示零下。温度计越往下数字越小,说明是零摄氏度以上,读数时从下往上数。 10.拿到一支温度计,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三个问题: (1).它是一支摄氏温度计吗 (2).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是多少 (3).它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度 11.测量水温的方法: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体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12.大约在1593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 13.1714年,德国物理学家华伦海特,用水银代替酒精,克服了酒精温度计不能 测量高温物体的缺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本册教学内容与目标 科学概念 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的。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在“植物”单元中,学生们将对生活在周围的不同植物进行观察比较,通过比较陆生植物(大树、小草)和水生植物(金鱼藻、水葫芦)的不同特征,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对植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 在“动物”单元中,学生们将通过饲养和观察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认识它们的生存需要,对动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并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共同形成“生物”的初步概念。 在“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中,学生们将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纸、砖、陶瓷等常见材料在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等方面的异同,认识到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水和空气”单元,学生们将想办法来解决、用证据来证明在探究水和空气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认识到水和空气在重量、体积、形状、占据空间、流动等方面的许多特性,并且对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等概念有初步的理解。 其中一、二单元涉及到生命科学的相关内容,而三、四单元则涉及了物质科学的相关内容。 科学探究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同时,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并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第一单元植物 单元教学目标与建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