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SITC分类的中国贸易结构研究

基于SITC分类的中国贸易结构研究

基于SITC分类的中国贸易结构研究
基于SITC分类的中国贸易结构研究

北方工业大学 《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结课论文

2018年春季学期

开课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考试方式:其它 考试时间: 班级国10-2班 姓名 王瑞朋 学号 10102050223 评阅人 孙强

一、 考试方式说明

根据大纲规定,以结课论文的形式考核。

二、 内容<在下面所选方向中任选一题,自己确定题目)

1、 贸易结构变动:结构性特点分析、影响因素分析;

2、 贸易利益:静态利益、动态利益及其影响因素;

3、 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转变评价、影响因素、动力机制。

三、 具体要求

1、 要求论文主题明确,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层次清晰,具有自己的思考判断和一定的创新性;

2、 所有数据要求至少15年,且必须到2018年;

3、 论文字数要求在3000字左右。引文必须注明出处,参考文献不得少于5篇;

4、 特别强调:每个同学必须独立完成,禁止从网上下载,一旦发现雷同或抄袭,将按0分处理;

5、 论文装订要求:试卷<即本页)为封面,论文装订在其后,A4纸打印;

6、 提交时间:截止到2018年6月11日,地点:二教119<经贸系办公室)。由班长或学位收齐,不接受个人单独递交;

7、 正文宋体小4号,单倍行距,标题4号。 四、 成绩评定

论文的成绩评定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考察其态度是否认真,占总成绩的10%;第二部分考察其内容完成的深度,占总成绩的50%;第三部分考察其语言是否通顺、结构是否合理、论述的逻辑性和创新性,占总成绩的40%。具体指标及分值的分配见下表。

附表 论文成绩评定表

线 装

基于SITC分类的中国贸易结构分析

摘要:贸易结构对分析我国贸易情况及制定相关政策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基于SITC<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法)标准,用Eviews及Excel 的方法,根据我国1996年至2018年期间的贸易数据,进行贸易结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SITC;贸易结构;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影响因素

一.简介SITC

SITC<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是为用于国际贸易商品的统计和对比的标准分类方法。该方法采用经济分类标准,将进出口货物分为两大类:初级产品及工业制成品。而在初级产品目录下,又包括5类产品: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货物,饮料及烟酒,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动、植物油脂及蜡;在工业制成品目录下,又包括4类产品: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机械及运输设备。1

STIC分类主要依据原料、半制品、制成品分类并反映商品的产业部门来源和加工程度。中国国际统计局在统计我国进出口贸易时采用此分类法。该分类法为讨论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提供了方便并且数据容易统计。

二.我国贸易结构分析

为了分析的简便,将该分类发下的两大类分别记为X、Y,其目录下的各项分别记为X1、X2、X3、X4、X5及Y1、Y2、Y3、Y4。另外进口总额记为TM,出口总额记为TX。

1.我国进口贸易总体结构的变化

进出口贸易结构作为一国贸易结构的基础,其变动不仅关系着一国对外贸易的经济活动,也与一国的经济发展密切联系。下面从进口贸易结构和出口贸易结构两方面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

1.1进口贸易总体结构变化

从1996年至2018年16年间,中国的进口贸易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进口总额从1996的1388.3亿美元增加至2018年的17434.8亿美元,增幅达11.5倍之多,并且很长时间我国的进口总额处在世界前列。

在进口贸易中,初级产品所占比例从1996年的18.32%增长至2018年的

34.66%,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则从1996年的81.67%下降至2018年的65.33%。2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初级产品进口额在进口总额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这与我国国内经济不断发展,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密不可分。

进口总额中初级产品比重上升,工业制成品比重下降,这“一升一降”反映出我国进口产品结构正在从工业制成品进口为主慢慢转为初级产品进口为主的过渡。而进口的这些初级产品很多是我国所缺少的<在后续会谈到),这一转变,说明我国进口结构侧重于短缺能源及原材料。

1来自中国国际统计局《统计年鉴》

2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由于存在未分类的其它商品项,导致二者之和小于100%。但未分类的其它商品所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初级产品的进口表现出比较快的增长速度<尤其是2006年以后),并且图中显示初级产品及工业制成品之间的差额正在不断缩小,反映出初级产品进口比例的增加。而且,可以判断,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初级产品的进口额会不断的攀升,直至我国进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

1.2出口贸易总体结构变化

与进口相比,我国出口贸易显现出相反的态势。从1996年至2018年,我国出口产品总额由1510.5亿美元增长至18983.8,增长幅度达12.5倍之多。在这一过程中,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由1996年的14.52%下降至2018年的5.30%,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则由1996年的85.47%增长至2018年的94.49%。3可以说,我国的出口产品现在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这与我国初级产品的进口额不断增加相关。经过计算,可知相关系数EL

运用Eviews,可以作出TX、X、Y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明显地,我国出口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尤其是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后,工业制成品呈现出直线式地增长。

从图中可以预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国出口贸易仍然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这与我国的加工贸易繁荣有关

3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因为存在未分类的其他商品,导致二者之和小于100%,由于未分类的其他商品所

2.我国进出口贸易类别结构变化

SITC分类标准将初级产品细分为5类,工业制成品细分为4类,下面分析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别结构的变化。

2.1进口贸易类别结构变化

2.1.1进口初级产品分类结构变化

在1996年至2018年的16年期间,进口产品中X1、X2、X5没有较大的、明显的变化,说明我国这16年来,对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货物、饮料及烟类、动植物油脂及蜡的需求没有较大的变化。所以接下来着重分析X3、X4的结构变化。

1996年至2018年16年间,非食用原料的进口比重由7.71%增长至16.34%,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由4.95%增长至15.82%。这与我国加快工业化建设密不可分,对原材料的大量需求导致了这两类的大幅增加。

如上图所示,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变化具有同步性,都在2003年后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二者仍然会呈现出同步的增长趋势。

2.1.2进口工业制成品分类结构变化

在进口产品中,Y1、Y4的进口额在16年间没有较大的变化,而Y2、Y3在这期间呈现出相反的变化。其中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由22.61%下降至

8.62%,而机械及运输设备由39.45%下降至36.17%。

从下图可以看出,Y2、Y3与Y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显示出二者在进口产品中所占比重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并且在将来的很长时间内,这种下降趋势仍然会继续。

2.2出口贸易类别结构变化

2.2.1出口初级产品分类结构变化

在出口贸易中,X2、X3、X5在这16年期间没有较大的变化,X1、X4呈现出较大

的变化,

如图,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与出口初级产品总额的变化基本一致。但是看出,变化幅度都不是很大。

2.2.2出口工业制成品分类结构变化

在出口贸易中,Y1、Y2没有较大的变化,Y3、Y4呈现出较大的变化。

如图,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较大,并且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杂项制品所占比重则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这说明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越

来越专业化,不再是多而杂的状态。

总之,现阶段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呈现出进口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奇特”结构。但是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正在逐年增加,这有助于优化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4

三.影响我国贸易结构的因素

对于我国现阶段贸易结构的形成,主要是两方面导致的:贸易方式及贸易主体。

1. 影响贸易方式的因素

贸易方式是指我国开展对外贸易采取的做法,在我国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是进出口贸易中两种主要的贸易方式,二者占到总贸易额的85%以上。

比较优势理论及要素禀赋理论指出,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的产品,而进口本国不具有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的产品。我国在机械及运输设备上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不具有比较优势或者要素禀赋,因此我国应该进口这两类产品,而且我国在生产机械及运输设备上的“劣势”要远大于在原料上的“劣势”,因此按照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我国应该的进口应该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随着我国逐渐掌握生产工业制成品的技术后,我国进口的产品应该逐渐向初级产品转变,而我国现阶段的进口贸易结构正是显示出这种趋势。对于出口而言,我国本身具有初级产品的优势<要素禀赋),所以会大量出口初级产品。但是由于初级产品的价值较低,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在世界上被认为是“世界工厂”,我国的工业制成品构成了我国出口的“主力军”,占到我国出口总额的90%以上。

另一方面,技术差距论指出国与国之间同一种产业技术发展水平的差距,是产生互利贸易的重要原因。这导致我国必须要进口工业制成品尤其是需要较高技术的机械及运输设备,应为我国缺乏这方面的技术。在进口之后,我国可凭借本身具有的初级产品优势,模仿生产同类型或者变化不大的工业制成品,进而进行出口,这也是我国为什么进出口同时集中在工业制成品的原因。

同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指出,技术不同的国家,研发一项产品所需要的时间也不相同,这样导致了国家之间技术上的差距,从而导致了国家之间的贸易。对于我国而言,由于国外具有先进的技术,在工业制成品上的产品生命周期要早于我国同类产品的研发,这样进口工业制成品对我国来说是比较有利的。而在我国“学有所成”之后,就可以依靠本身具有的要素禀赋,大批量地生产工业制成品用来出口。这就形成了我国进出口都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奇特”贸易结构。

2. 影响贸易主体的因素

贸易主体是指参加国际贸易的个人、组织或者政府机构。影响贸易主体的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策、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外商投资等。

2.1国际政策的影响

一直以来,我国鼓励原材料的进口及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这样一来,我国原材料的进口在近些年内发展迅速,上文已经指出,初级产品所占比例从1996年的18.32%增长至2018年的34.66%,而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则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与我国鼓励自主创新不能说没有关系。我国鼓励自主创新,使我国的工业制成品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样一来,我国能更好地响应政策,出口工业制成品。而且,企业出口产品会得到相应的出口退税,这样工业制成品这样高附加值的产品就成了各企业的“香饽饽”。

2.2技术进步的影响

技术进步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我国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不断增加,而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处在主导地位。技术进步,使我国企业能更好地完成工业制成品的自主创新,从来能大批量地生产工业制成品,进而对初级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这样就导致了我国的进出口结构现状。

2.3产业结构的影响

基于1978年至2018年我国GDP的构成进行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结果显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分别为0.2029,

0.4543,0.2750,显示出目前第二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2018年,第一产业比重为10.04%,而第二产业比重为46.61%,第三产业占到39.86%

而工业制成品恰属于第二产业。因此我国对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占据着出口总额的主导。这样就要求我国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增加了初级产品的进口。

2.4外商投资的影响

国内外专家都指出,外商投资对某国的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我国对外商投资

我国的技术进步得益于外商投资,这样我国能依托本身具有的资源优势,生产工业制成品并进行出口,而且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主导了我国的出口贸易。

四.结论

在SITC标准下,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表现为业制成品为主,进口初级产品比重逐年上升的趋势。这样的贸易结构主要与我国目前的国家政策、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及外商投资等引起的。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汪小娟,李蕊.FDI对中国工业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贡献.中国工业经济,2002,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4]陈华.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统计与决策.2005,3

[5]陈宪,张鸿.国际贸易——理论﹒政策﹒案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中国对外贸易及存在问题的解决

中国的对外贸易 第一、最近十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基本内的容 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对外贸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表明,外贸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也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一部分,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大家知道,2011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10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的道路。过去10年是中国发展最好最快的10年,也是与世界各国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10年。在总结纪念“入世”十周年活动的背景下,我们首次发布《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就是通过全面、客观地介绍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让社会各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对外贸易。我们也希望通过发表对外贸易白皮书,向国际社会和国内各界介绍中国对外贸易取得的历史性进步,表明中国将更加坚定地走改革开放道路的态度和决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好地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实现对外贸易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由前言、正文、结束语三部分组成,约1.3 万字。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取得的成绩。中国对外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口商品已经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化。与此同时,中国已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和多元化的进出口市场格局,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回顾并阐述中国政府通过加快对外经济贸易法制化建设,采取进一步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进一步扩大服务市场开放和营造更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等措施,中国的外贸体制逐步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建立起统一、开放、符合多边贸易规则的对外贸易制度。 三、中国外贸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在全球率先趋稳回升,促进了世界经济复苏。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国民福利,而且为贸易伙伴提供了广阔市场。此外,中国全面参与并推动了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是对最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程度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四、促进对外贸易基本平衡增长。阐明一国对外贸易是顺差还是逆差,主要由其经济结构以及产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决定。中国并不刻意追求对外贸易的顺差。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中国政府为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协调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五、构建全方位互利合作经贸关系。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全方位发展的对外贸易,中国坚持与不分大小、贫富的所有贸易伙伴发展务实合作和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中国十分重视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的机制化建设,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入参与和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努力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 六、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体阐述了中国政府推动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努力。通过培育外贸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加快推进外贸发展中的节能减排,加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增强进出口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等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力争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简而言之,白皮书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改革进程,阐明了中国外贸发展对世界的贡献,澄清了中国货物贸易顺差产生的根源,阐述了中国政府为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构建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所进行的努力,以及为此已经实施和将要实施的政策、措施。 第二、中国对外贸易值得关注的问题 1、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有哪些亮点? 2011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弹指一挥间,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当时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没有完全过去。但实践告诉我们,在过去的十年里,在dang zy、guowy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历史契机,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既认真地履行了承诺,又充分享受了权利,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参与了国际分工与合作,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取得

论文框架结构.

论文框架结构 特别说明:以下的框架只是普遍意义的写作思路,各位同学在写作时,可以按照此框架整理自己的思路,具体拟订写作提纲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和调整,不一定完全按照此框架写。 对于不同类型的选题,论文的框架各有不同,一般而言,电大论文选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以研究企业现存问题为主,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的选题。重点写存在的问题接解决措施。 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有 300-600字左右的引言,引出所研究的内容, 对于问题型研究主题,主要内容的展开可以参考以下分析框架: 一、理论概述 (一 (二 ······ 二、提出问题(研究对象的特点、重要性、必要性 (一 (二 (三 ······· 三、现状描述(现状,现存主要问题

(一 (二 (三 ······· 四、问题分析(原因分析、成因分析 (一 (二 (三 五、解决问题(解决措施、改进建议、应注意的问题 (一 (二 (三 ······· 六、小结(结论 第二种类型:某一种管理方式在某企业中的应用, 如“电子商务在 XX 企业中应用研究” 。重点写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有 300-600字左右的引言,引出所研究的内容, 对于问题型研究主题,主要内容的展开可以参考以下分析框架: 一、理论概述

(一 (二 ······ 二、研究对象的必要性 (一 (二 (三 ······· 三、推行的主要措施 (一 (二 (三 ······· 四、推行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二 ······· 五、解决措施、保障措施或进一步注意的问题(一

(二 (三 ······· 六、小结(结论 第三种类型:以总结企业现有的成功经验为主(相当于一个案例研究 ,该企业的成功经验对类似企业的借鉴意义,如“雅芳直销模式的研究” ,这类企业的一些做法比较成熟、成功,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价值。重点要总结经验, 提出其借鉴意义。 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有 300-600字左右的引言,引出所研究的内容, 对于问题型研究主题,主要内容的展开可以参考以下分析框架: 一、理论概述 (一 (二 ······ 二、研究意义、重要性、必要性 (一 (二 (三 ······· 三、主要措施或举措

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按照国际标准SITC三位数分类,对外贸易可分为0-9类,其中0-4类为初级商品,包括食品和供主要食用的活动物,饮料及烟类,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和动植物油脂及蜡;5-9类为工业制成品,包括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轻纺、橡胶和矿冶产品及相关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和其他未分类产品,两者比例一直未衡量一国贸易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基本指标,其中,如果工业制成品占比高,该贸易国的工业化程度就较高,反之亦然。在SITC分类的基础上,杨汝岱、朱诗娥(2008)将贸易商品进一步分类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4大类:资源密集型包括所有的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包括工业制成品当中的轻纺、橡胶和矿冶产品及相关制成品,杂项制品和其他未分类产品,资本密集型包括化工产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傅朝阳、陈煜, 2006)。此外,考虑到包括机电产品(金属制品、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和仪器仪表等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运用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等技术生产的产品)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在我国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有必要对其进行分。

10203040506070809010020022003 20042005 2006 20072008 20092010 工业制成品内部分课划分为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包括部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

入世后,中国履行了加快投资自由化的进程,对进入中国的FDI产生很大影响, 按出口货物经营单位所在地,中国主要省市有 广东 江苏 上海 浙江 山东 福建 北京

对外贸易的现状和前景

随着我国货物贸易和利用外资的不断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领域、对外放进一步扩大,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收支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由于目前我国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较低,产业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到位,加上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还在发展,如能源短缺、利用率不高、对外贸易的摩擦,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种种挑战。但是,对外贸易的发展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预计,2007年中国经济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关键词: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下,中国经济仍然处于较快增长平台,但一些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一、货物贸易发展状况。 货物进出口贸易高速发展,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地位上升。贸易主要对象和贸易差额对象变化不大,但对日本却从贸易顺差变为贸易逆差。中国贸易的十大对象顺次为:日本、美国、欧盟、香港地区、东盟、韩国、台湾盛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其中,日本、美国、欧盟和香港所占比重均呈下降趋势。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能否顺利建设小康社会,缩小城入乡贫富差距。农业谈判能够有效地纠正国际农产品市场及农产品贸易领域存在的扭曲现象,有力地推动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欧美农业政策的调整和改革。从我国农产品的价格走势和农产品品质来看。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将由以前高补贴下的价格转向以品质为中心的非价格竞争,然而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的部分农产品价格却因其成本和管理流通费用的增加而上涨。从总体上讲,90年代以前我国粮食和棉花的国内价格水平均低于国际市场水平,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近10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价也随之快速增长。据匡算,目前我国小麦、玉米、大米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水平已经高于国际平均价格的二至七成,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另外,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大部分是质量低劣、档次偏低、高附加值少的初级品,其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来源于价格优势,而其价格优势又建立在廉价的劳动力上,面对发达国家优质廉价的农产品,中国的优势农产品如果不及时增加科技含量,迟早将被国际市场所淘汰。 目前,美国和欧盟对削减工业产品关税均表示支持。建议提出削减发展中成员七大领域的主要出口产品关税,其中包括目前关税普遍较高的服装、鞋、纺织品,皮革制品等,对于拥有廉价劳动力的中国来说还是有利的。但对于贸易方面的摩擦仍需通过谈判,协商。工业产品关税委员会希望这些要点的提出可以进一步促进各成员对此展开具有建设意义的讨论以使市场准入委员会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谈判模式上取得一致。同时,还希望在讨论上述内容时,各成员能够遵守世贸组织协议并从维护基于市场开放的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系出发发表各自的观点。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是最主要贸易增长点。 随着中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逐渐超过初级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上升。大量机电产品的进口加快了中国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出口的商品主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模拟试题13

一、选择题(前.10..道题为单项选择 ......,每题2分,少选、多 .......,每题1分。后.5.题为多项选择 选或选错皆不得分。本大题共20分。) 1. 以下()不是二战后国际贸易的显著特征。 A.“垂直分工型”的国际贸易趋于相对萎缩 B.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分工型”的国际贸易则迅速扩大 C.对外贸易以“国内生产—国际销售”的方式为主 D.“产业内贸易”成为发展最为迅猛的国际贸易领域 2.目前,中国进出口关税主要采取() A.从量税 B.从价税 C.混合税 D.选择税 3. 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入“加速转型”时期(即工业制成品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占据 主要地位)是在() A.1950-1957年 B.1958-1977年 C.1978-1988年 D.1988-1995年 4. 比较利益学说的科学基石是() A.劳动价值论 B.绝对成本论 C.机会成本论 D.国际大循环理论 5.影响进出口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是() A.商品成本 B.供求关系 C.竞争机制 D.贸易政策

6.同种商品的国内价值高于或低于国际价值,称为( )。 A.绝对差异 B.比较差异 C.国别价格差异 D.国别价值差异 7.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大“瓶颈”是() A.自然资源相对匮乏 B.劳动生产率较低 C.资本要素稀缺 D.生产设备落后 8.欧盟对华贸易摩擦多数起因于() A.技术性贸易摩擦 B.制度性贸易摩擦 C.遏制型贸易摩擦 D.连锁反应性贸易摩擦 9.我国对外贸易的根本大法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实施条例》 C.《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 D.《海关法》 1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我国要实现货物贸易总进出口总额达到()亿美元的战略目标。 A.2.0 万 B.2.1 万 C.2.2 万 D.2.3 万 1. 凯恩斯的“叹收法”(absorption approach)公式:Y=C+I+G+(X-M),其中(X-M)表示的是()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与趋势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与趋势 发表时间:2018-10-15T10:33:43.79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作者:马韶辉[导读] 对外贸易也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技术、劳务的交换活动。 (辽东学院) 摘要:对外贸易也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技术、劳务的交换活动。这种交货活动由来已久,并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先是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与其中的问题,然后分析了推动中国外贸的策略,最后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趋势,望文中所述,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关键词:对外贸易;一带一路;贸易结构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贸易顺差不断增长 结合近几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数据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贸易顺差不断增大的问题,外贸出口额大致处于稳定上涨的趋势,但进出口却一直处于失衡状态。以2016年进出口贸易数据为例,中国进出口总值24.33万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下降0.9%。其中,出口13.84万亿元,进口10.49万亿元,贸易顺差3.35万亿元。因中国市场的广阔,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来华投资,这使得一些贸易进口被外资企业的投资所替代,加之中国大部分企业都是以贸易出口为目标,国内需求不足,使得外贸顺差逐渐扩大。 2、对外贸易区域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都存在很明显的区域差别,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来说对外贸易活动要活跃得多,发展速度更快,贸易活动持续涌入东部地区,这使得东部地区具备很大的贸易优势。当前,中国的出口地区大多数分布在东部,而后便是中部最后为西部。不管是低技术附加值产品亦或者是高技术附加值产品,都是东部占据优势,即便目前中国正逐渐将对外贸易向中西部转移,但转移的幅度及速度还有待提升。于此同时,因受到地区间长期发展失衡的影响和制约,使得中西部地区在承接转移能力上存在一定的欠缺,无法实现快速有效的转移。 3、贸易摩擦持续增加 在中国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和贸易规模不断扩张的局势下,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伴随而来的贸易摩擦也与日俱增。最近几年,中国在对外贸易活动中所遭遇的反倾销事件越来越多,这些事件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逐渐扩张慢慢变多。一直到2016年年底,中国遭遇外国反倾销调查已达2000多起。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加之欧美经济面临疲软,中国将面临越来越严密的贸易壁垒保护,所受到的反倾销调查可能会越来越多。随着中国和全球经济的不断融合,所遭遇的贸易摩擦很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二、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1、扩大内需,缓解贸易顺差 必须将内需为主,以内需带动外需作为主要发展模式,从而让消费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功效,推动中国经济的顺利发展,为其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在此过程中,企业需对国家当前的外贸形势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把握好市场机遇,让集中出口风险分散化,同时还需缓解国家集中出口某个国家的顺差压力。另外,企业还需加大内销市场的拓展。当前,中国的国内市场还有待发掘和扩展,尤其是农村市场,其具备极大的潜力。因此,企业在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还需关注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其进行充分的挖掘。 2、大力发展中西部贸易,平衡贸易结构 当前,中亚五国作为连接欧洲和亚洲大陆桥的关键区域,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中国拓展对外贸易的主要渠道。将来,中国和中亚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会持续扩张,覆盖经贸、金融以及投资等各个领域,不仅合作内容会越趋丰富化,同时,合作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泛。为加强欧亚各国之间的经济互动,使合作更为深入,中国需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做出共同的构建,应以“一带一路”战略思想为基础,不断调整和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于此同时,也需重视对外贸易产品的不断更新,以此来推动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 3、加大自身优势培育,减少贸易摩擦 对于中国来说,要想从对外贸易大国逐渐朝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强国进行发展转变,深化和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十分必要,同时还要加强与各种经济组织之间的沟通协作。随着特朗普政府表示退出TPP,以对外贸易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新加坡等国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对于此时的中国来说,以RCEP为基础深化和亚太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和渠道,以此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外,中国还需不断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力度,在“一带一路”的带领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全国经济增长。 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 1、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出口市场当前已经发展为以亚洲为核心,以欧洲和美洲为两翼的模式。根据当前中国所拥有的贸易伙伴来看,如美国、日本、欧盟、巴西以及澳大利亚等,中国贸易伙伴已经分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形成一种多元化格局。随着近几年多边贸易的缓慢发展,大多数国家都开始以双边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来开展对外贸易活动。而对于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中国来说,对外贸易的市场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扩展,基于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理念,健全多边贸易体系,这一系列举动将使中国的商品出口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服务贸易所面对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越来越广阔,中国将更便利的从国际市场获取自身所需的资源及先进技术。 2、对外贸易合作竞争空间逐渐扩大 从中国正式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开始,很多国家已经和中国进行了合作协议的签订,当今,中国的贸易对象已得到了全面的扩展,范围覆盖到全球。随着合作关系的逐渐扩张,不但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国选择贸易伙伴的自主性也到了提升,合作渠道更为多样,合作方式更为多元。基于这些贸易活动的开展,中国所拥有的话语权将越来越强,今后在国际贸易中的自主选择范围也会随之扩大。

我看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 班级:英 101 姓名:焦兰兰 学号: 109134004 我看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摘要】: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于发展,中国对外贸易也经历这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逐渐发展强大的过程,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不断建设与完善正是见证 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的有力依据。 【关键字】:中国度外贸易管理体系 对外贸易管理体系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个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①。对外贸易管理体系是隶属于对外贸易体制的一部分,对外贸易体制和其他经济体制一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因此,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应相应地变革对外贸易体制,使其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与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当然对外贸易管理体系也随之相应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国对外贸易体制大约经历了建国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至入世、入世以来的三个阶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各个阶段的对外贸易管理体系都有其相应的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当然期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下面就依次来详细介绍。 1、建国至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建设 中国的对外贸易体制始于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9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国策是国家统制,自此开

始了新中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但由于当时二战刚刚结束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等国际环境和新中国百废待兴的政治经济国情,确立的是高度垄断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 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私营工商业改造后,中国建立起了由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个外贸公司统一经营,实行命令性计划和统负盈亏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1958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对外贸易必须统一对外的决定》和《关于贸易外汇体制的决定》进一步丰富了对外贸易体制的构架。在此构架下,国家对外贸易管理部门直接下设十几个附属机构即对外贸易专业公司专门从事国家安排的对外贸易活动。这确定了对外贸易政企不分的体制基础,当然也就实行一种国家统负盈亏的财务管理方式,外贸公司按照国家计划从事进出口的盈亏由国家财政平衡。 从对外贸易管理方式来看,计划手段和行政手段成为国家管理和控制对外贸易管理主要手段,对外贸易所有环节包括产品收购、产品出口、产品进口、产品调拨、外汇收支都被纳入指令性几乎范畴。这种对外贸易管理体制一直运行至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宏观管理模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国家对全国对外贸易获得的指导、调控和监督,保证对外贸易任务的完成;有利于集中统一对外,增强对外竞争力,铜外国经济压力进行有力斗争,捍卫国家经济和政治独立;有利于维护国家宏观经济利益,保证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专利进行。但是这种对外贸易管理体系也存在着严重不足,特别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其弊端日益突出,主要便现在:高度垄断扼杀了竞争机制的形成;企业缺少自主经营机制;地方没有对外贸易的积极性;国家背负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对外贸易体制和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2、改革开放至入世前的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建设 在经历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初期探索之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大潮流,并首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口号,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使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外贸宏观调控体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 尊敬的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汇报的题目是“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实力有所上升,全球经济步入调整发展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市场化改革和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国民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坚持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努力提升外向型经济的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总体判断,中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应按照中央总体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努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各位领导做一汇报。 一、对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形势的判断分析 本轮金融危机是西方国家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的一次总爆发,属于系统性危机,具有明显长周期特征。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虽已呈现缓慢复苏态势,但主要靠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刺激,内生的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尤其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结构失衡、债务危机、财政赤字等问题频出。主要发达国家非但没有认真反思其政策失误,反而将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归结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其结果导致了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合作动力不足,从而使得全球经济复苏基础很不牢固,复苏进程仍面临多重矛盾,致使中国面临的国际经贸环境更趋复杂。

(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发展中国家虽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新兴经济体基本保持了增长的态势,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有所增强。201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球经济的份额比2009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欧盟下降了2.4个百分点,而“金砖五国”则上升了2.3个百分点,占全球经济的份额达到18.3%,新兴经济体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力量对比趋势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格局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但需要强调的是,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的格局短期内仍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表一 2010年世界主要国家GDP份额比例表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有所放缓 贸易投资增长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的1985-2005年间,国际贸易出口额从2万亿美元激增到10万亿美元。金融危机使全球的贸易投资受到重创,国际贸易急剧萎缩,跨国资本流动骤减。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报告,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下降12.2%,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23%,从2008年的15.8万亿美元降至12.2万亿美元。另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报告,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锐减39%,从2008年的1.7万亿美元降至1.04万亿美元。2010 年虽然有所上升,但仍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1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幅将从2010年的12.5%降至7%。在过去的10年里,

中国对外贸易论文

浅谈中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战略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资产构成企业新的竞争力的主要来源。然而,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很多企业在对外贸易活动中遇到越来越多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在这充满巨大竞争的全球化、市场化经济的背景下,要求我国企业遵循国际市场规则,在加强自身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同时,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拥有自己的科研成果。 关键字:中国企业、对外贸易、知识产权战略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the main resource of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the enterprise. However, after 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 many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encounter more and more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tters. In this environment, where the globalized market economy is full of fierce competition, we should comply with the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market rules. We should not only straighten the protection of our own intellectual property, but also enhance the independent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have our own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 Key words: Chinese enterprise, foreign trad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trategy 一、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的现状 1.从我国企业所处外部环境看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历程是伴随着艰辛和困苦的,改革开放以来,从处处限制到给予肯定再到政策上的支持,经历了20多年的艰难发展,然而现今的有关民营企业的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等方面,依然需要完善和健全。在知识产权方面,随着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简称TRIPS)的通过,意味着我国作为WTO的成员国也必须严格按照协议的标准处理知识产权的相关事宜。然而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还达不到国际的高标准,与国际协议条款之间依然存在着衔接上的问题,而由于民营企业大量集中于低门槛的消费品生产领域,在国内外都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使得国外企业借WTO的规则,对国内企业发动了防不胜防的攻击。 知识产权指的是一种智力成果的创造人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和生产经营活动中标记所有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的总称。据了解,在我国企业的专利权的申请问题上,重技术轻专利,重成果轻申请是普遍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专利申请费、维持费以及年费过高,这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从我国企业自身条件看 在外部条件上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对于外部原因,企业自身的内在问题,是值得我国企业仔细思考的。 我国大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遍非常薄弱。发展的20多年,我国企业的技术积累和开发能力较薄弱,普遍通过仿制国外的产品打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就一直不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许多企业的成功大多归功于当时我国市场发育程度低,依靠低成本占领市场,而仿制就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这一现象必然引起外国企业的注意。由此,中国就成为了世界的加工厂。 随着我国有一定数量的民营企业正朝着大中型企业发展,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增强企业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企业在多变的国际市场上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应对国际挑战的知识产权策略

国际贸易的主要分类

国际贸易的主要分类 国际贸易范围广泛,性质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主要的分类有七种: 1、按商品流向划分: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转口贸易、复出口、复进口 出口贸易(Export Trade)出口贸易是指一国把自己生产的商品输往国外市场销售,又称输出贸易。如果商品不是因外销而输往国外,则不计入出口贸易的统计之中,如运往境外使馆、驻外机构的物品,或者携带个人使用物品到境外等。 进口贸易(Import Trade) 进口贸易是指一国从国外市场购进用以生产或消费的商品,又称输入贸易。如果商品不是因购入而输入国内,则不计入进口贸易。同样,若不是因购买而输入国内的商品,则不称进口贸易,也不列入统计,如外国使、领馆运进自用的货物,以及旅客携带个人使用物品进入国内等。 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 某种商品从甲国经由乙国输往丙国销售,对乙国来说,这项买卖就是过境贸易。在过境贸易中,又可分为直接过境贸易和间接过境贸易。直接过境贸易是指A国的商品进入本国境内后不存放海关仓库而直接运往B 国;间接过境贸易是指A国的商品进入C国境内后存放仓库,然后再运往B国。在过境贸易中,由于本国未通过买卖取得货物的所有权,因此,过境商品一般不列入本国的进出口统计中。 转口贸易(Entreport Trade)是指本国从A国进口商

品后,再出口至B国的贸易,本国的贸易就称为转口贸易。转口贸易中的货物运输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转口运输,即货物从A国运入本国后,再运往B国;另一种方式是直接运输,即货物从A国直接运往B国,而不经过本国。 复出口(Re-export) 从国外输入的商品,没有在本国消费,又未经加工就再出口,称作复出口或复输出。如进口货物的退货、转口贸易等。 电子商务的定义与分类 介绍电子商务的定义与分类 电子商务是什么? 电子商务是运用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其目的是通过降低社会经营成本、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从而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利用。因此,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网络是人类社会劳动、生活、学习的新工具,它通过影响人类通信与交往方式,间接地对传统经济领域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方式产生影响,直到渗透、改造、重塑传统经济的运行模式,以及社会经济价值标准与增值方式。因此,电子商务是一个泛社会化的概念,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一个从基础应用入手、循序渐进地推而广之、最终实现普遍应用的发展过程。 电子商务革新了传统经济活动的运作手段。因此,电子商务按照经济活动的类别可分为两大类别:第一,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即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产品或服务的经营活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 全球贸易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加快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国市场的相互依赖也不断加深,贸易规则日益趋同。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贸易规模得以快速扩张,使得全球贸易呈现出了以下的变化: 1.1贸易结构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各国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导致国际贸易结构也随之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货物贸易中工业制成品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农产品和初级产品贸易比重持续下降。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二是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服务外包成为跨国投资的主流。 1.2投资与贸易互动性增强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使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紧紧联系在一起,两者的互动性显著增强。近年来,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扩张,公司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等新的贸易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公司内贸易是跨国公司各个分支机构间的贸易。随着跨国公司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公司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产业内贸易是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目前产业内贸易已经占世界货物贸易的60%以上。各国不再追求产品的所有生产环节,而是选择本国最具优势的环节,以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

1.3贸易自由化成为主流,贸易保护出现新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相互交织和斗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大。而贸易自由化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已成为当今各国贸易政策的主流。 但是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消失。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些国家和产业由于各种原因在国 际竞争中丧失了优势,希望依靠贸易保护来维护其原有利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贸易保护主义还会有市场。由于传统的关税等保护手段在多边贸易体制中被削弱,目前的保护手段更加隐蔽,滥用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制定歧视性的技术贸易壁垒,是最为典型的表现。这几年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频频遭遇贸易摩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国家采取歧视性的保护措施。 2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2.1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多年来,我国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快转移的机遇,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研发、物流等服务环节的国际转移日益加快,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多边贸易体系更趋完善,这必将为我国扩大商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有助于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短缺的资源和技术。

中国与日本的对外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目录 一、前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对外贸易的理论 ................................................................................................. 二、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现状及特点 ......................................................................... (一)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现状 ................................................................................. (二)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特点 ................................................................................. 1.对外贸易商品特点............................................ 2.对外贸易方式特点............................................ 3.对外贸易地理特征............................................ 三、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 (一)对外贸易政策不够完善 ..................................................................................... (二)对外贸易方式不够平衡 ..................................................................................... 1.重视创汇能力而忽视品牌打造.................................. 2.重视出口贸易而忽视进口贸易.................................. 3.重视出口产品而忽视高端价值.................................. (三)对外贸易风险仍然较高 ..................................................................................... 四、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发展的优化对策 ................................................................. (一)健全对外贸易政策体系 ..................................................................................... (二)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 (三)推动对外贸易技术创新 ..................................................................................... (四)加强国际贸易风险控制 ..................................................................................... (五)引导企业对日直接投资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简称:SITC)为用于国际贸易商民的统计和对比的标准分类方法。 简介 它是一种用于国际贸易商品的统计和对比的标准分类方法。现行“国 际贸易标准分类”于1950年7月12日由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正式通过, 目前为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采纳的商品贸易分类体系。到2006年为止,该 标准分类经历了四次修改,最近的一次修改为第四次修订版,于2006年3 月获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三十七届会议通过。该分类法将商品分为为10大类、63章、22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项目。 部分目录 在它的编号中第一位数字表示类、第二位数字表示章、第三位数字表 示组、第四位数字表示分组。如果对分组再进行细分,五位数即表示品目, 六位数字表示细目。以下是部分目录: 0 -食品和活畜 00 -活的动物以外的其他动物的分裂00 - Live animals other than animals of division 01 -肉及肉制品 01 - Meat and meat preparations 02 -乳制品和鸟蛋 02 - Dairy products and birds' eggs 03 -鱼(不是海洋哺乳动物),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无脊椎动物 03 - Fish (not marinemammals), crustaceans, molluscs and aquatic invertebrates, and preparations thereof 04 -谷物和谷物制品 04 - Cereals and cereal preparations 05 -蔬菜和水果 05 - Vegetables and fruit 06 -糖,糖制品及蜂蜜 06 - Sugars, sugar preparations and honey 07 -咖啡,茶,可可,香料,及其制造 07 - Coffee, tea, cocoa, spices, and manufactures thereof 08 -喂养(不包括没有碾磨的谷物)08 - Feeding stuff for animals (not including unmilled cereals) 09 -杂项食品产品和筹备工作09 - Miscellaneous edible products and preparations 1 -饮料和烟草 11 -饮料11 - Beverages 12 -烟草及烟草制品 12 - Tobacco and tobacco manufactures 2 -粗材料,不能食用,但燃料 21 -皮,表皮和毛皮,原料 21 - Hides, skins and furskins, raw 22 -石油种子和含油果实 22 - Oil-seeds and oleaginous fruit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