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民民意表达机制创新的浙江经验研究_叶笑云

农民民意表达机制创新的浙江经验研究_叶笑云

农民民意表达机制创新的浙江经验研究_叶笑云
农民民意表达机制创新的浙江经验研究_叶笑云

农民民意表达机制创新的

浙江经验研究*

叶笑云

摘要:农民民意表达机制的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近年来,浙江在农民民意表达机制的建设方面有很多创新举措,积累了不少独特的经验。浙江农民民意表达机制创新遵循了民主增量改革的路径,促进了协商民主理念的实践。为健全农民民意表达机制,还需进一步推动政府民意整合和回应机制的建立,推进传统民意表达机制的改革,建立健全网络民意表达机制。

关键词:农民;民意表达机制;协商民主;基层民主;民主恳谈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1-0023-05

政治

民意表达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和重要环节,民意能否得到充分自由的表达及表达的效能如何是民主程度的重要指标。而民意表达渠道是否健全畅通,直接影响着民意的表达及其效能。在当今中国,“民意表达最突出的问题是通道不畅和权利不均”①,这个问题对于农民这个群体来讲更为严重。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治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民民意表达机制的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现实生活中农民相对其他阶层来讲是较为弱势的群体,其民意表达的状况更需予以关注。近年来,浙江省大力推动农民民意表达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在基层民主和地方治理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不少独特的经验。

一、创新的典型

(一)基层民主选举方式的创新:自荐海选与创业承诺

自荐海选是2005年3月杭州市余杭区唐家埭村在全国首创的无候选人的直接选举方式,即某一职位先由村民自由报名竞选,再由全村选民加以选举。2008年浙江省采用这种方式选举村委会成员的村庄占54.3%,自荐海选现已成为全省村委会选举的主要方式。2008年,村干部创业承诺制在金华全市4000多个村庄普遍推行。这种制度一改过去惯行的“先选人,后定事”的方式,而是按照“先定事,后选人,再践诺”的顺序,即经村民代表会议同意,由本届村“两委”提出下一届班子需要完成的工作目标,再由村干部候选人就如何完成这些目标开展竞选,新当选的村“两委”在乡镇政府主持下签订承诺书,向村民公开,接受村民的监督。这种选举制度后来在浙江全省推广开来。

自荐海选在保留海选优点的同时,又有效地防范了海选中易于出现的选票过于分散这一情况的发生,将民主和效率两种价值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创业承诺的做法既使选举更好地体现了选民的意志,又促进当选人在选举后更好地履行诺言,从而将选举民主和治理民主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从实际情况来看,选举方式的改进提高了村民的政治参与效

*本文系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社会流动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2GXS1D005)的子课题“社会流动背景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浙江农民民意表达机制的研究”(项目编号:2009B51)、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宁波市政府公共服务责任的实践创新”(项目编号:JD11DF07)的研究成果。

能感,从而促进了参选率的提高。2008年的换届选举,浙江省的村民参选率达到了96%,高于80%的全国平均参选率。②

(二)基层民意表达机制的创新:“村民说事”

2009年4月,象山县以“说事、议事、办事、评事”为主要方式,在全县农村推行“村民说事”制度。“村民说事”的做法,是在每个村设立村民说事室,在每个月确定1-2个固定的说事日,以村民为主体,以民主议事为形式,围绕农村经济发展、村庄建设、社会和谐稳定、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等内容,开展基层民主议事和管理工作,以实现科学决策、协同治理和绩效评估等目标。

作为农民民意表达机制和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创新的典型成果,“村民说事”制度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效能。首先,通过“村民说事”制度,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提高了村民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实现了村民当家作主。其次,通过“村民说事”制度和村庄的矛盾纠纷协调机制,大量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得以解决,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得以维护。再次,“村民说事”开展的过程,其实也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通过“村民说事”制度,政府部门的相关法规和政策被有机地整合和融入到议事的过程中,为村民所熟悉和接受,从而保证各项制度和政策能更有效地落实到农村基层,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地方公共决策过程中农民参与协商机制的创新:“民主恳谈”

“民主恳谈”是对温岭市在乡村、城镇及市直机关开展的各种基层民主活动的统称。它最初是1999年6月中共台州市委宣传部和温岭市委宣传部在温岭市松门镇联合开展的以会议对话和讨论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思想教育方法。经过不断的发展、改进和再创造,这种本来以宣传政策、思想动员为目的的干部对群众的说教,逐渐演变为干部与群众相互对话的民主恳谈会,内容由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对于基层和地方公共预算、公共事务的商议,并由村级扩展到乡镇和市(县)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城市社区,内容和形式都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并从体制外的商议形式演变为体制内的常规化的民主载体。“民主恳谈”发挥了政府决策公开听证、官员和公民平等对话、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协调沟通等功能,从而成为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典型样本。2004年,由于其在中国民主治理实践中的开创性贡献,温岭“民主恳谈”荣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民主恳谈”制度的建立及其深化,使民意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吸纳,农民由此真正获得了对当地公共预算和公共事务的参与权和监督权。“民主恳谈”的深层意义,恰如有的学者所言,“在于为扩大农民的政治参与、推进基层民主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③

(四)农民工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创新:融合性组织

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外来农民工涌入了浙江省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他们为流入地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对传统的排斥—管制型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带来了挑战。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外来流动人口参与社会管理,促进外来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社会,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外来流动人口几乎占了一半的宁波,在这方面较早地展开了探索,名为“和谐促进会”的融合性组织的建立就是这种探索的成果。慈溪市掌中镇陈家村的“和谐促进会”是浙江省内第一个主要由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的融合性组织,现今融合性社会组织在宁波大市已经实现了全覆盖。

融合性社会组织通过将外来务工人员吸纳到社会管理体制中的方式,增强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畅通了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有效地化解了各类社会矛盾,进一步提高了新老市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亲近感,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新老市民融合共进。2011年,慈溪市“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模式”项目荣获第六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五)网络民意表达方式的创新:政府效能网

2004年天台县创建了“政府效能网”,网站设立了“民意直达/阳光工程”、“建言献策”、“百姓评说”、“网络投诉中心”四个栏目,专门刊登网民对政府部门的意见和投诉,并且要求相关的政府部门必须在帖子发表后的四个工作日之内在网上作出公开答复,答复结果由网民评定是否满意。与传统的信访渠道不同,效能网成为一个公开监督政府、建言献策的新型民意表达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政府和民众之间展开了公开、平等、高效的沟通和互动。在这个机制的推动下,政府的回应性增强,政府效能快速提高,从而促进了政府的治道变革,增强了政府的服务性和责任性,推动了平等的协商合作型官民关系的构建。

天台政府效能网随之也成为当地农民反映诉求和政府倾听农民心声的有效平台。针对农民文化水

平低、上网困难等问题,天台政府效能网还专门为农民设置了“网络代理点”,使得农民能够通过“网络代理点”这个中介,反映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村庄公共事务、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农民的利益诉求由此顺畅地传达至当地政府部门,并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

二、创新的路径和价值

(一)创新的路径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如有的学者所言,采取了先增量后存量或渐进式的改革策略。所谓先增量后存量的改革,也就是在现有的存量之外,先在改革阻力较小的增量上做文章,将增量做大做强,然后用增量来激活存量。同样,我国在社会政治领域包括基层民主的改革和创新,也遵循了这一规律。④浙江省农民民意表达机制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增量民主改革来推动存量民主改革,实现体制外民主和体制内民主的有机结合。

温岭的“民主恳谈”,是先增量后存量的改革路径和创新类型的典型代表。“民主恳谈”最先是作为原有管理体制外的一种制度创新产生出来的,它对于浙江省基层民主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在政府和社会之间架起了对话的平台和桥梁,“弥补了原有管理体制的一个非常重大的缺陷:民众有序参与公共管理事务路径的缺乏”⑤。“民主恳谈”一开始作为体制外的制度创新,在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如何将“民主恳谈”制度化,形成良性的路径依赖?在探索过程中,温岭市新河镇首先形成了在政府预算领域将“民主恳谈”与人大制度结合起来的做法,后来这种做法在整个温岭市推广开来,从而形成了以公共预算为切入点,以“民主恳谈”为形式,以人大制度为保障的公民有序参与和监督地方公共事务的“温岭模式”。这重要一步成为温岭基层民主创新的一个转折点,它实现了两个方面的重大突破:一是体制外的“民主恳谈”这种民意表达形式因为获得了体制内的民意代表制度——

—人大制度的容纳而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是体制内的人大制度因为体制外公民参与要素的加入,其监督功能被激活,现有体制中未曾用足的空间被开发了出来。这种体制外民主改革与体制内民主形式相互结合的创新方式,“不仅可以降低改革的成本,减少改革的阻力,而且可以直接推动原有体制的改革向前发展”⑥。正是找到了这样一个“能够把党委、政府、民众参与、人大机制和民主恳谈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各政治主体要素结合在一起”的“融合点”⑦,实现了协商民主和代议民主的有机结合,使得民意得以充分有序地表达,基层民主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道路。

(二)创新的价值

一般认为,民意表达处于政治过程的开端,“当某个集团或个人提出一项政治要求时,政治过程就开始了”⑧。在现代国家,“以竞争为基本特征的票决是近代以来公共决策中最主要的民意表达和聚合的重要方式”⑨。但是,从当前浙江省农民民意表达机制的创新实践来看,其重心不是落在对人大代表的选举上,而是特别集中于选举后的环节,也就是说,“浙江省的地方政府和基层群众对后选举时代的村庄治理环节更为关注”⑩。这也暗合了20世纪80年以来出现的协商民主理论的价值取向。

所谓协商民主,是指“由自由和平等的公民通过公共协商进行决策”輥輯訛。协商民主侧重于选举后公民对于公共决策过程的参与。在西方发达国家,“协商民主是建立在发达的代议民主和多数民主之上的,它是对西方的代议民主(或选举民主)、多数民主和远程民主的一种完善和超越”輥輰訛。在代议制民主并不发达的中国,“村民说事”、听证会、民主恳谈会、网络论坛上的官民对话等等,作为一种良性的利益表达机制,发挥了协商民主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代议制民主发展不力的缺陷。

农民民意表达机制的创新不仅体现了协商民主所包含的价值,而且在制度上让协商民主切实可行,从而发挥了积极的功能。

首先,农民民意表达机制的创新为农民表达利益诉求提供了现实路径,有利于实现农民表达权和参与权的平等化。农民民意表达机制的创新,力图给予农民等弱势群体一个公正的机会来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影响决策结果。而现实中这种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其次,农民民意表达机制的创新使得政治权威和政策更具合法性和认受性。“协商民主让我们看到更多值得信任和更具合法性的政治权威形式、更明智的决策和对公民权更积极的看法”,而“合法的权威和决策形式依赖于协商民主理论的两个方面——

—包容性和民主对话的性质”輥輱訛。协商民主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它通过公共领域中利益表达和形成意见的程序,将农民所关心的问题转化为政策议题,使得农民民意最大程度地体现在了相关政策

中。如,民主恳谈会这种中国式的公民会议已经成为温岭市各级重大公共事务决策的前置条件。“民主恳谈”作为一种民主决策的形式,“成为人们确定某种公共物品的供给,接受和信任某项决策的构成部分”輥輲訛,从而成为公共决策和政府行为合法性的重要来源。

再次,农民民意表达机制的创新,拓宽了农民民意表达的渠道,发挥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有利于从源头上实现社会稳定。如《群氓的时代》的作者、社会学家莫斯科维奇所言,“交谈”是民众的镇静剂,而街头却非一个交谈的地方,而是一种宣泄的场所。因此,民意表达机制的健全,某种程度上是以体制内的“交谈”替代了街头的“宣泄”。当今中国相当一部分群体性事件并不涉及个人利益,而是纯粹的泄愤性事件。輥輳訛民意表达机制的建立健全,能在很大程度上纾解民怨、化解风险,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创新的经验和启示

(一)浙江省农民民意表达机制建设的经验之一,是重视农民民意表达的组织化建设,从而有序地扩大了农民民意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渠道

学者们在研究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当今农民原子化生存和农村组织衰败的问题,认为占我国公民绝大多数的农民没有自己的组织已经成为社会体制的严重缺陷。在一个现代化的体系中,如果社会的“各种成分缺乏有组织的集团,或无法通过现存的有组织的集团充分代表自己的利益时,一个偶然的事件或一个领袖的出现都可能触发人们蓄积着的不满,并会以难以预料和难以控制的方式突然爆发”輥輴訛。个体农民往往热衷于通过上访的方式来表达诉求,各地爆发的一些群体性事件都与农民缺乏组织化的利益表达形式有很大关系。

浙江省重视农民自己组织的发展,通过探寻合理的组织化路径,提升农民的组织化水平来拓宽农民的民意表达渠道,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比如大力推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推进和谐促进会等融合性组织的发展,鼓励农民工参加工会组织等等,都反映了这种努力。这些组织,一方面可以发挥信息共享、表达农民诉求、维护农民权益、推动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协调农民之间、农民工和市民之间的利益分歧和冲突,减缓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融合。

当然,当前发展较好的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合作性组织。除此之外,应鼓励农民成立其他性质的民间组织,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代表农民利益的合法政治性团体,并通过这些团体来增强农民的群体力量,扩大农民对政策的影响力。

(二)农民民意表达机制要有效地发挥作用,还需加强民意表达机制的配套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政府的民意整合和反馈机制

民意表达是民主政治的一个基础性环节,充分而有序的民意表达是保障农民参与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将对社会矛盾起到非常重要的疏导和缓冲作用。但是,利益表达只是整个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利益表达的要求成功与否,取决于利益综合、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整个过程”輥輵訛。当前农民民意表达的内容比较繁杂,有提意见建议的,有揭发控告的,有纯粹发牢骚泄愤的,当然大量的还是要求解决问题的。如果缺乏民意整合、回应和协调等配套机制,那么就可能会因为表达的无效而导致农民政治效能感降低,或者造成其政治心理疏离、冷漠和对政府的不信任,或者迫使他们采取非制度化的甚至暴力的方式来表达诉求,从而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是日益复杂的社会,民意也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政府可能会因为公共资源有限而难以承受繁重的信息负荷并作出有效的回应。因此,重视民意,不仅要建立健全民意表达机制,而且还要建立有效的民意整合和回应机制,促进民意沟通机制的制度化、程序化,比如建立各级党委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网络舆情的回应和监管机制,等等。

(三)从长远来看,建立健全农民民意表达机制,还需在宏观的制度结构中,推动传统民意表达机制的改革,促进民意表达和整合的法治化一是促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充分发挥人大对于政府的监督功能以及人民代表的民意表达和整合功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民意表达的主渠道,关系到政府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以及政治监督的有效性,也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核心内容。在当前条件下,要致力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尊重并保障农民充分行使选举权利,完善选举制度,保证农民选出自己真正的代表。同时,要加强人大代表同农民群众的联系,基层人大代表要及时反映农民要求和愿望,并积极接受农民监督。当前的人大代表联系制度值得推广。另外,地方人大也可以实行部分人民代表专职化,专职的人民代表建

立群众接待室或联络站,方便农民的民意表达,也能使民意的反映更有质量。

二是开展司法体制的改革,加强司法权威,促进司法公正,完善农民权利救济的司法渠道。从法治理念的角度而言,司法是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最终也是最权威的渠道。但是中国的司法机构尚未完全形成这样的权威,这是导致大量涉法涉诉案件进入信访渠道的重要原因。司法本身也有一个法治化的问题,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和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同时,要改革司法机关的人财物管理体制,保证司法机关拥有充足的资源,从而确保司法的独立地位。要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司法手段的介入,规范基层选举和治理中的违法乱纪行为,促进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充分反映和代表民意,并以自己的力量解决民间纠纷。

(四)利用新兴的网络传媒,建立健全网络民意表达和回应机制,是进一步拓宽农民民意表达渠道的新方向

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可以让人民群众把意见和情绪释放出来,从而起到“慢撒气”的作用,避免情绪的积聚和突然爆发。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迅速普及,网络已日渐成为民意表达和舆论监督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渠道。网络民意表达和舆论监督因其与传统媒体相比更具广泛性、及时性和多样性等特征而具有强大的效应,建立健全政府对于网络民意的回应、沟通和引导机制刻不容缓。

借鉴天台效能网建设的经验,可以在农村基层政府和基层自治机构中普及网络设备和技术,建立健全网络民意的回应和沟通机制。组织农民参与网络技术的培训,让农民能够驾驭现代网络技术,提高网络表达和沟通的能力和技巧。通过网络即时了解农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以及对于公共治理的意见建议,让农民参与政府决策,监督政府官员的言行。建立舆论引导机制,使农民的社会情绪在正向的、可控制的范围内得到纾解和释放。另外,可发挥网络民意调查的代表性和经济性优势,建立网上调查与网下调查的联动机制,使网络能够更有效、更规范地参与到农民民意的采集工作中来。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还强调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农民民意表达机制的建立健全,作为基层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的制度改革和创新中理应受到重视。浙江省在农民民意表达机制创新中取得的经验,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基层民主和协商民主的发展方向,对于其他地方应该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注释:

①张兵:《民意表达制度化的思考》,《江汉论坛》2008年第9期。

②余逊:《浙江在村民自治中创造的几种模式》,《中华读书报》2008年11月5日。

③郭宇宽:《聚焦浙江县级市温岭的“民主恳谈会”》,《南风窗》2004年2月18日。

④参见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156页。

⑤⑥高新军:《为什么温岭市的制度创新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载李凡主编《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10》,群众出版社2010年版,第167、168页。

⑦贾西津:《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页。

⑧輥輴訛輥輵訛[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曹霈霖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79、182、179页。

⑨虞崇胜、王洪树:《协商合作:公共决策中民意表达与社会整合的新途径》,《行政论坛》2008年第3期。

⑩卢福营等:《当代浙江乡村治理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3页。

輥輯訛輥輱訛[南非]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主编《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王英津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7、103页。

輥輰訛[美]约·埃尔斯特主编《协商民主:挑战与反思》,周艳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輥輲訛郎友兴:《中国式的公民会议与地方治理:浙江省温岭市民主恳谈的经验》,载余逊达、赵永茂主编《参与式地方治理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页。

輥輳訛参见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56页。

作者简介:叶笑云,女,1971年生,浙江云和人,法学博士,宁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浙江宁波,315211;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上海,200433。

(责任编辑刘龙伏)

2021年关于农民收入情况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时间过的很快,转瞬间就到了升入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如何安排好自己的第一个暑假也成为了我们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经过认真的思考,我决定对农民的收入情况进行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进行调查。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以上,做大范围的调查对于我个人来说几乎不可能。几经思考,我决定对我的老家——沈庄村进行调查。 沈庄村地理位置沈庄村隶属与平顶山市叶县,地形以平原为主,紧邻许南公路,有河流通过,东有大型水库(正在兴建中)。 沈庄村具体情况沈庄村共有5多人口,全部是汉族,在外务工人员占1/2左右,留守家中的多为老人和儿童。沈庄村共有耕地1亩以上,人均耕地2亩左右。 沈庄村农民现阶段收入情况经过对沈庄村农民的走访调查发现,收入主要来自两部分。一、粮食收入。据调查发现每亩地每年中种两季,除去化肥、农药等支出,年收入仅为5元左右。二、在外务工收入,按某人每年在外务工1个月,每个月平均工资1元计算,该农民年均收入1元。这两项收入几乎占总收入的9%以上。其次还有个别农民通过饲养牲畜获得一定的收入。考虑到平均两个壮年劳动力有两个孩子,两个老人,这样综合算来,沈庄村农民的年人均收入为44元左右。 从以上沈庄村的各项情况可以看出,沈庄村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没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的只是那1多亩地和一个未建成的大型水库。因此,沈庄村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农村。想要使这么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村庄富裕起来,我们必须认真充分的利用那仅有的资源——耕地与水库。 一、从耕地说起,耕地直接产出的是粮食,而单单卖粮食已经被证明在现阶段是不能够提高农民收入的。而结合现阶段沈庄村的具体情况(没有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沈庄村的唯一出路就是进行粮食的深加工。经过在市场上的调查发现,小麦的单价是.8元每斤,而经过初步加工的面粉的单价则达到了。。。。。元每斤,而进一步加工生产出的速冻食品如饺子、汤圆等,单价更是达到课惊人的。。。。元每斤。由此可以清楚的发现,只要对粮食进行初步的加工,就能带来更加丰厚的利润。更重要的一点是进行粮食加工这一行业的门槛并不高。所以,只要有国家的政策支持,走粮食深加工这一路线是可行的。 具体措施(1)国家政策支持,设立专项资金用以农村设立乡镇企业;(2)吸引人才,国家应加大对于回农村工作的大学生的补助。 其次,走农业产业合作化道路。说白了就是将农村的土地合并起来,成立一个公司。每个农民都是股东,由专业人员经营土地。这样不仅会提高耕种效率,增加农民在市场上的话语权,而且能解放出大量优质劳动力。他们可以去从事第三产业等增加收入。 优点(1)农民从此不再是一个人面对险恶的市场,农民的话语权增加。增强了农民的自主性,农产品的竞争力以及抗风险的能力。(2)有利与农业高科技的推广。(3)便于大型机械化耕作,提高了耕种效率。(4)解放生产力,通过走农业产业合作化道路,剩余劳动力可以更加安心的在外务工或者进入第三产业。 具体措施(1)成立农业合作化产业集团公司。(2)吸纳人才。

2019年农民消费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范文资料

农民消费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xx大精神,弘扬道德新风,教育农民群众保持 和发扬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在住房、婚丧、交通工具、高档消费品等大的生活支出方面,在穿衣吃饭、居家过日子中,重实用,戒虚荣,不攀比,反对铺张浪费,引导富裕起来的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节俭观意识。XX年9月9日至17日,由州委宣传部、州委州政府政策研究室、州文明办组成联合调研组,以抽样调查的方式,选择了山区、半山区、坝区,涉及傣族、哈尼族、基诺族、拉祜族的乡镇,对全州农村消费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实地调查了景洪市基诺山乡的巴亚村委会扎吕村、茶地村,景哈乡搭亥村委会回卡村、莫南村委会曼坝河村、勐罕镇曼法村委会曼桂村、曼累讷村委会曼团村,勐海县勐混乡曼蚌村委会曼弄村、曼广村、曼迈村,勐阿镇嘎赛村委会城子村,南朗河村委会南朗河6组,格朗河乡苏湖村委会丫口村等6个乡镇9个村委会12个村民小组36户农户。调研主要采取了座谈、听汇报、走访农户等方式。调研内容包括: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农民经济收入情况;农民的消费状况、好的典型经验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家村消费的指导建议等,调研得到了市县委宣传部、政研室、文明办及各涉农部门的大力支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州农村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州辖1市2县、3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20个村委会、 2203个村民小组。至XX年底,农业户131850户,农业人口609395

人,劳动力375981个,外出劳动力12264个。全州集体所有农用地总面积777.49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29.2845万亩;园地39.7257万亩;林地297.5659万亩;草地2.66万亩;水面6.8294万亩;其他301.4265万亩。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以来,农村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了各项改革。近年来,中央把“三农”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新农村建设政策逐步落实到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良好。XX年我州全面兑现了粮食直补和农机具购置、橡胶良种苗木、能繁母猪等各种补贴补助,减轻农民负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市场粮价大幅上涨,特别是茶叶和橡胶价格飙升,使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4072.75万元,农民经营所得总额 159013.56万元,占总收入55.98%;总费用125186.49万元,占总收入的 44.07%,增8.84%;净收入总额158886.26万元,占总收入55.93%,增15.48%;农民人均纯收入 2727元,比XX年增加311元,增13.53%。粮食总产量3.2万吨、干胶产量21.8万吨、茶叶2.5万吨、食糖97万吨。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都盖起了豪华的楼房,购买了各式各样的车子。农民户均拥有1辆摩托车和拖拉机的现象比比皆是,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电话,用上了手机,小轿车已经进入农户,村民喜气和知足溢于言表,以前狭窄的路面,也经过挖动慢慢扩宽,到处闪烁着繁荣与文明的光芒。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文化素质

关于农民收入问题的调查报告[1]

关于农民收入问题的调查报告 _关于灵台县独店镇白玉村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农村人,我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假期时间对自己所在村农民收入问题做了一次调查,以期为本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我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男丁的外出务工,其次就来源于庄稼的一些微薄收入。对于外出务工的男丁来说,每年基本上可以为家里带回两万元左右,这部分的钱基本上可以提供一个四口人家基本的生活、子女的学费以及就医等。之所以说庄稼的收入是微薄的,是因为我村土地少,每户人家所分的土地也就几亩,再加上劳动力外出,或者遇上灾荒,收获的粮食只够家里吃,更不用说拿去换钱了,如今粮食的价格也不高,所以大多数的劳动力宁愿出去,也不愿呆在家里。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我村在住人口,采用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方式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较多,除了大多数的男丁外出务工之外,基本上所有的妇女以及年纪较大的人都呆在家里无所事事。 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在农民素质方面,我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村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观念。我村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四是凝聚力。我村农民整体凝聚力不高,看上去像一盘散沙,缺乏必要的团结精神。 生产力低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矛盾凸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城乡教育差距继续扩大,留守儿童教育受制约。我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当地教育发展受限,同时,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对他们的辅导、教育乏力,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像心理发育不健全、学习成绩下降等。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是农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镇居民差。

社情民意怎么写

社情民意怎么写 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曾讲:“社情民意就是指社会生活的基本情况和人民群众的意见、愿望。” 原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指出:“社情民意实际上是反映着不同层面的社会情况、不同方面的群众意见。” 就我个人的理解:“社情”是社会发展、变化着的各方面情况,并且是一种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状态;“民意”则是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切身感受的客观反映。 我认为,“民意”是我们社会生活的“舆情表”,比如2007年的猪肉价格上涨,感受最深的是老百姓,因而他们的反响最强烈,所以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平抑物价。 1、概念:社情民意信息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常用载体。社情民意信息以它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反映问题迅速、及时的特点,赢得了政府机关,特别是人大、政协的青睐。它抓取现实社会的某一热点问题,特别是民生民计问题,及时向政府提出改进和发展建议,是政府领导部门了解情况、作出决策的重要途径和依据。 2、写作要求: (1) 以当前党的方针政策为纲领,善于抓住新时期的主要矛盾,以解决矛盾为出发点进行建言献策。例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以民为本等治国方略,这就为社情民意

的写作定下基调。一切违反科学发展观、不以民为本的做法,都是社情民意需要反映和解决的问题。 2. 抓住社情民意的写作思路,充分发挥其短小、精练、易上传下达的文体特点。社情民意写作要求一事一议,不需要旁征博引,长篇大论,而是要求结构清晰,一目了然。一般在构思中是按照人们认识问题纵向思维规律去组织材料、说明问题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社情民意的写作重点应放在问题的提出及最后的建议部分上。问题的提出要鲜明、准确,所举事实应经过调查论证的典型事例或精确的数字,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建议部分要切实可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操作性。 3. 要控制好社情民意的篇幅和字数,做到言简意赅。社情民意的篇幅都比较短小,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字数在200—600字之间。这就要求作者选材要精,举例要典型,语言要精练,概括性要强,叙述要突出重点,具有逻辑性。 3、例文:应尽快建立我市交通道路维修预警机制今年入春以来,我市的道路损坏严重,许多路面反浆严重或坑洼不平,给人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不变,更影响了城市的文明建设。为什么我市的交通道路破损这样严重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像工程质量差、东北寒冷的气候,使道路容易反浆、鼓涨等,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市交通道路维修机制太落后、太教条。像道路破损后只能等到春天才开始维修,结果破损面越来越大,淘挖的坑也越来越深,影响了车辆的正常行驶并时常发生交通事故。为保证我市交通道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6篇)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第 1 篇: 1、农民收入问题现状和困难 由于农民收入本来就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收入相当低,增收十分困难.我们调查显示: (1)农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2003 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2622 元,折合为320 美元,平均每一天不足 1 美元。更值得注意是,仍然有相当数量农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值还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 元贫困线标准,2003 年年底全国尚有2900 万绝对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 100 美元)标准,则全国有9000万左右人口低于此标准,而这个数量大于欧洲任一国家人口总数。2003 年公布绝对贫困人口数字,同2002 年相比,不仅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 万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仍然有相当数量农村人口,虽然不属于统计中贫困人口,可是收入水平很低,仅仅略高于贫困线,只要气候等生产条件稍有不利变化,就会陷入到贫困人口行列中去。这部分贫困人口和准贫困人口收入提高,将受到自然和经济基础条件约束,难度十分大。近年来,减贫速度不断减慢。 (2)增收速度缓慢。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表此刻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情景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开放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 而1997 年以来平均仅有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比差距很大。2000 年我国农业劳 动力人均GDP为4460元,大约相当于540美元,按农业人口折合为人均300美元左右。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F要到达3000美元。农村人均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增长率要到达 12.2 %。即使研究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将农村人均GDF目标确定为社会平 均水平一半即1500 美元,每年增长率也要到达8.4%。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乡差距加大。改革开放以来25年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年份有16年,而城乡 差距缩小年份仅有9年,缩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 —1983年和1995—1997年两个阶段。其中主要原因,在前一个阶段是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提高,而在后一个阶段则主要是农产品价格提高。城乡收入比例在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为2.56:1,1983年缩小到最低,为1.82:1;然后不断扩大,到1994年到达了一个新高,为 2.86:1;然后降低到1997年2.47:1;从1998年开始,逐年显著扩大,2003 年扩大到3.23:1 。近几年来,尽管诸多 因素都很有利,农民增收速度能够超过5%,可是仍可能落后于城镇居民,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4)地区发展不平衡。不一样地区之间农民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 小趋势。总说来,呈现出明显东高西低、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递减趋势。上海、北京和浙江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云南、贵州、甘肃和陕西等省3?4倍。由于城市居民在不一样地区之间相对差异较小,所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明显由东向西递增趋势。即东部沿海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较小,而西部地区城乡差别更大一些. 2、造成我国农民收入问题原因 (1)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突出表现:一是 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分析,农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约占6%左右,初中文

关于村村民经济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X X村村民收入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及新中国成立了六十周年后,中国的农村已经有了全新的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农民的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呈现出相对滞后、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难以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中,最为突出的依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并且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 为深入了解农民收入现状及分析农民收入增长因素,在2010年暑假期间,我走访了贵州省遵义市XX村,与当地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交谈,查阅相关资料,并深入到村民家中,通过访谈式问卷调查,对当地村民的收入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说明 (一)调查时间 本次调查从2010年7月14日开始,到2010年8月1日结束,历时19天(二)调查地点 贵州省遵义市XX村 (三)调查对象 XX村18岁以上村民及XX村相关工作人员 (四)调查内容

XX村村村民收入现状,XX村概况 (五)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XX村村的概况和村民的收入现状,并对村民收入增长因素及成因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提出建议。 (六)调查方法 基于调查对象的人数多,分布较广,年龄分布和跨度较大,村民文化程度有限的特点,我首先对XX村进行资料调查,即通过走访XX镇人民政府和XX村村委会相关工作人员,并咨询查阅相关资料,了解XX村的大致概况。然后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以家庭为单位实地走访了XX村100户人家,涵盖了不同收入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的村民。并采用入户访谈式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方式进行详细调查。在此基础上,对调查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了解XX村村村民的收入现状。问卷共发放100份,回收100份,全部是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三、调查状况分析 (一)、XX村概况 XX村位于遵义市西面,属城市近郊镇,距遵义市城区20公里,公路贯穿整个村落,并有河流穿过。下辖14个村民组,农户数1412户,总人口5857人,承包耕地面积亩(其中田亩,土亩),人均耕地亩;有劳动力4100人,劳均耕地亩。村内有省级优质稻试验基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森林覆盖率达35%,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31元。气候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年平均陆地蒸发量63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1%,年平均日照1218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78天,年平均降雨量1250—1350mm,年平

改革开放试题

第七章题库 一、填空题 1.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 2. 社会主义的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 3. 邓小平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 4.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具有特点。 5.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它的解决不需要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采取剧烈的阶级斗争的方式。 6. 毛泽东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7.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 中国的改革是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9. 在全面改革中,是重点。 10. 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如何评价和判断它的成败与是非得失?邓小平在 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标准。 11. 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12. 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和两个重要观点。 13. 我们始终要把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摆脱了原来的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 15. 加入,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6.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统一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化改革,促

进发展,但是改革和发展也不能不顾及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 17. 把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8.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 19. 1980 年,在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 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二、单选题 20.“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核心是() A.生产力标准 B.经济发展水平标准 C.综合国力标准 D.人民生活水平标准 21.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发展是() A.基础 B.前提 C.动力 D.目的 22.进入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 A.从注重硬件发展到注重软件 B.兴办经济特区发展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吸收利用外资发展到扩大到国际劳务合作和跨国经营 D.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 23.扩大对外开放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 A.发展对外贸易 B.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 C.加强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利用外资 D.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和国际旅游业 24.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 A.合理、互惠互利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发展对外贸易 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及增长状况调查整理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及增长状况调查 班级:电子信息工程2010级02班姓名:蒙清新指导老师:邓李林学号:20100342048 摘要: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如今改革开放的航船已驶过三十几个春秋,中国的面貌也焕然一新。本文在实地走访的基础上对内江市的农民收入现状及增长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内江市农民的收入状况和制约内江市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及成因,充分说明农民工收入状况造成的严重影响及需要迫切解决的紧迫感。我们要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好农民工收入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关键词:农民工收入情况增长问题影响改变 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人民的命运,也深刻地改变着郯城人民的命运。30年前,人们住的都是土房,房顶连瓦片都没有,下雨天,人们可就遭殃了,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有时墙壁也会掉土。还不时听见老鼠窸窸窣窣的声音。人们吃的是高粱米、玉米面、野菜,穿的都是粗布衣,补丁罗补丁,家里孩子多的,大的穿小了,二的穿,二的穿小了,老三穿,一直穿到实在不能穿了,一年都穿不上一件新衣,还有许多孩子因为家穷,念不起书,都没有上过学校。即便上了学校,一两年也就辍学了。交通工具就更没有了,出门全是步行。小时候家里也没有什么收割机,播种机,全部是人工,每当农忙时节,你便会看到地里忙忙碌碌的,大人小孩,手操镰刀,弯着腰一把一把的收割,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冒着炎炎烈日,时间就是生命啊,若遇上大雨那一年的功夫就化为泡影了,那时完全是靠天吃饭。现如今,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也不断优化。经过了三十年的努力拼搏,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今天,在衣、食、住、行、用等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都能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则直接反映了我国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一直以来,我国提出的农民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跨入小康社会,而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和农民生活不断改善

农民增收困难:现状、成因、措施

农民增收困难:现状、成因、措施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业品种结构的调整,但农民收入总体上增长还是比较缓慢,甚至还有下滑的趋势。最近,我们结合本地的实际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一些探索性的粗浅建议。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农民收入现状可概括为:种植农作物的主业收入比例逐步缩小,养殖业等副业收入徘徊不前,农民外出打工就业的非农业收入已成为主要来源,且比例日渐增大。农民收入总体上比较低,非农收入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以纯农户为主的农村低收入群体正不断壮大。 首先,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取得的收

入曾一度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农业资源和传统农产品的约束,绝大多数农民种植的作物仍是附加值低的大宗农产品,成本的居高不下,价格不断走低,时有“增产而不增收”的现象出现,根据我们调查测算,正常年景下,种植一亩地小麦、水稻(一年两季)成本高达元(不含人工),其中:种子成本小麦20元,水稻18元,合计38元,化肥成本小麦46元,水稻70元,计116元,稻麦两季农药成本40元,机耕费每季40元,计80元,收割两季80元,排灌费30元,农膜等辅助农资20元,农业税及附加元,基本水费及水资源费18元,组长工资等其它费用30元。水稻和小麦常产合计在750公斤左右(水稻500公斤,小麦250公斤),按平均粮价1元/公斤计算,亩均年收入在750元左右,如果除去自留口粮,农民从田里取得的收入微乎其微,稍有不慎便是“赔本买卖”,遇有荒年灾害,那自然“赔”多和“赔”少的问题。其次,农民养殖业等副业收入徘徊

农民收入情况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情况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调查报 告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关于农民收入情况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时间过的很快,转瞬间就到了升入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如何安排好自己的第一个暑假也成为了我们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经过认真的思考,我决定对农民的收入情况进行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进行调查。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以上,做大范围的调查对于我个人来说几乎不可能。几经思考,我决定对我的老家——沈庄村进行调查。 沈庄村地理位置:沈庄村隶属与平顶山市叶县,地形以平原为主,紧邻许南公路,有河流通过,东有大型水库(正在兴建中)。 沈庄村具体情况:沈庄村共有500多人口,全部是汉族,在外务工人员占1/2左右,留守家中的多为老人和儿童。沈庄村共有耕地1000亩以上,人均耕地2亩左右。 沈庄村农民现阶段收入情况:经过对沈庄村农民的走访调查发现,收入主要来自两部分。一、粮食收入。据调查发现每亩地每年中种两季,除去化肥、农药等支出,年收入仅为500元左右。二、在外务工收入,按某人每年在外务工10个月,每个月平均工资1000元计算,该农民年均收入10000元。这两项收入几乎占总收入的90%以上。其次还有个别农民通过饲养牲畜获得一定的收入。考虑到平均两个壮年劳动力有两个孩子,两个老人,这样综合算来,沈庄村农民的年人均收入为4400元左右。 从以上沈庄村的各项情况可以看出,沈庄村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没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的只是那1000多亩地和一个未建成的大型水库。因此,沈庄村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农村。想要使这么一个普通的不能

怎样撰写社情民意信息

怎样撰写社情民意信息 一、什么是政协的社情民意信息 社情:社会情况。社会动态、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在社会情况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民意。 民意:群众的呼声、诉求、愿望和意见、建议。 信息:对他人能够产生、施加影响的“数据”。只有能够影响他人行为的资讯,才能称为“信息”。 政协反映的社情民意信息,之所以叫社情民意“信息”,是人民政协提供给党政领导决策的“内参”。因此,它在层次和起点上就要高,而不是通过市民热线电话就能解决的一些日常的事务性的诉求。所以,政协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有句口头禅:一般不反映问题,也不反映一般的问题。 二、为什么要反映社情民意信息 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是人民政协组织(主要是人民政协的各参加单位和政协委员)履行职能的日常化载体。 宏观上来说,政协反映社情民间信息,是中国政治体制下人民民主的实现方式。党派和工商联作为人民政协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参政议政恰恰是人民政协组织的重要职能之一。换句话说,参政议政也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政协委员存在的前提,如果没有这样的职能和职责要求,民主党派、工商联、政协委员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微观上来说,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既是政协委员的政治义务和社会责任,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载体和途径。 如今,反映社情民意信息作为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基础性工作地位和关键环节,不仅得到了制度性确立,也得到了工作机制上的落实。 三、社情民意信息要反映什么内容 社情民意反映的内容,涵盖了国家的内政外交,上至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经济社会发展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的意见建议,下到对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措施等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意见建议。可以说,它包括了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注民情、倾听民声、传递民意、体察民隐、广集民智、凝聚民心,构成了反映社情民意最基本的内容。 四、政协社情民意信息的特点 政协社情民意信息,主要是供党政领导决策参考的意见建议。 (1)来源的广泛性、代表性。它可以反映政协委员个人,也可通过政协委员、政协专门委员会等组织反映某一群体(界别)的意见建议。 (2)视野的开阔性。从地域来说,既可以是反映本地区的内容,也可以跨越行政区划界限,反映全国带有普遍性的

2021年关于农民收入情况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收入情况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时间过的很快,转瞬间就到了升入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如何安排好自己的第一个暑假也成为了我们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经过认真的思考,我决定对农民的收入情况进行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进行调查。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以上,做大范围的调查对于我个人来说几乎不可能。几经思考,我决定对我的老家——沈庄村进行调查。 沈庄村地理位置:沈庄村隶属与平顶山市叶县,地形以平原为主,紧邻许南公路,有河流通过,东有大型水库(正在兴建中)。 沈庄村具体情况:沈庄村共有500多人口,全部是汉族,在外务工人员占1/2左右,留守家中的多为老人和儿童。沈庄村共有耕地1000亩以上,人均耕地2亩左右。 沈庄村农民现阶段收入情况:经过对沈庄村农民的走访调查发现,收入主要两部分。一、粮食收入。据调查发现每亩地每年中种两季,除去化肥、农药等支出,年收入仅为500元左右。二、在外务工收入,按某人每年在外务工10个月,每个月平均工资1000元计算,该农民年均收入10000元。这两项收入几乎占总收入的90%以上。其次还有个别农民通过饲养牲畜获得一定的收入。考虑到平均两个壮年劳动力

有两个孩子,两个老人,这样综合算来,沈庄村农民的年人均收入为4400元左右。 从以上沈庄村的各项情况可以看出,沈庄村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没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的只是那1000多亩地和一个未建成的大型水库。因此,沈庄村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农村。想要使这么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村庄富裕起来,我们必须认真充分的利用那仅有的资源——耕地与水库。 一、从耕地说起,耕地直接产出的是粮食,而单单卖粮食已经被证明在现阶段是不能够提高农民收入的。而结合现阶段沈庄村的具体情况(没有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沈庄村的唯一出路就是进行粮食的深加工。经过在市场上的调查发现,小麦的单价是0.8元每斤,而经过初步加工的面粉的单价则达到了。。。。。元每斤,而进一步加工生产出的速冻食品如饺子、汤圆等,单价更是达到课惊人的。。。。元每斤。由此可以清楚的发现,只要对粮食进行初步的加工,就能带来更加丰厚的利润。更重要的一点是进行粮食加工这一行业的门槛并不高。所以,只要有国家的政策支持,走粮食深加工这一路线是可行的。 具体措施:(1)国家政策支持,设立专项资金用以农村设立乡镇企业;(2)吸引人才,国家应加大对于回农村工作的大学生的补助。

关于农民收入状况的调查

关于农民收入状况的调查 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究竟农民收入现状如何,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症结何在?以及怎样使农民增收?2011年7月份开始,对我的家乡——岳阳市平江县瓮江镇塘城村,历时2个月的时间,深入127个农户,采取听介绍、入户调查等形式,对全村农民收入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有关情况如下。 一、农民收入现状 一,工资性收入。指的是农户家庭成员从行政事业单位、其它非企业组织、本地乡镇企业和外出打工得到收入。这个数字为元,占总收入的%。 二,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元,占总收入的%。说明这个层面是农民收入的重头。再往细处看,①从种植业、畜牧业等一产获得的收入为元。农产品价格上涨成为第一产业增收的主导因素。②从第三产业获得的收入为元,这说明以批零贸易、餐饮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 三,转移性收入,家庭非常住人口在外寄回、亲友赠送及家庭获得的救济金、救灾款、保险年金、退休金、抚恤金等转移性

收入为元。 2004年以来,我村落实中央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大绿工程”,进行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等项政策,农民转移性收入逐年增加。 二、制约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通过调查来看,我村农民收入虽有一定增长,但农民收入增长仍面临许多制约因素。 1、农产品价格指数持续下跌。随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造成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出理农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现象,造成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减少,直接影响农民人均农业收入。 2、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由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随之出现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制约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劳动手段的推广应用,导致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很多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农业平均利润率连年下跌,造成了农民“增投不增收”、“增产不增收”,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3、业结构调整不到位。通过调查来看,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除了农产品价格下跌、生产成本上升等客观原因外,农户农业结构调整不到

社情民意范文

“血铅事件”敲响环保警钟 安徽怀宁百余儿童血铅超标事件见诸媒体报道后,安徽省环保厅与安庆市政府高度重视,采取措施积极收治血铅超标患儿。目前,当地排污企业已关闭,10位相关责任人被“问责”。不可否认,这种种举措,无疑就是对舆论关注的积极回应。但老百姓丝毫体会不到其中的快意,心情备感沉重。因为,引发儿童血铅超标的污染企业,其存在已非一天两天,还就是由当地环保局招商引资而来。如此“先污染后治理”,把已经或正在淘汰的污染企业当作“政绩工程”引进辖内,“出事”后又把治理污染当作工作实绩与亮点来向民众交差,实在就是让人大跌眼镜。 “血铅事件”频发已经敲响环保警钟。中央对环保工作可说就是重视有加,但少数地方政府却并没有与中央“合拍”,在对干部的政绩考核中,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把环境保护当作“软指标”,甚至连人人诟病的污染也成为了GDP增长点。这才造成招商时“饥不择食”,监管上“蜻蜓点水”,处理上“疲软无力”,结果“屡禁不止”的局面。 建议: 1、纠正错误的发展观与政绩观。人没了,发展还有什么意义?去除唯利就是图的“血铅思维”,彻底走出GDP盲目崇拜怪圈,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真正做到从老百姓的脸上瞧工作绩效。把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政绩的根本标准。

2、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环境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做到有法可依。探索与推行环保公益诉讼,使司法成为行政的重要补充、坚强后盾,切实有效地保护好环境。 3、落实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对于那些不利于环境保护、不利于节能减排的项目,不管它就是大厂小企,也不管它就是内资外资,一律不予以支持。对于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不可以罚代管,必须强力整改整顿,加大惩治力度,治标治本。 4、逐步开展环境会计应用。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与国际接轨的环境会计核算方法,通过对企业环境成本、环境费用、环境收入的核算,考核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引导企业谋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与最优化,把传统企业非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建立生态化与知识化、可持续化与集约化相统一的绿色企业。 5、建立公众参与环保机制。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提高公众参与水平,加强环境信息的透明化,环境决策民主化,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整合与发挥非政府组织的潜能,采取具体措施引导其参与环保,逐步实现全民参与环保。 食品安全监管应与治安、刑事处罚对接

农民收入情况调查

农民收入状况调查 问卷: 姓名:年龄:性别: 一、您是: 1、土生土长的村子里的人 2、嫁过来的人 3、迁过来的人 二、你的学历: 1、没上过学 2、小学 3、初中 4、高中 5、大学 6、其他 三、15年前您的收入方式是(多选): 1、耕地 2、种菜 3、养猪 4、养鸡(鸭、鹅) 5、养鱼 6、外出打工 7、其他:—— 四、十五年前您一年的收入是: 1、5000元以下 2、5000-15000元 3、15000以上 五、现在您的收入方式是(多选): 1、耕地 2、种菜 3、养猪

4、养鸡(鸭、鹅) 5、养鱼 6、外出打工 7、其他:—— 六、现在您一年的收入是: 1、10000元以下 2、10000-25000元 3、25000以上 论文 关于农民收入状况的调研 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农民的收入现状如何?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原因是什么?以及怎样才能让农民增加收入?为了寻求答案,2013年7月份开始,以我的家乡——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新城镇大稳村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形式,加上我多年来的自身的了解和感受,对全村农民收入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有关情况如下。 农民的收入现状: 15年前,大稳村的农民大部分的收入来源于种植水稻,这是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农民取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最稳定的方式。在调查问卷的数据中和访谈中得知,52.2%村民的主要收入为务农,村民以此为基础,寻找其他途径去增加收入。村民在其分得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或改为养殖。农作物多为稻谷,还有有小部分人拥有多一点的土地去种果树,另外,还有一部分家庭靠种西瓜卖西瓜来赚钱;养殖业多为渔业、养猪。即使是这样,村民的年收入还是不高。接近60%的农民年收入不超过10000元。减去各种支出,村民们勉强算过上了温饱的生活,但离小康生活还有很大的差距。 现在村民的主要任务还是务农,但是务农所得的收入远远不够家庭开销。从调查中了解到,大稳村的村民绝大部分都有了自己家庭的第二副业。10%的村民办起了自己的养鸡场;有四户人家里有养鸭场;两户人家里有养猪场,9%的村民家里养有几头猪。还有一个老板在村子里办起了一个农场,养兔子,鸡鸭鹅猪等。还有大部分的农民靠着打零工来赚取一些收入。所谓零工,就是在村子里要修河道,除草要请人。还有的是去帮忙捉鸡,建房子等等。大部分是妇女干这些活来赚取生活费用。 家庭在乡从事非农经营收入是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农民收入多样化的

社情民意信息提案范文10篇 (26)

社情民意信息范文10篇(学习参考) 关于加强我市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部署要求,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把体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学校体育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但全市学校体育仍然是整个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思想重视不够。个别管理部门和学校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现象,把抓好学校体育工作与提高教育质量对立起来;还有个别甚至在迎接检查或参加活动时弄虚作假。二是工作力度不够。部分学校没有建立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管理机制;特色体育学校数量较少,体育特长生没能得以更好的培养。三是工作保障不力。部分学校对体育教师的工作总量、质量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和身体素质情况的评价不准确;部分学校体育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待遇低,工作状态不够积极;个别县(区)、学校经费投入不足,体育器材配备、开发、使用管理机制不健全;一些学校体育活动场地狭小、不标准、不平整,甚至有安全隐患。 为做好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几点建议: 一要进一步落实管理部门责任。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要求,督促落实中小学生体育课时和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常态化开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和运动习惯;坚持评估公告制度,严格执行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关于体育工作的评估标准和办

法;继续坚持体育中考成绩分析公告制度,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均衡发展。 二要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经费投入,确保运动场地符合国家标准,完善体育设施器材购买、管理、使用机制;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培训;建设一批体育特色学校,招聘优秀的体育教师或教练,招收体育特长生,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和身体条件从小进行专项培养训练;所有比赛均评选“先进个人”并颁发荣誉证书,调动学生参加运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三要进一步强化体育督导评估。设立表彰制度,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在单项和年度体育工作的表现进行评比,对成绩突出的进行表彰;健全体育工作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导向作用,考核区域、学校教育工作时,对无故挤占体育课、不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评优评先“一票否决”。 关于将XX传统文化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建议 从小接受本地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孩子增加对家乡的认知度和自豪感,也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建议: 1.科学编制地方文化教材。将“本地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全市中小学教育的长期规划之中。聘请市、区有关专家成立本地文化教材编制小组,针对学年段特点编制小学和初中地方文化教材。 2.创新地方文化教育形式。将地方文化相关内容与语文、道德法治、科技常识等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将名人名事、先贤智慧融入教学当中,真正让地方优秀文化滋养每个学生的心灵。 3.培养地方文化传承人。将地方文化纳入教师校本培训课程中,

浙江改革开放的经验

浙江改革开放经验的思考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浙江 人民积极探索、团结奋斗、创业创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在这些辉煌、令人瞩目的业绩下,我们看到的是浙江人的智慧和浙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什么浙江能在短短到30年内创造如此大的成就呢?30年来,浙江经历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从中得到的经验和启示又都有哪些。 正文 30年前的浙江 在中国东部沿海的各省中,浙江的自然条件并不好,陆地面积狭小,地形复杂,人均耕地居全国最末位、人均资源综合指数居全国倒数第三,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甚至在30年前,浙江的经济增长水平和人均GDP还赶不上全国的经济增长水平和人均GDP,是一个发展明显落后的省份。到1978年,浙江人均GDP为331元,只有当时全国人均GDP381元的87%。不仅增长速度和人均收入水平低,而且从经济结构看,无论是GDP结构,还是就业结构,1978年浙江农业比重都比全国高出不少,而第二、三产业比重则不同程度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国际比较看,浙江农业增加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与当时的印度和低收入国家水平不相上下(详见表1)。 表1 经济结构的国内外比较(1978年,%) 30年后的浙江 30年后的浙江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五大跨越”: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的历史性跨越,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构建起了相对完善的区域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形成了体制机制先发优势;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全省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历史性跨越,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省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