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阅读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阅读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阅读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阅读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阅读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复习试题二(含

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吴下阿蒙”泛指学识浅陋的人。这两个成语均出自本文。

B.文章中,孙权对吕蒙是认真相劝,而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味道。

C.本文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D.鲁肃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答案】C

【解析】

【详解】

C项,不是“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而是“侧面”表现。故选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时王侯的自称)

(吕蒙的小名)

C.非复吴下阿蒙

..

D.大兄

何见事之晚乎(古代对自家兄长的尊称)

..

【答案】D

【解析】

【详解】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的意思是: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大兄”是对朋友辈的敬称。不是“古代对自家兄长的尊称”。故选D。

3.下列各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

B.蒙辞以/军中多务

C.蒙/乃始/就学

D.非复/吴下阿蒙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B.根据主谓间要停顿的原则,“蒙辞以军中多务”正确的朗读停顿为:蒙辞/以军中多务。故选B。

4.对加点词的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今当涂掌事。(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

B.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古时王侯的自称)

。(阿蒙指吕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C.非复吴下阿蒙

..

何见事之晚乎!(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D.大兄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A项解释错误,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B项正确,其他各项应该断句为:A:蒙/辞以军中多务。C.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今当涂掌事(古代君对、长辈对晚辈的称谓)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代王侯的自称)

C.非复吴下阿.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味道)

D.大兄

何见事之晚乎(古代对自家兄长的尊称)

..

【答案】D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D 项有误,“大兄”的意思是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但当.

涉猎 B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自以.

为大有所益 C .①见.往事耳 ②大兄何见.

事之晚乎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C 项的两个“以”都是“了解”的意思。A :当权/应当。B :用/认为。故选C 。

8.8.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但当.涉猎 当.

之无愧 B .自以为大有所益. 多多益.

善 C .见往事..耳 往事..

不堪回首 D .卿.今者才略 卿.

今当涂掌事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汇的理解和识记。A项,应该/承当,承受。B项,益处/更加。C项,历史/过去的事情。D项,都指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故答案为D。

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司马光,字君实,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C.本文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D.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味道,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答案】D

【解析】

A.《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B.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为司马池之子。

C.本文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10.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或以.钱币乞之

B.孰若.孤

若.毒之乎

C.及鲁肃过.寻阳

人恒过.,然后能改

D.见.往事耳

有时见.日

【答案】A

【解析】

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A项中的两个“以”

《孙权劝学》阅读答案孙权劝学阅读理解答案

《孙权劝学》阅读答案孙权劝学阅读理 解答案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 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 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 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 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 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 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 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蒙乃始就学 (2)不敢稍逾约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结友而别足肤皲裂而不知 b.自以为大有所益益慕圣贤之道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当余之从师也 d.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孙权劝学》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第4课《孙权劝学》 (一)课内阅读理解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初,权谓吕蒙曰:“卿( )今当涂( )掌事,不可不学!”蒙辞( )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 )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 )邪( )!但( )当涉猎( ),见( )往事( )耳。卿言多务,孰(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 )始就学。及( )鲁肃过( )寻阳,与蒙议论( ),大惊曰:“卿今者( )才略( ),非复( )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相待( ),大兄( )何见事( )之( )晚乎!”肃遂 ( )拜蒙母,结友而别。 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②涉()③邪()④孰()⑤遂()⑥岂() 2、文学常识填空。 (1)《孙权劝学》一文作者是,是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主 持编攥的,是我国最大的一部史书。 (2)文中“治经”中的“经”指《》、《》、《》、 《》《》等书。 3、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成语并解释。(写2个) 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 (1)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2)“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5、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6、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7、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点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②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答: 8.下列句子中,没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A.卿今当涂掌事B.孤常读书C.蒙辞以军中多务D.自以为大有所益 9.宋代诗人刘过曾写过一首题为《书院》的“劝学诗”: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这首诗运用了修辞格,表达的意思是:。而《孙权劝学》则以为主,言简意丰地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1.人物的语言往往体现人物的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下列人物语言的作用。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答: (2)卿言多务,孰若孤 答: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 案 一、学习目标: 1.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顺句子。 2.研读:读清字词,读懂文意。 3. 精读:读丰故事,读出个性。 二、学习层次: A层:读懂课文,领略古文的语言之美,培养语感。 B层:与作者对话,与古人交流,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C层:使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三、学习步骤:合作探究读出味道,个性解读读出思考。【课前自主学习部分】: 1、自己查找资料,了解鲁肃、吕蒙、孙权的相关信息并整理记录。 2、查阅有关《资治通鉴》的信息,自己整理并填写在下面。《孙权劝学》选自,这部书是主持编纂的体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本书的编者是(朝代)、家。 3、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 )②涉( )③邪( )④孰( )⑤遂( )⑥岂( )⑦更()

4、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①权谓吕蒙曰:②卿: ③当涂:④辞: ⑤治经:⑥邪: ⑦涉猎:⑧见往事: ⑨及鲁肃过寻阳: ⑩过寻阳:⑾即更刮目相待: ⑿见事:⒀蒙乃始就学:⒁肃遂拜蒙母: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即更刮目相待。 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课堂自主学习】 (一)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小组活动:1、推选一位同学负责读课文一遍 2、其余同学边听边在书上圈出你个人认为不太准确的字词; 3、读完后,大家把圈出的字词正音。 方法链接:如何读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停顿? 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

(完整版).孙权劝学练习题及答案

《孙权劝学》练习题一 一、文学常识。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 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史,记载了 从到 共1362 年间的史事。 二、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 事 2、蒙辞.以军中多 务 3、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 猎. 5、见.往事 耳

6、蒙乃使就. 学 7、卿今者才略 .. 8、即更刮.目相 看。 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其中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A.但当.涉猎 ( ) 门当.户对( ) B.自以为大有所益. ( )多多益.善 ( ) C.见往事 ....耳( ) 往事不堪回首 ( ) D.卿.今者才略( ) 卿.今当涂掌事 ( ) 四、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 A.把 B.被C.用

2.即.更刮目相待() A.立即 B.就是C.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 A.于是 B.却C.只,仅仅 4.结友而.别() A.并且 B.但是 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五、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六、问答题。 1、(填原句)孙权劝学的原因是:;而吕蒙开始却

以 为理由,拒绝读书。孙权给吕蒙 指出的学习方法是:;孙权 继续劝学劝的语 言 ; 2、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原文) 3、鲁肃的话表现了 他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 了 ;文末 的 “

《孙权劝学》拓展阅读练习及答案

《孙权劝学》拓展阅读练习及答案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2)诣:(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答: (二)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恐已暮矣______ ⑵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___ ⑶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 ⑷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权劝学对比阅读

《孙权劝学》中孙权鼓励吕蒙学习,对主人公有积极的影响,从而使吕蒙进步很大;《伤仲永》中方仲永的父亲对他的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从而使其“泯然众人矣”。启示:一个人要想立志成才,关键是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否则即使天资过人,也会一事无成。《孙权劝 学》对比阅读汇总 比较一:【甲】初,权谓吕蒙曰:……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秉烛夜读》 【注】安:哪里。疑问代词。戏:取笑。安敢:怎么敢。疑问副词。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昧:黑暗。 1. 解释加点词。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2) 及.鲁肃过寻阳 (3) 恐已暮.矣(4)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2.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每个所填不超过5个字) 4.两文都是谈学习,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5、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于厅事之东北角 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D.游于是乎始 比较二:【甲】初,权谓吕蒙曰:……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邴原少孤 ..(4)欲书.可耳 2.翻译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侧重: 乙文侧重: 比较三:【甲】初,权谓吕蒙曰……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2)非复.吴下阿蒙 (3)是.使为善者惧。(4)相寿流涕而去. 2.翻译句子。(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3.文中吕蒙与李世民有什么相同的品行?能反映这种品行的历史故事还有不少,试举一例。 4.联系实际,谈谈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比较四:【甲】初,权谓吕蒙曰:……而别。《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唯傅修期耳。” 1. 解释加点的词。 (1)卿言多务,孰若.孤(2)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 (3)寻.复南奔(4)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2. 翻译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案新人教版 (49)

4 孙权劝学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常见用法,掌握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言的含义。(重点) 2.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方法;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说话时口吻、神态和心理,体会利用对话组织材料的妙处。(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启迪。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习惯,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这个夺荆州擒关羽的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基础梳理 1.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卿(qīng)涉猎.(shè)孰(shú)遂(suì) (2)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同“耶”,语气词) (3)古今异义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孙权劝学》阅读试题答案中考初中文言文及翻译译文

阅读《孙权劝学》,回答10~15题。(14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 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家、结友而别。10、 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2分)11、解释下列词语。(2分)(1)当涂:当权、当道(2) 孰若:哪里比得上(3)才略:军事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4) 刮目:擦擦眼 12、用现代汉语准确表述{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做 博士吗?只是应当广泛读书,了解历史罢了。(2)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非常吃惊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原来吴地的(那个)阿蒙了! 13、孙权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2分)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 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14、用横线画出表现吕蒙独到见地的句子,并解释这句 话的意思。(2分)“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志士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 去看待了.(读书人即使是短暂的分别,相见时也必须用新的眼光看待别人的进步,不要拿老 眼光看人)15、简略说说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2分)要重视学习,哪怕天资 再聪明也要不断地学习,即使今后走上了岗位也要加强学习。(言之有理即可)翻译当初, 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居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加以 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吗!只要粗略地阅读, 了解以往的事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 有很大的收益。”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天下大事, 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东吴阿 蒙了!”吕蒙说:“与有志向的人分别几日,就要擦擦眼睛重新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 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1000字高中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1000字高中 读了《资治通鉴》着本书使我增加了许多历史知识,使我知道了什么是国家大事,什么是民族大义,也使我懂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资治通鉴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1 那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星辰。漫步走在上下五千年的长河中,拨开迷雾,看到的是冠绝世界之巅的繁华,也有狼烟遍地的硝烟,眼前尽是模糊,推不开,也挥不断。 相信大部分人接触到历史是从影视剧开始的,但严格上来说,那已经不算历史,可以说是演绎,与严谨的历史相比,它更加突出的是艺术的体现。小时候,喜欢看影视剧,《三国演绎》这部剧就不知道看了几遍。之所以对历史充满兴趣是在六年级时,看到姐姐初中的历史课本,在里面我翻到“两汉”的篇章发现影视剧与历史还是有区别的。赤壁之战似乎与诸葛孔明没有多大关系,死诸葛吓退活仲达也是无稽之谈,刘禅似乎不是那么无……从那时开始,自己就决定看一下真正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宋朝司马光编纂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以前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这部四百多万的史实巨著共耗费十九年的光阴,记录着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向我们展示着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品质,在精神、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也是不可或缺的。与此同时,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名族存亡的重要事件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 纵观全书,我从中也发现一些历史规律,也有自己的感悟。在这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其中两个朝代-秦朝、隋朝最为特殊。秦朝、隋朝都是中国古代大统一形势下的短命王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隋朝也在是在中国经历长期分裂后建立的统一王朝。秦朝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隋朝的“开科举”可谓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功绩。然而,秦王朝的统治仅仅有十五年,隋朝国祚也不过37年。他们的迅速灭亡,根本上是

《孙权劝学》注释、翻译、选择、阅读带答案

《孙权劝学》精品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4课】班级:姓名: 一、重点注释默写: 1、【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2、【当涂】当道,当权。 3、【辞】推托。 4、【务】事务。 5、【孤】古时王候的自称。 6、【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7、【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8、【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9、【但】只,只是。 10、【涉猎】粗略地阅读。 11、【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2、【及】到,等到。 13、【过】经过。 15、【今者】如今,现在。 16、【才略】才干和谋略。 17、【非复】不再是。 20、【更】重新。 21【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 2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23、【见事】知晓事情。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翻译:你现在掌权管事了,不能不学习! 2.蒙辞以军中多务。 翻译: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来推辞。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翻译:我哪里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呀!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翻译: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翻译: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翻译:读书人分开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了,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三、选择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但当.涉猎(应当) B.见.往事耳(了解) C.自以为大有所益.(好处) D.非复.吴下阿蒙(收复) 【解析】D再,又。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治经为.博士耶(成,当) B.但.当涉猎(然而,却) C.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D.鲁肃过.寻阳(经过) 【解析】B只,只是。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卿今当涂掌事当涂:处在道路中间 B .但当涉猎涉猎:粗略的阅读 C. 卿今者才略才略:才干和谋略 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 【解析】A当权。 4.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策之.不以其道何陋之.有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解析】A代词,马;宾语前置标志。B代词,他们的;代词,他的。C动词,推辞;名词,言辞。D表顺承;表转折。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为.宫室、器皿、人物。

《资治通鉴卷六十八》阅读附答案解析及翻译

《资治通鉴卷六十八》阅读附答案解析及翻译 教化,国家之急务也,而俗吏慢之;风俗,天下之大事也,而庸君忽之。夫惟明智君子,深识长虑,然后知其为益之大而收功之远也。光武遭汉中衰,群雄麋沸,奋起布衣,绍恢前绪,征伐四方,日不暇给,乃能敦尚经术,宾延儒雅,开广学校,修明礼乐。武功既成,文德亦洽。继以孝明、孝章,遹追先志,临雍拜老,横经问道。自公卿、大夫至于郡县之吏,咸选用经明行修之人,虎贲卫士皆习《孝经》,匈奴子弟亦游大学,是以教立于上,俗成于下。 其忠厚清修之士,岂唯取重于缙绅,亦见慕于众庶。愚鄙污秽之人,岂唯不容于朝廷,亦见弃于乡里。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及孝和以降,贵戚擅权,嬖幸用事,赏罚无章,贿赂公行,贤愚混淆,是非颠倒,可谓乱矣。然犹绵绵不至于亡者,上则有公卿、大夫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李膺之徒面引廷争,用公义以扶其危,下则有布衣之士符融、郭泰、范涝、许邵之流,立私论以救其败。是以政治虽浊而风俗不衰,至有触冒斧钺,僵仆于前,而忠义奋发,继起于后,随踵就戮,视死如归。夫岂特数子之贤哉,亦光武、明、章之遗化也!当是之时,苟有明君作而振之,则汉氏之祚犹未可量也。不幸承陵夷颓敝之余,重以桓、灵之昏虐:保养奸回,过于骨肉;殄灭忠良,甚于寇雠;积多士之愤,蓄四海之怒。于是何进召戎,董卓乘衅,袁绍之徒从而构难,遂使乘舆播越,宗庙丘墟,王室荡覆,烝民涂炭,大命陨绝,不可复救。然州郡拥兵专地者,虽互相吞噬,犹未尝不以尊汉为辞。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由是观之,教化安可慢,风俗安可忽哉! (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八》) 【注】①遹:yù,遵循。②烝:zhēng,众多。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俗吏慢之慢:傲慢,不敬 B.乃能敦尚经术乃:却,竟然 C.上则有……之徒面引廷争引:揭发,检举 D.岂特数子之贤哉特:仅仅,只是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用来说明教化是国家“急务”的一组是(3分) ①光武遭汉中衰,群雄糜沸②足以教立于上,俗成于下 ③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④是以政治虽浊而风俗不衰 ⑤加有大功于天下⑥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A.①②③B.①②⑤C.③④⑥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化是国家的紧要任务,风俗是天下的大事。只有圣明智慧的君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会明白重视教化、匡正风俗的益处和功效。 B.在群雄蜂起、天下大乱的背景下,汉光武帝却能凭一介平民之力,奋发起兵,恢复祖先的事业,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教化的作用。 C.孝和帝以后,贵戚专权,朝政的腐败。面对混乱局势,志士仁人坚守道义,勇于赴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保证了东汉王朝不至倾覆。 D.虽然汉室衰徽,但如果有明君发奋振作,那么汉朝的福运仍然不可估量。

《孙权劝学》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孙权劝学》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一)课内阅读理解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一文作者是,是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主持编攥的,是我国最大的一部史书。 2、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成语并解释。(写一个) 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卿今当涂掌事()(2)但当涉猎() (3)蒙辞以军中多务()(4)及鲁肃过寻阳() 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 (1)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2)“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5、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课外阅读理解 炳烛夜谈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 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乎?”平公“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7、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黑体词。 A.恐已暮矣()B。盲臣安敢戏君乎() C。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D。及鲁肅过寻阳()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9、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不超过五个字) 10、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答:

资治通鉴阅读分析

资治通鉴阅读分析 冬,十月,曹操东击孙权。董昭言于曹操曰:“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今明公耻有惭德,乐保名节;然外大臣之势,使人以大事疑已,诚不可不重虑也。”乃与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荀以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操由是不悦。及击孙权,表请劳军于谯,因辄留,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操军向濡须,以疾留寿春,饮药而卒。行义修整而有智谋,好推贤进士,故时人皆惜之。 臣光曰: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自子路、冉求、公西赤门人之高第,令尹子文、陈文子诸候之贤大夫,皆不足以当之,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齐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盖以非桓公则生民不可得而济也。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齐桓之时,周室虽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而杜牧乃以为「彧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譬之教盗穴墙发匮而不与同挈,得不为盗乎!」臣以为孔子称「文胜质则史」,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则比魏武于高、光、楚、汉者,史氏之文也,岂皆彧口所言邪!用是贬彧,非其罪矣。且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彧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摘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这两段的大意如下: 冬季,十月,曹操率军东征孙权。董昭对曹操说:“自古以来,人臣拯救国家的功劳,从来没有您今天的功业这样大;有您今天功业的人,没有长久居于臣属的。现在,您以惭愧为耻,乐于保持名节;然而您处在大臣的地位,会使人为这件大事怀疑您,实在不可不多加考虑。”于是,与列侯及将领们商议,认为丞相曹操应该进爵为国公,由皇帝赐给他表示特权的九锡,来表彰曹操的特殊功勋。荀认为:“曹公原来是为了拯救朝廷,安定天下而发起义兵的,怀有忠贞的诚心,严守退让的实意。君子以德爱人,不应当这样。”曹操因此很不高兴。到东征孙权时,曹操上表请求献帝派荀到谯县来慰劳军队。荀到后,曹操就借机留下他,让他以侍中、光禄大夫的身份,持符节,参预丞相府的军事。曹操大军向濡须进发,荀因病留在寿春,喝下毒药而死。荀品德高尚,行为端正,而且有智谋,喜欢推荐贤能的士人,因此,当时人对他的去世都很惋惜。 臣司马光说:“孔子对于评价仁德是非常重视的。即使是子路、冉求、公西赤这些杰出的门人,令尹子文、陈文子这些诸侯的贤能大夫,都不够资格,而唯独称赞管仲的仁德,岂不是因为他辅佐齐桓公,对百姓有很大的恩德吗?齐桓公的行为像猪狗一样,但管仲并不以为羞耻而辅佐他,是因为他知道,没有齐桓公,百姓就不能得到拯救。汉末天下大乱,百姓灾难深重,假如没有绝顶的才能,便不能拯救百姓。既然这样,那么荀舍弃曹操,还能去辅佐谁呢?齐桓公的时代,周期王室虽已衰败,但还没有像建安初期的汉朝王室那样。建安初期,全国大乱,汉朝朝廷连一尺土地、一个百姓都没有。荀辅佐曹操而使他兴起,推荐任用贤能的人才,训练军队,裁决机要,制定策略,征伐四方,连续获胜。于是转弱为强,化乱为治,占有了天下的十分之八,荀的功劳难道还不如管仲吗!管仲没有为子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案设计 一、谋篇立意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再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全文抓住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来写,即先写出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怎样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怎样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表现孙权的善劝,而完全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长进之快之大,至于鲁肃与吕蒙“结友”,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并为其才略所折服的余韵。 二、以对话表现人物的写法 课文着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说,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目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现自己的才略长避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两人的话则有调侃意味,二者的情调不同。 三、侧面烘托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文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四、精当的详略安排 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

孙权劝学对比阅读

《孙权劝学》对比阅读汇总 比较一: 【甲】初,权谓吕蒙曰:……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秉烛夜读》 1. 解释加点词。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2) 及.鲁肃过寻阳 (3) 恐已暮.矣(4)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2.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每个所填不超过5个字) 4.两文都是谈学习,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5、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于厅事之东北角 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D.游于是乎始 比较二: 【甲】初,权谓吕蒙曰:……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邴原少孤 ..(4)欲书.可耳 2.翻译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侧重乙文侧重 比较三: 【甲】初,权谓吕蒙曰……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2)非复.吴下阿蒙 (3)是.使为善者惧。(4)相寿流涕而去. 2.翻译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资治通鉴》小学生必读书阅读题(有答案,内容全)

《资治通鉴》小学生必读书阅读题 (内容全,有答案) 语段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①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③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予,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适:到……去②罢:了结,③讲:和解 1.结合语境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韩借师.于魏以伐赵(军队 )②皆朝.于魏 (朝见、朝拜 ) ③二国皆怒而去. (离开 )④使.乐羊伐中山 (派、派遣 )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D ) 例句:君将安之 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B.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使楚》) C.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D.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我听说君王仁义臣下就正直,刚才任座的话坦率直爽,我因此知道您仁义。 4.读了上文以后,你觉得魏文侯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信守诺言,能搞好与邻国的关系,善于接受臣下的意见。 (二)阅读短文,完成习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①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新人教版

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两个成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教法设计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投影片

教时1课时 导入 师: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例说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中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其中滋味,其中之含义。 再让学生讨论回答,让学生自由说学习与个性、环境、学校、家庭、年龄等的关系。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进行新课 师:介绍司马光及其相关知识,品读名人风范。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学生回答。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或辅之以投影1使之更明确。 一竟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投影片2 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导学达标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 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学生单读、小组齐读。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二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及译文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及译文 曹操在许,谋迎天子。众以为:“山东未定,韩暹、杨奉,负功恣睢,未可卒制”。荀彧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哉!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操乃遣扬武中郎将曹洪将兵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之,洪不得进。 议郎董昭,以杨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操书与奉曰:“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诫非一人所能独建,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兖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遂共表操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 操引董昭并坐,问曰:“今孤来此,当施何计?”昭曰:“将军兴义兵以诛暴,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五霸之功也。此下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算其多者。”操曰:“此孤本志也。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昭曰:“奉少党援,心相凭结,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宜时遣使厚遗答谢,以安其意。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操曰:“善!”即遣使诣奉。庚申,车驾出辕而东,遂迁都许。己巳,幸曹操营,以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 景:像影子一样 B. 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 休:美善 C. 一物不备,则有阙焉阙:缺失 D. 宜时遣使厚遗答谢遗:丢失 解析:遗:赠送。 答案:D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董昭献计智慧的一组是(3分)() ①以杨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②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③国家所当依仰也④遂共表操为镇东将军⑤将军兴义兵以诛暴⑥宜时遣使厚遗答谢 A.①③④B.②③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