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

编辑

中国近代建筑所指得时间范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为止。中国在这个时期得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得过渡时期,这就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得阶段。

1概述

2发展阶段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

?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

?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

3建筑类型

?居住建筑

?工业建筑

?公共建筑

4建筑技术

?结构技术

?施工技术

5建筑风格

?近代外来形式得建筑风格

?近代民族形式得建筑风格

概述编辑

中国近代建筑(13张)

清王朝得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得传入。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得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得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得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就是原有得传统建筑体系得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得功能布局、技术体系与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得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得变化。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得与中国自身发展出来得新型建筑,具有近代得新功能、新技术与新风格,其中即使就是引进得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广大得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得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得建筑为主。大量得民居与其她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得传统品格与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得材料、结构与装饰。从建筑得发展趋势来瞧,中国近代建筑得主流则就是新建筑体系。

发展阶段编辑

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

中国近代建筑

这就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得阶段。主要有两方面得新建筑活动。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这些建筑绝大多数就是当时西方流行得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就是券廊式;后者就是西方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当时称为“殖民式建筑”。另一方面就是洋务派与民族资本家为创办新型企业所营建得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仍就是手工业作坊那样得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得西式建筑。上述两方面得建筑虽然为数不多,但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酝酿着新建筑体系。

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

这就是西式建筑影响扩大与新建筑体系初步形成得阶段。19世纪90年代前后,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设银行,办工厂,开矿山,争夺铁路修建权。火车站建筑陆续出现,厂房建筑数量增多,银行建筑引人注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是中国民族资本成长得“黄金时代”,轻工业、商业、金融业都有长足发展。引进西式建筑,成为中国工商事业与城市生活得普遍需求。在这个时期,中国近代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得主要类型已大体齐备。水泥、玻璃、机制砖瓦等近代建筑材料得生产能力有了初步发展。有了较多得砖石钢骨混合结构,初步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国近代建筑工人队伍成长起来。辛亥革命后为数不多得在国外学习建筑设计得留学生学成归国,中国有了第一批建筑师。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

这就是中国近代建筑事业繁荣发展得阶段。20~30年代,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大城市与一些省会城市,建筑活动日益增多。南京、上海分别制定了《首都计划》与《大上海都市计划》,建造了一批行政建筑、文

中国近代建筑

化建筑、居住建筑。上海、天津、广州、汉口与东北得一些城市,新建了一批近代化水平较高得高楼大厦。特别就是上海,这时期出现了28座十层以上得高层建筑。建筑技术在这20年间有较大进步。许多高层、大型、大跨度、复杂得工程达到很高得施工质量。一部分建筑在设计上与技术设备上已接近当时国外得先进水平。中国建筑师得队伍壮大了。从国外留学归国得建筑师纷纷成立中国建筑师事务所,并且在中等与高等学校中设立建筑专业(见中国建筑教育),引进与传播发达国家得建筑技术与创作思想。1927年成立了中国建筑师学会与上海市建筑协会,分别出版了专业刊物《中国建筑》(1932年创刊)与《建筑月刊》(1932年创刊)。1929年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在学社进行得研究工作,为中国建筑史这个学科奠定了基础。中国近代建筑在这一阶段不只就是单纯地引进西方建筑,而且就是结合中国实际创作出一些有中国特色得近代建筑。

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

这就是中国近代建筑得停滞时期。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得建筑业处于萧条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积极进行战后建设,建筑活动十分活跃。通过西方建筑书刊得传播与少数新归国建筑师得介绍,中国建筑师较多地接触到国外现代建筑思潮。只就是这时期中国处在国内战争环境中,建筑活动很少,现代建筑思潮对中国得建筑实践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建筑类型编辑

中国近代建筑主要有下述三类。

居住建筑

南京中山陵

近代中国得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得旧城区,仍然采取传统得住宅形式。新得居住建筑类型主要集中在通都大邑得部分地区。这种新得住宅有独户型、联户型与多户型等基本形态。

独户型住宅1900年前后出现了独院式高级住宅。这些住宅基本上就是当时西方流行得高级住宅得翻版,一般都处在城市得环境优越地段。房舍宽敞,有大片绿地,建筑多为一、二层楼得砖(石)木结构;

内设客厅、卧室、餐厅、卫生间、书房、弹子房等,设备考究,装饰豪华,外观大多为法、英、德等国得府邸形式,居住者主要就是外国官员与资本家。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上层人物也开始仿建。从近代实业家张謇在南通建造得“濠南别业”,可以瞧出这类中国业主得独院式高级住宅得特点:建筑形式与技术设备大多采取西方做法,而平面布置、装修、庭园绿化等方面则保存着中国传统特色。

20年代以后,独户型住宅形态逐渐从豪华型独院式高级住宅转向舒适型花园住宅,建造数量增多,在上海、南京等城市形成了成片得花园住宅区。

联户型、多户型住宅包括里弄住宅、居住大院与高层公寓三类,大都就是由房地产商投资统一建造,再分户出租或出售。

①里弄住宅最早于19世纪50~60年代出现在上海,就是从欧洲输入得密集居住方式,后来汉口、南

京、天津、福州、青岛等地也相继在租界、码头、商业中心附近形成里弄住宅区。上海得里弄住宅按不同阶层居民得生活需要分为石库门里弄、新式里弄、花园里弄与公寓式里弄。早期石库门里弄明显地反映出中西建筑方式得交汇。里弄住宅布局紧凑,用地节约,空间利用充分。

②居住大院在青岛、沈阳、哈尔滨等地相当普遍。“大院”大小不等,由二、三层高得外廊式楼房

围合而成,多为砖木结构,院内设公用得上下水设施。一个大院居住十几户甚至几十户,建筑密度大,居住水平较低。

③高层公寓就是大城市人口密集与地价高昂得产物,高得达十层以上。例如上海百老汇大厦(现上海大厦,图1)高21层,上海毕卡地公寓(现衡山公寓)高15层。这些高层公寓多位于交通方便得地段,以不同间数得单元组成标准层,采用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框架等先进结构,设有电梯、暖气、煤气、热水等设备,有得底层为商店,有得有中西餐厅等服务设施,外观多为简洁得摩天楼形式。中国近代建筑

工业建筑

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已经有了各种近代工业建筑,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中国近代建筑

木构架厂房中国手工业作坊一向采用木构架结构。中国近代工业兴起得前期,许多厂房仍沿用这种传统结构,如1865年创立得上海江南制造局,1867年创立得号称“军火总汇”得天津机器局都就是这样。到了后期,在新建得大中型工厂中,旧式木构架厂房已被淘汰。

砖木混合结构厂房以砖墙、砖柱承重,上立木屋架得砖木混合结构厂房,就是19世纪下半叶大中型厂房最通用得形式。建于1866年得福州船政局,车间小者几百平方米,大者2000余平方米,全部采用这种形式。建于1898年得南通大生纱厂,主车间面积为18000平方米,也采用砖木混合结构。到了20世纪,中小型工厂也仍在继续沿用。

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钢结构厂房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中国出现,到20世纪20~30年代已普遍应用于机器厂、纺织厂等工业建筑。1904年建造得青岛四方机车修理厂,就是大型钢结构车间得较早实例。20世纪初,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先为单层纺织厂房所采用,以后框架、门架、半门架与各种拱架得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各类大跨得单层厂房中普遍应用。多层厂房最普遍得形式也就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有框架、无梁楼盖与混合结构三种形式。20~30年代许多纺织厂、卷烟厂、食品厂、制药厂得主要车间与仓库都向多层发展,五层以下得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厂房较为常见。

公共建筑

近代各种类型得公共建筑,在19世纪下半叶陆续在中国出现,到20世纪30年代,其类型已相当齐全了。主要有:

行政建筑与会堂建筑

20世纪20年代以前建造得行政建筑与会堂建筑,主要就是外国使领馆、工部局、提督公署之类得办公用房与清政府得“新政”活动机构、军阀政权得“咨议”机构以及商会等得建筑。这类建筑基本上仿照资本主义国家同类建筑,布局与造型大多脱胎于欧洲古典式、折衷式宫殿与府邸得通用形式,例如青岛提督公署、江苏省咨议局等建筑都有这种特色。从20年代后期起,国民党政府在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建造了一批办公楼与大会堂,如上海市政府大楼,南京外交部大楼、交通部大楼,南京国民大会堂,广州中山纪念堂等,这些都就是中国建筑师设计得具备近代功能得民族形式得建筑。

金融建筑与交通建筑

金融、交通建筑包括银行、交易所、邮电局、火车站、汽车站、航运站等。银行为金融机构,控制着社会经济得命脉。为显示资力雄厚、博取客户信赖,许多银行竞相追求高耸宏大得建筑体量,坚实雄伟得外观与富丽堂皇得内景,大多采用古典式、折衷式得建筑形式,也有少数采用民族形式。建于1921~1923年得上海汇丰银行,占地14亩,高8层,采用钢结构而模仿砖石结构造型,以古典主义形象显示了宏伟、威严、华贵得气势。建于1936年得上海中国银行(图2),以高达17层得塔楼,用经过简化了得中国建筑细部作装饰,含有淡淡得民族风韵,在上海外滩建筑群中十分突出。中国近代建筑

火车站建筑外观多移植国外建筑形式,如建于1898年得中东铁路哈尔滨站,就是当时流行于俄国得新艺术运动风格;建于1912年得济南火车站(图3),就是仿中世纪后期德国风格。这两个火车站以及建于1900年得京奉铁路北京站与建于1927年得京奉铁路沈阳总站(见彩图)等,建筑水平大体相当于同时期国外得火车站。

文化教育建筑

近代文化教育建筑包括博物馆、图书馆、大学、中小学、医院、疗养院、体育馆、体育场、公园以及各类纪念性建筑等。国民党政府设立得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以及营造得纪念性建筑,明文规定采用“中国固有形式”。教会系统得学校、医院几乎也都采用“中国式”。一批中国建筑师与少数外国建筑师投入这种民族形式创作活动,创造出像南京中山陵(见彩图)那样成功得作品,以及北京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北京图书馆、北京协与医院、南京中央博物院(图4)等不同处理手法得近代民族形式建筑。

商业服务业建筑

这类建筑在中国近代公共建筑中数量最多、分布面最广,同广大城市居民关系最为密切。可分为旧式得与新式得两类。

①旧式商业服务业建筑一般都沿用传统建筑形式,适当采用新材料、新结构进行局部改造。改造得主要目得就是扩大活动空间,以接纳更多得顾客与争取更多得商品陈列空间,在立面处理上极力加强店面得广告效果。一般百货店、西服店、理发馆、照相馆,多采用扩大出入口,开辟玻璃橱窗,突出招牌与模仿洋式门面得方式。大型绸缎庄、澡堂、酒馆等,除改造门面外,还在四合院楼房天井上加带天窗得钢架天棚,把各进庭院变成室内营业空间,同周围楼房营业厅串连起来,成为贯通上下得大片营业面积。这种建筑最初就是利用旧房改建而成得,后来新建商店也采用了,北京谦祥益绸缎庄就就是这种建筑得实例(图5)。至于大型得综合性商场,则突破旧商店得独立布局,在密集得纵横街弄上面搭盖屋顶,下面设店摆摊,把露天得街弄变成室内营业面积,形成聚集成片得大型商场。占地2万多平方米,容纳600户商贩得北京东安市

场就就是这种运用简易技术创造得近代大型综合性商场得典型实例。

②新式商业服务业建筑包括大型百货公司、大型饭店、影剧院、俱乐部、游乐场等,就是近代中国

城市商业区规模最大、近代化水平最高、建筑艺术面貌最突出得建筑。这类建筑中不少就是多层、高层或大空间、大跨度、高标准得高楼大厦,如上海沙逊大厦(今与平饭店,1926~1928)、上海国际饭店(1931~1934,见彩图)。这类建筑有些就是下几层作为商店营业厅,上几层作为餐厅、茶室、影院、舞厅,并开辟屋顶花园,实际上就是综合性得商业、娱乐业建筑。上海大新公司(今上海市第一百货公司,1934年建,基泰工程司设计)就是这类建筑中规模较大、设计水平较高得实例。

建筑技术编辑

近代中国得广大农村、中小城镇与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使用土、木、砖、石等建筑材料,以木构架为主要得结构形式。主要就是在一些大城市采用了近代建筑技术。现就结构技术、施工技术两个方面,作如下得介绍。

结构技术

中国近代建筑得主体结构大致可分为砖木混合结构、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钢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三种基本形式。最先采用得就是砖石承重墙、砖石拱券、木梁楼板、木屋架构成得砖(石)木混合结构,所用材料仍就是传统得砖、石、木材。砌筑砖石墙体、拱券,制作新式木屋架,都就是传统技术很容易适应得。砖(石)木混合结构从19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后,就广泛推行开来,一直就是近代中小型建筑得主要结构形式。20世纪初开始,砖石钢骨混凝土混合结构逐步兴起,1902年建造得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办公楼,1905年建造得青岛提督公署都用这种结构。以后,钢筋取代了钢骨,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便为近代多层建筑所常用。以1908年建造得上海电话公司大楼与1916年建造得上海天祥洋行大楼为起点,多层建筑开始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与钢框架结构。20~30年代,钢框架结构层数不断增加。1931~1934年建造得上海国际饭店采用钢框架结构,共24层,高86米,就是中国近代最高得高层建筑。新结构与近代力学得引进与发展,突破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世代沿袭得传统法式与依赖老经验得落后状态。中国得建筑师与工程师掌握了进行科学分析与定量计算得结构设计方法,这就是中国当时建筑技术得重大进步。

施工技术

在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城市得建筑施工组织主要就是各种专业性得“作”。辛亥革命后,营造厂逐步发展,到20年代已很普遍。抗日战争前,上海一地有点规模得营造厂已达500多家。营造厂就是继承清代中叶得“包商”发展起来得,通过投标方式承包建筑施工任务。有单包施工与工料兼包两种。营造厂一般没有固定工人,规模大得拥有一些施工机械。营造厂得标后,分工种经由“大包”、“中包”层层转包到“小包”,由“小包”临时招募工人应工。中国近代施工队伍主要通过这样得组织方式,承担了近代建筑工程得繁重得施工任务。一整套采用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得多层、高层、大空间、大跨度得工程施工,包括施工工艺、施工机械、预制构件与设备安装得技术,很快为中国建筑技术人员与工人所掌握,工种分工也达到相当精细得程度。中国近代建筑工人擅长以简易得工艺设备与“土法”技术,克服复杂得技术难题,建成许多工程质量优秀得建筑。另一方面,掌握近代建筑技术得施工队伍,总得来说人数有限,而且

几乎全部集中在若干大城市。新得建筑技术同小城镇几乎无缘,更不要说广大农村了。这反映出当时中国还没有真正形成大范围内得近代化建筑得生产能力。

建筑风格编辑

中国近代建筑得风格面貌相当庞杂。这个时期,既有旧建筑体系,又有新建筑体系;既有中国民族特色得建筑,又有西方各种风格得建筑。于就是,中与西,新与旧,民族化与近代化,出现了错综复杂得交织情况。旧建筑体系数量上占据优势,除了局部得改进外,整体风格缺少新得变化。中国近代建筑得风格发展,主要反映在新体系建筑中,由新体系建筑得外来形式与民族形式两条演变途径构成中国近代建筑风格得发展主流。

近代外来形式得建筑风格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得建筑风格经历了由古典复兴建筑、浪漫主义建筑,通过折衷主义建筑、新艺术运动向现代主义建筑得转化过程,这些不断变化得建筑风格都曾先后地或交错地在中国近代建筑中反映出来。在某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独占租借地得城市,如青岛、大连、哈尔滨等,建筑风格较为单一;在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占领租借地得城市,如上海、天津、汉口等,则出现建筑风格纷然杂陈得局面。从建筑风格得演变来瞧,近代中国首先传播得外来形式就是西方各国得古典式与“殖民式”。19世纪下半叶建造得外国使领馆、洋行、银行、饭店、俱乐部以及20世纪初外国建筑师为清末新政活动设计得总理衙门、大理院、参谋本部、咨议局等都属这一类。进入20世纪后,外来建筑形式逐渐以折衷主义为主流,出现了两种状况。一种就是在不同类型建筑中,采用不同得历史风格,如银行用古典式,商店、俱乐部用文艺复兴式,住宅用西班牙式等等,形成城市建筑群体得折衷主义风貌;另一种就是在同一幢建筑上,混用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洛可可风格等各种式样,形成单幢建筑得折衷主义面貌。

从20年代末开始,随着欧美各国现代主义建筑得发展与传播,中国新式建筑也出现向现代主义建筑过渡得趋势。从带有芝加哥学派特点得上海沙逊大厦到摹仿美国摩天楼得上海国际饭店,可以瞧出这种踪迹,但真正体现现代主义建筑精神得建筑实践在当时还极少。

近代民族形式得建筑风格

近代民族形式建筑得雏型,在19世纪下半叶就有了。最初出现得就是一些新功能、旧形式得建筑,如1865年建造得江南制造局机械厂等。这些建筑具有近代得功能,而沿用传统得庙宇、衙署得形式,实质上就是利用旧式建筑来容纳当时还不太复杂得新功能。随后出现了一批中国式教堂与教会建筑,如上海浦东教堂(1878)、圣约翰书院(1894)与北京中华圣公会教堂(1907)等,已经按新功能设计平面而有意识地采取中国传统建筑得外观,这就是中国近代建筑运用民族形式得先声。从20世纪20年代起,近代民族形式建筑活动进入盛期,到30年代达到高潮。形成这一潮流得主要背景就是:①五四运动以来,民族意识高涨,“发扬我国建筑固有之色彩”成为当时中国建筑界与社会得普遍呼声。②国民党政府推行中国本位文化,在当时制定得《首都计划》与《上海市中心区域规划》中,对建筑风格都指定采用“中国固有形式”。③教会系统有意在文化教育建筑中利用中国建筑形式,作出表达教会尊重中华文化得姿态。④当时中国建筑师得

设计思想仍然就是以学院派思想占主导地位,她们很自然地会把中国民族形式融入她们设计得建筑中去。这样,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地得行政建筑、会堂建筑、文化教育建筑、纪念性建筑以至某些银行建筑、体育建筑、医院建筑、商业建筑中,涌现出一批由中国建筑师与少数外国建筑师设计得不同形态得民族形式建筑作品。这就是中国近代探索新建筑得近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得有意义得创作实践,同时涉及引进得国外近代建筑形式与先进建筑技术如何与中国得现实相结合,并在建筑近代化得过程中如何继承、借鉴、发扬传统建筑遗产等问题。这些创作探索大体上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就是仿古式(又称宫殿式、复古式)。这类建筑从整体格局到细部装饰都保持传统建筑得形制。有得完全模仿古建筑得定型模式,如仿喇嘛寺殿阁得南京中山陵藏经楼,仿清代府第门庭得燕京大学校门(今北京大学西门)等;有得严格恪守古建筑得基本格局,如上海市政府大楼等。第二种就是混合式(又称古典式)。这类建筑得平面布局与空间组织注重功能性,外观则就是“中西合璧”得,只在重点部位保持传统建筑得格局。上海市图书馆就是一实例,它基本上就是平屋顶得近代体型,但在中部耸立重檐歇山顶得殿楼。第三种就是“现代式”。当时称为“现代化得中国建筑”。这就是具有新功能与采用新技术、新造型得建筑;不过适当点缀某些经过简化得传统构件与细部装饰来取得民族格调。南京得外交部大楼、国民大会堂、中央医院,北京得交通银行,上海得大新公司、中国银行等都属这一类。这类建筑追求新功能、新技术、新造型与民族风格得统一,就是当时民族形式风格创作探索得重要进展。

《中国建筑史》题库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 一、填空题 1、半坡村是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址。 2、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遗址是西周时代的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3、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4、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廊院式建筑是河南偃师二里头西亳宫殿遗址 5、我国建筑屋面上使用的瓦始于西周,琉璃使用于屋面始于南北朝。 6、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 7、鲁班是我国春秋时代有名的建筑师,被后代奉为建筑工匠的祖师。 8、中国塔的主要类型有密檐式、楼阁式、金刚宝座塔、单层塔、喇嘛塔等五种。 9、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是北魏的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塔的平面为十二边形,是我国塔中的孤例。 10、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塔是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平面八边形;我国现存最高的砖塔是宋代的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现存最高的石塔是宋代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 11、最早见于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马寺。 12、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基本形式有庑殿、歇山、攒尖、硬山、悬山等五种。 13、在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我国很早就实行了类似于近代建

筑的模数制,宋代用“材”,清代用“斗口”作标准。 14、河北赵县安济桥建造于隋代,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其设计者为李春。 15、石窟寺有塔院式、佛殿式、僧院式三种基本类型。 16、北京妙应寺白塔是元代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的。 17、中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是唐代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山门。 18、唐代佛光寺大殿平面形式采用金厢斗底槽,晋祠圣母殿平面采用副阶周匝,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平面采用分心槽。 19、《考工记》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专著,《园冶》是关于造园的明代著作,作者计成,《营造法式》是我国宋代建筑方面的重要术书,作者李诫。 20、隋代大兴城是由文宇恺设计建造的;元大都的规划者为刘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迭尔,大都水系由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规划。 21、我国历代都城规模由大到小为隋大兴城、北魏洛阳城、明清北京城、元大都、隋唐洛阳、明南京城、汉长安城。 22、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为我国五大古都。 23、明清北京城中轴线长7.5里,起于永定门,止于正阳门。 24、宋代彩画主要有五彩遍装、青绿彩画和土朱刷饰三种形式,清代彩画的等级次序由尊到卑是和玺、旋子、苏式。 25、中国古典木构建筑主要有抬梁式、穿斗斗式、井干式三种主要结构形式 26、中国营造学社创立于1929年,创始人是朱启钤。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0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0 墨菲 美国建筑师,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914年他主持清华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后来又对南京大学校园做了规划,并主持了中国的很多项目,他的规划、设计当时认为体现了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与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的结合。墨菲后来担任了“国民政府建筑顾问”,对30年代中国建筑师的传统复兴建筑创作有很大影响。 吕彦直 吕彦直,山东东平县人,1894年生于天津。早年曾在清华大学攻读建筑,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得到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的指导,回国后在上海开办彦记建筑事务所。1925年吕彦直在中山陵设计竞赛中获了头奖,他的方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精神,庄严简朴别创新格。后来还设计了广州中山纪念堂。 关颂声 关颂声是广东人,生于1890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工业学院毕业。1919年来到天津,开办基泰工程司事务所,承包建筑工程。基泰工程司是天津近代成立最早的中资建筑公司之一,与天津当时众多的外资工程公司在规模和技术方面相比毫不逊色。该公司在天津承建了多处大型建筑,主要有永利工业公司大楼、中原公司、基泰大楼、南开大学木斋图书馆。 上海沙逊大厦 于1929年建于上海,平面呈A 字形,建筑为钢结构的10层大楼,局部高12层。是当时标准很高的一幢大型饭店。由英商维克多·沙逊经营的沙逊洋行房产,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普宁寺大乘阁 位于河北承德市,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仿西藏三摩耶庙。大乘阁是一座高大的木结构楼阁式塔,高36.65米。高三层,上面五个屋顶一大四小,造型稳重。大乘阁位于9米高的石台正中,综合了汉式建筑中楼、阁、殿、亭等多种形式,这在我国传统建筑中是极为少见的。阁内供奉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雕佛像,像高21.85米。 1.嵩岳寺塔是那个朝代建造的(A.北魏 B.隋 C.唐) 2.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是哪个朝代建造的(A.北宋 B.辽 C.金),其构架形式是(A.殿堂型 B.殿阁型 C.堂阁型) 3.《园冶》作者是(A.孝诫 B.李渔 C.计成),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A.宋代 B.明代 C.清代) 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园冶》一书作者是(计成),其出版年代是(明代) 2.蓟州独乐寺观音阁的建筑年代是( 辽统和二年 ),它是(殿阁)型构架 3.宋代称为华栱,清代称为(翘) 4.清代称为五架梁,宋代称为(四椽栿) 5.在天花板上面的梁,作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故称为(草栿) 1. 斗栱跳头上置有横栱的叫(计心),不置的叫(偷心)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附参考答案)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 一 、选择(15分,可随机抽取15道题) 1.“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 D A 穿斗 B 内柱升高 C 彻上露明造 D 草栿 2.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C A 小木作 B 大木作 C 铺作 D 檐下作 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A A 宋 B 宋以前 C 明清 D元 4.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天宫楼阁”见于以下哪座建筑 C A 隆兴寺摩尼殿 B 晋祠圣母殿 C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D 少林寺初祖庵 5.宋代的“材”为 C A 斗口高 B 斗口宽 C 单拱高 B 单栱断面 6.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 C ) A、宇文恺 B、李诫 C、蒯祥 D、也黑迭尔 7.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 ( A ) 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B、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 C、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 D、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 8.清代斗拱一般不含以下哪种功用( B ) A 模数化 B 承重 C 装饰 D 材等 9.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 C A 晋 B 冀 C 苏 D 赣 10.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 B A 东周 B 西汉 C 唐宋 D 明清 11.以下哪一条与长城无关 A A 宗法制度 B 秦始皇 C 胡服骑射 D 丝绸之路 12.18世纪将中国建筑介绍到欧洲的著名人物是 B A 南怀仁 B W·钱伯斯 C J·朗世宁 D 汤若望 13.以下哪条不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 A A 全面保护 B 重点保护 C 有限保护 D 酌情保护 14.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思潮以下列哪一条为口号 C A 历史主义 B 民族形式 C 中国固有形式 D 民粹主义 15.迄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遗址是:( B ) A、河南偃师尸沟商城遗址 B、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C、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D、安阳洹北遗址 16.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地图是:( C ) A、兆域图 B、西京长安图 C、平江府图 D、清明上河图

中国建筑史

中建史 一名词解释 1)里坊制: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全城实行宵禁。三国时期,城市开始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的“里”。2)瓮城:为增强城门的防御力量,而没在大城门外的小城 3)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榑,其持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 4)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榑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其他各榑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建筑无角柱升起。 5)托脚:宋代建筑上各榑均用斜杆支撑固持。其中支撑脊榑的斜杆称为叉手,其余称为托脚 6)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7)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围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8)黄肠题凑:汉代帝王墓用短方木叠成椁墙,墙内置棺椁,短方木端部均指向棺椁。 9)偷心造:宋式斗拱的一种做法,即在一朵斗拱中,只有出跳的拱、昂,跳头上不安横拱。10)计心造:在宋式斗拱中,每一跳的华拱或昂头上,都有横拱的一种斗拱方式 11)龙尾道:殿前有长达70余米的坡道供登临朝见之用,坡道共7折,远望如龙尾。12)宝城宝顶:、地下宫殿上起圆形坟称宝顶,以适用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浸润墓穴,且用墙垣包绕,称为宝城。 13)雀替: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14)明栿: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 15)草栿:在天花板上面的梁,做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故称草栿. 16)方城明楼:在宝城之前,尚有一个突出的方形城台,上建明楼 17)坞壁:平地建坞,围城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角楼,略如城制。 18)侧脚:外檐柱在前后檐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则同时向两个方向向建筑内部倾斜 19)明堂辟雍:古代天子宣明政策的地方。 20)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二画图 1 屋顶形式 2 四合院 3 北京天坛 4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平面及立面 5 穿斗式抬梁式 6 柱的形势 A 都柱B 满堂柱式C金厢斗底槽D 单槽E 双槽F 分心斗底槽 三填空 1)木结构建筑的优势 A 取材方便B 适应性强C 有较强的抗震性能D施工速度快E便于修缮,搬迁缺点1木材越来越少2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虫蚀,不耐久3难以营造大而复杂的空间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 编辑 中国近代建筑所指得时间范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为止。中国在这个时期得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得过渡时期,这就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得阶段。 1概述 2发展阶段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 ?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 ?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 3建筑类型 ?居住建筑 ?工业建筑 ?公共建筑 4建筑技术 ?结构技术 ?施工技术 5建筑风格 ?近代外来形式得建筑风格 ?近代民族形式得建筑风格 概述编辑

中国近代建筑(13张) 清王朝得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得传入。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得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得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得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就是原有得传统建筑体系得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得功能布局、技术体系与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得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得变化。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得与中国自身发展出来得新型建筑,具有近代得新功能、新技术与新风格,其中即使就是引进得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广大得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得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得建筑为主。大量得民居与其她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得传统品格与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得材料、结构与装饰。从建筑得发展趋势来瞧,中国近代建筑得主流则就是新建筑体系。 发展阶段编辑 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 中国近代建筑 这就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得阶段。主要有两方面得新建筑活动。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这些建筑绝大多数就是当时西方流行得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就是券廊式;后者就是西方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当时称为“殖民式建筑”。另一方面就是洋务派与民族资本家为创办新型企业所营建得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仍就是手工业作坊那样得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得西式建筑。上述两方面得建筑虽然为数不多,但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酝酿着新建筑体系。

中国建筑史期末考试资料

内容包括(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 1、我国原始社会氏族时期房屋遗址类型? 干阑式建筑木骨泥墙房屋 2、陕西岐山凤雏村建筑遗址的特点是什么?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的平面特征是什么? a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和后堂之间用廊子连接。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基址下设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屋顶已采用瓦。b平面略成方形 3、《周礼·考工记》是如何记述周代的都城型制的?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 4、xx的布局特点? 整个陵园由南北两个狭长的长方形城垣构成。内城中部发现一道东西向夹墙,正好将内城分为南北两部分。高大的封冢座落在内城的南半部,它是整个陵园的核心。陵园的地面建筑集中在封土北侧,陵园的陪葬坑都分布在封冢的东西两侧。形成了以地宫和封冢为中心,布局合理,形制规范的帝王陵园。 5、汉xx规划布局的特点? 城市布局不规则,主宫未央宫位于西南,长乐宫位于东南;城市每面三门;设有外郭;城内设有160个闾里;在东南与北郊设有七座陵邑,加强中央集权;城内分为八街九陌,主干道分三股;路面为土路,用陶质排水管和砖砌排水阴沟排泄雨水;郑渠用以漕运。 6、xxxx的建筑特色?

塔平面为12边形,最下为低平台座。上建划为二段之塔身,下层塔身平素,无门窗及任何装饰。上层塔身辟饰以火焰式尖瓣之拱门及小龛,龛下置有壶门之须弥座。转角立莲瓣倚柱。虽门楣及佛龛上已用圆拱卷,但装饰仍多保存外来风格。密檐出挑都用叠涩,未用斗拱。 塔心室为八角形直井式,以木楼板隔为10层。塔身外轮廓有缓和收分,呈一略凸之曲线。塔刹则用石构成。密檐间距逐层往上缩短。 7、xxxx的规划特点? 布局仿北魏洛阳城,方整对称,沿南北轴线将宫城、皇城置于全城最主要位置;交通呈棋盘式布局,将城市划分为108个里坊,分区明确整齐,实行夜禁制度;长安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道路两旁种有成行槐柳,又称为“槐衙”;路面土路,两边设明沟排水。柏,精神表意 9、xx的成就? 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这种空腹拱桥不仅可减轻桥的自重,而且能减少山拱对桥身的冲击力,在技术上、在造型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瑰宝。 10、xx佛光寺大殿的建筑特点? 面阔七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大殿建在低矮的转台基上,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柱组成。柱身都是圆形直柱,仅上端略有卷杀。 檐柱有侧脚及生起。阑额上无xx。 11、正定xx的布局及建筑特色? a布局:利用建筑体量大小和院落空间的变化,轴线虽长而不觉呆板。 b建筑:外檐檐柱间砌以封闭的砖墙,内部柱网由两圈内柱组成,面阔和进深方向的次间都较梢间为狭。下檐柱头铺作出双抄偷心造,上檐柱头作出单下昂,后尾出四抄托明栿。 12、《营造法式》是什么,它有哪些突出成就?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简介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简介

10142128 叶涛涛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前言 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清王朝的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的传入。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的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的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的变化。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和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的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的变化。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的和中国自身发展出来的新型建筑,具有近代的新功能、新技术和新风格,其中即使是引进的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广大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的建筑为主。大量的民居和其他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

传统品格和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的材料、结构和装饰。从建筑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的主流则是新建筑体系。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 这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的阶段。主要有两方面的新建筑活动。一方面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是当时西方流行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是券廊式;后者是西方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当时称为“殖民式建筑”。另一方面是洋务派和民族资本家为创办新型企业所营建的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仍是手工业作坊那样的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的西式建筑。上述两方面的建筑虽然为数不多,但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酝酿着新建筑体系。 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 这是西式建筑影响扩大和新建筑体系初步形成的阶段。19世纪90年代前后,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设银行,办工厂,开矿山,争夺铁路修建权。火车站建筑陆续出现,厂房建筑数量增多,银行建筑引人注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成长的“黄金时代”,轻工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简介: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公元1944年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梁思成完成着作《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出版。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即对称齐整,主次分明。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唯园林建筑与此迥异,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当是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前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

中国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中国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提到中国古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北京的故宫、颐和园,或者是苏州的园林、安徽的民居;提到中国现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深圳、上海这几年拔地而起的豪华宾馆、高级写字楼。可是,关于中国近代建筑,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1840—— 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后,封建主义的清王朝经历“康乾盛世”而日趋衰落;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却因工业革命而迅猛发展。中西文化交流从明末清初开始,就不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鸦片战争以后,则完全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进行了。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以此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也由此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动之下展开了。

其间,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外国文化的大规模侵入,在中国国土上除了传统的古代建筑仍在延续、演变之外,外来的欧洲建筑样式逐渐多起来,在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一股潮流;二十世纪二十年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以上海外滩(BundofShanghai,又称“黄浦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和沙面、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的建筑为代表。 长江沿岸城市的洋式建筑以南京下关、武汉汉口租界的建筑为代表。 内陆地区沿边城市哈尔滨早期的建筑主要通过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开通,受

俄罗斯传统建筑和十九世纪末欧洲流行的“新艺术运动”样式影响,在中东铁路系统的建筑和东正教堂中表现为多。滇越铁路(1903——1910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越南人在参与了滇越铁路的修建和昆明商埠的开发过程中,间接地把其所受法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带到滇越铁路沿线的城市和昆明。 表。 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地位。1926年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中国近代跨度最大的会堂建筑。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后于1929年所作“首都计划”,则是中国进行的较早、规模较大的城市规划设计。“首都计划”的详细方案中,全部政府办公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极力提倡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意为发扬光大本

中国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中国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提到中国古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北京的故宫、颐和园,或者是苏州的园林、安徽的民居;提到中国现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深圳、上海这几年拔地而起的豪华宾馆、高级写字楼。可是,关于中国近代建筑,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1840—— 但是, 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却因工业革命而迅猛发展。中西文化交流从明末清初开始,就不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鸦片战争以后,则完全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进行了。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以此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也由此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动之下展开了。其间,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

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外国文化的大规模侵入,在中国国土上除了传统的古代建筑仍在延续、演变之外,外来的欧洲建筑样式逐渐多起来,在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一股潮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则又出现了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另一股潮流。这两股 )和南 区”的建筑为代表。 长江沿岸城市的洋式建筑以南京下关、武汉汉口租界的建筑为代表。 内陆地区沿边城市哈尔滨早期的建筑主要通过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开通,受俄罗斯传统建筑和十九世纪末欧洲流行的“新艺术运动”样式影响,在中东铁路系统的建筑和东正教堂中表现为多。滇越铁路(1903——1910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

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越南人在参与了滇越铁路的修建和昆明商埠的开发过程中,间接地把其所受法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带到滇越铁路沿线的城市和昆明。 北京的洋式建筑则以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为滥觞,以资政院、大理院为代表。 和。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后于1929年所作“首都计划”,则是中国进行的较早、规模较大的城市规划设计。“首都计划”的详细方案中,全部政府办公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极力提倡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意为发扬光大本国传统的文化。这在二十年代是一种开创性的设想。 在北京,传统式建筑以二十年代所建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建筑史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1.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 迁徙的轻木骨架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黄河流域上游利用黄土挖出横穴做居室,称之窑洞;东北和西南大森林有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 2.木架建筑优势:a.取材方便;b.适应性强;c.有较强抗震性能;d.施工速度快;e. 便于修缮、搬迁。 缺点:a.木材越来越稀少;b.木架结构易遭火灾;c.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消耗量大。 3.我国木构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 穿斗式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成为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上再用木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的南方地区。 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这种木结构多用与北方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 4.(识图会画)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屋顶形式: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区别卷 棚)、重檐。 5.工官是城市建造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自周至汉,国家的最高工官称 为“司空”。隋代宇文恺------大兴城的规划;宋代李诫-----编修《营造法式》;明代蒯祥、徐杲-----明故宫。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推测,巢居是古代原始居住方式。 2.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房屋的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距 今约六七千年。(干阑式) 3.中U哦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西部建平县。 4.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鄩,是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 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中国建筑史试题与答案

中国建筑史试题与答案 一、画出下列各图:(每题5分,共10分) (1)南禅寺大殿正立面图 参见《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第57页图5.3.2 (2)清式六架卷棚与七架前后廊木构架剖面示意图 参见《中国建筑史》教材(第5版)第279页图9-2 二、解释下列名词:(每题5分,共30分) (1)叉柱造 将多层木建筑的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檐柱斗栱上,但向内退进半柱径。 (2)平坐 高台或楼层用斗栱、枋子、铺板等挑出,以利登临眺望,此结构层称为平坐。 (3)北京四合院 是庭院式住宅的最典型布局;主要单体多“一明两暗”,核心庭院均“一正两厢”加垂花门或过厅;可纵向增“进”、横向增“路”以扩大规#唤ㄖ目占涞燃吨刃蚍从沉朔饨桌碇刃虿⒛苈惆簿庸δ埽槐硐至搜险⒍俗⒛亍⒑托持馈?lt;/FONT> (4)明栿 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加工较精细。宋代明栿常作月梁式,以增加美感。(5)副阶周匝 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6)拙政园 参见《中国建筑史》教材(第5版)第197-199页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两步架的梁,宋称(乳栿),清称(双步梁)。 (2)塔与楼阁平坐下之屋檐,称为(腰檐)。 (3)在清式建筑做法中,1椽径等于(1.5)斗口。 (4)晋祠圣母殿的屋顶形式为(重檐歇山)。 (5)清式石栏干是先在台基或地面上置(地栿),再在上面立(栏板)、(望柱)和(柱头)。(6)宋代歇山建筑有两种称谓:在殿阁称(九脊顶),非殿阁称(厦两头)。 (7)清称为翘,宋称为(华栱)。清称为XXXXX斗,宋称为(交互斗)。 (8)《园冶》的作者是(明)代的(计成)。 四、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概述宋代材份制与清代斗口制的异同。 参见《中国建筑史》教材(第5版)第261、282页。 参见《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第111、174页。 (2)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 参见《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第58-59页。 (3)结合北京故宫太和殿谈清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 参见《中国建筑史》教材(第5版)第278页。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主线与分期

2012.10 ARC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70 特集: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SPECIAL ISSUES: RESEARCH ON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主线与分期 刘亦师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04) 收稿日期:2012-08-31 ABSTRACT/ An explicit main thread is largely missing in conventional wisdom of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 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modernization underpin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e. Chinese modernizing enterprises generally followed three paths in development: those led by foreigners, those by Chinese governments, and those of spontaneity in less urbanized areas. Accordingly,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e can be periodized into four phases. KEY WORDS/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e, historical work, style, main thread, periodization 古代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建国十年之建设成就),尤其1980年代中期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领域正式起步以来,相关国内外论著至少有十多种[3-16]。此外,以中国地区和城市的近代建筑为题或志书一类的著作,为数则更多[17-24]。 考察这些中国近代建筑史著述,可以看出它们在编写体例上的一些共同特点。以《中国近代建筑简史》[4]为例,全书分为“概论”、“城市的发展与变化”、“新类型建筑的发展”、“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及“革命根据地建筑”几章。这些章节各自独立成篇,选择若干重大历史事件逐一叙述,或合并叙述,大体上类似于中国传统史书的“纪事本末体”。19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专项研究的深入,在编纂近代建筑史方面,大都也采取了这一体例。其中最具典型的是杨秉德主编的《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12],介绍了13个城市及其近代建筑的历史演变,每个城市自成 一章。赖德霖著《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15] 也围绕不同的专题研究组织全书。 专题研究的体例类似以历史事件为中心撰述的“纪事本末体”。清人编纂的《四库提要》评价这一体例“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 摘要/现有的中国近代建筑史著述在体例上多类似于“纪事本末体”,缺少一条贯通始终的主线。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主线,循3条路径交错进行:在外力影响下,由外国人主导的各种建筑活动;在不同时期,由中国政府主导的近代建设;以及由中国民间自身主导的、在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地区进行的近代化建设。指出依据这一理论,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可分为4个时期。关键词/近代建筑 史书 体例 主线分期 近代中国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段时期。自1840年起,中国社会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史;同时,是世界主动走向中国、中国被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历史。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都发生了飚转豹变,具有其自身的特性。以这段历史为对象的学科,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学科[1]。 在近代时期,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正如时人和后世论史者所指出的那样,开中国“千古未有之奇变”,其影响遍及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建筑以其物质形态能直观地反映一国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面貌,历来为史学家所重视。如梁思成所说:“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该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2]研究中国近代建筑的形制、技术、思想及其应变递嬗,无疑能加深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和近代社会变迁的认识。 自从1950年代编纂“三史”(中国 [编者按]中国近代建筑史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从1980年代初创至今,为时不过30年。但任一学科都有其特有的历史、问题和方法,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因时而异、日益丰富的研究方法,是构成学科每一阶段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而言,如何在前30年探索和发展的基础上,厘清近代建筑史发展的主线与研究的框架,梳理研究方法的嬗递演变,从而认识这一学科在领域、视野和方法等方面成长的历程?解答这些问题,对于下一步继续深入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自1986年以来,每两年一次的中国近代建筑史会议至今已举办了13次。2012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于7月16日-21日在厦门和金门两地召开,集中讨论了上述这些问题。本专栏特约刘亦师为学术主持人,选取了本次学术年会所收录论文中具有代表性的6篇文章,分为3部分。第1部分的两篇论文旨在从全局上综论本学科的“问题”和“方法”,提出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主线,并揭示未来的研究方向;第2部分的两篇论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分别梳理了近代建筑研究和保护的发展历程;第3部分则体现了中国近代建筑史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即研究将向成果较少的“边缘”(如西部和台湾)扩展。艰苦的实地调研和扎实的案例研究仍是本学科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合作的范围和对象将进一步扩展到两岸三地。

中国建筑史近代部分的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近代部分的读书笔记 建筑是时代的印记,携带着时代的信息,每一个时期建筑往往都会被一种特定的形式所控制,稍加留意就会看到这些形式的存在于它的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或者说是社会环境的产物,而建筑师往往只是社会环境对建筑形式产生作用过程中的一种媒介,建筑创作从来都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不会是建筑师自我表现的手段,这是建筑师的宿命,纵观历史任何时期社会性总是建筑的第一特性。建筑总是根植在社会的土壤中的,它与社会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人文历史、哲学观点都有着千丝万楼的联系。社会变化了建筑就会随之变化,而只有社会发展了建筑也才能随之发展。因此,在社会发展未达到一定高度时,我们不要太极于苛求某一建筑形式的出现,而当社会变化时,我们也不可能阻止建筑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作为中国建筑艺术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我国建筑艺术的变化与发展,表明了我国建筑艺术如何从封建社会的遗产走向紧跟时代的现代化过程。不明了这个过程的背景与原因,就很难了解这一时期建筑的历史成就与研究的价值,就很难认识到今天的建筑艺术潮流与过去的建筑艺术有什么关系。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历经数千年,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时代是在发展的,建筑艺术也必然要随着时代潮流变化,在继承中有所发展。正如马克思对希腊文化的评价那样:“关于艺术,谁都知道,它的某些繁荣时代并不是与社会的一般发展相适应的,因而也不是与那构成社会组织骨干的社会物质基础相适应的。但是,困难并不在于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是与社会发展的某些形态相关联的。困难在于了解它们还继续供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作为一种标准和不可企及的规范。”“一个大人是不能再变成一个小孩的,除非他变得孩子气了。但是,难道小孩的天真不令人高兴吗难道他自己不应该努力在更高的阶段上把小孩的真实的本质再现出来吗”建筑文化遗产也是一样,时代的潮流是不可抗拒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的建筑艺术才能为社会所接受。 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过渡和逐渐成长的时期,对于建筑现代化的进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现代时期的建筑也是一个学习西方先进建筑思想与技术的过程,是一个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过程。建筑既应该是时代的,是世界的,也应该是民族的,只有这样,新建筑文化才可能得到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它既吸收了世界优秀建筑文化的精华,又继承了本民族的建筑特色,从而才能使中国建筑艺术紧跟世界建筑潮流,才能使建筑创作明确方向。 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研究的历史范畴,原则上是按照中国通史的分期,也就是说主要是研究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20世纪末的建筑艺术成就。但是作为建筑历史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虽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 840年开始划线,而实际上在这个关键年代之前,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已很频繁,它对中国近代建筑西化的过程,曾有过一定的影响,例如16世纪葡萄牙人占据澳门时期所建造的一批西式建筑;天主教在明清时期所兴建的一些西式教堂;清朝初期在广州建造的广东十三行与十三夷馆;清朝前期在圆明园的长春园中建造的一批西洋楼等等都是西方建筑艺术东渐的佐证,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建筑艺术的滥觞。因此在研究中国近代建筑艺术时,上溯这一批最初的源头也不是没有意义的。 在现代建筑的概念上,我们暂且以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分水岭。当然,有些人会强调应该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分界线;也有人会认为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已出现过现代建筑艺术思潮和现代建筑作品,把它的分界划在1949年岂不是明显有违事实我们认为这里所讨论的近现代建筑艺术主要还是作为时间概念来考虑的,并未强调政治因素与建筑风格的因素,

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摘要: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可分为初始期、起步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并根据中国近代建筑特性将其分为承续型、影响型、早发型、后延型四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体现出传统承续与外来文化之双重影响为中国近代建筑的特性,必须对其科学地进行分级分类,区别对待,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保护、利用(再利用) ,废弃或拆除的对策。结合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改建 ,论述近代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提出近代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做法。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三个阶段 在中国,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可分为初始期(20世纪40 - 70年代) 、起步期( 1986—1992年)和发展期(1993年至今)三个阶段。 1. 初始期: 20世纪40 - 70年代 梁思成先生于1944年完成的《中国建筑史》,在“第八章结尾———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论及中国近代建筑,可以说是较早的通史性述作,1958年10月至1961年10月在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主持下进行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编辑工作,是中国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首次较具规模的研究。 1958年10月,全国“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后进行的建筑“三史”全国调查及资料编辑工作,以其成果《中国近代建筑史》(初稿) , 为高等学校提供了这一学科领域的参考教材。 1960年8月,全国“第四次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后根据《中国近代建筑史》(初稿)缩编的《中国建筑史》第二册《中国近代建筑简史》,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用书”于1962年10月正式出版。 1964年在香港出版的徐敬直所著《中国建筑之古今》一书, 其中有“当代中国建筑”(ContemporaryChinese Architecture)部分,是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较重要的专著。 2. 起步期: 1986—1992年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历史学界对历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活跃, 尤其是对在近代 (1840—1949)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引起的思想动荡极为关注。在建筑历史学界,则引发了关于建筑传统与现代风格关系的讨论,使中国建筑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介环节和中西交叉的汇合状态的近代一段再次引起了中外建筑历史学者的注意。 1981年9月至1984年3月,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攻读博士课程的村松伸,以高级进修生的身份来清华大学,为准备以《中国近代建筑史》为题的博士论文在中国留学; 1985年4月,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汪坦和张复合向清华大学建筑系领导提交了《关于进行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报告》[1] 1985年8月,清华大学发起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并向全国发出《关于立即开展对中国近代建筑保护工作的呼吁书》。可以说,“座谈会”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进入起步期的序幕;同年11月,东京大学召开“日本及东亚近代建筑史国际研究讨论会”,可看作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进入国际交流的开端。 1986年10月,“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在北京召开。这是继“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之后,中国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选择填空题

一、选择(15分,可随机抽取15道题) 1.“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D、草栿 2.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C、铺作 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A宋 4.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天宫楼阁”见于以下哪座建筑C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5.宋代的“材”为C单拱高 6.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C、蒯祥) 7.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8.清代斗拱一般不含以下哪种功用(B承重) 9.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C苏 10.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B西汉 15.迄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遗址是:(B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16.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地图是:(CC、平江府图) 17.汉代四象中指东方的是(A、青龙) 18.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是(北宋汴梁)城的风貌。 19.我国宋代建筑的国家“标准和规范”是指:(A《营造法式》) 20.下列建筑属于宋代建筑的是:(B摩尼殿) 21.目前我国保存有三城三河的最完整、最古老的地面城池的城市是(A春秋淹城) 22.在汉朝,规定在皇帝登位(B第二年)年开始营造皇陵。 23.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是(A、唐乾陵) B、汉文帝灞陵C、汉武帝茂陵D、宋裕陵 24.下列属于道教建筑的是:(B、武当山建筑群) 25.浙江普陀山供奉的是(D观音菩萨)菩萨道场。 26.(B山西应县木塔)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27.有藏传佛教博物馆之称的是(C、雍和宫) 28.下列属于楼阁式塔的是(C苏州虎丘塔) 29.天安门的屋顶形式是(B歇山式) 30.天坛的屋顶形式是(C攒尖式) 四、填空(共20分,随机抽取10道题) 1. 在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我国很早就实行了类似于近代建筑的模数制,宋代用“(材分制)”,清代用“(斗口制)”作标准。 2.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落遗址)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有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3.《清式营造则例》是(梁思成)(人名)根据《工程做法则例》编著的。 5.“择中”思想见于《周礼考工记》一书,其中的“国”指(城池)。 6.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圈柱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金箱斗底槽”。 7.中国营造学社诞生于(1930)年,创始人是(朱启钅今)。 8.清式七檩举架的飞檐为(三五)举,檐步为(五)举。 9. 我国近代建筑的主体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砖木混合结构、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钢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 11.唐宋木构殿堂有(3)个水平结构层,其中最复杂的一个实际上属于(铰接)结构。 12.江南园林边界模糊的空间效果,主要是以(借景)和(障景)手法取得的。 13.中国古代营居喜用木构,这与(阴阳五行)观念不无关系,也是(砖石)结构不发达的一个原因。 16.在我国古代氏族社会时期,房屋营建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干阑式建筑、木骨泥墙建筑。 17.我国现存最早的塔是嵩岳寺塔。 18.我国的古代佛塔一般可分为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塔三种基本类型。 19.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居民区、手工商业区。 20.我国的五大古都是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