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期末必考考试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期末必考考试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期末必考考试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期末必考考试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导引

第一章心理学概观

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学

一、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2、科学的基本特征:客观性,验证性,系统性

二、

1、心理学的目标:

(1)描述:客观地陈述事实,不涉及价值判断,也不寻求原因,只是将研究问题的有关现象呈现出来。如认知能力和心理社会能力的发展趋势;

(2)解释:揭示事实的原因,分析现象间的前因后果。如抑郁性别差异的ABC理论;

(3)预测:根据已有的知识和信息去估计某种事物或现象在将来发生的可能性。如判别分析;

(4)控制:采取措施,使事物朝着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避免消极事件的发生或将其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如书写考试焦虑可提高考试成绩。

描述和解释属于理论任务,预测和控制则属于应用任务

第二节心理学的方法

一、

科学方法的6个基本步骤:观察;对问题进行定义;提出假设;收集证据和检验假设;发表研究结果;建构理论

二、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

(1)定义:是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从而了解事物的特征或规律性的方法。

(2)优缺点:

优点:适合特点的研究问题;所观察的行为是亲眼所见,其行为和心理很少干扰,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只能消极等待预期行为的出现;自然条件下行为难于按照人的主观意愿发展,结果难于重复;观察结果易受无关因素影响。

(3)注意事项:观察者效应;观察者偏差;拟人化错误

2、实验法:

(1)定义: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从而了解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2)优缺点:

优点:能控制无关变量,推论因果关系;研究者处于主动地位,可有计划引起某种行为现象发生;可使某种行为在不同条件下重复发生,反复观察验证。

缺点;有些问题无法以实验的方法进行探讨。

(3)典型概念:

安慰剂效应:指没有实验操纵时,被试的行为也发生了改变

3、相关法:

(1)定义:了解两种变量之间关联到什么程度的方法

(2)优缺点:

优点:适合研究不容易被操纵或者因伦理学原因无法操纵的心理现象;可以显示变量间的共变关系甚至做出预测。

缺点:无法确定因果关系

4、调查法:

(1)定义:预先拟定所要了解的问题,让被调查者回答这些问题以获得研究所需资料的方法

(2)优缺点:

优点:简单易行,相对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需要太复杂的设备;能在短时间内调查最多对象,获得大量资料

缺点: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受被试影响大,不合作的态度降低研究效度;访谈法要研究者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问卷编制的质量和适用范围也会影响结果

(3)注意事项:样本的代表性;恰当的言语表达;受过培训的调查者;正确的资料分析方法;社会称许性(接受调查者在对题目作出回答时倾向于表现自己积极一面的程度)

5、个案法:

(1)定义:对某个人或某个团体进行全面深入了解的方法

(2)优缺点:

优点:适合于研究少见的且不能人为引起的现象;能提供变化的动态方面的见解,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个案

缺点:研究结果往往缺乏普遍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

(3)注意事项:个案的典型性;案主报告的真实性;研究态度的客观性

第三节心理学的历史

一、

1、两大历史渊源:

(1)自古以来流传的哲学;

(2)18世纪兴起的生理学

2、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性事件:1879年,冯特(心理学之父)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二、现代心理学派别

1、结构主义:

(1)代表人物:冯特(德国)、铁钦纳(英国)

(2)核心观点:心理学的对象为意识经验;心理学的目的是揭示意识经验的结构,也就是意识由哪些基本元素构成;不关注心理学的应用

2、功能主义:

(1)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

(2)核心观点:心理学的对象为意识经验;心理学的目的是揭示有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心理或意识的功能;关注心理学的应用

3、行为主义:

(1)代表人物:华生

(2)核心观点:将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目的是揭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行为是环境作用的结果

4、完形心理学:

(1)代表人物:韦特海默

(2)核心观点:心理学既研究意识经验也研究行为;有组织的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而是大于部分之和

5、精神分析:(建立在个案研究法的基础之上)

(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2)核心观点: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潜意识;精神分析的目的是了解个人当前的观念和行为的潜意识根源;潜意识经验的过度压抑是心理疾病的根源

6、人本主义:(第三势力)

(1)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2)核心观点:主张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乐观的人性观:人有自由意志,人有选择并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

三、

当代心理学的取向:认知观;生物学观;文化观

第二章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神经系统与行为

一、

1、神经元

(1)定义: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又称为神经细胞

(2)结构: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

(3)分类:按功能分为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2、神经冲动的传导

(1)全或无原则:当刺激强度未达到某一程度时,即无神经冲动产生。但当刺激强度大于某种程度而能引起冲动时,该冲动立即达到最大强度

(2)突触是指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和另一神经元的树突和胞体或肌肉、腺体细胞发生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区域。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3)神经细胞内电传导,神经细胞间化学传导

二、神经系统的结构

1、脊髓:主要作用:传导功能、发射功能

2、脑:

(1)脑干(后脑):

延脑——我们的生命中枢

网状结构:控制觉醒、注意、睡眠等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

(2)小脑:调节躯体肌肉的运动和维持平衡

(3)前脑

边缘系统:由杏仁核(与情绪有关)、海马(记忆)、下丘脑(动机)的一部分或及部分组成

3、躯体神经系统:(红色,遍布全身)

作用:把各种感觉器官接受的刺激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把中枢神经系统的意志表现出来

4、自主神经系统:(蓝色,只有上身)

(1)功能:控制心跳、呼吸、消化、瞳孔的收缩、调节腺体的分泌

(2)在一定程度上不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3)交感神经系统:应付紧急情况的机构(促活动性功能)

(4)副交感神经系统:起着平衡作用,抑制体内各器官的过度兴奋,使他们获得必要的休息(促营养性功能)

(5)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具有拮抗性质

第二节大脑皮层

一、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分区

(1)四叶:额叶(中央沟之前,侧裂之上);顶叶(中央沟之后);颞叶(侧裂之下);枕叶(颞叶和枕叶之后)

(2)三区:感觉皮层区、运动皮层区、联合皮层区

(3)六个关键识记部位:

视觉皮层区(枕叶后部);

听觉皮层区(颞上回<颞叶上部隆起的部位>);

躯体感觉区(顶叶中央沟后面的中央后回<中央沟之后隆起的部位>),定位特点:左右交叉、上下倒置、投射面积;

运动皮层区(额叶中央沟前面的中央前回),左右交叉、上下倒置;

布洛卡区(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侧裂处),受损导致运动性失语症即语言表达有问题;

威尔尼克区(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受损导致听觉性失语症即语言理解有问题,听觉正常但不能理解口语

二、

左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逻辑推理

右半球: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

三、大脑皮层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优势法则;动力定型;镶嵌式活动;始动调节;保护性抑制

第四节行为的遗传学基础

一、行为遗传学研究:

1、选择性繁殖:白鼠走迷宫(说明遗传是影响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双生子研究:如果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更像,就证明遗传起作用,而同卵双生子的任何不同都归因于环境

第三章动机

第一节动机的概述

一、

1、动机的定义: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该活动并使该活动朝某一目标进

行的内在动力。(动机是活动的内在原因)

2、动机的功能:始动功能、导引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二、

1、需要是指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

2、驱力是指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所引起的内在促动力量,这种力量迫使有机体去获得这种东西

3、诱因是指凡是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是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

4、动机表现过程:缺乏-需要-紧张-驱力-行为-目标;非缺乏-诱因-紧张-驱力-行为-目标

三、

1、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强,都会使作业成绩下降。简单工作,较高的动机强度会取得较好的成绩;适中的工作,中等的动机强度会取得较好的成绩;较难的工作,较低的动机强度会取得较好的成绩。

2、动机冲突

双避冲突: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具有消极意义的目标时,却必须接受其一方能避免其二而产生的冲突

双趋冲突: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时,却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而产生的冲突。例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趋避冲突:一个人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趋近和回避两种对立的动机时而产生的冲突,例如,想摘玫瑰又怕刺

多重趋避冲突:一个人同时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目标,每个目标又都具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作用。例如,高考填报志愿

四、动机的分类

1、按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2、按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可分为原发性动机与继发性动机

3、按动机来源可分为外源性动机和内源性动机

第二节生理性动机

一、

1、下丘脑底部是抑制胰岛素分泌的中枢,即“饱中枢”,产生饱感并减少进食

2、下丘脑外侧是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中枢,即“饥中枢”,产生饥饿体验并增加进食

二、

瓦顿障碍箱:说明母性驱力最强烈

三、

1、刺激寻求驱力(感觉寻求):是指对探险、操作、好奇和刺激的一种反射性需要

2、唤醒理论:好奇心和寻求刺激的需要可以理解为在唤醒水平太低时,一种提高唤醒水平的尝试

第三节社会性动机

一、交往动机

1、交往动机(亲和动机):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亲近、交流、往来以获得他人的关心、理解、合作的动机。

2、交往动机根源于人类的存在方式

二、成就动机

1、麦克里兰及其代表作《成就社会》

2、成就动机的心理结构

(1)在成就动机的形成过程,有两种彼此相对的心理作用:一种是希望成功;一种是害怕失败

(2)成就动机的合成倾向(Ta)

Ta=(Ms-Maf)[Ps(1-Ps)],Ms 指追求成功的动机,Maf指回避失败的动机,Ps成功的可能性(即任务的难易程度)

(3)追求成功的人所设定的目标:学习目标(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表现目标(最容易或最困难的任务)

3、成就性动机与习得性无助

(1)、习得性无助:指因一系列失败经验而造成的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

(2)塞里格曼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第四节动机理论

一、本能论

1、代表人物:麦独孤、弗洛伊德、洛伦兹

2、核心观点:将个体行为的动力归结为本能,即生来就有的倾向

二、认知论

1、认知失调论

(1)代表人物:费斯廷格

(2)核心观点:当个体对同一事物产生两种彼此矛盾的认知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这种失调会推动人做出消除失调以恢复平衡的行为

(3)实验:强制顺从的认知性后果

(4)改变认知失调的途径:改变或否定其一;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评价,减弱其中一个或同时改变两者的强度;在不改变原有认知因素的条件下,增加一个或几个能弥补鸿沟的新认知因素

2、归因论

(1)代表人物:海德、韦纳

(2)归因: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给予解释的心理过程,对自己行为的归因会影响今后同类行为的动机

(3)韦纳归因论:

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内在、不能自控、稳定)、努力程度(内在、能自控、不稳定)、工作难度(外在、不能自控、稳定)、运气好坏(外在、不能自控、不稳定)、他人作用(外在、不能自控、不稳定)、身心状况(内在、不能自控、不稳定)三个维度:外在与内在、难自控与不能自控、稳定与不稳定

核心观点:并不是成败本身对个体发生影响,而是个体对成败给予不同的归因,会影响个体以后的情绪和行为

三、社会学习论

1、代表人物:班杜拉

2、核心观点:人的行为动力来源于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任务的主观判断

3、自我效能:指个人对某种事务有过一些成败经验后,对自己相应的能力所形成的一种评估,具有领域特异性

4、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体能训练

四、需要层次与自我实现论

1、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

3、需要分类:缺乏性需要(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成长性需要(自我实现)

第四章学习

第一节学习的概述

一、

学习:基于经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含义:基于经验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相对持久/相对一致的

例如:鹦鹉学舌、见贤思齐、习惯化、敏感化、望梅止渴

二、学习的分类

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及其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这几种学习各有其价值,究竟哪种更为优越需要视情境而定

第二节经典条件作用

一、

条件反射:通过联结作用而形成的对一些刺激做出反应的现象(经典条件作用)

二、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

1、无条件刺激(UCS)、无条件反应(UCR)、中性刺激(NS)、条件刺激(CS)、条件反射(CR)。如,望梅止渴:梅子外形(NS)+酸味(UCS)——唾液分泌(UCR)

2、消退与自发恢复

消退:若多次呈现条件刺激,却始终没有无条件刺激与之相伴出现,有机体的条件反应就会逐渐减弱,直至不再反应。

自发恢复:已经消退的条件反应,经过一段时间后,通常能再次被条件刺激激发而出现

3、刺激泛化与刺激辨别:

刺激泛化:当条件作用建立之后,一些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虽然他们从来没有和无条件刺激匹配过,但也能引起有机体不同程度的反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刺激辨别:指有机体通过学习,能够在一些维度上将条件刺激和其他刺激区别开来,选择性地对条件刺激做出反应的现象

4、高级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建立之后,让一个新的中性刺激与条件刺激反复相伴出现,结果该中性刺激也变成条件刺激,也能引起相应的条件反应。让这种程序建立起来的新的条件作用,称为高级条件作用。

三、经典条件作用的应用

1、条件性情绪反应

白鼠(NS)+巨响(UCS)——恐惧反应(UCR)

产品(NS)+帅哥(UCS)——兴奋、激动(UCR)

2、在行为疗法中的应用

对抗条件作用、满贯疗法、系统脱敏法

第三节操作条件作用

一、桑代克的效果律

猫逃离迷笼的过程是一个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

效果律:在一定刺激情境下,伴随满意结果的反应,其重复出现的概率将会增加;而伴随不满意结果的反应,其重复出现的规律将会降低

二、操作条件作用

1、操作行为:指有机体自发地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反应

2、强化:指伴随行为出现的任何能增加该行为在将来出现的概率的事件

3、惩罚:指伴随行为出现的任何能够降低该行为在将来出现的概率的事件

4、操作条件作用:由于行为结果的作用,导致有机体行为出现的概率发生改变的学习形式,就是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斯金纳箱)

三、操作条件作用的现象

1、泛化与刺激辨别

2、消退与自发恢复

3、行为塑造:

行为塑造是通过对接近目标行为的多个具体反应逐步予以强化,使有机体最终习得该行为的过程。

对接近目标行为的多个具体反应逐步予以强化,这种方法称为连续性逼近,它是行为塑造的基本原则。

四、操作行为的结果:强化与惩罚

1、

(1)正强化:在行为发生后,呈现或增强某种刺激从而使行为在将来出现的概率增加。

正强化物:在正强化中呈现的刺激,如食物、金钱、微笑

负强化:在行为发生后,撤销或减弱某种刺激从而使行为在将来出现的概率增加

负强化物:在负强化中呈现的刺激

(2)初级强化物:指任何直接指向于有机体生物学因素的强化物,如食物、水。

次级强化物:需要与已经存在的强化物建立联结才能起到强化效果的强化物,如金钱

2、强化的程序

(1)连续强化:对每次正确反应都加以强化的强化程序,建立快、消退快部分强化:只对部分正确反应加以强化的强化程序,建立慢、消退慢

如,诱导他人赌博,先连续强化,在部分强化

(2)定比强化:在有机体做出一定数目的正确反应后即获得一次强化的强化程序

不定比强化:指在有机体做出不定数目的正确反应后即获得一次强化的强化程序,如挨家挨户推销的推销员

都属于部分强化,都能够使有机体保持较高的反应频率

(3)定时强化:指在前次强化后,经过一段固定时间间隔,有机体的反应才能再次获得强化的强化程序

不定时强化:指在前次强化后,经过一段不固定的时间间隔,有机体的反应才能再次获得强化的强化程序

3、惩罚及其效果

正惩罚:在行为发生之后呈现某种刺激而使行为出现的概率减少,如批评

负惩罚:在行为发生后撤销某种刺激从而使行为出现的概率减少

第四节学习的认知观点

一、顿悟学习

1、代表人物:苛勒

2、核心观点:学习不是依靠盲目的尝试或偶然

3、经典实验:黑猩猩获取食物

二、潜在学习

1、代表人物:托尔曼

2、核心观点:强化并不是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建构了有关环境的认知地图

3、经典实验:老鼠走迷津

4、潜在学习:已经发生却没有从行为中展现出来的学习

三、观察学习

1、代表人物:班杜拉

2、核心观点:

3、经典实验: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学习实验

4、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非通过直接经验产生的学习

5、榜样:在观察学习中,做出某种反应并为个体所观察的有机体

6、替代强化:因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间接地受到强化的情况

第五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感觉

一、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器官中的感受器是一种生物换能装置

二、

1、绝对阈限

定义: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测定方法:对个体施加一系列由弱变强的刺激,使被试从完全不能察觉到刺激存在到明确报告刺激存在为止。取被试多次判断的50%点上的刺激强度为绝对阈限。

2、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

定义:辨别两个强度不同的刺激所需要的最小差异值

测定方法:一个强度保持不变的标准刺激,一个是强度逐渐改变的比较刺激,被试多次反应中50%感到有差异的数值

韦伯定律:差别阈限虽因刺激类别与感觉类别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之间存在着一种定比关系:K=△I/I。K是韦伯分数,K越小,感觉越敏锐。K主要适用于中等强度范围的刺激。

三、基本感觉现象

1、后像

后像: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视觉后像:因刺激消失而视感觉暂时留存的现象

正后像:刺激消失后残留的亮度或颜色与刺激相似的视觉后像

负后像:刺激消失后残留的亮度性质与刺激相反、颜色性质与刺激互补的视觉后像。颜色视觉主要出现负后像

2、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因刺激作用持久或缺乏而是感觉器官的敏锐度发生变化的现象

暗适应:由亮处进入暗处时视觉对弱光刺激的敏锐度提高的现象

明适应:由暗处进入亮处时视觉对强光刺激的敏锐度降低的现象

3、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不同的刺激作用某一感觉器官,使感觉体验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器官而产生的感觉对比

连续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相继作用于同一器官而产生的感觉对比

四、几种主要感觉

1、视觉

视觉的器官是眼睛

视网膜外层的视细胞是视觉感受器,可直接感受光刺激并将其转换为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向大脑枕叶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细胞分为杆体细胞和锥体细胞。

视网膜中央部分的凹陷处为中央窝,是视觉系统中对刺激最敏感的地方。

杆体细胞分布于中央窝以外的整个视网膜上,不能辨别颜色,对光刺激比锥体细胞更敏感,是我们能在非常暗的光线条件下看见东西。

锥体细胞主要集中于中央窝附近,主要感受亮光和颜色刺激,产生颜色和精细7视觉,如果缺少一种或数种,将会导致色盲。

盲点是视网膜上最不敏感的地方,无视细胞。

引起视觉的刺激是波长介于400nm-700nm范围内的电磁波。

颜色视觉有三个属性,即色调、明度、饱和度。

混色与补色:由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波混合之后我们所得到的颜色视觉称为混色,由二色光混合之后变为灰色的现象称为补色

色光混合时用加法混色,颜料混合时用减法混色

2、听觉

引起听觉刺激的频率介于20-20000Hz的声波

听觉的三种属性:音高、响度、音色

3、人的基本味觉主要有酸、甜、苦、咸

第二节知觉

一、

知觉是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并赋予整体意义的加工过程

知觉加工过程:感觉、知觉组织、辨认与识别

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数据驱动加工):抽取并加工从环境刺激中获取的感觉输入信息,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体事物的属性

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概念驱动加工):过去的经验和知识等高级心理活动帮助帮助知觉过程辨认和识别,依赖于知觉主体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相对性

定义:指我们的知觉体验不单是由刺激物体单独引起的,而是由物体周围存在的其他刺激共同引起的。

例子:人像与酒杯双关图、大象到底由几只脚

2、知觉的理解性

定义:指我们在感知某些事物或现象时,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或现象加以解释或判断,从不同方面加以理解。

例如:隐匿斑点图

3、知觉的选择性(感觉与知觉最本质的差异)

定义: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知觉有选择地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产生知觉体验

例如:老妪少妇图

4、知觉的整体性

定义:指我们把由多种属性或部分构成的客体事物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的现象

5、知觉的组织性

定义:指知觉对感觉信息选择与整合的处理过程具有主动的、系统的和逻辑的特点

例如:相似法则、接近法则、连续法则

6、知觉的恒常性

定义:指因知觉条件的改变,知觉对象的网膜成像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而知觉的心理形象维持不变的现象。包括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例如:水中的筷子

三、几种主要知觉

1、空间知觉

(1)视空间知觉

生理线索、单眼线索、双眼线索

(2)听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

对时间长度的估计,1秒钟左右最为正确

3、运动知觉

(1)似动知觉

自主运动:刺激物本身静止而观察者知觉其移动的心理现象

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距相继呈现时,我们看到的两个刺激物之间连续运动的心理现象

诱导运动:由于一个刺激物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刺激物看上去运动的知觉现象,如浮云遮月

4、错觉

第三节记忆

一、记忆概述

1、记忆是经验的保留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2、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保持是巩固以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回忆(经验过的事物不再面前)或再认(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是在不同情况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3、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信息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检索的过程

4、记忆包括由浅入深、动态发展的三个不同的相互联系的加工层次,即感觉记

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二、感觉记忆

1、图像记忆的存储容量为9-20个项目,存储时间为0.25-0.35秒;声像记忆的存储容量为5个项目,存储时间为4秒钟

2、斯伯林用全部报告法与部分报告法研究图像记忆

3、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信息保留时间极短;容量较大;痕迹容易衰退

三、短时记忆

1、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块,时间约为5秒-2分钟

2、扩大短时记忆的有效途径是组块。组块的过程,实际上是利用以往存储于长时记忆中的经验,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重新加以组织,使之构成人们较熟悉的、意义较大的信息单位。

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复述,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很快消失

4、干扰理论认为,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在保持过程中,由于对其他材料的记忆或其他的心理操作干扰了从短时记忆中提取信息,从而造成遗忘

5、前摄抑制是指先识记的材料对后识记的材料造成抑制;后摄抑制是指后识记的材料对先识记的材料造成抑制

四、长时记忆

1、根据记忆内容性质的不同,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1)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实信息的记忆包括姓名、单词、人脸等。陈述性记忆又分为语义记忆与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是关于世界的基本的事实性知识包括名称、规则等。情景记忆,是与时间和地点有关的记忆。

(2)程序性记忆,是对学会的行为和技能的记忆。如打字、打球的动作

2、根据是否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1)内隐记忆,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就可以自动完成

(2)外显记忆,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才能完成。如考试时对记过的概念、原理的回忆

3、长时记忆的提取与遗忘

(1)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信息往往与当初识记的信息有出入,这种现象称为记忆扭曲。

(2)长时记忆的遗忘

艾宾浩斯(首次采用试验法研究人类高级认知),通过实验揭示了无意义材料/无意义音节的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L形图

4、影响遗忘的因素:时间(先快后慢);材料的性质(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遗忘的慢,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遗忘的慢,熟练动作技能遗忘最慢);系列材料的位置(一般材料的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记忆较好,中间位置的内容则容易遗忘,序列位置效应);学习程度(过度学习50%左右记忆效果最佳);加工深度(将记忆材料与已有经验尽可能建立丰富联系,将记忆材料整理为有内在联系的整体,都可能减少遗忘);动机(容易引起兴趣的、伴随深刻情绪体验的材料不容易遗忘)第四节思维

一、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表征:能否对问题进行适宜的表征,是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如果一个物体能得到适宜的表征,问题的解决就会比较容易,否则,问题就难于解决或无法解决。例如,和尚难题

2、定势: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定势又是对解决问题有利,有时不利。

3、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4、认知结构:是个人已有的经验及其组织,决定了个人对事物的一种基本看法。

二、问题解决策略

1、算法和启发法

(1)算法策略: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如果一个问题有算法,只要按照规则进行操作,尝试全部的可能性,最终都会解决问题。

优点:能保证成功;缺点:费时费力

(2)启发式策略:个体凭经验和有指向性的分析,用较少的步骤解决问题的策略。

优点:能更有效、更迅速地解决问题;缺点:不能保证问题的解决

2、几种常用的启发法

(1)手段-目的分析

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先确定一系列子目标,把每个子目标作为达到最终目的的手段,通过逐步缩小问题的现存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最终达到目标状态,使问题得到解决。例如:解决河内塔问题;传教士过河问题

(2)逆向搜索

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的问题解决策略。例如:中学生解决几何问题

(3)爬山法

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得一种方法,这就好像登山者,为了登上山峰,需要从山脚一步一步登上山峰一样。

第六章情绪、压力与适应

第一节情绪

一、情绪的概念

1、定义:以生理唤起水平、表情和主观感受的变化为特征的心理现象

2、三种主要成分:生理变化;表情(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表情和言语表清);情感

3、人的基本情绪:喜怒哀惧

二、情绪的表达

表情的先天性;表情的普遍性;表情的文化特性

三、情绪的理论

1、詹姆士-兰格的躯体反应理论

代表人物:詹姆士、兰格

核心观点: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

2、坎农-巴德的中枢神经过程理论

代表人物:坎农、巴德

核心观点:情绪的中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当丘脑过程被唤起时,情绪的特殊性质就附加于简单的感觉之上。

3、沙赫特和辛格的认知评价理论

代表人物:沙赫特、辛格

核心观点:认知对刺激引起的一定的生理唤醒的引导和解释导致情绪的产生。

第二节 生活压力

一、生活压力的来源

日常烦恼、生活改变、心理因素

二、生活压力下的生理反应:一般适应综合症

一般适应综合症包括如下三个阶段:警戒反应阶段、抵抗阶段、衰竭阶段

第三节 生活压力的应对

一、应对策略的分类

1、问题指向的应对策略:指直接面对问题的策略,适用于可控的压力源

2、情绪指向的应对策略:指可用来减轻压力所产生的不适感的策略,适用于不可控的压力源

二、压力的调节变量

对压力情境的认知评估、自我效能预期、心理刚毅和控制感、幽默感、社会支持

三、应对压力的只要心理学方法

压力思想灌输

训练、控制非理性信念(一、通过认

真反省来认识那些使自己感到痛苦的

想法;二、评价自己想法的正确性;三、找出与自己所持的非理性信念相反的想法;

四、从心里表扬自己以示奖励)、降低唤醒水平

第七章 意识

第一节 意识及其状态与层面

一、意识

1、定义:指个人对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己的身心活动的综合觉知

2、意识的含义:意识是对环境的感觉觉知;意识是选择性注意(如变化盲视、鸡尾酒效应);意识是内部指向觉知

二、意识的状态与层面

1、正常条件下的意识状态(按照意识支配性的强弱来划分)

控制的意识状态(考试)、自动化的意识状态(边听课边记笔记)、白日梦状态(不由自主的走神)、睡眠状态(并非无意识的)

2、非正常条件下特殊的意识状态

打麻药或吃特定的药、毒品、酒精、催眠都可以使人进入特殊的意识状态

第二节睡眠与梦

一、睡眠

1、睡眠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2、睡眠阶段:

阶段1:脑电波Theta,频率4-7

阶段2:脑电波睡眠纺锤波和K结,频率12-14

阶段3-4:脑电波Delta,频率0.5-2

REM睡眠(快速眼动睡眠):低电压,随机、快速、呈锯齿状波

年龄越小,REM所占的比例越高

3、睡眠需要理论

(1)、生物节律论:每个人都有为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自然作息规律

(2)、进化理论: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动物之所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睡眠方式,主要是在生存过程中长期进化而来。(有利于防止特定物种暴露于对它们有害的环境中)

(3)、恢复论于保养论:NREM睡眠的两个最基本的功能是恢复和保养,有助于身体的恢复;REM有助于恢复心理和大脑功能

二、梦

1、梦境的特征: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人们很少梦到公共事务;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梦境的预示性

2、梦的理论

(1)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梦反映着潜意识的愿望与冲动,梦是欲望的满足,在梦中人们可以释放白天被压抑的冲动

(2)现代神经生物学的激活-整合模型

梦是大脑试图合并睡眠中随机发生的神经活动,从中寻求意义

三、睡眠障碍

1、失眠症

情境性失眠、假性失眠、失律性失眠、药物性失眠

第三节意识的特殊表现形式

一、催眠

高催眠易感性人的特征:容易接受暗示、喜欢沉思幻想、容易集中精神、对催眠好奇、能够分离不愉快的记忆

影响催眠的主要因素:对催眠的态度、对催眠者的信任感、稳定的人格特质语调平抑、语意单调、语句重复

第八章智力与创造力

一、智力是有目的地行动、理性地思维和有效应对环境的整体能力

二、智力理论

1、智力因素论

(1)二因素论

代表人物:斯皮尔曼

核心观点:智力由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构成;任何一种作业都有两种因素参与,活动中包含的G因素越多,各种作业成绩的正相关就越高

2、智力结构论

代表人物:吉尔福特

核心观点: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即智力活动内容、智力操作、智力活动产品

3、智力形态论

代表人物:卡特尔

核心观点:根据智力在人一生中的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对先天禀赋和社会文化因素的依赖关系,可分为不同形态的智力。

流体智力:先上升在稳定在下降,受先天禀赋影响多。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

晶体智力:先上升在缓慢上升,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多。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4、多元智力理论(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代表人物:加德纳

核心观点: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7种(语言、数学逻辑、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不包含情商>、自我认识)相对独立的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特殊的神经基础。

评价: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并帮助他们发现适合自身智力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

5、三元智力理论

代表人物:斯腾伯格

核心观点:人的智力由三部分构成,即成分智力(包含元成分<起核心作用>、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背景智力(指明了在特点情境中哪些行为属于智力行为)、经验智力(指明了经验如何影响智力以及智力如何影响个人经验)

第二节智力测验

一、智力测验的产生

高尔顿——智力测验的先驱

1905年,编制的比纳-西蒙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简称比西量表。通过该表测出的分数称为心理年龄(即所通过的总题目数所代表的岁数)

二、目前常用的智力测验

1、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推孟设计)

计分方式:先计算智力年龄,在计算比率智高。

智商(IQ,比率智高)=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

缺点:智商会随人的年龄增长下降

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韦克斯勒设计)

计分方式:计算离差智商

离差智商=100+15Z,Z=(X-Xa)/S,Z为标准分数,X为被试的测验分数,Xa为同年龄组的平均分数,S为同年龄组分数的标准差

3、瑞文推理测验

由瑞文编制的一种团体智力测验,是非文字的图形测验。测验对象不受文化、种族、语言等条件限制,适用的年龄范围很宽,而且不排除一些生理缺陷者第三节智力的差异性

一、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纵向)

智力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增长阶段(25岁之前)、稳定阶段(60岁之前)、衰退阶段(60岁之后),适用于流体智力

二、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横向)

1、智力超常

在智力测验中得分超过140的人被称为超常者(百里挑一)

2、智力落后

智商在70以下的儿童,被称为智力落后

判定智力落后儿童的指标:智商明显低下;社会适应不良;问题发生在早期

三、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的作用

证据:双生子研究、收养研究、遗传性评估

2、环境的作用

证据:收养研究、环境剥夺与环境丰富化、弗林效应

弗林效应:自智力测验发端以来,智力测验的平均成绩在不断上升,这种现象称为弗林效应。以每10年3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

excel期末知识点总结

1.文件的建立与打开: office图表新建新工作簿确定 打开 2.文件的保存与加密保存: office图表保存 xls 准备加密文档输入密码确定再次输入并确定 3.强制换行:alt+enter 4.删除与清除:删除整个单元格,清除格式、内容、批注 5.填充序列: 等差等比: 在单元格中输入起始值开始填充序列选择等差等比、行列输入步长值、终止值 文字序列: 在单元格输入文字序列 office按钮 excel选项常用编辑自定义序列选中刚才输入的文字序列导入确定6.复制移动: 移动覆盖左键拖拽 复制移动覆盖 ctrl+左键拖拽 移动插入 shift+左键拖拽 复制移动插入 ctrl+shift+左键拖拽 7.插入行列:选中要插入数量的行或列右键插入 8.为行、列、单元格命名: 先选中要命名的区域在左上角的名称框内输入名字 直观,快速选定 如何删除名称:公式名称管理器选中删除 9.批注:单击单元格审阅新建批注 10.科学计数法: >=12位用科计表示 123456789012=1.234567E+11 1.A3=R3C1 R为行C为列 C1 C2 C3 R1 R2 R3A3 2.数组运算Ctrl+Shift+Enter 3.将某一函数,作为另一函数的参数调用。最多可以嵌套七层 COUNT(参数1,参数2,…)功能:求一系列数据中数值型数据的个数。 COUNTA(参数1,参数2,…)功能:求“非空”单元格的个数。 COUNTBLANK(参数1,参数2,…)功能:求“空”单元格的个数。 COUNTIF功能:求符合条件的单元格数 4.四舍五入函数ROUND(number, num_digits) =ROUND(1234.567,2)=1234.57 =ROUND(1234.567,1)=1234.6 =ROUND(1234.567,0)=1235 =ROUND(1234.567,-1)=1230 =ROUND(1234.567,-2)=1200 负的往左,正的往右

物流学知识点总结汇编

第一章 物流(logistics ):“物流”是指以最低的成本,按顾客的要求,将物质资料从供应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以创造物质资料的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及形质效用,具体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配送、包装加工、信息管理等构成要素。 特点: (1)具有鲜明的顾客导向。 (2)强调在物流费用和顾客服务水平之间求得平衡。 (3)物流属于一个全过程的活动。 (4)物流活动是由一系列的要素构成。 (5)强调了物流服务的基本功能,即空间效用、时间效用以及形质效用。商流与物流联系 (1)它们都属于流通领域,是商品流通的两种不同形式,在功能上互相补充。通常是先发生商流后发生物流,在商流完成以后再进行物流。 (2)它们都是从供应者到需求者的流动,具有相同的出发点和归宿。商流与物流区别 (1)流动的实体不同:物流是物质的实体流动,商流是物质的社会实体的流动。 (2)功能不同:物流创造物质的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而商流创造物质的所有权效用。(3)物流与商流又是相互独立的,存在商流与物流分离的现象 分类: 1 按物流研究范围的大小,物流可分为宏观物流、中观物流和微观物流 2 按物流活动在企业中的地位角度进行分类,物流可分为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及废弃物物流等。 3 按物流作业执行者的角度分,可以分为企业自营物流和第三方物流 4 物流活动发生主体的角度分,可以分为工业企业物流、商业企业物流(包括批发企业物流、零售企业物流等)、非盈利组织物流(包括医院、社会团体、学校、军事等单位物流)及废品回收企业物流等。 现代物流管理对企业的作用 (1)物流的服务价值:物流可以提供良好的服务,这种服务有利于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树立企业和品牌的形象,有利于和服务对象结成长期的、稳定的、战略性合作伙伴,这对企业长远的、战略性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降低成本价值:物流合理化有大幅度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作用,对改善我国经济运行的环境,降低和解决企业的资金困难有重要作用。 (3)实现快速反应(4)改善企业管理水平 现代物流管理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1)降低物流费用的消耗(2)改善我国的经济运行,实现质量的提升 (3)发展、壮大新兴的产业部门 第二章 运输的概念:运输是人和物的较长距离的空间移动运输的地位 (1)运输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 (2)可以创造“场所效用”,相当于通过运输提高了物的使用价值 (3)是“第三利润源”的主要构成运输合理化的有效措施 (1)合理设计运输网络(2)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 (3)提高运输工具的装载率(4)开展联合运输 (5)开展流通加工(6)推进共同运输(7)充分利用社会化运输力量 集装箱运输的优点 (1)提高货运速度,加快运输工具及货物资金的周转 (2)减少货损、货差,提高货运质量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现代物流学自考重点必背

2018年《现代物流学》重点 第一章概述 1.物流的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 1)物流概念的孕育与萌芽: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 2)分销物流学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3)现代物流学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到现代; 2.现代物流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电子化2)网络化3)社会化4)集约化5)系统化6)国际化 3.物流的作用:1)物流贯穿商品生产流通全过程; 2)物流有助于降低成本,提升用户价值; 3)提升效益,增加销售和盈利; 4)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物流系统的特点: 1)目的性2)整体性(特点中最重要的)3)协调性4)专业性5)先进性与开放性5.物流管理的发展历程: 1)物流功能个别管理阶段; 2)物流功能的系统化管理阶段; 3)物流管理领域扩大阶段; 4)企业内物流一体化管理阶段; 5)供应链物流管理阶段; 6.物流管理的基本内容: 1)物流作业管理2)物流战略管理3)物流成本管理 4)物流服务管理5)物流人力资源管理6)供应链管理 7.物流管理的原则: 1)总体上,坚持物流合理化原则,兼顾成本与服务,合理配置,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优化; 2)宏观上,完善支撑要素建设,配合政府和专业机构的规划和指导; 3)微观上,不仅要实现供应链的整体优化,还应该实现服务的专业化与增值化; 4)服务上,遵循7R原则,即适合的数量、质量、时间、地点、商品、价格、优良的印象)8.物流标准化的特点: 1)复杂性2)固有性3)科学性4)民主性5)经济性(特点中的重点)6)国际性

9.物流标准化的意义:以前曾出过案例分析题 物流标准化对于提高物流作业标准,加快商品流通速度,保证物流质量,减少物流环节,提高物流管理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推动物流技术的发展: 1)物流标准化能够实现物流各环节衔接的一致性,加快流通速度; 2)物流标准化是实施物流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手段; 3)物流标准化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 4)物流标准化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推动物流技术的发展; 5)物流标准化便于同外界系统的连接; 6)物流标准化是加快物流系统建设的捷径; 10.物流标准化的内容:物流系统标准化、物流作业标准化、管理组织工作标准化; 第二章仓库与库存管理 11.仓库的功能: 1)储存与保管2)调节供需平衡3)调节货物运输能力4)配送与流通加工 12.仓库的分类: 1)按用途分: a. 自用仓库;b.营业仓库;c.公用仓库; 2)根据保管形态分:a. 普通仓库;b.保温仓库;c.特种仓库;d.水上仓库; 3)根据建筑形态分:a. 按建筑构造分:平房仓库、多层仓库、高层仓库、地下仓库等 b.根据建筑材料分:钢筋混凝土、混凝土预制板、木制建筑、钢骨架建筑仓库 4)根据功能及其分:a. 储存仓库 b. 流通仓库;c. 配送中心;d. 保税仓库; 13.仓库管理原则: 1)质量第一;2)预防为主;3)讲究科学;4)提高效率;5)确保安全 14.库存的分类: 1)按其在生产加工与配送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分:原材料库存、在制品库存、产成品库存; 2)按经营过程的角度分类: a)经常库存; b)在途库存:是指处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上的库存,即在到达目的地之前不能被使用,但是它仍然是 库存的一部分; c)安全库存:指为了预防不确定性因素(短时间内的大批订单、交货期延长)而准备的库存; d)投机库存:是指为了满足正常需求之外的某种需求而准备的库存; e)季节性库存;f) 促销库存g) 呆滞库存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java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java知识点总结 应同学要求,特意写了一个知识点总结,因比较匆忙,可能归纳不是很准确,重点是面向对象的部分。 java有三个版本:JAVA SE 标准版\JAVA ME移动版\JAVA EE企业版 java常用命令:java, javac, appletview java程序文件名:.java, .class java的两类程序:applet, application; 特点,区别,这两类程序如何运行 java的主方法,主类,共有类;其特征 java的数据类型,注意与C++的不同,如字符型,引用型,初值 java与C++的不同之处,期中已总结 java标记符的命名规则 1)标识符有大小写字母、下划线、数字和$符号组成。 2)开头可以是大小写字母,下划线,和$符号(不能用数字开头) 3)标识符长度没有限制 4)标识符不能使关键字和保留字 面向对象的四大特征 抽象、封装、继承、多态 封装,类、对象,类与对象的关系,创建对象,对象实例变量 构造函数,默认构造函数,派生类的构造函数,构造函数的作用,初始化的顺序,构造方法的重载 构造函数:创建对象的同时将调用这个对象的构造函数完成对象的初始化工作。把若干个赋初值语句组合成一个方法在创建对象时一次性同时执行,这个方法就是构造函数。是与类同名的方法,创建对象的语句用new算符开辟了新建对象的内存空间之后,将调用构造函数初始化这个新建对象。 构造函数是类的特殊方法: 构造函数的方法名与类名相同。 构造函数没有返回类型。 构造函数的主要作用是完成对类对象的初始化工作。 构造函数一般不能由编程人员显式地直接调用。 在创建一个类的新对象的同时,系统会自动调用该类的构造函数为新对象初始化。 类的修饰符:public类VS 默认; abstract类; final类; 1)类的访问控制符只有一个:public,即公共的。公共类表明它可以被所有其他类访问和引用。 若一个类没有访问控制符,说明它有默认访问控制特性,规定该类智能被同一个包中的类访问引用(包访问控制)。 2)abstract类:用abstract修饰符修饰的类被称为抽象类,抽象类是没有具体对象的概念类,抽象类是它所有子类的公共属性集合,用抽象类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公共属性来提高开发和维护效率。 3)final类:被final修饰符修饰限定的,说明这个类不能再有子类。所以abstract与final 不能同时修饰一个类。 域和方法的定义 1)域:定义一个类时,需要定义一组称之为“域”或“属性”的变量,保存类或对象的数据。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复习要点整理版

第一章、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导论 1、现代物流的概念 所谓现代物流是指为了实现客户满意和挖掘“第三方利润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需求预测、为用户服务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经济有效地将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由生产地送到消费地的所有流通活动。 2、物流的分类 按照物流涉及的领域分类:宏观物流、微观物流 按照物流在供应链中的作用分类: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 按照物流活动的地域范围分类:地区物流、国内物流、国际物流 按照物流系统性质分类:社会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物流 按照从事物流主体分类: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 其他物流种类:绿色物流、虚拟物流、军事物流和定制物流 3、物流的作用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 物流是保障生产过程不断进行的前提 物流是保证商流顺畅进行的物质基础 物流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因素 物流是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根本保证 4、物流的功能 物流的基本功能:运输功能、保管功能、包装功能、装卸搬运功能、流通加工功能、配送功能、信息功能 物流的增值功能能:增加便利性服务、加快反映速度的服务、降低成本的服务、延伸服务 5、现代物流的观念和理念 物流系统化观念 现代物流的“7R”理论(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和合适的条件下,将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方式和合适的成本提供给合适的消费者) “黑大陆”、“冰山”、“第三利润元”理论 “效益背反”说 “成本中心”说 “利润中心”说 “服务中心”说 “企业战略”说 “商物分离”说 6、电子商务物流的概念 电子商务物流就是在电子商务的条件下,依靠计数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所进行的物流(活动)7、电子商务物流的特征 物流信息化 物流自动化 物流网络化 物流智能化 物流柔性化 8、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影响 电子商务将改变人们传统的物流观念 电子商务将改变物流的运作方式 电子商务将改变物流企业的经营形态 电子商务将促进物流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物流技术与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9、物流在电子商务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物流是电子商务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沉积相知识点复习 (5)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系试卷 一、填空题( 每空0.5 分,共10 分) 3 、一般说来,层状叠层石生成环境的水动力条件①__________ ,多属②__________ 的产物;柱状叠层石生成环境的水动条件③__________ ,多为④__________ 的产物。①较弱,②潮间带上部,③较强,④潮间带下部至潮下带上部。 6 、Young et al.(1972) 以潮汐作用带为形式的相带模式包括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 ③__ ________ 和④__________ 四个相带。①潮上带,②潮间带,③局限潮下带,④开阔潮下带。 7 、第一部系统论述我国各地质时代的沉积岩层的古地理轮廓的专著是①__________ 编著的② __________ 。①刘鸿允,②《中国古地理图》。 1 、相标志是相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基础,可归纳为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和③ __________ 三类。①岩性标志,②古生物标志,③地球化学标志。 6 、Laporate(1969) 以潮汐作用划分的相带模式包括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 和④__________ 四个相带。①潮上带,②潮间带,③潮下带上部,④潮下带下部。 7 、米德尔顿和汉普顿按支撑机理把沉积物重力流划分为四种类型,即①__________ 、②______ ____ 、③__________ 和④__________ 。①碎屑流,②颗粒流,③液化沉积物流,④浊流。 5、按照地貌特点、水动力状况和沉积物特征,可将砂质高能滨岸相划分为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和④___________四个亚相。①海岸沙丘、②后滨、③前滨、④近滨。 6、欧文(Irwin,1965)根据潮汐和波浪作用的能量,将陆表海碳酸盐沉积作用环境划分出了三个能量带,即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和③____________。①远离海岸的X带(低能带)、②稍近海岸的Y带(高能带)、③靠近海岸的Z带(低能带)。 三、比较下列每对术语的异同点( 每小题 4 分,共32 分) 4 、泥岩与页岩——均为粘土岩,前者无页理,后者有页理。 5 、沉积相与岩相——岩相与沉积相是从属关系。沉积相是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而岩相是一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或岩石组合,是沉积相的主要组成部分。 6 、河控三角洲与浪控三角洲——为不同作用所控制形成的三角洲。河控三角洲是以河流作用为主形成的三角洲,是高建设性的三角洲,形态上呈鸟足状或朵状。浪控三角洲是以波浪作用为主形成的三角洲,是破坏性的三角洲,形态上呈鸟嘴状。 7 、内波与内潮汐——内潮汐是内波的一种特殊类型。内波是指存在于两个不同密度的水层界面上或具有密度梯度的水体之内的水下波(LaFond,1966 ),内波的振幅、周期、传播速度、深度的变化范围都很大。其中周期与半日潮或日潮相同的内波叫做内潮汐。

最新心理学考试知识点整理

1、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况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 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 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于学习迁移既 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 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 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 和怎么做的问题,因此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2、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 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 中角色、地位、权利、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 3、形式训练说,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人的心灵由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官 能组成。心灵的各种官能是各自分开的实体, 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各种官能可以像肌肉 一样通过练习来增强力量。 4、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期望、期待、 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 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发生变化, 产生了偏爱的心理和情感,从而使学生心理与 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 5、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 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遗忘的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在学习 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 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 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7、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 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 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 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8、消极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 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9、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 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也即对想象中的 我的认识。理想自我是个体想要达到的 完善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 10、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 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 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高一期末知识点总结

高一期末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宇宙与地球 专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A 1、天体的概念 2、最基本的天体共同的特征 3、主要天体的特征(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 4、天体系统的层次 5、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6、河外星云的成员 7、宇宙年 8、太阳系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远近的名称 9、八大行星的共同特点 10、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11、太阳辐射的形式 12、太阳结构(外层、内层) 13、太阳大气的主要特征 14、各层主要的太阳活动的标志 15、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16、太阳活动的周期 17、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8、八大行星的分类 19、地球成为有生命存有的天体的条件 专题2 地球的伙伴——月球B 20、月球的环境特点 21、月球的地形特点 22、月球公转周期、自转周期、方向 23、地球的天然卫星 24、熟悉月相的名称、各月相的出现的农历时间 25、月相循环一个周期的时间、名称 26、日食、月食出现的原因 27、日食、月食时,月球、地球、太阳的三者位置 28、日食、月食出现时的月相情况 29、潮、汐的概念 30、潮、汐出现的原因(不必展开阐述) 31、理解潮汐随月球而不是太阳的出没而出现潮起潮落的现象的原因 32、连续两次涨潮的时间间隔 33、大潮、小潮出现的月相农历时间 34、潮汐与人类的关系 专题3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A 35、太空探索的意义、太空探索的历程 专题4 地球的运动C

36、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一个周期所需的时间、速度 37、地轴北端的指向 38、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时间、参照物、成因) 39、南、北两极上空所观察到的地球自转的方向 40、什么是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 41、时区划分的方法 42、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日期的变化 43、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的的规律(南、北半球、赤道的区别) 44、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45、黄赤交角的度数 46、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上的日期、节气 47、正午太阳高度角在纬度和季节上变化的规律 48、晨昏线的区分 49、昼夜长短在纬度和季节上变化的规律极昼、极夜现象 50、天文角度、传统上、气候上四季的划分 第二篇岩石与地貌 专题5 板块运动B 1、用于解释地壳运动的三大学说的名称 2、六大板块的名称 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现代物流管理考试重点整理

现代物流管理考试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4*3’) 1.(P2)物流: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2.(P31)物流战略:物流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竞争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采取的竞争行动与物流业务的方法,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并支持企业战略所需的与“物”相关的,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废弃物、一般供应用品及专业服务的控制系统的计划、组织、执行和控制的谋划和方略。 3.(P59)物流系统:崔介何认为: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位移的物资与包装设备、搬运装卸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和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P133)仓储管理:仓储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对仓库及仓库内的物质所进行的管理,是仓储机构为了充分利用所具有的仓储资源,提供更高效的仓储服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过程。 5.(P147)包装: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将包装定义为:包装是指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 6.(P157)装卸搬运: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改变物品的存放状态与位置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装卸搬运包括装卸和搬运两部分,装卸是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装入或卸下运输设备,搬运是指在同一场所对物品进行水平移动为主的物流作业。 7.(P171)配送: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将配送定义为: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8.(P203)流通加工: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将流通加工定义为: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流通加工是指某些原材料或产成品从供应领域向生产领域,或从声场领域向销售领域流动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利用资源,提高物流效率、方便用户、促进销售和维护产品质量,在流通领域对产品进行的初级或简单再加工。 二、单选(10*1’) 1.条形码的作用

地史学复习重点汇总+中国地质大学.doc

沉积环境: 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沉积相——反映沉积记录成因(环境、条件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即沉积记录成因的物质表现。生物相岩相 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 相分析——综合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推断其成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瓦尔特相(定)律亦称相对比原理 :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相互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即在垂向上整合叠置的相是在侧向上相邻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 “The past history of our globe must be explained by what can be seen to be happening now” (James Hutton). It was named Uniformitarianism by Charles Lyell (1830; Hutton, 1795) Sed. Facies indicators——the physic, chemic and biologic characteristics which indicat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processes and conditions. 。。。。。。 地层:各种层状岩石的统称.包括所有的沉积岩,部分火成岩和变质岩. 地层学:研究层状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她的核心目标就是建立地球科学的时间坐标。 地层叠覆律: 原始地层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的(上新下老) 原始水平律: 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 原始侧向连续律: 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 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大学数据结构期末知识点重点总结

第一章概论 1.数据结构描述的是按照一定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待处理数据元素的表示及相关操作,涉及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运算 2.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从具体问题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反映了事物的组成结构及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可以用一组数据(结点集合K)以及这些数据之间的一组二元关系(关系集合R)来表示:(K, R) 结点集K是由有限个结点组成的集合,每一个结点代表一个数据或一组有明确结构的数据 关系集R是定义在集合K上的一组关系,其中每个关系r(r∈R)都是K×K上的二元关系 3.数据类型 a.基本数据类型 整数类型(integer)、实数类型(real)、布尔类型(boolean)、字符类型(char)、指针类型(pointer)b.复合数据类型 复合类型是由基本数据类型组合而成的数据类型;复合数据类型本身,又可参与定义结构更为复杂的结点类型 4.数据结构的分类:线性结构(一对一)、树型结构(一对多)、图结构(多对多) 5.四种基本存储映射方法:顺序、链接、索引、散列 6.算法的特性:通用性、有效性、确定性、有穷性 7.算法分析:目的是从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算法中选择比较适合的一种,或者对原始算法进行改造、加工、使其优化 8.渐进算法分析 a.大Ο分析法:上限,表明最坏情况 b.Ω分析法:下限,表明最好情况 c.Θ分析法:当上限和下限相同时,表明平均情况 第二章线性表 1.线性结构的基本特征 a.集合中必存在唯一的一个“第一元素” b.集合中必存在唯一的一个“最后元素” c.除最后元素之外,均有唯一的后继 d.除第一元素之外,均有唯一的前驱 2.线性结构的基本特点:均匀性、有序性 3.顺序表 a.主要特性:元素的类型相同;元素顺序地存储在连续存储空间中,每一个元素唯一的索引值;使用常数作为向量长度 b. 线性表中任意元素的存储位置:Loc(ki) = Loc(k0) + i * L(设每个元素需占用L个存储单元) c. 线性表的优缺点: 优点: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一致;属于随机存取方式,即查找每个元素所花时间基本一样 缺点:空间难以扩充 d.检索:ASL=【Ο(1)】 e.插入:插入前检查是否满了,插入时插入处后的表需要复制【Ο(n)】 f.删除:删除前检查是否是空的,删除时直接覆盖就行了【Ο(n)】 4.链表 4.1单链表 a.特点:逻辑顺序与物理顺序有可能不一致;属于顺序存取的存储结构,即存取每个数据元素所花费的时间不相等 b.带头结点的怎么判定空表:head和tail指向单链表的头结点 c.链表的插入(q->next=p->next; p->next=q;)【Ο(n)】 d.链表的删除(q=p->next; p->next = q->next; delete q;)【Ο(n)】 e.不足:next仅指向后继,不能有效找到前驱 4.2双链表 a.增加前驱指针,弥补单链表的不足 b.带头结点的怎么判定空表:head和tail指向单链表的头结点 c.插入:(q->next = p->next; q->prev = p; p->next = q; q->next->prev = q;) d.删除:(p->prev->next = p->next; p->next->prev = p->prev; p->prev = p->next = NULL; delete p;) 4.3顺序表和链表的比较 4.3.1主要优点 a.顺序表的主要优点 没用使用指针,不用花费附加开销;线性表元素的读访问非常简洁便利 b.链表的主要优点 无需事先了解线性表的长度;允许线性表的长度有很大变化;能够适应经常插入删除内部元素的情况 4.3.2应用场合的选择 a.不宜使用顺序表的场合 经常插入删除时,不宜使用顺序表;线性表的最大长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b.不宜使用链表的场合 当不经常插入删除时,不应选择链表;当指针的存储开销与整个结点内容所占空间相比其比例较大时,应该慎重选择 第三章栈与队列 1.栈 a.栈是一种限定仅在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的线性表;其特点后进先出;插入:入栈(压栈);删除:出栈(退栈);插入、删除一端被称为栈顶(浮动),另一端称为栈底(固定);实现分为顺序栈和链式栈两种 b.应用: 1)数制转换 while (N) { N%8入栈; N=N/8;} while (栈非空){ 出栈; 输出;} 2)括号匹配检验 不匹配情况:各类括号数量不同;嵌套关系不正确 算法: 逐一处理表达式中的每个字符ch: ch=非括号:不做任何处理 ch=左括号:入栈 ch=右括号:if (栈空) return false else { 出栈,检查匹配情况, if (不匹配) return false } 如果结束后,栈非空,返回false 3)表达式求值 3.1中缀表达式: 计算规则:先括号内,再括号外;同层按照优先级,即先乘*、除/,后加+、减-;相同优先级依据结合律,左结合律即为先左后右 3.2后缀表达式: <表达式> ::= <项><项> + | <项><项>-|<项> <项> ::= <因子><因子> * |<因子><因子>/|<因子> <因子> ::= <常数> ?<常数> ::= <数字>|<数字><常数> <数字>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3.3中缀表达式转换为后缀表达式 InfixExp为中缀表达式,PostfixExp为后缀表 达式 初始化操作数栈OP,运算符栈OPND; OPND.push('#'); 读取InfixExp表达式的一项 操作数:直接输出到PostfixExp中; 操作符: 当‘(’:入OPND; 当‘)’:OPND此时若空,则出错;OPND若 非空,栈中元素依次弹出,输入PostfixExpz 中,直到遇到‘(’为止;若为‘(’,弹出即 可 当‘四则运算符’:循环(当栈非空且栈顶不是 ‘(’&& 当前运算符优先级>栈顶运算符优先 级),反复弹出栈顶运算符并输入到 PostfixExp中,再将当前运算符压入栈 3.4后缀表达式求值 初始化操作数栈OP; while (表达式没有处理完) { item = 读取表达式一项; 操作数:入栈OP; 运算符:退出两个操作数, 计算,并将结果入栈} c.递归使用的场合:定义是递归的;数据结构是 递归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递归的 2.队列 a.若线性表的插入操作在一端进行,删除操作 在另一端进行,则称此线性表为队列 b.循环队列判断队满对空: 队空:front==rear;队满: (rear+1)%n==front 第五章二叉树 1.概念 a. 一个结点的子树的个数称为度数 b.二叉树的高度定义为二叉树中层数最大的叶 结点的层数加1 c.二叉树的深度定义为二叉树中层数最大的叶 结点的层数 d.如果一棵二叉树的任何结点,或者是树叶, 或者恰有两棵非空子树,则此二叉树称作满二 叉树 e.如果一颗二叉树最多只有最下面的两层结点 度数可以小于2;最下面一层的结点都集中在 该层最左边的位置上,则称此二叉树为完全二 叉树 f.当二叉树里出现空的子树时,就增加新的、特 殊的结点——空树叶组成扩充二叉树,扩充二 叉树是满二叉树 外部路径长度E:从扩充的二叉树的根到每个 外部结点(新增的空树叶)的路径长度之和 内部路径长度I:扩充的二叉树中从根到每个内 部结点(原来二叉树结点)的路径长度之和 2.性质 a. 二叉树的第i层(根为第0层,i≥0)最多有 2^i个结点 b. 深度为k的二叉树至多有2k+1-1个结点 c. 任何一颗二叉树,度为0的结点比度为2的 结点多一个。n0 = n2 + 1 d. 满二叉树定理:非空满二叉树树叶数等于其 分支结点数加1 e. 满二叉树定理推论:一个非空二叉树的空子 树(指针)数目等于其结点数加1 f. 有n个结点(n>0)的完全二叉树的高度为 ?log2(n+1)?,深度为?log2(n+1)?? g. 对于具有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结点按层 次由左到右编号,则有: 1) 如果i = 0为根结点;如果i>0,其父结点 编号是(i-1)/2 2) 当2i+1∈N,则称k是k'的父结点,k'是 的子结点 若有序对∈N,则称k' k″互为兄弟 若有一条由k到达ks的路径,则称k是 的祖先,ks是k的子孙 2.树/森林与二叉树的相互转换 a.树转换成二叉树 加线: 在树中所有兄弟结点之间加一连线 抹线: 对每个结点,除了其最左孩子外, 与其余孩子之间的连线 旋转: 45° b.二叉树转化成树 加线:若p结点是双亲结点的左孩子,则将 的右孩子,右孩子的右孩子, 所有右孩子,都与p的双亲用线连起来 线 调整:将结点按层次排列,形成树结构 c.森林转换成二叉树 将各棵树分别转换成二叉树 将每棵树的根结点用线相连 为轴心,顺时针旋转,构成二叉树型结构 d.二叉树转换成森林 抹线:将二叉树中根结点与其右孩子连线,及 沿右分支搜索到的所有右孩子间连线全部抹 掉,使之变成孤立的二叉树 还原:将孤立的二叉树还原成树 3.周游 a.先根(次序)周游 若树不空,则先访问根结点,然后依次先根周 游各棵子树 b.后根(次序)周游 若树不空,则先依次后根周游各棵子树,然后 访问根结点 c.按层次周游 若树不空,则自上而下自左至右访问树中每个 结点 4.存储结构 “左子/右兄”二叉链表表示法:结点左指针指 向孩子,右结点指向右兄弟,按树结构存储, 无孩子或无右兄弟则置空 5. “UNION/FIND算法”(等价类) 判断两个结点是否在同一个集合中,查找一个 给定结点的根结点的过程称为FIND 归并两个集合,这个归并过程常常被称为 UNION “UNION/FIND”算法用一棵树代表一个集合, 如果两个结点在同一棵树中,则认为它们在同 一个集合中;树中的每个结点(除根结点以外) 有仅且有一个父结点;结点中仅需保存父指针 信息,树本身可以存储为一个以其结点为元素 的数组 6.树的顺序存储结构 a. 带右链的先根次序表示法 在带右链的先根次序表示中,结点按先根次序 顺序存储在一片连续的存储单元中 每个结点除包括结点本身数据外,还附加两个 表示结构的信息字段,结点的形式为: info是结点的数据;rlink是右指针,指向结点 的下一个兄弟;ltag是一个左标记,当结点没 有子结点(即对应二叉树中结点没有左子结点 时),ltag为1,否则为0 b. 带双标记位的先根次序表示法 规定当结点没有下一个兄弟(即对应的二叉树 中结点没有右子结点时)rtag为1,否则为0 c. 带双标记位的层次次序表示法 结点按层次次序顺序存储在一片连续的存储单 元中 第七章图 1.定义 a.假设图中有n个顶点,e条边: 含有e=n(n-1)/2条边的无向图称作完全图 含有e=n(n-1) 条弧的有向图称作有向完全图 若边或弧的个数e < nlogn,则称作稀疏图, 否则称作稠密图 b. 顶点的度(TD)=出度(OD)+入度(ID) 顶点的出度: 以顶点v为弧尾的弧的数目 顶点的入度: 以顶点v为弧头的弧的数目 c.连通图、连通分量 若图G中任意两个顶点之间都有路径相通,则 称此图为连通图 若无向图为非连通图,则图中各个极大连通子 图称作此图的连通分量 d.强连通图、强连通分量 对于有向图,若任意两个顶点之间都存在一条 有向路径,则称此有向图为强连通图 否则,其各个极大强连通子图称作它的强连通 分量 e.生成树、生成森林 假设一个连通图有n个顶点和e条边,其中n-1 条边和n个顶点构成一个极小连通子图,称该 极小连通子图为此连通图的生成树 对非连通图,则将由各个连通分量构成的生成 树集合称做此非连通图的生成森林 2.存储结构 a.相邻矩阵表示法 表示顶点间相邻关系的矩阵 若G是一个具有n个顶点的图,则G的相邻矩 阵是如下定义的n×n矩阵: A[i,j]=1,若(Vi, Vj)(或)是图G的边 A[i,j]=0,若(Vi, Vj)(或)不是图G的边 b.邻接表表示法 为图中每个顶点建立一个单链表,第i个单链表 中的结点表示依附于顶点Vi的边(有向图中指 以Vi为尾的弧)(建立单链表时按结点顺序建 立) 3.周游 a. 深度优先周游: 从图中某个顶点V0出发,访问此顶点,然后依 次从V0的各个未被访问的邻接点出发,深度优 先搜索遍历图中的其余顶点,直至图中所有与 V0有路径相通的顶点都被访问到为止 b. 广度优先周游: 从图中的某个顶点V0出发,并在访问此顶点之 后依次访问V0的所有未被访问过的邻接点,随 后按这些顶点被访问的先后次序依次访问它们 的邻接点,直至图中所有与V0有路径相通的顶 点都被访问到为止,若此时图中尚有顶点未被 访问,则另选图中一个未曾被访问的顶点作起 始点,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图中所有顶点都被 访问到为止 4.拓扑排序 拓扑排序的方法是:1)选择一个入度为0的顶 点且输出之 2)从图中删掉此顶点及所有的出边 3)回到第1步继续执行,直至图空或者图不空 但找不到无前驱(入度为0)的顶点为止 5.单源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 6.每对顶点间的最短路径(Floyd算法) 7.最小生成树 a.Prim算法 b.Kruskal算法 c.两种算法比较:Prim算法适合稠密图, Kruskal算法适合稀疏图 第八章内排序 算法最大时间平均时间 直接插入排 序 Θ(n2) Θ(n2) 冒泡排序Θ(n2) Θ(n2) 直接选择排 序 Θ(n2) Θ(n2) Shell排序Θ(n3/2) Θ(n3/2) 快速排序Θ(n2) Θ(nlog n) 归并排序Θ(nlog n) Θ(nlog n) 堆排序Θ(nlog n) Θ(nlog n) 桶式排序Θ(n+m) Θ(n+m) 基数排序Θ(d·(n+r)) Θ(d·(n+r)) 最小时间S(n) 稳定性 Θ(n) Θ(1) 稳定 Θ(n) Θ(1) 稳定 Θ(n2) Θ(1) 不稳定 Θ(n3/2) Θ(1) 不稳定 Θ(nlog n) Θ(log n) 不稳定 Θ(nlog n) Θ(n) 稳定 Θ(nlog n) Θ(1) 不稳定 Θ(n+m) Θ(n+m) 稳定 Θ(d·(n+r)) Θ(n+r) 稳定 第十章检索 1.平均检索长度(ASL)是待检索记录集合中元 素规模n的函数,其定义为: ASL= Pi为检索第i个元素的概率;Ci为找到第i个元 素所需的比较次数 2.散列 a.除余法 用关键码key除以M(取散列表长度),并取余 数作为散列地址 散列函数为:hash(key) =key mod M b.解决冲突的方法 开散列方法:把发生冲突的关键码存储在散列 表主表之外(在主表外拉出单链表) 闭散列方法:把发生冲突的关键码存储在表中 另一个位置上 c.线性探查 基本思想:如果记录的基位置存储位置被占用, 就在表中下移,直到找到一个空存储位置;依 次探查下述地址单元:d0+1,d0+2,...,m-1, 0,1,...,d0-1;用于简单线性探查的探查 函数是:p(K, i) = i d.散列表的检索 1.假设给定的值为K,根据所设定的散列函数h, 计算出散列地址h(K) 2. 如果表中该地址对应的空间未被占用,则检 索失败,否则将该地址中的值与K比较 3. 若相等则检索成功;否则,按建表时设定的 处理冲突方法查找探查序列的下一个地址,如 此反复下去,直到某个地址空间未被占用(可 以插入),或者关键码比较相等(有重复记录, 不需插入)为止 e.散列表的删除:删除后在删除地点应加上墓 碑(被删除标记) f.散列表的插入:遇到墓碑不停止,知道找到真 正的空位置 第十一章索引技术 1.概念: a.主码:数据库中的每条记录的唯一标识 b.辅码:数据库中可以出现重复值的码 2.B树 a.定义:B树定义:一个m阶B树满足下列条 件: (1) 每个结点至多有m个子结点; (2) 除根和叶外 其它每个结点至少有??个子结点; (3) 根结点至少有两个子结点 例外(空树,or独根) (4) 所有的叶在同一层,可以有??- 1到m-1个 关键码 (5) 有k个子结点的非根结点恰好包含k-1个关 键码 b.查找 在根结点所包含的关键码K1,…,Kj中查找给 定的关键码值(用顺序检索(key少)/二分检索 (key多));找到:则检索成功;否则,确定要查 的关键码值是在某个Ki和Ki+1之间,于是取 pi所指结点继续查找;如果pi指向外部结点, 表示检索失败. c.插入 找到的叶是插入位置,若插入后该叶中关键码 个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