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篇一: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上周三,我们在文学鉴赏课上观看了青春版《牡丹亭》。

通过观看青春版《牡丹亭》和老师的介绍,我深深体会到昆曲的韵味。在青春版《牡丹亭》的视频里,我有以下的感想:

第一:我对它的灯光运用和环境的营造印象深刻。极简的舞台设计加之抽象化的表达方式,有时确实很难让人察觉到剧中环境的变化。但是这部昆曲运用到电影手法,用灯光在同一舞台上营造不同的环境,这样既方便了演员情绪的抒发,也使观众能更清楚地觉察到场景的交替。刻意地为了创新而创新往往会落得个不伦不类的境地。所以适当的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来衬托这项古典剧种,使其既适应现代观众的视觉要求,同时亦遵从昆曲的古典精神。传统的东西是不能变的,时代在变,美学在变,说故事的方法也在变,而我们所能做的是把古典中好的东西保留下来。

第二:我认为青春版《牡丹亭》充满朝气,非常赏心悦目。每场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服饰都没有重样,服饰还要与人物的情绪相吻合。春香在做侍女时穿的是裤子,在丽娘死后,她被收作杜家的义女,便换做裙装。编剧不止注意到身份地位的变化还注意到了年龄的变化。桌围椅披都不能出丝毫差错,需与人物服装色彩相适宜。十二花神每一位身上的花都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精选3篇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精选3篇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上周三,我们在文学鉴赏课上观看了青春版《牡丹亭》。 通过观看青春版《牡丹亭》和老师的介绍,我深深体会到昆曲的韵味。在青春版《牡丹亭》的视频里,我有以下的感想: 第一:我对它的灯光运用和环境的营造印象深刻。极简的舞台设计加之抽象化的表达方式,有时确实很难让人察觉到剧中环境的变化。但是这部昆曲运用到电影手法,用灯光在同一舞台上营造不同的环境,这样既方便了演员情绪的抒发,也使观众能更清楚地觉察到场景的交替。刻意地为了创新而创新往往会落得个不伦不类的境地。所以适当的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来衬托这项古典剧种,使其既适应现代观众的视觉要求,同时亦遵从昆曲的古典精神。传统的东西是不能变的,时代在变,美学在变,说故事的方法也在变,而我们所能做的是把古典中好的东西保留下来。 第二:我认为青春版《牡丹亭》充满朝气,非常赏心悦目。每场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服饰都没有重样,服饰还要与人物的情绪相吻合。春香在做侍女时穿的是裤子,在丽娘死后,她被收作杜家的义女,便换做裙装。编剧不止注意到身份地位的变化还注意

到了年龄的变化。桌围椅披都不能出丝毫差错,需与人物服装色彩相适宜。十二花神每一位身上的花都不同,然图案又在相互区分中有着统一,其细微处用心如此。 第三:2001年,昆曲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文化遗产"本身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认为它很宝贵,另一个是认为它的生存出现了危机。有人说现在学生都不爱看传统戏曲,因为节奏太慢,现在的年轻人不会有兴趣。在大学里,让同学们经常接触文化经典、艺术经典,这对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年轻一代都变成"读图"一代,我们的民族就会变成一个没有深刻思想的、肤浅的民族。不读经典,不读《老子》、《孔子》,不读《红楼梦》,我们的民族还有什么前途? 因此,我们的媒体要加强对昆曲、京剧等中国传统艺术的宣传力度。要在校园里不断培养有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应该强调大学生,甚至中小学生,要接触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到了大学,就应该多读读经典。如果抛弃了民族文化经典和艺术经典,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很难继承下去。我们自己文化的经典怎样承传下去?不读这些经典,不研究这些经典,我们的"魂"都没有了。"民族魂"在哪里呢,就在这些经典里。经典代代传下去,才成了整个民族的文化。如果有一天,我们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昆曲表演艺术家的名声高过了那些流行歌曲,就标志着国民素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昆曲《牡丹亭》后感 常有人说《牡丹亭》是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其实我很讨厌这样的说法。《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其艺术魅力绝不是一部惊悚加言情的欧美电影所能比拟的。昆曲之旖旎悠扬,牡丹亭之曲折梦幻,二者结合,在彼此基础上迸发出的美感染了自北宋至今无数的国人,就连汤显祖自己也感叹道临川四梦,得意在于牡丹处。一部本质上仍未跳出才子佳人的作品竟有着这样巨大的影响,自有其不可及之处。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于院中梅树下,说两人姻缘今世,梦醒之后久久难忘,思念不已。官宦人家的小姐杜丽娘知书达礼,偶然读到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禁心神荡漾,愁肠满怀,步入后院感叹这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纵然是如花美眷,也付予这似水流年。不觉于一棵梅树下梦见一位俊秀书生手执柳枝,二人钟情相许,幽会与亭中。回去后丽娘相思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要求来到花园将自己的画像埋在梅树下,最后香消玉殒。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于此,机缘巧合地发现了太湖石下的画像,惊讶地发现原来丽娘就是他魂牵梦萦的佳人。夜里丽娘魂游后院,与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打开坟墓,丽娘死而复生,两人私下结为夫妇。不久后被丽娘的父亲发现,告柳梦梅盗墓之罪,幸好柳梦梅科举拔得头筹,在皇上的帮助下最终与丽娘白头偕老。 这是一个女子追求真爱的故事,这是一个为爱而死因爱而生的神话。这园外春色无边,这墙角繁花开遍,姹紫嫣红。我花容月貌,我

锦衣玉食,却得不到爱情,这无边无际的乏味与空虚何日才是尽头。既然求爱不得,如此终老,不如就此死去,至少还怀抱着对他的回忆。丽娘的勇敢与痴情即便是现在也是极为少见的。故有人这样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她的这种大胆看似少见其实在北宋这样一个如此封建的年代,无数被精神束缚的女子早已遥想过千万遍,汤显祖无疑借丽娘之身道出了她们难以言明的渴望,那就是自由,那就是真爱。这婉转的唱腔,这缠绵的丝竹,一寸一寸渡进我的心湖。女为悦己者容,其实是女为己悦者容,因为你所以有了美丽的理由,我的每一次微笑都是为了你能长一点的停留。若生不能与君相伴,那么死又有何惧。人精神上的共鸣虽然抽象可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如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那样,我心有所愿,便愈发有着冲脱周围的欲望。然而求之不得,只好寄梦想于他人,在戏曲里需求精神寄托。兼之昆曲本就有其活色生香之长,更是将牡丹亭这段死生缠绵的爱情故事唱了个荡气回肠,引天下女子为之向往。 痴情勇敢的丽娘最终获得了圆满的结局,然而还是有那么多渴望追求梦想与所爱的女子红颜薄命,她是一个奇迹,因爱而死,为爱而生,如同漆黑夜色上一盏高高在上的孔明灯,寄托了梦想,最终成就了牡丹亭这样一部名曲。

读《牡丹亭》有感2000字

读《牡丹亭》有感2000字 读《牡丹亭》有感2000字 书香广院 一上午,口干舌燥、白沫四溅地和朋友们聊起了《牡丹亭》。其实,我只是想使他们和自己弄懂一个问题——为何要读这本书。所有的行为都带上了一层功利色彩,更多时不是享受阅读而是完成工作而已。如果只是盲目的、冲动的,反而倒胃。记不得是朋友还是老师说过一句话:艺术产品不会使人完美,但使人趋向完美。我,听的很入神。 很惭愧我对《牡丹亭》的原始意识停留在美艳的戏服、绚丽的妆容、清雅的曲词,从未思考过白先生指向的方向。我以为要理解《牡丹亭》首先要理解汤显祖,其次理解罗汝芳,再次理解李贽,最后理解十六世纪明代史(最好读《1648年世界史》、《万历十五年》),唯有这样才能理解48岁的汤氏营造的"满园春色".作为明南戏如果不是在一个货色时代,失却了东南半壁富贵江山的支

撑,遇见了一个道士皇帝,拥有完整的"言情"理论系统,估计这样的珍品还要等上许久吧。 白先勇先生说《牡丹亭》是一场灵魂的冒险,里面暗含一个神话解构,他认为多数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牡丹亭》的了解始终只在入乎其中的人物与情节中兜圈,乃无法同时产生另一种出乎其外的鸟瞰式的全盘视野,以作为内缘视角的支援,扩大读者对这个作品的感知意识。如果一旦读者愿意转移观视的角度,就会发现入口原来近在眼前。杜丽娘的至情能量创造了《牡丹亭》超越生死的爱情神话,她的爱情之旅,实是一种灵魂的冒险。只是,我想在冒险前加上一个修饰词——华丽。 对神话和民间文学的兴趣是对北师大钟敬文先生的敬意表示,知道它们都有记忆的残存功能,蕴涵着巨大的母题,知道它们都是某种意识的征兆,指引着结构的搭建逻辑。《神话》中指出"神话原是人通向内在生活,发现自我之钥,也是寻求自我与现实社会和谐的指南。"在所有的神话中神原型均

《牡丹亭》有感

观《牡丹亭》有感 小时候,经常会在奶奶家玩耍,奶奶是偏喜欢戏剧的人,那时候耳边经常回荡着豫剧的曲调,比如说《铡美案》、《花木兰》、《打金枝》等等...我本人也是极为喜欢这种曲调朴实优美、高亢激越的唱腔,让人在听的同时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我想这是因为:豫剧唱腔在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时,十分重视发挥其抒情性的表现功能。在许多脍炙人口的唱段中,善于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利用多种抒情性表现手法,对人物复杂的内心感情作深刻细致的揭示,从而获得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 选课时看到了戏曲鉴赏,觉得十分有兴趣,想多了解了解其他戏种,就选修了这门课程。戏剧那拖声长调里,婉转着无尽的世事沧桑。自接触乐昆曲起,昆曲依依呀呀的阔韵长调开始像舞台背景的音乐般时隐时现的进入我的脑海。不期然的,无思考的,偶一合眼,便来到耳后脑旁。 特别是在听过了《牡丹亭》之后,更是惊觉入戏极深,听着听着就被带入了丽娘与柳梦梅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之中。《牡丹亭》中的名句更是句句深入我心: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和你把领扣儿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沾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句句缠绵悱恻令人深深为之动容。 《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将昆曲的旖旎悠扬和牡丹亭的曲折梦幻,二者结合,在彼此基础上迸发出的美感染了自北宋至今无数的国人,就连汤显祖自己也感叹道临川四梦,得意在于牡丹处。一部本质上仍未跳出才子佳人的作品竟有着这样巨大的影响,确有其他剧不可比之处。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于院中梅树下,说两人姻缘今世,梦醒之后久久难忘,思念不已。官宦人家的小姐杜丽娘知书达礼,偶然读到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禁心神荡漾,愁肠满怀,步入后院感叹这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纵然是如花美眷,也付予这似水流年。不觉于一棵梅树下梦见一位俊秀书生手执柳枝,二人钟情相许,幽会与亭中。回去后丽娘相思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要求来到花园将自己的画像埋在梅树下,最后香消玉殒。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于此,机缘巧合地发现了太湖石下的画像,惊讶地发现原来丽娘就是他魂牵梦萦的佳人。夜里丽娘魂游后院,与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打开坟墓,丽娘死而复生,两人私下结为夫妇。不久后被丽娘的父亲发现,告柳梦梅盗墓之罪,幸好柳梦梅科举拔得头筹,在皇上的帮助下最终与丽娘白头偕老。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闺塾>>赏析 汤显祖 1.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明代戏剧家汤湿祖“临川四梦” 之一(“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全剧五十五出,作品通过南安太守的女儿杜丽娘和柳梦梅生离死合的故事,展示出“情”和“理”的冲突。歌颂了主人公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感人至情,表达了作者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愿望,也掲露了封建礼教社会的僵死冷酷和虛伪! 全剧故事梗概:杜丽娘是太守杜宝的掌上明珠。聪明,漂亮,知书达理,向往自由。其父为她聘请了一位叫陈最良的先生教她习文。除此之外,几乎沒什么自由可言,她只能呆在自己的绣楼。闲睱时候,她在自己的衣裙上绣上成双成对的花鸟,或偶然打个瞌睡,都要受到父毌的严厉呵斥,因此,她长到十六岁,居然不知道家里有个后花园!一天,老师给她讲授<<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此,沉睡的少女之心猛然觉醒,她不由得向往起自由的爱情来!在丫环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溜到了后花园,在灿烂的春光中, 她大发感叹: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此情此景,丽娘浮想联翩,深感春光流转,自己年已及笄,颜色如花,

命如一叶,不能早遇意中之人,胡思乱想,春睡成梦:梦见一位自称柳梦梅的书生,来到牡丹亭上和她幽会,在梦中,她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爱的芳醇。可醒来却是南柯一梦,在冰冷乏味的现实生活中,她无法与梦中郎君早成婚配,更不能体验到爱情的芳醇。从此情思无聊,独眠香阁,老想着折柳情郎,为他颦,为他痩,为他疼!自叹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久而恹恹成病,深秋时节在遗憾中死去。临死前,她自画了一幅肖像,把肖像藏在后花园太湖石底下。并嘱咐家人,她死后,一定要把她葬在后花园的梅树之下,丽娘死后,家人悲痛之余满足了她生前的愿望,并为她修建了一个梅花庵。 再说,广州地方果然有个叫柳梦梅的书生,他也曾梦见在一个花园的梅花树下,有一位亭亭玉立的美人对他脉脉含情。从此,他也经常忆起梦中情境。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途中借宿梅花观,游园之时,在太湖石下拾得了丽娘画像。柳梦梅非常吃惊,画中人正是他三年前的梦中人,于是留连于后花园中。当晚,丽娘魂魄与他幽会,并诉说自己因情而死的悲伤,叮嘱柳梦梅如何如何挖坟开棺使她还魂,梦梅一一照办,丽娘终于起死回生,于是陪梦梅去了京诚,后来梦梅高中状元。并在回乡探亲的路上遇到了因家中变故已经逃难在外的丽娘的母亲与春香,最后大团圆。 析:“闺塾”是<<牡丹亭>>第七出,主要写私塾先生陈最良秉承杜宝旨意,以诗《诗经》训导丽娘美德,因为此时丽娘《四书》之类早已成诵,杜宝认为《诗经》开卷便是后妃之德,且四个字儿顺口,最为合适。可在解读《关雎》时,尽管千百年来不少人强调这篇诗是

游园惊梦观后感

良辰美景奈何天 ——《牡丹亭·游园惊梦》观后感 汤显祖在《牡丹亭》一剧的《题词》中写下:「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5]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学期本是无心选择的昆曲课,却成了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选择,让我真正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精髓和翘楚——昆曲的美丽。记得小时候其实就看过《牡丹亭》的片段,但是应该是杜丽娘死后魂游后院,柳梦梅掘墓开棺的那一段,因为当时还小,不懂得欣赏背后爱情故事的美,反而却被吓得够呛。真正喜欢《牡丹亭》,就是在大学上了昆曲课之后。 喜欢《牡丹亭》这部戏,大概是因为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人心浮躁,无法沉下心来做事,包括对待爱情、包括写作戏剧。就像有木心的诗里写过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然而在古时候人们的生活和观念里,爱一个人就是一生一世、生死相依、永不变节;爱一个人就是执着不已、缠绵秾丽、炙热反叛。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就是这样,「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大概是对他们最好的形容。 《牡丹亭》整部戏说了这样一个故事,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名叫丽娘,生的非常美丽,向陈最良拜师读书和学习。她因为《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个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临死前的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鬟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杜丽娘的父亲后升职担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埋葬女儿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到北京去进京赶考,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到杜丽娘的嘱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幸好皇帝感慨二人的旷世奇缘,于是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而《游园惊梦》选段讲的就是其中最经典、最耐人寻味,也是最唯美的一段:杜丽娘到后花园游完后梦见柳梦梅的片段。为什么《游园惊梦》最著名?看了好几遍我才懂得:0因为它是整版《牡丹亭》的画心,承载和延续着《牡丹亭》的“情”字,贯穿着整个主题。 梦回莺啭 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短短的几句词,就唱出了杜丽娘独居深闺,百无聊赖的生活,每天闷在闺中,纵使衣着华美、养尊处优,最多能有的娱乐活动,也不过是跟着先生念一念书。然而文字里描写的大川大河、真挚感情、人生阅历、跌宕起伏她都无从知晓无从体会,最多能有的经历也不过是去后花园赏一赏景

牡丹亭读书笔记

牡丹亭读书笔记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牡丹亭》读书笔记 《牡丹亭》这部作品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离奇遭遇为主脉,着重展现了它反礼教、反理学的核心思想。 《牡丹亭》的创意来自于一个传说。传说广平太守冯孝将男马子,梦一女人,年十八九岁,言:“我乃前太守徐玄方女,不幸早亡,亡来四年。为鬼所枉杀,按生箓乃寿至八十余。今听我更生,还为君妻,能见聘否?”马子掘开棺视之,其女已活,遂为夫妇。说广平太守冯孝将的儿子名叫马子。一日,马子梦见一个约摸十八九岁的女子前来跟他说:“我是前太守徐玄方的女儿,不幸早亡,死了到现在已有四年。可是我是被鬼枉杀而死的,不是正常死亡,若按生死簿上的记录,我能活到八十多岁。现在,冥间准许我再重生一次,返回阳间作你的妻子,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娶我?”马子说:“我愿意。”第二天,马子就前往梦中女子所指引的地方,掘开女子的棺材,那女子还真就活了过来。从此二人便结成了夫妻。 故事非常的简短,汤显祖在利用这个创意时,为《牡丹亭》添加入了更多的浪漫情节,使得故事更加丰满,更加浪漫,更加精彩。故事中对应徐玄方女儿的人物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杜丽娘,而对应马子的人物则有了一个更好听的名字——柳梦梅。说南宋时期,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杜丽娘一日午睡,梦见一名青年书生——柳梦梅来到牡丹亭与她幽会,二人如胶似漆,十分相爱。梦醒后,物是人非,一派凄凉,从此杜丽娘也再没有梦见柳梦梅。由于相思之苦,杜丽娘日渐憔悴,最终一病不起,于中秋之夜死去。临终前,她请求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牡丹亭边的梅树下,并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压在太湖山石之下。其时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镇守,战事紧急,杜宝也只能匆匆埋葬了女儿,并造了一座梅花庵供奉她,便举家前往前线。三年后,柳梦梅赴京赶考,走到南安借宿于梅花庵中,偶游花园,恰在太湖石边,拾到杜丽娘的画像,发现杜丽娘正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晚上,柳梦梅梦到杜丽娘再度前来与他相会,二人诉说了多年的离别之苦,最后杜丽娘让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妻。后受杜丽娘之托,柳梦梅前去寻找丈人杜宝。杜宝却认定柳梦梅一派胡言,便将其打入牢狱。直到后来朝廷发榜,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肯认柳梦梅为女婿。最终闹到金銮殿上,事情才得以完美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也有情人终成眷属。 杜丽娘反封建的叛逆性格并非天生,有一个成长过程,并包含着一定的复杂性。汤显祖一方面通过人物关系提供杜丽娘的生活环境,一方面通过剧情发展揭示杜丽娘的内心活动,从而表现了杜丽娘叛逆性格的成长过程及其复杂性。 杜宝这些人代表封建势力,代表礼教观念,代表理学思想的统治。杜宝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正派的官僚,他忠君爱国,也还注意民生疾苦。但他除了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古板面孔以外,什么才能都没有,显得极为平庸。他奉命御敌,临阵对敌却是束手无策,只好使用贿赂方式、欺骗手段来解围,可以看出除了八股文章,真是可谓一无是处。对自己唯一的女儿,他不是像普通百姓那样疼爱有加,而是逼着她学习她并不想学的《四书》,目的仅仅是为了维护他“名儒”的称谓。而对他的妻子,他也是居高临下的态度,呼来唤去,督促妻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 二,《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艺术特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广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把小说的传说与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人追求个性自由、自由恋爱反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白日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然而,青春的冲动,是封建家长和老师阻止不了的。杜丽娘在丫鬟的怂恿下,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园里游玩,并触景生情,伤感自己韶华将逝,未成佳配。回到书房,做了一梦,梦见自己遇到一英俊书生,并向她求爱,俩人云雨和谐,爱得十分热烈。但是,好梦不长,被她娘看到白日瞌睡,大声呵斥她,令她从梦中醒来。从此,她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后来,死掉了。她被埋在后花园中。三年后,一个叫柳梦梅的书生,赶考,住在小姐坟丘附近。柳公子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生。杜丽娘以鬼身与柳公子夜间相会,恩情意浓。后来,她告诉公子,自己不是人身,如果公子不弃,就来掘坟,她的灵魂和肉身就可合做一处,与公子成为堂堂正正的夫妻。柳公子和守坟的四姑,掘开坟墓,并把自己的阳气吹入杜丽娘的口中,杜丽娘活了过来。最后,柳梦梅考取了状元,并让皇帝钦点与杜丽娘成亲,与杜丽娘的父亲母相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是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虚构,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因而,让人读了感慨万千,拍案称奇。 第二,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害人,展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生活。 作品《牡丹亭》,还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对杜丽娘的残害。逼得活生生的一个妙龄女子,害春病而死。而杜丽娘的死,也是封建时代千万个女子命运的悲剧,是时代悲剧的缩影和典型代表。作品,批判了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不近人情,只知道用封建礼教苛求自己的女儿。当官,他基本是个清官好官,劝农民种桑麻,但是后来遇到了金兵围城,虽有保护城中百姓之心,但无破敌之力。最后,不得不靠老学究陈先生写一封信,给前来围城金兵头领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_牡丹亭闺塾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_牡丹亭闺塾 若干年前就被汤显祖的《牡丹亭》剧本深深吸引,一为那华美的词句,二为那精巧的构思,世间只有情难诉。 至于《牡丹亭》的现场表演,一直没有机会观看过。虽然看过几个相关的折子戏,但也是电视上偶然碰见。但我并不觉得它们很好看,记忆还没《烂柯山》里的《痴梦》深刻。 《牡丹亭》青春版出现后,昆曲才在我内心活了起来。 青春版《牡丹亭》基本保留了原作者的面貌,青年演员拉近了青年观众和戏的距离,也和戏中人物的年龄距离不是太离谱,让人觉得亲切。 服装、舞美、灯光富有现代意识,杜丽娘在阴间那件大红外衣,婚纱般,耀眼。音乐也加进现代元素,用了和声,也增加了一些前奏间奏。这些使《牡丹亭》富有了现代意识。 电视里总是在播出《游园》《惊梦》,实际上《寻梦》最为精彩,《写真》《离魂》《拾画》《魂游》《幽媾》《冥誓》都很不错。这几折充分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直误以为除去那些政治因素会更加动人,看完张继青版《牡丹亭》后才知道纯爱情版并不见得就比保留政治副线高明,观后感《世间只有情难诉——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当然,张继青唱的非常好,但这个电影或戏剧背离了原作者对情的深刻描画,看起来更唯物,但实际上审美观念机械。 问白先勇先生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其实是否定政治线索的。但这几天看完整部作品,觉得还是白先生这个版本好。 纯粹的爱情戏,一来情节发展有所限制,二来容易引起观众视觉听觉疲劳,三来,一个戏可展示多种角色。 汤显祖编纂的荒诞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至情的戏剧,因梦而情、因情而亡、因情复生,有谁还能写出这样的本子? 难怪四百年来,无论戏剧的盛期还是衰期,《牡丹亭》还活跃在舞台。 青春版挨近了青年,粮仓版娱乐了小众,园林版走向了自然,《牡丹亭》就这样成为爱好昆曲的人们保存昆曲的首选剧目。 “白日消磨断肠句,世间只有情难诉。”“但使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感谢您的阅读!

牡丹亭读书笔记

《牡丹亭》读书笔记 第一次知道《牡丹亭》是在《红楼梦》里,在很小的时候就看过剧版的红楼梦,当时非常喜欢林黛玉,黛玉在花园中听到《牡丹亭》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觉得写的特别好,于是就找出了《牡丹亭》来看,慢慢的被剧情吸引,在其中的人物中更加喜欢的是天真活泼可爱的春香。 故事的女主人公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她游园的时候触景生情,回来后在睡梦中与男主人公书生柳梦梅在牡丹亭幽会,从此一病不起,与世长辞,其埋葬的墓地建为梅花观。书生柳梦梅机缘巧合借宿观中,偶然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才惊觉这就是自己在梦中梦见与自己牡丹亭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的魂魄向书生说明原委,于是柳梦梅掘开坟墓,杜丽娘得以起死回生。俩人结为夫妇,相伴前往临安。后来虽然两人遇到重重困难险阻,但他们克服难关,感情坚定,得到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 (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1.杜丽娘 杜丽娘出身高贵,父亲杜宝是南安太守,为官清廉;母亲甄氏乃名门之后,温良贤淑。作为独生女的杜丽娘,自幼便被父母教导要规行矩步,做一个标准的大家闺秀。杜丽娘也听话,遵从父母的安排,学女红、读诗书。后来在春香的诱导下,杜丽娘涉足后花园,那满园繁花、成对莺燕,勾起她对现状的怀疑与不满,那长期形成的沉郁终于宣泄出来。她困倦入眠,在梦中遇见了柳梦梅并接受他的爱情。但是梦醒后一切依旧,最后一病不起郁郁而终。对于丽娘来说,她的死不是生的结束,而是斗争的开始。成为游魂的丽娘不仅精神上完全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且行动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她请求柳梦梅开掘她的坟墓,表现她为爱情而死,为情人再生;为理想而献身,为理想而复活的坚强信念。至此,杜丽娘完成了由

浅谈青春版《牡丹亭》中的花神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谈青春版《牡丹亭》花神尹倩2012级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本一班2012931015 在这部戏中,有13个花神,一位大花神,两位男花神,十位女花神,他们让这部戏更加神话、唯美,结合了现代元素也传承了经典。花神为青春版《牡丹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纵观整部戏剧,花神只在《惊梦》、《离魂》、《回生》中出现,然而花神在这几折戏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 杜丽娘第一次见到柳梦梅是在《惊梦》这一折中,由花神将杜丽娘引入梦境,让二人相会。在这一折中,花神的白色衣服,塑造了梦幻的感觉。 而在《离魂》这一折中,花神的出现意味着杜丽娘即将逝去。 最后在《回生》这折戏中,花神们将杜丽娘从阴间接回阳间。 花神的装扮为这部戏献上了独特的现代元素,同时十分贴合剧情,烘托了整部戏。 现代人对仙子形象的描绘基本是“不食人间烟火,美丽,飘渺,温柔,婉约”青春版《牡丹亭》中的花神身穿淡雅轻盈的白色披风。十二位小花神的披风上绣着十二种花,也带着不同的头花,颜色艳而不俗。女花神穿着粉红色的坎肩,暖色调的粉色让这些女子更加娇小、婉约;两位男花神则是绿色坎肩,绿色是冷色调,衬托男子的刚硬。他们的装扮让他们看起来清新淡雅,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在《惊梦》这一折中,大花神挥舞绿色的经幡,经幡飘动,意味着春天万物复苏,小花神衣服上的十二种花更是有着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寓意,男花神的飘带上绣着柳枝,象征爱情、春天,并且男花神和女花神的共舞,有着男女交欢意思,更是烘托了男女主人公相会、嬉戏的气氛,同时也是歌颂、庆祝二人的爱情。《离魂》中大花神挥舞的经幡是白色的,有点招魂幡的意味,白色的衣服,凄凉、悲伤的氛围上升到极致,而且在中国白色意味着丧事,这也符合中国的传统。《回生》中,经幡变成红色,杜丽娘将要复生,与柳梦梅终成眷属。所以说花神的造型烘托了整部戏剧。

高分作文范文-《牡丹亭》读后感-2000字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故事写的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认出是此女子便是那个曾在梦境中与他在牡丹亭畔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向柳生说出原委,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生受杜丽娘嘱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从小就被灌输封建礼教知书达理的思想。但残酷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诗经·关雎》便惹动了丽娘的情思,她并不认为这是宣传什么儒家礼教的作品。而认为这就是一首恋爱诗,是一首撩动了无数少女春心的诗歌。而久困闺房的丽娘更是在家里后花园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这说明了呆板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住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欲,从而更加揭露了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 虽然杜丽娘的行为与当时社会有许多不符,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情节发展。作者也便是通过“大家闺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闺秀的行为而来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 读完作品,我不得不被杜丽娘的勇敢,坚持与真情所感动。一首“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是他们最初的邂逅。而后花园一梦之后,丽娘便相思成病,一病不起乃至天逝。而在现实中,杜丽娘与柳梦梅至始至终压根就没见过面,更别谈什么真爱了。那又是什么导致了丽娘伤春而逝呢,难道就真的是那一个梦吗?不,不是的。梦境或多或少加速了悲剧的产生,但梦境紧紧是促成悲剧的一个道具,而不是主要原因。试想在如今21世纪的我们有谁会因一个虚幻的春梦而相思死去呢?如今一见钟情的几率都小的可以忽略,更别谈什么为梦怀春而死了。而在杜丽娘那个年代,在那个真情被压制,人性被束缚的年代,这或许不过就是一个再也寻常不过的事情罢了。 在古代,女子必须三从四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经常就躲在自己的闺房中绣花练琴作画。在出嫁之前见到的男人估计也就他父亲,兄弟,再有也就是家丁了。那么偶然间突然见到一个与她没有血缘关系的而后风度翩翩的男子,有几个能不一见倾心的。而严酷的教条根本不允许这种私订终身的事情发生。但往往物极必发,越加以束缚,就越能激发人性去挑战。就说今天,男女平等,见到异性的机会多了,社会也开明了,很多人都能在寻寻觅觅中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幸福快乐的生活。又怎会有那么多抛弃家庭而私奔的悲剧呢。 所以说到底,就是封建礼教无情的压抑了人性,造就了无数悲剧的产生。 再有的感触就是杜丽娘的真情了。虽然仅仅是一梦之缘。但也无法浇灭心中那被烈火燃烧的情思。天逝之后,她冲破重重困难,终于见到了柳梦梅。而冲破这些困难那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多么坚定的毅力。都说爱情是有期限的。而丽娘当了三年的鬼魂,却仍然对梦梅念念不忘,历经千辛万苦才得以圆梦。而现今又有多少异地情侣因忍受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而选择分手,成为陌路人。我想说的是在今天我们勇敢追求爱情和幸福的同时,请不要轻易放手,爱情总是需要坚持的。

传统戏剧(昆曲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看到这次论文题目我颇为郁闷,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从未看过中国传统戏曲,说来很是惭愧。我只好向周围朋友求救,希望他们推荐给我一些好剧。收获真是不小,如:《穆桂英挂帅》、《窦娥冤》、《霸王别姬》…………《西厢记》、《牡丹亭》等,我本来想看《西厢记》的,但后来我选了《牡丹亭》,因朋友跟我说这是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我虽然没看过中国传统戏曲,但还是知道一些凤毛麟角的,不至于孤弱寡闻。《牡丹亭》我是知道的,但青春版就没听说过了,这让我有了很大兴趣,所以就决定看它了。 在看之前我决定先做一些功课,怕看不明白,听不懂。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昆曲发源地苏州,它作为我国传统的戏曲,已经有600年的历史,兴盛于明清时期,后来逐渐衰败,特别是到了近现代,出现了传承危机。可喜的是,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与其《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汤显祖本人也十分得意此作品,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剧创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全剧充满朝气,非常赏心悦目,融合现代剧场和古典精神,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华删减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从第一出“标目”演到最后一出“圆驾”,基本保持了剧情的完整。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戏是在网上看的,虽然不是去现场看的,效果还是很好。整部看下来就只能用一个字形容感受了-----“美”! 故事美!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我不知道青春版牡丹亭和原来有什么不同,但汤显祖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

昆曲观后感

昆曲观后感 无声不歌,无动不舞 拉开昆曲这道帷幕,出入梦境之间,给我们今天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户。就在今天紧张 繁忙的生活之中,在我们必须遵守的过于现实的秩序之外,是不是还有拥有一个婉转的空间? 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唐诗、书法、昆曲,是中国人的三种“痴迷”。 昆曲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晚明至清朝乾嘉时期独霸中国剧坛两百多年,是当时的“国剧”。从 天子金碧辉煌的宫殿,到街头寻常百姓的家中,都有她的身影。如果说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 己的一种时尚,那么大清王朝的时尚就是昆曲。 昆曲诞生于苏州昆山,并由此得名。她被称为“百戏之母”,因为她是最古老的一种戏剧, 剧本的文学性很高。在歌和舞的结合上,她也无疑是最佳的典范。昆曲的表演体系就是载歌 载舞、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后来发展的戏剧都从昆曲的表演形式上汲取了养分,可以说, 昆曲用她的乳汁哺育了众多的戏曲。 园林、昆曲是苏州艺术界的两大瑰宝,人们常说,园林是可以看的昆曲,昆曲是可以听 的园林。因为昆曲就和园林一样特别精致,注重细节,把这两者放在一起,便能够达到一种 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状态。我想,这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吧。所以,文人雅士们经常相会 在幽深典雅的园林之中共赏昆曲,并时常发自内心地感叹一声: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说的是戏中词,道的是人间情。昆曲所讲述的不正是人世间的善恶美丑吗?“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一句话所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种意境。昆曲舞台上的一方春色,令人心醉神迷、流 连忘返,并在陶醉中思索人生。 四百年前,著名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历尽艰辛,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历史剧作《牡丹 亭》,广为后世传诵。其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 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两句唱词,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句, 不仅因为它的优美婉约,更重要的是,它以悠扬婉转的昆曲唱腔,把一个身居闺阁的千金小 姐思春怨春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女主角杜丽娘在心灵被束缚了十六个春秋后,第一 次踏入家中的后花园,第一次看到姹紫嫣红开遍的春天,在她眼中,这个春天,在断井颓垣 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触目惊心!就是这样一种心情的衬托,后面的故事才徐徐展开,那梦幻中 的情景才得以完美的诠释,才出现了“惊梦”、“寻梦”感人至深的一幕。 戏曲专家廖奔说过这样一句话:“水会流下去,艺术会传下去,昆曲会永远地美好下去。” 是啊,六百年来,她已经深深嵌入了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或许有一天,那些人、那些事都会 被淡忘,但文化精髓却得以永久地保存下来,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初一三班曹姝篇二:昆曲课后感想 戏曲文化鉴赏 领略些许春色 蒋继望 21710120 最撩人春色是今天,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下悬??懒懒的腔调,柔柔 的情意,淡淡的哀怨,绵绵的诗意。我爱听这水磨的强调,我爱看这答礼的姿态,我爱品这 远长的意蕴。昆曲带给了我这些不一般的如花如春般的审美体验,让我爱不释手,回味不绝。 今天昆曲课时结束了,我非但没有不舍,反倒很有一种开心与欣慰。我算是“修成正果” 了,完成一个夙愿吧,最最关键的是,我是真的喜欢上了这一份积淀上百年的文化,我有多 了一份新的不同凡响的人生体验与兴趣。这是难得的。我为之开心且欣慰着。 说是要写课程的感想,我想找让我印象最最深刻的那次“幽兰雅韵——生旦的表演”。由 国家一级著名演员龚隐雷老师、钱振荣老师主讲的。这堂课算是寓教于乐的好典范。老师在 讲解旦角,小生的表演技巧时,还进行了十分入戏的表演。演《牡丹亭》时,小生的开放,

《牡丹亭》观后感三篇

《牡丹亭》观后感三篇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是晚明戏曲家汤显祖的四大剧作之一,也是他最脍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作品。 故事写的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认出是此女子便是那个曾在梦境中与他在牡丹亭畔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向柳生说出原委,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生受杜丽娘嘱 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从小就被灌输封建礼教知书达理的思想。但残酷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诗经·关雎》便惹动了丽娘的情思,她并不认为这是宣传什么儒家礼教的作品。而认为这就是一首

恋爱诗,是一首撩动了无数少女春心的诗歌。而久困闺房的丽娘更是在家里后花园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这说明了呆板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住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欲,从而更加揭露了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 虽然杜丽娘的行为与当时社会有许多不符,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情节发展。作者也便是通过“大家闺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闺秀的行为而来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青春版《牡丹亭》在色彩运用上,是非常有特点的。大花神曾经在《惊梦》《离魂》《回生》三个厂景中出现过。在这3出戏中,大花神都是执幡出场,这里运用柳枝的绿色象征着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在《离魂》一出中,用大红色表现杜丽娘重生后的喜悦。青春版《牡丹亭》巧妙的运用色彩变化来表现剧情和气愤的变换。 读完作品,我不得不被杜丽娘的勇敢,坚持与真情所感动。一首“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是他们最初的邂逅。而后花园一梦之后,丽娘便相思成病,一病不起乃至天逝。而在现实中,杜丽娘与柳梦梅至始至终压根就没见过面,更别谈什么真爱了。那又是什么导致了丽娘伤春而逝呢,难道就真的是那一个梦吗?不,不是的。梦境或多或少加速了悲剧的产生,但梦境紧紧是促成悲剧的一个道具,而不是主要原因。

浅谈青春版《牡丹亭》

浅谈青春版《牡丹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已经悄然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想彼此碰撞交锋,许多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文化的碰撞中逐渐的消亡。正如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一样,例如昆曲吧,昆曲号称是“百戏之祖”,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现在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里,昆曲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但是这个社会总会有一些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尽心竭力的为 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白先勇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台湾著名的作家,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喜欢中国的昆曲。他有感于近年来昆曲的衰落,遂立下让昆曲焕发青春的志愿。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上昆曲,他经过多年的呕心沥血,终于制作出了一部经典的可以让年轻人痴狂的昆剧——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是根据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同名巨作改编的。这部剧与以往不同的是启用了大量年轻靓丽的新生代演员,因此这部剧显得青春靓丽,新鲜时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一经上映便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捧。 青春版《牡丹亭》主要讲了女主人公杜丽娘为追求真挚的爱情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的故事。他的主题思想就是通过对杜丽娘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来批判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理想的摧残。还表现了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这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年代里,杜丽娘的行为的确显得独特。杜丽娘在梦中邂逅了青

年书生柳梦梅,醒后却是一场梦幻。因此他对书生日思夜想以至于成疾而终。后来她因阳寿未尽还魂后遇见柳梦梅,二人遂坠入爱河。但杜丽娘父亲坚决反对,最后还是皇帝做主成全了丽娘与梦梅。汤显祖正是通过最后大团圆的结局表达了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 的批判。 《牡丹亭》最重要的就在于一个“情字”。青春版《牡丹亭》贴 近汤显祖的“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展开剧情,主要分为三大节。第一节“梦中情”,写丽娘梦中与青年书生相会。第二节“人鬼情”,写丽娘相思成疾病逝后又奇迹还魂与柳梦梅在一起。第三节“人间情”,写丽娘与梦梅的爱情感动了朝廷,最终获得了大团圆的 结局。本剧通过游园惊梦作为情节的基础,丽娘在梦中遇到一年轻书生,对其产生爱恋,但梦想很美好,现实却是如此的冰凉。梦醒之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如此之大,以至于让丽娘愿意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最终她病死在寻梦的徒然渴望中。正所谓“这般花花草草因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通过这一梦一醒的情节安排, 显示了梦想与现实的严重割裂、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个体情感与封建礼教的尖锐冲突。这出游园惊梦的安排,也为后来的丽娘还魂遇到柳梦梅埋下了伏笔。正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本剧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杜丽娘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聪慧过人。但就是这样一位淑静温顺的娇小姐身上同时显示出对爱与自由的强烈追求,对封建礼教的憎恶。丽娘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为

牡丹亭读书笔记1000字

牡丹亭读书笔记1000字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牡丹亭读书笔记100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

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 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