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学填空

体育学填空

填空补缺

1.现代学校体育发端的思想基础是(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2.学校体育产生的条件是由工业革命发端的一系列巨大 社会变革 。
3.14-16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自己的旗帜和纲领。哲学、科学、文艺、教育乃至神学,纷纷把人、人体和 人体运动 ,作为自己注意的中心。
4.16世纪的宗教改革,批判灵肉二元论,批判中世纪教会学校的“重灵魂、 轻身体 ”的教育传统,并将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5.启蒙运动后,现代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学校体育逐渐完成了从“活动”向“课程”的转变。
6.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7.德绍五项,即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是闻名于世的 学校体育 课程的雏形。
8.在教学活动中,德意志教育家古茨姆茨按照学生的年龄和能力分组教学,课堂被分为导入、观察、矫正、助成、测定、评价等几个部分。
9.古茨姆茨另一个贡献是:按四个分类原则对所选择的教材进行分类:按运动项目的分类,按运动性质的分类,按 分类,按运动类型分类等。(运动解剖学)
10.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创立了 和谐发展教育 和“要素”教育理论。
11.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巨大进展的背景下,斯宾塞构建了 科学主义 课程理论的完整体系。
12.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 体育师资 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
13.在19世纪,丹麦、瑞典、法国、德国和美国等,先后开办了军事体操学校、 体操学校 或体育师范学校,以培养专门的体育教师。
14.1909年,哥本哈根大学开设了 解剖 、生理与体操原理课程。
15.高尔霍夫尔建立了以 保健 和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发育为特色的教材体系,主要包括补偿运动、形成运动和完美运动。
16.高尔霍夫尔提出了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尊重儿童运动需求的确 儿童中心主义 。
17.在授课安排上,高尔霍夫尔第一次提出要系统地考虑 速度 、耐力和灵敏的运动学特征。
18.高尔霍夫尔的 自然体育 思想对欧洲各国的体育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自然体育)
19.杜威主张从儿童的特性出发进行教育,后被人们概括为“ 儿童中心思想 ”。)
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都按照 苏联模式 建立了自己的体育体制。各国规定了统一的学校体育大纲,实现

了学校体育的规范化,成立了体育学院,加强了体育师资的培训。
21.1950年代,我国仿照前苏联的“ 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 ”,相继在青少年中推广了锻炼达标活动。
22.前苏联凯洛夫学校体育思想的核心是构建了一套体系完整、结构紧密的课程体系,突出表现是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和 教材中心 。)
23.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 1864 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是最早开设体操课程的学校。24.严复在1895年发表的《原强》一文中,首倡 体?智?德 三育,称为国家民族富强之基础,而民之手足体力尤为重要。
25.康有为在《大同书》里系统提出了各级学校体育课程方面的一系列设想,认为各级学校要注意卫生、 体育设施 及环境布置。
26.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并实施 《奏定学堂章程》 ,要求“各学堂一体练习兵式体操以肄武事”。这标志着中国现代体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27.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想对近代教育和体育课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推动了近代体育课程的确立,冲破了传统教育 的束缚,促进了“尚武”风气的形成。(重智轻体)
28.自然体育思想认为,运动是人的本性,主张“体育即生活”,提倡 教育化的体育 ,推崇自然活动,反对德、瑞式的人为体操。
29.我国于 1951 年开始学习前苏联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1951)
30.1953年,教育部组织国内学者翻译了前苏联十年制 体育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大纲)
31.前苏联学者凯洛夫在体育教学目标上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社会价值),强调系统知识和运动技术的传授,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学管理的整体性与纪律性等。
32.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同时颁发了小学和初中各学科“课程标准”。
33.2001年9月,各学科“课程标准”在部分学校开始施行; 2003 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03)
34.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培养体魄健壮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35.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 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36.新课程的实施需要体育教师具备课程 开发能力 、课程整合能力和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37.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出现两次高速增长阶段:第一次高峰:由胎儿开始到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次高峰出现在 青春期 。
38.由于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具有 ,身高增

长的速度相对要比体重快,存在“身长体轻”的特点,且肌肉的支撑力相对较弱,易出现脊柱异常弯曲现象。(不平衡性)
39.小学阶段,神经活动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占主导地位,靠直观形象建立 ,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条件反射)
40.初中以后,神经抑制过程得到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系统的相互关系更协调和完善,能较快地建立各种条件反射。(两个信号)
41.儿童、少年时期,骨的快速增长,骨的弹性大而硬度较小;随着年龄增大, 过程旺盛,软骨生长活跃。(骨化)
42.小学和初中呼吸肌较弱,呼吸表浅、 较快;高中以后,呼吸肌增强,深度加大,肺活量也增大。(频率)
43.中小学生心肌纤维细,心收缩力较弱,心率较快,心脏每博出量比成人 。(低)
44.体能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和 差异。(性别)
45.男女学生体能的发育速度不同,表现出明显的 和阶段性,可以分为快速增长期、慢速增长期、稳定期和下降期。(波浪性)
46.小学生有意注意水平 ,无意注意起重要作用。中学阶段,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不断发展,但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兴趣、爱好的支配。(较低)
47.小学生意志的独立性、果断性、 都比较差;中学生在这几方面都迅速发展。(坚持性)
48.随着双休日的实行,学校体育大大突破了学校的空间界限,逐渐由学校扩展到社会体育、 。(家庭体育)
49.学校体育的结构主要包括 、健康教育和教育活动与家庭中的体育。(运动教育)
50.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是 、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课余体育竞赛等。(体育与健身课程)
51.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是体育与健身课程、 、课外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活动)
52.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包括活动,课程也不只是教学内容,还包括 和课程实施两个部分。(课程设计)
53.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实现由课程执行者向课程 的角色变化。(设计者)
54.体育教学中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开发学生的体育情感、意志、 和价值观等。(态度)
55.新的课程改革,体育课程本位功能的中心由 学习转向了学生的主体发展。(知识和技能)
56.学生的主体性表明,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 的参与者。体育课程是为了满足其需求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
57.运动性条件反射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即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

动作阶段、动作的巩固运用自如阶段。(改进与提高)
58.体育运动中各种角色的变换与社会实践中角色的要求相一致,因此,在体育学习中,学生情感、意志、态度和 等非智力因素潜移默化地得到发展。(价值观)
59.体育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文化具有保存、 和重建的作用。(传递)
60.在具体实施体育课程过程中,有从上至下、 和从中间向上等三种策略。(从下至上)
61.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学习主要有动机阶段、领会阶段、 、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和反馈阶段。(习得阶段)
62.体育课程资源具有 、潜在性和多质性的特点。(多样性)
63.体育课程的人力资源包括体育教师、学生、 、有特长的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家长等。(班主任)
64.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包括竞技项目的教材化、 的引进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新兴体育项目)
65.课外与校外体育资源包括早操、课间操、 、家庭、社区、社区俱乐部开展的体育活动和竞赛。(课外体育活动)
66.自然地理资源包括空气、 、水、气候、地理条件(如江、河、湖、海、森林、雪原、山地、海滩等)。(阳光)
67.体育信息资源包括广播、电视、 、体育书刊等。(互联网)
68.课外体有活动具有目的任务的多向性、 的多样性和组织形式的灵活性等特点。(活动内容)
69.学生的 是学生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这种权利既有公法性质又有私法性质。(体育权利)
70.我国《教育法》第5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生产劳动)
71.《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 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体质)
72.《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3条规定:“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 、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体育)
73.《体育法》第5、17条规定:“国家对青年、少年、儿童的 给予特别保障.增进青年、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体育活动)
7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贯彻普及与 要求的重要内容。(提高)
75.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我国运动训练体制的一个组成环节,是培养 人才的必经之路,是基

础训练的一种组织形式。(体育后备)
76.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标是全面发展体能、提高 ,输送后备人才、培养群体骨干,塑造良好品质,提高适应能力。(运动能力)
77.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一般运动训练相比,具有 基础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业余性)
78.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主要有 、基层训练点、体育特长班和体育俱乐部等。(学校运动队)
79.我国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初级形式包括 、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体育班和普通业余体校。(基层学校运动队)
80.我国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体系的中间层次有重点业余体校、 、训练中心和体育俱乐部。(体育中学)
81.我国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体系最高层次是 、竞技体校、优秀青年队。(体育运动学校)
8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还有其他一些组织形式,如民办公助的训练中心、 、训练站点等,其中有些属于纯民办的性质。(民间协会)
8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包括年度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 和课时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
8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内容主要有身体训练、 、心理训练、战术训练和品德与作风训练等。(技术训练)
85.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法包括 、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和竞赛训练法。(重复训练法)
86.课外运动竞赛课余性、群众性、教育性和 的特点。(多样性)
87.课余体育竞赛的常见形式包括学校运动会、 、单项娱乐性比赛、季节性单项比赛、体育节或体育周和校际间交流比赛等。(单项运动竞赛)
88.课余体育竞赛的方法主要采用淘汰法、 、顺序法和轮换法等。(循环法)
89.课时计划教学目标的叙写一般包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 、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行为动词)
90.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即学习者,描述的应是 的行为。(学生)
91.体育课密度分为 和专项密度两个内容。(综合密度)
92.全课合理运用时间的比重(综合密度)应越 越好,最好接近100%。(大)
93.全课合理运用的练习时间比重(练习密度) 越大越好,要根据课的内容进行具体安排分析。(并非)
94.体育教学目标要明确、 、操作性强,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进行检查和评价。(具体)
95.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 作用,而且要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主导)
96.体育教学中,要正确地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关系,既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关注学生的 ,区别对待,

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个体差异)
97.自主学习具有学习过程的预期性、学生学习的 和学习结果的创新性的特征。(参与性)
98.自主学习的过程有设置任务、自主思考、自主表述、 和自主总结等步骤。(自主评价)
99.在体育与健身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如 、启发式探究和合作式探究等。(创编式探究)
100.口令的运用应做到洪亮、 、清晰、及时,并注意声音的大小、节奏的快慢等。(准确)
101.口头评价时要以 为主,要指明努力方向,提供改进提高的方法。(鼓励)
102.为了使动作示范更准确,可采用正面示范、 、侧面示范或镜面示范等。(背面示范)
103.现代体育教学选用的多媒体技术主要包括电影、幻灯、 、电视、录像等。(投影)
104.动作分解的方法主要有:按动作技术的结构顺序分、按动作技术的结构反序分、按学习难度分、按 的动作分。(身体各部分)
105.动作分解的顺序有:分进式、连进式和 。(递进式)
106.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主要有碍 、内容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学生和社会的实际,以及与学校整个教育目的的一致性。(体育教学目标)
107.体育教学内容选择要遵循基础性、 、兴趣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实用性)
108.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主要有:按兴趣爱好(选修项目)分类、根据 分类、根据运动项目分类、根据教学目的分类和综合分类等五种。(身体素质)
109.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包括走、跑、 、投、攀、爬、钻等动作技能。(跳)
110.根据身体素质分类,可以分为力量、 、耐力、灵敏、柔韧等教学内容。(速度)
111.传统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直接指向课内的教学分组,如 、体能分组。(男女分组)
112.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一直沿用 的组织形式。(行政班)
113.在高中阶段,多数学校采取 教学,有的学校选择一班两教师,也有采用两班两教师的组织形式。(男女分班)
114.合班选项就是同一个年级可打破 界限,按模块项目重新编班进行教学。(班级)
115.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行政班、男女合班分组或 、按兴趣爱好分班和小班化教学等。(单班男女分组)
116.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程序主要是分析学生的 ,包括体能、运动技能、体育知识等,分析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功能等。(能力与条件)
117.一堂课上学生机体工作能力变化规律为:准备阶段、提高阶段、 阶

段和下降阶段。(相对稳定)
118.注意力集中程度在课的 达到高峰。(前半部分)
119.意志力则在课的 达到高峰。(后半部分)
120.情绪的高涨期则可能出现在课的 部分。(中间)
121.学生在课上的心理变化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是与教师选用的 和采用的教法与密切关系。(教学内容)
122.我国体育课的结构一般有三种形式: 、六段教学结构和按练习顺序安排的结构。(三部分结构)
123.根据人体工作能力变化规律,体育课一般有准备、 和结束三个部分组成。(基本)
124.根据课的任务和教材的特点,准备部分可 也可分组进行,既可定位也可行进间做,队形变化可以多种多样。(集中指导)
125.准备部分的时间一般占本课次时间的20-25%,在 分钟左右。(8—10)
126.基本部分的组织,可根据课的目标,教学内容和场地器材情况,集体进行或 (轮换或不轮换),还可采用循环练习的形式。(分组进行)
127.根据学生的体质状况,可将体育课分为 、专项提高课和保健体育课。(普通体育课)
128.根据课所要解决的具体任务,将课分成引导课、 、复习课、综合课和考核课。(新授课)
129.体育教学是师生 活动,并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技能传授的过程。(双边)
130.体育教学的特点是 、体力与智力活动相结合以及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等。(身体直接参与)
131.学生在进行各种身体练习过程中,机体各器官系统,尤其是 、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积极参与活动,新陈代谢加快。(运动系统)
132.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主要有全年或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单项计划、课时计划(教案)。(体育教学进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