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考研政治知识点大汇总【冲刺版】【自己整理】

2013考研政治知识点大汇总【冲刺版】【自己整理】

2013考研政治知识点大汇总【冲刺版】【自己整理】
2013考研政治知识点大汇总【冲刺版】【自己整理】

【马原篇】唯物论和辩证法仍然是分析题的核心内容,尤其要掌握物质意识关系原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关系原理、对立统一规律、联系普遍性原理、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矛盾的三大关系原理、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真理谬误的关系。

【选择题所含知识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

显著特征——实践性和阶级性

最显著特征——实践性

2、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

5、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地看问题;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7、哲学基本问题:

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何为第一性

区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否具有同一性

8、唯物主义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气(古代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理)(气-理之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同机械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忽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所有事物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

9、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精神是人的;

客观唯心主义——精神不是人的。

10、辩证的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区别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物质是可知的(区别不可知论);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物质是所有事物的共性(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区别一切旧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

11、任何物质的存在应该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强调运动而否认静止——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只强调静止而否认运动——形而上学。

12、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性:凡是时间和空间的量度都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运动来量度;凡是物质运动都要经历时间,占据

一定空间;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相互联系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最终走向唯心主义。

13、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要求人对事物现象和本质规律的反映,从而提出意识产生的客观要求;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

外壳,促进了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语言和劳动共同起作用,从而形成人的意识。

14、意识的表现形式:人的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能动创造性;对客观物质的改造作用;对其它生理器官的控制作用。

15、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前提:遵循客观规律;

基本途径:社会实践;

条件:一定的物质条件。

16、只强调遵循客观规律而忽视主观能动性——机械唯物主义;

只强调主观能动性而忽视遵循客观规律——唯心主义。

17、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

18、唯物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四种思维方法、五对范畴):

19、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重点)、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的本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0、判别新旧事物标准——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21、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22、度的定义——指事物质和量的统一,维持事物质的稳定和量的范围、幅度、限度。

23、认识度的意义——坚持适度原则,反对过犹不及。

24、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连续性和间断性、渐进性和飞跃性、不显著性和显著性的关系。

25、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

27、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事物存在发展的前提、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利于自我的因素,促使矛盾的发展、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即向对立面转化;

斗争性——在量变阶段促使矛盾发展、在事物质变阶段,促使旧事物瓦解和新事物的产生。

28、唯物辩证法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29、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30、事物发展方向——向对立面转化。

31、认识事物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2、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3、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34、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的哲学依据——主次矛盾以及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35、辩证否定的两个根本特征:它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也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36、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克服了肯定方面的消极因素,又保留了肯定方面的积极因素。

37、四种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

38、五对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

39、关于认识(三种对立面):

唯物主义:物——感觉——思想;唯心主义:思想——感觉——物。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40、实践和认识的联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1、认识辩证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最终使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2、认识辩证过程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

43、真理的标准(定义)——主观与客观的一致。

44、真理与谬误:

区别——人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错误)的反映。

联系——相对中而存在,相斗争中而发展。

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45、真理的根本特性——客观性。

46、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

47、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力量)。

48、地理环境作用——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使资源的利用、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人口因素作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从而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产方式作用——提供人类、社会存在及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社会结构、面貌、

性质;决定了人类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

49、社会规律客观性表现:人的活动受物质条件制约、结果不可预期、不可改变社会发展趋势、受社会客观规律的限制。

50、生产力构成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51、生产关系——客观的经济关系。

52、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53、社会意识特点:依赖于社会存在、具有具体性和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54、社会意识形态表现: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同步性、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具有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5、社会历史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56、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

57、社会历史发展最终动力根源——社会生产力。

58、社会历史基本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方法论意义: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方法论意义:是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依据。

59、人的本质——从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0、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政治经济学:

1、资本原始积累途径:通过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通过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2、商品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

价值(共性、本质属性、社会属性)——指凝结在商品中人类无差异的一般劳动;使用价值(有用性、自然属性)——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反映商品中人与自然的

物质关系。

3、商品交换形式上是物与物的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联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使用价值得以实现的条件。

区别——定义不同,二者构成了商品的内在矛盾。

5、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联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区别——价值是本质属性,是劳动;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交换时的数量比例关系。

6、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通常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形式是具体的。

抽象劳动——凝结了人类无差异的一般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7、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8、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9、劳动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总量不变;商品个数增加,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

10、劳动率下降,单位商品价值总量不变;商品个数减少,单位商品价值量增加。

11、货币的定义——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13、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14、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5、价值规律——以价值量为基础的等价交换。

16、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增加经济效益、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17、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导致垄断、导致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18、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9、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剩余价值。

20、只有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过程(劳动过程)中,才能带来价值的增殖。

2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2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23、劳动力价值的特点:还原为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的物质资料价值(包括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维持劳动者家庭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劳动者教育培训的费用);还应取决于社会的历史道德因素。

24、剩余价值——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所剥削的超出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反映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25、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形式上——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实质上——追逐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26、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地延长总工作时间从而绝对地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所获得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所获得的剩余价值。

27、超额剩余价值——个别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形成超额剩余价值。

28、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前提;相对剩余价值是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29、不变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会产生价值的增殖。

30、资本主义工资——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31、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32、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33、资本积累实质:用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规模去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34、资本积累的直接后果: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间接后果:资本对劳动力需求减少,引起相对过剩人口。

35、资本积累有利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36、资本积累必然引起资本主义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矛盾更加尖锐化,最终否定自身。

37、资本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从物质形态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构成比例;

资本的价值构成——从价值形态上,表现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构成比例;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所决定,并反映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

38、资本周转理论——研究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39、资本循环理论——职能作用为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

40、固定资本——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流动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41、经济危机根源(资本主义矛盾):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破坏社会再生产比例协调关系;社会生产无限扩大和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破坏了社会再生产的总量平衡。

42、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43、垄断主义在社会生产中占据统治地位。

44、银行的垄断形成后,银行的新作用:建立固定的信贷关系、资本的渗透、人事结合,从而牢牢控制企业。

45、金融寡头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统治:经济上通过参与制、政治上通过个人联合、通过建立基金会,咨询机构控制科教文化等。

46、垄断主义的作用:

积极——促进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局限性——无法消除私有制,无法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4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

48、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原因:

根本推动力量——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发展;

重要力量——工人阶级为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的斗争;

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优越性产生影响;

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的改革。

49、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实质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50、资本主义根本制度没有改变,依然是私有制,依然是雇佣劳动制度。

三、科学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根本特征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根本体现。

2、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需要一个过程。

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原因——各个国家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4、社会注意的自我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的束缚、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完善。

5、共产主义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6、党的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

【分析题所含知识点】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强大的生命力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由理论本性决定、由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决定、是否站在广大人民根本立场上是试金石。

5、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6、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谁为第一性——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是否具有同一性——区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7、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8、运动和物质密不可分:

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的——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9、运动和静止——无条件和有条件、绝对和相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10、时空与物质运动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时空具有绝对性、相对性、无限性和有限性。

11、意识是人对物质的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意识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主体反映能力有差异,但都具有客观的根源;

意识既有正确的反映,也有虚幻歪曲的反映。

12、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13、主观能动性与遵循客观规律方法论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遵循客观规律;从而社会

的发展既要合乎主观目的,又要合乎规律;从而人和自然相和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14、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直接现实性、能动创造性、社会历史性。

15、唯物辩证法总特征——整个物质世界处于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之中。

16、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特点。

17、联系的意义:当代中国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

18、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在种种联系中把握决定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把握事物的规律性。

19、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20、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1、方法论意义:我们要把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相结合,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要把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相

结合,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2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的根本内容;揭示了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

2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2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任何事物发展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我们要学会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双赢共赢。

2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面对任何事物都是面对矛盾去分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同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6、个性包含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也离不开共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7、方法论意义——把握矛盾辩证法的关键;认识事物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28、主次矛盾关系方法论——面对事物诸多矛盾,善于抓主要矛盾;在实际工作中善于抓中心环节。

29、矛盾主次方面方法论——面对事物矛盾双方要抓矛盾主要方面;面对事物抓本质、面对形势抓主流。

30、任何事物发展都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是自我否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31、否定之否定规律:

内容上——揭示了任何事物发展都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是自我否定、自我

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形式上——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2、五对范畴:

原因和结果——把握因果关系的客观必然性,使得实践具有预见性。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现象和本质——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

必然和偶然——把握事物必然性,重视偶然性的作用。

可能和现实——创造条件使可能性变为现实。

3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起决定作用,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观点)——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

的目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4、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35、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分析矛盾特殊性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

同一和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36、真理——主观与客观相一致。

37、真理发展规律——真理是在与谬误的相对中而存在、相斗争中而发展的。

38、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毛中特篇】社会主义的本质、制度、道路以及改革和对外开放仍然是重中之重,特别注意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鉴于十八大报告的精神,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可能是命题的一个点。

【选择题所含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两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改革开放后,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归结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毛泽东思想形成时代背景——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6、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7、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

8、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9、古田会议:纠正主观主义问题;

《反对本本主义》:反对教条主义;

《改造我们的学习》:解释实事求是。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重要):

近代中国社会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国革命根本任务——推翻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11、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由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

12、中华民族面对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13、近代中国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从此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14、中国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族(反帝)民主(反封)革命。

15、新民主主义总路线核心——无产阶级领导。

16、《新民主主义论》系统论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17、新民主主义根本目的——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18、新民主主义革命动力——工人和农民(根本动力)、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9、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

20、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两个没收,一个保护”;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1、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2、三湾改编提出党指挥枪的原则;古田会议提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3、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的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4、三种基本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其它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25、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6、农业合作化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

27、农业改造三种形式——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8、手工业改造步骤——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29、民族资本改造步骤——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30、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的标志——公有制成为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政治制度、阶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成为社会主义主要矛盾。

31、面临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32、1956年,毛泽东提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1945

年提出第一次结合)

33、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4、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35、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6、《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

37、十七大报告提出: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仍为主要矛盾。

3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纲领(对比新民主主义纲领):

政治纲领——发展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经济纲领——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文化纲领——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9、《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科学地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的思想;正确处理内部矛盾是政治生活的主题。

40、农村改革首先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41、《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42、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相结合、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43、调节经济的手段——计划和市场。

4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45、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46、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公有制。

47、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

48、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以各种物质生产条件。

49、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和慈善事业。

50、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内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51、“两个坚持”——坚持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52、“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5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要求——生产发展(中心环节)、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54、资源节约型社会——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

55、环境友好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56、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

57、人民当家作主根本原因——由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决定。

58、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59、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特点——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0、人民政协两大主题——团结和民主。

61、人民政协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62、我国政党制度特征: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最

显著特征);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6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存在和发展(历史依据);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政治基础);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现实条件)。

64、民族区域自治核心——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6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形式——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66、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67、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

68、对于发展中国家,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

69、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要性——是现代化建设重要内容、是综合国力重要标志、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70、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体系。

71、经营性文化产业根本任务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7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更多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

7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属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74、独立和平自主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和合作;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75、尊重劳动(核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76、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基本原则——维护民族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分析题所含知识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依据: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农民占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革命敌人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农村是

统治薄弱的环节。

现实可能性:

客观原因——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根本原因);

国民革命政治影响存在,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主观原因——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

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政策的正确(最主要原因)。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有革命要求;中国革命内部存在激烈矛盾。

统一战线基本原则——独立自主原则

统一战线根本问题——领导权问题

统一战线基础——工农联盟

统一战线基本力量——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

3、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意义:

是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劳动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为中国发展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基础。

4、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

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7、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8、依法治国的含义——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

文化事业,管理各项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9、依法治国重要意义——是党执政方式重大转变、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是扩大对外开发的需要、是国家

长治久安的保障。

10、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

1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科学

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2、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1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要性——是中华民族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要求、是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14、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着力培养文明道德风尚、把先进性同广泛性的要求

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1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发展为主体,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

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1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民主法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7、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要性——是现代化建设重要内容、是综合国力重要标志、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8、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史纲篇】辛亥革命的意义、局限性、失败原因及教训仍是重点,注意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重复命题的可能性很大,最后要注意一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发展以及共产党所作的努力。

【选择题所含知识点】

1、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军事侵略——瓜分领土、设立租界、通过《马关条约》《南京条约》《辛丑条约》掠夺我国社会财富。

政治控制——控制内政外交、领事裁判权、把持海关、镇压斗争、扶植收买代理人。

经济掠夺——控制通商口岸、剥夺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作舆论。

初三政治必背知识点-教育文档

初三政治必背知识点 学习初三政治要多读多背重要的知识点。理解加上熟练的背诵,可以万无一失,在面对考题时,战无不胜。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三政治必背的知识点,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吧。 初三政治必背知识点第一单元 一、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 1.责任的含义: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某些事。 2.责任的来源:(1)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承诺表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 3.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 (1)认识自己扮演的角 色(2)尽到自己责任的重要性:只有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 4.自己对自己负责:(1)谁对自己不负责,谁就要承担不负责任的后果。(2)用合理、合法的方法,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5.对自己负责的原因: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尊,也才有资格、有信心、有能力承担起对他人、

对社会的责任。 6.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责任感:(1)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2)对自己负责,说到底,也就是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二、勇敢承担责任 1.承担责任的回报与代价 (1)回报:更重要的是无形的财富,如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等。 (2)代价:感受到责任沉甸甸的分量,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意味着可能因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 2.承担责任的重要意义: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具体表现,是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3.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 (1)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承担的责任。(2)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作出最合理的选择。(3)一旦作出自己的选择,就要担当我们应负的责任 4.我承担我无悔 (1)如何理解“我承担,我无悔” 有些该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然要为它们承担责任,如果采取抱怨、懈怠等消极态度,同样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只要我们把他们当做一种不可推卸的

2017考研政治: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会议总结

2017考研政治: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会议总结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会议及内容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而且能够帮助我们实现知识的关联,按时间顺序理清时代背景。下面文都考研政治老师将改革开放以来到十七大召开期间的会议为各位2017考研的考生总结。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纠正"文革"中和以前“左”倾错误,这是党在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马克思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起点。邓小平在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①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强调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法制是民主的重要保障,必须发扬民主,加强法制; ③会议做出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 ④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2.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 年6 月) 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地位。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24.中共十二大(1982 年) ①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 ②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3.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 ①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②邓小平评价《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4.十三大(1987 年): ①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包含两层含义; ②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提出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的核心。 ③规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5.南方谈话(1992) ①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突破奠定了基础。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经典选择题汇总

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 C.近代唯物主义D.宗教哲学 答案:(A)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答案:(D)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意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案:(D)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答案:(C) 5.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答案:(B) 6.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7.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A.多元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答案:(D) 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答案:(B) 9.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D.二元论

九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 一、人民当家作主 1.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途径(程序)? 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再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力。 3.人们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4.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6.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与其他机关的关系)? 同其他国家机关相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要向它报告工作。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对国务院及其各部门提出质询案,如果觉得它们的行为有问题或者对它们的工作不满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提出来并要求它们答复,并有权组织调查委员会来对特定问题进行调查。

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哪些职权? 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立法权;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 二、依法治国 9.依法治国的含义?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 10.依法治国的意义(重要性)? 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 11.依法治国的要求(括号内是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中心环节)、执法必严(关键)、违法必究(必要保证)。 12.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依法行政。 13.为什么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政府能否自觉地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影响到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权威,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14.生活在法治国家里,我们公民应该怎样做(对公民的要求)?人人都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5.宪法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宪法的作用):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

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卷1

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卷1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有( ) (分数:2.00) A.动力作用 B.激发作用 C.解释作用√ D.诱导作用 解析:解析: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第一,指导作用。人的认识活动是有目的地探求真理的活动,无论是认识课题的选择、认识工具的使用,还是认识结果的总结和概括,都离不开理性因素的指导;第二,解释作用。借助科学理论,可以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现象作出系统的说明;第三,预见作用。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的科学预见比起以日常经验为基础的经验推测,具有更大的可靠性。A、B、D都是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不符合题意,不选。 3.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句话重在强调( ) (分数:2.00) A.直接经验的作用 B.间接经验的作用 C.理性因素的作用 D.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解析:解析:“人的感情”与理性相对,属于非理性范畴,排除C,A、B与题干无关,是干扰项,故选D。 4.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 ) (分数:2.00) A.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B.团结一批评一团结 C.感觉一知觉一表象 D.概念一判断一推理 解析:解析: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B选项是政治斗争中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与题意无关,不选。C、D分别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表现形式,也不符合题意,不选。 5.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 ) (分数:2.00) A.谬误 B.理论 C.真理√ D.相对真理 解析:解析: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6.“有用即真理”是( ) (分数:2.00) A.主观真理论 B.实用主义真理观√ C.形而上学真理观 D.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2017考研政治重要会议解读

2017考研政治重要会议解读 2015考研政治大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部分在章节结构上作了较大调整,由原来的十五章调整为十三章,其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章内容合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一章,这是最大的一个调整,同时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独立成章,在作了此调整之后,我们发现其内容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内容极度相近,当然,在不同的学科设置中必然会有不同的考查角度,但这并不影响考生对于此知识点的系统把握。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探索就是中共八大的召开,从前面的讲述中也会发现,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阶段的考点无论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命题都是可以的,从命题角度来看,中共八大的知识点是比较容易命制选择题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史纲一个重要的线索,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有助于帮助考生了解当时阶段的社会主要任务,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重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当时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但需要考生注意的是明确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并不是在八大,而是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来的。 2、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的方针的是在党的哪次会议?答案是中共八大。关于经济建设的方针路线,考生还需要了解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及“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这些方针路线都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出的,考生需要加以比较记忆。 一直以来,党的会议都是考研政治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线索,尤其在近几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都有过命题,例如2014年的考题对于中共七大就做了考查,题目通过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考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所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对于七大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做过介绍,对于党的会议比较了解的学生会迅速的选出正确的答案。但是通过这种题型我们也可以发现考研政治并不真正的需要死记硬背,有的通过阅读题干就能很容易的选择出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已经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为了总结过去6年的历史性胜利,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党的十二大会议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都有其内容表述,但一般来讲,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会议较容易放到毛中特中命制题目,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之后的会议时不是要关注在此次会议的背景上,而要关注其理论内容及历史地位上。 从内容上来说,有两个知识点是可以命制选择题的,第一是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

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认到垄断资本主义 1.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9世界70年代以前: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自由竞争的结果,也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3.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形成:自由竞争——生产集中——垄断 垄断组织的本质:通过联合来操纵并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4.垄断条件竞争的特点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5.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6.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且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长期偏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它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一战前开始形成,二战结束后至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一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四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积极作用:首先在一定程度中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再次,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 要注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 4.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扩张 三种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资本输出。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的扩展,对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各种国际垄断组织,同盟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它们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 5.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初三政治全册知识点整理

初三政治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承担责任服务社会 1、责任的含义: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和不应该做某些事情。 2、责任的产生: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 这种承诺的表现: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的规定、传统习俗、分民身分、道德原则等。 3、角色和责任的关系:在社会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随着 所处环境和场所的变化,我们会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只有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 4、谁应该对我负责?首先应该是自己对自己负责。 5、为什么自己要对自己负责: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尊,也 才有资格有信心有能力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谁对自己不负责任,谁就要对这种不负责任所造成的后果负责,承担这种不负责任的现任;不负责任,为了掩盖一次过失,你可能会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付出更大的代价;如果不能自学承担相应的责任,对自己负责,你就永远无法长大成人。 6、我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承担新责任的过程。 7、当你在为别人、为社会承担责任的时候,很多人也在为你的成长和生活承担 着责任。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受惠于他人对我们负有的责任,如父母、老师、医生、警察…… 8、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责任感?(见第11页正文一节) 9、怎样理解“责任=代价+回报”?(见第14页最上一节)(同时解答承担责 任的代价与回报是什么) 10、承担责任对人的成长意义:是自尊自信的具体表现,是自立自强的必然选 择;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承担责任,才能勇敢,才能无私,才会有不断前进的动力,也有助于我们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有意义的人生,有助于我们实现远大的理想。 11、对待可以选择的责任,我们的做法是(第14页最下一节) 12、对待有些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却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我们的做法应该 是(第15页正文)(该部分同时回答“怎样理解我承担,我无悔”) 13、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具有责任心,是最富有责任心的人的共有的情 感;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 14、集体与个体的关系(第19页正文) 15、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第20页正文) 16、为什么说“关爱集体,人人有责”?(回答集体与个体的关系、集体利益 与个人利益、第21页最上一节) 17、关爱集体的表现(第21页下面三节) 18、作为公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 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辨析“两耳不闻窗外事”之类题型) 19、承担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的表现(要求)(第23页三节) 20、为什么我们应该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第24页正文) 21、为什么我们应该信守承诺?(第27页上一节) 22、为什么我们应该勇担过错?(第27页下一节) 23、自觉承担责任的含义(第28页正文) 24、怎样做到自觉承担责任(第29页正文) 第三课知识整理 1、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平、合作、负责任。 2、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经济上,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人均收入、企业核心竞争力;文化上,科技水平、民族文化素质、人均受教育水平……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 3、当今世界国际局势的变化特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只有在认清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建国以来我取得的重大成就:经济上,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经济增长率创世界奇迹,加入世贸组织,赢得奥运会主办权;政治上,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个和平、合作、责任的中国形象为国际社会所公认;文化上,“神舟”飞船成功飞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为世界所认同…… 5、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初步的显示。 6、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表现):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根本原因);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7、初级阶段的含义:即不发达阶段。 8、这种不发达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是一两个方面。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段:上世纪50年代中期——本世纪中叶,至少100年时间。 10、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矛盾产生的原因:落后的社会生产 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矛盾持续的时间及覆盖的方面: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矛盾的例证:我国目前还有2000万人处于贫困线;我国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现象;农民的“四难”:上学难,住房难,行路难,看病难;我国国民收入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 11、我国的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2、主要矛盾与根本任务之间的关系:主要矛盾决定根本任务,根本任务为解决主要矛盾而存在。 13、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4、“三个代表”思想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5、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这是我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必然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018考研政治必备《史纲》和《毛中特》提到的重要会议总结

2017年考研《史纲》和《毛中特》提到的重要会议总结 《史纲》和《毛中特》提到的重要会议总结 内蒙很多同学听完《史纲》和《毛特》,希望蒋老师给大家一个总结,我会陆续为大家总结我《史纲》和《毛特》讲的“主线学习法”,现在正在整理出版《客观题应试宝典》,电子稿我会陆续发到空间,大家也可以自己整理。如“时间轴”、“土地政策演化史”、“主要矛盾运动变化史”、“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失败教训史”、“思想发展变化史”、“主要人物和著作观点史”。 重要会议线索 1.中共一大(1921.7):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2.中共二大(1922.7):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3.中共三大(1923.6):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4.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这样,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5.中共四大(1925.1):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思想,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 6.八七会议(192 7.8):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强调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会议还提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到新的道路”的任务。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7.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 1931.11):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令、劳动法等法律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8.遵义会议(1935.1)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这里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9.瓦窑堡会议(1935.12):提出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1)首先阐明

某某年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总结

某某年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 和谐世界是继走和平发展道路之后,我国在国际上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XX年4月,******参加亚非峰会时第一次提出这个理念。同年7月,******出访莫斯科,“和谐的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XX年9月,******在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时,系统阐述了和谐世界的理念。在他发表的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中,对建立和谐世界提出四点基本主张。此后“和谐世界”这个新名词,频频出现在重大国际场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赞同。 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主要包括: (1)政治上,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建设各国和谐共处、公正、民主的世界。 (2)经济上,提倡进行互利合作,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 (3)文明方面,提倡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取长补短,倡导开放、包容的精神。 (4)安全方面,提出实行全球新安全观,建立和平、稳定的世界。 二、和谐世界理念的依据 1.建立和谐世界符合人类进步的时代潮流

进入新世界“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国际局势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加快。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机遇,也建立和谐世界提供了条件。我国提出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要争取和抓住世界和平与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2.推动建立和谐世界,是为了适应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和平与发展遇到了新问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增多,新挑战新威胁在增加。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应该重视和谐,强调和谐,促进和谐。 3.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在外交领域的延伸 我国在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在经济领域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恶化;经济与社会不能协调发展,出现了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教育和医疗卫生发展滞后,甚至人民群众利益受到损害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也存在着同样问题,石油价格高涨、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等,中国与世界遇到共同挑战。 三、和谐世界理念的重大意义 (1)丰富了我国对外政策的宗旨,深化了我国对外战略的基本主张

2020初三政治课本知识点

2020初三政治课本知识点 第一课、第二课责任 1、责任的含义:就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或不应当做某些事情。 2、责任与角色的关系: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同的社会身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社会身份负有不同的责任。每个人 要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 3、责任的产生: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 4、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是什么? ①、用合理、合法的方法,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②、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小到为自己的一次约定守时,大到终身信守诚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都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5、为什么要自己对自己负责? ①、谁对自己不负责任,谁就要对这种不负责任所造成的后果负责。②、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资格、有信心、有能力承担起 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6、我们为什么要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①、当我们在为别人、为社会承担责任的时候,很多人也在为我们的成长和生活承担着责任。 ②、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中,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生产和发展。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们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 责任,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 7、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是什么?(奉献精神) 8、关爱集体的表现是什么?

(1)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 (2)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3)在集体中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 9、怎样承担对社会的责任?(1)维护国家的尊严;(2)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3)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11参与公益活动的意义? ①、有助于创建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一个人人相互关爱的社会; ②、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 ③、我们的行动会吸引众多关注的目光,会得到众多人的积极响应,会带动更多的人与你同行。 12、负责任的表现有哪些? ①、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②、当我们做错事时,承认错误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13、自觉承担责任的含义是什么? 自觉承担责任,就是我要承担责任、我愿意承担责任、我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要我承担责任、被迫被动地承担责任。 14、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①、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②、当我们做错事时,承认错误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③、我们要自觉承担责任,做责任的主人, 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 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 为什么说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具体表现)

2020年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总结

2020年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 和谐世界是继走和平发展道路之后,我国在国际上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XX年4月,******参加亚非峰会时第一次提出这个理念。同年7月,******出访莫斯科,“和谐的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XX年9月,******在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时,系统阐述了和谐世界的理念。在他发表的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中,对建立和谐世界提出四点基本主张。此后“和谐世界”这个新名词,频频出现在重大国际场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赞同。 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主要包括: (1)政治上,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建设各国和谐共处、公正、民主的世界。 (2)经济上,提倡进行互利合作,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 (3)文明方面,提倡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取长补短,倡导开放、包容的精神。 (4)安全方面,提出实行全球新安全观,建立和平、稳定的世界。 二、和谐世界理念的依据 1.建立和谐世界符合人类进步的时代潮流 进入新世界“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国际局势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加快。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机遇,也建立和谐世界提供了条件。我国提出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要争取和抓住世界和平与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2.推动建立和谐世界,是为了适应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和平与发展遇到了新问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增多,新挑战新威胁在增加。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应该重视和谐,强调和谐,促进和谐。 3.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在外交领域的延伸 我国在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在经济领域国内生

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识点综合总结

2013考研政治总结一毛泽东著作汇总 1.关于革命道路的文章 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1928年10月和11月,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年,实际上确立了“以乡村为中心”的观念,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③《反对本本主义》 1930年5月,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首次明确反对教条主义,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阐述了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为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奠定了理论(哲学)依据。 ④《战争和战略问题》 1938年11月,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2.关于思想路线的文章 ①《反对本本主义》 1930年5月,针对当时党和红军内部普遍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指出本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②《实践论》、《矛盾论》 1937年夏,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对思想路线做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③《<共产党人>发刊词》 1939年,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个完整的概念,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已经形成。 ④《改造我们的学习》 1941年5月,对“实事求是”这个概念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3.关于抗战的文章 ①《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该报告。瓦窑堡会议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②《论持久战》 1938年5、6月间,毛泽东发表该讲演,集中全党智慧,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考研-毛特、史纲 中共历次重要会议梳理

背诵版:中共历次重要会议梳理 一、重要会议梳理 中共一大 时间:1921年 党的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共二大 时间:1922年 内容:提出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意义: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中共三大 时间:1923年 内容: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意义:党的三大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孙中山先生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召开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胜利地举行了北伐战争,促进了中国革命的高涨。 中共四大 时间:1925年 内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八七会议

时间:1927年8月7日 内容: ①批判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③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 意义:八七会议的及时召开,并制定出继续革命斗争的正确方针,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 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 内容: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意义:是党史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幼年党向成熟党转变的标志。是共产党人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革命问题的开端。 瓦窑堡会议 时间:1935年12月 内容:提出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洛川会议 时间:1937年8月 内容: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 六届六中全会 时间:1938年

考研政治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a)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b)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 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⑤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九年级政治知识点整理九年级政治知识点框架

九年级政治知识点整理九年级政治知识点框架 九年级政治课本上有一些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很贴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运用联想的方法来记忆。比下面是WTT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九年级政治的知识点整理,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九年级政治知识点整理1-3课 第一课、第二课 责任 1、责任的含义:就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或不应当做某些事情。 2、责任与角色的关系: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同的社会身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社会身份负有不同的责任。每个人要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 3、责任的产生: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 责任的来源: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 4、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是什么? ①、用合理、合法的方法,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②、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小到为自己的一次约定守时,大到终身信守诚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都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5、为什么要自己对自己负责? ①、谁对自己不负责任,谁就要对这种不负责任所造成的后果负责。 ②、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资格、有信心、有能力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6、我们为什么要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①、当我们在为别人、为社会承担责任的时候,很多人也在为我们的成长和生活承担着责任。 ②、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中,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生产和发展。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们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 7、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是什么?(奉献精神) 8、关爱集体的表现是什么? (1)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 (2)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3)在集体中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 9、怎样承担对社会的责任?(1)维护国家的尊严;(2)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3)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方略。 3.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2)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法治发挥作用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3)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4.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 (1)深刻认识宪法实施和依宪治国的重大意义

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 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准则。 (2)全面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 一要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二要加强宪法实施;三要加强宪法实施,要坚持党的依宪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 活动。 (3)准确把握宪法实施的正确方向 加强宪法实施,坚持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要注意与西方国家宪政划清界限。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1.法治思维的含义和特征 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是一种正当性思维; 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 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最可靠的逻辑思维; 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2.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1)法律至上。尤其指宪法至上,因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法律的'优先适用性、法律的不可 违抗性(即法律的权威性所在,通过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 来实现)。 (2)权力制约。具体体现为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