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理学_复习资料

法理学_复习资料

法理学_复习资料
法理学_复习资料

法理学

导论

第一节法学与法理学

一、法学的词义及其发展

(一)法学的语源

1.外国:

公元前254年,科伦卡纽士担任大神官,开始在公共场合讲授法律条文。

公元前198年,执政官阿埃利乌斯以世俗官吏的身份讲授法律,使法律成为一门世俗学问古罗马学家乌尔比安定义法学为“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

2.古代中国:

先秦时期称之为“刑名法术之学”或“刑名之学”

法学一词最早见诸于南北朝《南齐书》

唐朝白居易曾向皇帝建议“悬法学为上科”、“升法直为清列”

自宋朝后改为“律学”

3.近代中国:

现代意义上的“法学”一词,是经由日本输入的西方法学概念

日文中法学一词是日本法学家津田真道在1868年首次翻译而成,戊戌变法时期传入我国(二)法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1.法学产生应满足两个方面:第一,要有法律现象的材料的一定积累

其次,要有专门从事研究法律现象的法律家阶层

2.西方: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在古罗马时期发展为独立学科

中世纪西欧,法学成为神学的一个分支,

12-16世纪:以研究罗马法为核心的复兴罗马法运动,注释法学派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家,确立了现代法治中的契约自由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等法治思想

19-20世纪:分析法学的出现标志独立法学学科的形成,理论与应用法学分野

20世纪中期以后,基本形成自然、分析实证主义、社会学法学三派

3.法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以法这一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

二、法理学及其发展

(一)法理学的语源

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首次使用了法哲学这一概念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法学从哲学中分化

英国法学家奥斯丁1932年出版《法理学的范围》

(二)法理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法理学是研究法这一社会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法理学以一般法为研究对象,其内容不是一般法的全部,而是一般法中的普遍问题或根本问题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法这一社会现象,属于法学知识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其使命在于探索法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中国的法学与法理学

一、中国的法学及其发展

中国法学发展四阶段:

夏、商、周时期:以天命论和宗法论为核心的法律思想,不存在立法,没有法学产生的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法学兴起和大发展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西汉至清中期:汉代,儒家思想为主,汉代以后,儒法合流

清末至“中华民国”:洋务派、戊戌变法(君主立宪制)1902设立法学科、1904年成立法律学堂,法学在中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中国的法理学及其历史发展

初创于20世纪初,由日本学者惠积陈重创造,中国由梁启超最先使用

最早出现的法理学著作:李达翻译、惠积重远著的《法理学大纲》

国家与法的理论——法学基础理论——法理学

第一章法的概念

第一节法的语义分析

一、汉语中法的语义

在西周金文中,“法”写作“灋”,公平、公正;正直、正义;去除对不公正行为

在这里:(1)判断是非曲直、惩治邪恶行为的规范,正义公平

(2)一种活动,在争执发生是,由裁判者公平裁判的一种审判活动,或行为不端不公正时,对其进行处罚的惩罚活动

(3)与某种力量结合,是一种人们普遍服从的权威力量

在古代法中,法具有神明裁判的意味

最早把法、律二字连在一起使用的是春秋时期的管仲

当代中国,广义的法律和狭义的法律

二、西文中法的语义

第二节法的本质

一、法的本质

二、非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学说

神意论:法由神创造,是神的理性和意志,将法的本质与神意等同,是人类最早的对法的本质的认识。(托马斯阿奎那)

理性论:将法理解为一种理想、一种价值、一种道德,认为存在着一种高于实在法并指导实在法的普遍原则,即自然性,是宇宙运行不变之自然法则,分为古代

(西塞罗)、古典、新自然(富勒、德沃金)法学

民族精神论:一个民族的法律制度,是其文化的自然体现是在民族内部力量推动下形成的,每个民族的共同信念才是法律的真正渊源。(萨维尼)规范论:法学的对象仅限于实在法,法的共同原则实际上都建立在功利的基础之上,法律或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是命令,是以制裁作为保证的一种命令。恶法亦法

(奥斯丁)继承发展(哈特)

社会控制论:以社会学观点和方法研究法律现象,注重探讨法在社会中的实际运作,把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庞德)

三、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的学说

认为法律的关系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它们都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关系。法律是统治阶级或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法律具有物质性、客观性、规律性。法律是国家意志与物质制约性的统一,两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阶级本质

层级本质:法是一种国家意志。(初级本质)

法是掌握国家政权阶级的意志。(次级本质)

法的内容最终决定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深层本质)发展的本质观:法律的意志性与规律性

法律的阶级性与共同性

法律的利益性与正义性

第三节法律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律具有规范性、国家意志性、权利义务性、国家强制性等特征。

一、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

法的一般性,又称法的概括性、法的普遍性

1.抽象的、概括的规定,适用对象是一般人或事,而非特定人或事

2.在法律生效范围内,可以反复使用,而非仅使用一次

3.意味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的规范

法律制定、法律认可

具有国家性、国家意志性的特点,具有权威性、普遍性和统一性

三、法律是规定人们权利、权力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1.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是法定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法的方式确定、保障、维护和实现。其他社会规范则不能。

2.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国家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可以凭借国家的强制力保障实施。

3.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往往是相对应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在形式上往往是平等的。

4.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具有确定性、规范性、明确性、可预测性的特点,其他社会规范不一定具有这样明确的性质。

四、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1.法律的强制力不同于纯粹的暴力,国家强制力与法律的权威性有联系,但不是唯一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法律的权威性在于法律的价值性、合理性、公正性。

2.国家强制力不是法律实施的唯一保证力量。。

3.法律的强制性并非都是直接的。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主要是一种威慑,具有间接性和潜在性。

第二章法的要素

第一节法的要素概述

一、法的要素

二、法的要素的学说

奥斯丁(命令说):命令、主权、制裁三要素

哈特(规则论):主要规则:第一性规则——设定义务

次要队则:第二性规则——授予权力或权利,承认、改变、审判规则庞德:律令、技术、理想三部分构成

律令由规则、原则、概念、标准四种成分构成

德沃金:规则、政策、原则

我国: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原则

第二节法律规则

是法律最主要的一种要素,在制定法中是主体部分。

法律规范的特征:结构的逻辑性、内容的明确性、作用的主要性

二、法律规则的逻辑构成

三要素说:假定、处理、制裁

二要素说:行为模式、法律后果

三、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

一个法律规则可以体现在多个法律条文内,一条法律条文可以包括多个法律规则

法律条文的内容可能是法律原则、概念,而不一定就是规则。

四、法律规则的分类

按行为模式分:授权性规则、命令性规则、禁止性规则(后两项可称作义务性规则)按规则内容分:义务性规则、权利性规则、权利义务复合规则

按规则功能分:调整性规则、构成性规则

按规则运行是否依赖行为人意志分:强行性规则、任意性规则

按法律规则内容的确定性程度分:确定性规则、委托性规则、准用性规则

第三节法律原则

一、法律原则的含义

法律原则是法中那些综合的、稳定的原理和准则。

特征: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特点

稳定性程度比较高(PPT)

无具体权利和义务,只是一些抽象性、一般性的公理(PPT精确性较低)

覆盖面较广、实用性广泛(PPT)

结构简单,陈述性命题

二、法律原则的作用

立法上:法律原则为法律规则和法律概念提供基础,消除法律的冲突

执法上:直接适用法律原则裁决疑难案件

法律原则作为审判的依据,弥补法律规则的不足

守法上:

三、法律原则的分类

按照发生学(来源)分类:政策性原则和公理性原则(PPT)

按照原则范围(调整对象)分类: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PPT)

按照原则的内容进行分类: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

第四节法律概念

一、法律概念的含义

是对各种法律事实进行概括后形成的权威性范畴

二、法律概念的作用

表达功能、认识功能、完善功能

三、法律概念的分类

依照概念所涉及的内容,分为涉人概念、涉事概念和涉物概念

依照概念涵盖面的大小,分为一般法律概念和部门法律概念

依照概念的确定性,分为确定性概念和不确定型概念

第三章法的作用

第一节法的作用的概念与分类

法律的作用是法律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产生的影响,它具有外在性。

法律作用的直接对象是人们的行为,

法律作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

在古代社会中,国王的命令就是法,法律是专制、人治的工具,其目的在于维护君权和特权,其作用的方式主要是对人们行为的限制、禁止、约束和惩罚;在近代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法律作用的范围开始扩大,其目的在于保护人权,其作用的方式是对人的行为的指引、教育和惩戒。

二、法的作用的分类

根据一般和特殊的逻辑关系,把法的作用划分为一般作用和具体作用

根据法律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作用的途径,把法律作用划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根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法律作用可划分为整体和局部作用

根据法律的预期效果和实际效果不同,可把法律作用划分为预期作用和实际作用。

根据法律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作用的形式和内容的不同,法律的作用可划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的不同:两者的考察基点不同;两者的作用对象不同;两者的存在方式不同;两者所处的层面不同;两者发挥作用的前提不同

第二节法的规范作用

一、指引作用

法律的指引是一种规范指引,是一种一般的指引,不同于个别指引,个别指引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规范抽象虽然很抽象,但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高效率的优势,是建立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条件和手段。

按行为模式分为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

根据国家权力行为的权限幅度分为羁束的指引和非羁束的指引

根据法的构成与要素所作的分为原则的指引和具体的指引

二、评价作用

分为专门评价和一般的评价

专门评价指经法律专门授权的国家机关、组织及其成员对他人的行为所作的评价

一般评价指普通主体以舆论的形式对他人行为所作的评价

三、预测作用

四、教育作用

主要包括:反面教育和正面教育

五、强制作用

是任何法律都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作用

第三节法的社会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是指法律通过确认、调节、整合、制裁、制约、组织等方式,对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法律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而是法律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中的作用。

一、法的社会作用

确认是指用法律的形式确认一定的社会利益关系

调节是指以法律手段调节实际生活中的社会利益关系

整合是指通过法的实施来恢复、修补被破坏的社会关系

制裁是指以法律强制手段惩罚违法、犯罪行为者,同时也可以预防社会关系受破坏制约是指法对权力的运行和权利的行使加以限制,以防止权力腐败和权利滥用。

组织是通过对社会关系、利益主体及其权利义务的确认,理顺现实生活中的复杂关系和各项具体活动,从而组织一定的机构、活动和社会关系。

二、法律维护统治阶级的作用

首先表现在法律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

其次法律调整统治阶级各阶层内部之间的关系

最后法律调整统治阶级与其同盟者之间的关系

三、法律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中的作用

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的法律

维护生产和交换条件的法律

促进公共设施建设、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法律

技术规范性的法律

促进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律

第四节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一、法律无用论和法律万能论

二、纸面上的法和行动中的法

三、法律的工具论

四、法律作用的局限性

调整范围的有限性、制定和实施受人的因素的制约、特性与社会生活的矛盾、历史性

第四章法律体系

第一节法律体系与特征

首先,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构成的整体

其次,是由部门法构成的整体

再次,法律体系具有统一性

最后,法律体系具有稳定性

法律体系的特征:统一性:指法的整体性或一国法所具有的某些基准点

逻辑性:按照部门法的逻辑来结构法律体系

开放性: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性

第二节部门法

一、部门法的概念

正确理解部门法这个概念:

部门法是一个法学概念,在现实的法律制度中并不存在与之相对应的法规或法典

部门法是构成法律体系的基本要素。

部门法的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彼此间又不是截然可分的。

部门法是人们对实在法的一种划分,这种划分标准具有客观性,也具有主观性。

一个法律体系的所有部门是统一的,各部门法之间应是协调的。

部门法的结构和内容基本上是确定的,但又是相对的和变动的

二、划分部门法

首先使用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这一首要标准来划分,当使用这一标准不能确定具有相同性质的社会规范的部门法分类时,就要使用法律的调整机制和方法。

三、划分部门法的原则

合目的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适当平衡原则、

相对稳定原则、重点论原则、辩证发展原则

四、部门法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

部门法与法律体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部门法与规范性法律文件——部门法有规范性法律文件构成但不等同于它

部门法与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是部门法的基础

部门法与法律制度——比较模糊,一般来说,部门法的范围比法律制度的范围要广

第三节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一、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概念与性质

起步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五届(1978-1982)、六届(1983-1987)、七届(1988-1992)全国人大期间

初步建设阶段:八届(1993-1997)全国人大期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促使立法资源有系统地向经济性立法集中,到1998年,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被认为业已“基本形成”,并为后来进行全面的国家法律体系建设积累了经验。

正式建设阶段: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此后的九届(1998-2002)、十届(2003-2007)和十一届(2008-2012)全国人大常委会都根据这一目标制定任期内的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国家法律的体系化建设。2011年3月10日,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常委会工作报告时宣布,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如期完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程序法等七个部门。

截止2011年2月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239件法律、690多件行政法规、8600多件地方性法规。

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五章法的效力

第一节法的效力的概念

法的效力指法所具有的拘束力,是法律在时间、空间、对象和时间四个方面具有的国家强制作用力。

法的效力的特征:内在性、应然性(效力与实效的区别)、层级性

法的效力的结构:拘束力:国家强制力

载体:规范性法律文件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

范围:发挥效力或者说效力存在的维度

第二节法的效力的范围

一、法的时间效力

法律的生效时间、失效时间和溯及力问题

二、法律对人的效力

属人原则、属地原则、保护主义和折中主义

当代中国采用折中主义原则,具体体现在:对我国公民的效力

对外国公民或无国籍人的效力

三、法的空间效力

域内效力:属地主义原则的具体表现

域外效力:属人原则理论、保护原则理论、互利原则理论和连带原则理论

四、法的事项效力

事项法定原则、一事不再理原则、一事不二罚原则

第三节法的效力的层级

一、法的效力层级的概念

确立效力等级主要考虑以下几种因素:

首先,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制定者

其次,法律的适用范围

最后,法律制定的时间

二、确定法的效力层次的原则

宪法效力至上原则

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

在同一位阶的法律之间,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在同一法律之间,新法优于旧法

国际法优先——声明保留或拒绝的除外

第六章法的渊源与分类

第一节法的渊源的概念与分类

一、法律渊源的概念

法的历史渊源:指法律演变发展的源流,引起特定法律、法律制度、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产生的历史上的行为和事件。

法的理论渊源:指促进立法和法律改革的理论和哲学原理,发生重大影响的理论学说。

法的本质渊源:法律现象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法的效力渊源:即法律拘束力的层级来源及最终来源

法的形式渊源:即法律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

法的文件渊源:指对于法律规范作权威解释的文件或者公文等。

二、法律渊源的分类

根据表现形式,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渊源。

根据是否经过专门的程序创制,分为制定和非制定法律渊源。

根据形式上的明确程度不同,分为法律的正式和非正式渊源。

根据形式,分为实质的和形式的法律渊源。

法律的形式渊源,又称法律的效力渊源,可分为直接渊源和间接渊源。

直接渊源又称为正式的或法定的渊源,是指由国家机关指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间接渊源又称为非正式的或非法定法律渊源,是指各种习惯、判例、宗教规则、法理学说、道德原则和规范等

三、法律渊源的主要形式

制定法、判例法、习惯法、法理、国际条约

第二节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体系

1. 宪法(最重要的)

2.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3.行政法规(国务院)→行政规章(国务院各部委、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直属机构)

4.军事法规(中央军事委员会)→军事规章(各总部、国防科工委、各军军种、军区)

5.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地方政府规章(省会城市、较大的市人民政府)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7.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及特别行政区法律

8.经济特区的法规和规章

9.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是以制定法为主的正式法律渊源体系,非正式渊源包括党和政府的政策、习惯、法理、判例。

第三节法的分类

一、法的一般分类

1.国内法和国际法

2.根本法和普通法

3.一般法和特别法

4.实体法和程序法

5.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二、法的特殊分类

1.公法和私法

2.普通法和衡平法

3.联邦法和联邦成员法

第七章立法院里

第一节立法的概念与特征

一、立法的概念

广义的立法:指一切有权的国家机关,与法律制定同义

狭义的立法:仅指享有国家立法权的国家机关

二、立法的基本特征

国家性:由国家机关实施的活动

法定性:职权法定:是特定的国家机关进行的一项专门活动

程序法定:是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的活动

专门性:是运用专门技术进行的活动,是专门制定、修改、废止、编纂法律规范的活动。第二节当代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

一、合宪性原则:立法必须符合宪法的精神和规定

二、法制统一原则:要求立法者所创设的法律应内部和谐统一。

三、民主性原则:立法过程中要体现和贯彻人民主权思想

四、科学性原则:法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第三节立法程序

一、立法程序的概念

特征:首先,立法程序具有法定性

其次,立法程序的内容是法律规定的立法步骤、阶段、次序和方式。

最后,立法程序具有不可逆性

二、当代中国的立法程序

1.法律案的提出

我国:向全国人大、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地方各级人大提出议案的主体

2.法律案的审议

审议方式:公开审议、回答询问制、辩论制

我国: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专门委员会审议

第二阶段,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三次审议

第三阶段,立法机关全体会议的审议

3.法律案的表决和通过

简单多数和绝对多数

4.法律的公布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法律由国家主席公布

国务院审议通过的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

国务院审议批准各部门的行政法规,由该部门公布。

第四节立法权与立法体制

一、立法权的概念

国家权力中最根本的权力

立法权:是一种根本性的国家权力,有法定的国家机关或其授权机关行使,可以分享,行使有多种方式

二、立法体制

立法的权限配置问题是立法体制的核心问题,是行使立法权的基本制度。

三、当代中国的立法体制

三阶段:1949-1954.9;1954-1979五届人大二次会议;1979至今

中央地方结合立法权高度集中的单一立法体制一元两级多层次中央立法权、地方立法权、行政立法权

授权立法权、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权

第八章法律运行体系

第一节法律运行体系的概念

包括守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

第二节守法

一、守法的概念

守法主体包括一切国家机关、政党、武装力量、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全体公民、在一国境内活动的外国组织、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守法客体: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正式和非正式法律渊源);执行执法机关、司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执行或适用文书(费规范性法律文件)

守法的内容: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二、守法的类型、动因及根据

类型:低级层次、中级层次、高级层次守法

动因:自愿积极、被动消极守法

根据:

三、守法的条件

法律自身的条件:良法

主体条件:法律意识+法律素质

客观条件:经济、政治、文化环境

第三节执法

一、执法的概念

广义:法的实施

狭义:行政上的法的实施

二、执法的特点

主体特定性:国家行政机关和依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内容法定性:按照合理和公正规则行事,按照法律行事

程序合法性:通过程序上的制约来制约行政权力

行为主动性

责任法定性(可诉性)

三、执法的基本原则

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公开性原则、主动性原则

四、执法的种类

按执法的性质,收益性执法和损益性执法

按执法的方式,依申请的执法和依职权的执法

第四节法律监督

一、法律监督的概念及意义

意义:完善民主政治的需要、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

制约权力行使的需要、保护公民权利的需要

二、法律监督体系

法的监督的主体:权利、权力主体:指依法有权对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的

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实施法的监督者。

义务主体:指依法必须接受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的法的

监督者。

法的监督的客体:指法的监督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即国家机关、社会组

织和公民的各种法律活动,包括一定的作为和不作为。

法的监督的客体的重点,应当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各种公务活动。

法的监督的权力及程序:法的监督的权力:指监督主体监察、控制、制约、检查和调

整监督客体的权力。

国家性监督:权力非国家性监督:权利

法的监督的程序:指主体监督客体所需要的程序。

内部监督

外部监督

当代中国的法律监督体系:

1.有权监督(国家监督)

权力机关的监督: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审查法律文件、质询、组织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受理申诉、控告和检举、开展执法检查、视察、督办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依

法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等

行政机关的监督:一般行政监督:上下级之间的监督

专门行政监督:行政监察、审计监督

行政复议

行政监管

司法机关的监督:检察机关、审判机关

2.社会力量的监督:执政党、社会组织、公民、新闻舆论的监督

第九章司法原理

第一节纠纷解决机制与司法

一、纠纷解决机制概览

二、司法的概念与特征

特点:职权专属性、国家强制性、程序性、被动性、终局性、中立性

方式:一方面指司法机关对待法律文本的态度,分为直接引用、参照使用或根据法律精神、运用法律原则等几种情况

另一方面是指司法的阶段,包括案件受理、确定案件事实与规范、

作出裁决、执行裁决

三、司法的作用及功能

对权利义务及法律地位、法律实施的确认作用(定纷止争)

对受损权益的救济作用及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作用(救济作用)

对国家安全及社会秩序的保障作用(维护社会秩序)

限权功能(制衡权力)

释法功能(解释法律)

四、司法的基本要求

正确、合法、及时

第二节司法原则

公正原则、公开原则、独立原则、平等原则、责任原则、及时原则、法治原则

第三节司法体系

一、司法体系及其构成

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组成

二、司法组织的职能

人民法院:裁判、调解、指导人民调解、法律监督

人民检察院:对刑事案件行使公诉权、对直接受理的案件行使侦查权、法律监督权三、陪审团及陪审制

第十章法律程序

第十一章法律解释

第一节法律解释的概念

一、法律解释的含义

广义的法律解释指由国家机关、组织或个人,根据国家的立法意识、有关法律规定、法理原则和政策观点对现行的法律条文的内容、含义以及所使用的概念、术语、定义等所作的说明。

狭义的法律解释指特定国家机关在实施法律的过程中对法律规范的含义所做的说明。

最狭义的法律解释指司法机构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法律规范的含义所做的说明。

二、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认识法律的需要

实施法律的需要

维护法制统一的需要

第二节法律解释的原则

一、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

主观主义:应当探求立法者事实上的意思

客观主义:应当寻找法律的内在意思

二、合法性和合理性

合法性: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和法律精神

合理性:必须合乎情理、公理

第三节法律解释的分类与方法

一、法律解释的分类

按照解释主体和解释的效力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

正式解释又称法定解释、有权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

非正式解释又称学理解释

按照解释的尺度分为限制解释、扩充解释与字面解释

二、法律解释的方法

文本解释、系统解释、历史解释、当然解释、目的解释

第四节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

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全国热大常务委员会:立法解释(最终解释权)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解释

国务院以及制定行政规章的国务院各部委、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国家机关授权机关:行政解释

第十二章法律推理

第十三章法律关系

第一节法律关系概述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

由主体、客体和内容构成

二、法律关系的特征

法律关系是依据法律形成的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是体现意志性的思想社会关系

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法律关系的分类

按照法律关系产生依据、执行职能分为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按照烛台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分为纵向(隶属)的法律关系和(平权)的法律关系

按照参加法律主体关系的多少及权利义务是否具有一致性分为单向法律关系、双向法律关系和多项法律关系

按照法律关系作用和地位的不同分为第一性关系和第二性关系

按照法律关系的存在形态分为抽象法律关系和具体法律关系

按照法律的性质的不同分为公法律关系、私法律关系和公私混合法律关系

第三节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

二、法律关系主体的分类

包括自然人和团体人两大类

自然人包括中国公民,也包括居住在中国境内或在境内活动的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但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在中国参与法律关系的范围是有限的

法人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各种国家机关;而是各种企事业组织和在中国领域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是各政党和社会团体非法人组织是一种社会组织,为实现某种合法目的或以一定财产为基础并供某种目的之用而联合为一体的非按法人设立规则而设立的人的群体

国家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法律关系主体

三、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

包括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权利能力:法律关系主体的构成条件之一,它是法律关系主体实际取得权利、承担义务的前提条件。

按主体不同可分为公民的权利能力和法人的权利能力

按法律部门的不同,权利能力可以分为民事、政治、行政、劳动、诉讼权利能力行为能力:权利能力是行为能力的前提,只有具有权利能力才能具有行为能力。具有权利能力并不一定具有行为能力,具有行为能力则一定具有权利能力。

按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取决于年龄和健康状况,划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

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

按内容不同分为权利行为能力、义务行为能力和责任行为能力

法人的行为能力与公民的行为能力的区别

第四节法律关系的客体

一、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

客观性: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感知性:能为人的意识所感知

可控性:能为人力控制或部分控制

价值型:是利益的表现形式,满足人的不同需要

合法性:受法律的认可和保护

历史性:随着社会发展,其种类和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二、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物、非物质财富、人身利益、行为

第五节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灭

一、法律关系形成、变更与消灭的条件

最主要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法律规范,二是法律事实

二、法律事实

特征:法律事实是一种规范性事实

法律事实是一种能够用证据证明的事实

法律事实是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有一定法律效果

分类:法律事件、法律行为

第十四章权利、权力和义务

第一节权利

一、中国历史上的权利

二、西方历史上的权利

三、权利的概念

资格、要求、利益、自由等

四、权利的分类

按法律的不同类型分为公权利和私权利

按权利的范围不同分为对世权和对人权

按权利是否可以独立分为原权利和救济权

按权利是否可以转移分为专属权和可转移权

第二节权力

一、权利的概念

权力是一种合法的公共强制力,是维持社会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控制他人的能力;是一种意志,其特征是能直接以强力迫使相对人服从自己的意志

二、权利的特征

扩张性、强制性、分立性、合法性、不平等性、派生性(书)、公共性、不可放弃性第三节义务

一、义务的概念

二、义务的学说

三、义务的分类

公法上的义务和私法上的义务

对世义务与对人义务

主义务与从义务

专属义务与可转移义务

积极义务与消极义务

第四节权利与权力的关系

权利是本位的,权力是第二位的,权利是本源,权力是权利的派生物,权力来自与权利,权利本位是现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公民的权利是国家权力的来源,也是国家权力配置和运行的目的,国家权力的配置和运行,不得侵害公民权利

一、权力与权利的一致性

权利的实现需要权力的支持,离开权力,权利将是无保障的权利,权力的运行也离不开权利;这种一致性还表现在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上,这种转化是双向的

二、权利和权力的差异性

行为主体与行为属性不同

强制性不同

权利和权力关系人的法律地位不同

权利和权力的对应关系在使用上不同

三、以权利制约权力

第五节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一、权利和义务的一般关系

两者相辅相成,有权利即有义务,有义务即有权利,两者互为目的,互为手段

二、权利本位论

三、义务重心论

四、权利义务本位论

第十五章法律责任

第一节法律责任的概念、本质与功能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

法律制裁与法律责任关系:

法律制裁是承担法律责任的一种方式

法律责任不等于法律制裁,有法律责任不等于一定有法律制裁。

二、法律责任的本质

道义责任论、社会责任论、规范责任论

三、法律责任的功能

强制功能、救济功能、预防功能

第二节违法行为

一、违法的概念

违法,一切不符合现行法律要求的、超出现行法律所允许的范围以外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二、违法的构成要素

违法行为以违反法律为前提,违法行为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违法行为必须是侵犯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违法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违法者必须具有法定责任能力

第三节法律责任的分类

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连带责任

无过错责任与公平责任相同点:不以行为人的主观错误为责任承担前提

不同点:公平责任适用范围仅限于法律无明确规定要适用无过错责

任、如果适用过错责任又显失公平

刑事责任:由于刑事犯罪行为而承担的法律责任,是所有法律责任中性质最为严重、制裁最为严厉的一种。

民事责任:由于民事违法行为而承担的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由于行政违法行为而承担的法律责任。

违宪责任:由于违宪行为而承担的法律责任,是法律责任中最为特殊的一种,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政治上的、领导上的责任。

国家赔偿责任:国家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行使公权力损害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第四节法律责任的归责与免除

一、法律责任归责的概念

二、法律责任归责的原则

责任法定原则、公正责任原则、合理责任原则、个人责任原则

可以概括为合法、公正、合理六个字

三、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

区别于“无责任”或“不负责任”

免责以法律责任存在为前提,而后者指行为人实施或形式上违反了法律,但不具备法律上应负责任的条件,故没有即不承担法律责任,如不具行为能力的不承担法律责任时效免责、不诉及协议免责、自首立功免责、(补救责任免责)、履行不能免责、自助免责、人道主义免责

第五节法律责任竞合

第十六章法律发展

第一节法律发展概述

一、影响法律发展的社会因素

法律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影响法律发展的社会因素大致分为三方面:经济(决定性)、政治、文化因素的作用二、法律发展的种类和形式

量变→质变→新的量变

第二节法律继承

一、法律继承的概念

二、法律继承的根据

社会生活条件的历史连续性

法的相对独立性

(法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共同性、法律发展的历史事实)

三、法律继承的内容

法律概念、法律技术、法律原则、具体法律规范、具体法律制度

第三节法律移植

一、法律移植的概念

二、法律移植的必要性

三、法律移植的可行性

四、法律移植的方式

强行推行式和自愿接受式

五、法律移植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广泛比较,择善而从

第二,面向未来,适当超前

第三,反对拿来主义,注意本土化

第四节法制改革

第十七章当今世界主要法律传统

一、法系的概念

是具有共性或共同传统的法律制度的总称

1.法律的一个分类方法,带有人的主观认识

2.不同地区、历史

3.分类标准:传统、存在和运行的方式

二、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欧洲中西部大陆,以法国和德国为主

罗马法—民法,大陆法系承受了许多原则、思想

由拿破仑《法国民法典》而重生,代表:《德国民法典》

英美法系——以英国和美国为主

判例法+衡平法

三、区别

大陆法系英美法系法律渊源制定法判例法

法律结构部门法、公私法狭义普通法(需要陪审团)+

衡平法(不需要陪审团)法官的权限无很大权力具有核心地位,可以“造法”

诉讼程序纠问式,倾向于职权主义抗辩式,倾向于当事人主义

与从前案例对比得出结论法律推理技术逻辑三段论:法律规定(大前

提)+当前案例(小前提)=

结论

四、两大法系发展及演变趋势

不断趋同

第十八章法治原理

法治、法制的概念

法治与法制的比较

作为现代法制包含如下原则:合法性、民主性、平等性、统一性

法治的内容包括:对立法权的限制、反对滥用行政权力的保护措施;获得法律的忠告、帮助和保护的大量的平等的机会;对个人和团体各种权利和自由的正当保护;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治应该包括如下含义:第一,指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

第二,指依法办事的原则

第三,指良好的法律秩序

(第四,指某种具有价值规定的生活方式)

法制不等于法治,法治之下的社会应当具备如下精神:法律之上、善法之治、平等适用、制约权力、权利本位、正当程序

依法治国的概念

法治国家的构成要件

1.政权组织形式上的民主政体

2.经济体制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对

3.在社会观念层面上崇尚理性文化

4.权利保障

5.权力约束——国家权力结构上的分工制约

6.程序正义

7.制度:法制完善,法律至上

8.社会:宽容自治

法理学重要知识点

法理——基础阶段——补充笔记 备注1:(XX)表示在书本的位置备注2:空白地方授课时手写备注3:最后两题我印好 一、法学三大流派(书上无) 法与道德→分离——实证主义→权威性——分析实证主义 →社会实效——社会法 →历史——历史法(法和语言风俗建筑一样都 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在民族历史中自发形成,起源于人们的习惯) A柏拉图理念中的法才是本质上的法律,其他的法律都必须与理念的自然法保持一致 B托马斯把法律划分为四种类型:永恒法、自然法(由人之物理的和心里的特性组成)、神法(圣经)、人 法(一种不正义的、理性的而且与自然法相矛盾的法律,根本就不是法律)。 C洛克则把它说成是“和平、自由、平等”和个人拥有自己财产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天 生地享有自由、平等和对财产的占有等“自然权利”,“没有一个人享有多于别人的权力。……不存 在从属或受制关系 D德国法学家耶林认为:保护个人自由并不是法律的唯一目的,法律的目的是在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之间 行程的一种平衡。 E边沁和耶林的学说中,就已经隐含有法律实质上是国家的命令或规范性声明这种分析实证主义观点。 F英国的奥斯丁是分析法学派的奠基人,实在法最为本质的特征乃是它的强制性或命令性。并非每一种命 令都是法律,只有一般性的命令——强制某个人或某些人必须为某类行为或不为某类行为——才具有法律 的性质。 G德国法学家科勒指出:法乃是通过确使现存价值得到保护并使新的H价值得到增进而在人类文化生活的 进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 奥地利思想家埃利希认为,“现在以及别的任何时候,法律发展的重心既不在于立法,也不在于法律科学和司法判决,而在于社会本身。” 二、概念区分(整本书) 1.法学——知识体系法律科目——学科 2.法学体系=法学分科体系——各个分支学科的构成法学理论体系——理论观 点思想和学说体系法学课程体系——课程设计 A一个国家的法学体系大致统一,可以并存不同法学理论体系 B法学课程体系不可能包含所有的分支学科(法学体系的核心是给分支学科的划

大一法理学的复习资料总结和考试重点

大一法理学的复习资料总结和考试重点 葛洪义主编的版本 一、名词解释 1、法的渊源:主要是指法的形式渊源,即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的法的各种表现形式。 2、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对已经制定、颁布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根据一定的要求和规则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形式规范,内容协调的成文法系统。 3、法律编纂:又称法典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全部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内部的加工整理而使之成为一部系统化的新法典的活动。 4、法律清理:亦指法规清理,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对一定时期制定的或一定范围内的法律文件从体系、内容上进行审查、分析和整理,并作出继续适用,需要修改、补充或废止决定的活动。 5、法律体系: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各个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在一致的统一体。 6、法律部门:又称为部门法,是对一国现行的法律规范按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类。 7、法律权利: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8、权力:权力是合法确认和改变人际关系或者处理他人财产或者人身的能力。 9、人权:人权是指那些直接关系到人得以维护生存、从事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权利,是人类社会最高形式的、最普遍的权利。 10、法的规范作用:法律作为调整人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11、法律的指引作用:法律为本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标准和模式,引到人们选择合法的行为方式,也可以预测到自己在某种情况下选择何种行为方式。 12、法律的预测作用:根据法律的规定,人们可以预先推测出,在特定情况下别人将会如何行为以及自己应如何行为。

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知识讲解

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第1,2章导论,法的概念 导论 1.法学的定义: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和学科的总称,我们的理解:一类是可见的外在的法律现象,即为规范——制度型法律现象;另一类是不可见的内在的心理——观念型法律现象。 2.应当注意的是,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的学术分科实际上阐明的是法学的不同品质。首先,法学是理论性的。其次,法学是实践的。 3. 法理学的概念:法理学,以一般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求法的一般原理为任务的学问。现代法理学注重于对法律用语及专门名词的分类和进一步理解。 4. 法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方面,法理学所研究的是法的一般原理、原则、概念、制度。 另一方面,从法学体系的内部关系看,法理学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具有“基础理论”的地位。 5.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两人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法学诞生的标志,他们揭示了法律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根源于利益的冲突,法律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等客观规律。他们指出法律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产物,揭示了法律与阶级、国家的联系。 6.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7.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和法权制度中,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西方法治文明和中国国情特点三者结合。 ◆核心架构:马克思主义法学三位一体的本原结构,即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 ■体现上述基本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辩证统一(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共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对立的一面,即要以坚持全面发展的高度为前提,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两者和谐发 展之目的)。 ◆理论特色:“五个更加”。更 加关注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帮助;更 加重视以社会公共利益约束和限 制个人以享有和行使权利为名的 任性;更加重视以公共社会福利平 等再分配来调节在自由的经济交 往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强弱分化、 贫富差别;更加重视防止阶级分 化、阶级矛盾、阶级冲突在我们这

公共基础知识—法理学

第一节法的概述 一、法的概念☆ 法是指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障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义务为基础,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法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法是上层建筑,物质生活条件是生产力。 权利(公权力)制约权力(国家权力)。 二、法的特征 1、规范性:言行? 2、国家意志性? 3、普遍性:适用于所有人并可以反复适用。4、强制性?5、程序性:诉讼法也称为程序法?6、可诉性? 7、稳定性? 三、法的作用☆ (一) 法的规范作用√(主要在对象的不同) 1、指引作用是指法对个体行为的指引作用。? 2、评价作用?是指法作为尺度和标准对他人的行为的作用? 3、预测作用?是指法对当事人双方之间的行为的作用? 4、强制作用?是指法对违法犯罪者的行为的作用? 5、教育作用?是指法对一般人的行为的作用? 干扰项:惩罚作用 (二) 法的社会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是指维护特定人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的社会作用大体上分为两大方面: 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四、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1、法与经济(谁决定谁) 经济基础决定法,法服务于经济基础。 2、法与政治(谁起主导作用) 法与政治同属于上层建筑,法在多大程度离不开政治,政治便在多大程度离不开法。?3、法与道德☆ 法与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法与道德具有互补性。 区别:△ (1) 法与道德的生成方式和形态不同?(2) 法和道德的表现形式不同?(3) 法和道德的评价标准不同?(4) 法和道德的调整范围不尽相同?(5) 保证法和道德实施的手段不同? 违法不一定违反道德,违反道德不一定违法 4、法与宗教△ 法与宗教在一定意义上都属于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特定人群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是社会规范,都能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但是宗教同时也能控制人的精神。 比如:梵蒂冈——政教合一? 5、法与执政党政策 谁指导谁?政策指导法 区别:△ (1) 意志属性不同?(2) 表现形式不同?(3) 实施的途径和保障方式不同?(4) 稳定程度、程序化程度不同?

(完整版)法理学考试归纳总结

法的现象:是指能够经验的、凭直观的方式可以认识的法的外部联系的总和,是直观的感性对象--法本身;法的本质则是深藏于法的现象之后以至凭借直观的方式无从把握的法的内在联系,是人们对可感知的法的外部联系的真实本源的一种主观把握和理性抽象。 法的作用:概念:法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分类:1预期作用与实际作用: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之别2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对人与社会的有益性3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作用于人于社会关系的形势与内容之别。 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形式与实质、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即法通过其规范作用而实现其社会作用。 法的演进:某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法律制度从落后状态向先进状态长期而缓慢发展的过程与路径。 法律权利: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法律义务: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主体以相对抑制的作为或不作为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 法律行为:是指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效力、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 法律责任: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补偿、强制履行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亦即因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 法律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的,包括了法律制度的变迁、法律精神的转换、法律体系的重构等在内的法律进步过程与趋势。法律继承:不同历史类型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相承和继受,一般表现为旧法律制度(原有法)对新法律制度(现行法)的影响,新法律制度对旧法律制度的继受。 法律移植:在鉴别、认同、调适、整合基础上,引进、吸收、采纳、摄取、同化外国法律,使之成为本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法律移植的范围:一是外国法;二是国际法律与惯例。 法制改革: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在其社会基本属性和社会基本制度结构保持相对稳定、其现行法律制度的基本属性也不根本改变的前提下,整体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在法律的时代精神、法律的运作体制、具体法律制度等方面,自我创造、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法制改革的关键与核心是法制观念的确立和法律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立法:特定主体依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的活动。 立法体制:关于立法权限、立法权运行、立法权载体的体系和制度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核心是关于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立法体制是一国立法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立法原则:立法主体据以进行立法活动的重要准绳,是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实践中的重要体现。它反映立法主体在把立法指导思想同立法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什么,是执政者立法意识和国家立法制度的重要反映。 守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的规定,行使权利(权力)和履行义务(职责)的活动。守法是法的实施的一种基本形式。 执法: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组织及其公职人员在行使行政管理权过程中,依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

[重点]法理学重点笔记

[重点]法理学重点笔记 法理学重点笔记 (约占卷面分值的10%一12%) 基本要求 应试人员复习本部分内容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能够准确地把握法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念和价值;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大纲的内容,能够对相关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分析,判断;能够运用法理学的基本知识来分析法律事件、案件或现行制度;注意法理学知识与法律应用学科知识的结合。 第一节:重点难点 一、法的本体 (一) 法 1、法的特征 (1)法是调整人们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所谓法的规范性,是指法所具有的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指导人们行为的性质。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具有国家意志性。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证手段的规范体系,具有强制性。 (4)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因而具有普遍性。 (5)法是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的规范,具有程序性。 2、法的本质 法律是统治阶级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表现。法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或根本意志,是阶级作为一个整体在政治、经济上的根本利益的反映。不仅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而且包括法本身,都是由统治阶级所处的社会物质

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法的阶级意志性和法的物质制约性是法的不同层次的本质属性,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 3、法的作用 (1)法的作用的概念: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们行为和社会生活发生的影响,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 (2)法的规范作用:根据行为主体的不同,法的规范作用可以分为: 第一,指引作用。 第二,评价作用。 第三,预测作用。 第四,教育作用。 第五,强制作用。 (3).法的社会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是指法具有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表现为: 第一,维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 第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这些事务与统治阶级并无直接联系,在客观上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 (4).正确认识法的作用 那种“法律虚无主义”是错误的,但法律也不是万能的,应看到法的作用的有限性。表现在:?法只是社会调整方法的一种。?法的作用范围不是无限的。?法的自身特点所带来的有限性。法有主观意志性、概括性,且讲究程序,不能具体、迅速、及时地解决问题。?实施法律受人员与物质条件的制约。 (二)法律价值 1、法的价值的含义

法理学主观题考点归纳

法理学主观题考点归纳 1、中国传统的律学有哪些特点? 答:实用性构成律学在学术传统上的根本底色。具体到在学科性质上,律学有如下几个特点: 1、重视逻辑归纳,而较为轻视逻辑演绎。 2、重视考据,轻视理性论证。 3、重视实用技巧,较为轻视学理阐释。 4、重视刑事,轻视民事。 2、法学实践性的具体体现有哪些? 答:法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知识体系,具体而言,法学的实践性体现为以下几点: 1、法学的研究总是指向法律现象或者法律问题的。 2、法学具有务实性。法学并非“纯思”,而在于为现实的法律纠纷,法律问题寻求解答方案。 3、法学是反映人的经验理性的学问,是人的法律经验、知识、智慧和理性的综合体现。。 4、法学是职业性的知识体系,它所使用的语言是冷静的、刚硬的、简洁的、合乎逻辑的,是经过法学家们提炼、加工和创造出来的“法言法语”,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日常语言”存在明显差异。 5、法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在于它研究的是一种“价值性事实”,即反映人类的价值观、价值倾向和价值意义的社会事实。在法学中,很难做到“价值中立”或者进行无立场的研究。

3、法学思维的特点有哪些? 答:法学思维是指法律人在研究法律现象时所持的思考立场、观点、态度、价值和方法。具体而言,法学思维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法学思维是实践思维。 2、法学思维是以实在法为起点的思维。 3、法学思维是问题的思维。法学思维的价值在于为法律问题或者法律僵局提供法律答案。 4、法学思维是论证的思维、说理的思维。 5、法学思维是评价性思维。 4、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有哪些方面? 答:狭义的法学方法单指法律适用的方法,以案件事实的认定和法律规范的寻找为中心,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有: 1、法条的理论; 2、案件事实的行为及其法律判断; 3、法律的解释; 4、法官从事法的续造之方法; 5、法学概念及其体系的形成。 5、法律的特征有哪些? 答:法律相较于其他社会现象的特征包括: 1、法的规范性 2、法的普遍性

法理学知识结构图

法理学知识结构图 第一章法的本体 第一节法的概念 一、法的概念的争议 争论的中心问题是关于法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按法的概念是否包含道德因素区分出两种基本主张: 一是实证主义的法的概念(法与道德是相分离的);实证主义者以权威性制定和社会实效两个要素定义法的概念的,不包含内容的正确性要素; 二是自然法的法的概念(法与道德是相互联系的)。自然法者以内容的正确性作为定义法的概念的一个必要要素,不排除社会实效性和权威性制定两个要素。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按本质与现象之间的联系——“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式”来分析法的本质即法是什么。) 首先,法的本质表现为法的正式性。是指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 其次,法的本质反映为法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但从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中立性。 最后,法的本质最终体现为法的物质制约性。是指法的内容受社会存在这个因素的制约,其最终也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三、法的特征 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法律又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它是一种以公共权力为 后盾、具有特殊强制性的社会规范。 2、法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 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法的普遍性就是所讲的普遍有效性,在国家权力所及的 范围内具有普遍效力; 4、法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法是通过设定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模式的方 式,指引人的行为,将人的行为纳入统一的秩序之中,以调节社会关系。 5、法是以国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法律程序保证实现的社会规范。 6、法是可诉的规范体系,具有可诉性。法的可诉性是指法律具有被任何人在法律规定的 机构中通过争议解决程序加以运用以维自身权利的可能性。 四、法的作用 明确:法的作用体现在法与社会的交互影响中,法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其产生、存在与发展变化都是由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法的作用直接表现为国家权力的行使。法的作用本质上是社会自身力量的体现,因为法能否对社会发生作用,法对社会作用的程度,法对社会所发生作用的效果,不是法律自身能够决定的。 法的作用分为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这是根据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形式和内容,对法的作用的分类。

法理学复习重点-考试前复习资料(免费)(可编辑修改word版)

《法理学》200510 考试考前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1)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1)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1) ?多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8) ?名词解释复习指导 (10) ?简答题复习指导 (12) ?论述题复习指导 (14)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一、考核形式: 闭卷考试,其中客观题(选择题)采用机读卡答题,主观题答在答题纸上。 二、考试时间:2 小时。 三、试卷结构: 考试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各种题型的题量及所占分数的分配为:单项选择题为30 小题,每小题1 分,共30 分;多项选择题为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10 分;名词解释题为5 小题,每小题4 分,共20 分;简答题为2 小题,每小题10 分,共20 分;论述题为1 小题,每题20 分,满分100 分。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单项选择题题干常以陈述句或问句提出解题依据、目标、要求和方法等。要求考生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的或者最为合适的选项。其难点在于几个备选答案多是相似的,极易混淆。此类题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分辨正确和错误的能力,检查考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掌握的程度和准确性。解答单项选择题的关键在于对课程内容和基本概念的熟悉和掌握程度,但同时也要注意看清楚题目和选项,一定要看明白问的是什么问题再做回答,以免无谓的丢分。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绪论 法学的职能是什么;西方主要法学流派的主要观点。 第二章法的概念 法的外部特征有哪些;法的本质的不同说法;法的一般分类的标准。 第三章法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什么是社会调整;法的产生的标志;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原因;法律制度的继承与移植;两大法系的区别。 第四章法的作用和价值 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包括哪些;法的价值的理解。 第五章法治与法制现代化 法治的核心是什么;什么是法制现代化 第六章法的创制 我国的立法体制,主要掌握不同主体的立法权限;我国的立法程序。 第七章法的渊源 我国的法律渊源有哪些;法典编撰与法规清理的异同点。 第八章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的结构;法律规范的不同分类标准。 第九章法律体系 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我国的法律体系。 第十章法的实施 法的实施与实现的关系;法的适用主体包括哪些。 第十一章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什么;什么是法律事实。

法理学基础知识点

法理学 1注释法学派古罗马法复兴时期,出现以复兴罗马法为中心任务的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职业法学家流派,成为注释法学派。分为前注释法学派和后注释法学派。前者侧重于对查士丁尼时代所编纂的文献进行解释和援引,从而澄清罗马法文献的精准意思。后者则更加注重于把罗马法同城市法规、封建法、日耳曼习惯法相结合,形成新的意大利法。 2、阶级分析法市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方法。它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在法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3、实证分析法实证研究方法是在价值中心(价值祛除)的条件下,以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为基础来建立和检验知识性命题的各种方法的总称。经验事实既可以是直接经验,也可以是间接经验发现或确定的事实因素。包括:社会调查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和语义分析法。 4、法的本质见法学通论法理学部分(2013) 5、法的基本特征:a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b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c法是规定权利义务的社会规;d法是由国家保障实施的社会规(国家强制力不是保障法律实施的唯一力量) 6、法的作用:法的作用是统治阶级(在阶级社会中)或人民(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意志影响社会生活的体现;是国家权力运行过程的体现;是社会生产方式自身力量的体现。 7、法的规作用:作为国家制定的社会规,法具有告示、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的作用。 8、法的局限性:即法的消极作用,是指法在调整或影响人们的行为或社会生活时,由于其技术上的特点不能完善地实现其目的情况,主要表现在:a法只是诸多社会调整方法的一种;b法不能有效的干预和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c法律本身所具有的保守性、僵化性和局限性;d法的运作成本巨大;e法律作用的充分发依赖一系列社会条件。首先是良好的政治法律体制,其次是良好的法律和法律体系,此外还要求高素质的法律职业群体和良好的法律文化氛围。 之所以法的作用在诸多方面存在局限性,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a法律本身的滞后性、不完整性和保守性;b法律控制领域的局限性;c法律实施条件的局限性。总之,法律不是万能的,我们在利用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法律的消极作用,将法律与其他的调整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社会秩序与活力兼备的发展要求。 9、简述法的渊源:传统法的渊源认为,法的渊源可以指法的实质渊源、法的历史渊源、法的材料渊源、法的形式渊源和法的效力渊源。法的效力渊源,又称法的形式渊源或法的直接渊源,专指具有法律效力的表现形式。 法的渊源,即指由资源、进路和动因三个要素所构成的综合体。 科学涵:法的渊源必须与法的效力相联系;法的渊源要求任何具有法律效力的规性文件或非规性文件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法律表现形式。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之法的实施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之法的实施 导语:笔者对国家统一法律资格考试的八大部门法的重要知识点和经典例题进行了汇总,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提供一点帮助。由于内容太多,所以每篇文章只有一两个知识点,如有需要可以关注笔者系列文章。 一、法的实施的概念 二、执法 1.执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司法考试采用狭义说,狭义的执法仅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实施法的活动。一般所说的执法指狭义的执法。 2.执法的特点:

3.执法的原则: (1)依法行政原则。 所谓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执行法律时,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不得越权执法、滥用权力或违反程序。 (2)讲求效能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执行法律时,在严格遵循依法行政原则的前提下,要端正执法态度、完善办事流程,努力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3)公平合理原则。 公平合理指行政机关在执法时应当权衡多方面的利益因素和情境因素,在严格执行规则的前提下做到公平、公正、合理、适度,避免由于滥用自由裁量权而形成执法轻重不一、标准失范的结果。 三、司法 1.司法又叫法的适用,是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将法运用于具体案件的专门

活动。 2.司法的原则:司法公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等原则,具体内容参照《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部分的相关内容。【真题示例】

关于司法的表述,下列哪些选项可以成立?(2007/1/54,多选) A.司法的依据主要是正式的法律渊源,而当代中国司法原则"以法律为准绳"中的"法律"则需要作广义的理解 B.司法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 C.司法权不是一种决策权、执行权,而是一种判断权 D.当代中国司法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分析】司法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名义对具体纠纷进行认定和裁决的专门性活动,而外部行政行为属于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因此,司法权不是一种决策权、执行权,而是一种判断权。选项AC正确。司法的依据主要是正式的法律渊源,而当代中国司法原则“以法律为准绳”中的“法律”则需要作广义的理解,它包括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颁布的法律、法规,特别情况下还包括习惯、政策等。在当代中国,司法要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也就是合法性和合理性的统一,合法性即法律效果,合理性即社会效果。因此,正确选项为ACD。 四、守法

(完整版)法理学复习重点-考试前复习资料(免费)

《法理学》200510考试考前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0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0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0 ?多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7) ?名词解释复习指导 (10) ?简答题复习指导 (11) ?论述题复习指导 (13)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一、考核形式: 闭卷考试,其中客观题(选择题)采用机读卡答题,主观题答在答题纸上。 二、考试时间:2小时。 三、试卷结构: 考试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各种题型的题量及所占分数的分配为:单项选择题为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多项选择题为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名词解释题为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简答题为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论述题为1小题,每题20分,满分100分。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单项选择题题干常以陈述句或问句提出解题依据、目标、要求和方法等。要求考生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的或者最为合适的选项。其难点在于几个备选答案多是相似的,极易混淆。此类题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分辨正确和错误的能力,检查考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掌握的程度和准确性。解答单项选择题的关键在于对课程内容和基本概念的熟悉和掌握程度,但同时也要注意看清楚题目和选项,一定要看明白问的是什么问题再做回答,以免无谓的丢分。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绪论 法学的职能是什么;西方主要法学流派的主要观点。 第二章法的概念 法的外部特征有哪些;法的本质的不同说法;法的一般分类的标准。 第三章法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什么是社会调整;法的产生的标志;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原因;法律制度的继承与移植;两大法系的区别。 第四章法的作用和价值 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包括哪些;法的价值的理解。 第五章法治与法制现代化 法治的核心是什么;什么是法制现代化 第六章法的创制 我国的立法体制,主要掌握不同主体的立法权限;我国的立法程序。 第七章法的渊源 我国的法律渊源有哪些;法典编撰与法规清理的异同点。 第八章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的结构;法律规范的不同分类标准。 第九章法律体系 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我国的法律体系。 第十章法的实施 法的实施与实现的关系;法的适用主体包括哪些。 第十一章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什么;什么是法律事实。

《法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了解西方法学流派的发展历史。名词解释:各法学流派。 第二章法学的研究方法总体上来说,本章几乎没有什么考点,大体了解即可。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总体上来说,本章几乎没有什么考点,大体了解即可。 第四章法理学概述本章的核心问题是:法理学是什么?其答案的四个要点都要展开掌握。其他知识点了解即可。 第五章法的概念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法的作用(告示;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作用。(2简答题:法的基本特征;法的本质;法的作用;法的局限性。 第六章法的渊源、形式和效力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的渊源;法的形式;当代中国主要法的形式(尤其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规章;行政规章等概念;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法的清理;法的汇编;法的编纂;法的分类(六种分类各自涉及的概念;法的效力;法的溯及力。(2简答题:当代中国主要法的渊源;法的形式和法的渊源的界分;当代中国主要法的形式;法的汇编和法的编纂的区别;法的一般分类;法的效力范围;法的效力的冲突与协调 第七章法的要素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的要素;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规则的分类(具体各种分类的概念都要掌握;法律原则;法律原则的分类(政策性原则和公理性性原则(2简答题:法的要素的特征及分类;法律概念的功能;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特点;法律规则的分类;法律原则的功能;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法律原则的适用。 第八章法律体系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律体系;法律部门;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主要是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的概念(2简答题: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和原则

法理学重点问题解读

法理学重点问题解读 一、总论 一、法理学三难 1.理论层次之难:法学王冠上的明珠 2.理论体系之难:缺乏法条体系的关照 3.实践运用之难:难以运用自如 二、法理学知识体系 (一)本体论:着重分析法学中的基本概念 (二)运行论:关注法律的实际运行的表现形式(立法、司法、执法、守法与法律监督)与内在机理(法律适用的基本原理、法律推理与法律解释、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 (三)演进论:以历史和比较的眼光考察中国法律的传统、现实与目标 (四)社会论:法律与相关现象的区别和联系 三、出题规律与复习准备 (一)出题规律: 1.所占分值根据章节依次递减,重点较为突出 2.第二章的分量逐渐增加 3.近些年的出题以法律实践的说明为主,以基本概念的考查为辅 (二)复习准备 1.基础准备: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准确把握(例如:规范性条文与规范性法律文件) 2.硬功夫:分析能力的培养 3.真题的运用:最好复习第二遍之后,再做真题。最少做两遍。 4.每年新增部分:知识难度低,则当年考试难度高;反之,则试题难度低。 四、四个关键: 1、基本原理不因个别反例的存在而无效【所有与基本原理矛盾的表述即无效,即使该表述与题干所给材料一致】 2、注意尺度:理论有效的意义范围【说的过于绝对可能有问题】 3、不能望文生义【注意相似概念、广义与狭义】 4、严格禁止以部门法的知识来考量卷一的法理学选择题

二、知识要点 (一)法概念的争议 1.法概念争议的核心:法律与道德之间是否存在概念上的联系。 2.法律实证主义:不承认存在必然联系的 (1)定义要素:权威性制定与社会实效 (2)权威性制定为主,社会实效为辅:分析法学 (3)社会实效为主,权威性制定为辅:法社会学与法律现实主义 3.非实证主义:承认存在必然联系的 (1)古典自然法学:以内容的正确性为定义要素 (2)第三条道路:以权威性制定、社会实效与内容的正确性为定义要素 (二)法律作用的局限性 1、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社会; 2 2、法律是社会规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 3、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 4、法律自身条件的制约:(1)语言表达力的局限;(2)运行过程中的人为因素;(3)滞后性;(4)法律为人造物。 (三)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1〃在内容上,法律规则的规定是明确具体的,它着眼于主体行为及各种条件(情况)的共性;其明确具体的目的是削弱或防止法律适用上的“自由裁量”;法律原则的着眼点不仅限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性。 2〃在适用范围上,法律规则由于内容具体明确,它们只适用于某一类型的行为。而法律原则适用范围比法律规则宽广。 3〃在适用方法上,法律规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法律原则是具有不同的“强度”的,而且这些不同强度的原则甚至冲突的原则都可能存在于一部法律之中。 (四)法律原则的适用 1、穷尽规则(原则用于补充规则的漏洞) 2、个案正义(规则运用引发个案的不正义) 3、更强理由(原则同时压倒规则背后的形式原则与实质原则) ※当原则和规则在个案中冲突时,必须同时满足后两个条件,原则才能取代规则成为裁判的基础。

法理学重点整理

法理学重点整理 1.法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论(了解分析法学派、自然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及本书观点) 2.法学的研究方法(了解有哪几种) 3.法理学的性质 4.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国化的进程(了解三次飞跃,重点是第三次飞跃) 5.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6.法的基本特征 7.法的作用及其分类(学会区分法的作用的分类,重点法的规范作用) 8.法的局限性 9.法的定义(了解各种学说,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法定义) 10.法的渊源的内涵及类别(注意区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习惯法和习惯) 11.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 12.法的分类(了解划分方法,注意一般法和特别法的效力位阶) 13.法的效力范围(掌握法的对象效力遵循的原则;法的时间效力中最重要的是法的溯及力及原则;了解法的空间效力) 14.法的效力冲突及处理原则 15.法律体系的概念及特点 16.法律部门的概念及特点 17.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意已经形成了,注意和法治体系不要混淆;了解当前九个主要法律部门) 19.法律概念的分类 20.法律规则(了解三要素说、二要素说,重点法律规则的三大特点) 21.法律规则的分类 22.法律原则的概念及作用(了解) 23.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24.法律原则的分类(了解) 25.法律原则的适用

26.权利和义务的概念(了解各种学说,重点是P131页) 27.权利和义务的分类(了解不同的分类,重点应有权利和义务,现实权利和义务,法定权利和义务;一般权利和义务与特殊权利与义务;第一性权利和义务与第二性权利和义务) 28.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了解关系,重点是权利本位的四个法律特征) 29.法律行为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30.法律行为的结构(了解内在方面与外在方面包含哪些) 31.法律行为的分类(了解即可,注意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公法行为与私法行为;主行为与从行为) 32.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33.法律关系的分类(了解有哪几种分类,重点是调整性法律关系与创设性法律关系;纵向法律关系和横向法律关系;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34.法律关系的主体(了解有哪几种) 35.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重点是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36.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和特征及种类 37.法律规范的概念 38.法律事实的概念和种类(注意区分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39.法律责任的概念 40.法律责任的构成 41.法律责任的种类(了解即可) 42.法律责任的原则概念及种类 43.法律责任的认定与规则原则 44.法律责任的承担(了解有哪些方式,注意违宪制裁) 45.法律责任减轻的情形 46.法律责任免除的条件和方式 47.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 48.法和原始习惯的区别 49.法的历史类型(了解有哪几种) 50.法律演进的概念及基本规律

最强考试整理——法理学知识点

立法的概念:由特定的主体,依据一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的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种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立法的特征:(一)立法是由特定主体进行的活动(二)立法是根据一定职权进行的活动(三)立法是依据一定程序进行的活动(四)立法是运用一定技术进行的活动(五)立法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的活动 立法体制:立法体制是关于立法权限,立法权运行和立法权载体诸多方面的体系和制度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核心是有关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构成要素:一是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包括立法权的归属,性质,种类,构成,范围,限制,各种立法权之间的关系,立法权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立法权和其他国家权力的关系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二是立法权的运行体系和制度。包括立法权运行原则,运行过程,运行方式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三是立法权的载体体系和制度。主要包括行使立法权的立法主体或机构的设置,组织原则,活动形式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 中国现行立法权限划分体制:(一)中国的立法权不是由一个机关行使的,因为不是单一的立法体制。(二)中国的立法权由两个以上的机关行使,是指中国存在多种立法权,行政法规立法权,地方性法规立法权等,他们分别由不同机关行使,而不是同一个立法权由几个机关行使,因而不是复合立法体制。其三,中国的立法体制不是建立在分权制衡的基础上,因而也不是制衡立法体制。中国的立法体制是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分权的,多级并存,多类结合的立法权限划分体制。 立法过程:(一)立法准备:一般是指在提出法案前进行的立法活动,是为正式立法提供条件或奠定基础的活动。主要内容有:宏观上进行立法预测,编制立法规范,形成立法创议,作出立法决策。中观上包括:确定立法目标,目的和指导思想,调查研究等一系列活动。微观上包括:确定立法意图,拟出法案提纲,起草法案草稿,征求相关方面的意见等。(二)由法案到立法。主要内容包括:意识提出法案,二是审议法案,三是表决法案,四是公布法案。(三)立法完善。主要内容包括:立法解释,法的修改,补充和废止,法的清理,汇编和编纂。 立法程序:是立法主体在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和废法的活动中,所应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法。(一)提出提案:提案应遵循的法定程序是,第一,应就本身职权或业务范围内的事项提案,应提出属于接受法案的主体的职权范围内的法案。第二,应向自己能够提案的机关提案。第三,应符合法定人数才能提案。第四,应采取一定方式,向一定机关,在规定时间内提案。(二)审议法案。审议法案就是在由法案到法的阶段,由有权对法案运用审议权,决定其是否列入议事日程,是否需要修改以及对其加以修改的专门的活动。(三)表决和通过法案。(四)公布法 立法原则:立法原则是立法主体据以进行立法活动的重要准绳,是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实践中的重要体现。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一)1.人民利益至上原则2.利益兼顾原则3.少数利益保护原则4.利益最大化原则5.利益配置公平原则(二)权利本位原则(三)权利制约原则(四)合宪原则(五)实事求是原则(六)民主立法原则(七)适用性与超前性相结合的原则(八)原则性灵活性的结合的原则(九)稳定性与适时变动性相结合原则 守法的概念:守法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的规定,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活动。 守法的构成要素:1.守法主体:是指在一个国家和社会中应当遵守法律的主体即一定守法行为的实施者。我国守法主体分为以下几类:(1)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3)在我国领域内的外国组织,外国人和无国籍人。2.守法的范围:是指守法主体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的种类。3.守法内容。(1)履行法律义务(2)行使法律权利 守法的根据和理由:(一)守法是法的要求(二)守法是人出于契约式的利益和信用的考虑(三)守法是由于惧怕法律的制裁(四)守法是出于社会的压力(五)守法是出于心理是上的惯性(六)守法是道德的要求。 守法的主观条件:是指守法主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和法律意识水平。通常人们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文化教育程度等都对其守法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支配。 守法的客观条件:是守法主体所处的客观的的社会环境,如法制状况,政治状况,经济状况,民族传统,国际形势,科学技术的发展等都会对守法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执法的概念:广义是指一切执行法律,适用法律的活动,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法律的活动。 执法的特征:1.执法主体具有特定性。2.执法的内容具有广泛性3.执法的活动具有单方性4.执法行为具有主动性5.执法权的行使具有优益性 执法体系:根据法律的规定,执法体系是由行政机关的执法,根据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以及行政委托的社会组织的执法三类构成。行政机关的执法:1.政府的执法2.政府工作部门的执法。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1.一般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的执法2.企事业组织的执法3.基层民众自治组织的执法。行政委托的社会组织的执法:条件是(一)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二)具有熟悉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 执法的原则:(一)合法性原则。包括:1.执法主体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职权,不可超越法律而为。行政授权和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旨。2.执法的内容要合法。执法必须根据法律规定作出,没有法律规定,执法主体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合义务的决定。3.执法程序必须合法。执法主体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必须按照各自不同的执法内容来决定所使用的程序,不能任意简化,改变,调换,省略程序。4.执法主体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相统一。(二)合理性原则。是指执法主体在执法活动中,特别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必须客观,适度,合乎理性。(三)效率原则是指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行政机关对社会实行组织和管理的过程总,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利益,取得最大的执法效益。 司法的概念: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的职权和法定的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司法的特征:(一)专属性,我国司法权专属于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二)程序性。我国现行司法的种类分为三类,刑事司法,民事司法,行政司法。因此有三大法定诉讼程序,即刑事诉讼程序,行政诉讼程序,民事诉讼程序。(三)专业性(四)权威性(五)结果合法性。

最新精选法考《法理学》考试复习题及答案解析(共70套)第(60)

最新国家法考《法理学》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关于法律事实,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小敏的奶奶寿终正寝是法律事件 B、小红前往商店购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是法律行为 C、某地发生海啸是法律事件 D、张三因打架被公安机关治安处罚属于法律事件 本题答案与相关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7节>法律关系的内容 【参考答案】:D 【本题答案与知识点解析】: 考查法律事实。D选项错误,此为法律行为,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 2.下列有关法的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一项?() A、法律是调整人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 B、未经国家明示认可的社会规范不属于法律 C、依靠人的良知、内心确信及其社会舆论等来保证实施的道德规范也属于法律 D、法的普遍性意味着所有的法律规范效力是相同的 本题答案与相关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1节>法的特征 【参考答案】:A 【本题答案与知识点解析】: 考查法的特征。A选项正确,法律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法的认可主要有两种方式:明示认可与默示认可,B选项错误。国家以国家的强制力作为保证法实施的力量,具有国家的强制性。其他的社会规范也具有强制性,但是它们都不是以国家的强制力作为它们实施的力量,不具有国家的强制性,C选项错误。就一个国家的具体法的效力而言,则呈现出不同的情况,不可一概而论。有些法律是在全国范围内生效的,有些则在部分地区或仅对特定主体生效。而那些经国家认可的习惯法,其适用范围则可能更为有限。因此,不能将法的普遍性作片面的理解,认为一切具体的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条、第一百五十九条的解释》中规定:“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条、第一百五十九条的规定,只适用于依法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的公司。”关于该解释,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16年卷一13题,单选) A、效力低于《刑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