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最崇拜的人——叶挺

我最崇拜的人——叶挺

我最崇拜的人——叶挺

我最崇拜的人——叶挺

当我坐在明亮的教室里,静静的倾听老师所讲的《囚歌》一文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被叶挺将军的精神所深深打动。为他马革裹尸、视死如归的气魄所震撼。这不正是一个华夏民族在危难时期所展示出来的名族脊梁吗?试问自古至今不是有无数仁人志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天下苍生的安康吗?难道不是他们用坚挺的硬骨驱除了践踏蹂躏中国土地的帝国主义列强吗?叶挺以极其豪迈的胸襟来看待自己的囚禁,宁肯“把牢底坐穿”,也坚决不低头。这难道不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吗?

在文中最让我动情的是:“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每当我读到这儿,不禁潸然泪下,是我更加敬佩叶挺将军的大无畏精神,因为他抱有为了革命而牺牲的决心,是一种自觉,乐观,悲壮的精神。身陷囹囵,谁不渴望得到自由,可是如果自由是用背叛和变节来换得话,将军和其他千千万万的革命者都会说“不”,一个丧失了尊严,丧失了人性的自由得到又有何意义呢?就像一只没有羽毛的鸟儿。背离人民,必会落得很惨的下场。

痛定思痛,就拿我们的同龄人,小萝卜头作比较,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真是太美好了!我们可以无忧无虑的坐在教室里面学习,可以痛痛快快的在外面玩,而他不能。我们如此美好的生活应该好好的珍惜,因为它是我们的前辈们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我们应该用优异的成绩来缅怀先烈,应该刻苦学习知识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赢得喝彩和赞扬。

(甘肃省通渭县北城铺乡石关学校五年级孙见弟指导教师:刘宾红)

参观肇庆叶挺独立团心得体会

参观肇庆叶挺独立团心得体会篇一:肇庆阅江楼游后感 肇庆阅江楼游后感 ——13行管2班黄焰新 XX年3月19号,在邓小平理论协会的人员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到肇庆的红色旅游景点——肇庆阅江楼游览。 阅江楼,是广东省四大名楼之一,南临西江,楼台高耸,重檐飞阁,蔚为壮观。"江楼晚眺"自古以来是肇庆八景之一。明宣德六年,将庵址改建为菘台书院,崇祯十四年更名为阅江楼。清代阅江楼是文人墨客云集吟咏之所,清代著名诗人朱彝尊、陈恭尹、翁方纲等均有题咏。真可谓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阅江楼也被叫做肇庆博物馆,顾名思义,里面很多肇庆的特色。最出名的就是端砚,端砚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阅江楼里面展出肇庆当代制砚名家、收藏家和砚厂、砚坊的端砚精品100多方。古今端砚的生动组合,辅以模型、雕塑、场景、绘画等形式,把已逾千年的文房瑰宝端砚的独特风采,生动直观地给我们展示了。端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人文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机械生产冲击着手工端砚制作,传统记忆的传承。 阅江楼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造型宏伟,与中国革命时

期的息息相关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南明永历帝曾亲临阅江楼检阅抗清水师。光绪年间,中法战争期间的主战派彭玉麟,曾在此指挥军事。大革命时期,当地农民自卫军总部就设在阅江楼。1925年11月21日叶挺独立团在阅江楼成立。1959年,阅江楼被辟为叶挺独立团团 部旧址纪念馆,1962年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与肇庆市博物馆合署办公。馆藏文物数千件,其中有著名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的端砚珍品、珍稀的康熙御书、宝贵的“铁军”叶挺独立团史迹文物。陈列面积2780平方米,分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三大部分。主要有《叶挺独立团史迹陈列》、《馆文物陈列》、《端砚春秋》陈列,国内各地的艺术珍品也经常在本馆临时展出。我们所在的二楼陈列的就是叶挺独立团的史迹。陈列的文物有很多。有一些报纸杂志等科普读物,还有一些军人用过的炊具以及其他的日用品,军人用过的床等物品也保留着,难以想象他们怎么在这么简陋的地方住那么长时间,而且是一个团的人住在那么小的地方。最吸引我们的房间应该是叶挺的房间了。说是房间,其实只是在大厅的一个角落用木板间了一点儿小空间出来,一张小床,没蚊帐的,床上只有一张很薄的军被,一张小桌子,外加墙上的一扇小窗子,这就是叶挺房间的全部了。这个所谓的房间,还没有一个厨房那么的。很难想象,那一支支和日本的先进装备相差那么远的步枪是如何把日本侵略

叶挺纪念馆

叶挺纪念馆 叶挺纪念馆坐落在惠阳区淡水镇叶挺东路,卢屋山脚下,1986年经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建立,1987年动工兴建,并于1991年9月10日在叶挺将军诞辰95周年之际开馆。纪念馆占地面积8.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叶挺纪念馆的建筑风格融民族性和现代风格于一体,正面是三个灰色大理石方形相叠成的梯形状,宛若磐石矗立在绿色的山麓之间;由叶剑英元帅亲手题写的“叶挺纪念馆”五个金色大字嵌于灰色墙面;馆内展厅作回形布局,中间为园林小品,具有庄重、典雅、宁静的氛围。 整个纪念馆共分为8个展厅,第一个展厅是瞻仰大厅,竖立着一座高达2 米的叶挺将军的汉白玉雕像。叶挺将军原名为叶询,字希夷,号西平,是惠阳秋长镇周田乡人,1896年9月10日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全家兄弟姐妹十一人,其排行第八。其他7个展厅按叶挺将军的生平事迹分为: 第二展厅:出身农家、从戎救国。这里说的是叶挺8岁至28岁时,从一个对封建主义充满着反叛精神的农家子弟,在革命党人的引导下,于1912年从惠州府中学堂毕业以后,考进了广东陆军小学堂第七期学习,翌年初,进入了在武昌南湖的湖北陆军第二期预备学校。1917年春天,他继续北上,升入了中国最高军事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读书期间,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追求进步、探索真理,最后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北伐,抗击叛军,受到了孙中山的表彰。 第三展厅:赴苏留学,编练新军。说的是1924年叶挺进入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主革命斗士变成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回国后,前往广东区委报到。这时,广东区委周恩来等领导人决定在广东筹建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以共产党为骨干的革命武装。叶挺在参加了第二次东征战役后受党的派遣随即转赴肇庆,组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团部设在广东肇庆市北门外景福围局。1926年1月,该团正式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四独立团。叶挺任团长。叶挺独立团是第一支由我党直接掌握的新型军队。 第四展厅:北伐先锋、保卫武汉。从1925年下半年至1926年冬,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支持下,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叶挺独立团奉命为北伐先锋挥师入湘,取得安仁、渌田之役胜利,连克长沙、株洲直指平江,后又取得汀泗桥、贺胜桥大捷,攻克武昌,每战皆捷,其作战之勇,军纪之佳,牺牲之巨,为北伐之冠,起到了先锋和骨干作用,人们衷心称誉叶挺团为“铁军”,叶挺被群众誉为“北伐名将”。 第五展厅:举旗南昌,再战广州;反映的是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事变后,为了挽救革命挽救党,中共中央决定在九江南昌一带举行武装起义,周恩来主持成立了“前敌委员会”,由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为前敌总指挥,刘伯承当参谋长,于8月1日凌晨,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叶挺的名字,作为南昌起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永远记载在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上。之后,叶挺担任了广州起义军事总指挥,广州起义成功后,广州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叶挺当先为工农红军总司令。 第六、七、八展厅:主要是反映了叶挺领导抗日的卓著功勋以及皖南浴血、铁窗烈火和不幸遇难的历史情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叶挺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军长。他率领新四军健儿,驰骋大江南北,打得日寇闻风丧胆。毛主席高度评价新四军“抗战有动,驰名中外”。

叶挺纪念馆

叶挺纪念馆------by思婧 叶挺纪念馆坐落在惠阳区淡水镇叶挺东路,卢屋山脚下,1986年经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建立,1987年动工兴建,在叶挺将军诞辰95周年之际开馆。纪念馆占地8·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风格溶民族性和现代风格于一体,正面是三个灰色大理石方形相叠成的梯形状,宛若磐石矗立在绿色的山麓之间;又叶剑英元帅亲手题写的“叶挺纪念馆”五个金色大字嵌于灰色墙面;馆内展厅作回形布局,中间为园林小品,具有庄重·典雅·宁静的气氛。 整个纪念馆分为8个展厅,第一个展厅是瞻仰大厅,竖立着一座高达2米的叶挺将军的汉白玉雕像。叶挺将军原名为叶询,字希夷,号西平,是惠阳秋长镇周田乡人,1896年9月10日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其他7个展厅按叶挺将军的生平事迹分为: 第二展厅:出身农家,从戎救国。叶挺8岁到12岁时,从一个队封建主义充满着反叛精神的农家子弟,在革命党人的引导下,于1912年从惠州府中学堂毕业以后,考进了广东陆军小学堂第七期学习,翌年初,进入了在武昌南湖的湖北陆军第二期预备学校。1917年春天,他继续北上,升入了中国最高军事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读书期间,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最后追随孙中山参加北伐,抗击叛军,受到了孙中山的表彰。 第三厅:赴苏留学,编练新军。说的是1924年叶挺进入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主革命斗士变成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这时,广东区委周恩来等领导人决定在广东筹建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以共产党为骨干的革命武装。叶挺在参加了第二次东征战役后受党的派遣随即转赴肇庆,组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1926年1月,正式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四独立团。叶挺任团长。叶挺独立团是第一支由我党直接掌握的新型军队。 第四展厅:北伐先锋,保卫武汉。从1925年下半年至1926年冬,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支持下,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叶挺独立团奉命为北伐先锋挥师入湘,每战皆捷,作战之勇,军纪之佳,牺牲之巨,为北伐之冠,起到了先锋和骨干作用,人们衷心称誉叶挺团为“铁军”,叶挺被群众誉为“北伐名将”。 第五展厅:举旗南昌,再战广州。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事变后,中共中央决定在九江南昌一带举行武装起义,叶挺为前敌总指挥,于8月1日凌晨,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叶挺的名字永远记载在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上。之后,叶挺担任了广州起义军事总指挥,广州起义成功后,叶挺当先为工农红军总司令。 第六·七·八展厅:主要是反映了叶挺领导抗日的卓著功勋以及皖南浴血,铁窗烈火和不幸遇难的历史情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叶挺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毛主席高度评价第四军“抗战有功,驰名中外”。然而国民党却蓄意制造了——“皖南事变”。叶挺将军被国民党扣起,他在重庆渣滓洞写下了诗篇《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给尔自由!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身躯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起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抗战胜利后1946年3月4日,叶挺光荣出狱,但他在飞往延安途中恰遇云浓雾大,叶挺将军与同机人员不幸遇难。 叶挺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叶挺纪念馆开馆时的题字“北伐名将抗日英雄,铁骨铮铮浩气长存”一样。 自开馆以来,已经接待海内外游客近30万人次,成为我市主要景点之一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同时,它也是全国“红色旅游景区”。

北伐军中独立团

《北伐军中独立团》教案 兴宾区四小罗红秀 教学目标:了解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共合作。 教学重点难点:历史事件的时间,过程,背景。介绍北伐军中的独立团。 教学方法:课件教学、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一段有关于北伐战争的历史影视资料,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授新课: 1、介绍北伐战争:北伐时国民革命军接管位于汉口的英国租界北伐战争, 是1926年至1928年,由中华民国的广州国民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京北洋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各路军阀,使中华民国在形式上完成统一的战争。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进行北 伐誓师,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 布奉吉黑三省由北洋政府五色旗改悬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改保安委员会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即东北易帜,至此北伐成功。 2、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 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改组后的国民党由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变成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革命得 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北伐军中的独立团 叶挺独立团, 1925年11月21日在广东肇庆成立,团部设在肇庆阅江楼,全团有2100多人,设有三个营及两个直辖队。1926年1月,叶挺独立团正式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以叶挺为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一支革命武装。在北 伐战争中,率先从广东出发,首战碌田,长驱醴陵,力克平江,直入中伙铺,奇袭汀泗桥,大战贺胜桥,攻占武昌城,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部队赢得了“铁军”称号。下面就谈谈叶挺独 立团在北伐中的战斗历程。 总结:本节课我们介绍了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重点介绍的北伐军中的独立团,望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开国将军中的36位著名虎将

开国将军中的36位著名虎将 写完前两篇<共和国最骁勇善战的五位开国将帅》和《共和国十大元勋将军》,再来参照<水浒传>列出心目中的108位战将,由于时间所限,姑且先列出36位将军称为"虎将"吧,先行登载. 开国上将有57位,我选取了33位,又从大将中选取两位资历与上将差不多的王树声\许光达.以我的观点,主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身经百战,二是有战役指挥能力,三是军事生涯有其辉煌之处.排列顺序主要是按照将军军衔,兼顾建国后曾担任职务的大小及任中央委员的先后时间而定. 1、王树声(1905—1974年)湖北麻城县人,原名王宏信,乳名国萌。曾参与领导黄麻起义,担任过红31军军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作为主要山头之一红四方面军的代表于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2、许光达(1908—1969年) 湖南长沙县人,原名许德华。黄埔军校5期炮科,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分别是红二方面军、八路军120师、第一野战军的重要军事指挥员,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

兵司令员。作为主要山头之一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于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3、王震(1908-1993)湖南省浏阳县人。分别是红二方面军、八路军120师、第一野战军的重要军事指挥员,人称“胡子将军”,以 “南泥湾”垦荒、开垦“北大荒”、平定新疆、支持邓小平而功勋卓著。曾高居国家副主席之位,是八、九十年代“中央八老之一”。 4、陈锡联(1915-1999)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分别是红四方面军、八路军129师、第二野战军的重要军事指挥员,刘邓大军的虎将和我军名将,绰号“小钢炮”,以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闻名。文革后期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为华国锋所倚重,最后任中顾委常委。 5、许世友(1905-1985)湖北麻城许家洼(今河南新县)人。早年入少林寺习武,后投身军旅,绰号“许和尚”。分别是红四方面军、八路军115师、第三野战军的重要军事指挥员,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时为我军东线前敌指挥。毛泽东称其是“一员虎将”深爱之,是我军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代名将。建

龚广彦 汀泗桥战役 叶挺独立团一战成名

汀泗桥战役叶挺独立团一战成名 1926年,北伐军从广东肇庆出师北伐,一路高歌猛进,首先与直系军阀吴佩孚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中最具有决定意义就是汀泗桥战役。是威震中外,闻名寰宇,而著名的叶挺独立团也正是在血战汀泗桥一役中是一战成名。 叶挺独立团是1925年11月正式成立的,全团2000多人,是周恩来抽调黄埔军校毕业生中的革命青年和共产党员为骨干组成的。名以上隶属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但实际上由中共广东省委直接领导。以共产党员为骨干,连以上的干部全部是共产党员,士兵中也有很多党员和团员。1926年5月初,叶挺率独立团兵临武汉,吴佩孚急调3万兵力,死守武汉的门户天险汀泗桥。 汀泗桥是北伐的必经之路,素有天险之称。南、北、西三面均为大水包围,东南高山耸立,如果北伐军被阻断延误于汀泗桥,等到吴佩孚的援军到达夹击,北伐军将被迫回师广东。 因此,北伐军决定不等吴佩孚,将军力部署就绪,首先集中兵力,四路会攻汀泗桥。8月26日,北伐军6个团对汀泗桥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双方均投入了主力,作殊死的战斗,吴佩孚亲临督战,下令“退却者杀无赦”。 甚至就地枪杀退缩不前的旅、团、营长9人,北伐军连续冲锋10多次,汀泗桥数度易手,阵地上是死伤无数,积尸断流。 午夜时分,叶挺独立团和第七军一部,由一位当地农民做向导,盘山过岭,乘夜色迂回敌人背后,发起猛攻,前后夹击,终于突破敌

军阵地,占领了汀泗桥。 之后,吴佩孚又集中4万多人的部队,在另一座地势险要的贺胜桥布下了三道防线,亲自坐镇指挥。 叶挺独立团奉命担任夺取贺胜桥战斗的第一线主攻。经过激烈的白刃战,独立团占领了敌军的核心阵地,一举突破敌人的防线。 吴佩孚丢下设在贺胜桥的铁甲列车指挥所,仓皇逃跑,几万敌军被独立团的勇猛气势和牺牲精神所震慑,不战自溃。在后续部队的支援下,独立团又乘胜突破敌人后两道防线,打开了通往武汉的大门,从此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独立团声名大振。

共青团团史

附件一: 共青团团史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并领导的一个具有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自诞生以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核心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不断发展壮大,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青年,始终站在革命和建设的前列,在建立新中国,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进程中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党培养、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干。80年来,中国共青团走过了光辉的历程。 一、在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20世纪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段难忘的岁月,尤其是这个世纪初叶的历史,更是令每个中华热血儿女刻骨铭心。在那时,八个国家的侵略军肆虐京城的屈辱以及随之而来的亡国灭种的危机沉重地压在中国人的心头。虽然1911年的辛亥革命曾经给危机四伏的中国带来了一丝光亮,但是很快就被军阀混战的硝烟所淹没。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只能背负着三座大山,在漫漫的长夜中,蹒跚行进。 十月革命的炮声,让中国人民看到了光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使中国人民获得了新的思想武装。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活动,中国青年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站在了时代斗争的前沿。 1919年5月4日,天安门前的呐喊震惊了神州大地,赵家楼的大火照亮了世界东方的天际。伴随历史新时期的到来,中国社会舞台上开始奏响激越的青春旋律。

五四运动中一批比较年轻的左翼骨干,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高扬五四运动科学和民主旗帜的同时,又赋予它们以新的更加深刻的内容。他们积极地投身到群众斗争中去,促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并密切地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开始走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1920年8月,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工人阶级最密集的中心城市上海首先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在这个党的早期组织的筹建过程中,共产党的发起人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就对发展中国青年运动、在青年中培养和挑选预备党员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因此,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一成立,陈独秀便指派小组内最年轻的成员俞秀松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8月22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由俞秀松、施存统等8人正式发起建立。俞秀松担任了中国第一个地方青年团组织的书记,而团的机关就设在当时上海法租界的一个普通民居——霞飞路渔阳里6号中。为了联系和团结进步青年,上海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就在这里开办了中国党、团组织的第一所培养青年革命者的学校——外国语学社,并且在这个学社的学员中发展青年团员。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的刘少奇、任弼时二人就是从这里踏上革命征程的。 继上海青年团早期组织成立之后,1920年秋至1921年春,北京、武汉、广州、长沙等地的革命青年分别在李大钊、董必武、谭平山、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也在当地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早期组织。当时,党的活动是秘密的,而青年团的活动却可以公开或半公开。因此,这些团的早期组织在当地共产主义小组的领导下,便以公开或半公开的形式开展革命工作,具体贯彻落实党组织决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发展党、团组织,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观点和党的各种主张,大力推进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

名人名事篇叶挺独立团与铁军精神

名人名事篇——叶挺独立团与“铁军精神” 作者:西江日报文章来源:肇庆文艺网 “铁军”由来 “铁军”是指国民革命军第4军参加北伐的部队。1927年1月,武汉粤侨联谊社同仁在第4军从赣北凯旋武昌欢迎大会上,赠给第4军的铁盾牌正面铸有“铁军”两个大字,背面铸有四言题词:“烈士之血,主义之花,四军伟绩,威震迩遐。能守纪律,能毋怠夸。能爱百姓,能救国家。摧锋陷阵,如铁之坚,革命抱负,如铁之肩。功用若铁,人民倚焉,愿寿如铁,垂忆万年。”一时间,第4军被誉为“铁军”并轰动武汉三镇,继而“铁军”之名蜚声中外。 有人说,“铁军”专指叶挺独立团,这是不准确的。但是,如同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锋的历史地位不容置疑一样,叶挺独立团为其所在的第4军赢得“铁军”荣誉,为第4军开创的“铁军精神”的历史作用同样是不能低估的。 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锋,于1926年5月1日从肇庆出发,首战安仁,湘南大捷,湘中人民对叶挺独立团刮目相看。叶挺独立团后又先入醴陵,再胜湘东,“捷报传出后,不但浏阳等处敌人震慑,即友军也深为叹服。湖南人民从此称独立团为铁军。称官兵为铁人”。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锋,首称“铁军”而被载入史册。 在汀泗桥战役中,“两湖的参战群众目睹第4军叶挺独立团所向披靡的战斗风貌,便翘起大拇指,向该团乃至整个第4军指战员称赞说:‘你们真是一支铁军。’及至贺胜桥、武昌大战时,‘铁军’之称更加炽盛。”这就是“铁军”的由来。 1927年1月,在武昌隆重的授盾仪式上,叶挺被指派代表第4军接受了这块铁盾牌。叶挺独立团参加北伐时间最早,战功最著,因而叶挺独立团是“铁军”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授盾仪式后,叶挺独立团“铁军”的名声更大,叶挺不仅成为北伐名将,而且被称为“铁将军”。叶挺独立团成为被称之为“铁军”的第4军的“铁拳头”。故有些人认为“铁军”专指叶挺独立团也在情理之中。 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锋,为其所在的第4军开创了“铁军精神”。 “要红才能打胜仗”的革命精神 叶挺独立团在组建时,中共广东区委就强调政治建军,指出:要“加强军政训练,迅速培养一支最可靠的有坚强战斗力的革命军。” 1925年11月,叶挺独立团在广东肇庆成立时正式建立了中共支部干事会,有党员20多人,后来发展至120多人。同时成立了共青团组织,党团组织在各项工作和历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叶挺独立团初建时,由于官兵的来源和所受的教育不同,所以思想作风各异。有的干部有贪污行为和打骂士兵的恶习;有的战士报假姓名、假籍贯,以便日后好开小差。党支部根据中共广东区委的指示,结合独立团的实际,开展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严肃认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叶挺独立团支部干事会在部队开展“反贪污、反打骂、反报假”的“三反”教育,又在士兵中开展反报假教育。过去,在旧军队当兵为了好开小差,报假姓名、假籍贯,他们不明白独立团与军阀军截然不同,也报了假,这是不足为奇的。于是党支部订出教育计划,以上政治课和个别谈心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耐心说服教育,“原来报假的士兵,都自动地报出了真姓名,真籍贯。” 独立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建军的思想路线,把为革命、为人民的目的与本领统一起来,因此,军事训练也特别严格。国民革命军其他部队实行“三操两讲”,独立团

叶挺独立团的组建及历史背景

叶挺独立团的组建及历史背景 郭栩成 -------------------------------------------------------------------------------- 1923年6月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从而实现首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促成了革命武装力量的建立。1924年5月,在苏联和中共的倡议和支持下,由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于广州黄埔岛上正式创办了训练革命军官的学校——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中国共产党从各地选派大批党团员和革命青年到军校学习,在第一期学生中就有徐向前、陈赓、蒋先云、左权、许继慎等。这期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有56人,占学生总数的10%。中共曾先后派出周恩来、恽代英、肖楚女、熊雄、聂荣臻等一批共产党人担任该校的政治领导工作及其他工作。11月,周恩来和中共广东区委在取得孙中山同意之后,从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中抽调部分党团员作为骨干,组成“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孙中山逝世后,改名为“国民政府铁甲车队”),该铁甲车队便是叶挺独立团官兵的主要来源之一。后来成为铁甲车队队长、叶挺独立团营长、参谋长的周士弟和曹渊、许继慎等叶挺独立团的营长,便是来自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中的共产党员。与此同时,后来成为独立团团长的叶挺将军,于1924年秋,经孙中山同意,并得到廖仲恺帮助,辞去军队工作,第一个以国民党党员资格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并于同年12月,在苏留学期间经王若飞、王一飞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吸收到中共旅莫支部。 当时由陈延年任书记的中共广东区委,军事方面由军委会书记(一说军事部长)周恩来、秘书聂荣臻、干事饶来杰负责,后来还有付烈、黄锦辉等同志。1925年,中共广东区委在中共中央和苏联顾问的指导和帮助下,与国民党人一道发动和领导以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军校学生为骨干建立起来的广东国民革命军,先后两次东征、一次南征盘踞粤东地区和南路、琼崖的军阀,平定滇、桂军阀的叛乱,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同时,加紧对旧军队的改造,将大批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工农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输送到军队中。在此期间,中共广东区委决定建立一支由共产党人直接领导的正规军队,作为国民革命军的中坚力量。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但由于当时继续执政的是国民党左派,声明要继承孙中山所决定的政策,接受总理遗嘱,一再强调“中国共产党党员之加入中国国民党,系为接受本党之主义政纲,而负实行国民革命之责任者。本党为使国民革命迅速成功,不能拒绝任何派别之革命主义者加入。”[1]国民党内很多事情还要依靠共产党,廖仲恺等左派力量也积极支持共产党领导工农革命,建立武装,苏联顾问鲍罗廷对国民党影响很大,威信很高。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在孙中山逝世后,仍表示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不断发表很左的言论。1925年9月,他在黄埔军校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要晓得,反共产这个口号,还不是中了帝国主义者的毒计么?总而言之,总理定下来的主张,我们是不可以违背的,如果不然,就无论你如何信仰三民主义也是假的了。”[2]中共广东区委通过国共合作对国民党旧军队的改造甚至在国民党军队中组建一支由共产党人直接领导的正规武装的计划,只要搞好统战工作,在当时不但没有阻力,还可争取到国民党人的支持。 由中共广东区委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正规军队叶挺独立团的酝酿、组建过程,充分体现出国共合作期间统战工作的重要作用。1925年秋冬,中共广东区委陈延年、周恩来等同志经过和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国民政府负责人,黄埔军校党代表汪精卫,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兼黄埔军校副校长李济深等人商议,决定在第四军第十二师建立三十

北伐铁军

北伐“铁军”:叶挺独立团还是李济深第四军? 2015年04月03日12:26 编辑:邹逸俊来源:趣历史 我要分享:0.摘要:北伐期间,国民革命军曾有一支著名的部队,被誉为“铁军”。这支“铁军”到底指的是谁?周士第在回忆录中说,“铁军”是两湖人民送给叶挺独立团的光荣称号。按说,当时任叶挺独立团参谋长的周士第应该是很有发言...... 北伐期间,国民革命军曾有一支著名的部队,被誉为“铁军”。 这支“铁军”到底指的是谁? 周士第在回忆录中说,“铁军”是两湖人民送给叶挺独立团的光荣称号。按说,当时任叶挺独立团参谋长的周士第应该是很有发言权的。 还有种说法,说“铁军”是指第四军。这称号,是因叶挺独立团的英勇善战赢得的。如此,“铁军”成了李济深的部队。 有关史料是这样记载的: 叶挺独立团,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前身是中共两广区委领导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 1925年11月,独立团成立于广东肇庆。共产党员叶挺任团长、参谋长和政治指导员分由周士第和吴季严担任,连以上干部基本为共产党员。该团约2000人,是当时中共领导的唯一正规军队。 北伐期间,叶挺独立团曾作为先谴部队,出兵湖南。后在汀泗桥、贺胜桥战斗中,屡建奇功,名声大震。攻克武昌后,武汉10万群众举行了庆祝大会,汉阳兵工厂为第四军赶制盾牌一面,铸有“铁军”字样。“铁军”名称由此而生。 可见,“铁军”,并不是指叶挺的独立团,而是指李济深的第四军。不可否认的是,第四军所属各部队英勇善战,是第四军获得“铁军”称号的重要因素。 只是,这其中既有著名的叶挺独立团,也包括其他各支部队,如张发奎的第十二师。张还因在攻占汀泗桥、武昌城等作战中战功显著,遂即升任第四军军长。

叶挺独立团的前世今生

叶挺独立团的前世今生 李宗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叶挺独立团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掌握的最早的武装力量。它诞生于大革命时期,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立下了赫赫战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史里具有崇高的地位与声望。 1924年10月,中共广东区委向孙中山提出建立一支以保护大元帅府安全和铁路安全为基本任务的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孙中山同意了这个建议。11月,铁甲车队正式成立,有150人左右,队长徐成章,副队长周士第,党代表廖乾吾,军事教官赵自选,政治教官曹汝谦,莫奇标、李海涛、高超分别任3个排的排长。 1925年11月21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在广东肇庆成立。它以铁甲车队为基础,以黄埔军校部分成员为骨干,从广东、广西、湖南的贫苦农民中招募士兵组成。团长叶挺,副团长罗隆、团参谋长吴济民(两个月后脱离,周士第接任)、团参谋董朗(后任二十四师师长、在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任红军军长,后在湘鄂革命根据地牺牲),第一营营长周士第(后由曹渊接任),副营长符克振,第二营营长贺声洋,副营长张际春,第三营营长杨宁,副营长郭焕彩。1连长莫奇标,2连长吴兆生,3连长高超,4连长卢德铭,5连长刘光烈,6连长袁也烈(1955年少将),7连长张启图,8连长李海涛,9连长胡焕文,机枪连长练国梁,特务连长叶桃,侦查队长赖元良。全团官兵2100多人。次年1月,该团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即叶挺独立团。 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出师北伐。在渌田打垮吴佩孚的6个团,解救了唐生智的湘军,首战告捷。之后一路酣战汀泗桥、贺胜桥,强攻武昌,所向披靡,为其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铁军”称誉。 武昌战役后,叶挺独立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25师第73团,团长周士第,参谋长许继慎。另调独立团干部组建75团,叶挺兼任团长。之后,叶挺又从第73团抽骨干组建第24师(属第11军建制),叶挺任师长,下辖第70、71、72团,许继慎为第72团团长。 1927年4月,70、71、73团继续北伐,进军河南。5月,夏斗寅叛变革命,袭击武汉。叶挺率72团、75团及武汉分校第五期毕业生打败了夏斗寅,保卫了武汉。6月,北伐军撤回武汉。7月,第25师开到江南马回岭一带,第24师开到南昌。 1927年6月,从第73团抽调部分人员为骨干组建警卫团,调第73团参谋长卢德铭任该团团长,留驻武汉(后参加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1927年4月,7月,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国共两党分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南昌起义爆发。8月,第25师,第24师参加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作战失败。第25师在三河坝坚守阵地3天3夜后撤出战斗,转战于湘南,坚持游击战争。1928年4月在朱德、陈毅等率领下北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被编为第28团,军参谋长王尔琢兼任团长,宛希先任党代表。 1929年1月,由朱、毛率红4军第28、31团及军特务营、独立营出击赣南、闽西,先后取得大柏地、长汀战斗的胜利。3月,红4军在长汀改编,下辖第1、2、3、4纵队。第28团大部编为第1纵队,28团3营与军部特务营合编为第2纵队,第31团为第3纵队。第一纵队纵队长林彪,党代表陈毅(后熊寿祺),参谋长邓毅刚,政治部主任陈毅(兼);1支队长王良,党代表熊寿祺;2支队长肖克,党代表高静山(后谢维俊)。全纵队1200余人,500余支枪。 1930年6月,红四军第一纵队经江西樟树镇、万寿宫、安义、奉新,转师湖南省。8月20日,参加文家市战斗。9月中旬,参加第二次攻打长沙的战斗,未果,回师江西省。 1930年10月7日,红1军团下达《关于部队编制问题》的通令:各军所辖纵队改为师,支队改为团,大队改为连。红4军第1、2、3纵队依次改为第10、11、12师;第10师(别忘了,即叶挺独立团)师长王良(1931年10月师长耿凯,12月师长陈光),政委李赐凡,下辖第28、29、30团。28团团长刘海云、政委沈联雄;29团团长兼政委赵尔陆;30团团长陈光、政委丁纪修。 1930年11月,蒋介石调集11个师10万余人的兵力,以江西省主席鲁涤平为总司令,对中央苏区发起第1次“围剿”。12月29日,敌18师进至龙岗。30日,红4军第10师奔袭龙岗,在红3军、红12军(欠35师,指挥64师,粟裕时任64师师长)配合下于17时歼敌18旅9000余人,第10师俘敌18师师长张辉瓒。 1931年至1932年,参加第二、三次反“围剿”作战。第四次反“围剿”时,1933年2月,第10师参与蚊湖地区伏击战,歼敌第52师,第59师。3月,参与草台岗战斗,歼敌第11师。 1933年5月,红军改编,师以下部队逐级缩编。以原红4军第10、11师和红22军第64师,合编为红1军团第2师,下辖第4、5、6团。原红4军第10师缩编为红1军团第2师第4团(叶挺独立团),原第28、29、30团依次缩编为第1、2、3营。师长周昆,政委胡阿林(1934年8月,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团长肖桃明(11月,肖桃明牺牲,耿飚接任团长),政委杨成武。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一方面军长征。 红四团是长征的开路先锋之一。1934年10月16日渡过于都河。21日晚,冲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11月8日,抢占粤汉铁路东北约10多公里的制高点九峰山,监视九峰墟的敌人,保障了全军的左翼安全。之后,红四团以每日100多里的速度,急袭道县,消灭守敌,掩护中央纵队顺利渡过潇水,为全军抢渡湘江造成有利态势。27日,红四团率先渡过湘江,抢占界首,击溃广西军阀部队夏威主力一部,连夜赶赴全州以南的脚山铺,会同师的主力阻击来犯之敌,掩护全军通过湘江。 1935年1月3日,红二师由中革军委直接指挥,以红四团为前卫,在江界河渡口强渡乌江获得成功,掩护军委纵队和红五军团渡江。1月9日占领娄山关,接着又打开桐梓城,保证了遵义会议的召开。1935年5月29日,飞夺泸定桥。6月,红四团作为先遣团翻越雪山,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会师。此时,红四团仅有787人,于是,红军总部决定将红四方面军第33军第294团编入红四团。8月,第一个穿过草地。9月17日打通天险腊子口。此时,红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8月25日,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原红2师红四团改为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第1营。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主任罗荣桓。343旅旅长陈光。团长杨得志,副团长陈正湘、肖久远,参谋长彭明治,政训主任邓华。1营长刘德元,教导员李士才,副营长胡炳云。 1937年9月25日是,参加平型关大捷。 1938年9月,因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丢失山东,中央决定第685团为115师先头部队进入山东,685团改称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支队长彭明治,政委吴法宪,副支队长梁兴初,参谋长田维扬,政治部主任王凤鸣。第1、2、3营改为第1、2、3大队,1大队长胡炳云,2大队长周长胜,3大队长刘忠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