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说课稿)

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说课稿)

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说课稿)
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说课稿)

《名师经典》一轮复习第讲地壳物质循环

《名师经典》一轮复习第讲地壳物质循环

————————————————————————————————作者:————————————————————————————————日期:

第一部分专题二第5讲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A.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B.断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 C.岩浆喷出、褶皱、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沉积、断裂 2.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地质或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A.①泥沙沉积B.②岩层断裂 C.③侵蚀作用D.④水平挤压 【答案】1.A;2.D。由图示信息判断,该地层发生了明显的弯曲变形、断裂错动,并有岩浆活动和沉积现象。图中①山峰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②洞穴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③岩层断裂形成断层面,④岩石弯曲是受水平挤压形成的。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回答3—4题。 3.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A为沉积岩B.C为岩浆 C.D为岩浆岩D.E为变质岩 4.图中各个数码对应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①为冷却凝固作用B.③为重熔再生作用 C.⑤为外力作用D.⑥为变质作用

【答案】3.D;4.A。第3题,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相关性可知,A为岩浆、B为侵入岩、C为喷出岩、D为沉积岩、E为变质岩。第4题,①为冷却凝固作用;②为隆起作用;③为外力作用;④为固结成岩作用;⑤为变质作用;⑥为重熔再生作用。 5.下图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关联示意图”,下列成语与其外力作用及数码对应正确的是() A.水滴石穿——侵蚀作用——① B.山崩地裂——风化作用——③ C.泥沙俱下——搬运作用——④ D.积沙成滩——固结成岩作用——⑤ 【答案】A。①②为侵蚀作用及风化作用,③是搬运作用,④是堆积作用,⑤是固结成岩作用。 6.下图为南半球某岛屿地质地貌示意用,图中矿床所在岩层岩石最有可能是() A.沉积岩B.变质岩 C.喷出型岩浆岩D.侵入型岩浆岩 【答案】B。岩浆岩周围具有高温高压的环境,易形成变质岩,图中花岗岩是岩浆岩。 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读下图,回答7—8题。 7.图中丙地貌大量发育的地区,其主要的岩石类型是() A.变质岩B.花岗岩 C.玄武岩D.石灰岩 8.关于图中“天生桥”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主要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形成的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知识点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矿物 (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与矿产的关系 (3) (4)分类:金属矿、非金属矿。 (5)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石英。 岩石 (1)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按成因分类 ①岩浆岩

③变质岩 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成,举例: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等)) 【思考】 1.矿物、矿产和岩石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称为矿产;矿物聚集成岩石,岩石中存在矿产。 2.为什么只有沉积岩中才可能含有化石? 提示:沉积岩是地表物质沉积、固结形成的,生物遗体、遗迹可能会被沉积物所埋没。岩浆岩是高温的岩浆冷凝形成的,不可能含有化石。变质岩是经高温、高压变质形成的,化石也不可能存在于此。 [图表导读] 读教材图2-4、2-5、2-6,思考下列问题。 (1)山谷中峭壁上露出的沉积岩表现出的直观特征是什么? 提示:成层分布,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2)花岗岩与片麻岩有何关系? 提示:片麻岩是由花岗岩变质而成的。 (3)花岗岩、片麻岩的质地如何?有何用途? 提示:花岗岩、片麻岩质地紧密、坚硬,是良好的建筑材料。 材料下面两图是某校学生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岩石照片。 结合材料探究: (1)组成图中岩石的最基本单元是什么? (2)两图分别属于哪一类岩石?试说出判断的依据。 (3)两图岩石中能找到生物化石的是哪类?为什么? 提示:(1)矿物。

(2)甲图岩石有层理构造,为沉积岩。乙图岩石有气孔,为岩浆岩(喷出岩)。 (3)甲。具有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两个特征,所以甲类岩石可以找到生物化石。 1.矿物与矿产的含义 (1)矿物的含义有三点: ①矿物是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存在的形式,以区别于大气或生物体中的化学元素; ②矿物是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以区别于人工合成的; ③矿物有稳定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以区别于杂乱无章的混合物,例如泥沙不是矿物。 (2)矿产是有用矿物的富集,并且富集的程度要达到能够被人类开采利用的要求,否则就不能称为矿产。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矿产利用的范围和深度将不断增加。 [方法技巧]图解法记忆化学元素、矿物、矿产的关系 2.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及特点

考点: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地壳物质循环(1956-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

考点: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地壳物质循环(1956-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2017天津卷)读图 3,回答第 3 题。 1.图 3 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 答案: B 【解析】读图可知,该处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属于沉积岩,排除A、C;图示岩层向某一个方向倾斜,应该为岩层挤压所致,而且岩层没有明显的断裂,呈现出明显的弯曲变形,由此判断此处地质构造为褶皱,故B正确、D错误。故选B。 考点:三大岩石的分类和特征,地质构造与地貌。 【点睛】本题以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图为背景,考查三大岩石的判断、地质构造与地貌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解决该题需要明确以下知识点:岩石按照其形成原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中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且有可能含有化石;山地按照其形成原因分为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三大类,其中褶皱山的岩层受到水平挤压作用发生拱起和凹陷,断块山具有明显的断层存在,火山明显的特点是有火山口。(2016江苏卷)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2.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②指搬运作用 C.③指成岩作用 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答案:AD①箭头由水圈指向沉积岩,应为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沉积作用包括机械沉积作用和化学沉积作用,A对;②箭头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应为沉积作用,B错; ③箭头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应为外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C错;④箭头显示岩浆中 的物质进入大气圈,应为火山喷发作用,D对。 3.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习题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好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是() A.岩石 B.矿物 C.矿床 D.矿产 2.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 A.石油 B.天然气 C.汞 D.石英 3.下列四种物质的组成与被组成关系正确的是( ) A.地壳--------化学元素--------岩石---------矿物 B.地壳--------矿物---------化学元素--------岩石 C.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 D.矿物---------化学元素---------地壳--------岩石 4. 下列矿物中,能在所有物体上刻划出痕迹的是( ) A.石英 B.石墨 C.刚玉 D.金刚石 5.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 ) A .变质岩 B.沉积岩 C.喷出岩 D.侵入岩 读下图,完成6~7题。 6.由造岩矿物方解石集合而成的岩石是( ) A.石英岩B.大理岩 C.砾岩D.砂岩 7.图中,地表起伏的直接成因是( ) A.火山活动B.地壳运动 C.流水侵蚀D.风力堆积 在家庭装修中,各种大理石(岩)已越来越被广大用户选用,请回答8-9题。8.就岩石类型而言,大理石(岩)属于( ) A.变质岩B.岩浆岩C.侵入岩D.沉积岩 9.大理石(岩)被广泛使用于家庭装修,主要是由于( )

A.大理石(岩)价格低廉,适合广大的普通居民购买力 B.大理石(岩)较好地调节室内小气候,使室内冬暖夏凉 C.大理石(岩)坚固、美观、耐用 D.大理石(岩)能释放出对人体有用的稀有元素 10.下列物质属于矿物的有( ) A.生铁B.铜丝C.玻璃D.方解石11.花岗岩的主要组成矿物是( ) A.大理石、长石、石英B.长石、石英、云母 C.方解石、石英、云母D.石灰石、长石、石英 12.下列各组岩石中,都属于沉积岩的是( ) A.大理石、板岩、石灰岩B.石灰岩、砾岩、页岩 C.砂岩、石灰岩、花岗岩D.玄武岩、砾岩、片岩 13.下列非金属矿产中,属于能源类矿的是( ) A.萤石 B.石油 C.石膏 D.磷灰石 14.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物质循环是( ) A.水循环 B.大气循环 C.地质循环 D.生物循环 15.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 A.太阳辐射能 B.地球内部的放射能 C.天体间的潮汐能 D.生物能 16.地质循环发生的范围是( ) A.岩石圈和它以下的软流层之间 B.水圈和地幔之间 C.地壳和地核之间D岩石圈内部 17、关于沉积岩不同种类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由细粒黏土固结而成的是页岩 B.由沙砾组成的是砾岩 C.由化学沉积而成的是砂岩 D.砂岩主要是由生物沉积而成 18、岩浆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必须经过( ) A.搬运作用 B.变质作用 C.喷出作用 D.熔化作用 19、读右图,判断下列四种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甲处为喷出岩,含有化石 ②乙处为侵入岩

高中地理地壳物质循环

2014高考地理复习疑难问题专项突破:地壳物质循环 疑难点: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和解析。 规律方法: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其中沉积岩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和保存生物化石。三类岩石及岩浆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1)沉积岩地层:在岩层未倒置之前,按照沉积规律: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先形成的在下,晚形成的在上。最准确的是根据沉积岩中化石的年代来确定岩层的新老顺序。(2)岩浆岩地层:首先判断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侵入岩末端一般呈尖状,在剖面图上,有岩脉切断岩层,具参差不齐的接触面的特点;喷出岩顶部相对较圆滑,呈堆积状,有火山锥形成的一定是喷出岩。如果是侵入岩,则与其他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 (3)变质岩地层:先观察变质岩地层的存在位置,分析产生变质的原因。一般地,变质岩所需求的高温、高压条件往往是岩浆活动提供的。故变质岩地层应晚于相应岩浆岩形成。 如果是在海岭附近的喷出岩,则应根据其距海岭的距离来判断。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按此进行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可从以下概念来认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对以上概念需把握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1.地质作用是形成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动力; 2.地壳运动是地质作用的一种形式;(过程) 3.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成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4.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的反映。(表现形式) 【技巧点拨】六大板块图的常考区域 (1)属于亚欧大陆的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却属于印度洋板块。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朝北运动,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形成东西走向的阿尔卑斯山。 (2)南极洲板块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最北几乎达到了北回归线,这意味着落基山脉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而安第斯山脉则是南极洲板块同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 (3)雅鲁藏布江谷地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分界线,珠穆朗玛峰位于印度洋板块。 (4)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是两个板块彼此分离形成的,其

专题23 地壳物质循环和地理意义

专题23 地壳物质循环 原图一: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图 【核心知识】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图中的a、b、c、d分别表示喷出岩、侵入岩、变质岩、沉积岩;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1)地球内部的岩浆(源于地幔的软流层)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b。 (2)地球内部的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a。 (3)图中向上的箭头表示地壳抬升运动导致岩石出露地表,接受外力的破坏(风化、侵蚀)作用。 (4)被破坏的岩石受外力的搬运作用,在相对低洼地带沉积,形成沉积岩d。 (5)已经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会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c。 (6)岩浆岩可以直接转化为沉积岩、变质岩,而沉积岩、变质岩需要通过岩浆才能转化为岩浆岩。原图二: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变式一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岩石 读图1,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 【解析】近年世界各地地震和火山喷发类的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受到世人强烈关注。该题以发生低强度喷发的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东南70公里处波波卡特佩特火山为背景,以火山喷发的景观图片切入,重点考查的内容却不是地质灾害,而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原理。既关注到全球瞩目的地理热点问题,又有对自然地理核心知识考查的独特视角。考查考生从图像中准确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准确运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原理,认识具体的地壳岩石圈物质循环和转化的过程,相互转化的关系,转化发生的空间和参与循环的各物质存在的空间。 第1题,该山体为正在喷发的火山,山体的岩石应该是岩浆岩,而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原理明示,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组成岩浆岩的矿物只能由地球内部地壳以下地幔中的岩浆转化而来。【答案】D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解析】第2题,考查内容与第1题有承接关系,必须以判断出该山体岩石主要是岩浆岩为前提,才能顺利解答第2题。岩浆岩的转化方向可以在地表被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形成沉积岩,也可以由地壳的下沉运动而深入地下,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或进一步重融再生,转化为岩浆。而在地球表层这一特定的空间就只能转化为沉积岩。【答案】 C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 1、岩石的分类: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地质作用表现: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图中①④分别代表:①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 3、地质作用能量来源: ①内力作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产生地壳运动与构造地震等 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重力能使大气、水和生物生变化,形成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质构造的类型: (1)褶皱(背斜、向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反而成为山岭。 (2)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①地垒(地貌上为断块山)--华山、庐山、泰山;②地堑--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小结 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见下图(2)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法如煤、铁矿等.订计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时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3)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的地烈度会变大 (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是雨水汇集区,在向斜部位开凿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6)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见下图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1)流水作用:侵蚀冲刷:沟谷、峡谷、瀑布等,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 溶蚀:溶洞等喀斯特地貌,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堆积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2)风力作用: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如戈壁 堆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等 (3)冰川作用:侵蚀角峰、冰斗、U形谷堆积冰碛丘 (4)波浪作用:侵蚀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洞等)堆积海滩(泥质海滩、沙

湘教版必修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1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4.初步掌握矿物、岩石的区别与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2.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 能力。 3.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 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 变化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分类及成因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以及地壳物质循环 (二)难点: 1.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 2.地壳物质循环,包括对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矿物、岩石标本 瓷板 多媒体教学软件 (二)学生准备: 从石材店中收集一些各不相同的岩石(课前布置) 、食盐晶体、小刀。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的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因此要准备一些比较形象直观的岩石、矿物标本、电 子图片和相关的录像带。岩石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也容易收集到,可能通过对岩石 及岩石中的矿物进行简单的识别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实践欲。本节内容共分为两大模块: 1.地壳的物质组成;2.地壳的物质循环。第一模块由于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操作实践,采用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按小组重新排列座位(6-8 人一组) ,每组桌子拼接在一起,放置岩石、 矿物标本、学生收集的岩石和自带的小刀。第二模块按照正常的座位就座。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地壳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说课稿

地质的物质组成与物质的循环(说课稿) 高二地理组胡慧英 一,说教材 1.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地位:本节是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节第一节的内容,必修一种主要学的四大运动,地球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而这节是地壳运动中最基础的一节课,与第一张第四节“地球构造”中的地壳和地幔知识紧密联系,因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主要内容:本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地壳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两大部分,简要介绍了地壳物质基本组成矿物,岩石。对三大类岩石的原因做了简要的说明,同时列举了一些常见岩石,为地壳物质循环打下基础,其次对物质循环作了简要说明,把重心放在岩浆及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上与循环上,并配示意图加以说明。 4、.重点难点: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地壳的物质循环。 5、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壳物质组成,矿物基本存在形式,矿物与岩石大的关系,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运用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矿物,岩石标本及图片的观察识别,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掌握一定的地理观察方法;通过绘制简单的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

想象能力,综合分析地理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与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循环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二,说教法: 1,自主课:学案教学;以问题导学案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包括30分钟自学+15分钟讨论 2:展示课:把自主课上搜集的问题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一步步找到正确答案。针对特别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精讲加以解决。 3、归纳总结,以知识网络的形式加以总结,实现知识一体化。 三、说学法 对于高一学生,已经具备相当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但是我们这一届学生基础较差,推理能力较弱,加上这节课比较抽象,学生对此缺乏认识,需要充分利用地理实物与图片来辅助教学。另外通过对示意图的绘画与理解,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说教学设计 导入:在地球结构中,我们知道了地壳是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那么地壳是由那些无知组成的?他们之间有何联 系? 自主课:把编好的导学案发给学生,(问题导学案主要是把课本知识以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问题以梯级形式由易到难,层层 递进)。然后给学生30分钟时间,结合导学案预习课本,把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一、教学内容 1.地壳的物质组成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4.学会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方法并对常见岩石进行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常见矿物(如石英、方解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2.通过去野外收集各种不同的岩石,了解岩石的成因及类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比能力。 3.通过绘制简单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想象能力。

4.在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时,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状况。通过了 解地壳的物质循环的漫长周期(有的要经过几亿年),从而知晓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人类要大力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矿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 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 变化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和精神。 4.通过野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从热爱自然美,上 升到探究科学的美。、 四、教学重点 1.岩石根据其成因的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 五、教学难点 1.岩石成因及其相互转化; 2.地壳物质循环,包括“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及其在实践中的运

地壳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基本说明 I修地理必所属模块:高中1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5学时数:45分钟(1课时)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壳物质组成,矿物及其基本存在形式,矿物与岩石的关系;了解三大类型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运用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常见矿物、岩石标本及图片的观察识别,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掌握一定的地理观察方法;通过绘制简单的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训练学生的地理想象能力、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与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可循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内容分析:本节教材是高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一节,本章内容涉及自然地理中有关物质交换、循环和能量转化,以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基本运动和转化规律,是形成基本地理规律的基础原理,在整个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本节教材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包括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地壳的物质循环两部分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重点应该是让学生明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相当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但推理能力较差。加上由于我校位于城市,学生对地壳、矿物、岩石等概念更是缺乏感性认识,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地理实物和图片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相关内容。 4、设计思路:本节课中涉及到的地理概念较多,内容丰富但较为枯燥,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物演示、观察、对比、归纳、讲解启发等,补充适当易于提起学生兴趣的课外常识如水晶的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 三、教学过程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上册地壳的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循环 【教学构思】 本节教材所描述的地理原理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没有经验体会,难以理解。故本课教学拟采用模拟实践,互动讨论,案例分析等到方法,力求将抽象的地理现象具体化,将学生没有体验过的地理事物通过模拟实践呈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团体合作的精神,自主探索,寻找问题,相互协助,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从课本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用于对身边地理现象的分析和对现实地理问题的解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知道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模拟实验和互动讨论等学习过程,主动去寻找、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运用地理信息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培养他们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并让其学会关注自己身边的地理环境。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个部分:1、地质作用及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2、地壳运动的各种形式及所形成的地表形态。课时安排两节课,本节课完成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 重点难点: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貌 【教学方法】 互动讨论,模拟实践,案例分析等 【教学准备】 课前阅读67页“板块构造运动”和70页案例研究“科罗拉多大峡谷”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播放录像)《地壳运动》 (讲述)中国有句成语叫“沧海桑田”,描写了地表形态的不断演变,在高高屹立的青藏高原上科学家们竟然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台湾海峡现在是中国和平统一的一个天然障碍,但有谁知道,多少年前这里却是一片陆地。地球表面和地球内部时时刻刻都在不断地发生着改造和演变。 引起地球发生改变的因素很多,其中由自然原因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展示)地质作用的概念。 (提问)请问下列各例子是否属于地质作用? 1.火山爆发。 2.荷兰人围海造陆工程。 3.上海经大量抽取地下水之后引起地表下陷。 4.老鼠钻洞破坏地表植被。 (学生回答) (讲述)按能量来源分,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展示图表)《内、外力作用的比较》 (展示图片)《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受侵蚀》

1.《地壳物质循环及三大类岩石转换》

第一课时《地壳物质循环及三大类岩石转换》学习任务单 [考纲要求] ?能清晰阐述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和成因,并列举三大类岩石典型岩石。 ?能根据图示清晰描述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转化过程。 ?能够举例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能依据地壳物质循环原理判断岩石的新老关系,推断地质演化过程。 [知识建构及考查方向] [知识要点] ①重熔再生②上升冷凝③外力作用④变质作用 [课堂巩固] 1.大多数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 A.表面有大量气孔 B.具有明显层理构造 C. 含有动植物化石 D.矿物颗粒定向排列 2.峰林、石芽等地表形态大量发育的地区,其主要岩石类型是() A.变质岩 B.花岗岩 C.玄武岩 D.石灰岩 3.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1)~(3)题。

(1)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岩石,则它们中形成原因 相同的一组是 ( )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③和④ D .①和④ (2)图中字母与地质作用相对应正确的是 ( ) A .a —变质作用 B .b —风化作用 C .c —重熔再生作用 D .d —侵蚀作用 (3)经过d 过程形成的岩石,可能具有的特点是 ( ) A .有层理构造 B .常含有化石 C .多气孔构造 D .矿物结晶充分,岩石坚硬 [课后训练] 图1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 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A 、② B 、③ C 、④ D 、⑤ 2. 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 程是 ( ) A 、I ——① B 、Ⅱ——③ C 、Ⅲ——⑤ D 、⑥——I 3. 我国首次在陆地发现的“可燃冰”赋存于细砂岩、泥岩中,这表明陆地“可燃冰”的形成环境最可能是 ( ) A .岩浆岩 B .沉积岩 C .变质岩 D .玄武岩 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图甲),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据此完成4题。 4. 图乙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图3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 图3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图中 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图1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一、知识讲解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③岩浆岩:一进三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2.判断箭头含义 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3.地壳物质循环变式图 地壳物质循环在实际考题中有许多种变式图,如下图所示: 二、经典高考试题 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双选)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②指搬运作用 C.③指成岩作用 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解析读图可知,①指向沉积岩且在此过程中有离子参与到水圈中,应为化学沉积作用;③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应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 ②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应为固结成岩作用;④由岩浆指向大气圈,应为火山喷发的火山灰进入大气圈的过程。 答案AD 三、跟踪训练 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保护区”是世界著名的岩球地质公园,但其岩石并不是大理岩(碳酸盐),而是花岗岩。图a为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石球景观图,图b 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a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图b中() A.甲B.乙C.丙D.丁 2.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A.①B.②C.③D.④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图a中的岩石为花岗岩,其类型属于侵入型岩浆岩,

3.1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教案

教学课题: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人教版第三章第一节) 一、教案背景: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即地球表面,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场所,更是人类的家园。本节是第三单元的开篇内容,着眼于地球固体表面,讲述地壳物质的组成以及地壳物质的循环,是地壳运动的基础知识。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学习地壳的变动和地表形态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内容分析: (1)组成岩石的矿物:矿物是由化学元素天然结合而成的。因为化学元素在自然界是不能单独存在的,经常是三三两两结合在一起组成单质或化合物即矿物。因此说,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是矿物。矿物各类很多,用途很大。 (2)岩石及其成因:主要介绍岩石的概念和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原因。三大类岩石的根本不同是成因不同。岩浆岩是由内力作用中的岩浆活动形成的,沉积岩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也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主要体现在性质的变化性。 (3)地壳物质的循环:主要介绍组成地壳的三大类岩石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的转换又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发展观,认识地壳的物质性和运动变化性。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有用矿物的富集形成矿产;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了解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其特点;理解三大类岩石的

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的循环。 2、能力目标: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活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三大类岩石的转换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提高科学素质;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三、教学对象(学生)分析及学法设想 乡下高完中,学生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一般,从简单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采用自主阅读法、讨论法、观察法、运用图表法、押韵记忆法等。 四、教法设计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全课借助计算机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表、等多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对矿物与岩石、岩石分类与形成、不同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学知识;通过了解岩石、矿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作用,强化“人地关系”这一概念。利用教材精练的语言,丰富的内容,图文并茂,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分析,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图像,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能力。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主要造岩矿物及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2.学会运用图解的方法表示三大类岩石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通过三大类岩石循环转化及其地壳物质循环转化等知识的学习,树立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的外表形态是可以不断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 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三、教学难点 岩石的成因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四、教学方法 谈话法。 五、教学媒体 岩石标本、录像机、《岩石和矿物》录像片、自制幻灯片、电脑。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看我桌子上放了许多岩石,岩石是陆地环境的组成部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陆地环境。 【提问】地球表面是由海洋与陆地两大地理单元组成的。那么陆地和海洋与人类的关系如何呢?

【指导读书】看课本57页前言部分。 【学生回答】地球表面可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地理单元,并由此产生两种不同的自然环境。陆地是人类栖息的主要场所,并且由于人类的活动是陆地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陆地是地球上人地关系最为密切的人类家园。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海洋对人类会变得对人类越来越重要。 【承转】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陆地,陆地最外层的地壳就是由岩石组成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板书】3.1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提问】从化学角度来说,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学生回答:是化学元素。 【板书】化学元素 【承转】岩石也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根据分析地壳岩石圈中已发现自然存在的化学元素有九十多种。那么这些化学元素含量一样吗?请看课本第58页,图3.1。 【提问】图中化学元素含量最多的是哪种?其次呢?它们合起来占到多少?存在金属元素有哪些?其中较多两种是什么? 学生回答:氧、硅占四分之三;铝、铁、钙、钠、钾、镁等;铝、铁。 【板书】氧、硅、铝、铁 【教师小结】这说明这些元素在地壳中含量差别很大,就是同一种元素在地壳中分布也是不均匀的。一些稀有元素和金属元素如金、铂等尽管在地壳中含量甚微,但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富集起来则也可被人们利用。 【提问】想一想化学中讲过,化学元素在自然界有哪两种存在方式? 学生回答:游离态的单质和化合态的化合物。 【教师讲解】所以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就是矿物。矿物在地球上分布十分广泛,到处可见。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例如我们吃的盐、做铅笔用的石墨、炼铁用的铁矿石等,都是矿物。有用矿物在地壳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常见的三大类岩石的特点。 2.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转化与地壳的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 3.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 (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 2.岩石 (1)概念: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分类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 (1)概念:原始地壳形成至今,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及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2)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2.岩石的转化 (1)岩浆上升发生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形成岩浆岩。 (2)各类岩石经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埋藏及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3)各类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4)各类岩石回到地幔深处,被熔融成岩浆。

[方法技巧] 岩石形成先后顺序的判断 (1)一般情况下,岩石是上覆为新。就沉积岩而言,形成越早,埋藏越深,年龄越老;越向表层形成越晚,年龄越新。 (2)侵入在后。侵入型的岩石一定形成于其他岩石之后。 [对点演练] 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简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可能是( ) A .①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2.图中岩层可能含有生物化石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解析:1.B 2.C 第1题,依据图中岩石的覆盖情况,可知图中是先形成沉积岩后有火山活动,①④形成的应最晚。第2题,③为沉积岩,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地壳的物质循环包括地质循环和岩石的相互转化,结合起来可用下图表示:

高考地理专题: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解析版)-精选文档

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单选题 1.下列岩石中,按成因属于同一类的是() A. 花岗岩、玄武岩、砾岩 B. 砾岩、板岩、页岩 C. 砾岩、石灰岩、页岩 D. 大理岩、板岩、玄武岩 2.雨花石出自江苏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雨花台砾石层,多见于河流的沉积物中.以其色彩斑斓、纹理奇妙、玉质天章、小巧玲珑著称于世,其石质多以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玛瑙为主(如图1).图2是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形成雨花石的地质作用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雨花石表面光滑,其主要原因是() A. 风力侵蚀 B. 风力沉积 C. 流水沉积 D. 流水侵蚀 3.如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1)下列四处中,地质构造为向斜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处谷地的形成主要受内力作用影响 B. ④处低地的形成就要受外力作用影响 C. ②处地下油气资源丰富 D. ③处可能有泉水出露 4.作为重要建筑材料的花岗岩和大理岩,按成因分别属于() A. 岩浆岩和沉积岩 B. 岩浆岩和变质岩 C. 变质岩和岩浆岩 D. 变质岩和沉积岩 5.下列著名风景名胜区属于喀斯特地形的是() A. 峨眉天下秀 B. 桂林“碧莲玉笋世界” C. 白头山天池湖水碧兰、白色群峰倒映风光 D. 挺拔险峻、登之可“一览众山小”的泰山

6.下图示意某地地质剖面,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A. 向斜、背斜、断层 B. 断层、向斜、背斜 C. 背斜、向斜、断层 D. 背斜、断层、向斜(2)该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A. 地壳下降—沉积—褶皱—断裂—岩浆侵入 B. 沉积—地壳下降—褶皱—岩浆侵入—断裂 C. 地壳下降—褶皱—沉积—断裂—岩浆侵入 D. 沉积—地壳下降—岩浆侵入—断裂—褶皱(3)丁处山岭的形成原因是() A. 沿背斜顶部裂隙侵蚀而成 B. 因向斜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C. 因背斜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D. 沿向斜槽部裂隙侵蚀而成 7.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目前那个大洋仍在继续扩张之中()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 8.读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M板块属于() A. 亚欧板块 B. 印度洋板块 C. 非洲板块 D. 太平洋板块(2)图中所示的边界属于() A. 陆地区域边界 B. 板块消亡边界 C. 海洋区域边界 D. 板块生长边界

2019届高考地理微专题-39自然地理十大基础图素养-08地壳物质循环图题

2019届高考地理微专题39自然地理十大基础图素养 08地壳物质循环图题 【典例】 下左图为“某地景观示意图”,下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数字表示地质作用,甲~丁表示岩浆和各类岩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构成上左图景观的岩石对应于上右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 2.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顺序是 ①流水侵蚀②沉积作用③固结成岩④地壳运动⑤变质作用⑥冷凝作用 A.⑥④②①B.⑤④②①C.②⑥④①D.②③④① 【答案】1.B 2.D 【解析】

1.左图景观的岩石层理构造明显,应是沉积岩。根据箭头方向,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只有一个箭头指出,右图中的丁是岩浆,甲是岩浆岩。该图中变质岩熔化形成岩浆,丙是变质岩,乙是沉积岩。左图景观的岩石对应于右图中的乙,B对。A、C、D错。 2.该景观的岩石是沉积岩,地质作用首先是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后经地壳运动,地形抬升,受流水侵蚀,形成该地貌景观。地质作用顺序是②③④①,D对。没有变质作用和冷凝作用,A、B、C错。 【技巧点拨】 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1.巧妙掌握三个突破口 (1)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都可以变成岩浆。 (2)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 (3)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但沉积岩、变质岩不能直接变成岩浆岩。 2.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岩浆:三进一出。 (2)岩浆岩: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3.判断箭头含义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作用,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学科网 (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4.万变不离其宗,变式再多,本质不变 地壳物质循环的多种变式图解 各变式中号码代表的意义:①冷却凝固作用;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