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9年01月00399学前游戏论试卷和答案

2009年01月00399学前游戏论试卷和答案

2009年01月00399学前游戏论试卷和答案
2009年01月00399学前游戏论试卷和答案

全国2009年1月自考学前游戏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99

本试卷分A、B卷,使用2003年版本教材的考生请做A卷,使用2001年版本教材的考生请做B卷;若A、B 两卷都做的,以B卷记分。

A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在今天被称为“经典的游戏理论”,下面不属于经典游戏理论的是( D )10-251

A.剩余精力说B.生活预备说

C.复演说D.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2.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是( A )9-241

A.福禄培尔B.柏拉图

C.夸美纽斯D.蒙台梭利

3.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基础的是( D )9-247

A.张雪门B.陶行知

C.张宗麟D.陈鹤琴

4.在我国,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基本处于移植阶段的是( B )9-248

A.从20世纪20年代左右至建国初期B.从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

C.“十年浩劫”时期D.“十年浩劫”后至今

5.20世纪80年代以后流行的两种游戏理论分别是( B )10-251

A.发泄论、认知发展论B.觉醒论、元交际论

C.生活预备说、觉醒论D.活动论、发泄论

6.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中,最重视游戏问题的一个派别是( D )10-255

A.经典学派B.认知发展学派

C.社会文化历史学派D.精神分析学派

7.把游戏的发展划分为三种类型或水平:练习性、象征性、规则性游戏的心理学家是( A )10-269

A.皮亚杰B.伯莱茵

C.弗洛伊德D.维果茨基

8.早期的理论研究中,一直深刻影响后来人们对游戏的理解的观点是( B )1-10

A.社会性本质观B.生物性本质观

C.非自觉性理解D.生物—社会性理解

9.克拉思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论包括( C )1-25

A.创造性、肯定的情感、内部控制、虚构性

B.灵活性、内部控制、虚构性、内部动机

C.灵活性、肯定的情感、虚构性、内部动机

D.外部规则束缚、肯定的情感、内部控制、虚构性

10.从角色扮演角度区分,不能说明儿童在游戏中的角色是( C )1-32

A.互补性角色B.机能性角色

C.本我性角色D.想象或虚构性角色

11.按照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形式,将之分为机能、想象、制作、接受等四种游戏的心理学家是( B )2-45 A.帕登B.比勒

C.戴伊 D.萨顿·史密斯

12.儿童自主自发表现出的一种活动,其目的隐含于游戏活动本身的本体性游戏,也称之为( A )2-51 A.目的性游戏B.工具性游戏

C.结果性游戏D.过程性游戏

13.“只有当人是最充分意义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并且只有当他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说这句话的学者是( A )教材无标准答案

A.席勒B.皮亚杰

C.弗洛伊德D.维果茨基

14.儿童成就性动机主要激发的是( C )教材无标准答案

A.运动性游戏B.智力游戏

C.合作性游戏D.象征性游戏

15.影响儿童游戏的环境因素,从性质上可分为( B )4-100

A.心理和物质环境B.物理和社会环境

C.生态和社会环境D.物理和心理环境

16.使用精美逼真的玩具进行游戏,更可能的是促使幼儿( A )4-105

A.模仿B.记忆

C.操作 D.创造

17.学前教育实施游戏的两条途径包括游戏的教育化和( A )5-127

A.教学游戏化B.游戏化教学

C.教学游戏D.教育的游戏化

18.就活动的方向来说,游戏和教育之间( C )5-126

A.是异大于同B.是完全相同的

C.是完全不同的D.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19.提倡就地取材,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自制玩具。这是玩具、材料选择与提供要求中的( A )6-146 A.经济适用B.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

C.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D.具有教育性

20.制定游戏计划过程中,将美工区的教育目标确定为“培养幼儿美感和动手操作能力”,这违背了( C )6-155 A.在确定游戏目标时,需考虑儿童年龄特点

B.制定游戏计划时,需结合对各游戏类型的教育功能特点的分析,确定侧重点不同的游戏目标

C.游戏的教育目标一定要有实际针对性,切忌过泛、过于笼统

D.游戏的计划和目标应体现出渐进发展性

21.给婴儿一些无法清洗或很难清洗的玩具、材料,这主要违背了( C )6-146

A.安全标准B.符合婴儿年龄特点的要求

C.卫生标准D.考虑婴儿发展个别差异的要求

22.寻找声源(半岁前)属于婴儿游戏中的( C )7-188

A.活动性游戏B.发展语言的游戏

C.感官游戏D.智力游戏

23.指导幼儿表演游戏中,选择的文艺作品要符合的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便于幼儿理解,并富有教育意义;二是( D )7-218

A.情节性B.戏剧性

C.娱乐性D.表演性

24.亲子游戏的早期阶段和启蒙阶段是( A )8-224

A.婴儿时期B.学前时期

C.幼儿时期D.儿童时期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25.纽曼的“三内说”1-25

答:

纽曼提出,用控制( control)、真实性(reality)和动机(motivation)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

26.以物代物2-57

答:

以物代物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

27.角色游戏2-48

答:

角色游戏是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

28.亲子游戏8-224

答:

亲子游戏是家庭内成人(父母等)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它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家庭中开展亲子游戏,对于改善亲子关系,提高家庭育儿的质量具有特殊意义。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9.认识游戏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意义和价值。1-17

答:

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2)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地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以主体性在活动中的表现和程度对活动的性质进行本质上的辨别,不再把儿童的游戏和非游戏的非主体性活动相互混淆,深刻揭示了游戏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

(3)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现出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发展,有益于儿童主体性培养,从而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4)把游戏看做是儿童主体性的活动,充分肯定了儿童自身作为游戏主体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并不排除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即周围的人和事物)对儿童游戏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制约。

(5)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的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

30.大众媒体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4-117

答:

一、电视是普及面最广、影响力最深的大众媒体之一。看电视节目是儿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看了什么电视,就会在游戏中反映什么样的电视内容,扮演电视中的角色。电视对儿童游戏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

1、一方面取决于节目内容是否健康、是否适合于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发展水平,

2、另一方面取决于该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的长短是否适宜。

二、在时间长短的适宜范围内,儿童观看适合其身心水平、特点的电视儿童节目,是可以达到增长知识、丰富想象的效果的,并促进其游戏主题和角色扮演的多样化,有助于儿童游戏的发展。

三、孩子如果每天在电视机前坐的时间过多过长,无论什么样的电视内容(节目)都会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发展和游戏的发展。它会使身体特别是眼睛和大脑神经处于疲倦状态,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也会削弱孩子身心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性,对儿童游戏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一般幼儿观看电视的时间每天宜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即使到了学前末期也不宜超过一个小时,这样才不致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积极参与,并有助于丰富儿童游戏的内容和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31.简述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要点。7-209

答:

(1)丰富并加深幼儿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

(2)为幼儿提供结构游戏的材料、时间和场地

(3)针对各年龄班幼儿的水平,帮助幼儿掌握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培养儿童正确对待结构材料和建构成果

(5)在结构游戏中,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培养建构活动的目的性和坚持性

32.简述如何贯彻游戏教育实施的教育性原则。5-128

答:

(1)首先在游戏目的的确定上,应体现一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标相一致。

(2)在游戏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保证游戏内容健康,积极向上,至少在体、智、德、美某一方面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合目的的教育性。

(3)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注意整个游戏场景的设计、布置,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4)在对游戏进行评价时遵循教育性原则,就是要以正面鼓励、表扬、肯定为主,批评、否定为辅。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游戏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影响。10-289

答: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具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或基本特征:

1、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

3、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强调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影响

1、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在儿童游戏的研究领域中可谓独树一帜,令入耳目一新。与皮亚杰的游戏理论相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有这样两个显著的特点:

(1)皮亚杰是把象征的发展看做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是儿童与客体直接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

(2)皮亚杰对于游戏在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的估价是消极的,而社会文化学派心理学家则赋予游戏以更为积极的重要的价值,把它提到主导活动的高度来认识。

2、当然,这一理论体系绝不是无懈可击的。一些观点,如关于浒戏的社会起源的解释,以及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示范、教导下,才能改变物品的名称,才能用角色称呼自己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验证。儿童的游戏,虽然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环境,不能缺少成人的影响,但是,是不是非要成人一步一步地教,孩子会游戏呢?而且由成人教会的游戏,是不是真正的游戏?它对于儿童的发展,究竟还有多大的价值?

34.联系实际,论述如何运用间接的言语方式影响儿童的游戏。6-166

答:

间接的言语方式重在启发、诱导、暗示儿童去如何做,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主要包括建议、描述、询问、提问、重述、评论等具体策略。无论运用什么具体策略,教师要意识到,与儿童说

话交谈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发展儿童的语言,同时教师的语言还具有鼓励、肯定、启发、引导等作用。(1)建议:教师通过言语试探地或协商性地要求或暗示儿童去做什么和如何做,重在对学前儿童游戏行为的引导。如:“你们想玩过节的游戏吗?”“小明,小牛的角是在头上的,你该向上戴呀!”“娃娃家的娃娃是不是饿了?做饭了吗?”等等。建议可以帮助儿童确立游戏的主题,明确自己的角色,扩展游戏的内容,开拓儿童的思路等。

(2)评论:教师通过言语,自己或与儿童共同评论游戏中的儿童及行为,表扬和肯定正确的,也可以指出不足或提出建议。这也是影响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方法。评论以鼓励、表扬为主,要调动起儿童游戏的积极性。在班级集体中,教师可对正在游戏若的儿童游戏进行个别式的评论,也可在游戏结束时进行总结性地评论。如:“这个房子是你建的吗?真漂亮。”“今天亮亮扮演的国王趾高气扬,演得非常好!”等得。评论不能面面俱到,宜点到为止,也不能变成教师的上课。

(3)描述:教师用言语描述儿童的行为,使儿童对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的意义有更明确的意识,同时,教师的语言也为儿童描述自己的行为提供了“范例”。这种描述,还可以传递教师对于儿童活动的关

注与理解,起到“肯定”与“鼓励”的作用。实例:一个幼儿在用纸盒子做“书包”。他先用蓝纸把盒子整个包起来,然后再对它进行装饰。他从图片上剪了一只卡通狗,把它贴到盒子上去,但是贴的位置偏向了左边。他把卡通狗小心翼翼地揭了下来,对准中间位置,粘好。教师一直在关注着这个男孩的行动。这时,她走过去,说:“哦,你

发现歪了,偏在了左边,所以你又揭了下来,重新贴,把卡通狗放在正中间,这样左右两边就对称了,更好看了。对吧?”

(4)询问:是指教师鼓励婴幼儿用言语描述自己的行为或所发生的事情。例如:“你能给教师讲讲你画的是什么吗?”“你在做什么?”“怎么回事?”“发生了什么事?”等等。询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儿童的想法,同时也鼓励儿童用言语整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5)重述:是指教师在与学前儿童的交谈中,采用有变化的句子结构,重述儿童刚才所讲的话,为儿童提供正确的句子结构,或不同的句型,使儿童了解到可以用不同的“话”说同一件事。重述具有纠正、示范的作用,但又不会伤害儿童说话的积极性。例如:一男该在“娃娃家”玩。老师走过去问他:“你在做什么呢?”男孩回答说:“我煮它吃过去了。”老师重述:“哦,你把饭煮好了,还喂娃娃吃过了。”

(6)提问:是指教师采用问题的形式,鼓励和引导儿童探索、思考与表达。所提问题以开放性问题为宜,尽量少提儿童只需简单回答的问题。例如:“你怎样变出了这么好看的橙红色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里有多少块积木呢?”“为什么红车比蓝车跑得快呢?”

五、案例题(本大题12分)

35.结合所学原理,分析现实中一些人对游戏发展价值的种种误区,如“游戏就是瞎玩,没有任何意义。”等等。3-74

答:

“游戏就是瞎玩,没有任何意义”这是对游戏发展价值认识的误区。

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游戏的价值,也恰恰可以体现为:

(1)一方面,游戏为儿童所喜爱,为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所需要;

(2)另一方面,游戏实现着促进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的作用。

如果说前者是儿童的主观上的需要的话,而后者则是客观上的结果。这二者统一于儿童发展的同一过程,并同时实现。

B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认为( C )1-16

A.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B.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C.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

D.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

2.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是( A )1-9

A.福禄培尔B.格鲁斯

C.蒙台梭利D.斯宾塞

3.儿童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这是小兔子的家,大老虎在睡觉,小黄狗在看家,它不咬人……”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的类似言语属于( C )1-34

A.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B.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C.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D.互补性语言

4.儿童期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是( A )2-43

A.感觉运动游戏B.象征性游戏

C.结构游戏D.规则游戏

5.儿童游戏中,角色扮演的发生、发展过程所遵循的途径是( B )2-60

A.角色认知——角色意识——角色行为B.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角色认知

C.角色认知——角色行为——角色意识D.角色行为——角色认知——角色意识

6.按照儿童认知发展对游戏进行分类的首创者是( D )2-43

A.杜威B.比勒

C.帕登 D.皮亚杰

7.为小班儿童选择的玩具,正确的说法是( A )6-145

A.玩具的种类可以少一些,但是每一种玩具的数量一定要充足

B.玩具的种类应该多一些,但是每一种玩具的数量可以少一些

C.多设未成型的材料及废旧物品

D.应提供发展抽象思维的智力活动成分较多的玩具,如象棋、拼板

8.老师问一个在玩“娃娃家”的男孩:“你在做什么?”男孩回答:“我煮它吃过了。”老师说:“哦,你把饭煮好,还喂娃娃吃过了。”这种语言指导策略属于( D )6-167

A.建议B.评论

C.描述 D.重述

9.婴儿游戏的组织实施方式要注重( A )7-184

A.以个别指导为主B.以小组指导为主

C.以全体性活动为主D.以集体指导为主

10.有规则游戏的几个基本因素中,核心因素是( C )7-220

A.游戏的任务B.游戏的玩法

C.游戏的规则D.游戏的结果

11.首先把儿童游戏作为一项单独行为类别,提出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实际意义的人是( B )9-240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

C.昆体良D.夸美纽斯

12.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这个过程是( A )10-270

A.同化B.顺应

C.平衡 D.协调

13.游戏的觉醒理论启示我们( C )10-305

A.幼儿园的环境刺激越多,越能激发儿童的游戏活动

B.幼儿园的环境刺激越少,越能激发儿童的游戏活动

C.幼儿园的环境刺激处于适当、合理的中等水平,才能激发儿童的游戏活动

D.幼儿园的环境刺激与儿童游戏行为无关

14.认为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持这种观点的是( D )10-253 A.剩余精力说B.生活预备说

C.生长说D.复演说

15.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现代动机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第三层次的需要即社会性与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一层次需要包括( C )3-78

A.身体活动的需要、基本生存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

B.理解环境的需要和影响环境的需要

C.社会性交往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尊敬(认可)的需要

D.最佳觉醒水平的需要和探究的需要

16.按照玩具的功能特点划分,积木、积塑、橡皮泥、沙、雪等属于( C )4-102

A.形象玩具B.智力玩具

C.结构造型玩具D.体育玩具

17.自选游戏也称作( A )6-150

A.目的性游戏B.教学游戏

C.手段性游戏D.娱乐游戏

18.受前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我国把幼儿园游戏划分为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娱乐游戏等,其划分的依据是( B )2-48

A.按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形式分类B.按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

C.按儿童的认知发展分类D.按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行为表现分类

19.和同伴一起做游戏,谈论共同的活动,但没有围绕具体目标进行组织,也没有建立起集体的共同目标。这种游戏是( C )2-45

A.单独游戏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D.合作游戏

20.发展幼儿角色游戏的基础是( A )7-195

A.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B.提供适合的游戏场所

C.选择合适的游戏材料D.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的代表人物有( BE )1-11

A.弗洛伊德B.维果茨基

C.霍尔 D.格鲁斯

E.艾里康宁

22.游戏性体验的几种主要成分是( ABCDE )1-37

A.兴趣性体验B.自主性体验

C.胜任感体验D.幽默感

E.驱力愉快

23.从伙伴关系角度看,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主要包括( BCDE )4-115

A.伙伴穿着B.有无伙伴

C.伙伴的熟悉程度D.伙伴年龄

E.伙伴性别

24.关于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的共同点,正确的表述是( CD )7-217

A.都是儿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

B.都是儿童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

C.都是创造性游戏

D.都是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的活动

E.都是有规则游戏

25.有关幼儿园的游戏常规的描述,正确的有( CD )6-152

A.是对儿童游戏进行限制和束缚

B.只能在组织和开展游戏过程中建立

C.主要包括使用玩具的常规以及对其他游戏行为的规定

D.是有效开展儿童游戏活动的制度保证,也是培养儿童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

E.游戏常规的建立与发挥儿童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是矛盾的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26.非专门化玩具4-103

答:

有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或一些天然材料,以及某些结构造型材料,则无固定的用途(如破皮球、纸盒子、小木棍、软泥块等),其玩法的确定性不强,可称为非专门化玩具。

27.以人代人2-59

答:

以人代人是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其特征,即角色扮演。它是儿童象征性认知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28.亲子游戏8-224

答:

亲子游戏是家庭内成人(父母等)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它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家庭中开展亲子游戏,对于改善亲子关系,提高家庭育儿的质量具有特殊意义。

29.角色认知2-60

答:

角色认知是角色意识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在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如当“妈妈”,就需有人当“孩子”;当“医生”,就需有“病人”。这里“孩子”、“病人”就是互补性角色)中,要求孩子能够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孩子、病人),即对角色关系的认知,就不再是仅仅能区分自己与角色的角色意识水平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0.简述游戏对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作用。3-82

答:

游戏是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有效手段。游戏中有动作,有情节,有玩具和游戏材料,符合儿童认知的特点,唤起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着儿童积极的感知、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着儿童智力的发展。

31.简述创设游戏场地的基本要求。6-140

答:

创设儿童的游戏场地,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或精神:

(1)促进儿童的发展

(2)培养儿童的自信心

(3)保证儿童安全

32.简述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组织内容。6-151

答:

(1)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并合理安排

(2)建立合理的游戏常规,培养儿童良好的游戏行为习惯

(3)学前游戏的教育实施计划的制定

33.简述结构游戏的基本结构。7-206

答:

结构游戏既是儿童自主的游戏活动,又是一种造型的技能练习的活动。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其结构的主要要素有:

(1)对结构材料的选择

(2)对游戏主题——最后建构物的假想

(3)最后建构物的建构

(4)对最后建构物功能的假想与实现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4.举例说明如何进行幼儿园角色游戏活动过程中的现场指导。7-197

答:

(1)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的主题

角色游戏的主题一般反映了儿童对周围生活的认识,主题应由儿童自己提出,不要由教师硬牲规定。

(2)教会儿童分配和扮演游戏的角色

儿童玩角色游戏最关心的是自己扮演什么角色,并以扮演角色、模仿角色的活动为满足。但在刚开始玩角色游戏时,儿童只是热衷于模仿某一角色的动作或活动,并不明确自己所担任的角色,需要教师给予启发,帮助儿童明确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身份,从而更好地模仿这一角色。

(3)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儿童的表现,进行个别教育

观察儿童的游戏活动,了解儿童游戏的意图、能力及行为表现等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了解情况给儿童以帮助或指导。

(4)教师可直接参加游戏,扮演角色,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是教师指导角色游戏的任务之一。教师可直接参加儿童的游戏,扮演其中的角色,即以游戏者身份或角色身份进行指导(这种方法在第六章有详细阐述),从而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运用这种指导方法需注意针对不同年龄班幼儿特点和水平灵活把握。

(5)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并保持幼儿再做游戏的愿望

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是教师组织指导角色游戏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掌握结束游戏的恰当时机,即在儿童的游戏兴趣尚未低落时结束游戏,一方面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另·方

面可使儿童保持继续游戏的积极性。

35.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贯彻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主体性原则。5-131

答:

(1)首先,组织实施游戏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年龄班的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状况,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其难度应适中。

(2)组织幼儿园游戏时贯彻主体性原则,还应考虑到确保游戏的安全性。

(3)贯彻主体性原则应保证游戏的趣味性。

(4)贯彻主体性原则,应充分尊重幼儿的积极主动性。

(5)要贯彻幼儿园游戏实施的主体性原则,应保证幼儿游戏的活动性。

(6)贯砌游戏实施的主体性原则,还应注意游戏的发展性。

(7)组织幼儿游戏要贯彻主体性原则,还应做到“全面”。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4分)

36.幼儿园大班“娃娃家”区,一个男孩(爸爸)独自在“家”非常专注地用橡皮泥搓长条条,娃娃放在一边的小床上,门关着。陈老师认为“爸爸”没有积极的语言交流就是无所事事或“不务正业”,想把儿童引入其它活动。指导言行如下:

教师:(敲门)有人在家吗?

爸爸:什么人?(未放下手中活)

教师:我是你们家客人,快开门。(没有具体身份)

爸爸:我很忙,你等会再来。

教师:你这个爸爸怎么没有礼貌,客人来了不招待吗?

爸爸:(无奈,放下手中橡皮泥,过来开门)请进,你自己喝茶。

教师:主人要给客人倒茶呀!

爸爸:(想去搓橡皮泥,又不得已来倒茶,刚想过去)

教师:妈妈不在家,娃娃也没人管。

爸爸:我忙呢!娃娃让他睡会儿。

教师:你一点也不像一个好爸爸。

请结合有关游戏的现场指导理论中,关于教师如何把握好师幼互动节奏的原理,指出陈老师指导中的不足之处。6-161

答:

从表面看来,这个“娃娃家”中的男孩的游戏状态很平淡、乏味,其行为近乎无所事事。但是老师如果仔细观察,可能会发现这个男孩非常专注、投入,实际上他在努力地玩着,只是没有积极的语言交流而已。陈老师就没有能了解男孩真实游戏的意义,以主观猜测去判断儿童行为,在指导中压制了儿童游戏的积极性,成为一种不恰当的干扰。

教师对儿童游戏的观察,不仅仅是为了当前游戏的现场指导的必要性和针对性的确定。教师通过观察在游戏中充分自由地表现自我的儿童,了解其个性特点和能力水平,从而也有助于以后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以及其他方面教育活动的开展。游戏是了解儿童的窗口,观察是游戏指导的前提和依据。

教师对儿童游戏的指导应当把握以下策略或基本要求:

(1)指导以观察为依据

(2)确定指导的方式方法

(3)确定指导的时机

(4)把握好指导的对象范围

(5)把握好互动的节奏

2020年自考《学前游戏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2020年自考《学前游戏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两人三足、猫捉老鼠等游戏属于 A.练习性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 2.席勒的游戏理论是 A.剩余精力说√ B.生活准备说 C.复演说 D.松弛说 3.能够运用积木、拼图、乐高来进行搭建积木、玩拼图、插乐高等游戏的年龄段是 A. 1~2岁 B. 3岁 C.2~3岁√ D.4~5岁 4.幼儿的建构活动只能在数量有限的材料之间进行排列组合,属于无意识构造活动的阶段是 A.建构游戏的萌芽阶段 B.无意建构阶段√

C.想象建构阶段 D.自由建构阶段 5.儿童概念学习的主要途径是 A.概念同化 B.概念形成 C.成人传递√ D.个体内化 6.下列有关“游戏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弗洛伊德等人研究发现,游戏性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具有非常显著的稳定性 B.游戏性强的儿童虽然具有幽默感、富于想象,但不愿意与他人合作 C.游戏性与积极主动性、灵活性、创造性等多种个性特征之间存在负相关 D.主体性是游戏性的核心要素√ 7.在一天之中,幼儿室内自由游戏活动的时间累积不应低于 A.2小时 B.30分钟 C.1小时√ D. 20分钟 8.橡皮泥及其他的模型材料是“创造、观察和思考变化的最理想的媒介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

A.戈德哈伯√ B.刘焱 C.弗洛伊德 D.维果茨基 9.幼儿园室内阅读区的设置应注意 A.所需空间较大,应安置在远离通道的位置 B.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且不能靠近水源,设置时应远离美工区 C.可设置在“娃娃家"附近 D.应当营造舒适安静的氛围,成为活动室最吸引人的地方√ 10.关于玩沙玩水区的设置,正确的表述是 A.设置玩沙玩水区的目的是发展和练习幼儿基本动作,发挥做中学、玩中学的作用 B.因为要经常安排幼儿做游戏,所以沙池上部不应当有覆盖物 C.建设沙地时,应选择沙粒相同、质地松软的沙子,以免划伤幼儿 D.幼儿园的玩水区通常以戏水池为主,尤其在夏季利用率最高√ 11.根据幼儿的游戏动作进行分类,“丢手绢"属于户外集体游戏中的 A.赛跑游戏 B.追逐游戏√ C.躲藏游戏

学前游戏论复习最全(多个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 1.情景转变:是使儿童的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及动作脱离生活背景。(摘自PPT) 2.非专门化玩具:指游戏功能相对不确定,结构性程度相对较低,游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想象自由使用它们的玩具。例如建构性玩具。(摘自《学前游戏论》) 3.专门化玩具:指功能确定,而且玩具本身包含一定的玩法或游戏规则,结构性程度较高的玩具。例如表征性玩具、教育性玩具、运动性玩具等。(摘自《学前游戏论》) 4.游戏性体验: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和评价,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摘自网络) 5.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幼儿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 6.象征性游戏:是一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各种游戏形式。(摘自《学前游戏论》) 7.结构游戏:也成建构游戏,指儿童运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构建物体的游戏。 8.感觉运动游戏:亦称练习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摘自《学前游戏论》) 9.规则游戏:指两个以上的游戏者在一起,按照预先规定进行的、具有竞争性质的游戏。(摘自《学前游戏论》) 10.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明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地初步训练。 11.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 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和游戏材料密度两部分。它表现为儿童活动空间的大小,并且影响到儿童所能获得的游戏材料(玩具)的数量,也最终影响到儿童的具体游戏行为及儿童之间的关系。 12.学前游戏评价: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对教育过程中的游戏活动的效果以及游戏的质量和发展水平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 13.教育游戏化:指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14.游戏教育化:指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15.游戏常规:是指在学前班集体中开展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 16.亲子游戏:指家庭内成人(父母等)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

《学前游戏论》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B卷

《学前游戏论》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B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是() A.席勒 B.格罗斯 C.霍尔 D.拉扎鲁斯 2.“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己直接控制活动的过程与方式方法”,这说明儿童游戏动机是() A.内部动机 B.内部控制 C.直接动机 D.间接动机 3.将儿童的游戏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这是() A.儿童游戏的动机分类 B.儿童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 C.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 D.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 4.构成游戏的外壳是() A.游戏主题 B.游戏情节 C.游戏形式 D.游戏材料 5.幼儿游戏的物质条件是() A.玩具 B.场地 C.时间 D.生活 6.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以免相互干扰,这是考虑() A.各活动区之间的界限性 B.各活动区之间的相容性 C.各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 D.各活动区之间的渗透性 7.选择玩具的最基本标准是() A.具有教育性 B.符合年龄特点 C.符合卫生、安全要求 D.具有多样化和新颖性 8.教师指导幼儿游戏首选的策略是() A.平行游戏策略 B.合作游戏策略 C.领导游戏策略 D.指导游戏策略9.有规则游戏的核心是游戏的() A.任务 B.玩法 C. 结果 D.规则 10.在亲子游戏中,父亲倾向于和孩子玩() A.教学性游戏 B.嬉戏性游戏 C.体育游戏 D.结构游戏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游戏的觉醒理论 2.角色扮演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分析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

历年真题00399学前游戏论

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学前游戏论试卷 (课程代码 0039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是【】 A.席勒 B.格罗斯 C.霍尔 D.拉扎鲁斯 2.“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己直接控制活动的过程与方式方法”,这说明儿童游戏动机是 【】 A.部动机 B.部控制 C.直接动机 D.间接动机 3.将儿童的游戏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这是【】 A.儿童游戏的动机分类 B.儿童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 C.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 D.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 4.构成游戏的外壳是【】 A.游戏主题 B.游戏情节 C.游戏形式 D.游戏材料 5.幼儿游戏的物质条件是【】 A.玩具 B.场地 C.时间 D.生活 6.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以免相互干扰,这是考虑【】 A.各活动区之间的界限性 B.各活动区之间的相容性 C.各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 D.各活动区之间的渗透性 7.选择玩具的最基本标准是【】 A.具有教育性 B.符合年龄特点 C.符合卫生、安全要求 D.具有多样化和新颖性 8.教师指导幼儿游戏首选的策略是【】 A.平行游戏策略 B.合作游戏策略 C.领导游戏策略 D.指导游戏策略 9.有规则游戏的核心是游戏的【】 A.任务 B.玩法 C. 结果 D.规则 10.在亲子游戏中,父亲倾向于和孩子玩【】 A.教学性游戏 B.嬉戏性游戏 C.体育游戏 D.结构游戏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1.游戏的觉醒理论 12.角色扮演

学前游戏论复习

学前游戏论复习(多个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 1.情景转变:是使儿童的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及动作脱离生活背景。(摘自PPT) 2.非专门化玩具:指游戏功能相对不确定,结构性程度相对较低,游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想象自由使用它们的玩具。例如建构性玩具。(摘自《学前游戏论》) 3.专门化玩具:指功能确定,而且玩具本身包含一定的玩法或游戏规则,结构性程度较高的玩具。例如表征性玩具、教育性玩具、运动性玩具等。(摘自《学前游戏论》) 4.游戏性体验: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和评价,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摘自网络) 5.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幼儿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 6.象征性游戏:是一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各种游戏形式。(摘自《学前游戏论》) 7.结构游戏:也成建构游戏,指儿童运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构建物体的游戏。 8.感觉运动游戏:亦称练习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摘自《学前游戏论》) 9.规则游戏:指两个以上的游戏者在一起,按照预先规定进行的、具有竞争性质的游戏。(摘自《学前游戏论》) 10.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明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地初步训练。 11.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 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和游戏材料密度两部分。它表现为儿童活动空间的大小,并且影响到儿童所能获得的游戏材料(玩具)的数量,也最终影响到儿童的具体游戏行为及儿童之间的关系。 12.学前游戏评价: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对教育过程中的游戏活动的效果以及游戏的质量和发展水平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 13.教育游戏化:指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14.游戏教育化:指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15.游戏常规: 是指在学前班集体中开展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 16.亲子游戏:指家庭内成人(父母等)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对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 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2.简述游戏对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作用。(课件) 1.游戏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儿童的知识;

学前儿童游戏论名词解释自学考试

学前儿童游戏论名词解释 自学考试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1、恩物:德国幼教家福禄培尔为幼儿在园游戏、作业设计的玩具 和材料,主要6种。 2、蒙台梭利教具: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为训练儿童的知觉、进 行感观教育和发展智力而设计的14种教具,构成其教育的核心。 3、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 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将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分成:开始—进行—结束。 4、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席勒和英国斯宾塞。游戏是儿童和 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5、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格鲁斯。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 种无意识的准备(游戏是准备生活阶段儿童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预演说、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 6、复演说:代表人物美国霍尔。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 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过程及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 7、成熟说:代表人物荷兰拜敦代克。游戏是儿童操作物品进行活 动,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 8、补偿说∕发泄论:即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创始人弗洛伊 德。游戏是儿童的精神宣泄,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缓解心理紧张,减少忧虑。 9、同化: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已获得的图示或技能从事并完 成活动。 10、顺应:儿童为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示或技能。 11、内驱力:有机体的需要状态,能够引起、激起行为,或给行 为以动力。12、探索动作:对当前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关系、事物变化与 自己动作之间关系的考察,是感知觉的联合运动。 13、机能性角色: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 典型角色动作来标识模仿对象。 14、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另一方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 15、内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 16、外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是由他人的直接要求引起的。 17、游戏性体验: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 18、游戏:生于一定情境,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 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19、感觉运动性游戏:两岁前婴幼儿进行的游戏,其动因在于感 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获得快感,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组成。(机能性、练习性、实践性游戏) 20、象征性游戏: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以模仿和想象扮演 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应周围现实生活。 21、创造性游戏:较多体现儿童主动、创造的主体特征,突出游 戏是儿童自主自愿、创造的活动。 22、以物代物:用一种物体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用被 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物体。 23、情景转变:使行为脱离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 实背景。 24、角色行为: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 25、角色意识:能分辨现实中的我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即 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 26、角色认知: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

学前游戏论B卷答案word精品文档5页

《学前游戏论》B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1、象征性游戏: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 2、结构游戏:利用积木、积塑、沙、泥等结构材料进行建造的游戏。 3. 内部动机:动机作为推动人去活动的心理力量,指向于解释个体活动的原因。我们可以把活动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 4. 活动区的相容性:所谓相容性是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二、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 2 个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下列题正确错误均需要说明,判断 5 分,说明 10 分,判断错误,全题无分。) 1、答:正确。自主性是游戏的最本质特征之一。游戏由儿童的直接需求而产生,适应幼儿内部的需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和发展水平,它不受外部强制目的的控制,同时,幼儿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他们的体力日趋加强,思维力、想象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语言交往能力和活动能力增强,对周围事物感兴趣,对活动感兴趣,在游戏中表现积极主动,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具有极强的积极主动性。 2、答:错误。幼儿的游戏活动和人类的社会活动不同。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有明确的目的,按实际要求严格遵守操作方式,按社会要求生产社会实用价值的财富。游戏虽然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但游戏活动只是反映周围生活中人们的各种劳动,它不能直接为社会创造

物质财富,它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3个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1、简述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在游戏活动中的重要性。 答:游戏的内部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儿童游戏的动机和游戏性的体验,它们在儿童的游戏活动中均有重要的作用。动机是推动儿童游戏的内在心理力量。游戏活动的动机特征决定着游戏活动的外部面貌特征。正是因为游戏是由内部动机、直接动机支配,由内部控制的活动,游戏才是儿童积极主动的、愉快的、丰富多样的创造性活动。游戏性体验是儿童游戏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分和构成因素。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活动,关键在于儿童能否把这种活动体验为游戏性的。游戏性体验是一种正向的情绪体验或“快乐体验”。它与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兴趣、态度等构成了游戏活动动机的连接体,对于儿童的游戏起着积极的强化作用。 2、请简述和评价传统游戏理论的主要思想。 答: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主要研究游戏的原因和结果。有代表性的流派:(1)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的席勒,英国的斯宾塞。主要观点:游戏是人的机体内部的剩余的力量产生的。(2)松弛说。代表人物:德国的拉扎鲁斯。主要观点:游戏不是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3)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德国的格罗斯。主要观点:游戏是为了将来生活做准备。(4)复演说。代表人物:美国的霍尔。主要观点:游戏是是种族行为的复演。(5)生长说。代表人

2009年10月00399学前游戏论试卷和答案

全国2009年10月自学考试学前游戏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9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前苏联游戏理论研究的典型特征是坚持游戏的( B )1-10 A.生物性本质观 B.社会性本质观 C.主体性本质观 D.科学性本质观 2.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 C )1-18 A.成人指导为前提 B.把游戏作为教育手段为前提 C.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前提 D.重视游戏的知识性为前提 3.可以判断儿童没有在游戏的表情状态是( A )1-30 A.茫然发呆 B.平和轻松 C.专注认真 D.夸张变形 4.美国心理学家比勒提出的四种游戏中,把儿童作为受众(观众、听众等),以理解为主的游戏,如听故事、看图 画、欣赏卡通片等,又被称为鉴赏游戏。这种游戏是( A )2-46 A.接受游戏 B.想象游戏 C.机能游戏 D.制作游戏 5.游戏中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 的对象,此时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属于( A )1-33 A.机能性角色 B.互补性角色 C.想象的角色 D.虚幻性角色 6.游戏中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 和领导者。这种游戏称为( D )2-45 A.单独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7.婴儿阶段(特别是2岁前)游戏的基本特征是( D )2-53 A.社会性 B.象征性 C.规则性 D.感觉运动性 8.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它构成游戏的内核,这一概念被称为( A )2-66 A.游戏内容 B.游戏形式 C.游戏规则 D.游戏主题 9.现代学前教育原理告诉我们,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形式是( C )3-80 A.学习 B.自我服务性劳动

[0243]《学前游戏论》2016作业答题

1、下面哪项不是教师参与学前儿童的进行指导的职能() D. 更好的维持秩序的职能 2、游戏观察的重点是幼儿之间相互交往、合作、分享、解决矛盾是()。 D. 大班 3、在幼儿园的3、4岁的孩子身上,常常看到这种形式的游戏:一个孩子在切菜,其他孩子看到后马上过 来切菜;一个孩子把菜放到玩具动物嘴里,马上有孩子会跟着这么做,他们互相模仿,但彼此没有交流, 说明这时儿童游戏发展到( )。 D. 平行游戏阶段 4、游戏觉醒理论的学说基础是( ) . 象征性游戏 5、下棋、打牌、拔河这些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是一种( ) D. 情绪学说 6、精神分析学派把儿童游戏看成是( ) B. 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 7、下列不属于创造性游戏的是() C. 数学游戏 8、拼图、拼板、魔方、棋类玩具、纸牌等属于( ) B. 智力玩具 9、影响学前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不包括() D. 健康和情绪 10、保证有规则游戏顺利进行的前提是() D. 规则 11、下列玩具中,侧重于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玩具是( ) A. 拼图、拼板、镶嵌板、魔方、棋类玩具 12、关于游戏与教学的关系,正确的描述是( ) A. 都是现代学前教育实践的两种重要手段,两者有密切的联系

13、选择玩具最基本的标准是() B. 安全、卫生 14、儿童与其他孩子操作基本相同的玩具,玩着大致相同内容,且同一个空间里进行,但相互之间不作交 往的游戏形式是()。 C. 平行游戏 15、在游戏中,幼儿拿勺子假装给布娃娃喂药、奶喝,这种游戏行为属于()游戏。 B. 象征性 16、福禄贝尔认为能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是() C. 恩物 17、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进步教育活动的代表,其经验主义的教育哲学观,为教育上对儿童游戏的运用 指出了方向。他是() B. 杜威 18、为幼儿园设计的活动是() A. 玩恩物及进行作业 19、游戏的元交际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C. 贝特森 20、下面属于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是() A. 弗洛伊德的游戏动机说 21、关于国外儿童游戏的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心理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22、提出游戏的“剩余精力说”的是() B. 斯宾塞 23、使用“娃娃游戏”作为游戏治疗技术的理论流派是() B. 精神分析理论 24、以下游戏理论中,不属于经典游戏理论的有() B. 游戏的元交际说

2009年01月00399学前游戏论试卷和答案

全国2009年1月自考学前游戏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99 本试卷分A、B卷,使用2003年版本教材的考生请做A卷,使用2001年版本教材的考生请做B卷;若A、B 两卷都做的,以B卷记分。 A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在今天被称为“经典的游戏理论”,下面不属于经典游戏理论的是( D )10-251 A.剩余精力说B.生活预备说 C.复演说D.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2.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是( A )9-241 A.福禄培尔B.柏拉图 C.夸美纽斯D.蒙台梭利 3.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基础的是( D )9-247 A.张雪门B.陶行知 C.张宗麟D.陈鹤琴 4.在我国,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基本处于移植阶段的是( B )9-248 A.从20世纪20年代左右至建国初期B.从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 C.“十年浩劫”时期D.“十年浩劫”后至今 5.20世纪80年代以后流行的两种游戏理论分别是( B )10-251 A.发泄论、认知发展论B.觉醒论、元交际论 C.生活预备说、觉醒论D.活动论、发泄论 6.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中,最重视游戏问题的一个派别是( D )10-255 A.经典学派B.认知发展学派 C.社会文化历史学派D.精神分析学派 7.把游戏的发展划分为三种类型或水平:练习性、象征性、规则性游戏的心理学家是( A )10-269 A.皮亚杰B.伯莱茵

20XX自考00399学前游戏论重点

自考00399 学前游戏论重点 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1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2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的特征。(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简答) 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 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如控制:内控与外控?;真实;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

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填空) 动机可疑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 学前游戏的结构:(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填空) 1 / 16 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名词解释) 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名词解释) 儿童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这说明游戏是受哪种动机控制:内部动机的控制)(选择题) 角色扮演。(A、识记角色扮演概念;B、识记机能性角色: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二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2)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动机和体验。 游戏性体验: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名词解释)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由自主的活动。(名词解释)

学前游戏论a卷答案

学前游戏论 A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是( C ) A.席勒 B.格罗斯 C.霍尔 D.拉扎鲁斯 2.“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己直接控制活动的过程与方式方法”,这说明儿童游戏动机是( B )A.内部动机 B.内部控制 C.直接动机 D.间接动机 3.将儿童的游戏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这是( D ) A.儿童游戏的动机分类 B.儿童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 C.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 D.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 4.构成游戏的外壳是( C ) A.游戏主题 B.游戏情节 C.游戏形式 D.游戏材料 5.幼儿游戏的物质条件是( D ) A.玩具 B.场地 C.时间 D.生活 6.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以免相互干扰,这是考虑( B ) A.各活动区之间的界限性 B.各活动区之间的相容性 C.各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 D.各活动区之间的渗透性 7.选择玩具的最基本标准是( C ) A.具有教育性 B.符合年龄特点 C.符合卫生、安全要求 D.具有多样化和新颖性 8.教师指导幼儿游戏首选的策略是( A ) A.平行游戏策略 B.合作游戏策略 C.领导游戏策略 D.指导游戏策略 9.有规则游戏的核心是游戏的( D ) A.任务 B.玩法 C. 结果 D.规则 10.在亲子游戏中,父亲倾向于和孩子玩( B ) A.教学性游戏 B.嬉戏性游戏 C.体育游戏 D.结构游戏 二、名词解释 1.游戏形式:是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 2. 同化和顺应:所谓同化,是指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而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 3、练习性游戏:又称机能性游戏。是在感知运动水平上出现的一种最初形式的游戏。它由动作构成,婴幼儿在重复的动作中获得机能性的快乐。 4、智力游戏: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使幼儿在自愿和愉快的情绪中,增进知识,发展智力的游戏。 三、简答题 1、答:亲子游戏可以丰富家庭生活,密切亲子关系,既有利于成人,也有利于儿童。近年来关于家庭教育的一些调查研究都表明,家庭的影响与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与个性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儿童年龄越小,这种影响越明显。其中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等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我国倡导亲子游戏有其特殊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中国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是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忽视儿童的游戏与交往; 2、强调家长权威,教育方式成人化,家庭关系紧张。在我国家庭教育这种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00399学前游戏论【试卷】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学前游戏论试卷 (课程代码00399)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 1.儿童相互模仿,操作相同或相近的玩具或开展相类同的游戏,我们称之为()。 A.规则性游戏 B.平行游戏 C.合作游戏 D.联合游戏 2.教师当成“邻居”到娃娃家,假装发现娃娃发烧,并劝“爸爸、妈妈”应带娃娃到“医院”看病或请医生,使原本平淡的游戏情节得以扩展。这种游戏指导方式称为()。 A.平行游戏指导 B.合作游戏指导 C.旁观者指导 D.非言语指导 3.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并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是在()。 A.18世纪中期 B.19世纪初 C.19世纪中期 D.20世纪初 4.学前儿童末期,由于儿童认知范围的扩大、思维能力以及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游戏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即()。 A.感觉运动性水平 B.象征性水平 C.规则性水平 D.社会性水平 5.游戏中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此时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属于()。 A.机能性角色 B.互补性角色 C.想象的角色 D.虚幻性角色

6.玩具的教育性取决于()。A.玩具的复杂程度 B.玩具的新颖性与多样化 C.玩具的外形美观 D.一物多用,富于变化,有启发性 7.5--6岁的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运动技能更加成熟,下列较为适合他们的玩具是()。 A.娃娃玩具、秋千、转椅等 B.摇鼓、音乐盒、小熊打鼓等 C.积木、皮球、积塑等 D.镶嵌板、图片接龙、电动玩具等 8.学前游戏实施的计划通常是()。 A.学年计划 B.学期计划 C.月计划 D.周计划 9.教师通过言语方式试探或协商性地要求或暗示儿童去做什么和如何做,重在对学前儿童游戏行为的引导。这种指导言语方式是()。 A.评论 B.建议 C.描述 D.询问 10.评价儿童游戏是否成功的关键是()。 A.游戏任务是否完成 B.儿童是否积极参与 C.儿童是否得到教育 D.儿童是否愉悦 11.有规则游戏最大的特点是()。 A.有一定的玩法与规则 B.有明确的任务 C.学习任务与游戏形式的结合 D.具有竞赛性质 12.前苏联游戏理论硏究的典型特征是坚持游戏的()。 A.生物性本质观 B.社会性本质观 C.主体性本质观 D.科学性本质观

学前儿童游戏论

期末作业考核 《学前儿童游戏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象征性游戏 答: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应周围现实生活。 2.恩物 答:福禄培尔为儿童设计的游戏玩具,他认为恩物是神赐给儿童的东西,是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恩物能够使儿童得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 3.复演说 答: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他认为,游戏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重现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祖先的动作和活动,游戏是人类遗传活动的表现。 4.游戏的觉醒理论 答:又称内驱力理论,代表人物是伯莱茵,他认为,觉醒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环境刺激是觉醒的重要源泉,当机体缺乏刺激时,机体采取游戏的方式来增强刺激,提高觉醒水平,使机体感到舒适。5.学前儿童游戏的评价 答:是指对学前儿童游戏的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前儿童游戏知道的评价,包括对游戏环境创设、游戏组织实施和游戏现场指导的评价,二是对学前儿童游戏发展水平的评价。 二、辨析题(每题5分,共10分) 1.感觉运动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 答:这种说法正确。 感觉运动游戏:也称机能性游戏或练习性游戏,主要是2岁前儿童进行的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构成,使学前儿童的感觉或运动器官在运用过程中获得快感的一种游戏形式。 2.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是指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和内部体验。 答:这种说法错误。

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是指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和内部动机。内部控制是指游戏者控制游戏的过程、方式与时间,内部真实是指游戏的特征是虚构或想象的,对游戏者来说它却是真是的,内部动机是指游戏是“目的在自身”的活动,是内部动机支持的行为,游戏者不追求=游戏以外的目的。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研究有哪些发展趋势? 答:(1)从理论的发展来看,理论本身由纯思辨的性质向实证的性质转变。 (2)从游戏价值观的变化来看,对游戏的发展价值的认识由思辨的、不全面的或有所侧重的,发展到确切的、全面的认识。 (3)研究的范围拓宽,不仅注意纯理论的问题,而且逐渐注意应用问题。 (4)从研究的技术来看,由不注重条件控制的自然注意的研究发展到注重条件控制的实验室研究,现在又出现了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的有条件控制的自然观察的方法。 2. 学前儿童游戏的情景特征有哪些? 答:(1)几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 (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決定。 (3)活动的难度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 (4)儿童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 3. 学前儿童游戏形式的发展表现出哪些趋势? 答:(1)游戏的动作的渐次连贯。 (2)游戏的语言的准确化。 (3)游戏持续时间的推延。 (4)游戏规则的明朗化。 (5)游戏活动的社会化。 4. 按照儿童社会性发展划分的游戏包括哪些类型? 答:(1)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 (2)旁观行为; (3)单独游戏; (4)平行游戏; (5)联合游戏; (6)合作游戏;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游戏论试卷及答案

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考学前儿童游戏论试卷 (课程代码 039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儿童游戏研究始于() A.18世纪下半叶 B.18世纪上半叶C19世纪下半叶 D 19世纪上半叶 2. 精神分析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依德 B 班都拉 C 福禄贝尔 D 陈鹤琴 3.预示着练习性游戏在感知运动领域中发展终结的是() A 象征性游戏的出现 B 练习性游戏的出现 C 非练习性游戏的出现 D 非象征性游戏的出现 4.皮亚杰认为象征性游戏的结束期是() A 6—11岁 B 7—12岁 C 8—13岁 D 9—14岁 5.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认为,游戏是儿童的() A 非能性活动 B 本能性活动 C 非社会性活动 D 社会性活动 6.不属于纽曼的游戏的特征的是() A内部控制 B 内部虚拟 C 内部真实 D 内部动机 7.带有“好像”和“假装”特点,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 A 结构游戏 B 感觉运动游戏 C 练习游戏 D 象征性游戏 8.把游戏分为未分化型游戏、累积型游戏、连续型游戏、分节型游戏、统一型游戏的分类标准是() A 根据儿童在游戏中身心体验不同 B 学前儿童游戏的动机不同 C 学前儿童游戏活动对象不同 D 学前儿童游戏的时间不同 9.用雪堆雪人属于() A 感觉运动游戏 B 象征性游戏 C 结构游戏 D 规则游戏 10.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社会性交往需要属于() A 第一层次的需要 B 第二层次的需要 C第三层次的需要D第四层次的需要 11.以下不属于有规则的游戏是() A 智力游戏 B 体育游戏 C音乐游戏 D玩雪游戏 12.在角色游戏中关注的焦点在于游戏的规则及角色扮演的逼真程度的是() A 托班幼儿 B小班幼儿 C中班幼儿D大班幼儿 13.幼儿结构游戏的基础是() A活动目的 B结构材料 C 建构成果D 游戏规则 14.“按颜色分类”的游戏属于() A活动性游戏 B语言游戏C感官游戏 D智力游戏 15.“依照简单模型搭建房子”的游戏适用于() A一岁左右 B两岁左右 C三岁左右 D四岁左右 16.保证儿童游戏权利得以实现的决定性条件是() A 合理的学期计划 B 足够的游戏空间 C 充足的游戏时间 D足量的游戏人数 17.评价游戏作用的大小或游戏是否成功的根本出发点是()

00399学前游戏论押题试卷(三)【试卷】

00399学前游戏论 押题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1.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是()。 A.皮亚杰 B.夸美纽斯 C.福禄培尔 D.蒙台梭利 2.试图通过解释环境刺激和个体行为的关系,来揭示游戏的生理机制的理论是()。 A.角色游戏理论 B.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C.游戏的觉醒理论 D.皮亚杰理论 3.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会感到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就产生了游戏,持这种观点的是()。 A.剩余精力说 B.生长说 C.生活预备说 D.松弛说 4.运用人类学、逻辑学和数的理论来研究游戏,试图揭示游戏的意识与信息交流过程实质的理论是()。 A.认知发展学派 B.精神分析学派 C.维果茨基理论 D.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5.游戏中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此时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属于()。 A.互补性角色 B.机能性角色 C.虚幻性角色 D.想象的角色 6.克罗伊斯认为游戏活动具有几种特点?()。 A.3 B.4 C.5 D.6 7.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这一概念被称为()。 A.游戏形式 B.游戏主题 C.游戏内容 D.游戏规则 8.儿童自主自发表现出的一种活动,其目的隐含于游戏活动本身的本体性游戏,也称之为()。 A.目的性游戏 B.过程性游戏 C.工具性游戏 D.结果性游戏 9.儿童游戏中将冰棍棒当注射器或拿椅子当马骑的活动我们称之为()。 A.结构性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感觉运动游戏 D.规则性游戏 10.把以下三种游戏按照社会性发展程度进行排序,社会性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应是()。 A.合作游戏、联合游戏、平行游戏 B.平行游戏、合作游戏、联合游戏

学前游戏论历年自考真题

2012年1月全国卷2004年10月全国卷2005年1月全国卷2010年10月 2011年1月浙江卷2010年1月湖北卷 第一章游戏及其特征 一、名词解释 亲子游戏:父母或婴儿看护者与婴儿一起玩的游戏。P262 游戏主题: 二、简答 1、我国教育工作者一般把游戏特征归结为哪几方面?P12 2、简述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 3、简述游戏的假想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儿童游戏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相关,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所以,游戏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儿童的游戏绝对不会局限于生活,或者照搬生活,小孩子的游戏充满了想象和创造性,他们会在自己的世界里创造自己的游戏,游戏充满了假想性和创造性。 4、简述游戏特征的三内说 纽曼的三内说:纽曼认为可以通过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判断一种活动是否是游戏,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和内部动机。 内部控制:游戏由儿童自己来控制。 内部真实:如,儿童游戏来源于真实生活,儿童会很认真地游戏。 内部动机:游戏动因来自于儿童从游戏中获得愉快。 5、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相比,有哪些方面的不同?P17 四、案例分析 某老师在语言活动“小乌龟开店”的基础上,组织一次表演游戏。教师一一出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介绍完道具,配班老师带领全班幼儿“开火车”离开活动室去“剧场”看表演,主班老师忙着在活动室里布置场景:一家花店、一家书店、一家气球店。场地布置好了,幼儿由配班老师带领进“剧场”。主班老师提问:“谁愿意上来表演?”“哗!”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挑了五个没有举手而上次语言活动表现又不好的幼儿上来表演。表演时,老师不停地提示孩子们对话,做动作。第二轮,老师请了五个“坐得好的孩子”上来表演,五个孩子表演同一个角色。老师还是不时地按照故事情节规范语言,纠正孩子们的动作。好多孩子忙着摆弄有趣的道具,忘了表演,老师又不停地提醒……。 结合我国对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试分析该活动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活动。 参考:该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活动。游戏的本质:游戏具有愉悦性、主动性、虚构性、有序性。在案例中的活动里,儿童缺乏主动性和愉悦性。P12 第二章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 三、简述 简述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P33 四、论述 幼儿园里,一群家长围在“中一班一周活动安排表”前,议论纷纷。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 知识点: 1,学前儿童游戏的重要性儿童是在游戏中学习,成人的游戏是为了放松压力,儿童的游戏就是“工作 2,学前儿童的游戏分类 3,分类游戏的游戏规则和游戏作用有哪些。如建构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4,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游戏选择不同 5,幼儿园常进行的游戏有哪些 6,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应该怎么解决,例如幼儿不参与合作游戏或者打扰别人游戏时等。。。。7,图文搭配,各类游戏的图片案例分析 学前儿童游戏的重要性 游戏在学前教育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要充分了解幼儿对游戏的兴趣点,寻找合适的游戏对其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让游戏穿插在教学活动中,寓教于乐,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游戏在学前教育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学前儿童游戏分类 智力游戏:智力游戏是幼儿完成一定的智力活动任务为目的的一种规则游戏 表演游戏:表演游戏是幼儿用动作、表情、语言和服装

把自己所熟悉和理解的文艺作品的角色,创造性的进行表演的游戏 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己不自定主题,编造情节、扮演角色、自己布置游戏环境,自己选择材料制作玩具 结构游戏: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玩具和材料进行建筑造型的游戏 体育游戏 儿童游戏的六种类型 一种是无所用心的行为,童似乎不在游戏,碰上有吸引力的玩具才玩一玩 第二种是单独游戏。儿童独自一人摆弄玩具,并不关心他人的行为。 第三种是旁观者行为。儿童绝大部分时问在观看其他儿童游戏,并常常向游戏者提出问题或者建议。但自己并不参加游戏。 第四种是平行游戏。儿童与同伴一起游戏,但很少交谈,常常是各玩各的互不干扰。 第五种是联台游戏。儿童与同伴一起游戏,有交谈,有时还会相互借玩具。但不会围绕同一个目标分工或组织游戏。 第六种是合作游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