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现代政治经济学》习题集

北方民族大学商学院

2010年9月编写

一、名词解释

1、生产方式2、劳动对象3、劳动资料4、生产关系5、经济规律

二、单项选择题

1、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B)

A 交换

B 生产

C 消费

D 分配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C)

A.生产力 B.物质资料生产 C 生产关系 D 社会形态

3、从劳动过程看,正在修配厂检修的载重汽车是( C )

A 运输工具

B 劳动资料

C 劳动对象

D 固定资产

4、人类各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是( A )

A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B 价值规律

C 剩余价值规律

D 按劳分配

5、在中国古书中,“经济”的含义是( A)

A 经国济民

B 家庭管理

C 庄园管理

D 社会经济

6、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D )

A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B 产品的分配关系

C 产品的交换和消费关系

D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7、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A )

A 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B 劳动方式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C 阶级之间斗争和对抗的规律

D 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8、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 )

A 生产工具

B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C 科学技术及其应用

D 劳动者

9、下列生产资料属于劳动对象的是(A )

A 原材料

B 厂房

C 工具

D 机器设备

10、生产资料是指( B )

A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之和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和

C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之和D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之和

三、多项选择题

1、现代经济的基本含义是指(ABCDE )

A 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或消费等活动

B 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

C 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 D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 E 节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是( AD )

A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 德国古典哲学

C 历史唯物主义

D 空想社会主义

E 辨证唯物主义

3、劳动资料包括( ABC)

A 运输工具

B 道路

C 建筑物

D 种子

E 棉纱

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ABE )。

A 它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B 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C 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 人们可以废除、改造和制造经济规律

E.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5、生产关系是(ADE )

A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B 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 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 D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E 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四、辨析题

1.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正确P7)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是指科学技术本身属于生产力一个独立的实体性要素。

(错误。科学技术本身不属于生产力一个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它必须与其他实体性要素如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相结合才能推动生产力的作用。)

3. 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都是客观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差异

(错误。与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经济规律会随经济条件的变更而变化:二是经济规律的作用发挥会受到人的认识能力和利益关系的制约。)

4.人们的劳动能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五、问答题

1、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P7-10)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P6—7)

3、试述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P6--7)

4、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P7—8)

第一章商品

一、名词解释

1、交换价值

2、价值

3、抽象劳动

4、商品经济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6、劳动生产率

二、单项选择题

1、商品经济社会最简单、最普遍和最基本的关系是( B )

A 阶级关系

B 商品交换关系

C 货币关系

D 竞争关系

2、商品区别产品的本质的特有的属性是( C )

A 使用价值

B 交换价值

C 价值

D 剩余价值

3、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 )

A 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 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 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 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4、某地连续干旱,农民采取各种措施,如打深井、扩大灌溉面积等,保证蔬菜的供应,但蔬菜价格普遍上涨,造成蔬菜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是( C )

A 蔬菜价格的放开

B 蔬菜的供不应求

C 蔬菜价值增大

D 蔬菜运费增加

5、作为商品的计算机软件,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 B )

A 软件磁盘本身

B 软件的有用性

C 购买软件的货币

D 应用软件的计算机

6、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D )

A 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B 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C 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条件

D 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7、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 B )

A 具体劳动而增殖

B 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C 抽象劳动而增殖

D 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8、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 A )

A 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B 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C 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 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9、商品价值量是由( D )

A 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 剩余劳动时间决定

C 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10、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C )

A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 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1、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是( C )

A 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于价值的大小

B 价值的大小决定于使用价值的大小

C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D 使用价值与价值二者互相决定

12、两种商品能够交换,是因为( D )

A 都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B 都有一定量使用价值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 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13、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A )

A 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B 不同劳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C 不同劳动过程中相同的劳动形式

D 生产商品的两次劳动

14、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所以( C )

A 价值和价格始终一致

B 价格和价值始终不一致

C 价格和货币的价值有关

D 价格和货币的价值无关

三、多项选择题

1、商品是( BCE )

A 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B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C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D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

E 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

2、决定劳动生产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ABCDE )

A 劳动者的技能的熟练程度

B 科技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

C 经营管理水平

D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E 生产的自然条件

3、商品的交换价值是( CD )

A 一种商品价值与另一种商品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B 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C 一种商品使用价值与另一种商品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D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E 商品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

4、决定和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有( ABCD )

A 商品价值的变化

B 货币价值的变化

C 供求关系的变化

D 市场竞争的变化

E 商品使用价值的变化

5、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和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CE )

A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化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E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并制约供求关系

6、具体劳动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 AC )

A生产出商品的使用价值B形成商品的价值C转移商品的价值

D实现了劳动力的价值E创造剩余价值

四、辨析题

1、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单个商品的价值量。

(错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降低单个商品的价值量。)

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错误。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不一定有价值,如股票、土地等。)

3、不同商品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

(错误。不同商品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

五、问答题

1、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P17—22)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怎样的?(P25)

3、试述马克思关于劳动二重性学说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答:(1)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的概念

(2)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与使用价值、价值的关系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历史范畴。

(4)劳动两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首先,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4、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答:(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概念

(2)私有劳动要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只有通过交换。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

(4)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第二章货币

一、名词解释

1、货币

2、价值尺度

3、价格标准

4、价格

5、流通手段

6、价值规律

7、货币流通规律 8、纸币 9、通货膨胀 10、通货紧缩

二、单项选择题

1、商店里出售的各种商品,都有价格标签。这些价格标签表明货币是在执行(A)职能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储藏手段

D 支付手段

2、一本书售价18元5角,这里“元”、“角”是(A)

A.价格标准

B.价值尺度

C.观念货币

D.货币价值

3、随着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增加,货币的流动性( A )

A 递减

B 递增

C 不变

D 可能递增可能递减

4、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 C )

A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B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C自身也有价值 D可作为支付手段

5、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12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C )

A 实在的货币

B 信用货币

C 观念上的货币

D 现金

6、在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是(C)

A 顾客用10元钱可购买5斤苹果

B 顾客购买5斤苹果,一周后付款

C 顾客用10元钱购买了5斤苹果

D 顾客向水果店以每斤2元的价格预定5斤苹果

7、货币的产生是( C )

A 由金银的天然属性决定的

B 人们相互协商的结果

C 商品交换过程中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D 国家的发明创造

8、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C)

A 金或银

B 观念上的货币

C 现实的货币

D 足值的货币

9、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B )

A 具有使用价值

B 也是商品,具有价值

C 是金银

D 能够分为若干等份

10、纸币流通规律是( A)

A 纸币发行量应当等于商品流通对于金属货币的需要量

B 纸币发行量应当小于商品流通对于金属货币的需要量

C 纸币发行量应当大于商品流通对于金属货币的需要量

D 纸币发行量与商品流通对金属货币的需要量无关

11、不同商品生产者按同一价格出售同一商品,有的赚钱、有的亏本,根本原因(C)

A 出售商品的质量不同

B 出售商品的价格不同

C 个别劳动时间不同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同

12、相等重量的黄金和生铁,黄金的价值大于生铁,从根本上说是因为(B)

A黄金的使用价值比生铁的使用价值大

B生产黄金的劳动消耗比生产生铁的劳动耗费大

C黄金的体积小于生铁D黄金可以充当货币,生铁却不能

13、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B )

A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B 价值规律

C 剩余价值规律

D 按劳分配

14、在1把斧子=1只绵羊这个等式中,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位置上的是( C)

A 斧子

B 绵羊

C 1把斧子

D 1只绵羊

三、多项选择题

1、某消费者的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有(BCE )

A 购买商品房,合同约定房价30万元

B 按购买合同约定,第二年付房款10万元

C 缴纳房屋契税9 000元

D 在装饰材料市场现购材料5万元

E 交纳车库租金200元

2、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 ABE )

A是把货币作为财富代表退出流通进行贮藏 B只能是具有价值的金银货币

C 可以是纸币或观念上的货币 D会使流通中的货币减少使商品销售困难

E会自发地调节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量

3、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ABD)

A流通中的商品量 B商品的价格水平 C商品网点的多少

D货币本身的流通速度 E商品的流通速度

四、辨析题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和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正比。

(错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和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2、通货紧缩可以使消费者以更低廉的价格获得所需要的商品,因此通货紧缩不会像通货膨胀那样对经济运行产生很大的破坏力。(P47)

五、问答题

1、货币有那些职能?(P39--44)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决定因数及其变动与货币需要量变动的关系是什么?

答;(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下列因素:一是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

(2)商品价格与商品数量的乘积就是商品价格总额。在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就是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3、纸币流通规律及其基础是什么?(P46)

4、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P48--51)

六、计算

年内商品价格总额为14000亿元,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为3500亿元,到期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4000亿元,互相抵消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2500亿元。根据经验统计测定单位货币每元年平均流通次数为8次,当年发行纸币2000亿元。

试计算:(1)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多少?

(2)纸币每元贬值了多少?纸币贬值后每元值多少?

(3)请写出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公式。

(4)通过上述的计算,说明了纸币流通规律与货币流通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解:根据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

当年所需要的货币流通量:(14000+4000-3500-2500)÷8=1500亿元

纸币贬值后每元值=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发行货币量

1500亿元÷2000亿元=0.75元

1元-0.75元=0.25元

答:(1)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为1500亿元。

(2)纸币每元贬值了0.25元;纸币贬值后每元值0.75元。

(3)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公式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用公式表示:M=PQ/V

(4)通过上述的计算,说明了纸币流通规律是以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的,因为纸币只是价值符号,其发行限于它象征性代表的金银的实际流通数量。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即出现通货膨胀。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名词解释

1、资本

2、剩余价值

3、不变资本

4、可变资本

5、超额剩余价值

6、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7、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8.工资

二、单项选择题

1、货币转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D)

A 积累一定数量的货币

B 个别资本增大

C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D 劳动力成为商品

2、资本总公式是( D )

A W—G—W

B W-G-W'

C G—W—G

D G—W--G'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 A )

A 资本的增殖和价值规律的要求似乎是矛盾的

B 资本流通过程和资本生产过程是矛盾的

C 商品形态的资本与货币形态的资本是矛盾的

D 资本和雇佣劳动看起来是矛盾的

4、商品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 C )

A c + v

B c +v + m

C v +m

D c +m

5、不变资本是指(C)

A 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B 以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C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D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6、可变资本是指(D)

A 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B 以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C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D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7、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D)

A 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

B 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 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D 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8、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 A )

A 超额剩余价值

B 绝对剩余价值

C 相对剩余价值

D 剩余价值

9、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D)

A 延长工人工作时间而获得的

B 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

C 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

D 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

10、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B )

A 预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B 可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C 固定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D 不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11、某纺织厂因棉花价格上涨而增加了资本的垫支,它影响该厂的( B )

A 资本技术构成

B 资本价值构成

C 资本物质构成

D 资本有机构成

三、多项选择题

1、对G-W-G’资本总公式的分析可以发现(ABDE )

A 资本是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

B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C 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

D 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不能离开流通

E 在流通中购买特殊商品劳动力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2、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区别在于(BDE )

A前者以货币为媒介,后者以商品为媒介 B前者以商品为媒介,后者以货币为媒介C前者的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后者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货币

D前者的目地有于获取更多的货币,后者的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

E前者是先买后卖,后者是先卖后买

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ABCD )

A劳动力的实际使用能创造价值 B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C劳动力的实际使用能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D对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即劳动过程 E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4、相对剩余价值是(BCD)

A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延长工作日实现的

B 在工作日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

C 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利润的结果 D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E劳动力价值下降的结果

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BE )

A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B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C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构成社会生产的一般基础

D 绝对剩余价值是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

6、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DE )

A 单个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结果

B 一个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 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D 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E 个别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7、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构成要素包括(BDE )

A 劳动者在生产中耗费的各种生产资料的价值

B 维持劳动者个人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 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新价值

D 劳动者所必需的教育、训练费用

E 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四、辨析

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因此,货币本身就是资本。( P53 )

(错误,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资本运动的起点。但是,货币不是资本,货币只有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时,才能成为资本。)

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P55)

(正确,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带来剩余价值。但是,资本的增值是以投入流通为前提的,资本只有投入流通,并在流通中购买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并将劳动力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以上,才能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

五、问答

1、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有哪些区别?( P54 )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P55 )

答:(1)货币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带来剩余价值,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但它的产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3)只有通过流通领域,资本家才能购买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它的使用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才可能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3、用线段表示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法。( P70 )

(1)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而获得的m。

(3)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m。

(线段见书上)

4、相对剩余价值和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区别和联系。( P71 )

5、概述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P72 )

六、计算

1、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9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34元。据资料记载,当时工人每日产煤1.88吨,每吨煤市价22.65元。每吨煤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

试计算:(1)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多少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3)请写出剩余价值的概念和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及公式。

解:根据商品价值构成公式:W=k+m,导出m=w-k.

则:资本家每月从牛世清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为:

M=w-k=(22.65-14.9)×1.88×30=437.10元

M′=437.10÷32.34=1351.58%

答:(1)资本家一个月从牛世清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为437.10元

(2)剩余价值率是1351.58%

(3)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4) 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是剩余价值率和可变资本量。M1=m/v

2、某资本家纺织厂原来属于中等生产条件,按社会劳动生产率月生产棉纱10000斤。每月固定资本折旧1000元;每月消耗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16000元;每月雇佣工人工资总额400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

而本月由于改进技术,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0.5倍,除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消耗按比例增加外,其它资本价值消耗没有增加。

试计算:(1)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多少?

(2)资本家每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多少?

(3)本月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4)通过以上的计算,可以得出哪些关于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结论?

解:1、∵每日固定资产折旧费=60,000元/(12×5)=1000元

每月工人工资=80 ×50=4000元

∴每月总产值=(1000+16000)c +4000v+(4000×100%m=25000元

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25000/10000=2.5元

2、∵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产量增加到15000斤,

原料耗费为16000元×(1+50%)=24000元

∴当月个别价值=(1,000+16,000×1.5)c+4,000v+(4,000×100%)m=33,000元当月社会价值=15000斤×2·5斤=37500斤

3、∴本月的超额剩余价值=37500-33000=4500元

则:本月的m`=4500+4000/4000=212·5%

答:(1)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2.50元;

(3)本月剩余价值率为212.5%。

第四章资本积累

一、名词解释

1、内涵扩大再生产

2、外延扩大再生产

3、资本积累

4、资本有机构成

5、相对人口过剩 7、资本积聚 8、资本集中

二、单项选择题

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B)

A简单再生产B资本积累C物质资料再生产D可变资本

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是(B)

A社会资本增加B个别资本增大C相对人口过剩D无产阶级贫困化

3、资本积累是指( A )

A个别资本靠剩余价值资本化扩大规模B个别资本靠剥夺小生产者来扩大资本规模C个别资本靠组织股份公司来扩大资本规模D个别资本靠兼并其他资本来扩大资本规模4、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 C )

A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而言的过剩人口B社会所能提供的物质资料来说的过剩人口C资本的需要来说而表现的过剩人口D自然资源匮乏而言所产生的过剩人口

5、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B )

A 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B 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C 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为基础的资本技术构成

D 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为基础的资本价值构成

6、个别资本通过组织股份公司使生产规模扩大是( B )

A 资本积聚

B 资本集中

C 资本积累

D 社会资本的扩大

三、多项选择题

1、影响资本积累数量的因素有( ABCD )

A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B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C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

D 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E生产资料数量的多少

A 从物质形态考察的资本构成

B 反映生产和技术水平的资本构成

C 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表现的资本构成

D 能反映资本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构成

E 由资本价值构成变化决定的资本构成

3、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 BDE )

A 从物质形态考察的资本构成

B 从价值形态考察的资本构成

C 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表现的资本构成

D 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表现的资本构成 E由资本技术构成变化决定的资本构成

4、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表现在全部资本中(CE )

A 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偏小

B 不变资本的绝对减少

C 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偏小

D 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

E 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

5、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一定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越低的企业(BCE )

A 同量资本中可变资本的比重就越小

B 同量资本中可变资本的比重就越大

C 使用的劳动力就越多

D 使用的劳动力就越少

E 利润率就越高

6、加速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经济杠杆是( AC)

A 竞争

B 垄断

C 信用的发展

D 资本积累

E 资本积聚

7、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形式主要有(CDE )

A 长期的过剩人口

B 临时的过剩人口

C 流动的过剩人口

D 潜在的过剩人口

E 停滞过剩人口

8、资本积累的动因是(AB)

A 对剩余价值的追求

B 竞争的压力

C 资本家的节欲

D 满足社会的需要

E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四、辨析

1、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扩大再生产又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错误。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化的过程,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扩大再生产是企业把积累的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所以,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引起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绝对和相对减少。(P97)

(对,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现为单位劳动力推动的生产资料数量的增加,必然使可变资本在预付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减少,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3、股份制形式实现了资本积累,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额。

总量。)

4、股票价格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

(错,股票没有价值,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五、问答

1、内涵扩大再生产与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区别?

(答:内涵扩大再生产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或使用效率而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而实现的扩大再生产。)

2、资本积累和资本积聚的联系与区别?( P101 )

3、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要条件?(P97-- 100)

4、为什么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人口过剩规律同样会发生作用?(P100)

5、如何理解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历史趋势?( P93;106 )

六、计算

某企业原预付资本总额为10万美元,资本有机构成为9:1。工人平均周工资为50美元。这周追加资本4万美元,资本有机构成由原来的9:1提高到现在的19:1,工人工资不变。

试计算:该企业在本周就业人数是多少?有多少工人失业?

解:(1)由于原资本有机构成9:1,10万美元可雇用工人=100000÷50=200名(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到19:1后,原资本有机构成变为95000c:5000v 追加资本40000美元,按照19:1资本38000c:2000v有机构成

则本周可变资本=5000+2000=7000美元

可雇用工人人数为:7000÷50=140人

(3)本周失业人数为:200 —140=60人

一、名词解释

1、资本循环

2、资本周转

3、资本周转时间

4、固定资本

5、流动资本

6、折旧

7、物质磨损

8、精神磨损

二、单项选择题

1、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D)

A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 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 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 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2、从劳动过程看,正在修配厂检修的载重汽车是(C)

A 运输工具

B 劳动资料

C 劳动对象

D 固定资产

3、产业资本循环第一阶段的内容是( B )

A 货币资本变成商品资本

B 货币资本变成生产资本

C 生产资本变成商品资本

D 商品资本变成货币资本

4、假定某资本家有5万元资本,对这5万元资本应做下列哪些安排,才能保证生产的连续性(D)

A 5万元全部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存在

B 5万元全部以生产资本的形式存在

C 5万元全部以商品资本的形式存在

D 按一定比例使其同时并存在三种职能形式上

5、重工业部门的资本周转速度比轻工业部门慢,是因为( C)

A 前者的产品社会需求量小

B 前者的产品销售时间长

C 前者固定资本所占比重大

D 前者的预付资本总量大

6、如果资本周转一次需要三年时间,那么一年它的周转次数是( C )

A 4次

B 3次

C 1/3次

D 2/3次

7、产业资本循环中实现剩余价值的阶段是( C )

A 购买阶段

B 生产阶段

C 销售阶段

D 流通阶段

8、折旧是用于( B )

A 补偿耗费的可变资本

B 补偿耗费的固定资本

C 补偿耗费的全部资本

D 补偿预付的全部资本

9、资本周转速度与( C )

A 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B 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C 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D 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10、

A. 1.0次

B. 1.2次

C. 1.3次

D. 1.4次

三、多项选择题

1、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包括( ABE )

A 货币资本循环

B 生产资本循环

C 生息资本循环

D 商业资本循环

E 商品资本循环

2、资本按(ACE )

A 循环的职能形式可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B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C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D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周转方式不同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E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资本流通时间是指( AB)

A 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

B 购置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出售商品的时间的总和

C 资本周转时间减去劳动时间的那一部分时间

D 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和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的时间

E 保证再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需的原材料储备时间

4、流动资本是( BCE)

A 在流通领域里发生作用的资本

B 包括以原、燃料、辅助材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C 包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D 正处在运输过程中以设备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E 生产资本中经过一次生产过程其价值全部周转回来的那部分资本

5、资本周转时间包括( ABCDE )

A 劳动时间

B 劳动过程中断,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C 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

D 商品的购买时间

E 商品的销售时间

6、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可以( ABCDE )

A 节省流动资本

B 节省预付的可变资本

C 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D 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和企业的赢利水平

E 加速资本或剩余价值的流通

A 不变资本

B 可变资本

C 固定资本

D 流动资本

E 商品资本

8、资本家经营的畜牧场中的种牛,属于 ( ACE )

A 不变资本

B 可变资本

C 固定资本

D 流动资本

E 生产资本

9、固定资本无形损耗的原因有( BD )

A 机器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产生磨损

B 新的、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出现

C 机器设备因自然力的作用形成损耗

D 同类设备生产成本降低

E 机器设备使用不当造成损失

10、1999年全球互联网是贸易额达到1450亿美元,2000年达到2000—4000亿美元,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起着重要作用,体现在缩短(ABC )

A 资本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

B 资本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

C 原材料的储备时间

D 劳动者加工劳动对象的时间

E 生产过程中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11、固定资本包括(ABCD)

A 厂房

B 机器

C 设备

D 工具

E 劳动者

12、流动资本包括 ( BCD )

A 机器

B 原材料

C 辅助材料

D 劳动力

E 设备

13、固定资本的精神磨损指的是( CE )

A 生产设备因使用而磨损

B 生产设备由于自然力的作用而损坏

C 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同类机器更便宜,引起固定资本贬值

D 生产设备使用过程中价值的逐步转移

E 新机器的发明使原有机器贬值

14、固定资本的物质磨损指的是(AB )

A 生产设备因使用而磨损

B 生产设备由于自然力的作用而损坏

C 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同类机器更便宜,引起固定资本贬值

D 生产设备使用过程中价值的逐步转移

E 新机器的发明使固定资本贬值

四、辨析题

1、区别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是按资本的实物形式是否移动区分的

2、固定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不发生增殖的资本。

3、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4、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同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样都是一次性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