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种黄病毒引起鸭产蛋下降的诊断报告

一种黄病毒引起鸭产蛋下降的诊断报告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48294897.html,

一种黄病毒引起鸭产蛋下降的诊断报告

作者:张蓉蓉温国元罗青平等

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第19期

摘要:2010年以来湖北省部分地区蛋鸭群出现了严重的产蛋下降以及持续性死亡,对发病鸭进行了病理剖检以及病毒的PCR鉴定。其中用RT-PCR检测鸭黄病毒为阳性,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和减蛋综合征病毒均为阴性。对PCR扩增的鸭黄病毒目的片段进行回收测序,将测序结果与黄病毒属的7个不同的病毒群进行序列比对,表明该病毒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恩塔亚病毒群的坦布苏病毒THCAr株和sitiawan株同源性较高,分别为89.3%和87.1%,具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

关键词:蛋鸭;产蛋下降;鸭黄病毒;RT-PCR;序列分析

中图分类号:S85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9-4010-04

TheDiagnosisof a FlavivirusCausingDuckE

ggDrops

ZHANGRong-rong,WENGuo-yuan,LUOQing-ping,YANG Jun,WANGHong-lin,LUOLing,

AIDi-yun,SHAOHua-bin

(InsituteofAnimalHusbandryandVeterinary,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Sciences / HubeiKeyLaboratoryofAnimalEmbryoandMolecularBreeding,Wuhan430064,China)

Abstract:Adisease causing severe egg drop andduckdeathwasobservedatmanybreederduckfarmsinHu

beiprovincesince2010.Thesamplesshowedpositivetoflavivirus,butnegativetoavianinfluenzavirus,Newcastlediseasevirusandeg

肉鸭病毒性肝炎及其防治

肉鸭病毒性肝炎及其防治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10日龄左右的雏鸭发病最多,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达90%,近两年来该病在我地发病机率增高,造成严重损失,应提高认识和警惕。 (一)发病原因 爆发本病的鸭场多是从疫区或发病鸭场购入带病雏鸭传染所致,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饲养人员流动窜圈及外场人员参观,收购病残鸭人员等可能成为传播本病的主要途径。车辆来往、用具和垫草不经消毒处理而反复使用,在场内乱扔病死鸭等也是本病传播的重要途径。 (二)临床症状 病鸭表现精神萎靡,翅下垂、不爱活动、缩脖、眼半闭、行动发呆、常跟不上群、采食量减少或绝食,发病半天以上者即发生全身抽搐。病鸭多侧卧、头向后背,有“背脖病”之称,表现为两脚痉挛性的反复蹬踏,有时在地上转圈,鸭嘴和鸭爪尖呈暗紫色,少数病鸭死亡前排黄白色或绿色稀粪,但有的则无任何症状,一背脖一蹬腿便死亡。 (三)剖检变化 病鸭肝脏肿大,颜色暗淡发黄、发脆易碎,肝脏表面常见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这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 (四)防治措施 严禁从发病鸭场、孵化场购买雏鸭,严禁场外人员不经过消毒进入鸭场或窜圈。育雏室门应设有消毒池。严格按卫生消毒要求处理病死鸭。加强饲养管理,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饲养环境的卫生洁净。 鸭场要提高防疫意识,严格进行特异性预防。购雏鸭前应了解种鸭场对该病的免疫情况,若母鸭免疫确实可靠,其雏鸭母源抗体可维持10~15天左右时间,基本上可度过易感染危险期,如鸭场饲养环境卫生状况不佳,提倡在10~15日龄进行鸭肝炎疫苗主动免疫,如果母鸭未经免疫,雏鸭应在1日龄进行主动免疫疫苗。小鸭群一旦发生本病应迅速注射卵黄抗体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即可控制本病流行,也可降低死亡率。

蠕虫的行为特征描述和工作原理分析

蠕虫的行为特征描述和工作原理分析* 郑辉** 李冠一 涂菶生  (南开大学 20-333# ,天津,300071) E-mail: zhenghui@https://www.doczj.com/doc/348294897.html, https://www.doczj.com/doc/348294897.html,/students/doctor/spark/zhenghui.htm 摘要:本文详细讨论了计算机蠕虫和计算机病毒的异同,指出它们除了在复制和传染方面具有相似性之外,还有很多不同点,如蠕虫主要以计算机为攻击目标,病毒主 要以文件系统为攻击目标;蠕虫具有主动攻击特性,而病毒在传播时需要计算机 使用者的触发。通过详细区分它们的不同行为特征,确定了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 范体系中不同角色的责任。然后描述了蠕虫发展的历史,从中可以看到,蠕虫产 生了越来越大的危害。通过分析计算机蠕虫的工作原理、功能结构、实体组成, 提出了蠕虫的统一功能结构模型,并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对计算机蠕虫攻击进行防 范的措施。最后本文分析了一些新的蠕虫技术发展趋势,指出计算机蠕虫本质上 是黑客入侵行为的自动化,更多的黑客技术将被用到蠕虫编写当中来,由此可以 看出对蠕虫攻击的防治和对抗将是长期而困难的工作。 关键词:蠕虫,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网络安全,蠕虫定义,蠕虫历史,行为特征,功能模型 一、 引言 计算机病毒给世界范围内的计算机系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危害,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给人们一种误解,认为危害计算机的程序就是病毒。从而不加区分把计算机病毒(Virus)、计算机蠕虫(Worm)、木马程序(Trojan Horse)、后门程序(Backdoor)、逻辑炸弹(Logic Bomb)等等这些概念都称为计算机病毒。这种误解不仅体现在媒体的宣传中,而且体现在病毒技术研究人员的文章[1][2]中,反病毒厂商对产品的介绍说明中,甚至政府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3]当中。这种相近概念上的误解导致不能有效的给出针对不同类型危害计算机安全的程序的有效防治措施,也为整体的计算机安全防护带来了一定困难。另外,同一程序的不同分类也不利于对其性质的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计算机病毒和计算机蠕虫在传播、复制等特性上非常相似,尤其容易造成人们的误解。导致误解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由于反病毒技术人员自身知识的限制,无法对这两种程序进行清楚细致的区分;另一方面虽然病毒的命名有一定的规范[4][5],但病毒编写者在为自己的程序起名字的时候并不一定遵循这个规范,利用网络功能如电子邮件进行传播的病毒常常被病毒编写者冠以蠕虫的名字,这也给人们带来一些误导。为了照顾这种病毒的命名,曾有文献试图将蠕虫细分为活动蠕虫和邮件蠕虫[6]。由于用计算机病毒这个称谓不能涵盖所有危害计算机的程序的特征,而且容易产生误导,所以有的文献采用了含义更广泛的称谓“恶意软件”(malware)[7]来统一称呼它们。从蠕虫产生开始,十几年来,很多研究人员对蠕 *高等学校博士点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编号:2000005516)。 **作者简介:郑辉(1972~),男,吉林伊通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网络与信息安全。李冠一(1978~),女,辽宁鞍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等。涂奉生(1937~),江西南昌人,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CIMS, DEDS理论,制造系统及通讯理论。

鸭瘟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2012年12月(中)农林科技科技创新与应用 鸭瘟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王春梅宋子辉 (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朝阳122300) 1流行特点 此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春、夏和秋季发生多而重。家鸭最易感染此病,鹅如与病鸭接触密切亦会染病。任何品种、性别、年龄的鸭都能染、发该病,不过发病率和病死率稍有不同,番鸭、麻鸭等易感染性高于外来鸭和杂交鸭等,成年鸭发病率高于幼鸭,产蛋鸭病死率最高。病鸭、带毒鸭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是主要传染源。野鸭、野鹅常为带毒者,但一般不发病。本病主要是经易感鸭与病鸭直接接触传播,此外易感鸭接触了被病鸭污染了的饮水、用具、水源、牧地、饲料和运输工具等也会被间接接触感染。消化道感染是最主要的传染方式。该病毒不耐热,56℃10分钟可杀死,80℃5分钟可杀死,75%乙醇、0.5%石碳酸、0.5%漂白粉和5%石灰乳等药物对其有致弱和杀灭作用。此病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3-7天,病程多为2-3天,慢的1周以上,有极少数病鸭偶能康复。 2症状及病变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4d。病初体温升高到43~44℃,持续不退,精神萎靡,少吃或不吃,口渴,垂头缩颈,羽毛松乱,翅膀下垂,两脚麻痹无力,走动困难,完全麻痹时,伏卧不起,病鸭排绿色、灰绿色稀粪,不愿下水。流泪和眼睑水肿是鸭瘟的一个特征症状,病初流出浆性分泌物,以后变成粘性或脓性分泌物,严重者眼睑水肿或翻出于眼眶外,翻开眼睑见到眼结膜充血或小点出血,甚至形成小溃疡。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胀,鼻分泌物增多、粘稠,叫声嘶哑,呼吸困难,常衰竭死亡。急性病例,病程一般为2~5d,致死率在90%以上。少数不死的转为慢性,表现消瘦,生长发育不良,其最特征性的症状为角膜混浊,严重的形成溃疡,多为一侧性。 剖检除败血症的一般性病变外,还可见到一些特征性的病变,食道粘膜有纵横排列的灰黄色假膜覆盖或小出血斑点,假膜易剥离,剥离后留有溃疡斑痕。泄殖腔粘膜表面覆盖一层灰褐色或绿色的坏死痂,粘着很牢固,不易剥离,粘膜上有出血斑点和水肿。肝脏不肿大,肝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等的坏死斑点,少数坏死点中间有小点出血,或其外周有环状出血。 3诊断 3.1鸭出败能使鸡、鸭、鹅等多种家禽发病,常呈暴发性流行。一般病情急,病程短,数小时至24-左右即死亡。病鸭除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症状外,一般无肿头、流泪、两脚发软、排绿色稀粪等鸭瘟特有的临床表现。在病变方面,鸭出败的特征是肝脏上出现大小均一的灰白色针尖大坏死点,内脏器官的浆膜及黏膜(如胸腹腔的浆膜、心包膜及心外膜)充血出血,尤其是心冠脂肪有大量出血斑点,但食道和泄殖腔黏膜上不形成假膜。取病死鸭的心、血或肝作抹片,经瑞氏染色镜检,可见两极浓染的小杆菌。此外,抗生素和磺胺类等药物对巴氏杆菌病有一定的疗效,而对鸭瘟则全无效果! 3.2禽流感和禽副粘病毒感染的病原分别为禽流感病毒和I型禽副黏病毒,从临床症状和病变上看,这两个病与鸭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都会出现肿头流泪、内脏器官出血、坏死等。但通过病原鉴定方法可以很容易地将三者区别开。因为禽流感病毒和I型禽副粘病毒都可感染鸡胚,并有血凝活性,可用常规的微量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进行鉴定。鸭瘟病毒未经适应前,不能感染鸡胚,也无血凝活性。 3.3小鹅瘟多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鹅。临床特征为急性下痢,小肠中后段出现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的腊肠样栓子,可用抗血清或相应的弱毒疫苗来控制病情。 3.4雏鸭病毒性肝炎主要发生于3~21日龄的雏鸭。病雏表现共济失调,歪头扭颈、抽搐,常呈角弓反张,急性死亡,肝脏斑点状或刷状出血,胆囊膨胀,胆汁稀薄色淡。 4治疗 4.1常规治疗:①早期治疗每羽肌内注射0.5毫升抗鸭瘟高免血清,有一定疗效。②成年鸭每羽肌内注射1毫升聚肌胞(一种内源干扰素),3日1次,连用2-3次,有一定疗效。此法特别适用于因鸭瘟疫苗免疫失败而引发鸭瘟的治疗,可有效控制死亡并降低死亡率。③复方利巴韦林(毒获灭或克毒剑)每100克配水200公斤,连用,3-5天。④复方病毒哇可溶性粉用于饮水时每50克加水200公斤,用于拌料则每50克加入饲料100公斤,1天2次,连用3-5天。 ⑤饮水时每50克复方金刚乙胺加水250公斤,1天1次,连用3-5天。⑥禽用干扰素每瓶(10毫升)稀释25倍,肌肉注射1000羽。 4.2中草药治疗:①全蝎10条,娱蛤10条,党参50克,甘草60克,巴豆50克,车前子50克,郁金100克,蝗螂子50克,神曲250克,桂枝100克,高良姜100克,肉桂巧0克,川芍100克,木香20克,积壳50克,桑堪子100克,乌药50克,石膏250克,生姜300克,另配白酒600-1200毫升。将上述中药和小麦6-9公斤、水7.5升一起煮(药物要用布包起来);煮干后再用白酒拌小麦,即可喂给鸭子吃。本剂药使用1次后,可再煮喂同样剂量小麦1次。l只病鸭每次可喂30克,本剂药一共可喂治100一250只鸭子(预防可喂鸭300-400只)。无论治疗或预防,都应分2次喂给,每天1次,连用2天。应注意的是鸭吃药后不可让它立刻下田和喝水,应关闭1小时,否则影响疗效。此方的疗效可达87%。②党参、车前子、朱砂、巴豆、白蜡、桑缥峭、积壳、乌药、甘草各50克,娱蛤、全蝎各10条,生姜、滑石各250克,神曲200克,桂枝、良姜、川苟各100克,肉桂150克,白酒0.5-1升,小麦或稻谷10公斤。将药物用布包好与小麦同时入锅,加水以浸没小麦和药物为宜;先用武火煮,后用文火煮,待小麦吸进麦汁后再拌白酒喂鸭,本药剂可喂鸭400羽,喂药后4小时不可让鸭下水。本方对此病有很好疗效。③红花、山木通各20克,桃仁、醋炒香附各30克,黄连、甘草各10克,活全蝎、活地鳖各50克,威灵仙巧克,鲜松针(捣)60克,鲜小杨梅根、鲜芦根各80克,用1升米酒密封浸泡巧天后滤汁,每羽鸭1次肌肉注射3毫升,每天2次,连用2-3天,疗效显著。④稻谷、仙鹤草、枫树油、红辣椒按100比10比1比1的比例加水适量同煮。每天每羽鸭喂药50克,连喂3天,治愈率可达65-85%。 5预防 5.1综合措施:不从疫区引进种鸭,如必须引进时,一定要严格检疫,并隔离饲养2周,证明健康后,才能与原来的鸭群混合饲养。禁止健康鸭群到鸭瘟流行区放牧。定期用10%石灰乳或5%漂白粉溶液对鸭舍及其用具等进行预防性消毒。 一旦发生鸭瘟,应迅速对鸭群进行全面检疫,并采取全面封锁、隔离、消毒和紧急预防接种等措施。 5.2预防接种:鸭瘟鸡胚化弱毒活疫苗,安全有效,2月龄以上的鸭,按瓶签注明的头份,加生理盐水稀释,每只鸭肌肉注射1ml,注射后3~4d即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9个月。2月龄以下的雏鸭使用时,以50倍液浓度稀释疫苗,腿部肌肉注射0.25ml,免疫期为1个月。 参考文献 [1]张志美,张春华,张颖,等.鸭瘟的诊断及防治措施[J].水禽世界,2008(4):28-29. [2]邓玲玲,段志强.鸭瘟的诊断和防治[J].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1): 73-74. [3]SAIF Y W,BARNES H J,GLISSON J R,et al.Diseases of poultry [M].11th ed.Ame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3:354-363. [4]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4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330-333. [5]黄引贤.拟鸭瘟的研究[J].华南农学院学报,1959,1(1):1-13. 摘要: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高热,两腿发软无力,下痢,口渴,流泪和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大,俗称“大头瘟”。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本文从几个方面对鸭瘟的症状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症状提出了诊断和治疗措施,从而为养殖鸭产业提供了宝贵的防治经验。 关键词:鸭瘟;诊断;治疗 234 --

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鸭病毒性肝炎简称鸭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呈现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烈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和神经症状。 本病主要发生于4~20日龄雏鸭,成年鸭有抵抗力,鸡和鹅不能自然发病。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潮湿、拥挤,均可促使本病发生。本病发生于孵化雏鸭的季节,一旦发生,在雏鸭群中传播很快,发病率可达100%。 本病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病程短促。病初精神萎靡,不食,行动呆滞,缩颈,翅下垂,眼半闭呈昏迷状态,有的出现腹泻。不久,病鸭出现神经症状,不安,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发生痉挛,数小时后死亡。死前头向后弯,呈角弓反张姿势。本病的死亡率因年龄而有差异,1周龄以内的雏鸭可高达95%,1~3周龄的雏鸭不到50%;4~5周龄的幼鸭基本上不死亡。剖析可见特征性病变在肝脏。肝肿大,呈黄红色或花斑状,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脏有时肿大,外观也类似肝脏的花斑。多数肾脏充血、肿胀。心肌如煮熟状。有些病例有心包炎、气囊中有微黄色渗出液和纤维素絮片。 肝脏水肿,并有许多针尖大至黄豆粒大出血点。胆囊肿大,充满胆汁。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在感染初期呈空泡化,后期则出现病灶性坏死,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有血管套现象。脾肿大,呈斑驳状。肾肿胀,血管明显,呈暗紫色树枝状。 治疗方法:对雏鸭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尤其是5周龄以内的雏鸭,应供给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严禁饮用野生水禽栖息的露天水池的水。孵化、育雏、育成、肥育均应严格划分,饲管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流行初期或孵坊被污染后出壳的雏鸭,立即注射香港龙达生物的高免血清—鸭肝双抗,每只0.3~0.5毫升,可以预防感染或减少病死。

蠕虫病毒

【摘要】:凡能够引起计算机故障,破坏计算机数据的程序统称为计算机病毒。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蠕虫也是一种病毒。蠕虫病毒,作为对互联网危害严重的一种计算机程序,其破坏力和传染性不容忽视。与传统的病毒不同,蠕虫病毒以计算机为载体,以网络为攻击对象。本文主要介绍蠕虫病毒的分类、概念、特点传播途径、典型蠕虫、防范措施和发展趋势等。 【关键词】:蠕虫病毒影响防范发展

目录 第一章蠕虫病毒概述 (1) 1.1 蠕虫病毒的概念 (1) 1.2 蠕虫病毒的成因 (1) 1.3 蠕虫病毒的特性 (1) 第二章蠕虫病毒分析 (2) 2.1 蠕虫病毒分类分析 (2) 2.1.1主机蠕虫 (2) 2.1.2 网络蠕虫 (2) 2.2 蠕虫病毒传播途径 (2) 2.3 典型蠕虫病毒 (3) 2.3.1 熊猫烧香病毒的概念 (3) 2.3.2 熊猫烧香病毒的危害 (3) 2.3.3熊猫烧香病毒的现象 (3) 第三章蠕虫病毒的防范 (5) 3.1 怎样防范蠕虫病毒 (5) 3.2 蠕虫病毒的解决方案(例:熊猫烧香病毒) (6) 第四章蠕虫病毒发展趋势 (11) 参考文献 (12)

第一章蠕虫病毒概述 1.1 蠕虫病毒的概念 1.2 蠕虫病毒的成因 利用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漏洞主动进行攻击此类病毒主要是“红色代码”和“尼姆亚”,以及依然肆虐的“求职信”等。由于IE浏览器的漏洞(IFRAMEEXECCOMMAND),使得感染了“尼姆亚”病毒的邮件在不去手工打开附件的情况下病毒就能激活,而此前即便是很多防病毒专家也一直认为,带有病毒附件的邮件,只要不去打开附件,病毒不会有危害。“红色代码”是利用了微软IIS服务器软件的漏洞(idq.dll远程缓存区溢出)来传播,SQL蠕虫王病毒则是利用了微软的数据库系统的一个漏洞进行大肆攻击。 1.3 蠕虫病毒的特性 蠕虫和传统病毒都具有传染性和复制功能,这两个主要特性上的一致,导致人们在二者之间非常难区分。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病毒采取了部分蠕虫的技术,而具有破坏性的蠕虫也采取了部分传统病毒的技术,从而更加剧了这种情况。表1-2给出了传统病毒和蠕虫病毒的一些差别。

鸭病防治技术完整版

鸭病防治技术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鸭病防治技术 作者:农技大师专家组时间:2015年 1、? 是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是高热、脚软、步行困难,拉绿色稀便,流泪。常见大,故有“大头瘟”之称。? 病原是一种疱疹病毒。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鸭对该病毒都有很高的易感性。本病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通常在春、夏、秋季流行最严重。? 症状:潜伏期2-5天,体温42℃,精神、食欲较差,体温高达44℃时,拒食,口渴好饮水,两脚发软,羽毛松乱,翅膀下垂,行动迟缓。严重时伏地不能行走。排绿色或灰绿色稀便。眼脸肿胀,流泪,分泌浆液或脓性粘液。鼻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常见头颈部肿胀。? 病程一般3-4天,最后衰竭而死,死亡率90%以上。? 防治:本病无特效药,主要是搞好和加强饲养管理。? (1)注射鸭瘟鸡胚弱毒苗,2月龄以上鸭200倍稀释液胸肌注射1ml;初生雏鸭用50倍稀释液腿部肌注。? (2)加强饲养管理,鸭舍、用具和运动场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卫生,不到疫区放牧。? 2、鸭病毒性肝炎? 是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达90%。主要危害4-10日龄雏鸭。? 病原体是一种肠病毒。感染后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迅速传播。病鸭精神萎顿,眼半闭、嗜睡状,并见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或背着地、转圈,双脚痉挛性运动,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上述症状出现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 剖检:肝脏肿大、质脆,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脾有时肿大。? 防治:利用高免血清和康复鸭血清肌肉注射,进行预防。也可用免疫过母鸭产的蛋,制成免疫蛋黄,给病鸭每只注射。?

浅谈雏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浅谈雏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核心提示:雏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致死率高的病毒性疾病,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本病在我国可由Ⅰ型、Ⅲ型的鸭肝炎病毒引起,但临床上以Ⅰ型鸭肝炎病毒危害最为严重。该病临床表现为病程短、发病急、死亡快等特点。大部分雏鸭死亡时呈角弓反张状态,故陔病俗称"背脖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致死率高的病毒性疾病,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本病在我国可由Ⅰ型、Ⅲ型的鸭肝炎病毒引起,但临床上以Ⅰ型鸭肝炎病毒危害最为严重。该病临床表现为病程短、发病急、死亡快等特点。大部分雏鸭死亡时呈角弓反张状态,故陔病俗称"背脖病"。剖检可见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严重时刷状出血等眼观病变。 此病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发生和传播速度很快,发病后3~4天内雏鸭几乎全部死亡,发病后第2~3天为死亡高峰,死亡率可达90%以上。在新发生的地区,此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而在老疫区此病连绵不断,死亡率较低,但这些地区常成为疫源地。该病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5~6月和9~11月最高。该病易与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曲霉菌、鸭疫里默氏杆菌、鸭霍乱等混合或继发感染,从而加大治疗难度和治疗费用。 雏鸭病毒性肝炎严重危害我国养鸭业,但是目前还没有有效治疗方法,因此该病重在预防。对于该病的防控,笔者认为三方面因素最为重要。 1 雏鸭母源抗体水平 该病在不同地区、不同养殖水平情况下,死亡率差异较大,有的高达95%以上,有些却低于15%,一般为10%~60%。研究证实,母源抗体高低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因素,雏鸭体内的母源抗体可维持3周左右,高水平的母源抗体可以有效抵抗强毒攻击,有效预防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低水平或无母源抗体情况下,该病几乎可造成鸭群100%的死亡。 由于该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鸭,在此期间,雏鸭自身的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再加上母源抗体的影响,弱毒疫苗免疫作用非常有限,特别是对1周龄内的雏鸭进行弱毒疫苗免疫,往往适得其反。因此,雏鸭母源抗体水平直接决定病毒性肝炎的发生与否和严重程度。 对于自繁自养一体化的养鸭单位,鸭病毒性肝炎的危害远远小于普通的肉鸭养殖户,其原因就在于对种鸭病毒性肝炎免疫的重视。其往往通过对种鸭强化免疫,特别是收集种蛋前2~4周的加强免疫,可以保证孵化出的雏鸭体内有高水平的母源抗体,保护雏鸭3周内有效抵抗病毒性肝炎病毒和控制该病的发生。而对于一般的种苗供应单位,由于病毒性肝炎对成鸭仅限于隐性感染,并且不影响产蛋率,因而重视程度不足,再加上成本的考虑,往往不进行加强免疫,其出售的雏鸭体内母源抗体水平低甚至没有,因而不能有效保护雏鸭。 因此,笔者建议养鸭户进雏鸭时,事先要了解种鸭的免疫程序,要从正规种鸭场引进经过免疫接种的种鸭孵出的雏鸭,不要图便宜随便购入;同时应尽量避免从多处购入雏鸭,母源抗体水平参差不一的雏鸭是病毒性肝炎发生的重要原因。 2 养殖环境消毒及带鸭消毒

几种常见鸭病的防治

几种常见鸭病的防治 1、鸭瘟 是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是高热、脚软、步行困难,拉绿色稀便,流泪。常见头颈部肿大,故有“大头瘟”之称。 病原是一种疱疹病毒。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鸭对该病毒都有很高的易感性。本病发 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通常在春、夏、秋季流行最严重。 症状:潜伏期2-5天,体温42℃以上,精神、食欲较差,体温高达44℃时,拒食,口渴好饮水,两脚发软,羽毛松乱,翅膀下垂,行动迟缓。严重时伏地不能行走。排绿色或灰绿色稀 便。眼脸肿胀,流泪,分泌浆液或脓性粘液。鼻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常见头颈部肿胀。 病程一般3-7天,最后衰竭而死,死亡率80%以上。 防治:盐酸阿比朵尔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应搞好预防接种和加强饲养管理。 (1)注射鸭瘟鸡胚弱毒苗,25日龄以上的鸭2-3倍量肌注或老疫区5倍量以上引水。 (2)加强饲养管理,鸭舍、用具和运动场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卫生,不到疫区放牧。 2、鸭病毒性肝炎 是雏鸭的一种最急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达90%。主要危害3-25日龄雏鸭。 病原体是一种肠病毒。感染后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迅速传播。病鸭精神萎顿,眼半闭、嗜睡状,并见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或背着地、转圈,双脚痉挛性运动,头 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上述症状出现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 剖检:肝肿大、质脆,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脾肿大,有班驳状。。 防治:用高免蛋黄给病鸭每只注射1-2.5ml或高免血清和康复鸭血清肌肉注射 0.5-2ml,进行防,治。 雏鸭增喂适量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以增强体质。不同日龄雏鸭严格实行隔离分开饲养。 3、鸭副粘病毒病

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和神经症状。在新疫区,本病的死亡率很高,可达90%以上。 一、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4~20日龄雏鸭,成年鸭有抵抗力,鸡和鹅不能自然发病。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潮湿、拥挤,均可促使本病发生。本病发生于孵化雏鸭的季节,一旦发生,在雏鸭群中传播很快,发病率可达100%。 二、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病程短促。病初精神萎糜,不食,行动呆滞,缩颈,翅下垂,眼半闭呈昏迷状态,有的出现腹泻。不久,病鸭出现神经症状,不安,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发生痉挛,数小时后死亡。死前头向后弯,呈角弓反张姿势。本病的死亡率因年龄而有差异,1周龄以内的雏鸭可高达95%,1~3周龄的雏鸭不到50%;4~5周龄的幼鸭基本上不死亡。剖析可见特征性病变在肝脏。肝肿大,呈黄红色或花斑状,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脏有时肿大,外观也类似肝脏的花斑。多数肾脏充血、肿胀。心肌如煮熟状。有些病例有心包炎、气囊中有微黄色渗出液和纤维素絮片。 三、诊断 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变都较为特征,综合分析,可以做出初步诊断。注意与鸭瘟及禽霍乱相鉴别。必要时可做动物接种或血清学检查进行确诊。 四、治疗 本病尚无治疗药物。

五、预防 1、综合措施:对雏鸭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尤其是5周龄以内的雏鸭,应供给适量的 维生素和矿物质,严禁饮用野生水禽栖息的露天水池的水。孵化、育雏、育成、肥育均应严 格划分,饲管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流行初期或孵坊被污染后出壳的雏鸭,立即注射高免 血清(或卵黄)或康复鸭的血清,每只0.3~0.5毫升,可以预防感染或减少病死。 2、预防接种:在收集种蛋前2~4周给种鸭肌肉注射鸡胚弱毒疫苗,可以保护所产种蛋 孵化的雏鸭不受感染,具体方法是给母鸭间隔2周胸肌注射2次疫苗,每次1毫升。雏鸭也 可用肌注、足噗皮内刺种或气溶胶喷雾等方法接种,均能有效地预防本病。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发布时间: 2005-1-28 信息来源:鸭病毒性肝炎是由滤过性病毒引起,传播迅速、死亡率高的烈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在流行的重疫区,部分中鸭也会受到攻击,中鸭死亡率30%~50%。 1、病状 幼鸭多为突然发病,精神萎靡,缩颈拱背,脚软站立不稳,离群,眼睛半睁半闭,表现嗜眠状态,部分病鸭排菜绿色或白色液状稀粪。后期出现运动失调,如游泳状,死前呈角弓反张、头向后仰的特有神经症状。在流行高潮,部分出现流泪,单眼或双眼失明,一些病鸭突然倒地死亡而无任何症状,病程几小时或1~2天。患病小鸭生长发育严重受阻,即使加强饲养,体重很难达到上市标准。 2、剖检特征 肝脏肿大,容易撕裂,质脆,呈土黄色、褐黄色、黄白色,表面有大小不等的深紫色出血点,斑状条纹或坏死灶。胆囊肿大,胆汁稀薄。脾脏、肾脏也有不同程度肿大、充血、出血。脑充血、水肿。其它器官无明显变化。 3、防治方法 (1)、免疫种鸭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在母鸭产蛋前2~3周肌肉注射,孵出幼鸭能获得被动免疫。也可选择在产蛋低峰期进行,每隔4~5个月免疫1次,公母鸭同时注射疫苗,首次注射后两周加强免疫1次。 (2)、免疫雏鸭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免疫2~3日龄雏鸭。一般注射5天可产生较强免疫力,且保护期较长。 (3)、蛋黄液防治法用鸭肝炎活毒疫苗分别注射1日龄、2~4周龄和产蛋前1个月、半个月的种鸭各1次,最后1次免疫后半个月至半年内产下的蛋,其蛋黄含有多量的高免抗体。用70%酒精涂抹消毒蛋壳后,置2~8℃冰箱内冷藏,可保持3周内有效,置0℃下冷藏,可保持两个月内有效。用时,以无菌操作法取其蛋黄,再加入蛋黄重量3~4倍的生理盐水,轻轻摇匀,再按每毫升加入青霉素、链霉素各500~2000单位。雏鸭刚出壳时,在胸部或腿部皮下注射0.5~1毫升,可预防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初发病鸭注射1~2毫升,能起到治疗作用。重病鸭隔12~36小时重复注射1次,黑鸭、番鸭(夫洋鸭)患

蠕虫病毒深度解析

蠕虫病毒深度解析 https://www.doczj.com/doc/348294897.html,日期:2004-11-22 15:44 作者:天极网来源:天极网 1.引言 近年来,蠕虫、病毒的引发的安全事件此起彼伏,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从2001年爆发的CodeRed蠕虫、Nimda蠕虫,SQL杀手病毒(SQL SLAMMER蠕虫),到近日肆掠的“冲击波” 蠕虫病毒,无不有蠕虫的影子,并且开始与病毒相结合了。蠕虫病毒通常会感染Windows 2000/ XP/Server 2003系统,如果不及时预防,它们就可能会在几天内快速传播、大规模感染网络,对网络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看来,蠕虫病毒不再 是黑暗中隐藏的"黑手",而是已露出凶相的"狼群"。 各类病毒各有特色,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CodeRed蠕虫侵入系统后留下后门,Nimda一开始就结合了病毒技术,而SQL杀手病毒与“冲击波”病毒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此次病毒大规模爆发是从装有WINDOWS 2000以上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尤其是从网络服务器上向外扩散的,利用微软存在的系统漏洞,不同的是,SQL杀手病毒用“缓存区溢出”进行攻击,病毒传播路径都是内存到内存,不向硬盘上写任何文件。“冲击波”病毒则会发送指令到远程计算机,使其连接被感染的主机,下载并运行Msblast.exe。 由此可见,计算机蠕虫和计算机病毒联系越来越紧密,许多地方把它们混为一谈,然而,二者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因此,要真正地认识并对抗它们之前,很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分。只有通过对它们之间的区别、不同功能特性的分析,才可以确定谁是对抗计算机蠕虫的主要因素、谁是对抗计算机病毒的主要因素; 可以找出有针对性的有效对抗方案;同时也为对它们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2.蠕虫原始定义 蠕虫这个生物学名词在1982年由Xerox PARC 的John F. Shoch等人最早引入计算机领域,并给出了计算机蠕虫的两个最基本特征:“可以从一台计算机移动到另一台计算机”和“可以自我复制”。他们编写蠕虫的目的是做分布式计算的模型试验,在他们的文章中,蠕虫的破坏性和不易控制已初露端倪。1988年Morris 蠕虫爆发后,Eugene H. Spafford 为了区分蠕虫和病毒,给出了蠕虫的技术角度的定义,“计算机蠕虫可以独立运行,并能把自身的一个包含所有功能的版本传播到另外的计算机上。”(Worm is a program that can run by itself and can propagate a fully working version of itself to other machines. )。 3.病毒原始定义 在探讨计算机病毒的定义时,常常追溯到David Gerrold在1972年的发表的科幻小说《When Harlie Was One》,但计算机病毒从技术角度的定义是由Fred Cohen在1984年给出的,“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程序,它可以感染其它程序,感染的方式为在被感染程序中加入计算机病毒的一个副本,这个副本可能是在原病毒基础上演变过来的。” (A program that can infect other programs by modifying them to include a possibly evolved copy of itself.)。1988年Morris蠕虫爆发后,Eugene H. Spafford 为了区分蠕虫和病毒,将病毒的含义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计算机病毒是一段代码,能把自身加到其它程序包括操作系统上。它不能独立运行,需要由它的宿主程序运行来激活它。”(virus is a piece of code that adds itself to other programs, including operating systems. It cannot run independently and it requires that its host program be run to activate it.)。 4.蠕虫/病毒

鸭瘟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鸭瘟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高热,两腿发软无力,下痢,口渴,流泪和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大,俗称“大头瘟”。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一、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危害鸭,各种年龄的鸭都易感染,但成年鸭的发病率较雏鸭高,鹅也易感染,但发病率较鸭低,病鸭是主要传染源,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另外还可经交配、眼结膜和呼吸道粘膜感染;水是很好的传播媒介,吸血昆虫也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鸭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居多。 二、症状及病变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4d。病初体温升高到43~44℃,持续不退,精神萎靡,少吃或不吃,口渴,垂头缩颈,羽毛松乱,翅膀下垂,两脚麻痹无力,走动困难,完全麻痹时,伏卧不起,病鸭排绿色、灰绿色稀粪,不愿下水。流泪和眼睑水肿是鸭瘟的一个特征症状,病初流出浆性分泌物,以后变成粘性或脓性分泌物,严重者眼睑水肿或翻出于眼眶外,翻开眼睑见到眼结膜充血或小点出血,甚至形成小溃疡。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胀,鼻分泌物增多、粘稠,叫声嘶哑,呼吸困难,常衰竭死亡。急性病例,病程一般为2~5d,致死

率在90%以上。少数不死的转为慢性,表现消瘦,生长发育不良,其最特征性的症状为角膜混浊,严重的形成溃疡,多为一侧性。 剖检除败血症的一般性病变外,还可见到一些特征性的病变,食道粘膜有纵横排列的灰黄色假膜覆盖或小出血斑点,假膜易剥离,剥离后留有溃疡斑痕。泄殖腔粘膜表面覆盖一层灰褐色或绿色的坏死痂,粘着很牢固,不易剥离,粘膜上有出血斑点和水肿。肝脏不肿大,肝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等的坏死斑点,少数坏死点中间有小点出血,或其外周有环状出血。 三、诊断 本病根据流行特点、症状和特征性病变,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做出诊断。但在新发病地区,还需要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 四、治疗 每只成年鸭,每次肌肉注射聚积胞1~2ml,3天1次,用药2~3次,这种方法对对鸭瘟人工接种病例的治愈率为66.6%;对混群感染病例的治愈率为83.3%;临床防治病鸭的治愈率为90%~96.1%。 五、预防 1.综合措施:不从疫区引进种鸭,如必须引进时,一定要严格检疫,并隔离饲养2周,证明健康后,才能与原来的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 【摘要】鸭病毒性肝炎(DHV)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对该类疾病采取的主要预防措施是注射免疫疫苗,其中预防接种是在健康鸭群中还没有发生传染病之前,为了防止某些传染病的发生,有计划地定期使用疫(菌)苗对健康鸭群进行预防免疫接种。而紧急接种是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疾病的流行,而对疫群、疫区和受威胁地区尚未发病的鸭进行临时应急性免疫接种。对DHV的治疗前应该明确诊断,针对不同类型的鸭病毒性肝炎疾病(可分为新型鸭病毒性肝炎与传统I型鸭病毒性肝炎等)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鸭病毒性肝炎,预防免疫接种,传染病 鸭病毒性肝炎(DHV)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和死亡率高的特点[1]。主要是3周龄内的雏鸭发病,发病率可达100%,7日龄内雏鸭死亡率高达85%~90%上,7日龄~21日龄死亡率为50%左右,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为了探讨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1预防措施 对鸭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主要是注射免疫疫苗,对健康的鸭群免疫接种是激发鸭机体内产生特异性抵抗力,使本来对某些传染病易感的鸭群转变为不易感群的一种有效的防病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对鸭群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控制和扑灭鸭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尤其对鸭的病毒性传染病,如鸭瘟、番鸭细小病毒病、雏鸭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预防措施中,免疫接种更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免疫接种通常可分为预防接种和紧急接种[2],具体措施如下: 1.1预防接种 种鸭开产前1月内接种鸭病毒性肝炎活疫苗,间隔15天~20天加强免疫1次,这样后代雏鸭可获母源抗体保护。预防接种是在健康鸭群中还没有发生传染病之前,为了防止某些传染病的发生,有计划地定期使用疫(菌)苗对健康鸭群进行预防免疫接种。预防接种通常使用病毒疫苗或细菌菌苗等生物制剂作为抗原激发机体免疫,常使用皮下和肌肉注射或者口服等不同的接种方法,接种后经过一定的时间(5~7天后)可获得数日的免疫力。为了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应对当地鸭

计算机病毒解析与防范

题目:计算机病毒解析与防范

摘要 计算机病毒被喻为21世纪计算机犯罪的五大手段之一,并排序为第二。计算机病毒的攻击性,在于它能够破坏各种程序并蔓延于应用领域。目前世界上上亿用户受着计算机病毒的困扰,有些还陷入极度的恐慌之中。事实上人们产生上述不安的原因,在与对计算机病毒的误解,广大计算机用户有必要对计算机病毒的一些知识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和全面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 计算机病毒病毒的困扰病毒的误解病毒的认识

目录 1 绪论 (1) 2 计算机病毒的概述 (2) 2.1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2) 2.2 计算机病毒的特性 (2) 3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4) 3.1 计算机病毒的基本分类 (4) 4 计算机病毒防范和清除的基本原则和技术 (6) 4.1 计算机病毒防范的概念和原则 (6) 4.2 计算机病毒防范基本技术 (6) 4.3 清除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方法 (6) 4.4 典型计算机病毒的原理、防范和清除 (6) 5 “熊猫烧香”病毒剖析 (10) 总结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1 绪论 入了信息社会,创造了计算机,计算机虽然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利和效率,然而计算机系统并不安全,计算机病毒就是最不安全的因素之一,它会造成资源和财富的巨大浪费,人们称计算机病毒为“21世纪最大的隐患”,目前由于计算机软件的脆弱性与互联网的开放性,我们将与病毒长期共存。因此,研究计算机病毒及防范措施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计算机病毒的概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病毒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但终究万变不离其宗! 2.1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一般来讲,只要能够引起计算机故障,或者能够破坏计算机中的资源的 代码,统称为计算机病毒。而在我国也通过条例的形式给计算机病毒下了一 个具有法律性、权威性的定义:“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 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 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这就是计算机病毒。 2.2 计算机病毒的特性 2.2.1 隐藏性与潜伏性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具有很高编程技巧、短精悍的可执行程序。它通常内 附在正常的程序中,用户启动程序同时也打开了病毒程序。计算机病毒程序 经运行取得系统控制权,可以在不到1秒钟的时间里传染几百个程序。而 且在传染操作成后,计算机系统仍能运行,被感染的程序仍能执行,这就是 计机病毒传染的隐蔽性……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则是指,某些编制巧的计算 机病毒程序,进入系统之后可以在几周或者几个月甚至年内隐藏在合法文件中,对其它系统文件进行传染,而不被人发现。 2.2.2 传染性 计算机病毒可通过各种渠道(磁盘、共享目录、邮件)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其他机器上,感染其它用户.在某情况下导致计算机工作失常。 2.2.3 表现性和破坏性 任何计算机病毒都会对机器产生一定程的影响,轻者占用系统资源,导致系统运行速度大幅降低.重者除文件和数据,导致系统崩溃。 2.2.4 可触发性病毒 具有预定的触发条件,可能是时间、日期、文类型或某些特定数据等。一旦满足触发条件,便启动感染或破坏作,使病毒进行感染或攻击;如不满足,继续潜伏。有些病毒针对特定的操作系统或特定的计算机。

信息安全 熊猫烧香病毒剖析

《网络攻击与防御》 实验报告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系网络教研室制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 实验操作是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而实验报告的撰写又是知识系统化的吸收和升华过程,因此,实验报告应该体现完整性、规范性、正确性、有效性。现将实验报告撰写的有关内容说明如下: 1、实验报告模板为电子版。 2、下载统一的实验报告模板,学生自行完成撰写和打印。报告的首页包含本次实验的一般信息: ● 组号:例如:2-5 表示第二班第5组。 ● 实验日期:例如:05-10-06 表示本次实验日期。(年-月-日)…… ● 实验编号:例如:No.1 表示第一个实验。 ● 实验时间:例如:2学时表示本次实验所用的时间。 实验报告正文部分,从六个方面(目的、内容、步骤等)反映本次实验的要点、要求以 及完成过程等情况。模板已为实验报告正文设定统一格式,学生只需在相应项内填充即可。续页不再需要包含首页中的实验一般信息。 3、实验报告正文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熊猫烧香病毒的工作原理和感染方法;2)掌握手工清除熊猫病毒的基本方法。

目标主机为windows-2003 所用到的工具 o Wsyscheck o Filemon

三、实验内容与实验要求 蠕虫原理 1)蠕虫定义 2007年1月流行的“熊猫烧香”以及其变种也是蠕虫病毒。这一病毒利用了微软视窗操作系统的漏洞,计算机感染这一病毒后,会不断自动拨号上网,并利用文件中的地址信息或者网络共享进行传播,最终破坏用户的大部分重要数据。 蠕虫病毒是自包含的程序(或是一套程序),它能传播它自身功能的拷贝或它的某些部分到其他的计算机系统中(通常是经过网络连接)。 请注意,与一般病毒不同,蠕虫不需要将其自身附着到宿主程序,有两种类型的蠕虫:主机蠕虫与网络蠕虫。主计算机蠕虫完全包含在它们运行的计算机中,并且使用网络的连接仅将自身拷贝到其他的计算机中,主计算机蠕虫在将其自身的拷贝加入到另外的主机后,就会终止它自身(因此在任意给定的时刻,只有一个蠕虫的拷贝运行),这种蠕虫有时也叫"野兔"。 蠕虫一般不采取利用pe格式插入文件的方法,而是复制自身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传播,病毒的传染能力主要是针对计算机内的文件系统而言,而蠕虫病毒的传染目标是互联网内的所有计算机。局域网条件下的共享文件夹,电子邮件email,网络中的恶意网页,大量存在着漏洞的服务器等都成为蠕虫传播的良好途径。 蠕虫和传统病毒的区别: ?传统病毒主要攻击的是文件系统,在其传染的过程中,计算机使用者是传染的触发者,是传染的关键环节,使用者计算机知识水平的高低常常决定了传统病毒所能造成的破坏程度; ?蠕虫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系统漏洞进行传染,在搜索到网络中存在漏洞的计算机后,主动进行攻击。在传染的过程中,与计算机操作者是否进行操作无关,从而与使用者的计算机知识水平无关。 2)蠕虫的基本程序结构 ?传播模块:负责蠕虫的传播,通过检查主机或远程计算机的地址库,找到可进一步传染的其他计算机。 ?隐藏模块:侵入主机后,隐藏蠕虫程序,防止被用户发现。 ?目的功能模块:实现对计算机的控制、监视或破坏等功能。

震撼世界的“蠕虫”病毒案

震撼世界的“蠕虫”病毒案 一、“蠕虫”病毒案案情简介 罗伯特·莫瑞斯(Robert T·Morris, Jr.)是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的学生,年仅23岁。1988年11月2日,他在自己的计算机上,用远程命令将自己编写的蠕虫(Worm)程序送进互联网。他原本希望这个“无害”的蠕虫程序可以慢慢地渗透到政府与研究机构的网络中,并且悄悄地呆在那里,不为人知。然而,由于莫瑞斯在他的程序编制中犯了一个小错误,结果这个蠕虫程序疯狂地不断复制自己,并向整个互联网迅速蔓延。待到莫瑞斯发现情况不妙时,他已经无能为力了,他无法终止这个进程。据说,莫瑞斯曾请哈佛大学的一位朋友在Arpanet网上发了一条关于这个蠕虫程序的警报,但由于Arpanet网络已超载,几乎没有什么人注意到或接受到这条信息。于是,小小的蠕虫程序,在1988年11月2日至11月3日的一夜之间,袭击了庞大的互联网,其速度是惊人的。表12-1 可以大致反映蠕虫侵袭的时间顺序(表中的时间为美国东部标准时间,Eastern Standard Time)。1 表12-1 蠕虫侵袭互联网时间表 莫瑞斯的蠕虫一夜之间攻击了互联网上约6200台V AX系列小型机和Sun工作站,300多个大学、议院和研究中心都发布了关于蠕虫攻击的报告。DCA的一位发言人宣称,蠕虫不仅攻击了Arpanet系统,而且攻击了军用的MILNET网中的几台主机。大量数据被破坏,整个经济损失估计达9600万美元。图12-1反映了蠕虫病毒破坏轨迹。 1Harold Joseph, “Random Bits & Bytes”, Computer & Security, 1989.8., Highlan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