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编(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全册)

新编(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全册)

新编(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全册)
新编(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2.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导学案

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学习目标】 1、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2、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学习重点】空气的特点。 【学习难点】用三个思维工具,梳理整个单元所学的知识。 【学习准备】思维导图 【学习过程】 教师提供大气层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请学生汇报: 从图中你观察到什么? 你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经验说明空气的广泛存在? 调查空气与生活 1.教师出示丰富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生活中,空气为我们提供了什么? 2.分小组进行调查活动,记录空气与我们的生活。 3.全班交流汇总,完成《我的调查记录表》。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

.学生总结后,开展班级汇报交流。 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占空间、可压缩、有质量等特征。 空气在地球上无处不在,空气中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动植物需要 呼吸空气,空气中的氧气帮助火柴燃烧,轮胎充气、风力发电也离不开空气。 一、判断: 1、空气无处不在,在水中、地下和空中都有空气的踪迹。() 2、我们做饭时,利用空气帮助燃烧。() 3、空气中只的氧气。() 4、动物、植物和我们都离不开空气。() 5、包裹着地球的是层厚厚的大气层。() 6、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7、空气也有一定的质量。() 8、空气能压缩,不能扩张。() 9、空气是无色无味的,可以感知。() 10、高原地区空气较稀薄。() 参考答案:1、√ 2、√ 3、×4、√ 5、√ 6、√ 7、√ 8、×9、√ 10、√ 教科版三上科学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4、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5、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 6、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9、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10、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11、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3、树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14、植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5、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6、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7、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8、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9、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0、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第二单元《动物》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我们观察蜗牛,要注意观察蜗牛的(外形)、(生活)、(运动)、(反应)、(吃食)、(排泄)、(繁殖)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课程改革,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本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名学生,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 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精品全册】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学案 一、课前预习 二人小组互查互说。 1、树有哪几部分构成 2、树叶都是一样吗? 二、课中探究。 课中探究1、看照片上的树发现有哪些特点,小组合作完成。 树,树,树,树。 课中探究2、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 始了。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观察? 2)当我们想要知道的更多,了解的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大树的时候,我们的 活动就开始了。 课中探究3、观察一棵真正的树,回答下列问题:(5人小组合作完成) 1)我们可以借助(),()等简单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2)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观察会使我们发现大树原来是一个的世界。 4、展示交流。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设导学部分的问题 2、当我们着------去看的时候就是观察。 3、我们应该怎样去观察一颗大树,并说一说。 5、解疑释难。 (5人小组合作完成) 1、快乐填一填、 ()是人们对自然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 途径。 如果借助()来观察细小物体,我们会看得更清楚。 2、争当小法官。 所有的树、树皮都是粗糙、高低不平。() 竹子的枝干都是笔直、图吧、挺拔的。()

树长得茂盛的一面是向着阳光的。() 我们应该爱护小树,不胡乱摇、折它们。() 有些树上住着小鸟、小虫子、菌类等。() 三、课后延伸。 竹子的枝干与杨树、柳树的树干有什么区别?可以自己动手查资料?

2、校园的树木学案 一、课前预习 二人小组互查互说。 1、一颗树大树有()、()、()、()、()、()组成。 2、我们应该怎样观察大树? 二、课中探究 课中探究1 1、把你对大树的观察记录下来? 2、观察大树的顺序和方法特征是什么? 课中探究2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4,展示交流 1、怎样拓印树皮的拓片? 2、写好观察日记有什么要求? 5、解疑释难 1、填空、 树的形由(),(),()组成。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 集 乡 王 寨 小 学 年级:三年级 教者:耿志章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三年级段1班和2班的科学教学工作,真两班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且思维活跃,能较好的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工作。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较低。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 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教学内容和三年级上册一样,也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内容,但在探究重点上却与上学期有着本持的区别,主要是让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变化的规律。相对于整个的小学科学学习过程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主要是将一些值得学生观注的问题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植物的各个器官与植物的生长和功能存在什么关系;它们对于植物本身有什么作用等以风仙花为例进行研究。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主要是以认识蚕的生命周期,进而认识其它动物的生命周期,和认识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主要是认识温度,学习使用温度计,观察研究水是如何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研究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 磁铁单元主要是整理对磁铁的认识;实验研究磁铁的性质,了解人们对磁铁的应用;学习制作指南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1、《燕子》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乌黑、轻快、翅膀、剪刀、尾巴、活泼、机灵、微风、赶集、聚拢、光彩夺目、增添、生机、掠过、稻田、一转眼、偶尔、一圈、音符、演奏、赞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学案自学】 (一)初读课文 1 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再读课文,认会“俊、俏、拂、增、掠、偶、沾、漾、谱”,会写“燕、聚、增、掠、稻、尖、偶、沾、圈、漾、倦、符、演、赞”,正确读写“燕子、乌黑、轻快、翅膀、剪刀、尾巴、活泼、机灵、微风、赶集、聚拢、光彩夺目、增添、生机、掠过、稻田、一转眼、偶尔、一圈、音符、演奏、赞歌”等词语。 3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这些从南方飞来的燕子,有的飞到了()间,有的横掠过(),有的落在()歇息。文中作者通过描写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之情。 自学提示1:研读课文第一段。 (1)说说这一段写了燕子的什么?(2)“凑”是什么意思? 自学提示2:研读第2段 (1)默读思考: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 (2)你知道“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的意思吗? 自学提示3:研读第3自然段 (1)自读思考:这段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 自学提示4:研读第4自然段 (1)理解“几痕”和“几根”的意思。 (2)为什么说“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呢?这一句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2水沸腾了-导学案-教科版(2017)

水沸腾了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水的沸点是100℃,这是人们规定的。() 2.在给烧杯里的水加热的实验中,石棉网没什么作用,可以去掉不用。() 3.和水蒸发一样,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沸腾。() 4.水沸腾后,如果一直加热,它会一直沸腾,并且温度会越来越高。() 5.如果不小心把酒精撒在桌面上并烧着了,最好的方式是用水浇灭。()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图中正确表示了水沸腾时的气泡的是()。 2.在给烧杯中的水加热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3.关于水沸腾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时破裂,释放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后又液化成小水珠,即“白汽” B.烧杯中的水量会影响把水加热至沸腾时所用的时间 C.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水温会继续升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沸腾时,蒸发现象也在发生 B.水蒸发是汽化现象,水沸腾不是汽化现象 C.蒸发和沸腾都能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三、结合“给烧杯里的水加热”的实验,完成下面的填空。 1.在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会(),温度计的液柱会();水沸腾后,温度计的液柱会()。(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套在漏斗上的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有()进入塑料袋,也说明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 四、综合探究。 1.把水加热到沸腾,并持续沸腾一段时间,然后关掉火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2.星期六的早上,妈妈让小明煮牛奶。小明把牛奶倒进锅里,盖上透明玻璃盖子,用煤气灶的火加热。小明发现,一段时间后,锅里开始冒泡泡,并且泡泡越来越多,同时有“白汽”从锅盖的气孔里冒出来;后来,牛奶沸腾了,把锅盖都冲起来了,牛奶泡泡也溢出来了。 (1)请用所学知识解释小明加热牛奶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2)牛奶溢出来时,小明应该如何及时采取措施制止牛奶泡泡继续溢出?

最全面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精华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水 1、水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 2、水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逐渐有气泡产生,水量减少; 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杯底产生气泡从下至上不断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水面上冒白气,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水量 减少。 3、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4、当环境温度低于0 ℃,水的温度下降到0 ℃ 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5、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在碎冰中加盐,是为了使碎冰温度更低。 6、当环境温度高于0 ℃时,冰的温度上升到0℃,时冰开始融化,冰会浮在水面上,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7、水结冰,体积变大;冰融化成水,体积变小。 8、水和冰的异同点:

9、冰、水、水蒸气三者都是水,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形态。 10、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体积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的量比小苏打的量多。一般情况,50ml 水能溶解食盐18g,小苏打5g 。 11、搅拌、提高水的温度、物质颗粒越小,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可逆的过程,通过加热蒸发,可以将食 12、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 盐和水分离。 13、过滤法可以将沙子从水中分离出来,蒸发法可以将食盐从水中析出。 14、磁铁可以用来分离木屑和铁屑。 15、物质只是在大小、形状、状态、颜色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折纸、用橡皮泥做手工,水结冰等。 16、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相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活动,知道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进行科学观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亲历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 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 教学过程 一、看看课文插图。 1.引领学生看科学课本第2页中大树的图片。 问:从图片上看大树,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二、想想曾经所见。 1.组织讨论: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曾经看到过一些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3.比较:与刚才看图片得到的信息相比,内容丰富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图片所提供的信息是很有限的,如果要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必须选择真实的事物作为观察的对象。 三、再看真的大树。 1.如果现在再去看一看真的大树,是不是能够看到更多的内容呢? 2.比较:现在再去看一看大树,与刚才我们回忆曾经看过的大树,又有什么区别呢? 3.小结:带着目的去看一棵真正的大树,会比随意地看看的内容要多。带着目的去看真实的事物,才是科学课中进行的观察。 四、实地观察大树。 1.讨论: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们想观察什么? 2.讨论:怎样做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你打算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3.小组为单位,实地进行观察,并记录(科学记录本)。 4.小结:交流实验记录。

2.《校园的树木》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二)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学情分析】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

三年级下册导学案

河套小学三年级英语学科导学案 课题M1-1It’s the ABC song 课型New 时间 班级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目标语句:What’your favourite song? It’s the ABC Song. 目标单词:song, favourite , 重点难点发出指令和执行指令 学习提纲 (1)、Listen carefully (2)、Listen and repeat (3)、Practice in groups: ask and answer A: What’s your favourite song? A:What’s your favourite colour? B: 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流程 一、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请按学习提纲进行学习,期间可小组内互相交流,合作完成,也可询问老师或查阅工具书及 资料等。) 二、自我检测

河套小学三年级英语学科导学案 课题M1-2My favourite toy is a car 课型New 时间 班级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目标语句:My favourite toy is a …… 目标单词:toy ,computer game,car,kite,ship,doll 重点难点发出指令和执行指令。 学习提纲 (1)、Listen to the tape (2)、Listen and repeat (3)、Practice in groups: ask and answer A :What ‘s your favourite toy? B : It’s a …… 学习流程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请按学习提纲进行学习,期间可小组内互相交流,合作完成,也可询问老师或查阅工具书及 资料等。) 四、自我检测 五、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019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表格式)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

《水沸腾了》教案 课题水沸腾了单元 1 学科科学总节次 2 学习目标1.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2.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3.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4.发展意愿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5.意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难点探究活动中,发现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蒸汽机车》,再出示图片。 蒸汽机车喷出的气体和和烧水时冒出的气体是否有区别?学生观看 视频回答 问题 旨在激发学 生兴趣,引导 学生关注课 题。 讲授新课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出示有图片。回忆我们生活中的情景,我们会发现, 在“烧水”的过程中,水都是由最开始的冷水(也就是常温 水),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加热后会慢慢沸腾——出现“白 汽““气泡”等现象。 说一说或画一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画几个图帮助你把想法呈现出来哦! 我的看法:水温逐渐升高、水中有大小不同的气泡产生、水沸腾了、变得热气腾腾。 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1.测量水温的方法。(如下图)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学生动手 画,小组代 表汇报。 目的是让学 生对水沸腾 现象产生探 究兴趣,并在 日常生活经 验的基础上, 探究为水持 续加热后的 现象。 调动学生已 有的生活经 验,想象水沸 腾的过程,并 能够通过画 图的方式将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大松坪小学三年级科学 任课教师:彭全友

2014.3.1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

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 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 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 板书设计: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外部:形状、大小、颜色 植物的种子内部:胚根、胚芽 教学反思: 2、种植我们的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播种的方法 教学难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 教学过程: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全册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植物 ⒈我看到了什么 一、教材简析: 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 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设计:

⒉校园的树木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 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 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 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记。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三、教学设计:

⒊大树和小草 一、教材简析: 《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 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本册教学内容与目标 科学概念 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的。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在“植物”单元中,学生们将对生活在周围的不同植物进行观察比较,通过比较陆生植物(大树、小草)和水生植物(金鱼藻、水葫芦)的不同特征,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对植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 在“动物”单元中,学生们将通过饲养和观察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认识它们的生存需要,对动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并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共同形成“生物”的初步概念。 在“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中,学生们将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纸、砖、陶瓷等常见材料在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等方面的异同,认识到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水和空气”单元,学生们将想办法来解决、用证据来证明在探究水和空气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认识到水和空气在重量、体积、形状、占据空间、流动等方面的许多特性,并且对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等概念有初步的理解。 其中一、二单元涉及到生命科学的相关内容,而三、四单元则涉及了物质科学的相关内容。 科学探究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同时,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并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第一单元植物 单元教学目标与建议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长塘镇现代希望小学 学科:科学下册 年级:三年级 任课教师:___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5 茎越长越高 6 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 蚕的生长变化 3 蚕变了新模样 4 蛹变成了什么 5 蚕的生命周期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 温度和温度计 2 测量水的温度 3 水结冰了 4 冰融化了 5 水珠从哪里来 6 水和水蒸气 7 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磁铁 1 我们知道的磁铁 2 磁铁有磁性 3 磁铁的两极 4 磁极的相互作用 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 指南针 7 做一个指南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植物 第1课《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谁选择了它们》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第七课。在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生物的多样性。学习第六课后,学生了解到不同种类的生物的特殊结构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对环境造就生物的多样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本课从同一种类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出发,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发生改变时,动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丰富学生对环境造就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本课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以青蛙为例,从天敌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颜色的草地选择了不同颜色的青蛙。第二环节以狐狸为例,从气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从而逐渐丰富学生对自然选择的认知。第三个环节主要让学生认识人类对生物的选择。通过三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知道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针对环节一,调查了学生见过的青蛙以及见到的地方,发现学生见过的青蛙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有较大的联系。大部分学生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青蛙有保护色,这样不利于被天敌发现。然而,学生对于保护色的了解主要是从电视或者是书本上得知,对于保护色形成的背后原因不甚理解。因此,本课设置了青蛙被捕杀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做以及推测的过程中体验青蛙保护色的形成原因之一,了解自然因素对青蛙的选择。环节二,学生基本上知道气温对动物身体大小、体毛的浓密长短等外形特征的影响,但对于动物裸露在外的器官大小、体形等因素是否受气温的影响还没有建立起一定的观念,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帮助学生建构这样的认识。环节三,学生对人工选择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种经验是零散的,没有建构到概念体系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梳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

三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第一单元4冰融化了 教科版

冰融化了 【学习目标】 1.知道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到0时开始融化,从固体状态变成了液体状态2.知道冰在融化过程中,要向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学习重点】 理解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学习难点】 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学习过程】 一、问题存折银行

(2)用吹风机的热风吹冰块,冰块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会这样? 2.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1)实验目的: 探究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的变化。 (2)实验材料: 一个结冰的试管装有热水的烧杯、标记笔。 (3)实验过程: ①结冰的试管,在冰面处做上标记,把试管浸在热水里,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②冰融化过程中,记录温度的变化。 ③完全融化成水后,在试管内的水面处做上标记,比较冰和水的体积。 (4)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冰融化过程观察记录

三、理解与应用 1.冰融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 2.冰在融化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3.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学习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用吸管或用吹风机的热风向冰块的某一部分吹热气,观察到了冰块的变化,说明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热量。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通过在试管上做标记,我们了解到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认识到三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求我们在实验观察活动中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水结成冰时、冰化成水时的温度是同一个温度。() 2.水蒸气要变成冰,必须先凝结成水。() 3.要使水变成水蒸气,必须把水加热到100℃。() 4.水蒸气、水、冰的形态不同,不是同一种物质。()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人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位置与方向》学案(一) 学校: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 学生姓名: 课 题 认识东南西北 课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一单元第1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 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学习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学 案 自主预习 .说说“前、后、左、右”各是哪位同学。 2、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你认得东、西、南、北方向吗?是怎样认识的? 4、自学教材第3页例1。 .初步认识东、南、西、北 (1)各小组选4名同学站好,拿出东、西、南、北的标牌。提问:你们每个人应该拿哪一张标牌,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2)分组讨论,并根据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进行判断:太阳从()边升起,从()边落下。 (3)出示天安门图,说说天安门城楼、国旗、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博物馆等各在什么方向? 2.初步体验东、南、西、北 (1)出示例1图,说一说:小明面向东,体育馆在校

园的()面,教学楼在校园的()面,大门在校园的()面? (2) 与 相对, 与 相对。 3.在游戏中辨认东、南、西、北 (1)起立,早晨,太阳在( )面,面向太阳,前面是 ,后面是 , 左面是 ,右面是 。 (2)面向东,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 面向南,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 面向西,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 面向北,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 4.绘制校园的示意图 看一看、说一说,学校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 .初步认识东、南、西、北 (1)各小组选4名同学站好,拿出东、西、南、北的

(完整版)三年级英语下册导学案

Unit 1 Welcome back to school Lesson 1 一、学习内容:P4 A Let's talk Let's Practise 二、学习目标(Learning aims): 1、会说问候语:Good morning/Hi!欢迎同学:Welcome! 2、学会介绍自己的新同学:Class,we have a new friend today。 3、学会自我介绍:Hi!I'm…… I'm from………… 三、学习过程: 第一步连一连:自学教材P4,试着写出下面短语的汉语意思。 1、Good morning. A.我来自中国。 2、We have a new friend. B.我来自美国。 3、I’m from America. C.早上好。 4、Welcome! D.我来自加拿大。 5、I'm from China. E.欢迎! 6、I'm from Canada. F.我们有了一个新朋友。 第二步 1、试着读对话把不会读的标出来。 2、同组成员互读:读给对方听,互相帮助学习。 四、课堂检测 选一选:根据情景选出最佳选项。 1.早上和别人见面时,你应说: A.Good morning. B.Hi. 2.当班里来了一位新同学时,我们应该说: A.Welcome . B.Hello! What’s your name? 3.你要对别人说自己来自中国,你会说: A.I am from China. B.I am from America. 4.当你自我介绍时,你会说: A.I'm Chenjie.I'm from China. B.Where are you from? 5.我们班来了个新的同学,老师会说: A.Class,we have a new friend. B. Good afternoon. 家长签字:________________自我评价:

2019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6.交流方法。 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 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 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预设: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 小结:这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 四、拓展(预设2分钟) 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