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3第3单元新人教版必修2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3第3单元新人教版必修2

单元综合测评(三) 第三单元

(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

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①亦足以畅叙幽.情 幽:幽深内藏的②况修短随化,终期.

于尽 期:期许 B.?????①纵一苇之所如. 如:相似②旌旗蔽空,酾酒..

临江 酾酒:斟酒 C.?????①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竟,简直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

之也 名:命名 D.?????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尚:尚且②而又不随以怠.

怠:停止 【解析】 A 项,期,至、及;B 项,如,往;D 项,怠,懈怠。

【答案】 C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08332095】

①舞.幽壑之潜蛟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③顺流而东.也 ④侣.

鱼虾而友麋鹿 ⑤唐浮图慧褒始舍.

于其址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⑦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⑧火尚足以明.

也 ⑨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 .①③④

B .②⑤⑧

C .③⑤⑥

D .②④⑨

【解析】 ①使动用法,②名词作状语,③⑤⑥名词作动词,④意动用法,⑦动词作名词,⑧形容词作动词,⑨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导学号:08332096】

A.?????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 B.?????虽.一毫而莫取虽.

无丝竹管弦之盛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以其求思之深而.

无不在也 D.?????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惟江上之清风,与.

山间之明月 【解析】 D 项,均为连词,和。A 项,介词,从;介词,表被动。B 项,连词,即使;连词,虽然。C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

【答案】 D

4.下列各句的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死生亦大矣 ③仰观宇宙之大 ④固一世之雄也 ⑤而今安在哉? ⑥月出于东山之上 ⑦客有吹洞箫者 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⑨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⑩然力足以至焉

A .①⑥/②④⑧⑨/③⑤/⑦/⑩

B .①⑥/②④⑤⑨/③⑦/⑧/⑩

C .①⑥/②④⑦⑨/③/⑤/⑧/⑩

D .①⑥/②④⑨/③⑦/⑤/⑧/⑩

【解析】 ①⑥为状语后置句,②④⑨为判断句,③⑦为定语后置句,⑤为宾语前置句,⑩为省略句,⑧既是判断句,又是用“于”表被动的被动句。

【答案】 D

二、阅读理解(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8分)

【导学号:08332097】

吴公堤记.

[明]陈 观

吴公堤,古春江堤也。不言春江而言今名,县令吴侯①

所筑,民为是名,示不忘也。富春背山面江,下通钱塘,潮汐往来,诸水会流,每天风撼涛,奔溃激射,号为险绝。矧②自观山起,至苋浦桥止,东西三百余丈,适当邑城之南,其捍潮御浪,惟筑堤为可备。前代兴废,未暇究论。自唐万岁登封....

元年,县令李浚所筑者,去旧城一百步许,迄今数百余年,而雨洗风淘,堤因以坏,渐逼城居,为患不小,民日以忧。

宣德..乙卯,吴侯始来治兹邑,慨然兴怀。因与僚佐议政治所先,莫此为最,当亟修举。乃具词上闻,得允所言。会岁歉,未遑也。正统..

四年,秋谷既登,方将鸠工督匠,值所司别筑钱塘江岸,征役徒,伐巨石,动以千计,几寝是事。独富春以吴侯请得免,遂专力修筑,民在欢悦。于是年十月八日,乃率父老遍历江浒,使得人平力均。于是夫匠云集,桩石山积。复新授方略,定立三级,下承以桩,上叠以石。布置得宜,事易工省,不再阅月,厥工告成,上坚下固,俨若天造。竣事之日,里父老子弟相与语曰:“昔为狂澜百尺之冲,今遂安居乐

土之愿。伊谁之力欤?我吴侯之力也!”语竞,因以吴侯之姓易堤之名。余曰:“宜然。”复征余文,以记其兴筑颠末。

窃惟官府起大兴作,用大力役,事有便于民、利于众者,虽劳不怨。筑堤重事也然在防遏水患莫安民居出于众人之所同愿故用工虽大而民不劳成功虽速而人不怨。使数百年已坏之遗业,一旦为千百人家之保障,盖有以见吴侯之举在于为民,而不在于为名也。虽然,地不自名,必因人而后名。昔苏子瞻守杭,筑堤西湖,名曰“苏堤”,亦因人而得名。今堤从吴侯姓,由前人起之也,庸害于理乎?

吴侯名堂

...,饶州乐平人,由进士发轫仕途。兴废举坠,境内一新,皆民事所当....,字允升

为者。他日人思吴侯绩,因而得名者多,又不限一堤云。

荆州府学教授致仕.陈观记。

(选自《杭州市志》,有删节) 【注】①侯:这里是对县令的尊称。②矧(shěn):况且。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筑堤重事也/然在防遏水患莫安民居/出于众人之所同/愿故用工虽大/而民不劳/成功虽速/而人不怨

B.筑堤/重事也/然在防遏水/患莫安民居/出于众人之所同愿/故用工虽大/而民不劳/成功虽速/而人不怨

C.筑堤/重事也/然在防遏水患/莫安民居/出于众人之所同愿/故用工虽大而民不劳/成功虽速而人不怨

D.筑堤重事也/然在防遏水患/莫安民居出于众人之所同愿/故用工虽大/而民不劳/成功虽速/而人不怨

【解析】这段话主要谈“筑堤”的意义及百姓对这件事的反应。第一句“筑堤重事也”为判断句,中间应断开,排除A、D两项。“然在防遏水患”中“水患”不能分开,排除B项,因此选C项。

【答案】 C

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才有的。文中万岁“登封”“宣德”“正统”都是皇帝纪年的名号。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比较复杂,主要有年号纪年、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等。

B.“仕”,做官,出仕。如:学而优则仕。又如:仕官(就任官职);仕止(出仕或隐退);仕路(升官之路)。文中“仕途”就是知识分子通过学习和应试等方式,转变成国家管理者的过程;也可叫做官的途径、做官的道路、做官的生涯、做官的过程。

C.“吴侯名堂,字允升”,古人幼时命名,一般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D.“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碑记、游记、杂记等。

【解析】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这可以从很多古人名与字的关系上看出来。苏轼,字子瞻,“轼”与“瞻”之间的关系是“轼”是“瞻”的工具,由《曹刿论战》“登轼而望之”可以知道;岳飞,字鹏举,“飞”与“鹏举”相当于并列关系,大鹏鸟飞举也。

【答案】 C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朝李浚曾经在富春修筑堤坝,但是历经数百余年风雨,已经损毁较为严重,江流渐渐逼近城居之地,形成不小的祸患,百姓也一天比一天忧心。

B.明朝吴堂奏请朝廷,获准重修堤坝,虽然遇到有关部门另有重要工程上马,但富春还是得以免除了徭役,集中力量修筑堤坝,百姓一片欢腾喜悦。

C.吴公堤的修筑,动用劳力虽多而百姓不感辛劳,完成工程虽快却无人埋怨,这是因为堤坝不仅是富春重要的形象工程,也是百姓生命财产的保障。

D.吴公堤的命名,出自百姓对县令吴堂的感激之情,作者因而感慨,只要地方官真正能够为人民服务,与民同乐,那么百姓也一定不会忘记其功绩。

【解析】C项,“是富春重要的形象工程”错,原文说:“盖有以见吴侯之举在于为民,而不在于为名也。”

【答案】 C

8.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因与僚佐议政治所先,莫此为最,当亟修举。(3分)

译文:

(2)昔为狂澜百尺之冲,今遂安居乐土之愿。(3分)

译文:

(3)今堤从吴侯姓,由前人起之也,庸害于理乎?(3分)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第(1)句关键词有“僚佐”“所先”“莫”“亟”,第(2)句关键词有“昔”“冲”“遂”,第(3)句关键词有“从”“起”“庸”。

【答案】(1)于是,(吴侯)和属下的官吏讨论政事的治理所应该首先(处理)的事情,(认为)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情更重要的了,应当尽快修复(堤坝)。

(2)(这里)过去是百尺狂澜所在的要冲,现在(却)实现了安居乐业的心愿。

(3)现在堤坝(的命名)采用吴侯的姓氏,(这种方法)是从前人开始的,从道理上来说哪里有什么害处呢?

【参考译文】

吴公堤,是古代春江(即富春江)的堤坝。不说“春江堤”而说现在这个名字,是因为这是县令吴侯所修筑的,百姓起了这个名字,表示不会忘本。富春县背倚山岭,面临江流,江水往下直通到钱塘江,潮水涨落往来,许多河流都会聚于此,每当狂风撼动江涛,江水奔腾汹涌冲击迸溅,号称是极险之地。况且从观山开始,到苋浦桥为止,从东到西三百多丈,正好位于县城的南部,如果要抵御洪水的话,就只有建筑堤坝才可以作为防备。以前的朝代一个个兴起,又一个个灭亡,都没有时间研究讨论这件事情。自从唐朝万岁登封元年,县令李浚所建筑的堤坝,距离旧城一百步左右,到现在已经历经数百余年,而风雨的侵蚀,让旧的堤坝因此而损毁,江流渐渐逼近城居之地,形成不小的祸患,百姓也一天比一天忧心忡忡。

宣德乙卯年间,县令吴侯开始来治理这座县城,激昂慷慨,引发很多的感触。于是,(吴侯)和属下的官吏讨论政事的治理所应该首先(处理)的事情,(认为)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情更重要的了,应当尽快修复(堤坝)。于是撰写文书呈报朝廷,所言之事得以允准。偏偏当年收成不好,就没有来得及修复堤坝。正统四年,秋天谷物丰收之后,正要聚集并监管工匠,开始修复堤坝,又遇到有关部门另外要修筑钱塘江堤坝,征调服劳役的人,开凿巨石,动辄以千人来计算,差一点这件事就搁置下来了。只有富春县因为吴侯的请求而得以免除徭役,于是集中力量修筑堤坝,百姓到处是一片欢腾喜悦。在这一年十月八日,吴侯就率领当地父老走遍江边各个地方,使得人力物力得以平均。于是,民夫工匠像乌云一样聚集起来,木桩和石头像山丘一样堆积起来。又传授新的修筑方法,定立三个堤坝的层次,下面用木桩来承重,上面用石头来堆叠。任务安排得适当,事情变得简单,工程支出也得以节俭,还没有过两个月,这项工程就宣告完成,堤坝上下都很坚固,好像天造地设一般。竣工那一天,富春县的父老子弟互相说道:“(这里)过去是百尺狂澜所在的要冲,现在(却)实现了安居乐业的心愿。这是靠着谁的力量呢?这是靠着我们吴侯的力量啊!”说完之后,因此就用吴侯的姓氏换掉了堤坝原来的名字。我说:“应该这样啊。”又征召我撰写文章,用来记述这次兴修建筑堤坝的始末。

我私下里想,政府机构兴起庞大的工程,征用大量的民力,只要事情是方便、有利于民众的,那么民众即使感到劳累也不会怨恨。修筑堤坝,这是大事啊,然而目的在于防备、遏制水患,使百姓居家之所得以安定,这是出于百姓共同的心愿,因此动用的劳力虽多而百姓不感到辛苦,工程的完成虽然迅速却没有人埋怨。这使得数百年前已经损毁的前人留传下来的产业,一下子变成了千百户人家的保障,这大概就有办法看出吴侯这次行动在于为人民服务,而不在于为了沽名钓誉啊。虽然如此,一个地方不会自己命名,一定是因为某一个人而后得以命名。过去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州,在西湖修筑堤坝,命名为“苏堤”,也是因为人而得以命名。现在堤坝(的命名)采用吴侯的姓氏,(这种方法)是从前人开始的,从道理上来说

哪里有什么害处呢?

吴侯的名字叫作堂,字允升,是饶州乐平人,从进士开始进入仕途。他兴起已经废弃的事业,治办已经毁坏的工程,富春县境内焕然一新,都是官员所应该办理的民政事务。有一天人们想起吴侯的功绩,因而得以用吴侯姓氏命名的事物还会有很多,又不仅仅限于一座堤坝了。

荆州府学退休教授陈观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8分)

【导学号:08332098】

沈焕,字叔晦,定海人。试入太学

..,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乾道五年举进士,

①授余姚尉、扬州教授

..。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透,长贰

同僚忌其立异。会充殿试

..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②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③,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汝谐属焕条奏。

充修奉官,移书御史,请明示丧纪本意,使贵近哀戚之心重,则茇舍菲食自安,不烦弹劾而须索绝矣。于是治并缘④为奸者,追偿率敛者,支费顿减。岁旱,常平使分择官属振恤,得上虞、余姚二县,无复流殍。改知婺源,三省类荐书以闻,遂通判舒州。闲居虽病,犹不废读书,拳拳然以母老为念、善类凋零为忧。卒,丞相周必大闻之曰:“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焕人品高明,而其中未安,不苟自恕,常曰昼观诸妻子,夜卜诸梦寐,两者无愧,始可以言学。追赠直华文阁,特谥.端宪。焕之友舒璘字元质,奉化人。璘乐于教人,尝曰:“师道尊严,璘不如叔晦,若启迪后进,则璘不敢多逊。”

(节选自《宋史·沈焕传》,有删改) 【注】①长贰:指官的正副职。②言路:指言官。③山陵:此指营造陵墓。④并缘:相互依附勾结。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B.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C.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D.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

/耻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先通读语段,然后再比较各选项。比较四个选项,第一个“乎”是句末语气词,所以“乎”后可以停顿;但是第二个“乎”相当于介词“于”,所以后面不能停顿,排除B、D两项;比较A、C项,“耻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在“耻”前停顿,排除C项,选A项。

【答案】 A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均为传播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B.“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C.“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探花”,第三名叫“榜眼”。

D.“谥”,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答案】 C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焕为官尽职,受到举荐。这年干旱,沈焕被派到上虞、余姚两县救济,再没有流亡饿死的人;任婺源知县,得到三省的推荐,于是任舒州通判。

B.沈焕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营造高宗陵墓时,臣子宴饮作乐,花费很多,他认为国家有大悲,不能如此,就上奏弹劾,终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

C.沈焕人品高尚,不随便宽恕自己。他曾经说白天从妻子孩子那里观察,晚上从睡梦中卜测,只有两个方面都做到问心无愧,才可以谈到学问。

D.沈焕去世后获得殊荣,友人多有评价。他去世后被追赠直华文阁,赐谥号为端宪;丞相周必大高度评价他,舒璘则认为自己在师道尊严上不如沈焕。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终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分析有误。“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是沈焕移送文书给御史,要求明确说明丧事本意后想达到的目的,不是事实结果。

【答案】 B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透,长贰同僚忌其立异。(4分)

译文:

(2)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5分)

译文:

【答案】(1)身体力行善待众人,早晚接见学生(学习的人),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长官副长官同僚忌恨他标新立异。

(2)追想立身朝廷不能够推举贤能称扬良善,我愧对沈叔晦,益友有三人,沈叔晦没有对不起我。

【参考译文】

沈焕,字叔晦,是定海人。考进太学,开始同临川陆九龄成为朋友,跟随他学习。乾道五年考中进士,授任余姚县尉、扬州教授。被召为太学录,身体力行善待众人,早晚接见学生(学习的人),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长官副长官同僚忌恨他标新立异。适逢充任殿试考官,唱名那天在庭下按序站立,皇帝觉得他仪表堂堂,派宦官问他的姓名,众人越发忌恨他。有人劝他姑且钻营官职,因为道尚难推行,沈焕说:“道与职能够分成两个吗?”引用《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官认为是讥刺自己,请求贬黜他,在官才八十天,调任高邮军教授而离京。后来充任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营造高宗陵墓,百官休息处所供设帷帐酒饭的花费,供给很多,沈焕急切地对安抚使郑汝谐说:“国家有大悲事,而臣子宴饮作乐自由自在,安心吗?”郑汝谐嘱托沈焕分条上奏。

充修奉官,移送文书给御史,要求明确说明丧事本意,使得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草屋薄膳自然安适,用不着弹劾而使勒索绝迹。于是整治相互依附勾结做坏事的,索还搜刮聚敛的,支出费用顿时减少。这年天气干旱,常平使分别选属官救济,沈焕被派到上虞、余姚两县,再没有流亡饿死的人。改任婺源知县,三省都向皇上写推荐书以使皇上知道他的事迹,于是被任命为舒州通判。闲居时虽然抱病,仍没有中断读书,挂念母亲年迈,担忧善良之辈沦落。沈焕去世,丞相周必大听到后说:“追想立身朝廷不能够推举贤能称扬良善,我愧对沈叔晦,益友有三人,沈叔晦没有对不起我。”沈焕人品高尚,而他的内心不安,不随便宽容自己,他曾经说白天从妻儿那里观察,晚上从睡梦中卜测,两方面都没有亏心事,才可以谈到学问。他去世后被追赠直华文阁,特赐谥号为端宪。沈焕的朋友舒璘字元质,是奉化人。舒璘乐于教诲他人,他曾经说:“在师道尊严上,我不如沈叔晦,如果说启发后辈,那么我不敢太谦虚了。”

三、语言运用(12分,每小题4分)

13.请以“海上生明月”“千里共婵娟”“月是故乡明”三句古诗词串联一段文字,表达一个明确而又集中的主题。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引用除外),不少于60个字。

【导学号:08332099】

【解析】这是扩展语句的一种类型,要注意主题“明确而又集中”,三句古诗词要组合成一种意境。

【答案】(示例)“海上生明月”,望着这一轮玉盘似的圆月,忽然意识到又是一个三五之夜。在秋风的吹拂下,在白露的滋润下,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从脑中迸出。家乡可好?父母是否康健?他们是否也在望着这轮明月思念远方的我呢?想回家的感觉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回去是不现实的,那就来一点无奈的安慰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学创作是一种具有明显内省色彩的艺术创作。因为它是个人行为,____①____。我们曾经历过一个痛苦的历史阶段,让作家消除个性,否认自我在文学创作中的基础作用。经过拨乱反正,____②____,文学事业拥有了一个灿烂的春天。又因为作家的文学创作是以作品的发表、出版面世的,这就决定了作品和作家必须带有公共性。因此,____③____。

【解析】这段话第一句是引起句,接着先说作家创作的个性,再说其共性,最后强调作家和作品个性和共性的特点。

【答案】①所以呈现出作家的个人特色(个性)

②作家找回了自我(个性) ③作家和作品(文学创作)既要有个性也要有共性

15.下面是某医院“合作医疗患者入院示意图”,请根据示意图写一段入院程序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导学号:08332100】

【解析】这则示意图主要介绍了自然疾病和意外伤害两类患者的入院办理手续问题,作答时,要根据箭头指向,分层进行解说。

【答案】患者分自然疾病入院和意外伤害入院两种。两类患者入院前均需出示合作医疗证、户籍证明、参合费缴纳凭据,后一类患者还需出示意外伤害证明。将上述材料交接诊医生审核,再到入院处办理入院手续,然后就诊。

四、写作(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导学号:08332101】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有一年招收研究生时曾出过一道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题:“略谈你对八大山人的了解。”一位考生的回答:“中国历史上八位潜迹山林的隐士,通诗文,有傲骨,姓名待考。”

把八大山人说成是八位隐士我倒是有所预料的,这道题目的“圈套”也在这里:把中国所有的隐士一并概括为“通诗文,有傲骨”,十分有趣;至于在考卷上写“待考”,我不禁哑然失笑了。朱耷常把“八大山人”这个署名连写成“哭之”“笑之”字样,我想他见到我这位考生也只能哭之笑之了。

与这位考生一样的对朱耷的隔膜感,我从许多参观者的眼神里也看了出来。他们面对朱耷的作品实在不知道好在哪里,这样潦倒的随意涂抹,与他们平常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习惯差距太大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光辉,17世纪晚期东方绘画的光辉,难道就闪耀在这些令人丧气的破残笔墨中么?

(余秋雨) 对上述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这则材料有两个事例,一是学生对八大山人的陌生理解,二是参观者对朱耷的隔膜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两则例子的共同点。都揭示出了一种现象,对待传统文化、历史名人及其作品、事迹的陌生态度。揭示出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面对自己陌生的东西的时候都喜欢一概而论的模糊化处理态度。余秋雨的哑然失笑,让人在笑中不得不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历史,对待传统,对待名人,对待其作品?怎样去传承文化?综合材料内涵,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传承文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树立良好的文化态度,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传统。正视历史名人,切莫数典忘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